眾生之所以會被煩惱所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無明。無明是十二因緣之一,導致生死輪回的基本原因,又稱為癡,是三毒之一,體現為對佛教真理的無知,不懂佛教的苦集滅道四重真理,不懂佛教的佛、法、僧三寶,不懂佛教的因果報應之理,不懂自性清凈心之理,不懂眾生本覺之理,由此而產生與佛法真理不相符合的世俗觀念。與無明相對的是作為超越境界的智慧,從無明到智慧的超越方法是,即無明而成智慧,其內在超越的意義在于,不離眾生的無明而得智慧。
慧能在講自性懺時,突出地體現這一超越。他說:“善知識,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自性若除,即是懺悔;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癡染,除卻從前諂誑心永斷,名為自性懺;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疾染,除卻從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懺。”【 《壇經》第22節。】
“除卻從前諂誑心永斷”一句,依敦博本《壇經》,為“除卻從前矯誑,雜心永斷”。這樣可使語義通順。無明,在這里表現為愚迷、愚癡、嫉妒心等。無明和智慧的關系,依《曹溪大師別傳》,慧能是用《涅槃經》中的觀點來解釋的:“《涅槃經》云: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世人之心就其本質來講,是以智慧為本性的,是所謂“心地無癡自性惠”【 《壇經》第41節。】。只是智慧的本性被因無明而產生的煩惱所覆蓋,不能顯現。但這并不是說,一方面存在著無明,另一方面,在無明之外存在著智慧。無明和智慧本質上都存在于同一個對象,兩者是具有體用關系的統一體,沒有離開無明而單獨存在的純粹的智慧,如同沒有離開污泥而單獨生長的蓮花。只要用智慧觀照,使光明充滿自性之宅,自然不被無明所染,“用智惠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壇經》第27節。】。不被無明染,也就能實現不離無明而得智慧的內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