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的要義與入門
耕云先生講述
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廿八日于臺北
八正道的起點和最高點就是摩訶般若
佛陀強調八正道,就是說:人要想‘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也就是說要實現大同世界的話,就必須每個人都要保持正見。
正見有深有淺。假如說:‘我們看得很正確,我們認為很正確’,那就是淺。
我們說這個煙灰缸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是靜止的,可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看,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是原子的堆積,而每個原子都有電子、質子和中子,而電子都在片刻不停地旋轉,你說它是靜止的,顯然是受了五官的欺騙。
在這個宇宙當中,沒有一個單獨存在的東西,因為物質基本單位的存在是原子,你把電子、質子分開,當體顯示的不就是‘空’嗎?所以經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甚么?因是動機。緣是甚么?緣就是條件。一個動機加上必要的條件所完成的東西,它原本不存在,最后依然成空。佛陀的法與自然科學是沒有什么抵觸的地方。
八正道的正見,就是說我們人是由認識指導行為的,我們若要使想念行為很正確,就必須保持正確的見解。而正確的見解有深有淺,最深的見解就是‘摩訶般若’,也就是‘見性’。
摩訶般若是甚么?我只能這樣回答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當你自己真正見到你那原本如此的自己的時候,就是摩訶般若發露的時刻,這是八正道的起點和最高點—摩訶般若。
摩訶般若的完全發露就是涅槃
摩訶般若有深有淺,所以金剛經講:‘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是無為法,那里還會有什么差別呢?那就是有深有淺、有純有雜。等我們摩訶般若完全發露,而且到達‘巴拉咪達(波羅蜜多)’的時候,即完全發露,那就是‘尼爾巴拿’。‘尼爾巴拿’就是涅槃,涅槃并不是說人死了才叫涅槃,而是說我們人應該活在涅槃中。
涅槃的初階就是空空朗朗
涅槃可不可以描述?可以的,就是說,你心里空空的,沒有任何事情。但是別人問你的話,你也沒有答錯,你走路也不會走到水溝里去,吃飯也不會吃到鼻孔里,而心里的確空空朗朗,這就是涅槃的初階。人到了這一步就會發光。
佛性就是生命的屬性
佛陀非常慈悲,因為祂慈悲,才點出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就叫自性。自性是甚么?自性就是生命的根本屬性。我們只要找到生命的屬性,就是見性成佛。
佛法本來是很簡單的,假使你硬要說很多話,那一句‘如是我聞’,也可以講上兩天。講那么多,有什么用呢?保證沒有用。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后,變質變得很多,所以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完全照經典去看,我們莫知所從。你看凈名經,有三種譯本:維摩詰經、無垢稱經、無垢經。三個譯本文字都不一樣,維摩詰經比較瀟灑,文字通順流暢,其他的兩個譯本比較晦澀,而且意思也有出入,好在每個譯本相同的都是摩訶般若。
世間的大智慧與摩訶般若的差異
我總認為每個人只要把摩訶般若弄清楚以后,就堪稱‘修學事畢’。既沒有比這個更實際,也沒有再學的必要了,所以在六祖壇經里特別強調摩訶般若。
經典不翻譯摩訶般若,勉強翻為大智慧。為什么不翻譯?因為翻成大智慧,往往容易與‘世智辯聰’混淆不清。
實際上,我們一般講的大智慧是從外面進來的、學來的,是由分別心產生的。由小學到博士,智慧很大。愛因斯坦可以知道宇宙一切活動的現象都是相對的,他指導、影響了原子的分裂,不能不說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他是向外學來的,以向外學來的作基礎,然后由分別心再去分別其存在,這只能算是大聰明。
而摩訶般若是從內心發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本有的,與生命同在,沒有摩訶般若就沒有生命。而且它是離分別的,當你心念活動停止的時候,它就出來,但這不是壓出來的,也不能勉強,這個‘自己不去想’的心態是很難得的、很難講的。
‘摩訶般若’是‘沒有分別心’的
‘摩訶般若’是不是有分別?現在我在這里講話,我可以保證沒有分別心,絕對沒有分別心。也就是說,沒有分別心,也不會妨礙講話、妨礙吃飯,也不會妨礙寫文章,這才是大智慧,大到沒有邊,這就是禪宗講的‘同一質’,與宇宙完全合一。
摩訶般若就是本心
學佛法,如果自己的摩訶般若沒有發露的話,那不是真學佛。你學到死,手忙腳亂,沒有上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摩訶般若就是本心,自然也與你的生命同在,它就是你本來的心。
如來藏就是本心、自性
佛陀很慈悲,經典上很多地方講到本心,講到本心的地方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本心。很多人把如來藏分做兩個,而本心就是自性。
‘原來的’就是‘真實的’
我跟很多青年人說,你不妨用邏輯的方法,把自己做個分析,也就是說把你自己原來沒有的拿在一邊,剩下的,直到拿無可拿時,就是原來的,原來的就是真實的。功夫做到這個程度的話,那么你的摩訶般若就會發露。
摩訶般若的發露就是離執的感覺
摩訶般若發露有什么感覺?就是離執的感覺,外面對你的干擾就很少了。假如有干擾的話,那就是你自己干擾你自己,因為你要起心動念。所以說學法,差就差在這一點點。
理入與事入
學法,一個是從理路上入,什么是從理上入?我今天介紹一位印順法師,他所寫的文章代表大徹大悟,他是從理上入。我們一個人一天吃了飯,不用腦筋是很難的,你與其用歪腦筋,不如用正腦筋,窮理思索,用盡自己的思惟去思索,思索到不能再思索的地方,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柳暗花明’就會出現。
另一個是從事上入。打禪七、念阿彌陀佛,會不會開悟?會開悟。可是,試問你悟了,有幾個人能看得出來?摩訶般若出了頭,卻不認識它,豈非白白地當面錯過。認識了它以后,還要保任它,禪宗叫‘保任’,經典也經常提到:‘如來善護念,善付囑。’從事上入的有凈土宗、南山宗、密宗、天臺禪定止觀,‘止’是停止一切的雜念,‘觀’是觀察、觀想,就是‘思惟修’。
禪是思惟修
禪本來就是‘思惟修’,大家走錯了路子,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去想,心空下來,絕對不可以。‘空’很難解說,修行絕不是把意念停止,那不是修,那是與自己的生命作對,那是揚棄自己的生命,人不可以停止想念。
事上修與三密相應
抗戰時,我在西康學的是白密。傳密宗一定要口傳,假如看書本傳,一定容易錯,它的讀法與書本的音不一樣。標準的讀法是以唐朝的音來讀,因為大多的經典是從唐朝翻譯過來的。所以修‘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事也不簡單。
大密宗與禪都是摩訶般若
密宗有大密宗、小密宗。
小密宗就是口頌真言、手結印、心觀想。
大密宗是摩訶般若發露以后,也就是禪。禪就是摩訶般若,六祖所稱贊、所贊揚的就是摩訶般若。
摩訶般若發露的二個途徑:傳心、理入
摩訶般若發露有兩種狀況:一是物以類聚,別人的摩訶般若把你的摩訶般若喚醒。喚醒了沒有?你的心里感到空空朗朗,就是摩訶般若出頭的征候。這時候你應該保持它,行、住、坐、臥保持、保任就可以了。
從理上入也是一條路,分析自己,透過分析找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這是從理上入。
本來面目就是實相、全知全能
因為真理是普遍的,你嘗過大海水一滴,就知道全部海水的味道了。你認識到你的本來面目,就認識到大宇宙的本來面目了。由自我突破,而了解宇宙的真相,就是佛經講的實相。我們了解實相之時,也就是斷惑,斷惑就是入‘圣流’。
什么叫斷惑?就是對宇宙人生不再有懷疑。不再有懷疑的時候,亦即是基督教所講的‘全知全能’。
這個‘全知’,并不是說你沒有學過電子學,請你幫我裝個收音機,你也會裝;你沒有學過外科手術,你也能拿刀子把別人的肚子割開,不是這樣講。這個‘全知’是一切‘知’的源頭,如果沒有這個源頭,一切智不能產生。把握著一切智的本質,把握住一切智的源頭,這叫‘全知’。
什么叫‘全能’?宇宙萬生萬物之‘能’為我之‘能’,這叫‘全能’。假如你說著相的‘全能’,那上帝也不能生孩子!所以佛法說到究竟之處,無法可說。
第一次因(最初因)
哲學家所講、所爭辯的也只是‘第一次因’,所以黑格爾講‘一切存在是心靈的現象’,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馬克思說‘一切的思想、觀念、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物質功能的反射’,他們是爭‘第一次因’。黑格爾沒有否定物質,馬克思也沒有否定心理的現象,他們只是爭‘第一因’。
佛法的用心也是跟哲學家一樣,我們追求的是‘最初因’。我們了解最初因以后,我們對宇宙人生就不會再有疑惑了,我們的心靈就邁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所以學佛法沒有那么多理論,沒有那么多道理,只要‘心空及第歸’,也就是說心要空空朗朗,‘如日處虛空’,沒有陰暗面。
學佛法的入手功夫:反省、觀心
學佛法,是要學成佛的方法。
修學佛法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反省。用開倒車的方式,以自己的行為為‘經’,以有關的人和事為‘緯’,就這樣子反省。
一種方法是觀心。古人講靜坐觀心,其實不必。假如你觀心做上三個月的功夫,保證味道是很濃厚的。怎么做?就是說,你在想什么,你自己要知道,亦即‘念念自知’。
各位現在在想什么要知道是很容易,但是在平常的任何場所,譬如散步、辦公、演講的時候,自己腦筋在想什么,自己都知道,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可是你自己一定要知道,因為我們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在佛法來講,這就是‘無明’,真正的無明就是這樣的解釋。
很多人覺得情緒不好,就去找醫生看,醫生說這是情緒的周期性現象,人每隔一段期間就會有低潮出現,其實這是亂講。因為你在想什么,你自己都不知道,有煩惱當然不會知道是什么原因。實際上我們說錯一句話、看錯一件事、想錯一個問題,都是煩惱的原因。假如你腦筋想什么你都知道、而且善于抉擇的話,你的煩惱就沒有了。修行的入手功夫無非是如此。假如你要守竅、要觀想,那就很容易入魔。
禪就是認識自己(斷惑),也是佛陀的心法
有些人修行很好,自己發光,我們不印可他,我們不說他這樣修行就算很好、很到家。我們不說他修行修得不錯,不是說我們吝嗇恭維別人,而是怕害了別人。他打坐能發光,我們不認為他修行修得對,因為他沒有斷惑,他的意念之根沒有拔掉。
修行以斷惑為了事,人不能斷惑,沒有辦法,那不是真正的開悟。真正的佛法是斷惑。既是真正的佛法又能代表佛陀的心法,就是‘以心傳心’的禪宗。而禪宗一句話就可以講完,就是‘認識你自己’。
我想各位有時間、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認識你自己,把自己一件一件的拿出來分析,說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沒有身體,我現在很講衛生,媽媽卻說我小時候還抓大便,可見那時候沒有思想、沒有意識。既然沒有思想、沒有意識、沒有身體,無風不起浪,畫一幅畫也必須有一張紙,我們的觀念、認識又是以什么做基因而產生的?我們找到這一點就夠了,你突破這一點,你的身心馬上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我是誰’?*什么會使你產生經驗?小孩子拿水來喝,燙!第一次、第二次燙,第三次就曉得吹吹、試試。有了經驗,我們就可以由單純的經驗,累積到復雜的經驗,我們就有個比較,分析那個有利、那個有弊。有分析、有比較,就有思惟作用,而思惟作用原來并沒有。既是本無,所以佛法叫作妄心,是虛妄的心。我們又為什么會產生出妄心呢?因為我們有一顆真心。身心的六根面對六塵,因此有了六識,以為外面的存在是真實的,我們迷失了最圓最純的一顆心,而把它裝進了許多‘見塵’,心垢愈積愈多,把真實的自己徹底埋沒了。我們只消用反次序,把真正的自己找出來,人生就會活得逍遙自在,佛經描寫的境界都會同時出現。
真正的自己就是最初因、生命的基因、自性、真心、本來面目
所以學佛法也和哲學家一樣,找出你的‘最初因’,也就是說找出你‘生命的基因’。‘生命的基因’就是你本人的‘自性’,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來面目’。看起來很簡單,須知‘說食是不能裹腹的’,等你找出來以后,你的摩訶般若就自然發露。摩訶般若發露以后,才是圣賢,才可以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如果我們不能找出真正的自己,我們講經、我們記那么多,沒有用,變成‘所知障’,因執成障。經上說:‘因地倒,因地起’,因為我們的真心迷失而起執,因起執而累積‘見塵’,障蔽法眼。我們因為迷失真心,背覺合塵,也必須*真心的再抬頭而離執、離縛,證得解脫。
很多人喜歡打坐,殊不知要等摩訶般若發露以后,才可以打坐;摩訶般若未出來,不能打坐。
讀誦金剛經的方法
我覺得我們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讀金剛經,讀金剛經要離分別去讀。如果身旁沒有人的話,障重的人就大聲讀:‘如是我聞˙˙˙’,不分別什么意思,連續讀下去就好了。障輕的人就小聲點,讀完了,把經一合,‘金剛心’或多或少就會出來。金剛經讀了以后,保持、保任就夠了。
金剛經不需要講,為什么不需要講?因為佛陀說法的時候,五百人證得阿羅漢果,佛有這種偉大的力量,祂說金剛經的時候,就可以把別人的摩訶般若喚醒。金剛經所講的話,只有佛能講,別人不能講。
我們修行必須讀金剛經,不管它是什么意思,不要分別它,從頭到尾把它讀完,經一合,反觀自己的心是什么樣的感受?這是修行的一種訣竅、一個方法。因為佛說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完全等于正覺的心,也就是正確的覺受。而且經典上常常講到‘正受’,就是真正的受用、正確的感受。讀頌金剛經,一口氣從開始讀到最后,持之以恒,心態就會一天一天的進步。
當初佛到處演講,祂講的法都非常通俗。當時印度四大階級種姓相待非常嚴格,如果像經上講的那樣文謅謅,大家就會聽不懂,所以講得非常通俗。后來譯經的人把它譯得斯文,表示自己很有學問。實際上佛陀當初說法都是對機說法,說得非常通俗,而佛陀說法又沒有離開每個人的心。當我們看佛陀的遺教、經典,拿它來印證自己的心,祂的每句話都是描述你的心。這樣子看經,你就會覺得很受用。
功德
我們修行要注重兩個字‘功德’。
‘功’就是‘功勛’。曹洞宗講‘君臣五位’,而我們的‘功’就是要常常了解自己的心念,我們想什么?我們起個念頭,自己要知道,這是修‘功’最好的方法。
‘德’就是一個人的德性、特性、氣質和性向,要不斷地改善、提升,也就是說要讓自己變成神童,而不要變成飯桶。
純陽
我常常喜歡講這個故事,大家認為呂純陽總是沒有結過婚,那么佛陀結了婚,就不是‘純陽’了嗎?實際上,‘純陽’就是說你心里頭不要有陰暗面。例如我們說陰謀家,為什么叫他陰謀家?因為他使用的謀略手段極端保密,做事不讓任何人知道,見不得天。見不得天就叫‘陰’。王陽明就是說他的心完全是‘陽’、沒有‘陰’,他的心完全是‘明’、沒有‘暗’。
出家人受戒是必要的,假如我們不是出家人,受那么多戒,反而不自在。所以我們一般的在家人只要受一條戒律就可以了,就是‘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凡是不可告人的事,一概不去想、不去做’,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就沒有陰暗面。
‘陽’,修到極端就是‘純陽’。易經說‘群龍無首’,那就是‘純陽’之象,也就是大同之象。‘龍’代表‘陽’,‘首’代表‘大乘心’,‘無首’表示每個人都進步到人性的最高峰,沒有人更高,也沒有人不夠,這叫‘群龍無首’。
我們每個人透過修行,把陰暗面通通丟掉;陰暗面丟掉以后,心靈就空空朗朗。人是可以沒有紀錄慣性的,沒有紀錄慣性那就是離執。
附:‘無念、無相、無住’問答錄
問:‘六祖講一行三昧,無念、無相、無住’,恭請開示。
答:壇經的三個總綱就是‘無念、無相、無住’,因為六祖是從金剛經而悟道的。
‘無住’就是心念不要停留在一個地方。
什么叫‘無念’?就是說,我們發動想念,而我們不要去執著,不使念頭沉淀,而是使每一個念頭升華,就好像藥品的懸浮劑一樣,不使它生根,不要干擾到本心。
什么叫‘無相’?就是即相而又離相。
‘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佛法講實相,實相是什么?實相是最真實的永恒相。什么是永恒相?我們說這杯子是因緣所生—一個動機加上許多條件。動機是做這個杯子供大眾需要,款式優美,可以賺錢,可以使用。緣即是條件,找到好的陶土、好的技師、好的電窯,萬事通通具備,然后制成這個杯子。事實上,你若執著這是個杯子,那是假相。不要說杯子,就是地球六十億年了,地球最初沒有,最后亦沒有。
般若經講‘畢竟空’,畢竟最后沒有自性。‘空’并不等于一切沒有,如果我們勉強替‘空’下個定義,‘空’就是無限創造的余地和無限發展的可能。為什么‘空’是無限發展的可能?因為人類的進化永無止境。為什么進化永無止境?因為‘空’的關系,有足夠的空間、足夠的時間供你去發揮、供你去擴張。杯子因為空,可以裝水,杯子若不空能有什么用?房子空可以住人,天‘空’可以航空、航海,喇叭空可以吹得響,一切都空—-‘體空,用空’。般若性宗講‘空’,講得很透徹。
什么是‘無相’?假如心里吸著任何相,就變成了照相的底片,卡嚓一次,就不能照第二次。如果一張底片照好幾次,就成了亂七八糟的壞底片。莊子講過一句寶貴的話:‘至人用心若鏡’(莊子、老子境界都很高)。凡事輕輕帶過,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佛教經過三武滅法。唐朝皇帝說太上老君(老子李耳)姓李,是我們本家,責備和尚尼姑為什么信胡人?因此和尚一律留發當道士。過幾年僧道斗法,道士斗輸了,經典燒掉了,道士一律出家當和尚。就因為這樣,中國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反而獲得交流。中國禪宗很多的話是道家的話。
我為什么講這個?是講無相,無相不是說瞎子無相,而是說不要將‘相’停留在心理。假如你有所好惡,你說光明很可愛,那光明就停留在你心里,黑暗相不好,你把它趕走,那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門。莊子說了一句非常可貴的話,‘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修養到家的人,他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有相而無相,也就‘如人飲水’了。簡言之,事情來之前不相迎,事情過后也不留,男人來就是男人,女人、小孩來就是女人、小孩,‘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無所好惡,再漂亮也不留影子,過去就過去了,這就是無相。無相并不是說,人來了沒有看到,而是只用第一念,莫起分別心。
我們說沒有惡念,也沒有善念,為什么又說沒有‘業’?佛法是講‘業’的,‘業’是什么?講得很空洞。‘業’是什么?‘業’就是從小到大,從接受爸爸**的遺傳—個性遺傳、人格遺傳,再大一點,受教育、讀書、工作服務,整個身心的活動、行為都叫‘業’,而這個‘業’叫‘染業’。‘染業’就是污染,這些都使你的心污染,都使你的真心被蒙蔽。什么叫‘凈業’?那就是不污染。‘業’是什么?業就是你人格的內涵。人為什么有不同的性格?因為人有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生活過程、不同的生活遭遇。因為種種的不同,從出生、成長到現在,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四川人喜歡吃辣椒,廣東人喜歡加點甜味,這就是‘業’。
‘業’就是生活的總紀錄、靈魂的內涵。人為什么有靈魂?就是有‘業’。當沒有‘業’的時候,就沒有靈魂了,只有光。有靈魂的心是黯淡的。當定中看到一個人,頭的顏色很顯明,可以看到全身,看到全身的那是佛;如果僅能看到一個頭,那是黯淡的。假如各位打坐看到一個頭,那就是魔。
‘無念、無相、無住’是相通的,歸納起來說,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顯然地,所謂的‘無念、無相、無住’,就是心不要停留,過去了就過去了,打破杯子,難過幾秒,掃一掃,沒有這回事,也不要有相,過去了不停留。
我們人的‘業’,就是印象的累積,今天記得這,明天記得那,到老了能溫故而知新,坐在那里亂想,就是‘業’上加‘業’。
有染業就要受報,有凈業就能生凈土。凈土不是究竟,大涅槃才是究竟。
假如你有染業,那就是煩惱。小時后爸爸對我不起,過去同學如何、如何!你想那么多干嘛?你看那水就是這樣子,靜止時清澈見底,你把它攪一攪,它就渾濁。
你能看見光明不算壞,但你要了解‘畢竟空’,與其執著它,不如念大悲咒。
真理是什么?是無限可能。如果你限定它是什么,那就是扼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