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金剛般若>>金剛經講錄02
        金剛經講錄02
        2006年06月25日14:55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3241 字體: 繁體

        金剛經講錄02

        道源法師講述

        基隆市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善現啟請分第二

        甲二、正宗分(分四)

        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

        丙一、當機誠請(分二)

        丁一、承前贊善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FONT>

        這在三十二分科目中,是善現啟請分第二,‘善現’就是須菩提尊者的翻譯。大家可要好好的注意,這一段經文是佛在世時請法的禮節,表示三業虔誠,三業恭敬。‘時’者就是指釋迦如來吃了飯,洗了足,敷座而坐的這個時候,也即是釋迦如來無言已說好了‘金剛經’;須菩提尊者已經大徹大悟了,但是還有其他的人沒有開悟,沒有看到這個境界,因此須菩提尊者替他們請問。請法得有個禮節,以表示三業虔誠恭敬?!畷r’就是佛敷座而坐的時候。‘長老須菩提’,‘長老’者,就是德臘俱高的尊稱,意即道德長,戒臘老,故曰‘長老’。‘長老’這兩個字,一個指道德,一個指戒臘,這‘老’字不按世間年齡來算,是按受戒的戒臘來算,受戒之后,結一個夏算一個戒臘,他受戒很早,道德又高,所以尊稱他叫‘長老’,就像‘阿彌陀經’里有十六尊者,稱十六長老,如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尊者等,都可以稱為‘長老’。是故‘長老’是德臘俱尊的通稱。那么這位‘長老’的名字叫什么呢?叫‘須菩提’。梵語‘須菩提’翻譯中國話有三種意思:(一)叫空生、(二)善吉、(三)善現。‘須菩提’家里是個大財主,當他出生的時候,守庫藏的人來報告說:庫藏里的七寶都空了,不見了,因此叫‘空生’。他家人特地請一個看相先生來看這小孩子,為什么他一生出來,家里的七寶就不見了呢?看相的人給他看了相,算了命,說這孩子最吉祥,你們不要害怕,他不是個不好的小孩,而是最吉祥的小孩,所以叫‘善吉’,過了七天之后,守庫藏的人又來報告說:不見的七寶都重現出來了,因此又叫他為‘善現’。梵語‘須菩提’有這三種意思,這叫含多義不翻。他本來是學聲聞小乘的,但是他回小向大,在般若法會上,他是解空第一的尊者,即解悟空理他第一。在般若法會上釋迦佛叫他轉教菩薩,跟菩薩說般若法,這就像我們現在的主座法師講‘金剛經’,要你來代座的意思一樣。佛請他代表佛說法,他雖然還是個聲聞乘,但他解空第一,他可以說般若的道理,這是按他現在隨機示化的事跡上講。若論他的本位是青龍陀如來,‘大權示現果后行因’來輔佐釋迦佛行教化的。這個故事是從那兒來的呢?要記住,來源是在‘大唐西域記’里玄奘法師說的。他在‘西域記’說的,也就是佛門中的一句話:‘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這一尊佛出世來弘法,不要有第二尊,第三尊佛,這樣才不會把眾生的信仰心分散,但千佛都來護持,都示現弟子身。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而要好好學習的。譬如有一位法師在弘法,我們大家都去幫忙他,但是卻不要跟他爭著弘法,倘若你這樣做,就是存心嫉妒、障礙,結果會把這個法會破壞。今舉個例子,有一位法師他要請別的法師說法,他在講座上擺了兩個法座,他先請法師上座之后,自己也坐上,他先介紹,本來他規定那位法師說法最多講一個半小時,但是給他介紹就講了一個多鐘頭,介紹完了他才叫法師開口說法,這樣一來,聽法的人都已經疲倦勞累了,這根本就是存心嫉妒、障礙,意思就是叫那位法師不要說法。還有一次,他請法師說法,他先給他說時間不多,你說十分鐘就好,那位法師說:給我十分鐘還沒有講,時間就不夠了,我不想講了。他又覺得難為情,因此說:那你講十五分鐘吧!像這樣,請什么法師,請什么法,這就是嫉妒、障礙的心,所以結果把法會道場給破壞了。因他不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的道理。要知道嫉妒、障礙、爭人我、爭是非不是弘法,也不是‘道’,那是最庸俗的凡夫心。我提出來講,因為這是個末法時代,犯上這類錯誤毛病者,比比皆是,因此我要你們提高警惕,免被這批人所污染。

        釋迦佛座下的諸弟子眾,成了佛再來的很多,如眾所知道的,觀世音菩薩,他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在這個‘須菩提’尊者,他是‘青龍陀如來’再來的?!诖蟊娭校磸淖稹?,要聽般若經的,除了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外,還有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國王大臣及一切的人民,由于眾多,故叫‘大眾’。聽經的時候,大家都在打坐,各有一個本位,如果要出來請法,有請法的禮節,即須由本座而起,‘即從座起’是在他的本座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站起來之后,要行禮?!瞧揭贿?,‘袒’是把它顯露出來,這就是在聽經的時候搭袈裟叫通覆肩,通覆肩是將兩個肩蓋起來,因為打坐的時間久,恐怕受了風寒,可是要出來頂禮,則須把右肩露出來,這叫‘偏袒右肩’。我們中國出家人,因為有便服、短衫、長衫、再加上一件大袍叫海青,然后才披袈裟,所以用不著通肩披衣,袈裟一搭到身上,就是‘偏袒右肩’的相?!蚁ブ亍@是印度人禮拜的儀節。中國人禮拜,必須兩膝都跪下,這叫長跪。可是長跪不能持久,除了地上菩薩才可做到,凡夫二乘人要是兩個膝跪下,是不能跪久的。因此請法一走要依著佛定的規矩,不跪下來不合禮節,但跪下來要持久,要請問佛法,于是就要‘右膝著地’。

        這里還有個問題,為什么要‘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為什么不‘偏袒左肩,左膝著地’呢?這是順著印度的風俗習慣和禮節。印度是以右為上的社會,要是你以左為上,人家就會說你不對,這就是順乎世間法的禮節。以右為上是順乎世間法,但是是否順乎佛法呢?佛法也是向右轉才順乎法性,例如我們繞佛也是向右轉,向右繞,這才順法性,向左則順生死,是故請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著地’,這叫合乎世間法的禮節,也合乎法性,這就是身業虔誠?!险乒Ь础?,兩個手合起來,表示恭敬?!Ь础?,貫通于身業、意業、口業等恭敬,叫三業虔誠,三業恭敬。‘合掌恭敬’則表示意業,而意業是無相的,意業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很虔誠的心,要怎樣表示出來呢?合起掌來表示一心,兩手分開則表示散亂?!险啤瘉肀硎疽恍恼埛?、聽法、即意業虔誠,意業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說話叫做‘白’。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說話,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雖然跟佛說話,也要虔誠、恭敬,表示口業虔誠,口業恭敬,這是請法的禮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此科文是承前贊善,即承著前文而加以贊美,善就是美善?!S惺雷穑 ?,希有就是希奇少有,這是贊善之詞,他還沒有請法,而世尊還沒有說法,他為什么一開口就贊嘆‘希有’呢?這是承著前文(發起序),贊善而來的。在過去長老須菩提和眾弟子們皆以為世尊說法是在講堂上才說法,今天須菩提他才看出來,世尊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都是在說法。這是他過去沒有看到這段消息,今天看出來了。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舉一動無不是護念弟子,無不是付囑弟子們。因此贊嘆佛甚為‘希有’。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講經說法,這實在太希奇少有了。在他自己份上也開口說了一句‘希有’,因過去聽佛說法聽到現在,‘阿含十二方等八’聽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談,這‘金剛經’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這二十二年的般若將快說完,自從親近佛就聽佛法,沒有看到這段消息,沒有悟到日用尋常生活就是‘實相般若’的本體,‘觀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開悟了,在自己本份上也覺得希奇少有。故在佛那邊贊嘆‘希有’,在自己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贊嘆了‘希有’,總之,是承著前文,承著發起序來贊嘆。若沒有‘希有’這兩字的贊嘆,則發起序與正宗分也就連貫不起來。因此講顯理之詞,顯淺的道理及顯深的道理都要把他連貫起來。在經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連貫起來。下邊稱呼‘世尊’,這‘世尊’是世出世間之所尊稱的意思,就如現在我們稱贊師父道:‘啊!真是太希有的師父’就是這樣的口氣。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它的意義,有二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應化身佛’。另一種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法身如來’。此處講的是應化身如來。但是有一部‘金剛經’的注解,叫‘金剛經講義’在臺灣翻版,不曉得流通多少,大家認為只有這一部講義講得最好,那講義上對‘如來’的解釋都解釋為法身如來,我并不大贊成這種說法,何以故?因須菩提在此處贊嘆佛出入往返,托缽化飯和吃飯這一段光景,那是化身如來,不是法身如來。我們參考注解,要有明智的選擇,對的我們采取,不對的則放棄。須菩提贊嘆釋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樣的‘希有’呢?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的心常常在加護弟子,(加護現在叫加被)。如來的心常常在懷念我們,沒有一時忘記我們,這是講如來的心業意業對于弟子常常加護,常常懷念。如來的口常常委付叮囑,佛把他所得的法傳授給我們叫‘付’,委付是詳詳細細的傳授給我們叫‘委付’?!畤凇侨鐏砀嬖V我們,開示我們要依著所聽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說了再說叫叮囑,這是說如來的口業,對我們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囑。

        ‘善’是善巧方便,釋迦如來成佛之后如證而說‘華嚴經’,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薩都得了利益,還有這些凡夫二乘根機的,得不到利益。所以釋迦佛就從最淺顯的地方說起,說人天乘,說聲聞、緣覺乘。就是說‘阿含經’,一說說了十二年。佛的本意,他出世是為令眾生成佛,不是說了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就達到目的,于是再說‘方等經’八年?!降冉洝褪谴蟪私浀?,是贊嘆大乘訶斥小乘的,是告訴小乘人過去所學的那只是一種權巧方便說的法,因為你的根機不夠,所以先學小乘法就如小學畢業了,你得再學大乘佛法。說了八年后,再說般若經又說了二十二年,這般若經純粹是談大乘的智慧道理。這些二乘根機的,他證了阿羅漢、辟支佛后,他已了脫生死,因此,認為‘所作已辦,具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三界已出,也脫出輪回之苦,還有什么事沒有辦呢?還說什么般若呢?怎樣勸導他,他也不受勸,于是佛就在般若會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講課去講般若經。佛說我今天不要講,你們替我講一座吧。他們本來是小乘人,硬要學佛來講大乘佛法,這叫‘囑小化大’,小乘人來化大乘菩薩,這就是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禳他們知道,你們所教的都是大菩薩而你們自己講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們怎么不發大心呢?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叫他們‘回小向大’。在般若法會上講這個‘善’是可以這么解釋,但是還不是‘金剛經’上的‘善’,這又有什么分別呢?因般若會上的‘善’,是‘將大付小,囑小化大’的‘善’,這不算是希有之‘善’。而‘金剛經’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怎樣希有呢?就是我們過去認為世尊在講堂上說法加護我們,付囑我們,卻不曉得佛就在穿衣吃飯,出入往返,走路的時候也是在護念我們,也是在付囑我們,這真是‘善’之又‘善’,這真是‘希有’之‘善’,所以這樣子,就是承前贊善。

        下面還要請法,如來于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在護念眾生,付囑眾生,這些眾生還是昏昏倒倒,沒有看出消息來。所以為這一些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而假設一個問答來請問。下面問的都是為這些中下之根機的眾生而問的,如來解釋所謂‘無言之般若’,依著言語解釋也是為這些中下之根而說的。

        丁二、因機設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為五種不翻之‘順古不翻’。分段來解釋,‘阿耨多羅’翻成中國話叫‘無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覺?!氰笳Z的語音,不是中國數目字的一二三的三,‘菩提’叫覺,‘三菩提’叫正覺,這是釋迦如來果位上的名詞。世尊成了佛,證得兩個果位,一曰智果,就是菩提果,一曰理果,就是涅槃果,合起來理智不二,理智一如,就是一個佛果。解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從下往上解釋。梵語‘三菩提’,華言正覺。正覺者,超過六凡法界之不覺及外道之邪覺。梵語‘三藐’,華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圣人雖稱正覺,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稱為正等。佛名為正等正覺,即超過二乘法界。梵語‘阿耨多羅’,華言無上。菩薩自利利他,雖稱正等正覺,但以無明未盡,覺道未圓,故不能稱為無上。唯佛一人,三覺圓滿,萬德具備,堪稱‘無上正等正覺’,超九界以獨尊,這就是佛的智果。但要注意上面有個‘發’字,下面有個‘心’字,這不是講世尊的果德,世尊成了佛有兩個果,一是菩提果,一是涅槃果。這里是講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如果把上面的‘發’和下面的‘心’字忽略過去,則這經文就講不通了。要想成佛,先要學佛發心,發什么心呢?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為了使這道理能了解清楚,現我舉例說明。譬如說在社會上作一個人,想升官發財,這就是發升官的心,發財的心,那就在作凡夫,也就是貪名貪利,升官是名,發財是利。若學了佛,要求更進步,光是升官發財還不夠,還要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這是發什么心呢?這是人天乘的心。來生來世轉一個人,來生來世可以升天,這個不出輪回只能超出三惡道。那么要超出六道輪回,要超出三界以外,要了生死,即要發心,發什么心呢?發二乘心。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眾生成佛,這個發心,發的是什么心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么一對比,你就懂了,了解了什么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分上中下根,上根當時就發,中根過了一個時期再發,下根勉勉強強還是要發,為什么?因為天天在講這個道理。現在我們生在這個末法時代,實在可憐,社會上聽不到法音,出了家到了寺院里,就是換了出家衣服,唯一的修行,就是吃素,中國佛教視吃素為第一,這是守戒律,沒有吃眾生肉,少造惡業是好的,但是吃了素干什么呢?光吃素能成佛嗎?誰也沒有聽過這個道理!不懂又怎能發心呢?故發不起心來,出了家住在寺院里,不在社會上爭名奪利,在寺院里還是爭名奪利,還是嫉妒障礙,若這樣子出家叫做冤枉出家。這能怪現在這個出家人嗎?不怪,我們只是感到可悲,因為沒有善知識講經。在我們講堂里還有幾個帶發的同學,你們聽了可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們沒有聽到不會發心,你們聽到了就要發心,你們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們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剛才說到修五戒、十善,人天乘那也叫‘善男子,善女人’,因為這也超過世上一般只求名利的人。但是,在‘金剛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多么的高尚,你必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是‘金剛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

        須菩提他根機夠,他看見釋迦如來,出入往返,穿衣吃飯就開悟了,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未開悟,因根機不夠,他比那些聲聞、緣覺的根機高明得多。我們可要注意這段經文,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句應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心印疏’卻把此當做一個問題,而又分三個問題,在下半卷,完全講‘發菩提心’,這是對經文上顛倒錯誤所致。我剛才講過參考注解,應該采取的則采取,不應該采取的則放棄。譬如我說講經的題目,講‘金剛經’有堅、利、明,講‘般若’有‘三般若’,這是依著「心印疏’說的?!卵凼琛瘎t只講到二個,沒有講到三個,沒有講到‘其相光明’,‘三般若’配不上三,只配了兩個,因此我看那個好,就采取他的材料,就以‘發菩提心’來說,我不采取‘心印疏’的那個大問題,何以故?因這‘善男子,善女人’他怎樣被稱為‘善’,因他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這底下已有了問題:‘云何應?。吭坪谓捣湫??’。‘云何’就是如何,也就是怎樣,怎樣安住他的真心,怎樣降伏他的妄心。這個真心就是剛剛發,就是那個‘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來是怎樣的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只上求佛道而不下化眾生,那你只是發二乘的菩提心,而不是大乘的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心最難得發起來,此‘善男子,善女人’居然能發起這個心,但是他還是個凡夫,外面五欲六塵的境界常要轉動他,一轉動‘菩提心’就失了,沒有‘安住’是很苦惱的,因為好不容易發起此心,又給打岔失掉了。這須菩提就替這些發心的人來請問,他這個‘菩提心’不能安住,有什么好方法能令他安住呢?‘菩提心’為什么不能安住?因為有‘妄心’,‘妄心’就是貪圖五欲,攀緣六塵的心。既然你已發了‘菩提心’,何以還要貪圖五欲,攀緣六塵呢?原因是我們還是凡夫,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是故‘妄心’一現前,真心就走了,這就是‘新眼疏’所說的‘漢賊不兩立’?!摹黄?,真心就不能安住了,要使真心安住,第一要緊還是先降伏這‘妄想心’,那有什么法子呢?請世尊說說降伏這妄想心是要怎樣降伏?

        丙二、如來許說(分二)

        丁一、贊善印是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長老誠懇請法,如來就允許跟他說法。佛先贊嘆他說:‘你問的好’再印證他說的對?!鹧裕荷圃眨∩圃?!須菩提,如汝所說’,一連贊嘆他兩個‘善哉’,這是加重口氣說法的腔調,就如我們平常說話‘你太好了,太好了’就是這個意思。這‘金剛經’沒有什么高深玄奧的道理,可是這‘金剛經’不言高深自然高深,不言玄奧自然玄奧。佛贊須菩提‘這太好了,太好了’,是怎樣的好呢?第一你能在佛穿衣,吃飯,日用尋常生活之中,領悟到般若之理,這太好了,‘善哉’!第二你會掛念那些沒有悟到這個道理的大眾,而替大眾請問妙法,這是好上加好,故言:‘善哉!善哉!’因此佛連贊嘆兩個‘善哉!善哉!’,再叫一聲‘須菩提’。佛叫當機者,意思也就是叫我們。這經文的組織都是問答體,一問一答與普通說白話一樣,若說難懂,這是少聽少研究之故。每次叫須菩提注意聽,實實在在就是叫我們注意聽,叫一聲須菩提就要印證他說的對,‘如汝所說’,如你上面所說的兩句話,說的很對。是那兩句話呢?就是‘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上面這樣贊嘆我,我現在就給你印證,你贊嘆的對。這并不是世尊愛聽人家贊嘆他的好話,若這樣解釋,便是凡夫的境界了。因為世尊自從成佛以來,無時無刻不在護念眾生,付囑眾生,一舉一動都是在護念,都是在付矚,可惜弟子們沒有看出消息來;今天被須菩提看出消息來,他贊嘆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所以才說:你贊嘆我如來這兩句話太對了,我如來就是這個樣子,護念弟子,付囑弟子的,不但在講堂說法護念你們,出入行走,乃至一舉一動,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在給你們做榜樣,做模范。你們要學佛在那里學呢?不是光學佛的說法,而是要學佛的行持。須菩提你贊嘆的對,如來就印證你贊嘆的對。

        丁二、誠聽許說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要諦聽,我當為汝說,此云‘為汝說’即為大眾說?!B聽’有兩種意思(一)真實之意——你要發真實心來聽,我們要求學佛法,要聽佛法,若不發真實心,那怎么能聽得懂呢?因為聽佛法貴在以真實心聽,勿以生滅心而聽,因生滅心是妄想之心。若以生滅妄想心來聽這真實的佛法,是聽不懂?!銍澜洝嫌袃删湓挘骸甑壬幸跃壭穆牱ǎ朔ㄒ嗑墶!壭摹褪桥示壛鶋m的心,攀緣心也就是生滅心。我們的心,起心動念,不出六塵的境界,若拿這個攀緣六塵的心來聽法,佛說的真實妙法,也都變成六塵之法,攀緣之法。這話‘圓覺經’上也有:‘汝以旋心聽法,此法亦旋’,意即若以旋轉的心來聽法,這個法也跟著旋轉。佛說的法都是真實妙用之法,怎么有的聽了開悟,有的沒有開悟呢?就是你用生滅心來聽,故聽不到真實妙用的道理。(二)審思之義——審是詳審,思是思惟,意即要詳審的思惟,聽經聞法得詳詳細細的聽講其道理。這就是教他聽經要以審思而聽,勿過耳成空,聽法要聽到心里,勿聽到耳朵里,不然的話,不要說今天聽了一座,就是聽了三年也等于沒聽?!笾嵌日摗f:‘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生歡喜。如是之人可為說。’這是說:聽經的人,兩個眼睛要端端正正的看著說法的人,因為如來說法,那時還沒有經書,現在看著經文要端端正正的看,身體不要坐得歪歪斜斜,不要*著桌子,手托到腮膀子上,起懈怠放逸相,因佛經上講成佛的道理,度眾生的道理,不發虔誠的心怎么行呢!‘如渴思飲’,這表示求法的心很懇切?!恍娜胗谡Z義中’,不要打妄想,應一心思惟深入義理之中,佛說法的語言含有深妙義理,有的人聽聞佛法,聽到開悟就是這么聽出來的。‘踴躍聞法生歡喜’,‘踴躍’是大歡喜的意思,聽法聽到心里得了法樂,對妙法真了解,心里生出了一種喜法樂法之心?!缡侵丝蔀檎f’,像這樣聽法的人,可以跟他說。這就叫‘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反過來說,你不是諦聽的人,你跟他說法,說了他沒有聽,就是聽了,只聽到耳朵沒聽到心里,這叫失言,你說的話都冤枉費氣。那么真正來聽法的人,你不說,這叫失人,你把這個人錯過了,這個人是真正要聽法的人,所以‘如是之人可為說’,你就當說。

        現在我解釋一下,我講經的方法,先是消文釋義,然后才顯理。為什么要顯理?應該顯才顯,不顯不行,講‘諦聽’是引證‘新眼疏’上的。我的五種講經方法(一)消文(二)釋義(三)顯理(四)勸修(五)舉證。以上所講的是勸修的話,舉證的話,勸你要好好諦聽,不要用生滅心聽,不要打妄想來聽,這樣子就是勸修。前面解釋真實義,引證‘楞嚴經’。前面講審思義,引證‘大智度論’,這就是舉證、舉經、舉論來說明,你就知道我道源講經的五種方法,不是我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古人解經都是這個樣子。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是如來開口說法,但這種說法,是說而不說,就是‘實相般若’的理體,‘觀照般若’的妙用,不是能用口說出來的。你要會去參,領悟出來,所以這個地方說了等于沒有說。佛說善男子善女人,你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了,你的真心不能安住,叫我告訴你一個方法,怎么樣安?‘應如是住’。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你叫我告訴你,降伏妄心的方法,‘應如是降伏其心’?!缡恰沧∧愕恼嫘?,‘如是’降伏你的妄心。佛說了兩個‘如是’,這就是方法。注解上有三種解釋,一種作顯理解,怎樣叫做‘如是’?‘如是’就是‘生佛一如,莫不皆是’。你要想安住真心,先要明白‘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釋迦如來成了佛,所證得的實相理體,并沒有增加一點,因為實相理體是如如不動的。我們眾生在流轉生死,‘實相般若’的理體也沒有減少一點,因為它是如如不動的。所以說‘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眾生與佛一如無二如,都是一個真如實相?!唤允恰?。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釋迦佛成佛后,三嘆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眼看眾生都本來是佛,你懂得了‘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把它推廣開來,內而根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而器界——就是山河大地,色、聲、香、味、觸,無不是‘實相般若’的理體。實相般若理體,遍一切法,所以講‘金剛經’下文,一切法都是佛法。古人說:‘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你看見‘青青翠竹’那就是真如的理體,你看見‘郁郁黃花’那就是‘實相般若’。你如此去領悟‘實相般若’之理,那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所以‘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如是’之義,你不是說你們發了菩提心,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嗎?你叫我(佛)給你講個方法。你看前面我那段出入往返,穿衣吃飯之日常威儀,我的真心可走動了嗎?你看我世尊的樣子,有打妄想嗎?沒有。我的真心沒有走動,我的真心安住,我沒有打妄想,我的妄心降伏了。試問真心是怎樣的安住?妄心是怎樣的降伏呢?當知就在日用尋常生活中用功,穿衣不著穿衣相,吃飯不著吃飯相,出入往返,行住坐臥都不要著相,這樣真心就不會走動。真心安住,妄心不起,妄心自然降伏了。這就是世尊告訴我們‘安住真心,降伏妄心’的妙法。

        但是穿衣、吃飯是無始劫來的習氣,能不被穿衣吃飯之境界所轉動的修行者很少,何以故?因他用功不在穿衣吃飯上用,他用功都在大殿、念佛堂上用,其實這不是真功夫,何以不是真功夫呢?平常我們佛門不是有一句話說:‘做法師的架子大,老修行的脾氣大’,為什么會給他取個‘老修行’這名稱呢?因他是真正用功;念佛:他一天不知道念多少聲;參禪:一天不知參多少枝香,上殿過堂全都在那兒,表示他有修行在用功。結果你不能碰他,碰到,他發脾氣比平常人的無明火還大。為什么他會有那么大的無明火?那么大的脾氣?我可沒有惹他,干嗎?他光那么大火,發大脾氣?你要曉得他的功夫不是真功夫,因為他沒有在日用尋常生活中用功,因此,你和他談平常日用生活的話,碰到他就發脾氣。從這點,你就要覺悟,你若想用功,就在這穿衣吃飯,日用尋常生活上去用功。古人說:‘終日穿衣,不曾掛著一根紗;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闳裟茉谶@方面用功,那你的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你學佛算是學會了,就照著前面佛那個樣子,‘如是而住,如是降伏其心’。第三種解釋:‘如是’二字,要開啟后文,就指以下全部‘金剛經’。按上中下根說:須菩提是上根,他已經開悟了,講到這里中根人也開悟了,若不再講以下全部‘金剛經’,下根人還是得不到利益。所以還要說,就指著下文,啟開下文‘如是住,如是降伏’,即跟你講怎么住,怎么降伏。向下所聽講的大眾再高尚還是中下之根,實際上是為下根人說的。可是這個下根不是普通的下根,而是‘金剛經’法會上的下根。在‘心印疏’上有兩句話形容:‘燒尾鼓浪成龍去,蝦蟹猶然努眼睛’。燒尾就是紅尾巴的鯉魚,鯉魚跳龍門,就成了龍,鯉魚成了龍便鼓浪而去,而那些蝦和蟹瞪著眼,茫然不知怎么回事。鯉魚怎么成了龍,蝦蟆不信,螃蟹不信,都在瞪著眼睛莫明其妙。這以下說的經,都是為螃蟹、蝦蟆所說的,為那瞪眼睛的人所說的?!挠∈琛沁@么形容的。這就是不得不說才說,這個地方,你若能大開圓解,悟到實相理體,那么下面經文也不用再說了。這就是前面說看見釋迦如來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那叫‘離言般若’,這‘依言般若’雖然還沒有說,你能開悟,大開圓解還是好的。若你還沒有開悟,還得好好學。

        丙三、當機愿聞

        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唯然’這兩個字,很多注解,解成:‘唯’是‘唯’,‘然’是‘然’,我認為不應該這樣解釋。‘唯然’就是我們中國話‘是的’的意思,這是順印度說話的口氣,不要分開來講,即‘是的,世尊’,這樣解就得了。‘愿樂欲聞’,意即我很愿意聽,很歡喜聽,很希望聽。這‘愿樂欲’三個字是加重口氣,很想要聽的意思?!浮乐感卵凼琛馐切脑S,我心里許的愿,愿意聽?!畼贰瘧睢绋啜A’,我好樂聽。‘欲’是希求即很希望聽。須菩提已經開悟了,還聽干什么呢?第一‘悟’有淺深,淺的理悟了,還有深的理沒有悟,故自己還是要聽。第二是我悟了,法會的大眾還沒有悟,要為他們請法,代表大眾說‘愿樂欲聞’。按他的本位是‘青龍陀如來’,他已經成了佛,還要聽,這是大權示現,示現不懂來請問。

        上來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科,前面三小科已講完,也就是把三十二分本的第二分講完。

        大乘正宗分第三

        丙四、如來開示(分三)

        丁一、開示降?。ǚ秩?/FONT>

        戊一、降心之方(分三)

        己一、標示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金剛經’正宗分,分四大科都是談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是以‘降住’兩字來分的。第一科略明降住,簡略的說明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方法。但是須菩提問的是:‘云何應住真心’在前面,‘云何降伏妄心’在后面。為何釋迦如來不先答覆前面安住真心的問題,反而先答覆后面降伏妄心的問題呢?為何釋迦如來把他的問題顛倒過來答覆?因為釋迦如來的智慧比須菩提的智慧更高深,他洞悉我們眾生,所謂真心不能安住,就因為妄心不能降伏,你把妄心降伏了,那真心自然安住。所以他先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因他知道眾生的病在那里,是以針對病源下藥,所以第三分完全開示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一段經文,若是不講解會很難懂,何以故?因前面須菩提尊者是替‘善男子,善女人’請問的,照理這地方世尊答覆他應該說:‘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降伏其心’這就夠明白了。佛沒有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了‘菩薩摩訶薩’這就難懂了。關鍵就在這里,要把他聽清楚,要把他的意思弄明白。今先解釋經文,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略稱,完全翻譯過來,應該是菩提薩埵,中國話叫覺有情。按自利利他的解釋,這個‘菩薩’應該是個怎樣的眾生呢?他是一個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人,我們在人就在本位上說是人。這個‘菩薩’他還沒有成佛的覺道,他還得求,上求覺道(覺道即佛的道),可是他不是二乘人,二乘人也上求覺道,但不下化有情,所以叫他做小乘。這個‘菩薩’是大乘的弟子,大乘的眾生,也就是大乘的人,他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覺有情?!卵凼琛腥N解釋,第一自利,第二利他,第三自他兩利。我解釋就按自他兩利的第三種,因為前面那兩種不必解釋,耽誤時間。這就是你看注解不要死到注解里面去了,不要死于名言句下。現在時間寶貴,要人家懂得什么叫‘菩薩’就好了,用不著講太多的解釋,反而聽不懂?!υX薩’是梵語,‘摩訶’翻成中國話叫大,就是大菩薩。按平常他所證的果位上講,三賢位的菩薩叫菩薩,登了地以后的十地菩薩叫‘摩訶薩’,這是一種解釋。再進一步解釋,這十地菩薩叫菩薩,等覺菩薩叫‘摩訶薩’,等覺菩薩他還不是佛,但他是大菩薩,故稱‘摩訶薩’。按判教的解釋。三乘教的菩薩叫菩薩,實教一乘的菩薩才叫‘摩訶薩’。我們現在依著「金剛經’的意思解,就是依著判教的解釋,他是個權教大乘叫‘菩薩’,實教大乘叫做‘摩訶薩’,現在已把經文的名詞解釋明白了。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剛剛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真心沒有降伏,他怎么都證到了圣果呢?這地方不指證果講,而是指發心講,也就是等于前面說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是佛的果位。現在他剛剛發這個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地方還有‘發心的解釋’,他發的是大乘心就叫做‘菩薩’,即是‘權教菩薩’。他發的是最上乘的心,叫做‘摩訶薩’,即是‘實教菩薩’。為什么這樣解釋呢?因為這‘金剛經’下面已經有兩句名文,佛說‘金剛經’是為誰說的呢?為這個大乘人說的,為最上乘人說的。這兩句怎樣解釋呢?大乘就是大乘,怎么還有一個最上乘呢?大乘即權教里邊的大乘,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里邊的大乘,他不是小乘,你不能說他不大,但是他是權巧方便的大乘,叫做‘權教大乘’。最上乘即最上實教一乘,超出三乘的菩薩,叫‘實教一乘’的摩訶薩。按五教家來講,始教的菩薩就叫菩薩,終教、頓教、圓教的菩薩就叫摩訶薩。不同點在于最初的發心不同,有發‘權教大乘菩薩’的心叫‘菩薩’,有發‘實教大乘’最上的心,叫‘摩訶薩’。這要合到金剛經上的本義,這就是‘發心’的解釋。下面才開示:‘應如是降伏其心’,先開示降伏妄心,他雖然發心發得很大,但是他還是個凡夫,他有妄心生障礙。那么要怎樣才能降伏其妄心呢?佛就告訴菩薩摩訶薩一個降伏妄心的方法。這‘如是’兩字,分開來解釋就錯了,若約顯理解釋,約指著前文那就錯了,完全是指著下文,這叫指法之詞,以指下文故,下面經文上說的,就是‘如是’兩個字,往下就是如來開口說金剛經。前面說如來穿衣吃飯,出入往返在那兒說金剛經,那是‘離言般若’,‘無說而說’。這向下則由須菩提尊者看出消息以后,自己開悟了,替我們眾生請問,如來慈悲答應他,許可他,給他說法。許可給他說,這叫‘依言般若’,這就開口說法了,打從那兒說起呢?就打這個地方說起,又‘如是降伏其心’,這只標出來,還沒有開示,所以下面才開口說金剛經。

        己二、正明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要一口氣念到這兒,這是經文的整句。今解釋經文名相。你要發心,你就是菩薩,菩薩就得度眾生,你發心你是個摩訶薩,那你更要度眾生,所以正文一開口就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是總說,下面再說別名,這一切眾生之類是些怎樣的眾生呢?這下面的眾生因受業不同,受生不同,有所謂胎、卵、濕、化四種。令分別說明,‘若卵生’,‘若’是假若,是假設之詞,像那些卵生的眾生,‘卵’我們平常講雞蛋、鴨蛋的那個蛋,它是放個蛋出來,放就是生了,生了蛋出來,才能孵出小雞小鴨,因此雞子鴨子是卵生,一切雀鳥都屬卵生?!籼ド?,胎生必須在母親的肚子里懷胎一個時期,才生出一個小眾生出來。我們人屬于胎生,牛、馬、豬、羊這些畜生也都是胎生,只是懷胎的時間有長短。我們人一定要母親懷胎十個月才能生出來。牛、馬、豬、羊果報不一樣,懷胎的時間也不一樣,但是胎生則一樣。‘若濕生’,濕就是水里面有濕氣,離開水就生不出來的眾生,比方水里濕生的眾生,如魚、蝦、螃蟹等很多種類,還有些小動物,它不在水里,但是它需要濕氣,若沒有水濕的地方,那小蟲,小動物就生不出來,這叫濕生?!艋菑臒o而有變化出來的,比方按三界來講,上二界都屬于化生,但在人間,到了熱天我們可以看見的,就是在樹上叫得很大聲的蟬,它就是化生的。它的母親不是蟬,而是土里爬行的蟲,它到了時間把殼脫下來后,帶有翅膀會飛,在樹上叫得很大聲,這是屬于化生。還有蚊子也是化生,它的母親不是蚊子而是濕生的,即水里的小蟲,它到了時間,該它變化為蚊子的時候,就一直往水外邊轉,轉得很有勁,直到把皮脫下,轉出一個會飛的蚊子來,這都屬于化生?!粲猩?、若無色’,按身體上講,記得分別,這三界眾生分成兩大類。欲界的眾生都有色身,色界的眾生也有色身,到無色界的眾生,他修‘空無邊處定’,把色身給空掉了,叫無色界,這個樣子三界分成二類。按身體有色和無色來分,欲界、色身叫有色,無色界叫無色?!粲邢?、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按心理思想來分,‘若有想’是指欲界的眾生、色界的眾生,這兩界的眾生都有心想,心里都有念頭,平常打妄想,就是妄想心。但是外道的‘無想天’是在色界的‘第四禪天’,那兒有一個單一的天叫‘無想天’,外道把思想像搬石頭壓草似的,把思想壓下去,也是一念不生,但是,他生到那里去了呢?生到了‘第四禪天’‘無想天’。除了外道色界的‘第四禪天’,其他的色界眾生有想,其他欲界的眾生更有想。這個‘若無想’就配到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個天叫‘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個‘若無想’配到那個‘空無邊處’。越高級的配,也按著「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配上去?!粲邢搿团涞健R無邊處’,他修的是‘空無邊處’,他已沒有思想了,沒有思想,他又覺得不對,因此他不觀空又回頭來觀識,叫‘識無邊處’。‘識無邊處’有了思想,‘若有想’就配到‘識無邊處天’。‘若非有想非無想’配到‘無色界天’之第四處。為三界之最頂處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按心里面有想、無想來分別三界的眾生。但是有一些經文上在‘若非有想非無想’上面,中間加了一個‘若’字,即成為‘若非有想、若非無想’,這是因為他不懂得那個‘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名詞,他以為按中國文句順著念,好像少了這個‘若’,因此自作聰明加上一個‘若’字,他不曉得亂改經文罪過是很大的。如果你看到別的‘金剛經’上有加‘若’字,要明白這是錯誤的。

        三界以內的眾生共分為十大類,按他出生受生不同,有胎、卵、濕、化四種,按他身體有色、無色分出兩種,就有六種,按他心里有想、無想來分,這再分為四種,這一共分十大類。說了這十大類的眾生干什么呢?下面就說:‘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度眾生,要度幾個眾生呢?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多少種類呢?一共有十大類,我全部要度,全部就是這個‘皆’字。‘我皆令入’就是叫他悟入,叫他證入,叫一切眾生都證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換句話說,就是我是發了心要度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是菩薩的發心,摩訶薩的發心,他發了這個心,所以佛就贊嘆他,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贊嘆是‘菩薩摩訶薩’。今先解釋‘我皆令入’,‘我’就是這個‘菩薩摩訶薩’自稱,是佛代他們自稱,是釋迦佛在說法代表這個發心的菩薩摩訶薩稱‘我’?!粤钊搿褪侨苛钍顾麄冏C入之意。‘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是大乘的涅槃,但是‘心印疏’雖然解釋這是大乘涅槃,但因為在佛經論上沒有大乘的‘無余涅槃’這個名詞,因此他解釋涅槃有四種,第三種叫做‘無余依涅槃’‘還是小乘的涅槃’,這一指反而指錯了。所以我們看注解要有抉擇的智慧。要知道一切眾生本來就有個涅槃,本來就有個圓滿寂滅,這叫自性涅槃,自性佛性。這是按理性上講。小乘的‘有余涅槃’,‘無余依涅槃’,因為有了一個‘依’,所以不能稱為‘無余涅槃’。我在參考資料上,我按它的文義上給它解釋這個‘無余’,就是小乘他證了阿羅漢果,證了‘無余依涅槃’,他還是有余,因為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他斷掉了,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他還沒有斷,煩惱有余,三界以內的分段生死他了脫了,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他沒有了脫,在生死,他還有余。所以在他本位上講,他證的是‘無余依涅槃’,與大乘的比較,他還是有余。那么大乘的‘無余涅槃’又怎樣呢?他的四種惑全部斷盡。惑就是煩惱,煩惱無余,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部斷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了脫,再沒有余,所以才叫做‘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今再解‘涅槃’,‘涅槃’是梵語,按文字翻成中國話叫圓寂,為‘圓滿寂滅’。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換句話說,就是一切功德圓滿具備,一切煩惱障斷盡,這就是大乘的‘涅槃’,翻成圓寂。小乘的‘涅槃’翻成‘滅度’。下面的‘滅度’就是依著中國話翻譯過來稱為‘涅槃’的意思。但是不要講到小乘的‘滅度’,何以故?因你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你是個菩薩摩訶薩,你要普度一切眾生。但你把這些眾生度到什么地方呢?全部度到‘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疁纭菧绯裏?,‘度’是度脫生死,這是指著大乘講的,以慈悲去滅掉他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四種煩惱,度他的生死,兩種生死都度脫,這樣才與大乘精神相合。

        現在我重提一下,為什么釋迦如來對這個發心的人贊嘆為菩薩摩訶薩呢?因為這個發心不容易發起來。我們講經、學佛法,要能講到那里,學到那里,你學大乘佛法,第一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怎樣發呢?就這樣發:‘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中間把那一段胎、卵、濕、化別名略去,接著「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就叫發菩提心。再簡單就說:‘我要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你就這樣發心,或許這個心不大容易發起來,但是我在這里還是苦口婆心勸諸位同學一定要發菩提心,為什么呢?因為發這個心,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成佛也得講因果呀!你沒有成佛的因,又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成佛的因打從那一天起呢?打從我發菩提心這一天起,這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是這個因不對,‘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若因地不對,絕對得不到佛果的。這樣你轉了多少大圈子,還是在六道輪回流轉生死。所以你一定要發心,發心不要害怕。??!這么多眾生我怎樣度呢?發心要發得大,度眾生要一個一個去度,度眾生得先度有緣的眾生才能度。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把眾生度完呀!地藏王菩薩也沒有把眾生度盡呢!我們又怎能把眾生度盡呢!那么釋迦牟尼佛又怎樣成佛呢!他把那些有緣的眾生先度盡。我們也跟我們有緣的眾生去度他,度一個算一個。但是你不能不發心,發起心來也不要害怕眾生多?!娚鸁o邊誓愿度’這是四宏誓愿第一條大愿,你一定要發這個心愿,不發則沒有成佛的因,永遠不能成佛。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證明這一科,到這里才是說明降心之方法,也就是如來答覆降心之方法就在這一句。‘如是滅度’,這個‘如是’是指前文,就是指所有眾生之類,我全部把他度到‘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樣滅度了多少眾生呢?有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無量、無數、無邊要是分開來解釋,都是一些大數目。印度的數目也有叫無量數,也有叫無數、也有叫無邊數,實際上就是加重的口氣,即是解釋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你把無量無數無邊都度好了,這下面就告訴我們降心之方法,‘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可不要存有度眾生度了這么多眾生的心,你要是存有這個心,這也是妄想心,那也就是妄心沒有降伏住,這句話才是告訴我們降伏妄心的方法。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又怎么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呢?這文很不好解釋。這就必須按‘般若經’里大乘‘空’中的道理來解?!挠∈琛吓e出四種理由,‘新眼疏’舉出五種理由,今天講兩種最簡單,最明了的理由。第一種眾生性空故,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二種生佛同體故,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先講第一種理由,眾生性空,眾生是從那里來的呢?眾生是從緣起的。凡是緣起之法皆沒有自性,當體就是空的,眾生性也是空,根本沒有一個眾生,你度個什么眾生呢?所以在緣起眾生,本來是空的,本來就沒有個眾生,這樣故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二種理由,生佛同體故,眾生本來具有真如,具有實相。諸佛成了佛,親證真如實相;證得的就是人人本來具有的真如實相理體,即是‘在佛不增,在生不減’。在佛來說他證得的真如實相,并沒有增加一點。在眾生份上來說,在生不減,眾生雖然流轉生死,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一時餓鬼,在六道輪回受生,但是真如實相,它并沒有減少一點。要是減少一點,那就是虛妄之法,可以壞的。但是它是真實之法,它雖然自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本體沒有動,一點兒也沒有減少,也正是因為它沒有減少,我們才可以成佛。我們成了佛就是證得本具真如實相的理體,諸佛是已經證得,我們是本具有的。這樣我們就明白,眾生的本體與諸佛的本體是一個體,沒有兩個體。到了我們成了佛,證得真如實相,并不是跟諸佛有兩個樣子。真如實相,也是遍一切法、一切處,沒有另外還有一個真如,另外有一個實相,你證得的就是諸佛證得的,生佛之同體。這個同體的真如實相上沒有兩個真如,沒有兩個實相。所以你度的眾生無量無數無邊,但是他證得了真如實相成了佛,這證得的真如實相是他本來具有的,并不是我們度眾生時給他的,我們只是告訴他一個降心之法、住心之法,教他斷煩惱,教他證菩提,教他了生脫死,教他入涅槃。他斷了煩惱,了生脫死,證得菩提、涅槃,是他本具有的菩提和涅槃,所以并沒有新成佛的眾生,本來就成佛,不是我們度他成佛,所以眾生與諸佛之本體是一個體,這樣故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文內已解釋了,文外的意思還是要講,因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在這里,你要知道這不是我們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貪圖五欲,執著六塵。貪圖五欲之樂,打妄想,這根本沒有樂,樂即是苦,但是眾生不了解,他的妄心像火燒一樣;執著六塵,六塵本來是空的,他不知道,他把六塵的境界都當成真實的境界,要去執著不舍,這妄心自然像火燒一樣,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說到‘金剛經’在六百卷‘大般若’,它屬于五百七十七卷。釋迦佛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至少說了二十年以后才說‘金剛經’的,說了二十年再加‘阿含十二方等八’再加上二十年,佛說了四十年的法,再說這個妄心,而且在這個般若法會上有兩種眾生是可以聽的,一種是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聲聞是指阿羅漢,緣覺是指辟支佛,一種就是大心的凡夫,最上根利智的凡夫,他能聽懂‘金剛經’,他五欲六塵的心,老早去除了,用不著在‘金剛般若’法會上再告訴他去降伏五欲,去降伏六塵。二乘人對著大乘講,他是小乘,他們證得了阿羅漢,把五欲、六塵的妄想心降伏了,他怎么能證得阿羅漢、辟支佛呢?他斷了煩惱障,煩惱障都是從五欲、六塵的妄想心上生起的,他既然斷了煩惱障,他那里還會有貪圖五欲,執著六塵的妄想心呢?那么他還有什么妄想心呢?最高的妄想心,最細的妄想心。大心凡夫他發了菩提心要想去度眾生,這里面就起了個妄想心,什么妄想心呢?度眾生的妄想心。這個二乘人,回小向大,他以為他已經‘所作皆辦,具足佛法’,他不曉得這只是具足一部份佛法,并未完全具足,就是他認為把我執斷了,可是他斷的我執只是粗分,細分的我執還沒有斷掉。你要是不相信,就發發菩提心來廣度眾生看,一發菩提心,一度眾生,你就著眾生相,這就還有我,這個我是細分的我,最高的一個我。管他怎么高,怎么細,它還是個妄想心。度眾生不要生心動念,要曉得這是最高最細的妄想心。你這么一聽或是膽子小,就會說:我那夠得上呢?我的五欲、六塵的妄想心都還沒有降伏。你要曉得我們能夠聽到‘金剛經’,對‘金剛經’生了信心,我們的善根深厚得很,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到下文會講到,這不是在一佛、二佛、乃至三、四、五佛面前種的善根,是在無量千萬佛面前所種的善根。也許你會問:既然親近這么多佛,何以到現在還當眾生呢?這是你沒有把妄想心完全降伏故,若你把妄想心降伏了,你老早成了佛。所以自己不要生自卑感,說我的資格夠不上。你要知道在這末法時代,有幾個人能發心學佛法,有幾個人能聽到‘金剛經’的,聽到‘金剛經’后,又有幾個人能發信心的。下文會詳細的解釋,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我們雖然是薄地凡夫,雖然是有五欲六塵的妄想心,你學了‘金剛經’,明白了最高一層的道理,而發心去度無量眾生,不去著眾生相,不生心動念,那你還會貪圖五欲六塵嗎?自然不會了,所以要發大乘心,不要自暴自棄說我夠不上。這就是降伏妄心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文外之意,也是證明這一科降伏妄心的方法。這是個什么方法呢?佛講的開示,叫我們‘離相度生’,這四個字要記住?!x相度生’,即度眾生要離眾生相,離眾生相來度眾生,這樣一切妄心也就降伏了。

        要是按彌勒菩薩的偈子,這一段經文是大乘菩薩發的四種心,彌勒菩薩做的偈頌來解釋‘金剛經’:‘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這一段文里有四種大乘心,第一是廣大心,你發了大乘心,你要度眾生,你要度幾個眾生呢?度‘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是廣大心。第二是第一心,你把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度到那里呢?‘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都度他成佛,這是第一心。第三是長遠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一句要配合到長遠心,雖然眾生不好惹,會惹你生氣、生煩惱,但不要怕,一定要發長遠心去度眾生成佛,一定要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第三個心。第四個心叫不顛倒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發了廣大心要度一切眾生,發第一心,一切眾生都度了,‘皆令入無余涅槃’,而且發了長遠心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你有沒有著了眾生相?著了眾生相,其心已顛倒,因眾生根本沒有相,你怎么著相,這不是顛倒嗎?所以這第四個心叫做不顛倒心。這一段經文是降伏妄心的方法,這里面有四種心,第一是廣大心,第二是第一心,第三是長遠心,第四是不顛倒心,尤其最重要的是第四不顛倒心。你度眾生不能離眾生相,這個心就顛倒了。假如度眾生的時候,不著眾生相,那個時候才是真的降伏妄心的功夫,所以說這四種心最重要的是‘不顛倒心’,不顛倒心就是度眾生要離相,‘離相度生’,這樣才能把妄想心降伏。講到這已講了彌勒菩薩偈子的兩句,即‘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再講‘利益深心住’,你懂得了前面的最高道理,但要腳踏實地去做,這叫‘依解起行’,依著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來起這個行門,來做功夫,這樣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深心是直達真心的本源,就是真如實相的心。你了達了這真如實相,里面根本就沒有顛倒相,這樣你的心就安住,降伏妄心就是安住真心,這叫做‘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此乘’是指實教大乘,‘金剛經’就是最上乘,他怎么不說權乘呢?因權乘還著眾生相,實教大乘才不著眾生相,所以這個功德才能做得圓滿。要發菩提心,包括有這四種心,要是彌勒菩薩不解釋,我們只能解釋那一種的道理,度眾生要‘離相度生’。‘金剛經’上說的很明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能把這道理講清楚,那就很高明了,沒有講錯了。但是里面的四種心,我們看不出來,因此講到彌勒菩薩有四種心,我們就要小心謹慎,把這四種心配到經文上。第一、廣大心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全部都要度他,這是廣大心?!医粤钊霟o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是第一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長遠心,你度那么多眾生,時間短這怎行呢!一定要發長遠心,才不會退墮你的菩提心?!畬崯o眾生得滅度者’,配到不顛倒心,要把它配的清清楚楚。

        己三、征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迦佛講到這里自己征問自己解釋,今看經文‘何以故?’這是征問詞,沒有人發問,是釋迦佛自己征問起來,‘須菩提’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以下是解釋,‘何以故?’是什么原故?什么理由?我度了那么多眾生,為什么‘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們上面講的眾生是性空,生佛同體,現在由佛自己解釋,佛自己解釋不是更為親切嗎!你若是個菩薩則不應該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若是有這四種相,你就不叫菩薩。這樣說得很懇切,這也帶著開示。今先解釋這四種相,這‘金剛經’上的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這‘我相’就是‘金剛經’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個普通的我執之相。為什么呢?因為這‘金剛經’上的當機者,一種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種就是二乘證了阿羅漢果,證到辟支佛果的人。阿羅漢,辟支佛把我執斷掉,煩惱障斷掉了,他那里還會把五蘊假合的我當成真實的我呢!那么‘金剛經’上解這四種相,是怎么解的呢?你要注意,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執之相。這是最高的一個我執我相,最細微的我執我相,連阿羅漢都沒有覺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執我相斷掉了,這個細分的我相沒有斷掉,他就入無余涅槃去了,他不肯度眾生?,F在回小向大,要勸你發菩提心,要度眾生了,這個‘我相’就起來了。什么‘我相’呢?我是個能度的人,我要發菩提心度眾生,度眾生者就是我。能度眾生的這個相,就是‘我相’。對著「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個人,度了兩個人,這個人是被度的相?!娚唷褪遣顒e相,你能度他,你說法不能只說一種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說的有種種法,有種種法的差別相,這叫做‘眾生相’,‘眾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個差別相?!畨壅呦唷菆讨簧岬囊粋€相,我們凡夫最執著「壽者相’,就是執著壽命的命根相,到了緊急要命的境界,什么都可以舍掉,這包括動產、不動產、田地房屋、黃金等都可以舍掉,但要保住這命根子。但實教菩薩卻要把‘壽者相’棄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個什么佛法告訴眾生,眾生跟我學了佛法,怎么樣能得到了生脫死的真實利益,你一執著,就叫做‘壽者相’。這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剛才講過了,這‘我相’不是凡夫執著五蘊和合的那個粗分的我相,這是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度眾生起的‘我相’,這個‘我相’起的很細微,阿羅漢還不知道,但一度眾生就覺察到了。我為能度者,這是個‘我相’。對方那個眾生是我所度者,這是個‘人相’。能度所度的眾生不一,這叫做‘眾生相’。你執著不舍,這叫‘壽者相’。假如有這個‘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捶瞧兴_’即你就不是菩薩,這句話開示得很嚴重,也就是叫我們要記清楚,不然的話,你學大乘佛法,你著了四種相,天天發愿說法度眾生,天天著度眾生說法的相,那你還是個菩薩嗎?天天著相還能成佛嗎?因不對,果也不對,‘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所以一定要有清凈心,發愿度一切眾生,這是要的,但是你要曉得實無眾生可度的最高道理。你懂得沒有眾生可度,那四種相自然不起,這才是心清凈了,心清凈了,成佛的因心就對了,那么將來一定能夠證得佛果。征釋這一科講到這里,也就是把戊一、降心之方講完。

        妙行無住分第四

        戊二、住心之方(分三)

        己一、正示其方(分三)

        庚一、標示

        復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現在講到第四分妙行無住,要修大乘的行門,是不可思議的行門,叫做妙行,妙者,不可思議也。怎樣才叫‘無住行施’呢?行布施而不住相,叫做‘無住行施’。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F在看經文‘復次,須菩提’,‘復’者是重復,‘次’是次第,重復次第,就是前面說了一段,今再說一段,這叫‘重復’,順著次第,先說了第一段降心之方,再說第二段住心之方,這樣重復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須菩提’,記住叫‘須菩提’就是叫我們,叫我們都要注意‘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這就是標示,菩薩也包括摩訶薩,你是個菩薩摩訶薩,你對一切法應無所住。‘住’者,就是執著,你對一切法都不應當執著,應該先破我執后破法執,這就是個法執。大乘菩薩用功,兩種執要破一起破,破起來還是先破我執后破法執。前面遠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個微細的我執都給破掉了,妄心降伏了,但是真心還沒有安住,還有個法執在。法執是怎樣起的呢?就是你對一切法起了執著,應該一切法都無所住,都不應該執著。下面指的是什么法呢?‘行于布施’。對一切法不執著,是怎樣的不執著呢?你行布施的時候心不起執著,下面再加以解釋叫指釋。

        庚二、指釋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所謂’就是指釋之詞,行布施時不住于一切法。一切法是什么法呢?即‘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于六塵。這六根、六塵、六識,就是三界以內的叫十八界的法。此單說六塵,就包括了六根、六識。為什么要說六塵呢?這是講你所布施的東西。布施就是財物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用錢財布施這屬于色塵,法布施屬于色、聲、香、味、觸、法的法塵。眾生遭了災難你去救,是無畏施還是不能離開這六塵。無論你行財、法或無畏施,都離不開六塵的境界。你要行布施,你要不著相即不住六塵的境界,也就是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這六塵的境界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你執著還是法塵,還是沒有離開六塵的境界,所以說要遠離六塵而行布施,這樣你對一切法就不會執著了。

        大乘菩薩他要去弘揚大乘佛法,要弘揚六度法門,由六度開為萬行叫六度萬行。這‘金剛經’怎么只講行布施呢?六度只講一度呢?這個要照彌勒菩薩的偈頌來解釋,彌勒菩薩的偈頌,你一看就知道。布施一度包括六度,六度包括萬行,萬種行門合起來就是六度,六度再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度。彌勒菩薩的偈子上講:‘資生無畏法,檀義攝于六,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布施一度可分為三種布施,第一、資生布施,資就是資養生命,就是‘財布施’。用財布施干什么?資養眾生的生命故。第二、眾生遭了災難,你去救苦救難,這叫無畏施。第三、眾生不了解佛法,你講佛法給他聽,這叫‘法布施’?!戳x攝于六’,‘檀’梵語叫檀那,中國話叫‘布施’,它的義理攝于六度,叫‘檀義攝于六’,‘此中一、二、三’。即這三種布施,一攝一、二攝二、三攝三。攝什么呢?攝六度。第一資生布施就是財布施,財布施就叫攝布施度。第二無畏布施,攝持戒度、忍辱度。持戒、忍辱怎樣能算是無畏施呢?‘持戒’者,殺、盜、淫、妄,都要戒掉,這是四根本戒,若不持戒,你去做這四種法都是害眾生的。殺是殺害眾生的生命,盜是偷盜眾生的財物,淫是邪淫眾生即邪淫男女。妄語是欺騙眾生,這都是害眾生的,眾生看見你就害怕,生了畏懼之心。所以要行菩薩道,要先持四根本戒,一持戒,眾生見了你無所畏懼,這個無所畏懼就是你所布施給他的,所以說持戒就是無畏施?!倘琛?,眾生罵我,我不回口;眾生打我,我不還手,甚至于喪失生命,我也不報復,這樣眾生見了我不害怕,不畏懼,這忍辱就是能令眾生不生畏懼,所以無畏施即攝持戒和忍辱兩度。第三法布施,包括三個度即攝精進、禪定、般若。你要行法布施,須勇猛精進。懈怠放逸的人,不能當法師。沒有禪定功夫的人,不能當法師。沒有般若智慧的人,不能當法師。所以你天天講經給眾生聽,你一定要有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因此第三個法布施攝三個度。總結就是一攝一,二攝二,三攝三,這三個布施攝六度,六度廣開就是萬種行門,萬種行門合起來就是六度法門,六度法門合起來就是三種布施,三種布施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所以佛說:‘不住一切法而行布施’,也就是說:不住于一切法而行六度,而行萬行,六度萬行都在這布施里面。下面就是指示我們,不要住色布施,不要住六塵,不著六塵也就是不要著六根、六識的相,十八界的相都不要著。

        庚三、結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須菩提’,佛再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啊!‘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為什么叫你行布施,而不執著六塵呢?因為你是要發心做菩薩,菩薩則應當‘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即是不住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相,也就是于一切法皆不住相。

        己二、征釋其意

        何以故?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何以故?’為什么呢?這再加以征釋?!兴_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們在聽佛的開示,佛叫我們行布施,這是很難得的事,但是好的因,要得到好的報?。》鹪趺唇形覀儾蛔∠嗄兀课覀儧]有住相的因,將來能得到好的結果嗎?那不是因也空,果也空嗎?初發大乘心的人,還有這個執著,佛就迎合他們的根機而說,迎合初發大乘心,初發布施心的人而說。佛說:你不要怕落了空,我告訴你‘不住相布施’正是叫你得到無量的福報,不是叫你的福報落空,是叫你得到‘福德不可思量’。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即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恐怕你不了解,再給你說一個比喻。

        ‘須菩提!于意云何?’‘于’就是在,‘意’就是心意,就是須菩提,在你的心意里,以為怎樣?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這個虛空,分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先說‘東方虛空’可不可以思量?究竟那虛空有多少寬,多少大?須菩提就答:‘不也!世尊’,這道理很容易了解,東方的虛空怎么可以思量,它有多寬、有多大呢!這‘金剛經’上的兩個‘不’字連在一起,一個是問,一個是答。上面的‘不’字,應念‘否’,是佛問的。下面的‘不’字,應念‘弗’,是‘舍利弗’的‘弗’,‘不也’就是答不可思量,‘世尊’即稱佛一聲,也就是‘不可以思量啊!世尊?!?/FONT>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這是順著中國的文化把九方合起來說了,即南方、西方、北方,四維就是四個角,四個角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為四維,再加上方、下方合起來為九方。這九方的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東方一方的虛空不可思量,這九方的虛空也一樣不可思量的??!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這一段經文,就是佛把它合到法上來講了,意即你這個初發心的菩薩,我勸導你,教你行布施不住相,你得到的福德等于那個十方虛空不可思議一樣?!涓5乱鄰腿缡恰?,也像東方的虛空不可思量,也像其余九方的虛空不可思量一樣。講到這里就要合到法上來分析,這是佛要開示最初發大乘心的人,實際講起來,你著個福德之相,還是著相,這里面就是真實的法門,還帶了權巧,大乘初發心的人,他要行布施,他總是想得到福德,這就是福德之相空不了,所以佛就說,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你就應該‘無住相布施’,那福德就跟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一樣。在這‘金剛經’上第一次明文說不著相,要離相度生,說不著相要無住布施,實際上就是要我們不要落到偏空那一邊去。佛已說得很明白,你可以得到無量福德,怎么又會落到空呢?所以學‘金剛經’的人,念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以為這就是空相,結果才會落個空空洞洞的空。他不曉得‘金剛經’講的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它不是落于偏空,也不是落于斷滅空,這個地方就很明顯地說出,能得到無量福德,是不會落到空的,這下面再解釋一下。

        己三、勸如教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教’就是佛的言教,‘但應如所教住’,就是我怎樣講,你就怎么樣聽,你不是請問:云何安住真心嗎?我教你無住相布施,就是安住真心的一個妙方。你要是了解到這究竟的道理,那你自然會修行,天天行布施,天天不著相。但你還是個剛剛初發心的菩薩,這個不著相的心,一時空不干凈,應該如何?不要緊,就應該依教奉行?!珣缢套 馑际菓撊缡雷鸬难越虂戆沧∧愕恼嫘模 褪前沧≌嫘?,不是叫你跑去山上住山洞,離開人群安住,這樣你的真心怎么會安住呢?你沒有接受外邊的境界磨煉,又怎能經得起考驗呢!要你天天跟眾生打交道,天天行布施,你到沒有眾生的地方又怎么能行布施呢!因此你要依照世尊的言教,天天行布施度眾生,不論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不去著相,這樣你的真心沒有走動,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你這樣做下去,真心絕對會安住。

        上一篇:金剛經講錄03
        下一篇:金剛經講錄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尾野真知子番号| 国产午夜影视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主播在线看| 亚洲最大视频网站| 亚洲黄色在线网站|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久久一区不卡中文字幕| 6080yy免费毛片一级新视觉| 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综合| 香蕉尹人在线观看免费下载| 深夜福利gif动态图158期| 国产做床爱无遮挡免费视频| 伊人五月天综合| 99久久精品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又污又爽又色的网站|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日本高清不卡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站动漫| 又爽又黄有又色的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3|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69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美女双腿打开让男人桶爽网站|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电影|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一区二区乱子伦在线播放|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蓝导航|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99re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欧美一卡2卡3卡4卡公司| 国产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