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金剛般若>>金剛經講錄01
        金剛經講錄01
        2006年06月25日14:53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3230 字體: 繁體

        金剛經講錄01

        道源法師講述

        基隆市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道源 

        我國人與金剛經特別有緣!念經者,歡喜念金剛經。講經者,歡喜講金剛經。注經者,歡喜注金剛;正因為注解太多了,反而有越看越不懂之困惑!尤其上半卷與下半卷之問答,經中之文句相同,其不同之點何在?更加難懂!

        有的注解說:下半卷是‘重說’;這樣解釋,令人難信。世尊說法有‘重說’的,這是世尊說法將要說完之時,又來些聽法的人,世尊有大悲心,對于無量眾生,不舍棄一個眾生,對于后來的眾生‘重說’一遍,但世尊有大智慧,必然變更文體,改用偈頌,令聽過者,不感覺重復。所以十二部經中,有‘重頌’一部,金剛經之下半卷,既非偈頌,何能是‘重說’呢?

        道源初‘學教’時,親近慈舟大師,大師每講一種經、論,必指定一種注解分科。所謂分科者,即是將這部注解的科文,全抄寫在聽講用的經、論本子上。例如,講大乘起信論時,指定‘起信論義記會閱’,講金剛經時,指定‘金剛經心印疏’,心印疏是清朝溥畹大師著的。大師將金剛經正宗分,分為兩大科:

        一、首示降住其心歷彰般若妙用。

        二、次明菩提無法正顯般若本體??戳诵挠∈?,可解釋金剛經之下半卷不是上半卷重說之惑。但是聽完全部金剛經之后,對于心印疏之分科,亦不能無疑?

        金剛經上半卷開始,長老須菩提之請詞:‘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之答詞:‘......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下半卷開始,長老須菩提之請詞亦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之答詞亦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須菩提是代已發菩提心的眾生,請問‘云何應?。吭坪谓捣湫模俊雷鹬鹪~,亦是為已發菩提心的眾生,‘應如是?。∪缡墙捣湫模 莿t全卷金剛經只有兩個問題,就是‘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亦只有兩個答覆,就是‘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并沒有第三個問題‘云何是菩提心?’而心印疏第二大科‘下半卷’說是解釋‘菩提無法......’似乎與經文不太適合?

        再以華嚴經證之:善財菩薩參訪諸大善知識之時,其請法之詞,皆曰:‘圣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正是先發菩提心,而后請問,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則與金剛經請法之詞相同。即以般若法之體用言之:亦應先顯體而后論用。心印疏之兩大科文,則先論用而后顯體,亦似乎有欠次第。

        予初‘學教’時,因懾于慈舟大師之威嚴,雖有疑而不敢請問!待予學講金剛經時,因無智慧,未能另立科文,予又因心印疏之釋義顯理,深合‘頓禪’,故仍依據心印疏講演。民國三十八年,五十歲來臺,歷年以來,講演金剛經多遍,亦皆依據心印疏。六十歲母難之日,且影印該疏一千部,送人結緣。六十四歲因講大乘起信論,需要起信論義記會閱。在卍字續藏中,將‘會閱’查出。翻查續藏目錄時,看見很多金剛經注解。在無意中發現通理大師所著之‘金剛經新眼疏’,該疏既名‘新眼’,一定對于金剛經有新的見解。當將該疏查出一看,果不出所料!

        新眼疏將金剛經分為大四科:

        一、略明降住生信分。  二、推廣降住開解分。

        三、究竟降住起修分。  四、決定降住成證分。

        金剛經上半卷所說的是‘信、解’,下半卷所說的是‘修、證’。在經中皆有文句可以證明,只是前人未曾發現而已。

        從此以后,對于金剛經之下半卷與上半卷有何不同之疑惑,悉皆消釋!于是影印新眼疏三千本以廣流通。更復依據新眼疏盡量講演金剛經,藉報通理大師之法恩于萬一!

        七十八歲,在海會寺,創辦能仁佛學院,八十歲時,為諸同學講金剛經一遍,全部錄音。函請廣化法師,著成講記,幸蒙應允!乃將全部錄音帶及參考資料,寄給法師。詎知法師常在病中,未能執筆,予八十五歲,在高雄佛教堂,講阿彌陀經時,廣化法師率其高足凈觀法師來見,當即介紹凈觀法師代寫金剛經講記。自民國七十三年六月份在菩提樹雜志開始登載;至七十四年元月間,講記之稿子方寫四分之一,又詎知凈觀法師忽患重病,轉住三家醫院,動了兩次手術,時間經過將及一年之久,方得康復,菩提樹自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份,因無來稿,停載十個月之久,幸法師病愈,繼續來稿,乃于七十五年元月份續載,至七十六年元月份方告完成。予已八十八歲矣!

        因略述經過之因緣,足見好事難成!是為序。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元月二十日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

        一  總釋名題

        今天要講的這部經就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我解釋這部經,先把它分成兩大科,第一、總釋名題,第二、別解經文。現在先講第一科總釋名題,在總釋名題內,再分為兩小科,解經題和解人題。

        (甲)解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八個字,就是本經的題目。其中‘經’字,是通題,‘通’者,通于一切經,一切經都叫‘經’。‘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個字是別題,‘別’者,別于他經,這一部經不是‘華嚴經’,也不是‘法華經’,它的別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先講別題再講通題;講到別題,先講‘金剛’兩個字,再講‘般若’兩字,最后講‘波羅密’三字。

        ‘金剛’是個比喻,就是金剛寶,我們佛教有個金剛力士,也就是護法韋馱尊天,手中拿的兵器就叫‘金剛寶降魔杵’,也叫‘金剛杵’。我們人世間也有金剛寶,不過沒有天上的金剛寶那么好、那么高明而已。現在人稱金剛為鉆石,此經用金剛寶作比喻,比喻什么呢?就是比喻般若妙慧。金剛寶有三種意思,即一、其體最堅,二、其用最利,三、其相最明。凡是一法,都有體、相、用三個意義。這個金剛寶之體,最堅固無比,一切物不能壞他,所以‘其體最堅’?!溆米罾饎倢毜墓τ娩J利無比,他能壞一切物,如鉆石能刻動黃金,而黃金卻不能刻動鉆石?!湎嘧蠲鳌?,這相就是外相,這個金剛寶的外相所放的光明,超過一切光明。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外國進貢一個金剛寶,有四方一寸那么大,可以照幾十里路,那么大的光明,要是我們這講堂里有一個金剛鉆石,全堂的燈光,就射不過他的光明,故說‘其相最明’。這是金剛寶的比喻,有三種意義,即是其體最堅,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再講‘般若’兩字,首先,要知道這兩個字的字音讀法,本來是‘般若’,但是經教上不能念‘ㄅㄢ ㄖㄨㄛˋ’一定要念‘ㄅㄛˊ ㄖㄜˇ’,為什么呢?要合乎梵音,梵音上他是音譯,不是意譯,音譯就是照著印度國的梵語的音聲翻過來的,在翻譯學而言,它是什么音聲,我們就譯什么音聲,譯的音聲就是‘般若’。若有人問:為什么中國字不照‘般若’來譯呢?記住這個解釋:這個經典的翻譯在唐朝譯的最多,我們現在講的這部‘金剛經’是在姚秦時代,比唐朝還在前。唐朝京都在陜西的長安,而這個姚秦的京都也是在陜西的長安,長安那個時候說的話叫‘官話’,就像現在的國語。那時長安的‘官話’對于‘般若’就讀‘ㄅㄛˊ ㄖㄜˇ’的。由姚秦時代到了唐朝一直到了宋朝,這京都就遷到河南的開封叫汴梁。隨著時代的變遷,到那時也就變為河南省口音了,再也不是那時的‘官話’而帶有河南口音了。就是這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了,再變再變,變到現在叫‘ㄅㄢ ㄖㄨㄛˋ’,可知姚秦時代乃至到了唐代都是念‘ㄅㄛˊ ㄖㄜˇ’的。現在附帶解釋‘南無’這兩個字,也是這意思。本來現在念‘ㄋㄢˊ ㄨˊ’為什么要念‘ㄋㄚ ㄇㄛˊ’呢?為了要合梵音故。在中國字‘南無’有的是字,為什么不用‘ㄋㄚˊ ㄇㄛˊ’的字,而用‘ㄋㄢˊ ㄨˊ’這個音聲,因在唐朝時代,和唐朝以前,陜西長安說官話的音聲,‘南’字念‘拿’,‘無’字他念‘摩’,這是古音,后來中國人念這個字音慢慢的轉變了,但梵音沒有轉變,要合于梵音故。這就是為什么‘般若’要與梵音合,也即譯音而不譯意之故也。因此念‘般若’這音聲定要把它念正。那么‘般若’的意思又是什么呢?翻成中國話叫‘智慧’,為什么不直接了當翻成‘智慧’呢?因翻譯經典學有一種規矩叫‘五種不翻’。那‘五種不翻’?(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不翻;如薄伽梵一詞具六義。(三)此方所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順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是非不可翻,以摩騰以來常存梵音故也。(五)為生善故不翻;現在講的就是‘生善不翻’。能夠生起眾生善根,保存梵音故不翻。若你把‘般若’翻成中國的‘智慧’,這意義不錯,但恐怕會與世間所謂‘智慧’混同一談,因世間有學問、聰明、口齒伶俐,這種人都叫有聰明智慧的人。在佛經上來說,他越聰明越不能學佛法,何以故?此叫‘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他學佛法,不能學,因為他太聰明反被聰明誤。但世間法的人,都稱他有‘智慧’,可是不是‘般若’的‘智慧’,此處要保存著梵音,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要你知道‘般若’的智慧,不是世間法的‘智慧’。講到‘般若的智慧’,必須加上一個‘妙’字,叫‘妙智妙慧’,即不可思議的智慧?!睢卟豢伤甲h也,不可思議的智慧叫‘般若’,尤其是在‘金剛經’上講‘般若’,它所包含的還有三種意義,這叫做‘三種般若’。是那三種?就是(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畬嵪喟闳簟褪抢眢w,智慧的理體,真理之體叫‘實相’;‘觀照般若’就是智慧的智慧,因為‘觀照’是智慧,‘般若’也是智慧?!^照’就是心內所起正當觀想,此正當的觀想就是散發出來的始覺智,而始覺智照其本覺理,就叫‘觀照般若’。要觀察人人本具的本覺理體,必須用智慧來觀照,所以能觀照的智慧叫‘觀照般若’,所觀照的智慧叫做‘實相般若’?,F再講‘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上有文字故。釋迦牟尼佛在世所說的‘金剛經’,他的語言就是‘文字般若’,結集在經典上的梵文也是叫‘文字般若’,翻譯成中國文字的也叫‘文字般若’,但要弄清楚的是,必須由‘金剛經’翻譯過來的文字才叫‘文字般若’,何以故?因世間法的經書多得很,儒教也有經,道教也有經,現在世間的學問書更是多得不可思議,那都是‘文字’,不能叫‘文字般若’,因為他讀了很多文字的書,他的學問增加了,他那學問就是‘世智辯聰’的智慧,越是學問大,他越不能學佛,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它只能叫‘文字’,不能叫‘般若’。那么‘金剛經’上的文字呢?叫做‘文字般若’。他怎么叫‘文字般若’呢?因你研究‘金剛經’上的文字,你才能發現‘實相般若’的理體,你才可以修行起‘觀照般若’的智慧,也就是說,這個‘文字般若’能顯明出‘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故‘金剛經’上的文字叫‘文字般若’。但是還有一點你必須注意,‘金剛經’上的文字,要我們即文字而離文字,處處要破相,要掃相,要觀空。要能即文字相而離文字相,這個文字才叫‘般若’,要是不能即文字相而離文字相,所研究的金剛經就著了文字相。將來講‘金剛經’時,聽眾越多,著相也著的越厲害,那所講的‘金剛經’只講了‘文字’,不是講‘文字般若’了,為什么?因著了文字相,這一點道理要記清楚。

        以上所講的三種般若叫‘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再跟前面所講的‘金剛’比喻配合起來?!饎偂薪饎倢?,‘其體最堅’,比喻什么呢?即比喻‘實相般若’,真理之體是最堅固的。我們凡夫無始劫就在流轉生死,此道來,彼道去,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畜生,一時地獄餓鬼,我們在六道里一直輪回到現在,可是本覺的理體即‘實相般若’卻沒有變動。其不變動的原因,是‘其體最堅’,就如金剛寶,用什么東西也破壞不了它,也染污不了它。比如地獄是最污濁的地方,即使我們墮到地獄,實相理體還是沒有變動,因‘其體最堅’就像金剛寶一樣。它要是變動了呢?變動了我們也不用去學佛法了,因我們的本覺理體壞了,‘實相般若’破掉了,被流轉壞了,流轉壞了又怎能成佛呢?我們已失去了成佛的本錢。我們要怎樣才能成佛呢?那我們就得慶幸自己有這個本覺理體,也就是‘實相般若’,雖然流轉生死,并沒有壞,因‘其體最堅’之故。金剛寶‘其用最利’這是比喻‘觀照般若’,你不去研究佛經,不會起觀照,若你研教聞法起了觀照,也就是始覺智被啟發出來了。何以始覺智一啟發出來,還要去觀照本覺理體呢?這問題若你一旦豁然大徹大悟了,你才明白原來我自己有個‘實相般若’。何以過去沒有發現呢?因過去被無明煩惱所障蔽住了?,F在這無明煩惱又如何呢?要講這無明煩惱可多了,光講其名相、法相幾天也講不完,要‘斷’它又談何容易呢?這是由于你沒有起‘觀照般若’,沒有把始覺智慧啟發出來,始覺智一旦被啟發起來,它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因為無明煩惱,根本就是個沒有體性的東西,被始覺智一照便被照空了。這比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千年沒開過的房子,雖然是黑洞洞的,但若亮起燈來,黑暗便消失了。因為黑暗是沒有本體的,所以始覺智一起,便能把無明煩惱照空了,這就是‘其用最利’的原故。金剛寶‘其相最明’,它的光明能照遍一切,比喻‘文字般若’。雖然我們念的‘金剛經’是白紙黑字印上去的,但是每個字皆是光明相,因為它能顯發出‘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照般若’是智慧,‘實相般若’是理體,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是何等的大?。∷哉f每一個字皆是光明之相,是值得重視的。我們研究‘金剛經’,得先從‘文字般若’下手,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然后才能找到‘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的義理。義理明白了,才能起觀照,才能以照實相。將來始覺智啟發出來后,觀照‘實相般若’、證得‘實相般若’,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沒有‘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我們亦看不見‘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在那里,所以我們學佛法,要先從‘文字般若’下手。有人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這只是勸修的話,叫你了解文字義理后要修行。若是沒有了解文字義理之前,怎樣修行呢?答曰:‘要離文字相’,你沒有文字,你離什么文字相?答曰:‘即文字而離文字相’,你連文字也不懂,何有相來離呢?所以在中國佛教大興,興在頓教禪宗,他掃文字相掃得很厲害,后來流弊到什么義理也不去研究,硬要參禪。若是問:‘為什么你不去研究經典呢?’他答:‘那文字相執著他干什么,我一旦大徹大悟,什么都有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憧此鸬煤芎唵?,其實‘三藏’是那‘三藏’?他可能還搞不清楚,十二部的名字他更背不出來,他又怎樣去研究‘三藏、十二部’呢?他沒有去研究,他心里又具足什么‘三藏、十二部’,他連個文字都不認識,小學也沒有上,他硬要開悟,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后來使得佛教衰敗下來,衰敗到出家人不認識字,社會上的信徒都瞧不起,所以中國佛教興隆,興隆到頓教禪宗,全中國的寺院都叫禪寺,到了臺灣,寺院還叫禪寺:衰敗也衰敗在禪宗師父不認識字。因此,我們必須先了解‘文字般若’,而后起‘觀照般若’再證‘實相般若’這是個次第。而‘文字般若’是個智慧,所以我們要尊重其文字,每個字都是十方諸佛的法身舍利;要認識佛的法身,在此文字上認識便可。而‘金剛經’的文字又是諸佛之母,它能以出生諸佛。若將來你們研究‘金剛經’起了始覺智而大徹大悟,在教相上是大開圓解,叫‘悟入’,‘悟入’再修行便是‘證入’,‘證入’即成佛。我們是依‘金剛經’而成佛的,所以‘金剛經’便是母親,‘金剛經’內有文證明,它能出生一切諸佛,它是諸佛之母,所以我們不能輕視‘金剛經’的文字。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最大,能以顯出‘觀照’與‘實相般若’?!^照般若’一起如金剛寶‘其用最利’,‘實相般若’的理體如金剛寶‘其體最堅’,一切法不能壞它,所以這三種‘般若’,只有以金剛寶來比喻才容易明白,至此‘金剛般若’四字講完。

        再講‘波羅密’三個字,‘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話直譯應該是‘彼岸到’,因為印度的梵文都是顛倒來念的,名詞在上面,動詞在下面;如現今歐美國家的語言文字和梵文一樣,是反過來念的,中國話叫‘李先生’,他卻是顛倒念叫‘先生李’。所以‘波羅密’順著中國話的意思是‘到彼岸’?!税丁莻€比喻,即是涅槃的彼岸,對著生死叫此岸。依著「文字般若’而起了‘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證得‘實相般若’,證得‘實相般若’把無明煩惱都照空,即能離開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所以‘波羅密’就叫‘到彼岸’。再合上面四字,就是‘金剛般若波羅密’。這又怎能到彼岸呢?即要了解像金剛寶一樣的‘般若’,得到像金剛寶一樣的‘妙智妙慧’,才能‘到彼岸’,故稱‘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七個字即本經的別題。再講本經的經題,一般言之,經題雖多,但不出七種立題,這部經是法喻立題。‘金剛’二字是喻,‘般若’二字是智慧法,‘波羅密’也還是個比喻,所以以法喻來立題,到此把別題講完。

        再講‘經’之一字是通題,‘經’者梵語叫‘修多羅’,譯成中國話叫‘契經’。‘契’者合也,合什么呢?即合理合機,上合諸佛之理,下合眾生之機,這叫契理契機,才是佛的經。要是這部經與諸佛之理不相合,雖然標明是世尊說的,但這是外道冒充的‘偽經’因它不合諸佛之理。你怎樣去研究也研究不懂,這也不是佛說的‘經’,都是外道冒充的叫做偽經。佛經無論是長的經文,如‘華嚴經’六十萬字,‘法華經’七萬字,‘金剛經’五千多字,都是契理契機的。若經典不合諸佛之理不叫‘契經’,不合眾生之機亦不叫‘契經’。只要肯聽肯研究一定會懂,不懂,釋迦佛不會說這部經。再詳細的分有貫、攝、常、法四個字的義理叫‘經’。(一)什么叫‘貫’呢?即貫穿所說的義理,這部經所說的義理很多,每一個字皆有其義理,所以用一個‘經’字貫穿起來。如線索把每顆念珠子貫穿起來一樣。所以把很多義理貫穿起來就叫‘經’。(二)‘攝’者攝持所應度之機,每一部經皆有其當機者,也就是說眾生的根機它能攝持。(三)‘常’者就是常住不變,三世不能易其理。三世者即過去、現在、未來。經上的義理是不能變易的,不論到任何時代都是不變的。不像世間法是隨著時代而轉變,因世間法不是真理。(四)‘法’者,法則、規矩之謂也。佛經上的法則十方皆遵,在印度國的眾生得遵守其法則規矩,到了中國,中國的眾生也得遵守其法則規矩,如此才能了生死成佛道。所以現在若有人到歐美各國去講經,一定會有人聽,只怕你不去講,因為這是個大法則、大規矩。

        ‘經’之一字,是一切佛經的通題,‘金剛般若波羅密’是此經的別題,合起來共八字,到此把總釋名題的第一科經題講完。

        (乙)解人題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現在講人題即譯人之題,‘姚秦’是個朝代的名字。經典是釋迦佛說的,是諸大菩薩結集出來的,所結集的是梵文流通在印度。本經是在姚秦時代被翻譯成漢文。姚秦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晉朝,晉朝分東晉和西晉,晉朝是由魏、蜀、吳三國合并而成。西晉朝統一中國,到后來國家勢力不行,打仗打敗,就遷都到南京,改名為東晉朝。那時在中國國土的西方又起了另一個國家叫秦朝。秦朝最初的皇帝叫苻堅,鳩摩羅什法師就是苻堅派人去請的。鳩師在外國的西方,他名聲遠震傳到中國來。因此苻堅就派大將呂光帶了七萬大兵去請他說:‘你讓我們請回來就跟你客氣,不讓請回來就打。’是這樣子請法師的。因當時苻堅的國家很強盛,他有意想統一整個中國,而東晉雖然是遷都到南京,但他還是正統天下,這時候因苻堅的兵多將廣,因此他想打東晉,想把東晉滅了就可統一中國。雖然苻堅身邊的大臣勸他說:‘東晉還沒有衰落到要亡國的地步,他還有兵將防衛,不容易打,而且在南京又有長江之險阻來保護。’但苻堅卻堅持攻打,不聽諫言,以為有百萬大軍,定能將東晉打敗,并且自夸其軍隊能‘投鞭斷流’,即每一騎兵之馬鞭投入長江即能把長江之水堵斷。于是便帶了幾十萬大軍,雖無百萬,號稱百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去打東晉。而東晉只好背水一戰,若戰敗便亡國,戰勝了還可以延長其國運,雖然只有幾萬軍隊,因此舉國軍民全力以赴,此即兵法上所謂之:‘哀兵必勝’。苻堅因犯上兵家之大忌,‘輕敵之意’即所謂‘驕兵必敗’,所以這一戰苻堅的軍隊大敗,被東晉追殺回長安。這一戰役便是在安徽的淝水縣的地方會戰的。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經此一役,晉朝也因此而得延長朝代。苻堅戰敗回來,有一姓姚之大臣見苻堅早先不聽勸告而妄自去打東晉,使得國家元氣大傷,于是乘苻堅回來時便把他刺死,自己篡了位,沒有改國號,還是叫秦朝,但別于苻堅之秦朝叫姚秦。

        ‘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釋尊說的法門,諸大弟子結集下來叫經藏。釋迦佛所訂的戒律,諸大弟子把它結集下來叫律藏。諸大菩薩解釋經、律的叫論藏。所謂‘藏’即含藏之意。經藏里含藏很多的經,律藏里含藏很多戒律,論藏里含藏很多的論文,所以叫做藏。

        ‘法師’這兩字又作何解呢?‘法’是法則、‘師’即模范之意。給眾生作模范的稱為師父。所謂法師即是‘以法自師,以法師人’。我們怎樣給眾生作模范呢?得先自己守法規和法則,也就是依著經、律、論三藏所講的法則作為自己的模范這叫自利。自己學會經、律、論三藏的法就叫法師,這叫‘以法自師’。再去弘揚佛法,宏揚三藏,講經依著經講,講律依著律講,講論依著論講,好給眾生作模范,給眾生作師父,這叫做‘以法師人’也就是利他。自利利他合起來就叫做‘法師’。再跟上面所講的‘三藏’二字連貫起來,就叫三藏法師。要貫通三藏之法才叫三藏法師。古時候對稱呼是很嚴格的,專門弘‘經’的叫‘經師’,專門弘揚戒律的叫‘律師’,專弘論藏的叫‘論師’。比方說聽講‘成唯識論’是由天親菩薩所造的三十頌,在印度有十大論師來解釋它,就叫‘十大論師’,不能叫‘十大經師或律師’。能貫通經、律、論三藏才被稱為‘三藏法師’,這不是隨便能稱呼的名號,此名號也是其德號,因為要有這種功德才配稱這名號??墒堑搅伺_灣,大家以為出家人都叫‘法師’,因此男眾女眾的出家人,統統被稱為‘法師’,因而‘法師’這尊貴的稱呼便降格、掃地了,何以故?當法師要能‘以法自師,以法師人’,如果你三藏不能貫通,總需貫通一藏,一藏不能貫通,你最低限度要能講一部經或一部論,能講能說,這才能稱為‘法師’。

        三藏法師是個通名,是個德號,誰有這個功德的都能被稱為三藏法師。例如我國的玄奘法師也稱三藏法師,能被稱為三藏法師的人很多,各有各的別名。而這個貫通三藏的法師是鳩摩羅什,翻譯成中國話叫童壽,因為他在幼童的時代便有高壽之德,故稱童壽。因按他的年齡還是個童子,按他講經說法的功德已等于一個老法師,老法師有高壽故。因此跟他取個德號叫‘童壽’?,F在講鳩摩羅什的公案:一般的注解都說他是七歲大徹大悟的,但根據通理大師‘新眼疏’上的考證,卻說他是十二歲時大徹大悟。無論是七歲或十二歲,還是個童子,鳩摩羅什的母親是個有大善根的人,她生下鳩摩羅什后,便要去出家。那時因為鳩摩羅什年紀很小,沒有人照顧,所以她母親便帶著他去出家,到處參訪善知識,證得初果。她自己明白道理,當然以佛法教育其子。鳩摩羅什因為跟隨著他母親到處去參訪善知識,聽了很多道理,所以他的智慧啟發得很快。按‘新眼疏’講在他十二歲那一年,跟著他母親到一個大寺院去參學。此佛殿非常高大,在大佛像旁有個供飯用的大鐵缽。他是個大善根的人,一見這大缽便生起了歡喜心,為了要表示恭敬,便跑前去把大鐵缽拿起頂在頭上,頂著的時候,他忽然間動了個念頭,他想大鐵缽這么大,我怎么頂得動呢?突然間他覺得缽很重,并且把他壓倒。他母親及大殿里的人跑前去把鐵缽拿起也把童子拉起來,他母親見他在發楞,以為是被缽壓壞了。于是便問他:‘你怎么啦?’童子回答說:‘我明白了一種道理,即是萬法唯心的道理?!赣H說:‘你講講給我聽’他說:‘我在佛殿看見大鐵缽,就生歡喜心,為表示恭敬,我拿起把它頂到頭上,不覺得它重,當頂到頭上時想起自己怎么會有力氣拿得動呢?鐵缽便重起來了,并且把我壓倒,由此可知份量的輕重完全是自己的分別心,這叫一切法唯心造。’他母親欣喜的說:‘很了不起,這道理還是佛法最高深的道理,你今天開悟了,你年齡雖然輕,但你可以去弘揚佛法了。’那時他母親已經證得三果,給他印證沒有錯,從那時候起他便開始講經說法,名聞全印度,當時全印度已有很多大法師和老法師在講經,但都沒有這個十二歲的童子講得好,所以大家都給他送個德號叫鳩摩羅什,意即童壽。

        ‘譯’即翻譯,本來是梵文,把它翻成中國語文就叫譯。這部經是貫通三藏的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他是西域國的人,在中國的姚秦時代來我國弘揚佛法,這部經便在那時翻譯成漢文的。到此把經題及人題講完,即是將總釋名題一科講完。

        二  別解經文

        第二科‘別解經文’即分別解釋經文的義理。只要是佛經都分三大部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這種經文的分法是于東晉朝時代道安法師所發明的,這是最高明的分判,后人用文字贊嘆他為‘彌天高判’。這里講一個公案:當時中國有一位大學問家叫習鑿齒,他自認自己的學問最好,因此聽說有位高僧叫道安的,學問了不得,于是就想要去跟道安法師辯論一下,比較比較看誰的學問好。剛巧那時道安法師在襄陽城,習鑿齒便去訪問他。道安法師見有居士來訪,便請教他的大名。誰知習鑿齒高傲的回答說:‘四海習鑿齒’,他在名字前加上‘四?!郑此暮V畠任沂堑谝粋€大學問家。習鑿齒回答后便請教法師的德號,法師隨口回答說:‘彌天釋道安’意即名滿天下只有我這個釋道安,這句話是針對著習鑿齒的‘四?!瘉碇v的。以后就稱他為‘彌天釋道安’,‘彌天高判’就是根據這段公案來的。

        我們現在所用‘金剛經’的本子是三十二分的,不分序分、正宗分。這三十二分的本子是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所分,這個人也了不得,是大菩薩再來轉生的。他分這三十二分的本子,還沒有什么法師給他辯論說他分得不對。而且昭明太子分的三十二分簡單明了,凡是念‘金剛經’的人都歡喜用這三十二分的本子,所以我們現在也用這個本子。但分科不依著三十二分來分,是依‘新眼疏’由大科分小科來講。

        三十二分的第一分叫做‘法會因由分’即是敘述法會的因由。法會是怎么樣來的呢?必有其因由。法會就是‘金剛經’的法會,要發起‘金剛經’的法會,先由前面這一段經文發起,是三十二分的開宗明義第一章,也就是釋經三大分的序分?!颉纸凶鲆蛴?,即敘述那個法會的因由。這序分就是三十二分的第一分,再分兩科,第一叫做通序,第二叫別序。通序者通一切經,只要是佛說的經,一開頭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處與某某大眾俱’,地點各各不同,人數可能不同,但是這一段‘六種成就’經文是同的。這是釋迦佛臨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請問的四種遺囑之一。就是結集經藏時經頭上要怎樣開始呢?釋迦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因緣不具足就不能成就。一個講經法會要有六種因緣才能成就,這叫做六成就。因為一切經都有,故名通序。第二種叫別序,別者別在此經。每一部經都有發起的因緣,這個‘金剛經’也有他發起的一段經文,這叫做別序,別于他經故。那么通序有六種成就,有這一段經文,有六種因緣成就,這個法會就證明相信是佛說的,經文上沒有這一段就不是佛說的,所以叫做證信序,別序叫發起序,就是發起正宗分的一段經文。先講通序也叫證信序。現在開始講經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甲一、序分

        乙一、證信序(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先講‘如是’兩個字,我們看‘彌勒上生經’,窺基法師的注疏,有十六種解釋,他還說明,他見過古時大德解釋‘如是’一共有三十多種,他將最好的解釋選擇出來有十六種。我們的智慧趕不上大師,所以我選擇最好的解釋和容易記到的有三種,由淺入深。第一種解釋,‘如是’兩字是‘指法’之詞,‘如是’就是指這部‘金剛經’這叫‘如是’。第二種解釋,‘如是’就是‘信順’之詞,由釋迦佛說的經,阿難尊者相信順從,才結集經藏,所以‘如是’是表示順從之意。這兩種解釋就是淺顯的解釋。第三種解釋,‘如是’即‘顯理’之詞,顯真如實相之妙理。在每一部經上都有講妙理,名字盡管不同,妙理只有一個,在‘金剛經’上,‘如是’兩字是顯‘三般若’之理。這個‘如’就是‘觀照般若’和‘實相殷若’,因為‘觀照般若’是智慧的智,‘實相般若’是所觀照理體的理,理智不二,叫做‘理智如如’,所以名為‘如’?!纭部烧f是‘不異’之謂也。所謂不異即是不變異、不動。如果是有個智慧有個理,就成了二,成了二,就是動,動了就不叫‘如’。這個始覺智慧是由本覺理體啟發出來的,我們的觀照智慧從那里起的呢?即是在我們本具的實相理體上啟發出來的。這等于電燈與電燈的‘光’,并不是兩個,燈光就比如觀照之智即始覺智,電燈的燈等于本覺理體,說是有二個,實際就叫電燈,這是二而不二。始覺智合乎本覺理,它是如如不動的,這就叫‘如’?!恰摺疅o非’謂之是,非就是過錯,沒有過錯,沒有過非,這就叫‘是’。什么法才沒有過錯呢?即‘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絕對沒有過錯。所以‘文字般若’才稱為‘是’。由于已顯‘三般若’之理,所以叫做‘如是’。再解釋‘我聞’兩字,‘我’是阿難尊者自稱,因為結集小乘經是阿難尊者結集的,結集大乘經也是阿難尊者結集的。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他的智慧甚深廣大,一切佛說的大小乘經他都能聞到而且還能背誦出來。阿難尊者自稱‘我聞’,再把‘如是’二字合到‘我聞’來,就叫‘如是我聞’?!缡恰邉t是信順之詞,就是說世尊在世講的‘金剛經’,我非常信仰,非常順從,這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的。要是顯理之詞即是這‘三般若’的妙理,‘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二而不二的‘如’,‘文字般若’無非的‘是’,這‘三般若’的‘如是’也是我阿難從佛聞的。再淺顯的解釋,‘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詞,就指這部‘金剛經’是我阿難親從佛聞,叫‘如是我聞’。講佛經可以講深也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講錯了瞎害眾生的智慧眼,那功德就變成罪過了。自己不開智慧,亂說一通,這叫自己沒有開眼。假如有一大群的人聽你講經,那便變成了一大群盲人,叫做‘一盲引眾盲,相偕入火坑’,那罪過可大了。所以講經可以講深講淺,千萬不能講錯?!缡俏衣劇肆N成就的二種成就?!缡恰质切懦删停衣劇质锹劤删汀a屽确鹫f法,聽法的人第一要有信心,‘如是’二字既然是信順之詞,所以要是不相信不順從就不是‘如是’了。‘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所以第一得有信心。光有信心沒有聞也不行。像現在我們佛教的在家弟子,他們都有信仰心才來寺院拜佛祖、燒香、獻供養,很誠懇地叩頭禱告,但是他沒有聞到佛法,有信無聞。所以得有‘我聞’之‘聞’成就。佛法非聞不行,要是佛法無人說,雖慧未能解,你本來就有智慧,但是沒有遇到別人說法,因此佛法一點也不能了解,你去看經,看不懂,因為它是專門的學問。必須有人說法,光有人說沒有人聞也不行,比如我道源是發了心,要講經說法,你們諸位不來,我跟誰講呢?所以要有聞法的人,這個法會才會成就。第三個成就就叫時成就,時間沒有定體,但時間很重要的。沒講經說法的時間,這個法會不能成就。譬如說現在住在臺灣還太平,‘太平’這時間很好,就可以講經說法了?;蛘咛鞖馓?,冷到零度以下,講堂里坐不住人,這也不是好時間?;蛘咛鞖馓珶?,熱到講堂里也坐不住人,那也不是好時間。所以天下太平,天氣不太冷,也不太熱,這正是講經說法聞法的好時間,因此時間很重要,沒有好時間,法會亦不能成就?!粫r’為何不載年、月、日而載個‘一時’呢?釋迦佛他有大智慧,不要載年、月、日,因為佛法要流通到此世界、他世界、無量世界,假如記載釋迦佛在印度國某年某月某日講的,到我們中國是中國的年、月、日,那必須先用歷史的考據學來考證印度的時間,這樣不是費了很多冤枉力嗎!實際上這是不相干的事,而且釋迦佛說法,有時在人間,有時在天上,那時間更無法考證,所以說不能立某年、某月、某日,只用個‘一時’。這個‘一時’在古人的注解叫做‘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師是老師,資是弟子。資是可以資助老師的叫做弟子。師資之道相合了即我要講佛法,你要來學佛法,老師跟弟子之道相合叫‘師資道合’。我講一部‘金剛經’,你聽一部‘金剛經’,我講完,你聽完,這叫做‘說聽究竟’。就這么一個時間叫做‘一時’。現在這個‘一時’也就是講‘金剛經’的一個時間,其他的經上也是如此。地藏經的‘一時’,是講地藏經的時間,法華經的‘一時’,是講法華經的時間??傊瑹o論何經,凡是‘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就叫做‘一時’。

        時間有了,得有個說法主人?!稹蔫笳Z尊稱佛陀,翻到中國話叫覺者,為什么不翻成覺者呢?這叫‘含多義不翻’,就是前面講過的‘五種不翻’之一。梵文佛陀,含有三覺的意思,這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即自己覺悟了,超越六道凡夫法界。覺他,即是自己覺悟后講經說法,使他人覺悟,這是自利利他,超越二乘法界。覺行圓滿,就是自利的覺行,利他的覺行,統統圓滿,自己能成‘佛’,也能令他人成‘佛’,這覺行圓滿超越了菩薩法界。‘佛’超九界以獨尊,這是‘佛’的德號。具足三覺才叫佛陀。但中國人說話愛簡單,譯經的法師,知道我們的根性,他把梵語簡略翻譯,因為完全的翻譯是叫‘佛陀耶’。耶是尾音略去了,因而翻成‘佛陀’。這些翻譯的法師,也正是了解中國人說話愛簡單,因而把‘陀’字也略去了,翻成‘佛’,佛是說法的主人,這是主成就。何以要有說法的主人呢?若你去辦法會,一切都辦好了,沒有法師來講經怎樣能成就呢?所以要有一個說法的主人。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個處成就。處者即處所,處所得有一個講經的所在,這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發心要講經,你們大家都想聽道源法師講經,如果找不到講堂,一切就免談,所以處所沒有,則講經法會便不能成就。‘佛’也是一樣的,佛也得有個處成就,即在‘祇樹給孤獨園’成就。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光在此說了廿五年,由此你就會明白處成就是很重要的?!嵝l國’是當時印度中部的一個大國,翻成中國話叫聞物,亦名豐德。聞是名聞,物是物產,豐是豐多,德是道德,意即這個國家在印度是個大國,物產很豐富,道德很高尚,這叫豐德。還有名聞全印度,凡是印度人民都知道有個‘舍衛國’,所以叫聞物也叫豐德。這就是波斯匿的京都,他們的京都就如我們這個臺北一樣,這‘舍衛國’不指全國,是指京都而言?,F講‘祇樹給孤獨園’,‘只’是只陀太子,‘樹’是只陀太子布施的樹,‘給孤獨’是給孤獨長者,‘園’是指‘給孤獨’長者所布施的花園。現講這個公案:就是說這個花園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鋪地買來布施,做為佛講經說法的處所?!o孤獨長者’是翻成中國話的稱呼,他的梵語叫‘須達多’,翻到中國話,簡單翻譯叫好施,好行布施或是樂施,他專門以布施為樂。那么把他翻譯‘給孤獨’又怎說呢?以此標明他好布施是有一個對象,就是世間上最苦的人,他先布施。‘孤’者,幼而無父曰‘孤’,在幼小孩童時代就沒有了父親,當了孤兒,這孩童太可憐、太苦了,他要去救濟他?!殹呃隙鵁o子曰‘獨’,也稱‘獨夫’,這種人最苦,老年無依無*,碰上做事又做不動,吃飯也成問題,又沒有兒子養活他,對這種老者,他要布施給他。救濟這些‘孤獨’的老幼。因此大家給他送了個德號叫‘給孤獨長者’。他在舍衛國還是一位大臣,又是一個富翁,他的錢多得不得了。因此他的兒子要娶媳婦,也要找個門當戶對的女兒家,就找到王舍城國家的一個大長者的女兒,那大長者叫珊檀那。須達多為了要替兒子娶太太,就到王舍城珊檀那家里去,本來是為了兒子的婚姻而去的,睡到半夜,珊檀那的家人,全家都起來了,起來打掃房屋,莊嚴這房屋,還有廚房也忙著備辦好吃的菜飯。須達多在想,以為他們家人是為了他的兒子和他們的女兒婚姻,一定是邀請國王來參禮,因為我是舍衛國的大官大富長者,請國王來光榮光榮一番,他心里這么想著就問他親家珊檀那,是不是請國王來為婚姻之事。珊檀那答說不是,我是為了請佛,明天佛答應要上我家來應供。這個須達多,他的善根深厚,一聽到一個‘佛’字,渾身汗毛皆豎起來。若他沒有善根,聽見‘佛’字汗毛也不會豎。再沒有善根的話,他聽見‘佛’就會罵起來,由這一點證明他有大善根。須達多問:‘什么叫佛?’珊檀那就向他講、向他解釋,他聽后很感動,贊嘆說:‘?。》鸬墓Φ略瓉硎悄敲创?,大到無量無邊?!虼思眴枺骸穑F在那兒呢?’答曰:‘就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住’。再問曰:‘我可以見他嗎?’答曰:‘他是什么人都可以見的?!谑沁@‘給孤獨’長者,不等佛來,便立即動身先去見佛。一見到佛,佛給他說法,便證得了初果。這時他便明白了佛理,大生歡喜,但他并不自私,他問佛說:‘世尊??!我是因世尊慈悲而得到了利益,可是我們國人,卻沒有聞到佛法,太可憐了。世尊可以不可以慈悲答應我到我們舍衛國去說法?’世尊說:‘可以的,不過光是安排我這些弟子,你就得有個大的講堂,還要有一個大宿舍才行呀!因常常跟隨我,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而且還有其他的比丘?!o孤獨答說:‘這個容易,沒有問題,我自會安排,因我是大官又是大財主,我有的是錢。’他答應了佛,就回到舍衛國,要找個好地點做講堂,找來找去,認為只陀太子的花園最為理想。用我們臺灣話來說就是這里‘真清幽’,太好了,他一心想要給佛造講堂,要買地,但他忘記了太子是不賣花園的,他把這世間法也忘記了。就直接找只陀太子要買他的花園。只陀心想:多可笑,我是一國的太子,我怎能賣花園呢?就問他:‘你買花園干嗎?’答曰:‘我要起一個講堂’,問曰:‘起講堂作什么?’答曰:‘我要請佛’。只陀太子善根就差一些,他聽見‘佛’,身上汗毛沒有豎。因此問道:‘這個“佛”是個怎樣的人呢?’給孤獨長者于是告訴只陀,佛是怎樣的偉大,其偉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其時,他已證得初果,故能講幾句佛法了。只陀太子的善根就差一點,你說‘佛’怎么樣好,他不知道,因此太子就給他開個玩笑,他說:‘我太子怎能賣花園呢?你發心要供養“佛”我不知道,你要買我花園可以,你得用黃金鋪地,用金磚把我的花園鋪滿,這個事誰做得到,我就賣給他。’他不曉得這給孤獨長者,有的是黃金,就怕你沒有價錢,你開出價錢,我絕對不還價,因此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太子說:‘好,一言為定,你是一國的太子,你說話得有信用,我一定要用黃金鋪地?!茵B的象,如中國人養的牛一樣,一下子把幾百只長鼻子的大象牽出來,打開金庫,讓這些大象拖這黃金,就往只陀太子的花園運來,又叫工人給他鋪這些黃金,就是把黃金鋪滿了整個花園的地。有人去告訴太子,太子一聽真有這回事,他一看是真的,就對給孤獨長者說:‘這是我跟你開的玩笑,你怎么認真做起來了呢?’答曰:‘你是一國太子,怎能說戲語呢?你叫我黃金鋪地,就不能更改。’太子說:‘你不要黃金而要我的花園,要請什么......啦!’答曰:‘請佛,他一說法,我們舍衛國的人民都得到利益,我的黃金算得了什么呢!你安心吧,你只管收下黃金,我給你擺滿你就收起來吧?!涍@一說,黃金是這么多,簡直是把太子看得很輕,但因此把只陀太子感動了。他急說:‘花園我不能賣你,我是一國太子,你如一定要,我就送給你好了,我不能要你的黃金呀!這個名堂太難聽了?!L者是初發心的居士,他珍惜這個功德,他答說:‘那不行,你答應過,你要賣,我就要買?!欢ㄒI,只陀太子更加感動了,黃金硬是不要,于是就想起一個理由:你的黃金只能鋪到我空地上,花園里有很多樹,樹的上下你可沒有鋪到,樹是我的,樹我沒有賣給你,那么,你要是光買我的花園,我把樹拔掉,這一來,一點也不莊嚴了,也不好看了。因此太子建議說:‘這樣好嗎?功德算是我們兩個的,樹算是我布施,花園空地算是你黃金鋪地買的,這樣子好不好?’長者答應了,答應了就起講堂,起了講堂就把佛請來,諸大弟子也都跟著佛來聽經聞法了。佛一到來,一看花園所蓋的講堂,蓋得很莊嚴,很清幽,就問起了這一段因緣,花園是黃金鋪地買的,樹是只陀太子布施的,于是請佛題一個名,就叫‘祇樹給孤獨園’,因為只陀是太子,就把他的名字擺在前面,‘給孤獨’長者就擺到后面,這是‘給孤獨園’這個名號的因緣。還有‘祇樹’這個‘只’字,還沒有講出來,梵語只陀,翻到中國話叫戰勝,他是波斯匿王的兒子,波斯匿王跟外國打仗,戰勝了回來,回到宮里,皇后生了個小孩,為了紀念他的戰功,就為孩子取名為‘只陀’意即戰勝,這是他名字的來源。以上‘處成就’講完。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眾成就,六種成就最后的一種。佛是說法的主人,也有了說法的處所,若沒有大眾聽經,也不成法會呀!所以一定要有這個‘眾’成就?!c’這個字是同在的意思。佛在這里講‘金剛經’‘與大比丘眾’同在一處的意思?!蟊惹稹氰笳Z,翻到中國話有三種意思,一、是怖魔,二、是乞士,三、是破惡。凡是一個出了家的比丘要受比丘戒,登比丘壇的時候,魔王的宮殿要震動,魔王指的是誰呢?就是欲界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名叫‘波旬’。他心里頭一驚說:‘啊!又有一個人出家了’,多一個人出家受比丘戒不是很好嗎?他恐怖些什么呢?驚懼些什么呢?這個魔王他認為欲界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孫,這一個人出了家,就是要超出三界,自然先超出欲界,他的子孫也就少了一個。這種心理就等于我們現在的父母親聽說兒子要出家會嚇一跳,就是信佛的居士,他也不可能會把親生兒子歡歡喜喜送來出家的,假使一聽說他兒子要出家,同樣也會嚇一跳的?!畤樢惶峭猎挘褪强植酪簿褪恰滥А囊馑?。出家人必須守戒律,凡是家里所有的財產都要舍掉,是舍掉財產出家的,但他還是個凡夫,還得要吃飯的,吃飯怎樣吃呢?于是托缽去乞食,化飯吃,所以叫做‘乞士’。這個‘士’字,就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之稱。這與我們社會上一般的乞丐并不一樣,他不是貧窮,他家里有很多財產,他舍掉,他是很有學問、道德的出家人。身為比丘須實行出家的戒律,佛叫他這個樣子去做的,所以他就叫‘乞士’。第三叫‘破惡’,他出了家,把家產都舍掉了,天天去托缽化飯,受這種勞苦干什么呢?這是為了破除煩惱惡法,要了生脫死,超出三界,這叫做‘破惡’。‘惡’就是惡法,也就是煩惱。以上所說的是指著「比丘’兩字,‘比丘尼’也是這三種意思的解釋。‘尼’者女也,叫做‘比丘尼’,若是順著中國話的口氣則叫‘尼比丘’?!惹稹瘍勺郑g成中國話有三種意思故不能翻,這叫‘含多義不翻’是五種不翻的一種。這‘比丘’前面還有個‘大’字,‘大比丘’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比丘是聲聞乘的比丘,聲聞乘本來是小乘,可是這‘金剛法會’是大乘法會,他們這些小乘比丘連阿難尊者都算上,都是小乘,以及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小乘比丘,如今這大乘的‘金剛法會’他們怎會來參加呢?因為他們都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所以現在稱他們為‘大比丘’,這是標出人數。還有‘眾’字沒有講,‘與大比丘眾’的‘眾’字是指僧伽的‘僧’。我們晚上念的‘彌陀經’,那個字沒有翻譯成中國話,就叫做‘大比丘僧’,你念‘阿彌陀經’要注意呀!他是個僧沒有翻譯過來,若翻譯中國話,就是‘眾’字。但這個‘眾’字得有個解釋,他叫‘和合眾’,不是普通社會上很多人稱為‘大眾的人’的那個‘眾’,這里的‘眾’是‘和合眾’。這‘和合眾’有理和、有事和,大家出了家,同是要去追求無為之理,證無為之理,目的是一個,而且是和的,所謂和即和而不爭,這叫理和。這‘事和’就指著在事相上和,這‘事和’含有六種叫‘六和僧’?!汀侵改橇N呢?就是身、口、意、戒、見、利,這六種事相都是和的。

        (一)身和同住,即行、住、坐、臥都要一樣的規矩,要起床大家一齊起床,做早課一起做,這是按我們現在中國的規矩,要吃飯大家一起吃,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睡覺也是一樣的。總之這身體的行動是一致的,這叫‘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即出家人學佛法要講佛法的話,講佛法的話,目的是一個,即都要學無為之理,有不懂的大家互相討論,沒有起諍論的地方,叫‘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即兩個人口沒有吵架,但心里起嫉妒,你不高興我,我不高興你,這叫‘意不和’。心意不和就發生不歡喜,一見面就互相瞪眼,把臉拉得很長,大家都不歡悅,這叫沒煩惱找煩惱,所以要‘意和同悅’,大家看到都是同學,都是辦道,在這末法時代,尤其在這里,大家能夠出了家,能在同一個佛學院學佛,這很難得,因此都要彼此尊敬,彼此相愛,彼此和悅歡歡喜喜的學佛法。出了家還嫉妒些什么呢?既不爭名又不奪利,因此要‘意和同悅’。以上這三個叫身、口、意,還有下面三個戒、見、利。(四)戒和同修,即以比丘來講,大家互相受了戒,比丘戒是一樣的,一樣就共同修持,這叫做‘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見是知見,這知見是正知正見,要學無為之理,目的是一個,大家依著佛經來研究佛理,這個知見都相和的,解釋佛的道理也是無諍的,沒有兩樣的,要是解釋有兩樣,就不是佛理,這叫‘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即我們所得的利養,佛有個規矩,就是出家弟子不許做生意買賣,也不許種田種地,要吃飯就向在家弟子化飯吃,而在家弟子因為可以做生意買賣、種田種地,所以出家弟子就由在家人來供養。那么出家弟子得了利養,大家平均分,這叫‘利和同均’。雖然佛法到了今天,這個樣子還可以看到,但不講,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說我們吃飯吃菜要一樣,有人打齋送襯錢也要一樣,為什么呢?因為這叫‘利和同均’。身、口、意、戒、見、利,這叫做‘六種事和’,再合起理和就叫‘和合眾’,也叫‘和合僧’。

        現在講‘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俱’字跟‘與’字一樣是‘同在’的意思。這‘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佛成道后,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就有了五個出家弟子。次度三迦葉,佛弟子中有五個迦葉,行頭陀行的,站在佛像旁邊的老比丘,就是摩訶迦葉,也叫大迦葉。另外在五比丘里面有個叫十力迦葉,還有就是現在要講的三迦葉。三迦葉就是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這里要提一下,就是‘迦葉’的‘葉’字,一定要念‘攝’,那提迦葉也要注意‘那’是這個那個的‘那’,但要讀‘ㄋㄨㄛˊ’,不是這個那個的(ㄋㄚˋ),這跟寺院職事‘維那’的那字讀音相同,這是為了要合乎梵音故。你不能說我過去念書都是念這個音,那你這是存心來抬杠子的,你念那(ㄋㄚˋ),比如維那師,你念維ㄋㄚˋ師,你就念白念錯了,不但白而且錯,故應念那(ㄋㄨㄛˊ)提迦葉?,F在言歸正傳,這三迦葉,是親兄弟,學外道,都很有本事,都帶了很多弟子,尤其是優樓頻螺迦葉,他的名氣在印度很大,若依我們中國話來說,就等于是成仙了。釋迦佛當時要去度他,于是就跟他論起道來,無論說什么道理都勝過他,論道論理都能超過他,但是他還是不接受,他跟他的弟子老是有一句話,就是:‘他的道沒有我的道高明’,明明別人講得比他的道理高,他硬是不承認,硬是不服,這就是外道的執著,不可以理喻。他不講道理是不行的,于是釋迦佛就得用神通降服他,這個神通是不能隨便顯的。最后釋迦佛就跟他說:‘我跟你辯論了很多,今天晚上,準備在你這兒住一晚上。’優樓頻螺迦葉跟釋迦佛辯論道理輸了,心里已經很不高興,再聽釋迦佛要住下來,更增加了討厭佛的心理,于是回答佛說:‘我看你還是走吧!’佛說:‘你要我走,天這么晚了,我走到那里去呢?我住一個晚上,隨便那個地方都可以,我打打坐,天一亮我就走?!@個外道因此起了惡心,這外道還有外道的本事,這山上有條毒龍,口會吐毒氣,還會放火,這外道把他降服住了,毒龍就在山上護他的法。他起了惡心,心想:你要住到我這里,就是命中該你死。因此對佛說:‘你想住下來可以,我這里只有一處可安歇,叫做火龍洞不曉得你怕不怕?’他不說毒龍,以便用它好來對付釋迦佛。釋迦佛不當一回事說:‘不怕’,外道說:‘你不怕的話,可以住下來。’于是答應釋迦佛的要求。這個外道弟子中有慈悲心的,聽別人講道理講得很好,但我們的師父硬不服氣,這已不對,而今人家借宿一晚上,叫他住在火龍洞,那個火龍定會加害他的,覺得很不忍心,就跟師父說:‘??!那個火龍洞怎能住人呢?那個毒龍定會把他害死?!獾勒f:‘害死他,那是他該死,他自己要住,我跟他說明白了。’這就是外道心腸惡毒,釋迦佛當然無所畏,當天晚上一口氣就答應,就住到火龍洞。洞內這只火龍,一見有生人進來洞內,又不是他擁護的道士,于是就放火要燒釋迦佛。當時佛就一下子入火光三昧,這火燒不了,火龍無可奈何,于是又動起嗔念,口里噴出毒氣,想要毒害釋迦佛,釋迦佛于是入了慈心三昧,他毒不了?;鹨矡涣?,毒氣也毒不了,就這樣把這條火龍降服住了。這條毒龍乖乖的盤繞在釋迦佛打坐的地方,擁護到第二天。

        相反地,這老外道,一夜沒睡好覺,他心想到夜里來跟我辯論道理的釋迦佛一定會死在火龍洞,天一亮,立即叫弟子去看,認定會給毒龍燒死、毒死的釋迦佛。可是一看,釋迦佛威嚴十足的盤坐著,而那條毒龍卻乖乖的盤繞在佛座下,這時候,優樓頻螺迦葉才心服口服承認釋迦佛真是智慧神通廣大,因此率領了他的弟子一共五百位,皈依了釋迦佛,并且都出了家。在這里附帶講講佛教的規矩,要是你沒有神通,你不能說你有神通,這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犯大妄語根本戒,是不通懺悔的,小妄語還可以懺悔,也就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此是小妄語。要是真正得了神通呢?還不許隨便顯神通。要到什么時候才可以顯呢?要到為了要降服外道才可以顯神通,好比釋迦佛他有神通,他要度化優樓頻螺迦葉,他跟他們見面,并沒有一下子就顯神通,而是為了外道叫他住火龍洞,用火龍來加害他,他才顯出神通,為要降服火龍,使得優樓頻螺折服,所以要降服外道才可顯神通。像我們佛教是在漢明帝時代傳進中國的。當時摩騰及竺法蘭二位高僧受請來中國,翻譯了‘四十二章經’,并且講經說法,他們也沒有顯神通,直到了五岳道士,要來跟佛教斗法、比賽,比個高低,那時候就不得不顯神通了,這才一舉把道士降服住了。

        釋迦佛度了優樓頻螺和他的弟子出了家,這就增加了五百比丘,他還有兩個弟弟,就是伽耶迦葉和那提迦葉,他們一聽說他大哥跟著佛出家,也發心跟著佛出家,他們二位也是外道頭子,各有二百五十弟子,二人一共是五百,這又度了五百比丘,這合起三迦葉,就有一千個比丘。再又度化了舍利弗跟目犍連二位外道頭子,他們二人各有一百個弟子,這樣又增加了二百個比丘。再又度了耶舍長者子,他有五十個朋友,先是學外道,后來也跟著出家,這共有五十比丘。經上所說:‘一千二百五十人’,就是指這一班人,還有佛最初在鹿野苑度的五比丘也在內,可是經上把這五個人都輕略掉,不說:‘一千二百五十五’,只說:‘一千二百五十’。這叫常隨眾,過去修行外道,而毫無所得,受些無益的苦行,到了遇見佛后,聽佛一說法,就證了阿羅漢果,因為感念佛恩難報,發愿要當佛一生一世的侍者。無論佛走到什么地方,他們就跟到什么地方,所以佛經上一說就是‘千二百五十人’。只有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嗎?不是的,這是佛的侍者,是佛的常隨眾。其他的弟子很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聽經時,有四眾弟子,并不是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人?!v到此把‘眾成就’講完,也就是把六種成就都講完了。以上證信序(通序)竟。

        乙二、發起序(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現在講序分的第二科叫做別序,也叫做發起序。這一段經文是能發起正宗分的經文,所以叫做發起序。每一部經都有一段發起序的經文,但是發起講經的因緣各有不同,因而發起序也有所不同,因為每一部經都有各別不同的因緣說法,是故發起序又名別序。別序者是別在此經。這一部經的發起序是怎樣來的呢?就是佛到了吃飯之時,托著缽去化飯,化飯回來,洗洗足,就打坐,是借此平常的日常生活發起的。

        ‘爾時’,就是在那個時候。那是什么時候呢?也就是要說‘金剛經’而尚未說,已到了要吃飯的時候,叫‘爾時’?!雷稹褪欠鸬淖鸱Q。佛有十個德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家做晚課,拜八十八佛時,先念此段,‘世尊’就是佛的十個德號之一的尊稱。在這十個德號里,‘世尊’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連世尊算上十個,具足前面九個德號,這就叫做‘世尊’。第二種解釋連世尊算上十一個,即具足前面十個德號,這才叫做‘世尊’。這里所講的‘世尊’就是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此‘世尊’包括世間六道凡夫,屬于世間的眾生,還包括了出世間的三乘圣人,即聲聞、緣覺、菩薩,也就是說佛的德號都是超九法界而獨尊,而九法界的眾生都尊重這個佛,所以叫做‘世尊’。

        ‘食時’即到了吃飯的時候,吃飯是在什么時候呢?天亮以后,日中以前,這是出家人吃飯的時候。一天一夜在印度叫晝三時、夜三時,分為六個時間。在我們中國叫子丑寅卯......等分十二個時,這十二個時辰中,六道的眾生各有個吃飯的時間,即是分為:(一)丑、寅、卯這是天上的眾生吃飯的時候,(二)辰、巳、午是人吃飯的時間,(三)未、申、酉,這是畜生吃的時間,(四)戌、亥、子這是鬼神吃的時間。懂得這個規矩,就知道放焰口沒有早起放的,齋天沒有晚上齋的道理。牛、羊、馬上午不吃沒有關系,下午要給他吃好的。至于人,社會上有一句土話說:‘早起吃的好,中午吃的飽,晚上不吃也罷了’。這是養生之道。那么,釋迦佛定的出家人吃飯是應在什么時候呢?就是早晨天亮明相出了以后,日不過中,不是日不過午,我們的習慣話叫做持午,實際上應該叫持中。即是明相出現之后,日不過中以前是比丘吃飯的時候。佛本來不吃飯也可以,但他要以身作則,佛不現特別的相,吃飯跟我們比丘一樣吃,化飯也一樣的去托缽,因為他要以身作則,給我們做榜樣。釋迦佛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那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鋪地買的,難道他供養不起釋迦佛吃飯嗎?足佛叫他不要供養,因為出家人不能養尊處優,要行苦行,而且出家人不能光說法度你一個給孤獨長者,要度的話,一切眾生都要去度。要吃飯的話,每天要到有人家的地方去托缽。人家請問佛法就跟人講一講,這就度了眾生,度眾生就是叫眾生植福培慧。他供養佛吃飯,供養比丘吃飯,就培了福。他請問佛法,得到佛法的開示,他就得了智慧。這就是給眾生求福求慧,并不是給孤獨長者供養不起佛,而是佛不叫他常供養,所以佛就提倡托缽化飯的規矩。他要以身作則,這叫以身教導。請經說法是以口教導,現在佛是以身教導來叫比丘們學他的樣子?!硶r’就是明相出來以后,日不過中以前,是佛及比丘吃飯的時間。

        要去托缽化飯吃,要先‘著衣持缽’。先講‘著衣’二字,‘著衣’現在叫披衣,就是袈裟。比丘有三件衣: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梵語叫安陀會,它是五條格,一長一短,故叫五衣。五衣也叫作務衣,就是作務時所披的袈裟,因為在印度的比丘沒有我們中國這些便服,也就是沒有我們現在穿的短衫乃至中褂和褲子。佛世時比丘沒有褲子,現在泰國的比丘還是不穿褲子,下邊穿的是件裙子,上邊披的是平常的作務衣,也就是五衣。就等于我們穿的小褂子和中褂這個樣子。第二件是七衣,梵語叫郁多羅僧,翻到中國話叫入眾衣。加入大眾要披七衣,他是七條二長一短,這叫七衣。譬如要跟大眾一齊誦經,在一塊兒參禪打坐,按現在規矩,就是做早晚課,過齋堂,都要搭七衣。這加入大眾所穿的衣,則叫做入眾衣。第三叫做大衣,這名稱是我們中國隨便翻成的,梵語叫僧伽黎。這個衣分九品,即下三品、中三品、上三品。下三品的衣跟七衣一樣,二長一短、中三品是三長一短、上三品是四長一短。我們現在講經說法都是披那二十五條衣,四長一短,共有一百廿五個框對起來的,這叫上上品的僧伽黎。它用來做什么呢?有三個用處。(一)見國王,入王宮,按現在來說去見總統,一定要披這個大衣。(二)講經說法(三)托缽化飯都要用這個衣?!卵凼琛锇焉だ璺g成福田衣。因為托缽化飯要叫眾生種福田。這袈裟的相,為什么要分條、要分長短呢?這是仿造種田的相,要種稻就得往稻田種,要種福,就得往福田里種。比丘就是眾生的福田,所以叫‘福田僧’,福田衣就是僧伽黎衣。比丘在廟里跟大眾坐禪的時候搭七衣,作務的時候搭五衣,托缽化飯的時候披上僧伽黎,這是佛定的戒規,佛當然要以身作則?!隆?,就是披上僧伽黎的的袈裟。這再講‘持缽’,‘持’是手里拿著叫持?!彙氰笳Z的略稱,梵語叫缽多羅,中國話叫應量器,應量器就是體、色、量都要合法,合佛的規定。第一先講它的體,即鐵瓦二種為體,或用鐵造,或用瓦造?,F在我們傳戒還有這個紀念品,每個人還是給一個缽,雖是瓷做的,還是同于瓦。第二講它的色,它的色像斑鳩脖子的顏色,這色也要合法。第三講它的量,量要看各人的飯量,小飯量就用小缽,中飯量就用中缽,大飯量就用大缽,這體、色、量都合法,才叫應量器。現在中國人用飯碗不用缽,這個缽可要失傳了。這個缽除了傳戒時做出一個紀念品,只是象征性而已。因傳戒總是三衣一缽傳給你,這叫衣缽相傳。但受戒以后就沒有用,何以故?因為缽的形狀是佛親自用泥巴捏成一個模形造出來的,口小肚子大,吃飯很不方便。佛為什么做這個不方便的飯碗呢?中國的飯碗是大口的,不是很方便嗎?因為他們都要出去化飯,要小口才方便,而肚子大容納的飯量就多,而且人家供養的菜湯也不容易潑出來,口小尤其不容易冷,缽上有一個蓋,要蓋起來非小口不好蓋。現在到泰國去,人家還是一樣托缽的。這就可以看到缽的樣子和我們中國傳戒的一樣,不同點只是他們的缽很大。為什么那么大呢?因為他們一天只出去托一次缽,托了就是一天的飯,早餐吃一頓,中餐還要吃一頓,過中不吃,所以缽要很大,這是講缽的來源。中國出家人為何不用缽呢?這是因為中國出家人不去化飯,天天在齋堂用齋,用缽沒有碗方便,尤其是齋堂里的行堂師,他是管洗碗的,不同佛世時比丘們自己吃了飯,自己洗缽,洗了缽就裝在袋子里收起來。而我們中國比丘的團體生活,大家過堂,碗是行堂師洗,如用缽的話,缽口小,擦起來,沒有碗方便,吃起來也沒有碗方便,而且收碗的時候,可以很多碗疊在一起,缽則不能,這就是中國比丘用碗而不用缽的原因?,F在講佛在世時的規矩,佛要以身作則,他自己出去托缽化飯,還是要著衣,披上僧伽黎,而且捧起缽來?!肷嵝l大城’,這個祇樹給孤獨園在舍衛大城東南方,離城有五六公里,要走一段路。我去朝拜過印度,還去朝拜過給孤獨園,也到舍衛大城里去參觀,確實是有五六里那么遠。可是所看到的令人傷感萬分,佛法不但衰落,連那舍衛城波斯匿王的國家也變了樣子,這就是地方的運氣。圣跡祇樹給孤獨園凄涼地連一間房間也沒有保存,就只剩下五根柱腳,那個舍衛大城連城墻上的一塊磚也看不見,只剩下個土圍子,里邊有很多破的塔,這種殘敗的景象,都是匪徒破壞的。據說在一千年以前有一種武力外道的回教國,占據了印度國。因此,全印度的塔廟都被破壞!印度佛教也就從此滅亡!但佛在世時,舍衛國是個大城,按注解上說大城是波斯匿的京都,里面住有九億人,這要注意一點,印度的億不像中國死板板的叫做萬萬為億,他是十萬為億,也就是說這個大城住了九十萬人。祇樹給孤獨園是在城外,要到城里去叫‘入’,‘入’這個舍衛大城?!蚴场瞧蚯箫嬍场!谄涑侵校蔚谄蛞选凇肿鳌斣凇v,‘其’是指去之詞,‘于其城中’意即正當去舍衛大城之中。‘次第乞已’即不分貧富,挨家挨戶去化飯吃?!蔚谄颉彩墙湟?,因為佛過去沒有定這個規矩,于是各人便依著各人的見解去化飯。迦葉尊者他乞貧不乞富,即專化貧人,有錢人家他走過去也不跟他化,大迦葉是頭陀第一,常行苦行,不怕吃苦頭,所以要去化貧窮人不化富人。而須菩提他專化富人,不化貧人。其他比丘見他們兩人古怪,到底是什么道理?于是就問迦葉尊者:‘你怎么化緣不化富人而專化貧窮人呢?’迦葉尊者答說:‘我聽世尊說過,貧窮人是前生沒有行布施,沒有修福德,以致今生貧窮,所以我要去給他種點善根,叫他行點布施,他給我一點飯也好,一點點粗菜也好,那他就培了福積了德,來生來世,不再貧窮,就會成為富人,這是我度貧窮人的原因?!蠹衣犃擞X得很有道理,這才是發菩提心度眾生?!敲矗毱刑崮阋仓v講看,你為什么?;蝗瞬换F人呢?’須菩提說:‘你們聽世尊講過嗎?富人怎會富呢?因他前生前世種了善根,修了福德,怎么修呢?即多行布施;多行布施,今生可要享受,假如把福報享完了,來生又變成貧窮人,我怕他福報享完,所以叫他繼續行布施,叫他繼續修福德,來生來世還做個富人,這樣他不是得了利益嗎?’大家一聽也有理。于是這兩個人走兩條路,分道揚鑣。這兩個人都有理,究竟誰對呢?就去問世尊,世尊說:‘兩個人都對也都不對。怎么說兩個人都對呢?因為他們都是發心利益眾生。怎么說都不對呢?因為行不平等,各有所偏。要度眾生也得普渡,也得平等的度,須菩提為什么度富人不度貧人,迦葉為什么度貧人不度富人,這是因為心不平等。’從此以后佛就定個規矩,比丘們進城里不分貧富,挨門挨戶去乞取,這一家供養我們的飯我們就接受,不供養我們,我們就走第二家,或第三家,這叫‘次第乞’。‘已’即是滿缽。缽是應著自己的飯量叫應量器,你是大飯量就用個大缽,中飯量就用個中缽,小飯量就用個小缽,這一缽飯夠你吃就不要再托,也就是說這一家供養滿了就不要托,這一家沒供養滿就再托第二家或第三家,一直到滿了缽,這就‘已’了。這就是佛以身作則,他要去托缽化飯,在城里不分貧窮,不分富貴,次第行乞,乞到滿缽為止。

        今時去佛已遠,在印度這實行托缽的古規,已將絕跡,但是現在東南亞的泰國比丘還實行托缽,將來你們有機會到泰國,可以去參觀那兒的比丘托缽的情況。要參觀可要早起,從早上六點鐘到七點鐘到達有人家的地方就可以看見,這個時候滿街都是穿黃色袈裟的比丘,持著很大的缽,沿門行乞,在家的信徒要供養他的時候,都在門口捧了飲食等著,他來了就倒到缽里,那一碗倒到缽里若是很少,他還往前走,他那缽的蓋是開著,等到滿了就把缽蓋蓋上,就離開人家遠一點,這表示滿缽,不再化了。

        ‘還至本處’就是回到本來的地方即給孤獨園?!埵秤櫋@上面的飯字念‘翻’音,食字念‘四’音,兩個字把它顛倒過來講,上面的飯字作動詞,作吃飯的吃,下而的食字作飯字解,因為經文是這樣。順著中國的意思是吃飯訖,因為飯是名詞而食是動詞,它沒有倒過來,那就順著中國的音,中國有這樣的音也有這樣的解釋,飯字念成平聲就是吃的意思,食字念成去聲就是飯的意思,這就是把飯吃訖了,‘訖’就是完了,飯食訖,即是吃完了飯?!找吕彙埑酝炅?,還有持戒的規矩,‘收衣缽’即收這個衣,是什么衣呢?是僧伽黎,把這僧伽黎衣收起來,把缽洗一洗,然后裝到缽囊里去,把它掛起來。衣折好,裝在衣袋里也把它掛起來。這是有一定的地方來收衣缽的,所以我們在這地方還要注意,吃飯的時候也是披著這僧伽黎的。所以我提倡大家要持戒,可是大家認為三件衣有兩件沒有用,即做事務披上五衣不方便故沒有用,如不去講經說法,托缽化飯,則僧伽黎沒有用,只有七衣還用得著,即做早晚課,參禪打坐,大家念佛,所以七衣還在?,F在我們臺灣傳戒,一定要提倡三衣缽具來給大眾戒子??墒谴蠹液苡憛?,因為大衣五衣給了都沒有用,因此我要提倡有用,把三衣掉換來搭,即做早課時搭五衣,做晚課時搭七衣,因早晚課入眾去誦經,作的是法務。中餐要過齋堂就搭大衣,如此三衣不就有用了嗎!至于過齋堂的規矩,住持、方丈、大和尚是坐在中間,搭的還是大衣,清眾則搭七衣。過齋堂可以搭大衣,這是在那里看見的呢?在‘金剛經’上。釋迦佛是飯食訖才收衣缽的。去托缽化飯時就把僧伽黎衣著起來,回來吃了飯才收起來。由此可知比丘吃飯時所搭的還是僧伽黎,這是順便講一講。

        ‘洗足已’,把衣缽收起來了,還要洗足,為什么要洗足呢?釋迦佛定的規矩是不許穿鞋子,在印度有鞋子沒有襪子,那釋迦佛的規矩是怎樣的呢?即是要比丘行苦行,不許驕傲怠慢,故平時只許赤足走路。那么要在什么時候才可以穿鞋呢?即在瓦、礫、沙磧之地,會把腳刺破流血的時候,才許穿鞋子。釋迦佛還是以身作則,他托缽化飯時,還是赤足走的,走六里路到舍衛國大城去次第乞食,乞完再走路回來,這么一往一返地走了十多里路,足有塵土,若是這樣就去打坐于心不安,因為兩足骯臟,于是就要洗足,洗足后再去打坐心里就安了,這叫‘洗足已’。

        ‘敷座而坐’,‘敷’就是展開這個座具,我們中國這個座具要廢掉了,不知那個祖師有智慧把它改成拜具,因為拜具在上殿拜佛還是用得著。在佛世時,比丘打坐時就要用這座具,它也叫臥具,在睡覺時把它撐開,那就是特色的床單,把它反過來時就是坐墊?!笞褪钦归_座具,然后結跏趺大座而坐下來。

        發起序包括消文釋義和顯理,消文消過了,釋義也釋過了,現在要顯理。顯理分兩段,一段是淺的道理,一段是深的道理。不顯理不行,因為發起序所發起的正宗分會接不上頭。這正宗分講的道理是什么呢?正宗分講我空法也空,至少講二空的道理,連空也空就是三空的道理。這個發起序寫了一段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吃了飯,打坐,這跟‘金剛經’講的三空道理怎么會發起呢?‘金剛經’下邊須菩提請問,釋迦如來解答,問的是什么道理,答的是什么道理呢?‘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全部‘金剛經’貫始貫終都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和答覆這兩個問題并發揮這個道理。那么發起序文內托缽化飯,回來洗足,吃后打坐,這又跟‘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有什么關系呢?所以就要顯理,否則便接不上頭。第一按淺的道理講,這個發起序是發起正宗分,而正宗分是講般若智慧,講‘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發起序講的是‘持戒修定’。釋迦如來說了四十九年法,不出于三大科,也就是不出于三個字,叫‘戒、定、慧’。目的是開智慧。智慧從何來呢?智慧人人本具,為什么我們的智慧不現前呢?因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所以須要開,開是啟開,也叫啟發,即要依著佛說的道理啟發出來,這叫開智慧。智慧要怎樣才能啟開呢?必須得修定。怎樣才能入定呢?必須得持戒。所以第一要持戒,第二要修定,第三開智慧。故楞嚴經上說:‘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發起序這一段托缽吃飯,敷座而坐的經文,怎能發起般若智慧呢?因為他是講戒講定的,就如‘爾時世尊食時’就絕對要遵守吃飯的時間,即是過中不食的戒律。一定要‘著衣持缽’這也是戒律。到了‘舍衛大城乞食,次第乞已’,還是戒律?!醋阋选€是戒律。戒律就是規矩,是佛定給出家人的規矩。講了戒,就要修定,‘敷座而坐’是修定。這就是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發慧。若沒有戒,沒有定,般若智慧便啟發不出來,所以這一段經文最要緊,叫做發起序。講這段發起序要顯理,不顯理就跟正宗分接不上頭,發不起正宗分。顯理有二種,先講(一)淺的顯理,再講(二)顯深的理。淺的顯理就是持戒修定才能發起般若智慧,剛才已講過了,這段經文從‘世尊食時’......至‘洗足已’就是講持戒,最后一句‘敷座而坐’是講修定。若不持戒,不修定,般若就發不出來,從此知道發起序跟正宗分是有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緊密的連帶關系。

        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們要特別注意,尤其我們中國人跟‘金剛經’特別有緣,可是‘金剛經’好念不好講,也就是好念不好懂。所以不要以為看了幾遍‘金剛經’便認為懂了,沒有聽善知識講過,自己也沒有參考古人的注解,怎么會懂呢?比如‘金剛經’內有很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經文,他看了以后以為懂了,以為‘金剛經’是叫我們不要著相。甚至于到了后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為佛的相,法的相都不能著,他認為這個不著相是‘金剛經’的要義,那么全部‘金剛經’他都懂了??墒撬麉s不知道不著相有錯誤沒有錯誤。‘金剛經’上不著相,是不著什么相呢?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空相、不著佛相。而他認為不著相是不著喝酒吃肉的相,依著他的嗜好歡喜喝酒就喝酒,歡喜吃肉就吃肉,誰要是說他犯戒,他就說持戒是著相,學佛法的人不能著相,因為他是真正的持戒,因為‘金剛經’上講什么相都要空掉。其實‘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個相應怎樣解?他也解不清楚,就只知道這叫不著相。他不曉得不著相,要先把善惡分開,這喝酒吃肉是一種惡法,是犯戒的,就先把戒持好,戒持好了,那個持戒的清凈相就不要著,再去修定。修定還得著相修定,等到真正入了定,則入定的相不要著。不著相是高一層的道理不是低一層的道理??墒撬涣私饨浳模阉v成低一層的道理,于是就順著他的煩惱性,歡喜吃肉就去吃肉,還認為這是‘金剛經’的道理。一切不要著相。因此誰要是持戒他就批評你著相,再來就說你是學的小乘法,像這種人不但破戒而且破見,就等著墮阿鼻地獄,釋迦佛出世也救不了。破了戒還可以求懺悔,要是破了見,見即知見,知見破了就是錯了不認錯,還把錯誤的知見認為是對的,是佛的知見,這種人佛出世也救不了?,F在就在阿鼻地獄掛了號,將來非到阿鼻地獄掛單不可,這道理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持戒而去修走,是絕對入不了定的,何以故?因為戒律不清凈。戒是防非止惡,而你卻天天的為非作惡,不能防非,不能止惡,就是增加煩惱,煩惱即紛煩惱亂,有煩惱坐下來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這樣又怎能入定!不能人定有二個大魔,一個是散亂,一個是昏沉。散亂也叫掉舉,一坐下來,妄想紛紛,東想西想,越不叫他想就越想,剛剛不想,瞌睡來了,坐著睡了一個大覺,還以為坐了一枝香,這怎能開智慧呢!打妄想是不能開智慧,睡覺亦不能開智慧,不持戒,不修定,般若智慧更是永遠啟發不出來。智慧是人人本具,我們為什么從無始劫來到現在還沒看見呢?因為沒有持戒,沒有修定,所以‘金剛經’這一段發起序,尤其對我們現在末法時代,雖然是淺的道理,但卻是很重要的道理。這一段由持戒修定才能發起般若智慧,就跟正宗分有很大關系了。

        再講第(二)深的道理,‘金剛經’上講的是什么功夫呢?‘安住真心,降伏妄心’。須菩提在上半卷提出這兩個問題,下半卷還是提出這兩個問題。這個真心如何安???真心不能安住,就是妄心打了閑岔。那么妄心如何降伏?上半卷釋迦如來解釋如何安住真心,如何降伏妄心,到了下半卷還是提出,如來還是答覆。全部‘金剛經’講的就是‘住心、降心’這四個字的道理。安住這真心,簡單說叫做‘住心’,降伏這妄心,簡單說叫做‘降心’。這一段‘金剛經’釋迦佛沒有開口就在那兒講‘金剛經’這叫以身教,不是以言教,等到下面開口說‘金剛經’,這就是言語之教,這個地方叫我們要學佛以身作則修行的方法。釋迦佛到了吃飯的時候,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金剛經’上釋迦佛是否任運自然,有著相的意思嗎?他托了缽,化了飯,慢步很有威儀地還至本處吃飯,吃了飯,收了衣缽、洗足;洗了足,敷座而坐。你看他有著相的意思嗎?他并沒有著相,出、入、往、返,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在這日用尋常的生活中,都是任運自然,一點都不著相。不著相,妄心就不起,這就是降伏妄心的方法。妄心不起真心就沒有走動,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所以下面再告訴你怎么樣降伏妄想心,怎么樣安住真心,都得加上一個方法上去,加一個方法就不任運,不自然了。所以就在日用尋常的生活上給你說這般若妙法,叫你了解‘住心’、‘降心’的妙用自然。我(道源)給他取個名字叫‘離言般若’,即離開言語說般若,下面就是‘依言般若’,即依著語言說般若。這兩個名字是依著「起信論’出來的。因‘起信論’前面講的是‘離言真如’,后面講的是‘依言真如’,因為‘起信論’上的法體叫‘真如’,‘金剛經’上的法體叫‘般若’,所以我給它換個名字叫‘離言般若’,下面開口說法叫‘依言般若’。這個言語相說般若經是一種深的道理,你要是想安住真心,無住而住才是真安住,要想降伏妄心,不降而降才是真降伏。要是加上安住真心的方法上去,這就不自然不任運,你也不要加上降伏妄心的方法,若這樣也不自然,所以不要加上一個方法,不安住,他自然安住,這才是真安住,永遠不會走動。你不加個方法來降伏妄心,無降而降才是真降。釋迦佛在這一段日常生活中給我們說‘實相般若’,由‘實相般若’而起妙用。釋迦佛的本意,是叫我們這些當佛弟子的,看他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我們就照著做,這樣就能得到‘實相般若’的理體,得到‘實相般若’的妙用,能在日用尋常生活中得到利益,那才算是真正的了解般若經。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走路不著走路相,做事務不著事務相,尤其是吃飯穿衣的時候,穿衣服不著穿衣服相,吃飯不著吃飯相,這才是會用功,會修行?!疇枙r世尊食時著衣持缽’經文開頭就講這兩句話,看來好像是最沒有意思,不要以為講‘金剛經’是講玄妙之理,講那吃飯穿衣的事干什么呢?不曉得這穿衣吃飯兩件事上污染人心可真厲害,無始劫來就在穿衣服,就在吃飯,到現在這習氣深厚,不要說不用功的人這兩個關你過不來,真正修行用功的人,穿衣吃飯不著相還是很難做到。不相信的話,等下了課,有一個賣海青的來了,有長衫也有中褂,那里面各種的料子都有,有一個同學買了一件,料子還好,價錢還便宜,一穿上去還很漂亮,于是大家都圍著看,都用手摸摸,都說這料子很好,由此可知這東西染污人染污得很厲害。再說到吃飯,今天飯菜不大好,就生煩惱,動嗔恨;今天菜飯對了口,就是吃飽了,還要加上半碗,肚子脹得要命還要吃,這就是被好菜轉動了,自己還不知道。所以說要是曉得這道理,穿衣吃飯都能夠用功,古人說:‘我終日穿衣不著一條紗,終日吃飯沒有嚼到一粒米’。這樣子才算是穿衣吃飯,不著穿衣服的相,不著吃飯的相,就叫無掛無礙,不然的話,就會被衣服飯菜所掛礙了,這些都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因此要好好的注意,不用功則已,要用功就要從對治穿衣吃飯下手。那么不穿衣服不吃飯吧!凡夫不穿衣服怎么可以呢?我們又不是裸體外道,不吃飯餓死了當餓鬼,這又怎么修行呢?所以說衣服要穿、飯要吃,但不要著相,打從這地方用功。要擺脫這個相很困難,這是無始劫的習氣?,F在講一個公案:永嘉禪師著有‘證道歌’,這是很多人知道的。這位永嘉禪師在六祖惠能大師座下開悟的叫‘一宿覺’,意即給他睡了一個晚上就大徹大悟。實際上那還是六祖大師門下給他起的德號,這是尊重六祖的意思。其實他在還沒有見六祖之前就已經大徹大悟了,不過是請六祖給印證一下,并不是在六祖那里睡了一夜就開悟的。永嘉大師有一個妹妹,也是出了家當比丘尼,也了不得,是大善根利智的人,她跟他哥哥一樣喜歡參禪。當永嘉禪師從六祖那兒印證回來,這位比丘尼也要求永嘉禪師為她印證一下。永嘉禪師就向她說了禪宗的道理,談到最后這位比丘尼答了他一句:‘寸絲不掛’,就是說這身子雖穿了一身衣服,但一寸的絲,一寸的線都不掛在身上,也就是等于無掛無礙,通身放下的意思。當時永嘉禪師一聽也就跟她印證說:‘如是如是’,表示她所說的道理是對的。這位比丘尼也就謝法而去了,要出去之際,永嘉禪師要再考驗一下說道:‘喂!你那袈裟角已經拖到地下去了’,這時她就回頭望一下,永嘉禪師就大喝一聲:‘嘿!好一個寸絲不掛’。由這公案你就知道這個穿衣服的習氣是很難把它擺脫的,但你不把它解脫,永遠不能開般若智慧。釋迦佛他當然是究竟解脫,穿衣服不著衣服的相,吃飯不著吃飯的相,乃至于出入、往返,行、住、坐、臥,一切解脫,這些都是給我們做樣子,叫我們能在日用尋常中能找一個下手處,能找一個立據點。在這日用尋常生活之中能給你功夫,打不死,不叫他走動,這才是真功夫,那你的般若智慧就會很快啟發出來,這是講深一步的道理,也就是說出入往返、穿衣吃飯、日常生活,無非是顯‘實相般若’的理體,顯‘觀照般若’的妙用。合起來這個穿衣吃飯,出入往返也就是文字相,‘文字般若’,那就是一部‘金剛經’的道理都在這里。釋迦佛把‘金剛經’說完了,但須菩提長老他確實看到了這個消息,所以他向下才開口贊嘆。那么其他中根下根的人呢?沒有看到這消息,于是須菩提才替眾生請問。世尊每說法,無非是對中、下根說的,那些上根利智及須菩提已經聽懂了‘金剛經’,不說也可以了。

        你們若要印證我講經的方法,第一消文,第二釋義,第三顯理,不顯理不行,就以‘金剛經’來說,要是不講顯理這一段經文,那就與正宗分接不上頭。講到此,這三大分中的序分已經講完。

        上一篇:金剛經講錄02
        下一篇:金剛經一滴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在人线电影天堂色| 国产真实露脸乱子伦|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 国产美女牲交视频| 四虎影视在线永久免费看黄|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高清日本撒尿xxxx|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女黄9999| 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0| 扒开粉嫩的小缝开始亲吻男女| 国产一级强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 日产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乱码工厂|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中文字幕22页| 粗喘撞吟np文古代|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品爱网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 超污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女性特黄午夜视频免费看 | 贰佰麻豆剧果冻传媒一二三区| 挺进白嫩老师下面视频| 午夜福利啪啪片|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手机看片在线精品观看|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av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看一级毛片国产一级毛片|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 曰批免费视频试看天天视频下| 国产福利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