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4
凈空法師講述
郭常錚居士編譯
一九九五年八月講于美國達拉斯佛教會
一0六、滅罪得福
以今世人輕*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經文里面,我們特別要注重‘當得’,這二個字,無異世尊為我們授記。這段經文是緊接著前面,教我們忍辱。世尊自己舉例子,在過去生中,證八地菩薩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能離四相,不生嗔恚。又告訴我們,他行菩薩道在五百世以前作忍辱仙人,由此可知忍辱功德不可思議。學佛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再惡劣的境緣,都要能忍受。惡緣現前,不是壞事,如果沒有惡緣現前,怎么能圓滿忍辱波羅蜜?所以菩薩(指世尊)遇到歌利王,不但不恨歌利王,還感謝他,因為菩薩在這個時候忍辱波羅蜜達到圓滿。菩薩發愿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度的是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前世,就是歌利王。以下請看注解:
‘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其中含義,說之不盡。茲再略舉五義。
(1)令知因果可畏,惡業不可造。幸仗金剛般若之力,得免墮落,而猶難全免也。
(2)令聞上來恭敬之說,不可著相。著相則遇不如意事,必致退心。
(3)今遇拂逆之事,亦不應著相。應作滅罪觀。
(4)一切眾生,夙業何限。極重果報,此經亦能消滅。
(5)令知因果轉變,極其繁復。應觀其究竟。不可僅看目前,淺見懷疑也。
‘極重果報,此經亦能消滅,’這是真的,但是要能真正受持,如不能受持,業障消不了。金剛經理論及方法都好,受持卻不容易。受持是要離四相、離四見。四相、四見假如離不了。那業障就消不了,消不了怎么辦?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重的罪業,都可消除。不是說金剛經不如阿彌陀經,金剛經消業障,我們做不到。而阿彌陀經我們可以做到。
‘因果轉變,極其繁復。應觀其究竟?!绺枥醺罱匦奕倘璧钠兴_,那個罪業應該墮阿鼻地獄的。但是因為他這樣做,幫助菩薩成就圓滿的忍辱波羅蜜,不但沒有罪,反而成了功德。如果這個菩薩當時起了一念嗔恨心墮落了,那不得了,歌利王一定墮阿鼻地獄。而且與菩薩將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說明因果的轉變,我們應該‘觀其究竟?!?/FONT>
‘不可僅看目前,淺見懷疑也?!篱g人知識很淺,往往看到許多作惡的人,沒有得到惡報,作善的人,反而事事都不順利,對于因果報應之說,生起疑惑。殊不知因果通三世,這是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F在作惡,他還能享福,那是他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他作惡折福,折福雖然折得很多,但他的福報太大,還有余福沒有享盡。造作一切善業而沒得善果,是過去生中的罪業極為深重,現在雖然造善業,尚未成熟,他必須受過去的惡報,不是沒有報應。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眼光要看得遠,不要只看眼前??傊矍耙磺械妮p*侮辱,一定要安忍順受。請看注解:
此節文中,暗示告誡學人有三。
(1)今世受人輕*,是先世重罪所致。凡遇此事者,應生畏懼心,順受心。
(2)受輕*者,若受持讀誦此經,夙業可消。應于金剛般若生皈命心,應對輕*我者,生善知識想。
(3)人輕*即應墮之見端。一切學人,應生勤求懺悔之心。而云‘當得菩提’,猶未得也,應生勇猛精進之心。
‘生畏懼心’是不敢再造惡業?!樖苄摹瘎t能消業障?!摹侵竿耆勒者@部經典教訓方法,認真修行。世間圣者常教我們‘仁者無敵’,仁慈的人,心里面沒有冤家對頭,不造惡業,并能安忍順受。
一0七、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這是世尊自己跟我們說出他修學的經歷,從這段經文,我們能夠想到凡夫成佛,不只三大阿僧祇劫,是無量阿僧祇劫,與華嚴經上說法相同。世尊常說三大阿僧祇劫有無說錯?沒有。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初住菩薩算起,初住以前沒算。十住、十行、十回向,一個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又是一個阿僧祇劫。八、九、十三地,是一個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講法身大士,華嚴經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自初住菩薩開始,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一直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在破一品無明以前,沒有列入計算,如列入計算,則為無量阿僧祇劫。
佛在無量壽經曾經說過,阿阇王子他們那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承事四百億佛,這里是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四百億跟這個數字比,就差太遠了。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都不可能對于凈土發愿求生。所以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凡是遇到凈土法門,肯念佛、肯愿往生的,善根福德之深厚,不言而喻。
一0八、供養諸佛功德不如受持讀誦本經
若復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術譬喻所不能及。
這意思是說能受持金剛般若,他的功德超過釋迦牟尼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歷劫修行的功德。怎么能超過?世尊這幾句話是否有夸張之嫌?如果夸張,前面所說的五語(即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就不可*了,的確沒有夸張,是真實的。
(一)念佛法門是頓超法門
我在過去講席當中,曾經介紹念佛法門,我們念佛生到西方凈土,西方凈土那些大菩薩們,見到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么呢?他們是歷劫修行,修了無量劫,他們證到七地、八地菩薩果位。就說是初地,也是無量劫的修行。生到華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賢,勸他們念佛求生凈土,他們修了無量劫才遇到這個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才修二、三年就去了,他們怎么不佩服。真正不可思議,這就是這一段的意思。所以這個法門是頓超法門,實在不可思議,易行難信之法。
(二)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這個時代,人們多求名聞利養,多貪圖五欲六塵,即使學佛,依舊離不開名利,依舊離不開貪嗔癡,在這個大環境當中,真正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確實希有。念佛論里面,倓虛法師給我們說諦閑老和尚早年參禪的一個徒弟,發心真誠,修行精進,確實有功夫,有成就。到以后做了首座和尚,首座在寺院里面的地位,僅次于住持。地位一高,煩惱就現前,貪心就起來了。信徒皈依多了,供養多了,貢高我慢的心也生起來了,冤家債主就找上門來,就著魔了。一個人一生的前途被斷送了,到最后的果報,去做土地公。土地公是鬼道里面一個小鬼王,他因為有修行,修行的功德換得一個土地公。他當初并不是為名聞利養學佛,到后來卻在名利現前時變質,多么可怕。
(三)破壞正法形象的罪業
現在社會不一樣,有少數人看到出家人,名聞利養得來太容易,以名利心來出家,這是最近才有的現象,用這種方式,果然得到名聞利養。可是我們知道,并不是每一個這樣發心的人,個個都得到名聞利養。還是出不了因果的定律,他所得來的,還是他命中有的。他不用佛法,而用其他方法在社會上經營,也能得到。命里沒有的,利用佛法,也得不到。但是他用佛法的手段取得,罪過卻加重了,這是破壞正法的形象,是造阿鼻地獄的罪業。
一0九、究竟圓滿的功德不可具說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這一段再為我們說明持經功德,這是第五次比較功德。真實功德,佛都不說,佛完全說出來沒人相信。我們能信,因為這是稱性的,真如本性廣大無邊,它是究竟圓滿的功德。前面四次較量,那是修得的,修德再多,都有限,修無量劫,無量劫也是一個數字。既是數字,仍是有限。能真證到無住生心,那是圓滿性德顯現,那個功德是無有窮盡的。
一一0、本經經義及果報不可思議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本經是‘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諸佛所證之法,在這部經上。諸佛之所以成佛,也在這部經上。諸位也許要問:在這部經上那一句?那一段?這部經自始至終全是?。∧苋渴艹之斎缓?,受持四句偈,任何四句,都是諸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本經上半部,就境界上說明無住,到這個地方已講完了。后面是本經下半部,上下二半部是很自然分成的,上半部是金剛般若講圓滿了,下半部為補充說明,實在是一個意思,絕不是另外一個起頭,它和前面有密切的關聯。
◎說明本經前后兩半部不同之處。
前半部經:(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1)是為將發大心修行者說。教以如何發心、度眾、伏惑、斷惑。
(2)遣粗執。遣其于境緣上,生分別心,遂致住著之病。教以離相。
(3)令其離相,是遣所執。
(4)說離一切相,方為發菩提心。利益眾生之菩薩,空其住著我法之病。二邊不著。
(5)明一切皆非,以顯般若正智之獨真。
后半部經:(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1)是為已發大心者說。發心而曰我能發、能度、能伏、能斷等分別著我,仍須遣除。
(2)遣細執。即是于起心動念時,便不應住著。教之離念。
(3)令其離念,是遣能執。
(4)說無有法發菩提,無有法名菩薩,以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空其住著我法二空之病。二邊不著亦不著。
(5)明一切皆是,以明般若理體之一如。此是萬法本體,故一切法莫非實相。
最后結之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全經義趣,盡在里許。
又前明一切皆非,令觀不變之體。后明一切皆是,令觀隨緣之用。前雖隨緣而不變,后雖不變而隨緣。
綜上諸說,以觀全經。全經旨趣,了了于心目中矣。
這一段介紹很重要,全部金剛經義趣都在其中,這樣我們讀金剛經就不會迷失方向了。
一一一、須菩提重問降住以解疑惑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是信、解、行、證,正宗分里面第三大段。如果須菩提不說話,金剛經就圓滿不說了。須菩提何嘗不知道,他是代我們啟請,我們聽以上佛所說的,不能深解義趣,還有疑惑,雖有疑惑,又問不出來,這個很苦,須菩提尊者他代我們問。
讀這段經文要細心,前面問的是:‘應云何住’。這里問的是‘云何應住’?!畱坪巫 菓撛趺醋?,這是對初學者講的。對老修行者講‘云何應住’。這段注解,說的很清楚:
此節經文,看似另起,實則緊接前文而來。長老問意是說,我法二執,已與發菩提心時,同時俱生。‘降’則非發心。‘住’則執我法。此正指示行人應向起心動念時用功。長老大慈,代眾生再請開示根本方便。
前曰‘應云何住’,是問菩提心應云何安住。今曰‘云何應住’,是問菩提心云何獨應住著。若不住于此法,何謂發此心。住既不可,降又不得,將奈之何。
前云‘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一切相賅攝甚廣。發菩提心之相,當亦在內。何既云‘應離一切相’,又云‘發菩提心’耶。
長老此問,又是曲為現前當來,一切粘滯不化者,請求開示耳。
這是須菩提尊者的大慈大悲,把我們內心深處的疑惑,發掘出來,求佛開示。
一一二、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這是佛教我們離相的方法。真正發心修行的人、已經發菩提心修行的人,怎樣修行才如法,才沒有過失?一定要像諸佛如來發廣度眾生的心,四弘誓愿是諸佛如來,無量大愿的總結。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也不出那四條。四弘誓愿第一條:眾生無邊誓愿度?!覒獪缍纫磺斜娚褪潜娚鸁o邊誓愿度。若不能做到,那就不是菩提心。度眾生若還有分別心,那些眾生我度他,那些我不愿度他,這不是菩提心,也不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是平等的,清凈的。心不平等,不清凈,那種慈悲叫愛緣慈悲。佛講慈悲心有四種,第一種就是愛緣慈悲。第二種:眾生緣慈悲。第三種:法緣慈悲。第四種:大慈大悲。我們仔細觀察,絕大多數是愛緣慈悲,連眾生緣的慈悲都沒有。愛緣慈悲四相具足,煩惱很重,如何得出三界?如何得生凈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佛在此地就是教我們這些。‘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滅度’的‘滅’是達到究竟,滅煩惱,滅生死,那就成佛了。究竟的佛果,才叫滅度。幫助眾生成就圓滿的佛果,都不能著相。眾生成佛是否我幫助的?實在講不是,是他自己修行成佛的。佛菩薩只不過幫個增上緣而已,指一條路給他走。走路的是他本人,修持的是他本人。佛菩薩不能代人修行,他的成就是他自己成就的。正如世間老師教導學生,學生成就是他自己奮發努力用功成就的,老師只是四種緣之一種增上緣而已。而他自己具足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度眾生不可居功,居功又著了相,又墮落成凡夫。幫助一切眾生修行證果,是我們本分的事,因一切眾生與我同體,所以這種慈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一一三、四相具足·病根仍在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這是說微細分別心還有,病根仍在,大家都承認你是菩薩,佛看你則不像菩薩。
一一四、發而無發·無發而發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前面告訴你發菩提心,這里卻說‘實無有法’發菩提心。所以前后不細參,念前半部沒問題,到了后半部問題都來了:怎么前面教我們發菩提心,后面又說沒法子發呢?到底是有法還是無法?是發還是不發?所以它這個句子是活句,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很不容易讀的。這個句子有兩個意思,在斷句上,有兩種讀法:第一種讀法:‘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诙N讀法:‘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瘍煞N讀法,有兩種不同的意思。兩種不同的意思,顯示出真實義。發而無發,無發而發,空有兩邊都不住。發、住在有那邊,不發、住在空那邊。總墮在兩邊,佛這說法巧妙?。∵@一句話里面,兩邊不住。發而無發,無發而發,發了心不住相。一句經文,兩種讀法,一般人不了解,一般人讀‘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與前面經文互相矛盾,卻不知道另外一種讀法與前面經文完全相應—二邊不住,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
一一五、清凈心中·一法不立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這是就果上顯示菩薩在因地修行,顯示出無得而得,得而無得。必須在這個地方去體會,才會得到真實的受用。
這樁事情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候,當時他證八地菩薩果位,八地是證無生法忍,仁王經告訴我們,無生忍位的菩薩有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初證得,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菩薩證得寂滅忍。仁王經上說無生忍位,與本經義趣相同,對于忍辱,非常重視,它不用別的字,它用忍??梢姷眯迣W過程當中,連地上菩薩、法身大士,都把忍辱看得這么重,何況我們初學。無怪乎世尊在本經后面說:‘一切法得成于忍’。不能忍就不能成就,不能忍就注定失敗。世間法要想成就要有耐心,要能忍。出世間法也不例外,關鍵還是在一個忍字,這是要特別重視的。
世尊當時他證到八地菩薩、證得無生法忍了,有沒有法?經文有‘如來’二個字,注解:
說一‘如來’,即含有不應住法意在矣。如來是性德之稱,覺性圓明,豈有法塵。作佛時如此,則昔在八地時,其心無法塵也可知。
清凈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如果執著有一個無生法忍,那無生法忍就變成有一物了。無生法忍是否證得了?證得了;證得心里面無有一物,那才是真的證得。心要是清凈,法法具足。六祖又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的,說不上證與不證。本有的,得什么?
一一六、一切法不生不滅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尊者的答覆,句子都是活句,這是一般人讀大乘經最難解的地方,假如死在句下,那就錯了,不曉得經里面講的是活句?!灰病腔罹洌皇欠穸ǖ囊馑肌R馑际钦f非無法非有法,用現代話是說不能這樣講法。為什么不能這樣講法?因為如果肯定一邊都錯了,說有法不對,說無法也不對。‘離四句,絕百非,’這才是事實真相。世尊在然燈佛所,證八地菩薩,蒙然燈佛為他授記,在賢劫這個時代作佛。這是事,事上真的有,怎能說無。然燈佛為什么為他授記?因他確確實實達到這個境界,這是他自己成就的。佛(然燈佛)能夠觀察到未來,未來釋迦牟尼佛跟他有緣的眾生,機緣成熟,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佛是看到了,預先告訴他,這叫授記,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預言。證得無生法,‘無生’是一切法不生不滅,本來如是,那有法可得?
一一七、無上菩提·本來具足
佛言。如是如是。須若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是佛跟須菩提印證,你所說的,所看的,很正確?!畬崯o有法’是說心里面沒有一絲毫得法的念頭,無上菩提是自己心中本來具足的,那有得?是得而無得,無得而得。
一一八、世尊從反面說授記當得作佛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這是世尊從反面說,過去然燈佛給他授記,是他心地清凈。沒有得無生法忍的念頭,如果有這一念,然燈佛絕對不會為他授記。
我們念佛要體會這個意思,念佛是凈念相繼,有念頭在就不凈。凈念是除了一句佛號,絕對不能有第二個念頭參雜其中。因此,我們求一心,心里面不能有一心的念頭。求往生,不能有往生的念頭。念佛干什么?就是求往生,所以不可以再加一個往生的念頭在里頭。那叫頭上安頭,那就錯了。所以念佛法門,古德說:不回向法門。今天念佛,勸人回向。因他沒有意思要往生,叫他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是這個意思。過去有人請教蓮池大師怎么教人念佛?自己怎么念?蓮池大師說:教人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自己念阿彌陀佛。為什么呢?因為人家并不想往生,加個南無‘南無’是皈依、禮拜、恭敬的意思,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我一定要往生,決心要去、客氣話都免了。
一一九、世尊從正面說授記當得作佛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正因為他心清凈,正因為他不著相,然燈佛才給他授記。這一段經文,義趣深長,義理深廣,限于時間關系,不能細講,希望諸位有這樣一個提示,去看講義或者節要,會更有興趣。
一二0、諸法如義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也是金剛經關鍵的句子,是告訴我們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與大乘經典一開端‘如是我聞’,那個‘如’就是這段經文所說的,無有一法不如。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所說的一切經,所講的就是諸法如義,就是法法皆如。這是從名號上說的,‘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解釋的非常好。請參閱注解:
‘如來’之義,離一切法差別之虛相,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是之謂‘如’。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是之謂‘諸法如’。
注解的說明很清楚,可是一般人依舊看不出來。一切法形象上,千差萬別。如果仔細觀察,并無差別。在差別里面看出無差別就是‘如’,‘如’就是一樣的意思??闯鲆磺邢嘤胁顒e,那是錯覺。看出一切法無差別,則是真相?,F代科學家,看到一切相是分子結構,分子是原子結構、原子是電子結構,看到最后,完全一樣。一切法平等,大家把鉆石看得很寶貴,一塊石頭不值錢,就沒有人瞧得起??茖W家看它們是平等的,只不過是原子結構排列不同而已,其實是一樣的,看到的是真實,真相是平等相。凡夫看到的差別相、虛妄相,都被虛妄相所欺騙。科學家所看的不是純真,是接近真、相似真??吹牟粔蛏?,但比我們高明太多。再要深入,原來相就是真如本性,這要法身大士才能看出。千差萬別的相,是自性變現的。就像前面舉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千差萬別的金器,體都是金,從體上看,平等一如。眾生與佛平等,一切萬法平等,都是自性變現的,就從相上見到性,這叫諸法如義。所以世尊乃至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所宣說無量無邊的佛法,沒有別的,就是說明諸法如義。
一二一、無有法得無上菩提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解謂‘或疑其仍為有法’,有這個疑問的人,確實很多,總以為佛一定有法才能成佛,菩薩也一定有法才成菩薩,殊不知‘實無有法’。這種說法,是破執著有。但是也不能說真無有法,真無有法,又著空。著空著有都不能成就,所以底下經文又說:
一二二、空有一如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
空有兩邊不著,不能說有法可得,也不能說無法可得,有無兩邊統統舍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有不是沒有。無生法忍真有也不是沒有,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心清凈到一定程度,這個境界現前,因此不能說有得。有得是因為沒有,現在得到才叫有得。本來有的,不能說是有得。也不能說無得,本來雖有它不起作用,現在發現起作用了,所以不能說無得,有無都說不上。實在講,盡虛空,□法界,森羅萬象,不可說有,也不可說無。說有說無,執有執無,都錯了。這樣才顯出諸法如義,這個經義甚深,要冷靜、要客觀、要細心的去體會。能體會到,就會修行,功夫就會得力。如果體會不到,無論怎么修行,就是古大德所講的盲修瞎煉。楞嚴經上,世尊比喻那些人猶如蒸沙成飯,因果不相符。再認真再努力,得不到結果。原因是不明事實真相,所謂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一二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說法前后并不矛盾,前面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法者,即非佛法。’這個地方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什么說‘皆是佛法’?因明了諸法如義。‘一切法皆是佛法’,無異說一切相,皆是實相。真實的真如自性,從相上見性。也無異說一切器皆是真金。真正明了了,法法皆是。不明了,則法法皆非。法法皆非,是對著相人講的。法法皆是,是對離相人講的。離一切相,法法皆是。著一切相,法法皆非。楞嚴經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金剛經這段經文的意思。注解:
世出世法,皆是緣生。觀其不異之性,不變之體,則一切皆是,諸法一如矣。否則住法發心,住法修行,則佛法亦非佛法,何況一切法。
由此可知,關鍵之所在,就在妄想、執著。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c此地所講的,完全一樣。離一切妄想執著,一切皆如,一切皆是。否則一切皆非,佛法亦非佛法。這才知道離相離念是必要的,非離不可,不離就不能離六道生死輪回。原來離相離念,就是離六道生死輪回,就是離十法界,真正成就無上菩提,證究竟圓滿佛果。
一二四、即非離有·是名離空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這段注解說‘“一切法”,知其“即非”,而不著相。則是佛法而非一切法矣?!洹捶且磺蟹ā侵老嗑褪切?,所以一切皆如,一切皆是,知道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枪拭磺蟹ā?,這個‘一切法’包含十法界依正莊嚴,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真的一切法皆是佛法。這種話是對見性的人說的,也是對離相離念人說的?!捶?、是名。’‘即非’是從性上說,‘是名’是從相上說。即非離有,是名離空,空有兩邊都離。請看注解:
佛法如家常飯,自應飽餐,當注重消化。若能惺惺常覺,不即不離,則隨時隨地,皆可真正受用。
‘消化’就是佛家常講的消歸自性,才能得受用?!患础遣恢?,‘不離’則不著空,空有兩邊不著?!患础切睦锩媲鍍?,沒有染著。‘不離’則相上自在受用,不是把境界相斷滅。凡夫不離相,心里面著相,心里面染著,雖得相的受用,卻生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種受用,得不償失。小乘人他不即了,他離了,他把相給舍掉了,斷滅了,所以得不到受用。雖然心性清凈,但不起作用,小乘人如是。六道里面,無色界天人也如是,無色界天人把相舍掉了,都偏在一邊,凡夫偏在有這邊,小乘人偏在空那邊,都得不到真實受用。
佛菩薩空有兩邊不著,才得真正的受用。所以佛菩薩的生活,我們凡夫看起來,真是多采多姿,佛菩薩生活是載歌載舞,連講經說法也沒離開載歌載舞。我們看敦煌的壁畫,佛在說法,弟子們坐在那里聽,天人在奏樂、跳舞。相上有受用,心地清凈,一塵不染。我們生活多采多姿,比不上佛菩薩,我們在那個境界里生煩惱。我們心里面歡喜高興,這是煩惱。煩惱不僅限于憂愁,歡喜也是煩惱。中國人講七情五欲,情動了就是煩惱,喜、怒、哀、懼、愛、惡、欲,都是煩惱,佛菩薩不論什么境界,心地清凈,常生智慧,這就是真實受用。
佛所說法,說理便攝有事,說性便攝有修。此一大段,皆說自覺圣智,令學人依之起觀照。必須離相離念,方能契入。
佛所說法,說理便是有事,如金剛經所講的是理,雖說理要知道事。阿彌陀經說事,但要知道理。能把金剛經與阿彌陀經合起來看,理、事就特別清楚,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說性里面就有修,說修里面就有性。‘此一大段,皆說自覺圣者,令學人依之起觀照。’是說這一段完全是如來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我們要明白佛所說真意之所在,把它應用在生活上,這就是觀照。‘必須離相離念,方能契入,’這是很要緊的。離相離念,談何容易,像我們這樣煩惱深重、習氣深重,那能斷得了?幸虧有個帶業往生的凈土法門,所以只有死心塌地念佛,才能成就。
一二五、報身與法身一如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經上說的‘大身’,都是指果地上的報身。贊佛偈說‘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那是形容佛的報身。說報身‘長大’是從相上說的,是從事上說的。說‘非大身’是從性上說的,是從體上說的。報身在大乘經典記載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報身,另一種為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是斷惑離障,達到究竟圓滿,這個身相自然現前。他受用報身,專為度法身大士而現的。因為證得法身以后,身相也是很高大,佛一定要現同類身說法。可以說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都是從性體里面自然顯現出來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FONT>
一二六、極微細的分別執著障礙見性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我當滅度’,‘我’是能度,‘眾生’為我所度,有能有所,四相具足,就不是菩薩。這里所說的菩薩是法身菩薩。權教、小乘雖離相,沒有離念,還有微細的執著—我當滅度無量眾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絕對沒有這個念頭。因為有這個念頭,就著相,就取法了。雖然是極微細的分別執著也障礙明心見性,必須要舍離干干凈凈,才是佛所稱的菩薩。
一二七、無法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
一二八、無我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前面一段說明沒有法,沒有法就不能執著有法。這一段說沒有我,既然沒有我,就不能執著有我。無法、無我是事實真相。經文說到這里,許多的意思,在上半部都已說過了,不再贅述。
一二九、起念著見·全是凡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一三0、從一法不立處求證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這些開示,總而言之,要我們從一法不立處求證?!f嚴佛土’,這是回向偈里面,幾乎我們天天都在念;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我們只是口頭上念,實際上拿什么去莊嚴佛凈土?佛凈土從那里來的?是清凈心所現的,華嚴經說‘唯心所現’,那是佛凈土?!膬魟t佛土凈’,由此可知,莊嚴佛凈土,是要清凈心,清凈心里一念不生,就真的莊嚴佛凈土了。如果心里有念,就把佛凈土,變成十法界。心里一動念,就‘唯識所變’。心里沒有念頭,就‘唯心所現’。唯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唯識所變的,是十法界。因此,莊嚴佛凈土,是我們的本愿??刹豢梢云饌€莊嚴佛凈土的念頭?不可以。起一念,心就不清凈。由此可知,真正要莊嚴佛凈土,沒有別的,修清凈心而已。凈土宗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真正莊嚴佛凈土?!捶恰菑捏w上說,體上本來清凈、本來具足莊嚴,任何人,甚至于諸佛菩薩,都不能給他添一點,也不能減少一點,因為本來具足,法爾如是。十法界里可增減,因為是唯識所變。一真法界則不增不減,完全是自性的流露,自性顯現的。
古大德注解彌陀經、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而我們這個世界是法相土。法性是唯心所現,法相是唯識所變。稍稍懂得唯識常識,就曉得阿賴耶的三細相,‘無明不覺生三細’,第一是無明業相,由無明業相里面生出來見相(見分),也叫做轉相,轉變了,這一轉變就現境界相。境界相就是法相土,是從業相、轉相里變現出來的境界相,在相宗也叫相分。我們這個土是這樣的,這種土是可以增、可以減,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沒有增減。所以‘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樣的句子,顯示出它的真相;非空,非有。我們的心態也必須要兩邊不著,與事實真相相應,相應就是覺,不相應就是迷。
一三一、通達無我無法是真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通’是沒有阻礙,‘達’是徹底明了。知道無我無法,人無我,法無我。佛說這個人才是真的菩薩。菩薩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的人。‘真是菩薩’是真正的覺悟。由此可知,如果對于我法還是執著有,那就沒有覺悟。注解:
一切法皆無我,則一切無我法。故自‘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乃至‘還至本處,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無我之法也。此正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氣象。
這是佛顯示的,就在生活當中,這就是真的菩薩,真的覺悟了。我們凡夫從早到晚,也像世尊一樣著衣持缽,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所表現的妄想執著有我有法。佛說我們的生活,是顛倒錯誤,一切法皆是非法。佛菩薩表現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一樣的生活,一樣的過日子,境界完全不同。一個知道無我無法,隨緣隨分,自在安樂,游戲神通。一個是執著有我有法,妄想分別,煩惱無邊,業報無邊。前面我們說過觀行,佛門的用功,也不外乎觀行這個總綱領,要緊的是觀,觀是觀念,要把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那些觀念錯誤?有我有法是錯誤的,無我無法是正確的。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是錯誤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是正確的。這都是世尊在這部經里面,在在為我們顯示的。希望大家都做一個真的菩薩,換句話說,希望大家過真正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
一三二、五眼圓明·開佛知見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這也是金剛經里面很著名的一段經文—五眼。我們常常聽佛門里面講‘五眼圓明’,五眼就是此地所說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此地所說‘開佛知見’的‘見’字,不局限在眼見,真正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見解,看法,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見’是從有所表現說,也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一個字做代表,用見。楞嚴經里面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用一個‘聞’做代表,這些都是代表接觸。一接觸就明了,明了叫‘知’,一絲毫迷惑都沒有。
凡夫只有肉眼,有天眼的人不多,天人有天眼。天人的天眼是報得的,不是修得的。鬼神也有天眼,也是屬于報得的。但是能見度廣狹差別很大,鬼神的天眼現的量比天人小得太多了。證得阿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是五眼圓明。
三界之外的圣人,他們因為定慧的功力,使自己本性里面的德能透出一部分,諸位要知道,五眼是自己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的德能。我們是因為被妄想,煩惱障礙住了,不能現前。正是佛所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修定修慧,妄想、執著逐漸減少了,本性里面智慧德能就往外透了。所以五眼我們也不必羨慕,世間人把這樁事看做了不起的神通,因為好奇,羨慕神通,往往受騙。妖魔鬼怪也都有天眼,小小的天眼。天眼有修得的,修得的是定功,定里面一定發通。另外一種不是修定得的,妖魔鬼怪有小神通,附在這個人身上,于是這個人也有通了,那個通不是他的,是妖魔鬼怪的,借他這個身顯通騙人。他利用妖魔鬼怪壯大自己的聲勢,貪求名聞利養,與妖魔鬼怪合作,互相利用,欺騙眾生。一旦妖魔鬼怪離開了,他所有通的能力,統統失掉了,這個事情是世尊在楞嚴經上說的。而在末法時期,類似這種情形,在在處處,時有所聞,我們要特別謹慎,特別留意。凡是著魔的人,你去問他,喜不喜歡神通?喜不喜歡感應?他一定說:喜歡。他要是不喜歡,就絕對不著魔。
一三三、若不執著·則見相即見性
須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這個意思很難懂,佛是就比喻來說?!鐏碚f是沙’,若不著相,則見相即見性,這是后半部和前半部不一樣的地方。后半部一切皆是,見相即見性,又何必一定要說:如來說是沙,即是非沙。這就是說明一切皆是,破菩薩微細的執著。佛說法是我們講的,佛沒這個意思。以我們凡夫知見來說,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樣說法,眾生才能真正得利益,也就是一定要適合眾生的根性,適合眾生的程度,適合眾生的生活環境,才能得受用。
世間人說這些都是沙,佛也說是沙。佛不會說這不是沙,佛不會這么說法。這也是大乘佛法常講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破壞一般世間人的觀念,而是慢慢誘導,把他糾正,把他扶正,這在教學法里面,是非常高明的一種。所以佛法能得一切眾生的歡迎,沒有不歡喜的。假如佛法在世間不能叫一般人接受,那實在講是傳法的人,不是菩薩、不是佛,而是凡夫。他把佛法講錯了,使人產生誤會,不能接受。請看注解:
不一不異之義,為般若之綱宗,佛法之要領,可以貫通一切法。此經令通達無我法者,先通達乎此。此句,開之則為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詳參講義卷四。
大智度論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蚓壣?,猶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義。
因緣生法,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而且因果,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又變成果,因果是循環的?!瞬弧灰私庖粋€,全部都了解了。這段里面取‘不一不異’,‘不一’從相上說,森羅萬象,無量無邊,如佛在前面舉的例子:五眼就是不一。但是講到知見,五眼都有知見—不異。‘不異’是從性上講的,性相是一,不是二,性相從來不分開的。把它分著兩截來說,那是錯誤的,那是愈說愈說不清楚。這就是民國初年,有一些大德,像歐陽竟無先生他在講演集里面,就批評現代哲學,是給這個世界帶來災難的根源。我們如果仔細聽聽他的說法,還真有道理。因為哲學的觀察都不是正知正見,都是偏見。主張唯心的,與主張唯物的,因見解不同,就會引起整個人類的戰爭。佛法不是哲學,哲學‘能’、‘所’是對立的,不能統一。佛法講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佛法很難懂的地方—不一不異,這才是事實的真相。真相是合諧的,真相是圓融的。所以歐陽先生在民初很著名的一次演講,題目為‘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要想世界永久和平,要想一切眾生共存共榮,唯有大乘佛法,因為大乘佛法講的不一不異。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這段經文舉出眾生說是沙,佛也說是沙,佛不執著一端。這樣的態度,才能與一切法融通,才能與世間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土,不同的見解思想,乃至于不同的文化生活,可以和睦相處??梢姾沩槺娚S喜功德有理論依據,理論就是不一不異。
一三四、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沙數的恒河沙,真的是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就像那么樣的多,無量無邊。一尊佛的世界,經上講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粒恒河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有多少?有恒河沙數的恒河沙那么多,所以須菩提說:甚多,世尊。
一三五、舉頭三尺有神明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無量無邊的世界,每個世界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每一個眾生的心,佛都知道,佛這個能力太大太大了,佛怎么會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己真心所變的相分,真心現前,是自己變的,那里會不知道呢?所以我們在無量壽經里面看到,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造作重罪,臨終十念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墒堑搅宋鞣綐O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能力都恢復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知,所有一切眾生心里想些什么,念些什么,他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無量無邊。我們今天打個妄想、做個什么事情,以為別人不曉得,那就錯了。西方極樂世界不但阿彌陀佛知道,觀音、勢至知道,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是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我們還敢做壞事?還敢起個惡念?中國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知道的,并不太多,可是諸佛菩薩徹底明了,所有一切眾生的心,‘如來悉知’。
一三六、眾生所用的心是妄心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諸心’指前面‘若干種心’,一切眾生的心?!切摹菑男陨险f,那不是真心,是妄心。所有一切眾生用的心,都是妄心。他要是用的真心,那就成佛成菩薩了。法身大士用真心,權教菩薩還是用妄心。‘是名為心’,這個‘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就是妄心。注解:
須知凡夫心念,雖鬼神亦知之。所謂機心才動,早被神知。若微細念,則惟菩薩羅漢能知。佛則無不悉知也。
這些都是事實真相,中國孔子教我們‘慎獨’,‘獨’是獨居,沒有人看見,我們自己的心行,都要端正,不能說沒人看見,可以隨便、可以馬虎一點。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什么原因?鬼神見到了。多造惡業的人,好像沒受到惡報,現在還滿享福的。佛告訴我們,過去生中,他修得大福報,他的余福未盡。造作惡業折福,怎么折還剩不少,所以還在享受。到福享盡了,惡的報就現前了,三涂地獄,那有得受的。有些人心善行善,卻遭遇惡報,是因過去生中造的罪業,余殃未盡,今生雖修福,修得不夠,抵不過那個罪業,惡的余報還是要受。因果通三世,他這一生惡報受盡,來生得大福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善絕對有善果,惡絕對有惡報。
一三七、三心不可得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F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是說明為什么佛說權教、二乘、凡夫所用的心都是妄心,因為它不可得。這個心是起心動念之心,念頭不住,念頭才起就滅了。前念滅了,后念又起。不但白天念頭在生滅,夜晚睡覺還是在生滅。人的身體雖然休息了,心并沒有休息,還在做夢,在打妄想,永遠不休息,生滅生滅,永遠不住?!^去心不可得’是前念?!F在心不可得’是說現在,現在過去了?!磥硇牟豢傻谩?,未來尚未到來。這是金剛經上有名的三心不可得,非常非常重要。心是什么?心是能執著,外面境界是所執著。如果一個人真的覺察到,我能執著的心不可得,所執著的那些境界(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也不可得,能所皆不可得,還執著什么?可見執著是妄想,不是事實。我們無始劫來,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就在這個地方錯了,這是把錯誤的根本為我們說出來。
如果真正把三心不可得的意思體會了,佛門的術語‘參透了’,自然都能放下了。一切眾生迷執,迷在什么地方?執著在那里?以為這個心是真的,以為這個心是自己,以為這個心是能得。有不少聰明人、哲學家知道這個身是假的,但是認為心是真的。所以西方哲學家(按系笛卡兒rene descartes)說:‘我思故我在’,認為能思的就是心,把這個心當作自己。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阿難尊者,也是這個觀念,認為能夠思惟想像的,這是我的心。一般凡夫,無不如是執著。不知道這是妄心,是不可得的。妄心之外有無真心?有。真心是常住不動的,世尊在楞嚴經上‘十番顯見’,說明見性是真心,聞性是真心,因為它不變,它是恒常的。而起心動念,這個心就是念,念是妄心,念是心的作用,把心的作用當真心,那是賓主顛倒。作用是家里被使喚的人,他有個主人,主人不動,被使喚的人才動。所以妄心是心的作用,不是真心。作用前面說過,相和用都是無常,千變萬化的。不動的真心是真常,常就是一,所以是真心,二心、三心是妄心。從二心、三心,就變成無量無邊的妄念,剎那不停,這一段經文所講的三心,就是指剎那不停的妄念。注解:
真心,則常住不動,‘非心’,言非常住之真心。生滅心是妄非真,故曰‘是名為心’。
執著者,必自以為我能取。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三際遷流,當下即空。念尚不可得,尚何能取之有乎。三言‘不可得’,真乃錐心之語,直令我見無立足處。
楞嚴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宋牡辣M三界輪回之真相。
若心不隨相而動,便除一切苦。所謂了生死出輪回,心了耳,心出耳。修行人第一步,便當明了此理。
一三八、能得所得·皆不可得
這兩段合起來看,就把宇宙人生真相看破了,我們眾生有一個強烈的觀念—我能得。能得的是心,三心不可得,我能沒有了。我所得的是一切境界,是諸法,諸法緣生,當體即空,所得的也不可得。能得、所得皆不可得,你看破了,你確實看穿了事實真相,既然皆不可得,自然就沒有得的念頭,要曉得無得就無失,得失就沒有了,得失的念頭沒有了,你的煩惱大概可以去掉百分之八、九十,不但菩提道上沒有障礙,人生生活過日子,也會過得很快樂、很幸福、很圓滿。眾生為什么過得這么苦呢?因為得失的心太濃,不知道得失是虛妄的,是根本不可得的,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生煩惱,這叫自作自受。明明不可得,他要求得。明明不能得,他自己認為一定能得,這是迷惑顛倒。注解:
此一大段,含義甚多,須先說明,入文方易領會。
上‘心行’一段,是約內心明義。此‘諸法’一段,是約外境明義。諸法多不勝數,今約福報及法施明義,則可賅攝一切法矣。
佛說法多半用歸納,無量無邊的法相,歸納為幾個項目,這樣說法比較方便,能在一法里面明白了,以這個道理、原則去推展,一切法莫不如是,都可迎刃而解。
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布施中以‘法施’為最。法施之義明,則六度萬行,皆可例知。法施是善行,善行之義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
因緣生法,謂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緣。故法即因緣所生之果。無異言一切法不外因果。故‘因果’攝一切法盡。
因緣生法,但有相而無性??芍磺蟹ㄖ旙w,如幻如化,如空中花,如水中月,絕非實物。故標題曰‘體空’。顯其當體是空耳。
這幾句話很重要,所有一切法相,都是當體即空,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不如是,一真法界也是當體即空,沒有例外,一真法界也是緣生的。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樣,為什么不一樣?不是境界不一樣,是人用心不一樣。一真法界里面的人,用真心,用常住真心,所以所現的一切法,便成常住不壞。世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的道理,不但適用在十法界,也適用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人想,想的是一,所以那里一切現象也一真,沒有變化。十法界里面的眾生心,就是三心不可得,念念生滅,念念變化,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無常的。為什么這個世界無常?因為心無常,法界是心變現的,心要是真常了,變現的相也真常。為什么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常的?西方極樂世界人心是真心不動的,沒有生滅的念頭,沒有染凈,沒有一異,沒有來去,心是定的,這是說明事實真相。這兩段經文,可以說世尊為我們開示,達到了極處—能執的心不可得,也就是能執的我不可得;所執著的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當體即空。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白之后,我們的生活就可像諸佛菩薩一樣的自在。
一三八之一、福德因緣
須若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世尊問須菩提,還是用比喻。前面較量福德已經有五次了,一次比一次殊勝,那是講離相離念,得福不可思量。須菩提答覆的是: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注解:
此是總明緣生之義。從布施因緣說到福德。‘布施’,因也?!5隆?,果也。因緣所生,因果無盡。布施等為佛門大事,尚不離緣生,不離因果。則其余一切法可知矣。
佛法也是因緣生,因其是因緣生,所以要舍,‘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岵皇遣蛔?,舍是舍念,不著相,不起心,不動念。也就是離相離念是心里離,不是事上離。
前半部中,長老答辭,多言‘不也’。后半部惟開佛知見中,答‘如是’最多。表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義。是明融相會性。
前半部是教我們離相離念,所以須菩提長老多答‘不也’。后半部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答‘如是’,兩個境界不同,前半部性相沒能夠相融,就是有分別,有執著。后半部離相離念,所以一切皆是。絕對不是矛盾,前部是對初學者說的,后半部則是對已經契入境界者說的。前半部是將發菩提心,后半部為已經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說的,所以境界不同。
一三九、勤修布施·福德自至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德’是布施之果,是因緣生法,一切眾生只要真正肯修六度,福德一定現前。財布施得財富,我們看到很多人發大財,他自己迷惑顛倒,以為他很能干,運氣很好,別人都比不上他。其實要說聰明智慧,比他高明的人多的是,說能干,比他能干的也多的是。為什么人家不發財他發財?不曉得事實真相—前生所修的。有些人發大財,卻很快就失掉了、破產了,這是什么原因?是他財虛不實,種的因虛。比如我行布施,用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誠心誠意布施,這是實在的。自己沒有錢,到處去化緣,拿來布施做好事,這是虛的。將來能不能發財?能,卻是曇花一現。我們這一生賺錢賺得很辛苦,是因為以前修布施時,不甘心、不情愿。好像看到人家布施,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也跟著布施。布施以后,比割肉還痛。以這樣原因修布施,來生得福報,要賺得很辛苦。因為布施時辛苦,賺得也辛苦。如果布施時很歡喜,絕對不留念,將來得的財富,源源而來。什么樣的因行,什么樣的果報。一絲一毫,都不會差錯。怨天尤人,是不明白事實真相。財富想長遠保持,明理的人知道,發財以后,歡喜布施,他的財富必然不斷增長。聽聞佛法之后,仔細觀察世間,確實如此,就自在了。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都是世間人渴求的,不曉得種因,天天打妄想,想得這種果報,那怎么會想得來?所以一定要修因,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離不開因果。
世尊在此地說的經文,表面上說福德,實是說布施。若不修布施之因,那來福報之果?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正因福德當體即空,乃是因緣生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修布施,則福德自至矣,故‘如來說得福德多’。我們勸別人,別人未必能信。最重要的是自己明白了,要認真去做。到果報現前時,別人看到生仰慕之心,向你請教,你告訴他,他就相信。眾生看到果才相信。
一四0、佛的報身也是緣生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這一段是就佛的報身來說,佛的報身也是因緣生。凡是因緣生法,都是當體即空。所以佛不著身相,佛離身見,離相離見,受用就自在?!咦恪菆A滿的意思,所謂‘功德果滿’,‘功’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是戒定慧。戒的功夫成就得定,定的功夫成就開慧,慧的功夫成就,圓滿報身就現前了。‘滿’就是具足的意思,佛舉這個例子問須菩提,須菩提答稱:‘不也’,這是活句,意思是可以從佛的報身見性,這是對離相離見者說。如果著相著見,在相上就見不到性,這是發揮不一不異的道理。如果能夠會相歸性,性相是一,性相不二,見相就是見性。從相上見性,不但從佛的身相見性,從一切相里面都見性。譬如中國古代禪宗大德,常常測量學人:往往問:‘在那里?像什么樣子?’這就是問真如本性。我們在語錄里面看到,隨便拿一片樹葉、一塊石頭,答覆說:‘就在這里’,答覆就是正確的。如果執著相不是性,性不是相,即使在佛的報身上也見不到性。經文前面說‘不也’,下面說‘不應’,都是說無所謂可不可。注解:
心有所取,由其動念。欲一無所取,唯有離念。離念不能,則唯執持彌陀名號,一心稱念,而離一切雜念。以彌陀名號,能導入真實報土故也。
‘有所取’就是造輪回業,心有所取,不管你取什么,取佛法都不行,你沒辦法離開六道輪回。取佛法修得再好,過去倓老(倓虛法師)講的:往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出不了三界。因為心有所取,連須陀洹果都不能證得,這是我們從本經看到的。須陀洹為什么能證果呢?他離相離念,才能證果。不能離相離念絕對不能證果?!x念不能’這是真的,我們確確實實沒法離念。這就是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對我們都不產生效果。我們害的病,那些藥對我們都沒有效。現在只有這服藥,這服藥的方法,是保留一個念,離一切妄念。我們會問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是否妄念?套一句須菩提的話‘不也,世尊?!荒苷f它是妄念,也不能說它不是妄念。為什么?一心稱念的人不是妄念,雜心稱念的人是妄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古德說是自性的德號。用這個名號,恢復我們自性,這是非常巧妙的方法。它的意思就是自性覺、無量覺。念這個名號,念念念覺,覺而不迷。所以持名再挾雜著其它念頭,功夫就被破壞掉了,那就很可惜。所以念佛一定要遵守大勢至菩薩的教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把心從六塵境界中收回來。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裁词菍W問?把這個心收回來就是學問,與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同樣的意思。
一四一、相好非性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這里面的句法,與前面一段完全相同。注解:
自經初至此,舉身相問答已三次。每次所明之義不同,一層深一層也。
(1)初次(一九節)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是指一切身相,非專指佛身。如來指自性。
(2)(六九節)‘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是專指佛之應身。
(3)此次(一四○、一四一節)問曰,‘具足色身’,‘具足諸相’,是約佛之報身。
前曰‘身相即非身相’。顯相皆虛妄,故不應住。又即非是名并說。顯約性則非,約相則是,兩邊不住。此節又即非是名雙舉。以顯緣生之法,空有同時之義。
凡夫、二乘,所以不及諸佛菩薩,因他們有著。凡夫著有,二乘著空。二乘偏在‘即非’那邊,凡夫偏在‘是名’這邊。不能把即非是名融合成一體,這是凡夫、二乘不及佛菩薩之處。佛菩薩能把即非是名合成一樁事,性和相是一,理和事是一。說明白點,整個法界宇宙眾生,就是一個一,這是佛知佛見。凡夫絕對不承認是一,森羅萬象怎么是一?不曉得從性上看、從體上看是一,所以凡夫著相。從相上看當然不一。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可作參考。
一四二、緣生無窮·因果無盡
在這段經文之前,也是先簡單介紹一下,經義很深,注解:
于福德勝報之后,接說法施一大段文,正顯一切法皆是緣生。此一大段是約因說,以顯示緣生無窮,因果無盡之義也。
施者、受施、施物。約此三方面之因緣,已千差萬別,說之無盡。何況三方面,倘不聚會于一時一處,仍無此一法施之事發生也。而聚會又非緣不可。由此可知,一切事莫非因緣所生者。
果復成因,因又成果,果因因果。自此以往,千差萬別,永永無盡??梢娛莱鍪篱g,種種事相,所謂諸法者,更無他物。只是不斷之因果果因,于眾生心目間顯現變幻而已。深觀其趣,‘因’是前因之果。‘果’乃后果之因。既不固定,便非實在,剎那之間,皆成陳跡。然則苦苦分別,牢牢執著,豈非癡乎。
把以上的注解,牢牢記住,然后時時刻刻,去觀察世間一切相,就不迷了。就可以從世間的舞臺跳出來,才知道自己原來是演員?,F在跳出來看戲,演戲的人很累很苦,看戲的人很快樂。才曉得六道眾生,都在演戲,諸佛菩薩在旁邊看戲。上面注解說得好,把世間相完全說出來,真是一絲不掛,和盤托出。
相宗天親菩薩‘百法明門論’,題目就取得很好,從百法里面就明白了,那個‘明’就是生智慧,就是開悟。一切眾生能執著的是心,百法將心歸入有為法里面,有為法有生有滅,無常不可得。色法是物質,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換言之,能執著的及所執著的,全是有為法。與有為法相對的是無為法,無為法只有六個,六個無為法前面五個是相似無為,不是真的。真正的只有最后一個真如無為,真如無為就是清凈心、真心、本性,那是真的。
不執有,則人我空,不執空,則法我空。我法雙空,便是洞徹三空之般若正智。便證空有同時之般若理體。故曰:‘通達無我法者,是真菩薩?!?/FONT>
‘證空有同時’,就是現代科學家所謂突破時空,現代科學家發現空間不一樣,有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乃至于無限度的空間,科學家雖知這個事實存在,但不知如何突破。佛教禪定的功夫、觀照的功夫,可以突破。突破之后,觀行的空間就不一樣了,虛空法界統統見到,統統明了了。華藏世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親眼可見。
布施、受施、施物,皆因緣生法,當體是空,故名為‘三輪體空’。
本經所說的布施,包括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人生一切活動,用一個布施做代表。一切活動中,都不執著,才能達到三輪體空。三輪體空之后,有相當程度的功夫,般若正智現前,無限度的空間就突破了。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