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抉隱03
元音老人著
所以,明心見性的‘性’不在別處,就在當(dāng)下,時時刻刻在你的作用之間。這個性對任何人都是一樣,并沒有遮藏,沒有隱蔽,也沒有隔斷,關(guān)鍵看你是否悟到它。真的開悟見性了,則一見永見,時時刻刻都見?;蛟S有人會說:‘我們多生歷劫業(yè)障深厚,恐怕一見之后,還會被夙世的業(yè)障遮蔽了,所以會時見時不見?’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古人說:‘千年暗室,一燈能明?!褪钦f,這個房間雖然關(guān)閉著,黑暗了很長時間,一千年或者一萬年。但是,你一旦打開開關(guān),電燈立即就亮了,并不是慢慢地亮起來,也不是亮了一下又黑掉了。那么,這黑暗的房間不論關(guān)了有多久,也就一下子通明了,房間里的一切東西都看得清清楚楚。縱然以后這個房間的電燈又關(guān)閉了,你也會知道這個房間里放著什么東西,以及它們都放在什么地方。我們經(jīng)過歷劫生死輪回之苦,業(yè)障固然深厚,但是一旦覺悟了,見到了我們的本來,見到了我們自身的佛性,那么這個性就時時刻刻在你的作用當(dāng)中。你無時不見,無處不見,時時刻刻都徹見,時時刻刻都在性海當(dāng)中顯相起用。隨便你在動忙之中,乃至于性命出入之間都徹見。這便是一見永見、一見徹見。但我們又不能著在見上,只是顯相起用而不能著相。如果著在見上,那么這個見還是成問題的。
一位禪師曾經(jīng)這樣形容性的作用:‘夾岸桃花風(fēng)雨后,馬蹄何處避殘紅?!馑际牵捍舐穬蛇叺奶一?,經(jīng)過一場大風(fēng)雨后,落下來的片片桃花遍地皆是。若騎馬從這里走過的話,從什么地方能避開殘紅呢?殘紅就是落在地上的桃花殘片。什么地方能踏不著桃花殘片呢?這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當(dāng)中,一切都是性的作用,一切現(xiàn)象都是性的顯現(xiàn),你就在性海之中,你能離開性嗎?它時時刻刻都在你六根門頭放光,都在起作用,都在顯現(xiàn)。不管你認(rèn)識沒認(rèn)識這個性,你一直沒離開過它,也逃避不開性的作用。沒有這個性,你就根本不能起任何作用,我也不能在這里講經(jīng),大家也不能聽,乃至一切事都不能做。然而,我們所見所做的種種事情俱是夢幻,一旦夢醒,一切均了不可得?!娦浴彩羌倜?。夢時說見性,是在夢中說。一旦醒來,再說個‘醒’,則屬多余。所以,不要執(zhí)著在見上。
‘時’字的含義,我們結(jié)合明心見性做了較詳細(xì)的說明?!猩畎闳舨_蜜多’也是同樣的道理。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沒出沒入的大定?!独銍?yán)經(jīng)》中講的楞嚴(yán)大定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所謂大定者,就是無論遇到什么境界,都能時時刻刻對境無礙,時時刻刻對境不生心、不動念、不迷惑。所謂大定者,即是活潑空靈、大機(jī)大用、無出無入。倘若有時不生心動念、不迷惑,而有時卻生心動念、迷惑了;對某些境界不生心動念、不迷惑,而對另一些境界則生心動念、迷惑。也就是說其定是有出有入的,那就不能說是大定。所以,修觀照法門的修行人,一旦功夫成熟了、圓滿了,消盡了我執(zhí)、法執(zhí),了了分段、變易二死,登到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道行甚深廣大、圓融無礙,真正大自在了,那就時時刻刻‘照見五蘊(yùn)皆空’了,五蘊(yùn)無時無刻不在顯妙用,也就度脫了一切苦厄。這乃是‘時’放在‘照見五蘊(yùn)皆空’前面的內(nèi)涵所在。
何謂‘五蘊(yùn)’呢?‘五’,即色、受、想、行、識。‘蘊(yùn)’,即積聚?!逄N(yùn)’又稱‘五陰’,意指五種妄想妄動,蘊(yùn)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神用,發(fā)揮不出來。五蘊(yùn)的色蘊(yùn),就是一切色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乃至于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于色法。受、想、行、識四蘊(yùn)屬于心法。所以,五蘊(yùn)中有色法、心法兩種。但是,心法也不離色法,為什么這樣說呢?心者,乃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世間法稱‘思想是客觀環(huán)境的反映’,佛經(jīng)稱之為‘六塵緣影’,即根塵相對,集而生起的思想和念頭。也就是說,心原本是沒有的,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并不單獨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由于不覺,受到種種色法的污染,才生起了種種的心念。因此,心是六塵落謝的影子,簡稱之‘集起為心’。所以說,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
我們?nèi)四?,都?zhí)著自己的身體為‘我’。小孩子一開始學(xué)東西,就知道他的身體是‘我’,這就是分別我執(zhí),已經(jīng)俱足了色蘊(yùn),稱為‘色蘊(yùn)現(xiàn)具’,是粗分的。
隨著小孩慢慢長大,則生起受、想、行、識四蘊(yùn)。這四蘊(yùn)是從生以來就具有的,謂之俱生我執(zhí),屬于心行方面,是微細(xì)的。因為有了我們這個身體,就需要衣、食、住、行來維持生活,來養(yǎng)活這個身體。所以,對境就會生起受蘊(yùn)。既然要衣食住行,對其就有接受、領(lǐng)納了。而這個受又有苦受、樂受、舍受之別。苦受,就是沒有達(dá)到自己的理想,沒有滿足自己的心愿,不合自己的習(xí)慣,就覺得苦了,叫苦受。樂受,就是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適合自己的習(xí)慣,就感到高興快樂,叫樂受。而平常既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舍受。這就是受蘊(yùn)的三種類別。
領(lǐng)受了前境之后,由于享受的需要,思想就來了。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謂‘欲壑難填’,欲望深得像大海一樣,像無底洞一樣,永遠(yuǎn)也填不滿??偸窍朐鯓幽芑畹酶鞓?,怎樣能更好地享受等等,輾轉(zhuǎn)不停地想,這就是想蘊(yùn)。
光想不行,光想事情怎么能成就呢?必須借助于行為,這就是行蘊(yùn),也就是計劃、實行。這個行呢,也是遷流不息之意。因為在你付諸于行動的過程中,思想一直不會停止,總是隨著這個問題在轉(zhuǎn)個不停——遷流不息。
在計劃實行的過程中積累了經(jīng)驗,成為知識了,這就是識蘊(yùn)。比如,一個男人見到一個女人,從音容笑貌、舉止言談、待人接物等方面很有好感,心里領(lǐng)受了這個境界。女的看男的,亦復(fù)如是。雙方都想著如何能與對方結(jié)合在一起,便積極地付諸行動,經(jīng)不斷地接觸了解,并逐漸有了經(jīng)驗,這個戀愛方面的經(jīng)驗就成了知識。又如,看到了收錄機(jī)的使用情況,領(lǐng)受了美妙的音樂旋律,就很想買一臺收錄機(jī),然后就想法籌集資金,并調(diào)查了解收錄機(jī)的型號、性能,是單卡還是雙卡,是幾個喇叭,怎樣使用,怎樣錄,怎樣放,各個按鍵是什么作用等等。于是,有關(guān)這方面的知識也就產(chǎn)生了。總而言之,我們眾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時無刻不為五蘊(yùn)所困擾。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稱五濁惡世。哪五濁呢?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是什么意思呢?濁是相對清而講的,不清凈就是渾濁。
劫濁是色蘊(yùn)所造。因為娑婆世界,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對‘一切唯心造’的義理迷惑不解,總是執(zhí)著于事物的相上,從而造業(yè)受報,以致饑饉、疾疫、刀兵等災(zāi)難相繼而起,生靈涂炭,不得安寧,而成為劫濁。
見濁是受蘊(yùn)所造,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煩惱濁是想蘊(yùn)所造。貪圖享受,欲望則應(yīng)運(yùn)而生,胡思亂想,煩惱重重,以致不擇手段,嗔怒爭斗,虛誑不實。
眾生濁為行蘊(yùn)所造。由于對色、受的執(zhí)著追求,則心身不凈,弊惡叢生,不講道德,不達(dá)義理,以致家庭不和睦,社會不安定,國家不穩(wěn)定。
命濁是識蘊(yùn)所造。人們都執(zhí)著這個色身為己,都想長壽,常住世間。外道就想把這個肉身修煉成永遠(yuǎn)不壞的金剛身。但是,由于人見我執(zhí),煩惱叢集,以致心身交瘁,壽命短促。佛說,從前人有八萬四千歲的壽命,身高數(shù)丈。每過一百年,壽命減一歲,身高減一寸。人壽由二萬歲開始,世界便漸漸渾濁而不凈起來。到了末法時代,更是渾濁不堪,現(xiàn)在人的壽命才七、八十歲,身高五六尺。將來壽命會減到十歲,身高不過一尺。這里就不多講了??傊覀円獣缘?,這個五濁惡世全是由五蘊(yùn)造成的。五蘊(yùn)就像烏云一樣籠罩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迷惑不覺,妄墮苦輪。它正是我們在六道輪回中生死的根本。
‘照’,即無上般若妙智之觀照。此能照之智,并非肉眼的觀察能力,也非六識起用之妄照?!姟?,即真心朗然之悟見,而非意識思維之妄見。這里的‘照見’是般若妙智無分別、無所得之照見。因無分別故,則生實相。而實相非相,諸法皆空,故無一可見之相,而見其相。以無所得故,能照之般若真智是空,所照之五蘊(yùn)妄境亦空,能照、所照皆空,故曰‘照見五蘊(yùn)皆空’。但不能執(zhí)著在空上,也不能執(zhí)著在照上。也就是說,空也不可得,照見也不可得,謂之‘皆空’。這個‘皆’字很有份量,就是都不執(zhí)著。所謂照破、照空五蘊(yùn),是說五蘊(yùn)根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執(zhí)著它為實有,不要執(zhí)著在這個色相上。但是并不偏空,執(zhí)著了空,那就是小乘圣人了。認(rèn)為五蘊(yùn)是壞東西,全要空掉,那就起不了妙用了。反過來,我們還要利用五蘊(yùn)為我們服務(wù),五蘊(yùn)又是好東西了。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修道成佛,以致度生,都要利用五蘊(yùn)。因為佛法是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的圓教,而不是偏面教。
講到了空,何謂空呢?可分為下面五種空。
(一)頑虛空:就是我們平常人所說的有、無之空。東西來了就是有,東西沒有了就是空。這個空是相對的空。
(二)斷滅空:有些人誤會了,以為佛法是消極的,把一切東西都空掉了,都沒有了。這是外道和世上某些人的一種狹見。他們認(rèn)為人活著還是有的,人一死就沒有了,只有把色相消滅之后才謂之空。
(三)析法真空:是小乘圣人所修。就是把一切事事物物分析到最后,全沒有了,空了。比如,五蘊(yùn)分析到最后沒有了,空了。這是偏空,不能起任何妙用。他們認(rèn)為色是色,空是空,色和空是兩回事。
(四)體法真空:是大乘初門菩薩所修。他們雖然知道色相當(dāng)體即空,但卻不知色相就是自性的顯現(xiàn),把性、相分離了,所以,仍是偏空。
(五)妙有真空:是大乘佛法所主張的。即認(rèn)為空雖空,但是妙用不無,故曰: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謂之‘妙有真空’。
因為這個性體是一個萬能體,雖然無相,但它能應(yīng)緣顯相起用,即‘隨緣起用’。性體雖然無相,但也不能離相,離相便無妙用了(體、相、用三者,就是法、報、化三身。體是法身,相是報身,用是化身,三位是一體的)。如果沒有相,不能起用,怎么能證得有這個體呢?我們見性是在什么地方見呢?就是在作用處見。既然是作用,當(dāng)然是有相,有相才有用呵。所以還是不離相。我們前面講了水和波浪的關(guān)系,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它們是一體的,波與水是不可分離的。但水性是濕,波性是動,它們又互不相同。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會曉得見性不能離開相,但又不要執(zhí)著于相,這就叫做‘不即不離’。
這個問題不大容易理解,我們可以再舉個例子來講一下。譬如,鏡子有光滑的平面,根據(jù)光的反射原理,能使物體成像。不管是古代的銅鏡,還是現(xiàn)在的平面玻璃鏡,只要是鏡子,它就能照出物體的形象,在鏡子里有影像形成。你把鏡面朝下放著,放到臺子上,鏡子里就會有臺面的影子;放到地上,則有地面的影子;你把鏡面朝天放,藍(lán)天白云、星星月亮等,就會在鏡了里出現(xiàn);甚至你用布把它包起來,布的像就會照在鏡子里;即使把它放在沒有一點光線的漆黑房間里,鏡子里也會有一片黑的像。欲要鏡子里沒有任何影像是辦不到的。倘若不能成像,沒有影子,就不能稱其為鏡子了。佛性也是如此,它的體就譬喻為鏡子,既然有鏡子,它就能顯現(xiàn)出相來。但是小乘圣人對于這個問題總是搞不清楚。他們總認(rèn)為,鏡子就是鏡子,不要有影子,有影子就不好了。大乘初門的菩薩則認(rèn)為,鏡子是鏡子,影子是影子。他們不曉得鏡子和影子是不能分的,鏡就是影,影就是鏡。雖不可分,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跟水和波的道理相同。這才符合佛法的教義教理,這就是‘妙有真空’。只有把這個問題真正徹底地搞清楚了,才會既不執(zhí)著影子,同時也懂得鏡子和影子是不可分的。性在作用處見,體、相、用三位一體。所以,佛法所說的空,照見五蘊(yùn)皆空的空,既不是析法真空,也不是體法真空,更不是頑虛空和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
‘照’,即無上般若妙智之觀照。此能照之智,并非肉眼的觀察能力,也非六識起用之妄照?!姟?,即真心朗然之悟見,而非意識思維之妄見。這里的‘照見’是般若妙智無分別、無所得之照見。因無分別故,則生實相。而實相非相,諸法皆空,故無一可見之相,而見其相。以無所得故,能照之般若真智是空,所照之五蘊(yùn)妄境亦空,能照、所照皆空,故曰‘照見五蘊(yùn)皆空’。但不能執(zhí)著在空上,也不能執(zhí)著在照上。也就是說,空也不可得,照見也不可得,謂之‘皆空’。這個‘皆’字很有份量,就是都不執(zhí)著。所謂照破、照空五蘊(yùn),是說五蘊(yùn)根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執(zhí)著它為實有,不要執(zhí)著在這個色相上。但是并不偏空,執(zhí)著了空,那就是小乘圣人了。認(rèn)為五蘊(yùn)是壞東西,全要空掉,那就起不了妙用了。反過來,我們還要利用五蘊(yùn)為我們服務(wù),五蘊(yùn)又是好東西了。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修道成佛,以致度生,都要利用五蘊(yùn)。因為佛法是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的圓教,而不是偏面教。
但是,世上的凡夫迷染很深,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執(zhí)著五蘊(yùn)色身為真我,誤認(rèn)為所見、所聞、所嗅、所嘗、所動、所思的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塵境為實有,因而產(chǎn)生了受、想、行、識的錯誤心法,以致被境粘著了,迷到境界上,領(lǐng)受境界,從而胡思亂想,并付諸于行為,產(chǎn)生了知識分別。前面已講了,這些心法看來是心行的,但所謂心者,是沒有的,是根對境所產(chǎn)生的幻影。就這個影子來說是心法,但還是不離色法。而世上的人往往執(zhí)著這個色法為實有,就要追逐,就要貪取。人的欲望是貪得無厭,無窮無盡的。為滿足自己的欲望,達(dá)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擇手段,行賄受賄,坑蒙拐騙,乃至謀財害命,殺人放火,貪贓枉法,種種顛倒不法的罪惡行為,都一一施展出來,使原本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佛性陷入重重的業(yè)障包圍之中,從而因造業(yè)受報,冤冤枉枉地去受生死輪回之苦。所以,五蘊(yùn)就是六道輪回的孽障。
我們要成就佛事,就必須要照破五蘊(yùn),明識自性,明白這些境界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xiàn),都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我們利用它,而不執(zhí)著它,那么五蘊(yùn)即是妙有,是好東西,是修行的工具、成佛的資糧。說到這里,有人提問了:五蘊(yùn)既然是妙有,是好東西,為什么還要把它觀破、照空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不要說我們凡夫不理解,就是小乘圣人也不理解。他們認(rèn)為五蘊(yùn)是壞東西,是苦的根源,什么都沒有就好了。這是偏空。那么,佛法講的妙有真空是怎樣認(rèn)識和照破五蘊(yùn)的呢?下面我們較詳細(xì)地介紹一下。
首先是色蘊(yùn),就是所有一切色法,即外面境界的有相相。接下來是心法,就是我們的顛倒妄念,即內(nèi)在的無相相。這些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這一切有相相和無相相均無自性,均無自體。就是說根本沒有這個東西。譬如,我們穿的衣服是布做的,通過裁剪、縫制而成。布呢?是把棉花種子埋在泥土里,經(jīng)水分、陽光、空氣、肥料等等作用,生長起來,開花結(jié)果,然后再把摘收的棉花紡紗,織成布。如果是化纖產(chǎn)品,則是利用各種原料,在一定的條件下,經(jīng)過各種化學(xué)反應(yīng)合成,再經(jīng)噴塑制成絲線,制出各種化纖料子。由此可見,衣服本身沒有自體,沒有自性,而是別的一些因緣匯合而成就的。布或化纖產(chǎn)品是‘因’,裁縫、縫紉機(jī)、剪刀、尺子等是‘緣’,有因有緣則成就了衣服。衣服如此,其他一切東西無不如此。我們這個肉體就是父精母血匯合而成就的。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沒有自體、沒有自性,佛教謂之‘緣起性空’。一切事物今天以因緣匯合而生,以后也一定會隨因緣分散而滅。有生必有滅,有合必有分,這是辯證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愿望而轉(zhuǎn)移的,任何人對此都是無可奈何的。古代詩人曾有過美好的愿望:但愿花常好,月常圓,人長壽。但經(jīng)過人類長期的實踐,才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個空愿?;ó吘共荒艹:?,開得再鮮艷奪目,也終究會凋謝的。月也不能常圓,終是有陰晴圓缺。人也不會長生不老,即使活了一百多歲,也還是要死的。所以,古人感嘆道:‘此事古難全!’因為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和事物的發(fā)展都遵循著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規(guī)律。愚癡者不明白這個真理,誤認(rèn)色境為實,以假為真,而執(zhí)著貪取,追逐不舍;智者一眼就觀破這個真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色相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而無實體,根本不可得,就不執(zhí)著在色相上而貪取不舍。不去執(zhí)著、追取,就是照破。佛法講的照破,就是認(rèn)識了宇宙人生真理,使自己的身、口、意均符合于客觀事物生生不已的進(jìn)化規(guī)律,而不要以主觀的盲動,違背和阻礙事物的進(jìn)化。所以,佛法是科學(xué)的,完全是正信!但是,世人不理解,誤認(rèn)為是迷信,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照破了色蘊(yùn),進(jìn)而就照破了其余四蘊(yùn)。為什么呢?因為既然知道一切色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可得的,就不會被境粘住,而去刻意領(lǐng)受了,從而破了受蘊(yùn)。既然不領(lǐng)納這些境界,也就沒有妄想輪轉(zhuǎn)了?!秷A覺經(jīng)》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zhuǎn)。’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叫我們醒悟,曉得一切事物都像空中之花、水中之月,是根本沒有的,都是自己妄想執(zhí)著而生起的假相。我們只要一覺,知道它是空花水月而不可得,心自然就不動了,也就一切都放下了,不去胡思亂想了,想蘊(yùn)也就破了。既然沒有妄想,沒有遷流不息的妄念,哪里還會付諸實行呢?行,本來就是我們的計劃、行動,現(xiàn)在既然不想,不追求現(xiàn)境,哪里還會去妄動、盲動呢?既然不去行動,那么這個行蘊(yùn)也就破了。識蘊(yùn)是因妄心分別而形成的迷妄知識。既然一切事物本來都是假相,那還去分別什么呢?本沒有東西,你卻去分別,豈不是妄想、妄心嗎?所以,這個識蘊(yùn)是妄識,就是我們所說的識神。識神本來就是真如佛性,只因為真如不守自性,對前境妄起分別,動亂不已,才轉(zhuǎn)為識神的。就像水,因風(fēng)的鼓蕩而起了波浪,波浪是因動而起,但它的本體仍然是水。所以說,息下狂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正覺?,F(xiàn)在,我們既然照破識蘊(yùn),知道這個識蘊(yùn)本非實有,只因妄動而起,這個識蘊(yùn)不過是個假相,只要我們一覺,就把它照破,轉(zhuǎn)過來了。一轉(zhuǎn)之后,識蘊(yùn)就變成我們的本來面目了,猶如波浪停下來就是水了。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一覺悟,就能照破無明,就能徹見我們本來的天真佛性了。
提起這個無明,人們都會望而生畏,嘆之無奈,認(rèn)為它難破,因而自認(rèn)見性無份。要破無明,就要識清無明是什么。其實,無明并不是實有之物,只是幻心妄執(zhí)。假如真有個無明在,我們就要想方設(shè)法把它打破。但是,無明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東西,只是妄想。除妄想,不是硬生生地壓死它、斷滅它,而是一轉(zhuǎn)。一轉(zhuǎn)即一覺,覺即不住,不纏縛,無明就被照破了。無明是三惑之一?;笠卜Q為煩惱、漏、垢、結(jié)。三惑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就是對境生心,也有五種:貪、嗔、癡、慢、疑。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見、思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辟支佛,出離三界,并以之為涅槃。塵沙惑是菩薩的惑,為化道障,即菩薩度化眾生之障。菩薩度化眾生,如果不通達(dá)如塵如沙的無量無數(shù)之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yè),故名塵沙惑。無明惑系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無明即成佛。
此三惑中,見思惑為粗,塵沙惑為中,無明惑為細(xì),其性質(zhì)各不相同。在教下說來,依次第修之:先破見惑,次破思惑,再破塵沙惑,最后破無明細(xì)惑。其修法是由因?qū)す?。就像一棵大樹,從枝葉起,慢慢由表及里,最后才挖樹根。在宗下說來,則是先破無明,由八識修得無相法身,然后正修,勤除習(xí)氣。其修法是由果尋因。就像砍一棵大樹,先把樹根砍斷,一旦樹根斷了,盡管樹干和枝葉還是青青綠綠的,但終究活不長久,慢慢就枯萎了。由此可見,教下和宗下,立場不同,觀點、說法也不同,修法也有差異了。禪宗、心中心密法、恒河大手印密法等,均是由先破無明見性,而后圓成佛果的。
永嘉禪師云:‘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瘔粽咭詨魹檎?,并不知自身在夢中。一旦夢醒,方恍然大悟,知夢中之境皆是虛幻、假相。一宿只是一小夢,人生實乃一大夢。醒則夢滅。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若人覺悟了,證得實相之境,當(dāng)即顯現(xiàn)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佛理。故開悟則無明滅,即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破無明就是見性!我在前面的講解中,曾多次地從不同角度講到見性問題。為什么要這樣講呢?無非是要著重強(qiáng)調(diào)一下,提醒各位修學(xué)者注意。
佛教經(jīng)論雖多,法門雖廣,但宗旨是一,目的無殊,即明心見性也。明心見性實乃一代時教的偉大宏深之旨和精髓所在,是超生脫死之重要關(guān)鍵,是證大道之樞紐,實為佛教各宗派之綱宗,學(xué)佛者之圭臬!若不依此綱宗修習(xí),則非佛教徒矣!
奈何佛法降及近世,曾門風(fēng)高峻、氣勢磅礴、人才輩出、氣象萬千、獨挑大梁的中流砥柱——禪宗,竟連明心見性一詞也不敢形于口吻,見于著述,廣為宣傳了。從南到北,由東到西,走遍天下,大都抱定一則千篇一律的刻板死煞話頭:‘念佛是誰?’以致禪宗行人苦參幾十年,了無消息,因而以見性為甚深難事,高不可攀,以致談虎色變,不敢企求,更不敢弘揚(yáng)提倡了。所以,太虛大師無限感慨地說:‘現(xiàn)在禪宗兒孫,都是法卷傳法,而不是明心見性后傳法,所謂臨濟(jì)宗兒孫,皆一張空紙而已,何曾悟心來?!’因此,禪宗門庭蕭條冷落,不少人已改換門庭為凈土宗了。
凈宗行人主張橫超生西,帶業(yè)往生,只須有信愿,自有彌陀接引,好似不需要什么明心見性。殊不知凈土宗念佛法門,念佛時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瘓?zhí)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花開見佛悟無生’等,皆是明心見性的同義詞呵!
密宗行人又大都趨向神通玄妙,以炫耀世人,滿足其名聞利養(yǎng),而不注重證體悟道、了生脫死的功夫,把個大好密宗弄得妖氣十足。密宗所主張的即生或即身成佛,即明心見性,也早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更有甚者,當(dāng)今旁門左道泛濫成災(zāi),妖邪作祟,群魔亂舞,借佛為名,傳法授功,混淆正邪,玩弄神通法術(shù),燒香禮拜,許愿占卜,敲打念唱,名聞供養(yǎng)……。以致我們這個曾輝煌燦爛、神圣莊嚴(yán)的佛教,被不長進(jìn)的后代子孫糟踏得如此烏煙瘴氣、混亂不堪。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所以,我們要振興佛教,非提倡明心見性不可!還給修學(xué)者一個如來正法!不管你修習(xí)何宗,哪一法門,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對于明心見性,非但不可漠視它、否定它、偏離它,而且要竭盡自己之智勇和精力,為實現(xiàn)明心見性這一偉大目的而努力奮斗,決不可畏難而退!這是我要著重強(qiáng)調(diào)的第一點。
第二點,明心見性并不神秘玄妙、高不可攀。前面我們多次講到,性就在作用處!我們應(yīng)該明白,性并沒有遮藏、隱蔽起來,而且性的作用也不是隔斷的。我們的性不在別處,就在當(dāng)下!時時刻刻在你的作用之間。大慧宗杲祖師曾開示:就在這前念已斷、后念未起、一念未生的真空當(dāng)中,乃是千鈞一發(fā)之機(jī)。這個機(jī)會稍縱即失,切不可停機(jī)佇思,而要在這時著力,加一把勁,猛著精彩。假如這時稍微停止一下,則會被影子所惑。要抓住這個很要緊的時機(jī),一念回光返照,‘囫’地醒悟了,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一口咬定、認(rèn)定,不疑惑了,這就是見性!無明也就破了。
所以說,見性并沒有什么稀奇古怪、玄妙叵測。無奈愚昧者雖經(jīng)百般指點開示,但總以未見任何奇特神通玄妙,而以為不是,不肯承當(dāng)。于是心外求法,以期神效。主法者雖悲心痛切,欲大家都能當(dāng)下見性,成佛證果,但總不能按牛頭吃草,代伊承當(dāng)呵!故不得已,因時制宜,方便變遷了。
今天,學(xué)人聽了,若能于當(dāng)下?lián)荛_迷霧,明見佛性,并以觀自在菩薩為榜樣,于日用中綿密保任,踏踏實實定下心來,時時觀照這個本性,叫它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huán)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時時長養(yǎng)圣胎,守道養(yǎng)性,勤除習(xí)氣,則終究會證成正果。這也正是《心經(jīng)》的妙旨所在。
古德說:‘鏡水塵風(fēng)不到時,應(yīng)現(xiàn)無瑕照天地。’這是把我們的自性比喻為鏡子和水。意思是說,我們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佛性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的,就像鏡子上面沒有灰塵,水沒有遇到風(fēng)吹(無波浪)的時候一樣,明明朗朗的,能徹照天地而無遺。既然能夠徹照天地,那不是時時刻刻得大自在嗎?這個時候又是什么呢?所以,又接著說:‘鶴立林間,猿啼嶺上,風(fēng)卷斷云,水擊長船?!@正是一派無憂無慮、自自在在的自然景象。這就是說,性體是明朗的,其用是萬能的,是能夠?qū)成钠鹩玫?。即世上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這個自性對境生起的,我們時時處處所見到的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我們?nèi)裟茉趹?yīng)緣接物起用時,明白這是自性在起用,那就時時見性、處處見性,而不為外境所轉(zhuǎn)。玄沙禪師說:真心就是你的見聞覺知,現(xiàn)量就是真心。其意就是,對一切事物、自然現(xiàn)象,不要加上你的主觀妄心分別,那就是真心。一旦有主觀妄心分別,那就是識神。真心和識神的分別就在于此!‘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智就是真心。因此,明心見性并非玄妙不可測,大家還疑個什么呢?
前面我們講了為什么要把五蘊(yùn)觀破、照空以及怎樣把五蘊(yùn)觀破、照空。那么,五蘊(yùn)被觀破、照空之后,就回復(fù)了自性,就不會為外境所迷,而被五蘊(yùn)所使喚。這樣,就可以反過來利用五蘊(yùn),得其效用。有些人就不理解,五蘊(yùn)被照空就算了,為什么還要利用它呢?這就是佛法講的真空妙有。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妙有者,有而不有,不有而有。這里既不能著實,又不能偏空。因不有而有、空而不空之故,所以不無假相,諸如男女老少、飛禽走獸、山河大地、草木森林、日月星辰、風(fēng)雨雷電等事事物物、自然現(xiàn)象,宛然現(xiàn)前,還是有的。但是,這些有呢,均無自體,皆是自性顯現(xiàn),所以是妙有。又因有而不有,不空而空之故,雖有假相,但無實體,所以不可執(zhí)取。因為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故謂之真空。真空不同于頑空,頑空是不能應(yīng)緣顯相起用的。譬如虛空,它能起什么作用呢?它根本沒有覺性。而我們的佛性不同于頑空,雖然其本體是無形無相的,但它是個靈性,是個萬能體,能夠隨緣顯相,能夠生起萬法,能夠起種種妙用。正因為如此,它才是妙體。假如它不能生起萬法,也不能起用,那還稱什么妙體呢?正因為這個無形無相的本體能夠顯相、能夠起用,方謂之妙。也正因為它能夠顯相起用之故,才能從相上明悟其妙體。我們不妨舉個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妙體就像我們做一切事情的‘理’一樣,故稱‘理體’。這個理又是什么呢?譬如,一個科學(xué)家經(jīng)過多年潛心研究,發(fā)明了一個公式。按照這個公式計算,可以完成一個事相。這個公式所表達(dá)的科學(xué)道理,就通過所完成的事相顯現(xiàn)出來了。也就是說,這個公式所反映的道理正確與否,只有通過這個事相才能體現(xiàn)出來。如果這個事相不能完成或沒有成功,那就說明這個公式是錯誤的,這個道理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是不成立的。反之,則說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理’是無形無相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但無形無相之理卻在有形有相的事物上顯現(xiàn)出來了。同樣,佛性是無形無相的妙體,它也要在有形的相用上顯現(xiàn)出來,離開相用就見不著這個理體了。所以說‘理以事顯’,即通過事物的相用,而顯現(xiàn)出這個理體?!乱岳沓伞?,是說有了這個理體,才能夠完成事物。倘若沒有這個理體,做事就不能成功。
那么,性在什么地方顯現(xiàn)呢?就是在事物上顯現(xiàn)。見到事物,就是見到了‘性’這個理體。體、相、用三樣?xùn)|西是一而三、三而一,三位一體的。對于初見性者,性非眼可見。因為性是無形無相、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不能見,無所見的。一有所見,就非真見了?!独銍?yán)經(jīng)》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湟馐钦f,當(dāng)你見性的時候,不是用眼晴見的。因為性是無形無相的,你怎么可能用眼睛見到呢?有能見、有所見的時候,這個見就不是真見,而是妄見。有能見之心,有所見之相。能所相對,都是虛妄的,所以不是真見。真見是無所見,一有所見就不是自性。《金剛經(jīng)》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f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徹見自性者,肉眼也能見性。為什么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是。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了,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離開性就沒有相,沒有理體,哪里會有事物的成就呢?既然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相就是性,那么見相就是見性了。所以,見相時不被色相所迷,不把相當(dāng)成真的,而是透過色相見本質(zhì),見其理體,就是見到自性。這才是真正徹底見到自性的人。譬如天上的白云,尤其是秋天的白云,變化無窮。一會兒形似蒼狗,一會兒又變成了獅子,一會兒變?yōu)樯酱ù蠛!?。盡管其相變化多端,但本體——白云還是一直沒變。我們識得它是白云,而不為其變化的假相所迷惑,不著在變化的獅子、狗等假相上面,這就是見性。識得自性是自己,這就是醒悟。反之,不識自性,只認(rèn)外界的假相,并以此為真,猶如不識白云,只認(rèn)蒼狗,那就錯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之所以稱為五濁惡世,就是因為一切眾生都執(zhí)著外境、外相,而不知這些境界、現(xiàn)象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忘失本來,迷于外相,這就叫作拋家離舍,在外面流浪生死。根本原因是自己不認(rèn)識自性,此乃人生的一個大過錯!
同理,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rèn)識到:五蘊(yùn)就是自性的顯現(xiàn),本非實有,均是假相,真正實有的是我們的自性。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五蘊(yùn)所迷,反過來,卻能自如地利用它。這樣,五蘊(yùn)就是好東西,就是自性的妙用,而成為我們修證成佛的工具和資糧。反之,本末倒置,被五蘊(yùn)所迷,而錯用它,亂用它。那么,五蘊(yùn)就是個壞東西,成為我們墮入六道輪回的毒素和孽障。這就好像是一個國家的皇帝或者一個家庭的主人。如果他們精明強(qiáng)干,文武大臣或家里的仆人就會服從指揮,聽從調(diào)遣,各負(fù)其責(zé),把工作做好,使得國家穩(wěn)定、繁榮富強(qiáng),或者家庭安寧、和睦幸福。相反,如果皇帝或者主人昏庸無能,非但指揮不了文武大臣或仆人,反而常被大臣或仆人搞得烏煙瘴氣、亂七八糟,這就是主弱被欺,以致使國家淪亡,家庭破散。
前面我們曾談過真心和妄心的主仆關(guān)系,現(xiàn)在我們講的是自性和五蘊(yùn)、真心和識神的主仆關(guān)系。首先要清醒地認(rèn)識到,佛性是主人,主人做得了主,就可以利用識神,利用色受想行識五蘊(yùn)。識神和五蘊(yùn)也就派上用場了。我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業(yè),都要利用五蘊(yùn)。我們要領(lǐng)受客觀的規(guī)律,要認(rèn)識掌握客觀規(guī)律,然后按照客觀規(guī)律去做。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規(guī)律,我們所做的事業(yè)就會成就。無論我們是研究科學(xué)、醫(yī)學(xué)或具體地生產(chǎn)制造某種產(chǎn)品等,就會取得成功。我們的科學(xué)技術(shù)水平、生活水平、人的素質(zhì)也就會不斷提高,蒸蒸日上,國泰民安。世界也不會發(fā)生戰(zhàn)爭,和和平平地過日子。這樣,五蘊(yùn)給人類帶來的是美好光明、吉祥安寧。所以說,在世間辦任何事、成就任何事業(yè),都離不開五蘊(yùn)的妙用。
我們修行也離不開五蘊(yùn),五蘊(yùn)是修行成佛的工具和資糧,離開五蘊(yùn)怎么修呢?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在利用五蘊(yùn)。我們修行,首先要通過看經(jīng)書,聽講經(jīng)說法,來了解佛教。我們所看經(jīng)書的文字,聽講經(jīng)說法的聲音,都是色相,這是色蘊(yùn)。我們看經(jīng)、聽經(jīng)后,接受了佛經(jīng)的妙理,就信受奉行,這是受蘊(yùn)。接受之后,經(jīng)過大腦的思考、分析、研究,從理上明白了佛教的教義教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們?yōu)槭裁匆扌??怎樣修行?這是想蘊(yùn)。然后付諸于實行,這就是‘聞、思、修’的修,修就是修行,這是行蘊(yùn)。經(jīng)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轉(zhuǎn)識成智,觸及了識蘊(yùn)。知識是有分別、有執(zhí)著的,而智慧是無分別、無執(zhí)著的。所以,我們修行非但離不開五蘊(yùn),而且還要利用五蘊(yùn)起作用。
打開智慧、修行成道之后,并不是死守住這個般若、真如,而是要起妙用的。死守著真如,不起用,那就像泥塑木雕一樣無用。但是真如要起用,就離不開五蘊(yùn)、識神。因為自性、真如是性體,它不會動。它要動、要起妙用,就需要很多人幫忙,仆人、傭人、客人都要來幫忙。五蘊(yùn)就是仆人,識神就是傭人,一切外境都是客人。如果真如離開了五蘊(yùn)、識神,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也就無用了。因此,我們要度眾生,攝引眾生,成就佛事,還是要利用五蘊(yùn)。而且,這時因已照破五蘊(yùn),明識自性,五蘊(yùn)就盡顯妙用了。我們要度眾生,就要接觸到各種不同根基的人,領(lǐng)受到他們各種各樣的習(xí)氣和煩惱,然后就要想種種方法,立種種法門,善巧方便地引導(dǎo)和啟迪眾生的智慧。這一切無不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yùn)的妙用。
另外,我們欲要修行成佛,也不能離開眾生。如果沒有眾生,是根本不能成佛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前面已講述過,修道成就,須破三惑。宗下是先破無明,即明心見性,而后再破塵沙惑;教下則是先破見思惑,然后破除塵沙惑。要破除塵沙惑,就必須*救度眾生。所謂塵沙者,就是我們的迷情、迷誤,多得就像泥沙一樣。如果不度眾生,我們是除不掉這些迷惑的。因為眾生的根基不同,知見也不同,煩惱和習(xí)氣更不同。我們要救度眾生,就要恒順眾生。若不能恒順眾生,就不能救度眾生。
其一,要恒順眾生,就要有大智慧,善用五蘊(yùn)。在了解眾生各種不同的根基、習(xí)氣、煩惱后,才能通達(dá)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才能圓融無礙地教化眾生,同時也就能破除你的塵沙惑了。
其二,由于眾生的習(xí)氣、煩惱分門別類太多了,在你度生時,使你潛伏的種種煩惱、習(xí)氣也暴露出來了。由于你跟著眾生轉(zhuǎn),你才知道:‘哎呀!我還有這么許多的惡習(xí)和煩惱!’從而才會把你的習(xí)氣和煩惱除光,把你的迷惑除盡。也只有這樣,塵沙惑才能消盡。
其三,福(福德)慧(智慧)俱足,才能成佛。度生是福德的積累。如果你什么事都不做,一點事也沒有成就,那你的功德在什么地方呢?譬如說立功受獎,那是要在做事中做出了成績才得到的。同樣,度生也是積累福德,是成佛的資糧。
‘照見五蘊(yùn)皆空’,既不要執(zhí)著在‘照’上,也不要執(zhí)著在‘空’上,照也不可得,空也不可得?!菜邢?,皆是虛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不執(zhí)著它,而且能透過現(xiàn)象見本質(zhì),見到自己的佛性,那么就能夠善用五蘊(yùn)而起妙用,就能成佛度眾生。此乃真空妙有之故。倘若不明白上述道理,執(zhí)迷不悟,迷真認(rèn)假,執(zhí)妄為真,以致錯用、亂用五蘊(yùn),造業(yè)受報,就會在六道輪回中流轉(zhuǎn)生死,無有出期。
小乘圣人(阿羅漢和辟支佛)雖知一切色相非真、虛幻不實,但因不知真空妙有之故,所認(rèn)之‘空’是析法真空。就是把一切色相分析到最后,都沒有了。把東西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十六……越分越小,最后沒有了,空了。誤認(rèn)為空是空、色是色,色外有空、空外有色,而不識色空一體?!缎慕?jīng)》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嗪涂障嗍且换厥?,而他們則認(rèn)為色和空是兩回事,偏守于空。以鏡子為例,他們誤認(rèn)為鏡子和影子是不同的兩回事,鏡子是鏡子,影子是影子。五蘊(yùn)的第一蘊(yùn)就是色。因為有色之故,才去接受領(lǐng)納。領(lǐng)納之故,才去思想色相。由想而行,一切行為遷流不息,再取之為知識。所以,一個色就可以代表五蘊(yùn)。既然五蘊(yùn)是拖我們下水,使我們受六道輪回之苦的壞東西,那就把它完全空掉算了。于是他們就誤認(rèn)為,見性就是要見個空,不要有任何東西。他們守在空邊,不知色受想行識五蘊(yùn)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都是妙用。所以說,小乘圣人是見性不全的。雖然他們也能起般若智慧之用,但不圓滿。所以,不是真正的佛法。從這個高度講,小乘圣人也未曾見性。
大乘初門的菩薩,雖然知道色相當(dāng)體即空,知道‘空’并不是要把色相取消。一切色相無不是因緣所成,本無自性,本無自體,本不可得。譬如,我們?nèi)说娜怏w本不可得,不是說要離開肉體之后才會空。但他們還是偏守于空。什么緣故呢?因他們不知道色相就是自性的顯現(xiàn),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仍以鏡為例,影子是鏡子所顯現(xiàn)的。他們認(rèn)為鏡子是實,影子為虛,而不知影子和鏡子根本不可分離。所謂鏡子者,就是因其能顯影。如果不能顯影,還能稱之謂鏡子嗎?所以,鏡子和影子是不可分離的。我們這個自性,因是真空妙有之故,是一定要顯相起用的。倘若不能顯相起用,那就是頑空、斷滅空了。大乘初門菩薩只能理解體法真空,只能體會到佛教所說的一切法,包括一切色相和我們想像的抽象的內(nèi)容,都是當(dāng)體即空。但他們不知道妙有真空,也不知道五蘊(yùn)是妙用,所以還是偏空。他們認(rèn)為五蘊(yùn)和識神(色受想行識中的最后一蘊(yùn))都是壞東西。宗下的玄沙禪師做了一個偈子:‘學(xué)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rèn)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個偈子一出,大家都害怕了,哎呀!不要弄錯了呵,這都是識神呵,性可不是那么容易見到的呵!殊不知識神和自性是一體的。我們前面已舉了鏡子和影子,水和波的例子。影子是識神,波浪也是識神。但是波浪本身就是水,我們只要認(rèn)識到波浪是水而起的,不要執(zhí)著這個波浪,從而見水,那么波瀾壯闊不是更能起妙用嗎?倘若是一潭死水,那還有什么壯觀?有什么玄妙呢?所以,我們認(rèn)識了水和波,鏡子和影子的關(guān)系,就是認(rèn)清了相和性的關(guān)系。水就是波,波就是水;鏡不離影,影不離鏡;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通過水的動相——波浪,而識得水這個當(dāng)體;通過影子這個相,識得鏡子的當(dāng)體;通過一切色相,五蘊(yùn)、識神等等,認(rèn)取佛性。那就時時處處都見性,這就是善用識神,善用五蘊(yùn),而起種種的妙用呵!大乘初門菩薩沒有認(rèn)識到這種關(guān)系,也就不會善用五蘊(yùn)而起妙用。所以,他們還是偏空。
只有見性的大菩薩,才真正深刻徹底地明白妙有真空之理,才能自肯承當(dāng),真正首肯性相不二之理,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不二法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離性不能成相,離相不能顯性。所以,見相就是見性。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一切色相,成就佛事,莊嚴(yán)佛土,圓成佛果。就像鏡子和影子一樣,影就是鏡,鏡就是影;影不離鏡,鏡不離影;離鏡就沒有影,離影就沒有鏡。既不著有,也不偏空,一切都是隨緣起用。而且,在一切用上,不即不離,無喜無爭,不取不舍。那就能夠任運(yùn)逍遙,隨緣放曠,得大自在了?!缎慕?jīng)》的妙旨,就是要我們大家以觀自在菩薩為榜樣,學(xué)習(xí)觀自在菩薩,明白真空妙有之理,行深般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
度一切苦厄。
此乃照見五蘊(yùn)皆空之效果。既然已照破了五蘊(yùn),那么還會有什么苦、什么厄呢?‘度’即度脫之義?!磺小酥浮小?。所謂‘苦’者,就是我們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嘤泻芏喾N苦,細(xì)細(xì)講來有十八種苦。通常講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前面我們已講過了,苦與樂是沒有一定分界線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何謂苦,何謂樂呢?這些無不都是依據(jù)每個人所養(yǎng)成的習(xí)氣,對身心感受而產(chǎn)生的妄想、妄見。如果符合自己的習(xí)氣,滿足了自己的欲望,則認(rèn)為是快樂;如果不符合自己的習(xí)氣,沒有滿足自己的欲望,則被認(rèn)為是苦。所以,苦與樂并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譬如,一套中等水平的房子,對于有錢人來說,平淡得很,不會以此感到愜意,也不會引起什么快樂歡喜。因為他居住的條件要比這好得多。但是在貧窮人看來,哎呀!真是太好了。他會感到快樂,高興得不得了,住進(jìn)去就不想走了。又譬如,一個做腦力工作或很輕松工作的人,一旦下放到車間里,就會覺得很累、很苦,體力吃不消。但是,如果讓沒有職業(yè)的人或者原工作比這更繁重、更艱苦的人來干,他會感到很輕松、很快樂。所以,苦與樂沒有一定的分界線,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關(guān)鍵看是否符合個人的習(xí)慣。然而,人們共同感到的最大的苦,就是生死苦,即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前面已幾次講過,這里就不再重復(fù)了。
所謂‘厄’者,就是三災(zāi)八難。諸如:刀兵厄、賊劫厄、水、火、風(fēng)、雹、地震等厄。這些‘厄’都是過去所造的惡業(yè),在今生感得的果報。個別做業(yè)個別有厄,共同做業(yè)共同受厄。這些業(yè),障礙我們學(xué)佛修道。最大的厄就是五住煩惱,它代表了一切厄。哪五住煩惱呢?
第一是‘見愛住地’(又稱:見一處住地)煩惱。見愛者,就是看見某種東西就發(fā)生愛感,希望據(jù)為己有。住地,就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因為有這個見愛之故,你見了喜歡,一心想取為己有。別人見了,也同樣想取為己有。你爭我奪,總有一方得不到,求不得苦就來了。所以見愛住地是個根本大煩惱。
對于我們修行人來說,如果除了見愛住地,那就不要緊了。為什么呢?因為如果見愛住地消滅了,對一切境都不會生心動念,就不會生愛感和占有欲望了,也不會發(fā)生爭奪了,也就沒有患得患失了。所謂煩惱,都是由患得患失而產(chǎn)生的。沒有得失,沒有患得患失,怎么還會有煩惱呢?沒有煩惱,心里就空凈、就自在了。能這樣,死后一定升天,至少生欲界天。而且,由于他在人間是修道的,見愛住地?zé)酪呀?jīng)沒有了,所以他在天上與普通天人也不相同。在欲界天,福享完了,則又降到人間,而且環(huán)境很好。人間壽命完了,又升天。如是四升四降,不會再向下墮落。四升四降之后,則成為‘二果向’。意思是,雖未修成二果羅漢,但已趨向于二果羅漢了。再升降兩次,也就是六次,就成功為二果羅漢了。二果就是‘一來果’,只用再來人間一次,就至少證得三果——‘不還果’,即不用再到人間來了。所以,我們只要破除了見愛住地,就絕對不要緊了,就是生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怕。因為見愛住地破了,就只會向上升進(jìn),而不會下降墮落了。
我們修行用功,就要時時處處提高警惕,鍛煉自己對境不生心、不動念。也就是說,要時時刻刻觀照。要明白境界都不可得,都是虛幻不實的,而不要執(zhí)著它。一切隨緣,有粥吃粥,有飯吃飯。今天安排我做什么工作,我就做什么工作,只管坦蕩無事地去做,而不要自己去增加煩惱。這便是直對現(xiàn)實,只見當(dāng)下。一旦功夫成熟了,時節(jié)因緣到了,則桶底脫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么,無漏種子在八識田里種好了,就再也不會下降墮落了。就是習(xí)氣頂重頂重,最最差的情況,也不過七次升天上,七次生人間,經(jīng)七次升降就大事了畢了。因此,我們修行總以明心見性為第一重要。見性之后,就不著相了。因為性是個空性,是根本沒有什么可得的嘛。在見性的基礎(chǔ)上,勤除習(xí)氣,最終必能證成正果,而不會入邪道了。反之,如果沒見性而先求發(fā)神通,這樣盲修瞎練下去,非但沒有用處,而且還有入魔的危險。一旦入魔,就不堪設(shè)想了。真修道人,情愿不成道,也不愿入魔。所以,學(xué)佛修道,明心見性是第一,是根本,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欲愛住地’煩惱。此即欲界天,要比人間享福得多。不過執(zhí)著在欲界天上享受,還是煩惱呀,因為還沒有出六道輪回呀。所以,欲愛住地也要消除。對欲界天也不執(zhí)著,欲界天也不可得。那么,這個欲愛住地?zé)谰蜎]有了。
第三是‘色愛住地’煩惱。此即色界天了,色界天比欲界天更好。貪、嗔、癡、慢、疑屬于思惑,也稱‘迷事惑’。見道以后,數(shù)數(shù)修習(xí)才能斷盡,故又稱‘修惑’、‘修所斷惑’。思惑可分為三界八十一品。哪八十一品呢?人間、欲界天有九品。色界天有四禪天,每一層天有九品,四九是三十六品。再上面是無色界天——四空天,每一層天也是九品,也是三十六品。三十六加三十六是七十二,七十二加欲界的九品就是八十一品。如果八十一品思惑都斷盡了,就出三界了,分段生死就了了。色界天雖然好,仍要把它照破不可得,它就阻不住你,你就透過去了。那么,你就斷了色界天的三十六品思惑,破了色愛住地?zé)馈?/FONT>
第四是‘無色愛住地’(又稱:有愛住地)煩惱。此即無色界天——空界天??战缣煊兴膶?,稱為四無色天,就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無色界天,沒有色相,純屬空相了。小乘圣人一聽到這里空無所有,就喜歡了,就著了這個空相。如果你不執(zhí)著這個空相,不貪著、不戀著無色四空天,把這三十六品思惑都斷了,仍然把它照破不可得,那就破了‘無色愛住地’煩惱,就可以出三界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
第五是‘無明住地’煩惱。見思惑破了之后,一切事理還不能夠圓融無礙,還有塵沙惑、無明惑。雖然四住地破了之后,分段生死了脫了,但是還有變易生死沒有了脫。只有破了無明,就是‘無明住地’也破了之后,才能夠把二死都了脫。所以,五住煩惱若都除掉了,一切苦厄也就都度脫了,證得真正大道了,一切都能任運(yùn)隨緣,得大自在了。
綜上所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恰缎慕?jīng)》全文的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明白了這個總持,下面的經(jīng)文就迎刃而解了。所以這一段講解得較多。為了便于明白,我們概括地作一簡明的小結(jié)。
《心經(jīng)》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里節(jié)選出來的。所以一開始不用序分,佛就直呼大菩薩之名——‘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就開門見山地把全經(jīng)的總綱點出來了。這一句就能夠包括全經(jīng)了。佛以觀自在菩薩作為我們修學(xué)的典范和榜樣,讓我們大家學(xué)習(xí)觀自在菩薩,用甚深廣大的觀照法門,由觀照開發(fā)般若妙智,即世間和出世間運(yùn)用無礙的、徹底究竟的大智慧。并以這樣的大智慧的功行,把色、受、想、行、識五蘊(yùn)一起照破。其實,五蘊(yùn)本質(zhì)上是空無所有的,是虛幻的。所以‘照見五蘊(yùn)皆空’,不要執(zhí)著在法見上,要連照見也不可得。因為照見就是法。非但照見、觀照是空,最后連空也不可得。有空就是沒有照破。照見五蘊(yùn)皆空,不是光把五蘊(yùn)空掉就算了。連空都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這才謂之‘皆空’,才能說是‘照見五蘊(yùn)皆空’。然后消盡了‘見愛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無明住地’五住煩惱,了脫了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到達(dá)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任運(yùn)騰騰、騰騰任運(yùn),真正大自在了。所以,‘觀自在菩薩’五個字概括了整個觀照修持法門。一切功夫都離不開觀照,它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因此,它能夠包括全經(jīng),也是前四句經(jīng)文‘總持分’的總綱。
觀自在菩薩能得大自在,就會有下面的果:‘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瑯?,假如沒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得不到大自在了。所以,觀自在菩薩是以果命名的。由此也可看出這四句話的內(nèi)涵關(guān)系所在,而‘時’字正是表達(dá)了這種內(nèi)在關(guān)系的畫龍點睛的關(guān)鍵之筆。
因為真性是凈裸裸、赤灑灑、毫無遮蓋、時時現(xiàn)前的緣故,所以真見性者是沒有時間分別的。一見徹見,一見永見,時時處處都見。真見性者,掄刀上陣也是見性。因此吾人只要于妄念斷處徹見自性,那么一切處、一切時,舉手投足,言談笑罵,皆化為自性的妙用。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不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這自性不是斷滅空,而是俱足一切、能夠應(yīng)緣顯相起用的妙有真空。《心經(jīng)》所教導(dǎo)我們的,就是要我們認(rèn)識這妙有真空的真性,從而圓證大道。
以上約略地闡述了經(jīng)文第一節(jié)——總持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木x,接下來再講第二節(jié)——色空分。
二、色空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舍利子。
有些人把這三個字誤解了,以為是佛圓寂焚化金身時所產(chǎn)生的舍利,或者是大善知識圓寂荼毗時燒取的舍利。其實,這里的‘舍利子’不是這個意思。
這里的舍利子,是人名,是佛的一個弟子。舍利是梵文音譯,意思是鹙鷺,原是舍利子母親的名字。印度人的風(fēng)俗習(xí)慣是常以父親或母親的名字、或以父母名字合并起來為名。舍利子是以他母親的名字為名的。他母親聰明伶俐,身材修好,相貌漂亮,以鹙鷺為名。印度有這樣的傳說:鹙鷺的眼光非常敏銳,在空中飛行時,能將海里的游魚看得清清楚楚,然后一下子飛下來,把游魚啄食了。因這位女子異常聰明,故稱之為舍利——鹙鷺。這個‘子’呢?是中文,即兒子的意思,是舍利之子。舍利子,這個名字是梵文中文的合稱。有的經(jīng)上稱為舍利弗,‘弗’是梵文,就是‘子’的意思。舍利弗則完全是以梵文為名。
舍利子是佛的大弟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他有個娘舅叫摩訶拘希羅,中文意思是大膝,他的膝蓋很大。他是修外道的,辯才無礙。舍利子的媽媽常常和哥哥辯論,但她總是失敗。自從她懷了舍利子后,再辯論時,哥哥反而失敗了,總辯不過她。摩訶拘希羅就曉得這個未出世的外甥智慧了不得。摩訶拘希羅發(fā)憤外出訪道了。但他學(xué)的仍是外道。等他學(xué)道回來,再去和舍利子的媽媽辯論時,外甥已經(jīng)跟隨佛出家了。他很氣憤,就去找佛辯論。佛問他:‘你以什么為宗呢?’他說:‘我以一切不受為宗。’佛又問:‘你既然一切不受,那么,你這個宗還受不受呢?’佛的反問,使摩訶拘希羅覺得兩處負(fù)墮:假如說‘受’,那就自己破了自己‘一切不受’的宗旨。假如說‘不受’,則無‘一切不受’之宗可言呵!‘受’或‘不受’兩種回答均不行,左右不是。這時,摩訶拘希羅才感到自己太缺少智慧了,而佛的智慧極為廣大。于是,他也跟隨佛出家修道了。
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最高,而《心經(jīng)》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濃縮本,主要講般若,開發(fā)學(xué)人的大智慧。所以,只有讓舍利子出面與佛對話,才能與本經(jīng)義旨相符。佛講的每一部經(jīng)文都有其獨到的義旨,而與佛對話的弟子也各與此經(jīng)的義旨相應(yīng)。譬如,《金剛經(jīng)》說真空,一切都不可得。佛為了突出妙有真空之理,就問須菩提:‘于汝意云何?’因為須菩提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故喊須菩提,以之與金剛般若的空性相應(yīng)。因為舍利子是智慧第一,所以佛講《心經(jīng)》講到重要的地方時,就喊,舍利子!你聽好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纱硕_示了色空不二之義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段內(nèi)容非常重要。它是《心經(jīng)》的要旨、《心經(jīng)》的精華所在。真能把這個色空不二的道理弄清楚,我們就開悟了。所以,我們要不厭其煩、反反覆覆地談這個道理。
我們先來談?wù)勥@個‘色’。色是指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六塵又可分為三種色。第一種色謂之‘可對可見’的色。‘可對’就是可以跟我們面對,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意思?!梢姟侵肝覀兊难劬梢钥吹剿?。六塵中的第一塵——色塵,就是指這種色,是有相相。諸如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飲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見,又能接觸感覺到。
第二種是‘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看不見它,但卻能感覺得到、接觸得到,這就是聲、香、味、觸。聲音,我們的眼睛是看不見的,但我們的耳根卻能夠聽到它,能夠分辨出,這是音樂聲,還是汽車?yán)嚷?,還是說話聲,還是喜笑怒罵聲等等。香、臭氣味,我們的眼睛看不見,但我們的鼻子能分別出來,還可以分辨出究竟是什么香味,蘭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等等。甜酸苦辣堿等味道,眼睛是看不見、分別不出來的,卻可以用舌頭品嘗出是什么味道。觸是接觸,譬如冷暖、燥濕等等,通過身體接觸,就會感覺出來。身體接觸了冷空氣,就會覺得冷;接觸了熱空氣,就會覺得熱。聲、香、味、觸是屬于‘可對不可見’的色。
第三種是‘不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既看不見,也接觸不到,這就是‘法’。法就是法塵,是六塵之一,是前面色、聲、香、味、觸五塵落謝的影子。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聞到的香臭,舌頭品嘗到的酸甜苦辣,身體所接觸到的外境,這一切相的影子落在我們的第六識(即大腦)里成為意識,這就是法塵。這個法塵,既不可見,又不可對。
由上述可知,‘色’包括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又從何而來呢?剛才已講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來的。六塵加上六根當(dāng)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至于意根,是對各種有色境緣所產(chǎn)生的思想分別,是無相相,看起來屬于心法,不是色法。但是,一動意念就有相,故也不離色法。所以,這個‘色’包括我們身外、身內(nèi)的一切有相相,同時也包括心識的無相相。這一切色都不異空,因為這一切色都無自性,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因,不能成事;有了因,沒有緣,也不能成事。佛經(jīng)里講的空就是‘因緣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不自生的意思是,光有一個主因,而沒有它緣,任何事物都不會產(chǎn)生出來。譬如,我們種棉花,光有主因——棉花種子,而沒有它緣,如泥土、陽光、水分、肥料等等,那棉花是長不出來的。這就叫做不自生。不它生就是說雖有它緣,而無主因,事物也是生不出來的。盡管有陽光、水分、泥土、肥料等等,但若沒有棉花種子,怎么會長出棉花來呢?這就是不它生。不共生,不是兩方面和合而生。假如以甲、乙兩方面合起來生,那么究竟以甲方為主,還是以乙方為主呢?何況甲和乙也根本沒有主體,成立不了兩個方面呵!因為甲也是因緣生,乙也是因緣生,因緣套因緣,根本沒有主體。譬如,男女相合,生出一個小孩。那么,是以男方為主,還是以女方為主呢?若說以男方為主,男的身體沒有主體。因為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四大者,即地、水、火、風(fēng)。我們常常說‘四大皆空’,就是說,我們?nèi)瞬贿^是地水火風(fēng)四大合成體,而沒有主體,是地水火風(fēng)一時因緣會和在一起,而成為人的。因緣散了,四大分散了,人就死了。男方如此,女方也不例外,兩者都沒有主體。世間的一切一切都無不如此,都是因緣合成。男女相合,生下來的孩子還是因緣合成。所以,叫做不共生。不無因生,就是說假如沒有一個主因,沒有內(nèi)因和外因,是不能成就事物的。一定要有主因、有內(nèi)因和外因,眾緣和合才能相生。也就是說一切事物均需因緣和合而后生,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無有自體,所以當(dāng)體就是空。
說到空,前面我們已講過了。凡夫大都認(rèn)為‘空’為相對的空,即頑虛空和斷滅空。而佛法說的空,是色的當(dāng)體即空,以諸法無自性故空。但同是修道人,以根性不同故,在‘空’的認(rèn)識上也有不同。如小乘羅漢、辟支佛等以析法為空,大乘初門菩薩以體法為空,這都不究竟。大菩薩與佛說的‘空’才是空有一致的妙有真空。剛才我們講了一切色相皆因緣所生,沒有自體,故謂之空,即緣起性空。下面我們要進(jìn)一步說明妙有真空的道理。
前面我們講了世間的一切境物是可對又可見的色塵,所以歷歷在目。既然歷歷在目,看得見,接觸得到,為什么又說是‘空’呢?這不是實實在在的‘有’嗎?我們說,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無不都是我們的自性的作用,是我們真空妙有的性體所顯現(xiàn)的。試看世上所有的事物,哪一樣不是通過我們大腦的構(gòu)思和手足的操作而成。大腦之所以能構(gòu)思,手足之所以能操作,究竟又是誰的功能呢?例如,我們?nèi)说难劬χ阅芤姷綎|西,看到色相,并不是眼根能看到?,F(xiàn)代科學(xué)家也說,眼睛不能見物,而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的視神經(jīng)壞了,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這話只對了一半。假如全是大腦的功能,當(dāng)我們一口氣上不來,死掉了,這個眼睛和大腦還在,為什么看不到任何東西了呢?足見里面還有個能看的東西,這就是佛性。大腦和眼睛猶如電線與燈泡,縱然安裝齊備,但不通電,還是不能亮。而佛性猶如電,是個大動力,由它起作用,才能看得見東西。這能看東西的性能,叫做‘見性’——能見之性。一旦人死了,我們所說的佛性就離開了這個軀殼,離開了這個肉體。雖然眼睛和大腦還在,也沒有壞,但他對物已不能見了。所以,能見者謂之‘見性’,能聞聲者謂之‘聞性’,能嗅到香臭各種氣味者謂之‘嗅性’,能嘗出酸甜苦辣者謂之‘嘗性’,等等。這叫做‘本是一精明(佛性),分為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性,離開性就沒有一切事物,什么事也做不成。
《楞嚴(yán)經(jīng)》說得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個性是妙有的真空體,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無有絲毫形相,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個真空萬能體,是構(gòu)造、變現(xiàn)一切色相的主體。就是說,這個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為一切色相無不都是真空妙有的性體所顯現(xiàn)的,都是我們的自性所起的作用,離開自性是沒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無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則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與妙有真空本來沒有兩樣。但世上的人往往都執(zhí)著了有形象的色為實有,且迷入心竅、牢不可破。佛悲憫眾生,教我們認(rèn)清真理,強(qiáng)調(diào)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謂不異者,就是沒有差異的意思。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因為性空之故,才能顯現(xiàn)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經(jīng)成為一種有色有相的實體,就不能顯現(xiàn)諸相。為什么呢?舉個很淺顯的例子,假如我們這間房子空了,才能搬進(jìn)來桌子、大立柜等等。相反,這個房間堆滿了東西,已沒有空地方了,那就什么也搬不進(jìn)來了。所以,性體是真空無相,才能顯現(xiàn)一切色相,才能變現(xiàn)千差萬別的妙相。
正因為自性無相,是不可以眼見的,所以又稱性為妙體。無論在全身內(nèi)外的哪一個部份都找不到它。把頭腦打開找不到,把身體解剖了,把心臟剖開了,也尋不到。它既不在腦,也不在心,了無蹤影,了不可得。這就是說,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用眼見的。眼前一切有相的境物,雖然可以借其‘見性’而看到,但是誰能夠看到自己的這個‘見性’呢?因為眼睛只能看見有相的東西,這是其一。其二,眼睛只能看到與其相對的東西,不和眼睛相對則不能看見。譬如:我們的眼睛能看見自己的眼睛嗎?因它不和眼睛相對,就看不見了。而自性是絕對的真心,不是相對的東西,所以不能眼見。假如有見,就非真見了。
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眼見。所以,性為真空。雖然是真空,但它能夠應(yīng)緣起用。就是說,對境之后,它能夠發(fā)識,能分別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頑空。當(dāng)‘見性’通過眼睛對一切色相分別的時候,一切色相才顯現(xiàn)。譬如,我們看見一個人,你怎么會知道是人,而不是其他東西呢?你又怎么會知道是男是女、是張三還是李四呢?這完全要*意識的分別,才能把這個人的相顯現(xiàn)出來。既然色相是由見性所現(xiàn),所以色相就是性。依此可知,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性,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fā)生作用,從而顯現(xiàn)一切色,也就是六塵。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現(xiàn)象都是性的顯現(xiàn)。色不能離性,性也不能離色。離性就沒有色,離色也沒有性。
有人會問,如以‘見性’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還是先有見呢?我們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說先有見,后有色相,那么見就應(yīng)在前,色相就在后了。但沒有色相,你能見個什么呢?又怎能談得上那是‘見’呢?所謂見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見到了這是什么、那是什么。若無色相,又從何而起‘見’的作用呢?所以,‘見性’只有從色相上才能顯示它能見的作用。反過來說,假如先有色,而后有見,那么色應(yīng)當(dāng)在前,見應(yīng)當(dāng)在后。然而,沒有見又何能顯色呢?既然沒看見,怎能會知道有什么色相呢?也就是說,沒有‘見性’,這個色相從何而顯現(xiàn)出來呢?大家都沒有見,那么,色雖有也等于沒有,也不能顯現(xiàn)出來。因此,性與相是不能分離開的?!娦浴绱耍渌闹T如聞、嗅、嘗、覺、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說,色之于性,性之于色,兩者之間是不能分離開的。前面我們已講過了,性的本體即空,那么色的本體又何異于空呢?所以,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我們常常說佛教是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不二。因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說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說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體,所以不能分離出來。你一定要分別,那就誤入歧途了。我們前面反覆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為水和波浪同以濕為體。水是靜止相,而波浪以動為相,水因風(fēng)起了波浪,相則由靜變?yōu)閯樱嘧兞耍雌饋硎莾蓸?,但都是一體。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鏡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無論用什么材料,或做成什么樣式,只要是鏡子,則都能顯影。倘若不能顯影,就不成為鏡子了。因鏡不離影、影不離鏡故,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故稱之為不二法門。我們?nèi)四?,從生下來,一有知識,就把性所顯現(xiàn)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等一切影像都當(dāng)成真有,而去捕風(fēng)捉影。也就是說,只看到影子,曉得影子,而不曉得影子是鏡光顯現(xiàn)出來的,沒有認(rèn)識這個鏡光。倘若我們能認(rèn)識了這個鏡光,也就識得佛性了。為什么呢?因為影子有來去,有生滅,而鏡光總是常在。鏡子是貓來了現(xiàn)貓,狗來了現(xiàn)狗,所顯現(xiàn)的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從不變異。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們常說‘滄海桑田’,現(xiàn)在是滄海,將來可變?yōu)樯L铮贿^去是桑田,現(xiàn)在卻變?yōu)闇婧A恕F┤?,我們中國的云南,從前是大海,現(xiàn)在變成山和田了。雖然這些色相和剛才所說鏡子里的影子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和性體一樣,是沒有生滅、如如不動的。
沒有鏡子,不能現(xiàn)影;沒有影子,不能成為鏡子。也就是說,性離不開色相,色相離不開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這個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能夠透過,就是明心見性。不要以為明心見性是一樁難上加難、只有圣人才能證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見性四個字嚇住了,認(rèn)為高不可攀,不是現(xiàn)代人所能做到的。因之,一談到明心見性,就談虎色變,不敢*攏。認(rèn)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達(dá)不到這個境界的,而只能依*凈土宗,用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后,再明心見性吧。在現(xiàn)今這個娑婆世界上,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這話對一般善男信女說來,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現(xiàn)當(dāng)末法時代,眾生皆根鈍障重,在這娑婆世界上修行,確是不易成就。但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不是沒有上根人,決不能一刀切,一律對待,而把明心見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當(dāng)。通過上面反覆講述的道理,就會明白:明心見性不在別處,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能見、能聞、能行、能做處,回光一瞥,識得這個靈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則一生修學(xué)事畢。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這萬能智性是在凡不減,在圣不增的。既然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都具如來智性,那么就不要再把明心見性高推圣境,而認(rèn)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這能見、能聞等八大作用處,回光一照,認(rèn)識這能見者是誰,能聞?wù)呤钦l,在這上面一見而肯定,再不生疑,進(jìn)而綿密保任,不要讓它沾染色境,時時空靈。才有念起,便予覺破;剛將著境,隨即牽轉(zhuǎn)。做到內(nèi)不隨念轉(zhuǎn)、外不為境遷,何愁不能圓證菩提!
自性是無相的真空體,性空無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無須企求,無須患得患失?!督饎偨?jīng)》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靼琢诵陨婵盏恼胬?,就不會落在色塵上而被其所左右、動搖了。自己做得主,不為仆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執(zhí)一切事物,時時綿密觀照,就可以進(jìn)入明心見性的境界了。
前面我們講過了,一切境相皆是自性顯現(xiàn),沒有自性,就沒有境相,也無從見任何境相。因為有‘見性’之故,才能見到色相。既然見相即是見性,相是能見的‘見性’顯現(xiàn),那么,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性是真實不虛的,則色相也就真實不虛了?!斗ㄈA經(jīng)》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f的就是世間一切相皆性所顯現(xiàn),性真實故,相也不虛而常住。前面談到了眼睛只能看到有相的東西,而且要和眼睛相對才能看見。但是性無相,且又是絕對永恒的,那么如何見性呢?因為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所以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色外無心,心外無色。只有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真正明白見相即是見性,見性即是見相。所以大慧宗杲禪師曾說,要肉眼見道,才是真正見道。僅是心地法眼見道,不為真正見道。道理就在于此。
沒有性是不能顯現(xiàn)萬物的。反過來,沒有一切色相又如何能見到這個無相的性呢?這一切色相都是你自性的顯現(xiàn),都是你自己的化身佛。我們尋常總以為化身者,是能變化出千千萬萬各種不同的分身,且能顯現(xiàn)異常的神用。這都是因不明白真理所致,不明白所有一切事物、所有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的化身。我們前面曾舉了個例子,天空中的白云,因風(fēng)吹而變現(xiàn)出蒼狗相、獅子相、大山大川相等等。盡管它千變?nèi)f化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但它本體還是白云呵。同樣,世界上有千姿百態(tài)、千差萬別的色相,但都是佛性的顯現(xiàn),都是自性的變化。教下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萬法就是一切色相。‘法’在佛教里含義很廣,非但是色相,連我們的思想也包括在內(nèi)。這一切都離不開識神的作用,即萬法唯識,而識神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呵!自性如水,識神如波。波就是水、水就是波,都是自性的妙用。有體必有相用,可以顯現(xiàn)各種色相,發(fā)揮各種作用。同理,沒有一切相用,又哪里知道有體呢?體就是理,相用就是事。事以理顯,理以事成。譬如面前這個答錄機(jī),就是經(jīng)過人們反覆思考、分析研究,多次試驗,不斷改進(jìn),終于掌握了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從而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就是自性所起的識神妙用呵!所以叫萬法唯識。理和事互為依止,妙不可分。性和色、空和色都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真正明白了這個真理,肉眼就可見道!就不會被色相所迷惑,從而一改執(zhí)著物境、認(rèn)假為真的夙習(xí),而能透過假相見本質(zhì)——自性理體,這才是真正開悟、徹見本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