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修捷要》報恩談02
四、第十一拜至第十三拜
打一個比方,我們以這個“水”來譬喻這個“真心”。我們這個“真心”也就是佛的“法身”。十方佛的“法身”不是兩個,如同水,我們太平洋、大西洋……種種的洋、種種的海、種種的江河,不都是水嗎。用這個“水”來譬喻“法身”,也譬喻我們自己的“本心”。這個水一動就生了波,波就有種種不同的情況,但水都是一樣的,水都是h2o。不管水有沒有雜質,水還是h2o。一旦有大風、小風吹起,水的用處就不一樣,相也不一樣了。“吹皺一池春水”這個小波很可愛,一旦驚濤駭浪就很可怕了。水能夠灌溉;水也能洪水為患……水的用和相就千差萬別。同樣的道理,“十法界”都是相,這個相與水動生波所產生的相是一樣的。波有事相上的不同,波動了就千差萬別。不管是順風還是逆風,也不管載舟的那波,還是翻舟的那個波,產生波的那個水還依然是h2o,水本身沒有質的差別。所以,一切一切的事象都是由“自心”(又稱法性、自性、妙明真心、佛性、法身……)這個本體所顯現出來的。佛也是由這個“心”上生的。佛既然現了相了,但還是由“心”而生的,也就如同波一樣,都是由水而形成的。
“心隨佛現”,你自己的本心在哪里?最近我們這里有個常念佛的人腰痛,我就要他拼命念咒。疼的難過,這是逆加持。于是這個人就念佛,念來念去,沒有“我自己”了,沒有“我”了,找“我”找不著了,就是“無我”了!一般人都以為有個“我”存在,那是妄想的結果。而通過念佛達到“無我”了,這個人的腰疼也沒有了。這是最近發生的事。其實,不要說是腰疼,再歷害的病通過念佛達到“無我”后,都可以好的!所以一切都是心所顯現的。但“心”在哪呢?拿來給我看看,心又是什么樣呢?
當年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之后,二祖神光(神光最聰明,懂得很多,各方面的研究,連外道的東西他都研究的很深。)聽說了便去求法,看到達摩在洞中打坐,不敢驚擾。山洞里頭很冷外面又下著雪。達摩問:“你來做什么?”“我,我求法呀!”“求法這樣大的事,你這種輕慢的作法可以嗎?”神光這么恭敬地站在雪地里,雪都沒膝了,可是達摩還說神光輕慢。這就說明,求法真是一件大事,隨著你的恭敬心不斷的增長,你所得的法也會有所不同。這時候二祖帶著刀,一刀把自己的胳膊砍斷了,表示我不愛惜我的生命,我只是為法而來。好好一個人自己砍了胳膊要疼的,他還是凡人,疼的厲害,心不安。“噯呦!噯呦!我心不安!您能使我安心嗎?”達摩就說:“將心來,老僧于汝安!”。把心拿給我,我給你安。“心”是無法拿出來的,所以神光在找心的時候,悟到了心不可得。這個心臟可不是“心”,所以現在科學發達,心臟可以移植,你如果移植了他人的心臟,再活下來的是你還是他呀?當然還是你呀!所以這個心臟的心跟那個真心的“心”沒有關系!這個“心”不可得。我能感覺疼的是我的“心”,但是讓你把這個“心”找出來,是找不著的,所以神光說了:“心了不可得。”你讓拿心,我卻找心找不到。達摩說:“與汝安心盡。”我給你安心已經安好了。因為你找不到嗎,開悟了,所以這“心”是不可得,不可得之中怎么樣?你在念佛、觀佛,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這個佛現出來,佛是你的水所形成的波,你看見這個波不就看見你的水了嗎。水形成波,波的實體就是水,就都是你的心。所以你的心就隨著佛現出來了。
這兩句合在一起讀:“佛由心生,心隨佛現。”說明心佛不二。我們的本心和我們所念的佛不是兩個!有的人,特別是修禪宗的人,不深入理解凈土,批評凈土,認為修凈土宗是心外求法。“你不參你的本心,跑到十萬億國土去拜一個阿彌陀佛干什么?……”其實他不知道阿彌陀佛正是我們本心,佛不在心外!心佛不二啊!
“心外無境”,都是心。就如同看到的都是水一樣。不管大波小波,水還是水,完全都是水,波只在不刮風時才不顯。所以“心外無境”除了心以外就沒有境,一切境都是心,正如一切波都是水一樣。既然外頭沒有境,都是水,沒有波都是水,那么佛這個波也是水嗎!佛這個波就是水,即是“全佛是心”,佛的全部就是我們的本心,所以我們這樣去念佛,這個功德就增加了。不是有的人說的,我一念“佛由心生”好象就不恭敬了,其實這是更恭敬了!佛好比是水,也就是心。但從波上看,除了波,離開了波,你再去找水是找不著的。因為陸地上沒有波哪里能有水呀!所以這個“境”就如水所生的波,離開這個波就沒有水了。看見波的時候,實際你已經看的就是水了。因為你始終處在亂動之間,就不可能了解什么是水,看的只是波棗萬象森羅其實都是你的自心哪!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是佛,平等了,就沒有什么彼此了。一切皆是自己,所以“境外無心”。
極樂世界以及極樂世的阿彌陀佛,這是屬于“自”以外的,佛教稱為“他”。跟自己相對的他,“全他即自”,整個的“他”就等于是自己。這個在佛學上的名稱叫“自他不二”,前面講的是心跟佛不二,這里講的是自己和他不二。所以凈土宗也稱“他力派、果教門”。這是跟其它法門不同之處。依*他力,所以帶業可以往生。依*他力,也就是彌陀的愿力,他力又稱“他力派果教門”。是從“果實”上下手的,不是叫你從“因”下手的。是從你“吃饅頭”上開始的,而不是要你從選種、開荒、耕耘、施肥、間苗……然后就割;割下來之后要打;打了之后要磨;磨了之后蒸饅頭,最后才能到口邊,這么一步步地來,那就太困難了。但是果教派從“吃饅頭”開始,饅頭給了你,只要你自己要嚼,(這個沒人給你代替)那就能成就。所以果教派又稱“果教派他力門”。而“全他即自”。全部的“他”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維摩結經》整個是講不“二法門”,一切都不二,有二就有對待,有對等就有矛盾。矛盾就是咱們人類世界的事情,處處都在搞斗爭,矛盾就要斗爭,矛盾是對立面,雖然講統一面,但統一的很不夠,而佛教講的“不二門”才是最徹底的統一!
“洪名正彰自性”,你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并不是心外求一個什么法,向別人那里求一個什么神保佑。你就好好去念這一句佛號(或念本尊的咒),念佛號“洪名”,也正是彰名了你自己的“本性(自性)”。參禪就是為了明白自己的“自性”、通究“自性”。而你念佛則正是顯明“自性”。這就把禪和凈也變成不二了。
“凈土方顯唯心”上一句說的是“名”,這一句說到“凈土”,講凈土壯嚴。要求生凈土,這才真是唯心,不是從心外去求法,純粹是自心。底下也有“論彼依正,顯我自心”,假托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以及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極樂世界的國土,來顯明自己的本心,不然你本心到底是什么樣?所以這樣可以幫助你知道自心是如此壯嚴的!
凈土不同于一般的外道,外道聲稱“要上天,那是一個好地方,到那去就永恒不死了……”其實天界有無始天尊棗玉皇大帝,他主管一切,自己完全是被主管的,并且天界也不是最終。而到極樂世界去,所有一切都是自家,佛也是自心所現,土也是自心所現。
“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咱們現在還是眾生,我們在感,佛就在應。我們在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如同兩個電臺之間的呼叫,“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所呼叫的對方,而對方其實就是自己!我們是在自念自聽,發報的是我們自己,收報的也還是我們自己,自己聽到了,所以呼與應是同時。你聽到了,阿彌陀佛也一定聽到了。佛的心和咱們的心沒有一毫一厘的間隔,所以這就叫“和應”。兩者是同時的,是自念自聽,自己在念,這是呼,呼和應同時,你念的同時,不就同時也聽到嗎!所以兩者沒有前后。“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的時候,就是你聽的時候,這個同時是含有極殊勝的意思的。呼和答應中間不是經過一個過程,呼的時候就是答應的時候,所以因果用“蓮花”來表示。蓮花不僅僅是出污泥而不染,同時還有更殊勝的意思:蓮花的花與果是同時的,不象其它植物,在開花的時候不看見果子,比如桃、梨等植物,花瓣都掉了,然后一個很小的果子才長出來,所以正開花時一般沒有果子。而蓮花只要一開,小蓮蓬就在那,果子也就在那。還有的植物或是有花無果或是有果無花,比如無花果。有花有果的,花多果就多,花有很多花瓣,果子就有很多粒。而蓮子是花和果同時的。佛教借用了蓮花的這一特點,用“花”代表“因”,“果”就代表修行成就的“果”。你種的因和你得的果是同時的。你種因就是得果,所以你不要再懷疑了:我會不會得到好報?會不會得到好果?那是絕對的!只要念佛,那個果實就已經出現了。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因果是同時的。呼應同時表達了因果同時。
“十萬億程”說的是事相。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十萬億個國土,十萬億個國土可是“去此不遠”的,這句是《觀經》里的話。十萬億個國土這么遠,經中卻說“去此不遠”。其實這個“去此不遠”說的是理,因為極樂世界不在心外!這就是“事理不二”。說他是事,事就是“十萬億國土”以外;說到理“去此不遠”。這樣一來事理就圓融了。
“心作心是”,這也是《觀經》中的話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而這一段話也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觀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眾生心中的想念中,所以你起心動念,如來悉見。如來就在一切眾生心想里頭、思想里頭。他遍一切處,遍到一切眾生的心想里頭,你心里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你要為善,要做什么什么,一切功德如來都知道,如來就加被。如果說我想干壞事,我有罪業,那不要緊!佛都原諒,如果佛不原諒那就不是佛了。所以說,佛之所以救度眾生,就是因為憐憫大家,有一點點善,佛都給以加被、護持、攝授、幫助。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們大家在心里想佛的時候,這個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都具足了。“是心作佛”,你的這個心是在作這個佛,因為你正在想佛嗎!心在作這個佛,“是心是佛”這個心本身就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想念里頭就產生了。我們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都在念佛,是心在作佛,在修。你這個作佛的心本來就是佛。我們自己的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八個字雖然很簡短,但非常重要、非常深刻,“是心作佛”就是修持,所以我們不能離開修持。這個修持為什么能成功?因為你本來就是。“是心是佛”代表你的本性;“是心作佛”是你的修持。你的本性本來就是佛,又從這個心起了來修,焉得不恢復你的本來呀!所以這個就是咱們序文里頭所說的“性修不二”,你的修和你的本性是一回事,作佛的是這個心,這個心他本來就是佛。所作的是什么?所做的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性,性在哪?在作佛!就在那修,性和修不是兩件事。
“境智一如”的道理,在這一段里也回答了。所謂“境”也就是“心”。“心”就是智慧。本來這個“境”是頑冥不靈的東西,比如大地、山河是死東西,而心是智慧,是活的東西,好象是兩回事,其實自性與法之間并不是兩回事,只是咱們在用詞上把這個“法性”偏于在無情物上;把“自性”偏于在有情上,這是用詞上的一點分別而已。實際上自性和法性互含互攝。
這一段(即第十一拜)說明一切不二,心跟佛不二,自和他,我們每一個眾生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兩個,事和理也不是兩個。彼此是無礙的,十萬億程就在眼前,從事上說是十萬億程,從理上說就在目前,去此不遠。事和理也就圓融了;事和理也就不二了;性和修也不二……一切不二!這一段同時也說明凈土就是唯心,洪名就顯示本性,也表明了禪凈不二。把凈土宗當成心外求法,認為淺,而這一段就破了這一認識。佛法最高深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凈土與禪宗不是兩個!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二拜)
上一段的文字是說明禪凈不二,而這一段是說明密凈不二。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顯教和密教是一體的。目前,大家好象有點分別,顯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把密教稱為“喇嘛教”。確實有好些個風俗習慣表明喇嘛和僧人不一樣,比如服裝不一樣,用的法器也不一樣,念經也不一樣,他們用西藏話、蒙古話念經,我們都是用漢語念經。他們在服裝上保留著印度的原樣,冬天用的被子也還是氈子,偏袒右肩是因為印度熱的原故。中國內地的和尚大袍子一穿,袈裟還是露出來的,但是里面卻是大棉袍子,不坦露了。里面的袍子是中國古代俗人穿的袍子,不是僧人的服裝,袈裟才真正是僧人的服裝。袈裟雖然還是露在外頭,但是加了一件袍子。有的人就是互相輕視,顯密之間的輕視,這種現象目前超過禪與凈。顯教說密宗都是邪魔,反過來密宗說顯教是小乘,于是互相看不起,這些都是錯誤的。我常說顯宗就是這個拳頭的手背,顯現在外頭所以稱為“顯”。而密宗好比是手心,看不到,但是兩者是一體的!手背就是手心的背,手心就是手背的心。所以,密就是顯的密,顯就是密的顯,兩者是一體的,都是佛法,怎么能看成兩個不同的呢!變成了兩個,那就自然是兩回事了。雖然兩宗之間可以各有一些特色,那都是可以的。不但是兩宗之間有特色,就是顯教之中還有各派各宗的特色,比如日本把一個凈土宗分成了十幾宗,各有特色。合掌的姿勢上不一樣,念佛方式上也不一樣,念佛珠也不一樣……最特別的是念佛珠,多少人一起共修,大家合拿一個大念佛珠,圍著坐一圈,拿著大念佛珠就好象在流水作業,到每個人面前,每個人管一個,到你面前你就推一個,并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各有特色,但并不能說這是兩個呀!顯和密也是如此,他們是一體的。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大家搞不清楚,我也就此問過貢嘎活佛,他說:密宗所指的“顯教”并不是指整個內陸地區的佛教,而指的是《中論》以下的佛教經典,這才稱為“顯教”。而且在西藏學密的人,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作為基礎,脫產學習十二年。從“三論”學到“中觀見”棗《成舍論》、《具舍論》、《中論》……教典很多。再往上到了般苦類經典的《法華》、《華嚴》……這些不在密宗所謂的“顯教”范圍之內,是顯密共有的經典,顯密共同依修的。
密宗說“顯教”低,是小乘教,指的是“三論宗”以下的教法,這其實跟我們的說法也是一樣的。佛教分“十宗”,其中“具舍宗”就是小乘教,而“三論宗”是大小乘交界的地方,它是小乘的最高教法,但還不夠大乘法,在此之下稱為“顯教的教低”。所以,并不是整個批評大陸原有的佛教。有些學密宗的人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加上自己的意思于是就說“原來漢地所有的教法都很低,因此只有西藏學的才是高的……”。這么說就錯誤了,根本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謬解。對此需要慢慢來澄清,現在要澄清的問題太多,也澄清不完,許多問題也只能暫時等一等吧!
在密戒里頭,學習顯教是一個跟本戒,所以你可不要看不起呀!為什么他要學十二年顯教呢?必須要有這個基礎才成。所以真正學密,是一個很艱辛的修持過程。首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然后修“四加行”(編者按:密教中,受傳法灌頂之前,依方便所修的行法,即十八道法、金剛界法、胎藏界法與護摩法等四種,稱為“四加行”)……十萬個大頭,全身倒下去,這個頭磕十萬個,不光是磕頭,還要一心觀想地這么磕……還要修練十萬遍“百字名”(編者按:即密教金剛界所持誦的一百個字的咒。),再修四樣的“四加行”。修“四加行”,就是脫產什么都不干,快的也還要三年呢!這就十五年了。要傳一個普通的法去修,于是又修幾年。然后給你開頂,又三四年,這才開始給你傳戒、傳大法,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傳的,還要看根器。得了大法的人,然后就閉關了,一關就是十二年,這個閉關是真正不出來了。至于說密教的高,也是有根據的。
當年日本高僧空海在中國留學,他從中國回去之后,就判列教的等級,列了“十住心”。把這人的心態分為十個等類,叫“十住心”。最初一住叫“一生底處心”,這種人就象動物似的,愚昧無知,說的就是不信佛的人。然后向小孩子似的,一點點上來,“第八住心”列的就是禪宗,第九是華嚴,第十是密宗。密宗稱為“秘密壯嚴心”。判教的那個時代相當于中國唐朝。當時日本的華嚴宗不服,跑到天皇那去告狀,從來華嚴都是最高的,為什么把密宗列的比我們高?天皇都把雙方召到了御前,就問空海是怎么一回事,當時空海就說了:“我學了密,學了這個法之后,我就從自身就放光。”說的時候他果真就放光了,放光之后整個日本的皇宮全照亮了,當時所有參加辯論的,告狀的人都磕頭了,就連皇后也頂禮獻袈裟。這樣一來,空海判教就成立了,沒有人敢否定了。
所以密宗之高,就在于它是諸佛的境界,諸佛的自受用境界,而且是毗盧遮那佛在天宮上說的。《華嚴》也是從天宮上聽說的,而釋迦牟尼佛(其實釋迦牟尼也就是毗盧遮那的應化),一般都是在地球上說的。到了密教,則是佛教里面最深入的,是秘密壯嚴所流露的。
凈土宗是密教的顯說,所以一切都是平等的,修什么都可以。你贊嘆密宗的時候,也就是在贊嘆念佛、贊嘆禪宗;你贊嘆禪宗的時候,也還是在贊嘆凈土、贊嘆密宗;你贊嘆凈土的時候也還是在贊嘆禪宗、贊嘆密宗。這就確確實實平等了。在平等之中,密宗確實是“十住心”,這個說法是成立的。凈土是密教的顯說。禪宗就是密宗最高心地法門的最上的立斷。
顯密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說到了密宗的殊勝,密宗的“十住心”最高。而密宗不但跟凈土宗是一體的,而且“身土不二”。我們的這個身跟這個土不是兩個,都是從心所流現的,心流現出身來,身流現出來土。所以你看,法身居“常寂光土”;報身居“實報壯嚴土”;破了見思惑就是“方便有余土”;我們還是凡夫,就在“凡圣同居土”。這個土跟我們這個身不是兩個,都是由于你斷惑的水平,而決定了你有什么身處于什么樣的土。
“稱名無異持咒”你稱名,念這個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在稱名中我確實曾得到過密宗的很特殊的感應。密宗有最高的佛,比毗盧遮那佛還要高,在紅密稱為“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的心印,在持名的時候就顯現了。當時我還覺得,我念佛的時候怎么出現了阿彌陀如來的心印?當時并不知道這個事,后來才知道念佛的同時就是阿彌陀的心印。“心印”是密宗的事情,凈土宗從來沒有談“心印”。念佛無異于持咒。而且這個“南無阿彌陀佛”,用印度話來念:“那摩啊彌打菩達牙”。這一句佛號出現在《往生咒》、《大悲咒》里,但是我們注音注錯了,“南無”變成“namu”了,“阿”字變成了“哦”音了。現在寫的文字是“多婆夜”,夜晚的夜,而南方很多地方把“夜”讀成“亞(ya)”。所以要把這音念準了,還是跟那個印度文一樣的,“南無阿彌多婆夜”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阿”(a音)字很重要,現在大家初修,要念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些老太婆,她都念幾十年了,你不要讓她改。不要說我念“哦”了,再象別人念“阿”一樣地改過來,這么做就又錯了!因為“持名無異持咒”。
“教主即是本尊”剛才已經說過了,我們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就是本尊,你又是持咒,又是本尊,那不就是“密”嗎!
“大日遮那,同歸光壽”,大日指大日如來;遮那指毗盧遮那佛。“華嚴宗”稱毗盧遮那佛,密宗稱大日如來,都歸于“無量光、無量壽”,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有根據嗎?有的!密宗的東密(日本)興教大師,他的著作《阿彌陀秘釋》中說“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大日如來。所以夏(蓮居)老師的這些話都是有根據的。
對于“毗盧遮那”,興教大師又解釋說:“毗盧彌陀,同全異名。極樂、華藏名異一處”同一個本體,不同的名子。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極樂世界,毗盧遮那世界是華藏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同體而異名,名子上不同,但都是在一處。所以“華藏、密嚴,不離極樂”這個華藏怎么能離開極樂呢?在一處呀!“密嚴”是怎么回事?《密嚴經》(也是密宗的經典)說:“佛已超過彼,而依密嚴住。極樂壯嚴國,世尊無量壽。”密嚴國土就是極樂國土,它那里的佛就叫無量壽。又“密嚴凈土,超諸佛國”密嚴凈土超過了一切佛國。為什么超過?因為“無為性”,由于無為為性而成的,它不同于微塵,《金剛經》上講的,很多世界都是微塵聚合而成的世界。所謂“微塵”不只是指土,電子、原子、夸克……都是微塵,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些微塵聚匯而成的。所以將來是要壞的,要崩潰的,大爆炸,整個銀河系都完了,這種破滅大的不得了!但是這個密嚴國不同,它是無為性,不是由微塵所成,所以這個密嚴也離不開極樂,而“依密嚴住”。密嚴住就是極樂壯嚴國,而這個佛就是無量壽。密嚴世界的清凈壯嚴不同諸佛國,這是在贊嘆極樂世界。
密嚴世界和華藏世界都沒有離開極樂世界,教主沒有離開極樂教主,國土也沒有離開極樂國土。所以這樣的極樂世界“豎窮三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這是豎著來說的。“窮際”就是找不到頭的意思。橫著來說,就是“橫遍十虛”橫著是空間,在空間上遍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為八方,再加上上下就是“十方”。
所以剛才我們說,這一句佛號要把“阿”字念準。東密興教大師贊嘆念佛法門: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都從“阿”字出生。
當年(剛解放)我在念佛的時候,心中就出現過這個“阿”字。當時念“佛七”很好,密教打一個基礎,顯教再打了一個基礎。解放以后,前途如何,完全不知道。我那時心是很誠懇、很孤寂的。
“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從咒出生。所以現在密、顯教沒有絕對不念一點咒的。你看《阿彌陀經》經本上后邊都有往生咒,很難得有一本《阿彌陀經》不帶往生咒的。其它經中也會或有大悲咒或念準提咒……和尚整天上殿就是念大悲咒、十小咒。你說和尚是密宗是顯教?那不就是唐密漢化了嗎,也就是字音上走了的密嗎!
對于密宗,我們為什么不提倡?確實是危險萬分的!許多人都在那冒充,這些魔就和販假藥、假酒的一樣,中國的茅臺有名,可是買的不好,那就還不知道里面會有什么壞東西呢。因為酒販子買來空瓶子來裝上假酒,所以都是假貨。密宗也是如此,很多都是假的!只有凈土,也就是密教的顯說,才最安全!不需要叫你依止一個什么人。這個人一旦萬惡,偽善起來是很可怕的!他能以種種的形式來欺騙他人的。所以不能隨便拜師傅,不要管他有名無名。有的人很有名,但他那個名來的很不正派。所以不要以為,能有這么大的名聲,能多少人信仰,我拜他為師不會錯。依我看來,卻是很危險呀!有些人盡管很有名,但依李炳南(編者按:李炳南大居士為臺灣凈土宗的大德,凈空法師的老師,梅光曦居士的學生。)的話講,“他是大魔頭呀!”。我看這話沒有錯!李炳南是一個學佛的老修行人,本來與人無爭,與事無處,他何必要得罪人呢?他也知道說錯了是打妄語,責任很大,障人慧命。而人家是善知識,你李炳南卻說是魔,這其中肯定起碼有八分把握,他才敢這么說的,不然自己也要含蓄一點的。那個陳健民,是肯定又肯定的魔!死的時候情形很不好,可大家還給他宣揚,說他如何如何。有的人愚癡起來,是很聰明的人做很蠢的事,就是因為他總是感情用事。所以我們不要注重在感情上,而是要建立在理智上去看問題。只有理智才能正確呀!都是為了佛法,建立在這樣一個崇高的基礎上,所以對于這個“密”,一方面我們要贊嘆,一方面還是要敲警鐘的。目前有兩個和尚到了美國,也是讓別人發現有很不妥當的行為,我們就不說是誰誰了。這些都說明修密是很難的。密宗雖殊勝,但是很難學。
抗戰期間我是跑到南方去了,跟我同船的就是葉曼(編者按:葉曼即田劉世倫居士,臺灣當代著名的大居士、教授),那時候她剛當新娘子。日本投降之后,我從重慶回來,主要以弘揚密宗為主。解放之后,分配到山西,后來調整到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從天津回來才到了北京郵電學院。文化大革命當了牛鬼蛇神,跟著干校到了河南……(編者按:黃老于解放前任廣播電臺的臺長,利用廣播宣傳佛法,因此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下放河南農場改造。)這一段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一段經歷。不能想象!我就說,分成八份,每個人分提我的八分之一,八個人恐怕也都得死!所幸還沒有死,回來了。回來之后,再弘揚的就是凈土了,以凈土為主了。所以,我自己來看這三大宗還是平等的。從實際情況及種種的因緣來看,現在只有這凈土宗才最穩當。
總之,這一段告訴我們,拜這個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極樂就是華藏密嚴,這個教主就是大日毗盧遮那,顯密一體、顯密不二。這個“阿”(a)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阿彌陀佛”中也離不開這個“阿”字。現在大家把這個“阿”字念的不正確,這個就差一些了,所以我們要正確念,告訴要好好念這個“阿”字。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三拜)
剛才都是在說“不二”,這一段一上來就是“六字統攝萬法”。所謂“六字”指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只有簡簡單單的這六個字,但是這六個字“統攝萬法”呀!“萬法”就是指八萬四千法門,所言極多,其實就是指一切法。所以這六個字就統攝了一切法。
一門即是善門,你念佛是一門深入,有種種的普門示現。阿彌陀佛顯種種身來救度你,所以這一個法門就是普度、普救、普現的普門呀!這個理論就是《華嚴》所講的“一即是多”的道理。一切就是一,一和多不二。所以我在所著的《大經解》里,特別把《華嚴經》里的“十玄”講了。一里頭有多,比如“虛彌山”有許多“芥子”,反過來這一個“芥子”里又包括了“虛彌山”。大中含小,小中含大。短時間包括長時間,一秒包括一年。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又包括一年……延縮是同時的。所以,這些道理就把我們思想中的情見,意識見解上所建立的種種常識給破除了。大家都是“唯常識論”者,都以為這個常識就是真理。其實常識是一種錯覺。我們只是三度空間中的可憐的生物,所接觸到只是一點點的有限真理罷了!
那什么是真理呢?在《華嚴》中的“十玄”就告訴了我們:不但事和理不抵觸,事和事之間也沒有抵觸。小和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就可以包括大的。我有個在校(編者按:即北京郵電學院)的留學生,在數學上有一個問題他總想不通,盡管科學也證明了,客觀上也有事例,但他還是問:“全體包括局部,這個我當然懂了,但是局部包括全部,這我就不懂了。”我說了:“你所集的項目到了無窮多的時候,其中每一個項目是一個局部,就包括了全體。”這怎么能想象呢?局部怎么能包括全體呢?對此,我在《凈土資糧》里頭也談到了一個事例----全息照像。全息照像有個底版,如果你把那個底版打破了,拿出其中一塊打碎下來的渣子,對于整個底版來講它是一個局部,你再把這個渣子放到原來底版的位置上,還把這光線通過去,這時所顯現出來的還是全體,和那個全部的底片是一樣的。好比我就是那個小渣子,出來我這一小塊之后,當然比原來全部底版要小,盡管它小,但它確實包含了一切的信息,全體所含的信息在這一塊小渣子局部當中都含有了。這就是佛所說的,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的道理。那個大底片是個大,那一個小渣是個小。大的東西都在小的東西里頭,沒有欠缺。所以我們要破除自心中的種種錯誤情見。
佛法,中國接受的最好,其它的國家接受的只是小乘法。雖然學的是小乘,但很認真,社會大眾對他們很恭敬,地位也很高,但只是小乘法,佛不滿意呀!佛說:小乘法是焦芽敗種。好容易出了一個芽,但焦了,種子腐爛了。佛批評小乘,學小乘的人也看到了大乘成就的情況,于是哭聲振天:“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著佛這么多年,我為什么不知道呀!學小乘的人一直跟著佛,但如聾如盲,跟瞎子一樣,跟聾子一樣。而這個大乘法,能真正接受的是中國。日本不錯,但是我們的學生。日本打我們是妄恩負義!真是我們的學生,在各方面都從中國學去的。
對于一和多的道理,再打個比方:象北海的水,水中有一個波,這一個波為什么這時成這個樣子?是根據剛才前頭水的波怎么動的情況,又根據現在風的力量是個什么情況。前頭那一個波為什么形成那個情況呢?是由全湖的結構,水的動力,風的大小……這一切信息所共同決定的。那么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新的信息,這個波就又在動……所以這一個小波具足了整個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現在。我們講的是信息論,為什么一個底版上的渣子還能放出整個人來?就是因為這一塊渣子它含有全部的信息。當然,并不是指它有全部底版的物質,而是指它含有全部的信息。這一個波的水,它具備了全體的性質。對于這一個波,請問:你給它切下來,什么是它的界線呢?這個波和那個波之間你切得開嗎?它是一個整體的,切不開!所以就是這樣,一里頭就有多,其它東西也都在我這里頭,我也在其它東西里頭,這用鏡子就很容易看出來了。十個鏡子在這,每一個鏡子都照我這一個鏡子里頭來,而且我也都入到其它的鏡子里去了,所以重重無盡。再比如:倆個人對面之間就是重重無盡、沒有止境。你看見我了,你也看見我的眼珠了,這時你看我眼珠里有誰?眼珠里有你。你有眼珠,眼珠里又有我。所以你看見我眼珠上的你,你的眼珠里又有我……這么套下去,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重重無盡。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不要很固執,不能只認為多里頭有一,一里頭不能有多,大的能裝小的,小的卻不能裝大的。
五、第十三拜至第十六拜
......十個鏡子在這,每一個鏡子都照我這一個鏡子里頭來,而且我也都入到其它的鏡子里去了,所以重重無盡。再比如:倆個人對面之間就是重重無盡、沒有止境。你看見我了,你也看見我的眼珠了,這時你看我眼珠里有誰?眼珠里有你。你有眼珠,眼珠里又有我。所以你看見我眼珠上的你,你的眼珠里又有我……這么套下去,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重重無盡。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不要很固執,不能只認為多里頭有一,一里頭不能有多,大的能裝小的,小的卻不能裝大的。
從一和多、一和普,說到《華嚴》的無礙棗“全事即理”。波是什么?波不就是事相嗎。整個事相又是什么?這個波它整個是什么?整個波就整個是水嗎!沒有一個什么叫波,波就是變成水一拱的樣子。它的本體沒有別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體是什么?只是理。理是本體,事是事相。一個形象,一個本體。所以這個本體和這個事相是不可分割的!全部的事都是理。因為全部事都是理,理事一體。因為一中可以包括一切嗎!
“全妄歸真”,我們是妄想,我們在念佛,我們這個念佛就是把我們整個的妄想全歸到“真如”上。所以妄想并不可怕,只要念就是了。念佛中有妄想也不怕,就如同在水上畫畫,水上畫一個圈,只有一個圈,馬上就沒有了。這個妄哪里去了?妄想又歸到水里頭去嗎!水代表真,你畫這個圈就是事相。只是你一時的盲動,但盲動沒有關系,它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存在,它馬上全部歸到真了。所以這就說明,一切都是“全事即理,全妄歸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說性修不二,這就又進一層了,是承整個的性來開始修行的。有了本覺,我們開始了覺悟,有了始覺,這就從我們本覺起了一個覺悟的念頭。本覺是咱們的本性,是從性里起了一個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來修行,我們修什么呢?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心,因此我們所念的所修的,正是我們的本心,你所修在哪里?所修的就在我的本心。你所修的在性,念佛法門,你全部的修持都在你的本性。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于是心是佛,這個心來念佛,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全修就在性,在本性。如珠子發光,珠子發光,全珠發光,珠子發光之后,珠子光先照到了誰?珠子的光還是先照到的是自己呀!首先是這個珠子自己先亮了。這個譬喻說明“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珠子亮了,照到外邊去了,遠處亮了。珠子放光的同時,這個光亮首先照亮的是珠子本身,所以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也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捷了當,中間沒有周折,沒有浪費。自己起的亮就是照明自己,自性愈放光,自己就愈明。所以念佛的最后就是“垢滅善生”,徹底恢復本來了。
“廣學原為深入”,為什么要學習許許多多,就是為了要深入。因此,臺灣華藏佛教會、視聽圖書館來了一些比丘、比丘尼,我也給他們說要廣學。我說:“我跟你們的師父不一樣,你們師父講專修專弘,而我主張廣學普贊,一門深入。”他們把我這個“普贊”弄錯了一個字,理解成“遍贊”,“遍”字沒有這個“普”字好。我們應該是廣學、普贊。就如同挖一個坑,要想挖深,坑口就必然要挖大。心也是如此,要想深入,心必須要大一點。廣學就是為了深入,所以就要普贊平等,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好的,我們都贊嘆。不是說你修其它法門就錯了,而是要普贊。但是對于每個人自己來講,最后還要一門深入,你總不能腳踩兩只船吧!腳踩兩只船那就兩門具破。所以“廣學”原就是為了深入。
“專修即是總持”,專修就是總持。一句洪名棗“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這六個字,但統攝了萬法。正如藕益大師所說:你念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在里邊了,一切戒律也都在里頭了。正當念佛時,你還想偷人美金,那就念不了佛了。所以念佛的同時就是持戒了,戒律就在其中體現了。禪宗到現在為止,公案有一千七百多條。所謂“公案”就好比是大家作為一種公共的檔案資料、案例,共同公認的案子共為一千七百條。而在這一千七百個公案中,禪定也都在里頭了。所以一門就是普門,就是統攝萬法,專修就是總持。因此,總持陀羅尼,統攝萬法,萬法統攝了就是總持。
“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叫誰呢?是在把你自己叫醒呀!你在睡著呢,都在做夢中事,念佛就為的是一聲一聲地把你自己叫醒。“聲聲喚醒自己”這表現的就是“禪”嗎!“此身已在涵圓殿,更從何處問長安。”
涵圓殿就是長安城的皇宮。這首詩等于在說:“此身已在天安門,更從何處問北京?”到了天安門,你還問北京在哪干什么?你已到了北京的中央了。同樣的道理,修凈土不需要再參禪了!當然,領會一些禪,對于我們破執著,不局限于有為、有漏,還是有好處的。
“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我們廣學多聞學般苦,聲聲不離本尊,念念不離本尊,聲聲喚醒自己,我一念一念,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離開我們的本尊。這里是“密”,這就與密法也相應了!念念都在本尊上,我就會感應道交,這個心和本尊沒有分離了。本尊是誰呀?就是阿彌陀佛。
這是第十三拜中的內容。連同上面所講的第十二拜及下面的第十四拜的內容都是很重要的!是《凈修捷要》之中的精華,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不光是凈土宗,涉及到了各個重要的經論。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凈,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四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這里講了“三覺”:本覺、始覺、究竟覺。人人都有個本覺,眾生因為他迷惑無明,所以才成了凡夫眾生而不能覺悟。雖然本覺是和佛一樣,但是現在眾生完全為了追求聲、香、色、味等等享受,受世間種種物欲的刺激,于是沾污自身,心也就不覺了。所謂“無明”是因為妄動而產生的結果。有了無明之后,染污就越來越深,完全變成了不覺。現在眾生這個樣子,人還是好的,還有比人更愚癡、更殘酷的,互相間就是殺。那么,怎么能夠恢復本來呢?本覺人人都有,但是不覺,不覺之中,怎么才能夠恢復本來呢?就要*始覺。*開始的一點覺悟。有了始覺你才可能“收復失地,還我山河”,才能夠徹底覺悟。始覺之后,是否就可以了呢?始覺只有合乎了本覺,這樣才能達到究竟覺也就才能真正的成佛而不再迷了。
打個不太恰當的譬喻:我們雖然有覺,就如同礦石里有金子,只有煅煉了之后才能煉成純金,也就是究竟覺。純金煉出之后,金子就不會再變成礦石了。
“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就是我們的本覺。怎么算始覺呢?“起心念佛,方名本覺”我們起了心,發起了念佛的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做“始覺”。所以一般的信了佛還不足以稱為始覺。這個念佛是很重要,所以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不管你修什么,都必須在起心念佛之后,才真正的始覺。從不覺開始,就是要結束你那個不覺了,進而趨向究竟覺時,就要產生始覺。產生始覺,就要*念佛。
“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這八個字好。所謂“托”是指借托、依*、依托。我們依托彼土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依報就是國土,黃金為地、泉池交流、宮殿……種種莊嚴,這都是依報。正報就是佛菩薩大眾。我們要假托依*彼土極樂世界,用正報佛菩薩,依報種種的莊嚴,來顯明我自己的本心。所以我們講觀想極樂世界、觀想阿彌陀佛……種種功德,這一切都是為了自我的幫助,以此來顯明我們自己的本心。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老是念佛,就是始覺。我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所念就是本覺。因此,我始覺所念的就是本覺。這樣一來始覺就沒有離開本覺,也就是“始覺和本”了。產生始覺還要做到始覺合于本覺,這樣才能“直趨覺路”,直接走上究竟覺的覺路。所以佛是三覺圓滿,本覺、始覺、究竟覺都圓滿了就是佛。咱們現在很榮幸,是在本覺出生始覺。要念佛了,這個是始覺,只要始覺不離開本覺,老念就直趨覺悟之路。念到最殊勝處,即生便可證得“無生法忍”。晉朝有一個窮人,生活很苦,當他知道這個法門之后,他就拼命念佛,并且發了大菩提心。結果佛就現身給他說法,他就現生證“無生法忍”,成就為菩薩了。成菩薩往生之后,七次到這個世界來,世間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時候,在乩壇上他才把這件事說出來,并說了很多開示。
在《觀經》里,也提到了韋提希夫人,他的兒子太壞了,要殺為國王的父親,并自己做了國王。于是韋提希夫人就去救自己的丈夫。由于兒子不許給父親東西吃,要餓死他,所以韋提希夫人就把果醬類的食物涂在身上去見丈夫,丈夫就*吃她這些東西活命。后來兒子知道了這件事,于是就要殺母親。一個宰相看不過去了,我不干了,自古有殺父親的國王卻沒有殺母親的國王,我不給這樣的皇帝當宰相了。這樣他才沒有殺自己的母親。韋提希皇后很苦,就求佛,佛就來了給她說法,并讓她見到了極樂世界,她當時就證得了“無生法忍”。所以我們念佛,不是只有在臨終時才能往生的。當然絕大多數是在臨終時才能顯現。但極特殊的情況也有,可以證到“事一心”,也就把見思惑斷了。證到“理一心”就破無明了。破無明有四十幾個層次,《華嚴》是十位、十行、十向,每一個都是“十”,三十個位次稱為“三賢”。從初位起就開始破無明,其中有三十個位次,到初地又十個位次,然后是等賢、妙覺,再有一分無明破盡才最終成佛。所以破無明不是一下子的事,破無明的人各個情況都不一樣,其中有四十多種不同的情況,一層一層的,就好象我們擦一件銅器上的銅銹,當露出一點本來的銅光時,你就高興了,認為馬上就擦出來了,但是這擦的過程還很漫長,還有四十二個位次。所以,要想成就究竟覺,全部無明破盡才可以“始本不離,直趨覺路”。
“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暫爾,用這么很短的時間,你的始覺和本覺就分家了,“相違”就是分家了、彼此相背。沒有去合本覺,就會馬上墮落在無明里頭。無明就是不覺,就是迷。所以我們要想成就,就必須要破四十二品無明。在修行過程之中,要行和解并重。解而不行,增長邪見。如果只是研究,看了很多書,懂了很多東西,到處給人講,而并沒有按佛所說的去做,這就叫做“解而不行”。這樣你所進步、你所增長的也只是一些邪見,而并不是正見。“行而不解”也不可以!有些人就只知道念,什么也不懂,這個什么都不懂很危險哪!很多人念佛,都錯以為多念一句佛,死后可多一個元寶。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得元寶,這樣發愿的人再怎么念也不能往生!將來就是滿他的愿,也只是死后元寶多一些罷了。佛不勉強任何人,發這種心愿的人應當放棄這些念頭。
我曾在居士林碰見過一個人,他說:我的心愿就是通過念佛,使自己到死的時候,能得到些好處。我的大師妹也是如此,她就愿死的時候好一點,因為她看見我母親和岳母死的都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公公死的卻很痛苦,于是她只求通過念佛使自己死得安祥些。她說“往生我哪有希望呀,沒有希望的。”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所以“行而不解”只能增長無明。我們要破無明,如果不能理解,而只是盲目地去修,那你增長的也只是無明罷了。行解相資是很重要的!《凈修捷要》就有這個好處,能使我們很快地深入了解佛教的綱領,有了綱領就好辦了!然后以此為核心,再進一步隨緣行解相資,相互促進。
“故知正遍知海,隨入眾生心想。”《觀經》上有這句話:“諸佛如來,是法性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又說:“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知道“正遍知”是佛的十號之一。“遍”是無所不知;“知”是正知。這正遍知如海,進入到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之中。不但是佛,觀世音菩薩都如此。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一步一步打破“能所”,最后都是要滅,“滅”也要滅掉,“生滅滅已”,連這個“滅”也要滅,就是“寂滅現前”。“寂滅現前”不是“斷滅”。在“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之后,得兩種殊勝:
一、“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可以去救度眾生;
二、“下供同一切眾生同一悲仰”,和一切眾生同一個心,求佛加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世音菩薩發心就是發這個心,證的果也是如此。所以,眾生求救于觀世音菩薩,就馬上可以得到解決。觀世音菩薩馬上就知道了,因為菩薩同一于你的悲仰。同時又同一慈力,有如來的慈力,慈力就會到你的身上。所以,尋聲救苦而得到救度的人多到不可說,現在還是多得很!
“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凈,不涉一切情計,”這個正遍知海雖然入眾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即指常寂光土,真實的凈土,它不牽涉到一點點咱們的情和計。眾生都是在情想中,種種的考慮、計算、分別……正如《楞嚴經》所說:人類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就是畜牲、鬼;“想”要多就是天界。“純情則墮”情重就要墮落往下走。“純想即非”,這個“想”是離情的,與情是對立面的,“想”不能當“理想”來理解。“純想即非”,就是不牽涉這些情。因為一切追求、欲望、名利、眷屬兒女……種種的感情,都在這“情”字里頭。因為你這個“情”就有私啊,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也就沒有那種普遍的心,只是有緣慈。佛是無緣慈,同體悲。所謂“有緣慈”就是說,你跟我有緣,所以我就對你好,愿意幫助你。那么這個善心不算十分偉大,雖然還是好事,但畢竟是“有緣慈”。佛是無緣慈,他不是*因緣而去發慈悲的。佛視眾生同等,誰都要救度,是同體悲。任何一個眾生都與我同體,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所以佛菩薩偉大就偉大在他“不涉一切情計”。這個“計”比“情”還要重。就是說眾生總是要考慮:我修的怎樣?好不好?今天修的殊勝不殊勝?……總在那計算、計較、有所求、有所等待,這樣做就限于“有為”了。真是到了寂光真實凈土,法身的境界時,是不牽涉一切情計。佛雖然是入到眾生心想中,可是佛并沒有牽涉情計,并不象我們凡夫那樣分別、計較、情執……佛入到的是正遍知海里,因此是真實的清凈。我們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就應該同樣的也不涉一切情計,所以我們要老念佛才是。在念的時候,一切不考慮,就是這一句佛號,一句跟一句的念。我常說,咱們這么念的時候,一切都不換,不是為了見佛見光才去念的。我一句跟一句,清清凈凈的念佛并不在換作交易。堅持清凈念佛而“不涉一切情計”。
“微妙難思”清凈念佛的結果是非常微妙的。這個“妙”是指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細致的地步。微小到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見其中的很多事情,而并不是你能輕易發覺的。所以這樣的“始覺和本”、“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這一切都是微妙難思的法,不是我們能用頭腦去思考想象所能想得通的。
所以我們現在先要求能夠達到理解的水平,做不到的先仰信也行。先信仰什么呢?先信佛在佛經中的每句話都是正確的。雖然現在有的話大家接受了,有的話還不能馬上接受,但是大家放心,不能接受不要緊,我們只要老實念佛,念念中會一天比一天明白的。通過念佛你自然自然就能理解了。不要請別人講,你老反復的看來看去,念來念去,你就能通。這是佛恩加被,也是佛法的殊勝所在。
“絕待圓融”,就是沒有對待,一有對待就是二,就有矛盾了,就如同我們世間一樣了。佛法是離開對待的,不是對待的法,沒有對待法。你還比較什么?一切本來是絕待的,是圓融的,彼此沒有妨礙的。對于“圓融”與“不圓融”,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把“水”往什么樣的容器中倒進去,它都洽當、合適,同樣的水,電冰箱里凍成一塊冰,這塊冰擱在什么容器里頭都不合適,有的擱不進去,有的擱進去也不洽好。這個水它就圓融,冰它就不圓融。那么,這冰和水的差別在哪呢?只不過溫度不同罷了。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圣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五拜)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這個名號是萬德所莊嚴的,所以稱為“萬德洪名”。這個名號不僅具有了萬德,而且可以名召萬德。你叫誰的名子,叫誰誰就來。同樣的道理,這個名號是萬德成就的,包括了萬德,你叫這個名子,你就把萬德都叫來了。所以,通過念佛可以“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這是藕益大師的話,這話好呀!你念佛的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全給我們了。通過念佛就全攝了佛的功德而成為我們的自功德了。說的再白一些,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全部功德全變成為我們自己的功德了。所以,念這一句佛號就有這么大的功效呀!“能滅眾罪”,各種罪都可以消滅。“果能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修持的重要關鍵。
《無量壽經》講到“三輩往生”,不管你上輩、中輩、下輩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貫如此,一如即往。“專念”就是專一的念,不是又念佛號又念其它咒。或者雖然念的是佛號,可是心里總胡思亂想,這都屬于不夠專一。真正的專念是指你果然能夠一向專念,一心不亂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達到“一心”了。這就比《阿彌陀經》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為《阿彌陀經》是打一個突擊,克期取證,規定一個時期內,專心的修,修到如果能達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這樣最后一定能往生。而這里講的要比《阿彌陀經》講的要放寬了一點,只要求“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夠做得到的當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實報莊嚴土”。而咱們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亂,不是想這想那,不是亂七八糟的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亂、清情凈凈、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獎大師翻譯的經中用的是“系念名號”這幾個字,心就專念這個名號就可以。所以《無量壽經》中也是“一向專念”,一慣的念就是專念。也就是說,不管你自己能否達到“一心不亂”,你都可以往生。因為我們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這就什么問題都解決了。如果你能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對于往生有很多人誤解了,以為念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這是理解不深。夏老師說過:
“念不到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專念就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不光是到臨終時佛才來接引的!果然能一向專念,自然能垢障清除,心中的污垢、障礙都可以消除。
“不但道心純熟”為什么要一向專念?就是因為要消除一切障礙。在往生之前,我們在人生路上到處都有路障,給你安排了很多路障。多多念佛就是消除障礙,不但是消除障礙,而且使你“道心純熟”,只要多多念佛,向道之心才能純熟。我們修持就是經歷兩件事情,說兩件事情其實等于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處熟,熟處生”。一個是生的地方,一個是熟的地方。我們熟的是什么?就是“貪瞋癡”處處自私自利、處處為我打算……這些都熟極了!總是打妄想,從來沒有說我要整頓安排一點時間打妄想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在處處打妄想。貪心、瞋心、癡心壓都壓不住。所以在這些方面都熟極了!而向道的心:我要來念佛,來做功德,來助人,來利他……這些心卻是生陌的。沒有種種貪欲心那么熟。
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轉變,把這個生處變成熟處、把熟處變成生處。要把我們這個道心、菩提心、慈悲心、念佛心、持戒心……都變成很熟。而世間的種種功名、權利、妻子、兒女……這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東西,我們反要變成生處。這是一個轉換。所以說,你要心仰極樂世界去修道,厭離這個娑婆世界。對于娑婆世界這一些東西要變成不是我所喜歡的才成。這也就是熟處變生。
“且可福慧增長”念佛可以使你的道心純熟,生的地方變熟了,而且可以使你的福和慧都增長了。這個“福”還不僅僅指世間的種種享受,出世間也需要有福啊!出世間的福很重要。比如要想親近善知識,你有這個機緣才可以。有的時候你沒有這個福報,有個很好的道場,但你就是參加不了,參加了之后你生病,別人都很好唯有你牙痛,有許多的障礙說明你的福不夠呀!
比如王上師在世的時候,他對門有一個郝居士,這個人好極了。他每每介紹人來見王上師,可怎么也不成,事前說定可以來,可到時候就是來不了。后來郝居士總結了經驗,凡是他要介紹一個人來見王上師,他先替這個人念多少多少遍的“金剛百字明”,先替這個人消除障礙。這么做了之后,果然成功了。到時候這個被介紹的可以來了。
所以,這個“障”字很歷害,有的說是我怕受罪,增長“障”也是不得了的。你不修持還很好,一修持到處是干擾,阻止你修持。例如你剛剛要多念一會佛號,單位馬上給你下達一項任務,叫你趕個什么東西,你念佛就只好落空了,這就是障礙。你要是很好用功,就要有福報!有出世間福,你就會需要書的時候就能得到;請佛像時候就能請到……大家都能遇見善知識、善友、菩提眷屬,這都是福報。不然,你一個人念佛,全家人都反對,你這就是有障礙沒福。這種情形很多,丈夫生氣把佛像扔出來,丟到好遠去……所以,能有菩提眷屬是很可貴的事情,是有福的結果。
出世間福也要,慧就更需要了。念佛關鍵是慧,你要恢復你的法身,解脫你的煩惱,都是要*這個般苦。你老念佛,這福慧自然可以增長。更重要的是臨命終時。所以“一向專念,信愿持名”,在前頭這“信”和“愿”都提過了,實際就暗攝在念佛里頭了。知道一向專念的人,他就是從信愿出發的嗎!那么這樣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往生,這可不是*自己的力量,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在念佛的時候),這時你的身體的“四大”(地、火、水、風)分離,非常痛苦,心力極微弱。而這時你要是能念佛的話,這可不是你平常鍛煉的結果!所以很多人以為我要鍛煉到這一步才成,這個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愿才是你能達到佛來接引的條件。佛來接引,也就是我常說的一個比方:你上這個大學是500分考取,我上那個學校200分考取,這個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極樂世界這個學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后沒有降級,沒有留班,各個是愛因斯坦水平的畢業生,所以最終都要成佛的。就是這么一個特殊的學校。盡管如此,可你這200分還得要的嗎!所以你要達到佛這個愿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愿哪!你愿意往生,你在愿里頭,而且你還肯念佛,并且一向是如此。
“臨命終時,圣眾現前”一向如此,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佛就和許多大菩薩,許多圣眾以及與你有緣的往生者都來接引你,這是很多人都證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時候看見自己家里頭過去已經往生了的人,跟著佛一塊來接了,大家來到將要臨終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阿彌陀經》有兩種譯本,一種是鳩摩羅什譯的;一種是玄奘大師譯的。這兩句話是在玄奘法師的譯本里頭有的。
對于已有的《阿彌陀經》,玄奘老法師為什么要再翻譯一遍?這都是有原因的!這樣的大德時間都是很寶貴的。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本,大家都愿意念,都愿意念這個秦譯本。而玄奘大師,大家都知道他翻譯準確、翻譯的好,可是沒誰肯念,因為念起來繞口。但是他還是要翻譯,重要的是這里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力來庇護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亂。這個“令”字的份量很重,叫臨終人的心不亂,使得他不亂。還有的經上說,佛在這時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讓亡者也進入到另一種“三昧”中。亡者此時與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號了!所以,這個是*什么?*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門、凈土法門是“他力門”,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這是不夠的。他力就是彌陀的愿力,所以彌陀稱為“大愿之王、佛中之王”。他的愿力特別殊勝。你一定要信愿持名,愿意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些條件符合了,在你最后的時候,佛和圣眾就現在你眼前。這是佛的力量。這里說的簡單一點,別的經上說的,在《大經解》上都有。
“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見佛,阿彌陀佛。”佛的這種“三昧”的力量,使你也入“三昧”,這時候自然正念分明,跟著念,隨著佛往生了。這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彌陀佛稱為“接引佛”。我們修行都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得的果實就是蒙佛接引,蒙佛接引而得往生,*的是佛力。你看接引佛,一手捧著蓮花,一個手是垂直的。而這個蓮花就是亡者所要坐的蓮花,給你送來了。這個手是接引的表示,表示接引。佛的力量加被使你能去。
“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所以一到極樂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的這個肉身了,而是在蓮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變化出來的,不是我們血肉的身,稱為“蓮花化生”。往生之后,大家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前面談了很多很多道理,這里就說到具體的地方了。這一切都不二。大家確實是都見到了極樂世界、見到了阿彌陀佛。我們這個開始念佛就是開始的覺悟,這個覺悟與本覺相合,就直趨究竟覺。那么,具體修行起來,就需要你一向專念,在臨命時才能得到接引往生。所以一個教一方面肯定要跟你說明其中的道理所在。致理純念,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夠接受,真正認識到這個法是最高的、最奧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確的。光認識了還不夠,你還要能夠做得到才是。你怎么做?這“三十二拜”講得很全,而且都是你在現實生活中都能做得到的。你一向專念,下定決心,從現在起,把佛像給請來,開始供上像,然后就從一個很小的定課開始,天天念。就連小孩都在念,就拿我認識的一人來說,他在中學時代就開始念佛了,現在已經上大學了,他一天就念到八萬聲,念下來也就轉換了,很順。不僅自己要念,全家人都要念就好了。所以,大家要建立一個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屬,大家一致。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普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愿大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六拜)
這里講到極樂世界的自然境界了:“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這個“風”是德風,很清凈、很溫和、很舒適的風。“華雨”,它沒有下雨,它只是風吹,吹到天上落花。這花很多,花瓣一瓣一瓣下來,跟下雨一樣。花落到地下,隨著顏色不同,紅的跟紅的花瓣放在一塊,黃的和黃的花瓣放在一塊……自然在地上就出現了圖案,跟很美麗的地毯一樣。腳踩下去沒深四指,因為它是軟的,一踩到那個地方,那個花瓣下陷有四指深,一起來又是平的。這個“德”稱為“華雨”,花象下雨一樣,它是一天幾次,滿地都是花瓣,并不是雜亂無章,東一堆西一堆的,而是由各種顏色所組成的美麗的圖案。
“妙香天樂,泉池林樹”空間都是微妙的香,因為極樂世界一切東西都是各種寶所裝飾成的,各種最上的香所成就的,因此一切的萬物都在放香。這個香有種種好的功德,能增益種種善根。這個香也普熏一切世界。極樂世界的香,有時候有人在修法中聞到特殊的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極樂世界的香,你心里清凈聞到了;一種是空行母來了,天人來了,你這里也會香,這是華香。
“天樂”,極樂世界到處都是,風吹時,樹上有鈴鐺都會響,自然而然奏樂;樹上都有寶網,房子犄角處都有種種種的鈴,自然就是在奏樂,所以到處是妙樂,天中演奏許多音樂。“泉池”,泉水流動的池子到處都是,上面還有蓮花,各種的,白色白光,黃色黃光……正如《無量壽經》所說:“隨風散馥,沿水流分”。隨著風都散布香氣,沿著河流水,流的也是香,都是在放香。在敦煌有一張壁畫,畫的就是極樂世界的游泳池,多少多少頭上有圓光的菩薩在河里游泳,岸上坐著很多看游泳的,都是穿菩薩衣,頭上有圓光的……這里也是一樣,可以游泳、可以歌舞,樣樣都有,但是清凈快樂。
這個“泉池”不可思議!大家都在一個池子里頭,可以隨各個人的意愿,有人喜歡這水只是到腳面,淺一點,對于你就是到腳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人希望淋浴,水就從上往下灌……各種各樣,都是一個池子,但能滿一切眾生的心愿。所以這就微妙不可思議了。這是什么水能如此的聰明啊?因為處處都是阿彌陀佛的心呀!不然他怎么能知道所有的人都在想什么呢,而且馬上就適應你,處處是如此。水演說種種的法,顯的、密的;有的在灌頂受位,有的聽種種聲音,這些聲音是你想聽到什么就聽到什么,你不想聽就聽不到。不是變成噪音,象我現在所生活的環境那樣,隔壁一戶人家經常放大喇叭,住著一個姓吳的鄰居就跟他說:“你放這噪聲干擾我!”他說“我放的是音樂。”姓吳的鄰居說“不管是音樂不是音樂,我不想聽的時候你讓我聽到就是噪聲!”所以,人家不想聽你放的這么大,即使是音樂也不行。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你想聽就聽到,你想聲音大就聲音大,你不想聽,就沒有了。更重要的一點,你所聽到后馬上就相應,所以你在那游泳、洗澡……其實都是在進步。極樂世界的“七寶樹”,并不是我們在故宮里看的這樣,用金子什么的合成一個樹,這樣的樹送給我我都不要。這個“七寶樹”美的沒法說了,只能拿珊瑚、瑪瑙來形容它的光明、清凈,顏色好看。并不象世間用什么什么寶所裝點的,也不是真的很機械地用各種寶來湊成一個盆景。盆景是呆板的,只是有錢人、俗人的一種愚蠢的享樂。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也不是真的用金子鋪的,金子又冷又硬的,真鋪起地來也不舒服。這個黃金為地,它是柔軟的,那個花也是踩上去沒有花的感覺。黃金為地,其觸柔軟而光色,并不是世間的金子,它不受一切的腐蝕。如果是鐵就要生銹,鐵生了銹受到腐蝕后,看起來很難看。但金子從來不生銹,永遠光色,而且一般都是金色光明。用黃金來形容極樂世界的地,就是告訴你,讓你懂得并不是真的又冷又硬的黃金在那構成一個地面。總之,都是非常微妙。“寶網”房子上都有七寶。種種寶、種種玲、種種樂器組成的房子,才能蓋在上面。種種的摩尼寶,都在發光。它發光,它散香,它出音樂……這一切都是如此。“靈禽”就是指鸚鵡、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等。這個色、光、聲、香都有。種種的顏色中又出現種種光;種種光中又出種種的顏色,互相交換。
六、第十六拜至第二十二拜
這些色、光、聲、香“遍滿佛土”,到處都是一樣的。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極樂世界是成就這樣的功德莊嚴。這樣的功德莊嚴作什么呢?“增益有情,殊勝善根”,落實在這一句上。這一切一切都是為了來增益。“增”是增長;“益”是饒益。讓有情眾生,殊勝的善根得到增長。
“大愿大力”,這是大愿之王,而且形成了力量,成了愿力,所以是大力,能夠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莊嚴。
“阿彌陀佛”,當我們念到這個地方時,就要隨文入觀,觀想到極樂世界的情景:色、光、聲、香、種種光、種種花……一切一切的殊勝。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七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剛才說了“黃金為地”是一個譬喻,在世間只能用黃金來作譬喻,才能使我們可以稍微知道極樂世界的地是如何的光、如何的明、如何的干凈、如何的整齊……。
“寶樹行間”,七寶樹,都很整齊,不是雜亂無章的,一行一行都排的很整齊。這個樹都是“七寶”為樹,這個“七寶”也是形容詞,不是世間上所謂的,很機械的那些寶。所長的葉子,所結的果子……都是超乎世間的。
“寶樹行間,蓮花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寶樹一行行,或是行走其間,或是在蓮花池內,或是在寶樓閣中……這里是講了四個地方。在地上徑行著念佛的、蓮花上坐著打座的、在寶樹行間徑行的……都是發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
這些人都在那里“位正定聚”。這個“定聚”是一個名詞。有三種:一種是正定聚,一種是邪定聚,一種是不定聚。這個“聚”字就是聚合、類聚的意思。所謂的“正定”是指一定可以證,一定可以悟的,這是屬于“正定聚”,是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邪定聚”與之相反,就是必定不證悟的人,又稱為“闡提”。這種人不但不信佛法,而且還毀謗。在目前他沒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稱為“邪定聚”。“不定聚”是介乎于兩者之間,住“正定聚”還沒有成功,但決定會成功的,這是“不定聚”。只要大家當下真正發了菩提心,發愿往生,那不僅僅到了極樂世界才住“正定聚”,在這個世界已經是“住定聚”了。求生凈土,發大心發大愿,殊勝不可思議,已經在“正定聚”里頭了。《阿彌陀經》言:若人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皆都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且不退轉,那就決定成功。這個“永不退轉”不可意議。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都是永遠不退轉,所以這就是往生的特殊含義。
前頭已經說了佛的壽命無量,往生的一切人壽命無量,到了極樂世界沒有什么再死了,這里又強調一條“永不退轉”。“不退轉”有三個不退:一是位不退,地位不退了;二是行不退,你的修行不退;三是念不退,起心動念,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了。
“位不退”,到了極樂世界就位不退,再不變成凡夫了。極樂世界的人不會再變成凡夫了。再來人,不是凡夫,稱為活佛。“呼圖克圖”乘愿再來,原來的活佛不是假冒的,真的還是很可貴的。你要是到了極樂世界后“倒駕慈航”再來這個娑婆世界,那也相當于“呼圖克圖”了。不會再退為凡夫了。地位不退了。
“行不退”,都是發大乘心,一律都要成佛的,所以你不會再退為阿羅漢道。只愿求“阿羅漢”的人沒有這個因,也沒有這個緣。要以成佛為因、成佛為緣才能行不退,你所行不會再退到二乘。而只想修證“阿羅漢”為止,只求自我自覺就算了,這樣的眾生難度。諾那祖師在母親肚子里頭就哭,人家問他,活佛活佛,你在母親肚子里哭什么?“我哭眾生難度!”。確實是難度,有的人就退了,這么難度就不度了嗎?舍利弗就曾起過退轉之心。
當年有人管他討要眼睛,他就拿眼睛布施給他,布施完之后,那人拿到了眼睛說:“看,你性子太急,你也不等我說完,我要的是左眼,你挖給我右眼有什么用。”舍利本想:我有兩只眼睛,犧牲一個,我還可以活命,我還可以看東西,沒想到他說錯了,既然想救人救到底,干脆把另一個眼睛也挖了給他吧。于是又把另一個眼睛挖了給他。那人拿來用鼻子一聞說:“你這眼睛是臭的,不能入藥。”往地上一扔一踩,把這眼睛踩掉了。舍利弗自感救眾生太難了!布施不下去了,于是就產生了退心。退心之后,就是“聲聞乘”了,再發大乘心就發不起來了,直到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才又發起了大乘心。修行到了能挖出兩只眼睛來布施的水平,已經是了不起了,可還是退轉了。這說明要想不退轉太難了!
“念不退”,這個水平更高,念念流入佛的智慧之海,念念和佛的智慧相契,起心動念無有不合乎般苦的時候。
所以,到了極樂世界這樣的境界,都是不退轉,長壽無量,焉得不成佛!老是前進,壽命無量,總有一天你會成功的嗎!到那時一切功德都圓滿了!
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容色微妙”。“容”是容顏,“色”是色相。又微妙,又極其莊嚴,是“超世稀有”的,超過世間的,極其稀有。
“咸同一類,無差別相,”大伙都是一致的,不象咱們這個世間,這個人的皮膚,那個人的皮膚,彼此都不相同,有這個種族那個種族,互相歧視,互相殘殺,互相斗爭,互相壓榨。而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差別相,都平等一樣。
“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剛才說過,蓮花中化生,清虛之身。身體雖然是有,只是一個形色,并不是有血有肉,不象我們這樣。所以他吃飯是以意為食。由于是“凡圣同居”,所以還有吃飯的習慣。到吃飯時都給你擺到這,一看就夠了,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大小便。想吃什么東西都來了,吃完之后,也不要洗盤子洗碗,也不用別人管,自然就沒了。“凡圣同居土”的人還有這習氣,到那還想吃一吃,這習氣很歷害,習氣只有到佛才能把習氣去得凈。所以有些大德還有些毛病、習氣。這一點我們要看到他的主流。有的屬于習氣,連阿羅漢都有習氣。
佛經中曾有一個故事:一個阿羅漢被一個恒河的女神跑到釋迦牟尼佛那告狀說:“你這個弟子老罵我,他走過恒河時管我叫恒河小丫頭”,恒河女神說:“他輕慢我”。佛說“這樣讓他給你道歉。”于是見到這個阿羅漢后佛說:“人家不愿意你老這么稱呼,你應當賠禮。”于是這個阿羅漢就過去給恒河神女賠禮,他說:“恒河小丫頭我對不起你,”釋迦牟尼佛說“你看見沒有,他給你道歉,還向你叫恒河小丫頭,他并不是看不起你,這是他的習氣”。這個阿羅漢就是如此,形成習慣了。所以這個習氣一旦形成很難改正。
這個“清虛之身”,沒有帶煩惱習氣,是“無極之體”,他雖有這個形象,但沒有實體存在。這里借用了道教的話講是“清虛”、“無極”。是變化而生,不同于從父母所生的血肉之體,所以非常清凈。“清虛”就是沒有實體性的東西。“無極”就是沒有固定的結構、固定的條件……等都沒有。
這些往生了的“諸上善人”,我們這一禮禮的是誰?到了這才把對象指出來,我所禮拜的是“諸上善人”。他們在什么地方?這些“諸上善人”就在極樂世界的“寶樹行間,黃金地上,蓮花池內,寶樓閣中”。他們都是發了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住于正定之聚,不會退轉了。容色也微妙,沒有差別。都有清虛的身、無極的體。這一切“諸上善人”我才頂禮,這一拜就拜這些人。
再重復一句,這些人是怎么到極樂世界哪?對此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這些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到的結果。前頭不是有了發菩提心了嗎,這再著重一句,都是由于“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才頂禮,頂禮他們的功德,表示自己應當向他們學習。
下面講以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中多有“阿鞞跋致”者,因此接下來我們就要頂禮“阿鞞跋致”了。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八拜)
“一心觀禮,在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極樂世界最高的樹叫菩提樹,高大極了,功德也大極了。這個樹你見色聞聲,看見了樹,看見樹的影子,聽見它的聲音,你就觀想這個樹都得不可思議功德,可以得三種忍,甚至到“無生忍”(即“無生法忍”),所以這個樹極端殊勝。所以密宗很講究觀想、目的在于歸依凈。觀想很多壇城,在菩提樹下,在寶欄楯的邊上,聞到了妙法,證到了“無生法忍”,也就是證得到地上菩薩的水平。真正證到“無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薩。再上就是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覺菩薩,十二地就是佛了,也就是妙覺,佛再高是十三地。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離佛就差一點點了,快并肩了。徹證“無生法忍”的是八地菩薩,但初地菩薩也可以證。所以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證的深度不一樣,但都可以開始證,到八地真正證了“無生法忍”,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見佛聞佛說法,聞到法音,聞到法音自己就開悟了,證“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不是普通的事,你馬上是地上菩薩了,那還得了!所以這是非常的“頓法”。
“受用種種大乘法樂”,地上菩薩的法樂,是我們是無法想到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到了地上菩薩的地步,就又有福又有慧,而到了佛的境界那就更是功德智慧都圓滿,福也圓滿,慧也圓滿了。
“一生補處”,那就不是八地菩薩,等釋迦牟尼佛的法都完了之后,下面一個新的劫,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彌勒菩薩來世間成佛。現在已經在兜率等著呢。將來是舍兜率而降王宮,然后出家、得道、成佛、轉法輪,最后般涅槃。這些“一生補處”的菩薩,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這一切“隨意所須,應念現前”。心想到哪里,一動就能現前。“一生補處”如彌勒菩薩一樣。這樣的大菩薩,雖然還是菩薩,但因為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就是補佛位了。等于說你已經當選總統還沒有就職,選舉的結果是你已經當選,但還要到一定時候才能接任,總統才把職位交給你,實際下一任總統不是別人,就決定是你了。所以下一屆的佛就是彌勒,但他還沒有就職,還要等一等,這是“一生補處”的意思。
怎么成就“一生補處”呢?“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十地菩薩都不離念佛,這一生補處菩薩也由于念阿彌陀佛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能把念佛看得很淺,這種觀念我們必須要把它端正過來。不但是一切眾生,連一生補處菩薩都是由于念阿彌陀佛才成就的。底下我們都要講的,文殊普賢都在發愿,要往生凈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師,他也發愿念佛往生,還有誰的智慧能超越文殊?所以都在求生凈土,而且是最下下根的人也可以去,即使是最嚴重的病人犯了絕癥,病入膏肓都可以治。最高的文殊普賢都不屈才,也要去。什么能夠這么廣泛,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當老師的最怕學生水平不齊,由于水平不齊,老師講的高了,低的聽不懂,講低了,高的不愛聽……老師不怕別的,就怕學生水平不齊。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水平不齊到了極點了,但是都能救度。這就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常說,這個凈修功課從幼兒園到研究院同是一個課本。只有佛法可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真的念下去就成功了,這一段就是講禮拜一生補處的菩薩。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圣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九拜)
這是在禮拜什么呢?禮拜“方便、同居”兩土的圣眾。剛才都是在講“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主要是“實報莊嚴土”。這一段就要禮拜“方便有余土”和“凡圣同居土”的那些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圣眾。我們都要觀想、禮拜,敬佩他們成就在我們之前。我們現在與這些同修先結緣。
在這一世已經斷了見思惑,或者到了極樂世界之后斷了見思惑,你往生后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它在“凡圣同居土”之上,又在“實報莊嚴土”之下。“實報莊嚴土”是菩薩。菩薩要破塵沙惑,還要再破無明,菩薩在“實報莊嚴土”也部分的證入到“常寂光土”,這是最高的,真正的佛在“常寂光土”。
極樂世界的四土,界限劃分得并不分明,這一點非常特殊。“方便有余土”是斷見惑思惑;“凡圣同居土”,(極樂世界叫作凡圣同居凈土)。現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咱們不都是凡夫嗎?可是咱們這個世界也有圣人呀,比如文殊菩薩就在五臺山。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親見過文殊,是一個福建的出家人。這是兩個人說的事不會有錯,一個通愿法師,通愿法師在比丘尼當中,國內是第一位的,很有道德,她那時在五臺,再一位是圓徹法師,是福建人。據他們講那個福建和尚到五臺的時候,很恭敬地三步一拜進了山。象他這樣修行的人現在很少了。三步一拜,要拜到五個臺,他走了一半的路程,來到一個地方,一個小門上寫著“金剛洞”,他看了看這個名子,走進門一看,里面很大,是個道場,有大殿還有藏經樓等等,還有很多很多出家人。兩種服裝,一種是和尚服裝,一種是喇嘛服裝。五臺山是兩種,有和尚有喇嘛。他就走進大殿,這時很怪的事發生了:這個大殿有一個臺子,沒供佛像,因為沒有佛像,他就沒有頂禮,是空臺子。但他圍著這個空臺子轉了三個圈,這也是一種禮節,只不過沒有頂禮那么恭敬就是了。他很奇怪,這里怎么沒有佛像?他預備走出來時,又到別處看看,當剛走到門口要出去時,后面出現一個小沙彌喊他:“某某法師”。叫我?他回頭一愣,這里怎么有人會知道我的名子呢?我剛來呀。小沙彌對他說:“我師父叫你。”于是他就跟著小沙彌走了進去。看見一個老頭,他很恭敬地給他頂禮。頂了禮之后,老和尚就說:“遠來不容易呀!”并把一個座位給他。他就跟老和尚說:“這個地方很好,我能在這掛單嗎?”老和尚說“你的因緣還是得回去,我這不能留你”。他說:“老法師,你這里大殿上為什么沒有佛像?”我這里用不著。”(這是禪宗的話。用禪宗的話講就是“外求有相佛,與吾不相思”。但是現在我們還最好把佛像拿去好好去供。雖然懂得禪宗的道理還是照樣供,這樣才最高,連禪宗也不著。如果我們聽了禪宗的這樣的話后就不供佛了,那還是執偏于另一邊了。)
后來,和尚不留他掛單,他就請老師開示。老法師就寫了四句話給他,他記住了。出門后繼續走,他沒有絲毫感覺任何特別,也沒拜老和尚。后來天黑了,下山太危險了,正好有一個西藏人在那住,不是出家人,于是就留他說:“你不能走了,你走了很危險,就在我這過夜吧。”他就留下來了。西藏人招待他吃晚飯、聊天。這個福建和尚就問:“你們全五臺山有多少和尚?”他說:“五臺山怎么算也不到幾百人哪!有人想供千僧齋,我們把所有人都找來也湊不夠。”和尚說“不對!不對!我知道一個地方就有七、八百人,還有其它地方都有人,怎么能湊不夠一千人呢?”“我在五臺山,我怎么不知道這事,從來就不夠那么多人的!”。兩人還爭論起來了。和尚說:“我親眼見到的!”“你在什么地方?”于是和尚就說在什么什么地方,叫什么什么名子。那個西藏人說“沒有這個地方,我查書給你看。”拿出五臺山導游的老的地圖,各個方面看都沒有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名稱,沒有“金剛洞”。有幾百和尚在哪?都沒有呀!怎么回事?于是和尚耐悶了。那個西藏人忽然說了一句:“你恐怕是遇到文殊菩薩了吧!”
本來他是預備在這吃飯的,這時候他卻一下子眼淚也下來了,飯也不吃了,坐不住了,于是他返回頭去找,并從頭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天都亮了,但怎么找也找不著曾經去過的那個地方。后來,他就把這事告訴了一個福建的同鄉,這個同鄉就把這個事情告訴圓徹法師,圓徹法師也就在我這跟我說的。圓徹法師當時聽了就知道,那個出現過的老和尚絕對是文殊菩薩。看老和尚寫的那四句話,可以橫看也可以豎看,橫看是表面意思,豎看又是一個意思。豎看就是說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也告訴他將來佛前要沒有燈,廟里沒有僧……這就是見到了文殊的一件真事。現在還是這樣,文殊還是在那一接一送,去的人他都接,大家就是不認識罷了。這件事和古代事有類似之處,所以這不就是圣人跟我們在一塊嗎。
雁蕩山、天目山有幾百阿羅漢,雁蕩、天目五百阿羅漢都多,也是圣。還不斷有佛菩薩來到這個世界來度化眾生,也是圣。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不一樣,大家不容易見到圣人,見到也不容易認得。極樂世界和諸上善人阿鞞跋致,到處都是,天天可以見面,這個是不同之處。
“諸往生者,方便同居”,諸上善人共匯,“同居”只是一個方面。本質上他們是凡圣同居凈土。我們是凡圣同居,我們是穢土,污穢的“穢”,我們是凡圣同居穢土。因此我們這個往生是容易的,是從“凡圣同居(穢土)”轉到“凡圣同居(凈土)”,還是一層樓,并不是變成“方便有余土”。但是你是從凡圣同居臟的這一頭換到清凈的那一頭了。可是到了清凈那一頭,他那塊自動的變化和這個高級的“方便有余”、“實極莊嚴”、“常寂光”打成一片。和我們這個地球世界不一樣,所以這個搬家就容易了,不需要把什么東西運上樓,一推一轉移就過去了,這個容易。從凡圣同居穢土還是到凡圣同居凈土。
那么我們在頂禮什么呢?頂禮極樂世界這個“道場”之中、“樓觀”之中的菩薩圣眾。“觀”就是樓閣、講堂、精舍。
“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一切往生的人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或者喜歡說法,大家可以湊在一起,他說大家聽;或者喜歡聽法,大家湊在一塊聽;或是現種種神通,在虛空或在平地,這個“凡圣同居”在平地的多。“方便有余”一般都有種種神通。
“隨意修習,無不滿”在虛空之中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隨他自己的意思,想怎么修都可以,沒有不圓滿的。
這些“菩薩圣眾”,我們要注意這個地方,他沒有說別的圣眾而是說“菩薩圣眾”。凡是“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的都是菩薩,不是凡夫人、不是阿羅漢,都是發大乘心的人,都是菩薩,是“菩薩圣眾”。只是現在斷惑的水平只達到這個水平,所以只能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但是都應該稱為菩薩。
“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這一些菩薩都是因為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普禮未來的同修。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凈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隨愿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數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二十拜)
普禮十方的佛,不僅僅是極樂世界,在十方世界諸佛都在“示現廣長舌相”,在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中,有這個“廣長舌相”。釋迦牟尼舌頭吐出來之后,能整個擋住自己的臉。我的舅父,也就是“南梅”之稱的梅光曦居士。他就有一個異相,他的舌頭伸出來能舔到自己的鼻子尖。他一說法大家都很擁護,所以尊稱他為“南梅”(與之相對的是“北夏”,也就是夏蓮居居士)。他一生講經很多,還有著作。
佛的廣長舌相就是能自覆其面。《阿彌陀經》里頭,十方的佛現廣長舌相,這個廣長舌相就大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說,我們不一定要看舌頭有多么大,意思是佛所說的音聲、所講法的法音能夠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的佛示現這樣的廣長舌相。聲音貫徹到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佛都沒有妄語,是最真實的話。這個“誠實言”是什么?就是都在稱贊,“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阿彌陀佛被十方的佛都在稱贊。名聞十方,十方的佛都在十方自己的三千大千世界,為各自的世界的一切有情演說阿彌陀佛的功德。為什么要演說呢?
“欲令眾生聞彼佛名”,愿意自己本土的眾生,愿意十方的眾生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子。
“發清凈心”聽到這個名子,大家就發起清凈的心。我們不是用染污的心不發起。
“憶念受持,皈依供養”現在是聞到佛名,發起了清凈的心,“憶念受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功德,就憶念受持阿彌陀佛的功德。他有這樣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一向住真實慧,用大智慧來為眾生,救度眾生。不僅是憶念而且要“受持”(即接受、支持、修持)、要“皈依”(即依止、依*阿彌陀佛),還要“供養”。所謂“供養”,一般人只局限在交些錢上,拿些錢買些東西上供,作為供養。但是更好的供養是“法供養”,正所謂“一切供養法供養最”。“法供養”是什么?如實修行就是最好的供養。發菩提心是最好的法供養。所以不一定要擺一些供品。我以前在這些方面相當執著,從河南(即文革中被勞教地)回來以后就有變化了,對物的供養很次要了,重要的放在法供養上。財物供養并不是不好,如果大家把這一般的供養變成法供養,不是更好嗎!法供養的功德大得多,對阿彌陀佛也是如此,財物供養不如法供養。如實修行,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真正的供養。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所有這些善根以至誠的心來回向,回向什么?就是把我所有的一切功德回轉向于求生極樂。求生極樂這個求,不是個人的享受。有人求佛,就是想得到佛的保佑,一切平安、一切吉祥、發財生官、死了以后也要到好的地方,活著時候更好,死的時候也要比別人好……總之,只是一個為自己打算的心,這樣往生不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要求的是利他,我要度眾生,不是為自己。只想到自己,這樣只可以得到一點福,佛可以滿你的愿,但求往生是不可能了。念佛法門是大乘法,是利他,不是阿羅漢的境界。
我們為什么要求往生?我們就是要最快最徹底的實現度眾生的愿望。我們愿意度眾生,但怎么個度法?你自己還在水里頭沒出來,而要把水里頭的人都救出來,這不是空話嗎?所以你自己總要會游泳,自己有了救生圈,自己有了救生艇,再有大的船……這樣你才能真的救人。到極樂世界的目的就是為的這個!你很快的成功,你就有辦法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用種種的說法、施種種的救度,救度無邊的眾生,我們往生是為了這么一個大事。
再結合自己來說,多少生中我們有多少親眷,今生有親眷,過去生中也有親眷。今生對親眷的種種愛護以及你于前生中對于眷屬的愛護,不過是演戲,那場戲下了,換了這場戲,于是就把那場戲忘光了,實際是一回事。你今生如此,來生你這場戲完了之后,又換戲了,你就又全不管了。親眷中很多人在地獄中,在油鍋里受罪,他盼望他的親人來救度,我們正是他所盼望的人,別人還沒有這種可能,那我們只有很快的成功,我們才能救他,才能滿他們的愿,因此我們就要精進啊!
“隨愿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數諸佛。”我們聞了佛的名,聞了佛的功德,才憶念受持。佛就是多生多劫為了眾生種種的勤苦成就的。因為我們也愿意來救度,往生我們得到不退轉,一定三不退,乃至得到無上正等菩提成佛。十方的佛是這樣來勸導眾生,這些佛有恒河沙數那么多,我們在一起一同頂禮十方的佛。所以這個法廣大,雖然時間很短,但是通過禮拜恭敬贊嘆,各個方面都很重要、很深刻、很廣大。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贊本師于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凈土,恒河世界一切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二十一拜)
“一心觀禮”是禮恒河沙數般的一切諸佛。這些佛他們在贊嘆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四維上下”,東南西北稱為四維。上下是屬中國“六合”之內。四方,有上有下就是六方,那么四個角就都包括在里頭了,就不用說“十方”而說“六方”,所以在秦譯的《阿彌陀經》里就是六方佛,“六方”就夠了,實際印度文是“十方”。玄奘法師翻譯就是“十方”,而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時省掉了四個角而成“六方”。“六方”就是指“十方”,所以夏老師會集的《無量壽經》也是保持了“六方”,沒有用“十方”。但是把“慈悲加佑,一心不亂……”這些話攝入進來了。“四維上下”稱贊本師,稱贊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稱贊什么呢?
“稱贊本師在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這個法太難信了,是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不光人信不及,天人比我們聰明得多,他也信不及,高的天也信不及,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勸諸有情至心信受”。四維上下稱贊本師說這個法,這是頂禮的第一點。第二點,十方的佛都勸一切有情至心信受。因為難信的法,所以十方佛都在那幫助勸導眾生,你們要好好的信受,對釋迦牟尼佛所說要致心哪,要以至誠心來相信,來接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
“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凈土,恒河沙世界一切諸佛。”而且這十方的佛都在護念十方念佛的眾生。所以我們在念佛時,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在護念我們,你是他的好學生,阿彌陀佛也在護念你,因為你想去,你要去求學,十方的佛都在護念你,這個十方佛在護念十方念佛的眾生。只要發心念佛的人,你能得到十方佛的護念,使得你能夠成功,能夠往生凈土。所以這樣的諸佛遍滿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我們在遍禮恒河沙那么多世界一切的佛,這就廣大了!我們就要禮拜他,和我們關系如此,他承當我們的本師,勸大家要好好按本師的教導,而且護念一切念佛的眾生,這樣行禮拜,在恭敬佛,在拜佛的功德。你只要知道這佛的功德,就能增加咱們的信心哪!我們不是孤立的!很多人總覺得我要參加到一個道場才成,因為人非常多,道場非常盛,師父又非常有名氣,很熱鬧,還有種種建筑,鑼鼓喧天,香煙燎繞……其實這都不需要,你只要真正的用功去修,只是清凈,這樣才能有十方佛所護念。我們所貴在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要求城市里頭佛法的熱鬧。所以自古以來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里的佛法不一樣。一個就是極廣泛的結緣熱鬧,一個是清凈真修,大家要知道。
正果法師有一句話:你認識一個人,他就好比在你脖子上掛一根繩。掛了一個繩后,他不知道什么時候揪一下,你也不知道他什么時候高興就揪這繩,繩掛太多了,這個揪一下那個再揪一下,老有人揪你,你就麻煩了。所以說,我們現在要避免所謂的熱鬧,當然,我們互相為了說凈土法門,為了鼓勵大家的信心,宣傳正法,這個再辛苦也是應該做的,為了這個目的,大家聚在一起,這要與想湊熱鬧的做法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分開看待。這些事(指弘法)不是被揪,而是我主動的,盡量避免被人揪,所以不愿被人拉著鼻子走。我也有我的計劃,這些事與我計劃相合,所以我盡力去做。因為年歲有限,跟我計劃不合的我就盡量避免,因為力量有限,所以我們只能是踏踏實實地做幾件對于佛法對于眾生有益處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護持,希望能做的事情做成。每一件事做成是不簡單的,有好多好多的障礙。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憫,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第二十二拜)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禮拜我們這個經了。“經云”就是“經上說”。“當來經滅”,這是指經文。以后佛經都是要滅的,《佛滅盡經》中說過。所以有人說,佛教也是要消亡的。我說,我們佛教從來沒有賴在世間不走的,佛早就說過,確實是要滅盡的。第一部滅的就是《楞嚴經》。我現在弘法是著重在兩頭:一個是要滅的;一個是最后存在的。這是兩頭,第一部要滅的是《楞嚴經》。現在已經看出來了這種跡象,最有名的學者(編者按:指呂澄、胡適等人)都在做文章,說《楞嚴經》是假的,這種學說還沒有破盡,所以也有兩派。現在雖然是這么說,但圓瑛法師還是在做注解,這是一派。而呂澄著《楞嚴百偽考》,從一百個方面都說《楞嚴經》是假的。呂澄是很有名的學者。做為學者,邪而不解,增長邪見。呂澄他們這一批人,大多出自湖北,還包括王恩洋,也說《華嚴》是假的,因為這些經跟他們的認識相抵觸了。為什么呢?
華嚴宗在判教上分“小、始、終、頓、圓”。“小”是指以說小乘開始;“始”就是指從小乘開始說大乘;“終”指終教,即以大乘法作為終了;“頓”是指特別的頓法,剎那就可以成就了;“圓”是指圓滿的圓教。這些學者錯就錯在,他們拿“始教”(即小乘)的觀點來反對圓頓教。由于根器不同,所以說法就是不一樣。小乘不談成佛,就是最多你證阿羅漢。到了始教,你可以成佛,“闡提”(即少善根之人)不能成佛。終教就不這么說了,終教說都有佛性,闡提也有如來智慧,闡提也能成佛。這樣一來就矛盾了。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頓教就不一樣了,頓教講剎那間就可以成佛。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什么叫“阿僧祗”呀?……圓教更是圓融,圓含一切。因為對象不同,說法就不一樣。就象數學老師現在講“歐姆定律”,給初中生講,就是代數式,電壓電阻之比等于電流,代數式子,是常數。你要到高中講實際上就不是這樣了,是微分的式子,微分電壓除微分的電阻等于電流。都是變化的,瞬間時時在變。如果你要給剛開始學的學生講微分數,他就沒法懂。有矛盾是必然的,所以這就是教師的巧妙。你不可以根據初中學的代數式,便說大學學的那個不對,因為跟我初中學的不一樣。這些人犯的就是這個毛病!許多人犯種種的病,比如盧圣彥(編者按:此人為臺灣省內人士,一位自稱得道的圣人,近幾年來于大陸內地影響漸大,信徒很多,其教論中國佛教界不予承認。)他財色的心沒斷,拿這個心出發就自然破壞佛法。呂澄他們都成了偏見,這樣的一些毛病,各個的毛病,都成為障礙。
這個《楞嚴經》是要滅的,首先是有人反對,將來慢慢的越說越多了,他們這些說法占了上峰,都說是假的誰還念哪,所以必然會滅的。這不能抬杠,不要擔心,自然的。佛早就說在前頭了,現在的趨勢也證明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一部經最后留下來的,就是我們講的《無量壽經》。
我曾經懷疑過,因為《無量壽經》很深呀!這樣的經到了末法的時候,眾生只有十歲的平均壽命了。我們是減劫,壽命是在減。現在我們的壽命在增長,這是個特殊的現象。我自己這么猜,可能是個中興的瑞相,所以人的平均壽命增長了。按減劫說,每過百年人壽減一歲,最近看來人的平均壽命在增長,也正好跟西藏的傳說,密宗的傳說:佛法要中興于世界。這兩個有不謀而合的地方,現在估且我們先這么看,這是一種中興的瑞相,所以大家能夠長壽這是很重要的。在我年輕的時候,象我這樣快八十歲的人還能這么講,沒有了!六十歲的人都是別人攙著,兩個人架著,已經成老太爺了。現在六十還當是小伙子,過去可就都當老太爺了,這說明壽命長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這個中興之相不是永久的,到佛經滅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十歲。我們將來的劫是刀兵劫。就是人和人之間不能見面,見面都是互相要殺。都是互相懷疑,我不殺掉你,你就會殺掉我,所以見面我先動手,先下手為強。每個人都是先下手為強,所以殺光,自相殘殺,殺光,所以是刀兵劫。到那個時候,最后是人類消滅。只有極少數人可以過去,等待換下面的劫了。那么這個時候還能念《無量壽經》啊!《佛滅盡經》里頭說的很好,佛說人類在這個時候,也就是“法運”到了這個時候就好象那個燈,油燈要滅的時候,臘燭要滅的時候忽然間特別亮。所以,人死的時候也是這樣,夕陽無限好,也是回光反照,特別好看,人快要死的時候,突然間神志清楚,會說很多很多話,然后他就咽氣了,也是回光反照。這時有念佛經的,也是整個“法運”的回光反照。最后這一百年,人類的聰明智慧,能接受《無量壽經》,就象臘燭它快要滅了反而比平常更亮一樣,因此他能接受了。那么能接受就會還有很多人能得度。再往后,能念阿彌陀佛就是阿梨、金剛阿梨了。再過后就沒人會念了,空中現幾個字,你還能念還能得度。最后都沒有了,那就“法”沒有了,“法”滅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