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修捷要》報恩談01
前 言
《凈修捷要》又名《五念簡課》,是夏蓮居老居士集大悲心、大愿心為我等末法粗陋淺機而作的簡課。
黃念祖老居士生前原擬撰寫《《凈修捷要》報恩談》。但我等眾生福薄緣淺,未能實現。所幸留有黃老講述的音帶共計九盤行世,基本內容不致湮沒。
因《凈修捷要》乃蓮公力作,凈宗玄義,庶幾備焉,且世之行持者甚多。故先有寧波邱忠謀老居士整理出版了《凈修捷要報恩談》一書,近又有姜善和居士記錄并整理了《凈修捷要報恩談》一文,并收錄于凈蓮學苑出版的《黃念祖老居士佛學講記》一書中,以利于我等末法粗陋淺機。
北京善昭居士提供了書稿的全部電子版,特將姜善和居士書稿整理成網頁文件。并對文中若干處,依據寧波邱忠謀老居士一書略為作了一些調整。特此說明。
黃老特別指出“第十三拜中的內容。連同上面所講的第十二拜及下面的第十四拜的內容都是很重要的!是《凈修捷要》之中的精華,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不光是凈土宗,涉及到了各個重要的經論。”所以讀者在閱讀時應特別注意此點。
一、序文第一拜
《凈修捷要》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一個具實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寫的東西和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于一般人的。所以,我們在研究正文之前,先看一下前頭這個序文。
“凈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簡課”。天親菩薩有“五念法門”,這“凈修捷要”也就是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所以稱為“五念法門”的一個簡單功課。所以就有了兩個名字。
我來向大家匯報這個內容,這也是第三次了。圓瑛法師講《首楞嚴經》,講了一百多次,他每講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進步,佛法就是如此。那么我這次是第三次講了,和前次一比,因為這老本子里頭也有一些記錄,一比之下,覺得老的本子里頭,即上一次談的很不足,認識很不夠,所以也要感佛之恩哪!我們今天所談的名稱就是《凈修捷要報恩談》。要知道佛對我們有恩哪!我是帶著要感恩、要報恩的心情來談的。這個序文,我們不能全部介紹完,而是側重它的重要部分。
講解序文如下:
凈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
凈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確實是難信哪!雖然是易行,也是難信哪。佛的教法稱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邊際。你不是親自到教海里面,親自去探究是不成的。要入大海,不能只是在岸邊上呆一呆而已。你若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如果不知道佛法,怎么能夠可以入,怎么可以度,怎么可以知道邊是多廣大無邊呢,這些就都不知道。
雖華嚴以十愿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
《華嚴經》中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指明了大家的歸宿。佛法學教的最高經典就是《華嚴經》“十大愿王導歸極樂”之處,他便也就修歸凈土導歸極樂了。他也說“教海算沙”。大教如海中之沙,你算有多少沙子,是算不清楚的,因而也就不知道歸宿。而《華嚴經》恰給我們指明了歸宿;天親菩薩也以這五念作為法門。五念就是:
一是禮拜;二是贊嘆;三是發愿;四是觀察;五是回向。
凡是能修這五念的人一定能往生!天親菩薩以這“五念”作為門。《華嚴經》指明了歸宿,五念法指出這個入門。有門才可入,所以菩薩把門告訴我們了。
“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現在到了末法期了,佛滅度已經兩千多年了。按真正佛歷來計算其實有三千多年了。現在大家所說的兩千幾百年,是按印度“貝葉經”上的點數數出來的。佛經每年集結一次即點一個點,數點數出兩千五百多個。但是印度淪為殖民地,受到外國統治,經過了很多很多的戰亂,你吞并了我,我吞并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點個點呢?不一定!點點的那部分是不是有損失呢?也不一定!所以,好象是證據確鑿,實在打很大的問號。至于中國這三千多年的說法是怎么來的呢?漢朝佛法就來了。我們把當時那個年代一折合,佛出生時候,正是中國周朝時的某個時候,以此時起用天干、地支的方法計算,佛出世到現在就是三千多年了。現在流行的,佛出世于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說法,是按印度“貝葉經”文上點的點兒計算出來的。過去集結的方式是:到時候,把“貝葉”經文翻一翻,曬一曬,作為一次工作,便點一個點兒,一年一次,數那點兒數出來的結果。
現在到末法期了。正法期,佛在世五百年;相法期有一千年;末法有一萬年。因此,很多人說“佛法就要完了”。完不了!末法剛過一千年,后頭還有八千多年呢。到了末法期,咱們這個“劫”是“減劫”棗眾生根器越來越差。這時代又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一個淺學,于佛法所學很淺,便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很多自稱是修凈土宗的,其中有很多是法師,實際上都沒有能深入于本宗。怎么才能深入呢?
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
真正能讀大經的人很少了!有也很稀有了。所以,凈空法師在這方面,我們很為之贊嘆的。他這樣的帶頭人,并不多呀!他倡導熟讀大經。“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只有如此,你才能略略明白一點凈土法門的綱要,才知道它的重要點之所在。知道了綱要,才能夠理解全部的奧意。
然而今之修凈業者,大率僅持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
熟讀大經還只是略明,可是現在修凈業的人怎么樣呢?“大率僅持小本,”一般還只知道念《阿彌陀經》(小本),不知道念《無量壽經》(大經)。大家所念的小本(〈阿彌陀經〉)也只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稱為秦譯。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在北邊,他所在的國號叫姚秦。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秦,而是六朝時期的秦,稱“姚秦”。大本不念,而只念這個小本,而小本只念鳩摩羅什翻譯的這本。現在大家不但都不知道念大本,而且就連這個大本的名子也不知道,不知道還有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經名為《稱贊凈土佛攝受經》)。唐代的玄奘大師很聰明,他從印度回來時帶了很多經,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鳩摩羅什已經翻譯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兩部經,雖有羅什的譯本,但他又翻譯了:一部是《金剛經》,玄奘大師翻譯的稱為《能斷金剛經》;另一部就是《阿彌陀經》。他之所以翻譯,是因為他所翻譯的本子里面有重要的補充。現在大家修凈土的只知道念鳩摩羅什這本,不知道玄奘這一本。所以,現在修凈業者,既持誦秦譯本又持誦玄奘的唐譯本的,而且還念大經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現在凈空法師重視夏老師會集的《無量壽經》,可是對于唐譯,對于夏老師的會集本還沒有十分的重視。但他都把它列為“凈土五經”的讀本中了,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
此其所以號稱習凈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
看起來、說起來修凈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凈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你深信切愿就決定往生。現在是號稱修凈土宗的人多,但是真正能夠深信,能夠懇于迫切發愿的人卻很少。
信愿不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信愿不深,卻還想要得到真實的受用,那就難了!所以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就決定于信愿”。你念的再好,沒有信愿是不能往生的。你現在理解的太少,你沒有能發起真正如實的信和愿,這個就很難往生了。
庚辰之歲病中發愿,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于三業之間,括贊觀愿向于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那一年于病中,夏老師自己發了一個很大的愿。愿很恭敬地來集結凈土諸經中的文句,“副以祖意”,這是夏老師對凈土宗的獨到之處,就是和印光法師也都有所不同,付以了祖師意,把祖師的真意也結合進來了。可能有人會說:“一學一念凈土,再搞禪,就務外了、不專了。”這么說也有道理,因為末法時期眾生根器本來就差,一門還學不好,再多加一門更學不好了。但是絕對不讓學凈土的人去碰一碰禪宗,那么就不會有人“有禪有凈土”了,沒有人“有禪有凈土”就沒有“帶角虎”了。所以“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永明壽禪師語),因此夏老師禪凈結合的獨到之處還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于凈宗,大德們各有己見,都有原則。我們對印光法師沒有一點輕慢之意。有些觀點跟夏老師本人雖有點不同,但印光法師本人對禪還是很理解的,尤其是他對藕益的贊嘆,他說:“佛再做注解〈阿彌陀經〉也不能超過藕益。”這是大修行人的話,是大祖師的話。我很尊敬,很贊嘆!但是對于禪這一方面跟夏老師的態度這里有些出入。夏老師明白地說:“我這里面,一方面根據經典,一方面把祖師禪的一些風格、一些精神也融匯在一起了。”什么是祖師意?什么是西來意?祖師意、西來意也就包括在這“凈修捷要”里面了。所以我們讀《凈修捷要》,不光是理解凈土宗諸經中的許多精華,而且禪宗的祖師意也在其中了。因為集結的時候就結合了祖師意,這一點大家是很應該留心的!
“作為簡課,俾授初機”是說作為一個簡單的功課,“三十三拜”有利于初機人修。
這“簡課”的內容是怎么回事呢?“是約自他感應于三業之間”,我們這個修行,就是要感應,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之間有感應了是最好的事情了。怎么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做業稱為“三業”。人就是在這三業里頭,而我們是在這三業里頭達到自他感應的。身在禮拜是身業;口在念誦是口業;意在念經文并要住于經文的奧意之中,是意業。你的身、口、意以此作為“能感”,就得到感應,得到佛的加被。
“括贊觀愿向于一禮之際”。“括”是包括,就是“五念法門”都包括了。五念就是:一禮拜;二贊嘆;三發愿;四觀察;五回向。這是“五念法門”。“贊觀愿向”是指這個贊嘆發愿、觀察、回向都包括在“一禮之際”。一個頭磕下去或在這之前有一心觀禮(就觀了)。贊嘆、發愿、觀察、回向都在禮拜里頭了。因為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融匯在這樣的修持中了,所以稱“五念簡課”。
“妄想不易乘隙”,這么做的話,妄想沒有機會鉆空子,沒有機會給它。因為一件事接一件事沒有可乘的空隙,一個頭磕完了,下邊又一心觀禮……這里文字文句都很緊湊,念完后,又是念佛,念佛中帶三稱“南無阿彌陀佛”。起來又念,妄想沒有空子可鉆,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然現前。這是多么直接了當的方法啊!
“需時即少,收效良多。”這三十二拜一會兒就能做完,時間很短,收效卻非常大。
先后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
與別的方法相比,這個“簡課”又節省時間,又節省精力。現在大家都忙,都緊張,就是出家人也不閑著,甚至比我們還忙。因為現在的寺廟大多成為旅游景點了。一早晨起來就要把寺廟打掃干凈,然后來了游人,又是香煙頭、糖紙、果皮,在一天中都掃不完,還談什么用功?腰酸腿痛,動都動彈不了……因此大家都是在忙啊,有的人想出家,現在到哪里出家?現在在家人也是有各種的忙碌,比如美國,就是中年人的戰場,都是在斗啊,在競爭啊,要專門修持很難!只有這個法門,簡單扼要,效果很高。我們講效率,高效率,花時間少,效果大,效率高。我們要謀求高效率的法門呀!
所以,前前后后有很多人在修,我就看到一個人修到了九十多歲,他在馬路上還一邊走一邊念。他從來不坐車子,幾十里地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就修這個“簡課”,他在心里觀想著磕頭,這么樣的話,“果能隨文運心”,隨著這個文,心知運轉,跟《凈修捷要》相一致了。“久習純熟,”純熟之后,“則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你就對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不用研究,也自然能生起信解。“性修不二、境智一如”,這兩句話現在不講,在以后要詳細地講,因為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現在的修持關系就在于:你本性就是佛,現在又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所修持的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境和智”,你的境界和觀想極樂世界種種境界是一樣的,和金剛智慧不是兩樣的。
常會有人說:《金剛經》和《阿彌陀經》兩者之間有矛盾。理由是:《金剛經》講一切有相都是虛妄,而《阿彌陀經》卻說又是黃金為地,又是這又是那……全是有相,所以這兩部經矛盾。其實這兩部經并不矛盾,是看經的人自己矛盾了。其實“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這些道理以后都要細講。
再讀大經,于凈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揚帆逕渡矣。
懂了道理之后再念大經,凈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揚帆逕渡矣”。你就是在順水乘船,而且是順風帆劃起來了,直接就渡過去了。
但每條均系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于潛移默運中……
“五念”當中每一條、每一條都是經文,不要大意,要恭恭敬敬,這就是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五念”說過了,還有“四修”,“四修”的意思是:
第一恭敬修,我們要很恭敬阿彌陀佛和一切圣眾。
第二無余修,你稱名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不稱經中其他如來的名號,這是無余修。
第三無間修,就是要凈念相繼,無有間斷。
第四長時修,就是畢命為期,我一生一直到命終才念完。
天親菩薩主張要“四修五念”,這樣去“四修五念”自然就能獲得利益。
我們要知道,修凈業必需知道《無量壽經》,知道夏老師會集《阿彌陀經》等著作。那么這其中,最簡易的就是“凈修捷要”。序文就講到此,下面開始講“三十二拜”、“五念法”的具體內容。
首先介紹我們這個世界的導師--釋迦牟尼佛。
所有修學首先就是要尊師重道,要重道必然先要尊師。對于師要有不是一般的恭敬,尤其是佛法,要不是釋牟尼佛如來,誰也不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實重要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釋迦牟尼佛不但是我們的導師,而且是我們的恩師。這個恩勝于父母!父母生了我們的肉身。而佛卻生了我們的慧命,給了我們以慧命。所以我們要禮拜的話,第一禮拜的就是我們的本師棗釋迦牟尼佛。下邊磕頭的時候,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這個佛的名號。“佛”是通號,阿彌陀佛、藥師佛……都稱為“佛”。但“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別號,單指釋迦牟尼佛。我們在拜時,在贊嘆當中,贊嘆什么呢?我們所贊嘆的正是他告訴了我們“凈土法門”。那么對此大家會不會懷疑呢?釋迦牟尼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有種種功德,為什么只贊嘆他這一點呢?是不是只是站在凈土宗的立場?只談凈土呢?對此,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一下善導大師所說的話,就明白了。
善導大師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長安的時候,因為他的教化使長安幾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錢他都拿來印經,現在敦煌出土的還有很多,都是他用大家所供養的錢請別人寫的經,還有他自己抄寫的經,而且經、畫都非常壯嚴。比如畫中的婦女都不露齒笑,笑不露牙齒。由此可見戒律的種種莊嚴。日本人對善導大師恭敬、景仰極了,都傳說他是彌陀的化身。蓮池大師也曾說過:“大家尊稱善導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也是觀音、勢至、文殊、善賢同等人物。”有關善導大師,我寫有一篇文章《依止善導大師稱念阿彌陀佛》。就是這樣一位大德,但中國人不恭敬,為什么呢?因為中間把一段歷史文獻弄錯了,以為他是自殺死的。其實這是記錯了的緣故,是當時向他問話的人上樹跳下來摔死了,而不是善導大師!所以,臺灣有一位法師前兩天就住在這里,我問他,他也是不知道這回事,說:“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導大師自殺死的嗎?”我把我寫的那篇文章給他,讓他拿去宣傳以示校正。我們恭敬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怎么講?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
一切佛要出興在世間,他唯一要說的是什么?說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這個“大愿”功德如海,所以一切佛出現到人世間來救度眾生,他唯一要說的就是“凈土法門”、“念佛法門”。由此可見,我們一定要對凈土宗有足夠的重視才成。不管修哪個法門,你要離開了求生凈土,想即生解脫生死,超出六道輪回,可以說是不可能的!這個“凈土法門”的大恩大德,十方的佛都在贊嘆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贊嘆他什么呢?贊嘆他能在這樣的世界說這樣的法。所以,夏老師禪凈結合才會集了這部大經,這樣做就不是偏見了。跟善導大師是一致的,和十方佛也是一致的。十方佛都贊嘆釋迦牟尼佛這一點哪,沒有贊嘆他別的!《阿彌陀經》里面也有記錄。因此,我們也是一樣的要尊師,依教奉行。
下面,我們來講“凈修捷要”三十二拜的內容。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于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拜三稱 (第一拜)
十方如來所同行的,阿彌陀佛做到了這一點,也是十方佛所同贊的,共同贊嘆的。第一句就是“一心觀禮”,每一拜的第一句都是“一心觀禮”。
所謂“一心”是離言絕說的,不是用言語所能表達出來、形容出來的。我們凡夫都是在“二心”里頭,我們都是有矛盾,有對待的思維。所以陳真如當年給毛主席上疏論佛法,“說是一個絕對,已經是相對了”。絕對本身和那個相對是對立的。所以用言語表達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沒有對待!所以佛教常常說“絕待”。這個“待”不是指絕代佳人那個“代”,是對待的那個“待”。沒有對待了,所以我們世間一切法,好和壞是對待,邪和正是對待,佛和眾生是對待,男和女是對待……都是對待之法,都是“二”。而《維摩詰經》講的就是“不二法門”。因為世界本來“不二”,這“二”是因為眾生糊涂、妄動、分別的結果,所以變成了無明,無明之后才出現這“二”的。我們之所以用最恭敬、最清凈的心去禮拜,就是要恢復到本來面目。不二就是一心,最高境界就是如此。
現在我們如何下手以達到“不二”境界呢?在你三十二拜過程中,心里頭已經把別的念頭都放下了,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地念這個禮拜文,作觀想,這樣禮拜的結果就是“一心”。剛下手就達到了“一心”。這時不要想別的事,若還要想:今天我的教案要怎么改一改……那就不是“一心”了。好事、壞事更不可以想,一切都要放下,要專心一意的。能夠這么做,也就可以了,從這地方下手。
“禮”就是禮拜,因為要“三十二拜”嗎,所以以“禮拜”為中心,而且這個“禮拜”對于我們知識分子來說并不困難,因為禮拜的過程并不需要多大的運動量,對于身體不好的人、病人來說,都可以做得到的。只要能慢一點拜就沒有問題。拜佛可以說是最好的運動健身!其實,不光佛教有拜佛,當年列寧在監獄里,他也禮拜,也就是做運動,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所以我們能磕頭,一心的、恭恭敬敬的,便可以“至心一禮,罪滅恒沙”,至心恭敬的磕一個頭可以消滅恒河沙子那么多的罪。從得福的方面說,你好好磕一個頭,從你腳底下哪怕只有一個微塵,將來都可能達到轉輪王的位。所以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個因很小,將來果大極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惡事也是如此。我們都要知道這些事。
所謂“觀”,高水平的是“觀照”,一般凡夫做不到。水平低一點的就是“觀想”,觀想還做不到的話,那么就從“想”字入手。我心里想的就是這個禮贊文的內容。我們這個想之中隨著這個文字很細很細的,沒有別的想法,這就叫“隨文入觀”。隨著這個禮贊文進入到“觀”的境界中了。這一句是什么?下一句又是什么?心里紿終沒有離開這個禮贊文的內容。久而久之,這樣觀想就進入到“觀”里面去了。真正到了“觀照”這個“觀”就比“觀想”的“觀”高了。但到了“照”字那就更了不起了。這個“照”就是離開了心意識,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語)的境界。如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留痕跡,不管是誰,我喜歡、不喜歡的,都清清楚楚。男的來,男的現出來,女的來,女的現出來。你有一個黑斑、一個汗毛,它都“照”得清清楚楚、秩毫不爽,也沒有愛憎、也沒有取舍,誰走的時候一點不留痕跡。這就是“照”。這是用境子打了個比方。所以能達到“照”,就能“度一切苦厄”了。我們念《心經》,念完是照樣煩惱,一點沒度。就是因為你在“想”而不是在“照”。而“想”沒有那么大的力量,但久而久之,你也還能減輕一些煩惱,等到有一天能用“照”了,那你也就是菩薩了。菩薩也有等級層次棗大菩薩、小菩薩。“一心觀禮”可以從初級開始入手,也可以從大菩薩位上直接修。
“一心觀禮”這四個字,適應度很寬。我們“觀”誰呢?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棗釋迦牟尼佛。
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兩個字含義是“堪忍”。這“堪”是提土旁加一個甚字。這個世界對于苦我還能忍受,我們這個世界雖然種種苦,大家還能活著,有的還活得很高興,可等到生病了很苦了。叫呀!呼天喊地……病過去又來了,跳舞、唱歌、喝酒……。“堪忍”就是指還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沒有不苦的,但是還可以忍受。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特征。這個世界有善有惡,每個人都帶有一些善一些惡,“娑婆”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世界。這個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為就只是一個地球,而具有地球這樣最小的基層組織,就有四個象地球這樣的星球。有“四大部洲”。“四洲”都有它的中心。現在還很難和天體完全結合到一塊,但至少是一個太陽系,這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也叫“三千大千世界”。由一個“小千世界”要自乘三倍(即千的三次方)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有三千個“大千世界”。到了“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世界”,由此可見大極了!這是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我們地球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在“南瞻部洲”,又稱為“瞻部”,也就是我們地球的名稱,屬于南方。
“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是指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所在的“九界”的導師。什么是“九界”呢?我們都知道“六道”(又稱六趣):天、修羅、人、畜牲、鬼、地獄。這“六道”之上還有三道,即聲聞、緣覺(阿羅漢)、菩薩。這三道都屬于超凡的圣人道。上有三個下有六個,就是這“九界”(又稱九法界)。再加上一個就是佛界了。除佛以外,下邊有九界。釋迦牟尼佛不光是人的導師、天的導師……還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的導師,是九界的導師!
現在,有很多人誤會,以為“如來”就是專指釋迦牟尼佛。這是一個錯誤!“如來”是通號。比方說,這個人是教授、學者,但你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因為教授、學者是通號,你有學問都可以稱為學者。到大學當老師,給你定職稱,都可以稱為教授,是通號。必須加上張某某,董某某你才知道是誰。所以大家把“如來”當成釋迦牟尼,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很多僧人也這么說。“如來”是佛的“十號”中的第一個號。這個十號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指最廣泛的一種說法。
第一是如來,第二應供,受供養。第三正遍知,無所不知。第四名行足,名也足,行也足,都圓滿。第五善逝,能夠善于逝趣。第六世間解,世間的都解脫了。第七,無上士。第八調御丈夫,無人師。有的把這個地方分成兩個,這是《大智度論》里頭的分法,這合成一個。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
要把這第八分成兩個呢?世尊就在十號之外了。分成十號之外怎么辦?總體來講,世尊也是佛的一號。總之,這種開列沒有什么關系,佛其實千號萬號都可以。這“十號”是綜合起來講的,是最殊勝的美德,以十種作為美稱。“如來世尊”,“如來”是“十號”中的頭一號;“世尊”是十號中最末的一號,所以就不把這十號名稱全部寫出來,拿一個頭一個尾代表全部,“如來世尊”就等于我們說“十號”圓滿的佛,“十號”都簡省了。釋迦牟尼佛功德在何處呢?這都是通號,諸佛共有的。而釋迦牟尼佛獨有的功德是什么呢?
“于五濁惡世,八相成道。”
在我們這個世界,十方佛所稱贊的,也就是稱贊釋迦牟尼佛能在這種“五濁惡世”上成道,在這“五濁惡世”上說這個凈土法門。很難哪!稱為甚難稀有。
“五濁”是哪五濁呢?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這個時代,這個劫很壞是劫濁。命濁,當然大家的壽命很短。眾生濁,眾生都是壞人多,心都是不良善,眾生也都很濁。煩惱濁,眾生煩惱很重,都在煩惱之中。煩惱,大家不要以為發愁是煩惱,狂歡高興其實也是煩惱,能使你的本心不清凈的都叫做煩惱。有人知道愁是煩惱,歡樂也是煩惱,煩惱很重。
更根本的是“見濁”,這個“見”字很重要,這個“見解”是糊涂的、是混濁的、不清凈的、顛倒的。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壞,應該做什么,不應該要避免什么……這就不好教化了。有人不理解“五濁惡世”就是這個現象。大家弘法感到困難,這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象我費了這么大力,而沒有取得什么成績。
因為“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就很難了。所以,要弘法不是那么容易的。可是釋迦牟尼佛就在這個世界中“八相成道”。“八相成道”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也是說最普通的,稱以“八種”,這也是成佛的一般規律。釋迦牟尼佛是這樣成佛的,下一個彌勒來也是這樣成佛。“八相成道”是指釋迦牟尼佛已經修到“一生補處”,一生補處位到人間一次就成佛了。這樣來成佛示現八種示相:第一項從兜率天下降,舍兜率。第二入胎,入到母胎里面。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成道。第七轉法輪說法。第八入涅槃。“八相成道”,這其中也有開跟合,稍有點不同,無關大雅。我們不再介紹其它還有別的不同。在“大經解”(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里頭講的非常詳細,“十號”各具很多種;“八相成道”各種也都有介紹了,我們知道一種就夠了。
“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在這“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他是興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義不同,慈是與樂。就如慈母般,小孩要什么給什么,這是“慈”啊。“悲”就是拔苦,所以大悲觀音是千手千眼,現出種種威猛相。如第一相是紅的阿彌陀佛,第二相是青面獠牙的金剛相。要給眾生拔苦是“大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對于眾生把苦拔出來,給他快樂那不都好了嗎。贊嘆釋迦牟尼佛興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悲棗大悲。看待眾生等同義子,都跟自己的獨生子一樣,都要平等的救度,這是大悲,而且是讓咱們得到徹底救度的大悲心。
“憫不情”,悲憫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眾生。悲憫這一切又該怎么做呢?就“演慈辯,授法眼”,所以佛法無人說,你雖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所以要輾轉、解說、教授才成。于是當一個時代、一個時期缺少了弘法之人,佛菩薩就現化身,再來度脫再來培養一些人,所以佛來就是要演慈辯,要給大家說,這個慈是給大家快樂,象慈母般的心,這種的演說稱為“演慈辯”。出于關懷救眾生的心“受法眼”,把這法眼給眾生,因為眾生離法眼的程度差的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種:
一種是肉眼。咱們都有,都是肉眼。眼晴很重要,沒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憐的。什么好的都不知道,花開了也不知道,就是用錄相機錄下來也沒用。眼睛就是這么的寶貴。肉眼是最低能力的一種眼。
第二天眼。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就是天眼。天眼洞達,能從這個星球看到那人星球,沒有什么東西能擋得住他的,墻壁、大地、山河……都不能擋住他,所以天眼很洞達,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這是第二種比肉眼稍微高一點。
第三慧眼。“慧眼見真”,“真”就是真實。人人都有本心,本心是什么?都有法身,法身是什么?什么叫真空、真實?慧眼就是見“真”。見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羅漢也見真,阿羅漢已經達到了“無我”了;他也證“涅槃”了;也沒有煩惱了;也斷“見思惑”了,但是不徹底呀!他的“見真”還不能象佛一樣的徹底。佛是大徹大悟了。第四法眼。法眼就是知道決策。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就有八萬四千種藥,應病與藥,就象大夫一樣,知道某人生某種病,給他什么藥。就算大家今天都來學凈土法門,當我們詢問各種問題的時候,佛都能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給以應答的,應你的根器來做回答。對癥下藥,不對癥是不行的,你雖然只是間單的感冒傷風上火,我給你補藥吃就不對癥了。我有個女婿就是吃藥吃錯了,他病剛好就吃補藥,結果吐血又住進了醫院。所以補藥不是誰都能吃的,補藥雖然是好,最養人,但不對癥吃壞了就是毒藥。砒霜是毒藥,但是只要對癥就是好藥。所以關鍵在于能治病,能應病與藥。法眼者知所決策,所以慧眼見真是“根本智”;法眼見真是“差別智”。有了“法眼”便能知道哪些法最好、哪些法最差、應該學什么法、眾生有什么樣的水平、遍知一切法中哪個法最適合于我們。法眼是佛給我們的,佛告訴我們的,告訴你之后,你只要能夠相信,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樣。佛法好就好在,你雖然不懂醫,可是醫生就告訴你的病就吃這個藥,你只要肯吃,其結果和那個懂醫的人不是一樣的嗎!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智慧就象我們不是通過研究醫學得到的一樣,但是醫生給我們做了種種的檢查,又是超生波、又是x光……各式各樣的先進儀器給你確診了,你吃這個最合適,我們自己雖然沒有確診的能力,但是我們能聽醫生的話去吃藥,照吃就好了。不用再去自己學醫了。這就相當于“授法眼”的意思。“授”,一個字都不可忽略。要感恩也是,我們今天能夠這樣,為什么?這是佛的恩。佛給了我們這個眼睛,所以不但給我們,告訴我們,而且鞏固我們。十方佛都在稱贊,千經萬論都這么給你指出這一點,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你承認了,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你承認了,你就信下來了,就和你自己做對了的一樣。如做數學題,你自己不會做,別人給你做了之后,你自己看懂了,你也就會了,你自己做,做不出來。所以佛的恩是授給我們法眼,一步一步深入,這些句子都是《無量壽經》里頭的。
“杜惡趣”,在“六道”(又稱六趣)里,一般說是三惡趣三善趣。畜牲、鬼、地獄是惡趣;人、天、阿修羅是屬于善趣。惡趣都知道不好,把惡趣的門給你堵塞住。“杜”是堵塞,堵住。把這個門給你封起來,通惡趣的門不通。這里所指的“惡趣”不只指“三惡趣”而是指整個的“六道”。《無量壽經》講,“橫皆千五趣”,所以把天、修羅、人,這一切一切都列為“惡趣”之中。為什么說他們是“惡趣”呢?即是“六道”就還是在輪回中輪轉不休,轉來轉去你就會轉到地獄里去。所以外道、基督教、回教,他們以升天作為最后的目的。升了天道雖好,但在佛法看來,還是“惡趣”,這個“惡趣”是就極樂世界比較而言的“惡趣”。你總是在六道中輪回的,所以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他就是惡。現在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把生死當中“六道輪轉”這條路給我們堵住了,我們不會再輪轉“惡趣”里去了!所以,沒必要辯論是否“帶業往生”,對此很多人不承認能“帶業往生”,若不能“帶業住生”,那凈土法門就沒有了,佛開這個法門也就沒有什么殊勝了。所以就是“帶業住生”!我們本來還要經歷“六道”、經歷“三惡道”棗地獄、餓鬼、畜牲這些業,但我們只要一往生都帶著好了,這些業全消除了。并不是等你消除所有的業后才能往生,而是去了之后就消除了。所以很多人對于是否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問題想不通,其實這個“杜惡趣”就說明了在我們現在就給我們“杜”了。不是你必須自己達到惡趣的業都消滅了才能去。很多人就誤解,目前難也就難在這呀!有人干擾你,故意作另一種說法,說帶業不能往生,結果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杜惡趣,開善門”。這個“善門”不是指“三善道”的門,而是指凈土法門與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門給我們打開了,要出“六道輪回”,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世間還處于最低的欲界中,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世界,一些眾生包括動物在內情欲很盛,不僅是人,低的天界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說王母娘娘、七仙女等等,其實還都在欲界中。沒有欲界,怎么哪還有娘娘、有公主的存在呢!所以都屬于欲界。但欲界是很低的,我們一般都知道欲界,許多宗教修行的結果也不出欲界。修行的境界再高也只能達到色界,色界就離欲了,所以稱為“梵天”。清凈沒有肉身了,沒有肉欲了,但是還有形象還能看出誰是什么樣子,所以稱為色界。再上一層就是無色界。合稱為“三界”。要出這“三界”才出“六道輪回”。這才是善道。要出這“三界”,需要把見惑、思惑全斷了才成,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疑。也就是貪心、嗔恨心、愚癡心、我慢心、疑心。不但要把欲界、色界眾生的貪、嗔、癡、慢、疑斷盡,而且還要把天界眾生的貪、嗔、嗔、癡、慢、疑全都斷干凈了才成佛。由此我們自己想一想,一個人能夠完全沒有貪、嗔、癡、慢、疑容易嗎?向往一件好東西,老盼望著能買到,這個就是貪心,不但算計人叫貪心,你喜歡這個喜歡那個,求之不得,就念念在茲,這都是貪心。所以很難擺脫這種貪、嗔、癡、慢、疑。一句話不順耳,馬上心里就不高興,所以完全免除很難,完全不能免除,你就沒有辦法出“三道”哇!
怎么“杜惡趣,開善門”呢?往生法門就是最殊勝方法!打比方,往生法門是“橫出三界”。其它法門是豎著出的,象麥桿里長了一個蟲子,它要跑出來,它生長麥桿也生長,等它長成熟,麥桿也形成了。出來的一個方法就是順著麥桿一節一節咬,要咬好多節才出得來,但是有一個很巧妙的辦法,橫著一咬,咬破一個窟隆就出來了,所以我們凈土法門就是“橫出三界”,就如麥桿里邊的蟲子,橫著咬一個洞,雖然是辛苦一點,因為厚一點要費一點事,但咬破一個洞就出來了。而順著就難了,咬一個還有一個,而且你咬的過程中它又長出兩節,很難了。所以說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就是開善門。大家都可以做到的。雖然豎出也能達到善門,但絕大多數人做不到,所以佛普遍為一切眾生開了一個這么個門棗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成佛。有的人念佛卻不想成佛,只是想求一點保佑,這樣的眾生佛說是很可憐的。佛憐憫大家,佛的希望是人人都能恢復自己的本來。我們本來是佛,只是現在糊涂了,都在做夢,夢見苦惱,多少人追你要殺你,恐怖極了,你醒來就好了嗎。其實沒有這些問題,都是迷惑做夢的結果。佛并不只是自己才可成佛,你們都不能成佛,不是唯我獨尊,不是那個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徹底覺悟的,所以才開這個善門,那么就是一氣呵成,“興大悲,憫有情,演辭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那具體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宣說易行難信之法。”
二、第一拜至第六拜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宣說了一個易行難信之法,這也就是凈土法門的一個最大特點。所以也向大家慶賀。這個難信之法,大家現在能信,這是多生的善根,很不容易。《無量壽經》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得里面的難得,沒有再難過這個法的了。這個難信之法,在小本《阿彌陀經》里頭稱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是人類、天界種種,上三界的眾生比我們智慧更高,但都很難信,所以對于一切世間乃至九界都是難信的法。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中加一個“極”字,“極難信之法”。都說明這個法是非常難信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就僅憑著念念佛就能往生,就能夠出三界嗎?于是不敢相信。因為這個道理極其微妙。要知道這個法能出三界、出生死,跟一切八萬四千法門來比,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容易的了。其它都各有各的難處,比如密宗如果真實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的。但密宗也有比凈土難的地方:因為是密法,你怎么能輕易地就認識一個真正的師父呢?怎么能保證這個師父他就不是個魔呢?如果是魔,就要破壞佛法,因為對于不懂佛法的人而言,他混淆、破壞佛法是很容易的。在這兩方面表現最突出的,一個是密宗,一個是禪宗。兩個法門都非常殊勝,但這其中就很容易出現冒充。比如,有些人對密宗并不大理解。其實密宗的戒律還是很嚴格的,這些人自己不尊重,所以冒牌起來一般都是說:密宗又吃暈、又不講戒律、又不研究經典……實際上密宗對于經典的研究是很深的。只是我們一般人不知道罷了。另外還有愛顯示一點神通的,各式各樣為滿足人們的欲望,這其中的欺騙性就特別強了。如果大家認識不清楚,就沒有法子辨別真假。禪宗也是如此:不設語錄,隨便可以回答你。古德問:“什么是佛?”答:“麻三斤”。“什么是佛?”“新娘子騎驢丈夫牽。”……這個冒牌起來不是很容易嗎!隨口說,誰知道你是深是淺、是對是錯呢!所以這里頭魔容易在里面藏身哪。而凈土宗在宗師上,你可以不一定依*一個師父,經典都有,法都包含其中,你自己按著這個好好去念,好好去看書,就穩當了嗎!而且凈土宗師的師父起碼他都要講戒律的,他要知道經論,懂多少,你還是可以了解到他的,他理解的如何?他的戒持的如何?……都容易觀察得出來。總之,這個凈土法門又容易又穩當,加上不易于上當,因此就沒有更超過凈土法門的了。但是有一點提醒大家注意,有人說:即是易行之法,一旦我得到這個法門之后,就可以很輕松的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點力。這樣想法就又錯了!這個所謂的易行之法和其它法門相比才說是最容易的,但是你要能夠符合達到佛來接引的條件、達到住生的目的才成。你的一切業,阿彌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擔了,能做到這一步,你必須要符合彌陀的心愿才成。所以關鍵是要真實的信、真實的發愿哪!如果還留戀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這個往生極樂的心就不專一了。只有把一切擱在一邊,我們要好好的有信有愿才成。而且還要很好的念經、念佛。真能做到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也要通過自己的覺悟、自己的努力才能辦到。所以,這個所謂的易行法是比較而言的,在修行實踐中還是需要一番寒窗苦的。“若非一番寒窗苦,怎得梅花撲鼻香”。當年夏老師也是由于(大軍閥)張宗昌要抄他的家,說他宣傳赤化,要殺他,他才逃亡海外的。張宗昌雖是大軍閥,實際就是土匪。夏老師當年作的是山東的督軍。因為這事逃避到了日本,再回到天津后又重病,于是閉關修持,也直到這時才明白,只有凈土宗才是真實的。夏老師閉關修法很精勤,只是一個人在樓上,不下樓有幾年功夫……由此可見凈宗修行也是要有一番真實的努力才成的。
“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也是《無量壽經》的話。當時佛弟子阿難跟佛在一塊,看到佛有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著佛從來沒有見過,于是問佛:“今天為什么這樣放光,從來都沒有見過,是不是佛在念佛呀?”釋迦牟尼佛就稱贊阿難:“你問得很好啊!你這問的功德勝過其它做很多很多事情。”為什么?“因為當來的眾生都是因為你這一問而能夠得以度脫的。”于是因為他這一問,佛就說出了《無量壽經》。從釋迦牟尼佛說法到現在,不僅我們乃至未來的一切眾生。“當來”就是指以后要來的眾生,我們不正是嗎!在佛以后來的都算,一切沒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夠度脫,都是依照這個法,都要相信凈土、求生凈土,離開這個法便再沒有法子能度脫了,所以說“皆以此法,而得度脫”。
“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句就是在贊嘆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來給我們關閉“惡趣”的門,開了善的門。怎么開善門?就是給我們宣說這個法,宣傳這個法為將來一切有靈性的眾生。“含靈”就是眾生,也翻譯為“有情”,連細菌都在內,都依這個法而得度脫。所以眾生是無量的,無有窮盡的。“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恩是大恩,不可思議的,沒有可以相比的,這樣的恩、這樣的德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意譯為“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靜。“能仁”是親一切人事,這個人事是指給眾生以仁愛、度眾生,也就是寂默,寂中能照。這其中的意思都含有很深的道理。
那么這一段文念完之后,就開始拜了,在這拜的過程之中,念三句,這三句跟你一拜的時間應當恰好是一致的: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從站著開始念這三句,在念的過程之中完成這一課的內容,磕一個頭。完了之后,又站起來了,又一心觀禮,“阿彌陀佛……”緊湊得不給妄想留空隙。因此你所念都專注在這個殊勝的法門里了。很簡單、很易行,而且效果是無限大的。所以這第一拜,我們就要拜我們的本師。我們稱贊本師,正是他說了凈土法門,正是他告訴了我們“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凈土之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要尊師就要依教奉行。為什么大家在這個世界上不念“釋迦牟尼佛”,而是念“阿彌陀佛”呢?這是因為我們聽師父的話,師父教給我們要念“阿彌陀佛”的,師父沒有說你們都要念我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不會見怪的。“你怎么不念我,而念阿彌陀佛呀?”我們是聽釋迦佛的話,最要緊的是依教奉行。真正是遇到了善知識,最要緊的是依他的教導去做。中間可以反復,可以匯報情況,可以做些調整,但總是要很重視。
釋迦牟尼佛之后,第二拜就拜阿彌陀佛了。兩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導師,阿彌陀佛是彼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什么因緣?有什么愿力?并勸我們去極樂世界。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于無量劫,積植德行,所以殊勝大愿,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二拜)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極樂世界的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一切有因有果,我們現在就是在修行的“因地”上,我們還沒有證果。在“因”的這個地位,而不是“果”覺,“果”的地位是將來得“果”。我們現在先說這個“因地”。
阿彌陀佛當年,他在“因地”的時候,是一位國王,稱為“世饒王”。“世”是很豐富;“饒”是饒足;“足”是很豐足。世饒王那個時候有佛,佛叫“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的時間很長。這個國王,他那時還是在修行的“因地”上,他聽“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于是不作國王了,國位不要而出家了。他并沒有實施“政教合一”,不象梁武帝那樣又做國王,又當出家人。出家之后,他的法名叫“法藏”,即“法藏比丘”。“因地聞法”,聽了“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他就發了無上正覺之心。所以我們這個“正覺”就是“覺悟”。無上的“正”的覺悟。“覺”就是菩提。“菩提”這兩個字發音“布達”,是印度活。這個“菩提”是翻了音沒有翻意。翻成意就是“覺”,就所以菩提就是“覺”,就是“正覺”。所以“無上正覺之心”就是發了“菩提心”,就是發起覺悟的心,就是發起成佛的心。
“住真實慧”,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住在真實的智慧之上。《無量壽經》里有三個“真實”,一個是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際。另一個就是法藏比丘后來“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致壯嚴凈妙土”。他怎么壯嚴凈土呢?他住于“真實慧”去壯嚴這個凈土。一是真實之際,二是真實之慧,再有一個是真實之利。佛為什么要出現于世?釋迦牟尼佛說“是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我們現在做慈善事業,做了很多,幼兒園、敬老院……,能讓眾生得到好處,甚至每個人發給他一萬美金,他可以生活的很愉快。但這可并不是他的真實之利,等他壽命完了之后,他又要輪回了,后頭的惡夢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金錢對他沒有永久的幫助,而我們要給他真實之利。
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在夏(蓮居)老師的會集本中,這三個“真實”都出現過。對于這三個“真實”,是互相呼應的。因為你是開化了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體顯露了,所以你才能夠流露出真實的智慧,因為你有真實的智慧,你才能為眾生謀求真實的利益。除此之外,盡管你也有好心,也愿意為眾生謀利益,但是你能否做的成功呢?做得成功之后,那個利益到底有多大?真實的利益是徹底的、永恒的、真實的、究竟的,讓眾生都能成佛,這才是真正的真實之利。
“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在經文中文字雖簡單,但這三個真實,智慧是根本,是從真實之際所流出來的。有了真實之慧,就可以來“拔眾生的勤苦生死之本”。眾生輪回于生死之中實在是苦哇!“勤苦”是什么?這個“勤”是沒有停止、沒有休息之意。“勤苦”就是總是苦。這個“勤苦”的生死,現在雖是生,但總有一天要死的。死了又要生,生了又要死,沒完沒了。這個“勤苦”有個根本嗎?阿彌陀佛就發了這個心,要為一切眾生拔出所有眾生的生死的根本。這個志向多大!所以我們真正信了佛,為佛做一點事情,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不然就對不起每天吃的糧食。糧食來之不易,眾生辛苦萬分。而我們又該怎么報答眾生呢?只是享受嗎?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沙門”我們每天所做的這些工作,對眾生起了多大的好處?這是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的!如果熱衷于撰述一些學問文章,要想拔除勤苦眾生的生死之本,那沒有什么作用。所以我們要真正的象阿彌陀佛那樣,發起一個大愿,在因地之中,“棄國捐王”。國家他也讓位了,王位他也舍掉、放棄了,而出家作沙門。“沙門”是翻譯過來的音。“和尚”這兩個字也是尊稱,但大家用亂了,其實是不能隨便稱呼的。“沙門”也是指有很高的德行的修行人。“識心達本名曰沙門”,你認識了自己的本心,了達了自己的本性,這才叫“沙門”。這里的意思是指出家作了和尚。這時候他的法名就叫“法藏”名號為“法藏”。以后在經中提到的“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成佛前所行的是菩薩道。
“修菩薩道,于無量劫,積植德行”。“菩薩”就是利他為本,行菩薩道。“劫”是指很長的時間,是時間名稱。這個時間多長?沒法說,只能打個譬喻:四十幾里直徑的大石頭,天人穿著比輕紗還輕的衣紗,多少年下來一次,拿這個紗在石頭上蹭一下,把這塊石頭蹭沒了,這個過程所用的時間叫“一劫”。可見這個時間太長了!就在如此長的時間以前,法藏比丘發了這樣的大愿,在無量劫中,無量的“劫”,劫也數不清,都在“積植德行”。我們之所以說佛大恩大德,就是因為為了我們佛才經過了多少個生生世世、多么大辛苦,用這么長的時間,在那積德,“種植”就是種、積德、種德,用以救度眾生。所以,我們今天大家能夠在一起聽關于阿彌陀佛的法門,都是因為我們在過去生中,曾經受到過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已經對我們有恩了,我們得過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今天才能有緣又聽到這個法。我們歡喜,我們愿意學。
“所發殊勝大愿,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愿,所以他發了這愿后跑到自在王如來那說:我想發一個大愿,要超勝一切佛,這個愿可以做得到嗎?我要把佛國建的比各國都好。于是自在王如來就把所有佛世界都現給法藏比丘看,經過很長的時間,他一一都看清楚了。于是他通過總結采取各佛世界的長處,發了一個四十八愿,發出這個“大愿”,稱為“愿中之王”。
“殊勝”,“殊”:特殊,“勝”:超越其它,稱為勝。愿都圓滿成就了、落實了,而且不是一個空愿,都成為實際了。“名具萬德”,“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之中包括無量的德。“無量劫積植德行”,佛就是無量劫都在積德培德,才得到成就。所以這個名子是萬德所成就的。這個名號中就包括萬德,所以“名具萬德,聲聞十方”。
阿彌陀佛第十七愿:愿一切佛都宣揚佛的名字。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不管你是臺灣、美國、香港、大陸……。知道阿彌陀佛的人很多,而咱們這個世界,咱們的本師棗釋迦牟尼的名字,知道的人卻很少。大家想想看,多少人只知道有“佛”、有“阿彌陀佛”,但卻不知道“釋迦牟尼”,這個名號大家都不熟悉。可是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的名號,倒是婦孺皆知。“阿彌陀佛”,高興了就說一句“阿彌陀佛!”大家都知道!這個現象不是偶然的。為什么?因為阿彌陀佛發了這個愿。阿彌陀佛愿十方的佛都宣揚阿彌陀的名子,讓十方的眾生都聽到這個名子,十方眾生都羨慕極樂世界,都念這個名號,都得以往生這個極樂世界。
我們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上加“接引”兩個字,是因為我們在臨終的時候,要*佛的愿力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是我們自己能從這個世界達到那個地方,而是*佛的愿力接引。當然也有*自力的,如果你修到跟菩薩同等地位了,*自力可以往生。但是億億人中難得一個半個能真正得到上品上生的。佛來接引,已經是極其殊勝了!所以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接引導師”。
這第二拜就是拜“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念三聲。這三句佛念完之后就起來了,恢復站著,念完后再站著念,拜就是那么拜,這是第二拜。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凈佛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三拜)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從我們這個地方起,往西距離我們這個世界要超過十萬億個佛土以外,十萬億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現在世界的廣大,天文學家已經發現,有的星球距離我們在一百多億光年之外。光的速度,每秒鐘三十萬公里,這說明光速快極了,沒有任何能趕得上光的。現在用天文學望遠鏡,*先進的設備能看到一百多億光年之外,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光是一百多億年前放出來的。天之大,這還是目前有限的科學水平知道的,將來還會知道得更多。而佛早就說了,極樂世界離開我們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那么遠。西方在哪里?進一步說,佛不是遍一切處嗎!所以,說佛就在西方,這是一種方便說。善導大師曾說:“指方立向。”為什么你一定要說西方?善導大師說,為了方便示現成一個方向來,能使大家心上有一個專向的目的地,因此容易攝住這顆心,管住這個心。即使告訴你“在西方”,有的人專心起來還不容易,如果根本不說“在西方”,而說哪兒都有,那更沒法兒使人專一了。所以這種“指方立向”是一種很殊勝的度眾生的方便。
“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佛,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過十萬億佛土以外有一個佛世界,名子叫“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名號叫做“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如來、應供、等正覺……,這些都是佛的名號共有十個稱號,這里只列舉三個以代表這“十號”。這十號都圓滿了!
“安隱住持,具足莊嚴,成德廣大,清凈佛土,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說的很好、很圓融:阿難問釋迦牟尼佛,法藏到底成佛沒有?成佛多久了?釋迦牟尼佛回答:“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佛從哪來還回那去,既沒有生,也沒有滅。唯以酬愿度生。因為要實現自己的本愿,要來度化眾生,所以才示現在西方。為了要滿足自己度生的愿望,所以示現這么一個極樂世界,在西方。成佛以來,這時間是十劫。阿彌陀佛現在說法,所以阿彌陀佛是現在佛。天天在說法,目前也正在說法。我們在這兒說法,阿彌陀佛也在極樂世界講堂中隨時說法。有關極樂世界的名號與成佛十劫的情況,在《阿彌陀經》中有,其中就說了,佛此時此刻正在說法。佛十號圓滿,極樂國土“具足壯嚴”,一切壯嚴的事,完全具足。“威德廣大”,這個功德很大,這個德是威德,威德就表示有佛的力量能夠破除眾生的種種無明、黑暗,予以救度,消除眾生的業力。有威有德,非常廣大,不可窮盡,有一個“清凈國土”。“清凈”兩個字非常重要,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也叫“無量清凈”,這都是佛的名號。《無量壽經》是無量清凈平等覺,也是阿彌陀佛的號。心是無量清凈,所以清凈心是非常之難得的。我們只要心中無所思,很干凈、很純,一切放下,這就漸漸和佛相應了。阿彌陀佛已經在極樂世界成佛了,為了酬愿度生,才現在西方極樂世界。
一心觀禮,清凈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娑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四拜)
“一心觀禮,清凈法身”法身是最清凈,離一切相的。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在西方現說法的是報身。報身之本是法身,這個法身“遍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所以各個地方,到處是阿彌陀佛的法身。不但到處是,你的身體里頭,我的身體里頭,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如果身體里頭不是的話,那阿彌陀佛的法身不就缺一塊了嗎,也就不能說“遍一切處”了。而“遍一切處”正說明,不管是有東西還是沒東西,全都是法身所在。不要說法身是如此,就是無線電波不也是如此嗎!無線電波就是因為墻也擋不住它,所以電視機無論在什么地方,哪怕你把它扣起來,但一開機,一對應調頻,圖像照樣出來了。這個法身本來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也就是“八不”:
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法身沒有什么叫“生”,也沒有什么叫“滅”。證到“無生法忍”,沒有生,不在動念,既然無“生”了,也就沒有什么叫“滅”了。既然“遍一切處”,都是法身,那么法身從哪里到哪里?有沒有個歸屬呢?其實都是自家!就好比我黃念祖的鼻子到嘴,鼻子是黃念祖的鼻子,嘴也還是黃念祖的嘴,都是黃念祖。從鼻子到嘴沒有去,沒有來,不一不異,沒有一,也沒有兩個,也沒有斷,也沒有常,于是借用“四不”作為代表,使人能深入地理解。所以“法身”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之”。不是我們用人的語言所能描述的,也不是我們這個分別的心、分別的見解,所能夠了知、明白的。所以“法身”這一句話就把凡夫你這個語言的思想的限度指出來了,稱為“不可思議”。不可思是指你不可能想;不可議是指人用語言是說不出來的。并不是下禁止的命令,不讓你說,而是你根本說不出來,連想都想不到的,也不是你的言語所能夠表達的。
“講誦之徒”是古人是用來批評的話,就是說,有些人沒有出息,只是會念念,會講講,應當是能夠開示顯化真實之際,那才真算是“沙門”了!所以“講誦之徒”是貶義語。法身畢竟不是*語言分別所能表達得出來的!
“但以酬愿度生,現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即是這樣的話,對于眾生佛又怎么來酬愿哪?因此要酬愿度生就要示現。示現和示教是一樣的,示教是指用示教儀器的示現。而佛示現在西方的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法身在哪里?不是在實際莊嚴土,就是在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所以佛有三身,土有四土。
三身是: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在咱們這個土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應化身佛。報身佛,我們眾生看不見,六十萬億恒河沙的四十里地那么高,一個“由他旬”是四十里高,用六十億恒河沙的沙子那么多的數去乘四十里,可見報身之大!咱們連一根漢毛都看不到一半的。咱們的視線所能達到的,實際上看不了多遠。報身佛看不見,所以我們所能見的只能是應化身。
四土:常寂光土、實報壯嚴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般我們能往生的,都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這已經很不錯了!法身佛在常寂光土。所謂“常寂光”,“常”指很寂凈,而放光,他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可見這是一個很殊勝的境界。在寂之中,不動一切,而能照;在照之中,仍是照而不動的。
法身佛在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這個法界就包括一切了。是盡太空之所有的種種空間,不僅僅是我們所存在的一度空間、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咱們現在所能看得到的三度空間,可以用三個坐標來表示:長、寬、厚。如果學數學的人都知道:不光是有一維、二維、三維,有了三維,就有四維、五維、六維……。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已經證實到了有第四維,也就是時間。最新科學已經有了很多新的發現,證明空間時間都不是常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有一句話最好,可以拿來說明:“物質、空間、時間都是人類的錯覺”。
對此,不開悟的人總會不無疑惑地說:我好好的一個人,明明是實在的,怎么能說是空呢?你說它是實在的,那么愛因斯坦就告訴你了:“把物質當實有,這就是人的錯覺”。你既然還是人類,你就肯定有這種錯覺,你就老認為它是實在的,但是你錯了!那還是站在有限的三維空間來看問題。而到了四維、五維……這些空間,現在科學已經證實到十一度空間。四維空間以上的事,你在三維空間里是不能夠知道的!你只能是推測罷了,不能夠了解。所以人的頭腦思維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么,佛要接引法界眾生,不只局限在三維空間里,而是在一切空間中。一切空間的有情之類都接引,都讓他脫離開象娑婆世界這樣的苦,而能得真實的、究竟的、徹底的、永恒的、沒有變異的樂。“得究竟樂”得究竟安樂、法樂、沒有苦的樂。
我小的時候,看見人狂歡,我就覺得很可悲。在世俗人眼里有很多樂,而依我認為并不是真歡樂,反而覺得很可悲。有人劃船、跳舞……,我看很可悲,但是當事人卻很高興,他認為這就是樂了。直到有一天錢花光了或者犯了罪,樂也就不能再享受了。所以樂不能長久,一旦樂逝去了,人就難過了。好時候不再來了,這就叫“壞苦”。所以有種種的苦隨時都發生:生病長瘡,被人家打……這些苦是“苦苦”。你狂歡、高興是“壞苦”,因為這個樂的境界是你造的,一旦沒有了,你就苦了,所以它還是苦的原因。娑婆世界種種都是苦,離開這些苦,得究竟的樂、得徹底的樂、得大乘法樂,這個樂確實是世間一切事物所不能相提并論的,也是你理解不到、想象不到、推測不到的。只有真實用功,你才能領略得到“法樂”棗永悅歡喜。
有的人對于“法樂”還能有所觸動,這種觸動你是可以體會得到的。比如當你聽到“一切皆成佛”這句話時,你就心喜了一下,這種觸動就是“法樂”。經常有這個觸動,你就能夠去掉一些東西,去掉一些障礙了。大家是有份的,你如不前進那就永遠停止在目前了。本來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而你卻與此不相干,不能得救,那可就落伍了。
不僅僅是樂,到極樂世界真的是究竟樂,這種樂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比較比較,起碼氣氛在那,他不是世間這一切同類型的樂,世間樂與法樂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一切都是因為阿彌陀佛證了法身,從法身就酬愿度眾生,建筑極樂世界,這是報身佛,實報壯嚴土是報身佛。還有化身佛,還有其它土,接引一切眾生,大恩大德造就的就是報身國土。
剛才談到了“法身”,還已經知道了極樂世界的名子。要知道“法身”流出的是“報身”,這里談的是報身佛以及他的報身國土。這第四拜就是拜圓滿報身所居之處。從“法身”流現出“報身”。對于佛的這個“報身”,在菩薩地位才能見到。這個“報身”所居之處是實報壯嚴土。所以,下面第五拜拜的就是實報壯嚴凈土。報身佛就在實報壯嚴凈土。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凈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五拜)
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諸惡趣魔惱之名。不但沒有這些東西,而且沒有什么叫苦?什么叫難?什么叫惡趣?什么叫魔惱?連這些名子都沒有!極樂世界有許多鳥,那么極樂世界怎么會有鳥呢?鳥不是畜牲嗎?“彼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呀!連名子都沒有,怎么會有實物棗鳥呢?其實這是彌陀佛變現的。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苦難惡惱之名,也沒有四時寒、署、雨冥之季。什么雨天、陰天、冷熱……這些變化都不存在,永遠是溫和、睛朗、寬廣平整。非常廣大,大到你去多少人都能容納。
十方的佛國都勸自己國土的眾生去極樂世界,也不知有多少眾生已經往生。“寬廣平正”從沒有聽說極樂世界容納不下、客滿的。根本沒有這事,多少人來都可以,無限大。極樂世界是平整的,既沒有山,也沒有驚流、急湍、高山大岳……這是因為心凈則佛土凈,心平則世界平。人心能平等,世界也就平等。所以極樂世界沒有高山深谷,都是平坦的。極樂世界沒有驚濤駭浪,但他卻有好多泉池、流泉、小溪流。只要有住的地方,就有蓮花池、八功德水。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從下往上流,圍著你的房子流上來轉圈,不同于世間的噴泉那樣不自然,咱們世間的水都是只能向下流,而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向上,不受地心吸引力的影響。這跟人在太空可以漂起來的道理是一樣的。
“微紗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極樂世界極妙啊!妙的無法說了,美麗得出奇了!超逾了十方一切世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發了這個愿,就是想得到一個國土,并超逾十方,當時他問世間自在王如來自己可以不可以?自在王如來告訴他“只要發愿,就都可以實現”于是利用神通把一切國土都給他看。法藏比丘是經過總結后發的這四十八愿的。愿圓滿成就了,所以他得到果報就是“實報莊嚴凈土”。這是一個壯嚴的凈土,報身佛所居的地方沒有任何恐怖、惡難,表示一個大平等。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稀有,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六拜)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極樂世界教主的壽命是無量的,所以是無量壽佛,放的光明也是無量的。下面還要講無量光、無等光、無邊光、無礙光……阿彌陀佛共有十二個稱號。
“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不但佛是光明無量,而且國中所有的菩薩弟子,所有的聲聞、天人也是如此。所謂“聲聞天人”是指往生的人,說的是極樂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往生此土并沒有斷惑,見、思二惑還有,是因佛的接引而往生的,所以還是凡夫。但是,往生者雖然還是凡夫,可是可以不再退轉了,這可是最不可思議之處!因為往生者的斷惑的水平還屬于天人、人的水平,另有一些往生者雖然斷了見思二惑,但還有塵沙惑、還有無明惑,斷惑程度只相當于“聲聞”,所以這里稱為“聲聞天人”。如果往生者僅僅是發了“小乘心”,那就根本不能往生了,因此凡是能往生的,那都是發了大乘心的人,因此也就超過了“阿羅漢”(果位的一種稱呼)。大家要知道,這個事情不是一個小的事情,阿羅漢不聞他方佛名,所以發不起要廣度眾生的大乘菩薩心,最終成就的也只是“般涅槃”即“自了漢”。我了脫了,我清凈了,我再沒有煩惱了,也就大功告成了。這確實也很不容易,因為我無我了,沒有我了,“人無人了”、“般涅槃”了。但是,我還有塵沙惑、無明惑,這些都沒破!
“無窮無盡的,時間空間都無盡的,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永遠沒有休止的,都讓他們得到一切徹底的利益!”這樣一個宏大的心愿,阿羅漢發不起來,所以佛批評他們是焦芽敗種。而我們要發心超過阿羅漢,就在于我們是不是只求自己了脫、自己解脫。這里的“聲聞”指的是往生者斷惑的水平,達到的只是“聲聞乘”水平。盡管如此,但他們還都是發了大乘心的,所以才能往生。如果不發大乘心而只是“聲聞乘”的水平,那就不能成就、不能生到極樂世界了。可見發心發愿是最關鍵的!極樂世界是一佛乘,都是發大乘心,都是要成佛的。“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子,都勝十方”這個國土的種種壯嚴超過了十方諸國,這個國家的名子到處聞名,也超過了十方諸國。“無衰無變”是這個極樂世界沒有衰退衰變現象發生。不比咱們這個地球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將來總有一天會大爆炸的,絕對要毀滅的!有地、火、水、風四災,火災能把整個天都燒光了。所謂“天”,其實就是指整個銀河系,所謂“火災”其實就是大的核爆炸,因此而產生巨大的熱浪,所謂“風災”就是熱浪產生的巨大壓力波……這一切人類遲早都逃不過!這個世界,現在雖還存在,可現在天文學已經證明,有的世界已經是在新生,從微塵中聚匯而形成一個新世界,而另有的世界則已經衰老了,就要退出歷史舞臺……所以,現代天文學中有一種大爆炸的理論。怎么出現?就是大爆炸。過去世界出現過大爆炸,大爆炸之后,這些微塵又聚匯成新的世界。也就是佛教里所講的:成、住、壞、空。形成之后,就是住,也就是存在;住了之后便又要壞;壞了之后就通過爆炸的形式變成了空;空了之后又成……循環不已。學術科學理論承認了佛教的這種說法。但極樂世界“無衰無變”因為極樂世界不同于我們這個微塵所成的地球世界。它不是微塵所成的世界,所以它“無衰無變,建立常然”。到了這個世界真正是保險呀!所以“殊勝稀有,阿彌陀佛”。
三、第七拜至第十一拜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凈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七拜)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所謂“無量壽佛”,也稱為“無量光佛”。加上“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凈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又合稱“十二光佛”。都是阿彌陀的名號。所以阿彌陀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的光中種種的妙用,表現出十二個光的佛,同時都是阿彌陀佛。
“無量壽”是體,是指時間永遠不止,通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三際如一,沒有變化,這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是指遍一切虛空,遍一切處。這樣一來,一個是豎,一個是橫。時間是豎的,空間是橫的。由此表明阿彌陀佛窮三際遍虛空。過去你也找不著頭,未來也是找不到結束,是常住,這是“無量壽”。而又遍一切處,沒有邊際,這是“無量光”。同時這個“無量光”也可以解釋為“光中無量的功德”。所以“無量光佛”同時也可稱為“無邊光佛”。“無邊光”膚淺地講,指光沒有邊緣。哪是多大呀!你找不到邊,極大!深一步講,這個“邊”是什么呢?就是佛教里所講的“見惑”中的“邊見”。所以,我們都要斷“見思惑”才成。眾生最初的迷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眾生就是因為這些迷惑而沉淪苦海的。愚癡稱為“惑”。斷了惑才能證到自己的“真如”。“見思惑”之中首先是“見惑”,修行成就初果就是破了“見惑”。“見惑”有十種,其中有一種為“身見”。
所謂“身見”就是指總愛惜這個身體,老是想滋養這個身體,練這個身體。所以現在許多氣功外道,所做所為就是一種邪見,也叫做身見,是見惑。愛戀這個身體,比如很多婦女就是如此,起心動念都不離她的身體,因為她非常喜歡這個身體,覺得很美、很招人喜歡,整天琢磨著如何打扮自己……這就屬于身見。
另還有一種為“邊見”。這個“邊”并不是當“邊緣”講,而是指把一件事情分兩邊看待,執持于是非、矛盾的一方。所以,一切事情都有了是非、矛盾的兩面。“矛盾”就是“矛”和“盾”,“矛”有一邊,“盾”有一邊;“是非”就是有“是”有“非”,“是”是一邊,“非”是一邊。一切都有兩邊,矛盾各持一方。有了是非、有了矛盾,就會有對待,就會斗爭。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特點:一切都有二。正如中國有句古話:“圣人不死,大道不止”。有了“二”的分別,圣人要不死了,大道是不會完的。如果“無邊”那就沒有對待了,沒有了這個“邊”,一切就都不二了,一切也都平等了。平等就不對立了。所以佛最后稱為“平等覺”。
漢譯的《無量壽經》中稱“無量佛”為“無量清凈平等覺”。“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只有佛達到了大平等。我們要修“慈悲喜舍”,但很多人甚至于傳法的人也把這個“慈悲喜舍”四個字講錯了,把這個“舍”字,講成“要慈要悲,要喜歡要施舍”。這么去講,是講淺了,講的太淺了!不是原意。好多東西是從一些和尚嘴里說出來的,有的說法十分的謊謬,水平很低。這個“舍”字是指:舍掉你的一切分別,一切邊見,一切對立矛盾,而能把這些事情看得平等。一個人要做到平等的話,那不管別人說什么,不管別人怎么對待自己。所以,佛教講“冤親平等”,跟我有冤和跟我有親,這是兩個極端,屬于“邊”的二方。如果邊見沒有了,那么冤和親就都平等。所以我們學佛就在這地方學,當然學起來不容易,但還是要努力去學的!冤親平等,就是把“冤”字擱在“親”字上面。這個擺不是隨便擺的,佛教教育我們,如果你真要度人,那先度的就應該是對自己有冤的人,這是佛教的偉大之處。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個人叫提波達多,他想方設法地害佛,甚至于一生都一直在害佛,而佛反倒感恩于他,認為自己的成就為佛全因為有提波達多,于是還給提波達多授記……這一切都表明了佛的佛大、佛的智慧、佛的慈悲。對此我們是心悅誠服,五體投地。當然我們并不是盲目的崇拜,我們并不是因為佛有多大權威,拜佛之后,佛就能保佑我,我就得到好處了……這是世俗的一種很低、很愚癡的認識。是一種顛倒的看法,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舍這個“邊”。
“無邊光”是由于大平等的智慧而放出來的,因此見到這個光,也就可以加持你,使你能放棄這些“邊”,沒有這些“邊”了。
“無礙光”人們說:自在無礙呀、沒有障礙呀、能夠自在呀,所以稱“觀自在菩薩”。這個“自”指的就是我們的“自性”。看你的“自性”是不是當家作主,當家作主了,那才能自在。而我們凡夫的“自性”并沒有當家作主,而被這個“假我”所欺騙了。現在大家都是“假我”,自己本來跟佛一樣的“真我”,但自己卻不認識。現在這個形象叫黃念祖,于是就把這個像當作是真的我,其實它是“假我”,并且是“真我”的敵人。有這個錯誤的認識,就叫“妄我”。所以“妄我”,就是由于妄認“假我”而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把敵人當我了。因為虛妄而使“假我”當家作主了,所以真正的我們的主人卻*邊站了。于是“自性”就不顯現了,我們本有的佛的智慧光明也就不能顯現了。由于妄認“假我”的程度有不同,“無明”的厚薄也就不一,所以我們聽了佛的經教,有的人很感動,接受的很快,恢復的很快,而有的人不但不接受,他還要毀謗,還要破壞……這就是“無明”障很重所造成的。我們有礙,而佛無礙,一切都無有障礙。
“無等光”就是說,這個光是絕對的殊勝,沒有另外一種光可以與之相提并論的,或能與之對等的。所以也稱為“智慧光”。光明就是智慧。禪宗也是這么說的。用大慧禪師的三句話講:
“只以此光宣妙法”(只是拿這個光來宣揚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這個“法”在禪宗指的就是傳心之法,也就是真實之法,所以具有光明。)
“不離此光說是法”(不離開這個光明來說這個法。)
光明和本心、光明和智慧,用大慧禪師的話講,是等同的。大慧禪師的這些話在經典里也是有根據的,釋迦牟尼佛的在最后的遺教棗《涅槃經》中說:“光明名為智慧。”說明智慧就是光明!
“超日月光”是指:佛的光明比太陽光還要明,比月亮還要明。正如《超日月三昧經》所說:“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大的智慧發露到外邊來,能夠照了法界,這個叫做光明,所以“自瑩謂之光”,自己很干凈叫做光;“照物謂之明”,能夠照見別的東西叫做明。比如夜明珠,自己很干凈、很光瑩,它就可以照見別的東西,別的都亮了就叫明。所以光明就是清凈。你能看到一點點光,這說明是在你這個心里絕對清凈的時候,才會發現這個現象。你心只要稍為一動,啊!我看見光了,好了!不清凈了!光明也就沒有了。你心剛剛有點感覺不一樣,馬上就會沒有了。如果你心里能完全離開一切分別而清凈的時候,光明智慧之象就會顯現。所以智慧就是光啊!
“常照光”,寂而常照。常照光是寂默,沒有動搖不定,可是卻又常常在照,所以寂而常照。
“清凈光”的“清凈”用《無量壽經》的話講就是“一念凈信”。只要有一念清凈的信心,你只念一句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由于一念凈信,所以你念這一句的時候是功德極大的。所以,在慈舟法師所做的“種判”中,講到念佛的最大功德之處,對于“往生三昧”,法師提出了一個“一心三昧”的說法。“一心三昧”的念佛,而不是象一般的凈土宗,整天整天的拿著佛珠念多少多少。他說:能夠達到一心的時候,那怕你念一句都能往生!他說的這“一心三昧”是在一般的“三昧”之外,又添了一個。這跟夏老師的精神都是相合的,這一點很值得贊嘆。我的《大經解》(《大乘無量壽經講解》)也是根據這個精神做的注解。“一心三昧”不同于常情,都是由于清凈,一念凈信、一念凈心,都用這個“凈”字。對于這個“清凈”,天親菩薩在“三經一論”之一的《往生論》中也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壯嚴:一種是佛壯嚴,一種菩薩壯嚴,再一種國土壯嚴。一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壯嚴可以匯到一個法句里頭,(這很象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是句子的“句”。)所謂“一法句”就是“清凈句”。“清凈”兩個字很重要!我們應當心中清凈。清就是離開了濁;凈就是離開了亂。現在這個世界是濁亂的世界,所以我們就是要在這濁亂的環境里面保持內心的清凈,這才是極大的修持啊!而修持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了!現在大家被搞的心里頭很臟亂、很混濁不清、忙亂不安、憔燥……這就不凈啊!清凈就是干凈啊。所謂“清凈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這個智慧很重要,是真實的智慧。
“無為”,在道場里頭一開始常常講四句偈,其中“十方同聚會,個個得無為”也提到了這個詞。十方來的一切到這聚會,來干什么?都到這學“無為”。所以《金剛經》也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怎么學“無為”呢?“此事選佛場”(這是一個選佛的考場);什么人考取呢?“心空及第舊”(心要空了你就考取了,就可以圓滿回去了,得到結果了)。所以“清凈”的重要就在于此!
“歡喜光”,夏(蓮居)老師曾告誡我:遇事生歡喜。所以我們也要常常保持歡喜心。許多經的最后,也都是講皆大歡喜。皆大歡喜是一種情緒,能夠聽佛講經后愉悅歡喜、皆大歡喜、個個歡喜、大歡喜……佛的偉大之處就在這里。所以我們看經書切仔細,往往對于經的最后一句,都草草的帶了過去。其實我們不知道“皆大歡喜”正說明了佛講經之后,聽者獲得的是一個很殊勝的、真實的果實。
現在眾生就是苦啊!都是在煩惱中過日。心里頭好容易能清凈點,馬上就又來事了,讓你心擾而放不下。所以我們就要對一切都要看破,要不被環境影響才成。五濁惡世,必然濁嗎!眾生必然是惡嗎!這個世界就是有好多不近情理的事,如果都講理了,那就不叫五濁惡世了。所以必然有不可理喻的事、不可理喻的人。既然不可理遇,你還講什么理,講不通啊!放下!放下!歡喜解脫,不被瑣事捆住。如果事一來的時候,你心一動,那就被捆住了,于是茶不思飯不想,很憂慮、很苦惱,本來好好的,突然又不行了……所以要解脫。
成佛之后有“涅槃三德”。一個是“法身德”,人人本有的。本來人人本有,但是大家卻纏縛住了。我們都是被束縛的眾生。有時我給別人寫信,自稱為“具縛眾生”,就是說:我是被捆住的,纏縛住的,被種種煩惱捆住了的人。眾生都是被束縛的,在纏縛之中,就要尋求解脫、成就解脫德。誰不想解脫,誰不想證悟成就“三德”,但為什么我們有法身而自己卻不知道呢?因為缺少智慧嗎!所以“涅槃三德”,關鍵就是智慧,智慧非常重要。
我們為什么被捆住?因為我們缺乏智慧,因為你這樣被捆住后,法身就顯不出來了。因此我們要使煩惱得到解脫,完全恢復我們的法身,完全*的是智慧!我們學佛主要是學習智慧、學習般苦。只要你學習般苦,就可以稱你為“菩薩”,稱你為“菩薩”并不過分。再加上一個形容詞,叫“學般苦菩薩”。你要發了菩提心,就稱你為“初發心菩薩”。這跟觀音菩薩還有點不同,觀音菩薩徹底,而我們還在初步,但是已經可以稱為“菩薩”、“大士”了。只是你在學般苦階段,在初發心的階段,與觀音菩薩比,那就是“同中有別,別中有同”。
“安隱光”《宗鏡錄》(編者按:作者為永明延壽大師。)里頭說:“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又安隱,又快樂,這樣的人“則寂靜妙常”。“寂”是常寂光的“寂”;“靜”是入靜的“靜”;“妙”微妙的“妙”;“常”是真常的“常”。安隱很重要,“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
“超日月光”,剛才講了《超日月三昧經》,佛的光是超日月光。其中有兩個特殊的地方:
一是日月光不能照過“鐵圍山”。宇宙外頭有“鐵圍山”包起來。當然不見得是個山,只是打個比喻。就好像中微子非常密集,空間的中微子多極了,不可數,他們會集在一起,形成“鐵圍山”,日光透不過。而佛光是沒有所能障礙的,都可以透過。
二是日月光可以照一切東西,但不能照人心,不能給人以啟發。而“超日月光”,這個三昧就比日月光要光明多了。日月光已經很了不得了,你看我們的光明全*日月的光明,萬物要生長,完全要*太陽,沒有太陽,什么東西都不能活了,我們也就沒有東西可吃了。但是它不能照人心,所以因曬太陽開悟的人沒有。
最要緊的是“不思議光”,這個光是可不思議的!所以《華嚴經》稱為“不可思議”,《阿彌陀經》也稱為“不可思議”。不是你的言語、你的頭腦所能達到的、所能理解的。是“超情離見”的,超過大家的所謂情理、情感的范圍,離開這一切見。因為眾生所有的知見都稱為“成見”,就是謬見、顛倒見。要離開你的頭腦中所有的見。正如《四十二章經》所說:“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們要慎重,千萬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思維意識,這一句話就叮囑我們了:“汝意不可信”!你的意識不可以相信哪!這就告訴我們不要太主觀了!主觀主義是非常麻煩的事,至少你先客觀一點,能夠聽聽旁人的意見,不要只是相信自己主見,而自以為是。再進一步說,所有一切頭腦子中的產物、見解,全都還是生死中的東西,“六道”中的東西,不是解脫的東西。所以要超過這些思維妄想。佛之所以出興于世,就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我們現在都是眾生的知見,我們學佛的過程,也就是改造的過程,要把我們眾生的知見去掉,而換成佛的知見。把現在當家做主的種種錯誤知見統統排除,而換成佛的知見。也就是恢復了我們自己本心中本有的知見。但是眾生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呀!所以凈土法門之微妙就在于此,你可以到了極樂世界之后再去斷妄見,這樣就保險了,不至于因此而再轉回了,可以不退轉,直到成佛,恢復自己本來的一切。所以這“十二光”都是不可思議的!
念佛一法就是不可思議法門。念佛的殊勝不可思議之處還在于它可以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你在念佛的時候,就把佛的功德全攝成自己的功德。所以這一句佛號念的很誠懇的時候,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劫”是多么長的時間啊,而這樣的劫有八十億個。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所以開了這樣一個凈土法門。往生之后,你還是凡夫,因為你的種種情見一直還是沒有消掉的。念一句雖然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雖然已經是消了很多業了,但還是有太多的業沒有消掉呢。無量劫以來,我們所造的業,虛空都裝不下呀!罪業如果真有一個實質的東西在這,整個太空都裝不下的!因為造業時間太長了,所做的業太多了!若消了業才能往生,那就沒有往生的日子了!
現在,我被有些事情糾纏不清,有人讓我寫篇文章辨駁“消業往生”的說法。我說我不參加這個爭論,各隨各的緣吧!他有他的緣,喜歡聽那些錯話,那按他的辦,我們不按那種說法作就是了。大家現在有緣,愿意聽我講,那么我這里講的就是“帶業往生”。因為阿彌陀佛都替我們準備妥了,就象托運行李一樣,不需要我們自己背了。
這一段講了“十二光”:無量壽、無量光……,下面緊接著說光的作用。佛說這么多的光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關系很深!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八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無量無壽”是別號;“如來世尊”是通號。這一個頭一個尾代表、統括了佛的“十號”。
“光明普照十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光無邊、無礙……,所以遍一切處而沒有障礙,沒有東西能擋得住的。
“眾生有緣遇斯光者”,有人說了:我怎么沒有看見呢?這個并很不奇怪,有緣才遇見此光嗎!這個光是沒有離開一切人的,只是你現在沒有緣。佛就是不能度無緣眾生。能夠這樣度的話,那早就沒有眾生了。佛菩薩是無量劫來和一切眾生結緣,有緣你才能夠得遇。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說法,王舍城有幾十萬人,古時候那已經是很大的城市了。佛在王舍城中住的時間很長。這個城里頭,見過佛、知道佛的名子的人,合在一塊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數。見過的只是三分之一;知道名子但還沒見過面的是三分之一。不要說見,連名子都不知道的還有三分之一。所以,真正有緣見到佛的只有三分之一,說明這個緣很難!有一個叫做城東老母的人,她就沒有緣見佛。佛到西城的時候,她卻在東城做買賣;佛到西城的時候,她又到東城去做買賣了……后來時間長了,她想我非要見佛一面,于是固定在一處,但當佛真來的時候,她卻用扇子掩住了臉。所以,佛雖有種種光明、種種殊勝,但眾生根基不同,就會有看到與看不到的。看到的也有所不同,有的人看見的就是佛的丈六金身;有的人看到的就是八尺;有的人看到的就是一個黃臉的和尚,沒有什么奇怪;甚至還有的人看到的就只是一個象腿,黑的一塊東西,象一塊碳……大家的業不同呀!所以緣也不同呀!我們要珍視今生的佛緣,今生我們大家能夠結了佛緣,那就要趁熱打鐵呀!這個緣很寶貴!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和別人也結緣。
有這么一件事情:一個和尚很能說法,經文研究的很深,修持很好,但沒有人聽他的,他要講經的時候,人都走了,沒有人聽。發愿要弘法,沒有人聽我的怎么辦呢?有一個人給他出主意,你把你所有東西都賣了,賣了之后,你把所有的錢買些糧食、豆子。糧食都買來之后,你念佛念咒來加持這些糧食,然后把這些糧食扔在草地中蟲子多的地方,讓這些蟲子和鳥吃。于是他照著做了。二十年后,果然法緣大盛,多少人擁護參加,都是二十來歲的人。就是因為他發了這個心,布施結了緣,所以緣很重要!大家好的因緣再結出好的因緣。自己要努力,但并不是勉強,勉強做就會起反面作用了。所以都要隨緣度脫。彼此能談得來,有時候就可以把這佛法的道理講給別人聽,種種緣都要這樣結。結緣很重要,只能有緣才能遇到佛光。因為現在眾生都是在睡夢之中啊,所以佛光照你你也不知道。有的時候忽然清醒一下,清醒一下你就“遇斯光”了,因為你清醒了嗎!但為什么不老遇著呢,因為清醒了一下之后就又回到睡夢中了。那么遇到佛光一次的又怎么樣呢?
“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見佛光就起很大的作用了。你有垢障,身上很臟,而這時就全消滅了,善根也就長出來了。你的身、口、心三業也就消了。這個“意”指的是心。“柔軟”指的是身體。人要死了,身體就硬了,所以“軟”代表“活”,“意”也是如此。佛曾說咱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剛強難化,個個有脾氣、有個性、有己見,非常強。有些道理就是聽不進去、改不了,說白了就是道理掰不過來呀。如果“柔軟”了,那才好辦了。
“所有疾苦莫不休止”,種種的痛苦都休止了,“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心中所有的憂惱、所有煩惱都解脫了。
“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樣的光明有這么大的威力,而且有這么大的神通妙用,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十方的佛都不能及的!《無量壽經》也說佛的光明遠大,就在于他求愿的結果。佛與眾生都是平等的,你求愿,等到你實現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佛發的不是普通的愿,所以得到的結果也就殊勝而與眾不同。阿彌陀佛當時就發的要超越諸佛這樣的愿。超越做什么?為了能更廣的去度眾生。佛要名聞十方,這可不是拉選票的意思。名聞十方的目的是要讓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到那受教化得度。而且十方的佛,沒有誰自己拉個山頭搞獨立,“你們所有人民都應該跟我學,都到我這來……”不是的!反而都是送,送大家到極樂世界去。不象現在的有些法師,有人一旦跟其他一個法師學,就認為是背叛我了。所以不肯往外送。這跟佛比就趕不上,所以我們都學佛嗎!學佛還是有過程的,大家都是人嗎,還要慢慢的改造才能沒有這些不足。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阿彌陀佛慈悲,你只要能往生,之后你就老活著了。不象我們現在,這苦就苦在壽命有限上。(比如我吧,人老了,如果再給我五十年工作那該多好!可是事實不允許了,剛剛自己才弄明白些問題,弄明白還是不容易的,如果能繼續下去該有多好!可是壽命不允許了,這就是苦呀!)而這種苦事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了!極樂世界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壽命無量!壽命無量了,哪還有不成功的!而且永不退轉。咱們這個世界就是老要退,好不容易進一步,進一步退九步,所以進步中有退步。對此沒有什么可煩惱的,這也合乎規律。如果一直都前進,那就是“帶角虎”了。在沒成就“帶角虎”之前,那么你進一步就會退九步,極端自然,這個世界修行就是難得成就呀!有的人他甚至還一步都不進呢!進了之后有退,這也是正常的,但是退了之后還要再進,不要無止境退下去,要趕緊剎住腳這才能修行進步。車子往后退要趕緊剎車,加油再往前跑。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于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九拜)
這一段文字在《無量壽經》中講得更為詳細,其中佛把法都說明了,說明了阿彌陀佛是怎么成就的;又說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如何苦,再三告誡……然后佛又說:“你想看見極樂世界,你就禮拜。”阿難聽話,于是就禮拜,他頭磕下去后一抬頭,極樂世界就現前了。如果有人說“極樂世界誰看見了?”你可以告訴他《無量壽經》上提到了有多少人都看見了,這一個法會有二萬人,就是咱們這個世界的,父母所生的人。基中和尚是一萬二,男居士七千,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五百,整整二萬人。這二萬人都親見了,還有很多人、非人等以及他方來的菩薩,無量無邊……僅咱們地球上的人親眼見的就有二萬。《觀經》上也說:韋提希夫人、國王、皇太后和宮女……五百人也是親眼見佛了。還有二部經也都講了,都是親眼見佛了。
《無量壽經》講當阿難拜下去,一抬頭就看見了。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不但看見阿彌陀佛,而且同時聽到十方的佛世界在贊嘆阿彌陀佛,這都是證明嗎!多少人都親眼見、親耳聞到了,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以及大眾,阿彌陀佛在那說法。從極樂世界那邊看我們這邊也是一樣,也看見我們這邊的釋迦牟尼佛,大家在圍繞著他,聽他也在說法,釋迦牟尼佛那時正在講《大乘無量壽經》。兩土就如相隔“一旬地”,就是距離八尺,最清凈的天眼隔著八尺相見,可見看得是多清楚啊!我們看到遍處都是佛光,一些樂器自己就在湊樂。有人也許會說“不相信,我沒有親見,要眼見為實!”可是你說拿破侖有沒有?你沒有看見過拿破侖,可是你卻承認他有,因為有人看見了。同樣的道理,你說極樂世界二萬人看見了,這個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我們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在密宗,修哪一個佛菩薩的法,那個佛菩薩就叫你的“本尊”,也就是你的本體之尊。
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在高座之上,“威德巍巍”,佛的威德壯嚴清凈,“巍巍”是崇高、很偉大的樣子。“相好光明”,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我們老稱贊佛有三十二種特殊的、好的相;每一相都擁有許多的好,有八十隨行好,所以具足一切相。而且光明無量,現金色的光明。
“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因為佛光的關系,所以咱們這個境界都照清楚了。“如黃金山”佛就象黃金為體的一個山,因為他放黃金色光,所以“出于海面”在大海中生出,“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在佛光之下,其它光就都隱蔽了,什么菩薩的光、聲聞的光……都看不見了。月明星稀,月亮很好的時候,星星就很少見了,并不是星星沒有了,而是因為有月光的光盛使你看不見星星了。同樣的道理,由于阿彌陀佛的光很盛,所以別的光就都看不見了。
“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明”是清明;“耀”是亮、光耀;“星”是明顯;“赫”是有力、有力量。這個時候,佛的光明顯現,金色光明,而且在佛的身旁“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說到這,我們能隨文做觀想,就好象佛這個時候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和阿難一樣,我們磕頭的時候,佛就涌現在我們面前了,并且這么多的大菩薩圍繞。我們稱“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拜下去,這種印證非常殊勝。這一段把《無量壽經》以及其它凈土經典中的內容,很多很多重要部分都攝進去了。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樂贊供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教主釋迦牟尼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本尊”一詞是密教的語言。密教修什么法,那個佛就是你的本尊,你之本,你之所尊現。現在修凈土宗,大家都在念佛,按密教的說法,阿彌陀佛就是大家的本尊。
“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今”指現在時,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而是現在。正是現在在極樂世界為一切有情眾生宣說甚深微妙的法。這個法門是個甚深法門。
有人常說凈土法門是愚夫愚婦所行,所以看不起凈土法門。正是愚夫愚婦修這個法門也能往生,所以有人就更看不起了。
“我應該超過這些愚夫愚民,我比他們強,所以應該修更好的法門。”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在做顛倒想。為什么這么說呢?愚夫愚婦確是很困難:沒有多少知識、文盲……好象病得很重。但如果有個大夫能夠把這么重的病都治了,那么這個大夫與只能治感冒的大夫比,哪個大夫高明?當然治那個重病的大夫高明!能治絕癥的才是高明的大夫嗎!沒有什么知識,不懂什么道理,沒有什么學問……就好象得了絕癥,但大夫也能把他治好。這個絕癥都治好了,說明這個大夫高明。可是你不能說:“你把要死的人都治好了,我不來治了。”如果這么說,那不就是做顛倒想嗎!可是現在很多人對待凈土法門就是在做顛倒認識!
再如傻瓜照像機,傻子都可以用,但照像機并不傻,反而正說明它很高級!因為有多少高科技的含量在里頭,使大家能夠方便、普及地來使用。同理,正是因為凈土法門本身高明、殊勝、甚深微妙(底下我們還要說明,怎么個甚深微妙?),所以“普被三根”,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就在這里。通過其它法門我們做不到的,但通過凈土法門,我們卻可以做得到。你就是這么去念,你做不到的事情棗暗合道妙,你就可以合乎最高的道妙了。不是碰巧,而是這個方法本身就具有這樣的殊勝。
阿彌陀佛正在他的國土“宣說甚深微妙之法”,極妙之法稱為“微妙”。“為諸有情”指的不但是極樂本土的事情,而且是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到極樂去禮拜阿彌陀佛,到了那里都在聽法。正如
《無量壽經.禮供聽法品》中,釋迦牟尼佛所說: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
都是要先了達諸法的自性空,在此之后你才能夠成就國土,你才能夠受記做佛。這跟《金剛經》所說的沒有一點矛盾。所以夏蓮居老師所會集的《無量壽經》一上來就和《金剛經》統一了,這是夏老師一個極大的功德。
在佛教圈里,有種不該出現的現象,這就是彼此你說我不行,我說你不行。這種現象叫什么呢?“斗諍牢固”!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規律,其實這也不奇怪。佛在世的時候是“解脫牢固”,很多人因此都解脫了;后來佛涅槃了,于是出現“禪定牢固”的現象,就是說很多人很容易得禪定,禪定很深,那個時候禪定比后來的禪定深的多。再過五百年后,喜歡修禪定的人便很少了,出現了“多聞牢固”的現象,就是指人知道很多經典,知道很多教,研究的也很深,。再五百多年,多聞的人也很少了,而出現“塔廟牢固”的現象,就是到處有塔有廟。比如在一九五幾年的時候,當時我去休養,跑到臥干山住了兩個月,從上海坐車到杭州,沿途一路看到倒著的塔,多得不知道有多少。再拿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來說吧,附近很近的一個圈子內,就有十幾個廟。我一出門所看見的那個房子,原來都是廟,這說明塔廟很多。可是現在都坍塌不存在了,“塔廟牢固”的現象也過去了。之后所出現的現象就是剛剛講的“斗諍牢固”。“斗”是戰斗的那個“斗”;“諍”是言字旁一個爭多爭少的“爭”字。“斗諍牢固”就是指諍論,你跟我爭論,我跟你不同……也就是我修這個法,于是我就說我的好,你就說你的那個好。兩個法師之間也是,你也修凈土宗,我也修凈土宗,那你那個凈土宗念佛不行,我這才好……沒有誰能互相贊嘆對方的,都是在斗,在諍論,這就叫“斗諍牢固”。
如今出現這種現象也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因是這是娑婆世界的特有現象。極樂世界當然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就沒有這些退緣。
“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佛在說這個凈土法門,讓大家都得法樂,而通過這個凈土法是得到了殊勝利益的安樂,所以十方的菩薩都在瞻禮,都去稱贊供養阿彌陀佛。
這一段說明,在極樂世界佛也是經常說法,來教導眾生。有的世界就不一定是說法,你聞著香味都可以進步。種種世界不同,極樂世界也還是以說法為主。極樂世界之樂就是受用種種的大乘法樂。往生以后聽了佛說法,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你能夠理解了。不然的話。在這世界娑婆世界不也可以修了。到極樂世界一切聞法,你要想聽,聽到之后,你就能夠如實地理解了,便老是在進步。而在我們這個世界就做不到。更何況,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在說邪法,他所說的都是錯的,有人聽了剛開始分辨不了,但是一旦接受了一個錯的說法之后,要想更正是很難的!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困難有許多方面。因此我們要下最大決心,我們要能夠自度,而要度眾生唯一的就是這個念佛法門了。要使度的一切眾生今生超脫生死,這是最微妙的法門。到了極樂世界之后,處處都使你增長,進修程度比我們在娑婆世界快得多!底下這一段,是一個很關鍵的一段,也是非常難理解的一段,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再看大乘經典就好懂了。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凈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一拜)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剛才我們講阿彌陀佛是出家后經歷多少年才成就為佛的。佛到底是哪來的呢?佛就是由咱們心里頭生出來的!這一句話有好多人聽了很難理解:如果這么說的話,那我就失掉了對佛的恭敬心了,佛倒是我生出來的……??
這個“心”說的就是我們的“本心”哪!人人都有一個“本心”、“妙明真心”,這個“心”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之所說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如來一樣的智慧、如來一樣的功德。那么我們這個功德在哪?我們既然有如來智慧功德,難道許多經都是我說的?我再講、再看,就不用了吧?要知道這個“我”是“真我”,說的是“真心”哪!
粗淺的說:我們要了生死,不要生死輪回,輪回太苦了,要救度眾生……而進一步說,我們唯一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本來是佛!可是我們現在只是局限于這樣一個迷惑受苦的情況下,我們是不甘心的,要恢復到自己的本來。這就更深一層了,能懂得這個意思的人很少了!我們自己的本心是什么功德?“十法界”都是由我們的自心所流出的。
所謂“十法界”就是指“六道”(天、修羅、人、畜牲、鬼、地獄六種)以及“阿羅漢”、“緣覺”(也叫“辟之佛”,就是“緣覺”。)這兩種,共為八種,再加上“菩薩”、“佛”這十種。這十個法界都從一心所生,都從每一位、每一位的心上所生。所以佛就由心所生,從每一位自心中所流出。
打一個比方,我們以這個“水”來譬喻這個“真心”。我們這個“真心”也就是佛的“法身”。十方佛的“法身”不是兩個,如同水,我們太平洋、大西洋……種種的洋、種種的海、種種的江河,不都是水嗎。用這個“水”來譬喻“法身”,也譬喻我們自己的“本心”。這個水一動就生了波,波就有種種不同的情況,但水都是一樣的,水都是h2o。不管水有沒有雜質,水還是h2o。一旦有大風、小風吹起,水的用處就不一樣,相也不一樣了。“吹皺一池春水”這個小波很可愛,一旦驚濤駭浪就很可怕了。水能夠灌溉;水也能洪水為患……水的用和相就千差萬別。同樣的道理,“十法界”都是相,這個相與水動生波所產生的相是一樣的。波有事相上的不同,波動了就千差萬別。不管是順風還是逆風,也不管載舟的那波,還是翻舟的那個波,產生波的那個水還依然是h2o,水本身沒有質的差別。所以,一切一切的事象都是由“自心”(又稱法性、自性、妙明真心、佛性、法身……)這個本體所顯現出來的。佛也是由這個“心”上生的。佛既然現了相了,但還是由“心”而生的,也就如同波一樣,都是由水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