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五經講座>>佛說阿彌陀經講錄03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03
        2006年06月21日15:19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3566 字體: 繁體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03

        會性法師講述

        民國八十年四月啟講于屏東普門講堂

        丁二、解釋 分二

        戊一、約正報釋

        蕅袓謂‘約能受用釋’,能受用者,即是念佛往生者。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其國眾生’上至諸佛菩薩,下至人天,所受只有快樂,沒有痛苦,且是絕待樂,非如此界相待短暫之樂。

        彼土極樂,此土極苦,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鸾洺R院S骺嘀?,謂:‘一大苦海’。談到苦,大家都有經驗,經中說有三苦、五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

        ‘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約三界言,欲界三苦具足,生欲界已苦,再加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等,苦上加苦,是‘苦苦’??v有樂,短暫虛妄,樂極生悲,是‘壞苦’。不苦不樂,行陰遷流的無記情形,謂‘行苦’。色界福盡還墮,有壞苦。無色界行蘊遷流不息,壽盡不免輪回,是行苦。色界具二苦,無色界有行苦,皆非究竟。

        經典百分之八十,約八苦說人道眾生的苦惱,省庵大師八苦詩,描述深刻,易記易體會,出自省庵大師語錄下卷,我編入讀印光大師文鈔記第二冊第五十二頁。今借詩說八苦。

        生苦:業風吹識入胞胎,獄戶深藏實可哀,每遇饑虛倒懸下,頻驚粗食壓山來;聲聞到此心猶昧,菩薩于中慧未開,誓割愛緣生極樂,華中產取玉嬰孩。

        宿業招感,入母胎受生,住胎如坐監牢,不見天日,痛苦不已,哀傷莫名。略舉兩種說明,‘每遇饑虛倒懸下’,母饑兒亦餓,如受倒懸苦;當母親狼吞虎咽(粗食)之際,胎兒猶若山崩地裂,驚惶失措,無處閃躲,‘頻驚粗食壓山來’。這種胎獄苦,就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會受到影響,短暫迷失,所謂‘隔陰之迷’,故云‘聲聞到此心猶昧,菩薩于中慧未開’,勸大家‘誓割愛緣生極樂,華中產取玉嬰孩’。誓斷愛欲之緣,求生極樂蓮邦,蓮花化生,清凈無瑕,以‘玉’為喻,事實上,彼土眾生皆具三十二種大人相,不受胎獄苦,沒有小兒樣。

        娑婆生苦,我等已過,不復記憶,我素舉二喻:一、人初生必‘苦哇!苦哇!’哭個不停,叫苦連天,沒一個笑咪咪,剛出生,皮膚細嫩,接觸空氣,如風刀截體,焉有不苦!聞其哭之諧音,真是苦哇!二、幼兒學語,先學口之開合,大人說,這孩子還不會打‘安咕’,其實,小兒第一句話竟是‘唵苦’(客語真苦之意)。初生尚知苦,今卻甘如飴,像十八世紀的廁所,剛進,臭得暫停呼吸,待會兒,看報唱歌,習慣了,覺得挺好,一點也不臭。不覺苦,原因是沒研究佛法,不能深刻體認,不懂世間實是一大苦聚。

        生苦雖過,老病難免,由少而壯,無一不老,除非早夭,沒人能像觀音大士,年年十八,我久久出去一次,遇熟人,總說:‘師父真好,許久沒見,一點也不老!’聽了很高興,但自己心知肚明,年紀大了,豈能不老,只是有的不知老,也不愿老。我有位同學,去探望時,他說:‘真不甘愿,沒想到這樣就五十歲了!’不甘心又奈何?照老不誤!

        老苦:

        萬事輸人已退藏,形骸自愧少康壯,朱顏一去杳無跡,華發新來漸有霜,流淚暗思童稚樂,見人空話壯年強,寧知凈土春長在,不使身心晝夜忙。

        老了,處處輸人,該是退休時候,行步龍鐘,健康已逝,不復少壯時?!ⅰ恢蛔詰M,更有無奈傷感。‘朱顏’一去渺無蹤,青春不再,雞皮替代豐潤的臉頰,烏溜溜的秀發,不知何時霜白點點,縱能染,卻不理想,發根白,末梢黑,而且眉毛染不了,隱藏不住歲月痕跡。獨處時,少年景象歷歷在前,悲光陰早逝,暗自淚垂,歡樂已成過眼云煙,遇人總說‘回憶牌’,想當年如何如何.......。我年輕時,病懨懨的,一老者斥我沒用,枉作少年郎,說他年輕時,一餐能吃八碗飯,扛兩包水泥臉不紅氣不喘.....等,其實,壯又如何,到如今,說什么都白搭,都是過去式,我已漸入此境,但我也不曾感受年輕活力,因常與病為伍,沒‘壯年強’可說,上了六十歲,便知苦了!

        ‘寧知凈土春常在,不使身心晝夜忙?!艘桌希驗椤Α?,忙便快老,一生不勞身便勞心,朝夕不停。極樂四季如春,表彼土眾生相好莊嚴,身心自在,無苦可言。

        病苦:

        四大因時偶暫乖,此身無計可安排,殘燈留影不成夢,夜雨滴愁空滿街,自昔歡娛何處去,只今苦痛有誰懷?豈知極樂清虛體,自在游行白玉階。

        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身,或因時序遷移,環境關系,影響健康,偶而身體違和,經云:‘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生。’四大不調,以致生病,一旦有病,坐臥難安,樣樣不對勁,不知如何是好?‘此身無計可安排’,我是最懂個中三昧的,我祖母身體硬朗,七十五歲還挑尿澆菜,從不知病之味,聽到人感冒頭痛,說:‘孬種后生,動不動就感冒,什么頭痛,頭硬梆梆的,怎會痛?’沒病的病不得,一病便完了,我自懂事,沒見她老人家病過,連小病都無,直到七十五歲那年,一病不起?;畹嚼蠜]病的很少,我一生只見過她老人家而已。

        一般人別說大病,光感冒就有得瞧,鼻塞流鼻水,呼吸工作交給口,口平常要講話吃東西,這下又得管呼吸、咳嗽、打哈啾,忙得不可開交,小病如此,何況大?。克运渍f:‘張飛都怕病’。張飛神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站在長板坡,大喝一聲,曹操大軍不知摔死多少!某日,跟孔明夸勇,言天下無可畏之事,孔明掌書‘病’字,示云:‘怕否?’張飛連退數步說:‘怕!怕!怕!’因非丈八長矛所能抗。

        病時心情怎樣呢?‘殘燈留影不成夢,夜雨滴愁空滿街?!∪撕芷婀郑恢艜r點油燈,昏黃燈光,伴著孤寂身影,顯得益發落寞,又逢細雨連綿,空巷無人,唯聞雨滴聲,殘燈、孤影、凄雨,更增愁緒,在這凄苦的夜晚,‘自昔歡娛何處去,只今苦痛有誰懷?’憶往日身健,歡娛快樂,何處尋覓?今纏綿病榻,誰知誰憐?縱使子孝孫賢,誰能替代?唉!‘病倒方知身是苦,健時多為他人忙’,忘了根本大事,后悔不及!

        民初,臺宗諦閑法師,深研教典,天臺講空、假、中三觀,當時,在寧波觀宗寺辦觀宗學院,教學生修空觀、假觀。有一次,病倒,呻吟不已,學生前去探病,一調皮者見其痛苦便說:‘老法師!您平常不是教我們要修空觀假觀嗎?您現在觀身是空的,病是假的,不就沒事嗎?’老法師卻回答:‘唉!觀是假的,病是真的呀!’足征病之磨人。

        下二句言極樂不但不老也不病,蓮花化生,病從何生?有身則苦生,老子也說:‘吾有大患,患吾有身’,身是眾苦積聚處。‘豈知極樂清虛體,自在游行白玉階?!踔送帘娚鍍裘顕?,無老病苦,清閑自在悠游于凈土之中,受晏安之樂?!摗e也。

        死苦:

        識神將盡忽無常,四大分離難主張;脫殼生龜真痛絕,落湯螃蟹漫慞惶;甘心獄戶為囚侶,束手幽關事鬼王;何似華開親見佛,無生無滅壽難量。

        識神將盡,即臨命終時?!疅o?!撬赖拇~,國人忌死,故說無常。無常到,四大離,風先止,次火再水,最后地大(骨)化成灰,就結束了,除非大修行人,否則,明知有生必死,依舊不能面對,彷徨無主。死苦如‘脫殼生龜’、‘落湯螃蟹’,佛經喻若生龜脫殼、活牛剝皮,這兩種我沒見過,但看過活蛇剝皮。人實在殘忍,無所不吃,繩系蛇頭七寸處,吊樹上,刀劃一圈,活生生的把皮剝下,血淋淋的,蛇卷抖未死,慘不忍睹。人稍擦傷就痛得不得了,況生剝其皮!

        煮蟹時,冷水下鍋,蟹不知大禍臨頭,歡喜嬉戲,水漸燒漸熱,逃竄無門,活活扒死,因而全身通紅。其心之惶恐,誰能體會?莫說落湯蟹,人坐車,車故障,想出出不得,便如蟹在鍋中煮。昔常以車作床鋪,南來北往,一次搭中興號,用游覽車代跑,駕駛座突冒濃煙,門窗皆密閉式,乘客十多人,急得前后奔走,像無頭蒼蠅,我用腳猛踹車門,門是強化玻璃,根本沒辦法,大家罩在濃煙里,后請路邊人家,用錘打破,才得逃生,若非如此,早成冤死鬼了,真是千鈞一發,余悸猶存,幸虧學佛,心較定,才能想出辦法,讓大家死里逃生。

        ‘甘心獄戶為囚侶,束手幽關事鬼王’,一生善少惡多,業力牽引,墮地獄中,遍歷諸苦,與獄囚為伴,束手無策,任獄卒鬼王擺布。

        ‘何似華開親見佛,無生無滅壽難量’,那比得上極樂花開,親見阿彌陀佛,聞佛說法證無生忍,得壽命無量之樂。

        從生至死間,還有下面四種苦。

        愛別離苦:

        生離死別最堪傷,每語令人欲斷腸,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淚深江海猶嫌淺,恨遠乾坤未是長,諸上善人俱會處,愿教曠劫莫分張。

        生離死別最感傷痛,臨別之語,莫不令人肝腸寸斷,舉‘虞氏辭項羽’、‘明妃謝君王’說明愛別離苦。

        中國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和漢王劉邦爭天下有五年之久。項羽力大,只手能舉千斤銅鼎,繞太廟三周面不改色,鼎放下,地陷深凹,惜不善謀略,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劉邦軍師張良獻計,集眾唱楚歌,如泣如訴,羽聞四面楚歌,以為大勢已去,非走不可,卻不舍愛妾虞姬,三出三入,黎明將近,喝悶酒,作歌云:‘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烏騅馬,虞美人,項羽之最愛,心中難舍,慷慨悲歌,虞姬知書守貞,口占一詩云:‘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生;大王意氣盡,*妾何聊生!’趁羽不備,取其佩劍,刎頸自殺,項王撫尸大哭,掘地埋葬,乘烏騅馬,避至烏江,自慚愧對江東父老,拔劍自刎。

        ‘帳’帳篷,野地扎營也。

        ‘明妃馬上謝君王’,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唐玄宗(即唐明皇)開元年間,朝政清明,因寵楊貴妃(歷史上,明妃指王昭君,但在此‘明’指唐明皇.‘妃’指楊貴妃),荒理國政,致使安祿山造反,玄宗攜貴妃及楊國忠一家避難四川,到陜西馬嵬坡,御林軍頭陳玄禮恨極楊國忠,亡其家人,軍仍不前,言賊猶存,玄宗知貴妃不死,己亦難保,不得已賜死,貴妃以羅巾自盡,吊死在小廟旁的梨樹下,臨終拜別明皇,帝騎馬上,故云‘明妃馬上謝君王’。身為國主,護不了最愛,親自賜死,親見其殞,彼時情景,苦不可喻,至今,馬嵬坡仍有貴妃祠在。

        逢此恩愛別離‘淚深江海猶嫌淺,恨遠乾坤未是長’,淚流成海,徒喚奈何!恩愛卻不得白首,恨比乾坤亦不足喻,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滿紙兒女情長,苦不堪言!

        今日寶島,除偶發事件外,可以說是安和樂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臺灣受日本統治,許多青年被調往南洋當軍夫,家兄即是其中之一,我可說是身歷其境,家中愁云慘霧,恐此一別,后會無期,那種愛別離苦,又豈是言語所能形容!所以,要發愿求生西方,彼土‘諸上善人俱會處,愿教曠劫莫分張’,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愛別離苦,看你喜歡誰,勸勉發愿往生,必能長相廝守。

        怨憎會苦:

        苦事人情皆欲避,誰知夙業自相招,有錢難買閻翁赦,無計能求獄卒饒,兵敗張巡思作鬼,身亡蕭氏愿為貓,何時得預蓮池會,積劫冤仇好共消。

        逆境苦事,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誰知宿業所感,冤家路窄,往往冤家共一家,欲避還聚,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也是其中之一。父母子女,不外報恩、報冤、討債、還債四種。報恩則孝順異常,還債的也不錯,討債者,初或乖巧,繼而叛逆,報冤最糟,問題叢生,既有冤家共會,免不了怨憎會苦,因愛必有怨。

        先舉幽冥界,‘有錢難買閻翁赦,無計能求獄卒饒’。閻王鐵面無私,不受賄賂,世人愚癡,用劣紙打圈圈,作庫錢,欲使亡者蒙利,怎不用腦想想:我們用的鈔票,須由國家發行,造偽鈔判重刑,是犯法的,那些造庫錢的,不知受閻王委托否?若擅作主張,將來恐也難免‘牢獄’之災!我講這些話,擋人財路,必得罪人,定挨罵,別說罵,打也無妨,我是實話實說,照道理講,豈有打幾個圈痕,就是‘錢’。俗話說:‘瞞神騙鬼’,真是騙鬼!因此,我不贊成燒庫錢。既墮地獄‘有錢難買閻翁赦’,真鈔再多也發揮不了絲毫作用,何況假鈔!‘無計能求獄卒饒’,任你千方百計,也沒法要求獄卒火小些、刀鈍點,撞輕點........。

        這樣說猶不能表達怨憎會苦,再舉二例:‘兵敗張巡思作鬼’,也發生在唐玄宗安祿山造反時,值天下大亂,各武將固守城池,張巡守睢陽(今河南開封),忠貞不二,談到張巡守睢陽,不禁淚下,當時情況危急,四面伏兵,援軍不來,軍民無糧,吃樹葉,嚼樹根,啖老鼠,最后易子而食,眼見手下一個個餓死,巡殺愛妾,烹尸為食,將士含淚相向,遲不舉箸,巡求大家,為守城故,不得不食。雖如是用心,仍無法支持,終使敵軍破城而入,張巡將死,遙禮皇上曰:‘臣已力竭,生不能報國恩,死當為厲鬼殺賊。’含恨而亡。

        ‘身亡蕭氏愿為貓’,距今一千三百多年(西元六五五),唐高宗時。

        蕭氏,高宗作太子時之愛妾,名蕭良娣。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太宗崩,高宗嗣位,封為淑妃。

        話說太宗時,武則天年十四,入宮作才人(女官),太宗病時,太子李治入侍,見武氏貌美,雙萌愛意。太宗死后,后宮遵囑,入感業寺為尼,武氏二十六歲,亦不例外。

        高宗繼位五年,逢太宗忌日,赴感業寺拈香,巧遇武氏,眉目傳情,被宮女察覺,歸稟皇后王氏,王氏正與淑妃爭寵,密令武氏蓄發,共抗淑妃。皇后此舉不啻引狼入室,武氏巧慧善權術,入宮不久,封為昭儀,先與后合力,斗垮淑妃,再扳倒王氏,終登后位。王氏淑妃廢為庶人,禁閉深宮,門窗緊鎖,暗無天日,唯留小洞,藉通飲食。一日,高宗思之,前往問候,二人凄聲要求,不求名位,但愿自由,帝允代作打算。豈料武后耳目眾多,傳遞迅速,怒責二人各一百大板,并截去手足,投酒甕中,令其醉骨慘死,淑妃死前發惡誓云:‘愿生生世世我為貓,阿武作老鼠,時時扼其喉。’因此,武氏下令宮中不準養貓,也不敢長居長安,多住東都洛陽,害怕故也!

        武氏性殘酷,但精明,作才人時就看出高宗懦弱可掌握,也善政治手腕,所以,身為女皇,冶理天下,唐之天下差點就被捧走,不是李唐,而是武周,史上都稱武周。此事新舊唐書皆載,足證屬實。雖貴為后妃,猶不免怨憎會,苦何以堪!

        凡夫愛必有憎,愛憎是一體兩面的,有親愛者便有眼中釘,古今皆然。

        ‘何時得預蓮池會,積劫冤仇好共消?!瘶O樂世界沒有怨憎會苦,只有諸佛菩薩等上善之人,大家念佛,共趣蓮邦,累劫冤仇化為同參道友,同享法樂,把臂言歡。

        求不得苦:

        窮達由來有夙因,轉生希望轉因循,揚帆屢見沉舟客,掛榜偏傷落第人,畢世耕耘難果腹,頻年紡織尚懸鶉,樂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區區更苦辛。

        世人不知足,欲壑難填,才有求不得苦。

        ‘窮達由來有夙因’,達,發達。貧富貴*,皆因宿業,所謂‘一飲一酌,莫非前定’?!D生希望轉因循’明求不得苦,欲望越多,失望越大,空有理想,卻無法實現,日復一日,因循度過。下舉喻:

        ‘揚帆屢見沉舟客,掛榜偏傷落第人’,省庵大師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間人,距今二百余年,當時水道交通工具是帆船,往來都是經商或進京趕考者,不求名,便求利,逢狂風大浪,舟沉人亡,含恨而終。

        帝制時代,官須考試,‘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名落孫山,前途茫茫,情何以堪?如今之聯考,擠不進大學窄門,又如選舉,開票時,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開玩笑說:選到了嗎?選倒了,倒在床上爬不起來。臺灣光復后就有選舉,幾十年來,看多了,當選的,賀客盈門,炮聲震耳,落選的,門前冷落車馬稀,鯉躍不過龍門,苦哉!苦哉!

        ‘畢世耕耘難果腹,頻年紡織尚懸鶉’舉百姓耕織之家明求不得苦。古今農人皆辛苦,尤其舊時代的佃農,往往收成不夠繳田租,現在農家,若無副業,生活堪憂,工作時間又長,日出而作,披星方歸,辛苦終年,換不到三餐溫飽。

        婦女經年織布,卻沒衣穿?!嚒g鶉,鳥名。性好斗,故羽毛不美猶如打結,嚴重則禿裸。家貧衣破,無布縫補,用繩系或打結的方法,防洞口大開,故文人常以‘懸鶉’形容衣著破爛。畢生紡織,不識新衣,俗話說:‘木匠師傅沒眠床,泥水師傅沒浴堂’。粗衣粗食留自己,好衣物賣他人,衣食住三常不足,即是求不得苦。學佛人要少欲知足,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銊t安樂。

        ‘樂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區區更苦辛’,極樂世界思衣衣至,思食食至,心念則現,不似此界,辛勤經營,四處奔波,出家人也落入衣食中,修行時間少,彼土眾生具六神通,游于十方,無所障礙。

        五陰熾盛苦:

        ‘陰’音印。舊譯五陰,新譯五蘊。陰,蓋覆義。蘊,積聚義。眾生積聚色受想行識五法,蓋覆自己的真如本性,古德云:‘五蘊身中有真佛,無奈人人不自識?!荡笫空f:‘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五陰熾盛苦’身強體健之苦,多屬少壯輩,道源長老有個好解釋,叫作‘健康苦’。青少年諸苦未及,不識愁滋味,高喊青春不要留白,探險、飆車等,做的盡是刺激事,體弱者望之興嘆!孔夫子說:‘少年之時,血氣方剛,戒之在斗?!瘜W校、立法院,流行打群架,都是健康苦的現象。世間殺、盜、淫、妄充斥,何嘗不是五陰熾盛所惹的禍!

        詩云:‘逼迫身心苦事多,哀聲無地可號呼,肝腸斷處情難斷,血淚枯時恨未枯,臨海廿年持使節,過關一夜白頭顱。何當凈土修禪觀,寂照同時離有無?!?/FONT>

        五陰熾盛的苦況很多,不容易表達,除上七種苦外,余皆屬之。這類苦自逼自迫,可以說是自討苦吃。一旦碰到逆境,無處渲泄,想大哭(號呼)一場都有所顧忌,因為是自愿的。

        人是感情動物,縱使肝腸寸斷,情亦難了,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古詩云:‘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顯被情折磨的痛苦。淚流盡,血亦枯,心中恨未悄然,這種情形,俯拾皆是,但很難具體說明,舉二事略表:

        ‘臨海廿年持使節’,廿,音念,二十年也。此即蘇武牧羊事。前漢時,漢武帝遣蘇武出使匈奴(蒙古一帶),卻被留置迫降,蘇武愛國,執意不從,囚冷窯,困北海,權充牧羊人,所牧皆公羊,言羊生子方放回,公羊豈能生子?簡直強人所難!前后十九年,古詞云:‘蘇武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羈留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野暮夜孤眠,心存漢社稷,夢想舊家山,歷盡難中難,節旄落盡未還,兀坐絕塞,時聽胡笳,入耳心痛酸?!瘽h昭帝(西元前八十年)時才回國,蘇武出使,年方四十,回來須眉盡白,手中猶持漢節(大使憑證),旄頭早落盡無余,國人無不感動贊嘆。

        ‘過關一夜白頭顱’,故事發生在周朝春秋末年(西元前五二二),楚國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顱。年輕人何故一夜白頭?因伍奢與伍尚、伍員二子共守一城,*臣費無極恐其升官,向平王進讒言,王不分皂白囚禁伍奢,且假伍奢手書誘二子進朝,伍尚孝順遵命,伍員知此去必死,無以報父仇,南下欲投吳國。后果不出所料,父兄皆遇害,并懸像各方,捉拿伍員。往吳國,須經昭關,距關數十里逢神醫扁鵲之徒東皋公相助,找似伍員的皇甫訥代替,員愁昭關難過,恐累及他人,又憂父兄仇不能報,終夜不眠,翌日竟白發蒼蒼。奉勸各位莫發愁,否則易白頭!東皋公見狀心喜,請皇甫訥假扮伍員被擒,易子胥容顯,趁機逃往吳國。報仇事屬歷史,不談了!此明五陰熾盛,方有此能耐,身羸弱者莫奈何!

        ‘何當凈土修禪觀,寂照同時離有無’,不如生凈土,參禪修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具足,離去有無觀念,即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現須學習觀照蘊空,莫太愛惜自己,執著身體,以免障礙往生。

        藉省庵大師八苦詩說明娑婆苦,有身則苦生,身亡苦未必亡,未成佛道,前有已滅,中陰即生,中陰既生,后有便至,六道眾生,身不能免,中陰也是身,有身必有苦,顯娑婆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彼土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戊二、約依報釋

        蕅益大師判‘約所受用釋’即約所受用的環境解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還有舍利弗,極樂世界不只正報殊勝,所受用的依報環境也相當莊嚴,無法細說,只能略述。

        彼國有‘七重欄楯’;欄楯即欄桿,橫曰欄,直曰楯,共七重,莊嚴界畔??罩酗椧浴咧亓_網’,大地嚴以‘七重行樹’,皆四寶所成,整齊而美觀。

        據觀無量壽經言,樹如寶塔,下廣上狹,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交錯相嚴,并有寶珠鈴鐸,風吹出微妙音。

        非恰好七重,‘七’表七科道品,將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也表信、戒、聞、舍、慧、慚愧七圣財,謂修此七法能成就圣道,得出世間功德法財。

        描述的僅極樂的一角,非全國景致,寶池、羅網、行樹、欄楯,是每個地方最基本的莊嚴。

        ‘四寶’暫約金、銀、琉璃、玻璃而說。非皆四數,乃表常、樂、我、凈涅槃四德。常:萬古不變,歷劫常新,生彼者,皆證真常之樂。樂:成就圣果,無有眾苦,究竟安樂。我:自在意,往生極樂,身心自在。凈:煩惱斷盡,功德圓滿。念佛往生者,具此四德,故以四表之。

        ‘周匝圍繞’,欄楯及樹等重重圍繞于各處?!枪时藝麨闃O樂’,因此之故,名為極樂世界。正報無眾苦受諸樂,依報種種具足,好到極點,只能略說一、二,以窺端倪。

        丙二、別示依正莊嚴 分二

        丁一、依報莊嚴 分四

        戊一、池閣蓮華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明極樂人民受生,住處之莊嚴。

        ‘又舍利弗’,叫當機者亦包括法會大眾。‘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寶池蓮華乃極樂眾生受生之處。非恰七數,無量壽經云:‘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寶二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寶池最小四十里,最大百千由旬,如大海般,隨環境而設。寶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合成。池中充滿八功德水,謂:一、澄清,澄明清凈,異此方渾濁。二、清冷,隨眾生意調和冷暖,異此方寒熱,不能適意。三、甘美,味道清涼甘美,異此方咸淡劣味。四、輕軟,輕揚柔軟,觀經云:‘流注花間,尋樹上下。’異此方沉重,此土水質硬重,易沉物,易傷人。五、潤澤,異此方縮腐褪色。水能滋潤身體,不似此界多則泛濫,少則枯竭?!s’減少。‘腐’變壞。六、安和,安定溫和,異此方急暴。七、除饑渴,異此方生冷,易生疾病。八長養諸根,異此方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彼土之水,飲用或沐浴,能長養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令開神悅體,蕩除心垢,增長道業,不似此界之水暴戾增病、溺人、損壞諸根。詳見無量壽經及觀經。

        ‘充滿其中’,池水湛然常滿,無枯竭時。水從何來呢?觀經云:‘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上下左右回漩,常時盈滿?!菑某刂袑氈榕_的如意珠王涌現出來的。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池底布滿金沙,不似娑婆泥沙、土石、磁磚所成。這僅約一種說,觀經云:‘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清澈無比。無量壽經說:‘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合成?!咨骋啾妼氹s錯,以為莊嚴。

        既是八功德水,自然上下流注,其聲微妙,演說妙法。本經省略,觀經、大本皆提及。

        ‘四邊階道’,池四周設有臺階道路,階道隨眾生心而高低,不像此界,順了長腳兄,逆了短腿弟,順矮的又違高的。階道皆‘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依觀經云,還以金繩為間界,如今之彩帶,系欄楯上,甚是好看。

        ‘上有樓閣’,重屋曰樓,樓之小屋曰閣?!稀卸f:一、池邊階道之上。二、寶池上有空中樓閣,能飛行十方,供養諸佛,乃極樂奇景之一。

        總之,彼土樓閣處處,‘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樓閣是彼土眾生的住所,也是七寶造成,不似此方土木水泥彩繪丹青。七寶者:一、黃金,七寶以金為勝,體堅硬,質柔軟,色光明,值貴重故。二、白銀。三、琉璃,華言青色寶,出印度波羅奈國不遠的山中(故名不遠山),類似我國的翡翠。四、玻璃,即水晶,透明寶石類。五、硨磲,即貝類,簡稱白色寶;或言其形如車輪之渠(網),故名。六、赤珠,謂此土有赤蟲,年久腦生紅色寶珠,稀有難得。彼國俯拾皆是,非出赤蟲。七、瑪瑙,約形色立名,言此寶石如馬之腦,有山瑪瑙、水瑪瑙之別,紅又光者屬上品。其實,極樂珍寶勝此千萬億倍,無以為喻,勉強較之。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車,音居,作車(ㄔㄜ)解。讀ㄔㄜ習慣,不改無妨。‘車輪’,非尋常車輪,乃轉輪圣王七寶之一的輪寶。蓮花最小一由旬,四十里大,大則百、千、萬億由旬,觀經云:‘大小實不可量’。

        蓮花為何有大小呢?因十方念佛眾生,工夫勤惰不同,故感蓮花大小不一。彌陀要解標作‘生處’,往生者受生之處,回向偈云:‘九品蓮花為父母’是也。眾生聞凈土法門,信愿持名,寶池生蓮苞,標名于上。精進念佛,蓮花曰大,光色曰鮮;若懶惰退心,則蓮花漸小乃至枯萎。若一生專修,功德圓滿,臨命終時,彌陀圣眾持蓮接引,往生彼國,托質蓮胎。蓮雖摘下,回植如生,若是上品上生,蓮華即開,中下品稍緩。隨念佛人之勤惰,影響花之榮枯,謂‘感應冥符妙’。臨終,佛持蓮接引,決不會張、李混淆,占用他人住所,凈土圣賢錄有事實記載,絕非信口雌黃。

        蓮花‘青色’放‘青光’,‘黃色’放‘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微妙香潔’,是蓮花四德。蓮花質細,尤其極樂蓮花,精細到有形無質,故能因眾生道心深淺,影響榮枯,是‘微’德。此土蓮花,花開蓮現,表因果同時;十方眾生念佛,寶池生蓮,不相妨礙,不可思議,為‘妙’德。香氣幽遠屬‘香’德。此土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彼土生于金沙八功德水,更是清凈,為‘潔’德。

        觀經云:欲求生西方者,當常觀想坐蓮華中,隨佛往生;生已,作華開想,得見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依正莊嚴等。時時修習,臨終定能自在往生。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結示佛力所成。

        佛告舍利弗,上說寶樹、樓閣、欄楯、池水、蓮花等,種種莊嚴,皆彌陀功德愿力所成。

        無量壽經言及彌陀因地,作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愿,愿愿建立凈土,攝受念佛眾生,累劫廣修萬行,方具今日勝妙依正。每段經文,最后都有結文,顯示極樂有因有果,皆接引導師以行山填愿海所致,因此,菩薩行者應莊嚴凈土,將來才能攝化眾生。

        或疑本師未嚴凈土,故居五濁,實乃大錯。五濁惡世,為眾生業力感召,世尊雖有凈土,我等業重,受用不到。維摩經大梵天王說:我見釋迦牟尼佛世界,清凈殊勝如阿閦(音同觸ㄔㄨˋ)佛國。楞嚴經佛也說:‘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佛用指輕輕一按,娑婆頓成華藏,妙嚴如極樂;眾生起心動念,不離三毒,所見皆濁。維摩經云:‘隨其心凈則國土凈’。欲生極樂須精進念佛,縱不能盡除煩惱,臨終若能伏惑,正念分明,佛即接引。生彼國已,善緣具足,煩惱漸斷,便是帶業往生。并非平素不修,三毒充滿,惡習不改,臨終惑不能伏,就得往生,故用功要在平時。以下結文,意義相同,不重說。

        戊二、華樂金地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襟,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又稱當機,謂極樂世界‘常作天樂’。‘天樂’有兩種:一、天然之樂,不假人為。二、天人奏樂,諸天奏樂供養。晝夜無間曰‘常作’。

        ‘黃金為地’,略舉黃金,詳則眾寶。彼土遍地皆金,喜穿金戴銀者當發愿往生,莫說手鐲項煉,想穿金縷衣也必定滿愿。

        ‘晝夜六時’彼土眾生,皆具光明,且蓮花化生,精進不倦,實無晝夜之分,順此方故,說有晝夜。印度分晝三時,夜三時,故曰‘晝夜六時’。若以十二時辰論,黎明至十點前是日初分,十點到下午兩點日中分,兩點到日落日后分,為晝三時。夜三時則太陽下山到晚上十點是夜初分,十點至二點夜中分,二點至天亮夜后分。

        ‘雨天曼陀羅華’,‘雨’音玉,空中落下叫‘雨’。‘曼陀羅華’,此云適意花,色香美妙,見者歡喜?!渫帘娚R郧宓饕砸陆?,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樂眾生,常在清晨,‘旦’日初出時,各以‘衣襟’,盛花器、花囊。念格則是衣擺,撩起裙擺‘盛眾妙華’,花種類多曰眾,盛裝種種妙華,‘供養十萬億佛’,顯示往生之后,想回娑婆供養釋迦世尊或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亦非難事。‘即以食時,還到本國’,晨供他方十萬億佛,若還有飲食習慣,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剛好是吃飯時候。顯神足不可思議,十萬億土,彈指即到,如在目前?!埵辰浶小?,飯后散步,邊走邊修行。不似共等業障凡夫,吃飽講閑話、說是非,否則睡大覺,浪費好光陰。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天樂、妙華、金地等,皆彌陀愿行所成,當生感恩心,精進念佛,深信不疑,發愿往生。

        戊三、化禽演法 分四

        彌陀教主,變化種種禽鳥,出微妙音,感化初往生的眾生。文分四段:己一、先出鳥名,己二、正示法音,己三、聞法獲益,己四、釋無惡道。

        己一、先出鳥名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先列六種鳥名。

        還有舍利弗,彼彌陀佛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這句是總說?!N種’指種類很多,非六種而已。世間少有故‘奇’,能演佛法故‘妙’。色澤多,無色不具曰‘雜色’。下略舉六種:

        ‘白鶴’,頸長毛白。往昔鄉下農耕之家,常見群鶴飛舞,一片銀色,蔚為奇觀,國人視作吉鳥,長壽表征,祝壽曰‘龜鶴遐齡’。今農藥過量,環境污染,不復再見。

        羽色純白,表彼國人民,純是白業,清凈無瑕。

        ‘孔雀’,光彩艷麗,世人喜之?!W鵡’,善學人語,多養為寵物,古詩云:‘鸚鵡前頭不敢言’,恐其走漏消息。這三種中國有,見亦不難,后三種印度方有。

        ‘舍利’譯鹙鷺,眼明而美,毛色亦佳,產自雪山?!攘觐l伽’,譯妙音或妙聲。臨出殼,音超眾鳥,故佛經常以‘迦陵頻伽聲’贊佛音聲,實際,佛音超眾音,諸聲不能及?!裁?,兩頭一身,共生共死,亦產自雪山。

        舉此界眾生所知且較珍貴者說,其實,彼土鳥類無數,觀經說有‘百寶色鳥’,視眾生需要,無一不具。

        己二、正示法音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眾鳥晝夜說法,沒有休息。有人說極樂世界以鳥鳴為晝,鳥棲息為夜,并不正確。

        ‘出和雅音’,鳥叫聲柔和優雅?!湟粞輹常何甯?、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鳥能說法,極為流暢。說到‘暢’字,我初來南部,聽到客家同胞拜拜叫‘唱野’,覺得很奇怪,為何不‘唱正’?久了才知是北部客家人說的‘拜爺’!譬如演戲酬神,拜關帝或城隍爺,這些神聽了歡喜暢快叫‘暢爺’。三寶弟子禮佛、拜佛不是‘暢爺’。可見世人正法難學,邪說易行,‘暢爺’成了‘唱野’,不唱正了,許多土話,傳久變質,碰到就順便提及。

        鳥說法順暢,不支吾結巴,異常好聽。所說是三十七道品等,三十七道品中略去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原因有二:一、彼土眾生蓮花化生,非如娑婆四大五蘊假合,故不須觀身不凈;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也不必觀受是苦等,故不用四念處。彼土晝夜悠游法海,受佛教化,純善無惡,不須斷惡修善,不必四正勤。前二種既免,四如意足含在經文中,亦略之,只說五根五力等。二、或有說,但略而未舉??傊?,視眾生而定,欲聞得聞,并非全無,含在‘如是等法’內,勉勵初往生者。

        ‘五根’,根具二義:一、能持義,如樹有根,能保持其體性不失。二、能生義,又名生后義,能開花結果,令得成熟。眾生能于信、進、念、定、慧五法生根,根深不怕風搖動,便能攝持法身慧命,使道業念念增長。深信三寶及佛所說四諦等法,不被異教動搖,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無信不能入法海,為‘信根’。精進修行是‘進根’,俾使信心增長,根深蒂固。‘念根’,對四諦等法,念念不忘。‘定根’,依法修行,心止一境,不昏沉散亂,成就輕安定力。‘慧根’,因定發慧,破除愚癡。

        ‘五力’,五根增長,生大力用,能伏邪法,不被境轉。一、信力,能破疑惑煩惱。二、精進力,能治懈怠,成就道業。三、念力,能除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四、定力,不但有輕安境界,且能除雜念妄想,開發本有禪定力量。學佛不管修何法門,目的都在修定,一心不亂即是定,定方能啟慧,俗云:‘老僧入定’,便是老僧安心法,顯修行幾十年,多少有點禪定工夫。

        據說清朝剛有西洋大炮時,道家上諫皇帝,謂道教才是中國的傳統信仰,佛教是外來的,不該護持。當時,佛教已深入宮廷民間,皇帝雖信佛,立場須中立,于是出計,在城外設炮,請禪師、道士入座,叫人用滾燙的杯子,斟滿熱茶,兩人同時奉茶,接之際開炮,轟然巨響,道士大驚,杯落地且燙傷手,禪師定力深厚,巍巍不動,恍若未聞,滴水不濺,談笑自若,皇帝更深信佛法不疑。

        我從前講過一個笑話,洋教初來,國人信佛者多,不易動搖。傳教者老愛找人辯論,相持不下,各認為自己的教偉大。一老伯吸水煙,見狀拿著煙筒說:‘誰大看我即分高下,不須再爭?!疅煹命c紙煤,備好紙煤,對著他倆說:‘你們瞧,我喊上帝,嘴開開的,點不著,我叫聲佛(吹氣聲),點著了,所以佛大,我信!’

        這件事是我十幾歲時聽來的,數年前也有人寫文章發表,可見屬實。昔日民風淳樸,鄉農那有閑工夫聽道理,這個方法挺不錯的!

        所以,學佛定力很重要,好在不是叫我去,我怕燙!定力要在平時培養,否則事到臨頭,定從何來?可不能抽水煙了。有定力則不受外境影響,藉世事顯定力,實際上,真正禪定工夫勝此千萬億倍。

        五、慧力,慧根自利,慧力利他?;塾辛Σ拍軘嗷罅松?,度眾生。五根增長,成就五力,能伏魔外。

        ‘七菩提分’,菩提云覺,故又名七覺支,謂修此七法,能使人覺悟也。

        一、擇法覺支:選擇修行法門,如八萬四千法門中,擇念佛為專修。

        二、精進覺支:法門既定,努力修學。

        三、喜覺支:用功之后,雖無大感應,但覺法喜充滿,身心清涼。

        四、除覺支:進修已,漸除昏沉散亂,減三業過失。

        五、舍覺支:舍諸妄念。

        六、定覺支:修得禪定?;蛳日f定覺支,再說舍覺支。如修四禪八定者,貪著定境,不思出離,迷于禪樂,故將定列前,舍列后,應‘舍’禪定之樂。這是對修四禪八定有成,故步自封,劃地自限者說?,F在一般真修禪定者少,連欲界未到地定都無,況二、三禪。別說未到地定,平常所修法門,得少許輕安都難,因此,不須固執前后順序?!帷煽醋魃釄讨?,舍對世間之貪戀,舍去三毒等通途說法,較適合,較契機。

        七、念覺支:即前六種的運用方法。若散亂心重,用除、舍、定三覺支對治,除掉舍去散亂心,安住在定中,若昏沉好打瞌睡,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啟發審察,既擇法門當精進,令得法喜,怎可懈怠昏沉!務必調和,讓定慧均等,方得法益。

        僅依字面略釋而已。

        ‘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分,由是八法能成就出世間圣果,故名。

        一、正見:約理言,學佛對佛所說三寶四諦理,當有正確認知。正見有世間、出世間的分別,起碼應具世間正見,方不被邪外所轉,有四點:

        (一)正見有善有惡:明辨善惡?,F代人善惡混淆,依佛法言,‘損己利人曰善,損人利己曰惡’。其實,利人未必損己,如助人百元,約世法事相說,自己好像少了一百,暗地里卻種下無形的福德,利人也利己。同樣,損人也未必利己,往往害人害己。

        以這兩句作善惡標準,才分得清楚。有人批評吃素者‘好心不用齋’,自認是好心,卻又口中血淋淋,將自己口腹之欲建立在眾生痛苦上,不知好心在那?以此為準,較易趣向正道,否則,一般人總認為我沒殺人放火,那有什么罪業?按百法論,善心所才十一種,惡心所則有根本煩惱六種,隨煩惱二十種,超出一半以上,可見人心惡多善少,非??膳?,所以,要善能分別是非好壞,具正知見。

        (二)正見有業有報:即須深信因果。業為因,報為果,應知因識果。因果如影隨形,并非不信就沒有,如不信殺人有罪,但殺了人定要受法律制裁,不因不信而無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惡皆有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且要了知業報當中,業力能1、由小而大:小罪不懺,久成大罪。書載,一禪師取常住鹽,忘記告訴庫頭師,本一小撮鹽,日后在定境中,竟見其日日增多,月余,堆成鹽山,速向大眾懺悔,罪始消除。足見罪業能由小而大,像種樹,日滋日茂,蔭覆廣大。2、能引能滿:唯識云:‘引滿能招業力牽’。‘引業’是總報業,第八阿賴耶識,去后來先作主翁,便是引業,順眾生業力牽引受報?!疂M業’指受報時的好壞情形。如引業牽引做人,生為人,有苦有樂,便是滿業,詳見唯識。3、定業不定業:重罪必受報,所謂‘定業不能移’,便是定業。未決定受報否,屬不定業。須知所造業有重、輕,有定不定的差別,詳見優婆塞戒經。4、明三時受報之理:所造業,非全在今生受報。如過去種下做人因,今生為人;造重惡,現生受報,須受國法制裁,較輕則來生受報,更輕的或多生后再受報。要正見業報有前有后,有現生、來生、后生三時受報之理。

        (三)正見有前生有后世:因果須論三世,否則,不能清楚,過去造業因,今生受報,現生造因,來生受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四)正見有凡夫有圣人:即深信有六道凡夫、出世圣人。

        對上說道理,深信深解,即具世間正見,有世間正見,才能成就出世正見。出世間正見,不妨從略。大家都在學佛路上,若無世間正見,縱使學佛,也不算是正知正見的人,具正見否?用以上各點自我審察,便可了知。

        二、正思惟:思惟,指心中的念頭。具正見方具正思惟,才能‘思無邪’。

        三、正語:口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住善語業中,不胡言亂語。

        四、正業:出家則三業清凈。在家居士,做正當行業,不做十六惡律儀。

        五、正命:正確且合乎正法的生活。出家遠離四邪命、五邪命,依佛制托缽生活,但中國佛教因國情風俗關系,不能如法,實在遺憾!在家離十六惡律儀,從事正當職業,即是正命。

        六、正精進:精,不雜;進,不退。努力修行,但不修無益苦行,如古印度之自餓外道、裸體外道,或持牛戒、狗戒等,苦而無益。

        佛世,持牛戒外道托阿難問佛:‘牛戒持清凈,將來生天否?若犯戒,下地獄否?’世尊說:‘第一句最好不要回答?!㈦y云:‘人請問的,不答不行!’佛說:‘牛戒持清凈,絕對作牛,因為學牛學得太像了!犯戒必墮地獄,是邪精進,非正精進。’

        佛教弟子處中道,雖修行不可不吃飯,自餓者非佛子,至少日中一食。印度耆那教,認為修行餓死能生天,故意不吃,多顛倒,那沒得吃的餓孚豈非大修行人?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也不是佛之正法,佛教人要吃飯,保持體力好修道,如印度之倒吊、煙熏、臥荊棘等,雖苦無用,非正精進。

        七、正念:以正念易妄念,念念皆住正法中。

        八、正定:修習正確禪定,如止觀等。外道也修定,唯求保身延壽,如守尸鬼,非正定。

        上述諸道品,順此界環境言,極樂化鳥所宣,或不相同,因凈穢有別也。

        ‘如是等法’,如是,指法之詞,指上五根、五力諸道品?!取辔凑f者,如佛之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用‘等’概括一切法,眾鳥能說一切法。

        己三、聞音獲益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眾生’指初往生者。‘聞’耳根發耳識,聽聞法音,了解法義?!且簟B所出法音。‘已’聽了以后,都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佛、法、僧三寶,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是佛法的根本,雖生極樂,猶以念三寶為主修。云何念三寶?見聞彌陀慈悲威神,生感恩心故‘念佛’。聞法歡喜,如飲甘露,不可思議,故‘念法’?!蟹卜蛏?、圣賢僧,觀音、勢至、地藏、彌勒等諸大菩薩,是圣僧,也就是菩薩僧;舍利弗,目犍連等諸大阿羅漢是賢僧,都屬回小向大者。彼土清凈海眾,菩薩、聲聞僧,無量無邊不可算數?!钌舜蠹彝劊卜A教法,一心修證,同沾妙利,互敬互重,并念修行已成就之諸大菩薩,見賢思齊。

        世間僧寶除賢圣僧外,還有住持正法的凡夫僧,已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當以弘法為己任,在家眾以護持正法為職責,各守本分,各盡己能,法燈始能常明。

        聞鳥說法,皆念三寶,或曰‘念佛’,知佛恩重,當報佛恩?!罘ā瘧绶ㄐ扌校降媒饷??!钌涔Φ聫V大,而見賢思齊。又‘念佛’冀早日成佛?!罘ā盖谛拚?,廣度眾生?!钌麑W圣賢僧,自利利他,故念念不忘三寶。

        己四、釋無惡道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先除眾疑。此土禽鳥,因罪而墮,彼國乃凈土,何故有惡道眾生?佛告訴我們,莫認為極樂眾鳥,實是罪業報應所生。

        所以者何?

        為什么呢?

        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因為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彌陀凈土,連惡道名字都聽不到,那有實在的惡道眾生呢?

        彌陀因地四十八愿,第一愿謂:‘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癯烧X,名且不聞,何況有實!鳥從何來呢?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明其來源,皆是彌陀導師,為使法音宣揚流布,變化而成的。淺白說,都是彌陀化身。為何化鳥?我想是隨順初往生者的習性?!阶R鳥聲’娑婆從朝到晚,處處聞啼鳥,為使生者賓至如歸故化鳥,又聞鳥說法,能勉勵策進行者,鳥尚如此,豈可人不如鳥乎!

        不僅是鳥,我相信,凡眾生心想見的一切美好景物,彼皆具足。

        化鳥從那里出來呢?觀經云:‘七寶池的華臺中有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化鳥游諸方,欲見則見,不見則隱。其實,若會得,娑婆禽鳥亦能說法。蘇東坡偈:‘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無情尚可說法,況有情眾生,怪己不懂罷了!善體會,花開花謝,風吹蟲鳴,何嘗不是法音。以世法言,據說孔子學生子路懂鳥語,又明朝朱洪武得天下,聞劉伯溫識鳥鳴,相約賞景,樹上鳥啼,帝問:軍師知否?曰:知。說何意?答:鳥對著麥田,麥已成熟,見農夫荷鋤,提醒農人:‘麥熟快收!麥熟快收!’否則,我要吃了。鳥轉方向吱喳不停,帝又問,答:‘輔弼山河!輔弼山河!’既助君王打天下,當輔君王治國。帝奇曰:鳥也知你當軍師哦!鳥又向皇帝講話了,再問之,答:‘獨掌山河!獨掌山河!’帝制時代,國即朕家,故云獨掌山河,帝聞之,龍心大悅!

        劉伯溫真懂鳥語嗎?我想未必,只是機伶,隨其音調而解。當時,若有出家人來,帝問,彼必答:‘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惜,沒出家人出現,若能將世間音化作佛法想,無處不說法。

        我們這附近有鳥,很奇怪,好像對洋糖果巧克力不怎么感興趣,往往大清早就叫‘平凡巧克力!平凡巧克力!’大概吃膩了,沒啥稀奇吧!鳥鳴悅耳,當作念佛,惜眾生愚迷,不會法音,只知巧克力,縱使鳥會說法,也得有劉伯溫的機伶方行。彼土眾鳥,皆阿彌陀佛大慈所化,極其顯明易懂,為令眾生增道業故。

        戊四、風樹□韻

        微風吹動,寶樹出眾妙音?!酢诔霰娨簦T韻具足。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不只鳥會說法,寶樹、寶網也會說法。

        ‘微風’,風之美也。令人身心舒適自在。此土因眾生業力所感,多暴風,如臺風、颶風等?,F在經濟起飛,建筑物多屬鋼筋水泥,遇臺風沒大礙,聞老祖母說,約八十年前,我尚未出世,臺風將祖厝屋頂整個刮走,僅余四壁,全家風吹雨打到天亮,現雖非竹籬茅舍,遇風災,農漁業損失不少。彼國風輕而柔,不疾不徐。

        微風徐揚,寶樹、網鈴,鏗然作響,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般的美妙。此土交響樂就相當好聽了,況百千種樂,同時演奏,豈世樂所能及。無量壽經云:

        ‘微風起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隨眾生心,滿眾生愿。任眾生選擇,樂,妙在使聞者輕安進道,世人形容雅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謂音聞耳根,入耳識,心中留下聲相,三日不絕。世樂尚此,況極樂自然妙音,能使聽者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總結二嚴。因‘化禽演法’無結文,在此,一并總結?!菅莘āⅰL樹□韻’所出妙法,皆阿彌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

        略釋依報莊嚴竟,詳見大本及觀經。

        丁二、正報莊嚴 分四

        接引導師,諸大菩薩,清凈海眾能受用之莊嚴,分四:戊一、化主名義,戊二、成道時劫,戊三、化伴二眾,戊四、結由佛力。

        戊一、化主名義 分二

        先釋彌陀教主名義,分兩段。

        己一、征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你心意認為如何,極樂世界教主,云何立名阿彌陀?

        己二、解釋 分二

        庚一、約光明釋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此云無量光,光明照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鐵圍山、須彌山等不能障礙,因此,立名阿彌陀。以光明建立名號。

        凡成佛皆有光明,佛光有兩種:一、常光,平常就有。二、放光,機緣成熟才放出的光明。放光可普照十方,無所限量,佛佛相同。‘常光’則不同,原因為一、因地所發愿不同。二、所居世界凈穢不同。凈土之佛常光殊勝,穢土較差。教主釋迦牟尼佛,示現五濁惡世,常光丈六(一尋),佛丈六應身,雙手平伸也丈六,大抵人雙手平伸的長度,等于人的高度,佛光前后左右上下都丈六。彌陀示現凈土,且四十八愿中云:‘若我成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億那由他百千算數佛剎者,不取正覺?!食9饽苷帐?。

        凡成就佛果,徹證諸法理體,‘法身’光明,豎窮橫遍,性體即是大光明藏,諸佛皆無量光?!畧笊怼饷鞣Q真性,與真如本性同,光亦無量。‘應化身’光明,因愿力、機緣關系,故有差別。彌陀本愿,光明無量,故應身光明與法身、報身無別。

        或疑:阿彌陀佛,光照十方,為何我等不覺?實是眾生障重,被無明煩惱覆蔽,故不見佛光,如陽光普照,凈穢平等,不照覆盆。眾生如覆盆,自棄陽光外,錯在自己。眾生不見佛光,猶如盲人看不到太陽,雖看不到但感受到陽光的利益,眾生背覺,佛光卻未曾舍離,只要念佛,必蒙加被。古德云:‘佛聲所到之處,便是佛光所照之處’,肉眼看不到,事實可證明。

        明朝四大師之一的蓮池大師,俗姓沈,念佛很勤,鄰翁逝世,子孫請‘牽亡’,沈居士雜在眾中觀看,提正念,默念彌陀圣號。靈媒云:‘若像沈先生這般修行,不愁不成佛?!騿枺骸异o立在此,何以知我有修?’答:‘你心中念佛,頂放光明,光中現佛,故知?!虼丝勺C佛聲所到處即佛光所照處。

        又藏密喇嘛云:人人都有光,生善念出白光,惡念出黑光。俗說:‘人間生一念,天地悉皆知?!绾沃??見光也!昔偶聞,言某地流行瘟疫(傳染?。?,一僧靜坐,善惡念雜,乍現白光,又出黑光,弄得瘟神舉棋不定,喝曰:‘你到底是黑還是白?是黑我降災!’禪者馬上收心攝念。不管故事真假,人確有光明,密宗精修者能見之。心念佛,與佛相應,光明顯現,所以,老一輩的勸人走夜路,最好念佛,因念佛獲菩神護持,邪魔遠離。

        生、佛無差,只要肯下工夫,必蒙加被,經云:‘至誠懇切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因佛光照耀,除罪障故。

        ‘光明’約空間說,其實,成就佛果,萬德莊嚴,一一功德皆無量,非僅光明而已。光表空間,用光明無量總攝空間中的一切功德無遺。

        庚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及其‘人民’,上至等覺,下至初往生者,個個無量壽。

        佛有三身,‘法身’壽命無始無終,本來如是,不論有量無量,沒開始也沒終止。‘報身’有始無終,惑盡智圓,成等正覺,有開始沒終了?!畨勖鼰o量’約法、報二身言,佛佛相同,并無差別,彌陀無量壽約應身言,四十八愿第十五愿云:‘若我成佛,壽量有限,乃至俱胝那由他百千算數劫者,不取正覺?!?/FONT>

        ‘阿僧祇’譯無量。‘劫’梵語劫波,此云時分,最長的時間單位。此處說‘劫’是無量無數大劫,只要往生,壽與佛齊,皆無量壽。所謂‘無量’乃有量之無量,凡夫、二乘所不知,大菩薩能知。彌陀也是應身,將來入滅,觀音后補,觀音授記經云:‘將來阿彌陀佛入滅,觀音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眾寶普集莊嚴?!跓o量壽時間中,往生者盡此一生,畢竟成佛。也因為這個緣故,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壽佛。‘無量壽經’,舊譯為大阿彌陀經,簡稱‘大本’。早期佛法不盛行,且國人好求長壽,順民情譯無量壽。東晉,佛法宏開,鳩摩羅什法師譯為阿彌陀經,具無量光、無量壽之意。

        四十多年前,常讓人誤會家有喪事才念阿彌陀佛,我初出家,遇一小學同學入新居,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害他氣得半死,認為我在詛咒,解釋后,才歡歡喜喜。

        趁身體健康,要勤念佛,莫待死后請人念,俗話說:‘請人哭,沒眼淚’,自己念,得利多,佛光常加被。

        壽命無量,就含括時間上的一切功德,一切法不出時、空,而光、壽盡攝無量功德,智慧、神通、三昧、辯才等,悉皆具足,一一無量。

        凡夫好比大小,大慈菩薩發愿文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就認定阿彌陀佛第一偉大,其實,佛佛道同,只要成佛,功德皆圓滿究竟,沒有差別。佛像才分大小,如奈良、八卦山的佛像很大,是指佛像說。阿彌陀‘第一’,是贊其度眾愿力殊勝,以光、壽無量的應身度化眾生,這點最特殊,不可比大小,論大小是外行人,也是最嚴重的錯誤!每尊佛皆各有特色,有人認為禮拜彌陀便可,不須禮釋迦教主,那是數典忘祖,若非釋迦牟尼佛介紹,我們能知彌陀導師,極樂依正嗎?切莫因敬彌陀而貶低他佛,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性理體,生佛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減,諸佛所證,即眾生所迷,并無高下差別,當存此正見。

        戊二、成道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阿彌陀佛成佛到今天,釋迦佛講阿彌陀經時,才十劫而已。

        ‘劫’不是劫難、災劫,而是最長的時間。‘十劫’十大劫,世界成、住、壞、空十次。此約娑婆說,極樂時間如何,不得而知,據華嚴經云,此土一大劫,彼土才一晝夜,若如是,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天而已。雖僅十天,度生無量,經云:‘聲聞弟子及菩薩眾,無量無邊,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他經也說,十方世界,念佛往生者,每天多如雨滴,不可思議,大家聽了,別擔心極樂世界會客滿,像擠沙丁魚,彼是凈土,縱十方眾生皆共住,依然寬廣,非凡情所能測。

        世尊廣說依正莊嚴,目的在勸大家發勇猛心,求生彼國,因彌陀成佛,才十劫而已,極樂一日,此土一劫,既是無量壽,尚有無量無數劫,當發愿親近彌陀,直至成佛。

        娑婆、極樂,兩土時間,相去豈只霄壤,有人說:念佛往生者那么多,為何很少有人回來敘述極樂勝況呢?說不定剛往生的人,坐一會兒,喝口茶,參觀一下,娑婆已過一劫,我們不知已輪回幾千萬遍了,找不到人,向誰說去?

        戊三、化伴二眾 分二

        彌陀導師所教化之聲聞、菩薩等清凈海眾。

        己一、聲聞眾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先明聲聞眾多。阿彌陀佛之聲聞弟子,無量無邊,多到‘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不是世間數字可以算出表達的。

        聞四諦法音而悟道的叫‘聲聞’弟子,個個都是證‘阿羅漢’果者?;蛞桑禾煊H菩薩往生論言,極樂乃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云何有聲聞?答:‘聲聞’有兩種:一、定性聲聞。固定是聲聞根性,以證偏真涅槃為足,不樂度生,無愿力故,不能往生。二、回小向大聲聞,即極樂所屬之聲聞眾,序分中已說過的,回小乘趣大乘的大阿羅漢圣者。往生論謂:‘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笩o定性聲聞,純大乘根性,女人念佛往生,皆具三十二大丈夫相,清凈莊嚴,經中常說‘無女人’,其實,無女亦無男,沒有男女差別相,并非純男性境界。欲界有男女欲念,才有男女相,色界初禪天以上便無,況極樂!古代,多數國家都重男輕女,才說‘無女人’,無女人同樣的也無男人,彼土眾生,蓮花化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純丈夫相,無六根不具者,要懂其中之理,方不誤解。

        己二、菩薩眾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初住到等覺位的‘諸菩薩眾’也和聲聞眾一樣,無量無邊。

        ‘清凈大海眾菩薩’,不是一個,下至人天菩薩,上至等覺菩薩,都包括在內。‘?!砬鍍舻钠兴_眾如大海之多。念這一句,除彌陀、觀音、勢至外,所有往生者都含括。有人問我:‘畫西方三圣像,為何沒有清凈大海眾菩薩像呢?’認為只一個,實際上,清凈眾菩薩無量無邊,從何畫起!

        戊四、結由佛力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總結正報莊嚴。

        上說阿彌陀佛,光、壽無量,度生無邊,皆其因地大愿、大行所成。

        正宗分第一大科‘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已說竟。世尊詳陳極樂依正莊嚴的目的,在啟發眾生的信心,凈土三資糧信、愿、行,又稱西方三要素,以信為首,今綜合說明‘信’的重要。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功德之母,道之總源,一切善根從信而生,所以,五根、五力、七圣財,都以信為第一,學佛,不管站在那個角度來看,信最重要。

        念佛人對凈土法門,有絲毫懷疑,便障礙往生,關于‘信’的道理,蕅益大師在要解前的懸論‘明宗’里,詳釋信之重要,我習慣將其綜合,分七種說明,即:信佛言、信佛愿、信凈土(或信佛土)、信法門、信因果、信自心、信事理七種,缺一不可,欲生者具此七種信,方達往生目的,現略說之。

        一、信佛言:這是總義,后六種由此開出,為別義。‘佛’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須深信世尊所說的教法。阿彌陀經,凈土法門,乃釋迦佛親口演說,所謂‘世間好語佛說盡’,金剛經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故‘佛語不信,何言可信!’連佛的話都不相信,還有什么人的話可信呢?所以,要深信二千多年前,降生迦毗羅國,凈飯王宮,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成道,一生所說的言教,四十九年中,世尊處處贊嘆念佛法門,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我等務必深深相信,縱使釋迦佛現前,勸修他法,我亦不改其志。數十年前,許多人因牛奶粉、面包而改變信仰,信的是奶粉教,談不上信心,敷淺得很,信佛如是,不信也罷!

        禪宗馬祖道一禪師的弟子,大梅法常問:‘如何是佛法?’答:‘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漠旙w便是佛,言下大悟,隱大梅山精修,馬祖為試其信心,遣弟子往視,并問隱修原因,梅云:‘師示是心是佛,即心即佛,為求證心佛也!’來人說:‘現馬祖大師改說非心非佛了?!竺烦Q裕骸@老漢愚弄人無了期,任他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是禪宗公案,不論其機鋒,借大梅常之信心,勉念佛者亦當如是,彼雖得法馬祖.但不隨其改變方針,依然自心自佛,足證信心堅固。念佛人,縱釋迦佛現前,勸修他法,我仍不改初衷,念佛不輟,方是真信。

        二、信佛愿:深信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愿,愿愿皆云‘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終不作佛’,若不如此,不取正覺,詳閱無量壽經。今法藏已經成佛,證明所發之愿,愿愿圓滿成就。第十八愿曰:‘設我得佛,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假使將來得成佛果,十方眾生至誠懇切,愛樂求生,至少臨終十念,稱名十聲,若沒接引,不成正覺。故要深信,臨命終時,正念分明,稱佛名號,必定往生。

        過去作小沙彌時,山上打佛七,住持和尚應酬性的請位先生講幾句話,他不懂念佛法門,竟說:‘大家一天到晚,稱念佛號,我想阿彌陀佛一定煩死了,如孫子叫祖母,初聽頗喜,再叫則煩,不生氣才怪!’我當時就想反駁,因為年紀小而作罷!

        彌陀導師,惑盡功圓,始得成佛,若會生氣,就不是佛了,暫不談佛愿力,佛是已斷貪、嗔、癡的大覺者,怎會生氣呢?就算世俗作祖母的,不耐孫頻呼,也是假氣,不是真氣,嘴里嫌啰唆,心中甜蜜蜜,若不叫,可會真生氣,一巴掌打得小孫子哇哇叫。

        阿彌陀佛,愿以名號接引眾生,不念不能往生*就怕你不念,不怕你多念,因此,盡管念去,莫猶疑。

        或問:念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我念孔子,是否會當孔夫子?孔子只是中國的世間圣人,不是佛,也沒發愿,說你念他,將來就會作孔子,又沒凈土,二者不能相提并論。

        下文有若一日至七日,持名念佛,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接引。四十八愿中,我算過,單以名號接引的有十二、三愿之多,占四分之一強,故要深信佛愿,精進念佛。蓮池大師彌陀疏鈔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專乎持也,統萬行以無遺。’念佛一句,等同修六度萬行,含佛萬德,殊勝如此,豈可自誤!

        三、信凈土:或曰‘信佛土’。有阿彌陀佛,就有佛世界。二千多年前,科學不發達,說地球外,另有世界,難以取信,現在科學家發現銀河系,除地球外,有無數星球,無量世界,足證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報恩論云:‘阿彌陀佛,實有其人,極樂世界,實有其地。’并非烏托邦、理想國。且信世界有凈穢,如同一地方,有貧富貴*般。

        四、信法門: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換言之,佛以八萬四千藥治眾生八萬四千病,在無量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簡易方便,只要深信切愿專念,必定成就,所謂‘萬修萬人去’,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五、信因:不管信不信佛,因果昭然,所以,念佛決定成佛,念佛有二重因果,須深了知:(一)現在念佛是因,將來往生為果。(二)往生西方是因,將來成佛是果。如是因,如是果,絕對不錯,學佛當深信因果,不信因果非佛弟子,不能往生。

        六、信自心:深信自己當下一念心,具足萬法,與佛無異。楞嚴經云:‘十方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云,點太清里?!陌摚恐苌辰纾教摽丈性谛膬龋螞r極樂?故要深信念佛必成佛,極樂并不在我真心之外。宋朝趙子昂善畫馬,欲畫一百零八種形態的馬,已完成一百零七種,最后一種四腳朝天形,因沒見過,老畫不成,日思夜想,有一天午睡,夫人掀帳,唯見四腳朝天馬,驚奔而出,被門檻拌倒,趙醒問原委,始知己畫馬想馬,故變成馬,駭極,從此,改畫佛像。故要深信一切唯心,念佛想佛,現前當來,必得見佛。

        七、信事理:理由事顯,事得理彰,事理圓融,莫偏一邊。信事者,實有西方極樂依正,在十萬億佛土外,最為清凈莊嚴。信理者,深信十萬億佛國,無量事境,不出現前一念心外,心既包太虛,極樂能超太虛嗎?故云,極樂就在現前一念心中,不在心外。

        此理不須細講,因非參禪,關于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不用細述。

        除七種信外,還有更重要的須深信娑婆實苦,極樂實樂,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才可往生。具此堅信,方堪談愿,信心若無,即是虛愿,不能成就,所以,凈土三資糧,以信為首。

        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愿 分三

        釋迦世尊既詳陳依正以啟信,繼勸眾生當發愿求生,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憑信愿之有無’,能不能往生西方,全看有深信切愿否?!浮窍M?,也是修行的目標,諸佛菩薩初發菩提心,都要發四宏誓愿,愿斷煩惱、度眾生、學法門、成佛道。修學凈土,須明宗旨,擺定指南針,確指西方,才能往生。譬如學佛者多,知這里講經的也不少,邀聞法說沒空,眼睜著沒空,待兩腳一伸,沒空也有空了,無心聽故不愿來。同樣的,信有西方,卻不愿去,怎能成就!文分三段:丙一、往生皆得不退,丙二、補處上士莫測,丙三、正勸發愿往生。

        丙一、往生皆得不退

        凡生者皆得不退轉果位。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十方世界眾生,依念佛法門修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者,都得不退轉。

        ‘眾生’新譯曰有情,舊譯為眾生,有三義:一、眾緣和合而生—如人須壽、暖、識方生。新譯家認為范圍太廣,植物、礦物也不離眾緣和合,故譯作‘有情’,有情識、有靈性,專指動物言,理較顯明,但隋唐時,佛教盛行,稱眾生早已習慣,新譯有情,并不普及。其實,除眾緣和合而生外,另二義可作有靈性眾生的解釋,即二,眾多生處—三界六道是眾生受生之處,受生地方多,故名眾生。植物須*種子傳播,且有土壤地域限制,并無眾多生處。三、眾多生死—凡夫無始劫來,輪回不息,經典比喻說,歷劫生死所聚積的白骨,較王舍城毗富羅山高,親友生離死別所流的眼淚,多過四大海水,顯示眾生的‘眾多生死’,今生若不念佛往生,解脫無期!而植物等并無眾多生死,所以,譯‘眾生’并無不妥。

        ‘阿鞞跋致’或作‘阿惟越致’,梵音輕重之別,此云不退轉,有三義:一、位不退—預入圣流,不退凡夫地。往生已入圣人流類,不再退為凡夫。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墮二乘地。皆大乘根性,修菩薩行,不墮自了漢。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梵語薩婆若,此云‘一切種智’,佛之果海。念念趣入佛果,必定成就。

        三不退,約娑婆論,天臺化法四教說:藏教初果,斷見惑八十八使,預入圣人之流。通教則見地(見真諦理故),別教初住,圓教初信,都是斷見惑的菩薩,皆屬位不退?!胁煌恕亟涛恢拱⒘_漢,故無行不退。通教菩薩地,別教十回向位,圓教十信位,斷見思塵沙惑,伏無明,是行不退?!畈煌恕?,通教前無此位,只約別圓二教論,別初地,圓初住,分破無明,分證法身,不須假借助緣修行,能依真如自性,任運而修,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如順水行舟,一帆風順。

        往生者,起碼得位不退,斷見惑,為初果圣人,不墮凡夫,漸修依次可證行不退、念不退。

        又有三不退義:一、大乘不退—修大乘法,行菩薩道,決不退轉。二、已得不退—已得之階位、果位,決不退失。三、未得不退—未得的必定能得。如往生得位不退,預入圣流,決不退失,是‘已得不退’,漸漸修行,能得行不退、念不退,便是‘未得不退’。

        云何生極樂即得不退轉呢?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說有五種原因:一、常得阿彌陀佛大悲愿力,護念加持,沐于彌陀大愿海中,道業增進故不退失。二、佛光常照故不退轉。彌陀充照十方,況極樂本土。三、水鳥樹林,風吹樂響,皆演法音,悠游法海,故不退轉。四、諸上善人以為良友,環境純善,無惡緣境,自然進道。五、生彼國已,壽與佛齊,無量壽故,一生成辦,故不退轉。

        這么好的地方不想去,豈不愚癡!

        丙二、補處上士莫測

        一生補處菩薩,多得沒法測數。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往生得不退轉中,許多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一生補處’,盡此一生,候補佛處,修行成佛,如彌勒菩薩。一生補處菩薩,數量多到不可思議,非世間數字可譬喻或表達?!梢詿o量無邊阿僧祇說’,只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無數,這是華嚴經十大數之一,惟大菩薩知,凡夫二乘不知。也可以說,往生者個個都是補處菩薩,時間早晚而已。

        或問:個個都是一生補處,極樂世界只一佛,往何處成佛呢?不須煩惱,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皆可示現成佛,教化眾生。
        上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講錄04
        下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講錄02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国模丽丽啪啪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欧美猛交xxxx免费看| 大香伊蕉国产av| 人人妻人人澡av天堂香蕉|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www.jizz在线观看| 白丝女班长被弄得娇喘不停| 孩交videos精品乱子豆奶视频| 国产男女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大片在线观看网站|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黄色一级视频网站| 日韩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区女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91精品国产免费|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 妲己高h荡肉呻吟np|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免费| 97色在线观看| 欧美videosdesexo肥婆| 国产免费小视频| 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黄色软件视频大全免费下载| 日本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视|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激情小说第一页|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色多多成视频人在线观看| 桃子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二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 里番本子侵犯肉全彩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