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佛學問答類編09
佛學問答類編09
2007年06月22日08:48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873 字體: 繁體

佛學問答類編09
 
(通問第一之二)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問: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已聞佛法,四難之中已得三,可是自己業深障重,雖聞凈土法門,以及親近凈業知識,莫大之幸也。然我尚未能一心,順境、逆境,不忘生往西方。昔日阿難尊者悔多聞之無功,謂一味偏和多聞,不勤定力,未曾聞思修故,未全道力,不敵邪咒。今自愧道業未成,光陰迅速,不特加功念佛,恐自失正念不能往生,故不研究經典,專心來念佛,未知如何?(周慧德)
 
 
 
答:修學貴行解相應,即是定慧勻稱,定是求寂,慧能起照,不欲其偏,不解恐涉謬錯,無行只是說食,此雙進之意也。倘專心念佛,自是正途,凈宗門路,必求悟入,悟入矣,專心矣,定能成就,若連本宗之義,亦不求解,恐遇障礙,便生退轉,非要汝精研三藏耳。
 
 
 
問: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皆常以凡夫自居,絕無說我是菩薩者。聽說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智者大師是彌陀化身,未知有何證明?(周慧德)
 
 
 
答:智祖稱小釋迦,永祖稱彌陀身,皆是他人推崇贊嘆之辭,或有其奇特表現,他人呼稱,并非二祖自命如是,希勿誤會!
 
 
 
問:有人說早供是供養天人,中午才是供養佛,真有此說乎?(詹金枝)
 
 
 
答:說雖有之,理勿誤解,因十法界食各有時,佛惟日中,天在黎明。實則佛亦不食。不受乘時申敬而已,決非先時受供者尊,后時受供者卑耳。
 
 
 
問:證道歌云:‘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吾人既未識曹溪路,最相關者,莫過于生死,而存心時應念生死事大,或念生死不相關?(王志賢)
 
 
 
答:歌語明白,上言‘識得’,下言‘了知’。識只識耳,知只知耳,此語大有分寸,到此境界,乃是大徹大悟,識知‘自性涅槃,’而已。既識知‘自性涅槃’,而死自不相關,然尚須依之進修,方有證得。我輩正顛倒不悟,再念‘生死無關’真成醉生夢死矣。
 
 
 
問:佛說法時都有天龍八部護法,佛滅度后至今二千余年,在此二千余年之中,不知聞了多少佛法,為何未得解脫?(詹金枝)
 
 
 
答:本省大河,曰濁溪,數百年滾滾東流,何以至今尚不去耶?應知后浪推前浪,眼前水非眼前水。天龍八部,無量無邊,各依壽命,升升沉沉。現在者,未必尚是昔時人;得解脫者,恐亦恒沙難算矣。
 
 
 
問:每日擬用二小時研讀‘金剛經講義’,應如何讀法及筆記?(陳鼎元)
 
 
 
答:先誦經文,次看注解,一字一句,不許空過。不必貪快,不必求多,有契悟處,將其記出,如是讀誦,得一是一,貪多貪快,囫圇吞棗。
 
 
 
問:卷首‘科判’二字何義?‘科分二’表是否即系目錄,抑有其他意義?(陳鼎元)
 
 
 
答:科者等類之意,判者分析之謂。即將全經文理脈絡分析,讀者聽者,有其次第。亦可曰每段之小題,此即從整分細,合多歸一也。
 
 
 
問:如先將經文念熟,是否更有幫助?(陳鼎元)
 
 
 
答:熟能生巧,幫助甚大,但滑口讀過,有助亦微。
 
 
 
問:如有事到外教寺廟為表示恭敬,有無須要行合掌問訊之禮?(王清漢)
 
 
 
答:眾生平等,皆有佛性,前輩后生,例有禮貌。了知信奉,必擇其善,禮貌是自己美德,應一律施行。佛家常不輕以身作則,儒家‘毋不敬’以經為訓。
 
 
 
問:在家居士為人師表,可受世間之禮報酬嗎?對修行人有障礙嗎?雖為人師表,盡師之職,成就弟子,除主官獎賞外,可接受弟子家人禮物報酬嗎?(蔡麟定)
 
 
 
答:道理不明,不能妄為人師,而在家人道雖通達,仍以不受報酬為佳,以免啟其貪心,道亦失之。
 
 
 
問:枉死之冤魂,往往數十年不散,尚能作祟,其死時,何以不被業力牽引而去者?(賴棟梁)
 
 
 
答:此屬鬼道,非中陰身,既是鬼道,即是牽引去者。
 
 
 
問:心地觀經云:‘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難遇。’我等幸遇真善知識,但是菩提妙果未得成。是不是老師有什么秘密未傳?(周慧德)
 
 
 
答:菩提妙果,乃真如故鄉,真善知識,乃識路之人。識路之人,只能指示路徑,不能代人行路,且指路不能離路。佛經者,真如之路也,經欲流通,安有秘密,定問秘密,亦非無之。吾聞諸十三祖印公曰,所謂秘密者,‘恭敬’而已。
 
 
 
問:六祖壇經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請老師解釋。(周慧德)
 
 
 
答:佛者名也,心者實也,佛為心之名,心為佛之實。或謂心者自性也,佛者諸佛也。求諸佛只是多聞,求自心方顯真如,調心者除妄念也,調身者靜坐諸儀也,知調心,運水搬柴皆是道,但調身,妄念飛騰總是魔也。
 
 
 
問:壇經又云:‘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之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今欲請問:空心靜坐,百無所思,此境界是一般人不容易作到,為何不可與語,而又是邪見呢?(周慧德)
 
 
 
答:此固非常人作到,然與證真無干。充其量不過無想定,所證只是無想天耳,饒爾八萬劫,終究落空亡,何云不是邪見。
 
 
 
問:在某刊物上看見,行者早晚課時,先向佛菩薩問訊,不知應用何種詞句問訊?請為舉例,俾照行。(趙蓮)
 
 
 
答:早晚課時,當然有所供佛像,向其問訊,心中自有對相,不必再念詞句。如欲口念,是為身、口、意三業恭敬。即禮何佛菩薩,心想何佛菩薩,口念何佛菩薩名號。
 
 
 
問:敝人認為在地獄受苦應當已夠了,比如一件殺人未遂案,殺人者,如已被法律處以應得之刑罰,被害者當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尋仇報復,如再尋仇報復法律亦可予被害者適當之處罰,同理,我聽聞‘佛’及‘菩薩’皆有神通,難道他們不能阻擋及處罰尋仇報復者(他們的法力可比為世間之法律),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什么不在獄中受盡應得之刑就完畢了?(蔡祖天)
 
 
 
答:此問分四段答之。一、‘在地獄受苦,應當已夠了’是意于上次已詳答矣。如‘余慶’‘余殃’‘褫奪公權’‘春寒秋熱’種種古訓,及種種比喻,先生未見之耶?可查看之。如不以古訓比喻為然,應就古訓比喻不是處問,不宜置之不理,仍說前語。二、‘被害者當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尋仇報復’。彼之‘余殃’,實非被害者尋仇所致,乃其自己‘余殃’牽引,如炭火雖燼,灰仍有熱,熱灰遇機,還能燒物,灰之燒物,仍炭余熱,非初次燒炭人,又來燒灰也。三、‘佛’、‘菩薩’,‘難道他們不能阻擋處罰尋仇報復者’無人尋仇,余殃所致,有誰阻擋,等于無的放矢,錯怪他人。四、‘為甚不在地獄中受盡應得之刑?’請反問一句,法院判處徒刑十年,受刑若是三年死了,可問他為甚不受滿十年再死,可再問受了三年,就算完耶?
 
 
 
問:嘗見同事欲害生物(如蟻、蟑螂等),勸之弗聽,以財或物贖之則悅,后竟有故意捕捉示吾欲博利者,請問,如此是否該再以利贖之而放生?若不以利贖之,則當面害死,吾見之又不忍。請教恩師明示方法。則眾生幸甚。(涂貞光)
 
 
 
答: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此二語誰不聞乎?惜囫圇吞棗過去,即生惡果,居士以財贖命‘慈悲’也,而無杜塞其惡因之法,無‘方便’也。過去者不談,將來者安有定法,或贖或不贖,贖能使其知恥而止。不贖能使知罪攸歸,人情事物幻變無常,臨時酌定。縱初學無此智慧,求自心安便佳。古人放生,無定時,無定處,即防狡猾之徒,網利要挾也。
 
 
 
問:地藏經第七利益存亡品‘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于地’之利害?(劉仁福)
 
 
 
答:愛惜人力物力之意,亦惜福之義也。
 
 
 
問: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偈,此觀是指對平常事物應作此想抑另有別種觀法?(潔園)
 
 
 
答:經言‘一切’,又言‘有為法’,即概括有為而言,除無為者,并無例外。
 
 
 
問:金剛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今聞唱贊與念佛聲而生愛好,是否亦算住塵生心?(潔園)
 
 
 
答:世間萬法,皆是佛法,智者照破,愚者迷執,金剛所破除者,除其我法二執,非除法與事也。唄贊聲塵,是屬凈者,北里聲塵,是屬垢者,以凈易垢,自是方便,功夫到時,不垢不凈,自無所住。
 
 
 
問:上古人類食物多系生食不像現代人那么講究營養,壽命有幾萬歲幾千歲,現代人類熟食舉箸動筷都講究營養,壽命少有上百,此不知有何原因?(鐘云昌)
 
 
 
答:時劫有增減之別,增劫壽命增長,氣候物質,一切適合生長,如春之趨夏。減劫壽命遞減,氣候物質,一切漸合退減,如秋之趨冬。再延年卻病,物質營養,不過條件之一,起居動止,精神修養,實居其要,而人反忽之。內經云:‘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宋儒云:‘百憂感其心,萬事營其形。’以上所舉,皆自戕者也。周秦而后之帝王,東西各國之富家豈少物質之奉,乃不知心神之養耳。
 
 
 
問:人在這世上都為著財色名食睡,佛說這五欲是生地獄之根,用何方法避免才不致墮入地獄去?(鐘云昌)
 
 
 
答:彼五者明言禍根,何用他求,只用利斧,將此五根斬斷,則是人天路上人,便無墮落之虞矣。佛法戒定慧,即是斬此之利斧。
 
 
 
問: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大居士要怎樣才能拔除這五條地獄之根?(鐘云昌)
 
 
 
答:佛法所修者,戒定慧三者而已,戒則勉強控制,諸惡莫作。定則心地寧靜,浩然正氣顯現,私欲邪念不起。慧則照破幻妄,不為所迷,不迷即是拔除。但此三者,雖有前后,然必融而為一,所謂定慧平均,拔除幻妄,始有力耳。
 
 
 
問:中論為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惟讀其文氣,一脈相承,學生實不能分何者為龍樹,何者為青目?(李應南)
 
 
 
答:論中之文,有偈式文,有散行式文。偈式者論,散行式者釋也。
 
 
 
問:老師曾說破除二障除自己去做,時時省察外,另無他法,既只能自行,化他不是不見效果了嗎?亦即自行外,借助他人之力化我,并無用處嗎?(謝有昆)
 
 
 
答:萬法因緣生,必合和而成,但一事之成,力有主客之別,自者主力,他者助力。因緣合和之理,固是二力,然必自動,他力方能為助,自如不動,他力枉然。我去化他,即自行,借他化我,亦是自行。
 
 
 
問:學佛的目的在離苦得樂,這個樂永遠存在嗎?若永遠存在,如何得到?(謝有昆)
 
 
 
答:佛學說樂,有真實與方便之別,乃隨順眾生根器而善巧假定。永遠樂者,按涅槃不生滅而言,有種種修持之法,依之信持,功夫圓滿,自然得到。俗言:‘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此之謂也。
 
 
 
問:嘗聽李居士言:‘苦之所以產生即因內在愿望與外在環境不相配合,故感有苦’,今師言‘苦僅不覺而已’,是否有沖突?(謝有昆)
 
 
 
答:李居士所言,與在下所言,并無沖突,一言部分,一言原則,合觀則一。究竟無苦,惟有涅槃,此必起修,必覺始肯修持。所謂不覺、始覺、隨分覺、究竟覺,究竟覺者,涅槃也。不覺不證涅槃,故離苦自覺始。
 
 
 
問:請問所有的‘果’既都由‘因’‘緣’而來,即使我們的思想也都有其‘因緣’,那么我們還有什么‘自由意志’?(隱名氏)
 
 
 
答:意志隨個人自由而起,此名之曰因,其所起意志,必有希望,所希者成,名之為果,所希不成,即是空有意志而已。其思想之起,又必因何而起,自必有其事物牽引,其事物即因緣也。
 
 
 
問:學佛旨在離苦樂,而苦樂皆為煩惱障,則何舍此障而求彼障?(隱名氏)
 
 
 
答:樂有世間樂,與出世間樂,世間樂,五欲六塵是,出世間樂,清凈寂滅是。世間樂名曰壞苦,自是煩惱障。出世間樂,名曰涅槃,以無苦名樂,非著諸相之樂,乃是解脫之德,大自在也。
 
 
 
問:生在天上,有如人間之懷胎嗎,是怎樣出生法?(吳旺安)
 
 
 
答:眾生出生,分‘卵胎濕化’四類,天上系化生,然仍在生死輪回中,不及極樂世界不生不滅好。
 
 
 
問:佛菩薩圣像,為何都光著足?(吳旺安)
 
 
 
答: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示現于印度,印俗古多赤腳,實則我國古時,入門亦以脫履為敬。再佛陀慈悲,赤足可免踏死生物。此界之人,所見此界佛裝,故造佛菩薩之像,依此為準。
 
 
 
問:觀音濟度本愿真經,這本經書可*不可*?(林金)
 
 
 
答:此經區區未曾見聞,如非耳目狹隘,恐有疑問。因只言經名,未見內容,故不敢遽斷。然經上加一‘真’字,便似他教及乩壇所出,佛經中除陀羅尼用‘真’字外,凡經之題,多無是字,故言疑也。
 
 
 
問:曼陀羅室主人著之觀音傳,可*不可*?(林金)
 
 
 
答:傳乃后人之稱述,并非經文,自不妨加贊幾分,但內容須于佛經有據為準。此著乃系別名,區區亦未寓目,不敢說是說非。倘系佛教徒著者,自可假作宣傳之品,如系他教及乩壇誤寫者,何處來,則仍還何處為佳。
 
 
 
問:中陰身是在哪個世界?(林金)
 
 
 
答:哪個世界有眾生,哪個世界便有中陰身。
 
 
 
問:佛,是不是另有一個佛世界?(林金)
 
 
 
答:可以如是說,但另一者,可遠可近,可在目有。蓋世界本無,乃心幻化,眾生穢土,乃眾生心現,眾生見之。佛居凈土,乃佛心現,佛眼見之。如人居室作夢,夢醒本見兩種境界,然此兩種境界,俱在此室。
 
 
 
問:金剛經云:‘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又云:‘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但諸恒河尚多無數’。足知空間之大不可思議,存于太空間中如恒河者,其數不知有多少,亦不可思議。凡佛所言,與現今科學家所證者相符。真不可思議大之空間,不可思議多之萬物,何自而來耶?太陽之熱量無量大(科學家之估計為另一事)地球若是其大,而浮游空中,日夜運轉,胡為其然耶?不知佛經中有解釋否?敬請開示,甚感甚謝!(馬執中)
 
 
 
答:菩薩破塵沙惑盡,方證佛果,任何問題,經中皆有原則。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因無明即是晦暗空,由明再生暗見相,既生妄見,自現妄境。經論中無明為因生三細,生者來也。又般若心經,多人所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謂萬物之相,空謂萬物之性,相依性有,共業使然,‘何來,胡然’,大略如是。
 
 
 
問:‘佛言,受欲莫甚于色,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作何解?敬請詳為開示。(王平郎)
 
 
 
答:欲顯者有五,財色名食睡也,魔力大者,以色獨最。財色同時,可舍財而取色;名食睡與色同時,亦必取色而舍余。是色乃惟一之大魔,他皆不能與旅。考諸古今中外史書,載貪色者累累,有以重色而棄王位者,有以色荒亡國而不悔者,有為色移而忘君父之難者,有死在剎那猶戀色不舍者。他欲無此大力,故曰‘賴有一矣’。
 
 
 
問:佛教初學課本注解楊仁山居士著述地獄在兩極,在我們南閻浮提地球否?(戴添丁)
 
 
 
答: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一切皆是名相,唯心所現,自作自縛,是真實說。既現大洲山海,便有地獄天堂,本無定處,隨處而現,義奧理微,凡不易知,必說方便一處,求易通俗。既無方所,任說一處,即為某處,理事始臻無礙。如是自當依照圣量,信其所言,若必辯東辯西,便是癡人說夢矣,古德解世界安立,皆此原則。楊老居士,所指兩極,即南閻浮提即此地球。
 
 
 
問:四大部洲在須彌山四面大咸水海中,外有鐵圍山圍之,而此四大部洲皆有地獄否?本愿經說:鐵圍山之內,地獄在中,又三海之內是大地獄,三海是指身語意?(戴添丁)
 
 
 
答:娑婆大千世界,有無量之四大洲,皆有六道,何止一個小單位之幾部分。地藏經說三海,就是三海,忽又說指身口意,是喻三業所造使然,前答曾說事理融合,謂之無礙,融會說未嘗不可,偏執說則非宜。
 
 
 
問:本愿經說南方清潔之地,作其龕室及回首向南而不說向東、西、北,意思如何?(戴添丁)
 
 
 
答:茫茫虛空,實無四方上下,為便于言說,假名方向。經指一方,不過使人心定一處,于佛菩薩,即有感應,按理法身遍虛空,論事須依教奉行。如君之問,則無事不有疑者,古人曾說,此是戲論。設推廣之,極樂世界為何指西,琉璃世界為何說東,豈非皆有問題。
 
 
 
問:觀世音菩薩乃是劫前古佛,名正法明如來,并非娑婆世界的凡人,為什么還有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孫正修)
 
 
 
答:古今中外歷法,本各不同,本國古人之生辰,尚不準確,何況有史以前,以及其他世界乎?此不過后人紀念菩薩,假定之一日耳。再以出家成道論,亦欲多親近幾次而已。
 
 
 
問:人類是物質的奴隸,人身是畚尿的工廠。此語是積極或是消極?修凈行人常憶念此語,是否有益或無益?(鐘云昌)
 
 
 
答:佛經有‘觀受是苦’‘觀身不凈’此是求開正慧之法,勝似說物質奴隸,畚尿工廠。存此念,對于‘懲忿室欲’‘砥礦廉隅’是積極,對于‘爭權奪利’‘弱肉強食’是消極。修凈行人,有個人常念之法,或禪之話頭或凈之佛號,貴在相繼不斷,打成一片,更不必別起一念,攀緣物質畚尿,致使正念掉舉,或趨散亂。倘遇物欲誘惑時,不妨作苦空不凈觀也。
 
 
 
問:法師大德講經時,后學常在講堂內打瞌睡,自知根淺福薄,意識湣暗,尊貴的佛法不能親得,自佑有過,未知如何調伏貪睡之欲?(鐘云昌)
 
 
 
答:輕則擦耳、挺胸,或用力掐拳、張目。若仍不能驅此睡魔,宜預二枚鎳幣,遇瞌睡時,以二鎳幣合夾大腿內方,用力扣住一擰,痛極睡覺即去矣。不能下此決心,則到外面走走,回去再聽,可能清醒。
 
 
 
問:每次參加法會時,法師唱念消災延壽、大智、大行、大悲、大愿等之洪名,可見佛菩薩也各有特殊悲世愍人之宏愿。至于當來下生,是不是贊他愿他應當再來下凡人世度眾生?誠如斯言則吾們肉眼凡夫豈能悉其變身?(楊開慶)
 
 
 
答:何等法會,何種儀規,并非任何法會,呆板一式。推測居士所問,或系佛前大供,供者供齋也,義取其普,必十方三世俱
 
無所遣,方為普也。當來下生,乃謂彌勒菩薩,將來釋迦世尊法滅之后,即來娑婆,成佛度眾,固應獻供示敬也。再者凡設供養,或加贊嘆,乃表自心之誠敬,非必眼見后始供與贊。例如每年教師節,贊嘆孔子,清明掃墓,祭祀祖先,試問有誰,眼見孔子及其祖先?心誠神來享矣。
 
 
 
問:佛經經文的解釋,每見有歧異者,比如,對某個名詞的詮釋,某人以為如此,某人以為如彼,然皆從漢字字面之意義去解釋它,生甚感奇怪,為什么不直接去察照梵文原本?若單在漢字字面用工夫,則成訓詁,雖理論高妙,然梵文若無這種意義,豈非‘離經’于不佑不覺中乎?(簡宗修)
 
 
 
答:此即翻譯之難處,必先精某一國之文字,而后始能運用某一國之文字。翻經困難,讀經解經,亦先須文理精通,始不解錯,歧異者,不解真實義耳。然亦有兩解皆對者,或一解其體,或一解其相,雖異未傷也。
 
 
 
問:弟子自揣可能壽命不長,但悲憫眾生之心亦極切,此短暫之時光,應偏重于自度或度他。(王志賢)
 
 
 
答:此不一定,壽有天賦,修得報得,種種不同,史書各有記載,袁了凡即共知一例也。然學佛人,不必著壽者相。至于兩度問題,人各有愿,為居士之計自度為急,度他隨緣。
 
 
 
問:弟子之根器如何,若謂較一般人遲鈍,何以一聞佛法,便能依稀解悟,若謂較一般人銳利何以煩惱習氣,如此之重?(王志賢)
 
 
 
答:學佛要在行解相應,有聞必修,居士根器,莫非宿緣,大概過去重聞,而輕于修,故今聞可悟,惑感難伏。
 
 
 
問:弟子缺乏人緣與法緣,應如何培植?弟子弘法之機緣,何時才成熟?(王志賢)
 
 
 
答:弘法首在求學通達,次在廣行三施,求學方知法,廣施則結緣。在求諸己,行諸己,厚培久養,非可躁進。
 
 
 
問:弟子涉世未深,如何增長閱歷?抑或應專心潛修,不問世事?(王志賢)
 
 
 
答:出家在家,環境不同,出家者,可以不問世事,在家者,既內有眷屬,外處社交,為謀生計,何能不問世事。至問如何增長閱歷,處眷屬,處社會,飽受一切順逆,閱歷資格自深。
 
 
 
問:弟子是否弘法之材?如堪弘法,如何學著述或講經,或是勿作此打算,專心念佛名號?(王志賢)
 
 
 
答:所問諸端,皆不一定,金出于礦,玉出于璞。礦冶可成精金,璞琢方成美玉,不冶不琢,礦璞依然。古語并無天生釋迦,義猶是耳。
 
 
 
問:弟子面貌丑,口才笨,較適合於潛修,較不適合出現于道場,然否?(王志賢)
 
 
 
答:佛法在道不在貌,阿緐樓馱目盲,禪宗六祖貌寢,俱是圣人,世法晏嬰裴度,身短貌陋,俱為良相。果能道有所寄,貌何妨礙。況居士眉目端正,六根不缺,不過略覺清瘦而已,何可自卑。至于口才,在慧未開,一旦充于中,自能發辯才也。
 
 
 
問:弟子患神經衰弱,影響于學業和道業弘法與利生至巨,不知如何克制此障礙?祈示。(王志賢)
 
 
 
答:此卻關于修養,而不知樂道,道果充沛,精神自發。希將‘身見’‘我相’,一齊拋開,專心于道,自然障除。
 
 
 
問:宗教不能離開儀式,然觀今日佛法之衰,大皆出于自身教內由儀式而演成之形式流弊,致與神道者混雜無異,諸如法會瞎湊熱鬧,游街求福等,而為有識者之垢病,雖曰其亦為有所結緣功德,然壞佛法者,大皆盡在此事,是乃末法眾生根器如此,今欲弘佛法,又恐誤佛法,是儀式既不可廢,又厭其壞正法之流弊,于此敬請師尊詳為開示。(黃宏介)
 
 
 
答:自必先通佛法,始有所弘,所弘者法,無法何由弘。生所舉者,只儀式與形式,是弘法范圍之一節目。如商店之廣告,戲劇開首之鑼鼓。廣告背后須有貨品,鑼鼓以后須有歌舞。如無貨品而發廣告,無歌舞空敲鑼鼓,乃是欺人,而又破壞自己。是故兩者,今日有相需必要,惟人才高低不一,如手與足,有工作者,有走路者,要量才自取一途而已,果有真法矣,不宣傳亦自興盛。
 
 
 
問:今日學佛青年,亦每見有以佛法為招牌,自欺欺人者,對彼若以‘默擯’之,則感彼或年輕尚有回首之日,則不忍以擯之,然又不能忍見其眼前之胡作非為,欺世盜名,而誤未學佛者之慧命,如此,則將若何?(黃宏介)
 
 
 
答:以才教不才,以能教不能,乃賢哲之義務。菩薩之悲心。盡其在我,聽其在他,盡其在我是菩提,聽其在他是隨緣。設非怙惡不悛之大憝,不必默擯,設是怙惡大憝,自必默擯,擯與不擯,皆是慈悲。倘一直苦勸,彼或益起煩惱,擯之或有自省之時也。至于第三者之慧命,視其因緣,彼雖誘惑,我與匡正,修橋拆橋,各行各是。
 
 
 
問:太陽系中之行星如金星、木星、土星、火星、水星、天王星、冥王星……以及衛星月球……等,其中只有二星球溫度略近地球,其余均千萬度以上或百千度冰點以下,據天文學家稱其他星球沒有生物存在的可能,即使月球溫度略近地球或有生物,但未必有人類存在,十方諸佛度人或度何類生物于此一佛土上?(林清和)
 
 
 
答:眾生有六道九界之別,佛平等皆度,并非專度人類,忽略其他。月球倘有生物,佛即度之。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或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經文煌煌,可參也。
 
 
 
問:如能除掉妄情,即可無夢嗎?(吳商生)
 
 
 
答:古人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又云:‘智人之心,如珠在淵。’據此,倘無妄想,可以無夢。
 
 
 
問:既知賢劫出佛千尊(已成定數),然則尚未成佛前的諸佛,現在何處?(王幻如)
 
 
 
答:一個大千,則有小千中千,大千又復無量沙數。而眾生此處生彼處滅,甲處滅乙處生。今百年出于東,又百年出于西,三僧祇劫之久,變動屢屢,必有天眼通者,方能說出,尚須指明哪個時期,方能答得契機。
 
 
 
問:末法一萬年,在此期間,佛法有無時盛時衰現象?有無感應事跡?(王幻如)
 
 
 
答:譬如說一年,年有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為常度,其間寧無小異?春三月之間,亦有涼寒之日,秋三月之間亦有溫熱之時。堯舜之仁,曾出四兇,桀紂之暴,亦出忠孝。正末佛法,亦復如是。
 
 
 
問:若勸一位外國人念經或念佛號,是念中文的音呢?還是翻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王幻如)
 
 
 
答:某外國曾有翻譯之經,方能順其本國之音而念,彼若無之,如何而念。彼能通中文,教其誦中文經,如不諳中文,自有口授,彼只心誠,自得大益。傳載雁群聽經,鸚鵡念佛,雁與鸚鵡,俱不識字,卻能聞音,‘此方真教禮,清凈在音聞。’故曰聞而心誠,自得大益。
 
 
 
問:放聲誦經,在此山間住宅較小,但能使一切山神土地聞此音聲,亦可得度否?(黃徐招)
 
 
 
答:經聲傳于空中,等于行法布施,鬼神聞之,自然獲益,但其得度與否,亦須彼信奉而定。惟施法在我,信奉在他,各行各事,各有因緣,各有福慧,各有所得。
 
 
 
問:隨順眾生應要怎樣?(黃徐招)
 
 
 
答:原則不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不執著我見,不障礙他人行為,大體如是,詳情難盡。但應最注意者,隨順其善,不但贊嘆之,且須助成之,君子成人之美,亦猶是也。
 
 
 
問:在古書上常見有鬼神報恩之事,生有點疑問,因鬼神在三惡道里自己還是不能自在,受業力煎迫,哪能再向三善道的人報恩呢?(鄭勝陽)
 
 
 
答:三惡道情形不一,不可概論。畜則神識依身,不得自由,地獄不能自出,亦不自由。神鬼之身,有生得小通,因緣熟時,可報恩怨。佛與各家之書,都有是等記載。
 
 
 
問:今之神廟昌行,真有靈乎?(鄭勝陽)
 
 
 
答:有鬼神依憑者,則有靈,無鬼神依憑者,則無靈。鬼神之道,佛家并不否認,不過不似世俗迷罔非禮而祭之也。又知其所處惟苦,自不能了,不去盲目皈依,而加悲憫超度也。
 
 
 
問:世人謂天帝常派神祇往察人間善惡之事,善者賜以吉祥,惡者降以災禍,這些話正確否?(鄭勝陽)
 
 
 
答:世人謂者,世間之看法也,中國儒家,有如是看法。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帝許我罰有罪矣。’‘天錫公純嘏。’‘天命誅之。’儒家本少觀神天者,尚有如是記載,而古今中西宗教,觀神天更不勝舉矣。佛家雖重因果,然亦不反對事相,萬法唯心,神之賞罰,亦心所造,何可非之。
 
 
 
問:后學每觀他人病苦,心甚痛苦,常欲以持經咒為他人消除病苦,然自感修持功夫不夠,不敢輕試,免招人譏,奈何?為病者除苦,以何法為佳?(鄭志西)
 
 
 
答:心甚善也,當存是心。應自慚愧,以求功夫精進,再則默持,不使人知,效則有功德,不效亦無人譏刺。
 
 
 
問:閱樹刊一七九期‘大藏會閱’佛說九橫經有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其六七八九尚易知外,其余一二三四五各項,均不易解。自愧淺陋,敬請賜教!舉例更佳(知止)
 
 
 
答:一、不應飯為飯者:飯、食也,謂不應當吃的東西,強食致損;如有人賭吃大量鹽而致死之類。二、不量飯者;謂飲食不知節量。三、不習飯飯者:謂對于某種飲食,素不習慣,勉強食之;或不知時宜,冬夏寒熱用藥錯誤之類。四、不出生者;謂舊食未消而再進飲食,致肚腹脹滿等。五、止熟者;熟、謂已消化而積在腸中的糞便。謂大小便急時,不即上廁,止之不行,致生諸病。
 
 
 
問:前面有一座山,照一般人之見解,此山是我親目所見,其存在決無問題,但以光學及生理學來說,我之見此山乃由日球表面原子、分子,劇烈震蕩,擊動乙太,傳達地面,地面物體受之,因其天然震數之異,吸收其某部分,而反射其余,遂分出色彩及明暗,我之見山,乃此自山反射之波動向各方面進行,遇我目中凸鏡,曲折而聚于網膜為倒影,其色彩明暗,形狀均與面前之山無異,此倒影使網膜上之紫色素起化學變化,刺激視神經端之圓椎體,視神經將此刺激力傳至中樞神經,始見山之感覺。以上所說是否法執?那么佛破法與自然科學是否有相同之結論?(吳商生)
 
 
 
答:生之意,以為光學生理學,皆系科學,必經詳究實驗,發明此理,事無有差。須知法執之義,非單指虛妄錯誤之事,乃包括一切而論,凡知一而不求他理者,皆法執也。以真如言,如如不動,經有明文,殊不知尚有隨緣,心法如是,萬法緣然。能圓解方一切無礙,執端則事必不通。目能看山,所引之理,證驗確實,然尚有他理,不執此廢他可耳,否即法執矣。
 
 
 
問:見性之人唯獨自明了,余人所不見。現在要請問,見性以后有神通或是沒有?(周慧德)
 
 
 
答:見性即是除惑,除惑有深淺之別,見思惑盡斷者,自有神通,故神通亦有大小之分,不能一概而論。
 
 
 
問:古德云‘向善知識,問見性之路而使心悟,答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后。’這句與楞嚴經所說的‘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是不是相反的?(周慧德)
 
 
 
答:古德所云,其意即‘歇即菩提。’‘但去凡情,別無圣解。’經義大旨,‘遠離世間憎愛。’亦即歇了與去凡情等,兩不相反。
 
 
 
問:初信者如發心向法師皈依,其手續如何,費用需若干?(如供養等)(王志成)
 
 
 
答:初次皈依,曰反邪三皈。多人同時皈依,法師升座說法,禮則繁,一二人皈依,法師隨緣方便,則禮簡。其手續,法師之指導,向三寶禮叩,自說三皈三遍,發給皈牒,即為完成,事甚簡單,但得益與否,在求皈者心之誠慢,禮之簡繁,非其重要。費用供養,并無標準,量己之力,多少不拘,貧無一文,攝受平等。惟所皈依者,必正式出家比丘,乃稱僧寶,始符三皈。
 
 
 
問:又拜師傅與向法師皈依,未悉是兩回事,還是一回事?(王志成)
 
 
 
答:拜師之義,求藝解惑,大而文章武術,農工商醫,小而洗 衣服,擦皮鞋,各有其技,技各有道。學必求能者傳授,此曰拜師。皈依雖亦是拜師,義與前說大異,皈者反邪歸正,依者恃之以脫六道也。前者只求其藝,人無分別。后者必出家比丘,方與佛法一體,佛法在僧團中,故稱僧團曰寶。皈必三寶,缺一而事不立,則百弊叢生,流入魔外矣。
 
 
 
問:臺灣神廟(供神鬼者)是屬于道教還是佛教?如果是道教,則何以還供菩薩,(如觀世音)其善男信女何以佛徒自居?(心炳)
 
 
 
答:供鬼神之廟,不能以其神定為何教,因民間對于神佛鬼怪,久已不分,只是模糊影響,拜拜而己。再以僧道之徒而論,研教明道之士,固然不少,非僧非道非俗,混充廟祝者亦多。神佛鬼怪,一律供養,彼等非為弘教,不足深責,一般善男信女,自命佛徒,亦是盲知盲從,更難怪矣。
 
 
 
問:若是在三惡道者請佛力能得拔度到西方否?(林洪秀英)
 
 
 
答:佛陀同體大悲,普度九有,二力相感,有緣可超。傳載鸚鵡往生,是三惡道可得往生。理雖如此,事卻甚少,因三惡道,不易發生覺心,則無感應,二力缺一,故事難成。
 
 
 
問:敬請老師介紹歷來高僧大德之著,以便日后能購閱,(生現僅看蕅益、憨山、紫木百、蓮池大師全集。覺甚好,因欲多看些。)(周寶月)
 
 
 
答:高僧大德之著,何可勝數,三藏靈文,除經律白文以外,一切論注疏解,皆其所著。學者如求深造,不能舍經而求集,讀經參注,兩美俱收矣。如必看專集,禪則五燈會元,指月錄,壇經等,凈則徹悟禪師語錄,印光法師文鈔等,教則諦閑法師全集,太虛法師全集等,皆大觀也。
 
 
 
問:竊有一佛門俗諺,一時不知出于何處典籍史傳之中,敢煩請大德開示即‘參禪又念佛,猶如帶角虎’。敬請大德惠示告知此語是出于哪一位禪門宗匠之法句及記載于何典傳之中?(隱名氏)
 
 
 
答:所詢俗語二句,自無典籍可言,若照來函原文,似是俗語矣。但區區亦曾聞有類此之語,錄下希參,乃為‘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來問上句,文字與此不同,而義無大離,下句帶字,是否戴字之訛,料帶定是錯字。若據區區所知,句為宋杭州延壽法師之偈,師曾駐錫永明寺,世號曰永明壽禪師,為蓮宗之六代祖,著有宗鏡錄,內有此偈。
 
 
 
問:我們的家里,敬拜的灶君老爺,門官,土地,五土龍神,又是什么教?(林秀艷)
 
 
 
答:此皆中國古俗,所謂五祀之神,不見經傳,或系一方之俗,并非家家皆祀也。
 
 
 
問:心經僅念咒語即可?抑應將心經及咒語全念?(郝傳森)
 
 
 
答:單念合念,要在心誠,心果誠矣,無所不可。若心敷衍了事,或有口無心,單念合念,皆不如法。
 
 
 
問:感應果系佛之靈驗,我佛向無虛愿,我佛決無誑語,凡有感應,即應絕對實現,如果不實現,又系何故?(郝傳森)
 
 
 
答:細玩上期所答水月之喻,當解感應之理。有感斯應,無感不應。凡不得應,皆是感力不足,水能滅火,日能消冰,若杯水車薪,其火不滅。三冬之冰,半日難消,水非不能滅,冰非不能消,水與日之力,少而不足也。
 
 
 
問:一個人一次皈依法師后,有無再次或多次皈依其他法師之限?(郝傳森)
 
 
 
答:皈依法師,須出家僧,僧者眾之謂,皈依師僧團之代表也。皈依僧之義,乃皈依佛教之一切僧眾,只皈依一人,即是僧皆我師矣。然今人不明此義,亦有皈依多人者,名曰結緣,乃一時之風尚。此不必泥,各隨各人之心愿而已。
 
 
 
問:嘗閱‘高僧傳’(選讀)竟未見列有比丘尼者,難道說尼師就不能修成正果嗎?(幻愚)
 
 
 
答:君自讀高僧傳耳,此傳專載者比丘。再所云正果,請問何等正果,成佛乎,羅漢乎,往生凈土乎?暫不言尼師,君見到高僧,正果是何等?倘能指得出,對尼師便不懷疑。
 
 
 
問:‘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是金剛經內中扼要之處,眾生因處處著相,故馳相逐迷,此是出世法,然若有其子罵(或打)其父,若以不取于相,任其打罵,似乎乖倫常,若責之,則生嗔已取于相,與法不合,乞長者釋疑。(鄭朝信)
 
 
 
答:功夫由勉強而進自然,由著相而進無相,此乃任何人修行,先淺入深之次第。若明乎此理,自然處理得法,因不明佛理,一切動作,不免顛倒,明情達理以后,應付環境,皆能善巧。子行忤逆,是惡眾生,生受花報,死墮三途。父既學佛明道,當加憐憫,外則攝折二法,與以調伏,內則因緣空觀,不起嗔念!若不如是,自起煩惱,增他罪業,乃是著相。
 
 
 
問:學佛人不著能行所行,能忍所忍,一味心中無事,則念佛似不必回向,以有回向,則已著,不知然否?(鄭朝信)
 
 
 
答:眾生根性,有利與鈍,利者能以頓悟,鈍者必須漸修。利根心有妄念,處處著相,經知識開示,能知自己之妄念與著相。鈍根妄念著相,而不自知,是以長迷也。念佛法門,本有不回向之名,乃對利根言之,鈍根者不足語此。今日多鈍根,對于佛法在初信之時,不妨暫取著相,方有個入處。試思念佛拜佛,參禪、持戒、修福等,何一莫非著相,若盡廢之,學者起修,無入手處矣。利根一聞千悟,或直超竿頭,有此秉賦,許汝承當。
 
 
 
問:人死后靈魂往何處去?(郭明堂)
 
 
 
答:我國儒經中,多有記載,最顯明者,易之‘游魂為變’,魂既曰游,是飄蕩于大空之中,無有定所。大空之中,分九類眾生,歸納六道,即天人修畜鬼獄也。此魂機緣合時,投入六道之一,再受其生,再受其死。
 
 
 
問:菩薩行愿‘無緣大慈’無緣二字,究竟是怨親平等,無所不緣乎?抑或無所緣乎?(梁子斡)
 
 
 
答:菩薩行愿,無非六度萬行,茲悲喜舍。所謂無緣者,乃自行化他,心不著相,外無攀緣,故曰‘無緣’。
 
 
 
問:昔日世尊于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嘆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這樣說來,成佛很容易嗎?(趙麗亮)
 
 
 
答:佛言‘若離妄想’,祖師說‘但去凡情’何能欺人,但談之容易,作之困難,果能離妄想,去凡情,即成就矣。只是百千萬劫之習氣作祟,不肯離,不肯去,故愈迷愈深,毫無抖擻之力,故沉淪于六道耳。
 
 
 
問:凡夫被業牽引流轉,故有六道輪回,菩薩被悲心牽引流轉,悲心所到處,就是菩薩所到之處,如悲心驅使你到地獄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獄度生不可。否則,你將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薩有隔陰之迷,以何法保持來生再修行乎,抑或再變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輪回乎?(梁子斡)
 
 
 
答:菩薩品位甚多,有迷不迷,不迷者無論矣,迷者但有其愿,遇緣則覺,不失繼續重修之機。愿力之大,不可思議,歷代祖師,多是乘愿人也。若往地獄,須量自己修功,是否能在地獄同事,是否苦中尚能自在度他?倘心有余而力不足,等于不諳泅水,入海拯溺,兩敗無益。
 
 
 
問:近來之用功者無論出家或在家人,往往有被魔困,甚至于不知進食,亂犯妄言,一般色身有毛病有醫師可治,但是對此類之者應如何治?(本如)
 
 
 
答:用功并無師承,或是不明經義,枉走邪路,方有此病。或是不守戒律,夾雜外道,三毒熾盛,邪知邪見,亦有此病。病非一日所成,醫亦不能一療而愈,自必棄其所修,日久懺悔,再盡人事,延請醫生,方法變其思想,藥石治其經絡,或有效焉。
 
 
 
問:佛度眾生否?現有三十二相及度眾生,何得言無?(吳商生)
 
 
 
答:佛動靜語默,皆是度眾,而空盡度眾之相,故曰佛不度眾生。眾生性德皆佛,修德以顯之,自顯自性,故曰佛不度眾生。講說有理有事,此從理上立言也。
 
 
 
問:身體與我固屬兩回事,何以老師言:我是清清潔潔,不染污點,身體是不凈不垢,兩者莫不相關,那么依第七識‘我’不是無明嗎?(吳商生)
 
 
 
答:身指四大假合之物,自屬不凈。我指四凈德之真我,即真如本性,所謂無物何染,故曰清凈妙心。第七識之我,乃四顛倒之我執,非本性之真我,切莫相混。
 
 
 
問:如何在無念中避免掉舉?(陳淑英)
 
 
 
答:既無念矣,安有掉舉,既無掉舉,所避者何?
 
 
 
問:廣學多聞好,或是專心念佛好,廣學多聞似乎就不能多念佛,多念佛似乎也不能廣學多聞,是不是?究竟應如何?(陳淑英)
 
 
 
答:廣學屬于求知,念佛屬于實行,在世學曰知行合一,在佛法曰行解相應。所謂專心念佛,及多念者,專到萬緣放下,多到日課十萬,便可不求學聞,與道相應。若一日坐得半支香,念得千聲佛,大有時間在,不去求學聞,要做甚事要做甚事?
 
 
 
問:觀世音菩薩與佛有何差別、關系?(聞觀世音是覺位大菩薩,彼非已成佛乎?(簡宗修)
 
 
 
答:佛在果位,菩薩修位,以月喻之,光有盈虧,佛如十五之月,光明圓滿。菩薩在修地,步步前進,由住行向地,而至等覺,如朔弦魄望,逐漸增明,無明斷盡,佛果即成。然觀音菩薩,則當別論,此菩薩早證佛果,名‘正法明如來’,以悲心過重故,化菩薩身,協助各土之佛度眾,此差別與關系也。
 
 
 
問:彌勒菩薩尚未成佛(因為‘他’還要聽釋迦說法),為什么就知道要繼釋迦后到此世界立教說法?(簡宗修)
 
 
 
答:此世尊之懸記,載諸經典,據圣言量而言,非隨便云云。
 
 
 
問:佛教有十殿閻羅殿,而且有十殿閻羅王等等,這記載是依人間的事來表顯理之方便說,或者人間以外實有所在?(周怡君)
 
 
 
答:閻羅之名,散見各經,十王之名,則系中國及日本所撰。為人世之外,確有之境,此是對初學之人,不明教理之真實語,幾時學人悟徹真如,則三千大千皆空,必證無相三昧,始能言此而是方便,否則惑業牽纏,自討其苦。臺端既有心學佛,須看佛經為根據,深信因果入正見。
 
 
 
問:六祖壇經行由品有一段,惠能擲衣缽于石上,惠明追至提掇不動,請解疑,衣缽不多重,如何提不動?(周怡君)
 
 
 
答:證道及得定之人,皆有神通,即能以心體支配事相。六祖證道人也,衣缽事相。此乃小事一端,何足大驚小怪。經云‘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僅使衣缽不動,故曰小事一端。
 
 
 
問:請解疑一體不二的定慧在時間上可以說明何者為先否?(周怡君)
 
 
 
答:佛法有事有理,若從事上簡單講,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是則時間上,定先慧后。若以理論,則又有他說。
 
 
 
問:一般人士認為佛教是迷信,消極,又外道種種邪說之破壞佛法,佛教論藏中有否辟斥之論?祈細示明。(呂理由)
 
 
 
答:古無斥佛教‘迷信、消極’名詞,大概今日 言者,多系半中半西之時髦,此等人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何必計較。如有悲心度之,亦須揀時潮流行之事與說,若考據文獻,恐不契機,無論其文字難明,彼目中亦無古人也。居士必欲知之,如漢蒼梧太守之牟子,梁僧佑大師之弘明集,唐道宣律師之廣弘明集,宋相張商英之護法論等皆是也。
 
 
 
問:在家人志愿要出家研究佛學為佛弘化,后來因為家中環境關系不能出家是否犯戒請示明。(呂理由)
 
 
 
答:此為志愿不遂而已,未受之,何有犯之可言。
 
 
 
問:佛法不許輒顯神通,況神通自神通,因果自因果,業力自業力,有了神通,消除不了因果與業力,謹聞命矣,近年來學密宗者,喜言得神通,反令無知之人生謗,轉不如修凈土宗帶業往生為穩妥,然否?(王超一)
 
 
 
答: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學佛者,第一義諦在了生死,非僅為得通,即為畢事。所謂神通者,不過是一種技能,求了生死為本,神通是末,若能得了生死,神通自然具足。居士所見,是正法眼。
 
 
 
問:明心見性是否可了脫生死,金剛經言,聲聞乘一為‘入流’一為‘一往來’,以未脫離輪回,即未了脫生死,然否?(王超一)
 
 
 
答:明心見性,亦分次第,如晦月生光,初二三為纖月,初七八為上弦,十四五為滿月。聲聞乘之一二三果,見性未徹,如纖光之月,未脫生死。四果羅漢,見性三德解脫一半,如上弦之月,已斷分段生死矣。
 
 
 
問:在第十四講(乙)項上說:人身難得,猶如‘高山垂線穿針,盲龜浮木伸頭’,這和耶穌說‘富人進天國,比駱駝進入針孔更難’,是同樣的比喻,這恐怕是全為鼓勵人向善而說的吧?如果說是事實,那就是說修凈土的人,只要一誠,則萬修萬人去,極其容易;而不信佛的人,均要墜入三途,不再作人。如此,則那些乘愿再來度世的佛,將無人可度了?再說,臺灣正患人多,這些人身,是由各天國墮落下來的呢?還是因為惡道罪滿又變而為了人呢?殊難自解,請賜教。(金亞鐸)
 
 
 
答:線本能穿入針孔,**亦能伸出板洞,所難能者,乃遇緣不易耳,此僅言人身難得,有如此者,并非言信佛,為求人身,亦未言不信佛者,均入三途,范圍劃清,方易講話此其一。駱駝大而針孔小,本無進入之可能,其言乃絕對所無,與線針**本洞不侔此其二。修凈土誠心,萬修萬去,是言生西解脫,不是言修求此間人身此其三。乘愿再來,是為此間有眾未度,不是因為愿來,而愁此間無人也此其四。眼前之事,有何難明,暫不必遠觀天國墮落,及惡道罪滿此其五。
 
 
 
問:神通是修行的一種境界,亦是度人的一種法門,若濟公活佛,金山活佛,均以神通變化,觀音顯像,亦是神通。英國有靈魂研究社,法國有招鬼術,亦是依神通,證明有神,于弘揚佛法,均屬有益。車免近人心不古,作惡多端,如不示警,誰肯回頭,只以佛不妄語為證,與以圣經證明上帝,又何擇焉?中庸說‘體物而不可遺’,即是依物證神,如龜筮之類,又如能攝神像,更可使人起信,我之信有因果,乃以各種神通,均與佛所說者相符故耳。管見是否請指正?(金亞鐸)
 
 
 
答:學佛者,非必不要神通,乃不許炫耀神通,及不許舍了生死,專學神通耳。凡事有利有弊,不能兩全,故利弊相較,有避就之訓。若為勸眾,輕易顯通,必有*人以魔術充通,為非作歹,黃巾白蓮等,皆其例也。若言儒經而有龜筮,佛法亦許輪相占察,若言示警,陽律設有監獄,冥報之現于世者,無時無之,且佛經儒史,記載累累,奈今之人,置若罔聞何?若現神通,未必不招妖術惑眾之嫌,是迫急操切,反生障礙。此等事只能有德者,偶一為之,若專尚此,是行不由正也,故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佛戒向俗炫示神通。
 
 
 
問:照達爾文物競天擇之理,是優勝劣敗,純依強弱而不依善惡。麒麟絕種,是因其仁,人類在太初時亦然,迨思想發達,乃歸于得道多助的人;請就善惡之報,予以開示。(金亞鐸)
 
 
 
答:學說根于心理,有說必求其圓,合己者則引之,然非一定之理也。麟因其仁而絕,只其一端,梟獍不仁,亦未見充滿人間。再者,凡事必徹上徹下統觀,不能只論眼前,曹操弒后與皇子,而有天下,眼前也,司馬氏依樣葫蘆,結果也。歷史所載類此者,豈只千百,因果昭昭,奚必再舉。達氏適者生存之語,卻可玩味,唐虞世鳳麟游,地獄界惡人入,蜂蝶翔香花之間,蠅蛆嘬糞坑之內,物類相感,我不疑焉。
 
 
 
問:釋迦佛有沒有在中國現身教化呢?(林秀艷)
 
 
 
答:釋尊法身,遍滿虛空,娑婆世界,處處應現,不過我輩凡夫,睹面不識。隋朝智者大師,人以釋迦呼之,此其顯者,暗示者則不知凡幾矣。再者,釋尊之舍利,與眾圣典記律文,及親傳之衣缽,皆來中國,是釋尊及法,早以中國為基矣。
 
 
 
問:觀音菩薩手拿這個凈瓶與楊枝從什么地方得來的?(林秀艷)
 
 
 
答:觀音菩薩,諸法自在,手中凈瓶,隨念應化而有,豈同凡夫用物,各處索求耶?如一凈瓶須向外求,則千手觀音,千手千物,又何能一一說其來處也。
 
 
 
問:觀音菩薩要那凈瓶與楊枝有什么意思?(林秀艷)
 
 
 
答:凈瓶貯有甘露,遇緣即灑,灑人息煩惱,灑地得清涼。
 
 
 
問:觀音菩薩頭上帶的帽子有一位佛系什么佛?(林秀艷)
 
 
 
答:觀音菩薩,乃極樂世界之圣,來游娑婆,接引眾生,往生西方,親覲彌陀。頭頂所戴,即是彌陀。
 
 
 
問:觀音菩薩出生在何地及經過?請示。(林秀艷)
 
 
 
答:觀音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無量世界,皆曾化身,何能一一記其生地,及其經過。只有根據經典,主眼前之事,此尊現在極樂,即是生在極樂,遍游娑婆,尋聲救苦,教人念佛,往生西方。
 
 
 
問: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
 
 
 
答:在因地講,他教重信受服從,佛教則重信解覺悟。在果地講,他教不斷生死輪回,佛教獨能得到不生不滅。在崇拜講,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嘗罰由之,佛教則視天帝為凡夫,并無主權,主張心即是佛,高出一切,能造萬法,轉能禍福。以上所舉,是佛與他教不同之略也。
 
 
 
問:佛教弟子各有何特長?(胡美月)
 
 
 
答:佛教弟子之教字,界線不清,佛教垂今二千數百年,其代代弟子數如恒沙,何能各言其長,但論佛在世之弟子,數亦萬千,如問其長,應提出幾人,方著邊際。茲即廣泛問之,只有廣泛答之,無量世界,無所不見,眾生心念,無所不知,過去未來,如現眼前,飛行自在,化身無量。能將須彌山納芥子中,四王忉利諸天入內而不覺,四大海入一毛孔,諸龍鬼神而無嬈,能促一劫為七日,能演七日為一劫,能將三千大千世界,安置掌中,飛往十方,且能擲過恒沙世界,而使一切眾生不動,一口吸盡十方世界所有有諸風,一腹藏盡十方世界劫盡之火,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問:皈依佛兩足尊怎樣解釋?(胡美月)
 
 
 
答:兩足類中,如人與天等,以佛為尊,此言外形。福德智慧,兩者具足,以佛為尊,此言內德。皈者,迷而歸返,依者,恃之得度。合言我輩愚迷凡夫,應向佛投托依*,了脫生死,離苦得樂也。
 
 
 
問:‘佛教’兩字的名稱怎樣解釋?(胡美月)
 
 
 
答:自能覺,而能以自所覺者覺他,此兩事皆能作極圓滿,是佛字義。以道法授人,使其依而修之,是教字義。合言之即以真覺之道,開場傳授,使眾修持,而證佛果,即‘佛教’義。
 
 
 
問:我們是在家混雜之家庭,如何解脫雜煩與無明?(胡美月)
 
 
 
答:希圣希賢,成佛作祖,乃人人應為之事,絕不分出家在家,佛有四眾弟子,皆能證果,是其明證。不過在家者世務繁雜,較難清凈耳。然果能善巧方便,運用得宜,猶之火中種蓮,火中尚能生植,如遇池塘,當益繁茂矣。反之,植水中者,遇火或萎,雖各有其難易,惟有志者,無不竟成也。
 
 
 
問:在深山修道,如無高僧大德指導,自己又不懂指參禪方法,應用何經作參考。(張永吉)
 
 
 
答:深山修行,等于閉關,必達教相,方好為之,否則盲修瞎練,歧路多歧。經典須問自己欲修何法,開卷讀之,始得其助,否則南轅北轍,甚或不解文義,毫無所得。
 
 
 
問:鳥巢禪師是何時人,出身若何,一生有何事跡,他在何山修行,他修行的方法是怎樣的?敬請詳示。(張永吉)
 
 
 
答:師為唐朝代宗時人。俗姓潘。九歲出家,遍參南北名師,發明心地。后在秦望山,一盤曲如蓋之松上棲止,人號曰鳥巢禪師,后即于此坐化。
 
 
 
問:回向文里有‘巧把塵勞當佛事’是什么意思?如何實行?(白張文適)
 
 
 
答:塵勞乃煩惱之異名,煩惱能蒙垢真性,故曰塵,又能攪亂身心,故曰勞。世間諸事,多屬煩惱,當取善巧方便之法,將一切煩惱,作為自覺覺他之助緣,所謂煩惱即是菩提。應如是知,應如是行。
 
 
 
問:釋尊以前諸佛為什么沒經典?(白張文適)
 
 
 
答:世間有成住壞空,佛法有正像末滅,前佛非無經典,但法至滅期,世至壞時,經典即不存矣。試看我國有史記載之事,最古者,為伏羲神農,才不過五千年耳,其書安在,況前佛與釋尊相距若干劫數,經典焉得留至現在。更要知佛佛道同,今日釋尊所說,亦即前佛之經也。
 
 
 
問:金剛經中說,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么意思?(林正考)
 
 
 
答:此四句解法不一,臺端大概學佛不久,區區只說容易明白之一種,后來學有進步,自會他講。我是說自己身體,人是說他人,眾生是說多數,壽者是說連續不斷,相是說形狀。大意是人我眾生壽者等,只有假相,并無實體。
 
 
 
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意思?(林正考)
 
 
 
答:大意是發心,要上成佛果,下度眾生。
 
 
 
問:在‘十二因緣’講表中,‘過去有因緣故現在有苦果,現在有因緣故未來有苦果。’問題是為何苦果多,而不見有樂之果?語云‘破迷則能啟悟’‘離苦自可得樂’請回答不見樂之果的原因?(陳嵐山)
 
 
 
答:三界火宅,生死不斷,苦也。涅槃寂靜,不生不滅,樂也。凡夫不知,故須開悟,必了生死,始得真樂。十二因緣自‘無明’位起,順序下行,至‘老死’位,名曰流轉門,死而復生,生而復死,不出世間,故皆苦也。若從‘老死’位起,向上逆斷,任何一位截去,名曰還滅門,滅去前之苦因,則無后之苦果,超出三界,始得樂也。
 
 
 
問:請問如何解釋三界火宅?(游琦)
 
 
 
答:此義出法華經,三界一詞諒能了解。火宅是喻,所住之宅,周圍積柴燃火,住此宅中,能安幾時,不過傾刻,即成灰燼。眾生住在娑婆,眾苦交煎,生死不斷,亦由是耳。
 
 
 
問:請問一佛土的土是何解?(游琦)
 
 
 
答:土謂地土,即是今稱之‘所在’。不必呆板指土壤之土講,娑婆之南瞻部洲,地是土質,他所之地非盡土耳。
 
 
 
問:請問孝父母中不是也有‘愛’嗎?您說這是世俗人的說法,那么佛家如何說呢?(游琦)
 
 
 
答:愛是情之發,所向為父母,定其名曰孝,此愛之正者,不傷性德。若以愛向財色,定其名曰貪淫,此愛之邪者,則傷性德。愛之邪是為惡業,愛之正為有漏善業,學佛修行之人,未到業盡情空雖孝仍是愛見,若惑斷智開,則孝出于性德,純乎自然,非有愛矣。
 
 
 
問:各經皆有天人龍鬼阿修羅,護佛聞法,地獄之道,六道之一,何以不列在內?(周慧德)
 
 
 
答:居士本甚聰明,此事何必多問,汝所問者,暫且不變。我一問題,請汝答覆?本月國慶已到。男女各界,任憑參加,可謂無遮大會。但過去之時,未曾見有監獄之囚人參加,是何道理,請明以告我?
 
 
 
聲聲不斷念彌陀  放下塵心得力多  影去影來何所有  鏡輪終日久揩摩
 
 
 
——玉尺禪師
上一篇:佛學問答類編10
下一篇:佛學問答類編08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欧美伊久线香蕉线新在线| 亚洲毛片在线看| 欧美xxxx做受欧美| 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日韩中文字幕国产| 成人日韩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91精品视频专区|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人99网站| 国产精品你懂得|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 亚洲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高清亚洲成在人网站天堂| 色视频www在线播放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91超碰caoporn97人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缚视频在线观看| 欧亚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精品呦交小u女在线| 国产欧洲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奶水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1精品| 91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av| 久久久久久有精品国产|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日韩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天天狠天天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吃奶|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欧美精品一本久久男人的天堂| 夜夜狂射影院欧美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