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蓮花山莊>>闡揚凈土教法之圣眾第二04
        闡揚凈土教法之圣眾第二04
        2008年05月07日15:02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411 字體: 繁體

         

        隋 曇延
        作者:

          曇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今山西永濟縣)。年十六歲出家,游歷參學于各個講座,深深悟入佛法要旨。曾經著述《涅盤大疏》,當著述完成之時,注疏的卷軸放大光明照耀了一夜,佛塔中的舍利也放出奇異的光芒。北魏宰相宇文泰為他建立寺院于京城西邊,名為『云居』。北周武帝建德年間(公元五七二~五七七年),被授職為僧統,以統監全國僧尼的事務。隋文帝開皇初年(公元五八一年),奉皇上的賜令主持延興寺。開皇八年(公元五八八年)八月十三日命終,時年七十三歲。曇延平日以西方凈土為正觀,語默動靜之時,皆能專注憶想西方阿彌陀佛而堅定不移,就如同處在甚深的禪定當中。其遺囑命令以自己身體的骨骸血肉,布施給一切的禽獸。示寂往生時,寺院附近有一個叫任金寶的人說:「我看見天空中有幢幡傘蓋,排列成兩行隊伍,在曇延法師的前面作為引導,這個隊伍從延興寺一直到達山的西邊。」(續高僧傳)

        隋 道喻
        作者:

          道喻。不清楚他的出身,平日居住在開覺寺,持念阿彌陀佛,以栴檀木建造佛像,只有三寸高。后來在禪定中見到佛,佛問他:「你建造我的身像,為何那么小呢?」道喻回答說:「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說完之后,便見佛身廣大遍滿了整個虛空,佛告訴他說:「你應當去澡浴清凈,等到天上的明星出來時,我就來迎接你。」到了約定的時間,果然見到阿彌陀佛前來相迎,此時光明照耀充滿了整個寺內,道喻就在此刻入寂往生。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五八八年)。(凈土文)

        隋 智舜
        作者:

          智舜。不清楚他的出身,由于仰慕慧遠大師過去一生的德業,因此入廬山,學習凈土法門。隋煬帝大業初年(公元六○五年),講完《觀無量壽佛經》之后,即示現疾病。臨命終前見到鸚鵡孔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出微妙的法音,于是告訴弟子說:「我今日要往生了。」然后隨即命終往生。(佛祖統紀)

        隋 登法師
        作者:

          登法師。不清楚他的出身,曾在山西并州興國寺講《涅盤經》,凡是來聽經的人,一律都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隋文帝開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往生,臨命終時異香滿室。等到出殯那天,虛空當中香云遍滿,覆蓋了整個村落。(往生集)

        隋 智顗
        作者: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河南潁川人。母親懷孕時,夢見五彩的云煙,回旋環繞在自己的心懷之間。等到誕生的時候,屋內突然光明照耀清凈明徹。生下以后,眼珠有兩個瞳仁,每當睡眠時必定合掌,坐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面向西方。年紀稍大時,凡是見到佛菩薩形像一定頂禮跪拜,遇到僧人則心中虔誠外表恭敬。到了十八歲,投靠湖南湘州果愿寺的法緒法師出家,專門持誦《法華經》,并且通達律藏。個性好樂禪定的喜悅,后來前往山東光州的大蘇山,禮拜追隨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見到智顗就說:「過去你我同在靈鷲山一起聽聞《法華經》,由于這個宿世的因緣,使你今日又來此處相遇。」慧思禪師接著就為他開示普賢行法的道場,并為他解說四種安樂行。智顗于是安住在大蘇山修習法華三昧。才經過三個夜晚,當智顗讀《法華經》,誦到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于禪定,智能明了清凈覺照,體悟了《法華經》的玄義,通達貫徹諸法實相。

          陳朝廢帝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智顗第一次到金陵(今南京),居住于瓦官寺,廣大普遍地宏揚禪法。陳宣帝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前往浙江臨海的天臺山,結茅庵于北邊的山峰而居住在那里。沒多久即奉皇上的詔命進入京城金陵。陳朝滅亡后,前往廬山去,后來又周游荊州、揚州(湖北、江蘇)一帶。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公元五九四年),再回到天臺山,前前后后總共建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萬尊,親自度化而出家的有一萬四千名僧人。用錢贖取的捕魚網具,以及溪流池塘中的捕魚場共有六十多所,全部都把它們改成放生池,并且上書于京城令朝廷得知,使其嚴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網捕各種眾生。

          智顗法師高尚的德行,不但令護法龍天致敬贊嘆,無數的僧俗大眾都服膺遵從他的教化,佛陀的教法也因他的弘揚而大大興盛起來。當時的晉王楊廣(即后來的隋煬帝)歸依于智顗求受菩薩戒,尊奉敬稱智顗法師為『智者』,因此后人稱為『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曾經著述《凈土十疑論》,其最后一篇,開示說明『欣厭』兩字的意義。其文章說:凡是想要決定得生西方凈土的人,如果具有兩種『行』,必定可以得生彼國。那兩種行呢?第一,厭離行。第二,欣愿行。

          何謂『厭離行』?凡夫從無始劫以來,為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牽纏束縛,輪回生死于六道之中,受盡一切種種的痛苦,從來就沒有厭離五欲六塵的心,所以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因此之故,我們應當常常觀察這個色身,里面充滿了膿血屎尿,一切濁惡之物從身體的孔竅流露出來,染污不凈臭穢不堪。《涅盤經》說:「這個包藏種種臭惡如同城堡的色身,其中有愚癡無明的羅剎惡鬼,居住在這個身城里面,有那一個有智能的人,會喜好愛樂這樣的身體呢?」又有經典說:「這個身體是所有眾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濁惡而不清凈,系縛背負了各式各樣的毒瘤膿瘡,根本毫無益處,乃至諸天的身體也是如此不凈和無益。」

          因此,凡是修行凈土的人,不論是步行或靜坐,不論睡眠還是清醒的時候,都要常常觀照這個色身,唯有痛苦毫無快樂,對于六道的生死輪回,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縱使夫妻的房事不能立刻斷除,也要漸漸地生起厭離的念頭,并且對于這個色身要作七種不清凈的觀想。

          第一,觀照這個愛好淫欲的色身,是從貪愛煩惱所生,這是根本上種子的不清凈。第二,這個色身,是由父母赤白精卵交接和合而成,這是受生之處的不清凈。第三,這個色身,懷孕時住在母親的胎胞臟腑之中,這是住處的不清凈。第四,這個色身在母胎的時候,只飲母親的血液,這是飲食的不清凈。第五,這個色身懷胎十月期滿之后,從產道中生出來,這是初生之處的不清凈。第六,這個色身,表面以一層薄皮覆蓋在上面,而里面則膿液污血到處充滿,這是整個身體都不清凈。第七,這個貪淫欲的色身,死亡之后浮腫膨脹腐爛敗壞,這是究竟歸于不清凈。

          觀照自身既然是如此臭惡,那么觀察別人的色身,也是一樣的。因此能對于所愛戀的歡樂境界,男女的色身形體,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常常能夠觀照它們是不清凈的。能如是觀察思惟的人,他的淫欲煩惱自然而然漸漸減少。又必須發愿:愿我永遠脫離三界雜食,以及臭惡污穢膿血不凈的地方,遠離沉溺五欲男女的色身,愿我獲得安樂國土清凈法性所生之身。這就是『厭離行』。

          其次,所謂的『欣愿行』,又分為兩種。第一,先要明了發愿往生凈土的意義和目的,第二,觀察彼極樂世界清凈莊嚴的狀況,然后發起歡欣喜悅之心,發愿往生安樂國土。第一先要明了求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于是我們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沒有智能和方便力,如果處在五濁惡世,煩惱境界強大熾盛,自己尚且要被業力所系縛,淪落沉溺于三途的苦海當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數劫之內無法超脫。如此六道輪轉不停,無始劫以來未曾暫時休歇,我要到何時才能救度苦難的眾生呢?為了救度眾生,我應當求生凈土,親近諸佛諸大菩薩,若能證得無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濁惡世之中救脫眾生。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批注當中說:「發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的心。愿作佛的心,則是攝受眾生皆得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凈國土的心。」

          另外,《往生論》又說:「期愿往生凈土,必須具備兩種行,(一)、必須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盤的障道法。(二)、必須獲得三種隨順菩提門的正法。何為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盤的障道法,一是依智能門,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而遠離我執妄想貪著自身的染污心。二是依慈悲門,誓愿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遠離不愿利益安樂眾生的心。三是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想要給眾生快樂,遠離只求恭敬供養自身的心。

          若能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盤的障道法,則能得到三種隨順悟入菩提涅盤境界的行法。一是『無染清凈心』,不為自身追求種種的享受快樂。因為菩提涅盤是無貪染的清凈處,如果只為自身求安樂,則這種貪愛就染污了自己的身心,會障礙進入菩提涅盤之門。因此『無貪染的清凈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盤門。二是『安清凈心』,是為了救拔眾生的苦難。因為無上菩提是究竟安隱一切眾生的清凈處,如果不作愿發心救拔一切的眾生,令眾生遠離生老病死苦,即是違背菩提大悲門,因此『安清凈心』,要利益安隱眾生,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盤門。三是『樂清凈心』,欲令一切眾生證得無上菩提究竟涅盤。菩提涅盤是究竟常樂之處,若不作愿發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的境界,則是遮障自他進入菩提涅盤之門。因此『樂清凈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盤門。」

          這個既能自我覺悟又能利益眾生的『無上菩提』,要如何才能夠得到呢?這就要靠著因為得生清凈國土、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親聞如來說法而證得無生法忍之后,才能夠在生死流轉的濁惡國土中,救度一切的苦難眾生。如此則能夠慈悲智能圓融具足于自己內心,不離禪定而時常生起度化眾生的妙用,隨意自在變化無礙,這就是菩提正覺的心。以上就是愿生凈土的意義和目的。換言之,就是發菩提心為了自利利他而求生凈土。

          第二內在生起歡欣喜悅發愿求生極樂凈土的心。由希望往生清凈莊嚴極樂世界的心,而發起種種觀察憶想,思惟緣想阿彌陀佛的清凈法身或圓滿報身等,全身金色清凈光明,具足八萬四千種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種妙好,一一妙好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恒常照耀一切法界,慈悲攝取一切憶佛念佛的眾生。又需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七種寶物莊嚴清凈,具足種種殊勝美妙的快樂等等,關于對凈土完整的描述可參照《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所說的。時常精進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而全部都回向布施給所有眾生,愿共一切的眾生往生安樂國,若能如是思惟修行,那么就可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欣愿門』。換言之,為了愿度一切眾生的緣故,而速求往生親見阿彌陀佛住不退轉;欣慕喜悅極樂世界的清凈莊嚴故,愿共諸眾生同登凈土同成正覺。

          后來,智者大師自知教化眾生的因緣將要盡了,于是前往剡東的石城寺居住,告訴弟子們說:「我當命終于此地。」接著命令弟子鋪設床座于東邊的墻壁旁,自己則面向西方,專一心意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摩訶般若波羅蜜,以及觀世音菩薩圣號。又令弟子多燃一些香火,自己唱贊《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題之后,贊嘆說: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愿,清凈莊嚴了極樂國土,其間有流水蓮池七寶行樹等美妙的境界,其實很容易就可往生到達,可是卻很少有人具足清凈信心、愿意念佛往生。地獄恐怖的火車相現前的時候,只要一念懺悔改過、愿生西方極樂世界,尚且都能離苦得樂往生凈土,何況平日有戒律和智能的熏染修習,怎么會不往生呢?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開示教誨,以如說修行憶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彌陀佛慈悲本愿的加持力,往生凈土這件事,決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時有弟子請示說:「不知大師證入什么果位,在此命終之后往生何處?」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教導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凈(圓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損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圓教的觀行即佛位)。我的師父和道友,現在已經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起來迎接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完之后就端坐往生,如同入于甚深禪定,享年六十七歲,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鄉寺的釋慧延,聽聞到智者大師遷化往生的消息之后,感懷傷痛哭泣不止,心里想要知道智者大師往生之處,因此書寫《法華經》,以求大師暗中冥加指示。結果夜里夢見智者大師和觀世音菩薩從西方凈土而來,慈悲眷顧地說:「這樣子你的懷疑心該去除了吧!」除此之外,靈異感應的事件一再顯現,大約都是諸如此類的。(續高僧傳。佛祖統紀。十疑論)

        隋 慧成
        作者:

          慧成。俗姓段,湖南浬陽人,最初受業學習于十住寺,后來聽聞到南岳慧思禪師闡揚佛法、教化眾生的廣大殊勝,因此前往歸依學習。平日睜開眼睛禪定靜坐,從夜里一直坐到天亮。南岳慧思禪師指示他修習方等、觀音、法華,以及般舟等種種三昧,以消除宿世的業障。慧成依教修行三年之后,證得了『解眾生語言三昧』。后來在荊州枝江(今湖南常德縣東北),創建寺院而居住其中。平日持誦《阿彌陀經》,修西方凈土的觀想,三十年來常坐不臥。每次入定,常常見到極樂世界清凈國土寶樹蓮臺。有一天,慧成告訴門人弟子,趕緊敷設裝飾殿堂臺階,我將要講《涅盤經》。等到事情準備完畢開始講經時,正好智者大師從玉泉寺來,因此和智者大師共同談論佛法中玄妙的義理,談論一段時間之后,就入滅往生。當天晚上,有人夢見慧成端坐在蓮臺,慢慢地往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命
        作者:

          慧命,天臺仙城人,參學于南岳慧思禪師,聽聞了慧思禪師所說的三觀之后,深悟洞澈三觀玄妙的要旨。于是辯才無礙,說法流暢如水銀瀉地。臨命終前,告誡弟子們要精進修持凈土法門。此時大眾忽然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前來相迎,慧命于是隨著阿彌陀佛向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海
        作者:

          慧海。俗姓張,山東清和武城人。少年時即出家入道,奉事學習于河南鄴都廣國寺的冏法師。聽講《涅盤經》、《楞伽經》之后,再聽第二遍,就能夠重復講述,智能辯才過于常人,學侶門徒都非常推崇欽服。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五八○年)駕臨來到濤浦,整修治理伽藍寺院,莊嚴種種佛門的事務。

          慧海曾經以往生凈土為一生的期盼,其精進虔誠極為感人。有一天,忽然有一個齊州的僧人名為道詮,恭持阿彌陀佛的畫像而來,這幅佛像的微妙工巧,是世間所希有未見的。道詮說這是印度雞頭摩寺一位具足五種神通的菩薩,凌空飛往西方極樂世界,依照實景圖繪出來的。此事正好暗自符合慧海一向誠心求生凈土的情意,于是對著佛像虔誠懇切地恭敬禮拜,此時忽然見到神異的光明照耀閃爍。慧海因此懇切勤苦地模仿描繪佛像,并且更加堅定地發愿往生極樂世界,終其一生時時都以往生凈土為念。

          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六○九年)五月初一得疾病,告訴弟子說:「我將入滅往生。」并伸出五只手指以表示命終的日期。到了初五的夜里,忽然從床上起來,面向西方頂禮跪拜,然后結跏趺坐直到天亮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慧海自年少時就非常精進苦行,到老的時候更加堅定不移,同時又以仁愛慈悲接引眾生,誘導勸勉后進新學的人。他往生后,無論在家出家的徒眾都感到悲傷難過,因受感化而散華供香、布施金銀寶物的人多得不可計數。(續高僧傳)

        隋 智通
        作者:

          智通。俗姓程,河東猗氏人(今山西永濟縣)。天生就樂于佛道,志愿要求剃度出家,父母在驚異的心情下允許他的要求。十歲之后就剃度落發,虔誠恭敬地奉事師長,執事行履都非常謙沖虛心。智通平日嚴格持守戒律威儀,日夜精進地諷誦經典從不間斷,并背誦各種經典中贊佛的重要偈頌達三千多首。后來追隨俊律師和延法師學習戒律經典。智通法師曾創立孤老寺,以平等慈悲心賑災救濟貧苦眾生。有時候也授戒說法,廣修種種福德善行。

          隋煬帝大業七年(公元六一一年)十月得疾病,命令侍者稱念阿彌陀佛圣號,回向發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過一會兒即張開眼睛正視前方,有很久一段時間眼珠都不轉動,好象看到什么似的,并且說:「真是不可思議啊!」侍奉的僧人頂蓋問他為什么緣故這么說呢?智通說:「我見到了七寶幢幡、蓮華傘蓋、以及宮殿塔廟等,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境界啊!」到了初夜分的時候又說:「為什么要燃那么大的燈燭!」弟子們于是掩蓋燈光令其昏暗下來。過一會兒又說:「光明為什么更為盛大呢?」侍者頂蓋回答說:「這是師父自性清凈心相的流露,師父不必覺得奇怪。」因此智通乃合掌一直到天亮,然后說:「我往生凈土去了!」說完就逝世往生。這個時候山林大地都動搖起來,窗戶都被震裂開來。當時寺里有一僧人名為道慧,正好在小睡休息,夢見西邊的山嶺上有樓閣殿堂,凌空向著西方而飛去。(續高僧傳)

        隋 真慧
        作者:

          真慧。俗姓陳,陜州(今河南陜縣)河北人,年輕時就厭離這個身心世間,二十歲時,前往大通寺清禪師的處所,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常常游學四方,道業也因此日日增進。后來建筑屋舍于蒲(今山西永濟縣)首山的麻谷,居住十八年,設立七寶幢幡四柱,以供養西方三圣。常常抖擻身心提起正念,依著西方三圣圣像作極樂世界的觀想。隋文帝仁壽四年(公元六○四年),受人召請居住于棲巖寺,平日為人清凈高節謙和退讓,喜歡獨處愛好寂靜。精進禪定禮拜懺悔,日夜不懈勤苦修行。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十月,臥病在床,可是精神氣色一如平常,他說:「我將要往生凈土了,我看到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來等候我,又聽到明亮的鐘聲,聲音幽雅清遠,也聞到奇妙的香氣到處濃郁充滿著。」說完之后就安然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隋 法智
        作者:

          法智。不清楚他的出身,童年就出家,凡是各種講經弘法的講座,無不留心去聽聞學習。晚年的時候,聽到別人說最直捷了當解脫生死的法門,莫過于念佛。于是跟人家說:「我聽過經典里面說:『犯一個突吉羅小罪,要經歷一中劫的時間下地獄受苦。』這個可以令人相信。又聽到經典說:『稱念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我可就不相信了!」當時有一位具足智能的明眼人跟他開示說:「你這個大邪見人!同樣是佛陀親口所說的經典,你為何不信?」法智因此感到懺悔,隨即在國清寺兜率臺,日夜不斷地精進念佛,感得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另外有一天,又感得大勢至菩薩的天冠寶瓶,放大光明照觸他的身體。

          有一日法智向在家及出家的徒眾告辭說:「我往生西方已經指日可待了,你們要怎么送行我呢?」大眾于是約定三天后聚會用餐。等到聚餐之后,有的人甚至住在法智的房間等待他往生。到了半夜,法智坐在繩床上念佛,然后就安然地坐著命終往生。這時候有一道金色的光芒,從西方而來,整個天空光明照耀,遍滿有數百里之廣,江中船只上的人以為是天亮了,可是過了很久很久太陽才出來,后來才知道這是法智法師往生凈土的緣故。(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隋 法喜
        作者:

          法喜。不清楚他的出身。生平到處參訪善知識,精進修行好學不倦。年紀到了六十歲,才在山東的大蘇山遇到智者大師,一聽到大師的法音,就頓時證得甚深的法要。于是專修禪定智能,也曾經修行過方等三昧。有一天,忽然有一只雉雞來向他討命,這時有一位神人呵斥雉雞說:「法師應當要往生凈土,怎么可還你的命呢?」一直到后來在生病當中,才發愿以自己一生修行的福德善業,回向往生西方凈土,然后即至誠深心憶佛念佛,過不久,就見到西方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眾前來迎接,法喜于是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隋 壽洪
        作者:

          壽洪。汾陽人(今山西陽曲縣西北)。時常精勤持念阿彌陀佛,發愿求生西方凈土,臨命終的時候,兜率天的童子前來迎接,壽洪說:「我的心愿是期望往生西方,不愿投生于天上。」因此就命令大眾一起念佛,過一會兒突然說:「佛從西方來了!」才一說完,就即刻命終往生凈土了。(佛祖統紀)

        隋 兩位沙彌
        作者:

          汶州(今四川茂縣)有兩位沙彌,不知道是什么來歷的人,同一志向專心念佛。經過了五年,年長的一位沙彌先往生,到了極樂凈土,見到阿彌陀佛,跟佛說:「有一個小沙彌,和我一起修行凈土法門,不知道可不可以往生凈土呢?」阿彌陀佛說:「由于他勸導你,你才發心修行念佛。你現在可以先回娑婆世界,更加精進修行凈土的功業,三年之后,你們兩個當一同往生來到我國極樂世界。」三年的期限一到,兩位沙彌都見到阿彌陀佛與菩薩圣眾,從西方而來接引。這個時候大地震動,天華從虛空中散落飄舞下來,兩位沙彌即于此刻同時往生。(佛祖統紀)

        唐 善冑
        作者:

          善冑。俗姓淮,瀛州人(今河北河間縣一帶)。年少出家,智能聰敏領悟力強,常常參與講經的法會,尤其善長精通于《涅盤經》,曾多次摧破折伏講經的座主。隋朝初年,往北方依止遠法師,居止于京城的凈影寺。遠法師命終后,奉皇上的敕令在凈影寺作為研究《涅盤經》大眾的導師。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六○五~六一八年),朝廷在全國廣泛地遴選大德高僧,善冑即被選上。善冑雖然一再地開設講經弘法的講座,而私下卻時常暗自地修行凈土法門,別人都不知道。有一天忽然得到中風的疾病,嘴唇口角偏斜了方向。后來疾病忽然減輕消失,恢復到平常的狀況,善冑說:「我的病既然好了,想必我的生命快要結束了。」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六二○年)三月,疾病危急,告訴門徒弟子說:「我一生一世堅定正信,心心念念都在思念阿彌陀佛,根本不用疑慮擔心我不會往生凈土!」于是命令弟子擦拭打掃屋舍殿宇,燒種種香恭敬等待。這時善冑突然起身端坐恭敬合掌,并告訴侍者說:「趕快安置高座,阿彌陀佛駕臨了,我善冑今日才知道懺悔慚愧以往的惡業。」說完就這樣端坐合掌,過了很久之后,才躺臥下來,并且說:「剛才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你們見到了嗎?我現在要往生去了!」才說完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

        唐 灌頂
        作者:

          灌頂。俗姓吳,浙江臨海縣章安人。才生下來三個月,就能夠稱念佛法僧三寶的名字。七歲時,入攝靜寺出家。陳后主至德初年(公元五八三年),拜見智者大師于修禪寺,稟受大師所教的止觀法門。經過長時間精心努力地研討推究,后來蒙受智者大師的印證認可,因此而成為智者大師隨侍身旁的弟子。凡是他在智者大師身旁所聽聞到的佛法,都能夠領解體悟。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入寂往生之后。灌頂于是宣揚智者大師的遺教,勤修禪定智能,每次靜坐誦經,常常有天華從虛空中飄落在他的身旁。

          有一次在攝靜寺講《涅盤經》的時候,一群強盜突然而來,到了寺院門口時見到布幔旌旗到處布滿,遮蔽了太陽,還有許多身長一丈多的神兵神將,侍衛在寺院門口,強盜們看到這種情況,都驚嚇畏懼得四處潰散。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六三二年)八月七日,命終于國清寺。最初示現疾病時,室內散出奇異的香氣。等到臨命終,灌頂命令弟子們說:「你們可以多燃一些名香,我將要去了。」說完忽然起來雙手合掌,好象在恭敬迎接什么似的,接著稱念三次『阿彌陀佛』,容貌臉色顯得非常愉快,然后躺臥下來而往生。往生之后,頭的頂部仍有溫熱,持續了一整天,時年七十二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藏
        作者:

          僧藏。山西西河人,幼年出家,謙卑自己奉事他人,對一切人都非常恭敬有禮,從不推辭抱怨一切的艱勞辛苦。凡是看到別人的僧服破舊了,就偷偷地把它拿去清洗干凈,然后加以縫紉修補。每到夏天天氣炎熱時,則脫去衣服坐在草叢之中,以自己身體的血肉布施給一切蚊蟲。整日精進持念佛號,數目多得不可計算,堅定志向澄寂心念,如此地精進修行,不曾有稍微的間斷中止。等到業報將盡的時候,看到諸天的天人,一一次第地來迎請,僧藏都不愿意跟隨而去。不久之后僧藏告訴大家說:「我剛才往生西方凈土去了,見到了諸上善人,并且看到散落的香華遍滿虛空」說完即恭敬合掌,念佛往生。(宋高僧傳)

        唐 道昂
        作者:

          道昂。河北魏郡人,風采神韻清明澄澈,天資聰慧悟解力強,宛如宿世所成。歸依投靠靈裕法師出家,專精研究大乘佛法。曾經在寒陵山寺講《華嚴十地論》,一直講到夜里,天色昏暗而沒有燭火。道昂于是高舉手掌,掌中立即發出奇異的光芒,光明徹照了整個大殿寺院,大眾都感到驚訝怪異,道昂說:「這種光芒平日在我手中本來就時時具有,有什么好奇怪的呢?」道昂平時專意系念于西方凈土,愿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后來在報應寺,自知往生的時間快到了,預先告知有緣的人,八月初當來此地告別。

          到了約定的時候,身心沒有絲毫的痛苦,并且問旁邊的人用齋的時候到了沒?然后升上高座,這時香爐中發出奇異的香氣,道昂于是引領四眾弟子受菩薩戒,說戒時言詞義理切中心要,令聽聞的人都神情感動、虔誠恭敬。此時道昂舉目向上而視,看到諸天大眾繽紛繁多地居于虛空,絲竹管弦等美妙的天樂交相地演奏出來,音聲清新遼闊幽遠而響徹云霄。道昂因此告訴大眾說:「兜率陀天的天人來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乃是生死根本,非我所愿也,我常虔心祈愿往生凈土,為何此愿不能完成呢?」才一說完,天樂即刻向天上飛騰而去,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這時接著馬上就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香華伎樂,充塞了整個虛空,猶如美麗的云彩一樣,騰空飛涌而來,回旋環繞在大眾的頭頂上空,在場所有的大眾都看得很清楚。道昂說:「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現在西方凈土的祥瑞圣相前來迎接,我往生去了!」才說完,只見香爐從他的手中墜落,即刻在高座上逝世往生,享年六十九歲,當時為唐太宗貞觀七年(公元六三三年)。(續高僧傳)

        唐 智琰
        作者:

          智琰。字明燦,俗姓朱,吳郡(江蘇)人,梁朝散騎侍郎(官名)朱獻的孫子。天生資質過人,八歲出家,奉事通元寺的璩法師而為其弟子。周遍游歷各個名剎道場,開演宏揚佛教經論。陳朝滅亡時(公元五八九年),回到虎邱,居住在山林的巖洞深谷,達三十年之久。后來因為躲避兵亂才遷移到其它的地方。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被蘇州總管李世嘉,迎請回到山上的寺院。智琰平日行持凈業三福,修西方極樂世界的十六種妙觀。總共聚集修行向善的道侶有五百多人,一起在寺院里念佛修行,每個月集會共修一次,如此共修將近超過十年。

          到了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六三四年)十月,見到一位清凈的僧人手里執持寶瓶,向前跟智琰說:「我就是無邊光,將來在西方凈土所謂的功德寶王,就是我。」智琰于是告訴寺院的大眾說:「無邊光,就是大勢至菩薩。功德寶王則是大勢至菩薩成佛的名號,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家鄉了。」接著就在當天晚上逝世往生,時年七十一歲。(佛祖統紀。虎邱志)

        唐 等觀
        作者:

          等觀。俗姓孫。富陽(今浙江杭州西南)人,于智者大師之處學習一心三觀。居住在天臺山,平日持誦《法華經》。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六三五年)冬天,浙江余杭的法忍寺,邀請等觀去講經演說。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穿著王公服飾的人前來,告訴等觀說:「弟子是皋亭廟的廟神,昨天法師從敝廟前的庭院經過,正好弟子出外巡視游境,沒來得及奉事迎接。今日特地啟程遠來,專門向法師求取戒法。」等觀于是燃香,為他授菩薩大戒,廟神因此禮謝而去。第二天,即初二的半夜,等觀先沐浴更衣,然后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稱念西方三圣的尊號,以及智者大師的名號。各稱百余聲之后,再一次地為弟子們說一心三觀的法門,說完后就命終往生。(佛祖統紀)

        唐 道綽、道撫
        作者:

          道綽,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歲出家,專門學習教理經論,又師事瓚禪師學禪法。后來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這個道場是曇鸞大師過去所建立的。道綽平日非常仰慕曇鸞大師凈土法門的修行功業,于是專心一意澄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坐的時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時之中依時禮敬阿彌陀佛,從不缺漏,并且每天念佛七萬聲為固定的功課。有其它的僧人,在禪定中曾親見西方凈土殊勝的瑞相,又見到道綽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鮮麗猶如七寶山之高大,其它還有種種的瑞相感應,沒有辦法全部地敘說。

          道綽曾為大眾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幾乎有兩百遍之多。凡是聽講的人,都各個持著念珠,稱念佛號,念佛的音聲好象潮汐海浪一樣壯大,有時等到講完經大眾都散去后,佛號的音聲仍然回響充滿在山林深谷之間。道綽平日激勵勸發眾生修行凈土法門,講說的義理通達透徹,如清泉流水般不斷地涌現出來。常勸人們收攝思慮停止攀緣,一心一意憶佛念佛。著有《安樂集》二卷,遠則總攝龍樹、天親兩位菩薩的思想,近則貫通慧遠、曇鸞兩位大師的文句,言詞義理切中心要,為當時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有一日共修的時候,大眾都看到曇鸞大師乘坐在七寶船上,并告訴道綽說:「由于你精進修行,你在極樂世界感得果報的宮殿樓閣已經完成了,只是你還有一些業緣未盡。」同時又見到化佛遍滿虛空,種種妙好的天華從虛空中飄散下來,大眾都滿懷欣喜地抬頭仰望,并絕口贊嘆其不可思議。道綽自此以后因精進修行感得的色身體力愈來愈強健,容貌顏色也更加光彩煥發。無論出家在家聞風向往而來的信眾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紀八十多歲時才往生。

          當時有一位名為釋道撫的僧人,和道綽同一志向求生凈土,兩人每次相見,必定以同生凈土為彼此互相的期許。道綽往生三日后,道撫聽到消息則說:「我常期望能夠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后,我再稍加用一點氣力,就可以追隨道綽而去了。」于是在佛像前,叩頭頂禮祝禱發愿,然后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衒、啟芳、圓果
        作者:

          僧衒。山西并州人,是一位精進修行的出家人,凡是他曾經學習過的經論都能完全通達,所悟解的佛法和身口所行的,也都能相符一致而不違背。一直到了九十六歲時,見到道綽禪師所著的《安樂集》,聽聞道綽講《觀無量壽佛經》,才回轉心意一心念佛。但是由于恐怕年歲已高壽命將終,因此日夜精進禮佛一千拜,念佛八九萬聲。在五年的期間內,一心精進毫無懈怠。后來得病,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已經來了,親授給我熏香的衣服,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排列引導在前面,化佛遍滿整個虛空,我將要去了!」說完之后就命終往生,七日之中奇妙的香氣到處充滿而不散去。

          當時有啟芳、圓果兩位法師,親眼目睹這件殊勝的往生事跡,于是一同到甘肅藍田縣的悟真寺,以一個夏天為期限,稱念阿彌陀佛。兩人一起折一段楊柳枝,放在觀世音菩薩圣像的手中,祈禱說:「如果我們可以往生凈土的話,但愿這段楊柳枝七日不枯萎。」等到七天的時間一到,楊柳枝反而更加鮮綠青翠,啟芳、圓果兩人因此滿懷喜悅地互相慶賀,因此更加努力地日夜觀想稱念佛名,專心一致精進不舍。

          經過了五個月之后,有一次在觀想中,覺得自身到達了七寶蓮池,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兩個極大的七寶蓮華之上,大蓮池里有成千上萬的各色蓮華充滿其中。此時,阿彌陀佛乘坐著一個最大的蓮華,從西方而來,虛空之中充滿光明,映照了整個世界。啟芳、圓果兩個人趕緊禮拜阿彌陀佛,并問說:「娑婆世界閻浮提的眾生,依照經典所說憶佛念佛,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里嗎?」阿彌陀佛回答說:「不要懷疑!一定可以得生我國啊!」同時又聽到釋迦世尊和文殊師利菩薩,稱揚贊嘆《法華經》。而在蓮池前有三層七寶的階梯,第一層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層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三層則只有出家僧人。這些人說:「我們都是念佛修行的人,如今已經往生到此極樂凈土來了。」啟芳、圓果兩人出定之后,即詳細清晰地告訴他們的弟子以上殊勝的經歷。(宋高僧傳)

        唐 普明
        作者:

          普明。俗姓衛,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安邑人,年十三歲出家,周遍游歷各個講席,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六○八年),奉召進入大禪定道場,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居住于山西蒲州的仁壽寺。每天固定課誦戒本一遍、《金剛般若經》二十遍,六時禮拜懺悔,并將所有的善根福德,回向往生西方凈土,終其一生都如此精進修行。總共建造檀木佛像佛龕有數十尊,書寫《金剛般若經》,約有一千多部。講《涅盤經》八十多遍,又講《攝大乘論》、《勝鬘經》等種種經論不計其數。年八十六歲時,命終于所住的寺院。(續高僧傳)

        唐 德美
        作者:

          德美。俗姓王,清河臨清人(即今山東臨清縣),年十六歲離家,十九歲剃度,隋文帝開皇年間(公元五八一~六○○年),在京城中觀機教化眾生。平時嚴持戒律,每天以禮拜懺悔為日常功課,并且持誦一萬五千佛名。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六○五~六一八年),住在京城的慧靈寺,普遍地修行福德善業,常有許多的殊勝感應。唐高祖武德初年(公元六一八年),居住在會昌寺,在寺院西邊建造懺悔堂,行般舟三昧,整個夏天常行不坐。曾經為了停止口業,因而三年不說話。有時也為了行常不輕菩薩之行,而普遍地禮拜七眾弟子。斷絕了一切世俗的妄想,專心憶念西方極樂世界,堅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終身奉行而不中止。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忽然合掌念佛而往生,時年六十三歲。(續高僧傳)

        唐 慧滿
        作者:

          慧滿。俗姓梁,雍州(陜西一帶)長安人。七歲就出家,精明謹慎持守威儀,到處游學講經于四方,唐太宗貞觀年間,奉皇帝的敕令居住于宏濟寺,專門宏揚戒律威儀,獎勵勸導僧侶徒眾奉持戒律。曾經發愿往生凈土,時常以供養僧人洗浴為事業,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公元六四二年)四月二十日,稍有疾病,自知即將命終。因此把他日常所用之物,全部歸還常住,端身正坐于繩床之上,并召集寺院大眾,與大眾訣別,然后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五歲。(續高僧傳)

        唐 神素
        作者:

          神素。俗姓王,安邑鳴條人(今山西運城縣)。年少時即與道杰法師齊名,兩人常常相攜一同到處參學訪道,一起游歷學習于各個講座之間。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六○八年),道杰法師停止講經,神素則繼任他的講席。神素曾講《阿毘曇》、《成實論》共六十余次講座。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主持棲巖寺,貞觀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命終于山上,時七十二歲。

          神素一生所從事的修行,是專門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臨命終那一天,他召集了大眾與大眾告別,端正身心結跏趺坐,命令大眾讀誦普門品兩遍,而神素則在旁一心靜聽。接著并自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五六聲之后,又指示由一個人唱,其它的人在旁相和。一直到了晚上,仍然端莊威嚴地正身靜坐,弟子就近仔細一看,原來已經往生了。當天晚上,仁壽寺的智寬法師正好在夜里靜坐,彷佛間好象見到神素來告別,囑咐他要護持正法,以報如來的大恩。等到天亮,才知道神素已經入寂往生等事。(續高僧傳)

        唐 明瞻
        作者:

          明瞻。俗姓杜,恒州(河北正定縣)石邑人,少年就有超脫塵世的志向。年十七歲時,中舉人,由州縣推舉入京城去參加進士的殿試,明瞻不愿意去,而前往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朝初年,居住在京城,多次主持說法的講座。唐太宗貞觀初年(公元六二七年),奉詔進入京城皇宮的內殿,升坐皇帝的寶座,接受供養用齋之后,廣泛地談論賢明君主統御國家的治世之術,應當以慈悲心救護天下蒼生為最重要的目標。皇上聽聞之后龍心大悅,頒布命令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個齋月,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兩天等六個齋日,一律斷絕屠宰殺生,并且在軍隊兵營所在之處,廣泛地建立佛寺。明瞻私底下則把自己所受到的供養財物,每年齋僧千人,并書寫大乘經論。后來進入太乙山的智炬寺隱居。晚年堅定心志于往生極樂世界,有人譏笑他年紀太大恐怕來不及了,明瞻則回答說:「只要具足真實信愿,臨終十念尚且可以成就往生的功業、可以見到阿彌陀佛,那么我具足信愿必定可以往生凈土,這又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冬天,得疾病,自知往生的時候到了。就到京城的興善寺設立齋會辭別大眾,當時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都參加了這個齋會。明瞻并在當天返回智炬寺,專心觀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誠心竭力而不休息。十月二十七日忽然告訴侍者說:「阿彌陀佛來了。」過一會兒又說:「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也來了。我在《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中,成就了第十二觀,即作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的觀想,其余的觀法則尚未完成。今天見到殊勝的瑞相,應當是要往生了。」說完后即滿心喜悅地合掌然后往生,時年七十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元會
        作者:

          元會。字懷默,俗姓席,京兆(今西安市東)樊州人。年十二歲時,歡欣喜悅地舍離俗世,出家于海覺寺,成為總法師的弟子。落發之后,常常參加講經的法會,專一心意研究《涅盤經》,對于《涅盤經》的義理既能了解體悟,又能通達明白地注釋貫通,并著作《涅盤義章》四卷。當時新建的慈悲寺,迎請元會為寺院住持,元會于是在那里演說宏揚佛陀的經教,普遍接引后進的學子。

          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六三四年),奉皇帝的詔請居住于宏福寺,因此而停止講經的事業,專修禪定。曾經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以手托舉著他,因而建造阿彌陀佛圣像,一心系念勤作觀想,夜里則常坐不臥。貞觀十四年(公元六四○年)五月得疾病,返回慈悲寺。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前來迎接,然后舍報往生,時年五十九歲。(續高僧傳)

        唐 慧璇
        作者:

          慧璇。俗姓董,少年出家于襄州(今湖北襄陽)。北周武帝滅法之后,向南進入茅山居住。接著經過棲霞,又前往安州(今河北安新縣),凡是聽聞各種經論的演說,皆能契入幽深的義理。晚年又回到襄州,居住在光福寺,由于寺院位在山頂,每日必須挑水上山非常辛勞,因此想要遷移到其它寺院。

          當天晚上就夢見一位神人,穿著紫色的衣袍,身長約有一丈多,頂禮慧璇說:「奉請法師居住在此,并常常演說大乘佛法,不必去掛念思慮小乘法。那些小乘人就如同一座山,山雖高卻沒泉水,不能利益眾人。而大乘經典,猶如廣闊的大海。如果有人能講說大乘佛法,則能令所居住之地,具足珍寶充滿光明,眷屬眾多而殊勝,飲食豐富而盈滿。但是如果憶念小乘,則前述的種種功德利益皆不可得。唯愿法師以廣大的心量,來受持宏揚大乘佛法,不要辜負了眾生的期望。法師如果需要水源,這個很容易,下個月八日,一定可以得到,我現今就往劍南(今四川一帶)的慈母大泉請一位龍王去了。」說完之后就不見了。

          到了下個月七日的初夜,突然刮起大風,從西南方吹過來,然后雷聲震動天地、下雨如注,整夜地相續不斷,一直到天亮為止。第二天,只見到寺院北邊的低洼處,充滿了清澈的泉水,泉水清凈而香醇甘美,全寺的大眾都互相慶賀,因此決定常住于此地。慧璇平日內心以慈悲教化為懷,面容常常含著微笑。居住山上一陣子之后,無論出家在家都對他非常仰慕恭敬。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公元六四九年)四月八日,夜里見到山神告訴他:「法師您不久之后,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七月十四日,講完《盂蘭盆經》之后,收起雙手抱拳說:「我一生平白受到的信心布施,今天必須全部散盡,如果還有絲毫的東西,都施舍給十方僧眾,以及貧窮孤獨的乞丐,乃至一切的外道眾生。」說完之后,即命終于說法的講座上,時年七十九。(續高僧傳)

        唐 明浚
        作者:

          明浚。俗姓孫,齊人(山東一帶)。平日以誦《金剛經》為功課。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夜晚,突然暴斃,而心臟尚有暖氣。滿一個時辰后又醒過來,說:「我最初看到兩位青衣童子,帶領我到一位王公的處所,問我一生造作什么善惡業?我回答說:『我專門持誦《金剛經》。』那個王公說:『功德不可說,法師可以再回去持誦,滿了十萬遍之后,明年必定可以往生凈土,那時弟子我就不必再請你來此地相見了。』說完后就命令兩位童子送我回到寺院。」明浚自此以后更加倍地精進修行,到了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三月命終,寺院大眾都聞到奇異的香氣。(續高僧傳)

        唐 善導(蓮宗二祖)
        作者:

          善導。不清楚他的出身,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年),看到西河道綽禪師的凈土九品道場,歡喜地說:「這真是進入佛法的入門要道。修行其它的法門,迂回艱困難以成就,唯有此凈土法門,可以迅速地超脫生死輪回。」于是誠懇老實地精勤苦修,日夜不斷地禮拜讀誦。不久之后善導到了京城,激勵策發四眾弟子修行念佛。每次進入念佛堂,必定長跪念佛,不念到聲嘶力竭則不罷休。出念佛堂,則向人演說開示凈土法門。如此修行三十多年,從來不曾躺臥睡眠。

          善導大師一生嚴格護持戒律威儀,從不毀犯一絲一毫。好的飲食必定供養大眾,粗糙惡劣的才自己食用。凡是接受供養布施的所有財物,都用來書寫《阿彌陀經》,總共有十萬多卷。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總計有三百多幅的壁畫,并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燈供佛照明。無論出家在家,追隨他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課誦《阿彌陀經》十萬到五十萬遍,有的每日稱念佛號一萬到十萬聲不等。在他的徒弟信眾之中證得念佛三昧的,多得無法記載敘述。有人問:「念佛可以得生凈土嗎?」善導大師說:「隨著你的精進念佛,必定滿足你的愿求。」接著善導大師自己念一聲佛號,同時則有一道光明從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樣一一放出。(以證明念佛功德真實不虛。)

          他勸勉世間人的偈頌說:「我們每個人都終歸漸漸地雞皮鶴發漸漸衰老,看看我們行走的步履也慢慢地老態龍鐘遲鈍困難,假使讓你擁有無數的黃金白玉、堆滿了整個廳堂,難道就可以避免衰老凋殘和疾病的痛苦嗎?縱然任你享受千般快樂,生死無常終究有一天還是會到來,唯有趕緊依著最直接便捷的道路去修行,放下一切,一心稱念阿彌陀佛。」

          有人問:「為什么不教人作觀想,而卻直接教他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善導大師回答說:「凡夫眾生業障深重,所觀的極樂凈土之境界精細微妙,而能觀的心念卻極為粗糙,既然心識掉舉精神散亂,那么觀想就很難能夠成就。是以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直接勸導眾生專心稱念阿彌陀佛,正是由于稱念佛號容易的緣故,只要能夠相續不斷就可以往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以終其一生的期間專意念佛,那么十人修行即十個往生、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絕對萬無一失。

          何以故?由于沒有外在雜亂的因緣故。由于正念相繼的緣故。由于與阿彌陀佛的本愿相應的緣故。由于不違釋迦世尊的教化故。由于隨順佛陀所說之法如說修行的緣故。反之如果舍棄專修的功夫,而間雜修習其它法門的人,百人之中難得有一兩個成就,千人之中罕有三四個往生,何以故?因緣混雜散亂妄動而失去正念的緣故。與阿彌陀佛的本愿不相應的緣故。與釋迦世尊的教化相違背的緣故。不隨順佛陀所說如法修行的緣故。系念佛號不能相繼不斷的緣故。內心不能專心思念報佛重恩的緣故。雖然也在從事修行,但是常與名利欲望相應不離的緣故。喜好親近雜亂的因緣、自我障礙又妨礙他人修行往生凈土之正行的緣故。

          最近見到各方的僧侶和居士,雖然每個人在解悟和行門都各有不同,專修和雜修也有些差異。但是只要能夠從今日起專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的人,十個修行即十個往生。反之,修行雜業和不能至誠深心的人,就算是千人之中也沒有一個能夠往生。普愿天下一切的眾人,好好的善自思惟其中的差異,并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專心一意自我要求,日夜精進而不間斷,一直到此生命盡為止。那么臨命終時,只要前念命終,后念的一剎那間,就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化生,于未來無量劫恒久的時間,永受無為清凈的法樂,乃至究竟成佛,如此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說:「凡是臨命終想要往生凈土的人,必須要不害怕死亡。并常常要思惟我們這個色身有許多的痛苦,既不清凈又常遇到種種惡緣,不斷地遭受種種的困擾束縛交結糾纏。若是能夠舍去這個污穢不凈的色身,超脫往生到西方極樂凈土,即可親受無量無邊的法喜快樂,解脫無量劫來輪轉六趣的生死痛苦。那么,臨終往生這件事,乃是令人稱心快意的事,就好象是脫去破舊粗惡的衣服,換上美妙舒適的上好服飾。因此我們應當要放下虛幻的身心世界,不要生起貪著的念頭。若遇到病苦,更應該思惟生死無常,放下一切一心念佛,等待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

          又必須囑咐交待家人親屬,以及問候探病的人,凡是來我面前的人,只要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無益的話,和家中長短是非好壞等事。也不需要以柔軟愛語來安慰,為我祝福健康快樂,這些都是虛偽浮華毫無利益的事情。若病情危急將要命終時,家人親屬不得垂淚哭泣,也不可發出感嘆悔恨令人憂愁的音聲,這樣會惑亂臨終者的神識,使他失去放下一切念佛求往生的正念。只要教臨命終者,記得憶念阿彌陀佛,堅持念佛守著正念,直到氣盡為止。如果能遇到明白了解凈土法門的善知識,不斷地督促勉勵求生凈土,那真是極大的幸運。若是能夠依照使用這個方法的人,決定可以往生凈土,這是毫無疑慮的。臨終死亡這件事情非常重大,必須要自己努力用功才可以,如果一念差錯,又要繼續經歷無量劫的痛苦煩惱,那么又有誰能夠來代替呢?好好思惟、好好思惟吧!」

          善導大師有一天忽然跟別人說:「這個色身實在令人厭惡,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故鄉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樹,向著西方祈愿說:「愿阿彌陀佛接引我,菩薩護念幫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說完,即從樹上投身而下而往生,唐高宗知道善導大師的修行神異不可測,因此賜贈寺院匾額題名為『光明』。(佛祖統記。樂邦文類)

        唐 懷感
        作者:

          懷感。不清楚他的出身。一生操守行持剛強堅定,精進苦行努力學習,聽到經典說:「只要用很少的時間念佛,就可以得生極樂凈土。」但是心中仍然有些懷疑而未能確信,因此前往請教善導大師,大師說:「念佛決定可以往生,這是十方諸佛真實不虛的話,如果你能深信不移,以至誠心稱念佛名,應當會有證據來驗證。」于是懷感即進入道場二十一日,精進念佛,然而并沒有看到殊勝的瑞相。因此他自我悔恨業障深重,想要絕食斷命,善導大師不允許,勸他更加努力精進。懷感因此更加用功修行,一心念佛。三年之后,感得阿彌陀佛放出金色的光明,又見到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相好,證得念佛三昧。著作有《決疑論》七卷,臨命終時,見到化佛前來迎接,于是面向西方而往生。(宋高僧傳)

        唐 法祥
        作者:

          法祥。同州人(今山西大荔縣),少年出家,出家后即周遍游歷各地參訪求道。法祥一生清高貧苦、息心寡欲,棲息居住并沒有一定的處所。后來安住在揚州的大興國寺,有三十多年之久。平日修身極為穩重嚴謹,時常坐臥在一個大的房間,把前后的門窗都打開流通,迎著風而居止安住。平時以讀經為功課,無論僧俗凡是有人向他問訊禮拜的,如果經卷尚未讀完,絕對不和他談一句話。

          法祥法師以往生凈土為他一生的期愿,凡是有所利益眾生的事,必定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后來病得很厲害,有一個侍者名為參立,聽到法祥連連地說:「佛像、佛像!」,侍者回頭一看,看到阿彌陀佛現出形像,停留在西邊的墻壁上,清凈光明就如同皎潔鏡子所映現出來的一樣,過一會兒才慢慢消失。接著香氣和音樂充滿了整個虛空,同時有一只白鶴從西方而來,環繞屋子飛行三圈,然后又往西方飛回去,過不久,法祥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寶相
        作者:

          寶相。俗姓馬。雍州(今陜西)長安人,年十九歲出家,行頭陀苦行,六時精進禮拜懺悔,經過四十多年恒常不變。每天晚上課誦《阿彌陀經》七遍,持念佛號六萬聲。先后曾經閱讀《涅盤經》一千零八十遍,并兼誦《金剛經》、《般若經》,終其一生都是如是精進修行。平日起居只吃冰冷的食物,穿著粗布的衣服,專注一心常具正念,無論早晚都懇切專注地觀想憶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到疾病嚴重時,仍然自我要求繼續課誦念佛,終究不肯中止休息舍棄功課。臨命終前交待僧俗弟子說:「一切事務以念佛為先,不要懈怠懶惰虛度一生,將來當于西方極樂世界等待相見。」又說:「火化并棄舍分散我的尸體,不必勞苦地蓋納骨塔寫墓碑紀念文。」說完就命終往生,享年八十三歲。(續高僧傳)

        唐 功迥
        作者:

          功迥。浚儀人(今河南開封),專門行持普賢懺法,身體從不躺臥倚靠床上,如此精進修行達三十年之久。有一天在修行之中,他見到普賢菩薩騎乘著六牙白象,同時大地變成白金色。晚年的時候,專講《法華經》,每次講到(藥草譬喻品)時,天空就開始降雨,又撰寫《佛地論疏》,發愿將此注疏詮釋經典的功德,回向求生極樂凈土。注疏完成的時候,五色的異光照耀整個室內,功迥說:「如果能夠在此時乘著光明而見到阿彌陀佛,則我的愿望就滿足了。」因此乃專心系念西方阿彌陀佛,然后絕食而往生。(佛祖統紀)

        唐 惟岸、小童子
        作者:
          惟岸。山西并州人,平生行持方等懺法,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凈土。有時候雖然得到一點疾病,但依舊禪坐觀想沒有間斷。有一天,突然見到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在虛空中,過了很久仍然未消失,惟岸恭敬頂禮淚流如雨地說:「弟子何其幸運,能以肉眼親自見到菩薩的圣相面容,只是惋惜菩薩的圣相無法流傳于世間,令一切的眾生得以瞻仰。」因此乃召請畫匠來描繪,但是卻沒有一個有能力可以將圣像完整地繪畫出來的人。此時突然有兩個人,自稱是從西邊京城來的,正要往五臺山,他們愿意來畫菩薩的圣像。等到繪畫完畢之后,那兩個人突然消失不見。

          有一天,惟岸自己知道往生西方的因緣已經成熟了,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我現在將要往生,有誰要和我一起相偕而行的嗎?」這時有一個小童子頂禮說:「愿隨師父一起去。」惟岸于是命令他去辭別父母,而童子的父母卻以為是小孩子兒戲的話,并不相信他。不久,小童子即沐浴更衣,進入道場坐著,然后念佛而往生。惟岸慈悲地撫摸童子的背部說:「這小孩先我而去了。」接著向弟子索筆作偈,贊嘆所畫的二位菩薩圣像。贊嘆完畢之后,就告別所有的弟子,然后進入道場,命令門徒弟子助念佛號,端身正坐而往生。享年八十歲,當時為周則天帝垂拱元年(公元六八五年)正月七日。(宋高僧傳)

        唐 法持
        作者:

          法持。俗姓張,潤州江寧人(今江蘇鎮江縣)。年幼出家,十三歲時,到黃梅縣拜見五祖弘忍大師,親蒙開示佛法心要,領悟了解幽微玄妙的義理。后來又奉事方禪師,為其入門的弟子。不久之后則專修凈土法門,周則天帝長安二年(公元七○二年)九月五日,命終于金陵(今南京)的延祚寺。臨終時遺命囑咐弟子,將他的尸體暴露在松樹林下,布施給烏鴉、老鷹等鳥禽以及螞蟻等蟲,使得凡是吃到他血肉的,都能生起往生凈土的信愿。說完之后就閉目往生,當時寺里的僧人見到很多幢幡從西方而來,幢幡內放出奇異的光芒,照耀在法持往生的屋子內,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懷玉
        作者:

          懷玉。俗姓高,丹邱人(今浙江寧海南九十里),一向嚴持奉行戒律,名節孤高超脫塵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日長坐不臥,努力精進從不休息,因此跳蚤、虱子任意滋生。曾經讀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課誦佛號五萬聲,并時常懺悔禮拜諸佛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六月九日,見到西方三圣像,遍滿虛空如恒河沙那么多,有一個人舉著銀臺來迎接。懷玉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愿要取上品金臺,為什么不是金臺呢?」說完之后,所有的圣像立刻都隱沒而去。懷玉于是更加倍努力地精進用功,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法師頭上已經有光圈了,請趺坐結手印,等待佛來接引。」過了三天,奇異的光明照耀了整個室內,懷玉說:「如果聞到了異香,就是我的業報將要盡了。」因此書寫偈頌:

          「清凈皎潔無塵垢,上品蓮臺為父母。我從最初修道以來已經過了十劫,而今出生在這個不凈的閻浮提世界。今日我厭離這個世界一切的苦痛,只以一生精進念佛的苦行,就超越了過去十劫來的修行,永遠脫離娑婆世界的濁惡,歸向西方清凈的國土。」

          說完這個偈頌之后,奇妙的香氣充滿虛空,無量的佛菩薩圣眾遍滿十方,并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全身具足光明的紫金色,一同駕御著金剛臺而來迎接,懷玉于是含著微笑而往生。郡太守段懷然,作詩句贊嘆他說:「我的師父只于一念之間就登入初地菩薩的境界,阿彌陀佛國的美妙笙歌兩度前來相迎,但是只有門前的老槐樹知道師父的心意,低垂著樹枝,只為了高掛凈土蓮池的上品金臺。」(宋高僧傳)

        唐 慧日
        作者:

          慧日。俗姓辛,東萊人(今山東掖縣)。唐中宗時(公元七○五~七○九年)得度出家。看到義凈三藏法師,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內心非常仰慕。于是乘船渡海,經過三年終于到達印度。一面探訪禮拜釋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種種圣地圣跡,并尋求梵文原本的經典。慧日既然經歷了這么多的艱難困苦,因此對閻浮提世界產生了深深的厭離。他如是地思惟著,有那一個國家、那一個地方,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又有什么法門、那一種修行,可以很快地親見諸佛呢?因此他到處地去請問當時印度通達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們,而他們全部都勸他修行凈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這樣才可能達到他前述的愿望。慧日聽了開示之后則歡喜踴躍頂戴奉行。

          后來慧日漸漸往北印度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馱羅國。在王城的東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觀世音菩薩的圣像,凡是以至誠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見到觀音大士現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頂,叩頭頂禮七天,又斷絕飲食、準備以死為期精進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見到觀世音菩薩在虛空中現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長一丈多,坐在七寶蓮華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撫摩慧日的頭頂說:「你如果想要弘傳佛法、自利利他,唯有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至誠發愿往生凈土。見到阿彌陀佛及我觀世音菩薩之后,就可以得到無上的利益,你應當要知道,凈土法門是超過一切其它行門的殊勝法門。」說完之后忽然不見。慧日本來身體非常疲憊困乏,但是聽完這一段話之后,精神意志馬上振奮起來。

          等到慧日翻山越嶺向東土中國歸來時,總共經過了七十幾個國家,歷時十八年。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到達長安,進入皇宮,向玄宗獻上佛陀真容的畫像,以及梵文本的經典,皇上賜號為:『慈愍三藏』。慧日精勤修行凈土法門,倡導眾生念佛而影響于當時,并著述有《往生凈土集》,印刷流行于當世。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七四八年)命終往生。臨終之前,見到蓮華現在面前,形狀如同太陽一樣光明圓滿。(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常(敏/心)、從游弟子
        作者:

          常 。山西并州人,剃度落發后,即精進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課誦從不停止。曾經發大誓愿,愿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之中專修凈土法門,稱念阿彌陀佛圣號。后來游化于洛陽,專門推崇倡導凈土法門,常常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因此而發愿書寫《般若經》滿一萬卷。后來想要遠赴印度,去禮拜朝見佛陀一生的圣跡,以此殊勝的福德,回向往生極樂凈土。于是到了海邊依附商船,從南海的訶陵國,到了末羅瑜國(今蘇門達臘),準備前往中印度。但是由于商船載得太重,才解纜出港沒有多遠,突然間有一陣大風吹起,商船搖蕩不止,即將要翻覆沉沒。商人們都爭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擠排斥,這時商船的主人大聲地呼喚常搭乘小船。常 回答說:「小船可以載其它的人,我不上去了,為什么呢?如果看輕自己的生命而利益眾人,則是隨順佛陀所開示的菩提心,舍棄自己以濟度他人,這才是大菩薩的行為。」說完之后,常就恭敬地合掌,稱念阿彌陀佛。不久之后商船沈沒,常 的身體亦沒入海水中,隨著念佛的音聲終止之后而往生,時年五十多歲。

          常有一個隨從遠游的弟子,也稱念阿彌陀佛圣號,和他一起在念佛聲中沉沒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來之后,完整地陳述他們目睹的這個事件。(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 法善
        作者: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七四二~七五六年)游化于京城,學習天臺宗的教法,時常讀誦《妙法蓮華經》。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動地充滿凈水。臨命終時,見到金色的蓮華從空中降下來迎接,天樂此起彼落地合鳴于虛空之間,然后慢慢地向西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唐 神皓
        作者:

          神皓。字恒度,俗姓徐,江蘇蘇州人。天性剛直高潔,依止于浙江錢塘龍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七四七年)獲準剃度。唐肅宗干元初年(公元七五八年),住在蘇州的開元寺,結集僧俗二眾共修而為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懶散的人,則強行使他退出蓮社,當時的人以為這種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進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會枯萎。后來神皓得疾,告訴弟子們說:「西方極樂凈土的殊勝景象已經顯現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后洗浴身體換上清凈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時香氣充滿了整個屋子,那天夜里,天空呈現如琉璃般清凈的顏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墜落下來,神皓當時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道光
        作者:

          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后即受具足戒。博學通達毗尼律藏,平日持誦《法華經》。一生創建佛塔寺院,終身如此精進修行而不懈怠。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現疾病,八月三日天剛亮的時候,支撐著疾病專一精神,觀想阿彌陀佛。就在此時忽然見到阿彌陀佛的身像現在他的面前,整個庭院開滿了青色的蓮華,這是從來未曾見過的美妙景況。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時候,有一個異人前來迎請,道光于是張開眼睛,彈指而說:「但發菩提心。」五日,無數的曼陀羅華從虛空中如雨般飄落下來,五彩的云氣覆蓋映照在他的屋頂,然后就在此時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九歲。(宋高僧傳)

        唐 飛錫
        作者:

          飛錫。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專精學習戒律威儀,后來與楚金法師研習天臺宗的教觀。唐玄宗天寶初年(公元七四二年),曾游化到京城,最后居住在終南山紫閣草堂,并撰寫《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其上卷,說明了普遍憶念三世一切諸佛的法門,大略如下:

          「帝釋的天網如果未張開,成千的瓔珞如何能夠看得到。羅網的大綱如果高舉起來,網子的條目自然也一齊打開。曾經洗浴于大海的人,即是已經用過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稱念萬德洪名諸佛名號的人,必定能夠成就三昧。然而世間的人,有稱念過去釋迦牟尼佛的,有憶想現在阿彌陀佛的,唯獨未曾聽聞有人專念未來諸佛。為什么呢?因為諸佛如來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貴的圣人,而眾生則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眾生自然會恭敬諸佛而輕視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別心一生起,則諸多的妄想就紛紛興起。恭敬和傲慢的取舍念頭一建立,那么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隱沒了。《般若經》說:『一切的有情都有如來藏性,自性和普賢菩薩一樣平等不二,這是因為一切眾生本來自體即是周遍法界的緣故。』就像貧窮的女人身懷尊貴的王子,良米隱藏在谷殼糟糠里面,這個道理就如同明鏡一樣明白易見。

          人們都輕慢侮辱未來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輕視現在具足金身的如來。然而一切眾生造罪的緣由,大多是在未來佛身上,而不是在過去和現在佛身上。如果我們否定一切眾生具足佛性、否認眾生與佛無別,那么未來佛又如何能夠產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夠知道母親因為懷著王子而尊貴,而良米又因為谷殼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夠生起相應于《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的恭敬心,那么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論婢女或盜匪,我們都不可以稍有輕視之心。同樣地,餓鬼地獄畜生也應當要給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沒有所謂的善可以執取、沒有所謂的惡可以舍棄。若能如此,那么隨著每一個念頭的生起,就無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書的中卷,說明念現在佛專注一境的法門,其文大略如下:「《悲華經》說:『密蘇王子,從發菩提心以來,在行走的步步當中,在起心思慮的念念之間,常常都在憶念諸佛。如今他已經登上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現今生于美妙安樂的凈土,那就是現在的阿佛是也。』我認為無論是經行于田間小路、或者徒步于幽深的山林里,固然都要像密蘇王子一樣心心念念不離于佛。即使是如諸侯大臣,正駕起華麗的馬車出門,莊飾于車馬上的玉器搖動而撞擊鳴響、兩旁又有衛士執持儀杖隨從而行,而自己身上則穿著富貴的衣服帶著玉佩,前往朝見天子的時候。或者官兵將領,統帥著整齊威嚴的軍陣旗幟,帶領著浩浩疾行的車馬時,又怎么可以不謹慎用心于每一步之間,使我們的心不離于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沒有一個人沒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間人多以珠玉寶石或菩提子為念珠,我則是以出入息為念珠。我們稱念佛號,如果依隨著呼吸,那么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來而已經入于來世了。我在行住坐臥當中常用這個念珠,縱使昏沉睡眠的時候,也能夠懷念著阿彌陀佛而睡著,醒了之后馬上就繼續念佛。如此不斷用功,必定能夠在夢中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如同鉆木取火,當濃煙升起的時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斷地夢到阿彌陀佛,那么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見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親自蒙受阿彌陀佛授記成佛,那真是萬無一失了。

          有人問:『如果是這樣,只要能相繼不斷地用心去憶想阿彌陀佛,就不必高聲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亂的關鍵要點,在于念佛時的音聲,念佛時的音聲如果不振奮高昂,那么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動不定。這有五種意義:如同拔茅草一樣,拔一根時由于根結相連而其它的也一起拔了起來(比喻仰仗阿彌陀佛的超拔與善友彼此的相助),并憑借著在后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無常而振奮高聲的念佛),只要以終其一生的性命來對抗生死輪轉,那么就可以永久辭別于將來無量劫百千的憂苦,這是第一點。返聞音聲的觀照一旦達到,萬千的妄想念頭就如冰雪般消融于陽光之下,那么本自具足如同茂盛叢林一樣眾多的清凈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來。就好象在千山萬嶺之間,繁盛長青的松樹獨立孤挺地顯露出來一樣,這是第二點。

          阿彌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閃耀出種種鮮麗的色彩,寶華不斷如大雨淅瀝地從虛空中墜落,這種美妙殊勝的景況,現今就可以如同觀察自己指掌一樣地清晰,這些都是由于念佛的音聲所達到的,這是第三點。又如同搬運木石,如果太重而無法移動向前時,只要同時發出音聲大聲地呼號,那么就可以飄然輕易地舉起來,這是第四點。

          與魔軍強敵興兵作戰,若是彼此實力相近,正當旗鼓相望對陣交接的時候,如果使用號角聲律幫助作戰,則可以用整齊的號令,產生堅定的力量,以攻破強大的敵人,這是第五點。音聲和靜默兩者俱全,修止與作觀一起并進,這個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嗎?』《華嚴經》說:『寧愿受無量的苦痛,可以聽聞到佛的音聲,而不愿意享受一切快樂,卻聽不到佛的名號。』佛的名聲遙遠地震動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眾生開啟善行萌發善根,猶如春天的雷聲,喚醒了沉睡了一季的花草樹木,怎么可以輕視念佛時的音聲呢?」

          下卷則說明,理事雙修、即生無生法門,大略如下:「世間一般人都說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則說念佛就是無念。因為凡是所有的心念當下即是空寂,怎么可以說它是有念。并非令念頭消滅才叫作空,怎么可以說令心虛無斷滅,才稱為無念呢?心念的本性當下就空寂的,怎么可以有『當它生起就稱為有念、當它消滅就稱為無念。』的這種生滅取舍相呢?

          沒有所念的心,這叫作『應無所住』;卻又凈念相繼地念佛,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從無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這正是說明中道的雙寂而又雙照的境界。雖觀照而常處空寂,即是『沒有能念的心』;雖空寂而常起觀照,即是『而修行念佛』。這就是諸佛如來空寂而又觀照的三摩地,也就是念佛三昧究竟的境界。因此這個念佛三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三昧。

          《菩薩念佛三昧經》中的破相偈說:『雖然憶念佛陀的金色身,而同時安住于無所著的心,應當觀察思惟一切法之中什么才叫作佛,以此觀照攝住心念令他凈念相續。光明的金色身相不是如來,受想行識等四陰亦復不是如來,但離開色法也沒有如來。因此,當我們憶想如來金色身時,應當知道:色法不是如來,而如來也不離色法而有,這就是諸佛世尊最殊勝而寂靜的境界。如來即是以這種殊勝的教法,善巧摧滅一切的外道邪見,就好象是龍王降雨,能普遍地潤澤一切的草木及眾生。』這部經開示說明了,就在六度萬行之中,沒有一法,不是當下即是念佛三昧。

          《大品般若波羅蜜經》說:『佛為了鈍根人,說一切法本性空寂,因為他們動不動就生起執著之見;而為利根的人,說諸佛相好莊嚴,因為佛知道他們能夠如蓮華出污泥而不染塵垢故。』

          《坐禪三昧經》說:『菩薩坐禪時,不念其它的一切法,唯獨只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凈冰冷的大海中,唯一獨立高聳的金色須彌山,乃至要獲得功德法身,也是要如是念佛。』由此可知,不可以不念佛為無念。觀佛的金色身須知當下即是清凈實相,觀我們的色身也是一樣要觀照當下的清凈實相。因此,則凡是遇到的一切境界,無不是一真法界;沒有一個心念,當下不是平等正覺的佛心。必定不可認為離開念佛之外,還另外存有一個無念,不可以離開往生凈土,才來建立一個無生。若是離開往生而另立無生,離開念佛還有一個無念,這就是根本不了解煩惱即是菩提,眾生即是諸佛的道理啊!既然刻意的斷滅離絕是不對的,那么即一心念佛的同時,就是真正的無念,就在往生凈土的當下,即是真正的無生。其義理是如此的清晰明顯,就如同秋天夜里澄凈清明的天空中,明月露出云端一樣地皎潔明白了。」

          唐代宗永泰初年(公元七六五年),飛錫大師奉詔在大明宮內,和良賁法師等,參與翻譯《仁王護國般若經》以及擔任《密嚴經》校正義理的正式委員。后來就不知他的去向。(宋高僧傳。寶王三昧論)

        唐 齊翰
        作者:

          齊翰。字等至,俗姓沉,湖州(今浙江吳興縣)人。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七四九年),出家于永定寺。他的修道性格深沉穩重不好言語,生平的形跡從不接近聲名,身形也不沾染世俗的雜事。時常獨處在一個房間,終日室內寂靜,如同無人居住一樣。一生專門研究相部律宗的義疏,對于名相義理的精通明敏,少有人能與他相比,同時他通達明了《法華經》的玄奧。曾經主持蘇州湖州(即今江蘇、浙江一帶)的戒壇。

          唐代宗大歷十年(公元七七五年),進入流水念佛道場,一念之間就見到了極樂凈土清凈莊嚴的境界勝相。因此作贊頌的歌曲說:「澄澈的渠水,流動而漂起光明閃爍的波浪漣漪,各色蓮華的清凈光輝,映照顯現出七寶亮麗的色彩,與我一同乘著阿彌陀佛金色毫光向西而去的,又有誰呢?」在作贊頌的不久之后得到疾病,告訴弟子們說:「有白鶴從虛空中飛下來,盤旋飛翔在我的面前,你們見到了嗎?」弟子問:「和尚要舍報往生,怎么還會懷著病苦呢?」齊翰回答說:「這個本來就無常必朽的色身,雖然是圣人也難免于病苦啊!」說完就回頭注視西方三圣像而往生,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自覺
        作者:

          自覺,博陵望都(今河北望都縣)人,少年出家于開元寺。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前往河北靈壽縣的禪法寺,學習戒律和經論,精進勞苦地學習九年,對戒律和經論的理解都達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唐代宗大歷初年(公元七六六年),往河北平山縣的邊界,遇到重林山院而居住在其中,撿食果實摘采野菜,每天只吃一頓飯。 

          有一年大旱災,恒陽節度使張公,聽到自覺法師的精進苦行,親自入山林里去迎請他祈雨。自覺虔誠地禱告龍天鬼神,大雨立刻應時落下,節度使張公因此非常尊重禮敬他。自覺最初時就想要鑄造大悲觀世音菩薩圣像,并建造佛寺,由于經過祈雨這件事情之后,布施的人全部都聚集起來,結果鑄造了一尊高達四十九尺的觀音圣像,清凈相好端正莊嚴。同時就在這一年年尾稻谷成熟的時候,寺院也跟著一起完成。

          自覺于是在佛前發愿,期愿仰承阿彌陀佛的圣力,早日往生凈土。當天夜里三更,見到兩道金光,其中有阿彌陀佛從金色光明中下降,觀音、勢至兩大士在左右隨侍。阿彌陀佛俯垂金臂撫摩自覺的頭頂說:「守著你的信愿不要改變,要以利益眾生為先,七寶蓮池化生之處,任從你的愿望而隨意往生。」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夜晚,見到神人現出半身于云層中間,向下俯視告訴自覺說:「法師往生西方的時間到了。」自覺于是舉起手來表示感謝。六月十四日,就在觀音圣像前結跏趺坐而往生。自覺所鑄造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屢次有顯著的感應。到了后周世宗顯德初年(公元九五四年),世宗勒令天下的銅像一律拆除焚毀,等到要毀此尊觀音圣像時,負責拆除毀損的工匠突然死亡。后來宋太祖下令重新鑄造于寺院之中。(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唐 承遠(蓮宗三祖)
        作者:

          承遠。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學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隨資川(今四川資陽縣)的詵公。然后到荊州,奉事學習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衡山教化眾生,后來追隨承遠受他教化的眾生有數以萬計之多。承遠剛開始時住于衡山西南邊的山巖下面,有人供養他飲食他就食用,如果沒有人送供養來就吃土石泥沙。承遠的身形瘦弱、面貌污垢,自己親身去撿拾柴火回來使用。凡是教化眾生,必定先令他建立中道的觀念,然后再教導權巧方便,同時承遠為了使人們的修行可以很快的成就,因此開示眾生專修念佛法門。并將它書寫在巷道里,刻在溪谷石頭上,如此精勤地誘導鼓勵眾生念佛。附近的人們都背負布匹衣服,砍木材、撿石頭把它累積在承遠的山洞門口,送給他建寺院,承遠不刻意拒絕也不去攀緣追求。等到寺院完成之后,將它命名為彌陀寺。而建造寺院剩余的物資,則布施給饑餓和疾病的人。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終于彌陀寺,享年九十一歲。

          在此之前有一位名為釋法照的僧人,居住在廬山里面,他在三昧正定之中到了極樂世界,看到有一位穿著破舊衣服的人奉侍在阿彌陀佛身旁,阿彌陀佛跟法照說:「這位是衡山的承遠法師。」法照出定之后就到處找尋,后來遇到承遠,看他的相貌很相似在定中看到的那位法師,因此就追隨他學習佛法,并廣大地宏傳念佛法門。法照在唐代宗(公元七六三~七七九年)的時候為國師,曾經告訴皇帝,說他的師父承遠有極高的德行,皇上于是遙向南方頂禮,同時如此思惟揣度:以承遠大師至高的德行,是不可以隨便征詔入京的。因此將承遠的居處恭稱為『般舟道場』,大文豪柳宗元曾為承遠大師撰寫贊詠的碑文,立石碑于彌陀寺門口的右邊。(柳子厚文集)

        唐 法照(蓮宗四祖)
        作者:

          法照。不知道是什么身世來歷的人,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七六七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的云峰寺,精勤修行從不懈怠。有一天于齋堂用飯時,在盛著粥的缽內,看到五色的祥瑞云彩,云層里現出山林寺院,寺院的東北方有一座山,山下有溪澗,而在澗水的北邊則有一道石門,石門里面還有一座寺院,它的匾額題著:『大圣竹林寺』。又有一天,再次地于缽中看到云層中有幾個寺院,其內有池水高臺宮殿樓閣,數以萬計的菩薩眾,間雜地居住在其中。法照將他所見的境界請教一些善知識,有一個僧人說:「諸佛菩薩圣人們的神妙變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見來推測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勢而論,這個地方應當是五臺山。」

          大歷四年(公元七六九年),法照在本郡的湖東寺,開設五會念佛道場,感應了祥瑞的云彩覆滿天空,云層中現出莊嚴的樓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圣的身像遍滿虛空。衡州全城的民眾看到之后,都燒香注視禮拜,過了很久才消失。又有一天,法照遇到一位老人跟他說:「你曾經發愿要往五臺山金色世界,禮拜朝見文殊師利菩薩,現在為什么停止不前呢?」說完之后就不見了。法照于是和幾位志同道合的人,遠赴五臺山。

          大歷五年(公元七七○年)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達五臺縣的佛光寺。就在那天夜里四更(凌晨一~三點),法照遠遠地望見一道奇異的光芒照在自己的身體,因此向前接近跟隨而去。走了五十里,見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澗,澗水北邊有一道石門。看到兩位童子,自稱是善財和難陀,他們引導法照到一座寺院,匾額寫著:『大圣竹林寺』,就如同過去在缽里看到的一樣。此處黃金為地七寶行樹,以眾寶來莊嚴整個寺院。法照于是進入寺院,登上講堂,見到文殊菩薩在西邊,普賢菩薩在東邊,各自坐在師子座上,有數以萬計的菩薩眾圍繞在旁,文殊、普賢則為圍繞在旁的大眾說法。法照于是向前問訊頂禮,然后問說:「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距離世尊在世的時間已經很遙遠了,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煩惱尤其深重,本來具足的清凈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又浩瀚廣大無量無邊,不知道要修什么法門,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法照說:「你現在修習的念佛法門,正是最適合這個末法時代的。在一切的修行法門中,再也沒有勝過念佛和供養三寶的了,如果能夠這樣做,就能快速圓滿地福慧雙修。此念佛和供養三寶兩種法門,最為勝善和重要。我文殊師利在過去劫中,因觀想佛的緣故、因為念佛的緣故、并且由于供養三寶的緣故,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所以你應當要知道,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以及甚深禪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憶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法照又問:「那么應該要如何念呢?」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所發的愿力不可思議,你應當要凈念相繼,不要令它間斷,臨命終后,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住于不退轉之地。」說完之后,文殊,普賢兩位大圣,同時伸出金色的手臂,撫摩法照的頭頂說:「你因為念佛的緣故,不久之后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期愿能夠盡速成佛,再也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夠快速地證得無上菩提。」法照聽完之后歡喜踴躍頂禮菩薩,然后告辭退出講堂。兩位童子將他送出寺院。才一抬頭,整個寺院突然消失不知所在,法照因此在當處堆積石頭,以標記它的處所。

          到了四月十三日,法照和五十幾位僧人,一同前往五臺山的金剛窟,虔誠恭敬地禮拜三十五佛洪名,法照才禮拜了十拜,忽然看到整個地方變得廣大遼闊莊嚴潔凈,其中有由清凈琉璃所建造的宮殿,文殊、普賢兩位大圣,都在里面。后來法照又獨自一個人到金剛窟,希望能夠再次見到文殊師利菩薩,因此全身撲倒在地恭敬地頂禮懇求。突然看到一個清凈的僧人叫佛陀波利,引導他進入一座寺院,門口的匾額題為:『金剛般若寺』,整個寺院都以奇異的珍寶莊嚴而成,清凈光明閃耀亮麗。

          法照雖然一再地親身經歷不可思議的祥瑞感應,但是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就在同一年(即公元七七○年)的十二月,于華嚴寺進入念佛道場,斷絕飲食訂定日期,誓死往生極樂凈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法照正在念佛時,見到一位清凈的僧人進入道場,告訴他說:「你所見到五臺山文殊師利菩薩金色世界的殊勝境界,怎么不宏傳顯示給世間人知道呢?」說完之后就不見了,法照當時心里覺得非常奇異。第二天,又見到那位清凈僧,依然如昨天那樣說。法照于是回答:「我并非敢于隱藏文殊大圣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是恐怕令凡夫產生疑心而起毀謗。」那位清凈僧說:「大圣文殊師利菩薩,現在居止于五臺山,尚且都要招人毀謗,你又有什么好自我愛惜、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只要把你所見到的境界,普遍地告知天下的眾生,使得凡是見聞的人,皆發菩提心,就如同涂毒鼓一樣能普遍地作為影響眾生的因緣(指凡有見聞者皆發菩提心)。」法照因此回憶他所見所聞的境界,并記錄下來流傳于世間。

          第二年(公元七七一年),江東的釋慧從,與華嚴寺的一些僧人,隨同法照來到金剛窟,以及在大圣竹林寺立下石頭標記的地方,瞻仰過去的遺跡。來到這個地方之后,正當大眾內心悲喜交集之時,忽然聽到一陣鐘聲,它的音聲優雅響亮,音節段落清晰分明,眾人愈加感到驚喜和怪異,才知道法照所見所聞的境界,的確是真實不虛的,因此將此事書寫記錄于金剛窟的墻壁上,普愿見聞的人,都能一同發起無上菩提心。后來又在化現題名『大圣竹林寺』匾額的地方,建立一小區的寺院,仍然稱為竹林寺。

          此以后,法照于是專志念佛,日夜精進從不間斷休息,有一天忽然又見到僧人佛陀波利告訴他說:「你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成就了,再過三年蓮華就會開放。」等到三年的時間一到,法照告訴大眾說:「我要走了。」然后端坐往生。又有人說:法照曾經在山西并州舉行五會念佛,唐德宗時,皇帝詔他入京城,請他教導皇宮里的宮人念佛,也有五會之多,因此號稱為『五會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唐 少康(蓮宗五祖)
        作者:

          少康。俗姓周,浙江縉云仙都山人。生下來之后就不言不語,七歲時,到靈山寺禮佛,母親問他說這是誰啊?少康忽然開口說:「釋迦牟尼佛。」父母因此讓他去出家。年十五歲時,即已經能夠通達五部經典。唐德宗貞元初年(公元七八五年),到了洛陽白馬寺,看到大殿中的文字放出光明,仔細探究一看,原來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少康因此祈愿說:「我如果和凈土有緣,應當使這篇文章再度現出光明。」說完之后,光明又再次閃爍起來,光中隱隱約約有菩薩的形像。少康因此說:「再巨大的劫石都可以磨滅,而我愿生西方凈土的心,永遠不會再改變了。」少康于是前往長安的光明寺,到保存善導大師肖像的紀念堂瞻仰禮拜,忽然見到善導大師真實的身像升在虛空當中,告訴少康說:「你依照我的教法,普遍地教化一切有情,等到他日凈土功業成就時,必定可以得生極樂世界。」

          后來少康向南到了湖北江陵的時候,遇到一位法師,跟他說:「你如果要化度眾生,應當到新定去(今浙江遂安縣西),你的因緣在那里。」說完之后就消失不見。少康因此就前往新定。少康把他所化緣的金錢,用來誘導小孩子念佛,念佛一聲,就給一錢。如此經過一年多,無論男女老少凡是見到少康的人,都會念阿彌陀佛。念佛的音聲,充滿于新定的街道。

          少康于是在烏龍山建立凈土道場,建筑三層的壇場。凡是遇到齋日,善男信女全部都來道場共修,每一次約有三千多人。每當少康升座,高聲念佛,眾人則一起跟著念佛唱和。少康每念一聲佛號,大眾就看到一尊佛從少康的口中出來,念十聲,則有十尊佛如同念珠般連貫地從口中出來。少康并開示大眾說:「你們凡是有見到佛的,必定可以往生凈土。」大眾聽了都非常歡喜欣慰。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公元八○五年)十月,少康囑咐僧俗二眾弟子說:「大家應當對凈土法門,生起增上精進好樂喜悅的心,而于污穢的娑婆世界,生起厭惡出離想要解脫的心,你們現在見到我放光明的,乃是真正我的弟子。」說完后就放出幾道奇異的光芒,接著即安然地往生。由于弟子們為他建塔于臺巖,因此又號為『臺巖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唐 善道
        作者:

          善道。臨X(今山東X博市)人,曾經進入藏經閣,隨意用手探取經典,拿到《觀無量壽佛經》,因此就專心念佛,修習觀經的十六種殊勝觀想。后來他往廬山,參觀慧遠大師在廬山蓮社的遺跡,心中感慨不能恭逢盛會,同時也更增加了對極樂凈土思念向往的心。善道后來隱藏形體于蚴山,修行般舟三昧數年,曾經親自目睹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清凈蓮池,清晰真實如同親臨其境,就好象是在眼前一樣。后來又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追隨綽禪師,綽禪師教授他《無量壽經》。

          有一次善道準備入定七天,綽禪師請善道為他觀察他來世所要投生之處,出定后善道報告綽禪師說:「師父應當懺悔三項罪,才可以往生凈土。師父曾經安置佛像于屋檐的窗戶下,而自己住在安穩的深房內,這是第一項罪過,應當在諸佛之前懺悔。又曾經勞役指使出家人,這是第二項罪過,應當于四方僧眾前求懺悔。又因為建造房屋,損傷很多蟲蟻的性命,這是第三項罪過,應當于一切眾生前懺悔。」綽禪師聽聞之后,即寂靜地思惟自己過去的過失,洗除煩惱塵垢的妄心,至誠懺悔謝罪。

          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有一次善道出定,告訴綽禪師說:「師父的罪已經滅了,將來有白光來照耀的時候,就是師父您要往生凈土的瑞相。」善道在京城施行教化,來歸依學習的,多得像市集的人潮。有一天,突然稍有微疾,善道就把房門關起來,自己在屋內寂靜安然地念佛往生。這時有一陣異香和天樂,向著西方飄然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唐 智欽
        作者:

          智欽。不清楚他的身世,專門修習禪定的法門,又禮拜稱念一萬五千佛的洪名,禮拜稱念到了第一萬尊佛。然后在鄮縣(浙江鄞縣)阿育王寺佛陀的舍利塔前,燃一只手臂供佛,以求往生極樂凈土。他的弟子僧護,半夜里看到庭院前面光明照耀異于尋常,因此問:「是什么人拿著火炬呢?」總共問了三次,空中回答說:「是來迎接智欽法師的!」僧護急忙把門打開,看到阿彌陀佛金色的身像放大光明,幢幡香華七寶傘蓋,從空中飛騰而下,智欽就在此時即刻往生而去。(佛祖統紀)

        唐 辯才
        作者:

          辯才。俗姓李,湖北襄陽人。誕生的時候,室中發出奇異的香氣。七歲時,依止峴山寂禪師出家。周遍地游學于各個郡縣。曾經追隨奉事長安安國寺的懷威律師、報恩寺的義頒律師。辯才對于經典義理的解釋分析,無不通達透徹,后來為章信寺的住持,暗自地修行凈土法門二十年,從來不曾告訴別人。

          辯才一生不好交游,唯獨與護戎任公親近熟悉,他告訴任公說:「我辯才必定可以得生凈土,在十年內的期限一定可以往生。」當十年約定的期限已滿之后,辯才派遣弟子去報告任公說:「過去約定的期限已經到了。」等到任公趕到辯才住持的章信寺后,辯才說:「我去了!」然后安坐在繩床上,寂靜地往生。大眾都聽到天樂從西方傳過來,奇妙的香氣充滿室內,時年五十六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端甫
        作者:

          端甫。俗姓趙,甘肅天水人,母親夢到有一位清凈的僧人送給他舍利子,令她吞食,然后就誕生了端甫。十歲時,歸依道悟禪師,離家而往崇福寺居住。到十七歲時剃發染衣,隸屬于安國寺。后來周遍地參訪各個講座,因而兼通經典和戒律。端甫曾經夢到一位清凈僧人以琉璃器皿盛滿了舍利子,命令他吞食之。并說:「三藏大教,全部都貯藏在你的腹中了。」從此以后智能辯才無有障礙。曾在山西太原宏揚經法,幾乎全都城的人都來參與盛會。唐德宗時奉詔入宮,賜予紫色的大袍袈裟。一直到順宗、憲宗兩朝,都受到極大的尊重禮遇。

          端甫一生講《涅盤經》、唯識學,總共有一百六十次的講座。每日持誦諸部的經典,但是都以極樂凈土為棲身安息的歸宿。所得到的供養布施有數十百萬,全部用來莊嚴寺院殿堂,而他的方丈室卻只有一張床,生活得恬淡安適自由自在。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六月一日,向著西方右脅而臥,然后往生,此時奇妙的異香濃郁遍滿屋內。火化之后,得舍利子三百多顆。(宋高僧傳)

        唐 雄俊
        作者:

          雄俊,俗姓周,四川成都人,為人能言善道,但是沒有戒律和德行,曾經還俗從軍。不久又出家為僧,但也頗知慚愧懺悔,平日經常持念佛名。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突然暴斃,入于幽冥,被閻王呵斥責備,命令把他交付地獄,雄俊大叫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造五逆重罪,只要臨終十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我雄俊雖然也曾造惡,但是并沒有犯五逆重罪,若是依照我平日都在念佛的功德,應當要往生凈土才是,否則十方諸佛就成了妄語!」說完就恭敬合掌專心念佛,此時七寶蓮臺突然出現,雄俊于是乘著蓮臺凌空向西飛去。在此同時,有從幽冥界還魂的人,因而傳出雄俊往生這件事。(宋高僧傳。佛祖統紀記載:雄俊進入幽冥界時,自己說明念佛的功德,閻王于是把他放回陽間。后來就進入西山,專心一意稱念佛名。居住了四年之后告別大眾而往生,與前述《高僧傳》的記載有些差異。)

        唐 知玄
        作者:

          知玄。字后覺,俗姓陳,眉州(今四川眉山縣)洪雅人。七歲時,在寧夷寺,聽人講《涅盤經》,覺得好象以前就學過了。那天晚上,夢到佛用手撫摩他的頭頂。十一歲時出家。凡是教授給他的經典注疏,都能貫徹通達其中深奧的義理。年紀才十三歲的時候,即在講堂升座講經演說,而僧俗二眾則在下面聽講。唐宣宗的時代(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皇上詔請入京城,賜給他紫色袈裟,知玄因此奏請宣宗,恢復全國之內在唐武宗時代被廢除的寺院。不久之后知玄就向皇上請求回到過去居住的山林寺院。

          唐僖宗的時候(公元八七四~八八八年),皇上賜號為『悟達國師』。僖宗賜給他一個沉香座,那時他的膝蓋上忽然長出人面瘡,知玄特地前往四川彭州的九龍山,拜訪以前在京城所遇到患迦摩羅病(癩病)的僧人,來向他請求救護治療。那位僧人命令一個童子帶引他到一處泉水的地方,以泉水洗凈之。這時人面瘡忽然說:「你知道袁盎殺晁錯的故事嗎?你就是袁盎,我即是晁錯啊!我累世以來想要報仇,而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奉持戒律精細嚴密,使我沒有下手的方便。現在你所受到的奉賜太過奢華,因此我有機可乘才來害你。今日承蒙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來洗凈我,我現在可以超脫離去,不再與你為怨了。」洗了三昧水之后,膝蓋上的人面瘡即消失痊愈。

          知玄平日少欲知足,過了中午就不吃飯。六時精進行道,屢次獲得明顯的感應。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必生凈土。」知玄于是詢問說:「是誰在說話?」空中回答說:「佛也!」知玄又看到一位菩薩,從空中下降到庭院之間,再三的囑咐和贊嘆他,然后突然不見。等到知玄臨命終時,遺囑命令弟子們將他的尸體舍棄去喂魚鳥,然后說:「我很久以來就與西方凈土有約,今天就是約定的時候了。」說完之后,右脅而臥,面向西方而往生,時年七十三歲(宋高僧傳。神僧傳)

        唐 大行
        作者:

          大行。齊州(今山東歷城縣)人。最初學習天臺宗的教法,后來進入泰山居住。編結茅草為衣,撿拾果子為食。精進修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菩薩現身。有一天,感嘆說:「人命無常,終究要歸于消失磨滅,不知道未來之世,要往何處去投胎受生?」因此就進入藏經閣懇切地叩頭祈禱,然后隨手探取一本經典,拿到了《阿彌陀經》。大行于是專一心意思惟憶念阿彌陀佛。如此經過了二十一天,在半夜里,忽然看到極樂世界琉璃為地,心眼于是洞徹明了。又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從地涌出佇立在虛空之中。唐僖宗聽聞到大行的德行高名,因此下詔迎請入皇宮,賜號為『常精進菩薩』。過了一年之后,有一天,琉璃地又再度出現,大行于是告訴左右的徒弟說:「琉璃寶地又再次出現,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到了。」就在當日,右脅臥而命終往生。(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惟恭
        作者:

          惟恭。荊州(今湖北一帶)人,常常從事飲酒賭博等惡業,但有空則時常誦經,祈愿往生極樂世界。同一寺院里還有一個叫靈巋的僧人,行為和惟恭非常相近,鄉里的人為他們評論說:「靈巋作盡一切惡業,惟恭也同樣追隨他的腳跡,地獄有千重萬重之多,到時候他們倆可就要毫無厭煩地依次排隊進入受苦。」惟恭聽到之后說:「我雖然罪無可逃,但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本愿加持力,十念都可以往生,我怎么還會墮惡道呢?」

          有一天,惟恭生病,而靈巋正好離開寺院出門在外。在出門的半路上,遇到一群少年童子,手里拿著樂器。靈巋問他們從那里來?有人回答說:「從西方來,準備要去迎接惟恭上人。」其中一個人從懷里拿出一朵蓮華,蓮華閉合著如拳頭那么大,葉子放出奇異的光明,接著這些人向著寺院快速而去。第二天,靈巋回到寺里,惟恭已經往生了,靈巋因此有所感觸而覺悟,從此以后改變他的行為操守,后來以善名德行而著稱。(佛祖統紀)

        石晉 志通
        作者:

          志通。俗姓張,陜西鳳翔人,出家之后,游行到洛陽,遇到日啰三藏法師,此法師專修瑜伽行(唯識)教法,志通禮拜奉事他為師。錢文穆王時(公元九○八~九三二年),向東游歷到吳越(江蘇浙江一帶),入天臺山,在智者大師的道場,看到了往生凈土靈異瑞相的傳記,因此發心愿生極樂世界。從此以后不向西吐痰,不背對西方而坐。

          有一天,志通登上了山中的招手巖,讀誦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期愿能夠盡速往生凈土,然后從山巖上投身而下,結果墮在一顆大樹中,由于樹枝的枝干非常柔軟,因此并沒有絲毫的損傷。于是他又整頓身心,再次登上山巖,發誓愿說:「我往生的大愿已經發了,而在娑婆世界的余生實在令人厭惡,唯愿極樂世界諸圣賢眾,同時來接引我往生凈土!」然后再次地從山巖上投身而下,結果這次掉在草堆中,過了很久之后,又醒過來。寺院的大眾僧找尋而來到了草堆這里,于是把他扶持回去。

          由于兩次舍身求生凈土不成,志通于是往浙江越州的法華山,隱藏靜默地修行凈土法門,后來見到白鶴孔雀,排列成行地從虛空中下來,又見到蓮華開合于面前。志通說:「白鶴孔雀,是西方凈土的境界,蓮華放光的妙相,是極樂世界受生之處,我往生凈土的瑞相現前了。」因此站起來禮佛而命終往生。火化的時候,有五色的祥瑞云彩,環繞覆蓋在火焰上方。火化之后,舍利子如魚鱗般地堆砌于身體的表面。(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后周 可止
        作者:

          可止。俗姓馬,范陽(今河北涿縣)大房山人。年十二歲出家,十九歲,到五臺山求戒,感得文殊師利菩薩靈光照觸他的身體。二十三歲,往山西并部,學習《法華經》、《百法明門論》。后來在長安開講演說,受教化引導的人日漸增多。不久之后,回到故鄉,當時母親仍然在世,于是每日持缽乞食以奉養母親。可止法師長年持誦《金剛經》,晚年居住在長壽凈土院。后周太祖廣順元年(公元九五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得了一點小病,召集弟子們說:「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幫助我往生。」然后氣息漸弱而往生,時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


        宋 紹巖
        作者:

          紹巖,俗姓劉,雍州人(陜西甘肅一帶)七歲出家,依止高安禪師。周遍地閱讀經典書籍,覺得好象都是過去已經學習過的樣子。后來居住在浙江錢塘的湖心寺,恒常讀誦《法華經》,晝夜沒有間斷,期望能夠早日誦滿一萬部,以此功德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有一次突然感得蓮華化生于陸地上,因此誓愿焚身供養西方三圣,吳越王極力地勸告阻止他。后來又投身曹娥江之中,可是水中好象有東西支持著他的雙腳,因此沒有淹死。于是吳越王在寶塔寺,建立一座凈土院來讓他安居。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九七一年)七月,得疾病,拒絕醫藥治療,作偈頌數篇,開示門徒說:「我誦《法華經》兩萬部,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然后結跏趺坐而往生。火化時,舍利子多得無法計算,時年七十三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宋 守真
        作者:

          守真,俗姓紀,字法燈,湖南永興萬年人,出家于圣壽寺,親近從朗法師,學習《大乘起信論》。接著依止性光法師,性光傳授他華嚴法界觀。后來又禮拜奉事演秘阿阇黎,教授他瑜伽行(唯識)教法。守真皆能悟得心要,明白通達一切法義。他一生之中努力地宣揚演說佛法妙典,四十年間沒有絲毫的懈怠間斷。因此受皇上賜號為『昭信』。

          守真常在半夜里,修習西方阿彌陀佛的觀想,修行念佛三昧,以期望能夠往生凈土。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九七一年)秋天,八月九日,命令大眾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叫大眾停止念佛,然后突然往生,時年七十八歲,火化之后,獲得很多舍利。(宋高僧傳)

        宋 晤恩、文備
        作者:

          晤恩。字修己,俗姓路,江蘇常熟人。年十三歲時,聽到別人誦《阿彌陀經》,心里有所感觸體悟,因此前往興福寺出家。后唐明宗長興年間(公元九三○~九三三年),前往江蘇X山的慧聚寺,學習南山律。不久之后又聽聞學習《法華》、《金光明》等經,以及止觀論,都達到了經論中精深微妙的境界。一天只吃一頓飯,終日衣缽不離身,不積蓄錢財物品。睡眠的時候一定右脅而臥,坐的時候一律結跏趺坐。每到誦戒的時候,必定感慨懺悔地流淚不止。到處勸勉教導大眾修行凈土法門,以及一乘圓教的宗旨。前后總共講演《法華經》二十幾部。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八月初一夜晚,看到一道白光從井中射出。因此告訴門人說:「我此生果報的壽命已經將近了。」然后絕食禁語,一心念佛。有一天晚上夢到一位出家人,執持金爐焚燒名香,繞行他的房間三次,說自己是章安灌頂大師,已經往生于西方凈土,為了贊許你的精進修行,因此特地來迎接你。晤恩夢醒之后,即刻呼喚門人弟子前來,弟子們來到的時候仍然還聞到異香。八月二十五日,為大眾開示止觀法門的入門方便和究竟義理,以及觀心法門的究竟了義。然后端身正坐,面向西方而往生,時年七十五歲。寺院的大眾都聽到管弦鈴鐸的音樂聲,嘹亮悠遠地遙傳于虛空之中,很久之后才漸漸遠去。火化之后,得舍利子無數。

          晤恩有一弟子名文備,了然洞明于止觀的法門,常獨處一室,精進禪坐忘情脫俗,達三十年之久,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九八五年),稍有疾病,凈土的瑞相現前,右脅側臥雙足相疊而往生。(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宋 文輦
        作者:

          文輦。浙江永嘉平陽人。受戒之后,遍學三乘佛法,依止浙江縉云明昭禪師說法的道場,使他于佛法中的一些疑情頓時決了。后來又依止天臺德韶禪師,再一次地有所悟入。曾閱讀藏經三遍,宗門教下悉皆通達,逍遙自在無所掛礙。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九七八年),砍伐栴檀木,制成一個坐龕,結跏趺坐在里面。自己執持火炬,發誓愿說:「我愿舍此殘存的軀殼,上供十方諸佛菩薩。」然后命令大眾念佛,幫助他往生凈土。不久之后火焰發起,其煙霧呈現出五彩的顏色,旋轉環繞于虛空之中。此時仍然聽到文輦的念佛聲,過一會兒才停止而圓寂往生。火勢熄滅之后,取得舍利子無數,時年八十四歲。(宋高僧傳)


        宋 延壽(蓮宗六祖)
        作者:

          延壽。字沖玄,浙江錢塘王姓人家的子弟。年少時即在家誦《法華經》,錢文穆王年間,主持稅務的工作,常常用官方的錢來買動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牽引前往市街大道準備處刑。錢文穆王派人暗中窺視他的行為,只見他臉色安然自如毫無改變,因此下令無罪釋放。然后延壽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巖禪師出家。后來又參訪天臺山德韶國師,發明心性法要。

          延壽曾經在國清寺修行法華懺法,在禪定觀想中,見到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后獲得無礙的廣大辯才。后來因為自己終身的愿望歸宿尚未決定,因此到智者禪院,作了兩個簽,一個是一心修禪定,另一個是廣修萬行莊嚴凈土。然后寂靜心思專注祈禱,七次抓取都得到凈土簽,于是一心一意地專修凈土。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九六一年),忠懿王迎請延壽前往永明寺居住,并賜號『智覺禪師』。延壽每日訂功課一百零八種,夜里則到別的山嶺去經行念佛,在附近的人常常聽到螺貝天樂的聲音。一生誦《法華經》,總共有一萬三千部。居住永明寺達十五年之久,弟子一千七百人,時常與大眾授菩薩大戒、施食給鬼神飲食、并以錢贖取性命來放生,這些種種善行都回向往生極樂凈土。著作有《宗鏡錄》一百卷,會通天臺、華嚴、唯識等各宗學說的異同,又著作有《萬善同歸集》,此集之中指引歸向凈土的地方,最為明確和重要,其大略如下:

          問:「唯心凈土,本來是周遍十方法界的,怎么可以只是依托心念于凈土蓮臺,寄歸形體于極樂世界,而生起取舍分別的念頭,這樣怎么能夠達到無生的境界呢?欣喜厭離的這種愛憎情感生起,怎么能成就平等的法界呢?」

          答:「唯心凈土的境界,是要徹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達到,《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才能隨順無生法忍。有的菩薩證入初地,即迅速地舍身命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此可知徹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夠達到唯心凈土,而執著境界的眾生,只能墮在他心所攀緣的境界。只有能究竟明白因緣果報而沒有絲毫差錯的人,才能透徹了解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另外,關于平等法界不二法門,一切法無生的究竟了義,雖然仰仗佛陀的開示教化而生起信念。但是無奈眾生修行的力量尚未充足,觀照的力量淺薄、內心散亂浮動;再加上外在的境界強大、自身的習氣又重,必須要往生佛國凈土,仰仗佛菩薩及外在境界的殊勝因緣,自心的忍力定力才容易成就,才能盡速地修行菩薩道。

          《凈土十疑論》說:有智能的人內心強烈地想要求生凈土,以便能夠證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如此才是真正體悟了無生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心清凈故國土清凈。愚癡的人被『生』這件事所系縛,聽到人家說往生,就真的當作生來理解;聽到人家說無生,就真的當作無生來體會。卻不知道生即無生,無生即是生。若是不能透徹通達這個道理,彼此隨意交互地爭是說非,這就是誹謗佛法的邪見人啊!」

          問:「心外無有一法可得,佛亦無有去來之相,那里有見佛以及佛來迎接的這件事?」

          答:「一切法唯心而又一心念佛,從唯心的角度來看,心是周遍收攝一切萬法的,既然了解一切的境界唯是心的作用,了知所有的心念無非是佛,因此隨著眾生憶佛念佛的當下,就無不是佛了!《般舟三昧經》說:就如同有人夢到七寶財物,或與親屬相聚而感到歡喜,夢醒之后追尋回憶,不知這些都到那里去了,真是了不可得,我們應當以如此的理解體悟去稱念佛名。(換言之,眾生在迷時雖然也念佛,也求往生,但一旦往生開悟之后,念佛、往生都不可得,念佛、往生本來就是自心中的事。)

          這段經文是比喻一切唯心所作,就在一切『有』的當下本來即是『空』,因此沒有舍報往生去來之事。又因為一切法如夢幻而非實在,則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兩者自然就遺忘而不執著。然而也不是沒有如夢似幻的相貌存在,如此則不會斷滅能念之心與所念的佛。『空』、『有』本來就圓融無礙,所以在本來就無去無來之中,不妨普遍地令眾人見到阿彌陀佛去來之相。因為見即無見,本來就恒常契合于中道。因此佛實在不曾來接引,眾生也不能去往生,一切的感應道交,無非都是自心的顯露發現。就如同造罪的眾生,自己感報地獄的惡相一樣。

          《唯識二十頌》說:『一切法就如同地獄一樣,地獄的眾生都同時見到獄卒刑具等,而又能來作逼害折磨他們的事。』(實則地獄是如幻不實、唯心所造的。)所以這種種苦痛的事,都是罪人們造惡業的心所顯現的,并沒有自心外實在的銅狗鐵蛇等事物。世間種種一切的萬事萬物,也都是如此的。然而這種『毘盧遮那佛』的唯心凈土,雖然沒有局限東方、西方而遍一切處,但是這個只有正見悟解清楚明白、習氣業障都已消除、理事相融圓滿無礙、親自證入無生境界的人,才可以體悟、才可以說唯心凈土。而那些初發心的人,怎么可以隨便仿效而說不必念佛、不用求生凈土呢?」

          問:「《觀無量壽佛經》分明所說的十六種觀想法門,都是收攝心念修習禪定,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觀想得詳細明了圓滿光明,才可以往生凈土,如何以散亂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呢?」

          答:「九品往生的經文顯示,往生的品位各有高低差別。不論上品、下品,統攝而言,不出以兩種心而得以往生,一個是『定心』,譬如修習禪定觀想,則能上品往生。第二是『專心』,只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以一切的善行資助熏習,回向發愿往生凈土,可以成就末后中下二品,但仍須要一生一世全身歸命,盡此一報身精進修行。坐臥之間,要時常面向西方。每當經行禮拜之際、念佛發愿之時,都要懇切勤苦誠心仰望,沒有其它的雜念。就如同墮入地獄遭受刑罰,好象在痛苦的監牢、或被怨家惡賊所打殺、被水火逼迫性命,這時候只有一心一意尋求救拔,期愿能夠早點脫離苦輪。并希望能夠盡速證得無生法忍,廣大周遍地度化一切眾生,承繼弘揚佛法僧三寶,誓愿報答四種重恩,如果能夠如此至誠恭敬,那么他念佛往生的功業,必定不會虛妄而無所得。

          但是如果,言語與行為不相應,信心之力輕微薄弱,不但沒有念念相續的清凈心,反而生起數數間斷的妄念。依靠這種懈怠的修行工夫,臨終時想要往生凈土,只恐怕被業障牽引,同時也很難遇到善友的開示助念。那么臨終時四大分離風火逼迫、身心熱惱痛苦不堪,正念就沒有辦法成就。何以故?我們如今的心念是因,臨終時的反應是果,必須要因地實在,果報才不會虛妄。就如同音聲和合回響才會平順,形體挺直影子才會端正。如果想要臨命終時,十念就可以成就往生,那么只要預先籌辦資糧找對渡口,合集一切的善行功德,回向臨命終時,念念真實而不虛妄,那么往生凈土之事是不用疑慮的。

          凡是善惡這兩件事、苦樂兩種果報,都是身口意三業所造成的,是由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種業果所收攝。若一念心起瞋恚邪淫,即是地獄業;若一念慳貪不舍,即是餓鬼業;一念愚癡昏昧障蔽智能,即是畜生業;一念我慢貢高,即是阿修羅業;一念堅持五戒的心,即是人道的業;一念精進修行十善的心,即是天道的業;證悟人空,即是聲聞業;知一切法因緣所生本無自性而斷離緣起,即是緣覺業;六度萬行一起修習,即是菩薩業;大慈大悲清凈平等,即是佛業。

          如果心念清凈,則感得香華蓮臺七寶行樹、清凈國土而化生,內心染著塵垢,則高山丘陵坑洞坎坷,在濁惡的穢土而受生粗惡的形體。這些都是以目前相同的果報身,借著心念的不一而感得不同的增上之緣。由此可知,一切諸法如果離開我們的自心根原,更沒有其它的體性可說。若是想要得到清凈的果報,只有修行清凈的因行。例如水的性質自然趨向下方而流動,火的特征自然地向上而飛騰,這是由于形勢運數本來就是如此,又有什么可懷疑的呢?」

          永明延壽大師又曾經作四料簡說:「如果有禪而沒有凈土,十個修行有九個差錯蹉跎于道路上,中陰的境界如果現前,一轉眼的時間就隨業力而去生死流轉。假使沒有禪而仍然有凈土,那么萬人修行萬人都可以往生,只要見到了阿彌陀佛,又何必憂愁不會開悟呢?若是有禪又有凈土,猶如戴著雙角的老虎,現世可以為人天的師范,來世速得成佛作祖。如果沒有禪也沒有凈土,恐怕將來見到的就是地獄的鐵床銅柱,萬劫與千生長久的時間,沒有人可以依靠幫助。」

          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早晨起來之后,焚香告別大眾,然后趺坐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后來有一位僧人從江西臨川縣來,經年累月地繞行永明延壽大師的舍利塔,人家問他為什么緣故?他說:「我曾經生病入于幽冥界,見到殿堂的左邊供奉一個僧人的形像,閻王精勤恭敬地禮拜,因此向人詢問閻王所拜的是什么人?回答說是杭州的永明延壽禪師,大師已經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了。閻王尊重他的德行,因此禮拜恭敬他。」(樂邦文類。萬善同歸集)

        上一篇:闡揚凈土教法之圣眾第二05
        下一篇:闡揚凈土教法之圣眾第二03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xxxxfreexxxxx喷水欧美| a4yy私人影院| 91麻豆国产极品在线观看洋子| 黄网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语第一次处破女| 向日葵app下载观看免费|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 韩国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无翼乌全彩里番蛇姬本子| 国产xxxxx| 中文字幕avdvd| 99精品众筹模特私拍在线| 欧美高清video|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9国产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xxxxbbbb|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1000部拍拍拍18勿入免费视频软件 |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播放|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久久久伊人影院| 老师白妇少洁王局长|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 国产一级片在线| 三极片在线观看 | 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女人18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黄色片免费网站| 成年午夜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一级特黄高清在线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