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佛教基本知識(下)02
佛教基本知識(下)02
2007年06月20日16:09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138 字體: 繁體

佛教基本知識(下)02
 
 
 
正果法師著
 
 
 
乙、第二種四正行
 
 
 
皈依三寶的佛弟子,除了學習前面所說的四種正行之外,還有四種正行。如《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說:‘當知復有四種正行:一、諸根不掉,二、受學學處,三、悲愍有情,四、應時時無間于三寶所勤修供養。’這里分別略說如下:
 
 
 
(一)諸根不掉
 
 
 
諸根不掉,就是根律儀。根是眼等六根,掉是掉舉,不讓諸根在色等境相上掉動,是為諸根不掉。六根如門,為出生六識緣慮一切境界的增上依托處,要想使內心不生煩惱或少煩惱,就必須從密護根門作起。故修行用功最初的下手處,應該修行根律儀。根律儀修法的簡單說明,如《瑜伽師地論》二十一卷《聲聞地》說:‘云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愛惡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于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愛惡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于意根,修律儀行,是名根律儀’。
 
 
 
‘尸羅’即戒,義譯清涼。‘律儀’就是軌則。‘守護正念’即于聞思修所得念,正勤修習,不息加行,于時時中善能防守,是名防守正念。‘常委念’就是恒常委細的修習正念。‘行平等位’,即住于善舍心位,或無記舍心位。‘不取相’,即于色等境界中不執取其相。‘不取隨好’,即于色等境上不取其隨附于境上的可愛等相,即由眼根色境為緣生起眼識,眼識無間生起方別意識,由此分別意識,于眼所緣色中,執取其相已,更取可愛不可愛等的隨逐相,于可愛的種種色境相,生起染著,于不可愛的種種色境,生起憎恚,由此生起種種煩惱惡行。
 
 
 
修行的人依戒律儀,時時以正念防心,令根于色境遠離,雖見亦不執取其相。于色境界正現前時,不取隨好,分別意識于可愛色等將生染著,于不可愛色等將生憎恚。即以正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的煩惱相應意識,令其不生所有煩惱,令住于平等舍位,是為防護眼根,于眼根修律儀行,如是乃至意根法塵為緣,生起意識,即此意識有與非理分別俱行能起煩惱,由此意識于可愛的色法將生染著,于不可愛的色法將生憎恚,亦由正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將生煩惱的意識,令其不生所有煩惱,令住于平等舍位,如是名為正念防護意根,于意根修律儀行。
 
 
 
修根律儀行,略有五種差別相:一、能防護,即防守正念,及所修習常委正念,能防護諸根,令不掉動。二、所防護,即眼、耳、鼻、舌、身、意根。三、從何防護,即從可愛不可愛的色境中防護,乃至于從可愛不可愛的法境而正防護。四、如何防護,即于色等境上不取其相,不取隨好。若于色等境相上,將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此境處修行律儀,防守其根。五、正防護,即由正念防護意根,于一切境住平等舍位。這樣精勤修習根律儀,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即于念能不忘失;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于無忘失念獲得任持力;即由是功能勢力,則能成辦奢摩他毗缽舍那進趣所證。如上所說的意義,廣如《瑜伽師地論》二十三卷應知。
 
 
 
(二)受學學處
 
 
 
受學學處,就是戒律儀。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在受皈依以后,隨其自己的能力,應受學如來所制的學處,既受學學處,為了保證清凈,無有垢染毀壞,就必須修行戒律儀。修戒律儀應該注意的事,總略地說有三方面:
 
 
 
一、安住凈戒,即于自己所受學的所有學處,不虧損身業,不虧語業,于身語二業防護清凈,無缺損,無穿漏,是名安住凈戒。
 
 
 
二、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別解脫律儀,即七眾弟子所受學的別解脫戒。于此別解脫善能守護,是名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于此應修行:(一)軌則圓滿,即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成就軌則,隨順于毗奈耶,不為世間人之所譏嫌毀謗,不為持律者、學律者之所呵責,見者聞者,皆生歡喜贊嘆,說名軌則圓滿。(二)所行圓滿,即不行于五處:1、唱令家,2、淫女家,3、酤酒家,4、國王家,5、旃荼羅(譯屠者)羯恥那(譯斷獄官)家。守護別解脫律儀者,于此五處不行,于余清凈無罪處行,是名所行圓滿。五種非所行處,雖是如來為比丘而制,但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人,也應遠離。如《優婆塞戒經》第三卷《受戒品》說:‘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五處所,所不應游:屠兒、淫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故于此五處善能遠離,亦是最殊勝的所行圓滿。(三)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即于諸小隨小學處,若有毀犯,應見為生起大罪惡的根源。如《大般涅槃經》說:‘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滴水雖微漸盈大器,且受報不爽。’又如《地藏菩薩本愿經》說:‘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后有報,纖毫受之。’故不應輕小罪,若有所犯,急速懺悔,令其還凈。于三事能夠如法而行,是名為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
 
 
 
三、受學學處,即于一切所應學處,皆發心受學。受別解脫戒者,雖從戒師所獲得別解脫律儀,得聞少分學處,但于學處未能多知善巧,復應于一切所應學處,自誓皆當修學。從親教師、軌范師,諸善知識,聽聞學習,求得善巧,求得曉悟,并如所教誨,復能受學,是名為受學學處。
 
 
 
(三)悲愍有情
 
 
 
前面說五處觀察所皈依境中,如來由具大悲故,成所皈依處。此大慈悲,亦是如來與外道差別不共功德之一。如《大般涅槃經梵行品》贊佛說:‘大慈愍眾生,故令我皈依。’又如《增一阿含經》第三十一力品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故皈依三寶的,應學如來,于諸有情,斷除損害而修悲愍心。于諸有情,先修悅意慈,見諸有請,皆甚可悅意,復修行極親厚心,極愛念心,欲作恩心,欲拔苦心,無厭倦心,代受苦心,令心調柔自在。
 
 
 
于諸有情生起拔苦與樂的堪能意樂,這有三種修相差別,如《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說:‘一、有情緣慈,即普緣一切有情,發起與樂的增上意樂,修慈俱心,當知是名有情緣慈。二、法緣慈,即善于一切有情,住唯法想增上意樂,不起有情相,正觀唯于法上假說有情,修慈俱心,當知此名法緣慈。三、無緣慈,修慈行者,復于諸法,遠離分別,不起法相,修慈俱心,當知即此名無緣慈。如有情緣、法緣、無緣三慈差別,如是菩薩普緣一切有苦有情,發起除苦增上意樂,修悲俱心,即是有情緣悲。若住唯法想,修悲俱心,即法緣悲。若不起法想,住于無相,修悲俱心,即無緣悲。’如《大般涅槃經》卷十四梵行品說:‘慈之所緣一切眾生,如緣父母妻子親屬,如是義故,名眾生慈。法緣者,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無緣者,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是名無緣。悲喜舍心,亦復如是。’
 
 
 
修慈悲心,能斷嗔恚,是成圣的種姓,而且所得福報,無量無盡,如《大般涅槃經》卷十四說:‘若于一眾生,不生嗔恚心,而愿與彼樂,是名為慈善。一切眾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種性,得福報無量。設使五通仙,悉滿此大地,有大自在主,奉施其安樂,象馬種種物,所得福果報,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皈依三寶的佛弟子,為了成就證圣的種姓,和獲得殊勝莊嚴的大福報,應急起修行慈愍有情的心行。
 
 
 
(四)于三寶所勤修供奉
 
 
 
(1)總說
 
 
 
學佛的人,在皈依三寶之后,應隨時以清凈信心,憶念三寶的功德,隨己力能以其或少或多的諸供養具而為供養。這是培養自己福德的事,也是自己依正二報的莊嚴因行,所以應該歡喜虔誠地時時無間于三寶前隨力勤修供養。
 
 
 
《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戒品》中說:‘于日日中,應于三寶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若未廣設供養,最低限度亦應做到‘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贊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凈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這就是說,若無財物設供,即以身語意三業供養。《寶云經》中,很具體地指示了對于三寶的供養方法,如經第一卷說:‘云何名菩薩恭敬施具足?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香花伎樂繞如來塔,涂掃佛地,若諸朽故崩落,修治嚴飾,如是名為恭敬佛。恭敬法者,聽法、讀誦、受持、書寫、解說,思惟其義,如法修行,不顛倒取義,是名恭敬法。恭敬僧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種種雜物,供給所須,奉施于僧,乃至貧下無所有時,當用凈水敬心持施,如此施者,名恭敬僧施。若能如是供養三寶,是名菩薩恭敬施具足。’
 
 
 
(2)供養差別相
 
 
 
供養有十種差別,如《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說:‘當知供養,略有十種:
 
一、設利羅供養,  二、制多供養,  三、現前供養,  四、不現前供養,
 
五、自作供養,   六、教他供養,  七、財敬供養,  八、廣大供養,
 
九、無染供養,   十、正行供養。’
 
 
 
分別略釋如下:
 
 
 
1、設利羅供養:設利羅舊譯為舍利,這里是指如來的色身。設利羅供養,就是供養者親身現前供養如來的色身,是名設利羅供養。
 
 
 
2、制多供養:制多義翻塔廟,就是于為如來所造的一切塔廟前,無論為新為舊,設諸供養,是名制多供養。
 
 
 
3、現前供養:就是供養者,于如來色身,或于如來的塔廟,親身面對其前現見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
 
 
 
又若供養者,于如來所,或如來制多所,現前施設供養品時,發起增上意樂相應的清凈心,作如是的思惟:‘若一如來法性,即是去來今世一切如來法性。若一如來制多法性,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所有如來制多法性。是故我今供現如來,即是供養其余三世一切如來。供現制多,即是供養其余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龕、若臺、若故制多、若新制多,當知是名菩薩俱供現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
 
 
 
4、不現前供養:即供養者,于不現前一切如來,及如來塔廟,作如是的觀想:‘我現前普為三世一切如來,一切十方如來塔廟,施設供養,當知是名唯供不現前如來及塔廟。又若于佛涅槃后,為供養如來故,為如來造立形像,或塔廟,或龕臺,隨己能力,造一造二,乃至百、千、萬、億,而設供養,亦是不現前供養。’
 
 
 
《瑜伽師地論》說,唯供現前佛及塔廟,獲得廣大福果。若唯供不現前佛及以塔廟,獲得大大福果。若俱供養現不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5、自作供養:即供養者,于如來所,或如來塔廟所,欲設供養,為了恭敬,唯自已親手作供,不使人代作或幫供,是名自作供養。
 
 
 
6、教他供養:供養者為令所余有情皆能培植福德,發心供養三寶,于如來所,或如來塔廟所,欲設供養時,于諸供品,非唯自作,亦勸父母、妻子、朋友等,令于如來所,或如來塔廟所,隨力隨能,作諸供養,當知是名教他供養。若于貧苦無力興辦供養的有情,興慈愍心,將自己供品,布施與他,令其于如來前及如來塔廟前持用供養,愿其招感福樂果報,但自己無所供養,是名唯教他供養。若自己于佛及塔供養,亦施他令供,其名自他俱共供養。
 
 
 
《瑜伽師地論》說,若唯自己供養,應知獲得廣大福果。若唯教他供養,應知獲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養,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7、財敬供養:若于如來及如來塔廟,以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熏香、末香、華鬘、伎樂、幢、蓋、幡、燈、金、銀、琉璃、真珠、瑪瑙等而為供養,是名財物供養。
 
 
 
8、廣大供養:即于前面所說財物供養,長時施設。此復七種:若眾多、若微妙、若現在前、若不現在前、若自造作、若教他造作、若淳凈心,猛利勝解現前;而為供養。即以如是供養所種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廣大供養。
 
 
 
9、無染供養:這有六種:(1)自手供養,即于施設供品,不懷輕慢心,令他代供,為虔誠恭敬,唯自手供養。(2)殷重供養,即令他供養時,自己不住于放逸懈怠,而住于恭敬供養心。(3)不散漫心供養,即于供品,不輕棄擲,而善陳設。(4)無雜染心供養,即施設供品,不雜貪等煩惱而為供養。(5)不于信佛國王大臣諸貴勝前,為得財位等故,詐設種種虛事供養。(6)以清凈物供養,不以三寶不受用的東西,如孫蒜等,及一切有毒之物設供養,唯以清凈物品而為供養。如是六種,說名無染供養。
 
 
 
以上所說財物供養,于諸財物,若自力所集,或從他求得,由勝解心,從具自在所得等,能為供養,當作觀想化身千、百、萬、億于十方一切如來及塔廟供養,恭敬體拜,則能獲得廣大福德資糧。又若自己無力集諸財物,亦無從他求得,及無眾具自在,而可施設供養,以凈信勝解心隨喜一切有情,供養一切如來及塔廟的功德,如是少用功力,亦能集獲攝受菩提的無量福德資糧,學佛的人,于此善巧方便,應勤修學。
 
 
 
10、正行供養:依正法修行,以此正行為供養,是為正行供養。如于少時分,普于一切有情,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于一切諸行修無常苦空無我想,于涅槃修勝利想,于佛法僧修隨念想,于一切法發生忍智信解,于離言法性的真如生起無分別無相心住,于所受尸羅守護無犯,于奢摩他毗缽舍那精進修學,于一切波羅蜜多及諸攝事精進修學,如是等正法行,雖以少少時分修習,其功德亦最勝最妙,最為無上,長時修習,則功德不可思議,能迅速圓證無上菩提。
 
 
 
上來所說十種供養,是以如來為供養境說,如是于法于僧,亦應修學十種供養。如《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說:‘由此十相,應知是名具一切種供養如來;如供養佛,如是供養若法若僧,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3)供養的重心
 
 
 
已說十種供養差別,其中應該注意兩點:
 
 
 
第一、修財物供養,應以至誠恭敬,及廣大菩提心為主,物品豐盛美妙,則其次要。如《阿阇世王授決經》中,貧女供一燈,如來為他受成佛的記,即是最好的例證。如彼經說:‘一時,佛在羅閱祗國(王舍城)耆阇崛山(靈鷲山)中,時阿阇世王(未生怨王)請佛。飯食已訖,佛還祗洹。王與祗婆議曰:“今日請佛,佛飯已竟,更佛所宜?’祗婆言:“惟多燃燈也。”于是王乃敕具百斛麻油膏,從宮門至祗洹精舍。時復有貧窮老母,常有至心,欲供養佛,而無資財,見王作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兩錢,以至麻油家買膏。膏主日:“母人大貧窮,乞得兩錢,何不買食?”母日:“我聞佛生難值,百劫一遇,我幸逢佛世,而無供養,今日見王作大功德,巍巍無量,激起我意,雖家貧窮,故欲燃一燈,為后世根本也。’于是膏主,知其至意,與兩錢膏,應得二合,特益三合,凡得五合。母則往當佛前,燃之。心計此膏不足半夕,乃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當通夕,光明不消。”作體而去。王所燃燈,或滅或盡,雖有人侍,恒不周匝。老母所燃一燈,光明特朗,殊勝諸燈,通夕不滅,膏又不盡。至明朝旦。佛告目連:“今天已曉,可滅諸燈!”目連承教,以次滅諸燈。燈皆已滅,惟此母一燈,三滅不滅,便舉袈裟以扇之,燈光益明。佛告目連:‘止!止!此當來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之所毀滅。”王聞之,向祗婆曰:“我作功德,魏魏如此,而佛不與我決(決定當來果報,就是受記);此母燃一燈,便受決,何以爾也?’只婆曰:“王所作雖多,心不專一,不如此母注心于佛也。”’
 
 
 
第二、應該知道,諸供養中,以正行供養為最上。亦即諸經論中所說的法供養。如《寶云經》卷六說:‘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供養佛。何等為十?以法供養于佛,以救拔濟眾生供養于佛,以教化眾生令立諸善根供養于佛,常與一切眾生利供養于佛,不舍愿行供養于佛,不舍菩薩所行供養于佛,言行相應供養于佛,心無疲厭供養于佛,不舍菩提供養于佛,不以財施供養于佛。何以故?善男子!如來法身不待財施供養,唯以法施供養為上,以具足供養利益眾生,令得安樂常獲善利。善男子!若不能利益眾生,放舍善法,所作無無厭,好喜妄語,志意下劣,心生疲厭,離菩提心,有如是等,不能為諸眾生而作利益。何以故?菩薩要依眾生修諸功德,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眾生,終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為具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不以財施為真供養。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善供養。’
 
 
 
《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在說完十種供養以后也說:‘如是供養(正行供養),為最第一,最上最勝,最妙無上。如是供養,過前所說具一切種財物供養,百倍千倍,乃至鄔波尼殺曇(此云數極義微細義)倍。’由上經論所說,可知正行供養之殊勝。故佛弟子,應該以修學正行供養為主,尤其出家佛弟子,為住持佛法,教化眾生,成辦自己的道業,更應該特重修學正行供養。
 
 
 
(五)皈依三寶所獲功德
 
 
 
甲、依經總說
 
 
 
皈依三寶的功德,其殊勝廣大難可校量。如《希有校量功德經》中,阿難請問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得幾所功德?‘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此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形如車箱,南陜北廣,假使善男子善女人,滿一百年,持于世間一切所有娛樂之具,盡給施與,復以四事具足供養,恭敬體拜,乃至滅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塔廟,皆以香花酥油燈燭,作倡伎樂,繪彩幡蓋,種種供養,于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否?”阿難白佛言:“甚多,世尊!”佛言阿難:“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凈作如是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金剛經》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大悲經》卷三禮拜品說:‘阿難,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污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披著袈裟者,于此賢劫彌勒為首,乃至最后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佛所,于無余涅槃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余。何以故?阿難,如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終不虛設。’
 
 
 
第一種經,是總說皈敬三寶的功德,后三種經,是各別贊說皈敬佛、皈敬法、皈敬僧的功德。諸經中贊嘆皈敬三寶的文句很多,這里僅引四經,以作皈依三寶所獲功德無量的圣教證據。
 
 
 
乙、依論別說
 
 
 
(一)第一四德
 
 
 
皈依三寶的功德,在《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中,說獲兩類四種功德。第一四德如彼論說:‘受皈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凈。’
 
 
 
一、獲廣大福:即皈依者,由供養現前佛,不現前佛,及塔廟,與法僧,當知獲得無量大福德果報,攝受無量廣大梵福,由此能于無量大劫中不墮惡趣,圓滿無上正等菩提的資糧。廣如《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所說供養三寶功德應知。
 
 
 
二、獲大歡喜:即皈依者,于佛法殊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皈依三寶故,了知世出世間道,于此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皈依三寶故,能遠離眾苦及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如是思惟,發生歡喜。又思惟隨順修道,便能證得速疾通慧,發生歡喜。如是等無量歡喜灌溉其心,數數作意思惟,心常歡喜住,故為獲大歡喜。廣如《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卷所說應知。
 
 
 
三、獲三摩地:這有三種差別:1、得三摩地。2、三摩地圓滿。3、三摩地自在。‘皈依三寶者,由發起希求證得殊勝功德的善法欲,具足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止觀,正知而住等,對治障礙三摩地的所治法已,創獲初靜慮未至定,是為得三摩地。其次,由已得三摩地,于少分微妙定中,不生喜足,于殊勝的根本定,見勝功德,更起希求意愿,勇猛精進,策勵而住,依正方便,獲根本靜慮,得離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遠離諸欲,遠離一切惡不善法,于初靜慮圓滿五支具足安住,是名三摩地圓滿。復次,行者雖然已經證得根本三摩地,但其心中猶為三摩地生起愛、慢、見、疑、無明等煩惱之所染污,其心于入住出未能隨意自在,未名圓滿清凈鮮白。為了使諸煩惱不現起故,為練心調心故,誓證心自在性,定自在性,依樂斷樂修,正勤方便,常勤修習。由如是正修行故,于三摩地獲得自在,依止彼定自在性,其心清白,無有瑕穢,乃至獲得第四靜慮,及能引發神通智慧,是名三摩地自在。這得三摩地,三摩地圓滿及三摩地自在,總名無上的世間一切種清凈。’廣如《瑜伽師地論》二十卷所說應知。
 
 
 
四、獲大清凈:這是說獲得出世間一切種清凈,此略有五種:1、入圣諦現觀。2、入圣諦現觀已,離諸障礙。3、入圣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4、修如所得道。5、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
 
 
 
(1)現觀,就是明了現前觀無戲論界境,此境是圣無漏無分別智所證真實,故名圣諦。明了現前觀此圣諦境,故名入圣諦現觀。入圣諦現觀時,光明的無漏智慧生地,如黑暗的有分別煩惱障礙,即時除滅,種種惡不善業,永不現起,于愛盡的寂滅涅槃界中,心善安住,無復退轉,如是心安住時,名已入圣諦現觀。
 
 
 
(2)入圣諦現觀以后,為遠離諸余障礙法,于行住坐臥中,勤修對治,于障礙法,隨所生起,即便遠離,如是名為遠離障礙。
 
 
 
(3)復為證得神通智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如于佛法僧戒已得證凈,即以證凈為依止故,于佛法僧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思隨順修道歡喜事故,更能證得速疾通慧,是為入圣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
 
 
 
(4)由所生起廣大歡喜灌溉其心,為斷除余障,為證所余無漏功德,于少分殊勝所證,心無喜足,于諸善法轉上轉勝微妙處希求而住,復修習如前所得類道,由此修道,獲得殊勝所證法,是名修習如所得道。
 
 
 
(5)由精進無間地修道故,所有煩惱無余永斷,證得五無學蘊,即戒蘊(無漏戒),定蘊(無漏定),慧蘊(無漏慧),解脫蘊(無學勝解),解脫知見蘊(無學正見),名極清凈道。由得無學清凈知見,于無明愛永斷無余。無明斷故,于現法中證慧解脫;愛斷盡故,于現法中證心解脫。入無學位,名為證得極清凈道果。由證極清凈道果,遠離諸過,住圣所住處,名為功德。如是極清凈道及果與功德,總略說名證得極清凈道及果與功德。
 
 
 
總上所說入圣諦現觀等五種,皆是出世間清凈,故說大清凈。廣如《瑜伽師地論》二十卷所說。皈依三寶的佛弟子,現前雖然未得這些大清凈法,但只要自己依教奉行,是決定可以證得的。
 
 
 
(二)第二四德
 
 
 
皈依三寶的第二類四種功德,如《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說:‘復獲四德:
 
 
 
一、大護圓滿。
 
 
 
二、于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
 
 
 
三、得入聰睿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
 
 
 
四、為于圣教凈信諸天歡喜愛念,謂彼天眾心生歡喜唱如言:我等成就三皈依故,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皈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一)大護圓滿,是說由皈依三寶故獲得生圓滿。生圓滿依內有五,依外有五,合有十種。
 
 
 
依內五種是:
 
 
 
1、眾同分圓滿,即生在人中,得丈夫身。
 
 
 
2、處所圓滿,即生在中國,不生邊地(有四眾弟子游行處)。
 
 
 
3、依止圓滿,即諸根具足。
 
 
 
4、無業障圓滿,即無五無間隨一業障。
 
 
 
5、無信解障圓滿,即于圣教發生清凈信解,不于邪惡處發生信解。
 
 
 
以上五種,都是有情內身上所具的圓滿相,故名內圓滿。
 
 
 
依外五種是:
 
 
 
1、大師圓滿,即值遇大師出世。
 
 
 
2、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即佛正演說正法,依世俗相安立十二分教法。
 
 
 
3、勝義正法隨轉圓滿,即依大師開示的正法修行,于沙門果證得圓滿。
 
 
 
4、正行不滅圓滿,即世尊雖已入般涅槃,世俗正法未滅,可依之修行正行。
 
 
 
5、隨順資緣圓滿,即依正法修行,有信心善士奉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具。
 
 
 
十圓滿義,如《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卷廣說。
 
 
 
(二)于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有外道建立種種惡見、毀謗,無有布施果報,無有后世,無善惡行因果,乃至無真阿羅漢,此為邪解,于此邪解信受,即成為聽聞正法的障礙,故名邪信解障。由皈依三寶故,于正法信解領悟,這些障礙,即得輕微,乃至無漏慧生,邪信解障,即永滅不生,廣如《瑜伽師地論》二十一卷中說。
 
 
 
(三)得入聰睿正行正至善士眾中,聰睿即聰明睿哲。聰明即與引發慧相應。睿哲即與俱生慧相應。遠離邪行的無顛倒行名為正行。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故名正至。善士即佛及弟子,或有具戒具德,善守好學,柔和質直的人,亦名善士。皈依三寶的人,由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成就引發慧,和俱生慧,行無倒行,趣聞于煩惱寂靜處,故得人于聰明睿哲的正行正至的善士眾中。
 
 
 
(四)為于圣教凈信諸天歡喜愛念,諸天多由皈敬三寶、受五戒、修行十善而得生天中,故見有人皈依三寶,皆歡喜愛念,知道皈依三寶的人,死后必來生天上,為增加自己同類而歡喜。
 
 
 
如《佛說嗟蔑曩法天子受三皈依獲免惡道經》說:‘有一天子名嗟蔑曩法,天報將盡,唯余七日,現五衰相:一、身無威德。二、垢穢旋生。三、華鬘萎萃。四、身出臭氣。五、兩腋流汗。自知命終以后,墮閻浮提王舍大城,以宿業故而受豬身,由是之故,宛轉于地,悲哀啼位。后由帝釋天主勸其皈依三寶,告嗟蔑曩法天子言:賢者!汝可誠心皈命三寶,應作是言:“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時彼嗟蔑曩法天子,以死怖故,畏墮傍生豬身故,以至誠心遙念禮敬,皈依三寶,受三皈已,心不間斷,以至命終,生縐史多(此云知足)天,受五欲樂。諸天天眼能見其下,不能觀上,故帝釋天于嗟蔑曩法天子死后觀其生處,因縐史多天在帝釋以上,盡天眼力,不能觀見,乃往世尊前請問,佛告彼已生縐史多天,帝釋聞已,歡喜地贊嘆以頌說:‘若皈依于佛,彼不墮惡道,棄舍人身已,當獲得天身。若皈依于法,彼不隨惡道,棄舍人身已,當獲得天身。若皈依于僧,彼不墮惡道,棄舍人身已,當獲得天身。”又說:‘誠心皈命佛,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佛心常憶念。誠心皈命法,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法力常加持。誠心皈命僧,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僧威常覆護。’世尊印可帝釋所說,而說言如是如是。’由上經文所說,故知于圣教凈信的諸天,見著皈依三寶的人,必歡喜愛念。
 
 
 
二、受持五戒
 
 
 
(一)總說受戒功德
 
 
 
學佛的人,在皈依三寶以后,其具體的實踐規則,即為受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諸酒五種戒法。如《大寶積經》八十二卷《郁長者會》說:‘復次,長者!在家菩薩,應受善戒,所謂五戒。’《阿難問事佛吉兇經》說:‘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
 
 
 
《辯意長子經》說:‘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謂為五:
 
 
 
一者慈心,不殺群生,善養物命,令眾得安。
 
二者賢良,不盜他物,布施無貪,濟諸窮乏。
 
三者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齋精進。
 
四者誠信,不欺于人,護口四過,無得貪欺。
 
五者不飲酒,不過口行。此五乃得生天。’
 
 
 
《最勝無比經》說:‘爾時世尊,復告阿難:若善男子,或善女人,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乃至復能盡形壽,受持五戒,獲福轉勝。阿難當知,如前所說,一曰一夜八戒福德,比盡形壽五戒福德,復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數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優婆塞五戒相經》中,佛答凈飯王請求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相說:‘憍曇(即翟曇)!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
 
 
 
《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于惡道中,戒為橋梁。死海水中,戒為大船。’論長行文中并說:‘譬如大地,為生長一切萬物的依處,戒亦如是,為生長一切世出世間善法的依處。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持戒,生于天上;上品持戒清凈可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故受持戒法的人,若守護無犯,則能遠離一切災難恐怖,具足一切善法順緣,常為善神之所守護,三寶之所加持,可得之愿,隨其所求,皆得成辦。’所以《大智度論》說:‘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二)略說五戒
 
 
 
甲、戒的意義
 
 
 
五戒,即從大德師長前乞受:‘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盡形壽不邪淫,盡形壽不妄語,盡形壽不飲酒。’這五條戒,為得人天善趣異熟報身的根本,也是修行圣道與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所以學佛的人,在皈依三寶之后,就應該受持五戒。戒是防止義,能防非止惡,故名為戒。
 
 
 
五條戒中,前四條是性戒。性是體性義,即殺生等四種事情,本性上即是一種惡法,不管受不受戒,誰作了都是惡性的罪行,于此惡性行守護不作,故是性戒。最后一條,屬于遮戒。就是在飲酒的本性上說,不是惡行,本性非罪,故飲酒不是性罪,但飲酒亂性,開不善之門,是生罪之因,可以導致罪行,障礙定等善法,佛陀為了防護修行人的凈行,遮令不飲諸酒,所以制戒,故名遮戒。
 
 
 
乙、別說戒相
 
 
 
(一)殺生戒
 
 
 
不殺生戒相。生是有情的生命,殺是用刀槍木石毒藥等東西,斷絕有情的生命,這是一種殘忍的罪惡行動。佛法以慈悲為根本,殺害有情的生命,是違反佛法的慈悲本懷的,所以應當戒殺。這殺罪在受持五戒的人犯了的時候,有可以懺悔和不可以懺悔的差別,假若殺的是一個人,或人胎,而自己的精神又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所要殺的是實有的人,由于煩惱相應,內心里發起了斷絕他生命的殺念,無論是自己殺,或教人殺,在方法上,用刀用槍,用毒藥,勢力逼迫等,只要自己蓄意想般的人,因此而死了,即構成不可懺悔的根本罪。受戒的人不作這樣的事,即是守持不殺戒。
 
 
 
若于上說條件不具足,如所殺非人,或精神錯亂,或不知是人,或無殺心而誤斷彼命,皆是可以懺悔的殺罪。若僅僅于人或畜生系縛、禁閉、打傷等,是殺生的方便罪而不是正罪。應該知道,五戒中的殺戒,原則上是不應該殺一切眾生,如《大寶積經》八十二卷《郁伽長者會》,說到五戒文中就說:‘不殺一切諸眾生等。’這是說在家菩薩受了五戒,修習慈心不應該殺一切眾生,但并不是凡殺了一個眾生都是犯了殺戒的根本罪不可懺悔。這以下對于五條戒相都依《優婆塞五戒相經》作一簡略地抉擇。
 
 
 
《優婆塞五戒相經》說:‘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系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經文是說,殺戒由五種因緣成不可悔罪,一是人,即所殺的人,或人胎,非是畜生等。二人想,即能殺者的想不錯亂,意識上清楚地知道所殺的是人,而作人想,非作畜生等想。三有殺心,即意識中發起斷絕其人生命的殺心。四興方便,即殺害的加行,如置刀、購槍、配藥、計劃等,為達到究竟斷絕人命的種種方法,是為方便。五被殺人命斷,即被殺的人因能殺者刀殺,或槍擊,或毒藥等而死了。只要這五個條件具足,其被殺死的人,無論是自己殺的,或教人殺的,遣使殺的,被殺的人生命斷絕時,殺者即犯了殺戒的不可悔罪,而失掉戒體,不復成為優婆塞了。還應該知道,勸贊人死,其人因此而自殺了,也是不可悔罪。持戒者于此應該特別注意。若五個條件不具足,被殺者雖然死了,亦是可以懺悔的殺罪。余打傷、系縛等為方便罪,皆可懺悔,廣如經說應知。于上說殺生事不作,就是守持不殺生戒。
 
 
 
(二)偷盜戒
 
 
 
不偷盜戒相。偷盜是不與取,即他人的財物等,不給與自己,自己以盜竊心,將其取離本處而據為己有,是為偷盜。包括教別人替自己偷盜,或以勢力奪取,或以方法侵占,或借用抵賴不還,或拐騙、貪污、漏稅等,皆是偷盜,只要價值滿足數量,生起得心,即犯盜戒根本罪,成不可悔。自己不作這樣的事,就是守持不偷盜戒。若盜竊未成,或價值不滿數量,或以破壞心而破壞他人財物等,皆是方便罪,可以懺悔。于上說偷盜行不作,就是守持不偷盜戒。
 
 
 
《優婆塞五戒相經》說:‘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離本處。用心者,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用身分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余處。’經中所說重物,即價值五錢。此盜戒,以六種因緣成不可悔罪:
 
 
 
一、他物,即所偷盜的東西,自己無主權。
 
 
 
二、他物想,即思想不錯亂,意識上清楚地知道所偷盜之物是他人所有。
 
 
 
三、盜心,即由貪煩惱相應,于他人物生起偷盜心。
 
 
 
四、興方便,即進行偷盜的種種方法,包括自取、教人取、遣使取。這三種取中,又有苦切取、輕慢取、詐稱他人名字取、強奪取、受寄取六種。
 
 
 
五、值五錢,即價值滿足。律攝中說五磨灑,古德說是八十小錢,或八分白銀。
 
 
 
六、離本處,即將他人物取移原放處所。
 
 
 
六緣具足的偷盜事,即犯盜戒不可懺悔的根本罪,而失掉戒體了。若六緣不具,取了他人的東西,或以破壞心毀壞他人之物,皆是可以懺悔的罪。經中又說以七種因緣雖取他人物無犯,即:1、己想—于所取物誤認為是自己的。2、同意—所取物的主人,與己親厚,知己取用,其心歡喜。3、暫用—取物時無盜心,只是暫時借用即還。4、無主—即不知所取物有人攝屬。5、狂。6、心亂。7、病壞心。最后三種,皆由神經錯亂而取他物。盜戒可悔不可悔罪,《優婆塞五戒相經》中分別很詳,應閱讀參考。
 
 
 
(三)邪淫戒
 
 
 
不邪淫戒相。淫是兩交會法,邪淫是指與非自己的妻子之外的女人行兩交會法。若女人為父母兄弟兒女親眷等所守護,或者為國家法律所保護,出家修行女為戒法所守護等,與這些人行兩交會法,乃至與傍生行交會法,都是邪淫。即自己的妻子,若受持一日的戒法中,或有娠、乳兒及非時、非道、非處(地點如清凈道場處)行兩交會法,也是邪淫,作這些兩交會的時候,自己的精神是清楚的,無錯亂想,起愛樂心,即得根本罪。若只摩觸,言語調戲等,是邪淫的方便罪。自己不作這樣的事,就是守持不邪淫戒。
 
 
 
《優婆塞五戒相經》說:‘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癡結縛根本不凈惡業。是中犯邪淫有四處:男、女、黃門、二根(一身中具有男女根的人)。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亦同于上類。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淫,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淫,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小可悔(遠方便故)。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近方便故)。若優婆塞婢使已經嫁有主,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余犯如上說。三處者:口處、大便、小便處。除是三處,余處行欲皆可悔。若優婆塞婢使未配緣,于中非道(即非三處)行淫者,犯可悔罪,后生受報罪重。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處(口及大便處)犯不可悔罪。余輕犯罪同上說。若優婆塞共淫女行淫,不與值者,犯邪淫不可悔。與值無犯。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共彼行淫行,女者三處犯不可悔。輕犯同上說。若優婆塞自受八支(一日一夜八關齋戒)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無復邪正,一切皆犯。若優婆塞雖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凈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這邪淫戒,以三種因緣成不可悔:
 
 
 
一、有淫心,即行淫時,心極愛樂,如饑得食,如渴得飲。
 
 
 
二、是道,道即口及大小便處,于此三處行淫是名為道。
 
 
 
三、事遂,正行交會。
 
 
 
經中僅說自受八關齋戒行淫犯不可悔,應知己妻受八關齋戒共彼行淫亦不可悔,以是破他梵行故。
 
 
 
(四)妄語戒
 
 
 
不妄語戒相。妄語即虛妄不實的語言,自己意識不錯亂,意欲欺誑他人,對于能夠了解語言意義的一人或多人,說自己得了禪定神通等功德,或說證得預流果等,這叫妄說上人法,即超過普通人的常識以上的法。只要聽的人了解自己所說的意義,不管其信與不信,即犯了妄語戒的本罪,這里面包括他人以如上所說的事來向自己詢問,而自己用語言答認,或現相默認等,都是大妄語的本罪。假若自己說的話,聽的人不了解所說語言的意義,或自己說得不具體等,雖是不實的語言,但只是妄語的方便罪。若平常小事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皆是可以懺悔的小妄語罪。自己不說如上諸妄語,即是守持不妄語戒。
 
 
 
《優婆塞五戒相經》說:‘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呵妄語,贊嘆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圣法,自言我是羅漢,向羅漢者,犯不可悔。若言我是阿那含、斯陀含、若須陀洹,乃至向須陀洹。若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若得慈悲喜舍無量心,若得無色定、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不凈觀,阿那般那念。諸天來到我所,諸龍、夜*、薛荔、毗舍阇、鳩盤茶、羅剎來到我所,彼問我,我答彼,我問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余亦如是說。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犯中可悔(未決定了解故言可悔)。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實見而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妄語皆犯可悔。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遠方便罪),犯下可悔。言而不盡意者(近方便罪),犯中可悔。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若心亂,不覺語者無犯。’此中妄說上人法的大妄語,以五緣成不可悔:
 
 
 
一、所向是解義的人等。
 
 
 
二、是人等想。
 
 
 
三、有欺誑心。
 
 
 
四、說重事,即說是羅漢等。
 
 
 
五、聽者解義。若向聾人、癡人、不解語人說,及向畜生等說,并屬中可悔罪。
 
 
 
(五)飲酒戒
 
 
 
不飲酒戒相。酒是一種有刺激性的飲料,喝了以后,擾亂人的神經,使人容易失掉本來平靜的心行,引起躁動、煩惱,乃至使人顛倒狂亂,生事肇禍。佛陀意在令修行的人,不致于逸亂性,而造作惡行,所以制令不飲酒戒。這里所說的酒,包括一切可以醉人的酒,無論是糧食作的、果子作的、藥物等作的、干的、濕的,都在戒禁之內。于諸酒不飲,即是守持不飲酒戒。
 
 
 
《優婆塞五戒相經》中說:‘諸比丘、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花、果,用種子,諸藥草雜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為酒。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為飲,犯罪。若飲谷酒,咽咽犯罪。若飲醋酒,隨咽咽犯。若飲甜酒,隨咽咽犯。若啖曲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啖滴糟,隨咽咽犯。若飲酒淀,隨咽咽犯。若飲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飲,皆不犯。’酒戒但是遮罪,為防護過患,所以與前四性戒同制,實是可以懺悔的戒。此酒戒三緣成犯:
 
 
 
一、是醉性,即飲之醉人。
 
 
 
二、酒想,即想無錯亂,心知是酒,或酒和合的飲料等。
 
 
 
三、入口,入口嘗咽即成犯罪。
 
 
 
咽咽犯罪,即結歸可以懺悔的罪。若飲食不知有酒,或雖是酒煮之物,但以失去酒性,不能醉人,飲食之并皆無罪。
 
 
 
(三)殺生等過患
 
 
 
殺生等五事,是殘忍、犯法、不道德、不誠實、放逸散亂的罪行。犯之輕者,自心中常懷恐懼、疑畏、眷屬不和、朋友不信、失事處悔等。為善人所呵,為法律所制裁,為輿論所聲討,為社會所憎惡,為智者所厭嫌等。從業果上來說,殺生種短命業因緣,偷盜種貧窮業因緣,邪淫種怨家業因緣,妄語種誹謗業因緣,飲酒種愚癡業因緣。若于殺生等事犯之重者,則成三惡趣因,未來人身尚且不保,更想于善趣中得到康樂財富等善法順緣,那是從夢想中也不會得到的。學佛的人,其最高目標,固在圓證無上佛果,但能作此佛果因行基礎的所依體,以人身為最善最勝。殺生等事既然是三惡趣的因,與學佛人應修的正行相反,而且于眾生有大損害,于自己有很多過患,故必須戒除。
 
 
 
如《優婆塞戒經》第三卷《受戒品》說:‘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一切眾生因殺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圣呵責、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罹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舍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后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瓜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于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賢圣之所呵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舍此身已,墮于地獄,受得惡色、惡力、惡名、饑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后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貧于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若復有人樂于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舍此身已,入于地獄,受大苦楚,饑渴熱惱,是名后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減少。善男子!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斗諍,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在惡報。舍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饑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后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臭爛。善男子!若復有人樂為邪淫,是人不能護自他身,一切眾生,見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于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淫現在惡果。舍此身已,處在地獄,受惡色力,饑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后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口,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男女,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大智度論》第十三卷中,依經所說,于殺生列舉十罪,于偷盜列舉十罪,于邪淫列舉十罪,于妄語列舉十罪,乃飲酒列舉三十五失。《出家緣經》,于飲酒說三十五惡。《分別善惡所起經》中,于飲酒醉,得三十六失。愛樂廣詳者,可取經論披讀。
 
 
 
(四)受持五戒的利益
 
 
 
五戒是遠離一切惡法,生長一切善法的基礎,能受持五戒,則能漸斷一切惡因惡果,生長一切善因善果。故經中說五戒行是世間莊嚴具中的殊勝莊嚴,是無上微妙的寶藏。如《優婆塞戒經》第三卷說:‘善男子!優婆塞戒,名為瓔珞,名為莊嚴,其香微妙,熏無邊界,遮不善法,為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
 
 
 
受持五戒,能遠離修習善法的障難,具足增長善法的順緣。如來在《灌頂經》里說,若持五戒,有二十五位善神護衛,在人左右,守于宮門宅戶之上,使萬事吉祥,故嚴持五戒的人,非人、災害等不能侵犯,因而能夠順利地斷除惡法,進修善法。如《法句譬喻經》卷四說:‘戒德可恃怙,福報常隨己,見法為人長,終遠三惡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龍邪毒害,不犯持戒人。’又持五戒者,是于一切眾生不作損害惱亂,清廉守正,貞潔不亂,誠實不欺,無迷亂誤失,由此之故,心安理得,喜樂無苦。所以《大般涅槃經》十一卷說:‘持戒則為樂,身不受眾苦,睡眠得安穩,寤則心歡喜。’
 
 
 
五戒的有漏果報,能招感殊勝的人天福報,如《辯意長者子經》說:‘不殺得長壽,無病常鮮肥,一切受天位,身安光景至。不盜常大富,自然錢財寶,七寶為宮殿,娛樂心常好。男女俱不淫,身體香潔凈,所生常端正,德行自然明。不欺口氣香,言語常聰明,談論不謇吃,所說眾奉行。酒肉不過口,無有誤亂意,若當所生處,天人常奉侍。若其壽終后,二十五神迎,五福自然來,光影自煒煒。’
 
 
 
又嚴持五戒,即為得一切戒的根本,證得一切無漏功德和圣界的所依器。如《優婆塞戒經》卷三說:‘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何以故?是戒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又說:‘善男子!僧已和合聽汝受持優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由持五戒有如是功德,故《大智度論》第十三卷也說:‘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論中還用多種譬喻,贊嘆持戒功德,呵責破戒過失,當檢論披讀,以廣聞慧。
 
 
 
由上經論所說持戒功德,可以知道,無論求現世與后世的利益,有漏與無漏的功德,皆當以清凈受持五戒為根本,由此道理,凡是受了五戒的優婆塞與優婆夷,都應當嚴持凈戒。
 
 
 
(五)分滿受持
 
 
 
經律論三藏中,都說對于五戒可以一分受持,多分受持,乃至圓滿受持。因為近士男女,居于在家,受世間樂,兼修福德戒行,限于自己能力環境等,難于圓滿受持五戒,故如來特地開許其發心受持一戒二戒,乃至圓滿受持。
 
 
 
如《優婆塞戒徑》第三卷說:‘若受三皈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皈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皈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持五戒,是名滿分。’《大智度論》第十三卷說:‘是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淫優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分行者,盡持五戒。斷淫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婦不復行淫。’是名五戒。’五戒之中,于殺盜淫不飲酒四罪不作,是身善律儀。妄語不作,是口善律儀。受一分多分,皆得戒律儀。如《成實論》第八卷說:‘佛說優婆塞有五戒,問曰:“有人言,具受則得戒律儀,是事云何?”答曰:“隨受多少,皆得律儀,但取要有五。”’
上一篇:佛教基本知識(下)03
下一篇:佛教基本知識(下)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xxxx综合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视频一区| 成人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 成人精品在线视频|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91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电影第一页| 日韩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久免费电影|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电影久久久| 欧美专区日韩视频| 欧美成人网在线| 日韩av在线免费播放| 欧美黑人又粗大| 中文字幕亚洲自拍|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日本19禁啪啪免费观看www|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 国产欧美在线看|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 | 九九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亚洲精品ady| 国产精品白嫩初高中害羞小美女|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 成人午夜小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免费 | 精品高清美女精品国产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av|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999|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精品av网址| 中文字幕一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