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佛教基本知識(下)03
佛教基本知識(下)03
2007年06月20日16:12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840 字體: 繁體

佛教基本知識(下)03
 
 
 
正果法師著
 
 
 
三、修行十善業
 
 
 
(一)深信業果決定
 
 
 
佛法所說的義理,在世俗諦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業果決定。即世出世間的果報,都是由染凈業力為緣而顯現,依業流轉,依業出離,此理決定不虛。
 
 
 
如《佛說十善業道經》說:‘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于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心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家,設無量億自在梵天,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凈,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于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
 
 
 
業是身語意的造作,順理利人的造作,是善業。違埋損人的造作,是惡業。善業有生樂果的力用,惡業有生惡果的力用。善惡業招感果報的功能勢力,如善業未為邪見損害,惡業未修善法對治,縱經百千萬億大劫,也不會消失,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決定感受果報不虛。所以如來在諸經中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善惡業行是由自己造作的,果報成熟的時候,也是自己領受,決無他人能夠代替。如《地藏菩薩本愿經》說:‘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后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又如《妙法圣念處經》卷第一說:‘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鴻縛,如蠶等無異。’又《法句經.身受品》說:‘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代。’又《佛般泥洹經》卷下說:‘善惡隨身,父有過惡,子不獲殃;子有過惡,父不獲殃。各自之死,善惡殃咎,各隨其身。’而且業力成熟了的時候,是無法避免逃脫的。如《有部毗奈耶》四十六卷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于前諸經所說善惡業果決定的道理,學佛的人能夠信受不疑,即是于佛法中生起了世俗道理的正見(勝義正見即無我理)。得了這一正見,學佛就有了穩固的基礎,知道掌握自己的業行而斷惡修善,乃至轉染成凈,圓證無上的佛果、菩提,這也就是真正掌握了自己凈化的命連。
 
 
 
(二)業道名義
 
 
 
業行的體相差別,非常深廣復雜,聲聞與菩薩的智慧也都不能詳盡了解,唯有佛陀的一切種智才能夠究竟窮知。但是如來在經中說,一切業行,以十業道為根本。十業道中有善有惡,惡的名十惡業道,善的名十善業道。十惡業道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貪欲、嗔恚、邪見。殺生等三種是身惡業,妄語等四種是語惡業,貪等三種是意惡業。十善業道即: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綺語、無貪、無嗔、正見。以身口意去造作殺生等,離殺生等,就是善業惡業。
 
 
 
業以思心所為體,十善十惡皆是業行,是思心所的游履處,業之道故,立名業道。依《俱舍論》及《瑜伽師地論》六十卷說,思是業非業道;殺生乃至綺語七支,其業亦是業道;貪嗔邪見,是業道非業。又善惡業行,使人趣向于六趣,通生苦樂異熟果故名為業道。即造作名業,能通名道。學佛的人,于信解業果決定之后,即應當在受持五戒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行十種善業,作為獲得人天身、聲聞、獨覺、無上菩提的根本。
 
 
 
如《十善業道經》說:‘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于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圣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修行十善業道,既然是首重永斷十種惡業,即必于十惡業道分別了解,才能清楚地知其如何永離而凈修十善業,故此先須分別十惡業道。
 
 
 
(三)十惡業道決擇
 
 
 
甲、業道自相
 
 
 
《瑜伽師地論決擇分》五十九卷說五種相,建立十惡業道自性差別。即:事、想、欲樂、煩惱、方便究竟。《雜集論決擇諦品》亦說五相。如彼論說:‘又殺生等,應以五門分別其相、謂事故、意樂故、加行故、煩惱故、究竟故。’此中意樂攝《瑜伽師地論》的想和欲樂,想與樂所作欲,俱是意樂故。《瑜伽師地論》加行究竟為二,加行是方便,究竟是圓滿,分開別說,更為顯了。并且《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八卷也是這樣分法,如彼論說:‘云何殺生?謂于他眾生(事),起殺欲樂,起染污心(煩惱),若即于彼起殺方便(加行),及即于彼殺究竟中所有身業。’于余九業道,皆作如是分別。故《雜集論》所說五相即《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五相,又與《決擇分》五相無違,并且便于說明業道自相建立的差別,故這里依之決擇十惡業道,但次第則依《本地分》而說。
 
 
 
一、事:即起殺生等業的所依處事,《瑜伽師地論》、《雜集論》俱說于有情數,非有情數,隨其所應,十惡業道依之而轉。實通三處起,即殺生、邪淫、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嗔恚大業道,于有情處起。綺語業道,依名身處起,即依非情處起。偷盜、貪欲、邪見三種,通情非情處起。
 
 
 
二、意樂:就是于造作業行的所做事上,生起想意樂,及起當作此業道的意樂。《瑜伽師地論》說:‘想有四種,謂于彼彼非彼想,非于彼彼彼想,于彼彼想,非于彼彼非彼想。’四種想中,唯第三想是業道,以無錯亂故。《瑜伽師地論》說:‘欲樂者,或有倒想,或無倒想,樂所作欲。’樂所作欲,即樂欲所作。這里的意樂,即包括《瑜伽師地論決擇分》所說的想與欲樂。
 
 
 
三、煩惱:即貪嗔癡,如其所應,或總起,或別起。即造殺生等業時,由貪等煩惱相應,或貪嗔同起,或貪癡同起,或嗔癡同起,或貪嗔癡一切皆具。
 
 
 
四、加行:即殺生等業的作用,或由自己,或教他人發起身語意三業,進行殺生等的方便,即于樂欲所作發起的三業,如策劃、布置等,皆為究竟完成樂欲所作業的加功用行,故名加行。
 
 
 
五、究竟:即于樂所作業,由彼彼加行、殺生等業道,或于當時圓滿,或于后時圓滿,是為究竟。
 
 
 
殺生等惡業,若上述五相不具,此業即非圓滿業道所攝。若五相具足,此業即是圓滿業道所攝。
 
 
 
此下以五相分別建立十惡業道:
 
 
 
一、殺生:殺生業道以有情數眾生為事。意樂即能害者于眾生所,作眾生想,及起必殺害的樂欲。這種想即名于彼眾生不顛倒想,依此想作如是欲心:我當殺害彼眾生,如是名為殺生意樂。這能殺害眾生的人,或由貪煩惱所蔽,或由嗔煩惱所蔽,或由癡煩惱所蔽,或貪等二種煩惱所蔽,或貪等三種煩惱所蔽,而起殺生的造作心,是名煩惱。用意樂與煩惱,由自己、或教他人,發起方便加害眾生,是為加行。若由加害之時,被害眾生當即命終,便于當爾之時說名成就究竟業道。若加害之時,被害眾生未即命終,于后時舍命,由此方便彼眾生命終時,說名后時成就業道。
 
 
 
二、偷盜:偷盜業道以他人主權所攝的有情數與非有情數為事。意樂,即于他人所攝事起想,及于彼起偷盜樂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起一、或起二、或具起三種。加行,即自作教他作等種種偷盜業行。如挖墻竊盜,伏道劫奪,拒債不償,受寄不還,諂誑詐取,以勢力脅迫等。究竟,《瑜伽師地論》說移離本處,《雜集論》說取為己有。二義兼取為善,以為利他而盜,或由憎嫉等,以嗔恚心破壞他人所攝之物,雖不取為己有,亦成業道故。
 
 
 
三、邪淫:邪淫業道事,即非所應行欲行之女,或雖所應行,于非支、非時、非處、非量,及不應理的一切男與不男。支是支分,除產門外,所有余分,皆名非文。非時有五,若穢下時、胎圓滿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有疾病時、是名非時。非處,即諸尊重所集會處、或塔寺中、或大眾前、或地高下,如是等處,說名非處。過量行欲行,名為非量。此上即說,雖是自己妻妾,若于非支、非時、非處、非量行欲行,亦是邪淫。除己妻妾,于一切男及不男,無論其屬自屬他,皆不應行欲行,若于彼等行欲行,是不守世間體法的非理邪行,故說名不應理。意樂,即于彼彼女男等起彼彼想,是想不錯亂,及依此想起近習樂行之欲,總為意樂。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自行、教他,或公顯、或隱竊、或因諂誑方便、或因委托,或由威勢等而行邪行。究竟,即兩兩交會。
 
 
 
四、妄語:妄語業道事,即見聞覺知,不見不聞不覺不知。意樂,即于見聞等翻作不見聞等想,不見聞等,翻作見聞等想,即別異想;起覆藏想樂說之欲,即欲別異說;總為意樂。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不具。加行,即用語言自說,或教他說,或書寫文字,或默默表認,或動肢體表相,或為作證等。無論為自己或為他人,而于見聞覺知言不見聞覺知,于不見聞覺知而言見聞覺知,乃至默認現相等,都是妄語。究竟,即聽者,或對論者領解其義。
 
 
 
五、離間語:離間語業道事,即諸有情,若本和合,若不和合。意樂中的想,即俱于彼和合有情不和合有情,起乖離及不和合想。欲樂,即依此想而起樂彼有情乖離及不和合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為乖離故,以實事或非實事毀訾于他,而發語言,或自說,或教他說。《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復次,若以實事毀訾于他,為乖離故而發此言,名離間語。或以不實假合方便以為依止,為損壞他而有陳說。或依親近施與,或依知友給侍而有陳說,名離間語。若自利緣,或損他緣,或由他教,或現破德(宣說他無實德),或現怖畏,為乖離故,或自發言,或令他發,如是皆名離間語罪。’究竟,即所破的人領解其義。
 
 
 
六、粗惡語:粗惡語業道事,即于諸有情能引起恚惱損害。意樂,即覆善語說粗語想,及起樂粗言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不具。加行,即自說或教他說粗惡語言。《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復次,若有對面發辛楚言,名粗惡語。或不現前,或對大眾,或幽僻處,或隨實過,不隨實過,或書表示,或假現相,或依自說,或依他說,或因掉舉,或因不靜、或依種族過失,或依止過失,或依作業,戒禁現行過失,或自發起辛楚之言,或令他發,如是皆名粗惡語罪。’即依于環境與彼有情的實有過失,及其操業過失等而說非可愛語,皆是加行。究竟,《瑜伽師地論》說:‘謂呵罵彼’。妄語離間語,必令他了解才成業道。此粗惡語不待他解,但發即成,以所說惡語不必對境了解,或雖了解,彼不生恚惱,皆可成業道故。
 
 
 
七、綺語:綺語業道事,即能引發無利之義。意樂,即起說綺語想,及起樂說綺語之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勤勇地以種種聲音宣說無義利語。《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巷說:‘復次,若有依舞而發歌詞,名為綺語。或依作樂,或復俱依(舞樂),或俱不依,而發歌詞,名為綺語。若佛法外能引無義所有書論,以愛樂心,受持贊美,以大聲音而為諷頌,廣為他人開示分別,皆名綺語。若依斗訟諍競發言,或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賊論、廣說乃至國土等論,皆名綺語。若說妄語或離間語、或粗惡語,下至不思不擇發無義言,皆名綺語。又依七事而發綺語,謂斗訟諍競語,諸婆羅門惡咒術語,苦所逼語,戲笑樂游之語,處眾雜語,顛狂語,邪命語,如是一切名綺語罪。’究竟,《雜集論》說:‘正發此言’。即正說綺語,便成業道,以不待他有情了解故。
 
 
 
八、貪欲:貪欲業道事,即他所攝財產。意樂,即于他財起耽求想,及起欲為己有的愛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思量籌度,欲為己有,乃至于所思想的事,發起種種欲念,皆是加行所攝的非圓滿的貪欲業道。如起欲念:‘如何能令他家父母妻子財產等歸屬于我。怎樣能令他知道我是少欲知足者,住正念者,是聰慧者,是多聞者,是持戒者。怎樣能令他人恭敬我,供養我。怎樣能令自己當來生于天上,以勝妙五欲為游戲。’
 
 
 
廣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所說應知。究竟,《瑜伽師地論》說:‘謂于彼事定期屬己。’《雜集論》說:‘決定執為己有。’又貪欲圓滿,須具五相,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復次,略由五相,建立貪欲、嗔恚、邪見圓滿自相。何等名為貪欲五相?一有耽著心,謂于自財所。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三有饕餮心(貪財為饕,貪食為餮),謂于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心,凡彼所有,何當屬我。五有覆蔽心,謂貪欲纏之所覆故,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設于自財,有耽著心,無余心現,當知此非圓滿貪欲意惡行相。如是有耽著心及貪婪心,無余心現,亦非圓滿貪欲之相,如是廣說,乃至如前所說諸相,隨缺一種,即非圓滿貪欲之相,若全分攝,乃名圓滿貪欲之相。’
 
 
 
九、嗔恚:嗔恚業道事,即于諸有情能為恚惱損害。意樂,起覆善心作損害想,及起損害等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起損害思等。如作是思:彼于我有無義欲,故我于彼當作無義。又作是思:彼于我所已作、正作、當作無義,我亦于彼當作無義。又作是思:云何令我于能損害怨家惡友而得自在,縛害驅擯,或行鞭撻、或散財產、或奪妻妾、朋友、眷屬及家宅等。又作是思:云何令彼能損于我之怨家惡友,自遭諸苦惱事。乃至思維:愿怨家等,發起某種身語惡行而喪失財產、眷屬、善法;身壞命終,生諸惡趣。如是等思,皆是加行所攝的非圓滿的嗔恚業道。
 
 
 
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廣說應知。究竟,即決定加害,或損害的日期決定。又嗔恚圓滿,亦須具三相,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何等名為嗔恚五相?一有憎惡心,謂于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二有不堪耐心,謂于不饒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謂于不饒益,數不如理隨憶念故。四有謀略心,謂于有情,作如于是意:何當捶打,何當殺害,乃至廣說故。五有覆蔽心,謂如前說(貪欲中,更貪為嗔即是)。于此五相,隨缺一種,即非圓滿嗔恚之相。若具一切,方名圓滿。’
 
 
 
十、邪見:邪見業道事,即實有義。意樂,即于實有義起非有想,即于彼誹謗起愛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不具。加行,即起誹謗因果等之思等。總有四種:即謗因、謗果、謗作用、謗實有事。謗因,即誹謗無有善惡行等。謗果,即誹謗無有善惡所招的異熟果。
 
 
 
謗作用有三種:一謗無父母作用,父母各有二德:一可敬福田,若供養承事,增長福業,若殺害損惱等,成大重罪。二任持相續,即托父親的種子,母親能任持,相續生長。謗無父母的殖種和持種用,及極重的善惡業因用,是為誹謗無父母作用。二謗無往來作用,即否認有前世后世。三謗受生作用,即謗無結生相續的化生有情。
 
 
 
謗實有事,即誹謗無真阿羅漢等。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復次,若作是思:決定無施,是名邪見。廣說乃至謗因、謗用、謗果、壞真善事,如是一切皆名邪見根本業道。’
 
 
 
問:一切不正的執見皆名邪見,為什么如來于惡業道之中唯說誹謗因果等四種名邪見呢?《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有此問答文,茲節錄如下:‘問:一切倒見皆名邪見,何故世尊于業道中但說如是誹謗之見名為邪見?答:由此邪見,諸邪見中最為殊勝,何以故?由此邪見為依止故!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斷諸善根。又此邪見,最順苦業,懷邪見者于諸惡法隨意所行,是故此見偏說在彼惡業道中。當知余見,非不邪見自相相應’。究竟,即決定誹謗。此邪見圓滿,亦須具五相,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何等名為邪見五相?一有愚癡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謂樂作諸惡故。三有越流行心,謂于諸法不如理分邪推求故。四有失壞心,謂無施與、愛養、祠祀等,誹謗一切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謂邪見纏之所覆蔽,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出離故。于此五相隨缺一種,即非圓滿邪見之相!具一切分,乃名圓滿。’
 
 
 
乙、三根發業與究竟差別
 
 
 
以上所說十惡業道,每一支都是由貪嗔癡三根為發業的煩惱。為加行時各支皆有三種的差別,究竟則唯由貪、或唯由嗔、或唯由癡,或貪嗔癡隨一究竟。這里分述如下:
 
 
 
一、殺生業道:若為求得血肉等,或為奪取財物等,或受他人雇用,或為報他人思,或為朋友,或希望作朋友,或為衣食等奉主人等教命,或想彼能衰損,或想彼能障礙財利等,而行殺害,如是一切,名貪所生殺生業道。
 
 
 
若想彼于己樂為無義,或想彼于已曾為無義,或恐彼于己當為無義,或見彼于己正為無義,而行殺害。或依于己身、于親友、于仇怨,在過去現在未來,已為無義,正為無義,當為無義,共為九惱事,而行殺害。如是一切,名嗔所生殺生業道。
 
 
 
若妄計殺生為正法,謂己是其余眾生的善友,彼因我殺,身壞命終當生天上。或心作是念;為尊長故,法應殺害,如為尊長生日等事而殺生等。或作是心:謂有誹毀天神、梵世主、罵婆羅門,法應殺害。或計于殺生業,作及增長,皆無異熟果報,向他人宣說,勸其行殺害,彼人由勸故,遂行殺害,能勸者得殺生罪。由如是等心而行殺害,是名從癡所生殺業。此后所說謬計殺生,作及增長,皆無異熟果等,是從癡所生殺生的道理,于諸余業道,乃至邪見,當知亦爾。即妄計偷盜無異熟果,乃至妄計邪見無異熟果,皆是從癡所生偷盜,乃至是從癡所生邪見。或有妄計以其父母、親愛眷屬擲置火中,或斷食、投巖、棄于曠野,是真正法。如是一切,皆名癡所生殺生業道。
 
 
 
二、偷盜業道:于他財食饕餮而取,即兇暴地貪取他人的財食。或為他人雇用,或為思所攝,或祈求后思,或為衣食等奉主人等教命,或為得稱譽,或為得安樂,而行劫盜,如是一切不與取業,皆是從貪所生。
 
 
 
若作是思:彼于我所,樂行無義,廣說乃至行九惱害事增上力,而行劫盜。不必貪著彼所有財,不必希求諸余財物,是嗔恚所生不與取業。或由憎恚他故,焚燒聚落、舍宅、財物、珍玩、資具,當知是觸嗔恚所生,是盜相似罪。或此盜罪更為增強,或由憎彼故,令他劫奪,破散彼財,他受教命依行其事時,能教的人所得不與取罪,是從嗔恚所生。如上所說,不與取業,皆是從嗔所生。
 
 
 
若作是心:為尊長故而行劫盜,是為正法。或作是心:若有誹毀天神,大梵天王,罵婆羅門,于法應奪彼財物。或作是心:若為祠祀支分,或為祠祀事具,于法應行劫盜,如是等不與取業,皆是從癡所生,余妄計于偷盜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業,準殺生中說應知。
 
 
 
三、邪淫業道:若見到或聽聞到有不應行的事,便起不如理的作意,分別取相,由貪欲纏之所纏縛而行非法欲邪行,或欲攝受朋友,或為衣食等承主教命,或為存活希求財谷、金銀、珍寶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貪所生欲邪行罪。
 
 
 
若作如是思:彼于我所,樂行無義,廣說乃至九惱害事以為依止,而行邪行,非彼先有欲纏所纏,然于相違非所行事,為報怨故,勉勵而行邪行,若嗔所生欲邪行罪。或由憎彼故,以彼人妻妾令他人毀辱。若受教者,行欲邪行,能教人便觸嗔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名嗔所生欲邪行業。
 
 
 
若作是心:由母及父親,或他婦女,命為邪欲事,若不作者,便獲大罪,若行此者,便獲大福,這是以非法為法,而行邪行。是名從癡所生欲邪行罪。余妄計于欲邪行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業,準殺生中所說應知。
 
 
 
四、妄語業道:若為利養,或為稱譽,或為安樂,而說妄語,如是一切,若貪所生妄語業道。
 
 
 
若有依九惱害事,而說妄語,名嗔所生妄語業道。
 
 
 
若作是思:為諸尊長,或復持牛戒者為牛,或祠祀天者為祠具,于法應說妄語。如是妄語,從癡所生。若作是心:諸有沙門,若婆羅門,違背諸天,違梵世主,違婆羅門,于彼等人說妄語,稱順正法。如是妄語,從癡所生。若作是計:于正法,作正法想;于毗奈耶,作毗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語破僧,無有非法。如是妄語,亦從癡生。余妄計于妄語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業,準殺生中所說應知。
 
 
 
三、離間語業道。六、粗惡語業道。如妄語業道所說由貪等為加行發業,有三種差別,如是離間語業和粗惡語業,亦有三種差別,準例應知。若妄計離間語業、粗惡語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離間語業和粗惡語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七、綺語業道:若為戲樂,或為顯己是聰睿者,或為財利、稱譽、安樂而行綺語,是名貪所生綺語業道。
 
 
 
若有依止九惱害事,而說綺語,名嗔所生綺語業道。
 
 
 
若有于中欲求真實,為求堅固,為求出離,為求正法,而行綺語業,是名從癡所生綺語業道。若妄計于綺語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綺語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八、貪欲業道:若有人于他非怨有情所有的財物資具,先取其相,希望追求的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愿當屬我。此是‘于他資財決定執己有’《雜集論》的貪愛之前而生的貪愛,即立此名貪加行,名貪所生貪欲業道。
 
 
 
若于他人財物不計為好,但由九惱事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當屬我。此是從嗔恚而生貪愛,名嗔所生貪欲業道。
 
 
 
若作如是的計執:大自在天,遍凈天,帝釋天,大梵天王等注心多住,能獲大福佑,作如是意,注心多住,若癡所生貪欲業道。若妄計于貪欲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貪欲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九、嗔恚業道:若為財利、稱譽、安樂,于他有情起損害心,是從貪愛而生嗔恚,名貪所生嗔恚業道。
 
 
 
若由九惱事增上力故,從怨懟想而起損害心,名嗔所生嗔恚業道。
 
 
 
若住于此法,及外道法的所有沙門與婆羅門,憎惡他人受持的執見,于他見所,及受持彼見的沙門與婆羅門所,起損害心,名癡所生嗔恚業道。若妄計于嗔恚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嗔恚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十、邪見業道:若作是心,諸人有撥無妙行惡行因果等的執見,彼于王等能獲大供養及衣服等,即以此事增上力故,起撥無因果等見,名貪所生邪見業道。
 
 
 
若作是心:持說有布施、有受者的因果等見的某人,違害于我,我今不應與怨懟人同志,由憎恚故,起如是見說:無施與、無受者的因果等,名嗔所生邪見業道。
 
 
 
若由非理作意,于法思惟、籌量、觀察,由此方便所引尋伺發起邪見,名癡所生邪見業道。若妄計于邪見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邪見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如上所說十惡業道,為加行時雖有貪嗔癡三種發生差別,但究竟時圓滿業道則各有不同。殺生、粗惡語、嗔恚業道,貪嗔癡為加行,由嗔究竟。若有慈悲,必不殺害,損害他有情故。偷盜、邪淫,貪欲業道,貪等三毒為加行,由貪究竟。若有無貪善根,必不造作偷盜、邪淫、貪欲業故。妄語、離間語、綺語三種,貪嗔癡為加行,于三毒中隨由一種究竟。具三善根有情,必不說妄語等三惡業故。邪見業道,貪嗔癡為加行,由癡究竟。起邪見有情,由有迷理無明故。《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攝頌說:‘殺、相、嗔由恚;盜、邪、貪由貪:三、三;邪見癡;惡業道究竟。’
 
 
 
還應該知道,貪等三不善根正發業的,唯是無明。助發業者則不決定。這里依據《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所說三不善根發十不善業,是隨增義說,非不用癡。《緣起經》中說無明具十一種殊勝事故,如理應思。
 
 
 
丙、十惡業道輕重差別
 
 
 
《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說:十惡業道,由五因緣成重。即:一由意樂,二由方便,三由無治,四由邪執,五由其事。分別鎣述如下:
 
 
 
一、殺生業道:由五因緣故,殺生成重:一由意樂故重,即由猛利的貪欲、嗔恚、愚癡意樂所作。二由方便(加行)故重,即于殺生事應作、正作、已作,心便踴躍。心生歡悅。或有自作,或復勸他作,于所作殺生事稱揚贊嘆,見著同行殺生的人,意便欣慶。或由長時思量,長時蓄積怨恨心已,殺彼眾生。或于殺生不休息地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時間內,損殺很多眾生。或以堅固發業因緣而行殺害。或令被殺眾生起大恐怖,無所依投而后殺害。或于孤苦貧弱哀戚悲泣等有情而行殺害。如是一切由方便,名重殺生。三由無治故重,無治就是無對治法。若人唯行殺害,不能于日日中,乃至極少時分受持一學處(一條戒)。或亦不能于每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半月等受持齋戒。或亦不能于時時間修惠施作福,及問訊、體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于時時間獲得猛利增上慚愧,悔所作惡。又不能證得世間離欲的禪定等。又不能證實法現觀,而成初果圣人。如是一切,由無對治法故,名重殺生。四由邪執故重,若諸沙門,或婆羅門,于邪祠祀,執為正法而行殺害。又作是念,殺羊等無罪,由彼羊等,是梵天王為資助人類生活所化,起此邪見而行殺害。諸如是等,皆由邪執故,名重殺生。五由事故重,若殺害大身眾生,或有殺害人與人胎,或父或母,及余可尊敬崇重的師長等,或有殺害歸投于己的有情,或委托信任于己的有情,或殺害諸有學無學圣者、殺害菩薩、殺害阿羅漢、殺害獨覺,或知道如來性命殺不著,于如來作殺害意,惡心出佛身血,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殺生。與如上所說因緣相違而殺生者,名輕殺生。
 
 
 
以上所說由五因緣成重殺業,準知余九惡業亦由五因緣成重業道。唯第五由事故輕重差別不同,故此下唯說偷盜等由事故成重的意義。
 
 
 
二、偷盜業道:若多劫盜,劫盜妙好物,劫盜委托信任于己之人的財物等,劫盜孤貧人財物,劫盜佛法中出家眾,入聚落而行劫盜,劫盜有學圣者,或阿羅漢,或諸獨覺,或僧眾、佛塔、寺廟,所有財物。如是一切皆由事故,名重偷盜業。
 
 
 
三、邪淫業道:行不應行中,若己母,母之親戚,及朋友委托信任于己之他妻。或住禁戒、或比丘尼、或沙彌尼、或正學女,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支行中,若由面門,是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時行中,若受齋戒,若胎圓滿,若有重病,是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處行中,若佛塔、若寺廟,是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
 
 
 
四、妄語業道:若為了誑惑以多取他財,或妙勝物而說妄語。若于委托信任自己的朋友,或父母、或師長,乃至于佛前而說妄語。或有妄語令他殺生,或有妄語令他損失財物,及與妻妾。或有妄語成辦極重殺生,成辦重不與取,重欲邪行。如是一切,皆由事重故,名重妄語。或有妄語,能破壞和合僧,于諸妄語,此最尤重。
 
 
 
五、離間語業道:若對于長時積習的親愛有情而行破壞,或破壞他人令離別善友、父母、男女,破壞和合僧。若離間語能引起殺生、不與取、欲邪行。或有離間語成辦極重殺生,成辦重不與取,成辦重欲邪行。如是一切,皆于事重故,名重離間語。
 
 
 
六、粗惡語業道:若于父母及余師長,發粗惡言,或以不實不真的妄語,如現前毀罵呵責他人為盜賊等,皆是由事故,名粗重惡語。
 
 
 
七、綺語業道:綺語有兩類:一是屬于妄語、離間語、粗惡語所攝的綺語,此等綺語,隨妄語等三種的輕重而名輕重。故《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說:‘凡諸綺語隨妄語等,此語輕重,如彼應知。’二是能引發無義利的綺語,若依斗訟諍競等事而發綺語。若以染污心于能引無義外道典籍,及于彼典籍承受、讀誦、贊詠,廣為他說,皆是由其事故,名重綺語。若于父母、眷屬、師長調弄輕笑,現作語言,不近道理,亦由事重,名重綺語。
 
 
 
八、貪欲業道:若于僧伽佛塔所有財物,起貪欲心。若于自己功德起增上慢,而自謂是智者,乃至于國王、大臣、豪貴、師長及諸聰睿同梵等,起增上欲,貪求利養,皆是由其事故,名重貪欲。
 
 
 
九、嗔恚業道:若于父母、眷屬、師長起損害心。于無過貧窮孤苦可哀愍者,起損害心。于至誠心來歸投于己者,及于有恩者,起損害心。皆是由其事故,名重嗔恚。
 
 
 
十、邪見業道:若此邪見能引發誹謗一切事的邪見,名極重邪見。又誹謗無世間真阿羅漢、無圣果、無圣行、無因果等,皆是由其事故,名重邪見。
 
 
 
除如上所說五因緣相,隨其所應,與彼相違的十種惡業,皆為輕業。
 
 
 
丁、十不善業果報
 
 
 
果相差別,總有五種:一、異熟果,即依有漏的善不善業,所招感的自相續的異熟無記法。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異性而熟故名異熟。二、等流果,即三性色心等法,由親因緣所生起的,是名等流果。等是同義,流是類義,果因同類,故名等流。即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及種子生種子,皆由親因緣所生,是真等流果。或似先業,后果隨轉,亦是等流果,如由殺生得短命報,果報與因行有相似義,由令他有情短命,以致自命亦短,短命相似,故得名等流果。但此生得短命報,實是增上果,取其生命的短長分限相似,假立等流果名。三、離系果,即依無漏道斷障的善無為法,永離系縛,故名離系果。四、士用果,士是士天,即有情的異名,由諸有情,借諸工具所成辦的事業,如工業品和農作物等都是士夫力用所成辦的,故名士用果。五、增上果,即除前四果外,余所得果,皆名增上果。此體甚寬,通有漏無漏等,這五果名義,廣如《成唯識論述記》四十六卷所說應知。
 
 
 
十不善業的果報,在五種果中,無離系果,唯有余四。于余四中,唯說三種果報: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為什么不說士用果呢?因為離開異熟等三果之外,無別增相故。
 
 
 
一、異熟果: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八卷,及《對法論》都說,于三惡趣中,隨下中上品,受傍生、餓鬼、地獄異熟。《華嚴經十地品》則說下品是餓鬼因。
 
 
 
二、等流果:即造十不善業者,受異熟果已,由三惡趣中來生人同分中,余業未盡,每一惡業,復受兩種果報。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三十五卷說:‘于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得不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嗔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
 
 
 
三、增上果:一、由殺生業增上力故,于外所得器世界不美好莊嚴,飲食、果實、藥物等皆少光澤,本質勢力和成熟量皆微劣不佳,吃了不易消化,或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非時中夭而死。二、由偷盜業增上力故,眾果鮮少,果不滋長、果多朽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諸果干枯,或全無果。三、由邪淫業增上力故,所得的住處環境,多諸便穢,泥糞不凈,臭處迫窄,多生不凈的臭惡之物,凡諸所有,皆不可樂。四、由妄語業增上力故,在陸地做農作物等,在水道中經營舟船事業等,皆不能得豐盛的收獲和利息,事多艱辛,人事亦不和合,多諸怖畏恐懼等因緣。五、由離間語業增上力故,依住的器世界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多諸怖畏恐懼因緣。六、由粗惡語業增上力故,所依器世界住處,多諸株杌,荊棘毒刺,瓦石沙礫,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泉干竭,土田堿鹵,丘陵坑險,多諸怖畏恐懼因緣。七、由綺語業增上力故,所有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或雖結實生而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佇,園林池沼,多不可樂。多諸怖畏恐懼因緣。八、由貪欲業增上力故,世間所有的盛事,經歷每月日時,漸漸衰微,唯減不增。九、由嗔恚業增上力故,多諸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狼,雜惡禽獸,蟒蛇蝮蝎,蚰蜒百足,魍魎藥*,諸惡賊等。十、由邪見業增上力故,世間所有的第一勝妙花果悉皆隱沒,諸不凈物乍似清凈,諸苦惱物乍似安樂,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此等增上果義,皆依《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而說。
 
 
 
(四)十善業道決擇
 
 
 
甲、十善業道五相
 
 
 
十善業道,即離殺生乃至離邪見。十種善法業道,如《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八卷說:‘云何離殺生:謂于殺生,超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于彼起靜息方便,及于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如離殺生,如是離不與取,乃至離邪見,當知亦爾。’了知殺生等業的過患,是名起過患欲解。遠離殺生等心,與無貪無嗔無癡相應而起,是名起勝善心。受戒律,永遠止息殺生等加行,名起靜息方便。究竟遠離殺生等事,是名于彼究竟靜息。這也就是說,離殺生等十種善業,亦由五相差別建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即他有情,于殺生業起過患想,及遠離欲,是為意樂。于殺生業起靜息方便,即是加行。正靜息殺生的圓滿身業,是為究竟。
 
 
 
如遠離殺生有五相差別建立,于偷盜乃至邪見九種,準例應知。
 
 
 
乙、護持十善業道的范例
 
 
 
初學佛的人,于十善業道,不知如何護持,這里鈔錄《華嚴經十地品》第三十五卷,說菩薩護持十善業道的用心,作為學習的范例。
 
 
 
經說:‘佛子!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蓄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怨具足,于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于他起眾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性不偷盜:菩薩于自資財,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于此,而生盜心。乃至草木,不與不取,何況其余資生之具。性不邪淫:菩薩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于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于非道。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思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性不兩舌:菩薩于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粗獷語、苦他語、令人嗔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嗔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舍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踴悅語。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常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性不貪欲:菩薩于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愿不求,性離嗔恚。菩薩于一切眾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舍嗔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祐益。又離邪見:菩薩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陷,于佛法僧,起決定信。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
 
 
 
丙、異熟等果報
 
 
 
十善業道的果報,亦有三種差別,如《雜集論決擇諦品》說:‘又十善業道異熟果者,謂于天趣中,受人天異熟、等流果者,謂即于彼處,各隨其相,感得自身眾具興盛。增上果者,謂即于彼處,各隨其相,感得處事興盛。如不善業道建立異熟果等三種差別,如是有漏善業道,于人天中,三果差別,如其所應,亦當建立。’異熟果報,《瑜伽師地論》第八卷說,由下品善業,生于人中。由中品善業,生欲界天中。由上品善業(兼修禪定業),生色無色二界。其等流果及增上果,即翻十惡業報差別隨相建立,如離殺生等流果,即得長壽無病。增上果,即一切外物悉多光澤,長時堅住等。
 
 
 
丁、成就殊勝功德
 
 
 
修習十善業道,由各別遠離殺生等業,亦各別成就殊勝功德法。
 
 
 
如《十善業道經》說:‘龍王(娑竭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于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于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報。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復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侮。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復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人所贊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三世所稱嘆。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丈夫隱密藏相。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人天所贊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凈,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服。三發言成證,人天愛敬。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凈。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阻壞。復次龍王!若離惡 ,即得成就八種凈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迥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慳吝故。是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復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迥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得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戊、成就五乘的共法
 
 
 
《十善業道經》說:‘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十善業道為根本而得成就。’成就人天身的意義如上已說,這里,鈔錄宣說三乘菩提皆依十善業道成就的經文如下: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妄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諍。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愛,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念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法。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愿。忍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以上經文,是說菩薩六度,依十善法而得成就。由持戒等五度莊嚴而修行十善業,亦各有不殺果報,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乃至不邪見果報,恒生正見,見聞佛法等,因于布施度中已詳細分別,故于余五度略說,舉要言之。
 
 
 
又說:‘慈莊嚴故,于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于違順境,無愛恚心。’這是說菩薩的四無量心,依十善法成就。
 
 
 
又說:‘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這是說菩薩的四攝法,依十善業道成就。
 
 
 
又說:‘念攝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修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惑滅盡,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以上經文是說,聲聞人所修的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依十善業道成就。
 
 
 
又說:‘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以上是三乘共修的止觀,方便三法,依十善業道成就。
 
 
 
又說:‘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當修學。’這是說一切佛法,皆依善業道成就。
 
 
 
《華嚴經十地品》第三十五卷,也說十善業道是人天、聲聞、獨覺、菩薩及一切佛法成就的凈因,知彼經說:‘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了解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凈,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凈,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愿故,不舍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凈治菩薩諸地故,凈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凈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應令一切具足清凈,如是方便,菩薩當學。’
 
 
 
己、成就嚴凈佛土之因
 
 
 
修十善業道,又是嚴凈佛土的根本。如《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卷第二十二說:‘云何名為凈佛國土?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離殺害心,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眾生得壽命長,有大勢力,獲大神通。以是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國土所有一切眾生,得壽命長,有大勢力,獲大神通。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離偷盜心,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佛國土所有,純是七寶,眾生富足,所欲自恣。以此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所得國土,純是七寶,眾生富足,所欲自恣。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離淫欲心,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佛土所有眾生,無有貪欲、嗔恚、癡心、亦無饑渴、苦惱之患。以是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國土眾生,遠離貪淫、嗔恚、癡心,一切無有饑渴苦惱。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離妄語心,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佛土,常有茂林花果香樹,所有眾生,得妙音聲。以是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所有國土,常有茂林花果香樹,其中眾生,悉得清凈上妙音聲。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遠離兩舌,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佛土,所有眾生,常共和合,講說正法。以是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國土所有一切眾生,悉共和合,講論法要。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遠離惡口,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佛土,地平如掌,無有石沙荊棘,所有眾生其心平等。以是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所得國土,地平如掌,無有石沙荊棘惡刺,所有眾生其心平等。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離無義語,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佛土,所有眾生,無有苦惱,以是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國土所有一切眾生,無有苦惱。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遠離貪嫉,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佛土,一切眾生,無有貪嫉、惱害、邪見。以此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國土所有一切眾生,悉無貪嫉、惱害、邪見。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遠離惱害,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佛土所有眾生,悉共修習大慈大悲,得一子地。以是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世界所有一切眾生,悉共修習大慈大悲,得一子地。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眾生故,遠離邪見,以此善根,愿與一切眾生共之,愿諸佛土,所有眾生,悉得摩訶般若波羅密。以是誓愿因緣力故,于未來世成佛之時,世界眾生,悉得受持摩訶般若波羅密,是名菩薩修凈佛土。’
 
 
 
總上所說,可知十善業道,是世出世善法的根本,一切有漏無漏的功德,皆依十善而生、而長、而住、而成就。如《十善業道經》最后說:‘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業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十善大地而得成就。’諸佛弟子,欲成就一切功德善法,于十善業得勤修學,愛樂安住,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五)一多果業的差別
 
 
 
總上所說善不善業,于善惡趣中,應生異熟果的時候,有兩種差別:一是招引業,即牽引生死的主力業,由此業力,能牽引總報異熟果,令有情于各趣中得到色心相續。二是圓滿業,即圓滿別報的業,由此業力,能成滿壽夭智愚,色形好丑等,令有情領受愛非愛果。引業牽生死,又有一業牽引一生,一業牽引多生,多業牽引一生,多業牽引多生的差別。如《雜集論決擇諦品》說:‘復次:或有業,由一業力牽得一身;謂由一業力,長養一生異熟種子故。或有業,由一業力牽得多身;謂由一業力,長養多生異熟種子故。或有業,由多業力牽得一身;謂由多業剎那數數長養一生異熟種重子故。或有業,由多業力牽得多身;謂多剎那業,更相資待,輾轉長養多生異熟種子故。問:若一有情成就多業,云何次第受異熟果耶?答:彼于身中,重者先熟。或將死時現在前者,或先所數習者,或最初所引者,被異熟先熟。’《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并以一縷系花,流水經步,酢滴酢水三種譬喻說明此義,應檢閱參考。
 
 
 
第二節  果
 
 
 
前面所說的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就能得到人天善趣的異熟果報身,并得殊勝的等流果,和殊勝的增上果,及成就殊勝的功德法,與圓滿未來世成佛的凈土莊嚴,都是或順現受、或順生受、或順后受的殊勝果法。現前將來,必能獲得,不是這里所再要說的。這里所說的果法,是由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而為求解脫行,修菩薩法,所必須獲得暇滿的人身。因為修學佛法最須要的條件,就是暇滿的人身。暇滿人身,必須由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獲得。所以為了獲得暇滿人身,能夠順利的修學佛法,就必須從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作起。
 
 
 
也就是說,學佛人之所以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仰止雖在佛陀,但基本目的即為獲得暇滿人身。暇是閑暇,指遠離修學佛法之障難的八種無暇。滿是圓滿,指得人身,諸根具足,生在中國等十種圓滿。生在人趣中,遠離八種無暇,具足十種圓滿,就是暇滿人身,也就是能夠順利修學佛法的殊勝果報之身。
 
 
 
八無暇是: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諸根不具、五邪執倒見、六佛前佛后、七邊地、八長壽天。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趣,因為報障和苦緣逼迫的關系,很難遇著佛法和發心修行。生在人趣中,倘若諸根不具足,如本性癡呆,生來的盲聾喑啞等,也不能夠聽聞佛法,依理修行,或者諸根雖然不缺,但是內心里存在著邪執倒見,不相信因果!三寶、四諦等,也不能夠聽聞佛法,依理修行。縱然前面的五種障難都沒有,但生在人趣的時候,是佛未降生以前,或佛入滅以后(包括佛法已滅),也沒有見佛聞法修行的機會。又前面的六種障難都沒有,雖然生在有佛法的時候,但自己生在沒有四種佛弟子游行化度的邊地處所,也沒有見佛聞法修行的因緣。長壽天,是說的無想天,在第四靜慮的廣果天中,壽長五百大劫。在這長遠的歲月里,都在無想的異熟報中,人間有佛出世,他也不會知道,所以長壽天也是見佛聞法修行的障難處。一個有情,倘若遭遇到上說八種障難中的任何一種,就沒有閑暇修學佛法,在學佛方面來說,也就叫落于八無暇中。遠離了上說八種障難,就是閑暇的人身。
 
 
 
十圓滿,是說一個有情遠離了八無暇,在修學佛法的因緣上還具有十種優勝的條件。有能夠修學佛法的圓滿相,故名圓滿。依內有五種,依外有五種,即自圓滿與他圓滿,總合為十種圓滿。依《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卷《修所成地》所說分述如下:
 
 
 
依內五種:
 
 
 
一、眾同分圓滿:即生在人中,得人趣眾同分的丈夫身,或得女人身,如是名為眾同分圓滿。《聲聞地》名善得人身。
 
 
 
二、處所圓滿:如一有情,生在人趣中,又處在中國,不生邊地。中國,是指有比丘、比丘尼、近士男、近士女四眾佛弟子游行處所。邊地,是指沒有四眾佛弟子游行的處所。因為有四眾佛弟子游行的處所,也就決定有佛法。這是學習佛法的增上緣,生在這樣的地方,即得到了處所圓滿。《聲聞地》名生于圣處。
 
 
 
三、依止圓滿:依止就是所依根身,如一有情,生處中國,諸根具足,不缺眼耳隨一支分,能見聞佛法,性不愚鈍,亦不頑呆,又不喑啞,堪能了解善說惡說所有法義,能于善品精勤修集,如是名為依止圓滿。《聲聞地》名諸根無缺。
 
 
 
四、無業障圓滿:如一有情,依上圓滿,而能遠離五無間業,即于害父、害母、害阿羅漢、破和合僧,于如來所惡心出血,不自作、不教他作,是為無業障圓滿。若于五無間業有隨一所作,即于現生中必非證得賢圣的法器,于現法中障礙轉得般涅槃,障礙生起圣道故。《聲聞地》說名離諸業障。
 
 
 
五、無信解障圓滿:如一有情,必不成就五無間業,不于惡處而生信解。不于種種邪天,及于種種外道,諸惡處所,發清凈心。由彼有情前生中,于佛圣教善說法處,修習凈信,長時相續,由此因緣,于今生中,唯于圣處,發生信解,起清凈心。這就是無邪見倒執,故于圣教善說,能除一切所有煩惱垢穢的清凈法,發生清凈信勝解,是為無信解障圓滿。《聲聞地》說名勝處凈信。
 
 
 
以上五種圓滿,是有情自內所攝的修學佛法的殊勝增上緣,故是依內五種圓滿。《聲聞地》說名自圓滿。
 
 
 
依外五種:
 
 
 
一、大師圓滿:即彼有情,具內五種生圓滿已,復得值遇大師出世。即有一普于一切諸有情類,起善利益增上意樂,修習千萬難行的苦行。經三大阿僧祇劫,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一切智,于一切境界得無障礙,現證無上正等覺者,是為大師出世。值遇這樣的大師,是為大師圓滿。《聲聞地》說名諸佛出世。
 
 
 
二、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即彼有情,值佛出世,佛又廣開示善不善法,有罪無罪,乃至宣說四圣諦教,諸緣起法等無量法教,及廣分別: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諸佛世尊及圣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故是正法。如來為他宣說,依世俗語言文字施設安立此正法教,故名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聲聞地》名說正法教。
 
 
 
三、勝義正法隨轉圓滿:即大師如其所證善為開示世俗正法已,諸弟子眾依此正法,復為他隨轉隨順教授教誡,由是他人能證得沙門果,及諸功德,由所證法理是離文字語言相的勝義正法,故名勝義正法隨轉圓滿。《聲聞地》說名法住隨轉。
 
 
 
四、正行不滅圓滿:即如來雖然已般涅槃,但世俗正法還住在世間未滅,勝義正法也還沒有斷絕,就是文字教法還存在,依著文字教法所說的道理而修行證果的人也還有,即是正行不滅圓滿。《聲聞地》說名法教久住。
 
 
 
五、隨順資糧圓滿: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四種,是隨順修行辦道的資糧,必須具備才能無掛礙地修行用功。于此四事,有正信居士布施供給,或自備無缺,是名隨順資糧圓滿。《聲聞地》說名他所哀愍。
 
 
 
以上五種圓滿,是屬于修學佛法的外法殊勝增上緣,故名依外五種圓滿。《聲聞地》說名他圓滿。這后五種圓滿,我們現在除了大師圓滿不具之外,其余圓滿還有相似的形相存在,也算是很幸連的了!
 
 
 
人身是最可寶貴的,最初發心學佛,與初證圣果,都以人身為最殊勝。如《顯揚圣教論》卷十六頌說:‘極戚非惡趣,極欣非上二;處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這是說最初生起現觀,和佛陀出現世間,在三界中唯以欲界為依處。即唯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現觀證得圣果。但欲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勝,故釋迦世尊亦于人間示現成佛。我們為了生生世世都能夠隨遇佛法,修學佛法,就必須發起堅固的誓愿,直至菩提永遠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暇滿人身,以致達到究竟成佛。
上一篇:佛教基本知識(下)04
下一篇:佛教基本知識(下)02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中文|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看| 国产日韩欧美一二三区| 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综合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91|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a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色噜噜久久综合伊人一本|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欧美成人免费播放|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欧美中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91中文字幕一区| 日本亚洲欧美三级| 久久中国妇女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私拍精品国模在线观看| 97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日本高清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观|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专区| 国产成人极品视频| 欧美精品video| 九九精品在线视频|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88av|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91|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清| 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精品资源美女情侣酒店| 91丨九色丨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欧美在线视频一二三| 亚洲3p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影院|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中文| 最近2019年日本中文免费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