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佛教的精神與特色03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03
2007年06月20日14:47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796 字體: 繁體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03
 
 
 
林世敏居士著
 
 
 
第四章  幾個簡要的佛教道理
 
 
 
作者才疏學淺,不足擔當介紹佛理的重擔,并不是我故作謙虛,在浩瀚的佛法里,古人早有‘佛法無邊’的浩嘆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完全透澈地了解了。(就是了解了也還不夠,因為佛法的目的,不完全是被了解的,而是要人照著去修行,去親證的。)而我不揣谫陋,要在這兒‘簡介佛理’,我不得不聲明一句:‘諸位在看過之后,如有疑問的,先不要驟然就下結論;“鬼扯淡”或“不過是如此而已。”請再請教更高明的師長或朋友,或直接寫信與作者討論。’
 
 
 
至于介紹那些佛理呢?取舍標準是這樣的:
 
 
 
(一)作者確信自己了解,且能作深入淺出的說明的。
 
 
 
(二)一個沒有佛學基礎的青年朋友也能了解的。
 
 
 
(三)與青年朋友的思想或生活,目前比較相關親近的。
 
 
 
當然要做到上面三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祗能說是努力去做而已。
 
 
 
俗語說:‘條條大道通羅馬.’道理與道理之間也是融合貫通的,底下介紹的,難免和前章談過的有重復的地方,我們正可利用這機會,加深對佛理的認識。
 
 
 
佛學包羅萬象,卷帙浩繁,底下所介紹的,只是滄海之一粟而已。
 
 
 
第一  十善
 
 
 
在本書第五章‘信仰佛教的好處’中,我將簡單扼要地介紹‘五戒’。現在我先要在這兒敘述一下‘十善’,就是要告訴青年們在我們日常行為中,那十樣算是善行,能夠做到這‘十善’的要求,你將會比目前的生活更加的快樂和舒適。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造作,都是由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的壞事有四樣,即:妄語、綺語、惡口、兩舌。
 
 
 
(三)意——我們的心所存著的壞念頭有三樣,即:貪欲、嗔恚、邪見。
 
 
 
所以這身、口、意就叫‘三業’——即三種行為的造作。綜合這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
 
 
 
現將十善簡單說明于后:
 
 
 
(一)不殺生——不傷害有生命的動物。
 
 
 
(二)不偷盜——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據為己有。
 
 
 
(三)不邪淫——不違反道德、法律而貪圖女色。
 
 
 
(四)不妄語——不說謊、不偽證。
 
 
 
(五)不惡口——不以惡毒、污穢的話罵人。
 
 
 
(六)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七)不綺語——不說淫蕩輕浮、雜穢不正的話。(包括使人想入非非的肉麻情話,以及毫無意義的廢話。)
 
 
 
(八)不貪欲——不非份貪取、貪求無厭,應知足少欲。
 
 
 
(九)不嗔恚——平心和氣、不惱怒、不光火,凡事皆做退一步想。
 
 
 
(十)不邪見——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凡事應以智慧觀察,憑理智思考,不可輕生偏見與誤解。
 
 
 
十善前四條加上不飲酒就是五戒,諸位同學可以參閱第五章第三點‘佛教可以凈化社會人心’。又有關口業方面(即(四)~(七)),在底下介紹‘八正道’的‘正語’時,會再詳細說明,同學們亦可留意及之。
 
 
 
第二  四諦
 
 
 
四諦是原始佛教的總綱,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釋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現今貝那勒斯市北方約六、五公里地的薩爾娜多)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的道理。
 
 
 
‘諦’是‘真理’的意思,含有‘真實、事實、實相’的意思。四諦是指的那四種呢?就是‘苦、集、滅、道’四種道理。現說明如下:
 
 
 
(一)苦諦——迷的果┐
 
                    ├世間的流轉
 
(二)集諦——迷的因┘
 
 
 
(三)滅諦——悟的果┐
 
                    ├出世的解脫
 
(四)道諦——悟的因┘
 
 
 
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
 
 
 
人生一切的‘苦’難,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業(不明是非、胡作非為),自行招‘集’而來的;如果想‘滅’絕這些苦難,則必須修行正‘道’,始克致之。
 
 
 
人生有那些苦呢?最少包括有:誕生的苦惱(生苦),老衰的苦惱(老苦),病痛的苦惱(病苦),死亡的苦惱(死苦),遇到可憎者的苦惱(怨憎會苦),同愛人別離的苦惱(愛別離苦),所想要之物不能得手的苦惱(求不得苦)等數種。
 
 
 
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的、精神的要素都是苦惱的。(作者注:這本來要敘述‘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道理,但由于不易說明白,所以本書暫不討論。)
 
 
 
而佛教指出這些苦惱,并不是‘原罪’的遺傳,也不是誰降臨給我們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貪戀、追求所招集而來的苦果。
 
 
 
人,誰都希望能克服、消除這些苦惱,而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快樂,那么應該如何求得解脫的方法呢?
 
 
 
佛教的解答是實行正道。正道有幾種呢?正道一共有八種,所以稱作‘八正道’,現分述如下:
 
 
 
(一)正見——正當的見解。
 
 
 
(二)正思惟——正當的思惟。
 
 
 
(三)正語——正當的言語。
 
 
 
(四)正業——正當的行為。
 
 
 
(五)正命——正當的生計。
 
 
 
(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
 
 
 
(七)正念——正當的憶念。
 
 
 
(八)正定——正當的禪定。
 
 
 
人如果能照著這八種正直的道路去走,就可以逐漸地脫離苦惱而得到真實的快樂。底下請諸位再看比較詳細的解釋:
 
 
 
一  正見
 
 
 
所謂正見就是對于事物的真正了解。我們一般人對于事物的觀察都是不徹底的,只是了解了事實真象的片面或一部份。例如盲人摸象,各人只接觸了象的一部份,就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了象的整體,實在是既膚淺而又可笑的。
 
 
 
因此正見就是要人確確實實地分析事理,了解真象,不可以淺嘗輒止,稍為懂了一些,就自以為知道的很多了,這容易形成偏見與誤解。
 
 
 
而四諦就是在闡釋一切事物的真相的,所以懂得四諦的道理,就可以算是一種正見。因為它可以帶給我們真正的解脫和快樂。
 
 
 
因此正見英文翻作‘Right Understanding’,就是‘正確的了解’;也有人翻作‘Right Knowledge’,就是‘正確的知識’。
 
 
 
二  正思惟
 
 
 
正思惟就是用理智來決定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它是正確還是不正確?如果不正確,我們要毅然舍棄;如果正確,那么我們就要勇往直前,至死不渝。
 
 
 
決定我們的目標正確不正確,理智要考慮的是:正確的目標必須要愛護一切眾生,舍己為人,不用暴力;如果我們努力的目標只是一條滿足自己欲望的道路,而為了達到自私的目的,又不惜犧牲別人,逼害別人,那么這一個目標就必須要舍棄了。
 
 
 
因此正思惟英文翻作‘Right Aim’,就是‘正當的目標’,也有人翻作‘Right Aspiration’,就是‘正當的抱負’。
 
 
 
三  正語
 
 
 
正語就是規規矩矩、誠誠懇懇地說話。包括:
 
 
 
一、不說謊話。
 
 
 
二、不造謠生事,不挑撥離間。
 
 
 
三、不用尖酸刻薄、粗魯無禮的言詞批評、罵詈人。
 
 
 
四、不講一些無意義的、無益處的空話。(無話可談時,不如保持‘高貴的緘默’。)
 
 
 
正語英文翻作‘Right Speech’,就是說講話要謹慎、正當。
 
 
 
四 正業
 
 
 
正業就是合乎道義、榮譽、和平的行為。
 
 
 
佛教的五戒就是要使人能達到這個目標。(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妄語,四、不邪淫,五、不飲酒。)
 
 
 
正業英文翻作‘Right Behavior’、‘Right Action’,就是‘端正的行為’。
 
 
 
五  正命
 
 
 
正命就是以正當的職業來生活。換句話說就是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能與道德法律相抵觸;不能為了個人一己之私利而犧牲或損失許多人的快樂和幸福。例如販毒、開酒家與地下錢莊等。
 
 
 
正命英文翻作‘Right Livelihood’,就是‘正當的生計’。
 
 
 
六  正精進
 
 
 
所謂正精進就是以堅定的意志,努力不懈地去努力,不達到成功不停止。
 
 
 
佛以牛做比喻說:‘牛負著重荷,在深泥沼里前進,它雖疲乏,而眼神卻堅定地向前望著。它永不懈怠,直到它走出了泥沼。’
 
 
 
正精進英文翻作‘Right Effort’,就是‘正好的努力’。什么叫做正好的努力呢?就是為了達到修行的目的,必須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的邁進,不可大急切,因為‘欲速則不達’。佛相信‘穩定的邁步比拼命的飛奔更可*’。
 
 
 
所以正精進告訴我們做事要想成功,除了有恒的努力而外,還要努力得當,既不懈怠,也不操之過急。試想‘一曝十寒’能夠成功嗎?(正精進就是要修‘四正勤’,此處暫不論及。)
 
 
 
七  正念
 
 
 
正念就是要保持清醒的明覺,確確實實地了解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以及所遭遇的事。
 
 
 
佛告訴我們說:‘我們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法句經的開頭第一句話。)所以人必須要有正確的心念,要怎樣才能達到正確的心念呢?就是對于一切事物,要保持不斷的警覺和深入的觀察,以期獲得真確的認識。佛提出了‘四念處’作為我們修行的方法:
 
 
 
(一)觀身不凈——我們的身體充滿著糞、尿、汗臭、污穢不堪。美麗、潔凈只是暫時的,年老了或一場病下來就不美麗了;三天不洗澡或一場運動下來就不潔凈了。因此不必要迷惑于外表的美麗與潔凈,要努力修養自己的心性,只有我們的‘佛性’才是出自污泥而不染的。(‘觀’字有觀察、了解的意思。)
 
 
 
(二)觀受是苦——受就是苦和樂的感覺。世間的快樂都是暫時的,苦和樂是攣生兄弟,如影隨形。一對新人挽手步入結婚禮堂,當莊嚴動人的音樂響起,掌聲雷動,萬人祝福。但今日的相逢已注定了來日的別離(就是愛別離苦),死亡的陰影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他們永遠無法逃脫。又愛得愈深,痛苦也愈深;今日的山盟海誓,就是明日的肝腸裂斷,又何曾有一絲兒真實?
 
 
 
世上的快樂是因緣所生的,所謂‘家庭的快樂’必須建立在家庭中每一個份子的健康與合作,如果有人意外死亡或不肖不賢,那么這一個家庭就破損了,快樂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緊接而來的就是痛苦。
 
 
 
又所謂‘做官的快樂’,也是不實在的,有一天不能做官了,懊喪、痛苦也就來了。因此我們不必汲汲于虛名假譽的追求,應該多修養品德,凈化心靈,只有‘涅槃’——超越苦樂的解脫,才是永恒的幸福。(因為苦和樂是相對待的,所以必須超越苦與樂。)
 
 
 
(三)觀心無常——我們的心經常都是受外境的引誘,追求美麗的東西,喜歡美妙的音聲,貪求美味的食物,迷惑于舒適的感受等等;而且經常‘見異思遷’不可控制。所以說‘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它會盲目地闖禍,會不顧一切地胡作非為,帶給自己莫大的煩惱和苦楚,因此不得不小心。
 
 
 
所以人要‘明心’、‘修心’,要能做到控制心、駕馭心,不要讓心帶著我們去瞎闖,引誘我們去做壞事,這就是‘觀心無常’。(‘無常’就是不可*,有隨時變異、遷徙之意。)
 
 
 
(四)觀法無我——宇宙的萬事萬物(即所謂‘法’),都是隨著因緣而生滅的;因緣合則生(氫氧化合成水),因緣散則滅(水可電解成氫氧)。因此在事物的本身并沒有一個常久存在、永不改變的‘本體’。(亦即沒有自主自在之性。)
 
 
 
以人為例,人為四大假合(地、水、火、風等四種元素),四大不調就生病,四大散離就死亡。(如‘風’大散離,人沒有呼吸就死了;又‘火’大散離,人體冰涼,又怎能生存?)人不能叫自己不生病,也無法叫自己不死亡,人對自己沒有‘自主’之權,這就是‘觀法無我’的道理。
 
 
 
正念英文翻作‘Right Mindfulness’就是‘正確意識’;也有人翻作‘Right Concentration’,就是‘正當憶念’。
 
 
 
八 正定
 
 
 
正定就是經由正當的禪定而達到身心解脫的悟境。
 
 
 
人類的心識通常就像一架沒有調整好焦距的照相機一樣,是無法對現實或真理有明確而清晰的影像的。而正定就是來幫助我們‘調整’焦點,讓我們能清楚地認識、體會這個世界的,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經由‘正定’而覺悟,從此他雖然同凡人一樣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但他已進入一種和諧、寧靜、平等、平衡的境界中,這個境界是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的,除了人們親自地去證悟、體會而外,一切解釋都是多余的。(因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正定英文翻作‘Right Absorption’或‘Right Meditation’都是‘正當的禪定’的意思,它跟其他宗教的所謂入定、出神、出游有別。
 
 
 
以上所解釋的,就是八正道的道理,所有的人類,乃至一切眾生,要想達到永恒、真實的快樂,必須照著這八種方法去做,才有成就的希望的。
 
 
 
第三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用來解釋人為什么會在生死苦海中打轉、輪回的道理。
 
 
 
這十二種包括:
 
 
 
        ┌一、過去因——(一)無明(二)行
 
        │        ┌果——(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
 
三世流轉┼二、現在┤
 
        │        └因——(八)愛(九)取(十)有
 
        └三、未來果——(十一)生(十二)老死
 
 
 
用淺近的白話解釋是這樣的:一個人由于過去世的無知愚蠹、不明善惡、是非(無明);結果做了許多的壞事(行);有了惡因這一世就投胎受生(識);在胎中身心慢慢地發育(名色);到快出母胎時,眼、耳、鼻等六根都具足了(六入);出世以后,就跟外界有所接觸,眼會看、耳會聽、鼻會聞等(觸),到六、七歲對外界的苦樂能有所感受(受),到十四五歲就對一切美好事物起了貪愛之心(愛),有了貪愛之心就想去追求(取);盲目追求就為自己又種下了來世的惡因(有);有了惡因以后,就又要在來世投胎受生(生),有了生就會再有衰老、死亡的現象(老死)。
 
 
 
十二因緣看來是從無明—老死,依次類推的,但它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環形的鎖鏈。
 
 
 
生命就是這樣始而終,終而復始,流轉、輪回不停的。像:..........:雞...蛋...雞...蛋...雞...蛋...雞...蛋................
 
 
 
那么,十二因緣的道理,給予我們什么啟示呢?
 
 
 
眾生的衰老、死亡就是因為我們有‘生’,有生才會有死。而我們所以會投胎到人間來,這是因為我們以往的無知和愚蠢,不明是非,胡亂作惡所致。因此我們這一世要努力行善,斷絕一切惡因,免得以后又要受輪回苦報。
 
 
 
十二因緣告訴我們生死的原因,提醒我們要進一步去研究如何了脫生死的威脅;否則醉生夢死,苦難永無休止之日。
 
 
 
本來十二因緣,從哲學上講,是有它的理論體系的,即:由形而上學的‘無明’、‘行’,而發展為認識論的‘識’、‘名色’,再發展為經驗的現實世界。(指出胎后的‘觸’到‘老死’。)但同學們并不太懂哲學,所以我門就不能詳細地作這一方面的討論。
 
 
 
第四  六度
 
 
 
何謂六度?‘度’就是印度梵文的‘波羅蜜多’,意思是‘到彼岸’。
 
 
 
亦即:能度過生死苦海,到快樂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過生死苦海的六種方法。那六種方法呢?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一  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給別人。無量壽經上說:‘布恩施惠’叫做布施。
 
 
 
布施可以分三種:
 
 
 
(一)財物施  就是把金錢財物施舍給他人,譬如我們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濟助窮人,或供人急需,都叫做財物施。
 
 
 
(二)法施  指人格上的啟發,學問上的指導。能夠把道理說給別人聽,解釋給別人了解,使人能夠得到做人處世正確的方法,都叫法施。
 
 
 
(三)無畏施  指解救他人危難,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別人遭遇不幸,我們好言相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別人因事苦悶、沮喪,我們鼓舞他的勇氣和信心,這都是無畏施。
 
 
 
一般人布施常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亦即有施者與受施者的對立,因此常易因自己是施者,而生起優越感。佛家主張必須打破這種觀念,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就是說不要為了希望別人報答,或滿足自己富貴的優越感,或為了其他的目的而去行布施。
 
 
 
朋友們記得一個故事吧?有一年齊國鬧饑荒,許多有錢人家備了許多酒飯菜肴,遇有路人經過則高呼:‘喂,來吃吧!’由于態度不夠真誠,語氣洋溢著太多的優越惑,因此,一些有志氣,自尊心很強的人,雖然餓得饑腸轆轆,步履蹣跚,但仍然不愿意接受施食,而寧愿活活地被餓死。
 
 
 
這就是不能做到佛教‘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造改的悲劇。所以我們施舍別人的時候,要記住:‘施人慎勿念’的古訓。
 
 
 
二  持戒
 
 
 
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為不踰矩。
 
 
 
凡人都不是圣賢,常常有許多的弱點,加上外境又有許多的引誘,極容易做出許多壞事,小則個人身敗名裂,大則損人傷群。因此佛教制定許多的戒律,來幫助人們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沖動,洗凈人格上的污點。
 
 
 
我在本書中提到過,戒只是一種消極防患,它的精神卻是積極的。舉不殺生為例,不但自己不殺生,還要去救眾生,見死不救,就是犯戒。因此持戒可以維護善良風俗,維系道德倫理,鼓勵人人行善,達到天下一家的理想。
 
 
 
有人誤會說:‘不信佛教非常自由,一信了佛教,什么都不能做了。’其實這是不肯用心思考的結果,未信佛教而做壞事,仍然是要遭受因果報應的,就像不懂法律而犯法,仍然要坐牢一樣。俗語說:‘不知不罪’只是一種誤傳。
 
 
 
試問地心吸引力會因為你不信,而就不存在了嗎?
 
 
 
所以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做一個好國民都要遵守許多的法律,何況要想修行成佛,脫離生死苦海呢。
 
 
 
戒一共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四級,其名目繁多,條文亦繁,不容細說。其中五戒在前章已經論及,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普通一個出家的和尚要守二百五十戒,尼姑要守五百戒,可見出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三  忍辱
 
 
 
對于別人的侮辱欺害,不生嗔恨之心叫做忍辱。
 
 
 
忍辱對一個人的修養是十分要緊的事,可化干戈為玉帛,化暴戾為祥和,又可增加幸福和智慧。
 
 
 
佛教的忍辱是一種內剛外柔的忍,不是懦弱畏縮,更不是膽小屈服。佛家的忍辱,乃是為了達到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理想,乃是為了完成自己普度眾生的志愿,而具有的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表現。
 
 
 
為什么學佛的人(立志向釋迦牟尼學習,愿意遵照他所說的道理去做的人)一定要忍辱呢?因為修行的道路是極其崎嶇艱難,若無忍辱功夫,則不易貫徹,中途極易萌生退心。同時修行時,常會有人故意譏笑、毀謗你;將來想普度眾生的時候(即講佛教道理給別人聽,使人能得到啟示而立志求道),也會有人不領你的情,故意揶揄、諷刺你。但你千萬不能生氣,更不能報復,要想做到平心靜氣,只有*忍辱的功夫。
 
 
 
四  精進
 
 
 
精進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
 
 
 
我們做一件事,想要能成功,一定要恒心地努力,才可以達成目的。
 
 
 
各位今天在學校求學,要想將來能有所成就,一定要努力不懈怠,才能學得高深的知識和技能。何況成佛的道路既遙遠而又困難,救濟眾生的工作既沉重而又艱鉅,如果不努力精進,就無法完成‘任重道遠’的任務。
 
 
 
五  禪定
 
 
 
禪定就是‘靜慮’的意思,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動心’,就是專心一志,精神不散亂的意思。
 
 
 
為什么佛教修行要注重禪定呢?因為一個人如果不能透過靜慮而專心一志,精神不散亂,那么就不能有堅決的意志和智慧,來克服外界的引誘和破壞,遇艱難危險就心慌意亂,不能力持鎮定,不能沉著應付。所以禪定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但朋友們如果有志習禪,一定要找到明師指導,否則盲修瞎煉,未見其利,先受其害,不可不慎。
 
 
 
六  般若
 
 
 
般若是印度梵文,念作‘ㄅㄨㄛ ㄖㄛˋ’,中文勉強可以翻譯為:智慧。
 
 
 
般若和智慧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我們所說的智慧,用它來了解事理并不能透徹,而且常常容易形成‘偏見’和‘妄見’(錯誤的見解);而般若卻能夠把事理了解透徹,而且不會發生偏差。
 
 
 
舉‘光’為例,普通的光像智慧,遇到墻壁就受阻;但般若似X光一樣,它能伙穿越這些阻撓(指的了解事理而說)。例如我們人類的智慧,不能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就有上帝造人與造物的觀念產生,那是人類的智慧有限所產生的‘所知障’(因所知有限所產生的錯覺)。中國人不也說‘盤古開天辟地’嗎?回教說‘阿拉造人,又造了地球’,這些異曲同工的神話,正可說明人類智慧的不夠精深細密。而佛等覺悟的人所具有的般若,卻能夠如實正確地分析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
 
 
 
心經上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講所有覺悟的佛,都是依*這種‘般若’,澈悟真理而得到佛果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印度梵文,翻譯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意思就是說‘最透徹、真實的覺悟’,指的就是佛道、佛果。)
 
 
 
從這句經文,我們可以明白,佛教并不是單憑信仰可以‘得救’的;佛教不認為自己的罪惡和苦難可以由他人代贖,所以也不依賴任何人來救,人類的罪惡和苦難,只有自己才能夠洗清和解脫。也就是人人要自救,自己不救自己,要等待誰來救你呢?而自救的方法,就是要依*自己的‘智慧’(般若)去慎思、明辨,先了解苦難的原因,再進而尋求解脫的方法(即四諦的道理)。
 
 
 
所以佛教主張人人必須要努力‘修慧’,認為智慧(般若)不是‘讀’來的,‘背’來的,而是從觀察事理,深入研究之后‘修’來的。缺乏智慧(般若)就不能覺悟,也就不能悟道了。
 
 
 
以上所簡介的就是六種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必須要一齊學習,不可偏廢。
 
 
 
依一般來說,六度具有六種作用:
 
 
 
(一)布施能治我們的貪心(慳貪),培養我們的同情和仁愛心。
 
 
 
(二)持戒能使我們循規蹈矩,不做出踰矩的事,也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
 
 
 
(三)忍辱可以培養我們謙讓、寬大的美德,也就是‘論語’書中所說‘溫、良、恭、儉、讓’的德行。
 
 
 
(四)精進可以防止我們的懈怠偷懶。(有恒為成功之本。)
 
 
 
(五)禪定可以澄清我們的頭腦,使精神集中。
 
 
 
(六)般若可以使人聰明而有智慧,不會盲從、迷信,而有敏銳、精確的判斷力。
 
 
 
同學們平日讀書、做人,應該照著這‘六度’的道理去做,這就是好學生,好國民了。
上一篇:佛教的精神與特色04
下一篇:佛教的精神與特色02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偷拍各种wc美女嘘嘘| 欧美亚洲在线视频| 精品呦交小u女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国模gogo一区二区大胆私拍| 亚洲国产成人爱av在线播放| 欧美肥臀大乳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av高清|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国产300| 91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乱菊| 欧美日韩国产999| 日韩高清不卡av| 欧美性受xxxx白人性爽| 最近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video| 精品视频9999| 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奇米4444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黄色av| 精品在线小视频| 国产剧情日韩欧美|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址| 亚洲日本aⅴ片在线观看香蕉| 国产www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色| 久久av资源网站| 国产亚洲a∨片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在线免费| 97在线视频国产|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黑人| 丝袜情趣国产精品| 亚洲免费成人av电影| 91精品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片免费在线| 欧美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天堂| 色综合影院在线| 尤物tv国产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xxx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