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佛教的精神與特色04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04
2007年06月20日14:49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725 字體: 繁體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04
 
 
 
林世敏居士著
 
 
 
第五章  信仰佛教的好處
 
 
 
宗教對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顯易見的,它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極重要的一環,對于人生的鼓舞與振奮,具有無比的力量,同時宗教可以安定社會,凈化人心,使人對未來具有信心與希望,使人可以過著一種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說來,宗教對于悲觀的人,具有安撫慰藉的作用;對于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嚇阻警惕的效力;對于純潔善良的人,同樣地亦能有所鼓勵與嘉勉。
 
 
 
本章所要討論的是信仰佛教的好處,首先要聲明的是,這并不意味著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處。誠如張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書所說的:‘佛法絕不詆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宗教與哲學,皆有其價值與功用。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眾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間,由于教主的智慧與胸襟的不同,所說教理的深淺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個宗教,雖然多少都能帶給信仰者許多好處,但畢竟是不盡相同的,一間小學和一所大學,雖然都是學校,都能教導學生有關做人做事的道理,及來日立足社會的技能,但進一所小學和進一間大學,所學與所得的又怎會相同?
 
 
 
以下所要說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第一  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與樂觀兩種。
 
 
 
(一)悲觀  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  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欲、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于悲觀,也不屬于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么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恒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那一樣是真實的?永恒的?(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
 
 
 
佛教并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后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欲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鞓?,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云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郏芸雌?,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敻坏亩嗌俨⒉荒艽硪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祗有修養品德,凈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斗,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那會有豐碩的收獲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并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愿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并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淖运叫睦韺⒉粡痛嬖?,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著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凈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誰不會浩嘆人心不古呢?
 
 
 
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一)不殺生——不殘害生靈。
 
 
 
(二)不偷盜——不偷、不搶別人的財物。
 
 
 
(三)不邪淫——正當的男女關系。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墻。
 
 
 
(四)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偽,不說謊。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須戒絕。(論語中孔子亦有‘不為酒困’一語,不過酒在當藥用醫病時,暫可通融。)
 
 
 
朋友們想想看,這五戒不是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不謀而合嗎?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
 
 
 
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涂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
 
 
 
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凈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要想真正的快樂,大概須要滿足下列幾項要求:
 
 
 
(一)心情平靜,不生煩惱。
 
 
 
(二)對于眼前的苦難,能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對于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對于未來(來世或人死后的歸宿)能有滿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苦樂不操縱在別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完全地滿足人類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滿足其中之一、二項。)
 
 
 
(一)佛教勸人知足常樂,要學習禪定,樂觀進取,心情自然平靜,不生煩惱。(舉例說明:一般人像三歲小孩,丟了一塊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會為此而煩惱,這是觀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認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結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當,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經典不是在顯示佛的權威與能干,而是完全而徹底地解釋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剛逝世不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贊成的是佛教?!瘒刚f:‘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涤袨檎f:‘佛學之博大精微.........雖有圣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簡⒊f:‘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DIV>
 
 
 
(四)佛經上說:‘佛以一大因緣出現于世?!@一大‘因緣’(即來世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為了讓眾生能轉迷成悟,從苦難中解脫,永遠享受自由和快樂。
 
 
 
(五)佛教認為人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沒有一個可操縱我們生死、成敗、福禍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奮發努力,一定有光明燦爛的明天。
 
 
 
因此我說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類最慈祥的導師
 
 
 
釋迦牟尼降生人間,貴為太子,拋棄了功名富貴,難道他是傻瓜嗎?不是的,他實在是一個具有廣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人類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脫,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樂而樂?!f法四十九年,棲棲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真理與訓誨,是黑暗人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是洶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誰像佛有這樣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愿,在眾生度盡以前絕不歇息的?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眾生,在回答弟子疑問時,認為要采取下列四種方法:(一)某些問題必須直截了當的答覆。(二)某些問題須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三)另有一些問題須以反問為答覆。(四)最后,有一類問題須予以擱置。(即暫時不給予解答,因為對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這種道理,說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與迷惘。如小學生問微積分,他連算術都不會,老師如何能解答呢?)
 
 
 
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就是應機說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遠以愛心和耐心來教導弟子,他不認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兇惡到不會悔悟的人。
 
 
 
佛一生貢獻出他的智慧和慈愛,詳說了無數偉大的真理,教導了無盡的眾生,但他永遠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認為他來到人間,祗是盡到了他承先啟后的責任——發揚過去無數佛所發現的真理,啟發后知后覺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確信宇宙的所有眾生,將透過他們本身的努力與磨煉,而達到和他自己一樣睿智、偉大的境地。
 
 
 
今天各位還在讀書求學,因此算是學生,是后知后覺的眾生,但只要努力,有一天諸位也可以學得各種知識和技能,同現在你們的老師們一樣地,可以為人師表,繼續地為教育下一代而盡力獻身。
 
 
 
佛與眾生是平等的,每一位眾生都是未來的佛,他們之間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關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隸’的關系,而只是一種暫時的‘師生’關系。
 
 
 
青年朋友們呀!迷的時候是眾生,一旦開悟的時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見的佛了。
 
 
 
別灰心,別泄氣,就是那已經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間,只要點燃起一盞燈,就可以驅逐十年的黑暗,而帶來了滿室的光明啊?。ǚ鸺医凶觯骸臧凳?,一燈能照。’)
 
 
 
青年朋友們!快點燃起你心中那盞不滅的燈,光明就在你周圍,幸福就在你的身邊。
 
 
 
這些道理就是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的,他不是最慈祥的導師嗎?
 
 
 
第六  佛教可以培養自尊自信和獨立自主的人格
 
 
 
佛稱他自己是‘無依道人’,因為從修行到證果,沒有別人能夠替代得了,一切都要*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別人的奴仆,不必仰賴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樣可以成佛。這可以鼓舞我們的自信與自尊心。
 
 
 
依照其他宗教的說法,人是神創造出來的,人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自救自存,必須要*耶穌的救贖,才能獲得永生,因為他是唯一的‘真理和道路?!瑫r人就是到神那兒,也永遠不能同神平等;祂是主,你是仆,人與神永遠是相互的階級對立。這是多么令人泄氣啊!
 
 
 
而佛教認為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沒有誰可以駕馭人類,可以奴役人類,人的成敗福禍全在乎自己。而修行證果,自我完成偉大的人格——成佛,這是人類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眾生自救的)。
 
 
 
依照其他宗教的主張,人活著是為著「神’而活,人類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用來榮耀神的(好的都是神的功勞,壞的則不是,人要自己負責),因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智慧、能力是上帝賜給的,所以成就該歸于祂的功勞。(不過,失敗了就不是上帝的過錯。)
 
 
 
佛教就不這么主張,而認為人是為‘自己’而活著,為‘一切眾生’而活著(為了使宇宙的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同時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奮斗來的,榮耀歸于人類自己,如果失敗了,這是自己努力不夠,還要更加地勤奮不怠,朝目標邁進。
 
 
 
佛教這種思想,使人從上帝的束縛中釋放,從神的威權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類對自己的行為要自我負責,不能歸罪于天或埋怨別人。
 
 
 
人既然不是上帝創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決定自己命運和前途的權利,人才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隸屬于神的,受神操縱、控制的),有了獨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談到自尊和自信。
 
 
 
這就是佛對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的偉大宣言,這個宣言比法國的大革命提出的口號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歐洲文藝復興時產生的‘人文主義’(Humanism),也早了將近二千年。(‘人文主義’的內容請看高中歷史第三冊一○七~一○八頁。)
 
 
 
朋友們,好好地想想呀!你要做別人的奴仆、做被別人趕著的羔羊呢?還是做頂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呢?
 
 
 
第六章  幾點補充說明
 
 
 
第一  佛教與中國文學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到今年公元一九七一年四月八日,剛好是釋迦牟尼二五一五歲的生日。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后,千余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于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了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侵覍嵉膶懻眨欢鸾痰恼芾聿糠輨t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蕩,然后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因此,這里我僅想舉出文化中的‘文學’一項,用梁啟超、胡適等先輩們的話來說明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貢獻。
 
 
 
一、梁啟超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項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語匯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組織的解剖的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禪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三)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說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密切關系??兹笘|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產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曇無讖所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影響。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繹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說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入: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缽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輸入,梵文也跟進來,我國高僧仿造字母來應用,才有唐代守溫‘見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二、胡適則認為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三大影響:
 
 
 
(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造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游記’等小說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產物。
 
 
 
(三)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布局與結構?!贞捉洝ⅰ鹚匈潯ⅰ鸨拘薪洝榷际莻ゴ蟮拈L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小說體的作品;‘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后代彈詞、平話、小說、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并用,也對中國后來的文學體裁有影響或系。
 
 
 
好了,僅就‘文學’一項而言,已經夠我們大書特書了。我之所以不怕長篇累牘地來引述它,就是希望我們提高警覺,同時投以佛教更多的關切與注目。佛教絕不是一般等閑的宗教,無論就人生的任何角度來看,佛教都與我們有密切的關系,尤其它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第二  簡釋佛義
 
 
 
一  佛是什么
 
 
 
佛是‘佛陀’的略稱,而佛陀是梵語Buddha的音譯。就好像美國的加州是‘加利福尼亞州’的略稱,而加利福尼亞是英語California的音譯。
 
 
 
二  佛的定義
 
 
 
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在‘大學’一書中,開宗明義的一段話,剛好可以拿來說明這一個定義。
 
 
 
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所謂‘明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新民’,也就是‘覺他’;‘止于至善’就是‘覺行圓滿’的意思。
 
 
 
三  佛是誰
 
 
 
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從廣義和狹義來著手。
 
 
 
(一)先從狹義來說:
 
 
 
佛就是指的兩千多年前誕生在印度的釋迦牟尼而言。(有關釋迦牟尼的一生事跡,請看星云法師寫的‘釋迦牟尼佛傳’或美國高樂斯博士著,程慧余居士譯的‘釋迦傳’。)
 
 
 
(二)再從廣義來談:
 
 
 
佛家主張一切眾生都具有成佛本性,因此都有希望修行成佛(像鐵礦可以百煉成鋼)。所以佛不是釋迦牟尼的特定稱呼,而是宇宙間所有眾生的共稱。
 
 
 
就好像‘老師’一詞,并不限定是至圣先師孔子一個人,而是廣泛地指一切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明白了‘佛’的定義以后,我們就能了解佛教就是依照釋迦牟尼的言行教化為中心所創立的宗教。
 
 
 
簡單地說:‘佛的教導,佛的啟示。’就叫佛教。
 
 
 
佛教講的一切道理,我們平常稱它叫做‘佛學’,佛學包括了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種修行方法。是一門偉大、豐富、精深的學問。
 
 
 
第三  佛教與佛學
 
 
 
佛學與佛教實際上是一體的兩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佛教必須以佛學為內容,如果沒有佛學的支持和充實,則與一般宗教只重形式與儀式,毫無兩樣;反之,佛學有待佛教的宣揚和實踐,否則佛學要來何用?不獨對人類生活無所裨盆,而且無助于人群社會。
 
 
 
釋迦牟尼曾有‘說食不飽’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譬喻,前者斥責空言的無益,后者指出‘知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實證真義。
 
 
 
佛教通常以‘信、解、行、證’為修行的四個步驟,(所謂‘解’就是要研究佛學,‘行’就是努力實行。)主張行解并重,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
 
 
 
有關‘佛學與佛教’之間的關系,請朋友們看我在大學時代的一篇演講稿——‘佛學的理論與實踐’,多少可以幫助同學了解‘知行合一’的重要:
 
 
 
[佛學的理論與實踐]
 
 
 
各位評判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我很榮幸能夠代表政治大學東方文化研究社,參加這一次‘慧炬社’所舉辦的北部各大專佛學演講比賽,我愿借此機會,和諸位同學來談一談‘佛學的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我非常歡迎在座諸位大德們的指教。
 
 
 
首先,我們從佛學的理論談起。凡是對佛學稍有研究的人都會承認:佛學有嚴謹的思想體系,有周密的推理方法,國父孫中山先生說過:‘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這充分說明了佛學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科學的原理之上的。梁啟超先生也認為:‘佛學是智信的而非迷信的?!@正與國父有相同的見解。
 
 
 
我們都知道,佛學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包括八萬四千法門,這里頭說有說空,說顯說密,說教說禪,不外真諦和俗諦,也就是出世間法和世間法兩大部門,它從自然界的成住壞空,說到人類生命現象的生老病死;從‘獨善其身’的小乘法,說到‘兼善天下’的大乘法;從客觀世界的形形色色,說到我們內在心靈的妄念無明。在時間方面是貫串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在空間方面是窮盡了三千大千世界。
 
 
 
這種完美的理論體系,中外古今思想界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有識之士,都一致的贊嘆激賞。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法利世的工作并不輕松,如來家業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擔負,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固不好守,菩薩乘的六度萬行更不易修,不是一步可以登天,瞬間可以奏效的。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才能圓證佛果。有些研究佛學的人,停留在研究階段,而不肯去實踐、實證,這一偏差是要修正的。
 
 
 
重視理論而不重視實踐,結果就產生了許多流弊,政大教授邱楠老師,在他的‘言曦五論’一書中就曾說過:‘知識的悲劇是僅止于博學一端,而置篤行的功夫于不顧,如此所學的東西將是一堆冰冷的知識,缺乏光和熱。’我們知道博學就是理論的探討,而篤行就是實踐的功夫,如果我們對佛學僅止于博學方面的理論探討,而置篤行的實踐功夫于不顧,那么佛學就喪失了它的精神和意義,而變成一堆冰冷的知識了。
 
 
 
各位同學,重視理論,不重視實踐,這是近代中國佛教之所以衰微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佛學如變成了徒有深奧理論的玄學,而不能應用到人類生活上去,豈不是空中樓閣,使人無從捉摸,這樣如何能夠發生指導人生的作用?我們又何貴乎有佛法?這不是佛教的不幸嗎?
 
 
 
諸位都曉得佛教是一個重實證的宗教,講求自我體驗的功夫的,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褪沁@個意思,同時一切佛學的理論都是基于學佛的需要而產生的,否則‘說食不飽’,一無用處。我們可以打一個譬喻來說明,假若現在我們想到高雄去,佛學的理論就像一張地圖,它告訴我們到高雄的方法,可以坐汽車,坐火車,坐飛機,也可以步行或騎腳踏車。方法雖然很多,應有盡有,但有一項事實是為我們所不能否認的:如果我們不移動腳步,朝著高雄的方向前進的話,我們將永遠停留在原地,一輩子也到不了高雄的。
 
 
 
話又得說回來,佛學是理論與實踐合一的,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理論作基礎,就不能獲得廣大群眾的信仰;同樣的,佛學如果不透過實踐的功夫,將永遠發揮不了救世濟民的效用,也達不到修行證果的目的。因此今天我們要提出‘以實踐印證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的口號,把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兩不偏廢。我們既然知道世俗的煩惱是無盡的,我們就要痛下決心滅除它;既然知道苦海的眾生是無邊的,多少人在水深火熱中呻吟,多少人在饑寒交迫下哀號,那么我們就要效法倒駕慈航,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的利他精神,本著地藏王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拇笮?、大愿,代眾生受一切苦,雖然粉身碎骨,赴湯蹈火亦在所不惜。我們既然知道佛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大覺者,就不能畏難不前;一定要勇猛精進,向著真理的高峰邁進。
 
 
 
各位同學,從佛學理論研究中,我們知道大乘佛法才是如來本意,我們實踐的目標也要以大乘精神為依歸,我們不要以做一個小乘的自了漢為滿足,我們不但要獨善其身,而且要兼善天下。拿出我們的毅力,貫徹我們的決心,努力做天地間的第一等人,宇宙間的第一等事——也就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弘法利生的神圣工作。
 
 
 
最后,我以‘弘揚大乘佛法,復興中國佛教’的責任,與在座的各位師長,同學們共同勉勵!
 
 
 
要進一步地了解佛教和佛學,請同學們從第二章‘佛教的特色’與第三章‘消除幾種不必要的誤會’,以及第四章‘幾種簡要的佛教道理’,第五章‘信仰佛教的好處’等敘述中,慢慢地去閱讀,仔細地去體會了。
 
 
 
第四  神是如何產生的
 
 
 
說來十分有趣,在舊約創世紀中記載的是上帝創造人類的故事,但近代的心理學家以及宗教學者,在深入地研究之后,卻告訴我們一個相反的答案:神是人創造出來的。
 
 
 
人為什么要創造神呢?簡單地分析,可以得到解答:
 
 
 
古代科學不進步,人們對于大自然不甚了解,對于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天災地變感到恐懼,以為一定有一個‘東西’在暗地里作怪,他們就稱之為‘神’。
 
 
 
人們看到閃電打雷,常常傷害人畜,引起火災,就以為有‘雷公’、‘電母’;看到洪水氾濫,來勢洶洶,就以為有河神。(‘河伯娶親’的故事就是這種迷信下的悲劇。)
 
 
 
據專家學者的考據,人類所崇拜,所‘無中生有’的神,最多竟達到三億三千萬個的,你說嚇不嚇人?
 
 
 
然而這許許多多的‘神’——代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無知和恐懼。卻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而一個個在科學照妖鏡下現了形,一個個地又被人類毀棄了。
 
 
 
在知道閃電打雷的真象之后,誰還會相信有雷神?在了解疏浚河川可以防洪之后,河神自然就壽終正寢了。
 
 
 
這些神的死亡,代表著什么呢?代表著人類理智的覺醒,人類懂得運用自己的智力可以和大自然抗爭以后,‘人定勝天’的觀念就深入人們的心中,人再也不必可憐兮兮地向祂匍匐、膜拜,向祂諂媚、贊美了。
 
 
 
然而今天有部份的人們,為什么還固執地認定有一個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呢?這個問題的解答很容易懂,因為人類不了解宇宙、人生的奧秘,人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世界如何生成的?由于所知有限,未能了解它,所以就憑空地創造一個‘神’來,毫不費力地就解答了這些疑問。
 
 
 
但相信神創造人和萬物的人,卻不想想看,上帝從何而來?如果上帝能自己存在的話,那么人類又何必請神出來解答宇宙的起源呢?換句話說:神能夠自己存在,萬物也能夠自己存在了。
 
 
 
神是人類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究竟,所產生的幻想,有一天人類的科學更進步,人類的理智更清晰,人們將毫不留戀地拋棄祂——像以前人類拋棄了河神、雷神、樹神、灶神、石神、筷子神、碗神......
 
 
 
你知道嗎?神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實體上的神根本就求不到,因為人類在以自己的形相造神的時候,所造的并不是實體的神(也無法造),人們所造的是心理的神,觀念的神而已。
 
 
 
說來也很可憐,人類一方面在贊美、膜拜慈悲的神的時候,另一面內心卻還懷著無限的恐懼和空虛呢。
 
 
 
注:請參閱‘蔡元培全集’第八十一頁‘理信與迷信’一文。
 
 
 
第七章  如何做個佛教徒
 
 
 
讀完了這本書,或許有些同學對佛教產生了好感,希望能夠做一個佛教徒。但心中難免會有點疑惑:怎樣才算是佛教徒呢?
 
 
 
如何做個佛教徒呢?我想這個問題的解答,不必兜著圈子,簡單地可以分成三點來談:
 
 
 
第一  要了解佛教研究佛學
 
 
 
我們要做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得圓滿、成功。同樣的要想信仰宗教,就要先了解這個宗教的教理,是否可以滿足人類的要求,它對宇宙人生問題的解釋,是徹底呢?還是不徹底?能夠令人心悅誠服呢?還是不能?所以要想做個佛教徒,一定要先了解佛教與研究佛學,如此才能基于理智的信仰,才不致于變成人云亦云,自欺欺人的盲信。
 
 
 
比如說了解了佛教是不殺生的,那么殺豬宰鴨拜拜的,就違背了佛教的精神;又一般所謂的‘神明’——諸如媽祖、城隍、土地公、天歲君、注生娘娘等,依佛教眼光看來,他們都還沒有得到真正、徹底的覺悟和解脫,所以佛教不拜這些神明。(但也不毀謗、輕視他們。)佛教拜佛、菩薩的目的,就是要以佛、菩薩為模范,勉勵自己要做到像他們一樣真正覺悟的地步。
 
 
 
佛教所尊敬崇拜的,不是那個‘神’名氣大就拜他,而是以覺悟的徹底不徹底來做為取舍的標準。
 
 
 
比如說我們讀書時,有疑問一定要找一個學問好的老師請問,絕不能糊里糊涂的隨便在半路上找一個一知半解的人解答。因為一知半解的人不可能給你正確的答覆。
 
 
 
第二  要有廣大的誓愿悲心
 
 
 
做一個佛教徒除了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豐富的學識,健康的身體之外,還要加上有‘廣大的誓愿悲心’。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而做一個佛教徒,‘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工作(也就是普度眾生的任務),是自己的責任。佛不能離開人間、地獄而享福,他和眾生是一體不可分的,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
 
 
 
古人說的‘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就是佛教徒慈悲的寫照。因此做個佛教徒,要先抱著服務社會,救人救世的悲心,為了達到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目的,不惜赴湯蹈火,犧牲生命。
 
 
 
而做一個佛教徒必須要立下四個誓愿:
 
 
 
(一)眾生無邊誓愿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二)煩惱無盡誓愿斷(以智慧劍斬煩惱根)。
 
 
 
(三)法門無量誓愿學(學習救人救世的知識和技能)。
 
 
 
(四)佛道無上誓愿成(向最偉大、完美的人格學習、邁進)。
 
 
 
能夠達到這四個目標,不但能獨善其身,而且能兼善天下,這就是佛教徒的理想境地。
 
 
 
第三  受三歸依
 
 
 
什么叫做三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做我們立身處世的準則。
 
 
 
‘佛’是個具有真知灼見,大覺大悟的人,他是我們人類最慈祥、偉大的導師,所以我們要向他學習。
 
 
 
‘法’是佛所覺悟的道理,是一盞不滅的明燈,能夠引導我們走向幸福、快樂的境地,所以我們要深入研究。
 
 
 
‘僧’是嚴守戒律的出家人,他們拋棄人間富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我們在生活中,最親近的、看得見的老師,我們要向他們請教。
 
 
 
‘三皈依’有兩種形式:
 
 
 
(一)參加教堂、佛寺的宗教儀式,在佛前正式決定以‘佛、法、僧’做立身處世的準則。如此就是一個佛教徒。(就像天主教的‘洗禮’一樣。)
 
 
 
(二)自己默默地以‘佛、法、僧’做我們立身處世的準則,這種人雖然沒有參加‘歸依’的宗教儀式,他當然也是佛教徒。
 
 
 
既然做個佛教徒不一定要經過‘三皈依’的宗教儀式,為什么現在的佛教徒還是要行‘三皈依’禮呢?大家都知道‘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吧?它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團結佛教徒們,使大家在同一個信仰之下,共同為社會服務,為人群造福。同時也有‘立志’自勉的意義在內,使自己警惕自己:從今以后我是佛教徒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壞習慣、壞行為改過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導為依歸,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愛親戚、愛朋友、愛父母、愛子女、愛丈夫、愛妻子,努力實踐佛的教誨,自我完成偉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綜合以上所說的,要想做個佛教徒,努力實踐佛的教誨,以達到成佛的目標,修行的途徑是這樣的:
 
 
 
信→解→行→證
 
 
 
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
 
 
 
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要努力去研讀佛學,了解佛的教理(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還要進一步地去實踐,照著佛的教導去修行(行);如此精進不懈,貫徹始終,最后一定能夠得到涅槃的快樂(涅槃就是沒有疑惑、煩惱、超越了生死的意思),親自證明佛所說的一切道理——眾生都是未來的佛,終有一天都會成佛(證)。
 
 
 
后記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能夠順利地出版,連我自己都難免感到驚奇。
 
 
 
由于教學工作的繁忙,使我很少有提筆寫作的時間,因此常常寫寫停停。有時在學校寫一段,回到家里又寫幾行,本書不能一氣呵成,缺乏組織和條理,原因即在此。
 
 
 
不瞞各位說,好幾次我真想輟筆作罷,我猶疑的原因有五:
 
 
 
(一)佛學浩瀚無垠,義理艱深,自己所知所學有限,怎可擔當此項重任——向青年朋友們介紹佛教?我恐怕我扮演的角色,不能得心應手。
 
 
 
(二)既然本書是以青年朋友為目標,那么內容必須深入淺出,所用字匯術語,不能超出同學的理解之外。
 
 
 
這一點就使我大費苦心了,舉例來說吧:說到‘涅槃’、‘佛性’,我就盡量用另一個字眼來代替,或加上一段文字來解釋;明明知道這只是兜著圈子轉,并沒有深入堂奧重心。但我想與其讓諸位茫然不知,沒有興趣再看;不如暫時使同學有個簡單的概念,奠下同學將來深入研讀的基礎,這總是好的。
 
 
 
然而天下事有利就有弊,我害怕因此而失去了佛法的特色和精神,失去了它的完整和真義。就像我伸出食指,指著月亮說:‘大家看呀!’聰明而有智慧的同學曉得我要他看的是月亮;然而少數缺乏悟性與慧根的同學,卻把目光停留在我的食指上。這不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嗎?
 
 
 
(三)內容的取舍,缺乏客觀的標準。所謂‘藥無貴*,對癥則良;法無高下,應機則宜?!且环N佛法的道理,才是同學們所最需要的?這就很難遽下決定了。
 
 
 
佛法是一門系統分明,組織嚴密的學問;更是一條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可以修行證果的途徑。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其相互間的關系,十分密切。談四諦,不可不談十二因緣,談十二因緣,不能不說六度萬行;又說佛教的宇宙觀,就不能不說人生觀。如此下來,就是寫了百年三萬六千日,也無法向各位們交待清楚。
 
 
 
因此本書遺漏了許多重要的佛理,只淺談了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即佛徒四種誓愿)等,不能說是一大遺憾。但我已經說過:本書只是讓同學們對佛教有個簡明的了解和印象,至于深入佛法大海,沉潛于智慧法樂,就要*自己進一步地努力探討了,因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希望以后有機會,能把本書所遺漏沒有談到或不夠深入詳細的,再寫成一本較完整透徹、較豐富充實的書,替有熱心研究佛學,有誠意了解佛教的同學服務。
 
 
 
(四)出版費用不是一筆小數目,對一個薪水階級的教師來說,總有不勝負荷的感覺。何況這是一本‘嚴肅’的書,常令人望而卻步,不會像文藝愛情、偵探武俠那樣地受歡迎,早在預料之中。
 
 
 
(五)要談佛教的精神和特色,有些地方不得不與其他宗教比較。一只長腳鶴不在群雞之中,怎顯得出‘鶴立雞群’的卓然獨立精神?而一個考八十分成績的學生,如果不跟全班‘滿江紅’的成績相比,怎顯示得出他的難能可貴?
 
 
 
但我恐怕無心的引述他教的教義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帶給自己不必要的攻擊和爭議,這就有失佛法平等、淳厚、涵容的精神了。
 
 
 
因此作者在這里謹向虔誠的外教徒致最大的歉意。我的引述絕無故意歪曲的惡意,站在探討真理的前提下,使我不得不把‘圣經’和‘神’先拉下到‘假設’的地位,先除去‘神權’和‘神話’,然后才能客觀地研究、探討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不是嗎?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如果完全地相信了圣經,對神的話不懷疑,他那不朽的‘天體運行論’能夠產生嗎?雖然這樣做,使他受到當時教會的切齒痛恨,因為他的發現,違反了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破壞了‘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陽繞行地球’的主張。(見國中國文課本第四冊,七六頁注解)又像達爾文的‘進化論’,把圣經上亞當、夏娃是人類始祖的神話,完全地推翻了。因此研究真理,一定要把‘佛’、‘神’、‘科學家’,當做平常人來看;把‘佛經’、‘圣經’、‘定理、定律’當作值得懷疑的假設,然后才會求出真正客觀的事實來。
 
 
 
你看愛因斯坦不是推翻了‘物質不滅定律’、‘能力不滅定律’嗎?(就是有名的‘質能互變律’)打破了舊有‘三度空間’的觀念嗎?(他提出空間除了長、寬、高之外,還要加上時間。)又修改了牛頓的運動定律嗎?
 
 
 
如果他盲信科學定律、定理是絕對不會錯的(就像圣經是神和先知的話);科學家是絕對神圣不可侵犯的(就像神是不容被懷疑、被研究的)那么科學就只好停滯不動,永遠也不會再進步了。
 
 
 
好了,說了這許多,有人還是不諒解我,他會說:‘你們佛教不是講涵容、忍耐的嗎?何必跟其他宗教過意不去?’是的;佛教除了一件事以外,它是涵容、忍耐的。什么事呢?那就是對真理的不茍且、不放松、不讓步。
 
 
 
佛親自告訴我們,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為實;不可以為宗教典籍是絕對的真理;更不可以因為對方是自己的老師,你就完全深信他講的話。他鼓勵弟子們要抱看懷疑的態度求知,一切覺悟和真知是要透過懷疑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單憑‘相信’、‘信仰’,只能讓人蒙騙自己‘自以為得到了’、‘好像很明白了’,‘信’而不去研究、實行,不能獲得真知。而佛勸人懷疑的范圍和對象,竟包括佛所講的經典,以及他自己本身。
 
 
 
佛教就是這么自由、民主、科學的宗教,所以我對他教教義的引述、比較,在某些異教徒已經習慣了‘完全相信’的眼光看來,可能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我在這兒作一番解釋。
 
 
 
我要深深地感謝郭剛、蔡禮聰兩位老師,他們對本書有關生物、化學、物理的問題,給予我熱忱的指導;更要感謝月基、開證兩位師父,他們為本書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充實了本書的內容;還有姜宏效居士、陳仁和舅父、鮑國棟老師都為本書的出版盡了心力,也應該謝謝他們。
 
 
 
我不得不在這兒一提的是:學校里許多的老師們,他們有的對佛法尚無緣認識;有的甚至信仰其他宗教,但聽到本書即將出版,亦欣然出錢助印,他們珍貴的善行,引用佛經上的話來說,正是:‘當知是人,不止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得如是無量功德。’他們今日所種下的菩提種子,有一天終將綻開般若(智慧)的花朵,結成涅槃的果實。
 
 
 
最后我也要祝福每一位讀過本書的朋友們,希望佛法的真理,能夠破啟你對人生的迷茫,指引你對生命的彷徨,解答你對宇宙真象的疑問。但愿每一個人都能點燃自覺的心燈,享受幸福快樂的生活;同時一燈引燃一燈,再指引其他徘徊迷途的同學,啟迪他們的疑惑,讓智慧的火炬,帶給闇黯的宇宙予永恒的光亮。
 
 
 
佛歷二五一五年五月廿五日  慈捷合十
上一篇:佛教要義
下一篇:佛教的精神與特色03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成人这里只有精品| 免费av一区二区| 成人h视频在线| 亚洲午夜未删减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电影在线看|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欧美激情18p| 亚洲肉体裸体xxxx137| 国产做受69高潮| 亚洲片在线资源| 国产成人在线亚洲欧美| 精品国内产的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一区| 日韩在线视频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www.久久久久久.com|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最新版|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88|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女同| 日韩女优在线播放| 欧美乱大交xxxxx另类电影|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下一站 | 91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变态国产另类| 国产精品视频yy9099| 97超级碰碰人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麻| 成人淫片在线看| 国产91色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小说|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亚洲欧洲xxxx| 日韩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自拍偷拍色片视频| 国产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