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蓮花山莊>>佛法概要--凈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02
        佛法概要--凈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02
        2006年06月21日09:08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965 字體: 繁體

        佛法概要

        (凈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02

        明旸法師著

        第三節凈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一)實相、觀相與持名

        實相念:念佛并不是專指口念,心念也是念佛,所以念佛法中,除持名念之外,尚有實相念和觀想念各法。實相念即是入第一義心,觀佛法身實相,此其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這一法門,本屬于禪,但禪心所顯的境界,便是凈土,故亦攝于凈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兩根,便不能普被。所以在凈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歸禪門去提倡。

        觀相念:這是依照《觀無量壽佛經》中,對于阿彌陀佛極樂國的依正莊嚴,作十六種觀法。觀行若得純熟,則開目閉目,無非極樂,立可轉娑婆為凈土,不俟命終,即身便游極樂,功效之大,非可言喻,此其所得的三昧,是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惟是觀法微細深玄,有五種難成:一者,根鈍則難成;二者,心粗則難成;三者,無善巧方便則難成;四者,認識不深刻則難成;五者,精力不及則難成。若要根利、心細、聰巧,再加上印象深刻、精神強旺,這就萬不得一了。所以也不能普及,也是難行門。

        持名念:持名念佛,比較上述二種念佛,容易得多,不論上中下根,但是能念,無不成功。念到一心不亂,便得三昧,此其所得的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一法,經過二千年來,佛門大德不斷提倡和實行的結果,已成為最普遍而深入民間的佛法。就因為它有修必成,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緣故,所以其所度脫的人數,也遠非各宗所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自有佛法以來,得度總人數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所出若單就數量一項來計算,已足使各宗都黯然失色,其實它所含道理的廣博淵深,不特較諸各宗絕無遜色,并且各宗所有的精髓,竟無不包羅在內,實集各宗之大成。此所以論效果,論學理,論難易,確都卓然獨步,無與比肩。于此可知有人瞧不起念佛法門,謂為系愚夫愚婦之所修者,這實是一種嚴竣的門戶知見和誤解。對于念佛法門,所含有的原理,可以說是體會不深。假使他是真有認識的話,那他對于凈土這一方便法門,自然會佩服到五體投地的。

        (二)持名念佛種種方法

        為了要適應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起見,為了要適應念佛人的根器起見,所以念法便有種種不同,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作用,有它的特長,行人念佛時,可以自己選擇下列合宜之方法,加以實行,若是念了些時,覺得此種方法,又不能鎮定當時的心境時,便可以再換一種念法,如是一換再換,八換十換,均無不可,只要這一刻能定心掃除妄念的,便是這一刻的好方法。譬如醫病,但醫得好病的,便是對癥良藥,眾生妄念是病,佛號是藥,能除痼病,便是妙藥。持名一法,原為凈土修行途徑之中堅,因其重要,故特將各種念法分別詳述于下。

        高聲念:念時聲音洪大,把全身之精力,都貫注在一句佛號上,大有音若金石,聲滿天地之概。此種方法,雖然稍嫌耗氣喉啞,不能持久,但是它能對治昏沉懈怠,驅除相續的雜念,行者念佛時,若昏昏欲睡,或想入非非時,猛一提起精神,高聲朗念,頓覺頭腦清醒,正念恢復,仍舊有無窮活力,強大作用,并且會使聞聲之旁人,亦生起念佛之心。昔永明禪師,在杭州南屏山頂念佛時,山下行人,覺其聲音如天樂鳴空,高朗嘹亮,所用的就是這種念法。

        默念:念時自外表看來,只見唇動,并不出聲,雖是不出聲,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在行者心識中,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了清楚明白之故,所以心不散失,正念得凝成一片,故其效力,并不減于有聲。這一種念法,可用之于臥時、病時、沐浴,入廁時,或不便出聲之旅次及公共場所。

        金剛念:念時聲音不大亦不小,甚為中和,行者一面念,一面用耳聽,不論四字念,或六字念,但能一字一字聽得分明,不走失,自然心定。此種念法,效力至大,故以金剛喻之。蓋金喻其密,密則不為外境所滲入,剛喻其堅,堅則雜念無不破,在各種念佛方法中,獨此最為常用。

        覺照念:念時一面稱佛名號,一面回光反照自性,所以眼前虛靈超拔,但覺我心佛心,我身佛身,凝成一片,光奕奕,圓陀陀,境界遼闊,充塞十方,所有山河大地,房舍器具,一時頓失所在,乃至自己四大假身,亦不知落在何處,如此則報身未謝,已證寂光,佛號初宣,便入三昧,以凡夫身,預佛境界,無有比此更捷者;可惜非上上根人,不能悟而實行。

        觀想念:念時一面稱佛名號,一面觀想佛身相好莊嚴,卓立我前,或手摩我頭,或衣覆我體,或再觀想觀音、勢至,侍立佛旁,諸圣賢眾,圍繞于我,或者觀想極樂世界金地寶池,花開鳥鳴,寶樹羅網,光輝莊嚴,如觀想真切,即身便可游于極樂國土,如不真切,亦可作為念佛之助緣,使凈業易于成辦。倘久觀令熟,平時已在心目中,存留甚深印象,一旦身體衰謝,此方塵緣,不復牽累,則極樂勝景,便一齊現前了。

        追頂念:念時用上面金剛念法,但將字與字之間,以及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其緊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間隙,所以名為追頂念。因為追頂緊密,不留間隙的緣故,雜念便無法乘機楔入;此因念時情緒緊張,心口并進,正念的威力,蓋過一切,故能使無明妄想,暫時歸于沉寂,所以此種念法,效力至大,凈業行人,多采用之。

        禮拜念:念時一邊念一邊拜,或念一句后拜一拜,或不論字句多寡,但邊念邊拜,邊拜邊念,成為念拜并行,身口合一,再加上意中思佛,便是三業集中,六根都攝。這樣則吾人身體上,所有能發生作用的器官,全部都用在念佛上,更沒有空閑時間,能再涉及念佛以外之事,或念佛以外之念頭了。所以此法是特別精進,效力也特別大,惟是拜久則身勞氣喘,故只宜兼用,不宜專用。

        記十念:念時以念珠記數,每念十句佛號,撥過一粒念珠,或用三三三一制,成三二三二制,皆于第十句念畢后,撥過一珠。如此心中既要念佛,還要記數,不專也要專,若不專心時,則數目便錯亂了,所以此一法可算是強迫專心的方便法,故對治雜念極有功效。

        十口氣念:念時但用追頂法念去,不論佛號多寡,但以盡一口出氣為度,待到出氣已促,勢須抽吸進一口氣,方能再續念時,名為一口氣,如是十次,名為十口氣。此系專為每日工作忙碌之人,而特設的方便法,大約念完十口氣,只須五分鐘左右,每日只須念過一次十口氣,便能往生極樂國土,所以縱使極忙人,也能做到。此是根據彌陀第十八愿:‘十方眾生,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愿文而設;據古人研究的結果,所謂十念,即是十口氣,因為佛愿甚廣,而凈土法又最切實,所以雖僅十念,臨終佛亦必來迎也。

        定課念:念佛最怕是始勤終懈、無有恒心,故古今行人,每將念佛一事,定為按日功課,只要日日實行,便是道心不退。佛號多寡,規定時可以不拘,古人有每日定念十萬、七萬,五萬佛號,皆為常有之舉,可見其精進。總之,此事當斟酌環境,及自身力量,定為功課,既定之后,無論如何忙法,也要把它念完,否則次日即當照補,養成習慣。若起初藉一股勇氣,定得太多。以致后來做不到,則不好,若定得太少,則近于懈怠,亦不好,所以在決定之時,是要細加斟酌的。

        四威儀中皆念:行者凈種純熟,則念佛自會精進,由于勇往直前的結果,便不以定課為滿足,在定課之外,不論日里夜里,除睡眠外,幾乎無時無刻不念,這便是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皆念,久之成為習慣,則一句彌陀,永不離口矣!這在古人往生傳中,就比比皆是,有的業打鐵,便一面打,一面念;有的業磨豆腐,便一面磨,一面念,最后都是聲音一停,便已立化。這大都可作為吾人之借鏡,果能做到這種程度,則定課和不定課,便不成問題了。

        念不念皆念:上述四威儀中皆念,是指口念,此處念不念皆念的最后一念字,是指心念,照題目即是說:不論口念;或口不念,而心中皆是在念佛。這樣說起來,口念時心中固然是在念佛,即使口不念時,心中也是在念佛,這就是持名之外,又加上憶想,當憶想時,也正在持名,所以與單是口念時才想佛者,又有不同。行者果能做到,不論何時何地,也不論口念口不念,意中都是在思佛,如此則凈念堅固,心如銅墻鐵壁,風吹不入,腳踢不破,沒有一絲世念雜念,能夠闖得進去,此時念佛三昧,不成自成,往生彼國,便如操左券了。古人說: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這種境界,若不是念佛有年,功行純熟,則絕對做不到,所以不是初學者所能行。

        第四節凈土法門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的探索

        (一)一句彌陀統攝一切法門

        念佛未得定前,與禪迥異,因禪心非欣厭取舍,而念佛則欣取樂邦,厭舍穢土;禪心不能著境,一有所著,便失本來,而念佛則心境對待,能所宛然;禪心應遠離法執,而念佛則要利用法執;禪心即是法性身,非生死義,而念佛則應作死此生彼想,凡此種種,悉是禪凈互異處。但是若到已得定時,則不同了,念佛三昧的境界,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當前一念心性,與十方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這時便離開六識分別,與禪門的真如三昧,無二無別,而變為禪凈不分了,這樣看起來,若說凈即是禪,有何不可?現在再來說律,戒律的作用,能防范身口意三業,使之生善去惡,但是修凈土法時,身禮佛,口念佛,意思佛,這樣三業既已集中,六根自然都攝,若說生善,是集生善之大成,若說去惡,試問三業已集中在佛,此外還有什么閑家俱,可以把來造惡?這樣看起來,說凈即是律,有何不可?至于教呢,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論文字,只有六字,若論作用,可以說三藏十二部教理,都在里許;也可以說,釋迦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也一字不遺的都在里許,這樣還有什么教義,能在這六字之外,并且研教之目的,在于生信解,啟行證,而念佛的作用,正所以息妄心,得正念,實已超過信解,而直達行證的階段。所以學者若能念佛,則無需研教,而一切教義,已是具足,這樣看起來,若說凈即是教,有何不可?至于密呢?注重三密加持,強調即身成佛,獲得六種無畏,是密宗的特色。但凈土法門的三業集中,實際上和身口意三密加持,無甚分別;而念佛的作用,能使我心佛心,融合為一,而當三昧現前時,但覺性光交錯,凝成一片,實不能分別,何者為佛,何者為我,故當念阿彌陀佛時,念者自身,即是一尊阿彌陀佛,這樣就說即身成佛,有何不可?即使未得三昧,而當念佛時,為了感應道交,佛光攝受故。行者當前,即為佛神通力用所加被,如是當何所畏?這樣看起來,若說凈即是密,有何不可?綜觀以上諸義,就可以恍然悟道。為什么古今的許多名師大德、高人達士之修學佛法者,都提倡修凈土?近人范古農居士主張:‘學在唯識,行在凈土。’可知愈深入經藏,就愈贊嘆凈土,只有不信者,這才輕視凈土念佛法門。

        (二)自力與他力的結合

        修行別的法門,光憑自己的力量,經過長久時間,加上環境惡劣,很容易退墮到這個娑婆世界。再要努力修行,修得信心具足,善根成熟的時候,才能不退。可是念佛法門,憑借自己修行力量之外,更仗佛力的加被和護持,佛的光明時時照耀著我們,很容易得到不退。只要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圓證三不退,同時那里都是助道因緣,而永遠沒有退墮和障礙修行的因緣。在這種超勝美好的環境里,就自然而然地一步一步地前進,很快就會成佛得道。總之,只要一心專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念念相續、沒有間斷。就是我們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之中,也不離這一聲佛號,提起能念的心光、照著所念的佛號,要心佛相應,心佛不離。一定要念到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只要誠心誠意地念,絕對可以成就事一心不亂。正如圓瑛法師說的‘欣修凈業念彌陀,蓮芯標名在剎那,慧照分明心即佛,功成彈指出娑婆。’

        念佛念到這種境地,能夠不住著于有念念佛,更進一步要做到終日念佛,終日無念,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來是空,所念之佛,也是不可得,念到境寂心也空,也不住著于有念。從這里又進一步念到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了知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真是無念而念。能念之心,心即是佛,也不存在心相。所念之佛,佛即是心,也不存在佛相,所謂能所雙亡。心佛一體,即是由持名念佛而深達實相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亂。

        (三)上根人與凈土法門

        發心信佛修行的人,要注意不要自以為是非常聰明、有智慧、大根器了不起的人。把念佛凈土法門看作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法門,認為自己不必要去修念佛法門、修禪定或其他法門。禪宗,當然是最上一乘,但是它只能適合上根利智的機。而中、下根的人,修起來就感到十分為難了。我們應該要很好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上根利智的人。參禪看話頭的功夫,一定要突破三關,古人說‘初關容易重關難,末后牢關難上難。’這完全都是全仗自力來勤修苦練、一心參究。如果三關沒有破盡,絕對是不能了脫生死。如果隔世再來投胎做人,只怕不能繼續參禪,那么豈不是前功盡棄,若到來世,因為你今生修行種下了福因,如果生到富貴之家,就會被美好的環境所迷惑,很容易造更多更大的惡業,縱使說不會做出大的惡業,但也未必會發心出家。現在我講一個禪宗祖師的歷史故事,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宋朝有位名叫青草堂禪師,他是宗門有名的耆宿。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當朝宰相告老返鄉,一路上迎送的人群,非常熱鬧,正在這個時候,他心里起了羨慕之心。由于他道高德重是個不平常的人,起了一念心,感應便很大。所以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到了來世,這位禪師就托生在姓曾的家里做兒子,當然家境富裕、詩書盈室、赴京投考、少年登科。后來官運亨通,步步高升,做了宰相,名曾魯公,一生榮華富貴、官高爵顯。這個故事說明了青草堂禪師,是以一生修行禪定功夫,只換來一個宰相的地位,實在太不值得了,人的一言一行,都

        (四)死心念佛

        修行人要求一生事辦,疾出生死,只有念佛法門。因為念佛一方面是仗自己的信力、愿力、凈行之力。另一方面更加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有了自他二種力量,縱使自力不夠,還有佛力可以依*,所以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古代凈土宗大德、永明延壽大師說:‘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十分重要的開示。念佛法門,沒有什么奇妙方法,只要我們能夠死心念去,一定是會成功的。什么叫做死心,就是把世界上一切妄想雜念之心,都死得干干凈凈,一心一念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就如雞抱卵一樣,一心一意把卵孵成小雞,自己的飲食都不放在心上,把母雞從窩中拿了出來,他立刻又走進去抱卵,時刻都不肯放松。我們念佛也要這樣才對。保證念得一心不亂,決定成就念佛三昧。

        再講一個梁武帝與志公禪師的故事。梁武帝是非常崇敬志公禪師的。有一次梁武帝興致勃勃地要請志公禪師去看戲,他和志公坐在一起看戲,演戲的人聽到皇帝請國師看戲,自然格外賣力,把戲做得特別精采。到戲做好了,梁武帝看得非常高興,就問志公禪師:‘今天戲做得好看么?’禪師說:‘我不知道。’又問:‘今天唱得好聽么?’禪師又說:‘我不知道。’粱武帝聽到禪師回答了二個不知道,心里十分納悶,為什么禪師和我坐在一起,明明是在看戲聽戲,沒有睡覺,也沒有做別的事,卻說不知道呢?志公禪師對梁武帝說:‘陛下,我們出家人,生死事大,一天到晚用功辦道都來不及,那里有功夫來看戲!陛下明天不妨再要這一班戲子來做戲,同時請陛下下令刑部尚書,選擇一個已判死罪就要殺頭的罪犯,命他雙手捧一面盆水,跪在戲臺前看戲。再對罪犯說,等戲做好了,這盆水一點都不灑出來,立刻賜你無罪;如果戲還沒有做好,盆中水灑了出來,戲做完后,立刻綁去斬首。’梁武帝當時也不知志公禪師是何用意,只得照辦。次日,梁武帝和志公禪師依舊一起看戲,這個罪犯捧著盆水跪在臺前看戲,等到戲做完了的時候,這個罪犯盆中的水一點都未灑出來。志公就請梁武帝去問罪犯:‘今天的戲做到好看么’?罪犯回答說:‘不知道’。又問‘今天的戲唱得好聽么?’回答說:‘不知道。’梁武帝說:‘你跪在戲臺前看戲、聽戲、為什么會不知道?’罪犯說:‘陛下,我心里顧著這盆水都來不及,那里有心來看戲聽戲。’罪犯這幾句答得和志公禪師一模一樣。到這時梁武帝才忽然大悟。明白心不在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道理。這個罪犯為什么也說不知道呢?很明顯在這生死關鍵時刻,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這盆水上。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我們修行念佛,能夠以死心來念佛,一定是會往生西方,真所謂:‘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念佛的要訣,就是以自己的心光,來照著佛的名號,佛的名號是境,心光是智,我們用智照境,用境照智,提起全付精神來念佛,要像貓兒捕鼠一樣全神貫注,一絲一毫都不放松,能夠這樣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脫死。

        (五)用意根念佛

        念佛之法,應當要以意根來念,不要用意識來念,可是這一點怕有很多人心生懷疑,我希望大家不要懷疑。記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入三摩地,這就是得入念佛三昧。大家請研究一下,‘都攝六根’這一句話,可以證明念佛最要緊的是以意根來念。因為意根是屬于心法,念佛之人,用意根來系念于佛,意根一旦收攝不動,那么其他五根,當然統統不動,所以都攝六根,自然是一心清凈,即是一心凈念為因,得生凈土是果,依因感果,因果一致,所以念佛法門,稱為凈土法門。正如《法華經》說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的甚深真理。圓瑛大師說明此理寫詩一首,‘感應道交不用疑,法門殊勝有誰知,娑婆信愿持名日,正是蓮池結蕊時。’

        (六)一心不亂

        念佛法門,看起來,雖然很方便,很簡單,只念一句佛號,六字洪名,一教就會,常念就熟。可是要把它念好,念到一心不亂,念得三昧成功,就很不容易。當然一定要經過一段工夫,要像我們拿一根線,把一百零八粒的佛珠串在一起,聯接起來,不要使它斷線。念佛也要這樣,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唐朝的白居易對修持念佛非常誠懇。他說:‘余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事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凈心,但念阿彌陀。’我認為念佛的人,應該要像白居易那樣,誠心誠意放下一切,持名念佛,沒有不成功的,這叫做念茲在茲,一心念佛。過去有人寫行住坐臥四時念佛詩,寫得很好。現抄錄如下: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足下時時游凈土,心頭念念離娑婆。

        傍華隨柳須回顧,臨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漸朽應難住,凈土雖遙尚易生,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花胎里產金身。

        坐時念佛足跏趺,身在蓮臺華正敷,毫相分明隨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

        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非有無,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醍醐。

        臥時念佛莫開聲,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

        無如塵累心難斷,惟有蓮華夢易成,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

        (七)帶業往生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為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沙門那先云:‘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難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又謂:‘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王曰:‘可’。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彌陀愿力接引往生,乘佛大愿船,故得帶業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運他方。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篤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喚妻請僧救度,其妻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驚怖,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隨我稱念。’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一手執香,隨聲稱念,甫念數聲,善和曰,‘牛去矣?’僧勸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少頃高聲曰:‘佛來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之因緣,須審思明白,不可錯會,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造業,依賴于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不可如是思想。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確有善根;若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于后,正好閑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古語云:‘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八)念佛往生舉例

        1、慧遠三見圣像:晉慧遠大師,雁門樓煩人,博通經典,在廬山東林寺,建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市,專志求生西方,制六時蓮臺,念佛不息。僧俗社友一百二十三人,皆志同道合,誓愿同生極樂國土。后十九年,師于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現虛空中,無量化佛圍繞,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吾以本愿力,來安慰汝,汝七日后,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諸社友,已往生者,皆在佛側。師謂門人曰:‘吾居此已三見圣相,今復再見,必生凈土矣!’至期端坐而逝。

        2、懷玉誓取金臺:唐釋懷玉,臺州人,每日惟中午一食,常坐不臥,誦《彌陀經》達三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見佛像滿虛空中,一人持銀臺至,玉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臺,如何把銀臺來接我?’言畢,銀臺遂不見。三十七日后,復見擎金臺人對他說:‘師以精進,得升上品。’過三日異香滿室,含笑而逝。

        3、黃打鐵以極樂國為家:宋時黃打鐵,湖南潭州人,業打鐵,自感前世不修,今生亟欲修行,又苦不知門徑,且無時間可修。某日,見一僧從店前過,乃請入店奉茶,請教既不廢業,又可修行之法,僧遂教之一面打鐵,一面念佛;譬如手持風箱,推進時,念一句佛號,拉出時,念一句佛號,打鐵時,每打一下,即念一句,不打鐵時,行也念,睡也念。黃打鐵從其教,因專心佛號之故,既不覺爐火之熱,也不覺用力之累。歷時三年,一日自知時至,遂即理發,沐浴,更衣,告其妻說:我今日回家去了。妻言:你何處還有家?答曰:西方極樂國是我家,于是再到鐵爐邊,取出紅鐵,說偈曰:‘釘釘鐺鐺,久煉成鋼,世緣已畢,我往西方。’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舉槌打鐵一打,即時立化。

        第五節圓瑛大師禪凈雙修的思想

        (一)由禪入凈的實踐

        圓瑛大師,福建古田縣人,十九歲于鼓山涌泉寺拜增西和尚為師。二十一歲從福州到江蘇常州天寧寺,親近禪宗尊宿冶開禪師修禪六年。時常定境現前,身心廓然,曾于定中悟后寫了一偈:‘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徹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到了二十六歲又往寧波天童寺,依從寄禪和尚,一心參究。在二十八歲的冬天,又在禪七之中,定功得力,身心俱空,又說偈云:‘山窮水盡轉身來,迫得金剛正眼開,始識到家無一事,涅槃生死絕安排。’自從三十六歲以后,凈土機緣成熟,因閱讀永明延壽大師和云棲蓮池大師等許多凈土法門經典著作,開始深信凈土念佛法門。從此就努力于禪凈雙修。由事念而歸理念。正如永明大師《四料簡》說的:‘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圓公大師后來數十年,力弘凈土,到處講經說教,勸人念佛。曾經講演《阿彌陀經要解》、《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起信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等許多凈土法門的經論多遍,并對上述經論著有講義流通于世,利益眾生。又曾經講過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和《普賢菩薩行愿品》,大力勸修念佛法門,普度眾生,同生西方極樂凈土。在他七十六歲病勢嚴重時刻,還是一心念佛,囑咐隨侍左右的許多弟子說:‘我今身心,尚感安樂,無掛無礙。出家人置生死于度外,以疾病為助緣,余號‘三求堂主人’,平生都以求福求慧求生凈土為宗旨。現在福慧已求,最后只有求生凈土。汝等立身處世,須以三求為正確修學方針。更希望廣大佛教道友、信徒,以此三求為真正學佛宗旨。’并說偈云:‘唯有一宗事,但念阿彌陀,求生于凈土,上品紫金臺。’過去有一行腳僧寫了一首偈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云頭。’圓公大師把它改為‘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前程何處是,念佛度春秋。’又囑咐弟子寫了一張紙條貼在病房的墻壁上:‘來者念佛,是真蓮友。’由此可知,先師雖身染重病,早已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凈土。記得一天晚上,在大眾為他助念回向以后,要諸弟子到床前,格外叮囑說:‘汝等念佛,隨時都要攝心靜念,識取自性。現在我來問問你們,剛才你們念佛,可知道這一句佛號聲音落在何處?速答!速答!’圓公老人病中開示,使我們得益不淺,對于凈土念佛法門,更加增長深信切愿,意志堅定。

        (二)圓瑛大師的勸修念佛法門

        圓瑛大師為了弘揚凈土法門,除了已出版許多凈土經典講義外,還著有《勸修念佛法門》一書,現將本書內容介紹如下:

        (1)念佛法門發起因緣:念佛法門,又稱凈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凈宗。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觀察眾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無問自說,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不假他人發起,即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二種名字。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源,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

        (2)念佛就是修行: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業分別。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門,能令眾生三業清凈,即是修行之法。今試驗之,有一眾生,聞此念佛法門,深信不疑,愿生凈土,實行念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字字從心生起,字字從口念出,字字從耳聽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則意業清凈,此即是意業修行。口念佛號,不說閑言,古人云:‘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凈,此即是口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凈。此即是身業修行。如何說念佛不是修行之法?

        如上所舉念佛能令三業清凈,可為修行之明證矣。

        (3)念佛最為穩當:唯有念佛法門,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愿之愿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凈土。只要抱定一句佛號,一生持念到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常為佛光之所照燭。一生求生凈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遺忘之危殆。

        (4)念佛殊勝方便:念佛殊勝方便,即是可普攝群機。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人不分男女貴*,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閑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回,其殊勝為何如也。

        (5)念佛能消業障: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起心動念,多造惡業,能為障礙,即障蔽自己佛性。業障不除,佛性不得現前。故我釋迦如來唱此念佛法門,教人消除業障。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以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滅罪,亦復如此。

        (6)念佛莫求福報:世間有人,發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問之曰:‘汝精進念佛,所求何事?’則答之曰:‘為修來世。’如是之人,就是念頭打錯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門,乃是為著娑婆世界眾生,備受眾苦,逼迫心身,無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離娑婆之苦,得極樂之樂。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間福樂,實為可惜。殊不知人間,萬般都是苦、空、無常、何有真樂?縱得榮華富貴,得受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此等快樂,都非真樂。

        (7)念佛能斷煩惱:煩惱之為害甚大,名目雖多不出兩種:一為我執煩惱,二為法執煩惱。一句彌陀如阿伽陀藥,能醫眾病。世間之藥,尚有殊勝功用,以一藥能醫愈眾病。何況萬德佛名,念之豈不成益。余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又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又當寫經之時,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不覺辛苦。故每教弟子寫經念佛,依教而行者,頗不乏人。因此而念佛進步,能得真實受用,少起煩惱。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8)念佛速了生死:念佛法門,雖可橫超三界,速了生死,而于臨命終時,是一最大關頭。果然平日信愿深切,凈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亂,或得事一心不亂,自可預知時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緣,不能為礙。則其往生也,如入禪定,一彈指頃,托質寶蓮,業卸塵勞,神棲安養,圓證三不退也。

        (9)念佛具足三學: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可謂大陀羅尼門,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念佛何以能具足戒定慧三學?楞嚴經云:‘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10)念佛普攝群機: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具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11)念佛可度眾生:夫念佛法門,以一心念佛,求生凈土,離苦得樂。一往觀之,似屬小乘,但為自利。實際論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開見佛,親聞佛法,證無生忍,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普人塵剎,廣度眾生。而因中厭苦者,正欲拔眾生之苦也,即菩薩之大悲心。因中求樂者,正欲與眾生之樂也,即菩薩之大慈心。何得謂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12)念佛得成佛道:念佛之人,而得諸佛慈悲之所護念,彌陀愿力之所攝持,命終往生,經登不退,任運進修,直至成佛。《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觀一生補處之句,一經往生。即是最后身,豈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約事而言。若約理說:‘念佛功深,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圓融,自他無二。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證唯心凈土,見自性彌陀,即成佛道。其圓頓為何如耶?’

        圓公大師經常教導弟子,修持念佛法門,要天天發愿回向:‘愿消累劫諸業障,愿得福慧日增長,愿盡此身出娑婆,愿佛接引生安養’。他先專禪宗,后弘凈土。禪凈雙修數十年如一日。在他圓寂前夕曾吟詩一首總結一生的修持。‘禪凈雙修數十年,了知凈土即深禪,有人問我其中意,云在青山月在天’。佛教自從漢明帝時代傳到中國至現在,根據北傳佛教,是將近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而凈土法門自東晉廬山初祖慧遠大師以來,都是弘揚凈土法門勸大家念佛,最杰出、最聞名的大德高僧,只有九祖,充其量也不過到了十三祖。實在是信仰凈土法門大力宣揚凈土宗的尊宿大師等,真是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我們看看《凈土圣賢錄》和《往生傳》,而修持凈宗,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數也數不清。不但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贊揚彌陀經念佛法門,就是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也有種種開示,或回向偈文贊揚凈土。就像馬鳴、龍樹,天臺智者大師,以及蓮宗諸大祖師,都是異口同聲,弘揚凈土法門。這真是萬人信仰,萬人念佛、萬修萬人去的無上法門。所以中國各大叢林,以及中小寺廟庵堂的早晚課誦,都把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作為每天必修的功課,乃至打念佛七,分為一天、七天、四十九天三種。更有克期取證的、九十天般舟三昧,與常行念佛等。這種方便儀規,都是勸人一心念佛求生凈土的。真所謂‘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古人說:‘凈土文言言可信,往生傳靈跡非虛’。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里面說:‘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修行,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又言:‘說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廣發大心,是以暫持圣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愿船,入于生死之海,西方決定往生’。大師這幾句法語,我們要切記在心,一定得大受用。

        現在我再來介紹一個歷史故事。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他的弟子中間,有一對弟兄名叫周利和槃特伽。意譯叫做大路邊和小路邊。他們的母親,養大兒子時候,急急忙忙回娘家去,時間來不及,就養在大路邊上。到了養第二個兒子的時刻,又來不及到娘家,又養在小路邊,這就是他弟兄的名稱。大路邊、他個性非常聰明。小路邊、他素性十分愚笨。弟兄二個都跟佛出家。但是佛對新出家的弟子,要持戒修身,以戒為師。出家弟子,要每天摩三次頭。因為一摩頭,就提醒起來,自己是一個光頭的和尚,就應該更好持戒修心。在摩頭時刻,要念四句話,就是,‘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就是說守口如瓶,不要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這是口業清凈。攝意,就是心中不起貪嗔癡三毒之心,這是意業清凈。身莫犯殺生、偷盜、淫欲,這是身業清凈。就是說比丘要三業清凈。第二句就是說佛弟子修道人,不要惱害一切有情眾生。第三句就是對于外道所修的無益苦行,出家人應當遠離,不要盲修瞎練,徒勞無益。第四句就是說,我們出家修行之人,一定要依照佛所教導這四句的道理去修行,去學道,那一定會度脫三界生死輪回,可是槃特伽對于這四句話,念來念去都念不會。背來背去也背不出來。背了頭二句,再去背后二句,等到后二句背好了,又把頭兩句忘記了,這樣一來,真是得前遺后,得后遺前,讀了好久,后來又請了五百羅漢輪流去幫助他,也教不會,這怎么辦呢?他的哥哥周利看到弟弟這樣愚笨,感到十分難為情,沒有辦法,只好要弟弟還俗去,可是槃特伽人雖然很笨,道心很堅、苦志清修,堅決不肯還俗。就呵呵大哭起來,有的弟子,就將這件事去稟告釋迦牟尼佛。我們佛是大慈大悲的,因此就派人去叫槃特伽來問:‘你為什么哭得這樣傷心呀?’槃特伽說:‘因為我太笨了,四句偈子,背來背去都背不出,周利一定要我還俗,所以哭了。’佛陀是隨機設教,方便利生,隨手指門后一把掃地的掃帚,對槃特伽說:汝四句偈都背不出,但是這掃帚二字,你記得牢么,會忘記掉么。槃特伽說:這掃帚二個字,我背得出。佛說:你聽我的話,四句話你不念了,只要你天天念掃帚、掃帚,槃特伽人雖愚笨,心是正直,聽佛教導,天天念掃帚掃帚。專心誠意念掃帚,發奮圖強,照樣念來念去,念了三年,把心中所有見惑思惑的塵勞煩惱,掃得干干凈凈,證到不生不滅的偏空涅槃,居然成了阿羅漢果。通過槃特伽一心凈念掃帚,得證涅槃這事實,充分說明了我們能夠堅定信心,一心念佛,一定會往生西方,花開見佛。希望大家清凈身心,精進念佛,朝著這條光明大道,奮勇前進吧!

        我們可以仔仔細細地看一看,凈土宗和其他許多宗派的大德高僧、都有很多牽連的關系。有很多法師,先修別宗,弘揚別宗,然后歸心凈土,弘揚凈土。撰述凈土各種經典。像這種情況,歷代以來,是不乏其人。

        唐代時期就有窺基法師著有《阿彌陀經通贊疏》三卷,《西方要決釋疑通規》一卷。善導、道鏡二人合集的《念佛鏡》二卷。到了五代末,杭州永明壽禪師撰述有《萬善同歸集》三卷,《神棲安養賦》一篇。宋朝初期,就有禪宗、天臺宗、律宗等許多高僧,除弘揚本宗之外又兼弘凈土。就像云門宗的天衣法師、義懷法師和他的弟子慧林等等,著有《勸修凈土說》。曹洞宗的長蘆法師撰有《凈土集》。天臺宗神照、本如兩位法師,仰慕廬山之風,他們也結了白蓮社一心念佛。律宗的靈芝、元照法師,他們原來專弘南山律宗,后來兼修凈土,也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義疏》、《阿彌陀經義疏》。結蓮社念佛的風氣,到了宋代更加興盛起來。就從省常大師組織的‘凈行社’開始,相繼而來的,就有知禮大師的‘念佛施戒會’等二十多處。其中像靈照大師的‘凈業社’,參加的四眾多達二萬人左右。到了元代,大力弘揚凈土的法師也很多,就像宋末元初,臨濟宗的明本禪師,他把禪宗律宗經教和密宗融會在一起,修行凈土禮凈土懺法。還有普度大師著有廬山《蓮宗寶鑒》。到了元末明初,就有性澄大師撰述《阿彌陀經句解》一卷,大佑法師著有《阿彌陀經略解》一卷。幽溪大師著有《凈土生無生論》一卷。到了明末,就有蓮池大師、憨山大師、蕅益大師和他們的弟子,有的提倡禪凈一致,有的提倡性宗相宗融合一起,但是最終都會歸于凈土法門。就像蓮池大師那樣的,他本來是修禪宗,后來又在云棲一心念佛、專修凈土。還著有《阿彌陀經疏鈔》四卷。可是在這部疏鈔里面,就用賢首宗言語來解釋凈土法門的教義。憨山大師,他在年輕時代,也是致力于禪教,到了后來,也專修凈土,二六時中,一心念佛,著有《憨山大師夢游集》。在這部書中,就有念佛切要的文章,開示凈土法門。蕅益大師原是專弘天臺宗,可是他在自修方面又是一心念佛求生凈土,著有《阿彌陀經要解》一卷。特別是用天臺宗的教義解釋彌陀經凈土法門,更撰有十種弘揚凈土的著作。到了清初,就有省庵大師,撰述有《勸發菩提心文》發揚凈土,勸人念佛,還吟詠《凈土詩》一百零八首,贊揚凈土和《西方發愿文》一卷。到了清末時期,就有幽溪大師的后裔玉峰大師等撰有《凈土隨學》二卷,《念佛四大要訣》等各一卷。眾所周知的佛學大家楊仁山居士,他一生精通大乘和小乘許多經論,可是他自己是以凈土為歸宿,一心念佛,愿生西方。他自稱是教宗賢首,行在彌陀,數十年如一日,念佛無有間斷。著有《觀無量壽經略論》一卷。近代凈土宗泰斗印光大師,一生提倡‘老實念佛’、‘死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著有《印光大師文鈔》四卷,專弘凈土,就是我的師父圓瑛大師,他老人家也是先修禪宗,后弘凈土,著有《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等大量凈土法門的經典講義。除了上面所提出的許多凈土宗大德法師之外,從唐代以來,經歷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特別是近代,在這一千多年中間,還有更多難以數計的凈土大德高僧,專心致力,弘揚凈土,自行化他,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極樂世界。在這漫長歲月里,更有四眾弟子,發菩提心,深信切愿力行的真是無量無邊。

        總而言之,凈土法門,在我們中國實實在在是收機最廣,影響最大。歷代以來得到廣大教徒的信受奉行,其主要原因,由于它是最方便、最簡單、最穩當、最疾捷、最圓最頓的無上法門,最后我懇切希望大家,對于凈土法門要深信無疑,一心念佛。正如圓瑛法師所教導的,‘求福求慧求生凈土,念佛念法念侶僧伽’,共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

        愿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灑吾頭  勢至金臺安我足

        一剎那中離五濁  屈伸臂頃到蓮池

        蓮花開后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回歸蓮花的故鄉01
        下一篇:佛法概要--凈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欧美一级视频精品观看| 好男人资源在线www免费| 国产影片中文字幕| 亚洲狠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在线视频观看| 黄色a级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网站| 大香伊蕉国产av|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你懂的| 狂野猛交xxxx吃奶| 天天在线欧美精品免费看| 四虎永久免费影院|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 久久精品这里有| 2020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男男gay做爽爽免费视频| 日本一道dvd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电影网|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高字幕在线2019| 国产60部真实乱| 一根巨茎走天下小说|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v亚洲v欧美v精品综合|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蜜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看 | 国内一级纶理片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a级精品九九九大片免费看| 粉色视频下载观看视频| 孕交动漫h无遮挡肉| 制服丝袜第五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