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審氣——坐處等準備完畢后,先繞幾圈,應注意腳步輕慢,呼吸緩和,然后做如下思惟:我應到哪里去打坐,距此約有多少步。思畢,緩緩行小步,此時更宜注意呼吸,不使粗急。許多人因在打坐之前不注意呼吸,或匆忙散亂,或高聲說話、開玩笑等,致使心粗氣浮,打坐時心息便無法相依,很難入靜。因此,在這時要凝神貫注,不生粗亂。當走到坐位前時,應慢慢安放身體,輕輕地坐于座上,此時住氣漸漸轉換行氣,入坐時便氣安禪定,自然能獲得輕安。
2、趺坐——于座位上,解衣緩帶,然后結跏趺坐;初學單跏趺(單盤),久后應以雙跏趺(雙盤)為佳;將薄棉被或毯子包好兩腿及膝蓋,務令一切用具調適安穩。
3、調身——調身的動作有好幾種,這里介紹二種。初學的先用第一種,功夫有進步了即可用第二種。
第一種是七支調身法。此法調身時,動作一定要緩慢,用意不用力,眼睛微開,呼吸任其自然,也可想像自身在虛空之中。
第一支:頭向下低,再抬起向后仰。
第二支:頭向右傾轉,再反過來往左傾。
第三支:頭向右后轉,再反過來向后轉。
第四支:頭順著時針方向,前、右、仰、左,輕輕旋轉;再反過來向逆時針方向,前、左、仰、右,輕輕旋轉。
以上各式,頭部活動而身體不動,肌肉與神經應放松,要自然。
第五支:身體以腰為中軸,先向順時針方向,前、右、仰、左,慢慢旋轉;再反過來逆時針方向,前、左、仰、右,慢慢旋轉。
第六支:以脊柱為中軸,身體向右后轉,再向左后轉,兩肩擺動幅度應大些。
第七支:身體向前方往下傾,再提起往后仰。傾前應低些,后仰幅度應小些。
以上每個動作各作三至七次,如果覺得身體已是輕松,做一次也可。
第二種調法只須做深呼吸,當吸氣時,全身上聳,把全身舒展開來;呼氣時,全身松下,覺得失去重量一般。如此做幾口氣即可調至安適。
調身完畢后,將身體向前一靠,然后豎直背脊,并以松靜自然來維持住,不可用力挺起,但也不使它彎下去,要恰到好處地平直而住。腰要松,腹要沉,胸須略向內含,兩肩自然松下來,頜輕壓喉結,舌頭輕抵上顎,兩耳垂肩成一條線,鼻對臍輪,頭要自然地安住,不可有后仰前俯及用力支撐感。身位調正后,以左手置于右掌上,兩大拇指輕輕相觸,放在臍輪之下二寸處,貼近小腹,形成橢圓的形狀,此即法界定所,有助道的功能,易入禪定。然后,放松兩臂,使稍離身體,此時,應縱任身體,松散四肢,布置骨節,不倚不曲地正直端坐。如覺得有不適不松之處,應微微運動,調令輕利。
4、調息——先稍開齒,微舉舌頭,輕輕地吐出胸中濁氣,正吐之時,覺氣從全身呼出,想百脈不通處,隨著呼氣而通順無滯。氣出盡后,閉口合齒用鼻吸清氣,覺一股清氣從鼻一直吸入臍輪,然后稍停,再將氣照前法呼出。如此做一至三次。
調息畢,細細閉目,勿使眼瞼太緊張,應朦朧見座前二、三尺處的微光,如果見光覺得疲勞或頭重不適,則可輕閉雙眼斷其光感。
調息后如果出息中有聲、結滯不順、呼吸不細長等三不調相,應繼續用以下方法調攝,直到出現正常的息相為止。
一是忘掉呼吸,意守臍輪或腳底涌泉穴,意守時應注意不可著意太重,應似守非守,若有若無。注意不可有氣的意想,否則會執著成偏。因系心下部,浮氣即能下降,上部變得虛輕,息道就能恢復正常。
此法也可作為專修,如久久功純,心念停住,即入凝心止;如進一步身心泯然,任運自寂,即是入定止。因此專修此法也可以達到入定的目的。
二是用意寬放身體,一次乃至百千次,漸漸覺得身心輕快,息道自然便能恢復正常。
三是想呼吸遍全身毛孔出入,完全無障,如是百千次,直到呼吸輕細為止。
四是觀想自身坐在蓮花上,鮮潔莊嚴,蓮花處在無際的澄清大海之中,此時海天一色,在冥冥之中,感到輕安無比,逐漸化為高大之身。也可同時觀大海上無數修行者在蓮花上安禪入定。
此法也可作為專修,到了泯然之際,則一切消亡,惟覺一片空明,則入定開慧,成就妙用。
以上四種方法應選用一種用以調息,如果有效,應繼續深入,無效則改用另一種,不可三種同時用。經過調息后,息道出入綿綿,若存若亡,深長細勻,資神安穩,情抱悅豫,即成就了數息修法的正確息相。當息相出現后,不應再修調息及起分別之心,應無心應之,否則又會重新出現不調息相。
如果未有調至息相,應一直調下去,無論多少座,直到息相出現,然后再修以下各法。不然的話,因息道不調的干擾,不僅不可能進入靜境,反而會產生妨礙,影響進步。
5、調心——調心法以趨入正念與不昏不沉為根本,根據初心的需要,分為以下四個程度:
一是默念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思惟:佛果菩提究竟功德與凡夫因地性具功德不一不二;體解大道在于覺悟,不于心外求法。)
“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思惟:無量法藏,一切真理,乃是引導眾生入佛的方便,不能死在句下,被文字縛;若能攬教照心,深明心法不一不二,則能善用心法開發本有智慧。)
“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思惟:一切僧眾乃我良師益友,當和合依止,無喜無嗔,無憎無愛,平等一如,共同辦道;心清凈故一切清凈,一切若僧若俗,均作圣人想,不起是非分別,心中廊然無礙。)
二是默念發愿文:
“愿我速得成就文殊菩薩之大智。”
“愿我速得成就地藏菩薩之大愿。”
“愿我速得成就觀音菩薩之大悲。”
“愿我速得成就普賢菩薩之大行。”
“愿我遠離二執,速滅三障,得定開慧,具足方便,利樂有情,早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發愿文也可根據自己的愿望編選。
三是觀想;觀想自身坐在蓮花之上,蓮池寬廣,虛空無盡。自覺此時身心輕安,歡喜內充。片刻后,反觀四大漸漸分離,散向虛空,不見內外,不覺能所。如此觀想后,身覺虛微心念無系,即可進入修法的佳境。
四是通過以上的三法的調心后,應放下一切,無取無舍,然后默默諦觀此刻的心念,如覺仍有妄念浮動,散亂過多,則應似守非守地把心意放在臍下;如覺昏沉過重,精神不振,則應微用意觀在鼻端,并略開眼見光。也可用放下與提起之法來調治。如沒有過重的散昏,則不再去理會它,而轉入正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