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一: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古代,傳入中國的原版佛經不是中國文字,而是梵文。翻譯的過程中由于譯者的水平問題就難免出錯。所以早期研究佛學的人(主要是僧)讀經,不僅意思不一定正確,就連發音也是錯誤不少。時而有印度的和尚來到中國講經說法,使信眾才有一個完全而正確的理解。這時候又出現了玄奘這種勇于出國留學學習佛學的人。回國后,致力于反翻譯佛經,發揚佛教文化,同時還修正了國內佛學原有的許多錯誤。所以中國的和尚就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在佛教創立的初期,“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句話 ,“和尚”前面要加一個定語“印度”后,放在任何一個印度以外的國家恐怕都是對的。在中國,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在隋朝就已經傳入中國,玄奘和尚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明西行印度取得真經的歷史事實,明朝人吳承恩《西游記》里面描述的神話故事都充分說明很久以前我們的“經”沒有印度和尚念的好。
說法二:“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是因為佛教是由中亞傳入中原地區的,當時在傳教初期,中原地區是沒有佛教的,而佛教和道教最大的不同就是佛教有系統的成文經典,道教當時還沒有系統的《道藏》,經文比較混亂。而佛教在傳入之初是按照道教的經典來解釋自己的一些宗教概念,普通文士都是把佛教的佛、菩薩按照道教的方法來供奉的,認為外來的佛也是和我們的神仙是一樣的,多供奉幾個神仙能多得些福報不是很好么……
因為譯經的僧人們都借用道教主要經典里面的概念來解釋佛經,這樣的話,佛教的佛經就被大眾以為是道教的一些經典。再加上一直傳說老子是西出玉門關去了西域,他具體去了哪里也沒有人知道,而佛教是從印度傳播到中亞,再由中亞傳入中原地區的,于是有某些人就強加附會以為是道家的老子出去傳播的新的經文,而佛門的經文因為比較系統,所以給大眾的印象是外來的和尚比我們自己的道士還會念經。
這是初期的來源……
另外一個原因是,后來佛教傳播開了,因為并非本土宗教,有些水土不服,初期的僧人譯經是借用道家的概念,所以讓人讀起來不知道準確的意思。而很多佛經里面的概念和道家的概念不是一個意思,大眾根本弄不明白……漸漸的造成了佛教傳播偏離了正法。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從中亞地區來了大量的僧人傳法,這些僧人不僅精通佛經,而且也很懂中文,他們又重新譯出不少規范的佛經,而且一改以前借用道家的詞語來解釋佛經,創造了一些佛家專用的詞匯。這樣就給大眾的印象是外來的和尚比我們本地的和尚要會念經……
以上二種說法大同小異,“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按俗話解釋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說外面的和尚比本土的和尚有真本事,確實比本土和尚會念經;第二層意思是本地少數一些人總認為外來的東西就是比自己的好,沒有看清本土人的同樣具有實力,有諷刺意味。而現代人理解此語,往往更偏重于第二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