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代東方先民發明的禪,在釋迦牟尼佛及其上百代無數徒裔的實踐中流衍弘傳,被作為徹底開發自性潛能,解決人與自然之根本矛盾,達到永恒幸福的涅彼岸的途徑,作為人如實認識自己、實現生命的自我變革之道,集中表現出東方精神文明的神髓。禪的影響,深深滲透于東方文化,與東方其它文化一起,組成東方文明的基調,對東方各國的社會歷史和人文文化,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是形成中國、印度中世紀繁榮昌鼎盛的重要精神支柱。近代以來,滲透禪精神的東方文明,隨與之俱生的古代農業經濟,渡過了她的青壯年時代,一步步走向衰老。當東方在其傳統文明的余暉中躊躇不前之時,掙脫了基督教神學束縛的西方急速趕在了前頭,在被資本增殖所激發的掠奪、征服欲望的驅使下,用最先由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駕駛利艦遠渡重洋,用中國人發明的火炮轟開了東方古國多年封閉的門戶,使東方文明古國一敗涂地,其傳統文明的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傷害。這對東方的振興和文明的更新來說,未必不是好事。不到百年間,東方人在物質文明方面便飛速趕了上來,其中的佼佼者日本,已躋入了世界強國的前列。
正當一些東方人在歐風美雨的侵襲下哀嘆自己傳統文明的沒落,仰慕西方文明之時,西方的文化精英們卻強烈意識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病,在對自己文明的反省中,瞻望從東方射來的古老精神文明的曙光。隨著信息傳播的日益發達,地球的迅速“縮小”,東西方文化的雙向交流加快,呈現出一種人類文明融匯統合的趨勢。長期以來東西方文明各自單向發展所形成的不同傾向、不同成果,從整個人類文明史的高度俯瞰,正好構成一種互補關系,由互補而碰撞磨,而綜合交融,把文明推向新的峰巔,是人類文化辯證發展的基本趨勢。
嚴格說來,西方對東方文明的吸收,早就開始于從公元初起整個西方對基督教的皈依。至十八世紀,作為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掠奪品之一,東方的印度教、佛教、道家、儒家被介紹進西方,向西方思想界展現出一片新天地。一批西方思想巨子懷著虔敬的心情,汲取東誶營養,建立其新學說。叔本華對《奧義書》和佛學推崇備至,他的唯意志論視世界為意志與表象,以盲目的生命意志為人生之源,主張最理想的人生道路是象基督教禁欲主義者和佛教圣徒所實行的那樣,禁欲遁世,消滅生的意志,顯然從消極方面吸取了佛教思想。哈特曼((1842—1906)發揮叔本華、謝林、黑格爾的學說,認為宇宙由力的中心或無意識的意志沖動組成,絕對意志從自身解脫而復歸于佛教所說寧靜的涅,是絕對精神演化過程的最高目的。尼采(1844—1900)猛烈抨擊基督教,而在其《權力意志》中稱贊佛教所表述的是一種“優美的暮色,甜蜜的溫柔”,“從其教義中可以演繹出對于全部道德之彼岸的極為精妙的建議。”柏格森(1859—1941)認為宇宙是一種活生生的“生命之流”,非邏輯和科學所能透徹其底蘊,須憑直覺去把握,顯然有取于佛學的認識論。物理學家、哲學家馬赫在其未完成的自傳中自稱“看到自己被引入對佛教的理解中去,——一種歐洲人很少能分享的幸運,——是多么快樂。”他的感覺復合說與自我說,透露出濃厚的佛教哲學色彩。拉卡丟·荷恩、斯特·費那羅薩、保爾·卡魯斯、特德·比爾等西方科學家,紛紛從實證主義轉向佛教。
伴隨近代西方物質文明的發達,掠奪、剝削、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政治傾軋等接踵而至,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把千百人推向苦難的深淵,似乎是物質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片面追求物欲之滿足所產生的弊端,擾亂了東方人禪的寧靜心態,也損傷了西方人的良心和尊嚴,迫使西方文化精英不能不對四百年來的物質文明,乃至上溯到古希臘的傳統西方文明進行深刻反省,探求人類的新出路。近幾十年來,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突飛猛進,一連串新問題又擺在人們面前,使稍有眼光的人不能不深深憂患。自然生態平衡的被破壞,生存環境的嚴重污染,使人們制造的化學毒素隨被污染的水和魚等,回流入人體,嚴重威脅著現代人的健康。尤其是大氣層的化學污染,孕育著使全人類毀于一旦的隱患。四百年前法國大預言家關于1999年“恐怖魔王從天而降”、“一切的一切都在瞬間燃燒”的預言詩,使不少人眠寢不安。能源枯竭,威脅著工業機器的運轉,醞釀著爭奪能源的惡戰。人類制造的核武器,據布萊楠博士用電腦測定,已蘊積了足夠毀滅全人類六十次的強大能量。一旦社會矛盾激化,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全人類將在第一次核攻擊和核反擊中同歸于盡。人口的增長,按現在35年翻一番的速度,不出七十年,全球人口便會超過地球所能容納養活的最高值二百億,其后果將不堪設想。正如L·阿西摩夫在《人體和思維》一書中所說:“如果人口繼續以現在的速度增長而不加限制,則各種科學技術的發明也不會使我們擺脫困境。”然控制人口,面臨著本能性生殖欲的強大障礙。工業生產和商品經濟,使人日益物化為社會經濟機器中的小零件,嚴重的“自我迷失”感,使人們重溫古代東方哲人復歸自然的理想。知識爆炸,信息激脹,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使人們精神過度緊張,導致了心理紊亂和精神失常。那舞廳里光怪陸離的色彩、狂亂的音節節奏,表達出現代人心理的扭曲痙攣。商業價值觀及其不斷孳生的腐化、墮落、營私舞弊、作奸犯科、貪污受賄等丑惡現象,嚴重干擾社會的正常秩序,損害著社會風氣和人的形象。金錢吞蝕著人們的靈魂,良心喪失,信仰貶值,精神空虛,頹廢萎靡等“現代病”流行,隨性解放一起,愛滋病等新生絕癥也如影隨形,吞蝕著縱欲主義者的生命。……總之,近代西方文明征服自然以滿足物欲的路子已快走到盡頭,前面不遠處已籠罩著一片沉重的“末世”陰云。片面外求所必然造成的對內在自我的疏離和心靈的損傷扭曲,乃至行將使全人類和整個星球毀于一旦的危險,不能不引起西方文化人的憂患,探求足以拯救人類的智慧。正象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哲學教授V·艾姆斯所說:“本世紀的可怕的考驗,戰爭與革命、經濟危機和社會變革,迫使人們思考生活的基本東西和這些東西的意義。科學和技術對傳統的生活方式、思想和感情的打擊,迫使人們探索某種智慧。”在文化反思中驀然回首,審視人生的根本意義乃至內究人的自我之時,西方人不能不注意早已對此作出答案的東方智慧。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德(羅素在1920年訪問中國后所寫的《中國的問題》中就說過:“我們(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要求爭斗、開發、無休無止的變化、沖突和破壞,指向破壞的效率,只能以毀滅而告終。如果我們的文明不能夠從它所鄙視的東方文明學得一些智慧的話,它將走向毀滅的終極。”在這種求索心態下,西方人有意識地學習東方智慧,佛教尤受青睞,佛學的精粹禪,成為一批西方人關注的重點。
佛教與其禪被西方人接受的具體表現,是一批西方人對佛教的皈依與禪的實踐。在許多西方人看來,佛教尤其禪宗與他們原來所信仰的一神論的基督教截然不同,是無神論的、理性的宗教,這種宗教較適應受過科學洗禮與理性熏陶的現代人的心靈需要。歐美各國從學術研究起頭,先后從斯里蘭卡、日本、中國引進佛教,佛教團體、僧尼、寺院、禪定中心、佛學研究中心、佛教刊物陸續出現,穩步發展。佛教的禪定,不但在佛教信徒中被實踐,而且被更多的西方人看作自我調控身心,進行心理鍛煉、心理治療的技術,習禪者在不斷增加,禪定中心開設有多處。流傳于歐美的佛教禪,大略分為三系:一系是由斯里蘭卡傳入的小乘上座部禪,二是由日本人傳入的日本大乘禪及華僧傳入的中國大乘禪,三是由西藏喇嘛所傳的密乘瑜伽。
三系禪中,以日本鈴木大拙(1870—1966)等所介紹的禪宗之禪,最適合西方文化人的口味,曾于五十年代后掀起過熱潮,已扎下根,并在形成西化的風格。蘭斯·羅絲說得好:“禪雖然被它的信徒或追求者視為一種宗教,但它卻沒有被視為律法的圣典,沒有一成不變的教規,沒有獨斷的教條,沒有賜人恩寵或為人輸通、使人終必得救的救主式神靈,禪之沒其它體系所共有的這一切屬性,使得許多現代人對它有了一種灑脫自在的感覺。”(《禪與西方世界·風魔靡歐美的禪》正是由于禪的這種外似非宗教的特點,及活潑灑脫而又神秘深邃的風格,得以被西方人所接受,出現了一批洋禪師。如美國人卡普少(PhilipKaplean)在日本學禪十三年,削發為僧,創建紐約州羅徹斯特禪宗中心,并在美國和加拿大、墨西哥、波蘭等地設有分支機構和中心,參加成員達數百人。卡普洛禪師據自己參禪的體驗,著有《禪門三柱》。美國婦女佐佐木·羅絲在日本學禪卒業,被任命為京都一座禪寺分院的隹持。漢弗萊斯說,佛教及禪宗風靡歐美,“此種運動今已根深蒂固,即使乏人注意也不致衰微了,即使它的必然對手出來咆哮,也嚇不倒它了。”一種被消化吸收,穿上合乎西方人思想習慣衣裝的歐美禪宗,正在形成,其基本法門被設想為:“以佛教的根本原理和思想為基礎,開發一種穩健而又專一的心靈,分析禪的要素(就其可以分析者而言),并加以綜合,然后以靜坐,放松思想的拘限,培植直觀能力,借以觀照矛盾對立的內在擴展,而后以此直觀智光逐漸照明思想。”(《禪與西方世界·禪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禪還施其影響于基督教,出現了復興“基督教禪”的思潮。
藏密瑜伽則以其神秘吸引了一批西方人,尤以注重頓悟、氣功,教規較自由的寧瑪派、噶舉派密法,最適合一部分西方人的口味。受學于印度大吉嶺烏金滾桑卻林寺寧瑪派丹珠爾活佛的比利時喇嘛滾桑卻杰多吉,在其故國布魯塞爾建立了寧瑪派金剛學院(1971),在布魯塞爾和希臘雅典建寺,出版書刊,介紹寧瑪教法,緊扣西方現代社會弊病而說法,在其所建藏式佛堂里,每年都有幾百名西方人去坐禪。噶舉派有卻江仲巴、嚕魯等活佛喇嘛傳法于美國,建立于二十多個傳法與坐禪中心。卻江仲巴活佛所著《禪定修持》(1970)一書,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大手印修法,發行量頗為可觀。還出版有期刊《嚕魯達》。另外,還有一些活佛喇嘛傳法于歐美,其中包括格魯派人。
由宣化、星云等華僧傳入美國的禪、凈結合的中國禪,也已走出華人圈子,贏得了不少西方信徒。在漢傳佛教寺院如宣化禪師的“萬佛城”里,披著漢式僧衣的洋和尚,正在依中國禪寺傳統儀軌做早晚功課,參禪念佛。旅美佛教學者張澄基、陳健民,及根遷喇嘛、謝滿根等,亦力弘諾那、貢噶上師所傳紅白教法及漢地禪宗、凈土。
佛教禪影響于西方的更重要表現,是它引起了一批心理進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乃至物理學家、醫學家等自然科學家的關注,被從科學的角度予以闡發,吸收融匯到科學體系中,促進了現代西方心理學、哲學、心靈學等學科的發展。根據禪、瑜伽的原理和方法,多種身心鍛煉法、身心療法被創編推廣,實用于生活。如蘭斯·羅絲所說:“禪所標示的實踐目標(運用它特有的方法)——一種高度的自如以及由之而來的心靈清靜,已經引起了包括榮格、弗洛姆以及已故的卡倫·霍尼(KarenHorne)在內的西方心理學家的注意。從柯錫勒勃斯基(Korzybski)到基爾凱郭爾(Kierkegqord),從薩特(Sargre)到雅斯貝爾斯(Jaspers),從克羅阿克(Kerouacl)到卡夫卡(Kafka),從海森伯格(Heisenberrg)到馬丁·布伯(MqvtinBuber)等人在內的現代西方神學、哲學以及文學名家,亦都參加了禪的討論行列。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在看到有關禪的著述時,坦誠發現了他一直在自力探發的那些觀念。”(《祥與西方世界·網靡歐美的禪》)西方精神分析派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現象主義等新思潮中,都或多或少地摻有佛教禪及其智慧的信息。精神分析派心理學家榮格對禪、瑜伽、易經等有相當深的研究,撰有《瑜伽·禪宗和易經》《曼荼羅》等專論東方瑜伽禪定。他的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說,較其師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說更近于佛學的末那識、阿賴耶識。他自稱其集體無意識觀念主要受藏密《中陰救度法》等的啟迪。榮格肯定促使西方人注意無意識層的心靈力量,來自人內部的自性,就把握自性而言,東方的瑜伽、禪定的凝神冥思,使東方人比西方人更容易知覺自性。現代美國精神分析派心理學家弗洛姆,對禪宗與精神分析作了相當深入的比較研究,在其《精神分析與禪宗》中、弗洛姆認為把弗洛伊德變無意識為意識的原則推到最后,就接近禪宗開悟的概念,弗洛姆名之為“人的全部身心對真實的充分覺醒”,在這個意義上,禪宗與精神分析的最高目標可謂一致。“對禪的知識和實踐,能夠在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技術上產生最為豐富和清楚的影響,……可以使精神分析的焦點更為集中,為洞察本性投下新的光輝。”他也認為精神分析對禪宗亦有其價值,將精神分析變無意識為意識的方法推到盡頭,可能成為開悟的步驟,精神分析可使學禪者避免建立于一種精神病現象或自我誘導的恍惚狀態之上的假開悟的幻象。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所說超越性自我實現者,以時常具有“高原體驗”、有過“高峰體驗”為最大特點,高原體驗指寧靜、沉思的心境,有如定中的正受;高峰體驗頗似禪宗的頓悟,馬斯洛甚至用佛學的涅來稱呼這種境界。禪所著力解決的自我、自性、主客二元對立的打破等問題,對西方人文科學起了積極的啟發作用,成為多家學說所探討的重大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方現代新人文思潮,是在對近四百年西方文明的反思中,受佛教等東方傳統思想刺激、推動的產物,是東西方文化結合的寧馨兒。
佛教及其禪早就引起馬赫等西方著名物理學家的注意。維也納大學高能物理學博士F·卡普拉(FrijofCapra)的《物理學之道》(1979,國內編譯為《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是一本:風行全球的暢銷書。據稱作者曾在海灘上沉思微觀世界粒子的運動,忽然得到頓悟,于是將現代物理學的新觀念相對論、量子論等與東方印度教、佛教、道家、禪宗的“神秘主義”作對比研究,說明兩者對宇宙圖景的描繪竟有驚人的平行性,發現《華嚴經》所描述的多層次緣起無礙的宇宙模式,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模式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高推“佛教徒關于滲透的概念遠遠超過任何一種科學的靴袢理論”。作者把東方神秘主義的這種奇異發現歸諸于禪思直覺的特殊認識途徑,認為科學和神秘主義直覺是人類精神互補的體現,“不能通過一個來理解另一個,也無法從一個推出另一個”,兩者都是需要的,只有相互補充,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世界。作者對東方思想的理解是粗線條的,但從科學的角度,肯定禪在認識世界方面的價值,無疑很有見地。其實,禪的效用又何嘗僅在直窺微觀世界的真面,更在其開發本性潛能、解決終極關懷上,尤其開發潛能,已被人體科學列為主要課題。在這方面,西方人已進行了不少探索,瑜伽、禪被他們用作重要的研究方法,據其原理編制了多種開發潛能的技術,已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獲得了由科學觀測驗證的、令人滿意的良好效果。佛教禪尤其密乘瑜伽的基本概念,對西方不少超心理學家來說,可能要比東方的多數人更為熟悉。
瑜伽、禪在國外還被視為UFO(不明飛行物)研究中的一種手段,一些人自稱或探索通過練功激發超覺功能,與宇宙人接頭。
西方人在吸收東方精神文明精華、運用禪上,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的優秀傳統:將禪簡化、世俗化、科學化,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為現實人生的發達服務。或以禪為一種心身、心理療法,用以治療各種心身病、常見病和疑難病。或依禪法創編出潛能開發法,鍛煉誘發特異功能。或將禪的鍛煉用于企業管理、教育、體育、文學藝術等,收效頗佳。有人認為要成為一個有創造性的經濟人,必須接受六個月的禪定訓練。把禪運用于經營管理,證明能加強財會人員的廉潔和明晰性,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把禪運用于教育,證明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并有改善性格的效用。把禪運用于體育,能改善運動員的心理、生理素質,學會如何消除比賽前的緊張情緒,因而能提高其運動成績。
現代心理學家榮格在《現代人的心靈問題》中說:“當我們正用工業成就把東方人的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之際,東方人亦正以其精神成就把我們的精神世界弄得狼狽不堪。我們仍未想到,當我們從外面把東方人打敗之際,也許東方從正從內部把我們包圍住。”他號召西方人向東方文明學習,認識自心,挖掘出自心深處珍藏的智慧。西方文化人的這種開放的襟懷,表現出西方文明傳統中最有價值的精神。當然,西方人不是盲目崇拜東方,不會象古代東方人那樣片面發展精神層面,他們有東方人慘敗的前車之鑒:由于片面側重內向、直覺的一面,在技術方面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是東方之所以缺乏合乎邏輯、系統分明的經驗主義的原因。具有積極進取精神、科學態度、民主傳統的西方人,若掌握并更好地發揮東方傳統文化的精萃,這對東方人來說,才是最大的挑戰。在這挑戰面前,東方人應以開放的心態,繼承東方文化的精華,高層建瓴,予以整合,鑄造出一種兼具東西方文明之長的新型文明。就此而言,佛教禪學從方法論、哲學觀到具體操作技術,在人體科學、自然科學、醫學、心理學、體育、教育、企業管理、文學藝術、社會教化等各個方面,都有其實用價值,大有精華可繼承,大有潛力可挖掘。科學界和佛教界,應從不同的角度研究發揚,使古老的禪學精華在兩個文明的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從東西方文明比較的角度看,佛教禪學的價值,尚不限于它在認識人自身的現代各門“人學”和實用于社會生活方面,而有其更為深刻的內涵:禪的宗旨、路線和方法,實牽涉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一問題,據西方有關人士估計,將會成為下一世紀人文科學的中心議題,也是東西方文明的根本分歧所在。禪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無疑具有前瞻意義。在禪看來,人類文明的出發點,應是如實把握自性,解決以生死為本的人生諸苦。人類文明的終極歸宿,是使每個人都達到自性實現、永享極樂的涅境地。這一目標在即生的實現,須通過內向究心的途徑,用簡而靈的高技術——禪,自我調心令契合于真實,由自主其心而達主宰世界,自由凈其心而實現自身生命的變革。人類文明的終極目的,蓋不可能從窮究物質、征服自然的二元論的、外向弛逐的途徑達到。片面外向馳求的結果,必然是人欲橫流、社會污染,人類自我毀滅。這無疑是對西方文明基本精神與路線的根本否定。禪的這一思想是否正確、是否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姑且不論,就它對文明根本問題的解決方案而言,只要它所欲解決的生死等痛苦未曾由他途根絕,便具有挑戰性,也許具有永恒的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