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葉繁盛的樹木,扎根于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于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于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guān)系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fā)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wěn)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中國是一個重視孝道的民族,“父子”,被列為五倫之首;青年守則中有“孝順為齊家之本”;《孝經(jīng)》中說:“孝是德之本,依教而生。”顯示中國人以“孝”為人格養(yǎng)成,也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源。
佛教初傳中國,曾受到儒家學(xué)者的非難。他們最常以“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來攻擊佛教剃發(fā)出家乃不孝之舉。事實上,佛教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宗教。例如《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記載母親懷胎生產(chǎn)的艱難、危險以及養(yǎng)育兒女的艱辛,因此說:“假使有人,左肩擔(dān)父,右肩擔(dān)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jīng)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足見佛教對孝道的重視。
孝與不孝
談到孝順,一般人以為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yǎng),就是孝順了。事實上,烏鳥禽畜尚知反哺,奉養(yǎng)父母只是孝順最基本的一環(huán),除了對父母盡孝之外,更要擴而充之,對宗族盡孝;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門庭增輝,使祖先不致蒙羞。甚至進一步擴大孝道的范圍,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
儒家的曾子說:如果沒有特殊緣故,而隨便殺害一只昆蟲螞蟻,就是不孝;沒有特殊緣故,隨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層次提升到對動物、植物,乃至對一切眾生的愛心,這種無私廣被的慈悲仁愛,就是孝順。曾子能將孝順詮釋得如此圓融,無怪乎日后成為孔子門人中弘揚《孝經(jīng)》的傳人。
“孝”的意義是什么呢?所謂“孝”,是愛心的表現(xiàn),孝是對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間應(yīng)有的一份責(zé)任,孝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guān)系,在千百年流離顛沛,迷惘失措的時空里,孝維持了長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對生命的摯誠感謝,更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孝就是與親與人與生的關(guān)系。
子女愛親,當(dāng)如羔羊跪乳,有極謙恭和睦的心態(tài),讓父母順心適意,彌補他們?yōu)轲B(yǎng)育子女而犧牲奉獻的生命時光,撫慰他們?yōu)樽优惺艿男羷趥础R虼耍⒂H之道,除了盡本分如羔羊跪乳之外,更應(yīng)該積極學(xué)習(xí)“烏鳥反哺”,常懷親恩,亟思還報,才不失為人子之道。所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積極去孝養(yǎng)父母,解決老年的孤苦,甚至解決同胞民族之間的老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過去五代同堂的社會,老人是寶貴的智慧財產(chǎn),隨著時代的易革,家庭結(jié)構(gòu)的改變,同堂的古風(fēng)逐漸消失,父母子女之間形成了所謂的代溝,甚至于悖逆不孝,不知孝敬父母。佛教有一首詩,道盡了天下父母的慈心,這首詩說:
記得當(dāng)初我養(yǎng)兒,我兒今又養(yǎng)孫兒;
我兒餓我由他餓,莫教孫兒餓我兒。
我們應(yīng)當(dāng)多多深思:不孝父母是多么的罪過!孟子曾經(jīng)提到有五種不孝之罪:
荒怠游戲,不知勤奮上進奉養(yǎng)父母,使父母衣食匱乏,是第一不孝。
嗜好賭博,貪愛杯中之物,只圖自己逸樂,置父母溫飽于不顧,是第二不孝。
只知護愛妻子兒女,積聚自己的財富,卻把父母冷落一旁,無關(guān)懷請安之情,不能克盡孝道,是第三不孝。
放縱耳目聲色的娛樂,沈溺欲望,讓父母懸念操心,是第四不孝。 好勇斗狠,愛惹事生非,讓父母擔(dān)憂驚怕,使家門不幸,是第五不孝。 羔羊尚能跪乳,烏鴉更知報恩,人若不知孝順父母,進而孝順國家乃至一切眾生,就失去所以為人的尊貴了。
佛教對孝道的看法
佛教認(rèn)為孝可分為三種層次:一般的甘旨奉養(yǎng)父母,使父母免于饑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dǎo)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惡道、了生脫死,使宗親得度,永斷三途展轉(zhuǎn)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認(rèn)為克盡孝道,應(yīng)該注意下面三點:
孝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yīng)該長期不斷,源源不絕的奉養(yǎng)無缺,而不是憑一時情緒的喜惡,偶而給予飲食供養(yǎng)。譬如有人說幾年前我曾經(jīng)買過兩罐奶粉孝養(yǎng)父母,不是也盡到孝道了嗎?幾年前的幾罐奶粉供養(yǎng),如何報答父母的劬勞恩澤?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獻出一切,最起碼我們也應(yīng)該同等付出回報,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yīng)該長期侍奉湯藥。 孝必須是實質(zhì)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順父母要在實際上解決父母的需要,使衣食住行沒有匱乏,生老病有所倚靠,百年喪葬沒有后慮。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樂,而不是沽名釣譽,表面功夫,做給世人觀看的樣版故事。
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順應(yīng)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眾生。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澤被廣大的眾生父母,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羅經(jīng)》上說:“如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yǎng)父母。”以充滿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么眾多的珍寶奇玩來施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養(yǎng)父母簞瓢之食的功德來得大,供養(yǎng)父母功德的殊勝,由此可以明了。從佛經(jīng)上對孝道的贊嘆、強調(diào),可以確定佛教對孝道思想的重視,只是佛教的孝順觀有別于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間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張孝道更應(yīng)該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網(wǎng)經(jīng)》上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為,更是對有情眾生的孝順。因此孝的意義,并不限于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當(dāng)然愛由親始,對于父母的孝順是人子最基本的倫常綱紀(jì)。《大集經(jīng)》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諸佛涅槃的末法時代,要將父母當(dāng)作佛陀一般來侍奉尊重,因為父母的生養(yǎng),我們才能得以保有人身,進而去追求佛陀所誨諭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圓滿菩提,證得佛道。因此,要侍父母如佛陀,進而事一切眾生如如來。
佛教的孝道經(jīng)證
孝道的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過去為了表揚孝道,在中國歷史上,有所謂“二十四孝”的典范;在佛教里,也有許多感人的孝道經(jīng)典,如有名的《地藏經(jīng)》、《盂蘭盆經(jīng)》、《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根本就是闡揚孝道的經(jīng)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經(jīng)常可以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譬如:
《心地觀經(jīng).報恩品》云:“世間凡夫無慧眼,迷于恩處失妙果。五濁惡世諸眾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為開示于四恩,令入正見菩提道。慈父悲母長養(yǎng)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說悲母恩不能盡。”又云:“世間悲母孕其子,十月懷胎長受苦,于五欲樂情不著,隨時飲食亦同然。晝夜常懷悲愍心,行住坐臥受諸苦,若正誕其胎藏子,如攢鋒刃解肢節(jié)。迷惑東西不能辨,遍身疼痛無所堪,或因此難而命終,五親眷屬咸悲惱。如是眾苦皆由子,憂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復(fù)身安樂,如貧獲寶喜難量,顧視容顏無厭足,憐念之心不暫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離胸臆前,母乳猶如甘露泉,長養(yǎng)及時曾無竭。慈念之恩實難比,鞠育之德亦難量,世間大地稱為重,悲母恩重過于彼。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于彼,世間速疾唯猛風(fēng),母心一念過于彼。”說明悲母的恩德重于大地,高過須彌。
《雜寶藏經(jīng)》云:“于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yǎng),得福無量。當(dāng)作是學(xué),應(yīng)勤盡心奉養(yǎng)父母。”揭橥孝順的福德無量無邊,當(dāng)盡心盡力孝養(yǎng)父母。
《未生冤經(jīng)》云:“夫善之極者,莫大于孝;惡之大者,其唯害親乎!長幼相事,天當(dāng)佑之,豈況親哉!”敘述孝順者能得諸天護佑。
《四十二章經(jīng)》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昭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勝于敬事天地鬼神。
《心地觀經(jīng).報恩品》云:“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yīng)當(dāng)孝敬恒在心,知恩報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養(yǎng)佛,復(fù)有精勤修孝養(yǎng),如是二人福無異,二世受報亦無窮。”可見孝養(yǎng)父母的福德與供佛相等。
《菩薩睒子經(jīng)》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xué)。濟神離苦,后得無為,皆由慈孝學(xué)道所致。”說明慈孝與學(xué)道,是成佛的基礎(chǔ)。
《孝子經(jīng)》云:“佛告諸沙門:睹世無孝,唯斯為孝耳。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zhí)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于親乳哺之養(yǎng),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yǎng),猶為不孝。”告誡眾生:不能化親,猶為不孝。
《父母恩難報經(jīng)》云:“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yǎng),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jīng)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慳貧,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佛陀苦切勸勉大眾:引導(dǎo)父母獲安隱處,以報親恩。
《本事經(jīng)》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dān)母,盡其壽量,曾無暫舍,供給衣食,病緣醫(y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極深重:所謂產(chǎn)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yǎng),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眾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舍,如影隨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dāng)云何報?若彼父母于佛法僧無清凈信,其子方便示現(xiàn)、勸導(dǎo)、贊勵、慶慰,令生凈信。若彼父母無清凈戒,其子方便示現(xiàn)、勸導(dǎo)、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凈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xiàn)、勸導(dǎo)、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為性慳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xiàn)、勸導(dǎo)、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闡述真實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五分律》云:“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yǎng),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dān)父,左肩擔(dān)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yǎng),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yǎng)父母。若不供養(yǎng),得重罪。’”出家人雖然出家,但是并沒有放棄對于父母的供養(yǎng)孝順。
《賢愚經(jīng)》云:“一時,佛在羅閱只竹園精舍。爾時,世尊而與阿難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有老翁老母,兩目既盲,貧窮孤苦,無止住處,止宿門下。唯有一子,年始七歲,常行乞食,以養(yǎng)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養(yǎng)父母;余殘酸澀,臭穢惡者,便自食之。爾時,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恭敬孝順,心懷愛念。佛乞食已,還到精舍。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演說經(jīng)法。阿難于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向與世尊入城分衛(wèi),見一小兒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東西乞食。所得之物,飲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養(yǎng)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愛敬。’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yǎng)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yǎng)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睒子經(jīng)》云:“佛告阿難:‘吾前世為子仁孝,為君慈育,為民奉敬,自致成為三界尊。”說明佛陀由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分別經(jīng)》云:“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學(xué)道。累劫精進,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學(xué)道,不可不精進孝順。”陳述眾生一切成就,皆來自父母的恩德,因此,為人子女者,必須精進孝順。
《盂蘭盆經(jīng)》云:“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yīng)為所生現(xiàn)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現(xiàn)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yīng)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當(dāng)以孝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yǎng)慈愛之恩。”教導(dǎo)后世眾生作盂蘭盆報答父母養(yǎng)育慈愛之恩。
從佛陀的教誨中,不難看出佛教對于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dāng)世父母,更要孝順七世父母,乃至一切眾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實踐者。《涅槃經(jīng)》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金剛之身,是因為佛陀于無量阿僧只劫之中,恭敬三寶,孝養(yǎng)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經(jīng)上更說:“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顏色不相違,一切災(zāi)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孝順父母,不僅今世可以免除災(zāi)難,為天人所護念愛敬,更可為來生種下圓滿佛道的因緣,怎么能夠不欣喜去力行實踐呢?更何況孝親敬親,本來就是基本的人倫之道,人道若有虧損,妄想佛道有成,實在是癡人說夢,愚昧顛倒!
佛門中的大孝行為
大孝釋迦尊
佛陀不但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父母,本身更是孝道的實踐者。
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去世了,出殯時佛陀也參加了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親自為父王抬扶棺木。佛陀為了報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三個月。佛陀為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yǎng)恩惠,廣開方便慈悲法門,允許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眾出家,佛教終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團。佛陀為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于倒懸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jīng)》,為后世弟子辟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
歷代高僧的孝道
中國歷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親事跡:隋朝的敬脫法師一頭擔(dān)荷母親,一頭挑負經(jīng)典,云游四海,隨緣度眾。南朝齊道紀(jì)法師一面躬親侍奉母親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一面樂說佛法不倦,有人要代為照顧他的母親,道紀(jì)法師卻婉拒說:“生養(yǎng)我的母親應(yīng)該由我親自來孝順,怎么好麻煩他人代勞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眾。唐朝的子鄰法師由于母親不信三寶,死墮惡道,子鄰法師于是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于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唐睦州陳尊宿在黃檗禪師那兒開悟,后來住在開元寺,自己織作蒲鞋,賣給過路行人,以所得薄財奉養(yǎng)年老的母親,因此人人都稱他為陳蒲鞋。出家人雖然割愛辭親,但是出家人對于賜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們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親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懷親恩,今生有緣今生度;本無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門中對于出家弟子的警策誨訓(xùn)。
佛光山對孝道的實踐
孝道的實踐
佛光山致力推動人間佛教,對于上千位的出家弟子、入道的在家?guī)煿谩⒔淌浚俗⒅亟逃鋵崈?nèi)學(xué),增長道心,致力弘法度眾外,常住也設(shè)立具體辦法,鼓勵徒眾對俗家父母盡孝道。例如:父母親大壽時,常住會準(zhǔn)備禮金、壽禮,以便弟子返家祝壽,略盡心意;若父母年事漸大,乏人扶養(yǎng),本山有佛光精舍,可讓弟子就近照顧;父母親屬往生,依其家庭狀況給予喪葬佛事的協(xié)助;本山的萬壽園更提供有龕位以奉安父母親屬靈骨。
跟隨我出家學(xué)道的青年弟子們,他們的父母到了佛光山,我總是竭盡熱誠招待他們,弟子們就說:“師父!您事情忙,我們的父母由自己來招呼就好了,怎好勞動您!”我總是回答:“不要緊!我出來已經(jīng)數(shù)十年了,離開了父母、師父,孑然一身到了臺灣,有家難歸,有親難孝,你們的父母等于我的父母,分一點讓我照顧,盡盡我的心意。”佛教并不是說出了家就不要父母,不重視人間的倫理關(guān)系,而是要由孝順自己的父母,擴而孝順眾生的父母;從今生的父母,而推及過去多生的父母。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日,佛光山首次舉行“佛光親屬會”,藉由親屬聯(lián)誼活動,讓徒眾的父母前來了解本山宗風(fēng)、弘法度眾的主旨,以及如何利益社會、回饋大眾,也讓父母親屬進一步肯定自己子女出家修行的功德與意義。
漸漸地,許多原來反對子女出家的父母、親人,經(jīng)過這些活動的參與后,從最初的對立、默然,到后來成為護法,不僅把對子女的愛擴大為對眾生的愛,也種下了自己得度的因緣。
孝親的典范
佛光山徒眾中,也有許多孝行感人的事跡,例如:現(xiàn)任美國西來寺住持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的慈容法師,四十年前,當(dāng)一般民眾對佛教還普遍缺乏正信時,毅然選擇出家,投入弘法利生的事業(yè),全家人非常不以為然,尤其她的大哥說:“在佛門里,一無用處!你出家后,不準(zhǔn)再過問家里的事。”多年后,慈容法師的母親年老臥病在床,兒女們散居在各地,無法盡到照顧的責(zé)任,只有慈容法師將母親迎到寺院奉養(yǎng),親侍湯藥,直到母親終老。最后,家人終于認(rèn)同:“我們家十一個兄弟姐妹,只有你最有用。”后來,不僅度了妹妹依來法師出家,其他兄弟也成為佛門虔誠的謢法信徒。依程法師將病篤的父親迎到佛光精舍全心照顧,十?dāng)?shù)年如一日,心甘情愿地孝養(yǎng),直到父親安然往生。她的孝行事跡,還曾得到“孝親獎”。
佛法不離世間法,佛光山認(rèn)為:“出家”并不是離家或棄家,對俗家父母本應(yīng)盡孝,期許自己精進修行度眾,道業(yè)有成,讓父母、親人得度,方名為真正大孝,所謂“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就是這個道理。
《雜寶藏經(jīng)》說: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釋、諸佛菩薩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順敬養(yǎng)父母,諸佛圣賢就會常在左右。
所謂“百善孝為先”,行孝不僅是人天善業(yè),《大般涅槃經(jīng)》說:“菩薩摩訶薩過去無量阿僧只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孝順是長期不斷的奉養(yǎng),而不是一時興起地隨著喜惡情緒照顧;是實質(zhì)的解決父母所需,讓他們身、心皆有所依,而不是表面的衣食無缺而已;而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是全面地從孝順自己的親人,乃至無量眾生,而非局限于今生的父母。是以,吾人應(yīng)以“孝心為佛心”、“孝行為佛行”,孝順現(xiàn)世父母,進德修業(yè),利益眾生,回向一切眾生。若能實踐佛教的孝道思想,相信人心必能和順,家庭必能幸福,社會也能安和樂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