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楞嚴專欄>>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譯解0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譯解01
        2007年06月12日09:58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124 字體: 繁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譯解01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正文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譯文  再說,阿難!為什么說六入本來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
         
         
         
        解  此處所說的六入有兩重意義:一是涉入,即是六塵景象涉入六根而顯示現象。如下文說‘發見居中’二是吸入,即是六根吸入六塵景象而顯現作用。如下文說‘吸此塵象’。
         
         
         
        正文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就在這個眼睛瞪久發花時,眼睛和發花,都是菩提自性瞪久發花所產生的幻相。
         
         
         
        解  此處主要說明當眼睛瞪久發花時,不但眼中所見的發花景象為幻相,此時即能見此發花景象的見性,也同屬于妙明真見發花所見的幻相。
         
         
         
        正文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因為明暗二種妄塵,引發眼睛的見,吸入這兩種塵象而產生作用,這種功能名為見性。這個見離了明暗二種妄塵,徹底沒有自己的體存在。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譯文  正是如此,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見不是從明暗而來,不是從眼根出,也不從空中生。
         
         
         
        正文  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于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假若這個見是從明而來,暗時就應當消滅。應該不能見暗才是。假若是從暗而來,明時就應當消滅,應當不能見明。假若是從根而來,就不應該依*明暗二塵才起作用,前面已經談過,見離了明暗二塵,就沒有自己的體性。要是這個見性是從空出來的,它既然能看見前面的塵象,回過來就應當見著自己的眼根。而且它既然是從空出來的,那和眼入又有什么關系呢?
         
         
         
        正文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眼入完全是虛妄而成,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用兩個手指用力塞緊耳朵,耳根因為受壓產生疲累,頭中就覺得有聲,耳根和它受壓勞累而產生的現象,都是菩提本性‘瞪久發花’的妄相。
         
         
         
        解  前文講過,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六根的作用都是阿賴耶識中種子所顯現的作用。因為其來源是一處,所以六根都可以用眼根瞪久發花來比喻說明。
         
         
         
        正文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由于動靜兩種妄塵,引發耳根的聞,吸入這兩種塵象,名為聽聞性,然而這個聞離開了動靜二種塵象,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
         
         
         
        解  聲音來自音波,音波是空氣中所生的波動,波動是從動靜二種塵象而來。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譯文  正是如此,阿難!當知這個聞不是從動靜來,不是從耳根發出,不是從空中產生。
         
         
         
        正文  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于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假若聞性是從靜來的,那么在動時就應該消滅,不應該聞動。若是從動來的。在靜時就應該消滅,不能感覺到靜。若是從根生出來的,就不必*動靜二種現象才顯聞性。因為聞性離了動靜二象并無體性。若從空生,空假若有了聞性,就不成其虛空了。又空自己有了聞性,與你的耳入又有什么關系呢?
         
         
         
        正文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所以應當知道,耳入是從虛妄而生,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于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閉著呼吸,閉久使鼻孔感覺疲勞,此時在鼻中,聞有冷的感觸,就可以分別通塞虛實等感覺,甚至于香氣和臭氣。這種種的感受和鼻根的聞性,同是菩提自性‘瞪久發花’的幻相。
         
         
         
        正文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由于通塞兩種妄塵,引發鼻根的嗅聞,吸入這兩種塵象而產生聞性。這個聞離開通塞二種塵象,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
         
         
         
        正文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譯文  應該知道,這個聞并不是從通塞而來,也不從根出生,也不生于空中。為什么呢?假若聞是來于通,塞時聞應當消滅,怎么能知道塞呢?假若聞是因塞才有,通就應當沒有聞,為什么能分別香臭等氣味呢?假若聞性是*鼻根產生,就不應當依*通塞二塵才顯作用。而且前文已說過,這個聞機,離了塵自己沒有體性。若是這個聞性是從空中發出的,就應當回轉來聞你的鼻根。而且聞性在空中,和你的鼻入又有什么關系呢?
         
         
         
        正文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鼻入本是虛幻妄相,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用舌來舐自己的唇吻,久舐使它疲勞,假若此人是有病,就會感到有苦味。沒有病的人,會有微帶甜味的感覺。由甜與苦,顯現舌根的作用。不動的時候,常有淡味在。舌根的知覺和它疲勞后的感受,同是菩提自性‘瞪久發花’的幻相。
         
         
         
        正文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引發嘗覺,吸入這兩種塵象名為知味性。這個知味性離開了那些甜苦及淡兩種妄塵,徹底尋不到體性。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譯文  就是這樣,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能夠嘗到苦淡的知覺,不是從甜苦而來,也不是因淡而有,不是從根出,也不是從空發生。
         
         
         
        正文  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于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若是從甜苦而來,淡時知覺已經消失,怎么能知淡呢?若是從淡有知,甜時知覺即消滅,又怎能知甜苦二相呢?若從舌根而生,必然沒有甜淡與苦等塵相,但前文已說明,這個知味的能力離了甜苦及淡兩種塵相,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若是從空中出來的,虛空自己的味覺,不是你口里知道的。又空自己知道,與你的舌入有什么關系呢?
         
         
         
        正文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所以應當知道,舌入是虛妄的幻相,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把一只冷手接觸熱手,假若冷的力量多,熱的手隨著也就變冷。假若熱的力量強,冷的手就會變成熱。就是這樣,兩種感受合稱為觸。而手離開,則兩種不同的感受就更為明顯。兩手的冷熱,誰影響了誰?就因于接觸時間的久暫。身體以及兩手相互的影響,都屬于菩提自性‘瞪久發花’的幻相。
         
         
         
        正文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由于離合兩種妄塵,從中引發觸覺,吸入這些塵象,名為知覺性。這個知覺性離開了離合違順〈注〉兩種塵象,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
         
         
         
        注  觸覺中苦即屬于違,樂即屬于順。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譯文  正是如此,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觸覺不是從離合而來,也不從違順產生,也不是產生于身根,又不從空中而來。
         
         
         
        正文  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假若這個觸覺是合時才有,離時就應當消滅,為什么會感覺到離?關于違順二相,也和此理相同。假若是從根產生,就必然不可能有離合違順四相。前文已談過,離開了離合違順四相,觸覺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假如是從空中而來,空自己知道,與你的身入有什么關系呢?
         
         
         
        正文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身入原是虛妄,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疲倦了就需要睡眠,睡熟了便會醒,看見過的事物便會記得,記憶不起便是忘。這就是顛倒〈注一〉,生住異滅〈注二〉,在此中吸入習氣,歸入一處,前后不相逾越〈注三〉,稱為意知根。意根和它的種種顛倒相,都是菩提自性‘瞪久發花’的幻相。
         
         
         
        注一  意根中的寤寐憶忘諸相,是為顛倒。
         
         
         
        注二  據唯識論所說:‘本無今有名生,生位暫停名住,住別前后名異,暫有還無名滅。’又據楞嚴正脈說:‘初憶名生,正憶名住,始忘為異,忘盡為滅’。
         
         
         
        注三  寤寐憶忘,前后分明,不相逾越。
         
         
         
        正文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聚知性在內,吸撮法塵于意根中,前五塵習影,留于意根中為法塵。此法塵逆流〈注〉流不及于意地,名為覺知性。這個覺知性,離開了寤寐生滅二塵,徹底沒有體性。
         
         
         
        注  前五塵滅后,留影于意地,名為法塵逆流。即使前五塵重現,流不及于意地。
         
         
         
        解  此處所言生滅,不包括寤寐,只以平常有記無記時而言。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譯文  正是如此,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覺知的根,不是從寤寐而來,也不是從生滅中產生,也不來源于根,也不生于空中。
         
         
         
        正文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若是從醒時來,睡時即已消滅,那以什么為睡呢? 若從生時有,滅時就同于無。誰又知是滅呢?若從滅有,生時滅已無,誰又知道生呢?若是從根出生的,那么睡和醒兩種現相,隨身轉換,假若離開了這兩種形式,這個覺知之心,就同空花一樣。若是從空產生,那就應該是空能知覺,和你的意入又有什么關系呢?
         
         
         
        正文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所以應當知道,意入原是虛妄,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復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譯文  其次再說,阿難!為什么十二處〈注〉本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呢?
         
         
         
        注  六根共六塵為十二處。處就是方所,因為根和塵都各有方所,同時處又有定在的意義。根一定在內。塵一定在外,各有定在。
         
         
         
        解  十二處又名十二入,取境則是根入于塵。此時境為能入,根為所入。受境則是塵入于根,此時根為能入,塵為所入,根與塵互為能所。
         
         
         
        正文  阿難!汝且觀此只陀樹林,及諸泉池。
         
         
         
        譯文  阿難!你且看這祗陀樹林,以及這些泉池。
         
         
         
        解  你且看是定能見的根,這祗陀樹林以及這些泉池是定所見的塵。
         
         
         
        正文  于意云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譯文  你的意見如何?這些到底是因色而產生眼見?還是因眼而產生色相?
         
         
         
        解  因為離了色,見就無從顯示,似乎是色產生見。但離了見,色就無所依,又好像是見產生色。
         
         
         
        正文  阿難!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
         
         
         
        譯文  阿難!假若是由眼根生色相的話,那么見空并不是色,色性應當銷滅,銷滅則顯現一切都無色相。既然沒有色相誰又能明白空呢?空也同此例。
         
         
         
        解  色是與空相對而存在的。必須要待色才能顯空。因此沒有色時,空也不能單獨存在。
         
         
         
        正文  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譯文  假若是因色塵而產生眼見的話,那當你見空時,空不是色,見就應當銷滅。見銷滅了就什么也沒有,此時誰又能分辨是空是色呢?
         
         
         
        正文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見與色空,都沒有確實的處所。而且就是色與見本身,兩處也是虛妄的。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汝更聽此只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后相續。
         
         
         
        譯文  阿難!你再聽此地祗陀園中,吃齋時就打鼓,集會大眾時就撞鐘。鐘鼓的聲音,前后相續。
         
         
         
        正文  于意云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譯文  你的意見如何?這種情況到底是聲音來到耳邊?還是耳根去到發聲處?
         
         
         
        正文  阿難!若復此聲,來于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只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
         
         
         
        譯文 阿難!假若此聲來于耳邊。如我到室羅筏城去乞食時,祗陀林中,就沒有我。這聲音必然來到阿難耳邊。目連迦葉,就不應該同時聽見。何況其中還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注〉,一聽見鐘聲,就同來到吃齋的地方。
         
         
         
        注  沙門是印度文的譯言,其意義同于比丘。
         
         
         
        正文  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只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譯文  假若是你的耳根,去往聲音來處,如我回到了祗陀林中。在室羅城內,就沒有我。你聽見鼓聲時,你的耳根已經去到擊鼓的地方,鐘聲和鼓聲一齊出現時,你就不可能同時聽到。何況這當中還雜有象馬牛羊,種種聲音。
         
         
         
        正文  若無來往,亦復無聞。
         
         
         
        譯文  假若聲音沒有來往,那就不應該有聽聞。
         
         
         
        解  假若聲音是有來有往,那就應該是從因緣而生。假若是無來無往,就應該是從自然而生。兩者皆不能成立。
         
         
         
        正文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所以應當知道,聽與聲音,都沒有確實的處所。聽與聲音,兩處都生于虛妄。而其本元,既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
         
         
         
        譯文  阿難!你又嗅這爐中燒的栴檀香〈注〉。
         
         
         
        注  栴檀是印度的一種香木,并不生于中國,聞了它燃出的香味,據說可以除病。
         
         
         
        正文  此香若復然于一銖,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于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栴檀木?生于汝鼻?為生于空?
         
         
         
        譯文  這香假若燒燃一銖〈注〉,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著香味。你的意見如何?這香到底是發生于栴檀木?發生于你的鼻?還是發生于空中?
         
         
         
        注  中國古代是以二十四銖為一兩。按現在計量單位算來,古代是以十六兩為一斤。二十四銖為一兩,則每銖相當于現在的一克多一點。
         
         
         
        解  按張華漢志所說:‘西國使獻香者,漢制不滿斤不得受,使乃私去,著香如大豆許在宮門上,香聞長安四十里,經月乃歇。’可能就是這種栴檀香。
         
         
         
        正文  阿難!若復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于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譯文  阿難!假若此香,是從你的鼻中發生的,既然是鼻中發生的,香味就應當從鼻中出來。鼻子不是栴檀。為什么當中會有栴檀氣?而且既然稱為你在聞香,香味就應當進入你的鼻內才是。鼻中既然在出香,說是聞就不恰當了。
         
         
         
        正文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譯文  假若香味是發生于空中,空性是永恒不變的,香味也應當永遠常在。何須要*爐中燃燒這個枯木?
         
         
         
        正文  若生于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里內,云何已聞?
         
         
         
        譯文  假若這香是發生于木,那么這個香的性質,是燃燒成煙。若是鼻內聞得,一定要受到煙氣。但是這個煙飛騰在空中,不可能太遠。何以四十里內,都能聞得?
         
         
         
        正文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香鼻與聞,都沒有確實的處所,即是嗅與香,兩處都是虛妄,其本元既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
         
         
         
        譯文  阿難!你每天兩個時候〈注-〉從眾中拿缽出去乞食。在乞食時乞到酥酪醍醐〈注二〉,就要算上等美味。
         
         
         
        注一  按照佛教制度:比丘是不吃晚餐的,每天只吃早午二餐。
         
         
         
        注二  即是牛奶和奶油制品。
         
         
         
        正文  于意云何?此味為復生于空中?生于舌中?為生食中?
         
         
         
        譯文  你的意見如何?這個味到底是生于空中?或生于舌中?還是生于飲食中?
         
         
         
        正文  阿難!若復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譯文  阿難!假若這個味,生于你的舌上。但是你的口中,只有一個舌頭。這個舌在此時,已成為酥酪味了。假若再遇到黑石蜜,就不應該轉移。如不變移,就不叫知味。假若變移了,舌只有一個,并不是多體,怎么會有多種味,在一個舌上感覺到呢?
         
         
         
        正文  若生于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于汝?名味之知。
         
         
         
        譯文  假若這個味是生于飲食,飲食是不可能有知覺的,怎么能自己知道是什么味道呢?而且飲食自己有知,就等于別人吃了,和你有什么關系?怎么能算是你的味覺呢?
         
         
         
        正文  若生于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堿味,既堿汝舌,亦堿汝面,則此界人,同于海魚。既常受堿,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堿。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譯文  假若是生于空中,你試嘗一嘗虛空,應當是什么滋味?若虛空是堿味,既然能夠堿你的舌,也應當堿你的面孔,那這個世界上的人,就會全都同海里的魚一樣。而且既然常常都受著堿,那就徹底不知道淡是什么滋味。既然不知道淡,也就不會覺得堿。必然就是無所知,既然無所知,那味又是什么呢?
         
         
         
        正文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味舌與嘗,都沒有確實的處所。就嘗與味而言,兩者都是虛妄。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
         
         
         
        譯文  阿難!你經常早晨用手摩自己的頭。
         
         
         
        解  佛教的戒律要佛的弟子每天三次摩自己的頭,默念:‘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又遺教經中說:‘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貪慢,當疾滅之。’因此比丘摩頭,是佛制定的常規。
         
         
         
        正文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
         
         
         
        譯文  你以為如何?這個摩所感覺到的,誰是能觸?能應當在手? 還是應當在頭?
         
         
         
        正文  若在于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若在于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
         
         
         
        譯文  假若能觸在手,頭就無知,怎么能成觸呢?又假若能觸在頭,手就無用,又怎么能叫觸呢?
         
         
         
        正文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譯文  假若手與頭,各方都有知,那你阿難,就應該有兩個身體。假若頭與手,都是能觸。那手和頭應當是一體。若真是一體,就不可能成觸,假若是二體,觸應當在哪一方?在能就不應該是所,在所就不應當是能。總不能虛空和你成為觸吧!
         
         
         
        正文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所以應當知道,覺觸和身體,都沒有確實的處所。就身體和觸覺來說,兩者都是虛妄。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
         
         
         
        譯文  阿難!你常時意中緣〈注〉善惡無記三種性的生成法則。
         
         
         
        注  緣就是‘攀緣’之意,心中想到任何事物佛家即稱之為‘心緣外境’。
         
         
         
        解  前五根攀緣前五塵境界,產生善惡無記等三性。如前五根緣善境界,阿賴耶識中即有善性現起。緣惡境界,阿賴耶識中即有惡性現起。緣無記境界,阿賴耶識中即有無記性現起。此名善惡無記三性。依此三性,生起善惡無記影子,而成為‘法塵’。此時,善惡無記各有條則,不相紊亂,名為生成法則。‘法塵’依三性生成,而為意根所緣。
         
         
         
        正文  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
         
         
         
        譯文  這個法塵應當是即是心〈注〉中產生?還是離了心另外有方所?
         
         
         
        注  此處所說的心即是意根。
         
         
         
        解  法塵只是前五塵的影子,屬于‘無表色’。為依身口發動之善惡二業,生于身內之一種無形色法。此法無緣慮之性質與作用,所以不屬于心。然此法無質礙之性質與作用,所以不屬于色。因為它不屬于心,因此不是即心所生。又因為它不屬于色,又似乎不離于心。
         
         
         
        正文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
         
         
         
        譯文  阿難!假若是即心所生,那么法就不是塵。就不是心所攀緣的物件。怎么能成處呢?
         
         
         
        解  假若即是心,心是有知的,就不能算外塵。也就不是意中所緣的法塵,而成為能緣的根了。
         
         
         
        正文  若離于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于何在?今于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譯文  假若在心外另有方所,那么法的自性,到底是有知呢?還是無知?若是有知,就應當是心。但這個心到底是同于你呢?還是不同于你?若是不同于你,就該是塵。而今卻說它是心不是塵!那就同于別人的心量。假若是同于你,為什么在你的心外,另外又有一個心?假若是無知,那這個塵即不是色聲香味,也不是離合冷暖,又不是虛空,應該是什么?現在從色與空當中,都找不到它的所在。一般說來,色外就是空,不應該人間更有空以外的所在!若要說它是心,心是能緣,不是所緣,那么這個處的所在,又怎能建立得起呢?
         
         
         
        正文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法則與心,都沒有確實的處所。因為意與法,兩者都是虛妄。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譯文  其次再說,阿難!為什么十八界〈注一〉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呢?
         
         
         
        注一  六根六塵六識共為十八界。
         
         
         
        解  界,依俱舍論說為‘種族’之意。頌上說:‘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聚就是積聚,因為能積聚有為法,所以名為蘊。生門就是處的意思,其意為生長諸識之門。種族即含界義。這又有兩種解釋:一是生本,言十八界為同類因,各生自類等流果〈注二〉,所以為諸法之本。二是族類之意,言十八界諸法,族類各別。此處應該還有兩重意義:一是因,以根塵識三和合適業,為生死因。二為界,以根塵識三者各有界限,不相紊亂。
         
         
         
        注二  言從因上流出來的果,其性質仍然與因類似,故稱‘等流果’。
         
         
         
        正文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于眼識。
         
         
         
        譯文  阿難!如你已明白的情況,眼根和色塵為緣,產生眼識。
         
         
         
        解  根和塵內外相對,中間產生識,所以成為三界。但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雖然各破其為虛妄所成。然破法各異,六入惟破外緣,六入自不能成立。十二處,即相互破其不能成立。如眼與色,耳與聲等。其他身與觸即專從根破,塵自然不能成立。鼻與舌及意根,即專從塵破。十八界即專從識破,因為十八界中,惟識最為重要,識破根與塵自然不能成立。
        上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譯解02
        下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譯解03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 夜夜爽免费视频| 男女xx00动态图120秒|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 国产111111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网在线| 色偷偷亚洲综合网亚洲| 成熟女人特级毛片www免费| 国产一国产一级毛片视频在线| 亚洲性久久久影院| 777四色米奇欧美影院|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不卡片| 成人在线免费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两性高清性色生活片性高清←片| 老八吃屎奥利给原视频带声音的|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91九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丁香六月婷婷综合| 真实国产乱子伦久久|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怡红院国产免费| 日韩美女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黑白配hd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午夜爱爱免费视频| GOGOGO高清在线观看中文版|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熟女AA片| 美女羞羞视频网站| 在线日韩av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