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汝心中憶識通習。性發(fā)知見。容現(xiàn)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又你心中,記憶和認識,以及所讀誦和學習過的世間文字和科技,在你記憶的性能上,就會發(fā)為知見。但從書上所得的知見,都是世間的知識,而不是究竟從自性所發(fā)之知識。因為不是究竟的知識,所以終日便不斷地胡思亂想,于是就生出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和法六塵境界。六識如果離開六塵,就無體相可尋。六塵如果離開六識,亦無體性可得。因此識和塵便互相交織,妄成種種印象,留在意識之中,貪戀不舍,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渾濁。此就是第三重,叫做煩惱濁。在五陰之中是為想陰,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真妄是對立的,所以就依真起妄。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毀壞了,才講仁義。若大道存在,大家都明白大道,克己復禮,愛人愛己,不令別人生煩惱,就不必去講仁義,仁義就成為多余了。“智慧出,有大偽。”如果大家都一樣有知識,平等無分,便我不欺你,你不欺我。一旦有智慧的人生出,就會認為其他的人太愚癡、太可欺。進而用種種欺騙*偽的手段來玩弄人,所以說,有智慧出現(xiàn),才有*偽的人。“六親不和有孝慈”,家庭里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能守五倫之道,大家一樣良善,便不能顯出誰是孝子。家庭不和,吵吵鬧鬧,父母不慈,子女能孝,這樣才能顯出他們的孝心。“國家昏亂有忠臣”,國家太平時期,大家當職做官,不分*忠。等到國家有災難,才知道某人確曾為國家盡忠效勞。好像中國之岳飛,兵臨城下,他能擊退強敵,保衛(wèi)國家,所以后人都敬仰他是大忠臣。
這濁亦是一樣,單獨一種,不會成為濁,必須互相組織,連合起來,才成為濁。比喻真和假一樣,有真才有假。無明就如人身上的影子,依真起妄,就生出種種妄想妄見。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yè)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又你心中,從早到晚,妄念相續(xù),生住異滅,沒有停息的時候。又因執(zhí)著自己的意思和知見,所以想盡種種辦法,怎樣才能長生不老,永住世間。怎奈行陰密移,運轉不停,自己不能做主,所以隨困果而舍生趣生。從這個國土轉生到那個國土。這種生滅不停息的妄見和業(yè)果,互相交織,便成第四重叫做眾生濁,在五陰之中是為行陰,是第七識的境界。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你等見聞覺知,原是無異樣的,但因六法隔離,無緣無故,便生出異相來。實際上精明之性是能互相知覺的。元是一精明,在本性上是相知相覺的。但分為六和合之后,就變成不同,在應用上就互相違背,變成眼只能見,不能聞;耳只能聞,不能見。用途不同,失去一定標準,互相組織,擾亂真性,妄成渾濁,這是第五重叫做“命濁”。在五陰之中是為識陰,即第八識。它是“去后來先作主翁”,就是最先來和最后去,要八識離后,才算壽終。
我人妙覺明心,原是清凈湛然,豈有渾濁?只因一念無明而生出種種妄相,外被五大器界所渾而為“劫濁”,內被四大身相所渾而為“見濁”。再被六塵緣影所渾而成“煩惱濁”。后被生死所渾而成“眾生濁”。再由眾塵結滯,六根不能互通而為“命濁”。變成內外渾濁,失去湛然清凈之義。現(xiàn)求佛指示澄濁的方法。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
阿難!你現(xiàn)在要想從見聞覺知的功能上,回來契合自性,本來常樂我凈的佛境地。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應當先行揀去哪些是死生根本,擇取哪些是不生滅性,然后依據(jù)本來不生不滅之根來扭轉虛妄而生滅之識,才能修成圓滿清凈湛然的自性。
佛示以合識用根,這是楞要經要旨。識心若不舍除,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證得涅槃。所以要舍棄生滅,守于真常,依不生滅,為因地心,才能修證。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后圓成果地修證。
用你的不生滅圓融湛性,即是見性聞性,來旋轉虛妄生滅的妄想作用,并降伏無明煩惱,還歸于原來的本覺自性。得回還本光明而覺照的不生滅性,來作修學佛法的因地發(fā)心,這樣用功修行,才能圓成果地,而得證無上菩提。
將自己圓湛的不生滅性,時時刻刻不要外照向外馳求。但要內照本源心性,即反聞聞自性,才可以旋濁還清,旋妄歸真。
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xiàn)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好像欲澄清濁水,必須要把濁水放在靜止的器皿里面,使它靜靜地深沉不動,沙土自然會慢慢地沉下,而清水就會顯現(xiàn)出來,這樣叫做初伏客塵煩惱。客塵是生滅不停,如客如塵,不是自家里有,不是從自性生,而是由外邊來的,所以叫做客塵。
你們現(xiàn)在打坐參禪,就如澄清濁水。深靜不動,就是有定力,參禪要有定力,一定要下功夫,不怕苦,不怕難,什么都不怕,腿痛更不算一回事。如果因為腿痛腰痛,便要伸腰伸腿,還要用軟枕來做墊,一點都不能吃苦,這都是不能脫去享受習慣。要知道如果講享受,那就絕對不會得到定力的。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xiàn)。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上文所說,住于靜器,泥土下沉,清水顯現(xiàn),但如不把泥土提出,還是不能永斷根本無明,所以一定要去泥土,而獲清水,才能永斷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不容易斷,如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要斷生相無明,才能成佛。
要把泥滓完全去掉,恢復純真澄凈的水,才叫做永斷根本無明。泥滓去盡,清凈純精的明相現(xiàn)前,即妄無不盡,真無不圓,然后證究竟極果,那就任何變遷搖動,都不會再有煩惱也即不會再混濁。這樣才能契合涅槃不生不滅的道理,和得到清凈無染的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fā)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第二義就是你等在座諸聲聞、緣覺、有學位者,現(xiàn)在必定想要發(fā)大乘菩提心,回小向大,行菩薩道,生大勇猛心,不要不進不退,不要向前走二步,向后退三步。要有勇猛心,不怕種種困難,甚至死都不怕,勇敢向前爭取最后勝利,決定捐棄小乘諸有為相。要有決定性,不要一腳踏兩支船,要往江北,又要往江南。有為相即有為法,有為法會變壞,無為法才不會變壞。如虛空無相,故不變壞。在佛經里多數(shù)引用虛空,因虛空也是代表如來藏性。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fā)業(yè)潤生誰作誰受。
應當詳細審察什么是煩惱的根本,使你從無始以來,造業(yè)而托生,發(fā)生業(yè)果而輪轉于生死中,究竟是誰作誰受呢?誰作業(yè)誰受報都是自作自受的。
什么是煩惱根本?吾人從無始以來,就有二種無明,一是發(fā)業(yè)無明,一是潤生無明,發(fā)業(yè)是造業(yè)之因,能發(fā)出現(xiàn)行之業(yè)用,即十二因緣過去之無明。潤生是業(yè)之緣,二緣會合,就能潤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緣之愛取,即中陰身投胎時之一念愛想。這都是煩惱生死根本,也是由六根對六塵而引起六識,因而起惑造業(yè),依業(yè)受報,輪轉生死,沒有停息。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阿難,你修菩提覺道,如果不詳細觀察,煩惱的根本來源,就不能知道虛妄之四大五蘊、六根六塵等從何處生出顛倒。顛倒的原因尚且不曉得,怎可以降伏煩惱而證得佛的果位。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
阿難,你且看世上,想要解開繩結的人,如果看不見結的所在,怎樣知道去解開呢?
欲修菩提道的人,即要解結的人,不見結的所在,即不知顛倒煩惱根本的所在,便不能用功修道,怎能斷除顛倒煩惱呢?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誰也沒有聽到虛空可以被你破壞裂開,什么緣故呢?因為虛空是沒有形相,根本沒有結,不需要你去解。
則汝現(xiàn)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就是你現(xiàn)在的眼、耳、鼻、舌、身和意,這個*媒,勾引賊人,打劫你自己的家寶。
我們每個人都以為眼耳鼻舌身意是自己的好幫手,其實這六種都是壞東西,招賊入室,劫去我人自性的法寶而自己還不知道,真是家賊難防!現(xiàn)在就拿眼和耳來說:“眼不見,口不饞;耳不聽,心不煩。”一看見人家吃好東西,口里就想嘗嘗,生出貪食的念頭。耳朵聽見順耳的好聲音,便生歡喜;聽到逆耳不好聽的話,便生嗔怒。不要以為眼睛是好東西,幫忙你看見,就是因為它的幫忙,才生出種種煩惱,好像看見美色而貪美色,貪到手也煩惱,貪不到手也煩惱,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樣,會使你生起種種煩惱。生煩惱,就失去自性法寶。所以說:“千日砍柴一朝焚。”砍了千日的柴,一朝便把它燒盡。修養(yǎng)了千天的坐禪功夫,得到輕安境界,忽然生了煩惱,就把你的功夫燒去。又云“星星之火,燒盡功德之林”,所以要“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有這樣定力,就不會被人劫去家寶;要不然,終日隨六根六塵向外跑,不能回光返照,這就叫做漏,即漏落在三惡道而無了期,豈不可怕!所以要斷煩惱,必先尋求根源。佛以六識為家賊,就是因為六根和它串通,由六根對六塵而引發(fā)六識,因此便起惑造業(yè)。所以根就是媒介,有如介紹人一樣。
什么是你的家寶?家寶即如來藏常住真心,妙覺明性,而不是世間的有為有相的金銀財寶。還有你的自性是具足佛寶、法寶和僧寶,也是真正財寶。還有勤修戒定慧,完成三無漏,也是你的真正法寶。有人說,這種財寶,看不見不足相信。這也難怪,因無形無相,所以看不見,但還可感覺到的。有慧根的人便會知道;無慧根的人,就不知道。
今天來見我這個人,自稱是活佛,和佛一樣。我說要打他殺他,把他氣壞跑了。其實這種人真是無慚無愧,自欺欺人,憑什么資格將自己比作佛!既然是佛,怎還會怕痛怕死,根本是發(fā)狂!你們以后無論到什么地方去,都不可以存有這種狂慧,以為自己了不起,和佛無二無別。我就是佛,就是祖師——這一定要下無間地獄的。這根本是發(fā)狂發(fā)顛,天魔外道之知見,絕對不能修成佛道的。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因為六根勾結六識,狼狽為*。狼是后腳短,狽是后腳長,故要互相幫忙,才能走得快。從無始直到現(xiàn)在,眾生相續(xù)、世界相續(xù),大家便纏縛在一起,不能分離,都因為一念無明,就把圓融無礙的自性,局限在四大六根里面,妄認作自體,執(zhí)為真我。對于五大六塵的物質世界,執(zhí)著心外實法,妄生取著,因此就不能超越三界,了生脫死。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
阿難,什么叫做眾生世界呢?“世”就是時間的變遷流動,“界”就是空間的方向位置。世界有二種:(一)為有情世界,即有知覺的根身;(二)為器世界,即無知覺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等。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shù)有三。
你應當知道,東南西北,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和下方,都是空間的方位。過去、現(xiàn)在、未來就是時間的世相。從方位來說,就有十方;從遷流來說,就有三世。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一切眾生的身體,是由四大六精,互相組織,虛妄而成的。四大本來是屬于無知色法,但因為有了見聞等精,便由無知而轉變成有知,所以就在根身里遷流貿易,大做生意。世界則互相牽涉,我不能離開你,你不能離開我,都有連帶關系,不能脫離。所以說世界相續(xù)、眾生相續(xù)、業(yè)果相續(xù),大家妄織在一起,不能解脫。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shù)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這個界的方位雖然設立有十方,但都各確定的范圍,是很明顯的。但世間人,只注意東南西北四方,因為上下沒有固定的位置,中間也無固定的地方。現(xiàn)在只取東南西北,四個數(shù)位,便可明了應用。用四方的數(shù),和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互相涉入,互相配合,三四一十二,四三也是一十二。宛轉相乘,就得到十二的數(shù)目。
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從一疊遷流演變至三疊。第一疊以世涉方,三世四方,三四演變?yōu)槭5诙B以方涉世,每方各有十世,十個十二就成一百二十。第三疊以世涉方,每世各有十方,十個一百二十就成一千二百的數(shù)目。總計從始至終,眾生之六種根性,既然都是周遍身心,而身心已和世界互相牽涉,那么六種的根性,亦就具有一千二百功能。
阿難。汝復于中。克定優(yōu)劣。如眼觀見。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tǒng)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你又應當在這些作用中間,決定它們的優(yōu)劣本能,例如眼睛看見的本能,只可以看見前面,不能看到后面。前方完全明白,但后方則完全看不見(這是指肉眼,得天眼通則前后左右都可看見)。又再旁觀左右,也只能看到三分之二,故統(tǒng)論它所作的功德,并不完全。只能算得三分功能,一分卻沒有功德。所以知道眼睛只有八百功德,這是劣根。
現(xiàn)在講六根的功能,為下文選擇圓通的前奏。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聽聲的本能,沒有障礙,可以周遍一切處所,十方所發(fā)的聲音,完全沒有遺漏。聲音一動,無論遠近,都可以聽見,而寂靜的時候,聞性更無邊際。所以就知道耳的功能最圓滿,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優(yōu)根。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于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根嗅聞的本能,可以使出入的氣息流通,但中間交接的時候,就會稍為停住,功用不太圓滿,所以測驗鼻根,三分缺一,只是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雖具有二種功能,但佛舍嘗味而取言說。舌根能宣揚所有世間或出世間,一切知識和理論。雖然言語方面,有區(qū)域的分別,好像達摩祖師初到中國的時候,語言不通,沒有人跟他學佛法,所以跑到洛陽,嵩山上,面壁而坐,這就是方言不同,亦因機緣未熟的緣故。但演說道理,則無究無盡,有時一言一偈,可以說出無邊的妙理,所以當知舌的功能最圓滿,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勝根。
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猶如身體感覺的本能,知道是違情之觸,即自己不喜歡,不愿意的。或是順情之觸,即自己喜歡而樂意的。但要和外物相接觸合,才能感覺到。一離開外物,便不知道。所以離只可算作一分功德,合則有雙分功德。現(xiàn)在測驗身根功能,三分缺一,只得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圣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最后說到意根,意是意念分別,是第六意識。它的功能雖是默不出聲,但心里完全明白,并且能容納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各種事物。它的思惟能力,則無論圣人或凡夫,清凈法或染污法,都可以包容,都可以盡它的涯量邊際來容納,所以意根的功能很圓滿,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
阿難,你現(xiàn)在不愿順生死流轉,而想求逆流功夫,就應該返本窮源,尋求生死流之根源,才能得到不生滅的果位。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欲求不生滅果,當依不生滅因。六根之性是不生滅,但有優(yōu)劣之分,所以你應當先選揀檢驗,這六受用根,哪一種是離知?哪一種是合知?鼻、舌和身三根是要合才能知道。眼、耳和意三根則離開亦能知道。合知比較難修,離知比較易入。再考驗誰是淺顯易明?誰是深隱難測?意根是深隱難測,眼耳比較淺顯易入。再看哪一種是圓通?哪一種是不圓通?眼具八百功能,故不圓通。耳具千二百功德,當然最圓通。如來已暗示耳根最圓通,但不說出,要阿難自己體驗選擇,作為入門之道。
若能于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yè)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如果你能在這六根中,明白哪一根是最圓通,依它修持,把無始以來交織妄業(yè)之流,扭轉過來,做逆流的工夫。順著不生滅的圓通根來修,猶如順水揚帆,和那些不圓通之根,比較起來,遲速幾有一日和一劫之不同。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shù)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fā)明。令汝增進。
我已經完全明顯開示給你知道,這六湛圓明的根性,本來所具足的功能數(shù)量,由你自己仔細去選擇,哪一種和你最相應,最適合的,我就會和你再詳細解說,令你對這根,能次第解結,漸次深入,得到進步。
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yōu)劣。
十方如來,在這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中,一一依次修行,頭頭是道,都能得到無上菩提,并無優(yōu)劣之分。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
但是阿難,你的根性下劣,不是優(yōu)秀分子,故不能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中得到圓融自在之智慧。故我要為你說明,諸根之優(yōu)劣深淺,使你選擇后,能做逆流工夫,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
只要你能夠一根深入,入到極點,妄盡真存,達到一真無妄之境界。這就是一根得以還源,其他六根,亦同時得到清凈。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凈。
阿難聽佛說后,還未真正明白,故再問佛怎樣才叫深入一門?入哪一門呢?就能六根同時得到清凈?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shù)。
佛告阿難,你現(xiàn)在已得初果須陀洹,即入流,入圣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六塵流。金剛經說得很清楚,初果須陀洹,名為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亦已滅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和眾生世界,見道位中我執(zhí)分別之惑,即已斷了見惑八十八使。但思惑八十一品還未斷,故還未能逆分段生死之流。所以還未知道六根里,多生多劫,無始以來所積下來的虛妄習氣,即我執(zhí)俱生之思惑。這種積習不容易除,是要經過親修,才能斷得。何況此中還有分別法執(zhí),俱生法執(zhí)和塵沙無明,生住異滅,分別頭數(shù)呢!生住異滅即四相無明:在一念不覺生三細,三細中之業(yè)相、見相、境界相,及六粗相中之智相、相續(xù)相為住相。以執(zhí)取相,計名字相為異相。以起業(yè)相,業(yè)系苦相為滅相。在這四相無明中,分別起來還各有四相,所以頭緒紛繁,數(shù)量是無窮無盡的。
今汝且觀現(xiàn)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
你現(xiàn)在暫且觀察,你的六受用根是一呢?還是六呢?阿難如果說是屬于一體,既然是一體,為何耳不能看見?眼不能聽聞?頭不會走路?足不會說話?如果說一體,則應該能互用才對啊!
昨天來的那位自命名為“祖師”的美國人,大言不慚。我說他是口頭禪,他答是腳頭禪,簡直不知說什么?他還以為答得很巧妙!真是可憐!
究竟耳是否能見東西?會的。眼是否能聽東西?會的。這叫做六根互用。阿難只證初果還未達到這境界。(有人說:經典都沒有這樣說,簡直不知法師說什么?)經典上沒有的東西多著呢!經典上黑的是字,白的是紙,所說的道理如果跟這跑,那就跟死東西跑,而不是跟活東西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用不生滅心來修道。經典是有生滅,將來最先滅便是楞嚴經,所以我最喜歡講楞嚴經,讓多些人明白楞嚴經,此經便不容易消滅。
到四果阿羅漢,才能六根互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要修到歸回一精明,便能互用無礙。你們要想六根互用,便要下苦功,多用功參禪,不怕腰痛腿痛,不要自暴自棄,以為自己做不到,因為誰都可證果成佛的。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假若說六根決定是六個,彼此就應該不相聯(lián)系。那么我現(xiàn)在在大會中給你宣揚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你的六根,不曉得是用哪一根來接受?阿難不假思索,冒冒失失地就答:“我用耳根來聽啊!”佛說:“你的耳朵聽到佛法,就應該是它自己聽到,不關你和身和口。但現(xiàn)在為什么用口來問道理,身體又生起恭敬來承受法言呢?能這樣合作,顯然是六根都互相關聯(lián)的。”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應該知道,不是一個而是六個,也不是六個而是一個,絕對不能說:六根本來是一個,或本來是六個啊!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于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阿難!你應該知道,這六根不是一,亦不是六。因為從無始以來,依真起妄,起惑造業(yè),顛顛倒倒,再依業(yè)受報,故淪落于苦海中,不斷地生死交替。既然有生,故在圓融妙湛自性中,幻出六根來。于本來非一非六的一精明體,生出一和六的虛妄分別。你雖已證初果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脫離,不被外塵所轉,但根結之體,還未解開,所以還未達到亡一之境界。
見色而被色所轉,聞香則被香所轉,這都是不夠工夫。記得我在東北時,和一班徒弟持誦大悲咒,念至兩百遍時,忽然聞到一股從未聞過的異香。有一小徒弟說:“真香!”這就跟香味走。又有一次跟一老修行往應齋,施主做的齋菜,色香具備。老修行贊不絕口說:“真好吃!”又問我覺得怎樣,我說不知道。老修行說:“你真像木頭,什么都不知道!”后來我在想,這樣高的老修行,還執(zhí)著在飲食上,那六銷怎么銷呢?六銷雖銷,但分別法執(zhí)仍在,故曰猶未亡一。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
譬如太虛空,本來是圓湛之性,無形無相,可是一經加入各式各樣方圓的器具,就說這是圓形虛空,那是方形虛空,隨器而變其形。因器具不同,虛空亦有異名。一旦把器具除掉,只是一個虛空,又說虛空是一了。根本上一個也沒有的。
虛空就如如來藏性,安上種種器皿就如眼耳鼻舌身意。無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所以說它一也不可以,說它六也不可以。根本一個也沒有,才是太虛空,才是如來藏性。
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彼太虛空,怎可以給你說是同是異?虛空根本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它是無同無異。你更不能叫它是一非一,說它是同是異。如果再叫它是一非一,豈不是妄上加妄?你之了了能知的六受用根,亦是和虛空一樣的。
所以說:“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眾生因為依真起妄,遂受生死輪回。修道就要去妄存真,回復自性寂凈。今日擦,明日擦,好像神秀之偈頌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初修道是要這樣的。六祖是已證果,所以其偈頌不同。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這便是一門深入,一入無妄,一時清凈的意思。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于妙圓中黏湛發(fā)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現(xiàn)在解釋六受用根怎樣來的。由于明和暗二種色塵,互相拱烘影顯,在元妙圓融真性里,生起無明。明暗參雜,遂將妙明真空,變成晦昧頑空,由真妄和合,就膠著湛然之體,發(fā)為見精。見精對映色塵上,連結在一起,就成勝義根。這根元本叫做清凈四大。為何叫清凈?因這地、水、火、風四大之形相,十分微細,非肉眼所能看見,只有佛眼法眼才能看見;所以叫做清凈四大。亦即眼體——眼睛,形狀有如葡萄一樣,依清凈四大勝義根,而變成浮塵根,即肉眼之體。浮塵根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我人修道修得好,就是勝義根。不修道,就叫浮塵根。見精就寄托在浮塵根之肉眼,向外攀緣一切色塵境界。根隨塵轉,賓士于色塵上,流如急流,逸若縱火燒山,奔猶野馬賓士,各處亂跑,終日執(zhí)著在色相上。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于妙圓中黏湛發(fā)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動和靜二種聲塵互相攻擊,在妙圓真心里面,就發(fā)生聽覺作用,叫做聞精,聞精對映聲塵,收攝聲塵而成為內清凈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yōu)楦m根,即是肉耳。形狀如新卷的荷葉,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聞精就寄托在浮塵根之肉耳,向外攀緣一切聲塵境界,逐塵轉,終日流逸奔逐于聲塵上。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fā)。于妙圓中黏湛發(fā)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于通達和壅塞二種香塵,互相顯發(fā),在妙圓真心中,就發(fā)生嗅覺作用,叫做嗅精,嗅精對映香塵,吸取香塵而成為內清凈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yōu)楦m根,即是鼻子。形狀有如雙爪下垂,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浮塵根之肉鼻,向外攀緣一切香塵境界,循塵所轉,終日流逸奔逐香塵。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于妙圓中黏湛發(fā)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恬談無味而變成有味,這二種味塵互相參雜,在妙圓真心中,就發(fā)生嘗覺作用,叫做嘗精。嘗精對映味塵,絞取味塵而成為內清凈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yōu)楦m根,即是舌頭。形狀猶如新半月,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嘗精就寄托在浮根塵之舌頭,向外攀緣一切味塵境界,循塵所轉,終日流逸奔逐在味塵上。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于妙圓中黏湛發(fā)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于隔離和接合二種觸塵,互相摩擦,在妙圓真心中,就發(fā)生觸覺作用,叫做覺精。覺精對映觸塵,摶取觸塵而成為內清凈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yōu)楦m根,即是肉身之體,形狀好像腰鼓顙(腰鼓俗名杖鼓,狀如人身,顙即鼓腔),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覺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之肉身,隨塵所轉,終是流逸奔逐于觸塵上。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xù)。于妙圓中黏湛發(fā)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最后講意根,即第六意識,是有生有滅;前念滅,后念生,好像波浪一樣,后浪推前浪,連續(xù)不停,生滅不息。
由于生起息滅二種法塵,互相連續(xù)。在妙圓真心中,發(fā)生知覺作用,叫做知精。知精對映法塵,攬取法塵而成為內清凈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yōu)楦m根,叫做意思,亦即肉團心,形狀有如蓮花。亦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之意思上。因為肉團心即意思心不可見,故形容意根好像在幽暗室的視覺一樣。內照法塵而能知道和思量一切,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意思上,隨法所轉,終日流逸奔逐于法塵上。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fā)光。
阿難,如上面所說六根之性,本來都是妙圓真心,如來藏性。但因有了覺上加覺,本來覺體已覺,不必加覺。但因為要加覺加明,就變成妄明妄覺,失去真實之性,把本有之見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來的功能,因和妄明妄覺結連在一起,成為第八識見分,其體雖真,但用上終是妄了。因為真性膠著妄塵,就發(fā)出見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因為攬塵結根,就變成六和合,六種作用了。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你現(xiàn)在能離開明暗二塵,見體就不存在。為何有見?就因為有明暗之相幫忙你,才有見體。離開動靜二塵,就沒有聞體。離開通塞二塵,就沒有嗅性。離開有味無味,就沒有嘗性。離開離合二塵,就沒有觸性。離開生滅二塵,就沒有了知之性。我人因為攬六塵而結成六根,因此聚見于眼,聚聞于耳,耳嗅于鼻,聚嘗于舌,聚覺于身,聚知于意。這皆是妄體。如果能到常光獨照,迥脫根塵,那么妄體都沒有了,了知元性,怎還有安寄之地呢?真妄二體,需分別清楚:攬塵結根,聚見于眼,為妄體。元明照用,常光獨耀,為真體。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這段文及下段文都很重要,我人為何仍未開悟?就因為順生死流而轉,不能逆生死流,亦就是跟著妄塵去跑。現(xiàn)在只要你能不隨六根六塵去轉,不循著明、暗、動、靜、合、離、通、塞、生、滅、有味、無味這十二種有為相,不會被有為法所轉。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fā)本明耀。耀性發(fā)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
任由你選拔一根,不讓它和妄塵交黏,而使它潛伏于內,伏歸本元一真之心;就能發(fā)揮本有的明耀。明耀之性,一經發(fā)出,則通天徹地,耀古輝今;既不為外塵所滯礙,亦不被內根所局限,而是寂然真心,本妙明性。那其余五根,不再去膠合妄塵,再發(fā)妄相。自然會隨著這一根的解脫,而同時都得解脫了。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fā)。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這段文是六根互用的基本條件,不隨十二種外塵所引起之妄知妄見,則能“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本有之真知真覺,不必*浮塵勝義二根,但只寄托在二根之中,而能發(fā)出靈明之功能。這個時候根塵雙脫,靈光獨耀,便能六根互相調換使用。如眼根不單能見,還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能知,隨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余五根的作用,這便是諸黏圓滿,六根清凈,自在無礙之妙用。
今天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是僧人結夏安居三個月,圓滿的日子。亦是僧自恣日,僧人彼此互相說過。也是摩訶目犍連尊者得到天眼通的日子。他第一眼便看見母親在地獄受苦。因他母親在生時,不但不信三寶,還毀旁三寶,又喜歡食肉,食魚蝦,食魚卵等,一天不知啖食多少生命,所以死后便墮地獄。目連見母在地獄,饑渴交迫,十分痛苦,便持缽飯獻母。母接缽后,即以袖遮體,走到無人見處啖食。哪知飯一進口,都變成火炭,不能入口!目連見狀,亦無辦法,只得走回佛陀處求救。佛說:“你母造業(yè)太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救度,必須請十方僧人一同以清凈功德回向,你母才能離苦得樂。”故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jié)日,到處都有盂蘭法會,超度先人亡靈。盂蘭盆是“救倒懸”之意。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xiàn)。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這里舉出會中,得到六根互用的圣者作證明。阿難,你豈不知道?在這楞嚴法會中,就有六根互相用的人。好像阿那律陀尊者,雖然眼瞎,但是他得到半頭天眼,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中果一樣清楚,這是無目能見。
阿那律陀(譯作無貧),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報,他是佛之堂弟,白飯王之子,從佛出家后懶惰貪眠,被佛呵責:“咄咄何為睡,螺螄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被佛一罵,便生大慚愧,發(fā)奮七日七夜不睡,終至雙目失明。佛又可憐他,就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半頭天眼通,能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上物一樣。
跋陀難龍:是龍神(譯作善歡喜龍),保護摩羯陀國,風調雨順,人民歡喜,故名歡喜神。此龍神雖有耳,但不能聽。只用角去聽一切聲音,這是聽不用耳。
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譯作天堂來,即恒河),發(fā)源于雪山之頂,阿耨達池。神女是主河神,無鼻而能聞到魚香。
驕梵缽提:譯作牛飼,即牛吃草聲音,出入息好像牛飼一樣。為何他會這樣?因他在因地修行時,為一小沙彌,做一位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已證羅漢果,但牙齒已掉盡,故吃東西很慢。小沙彌笑他食東西像牛一樣,因此生生世世,都得牛飼之果報。故佛囑他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間,恐怕眾生見后又生誹謗而墮落。在佛教里不能隨便講話的,講錯一句話,就錯落因果。
又好像以前有人問老修行:“大修行人落因果否?”老修行答:“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答錯這句話,便五百世墮落為狐貍。等到百丈禪師講經時,每天都有一長胡子老人來聽經。有一天當禪師講完經回寮房時,老人跟他到寮房,叩頭跪下問:“大修人落不落因果?”禪師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聽后,恍然開悟,便把前后經過告訴禪師,并說:“得禪師指點,現(xiàn)在已明白,故明天但可往生,請禪師代為埋葬。”明天禪師帶徒弟往后山,果然見一老狐貍尸,禪師便以僧禮葬之。由這一點看來,是不可以亂答亂講的。以后你們千萬不可亂答人們所問,切切不可不知以為知,亂答是很危險的。
驕梵缽提的舌頭,雖然不正常,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虛空神。空神沒有身體,它的體質好像風一樣,本來沒有感覺。由佛放光相助,使它無身亦能有觸覺。
還有其他的聲聞,入了九次第定,滅掉前五識及第六意識,受想二個心所,證得寂然境界之滅諦,好像大迦葉,早就滅了意根,連第七識亦已滅盡。他現(xiàn)在還在中國云南雞足山打坐入定,等彌勒菩薩出世,將衣缽交給他。他已滅盡心念,沒有分別生滅心,只從根本智慧,而能圓明了知一切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fā)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你之六根如果能夠拔除解脫,則在你自性里面就發(fā)出瑩然如玉的智光。那么一切浮塵以及器世界,種種變化相,都好像滾湯澆冰一樣,消溶凈盡。你的心光就變成無上真知真覺,即是妄除真現(xiàn),就能得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xiàn)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阿難,我再舉一例證明,不*根而知道的道理,好像世間人,從來都是聚見于眼,如果叫他即刻把眼睛閉上,那么眼前所見的只是黑暗。若再有一人站在他面前,他當然亦不能分別這個人的六根,頭和足在何處。不過如果叫他用手,循著面前所站這個人的身體,摸索一匝,雖然看不見他的形貌,但是當手摸到頭便知是頭,摸到足,便知是足。因知覺性是常在的,不必*光明,不必依根塵,亦同樣能知道。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fā)。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世人皆以能緣之見,必因有光明才能看見,沒有光明就不能看見。然而從自性所發(fā)出之知覺,雖然眼前都是黑暗之相,亦不會因黑暗而分辨不出來。這是說明,凡夫的見性,尚且不必依*明緣,而能分別知覺,何況根塵皆已銷盡,得證果之人,他的本覺勝凈明心,哪有不成為圓融的妙用呢?
“了悟猶如夜得燈,無窗暗室戶光明。”這便是開悟的境界。為何要修道?就因為沒有把握,做不得主。身體健康時做得主,但病時做不得主。睡時做得主,但死時又做不得主。所以修道就為著要時時刻刻都能做得主。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阿難又生懷疑,再對佛說:“如過去佛所說的道理,在因地發(fā)心之時,與得果時之覺心,務須相同。若在因地時,用生滅的心來做所修因,而求不生滅之佛果,是不可以的。因發(fā)心和得果之名目,要相應不相違背才對。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凈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世尊,就如果位中七種佛之果德: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七種,菩提是覺道。涅槃是不生不滅。真如是無妄,一直一切真。佛性是每人本具之自性。庵摩羅識即白凈識,迷時名阿賴耶識即第八識,悟時名庵摩羅識,亦叫含藏識。空如來藏即本妙真心,大圓鏡智,轉八識而成大圓鏡智。這七種名稱,雖然不同,但本性是清凈無染,萬德具足,堅固凝結,猶如金剛王,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是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
若此見聽。離于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
假如這個見精聽精,離開明、暗、動、靜、通、塞等塵相,就沒有能覺之體可得,猶如第六意識的憶念心,如果離開法塵,就一無所有,沒有本體可得。
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怎可以用此畢竟斷滅的根性,來做所修之因,而欲獲得如來七種常住不滅之果德呢?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huán)。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世尊,假如離開明暗,就沒有看見了。如果沒有前塵,第六意識的憶念心亦就消滅了,我曾經向前追究,向后推求,想來想去,好像本來就沒有我的心體,也沒有我心體的所在處。生滅心不可用,真心又找不到,那么要用哪個心來作因地心,來求無上的神通呢?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悕。
世尊以前曾經說過湛精圓常的道理,如果說話不誠實,就會成為兒戲之說。為何佛所說的話,前后不相同?以前說不要用生滅心修道,現(xiàn)在又說用這個心來修,我越聽越不明白,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來開發(fā)我的蒙昧和法執(zhí)。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xiàn)前。實未能識。
佛聽阿難這樣說,使佛亦啼笑皆非,故叫一聲阿難,你雖然是博學多聞,還未得到漏盡通,故你心中只知顛倒的來因,但是一旦真顛倒現(xiàn)前時,你又不能認識。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如果我說真實話,恐怕你的誠心還不會明白,不會信從,我現(xiàn)在只得用塵俗通俗的道理來作譬喻,才能解除你的懷疑。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羅侯羅,譯作覆障,佛之子。在母腹六年才生。中國亦有老萊子,雖然年已七、八十歲,但活潑好像小孩一樣,時常作種種游戲讓父母歡喜。又有老子,在母腹八十一年才生,出世時頭發(fā)都白了,故叫老子,姓李名耳。故羅侯羅在母腹六年不算久。)
佛即叫羅侯羅敲鐘一下,當?shù)囊宦暎饐枺骸澳憬衤剢幔俊卑㈦y和大眾都說:“我等有聞。”
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鐘聲停止,佛又問:“你聽到嗎?”阿難和大眾俱答:“聽不到”。
時羅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羅侯羅是密行第一,沒有人知道他修行,可是他隨處都可以入定,他用功修行是沒有人知道的。他很聰明又懂佛的意思,故不必等佛說:他再敲鐘一聲。佛又問:“你現(xiàn)在聽到嗎?”阿難和大眾答言:“都聽到。”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佛問阿難:“怎樣叫做有聞?怎樣叫做無聞?”阿難和大眾,都對佛說:“鐘敲起來,有聲音,就是有聞。鐘敲過了,聲和響都散了,就叫做無聞。”
阿難和大眾毛病就在“無聞”,以為無聲就無聞,其實能知道無聞,就是聞了。如果真的是無聞,則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佛又叫羅侯羅再敲鐘,問阿難言:“現(xiàn)在有聽到聲音嗎?”阿難和大眾都答:“有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歇了一會,聲音消散,佛又問:“現(xiàn)在有聲嗎?”阿難和大眾,答說“無聲。”
有頃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歇了一會,羅侯羅再來敲鐘,佛又問:“有聲么?”阿難和大眾,都答:“有聲。”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問阿難:“怎樣叫做有聲,怎樣叫做無聲?”阿難大眾都對佛說:“鐘若是敲響了,就叫做有聲,敲過后聲響都消散,就叫做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佛對阿難及大眾說:“為什么你們今天說話,完全矯亂無章!自相矛盾呢?”阿難和大眾同時問佛:“我們怎樣會矯亂無章呢?”佛說:“我問你們聞不聞?你們都答有聞。又問你們有聲么?你們就答有聲。一句答有聞,一句答有聲,聞與聲,報答無定,這樣怎還不是自語矯亂呢!你們對聲和聞都分不清楚,以聲當作聞,以聞當作聲,豈不是顛倒矛盾,矯亂無章?”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
阿難,聲音消散了,你就說無聞。如果真實無聞,聞性既已消滅,就和枯木一樣,冥頑無知。但鐘聲再敲,既然沒有聞性,你又怎么還會知道呢?這證明聞性是不生滅的。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知有知無,有和無,當然屬于聲塵之有無。有聞和無聞,有聲或無聲,難道就是你的聞性之有與無嗎?如果實在無聞,試問哪一個能知道你的聞性是無聞呢?
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因此阿難,聲在聞中,是有生有滅,但聞性是無生無滅,不是因為聲生聲滅,而使得你的聞性,也跟著變有變無。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你自己顛倒尚且不知道,還認為聲就是聞,聲和聞是最淺的,你還分不清楚,難怪我說真常不生滅法,你認為是斷滅法!你也不應該說:離卻動靜之聲塵,以及通塞之耳根,就沒有聞性,不但聲塵之有無,肉耳之聾不聾,都不關聞性之事;因聞性是圓融周遍,不生不滅的。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于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佛以敲鐘,證明聞性是不生滅,有聲無聲聞性都是存在的,現(xiàn)在再舉例證明聞性不生滅。
猶如熟睡的人,雖然睡得很熟,但聞性依然存在。其家里人,正在他熟睡的時候,或搗練即槌衣(古時洗衣方法),或舂米(即碓米)。熟睡的人,聽聞舂米杵聲,和搗衣砧聲,以為是擊鼓或敲鐘聲,還會意識到。
為何鐘聲鼓聲,變作木石的聲音?夢時睡時能聞聲,便是聞性功能,錯認作他物,是分別心念,獨頭意識作怪,能支配你的夢。好像日想夜夢,便是獨頭意識所支配。
修道時亦有出玄入牝之境界。睡時神識可以從頂上化做一個人出去,還可以到各處游玩。從前有一老道士,苦修很多年,以為自己了不起,很有功夫。每次睡時就可以出去周游。可惜嗔恨心重,貢高心亦強,所以還未證道。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大家論道交談,老道說:“在道教中可以修成仙,長生不老,永遠存在。佛教有何本領?釋迦佛還要死,而我們老子是肉身上天的。道家還可以修成出竅入竅呢!”老和尚說:“你怎樣出竅?”答:“我一睡下便可以出去周游。”老和尚說:“你現(xiàn)在就表演給我看。”老道就睡下,果然不久,就從頂上出去,但不是人身,而是蛇身,爬到外面一個臟水邊喝了一口水,再沿池邊爬。和尚就放下一條草一片葉。蛇跑到草葉上,大吃一驚,就馬上跑回來,還出了一身大汗。和尚問:“你剛才到哪里去?”老道答:“剛才我到天上去,在天河旁邊喝了一口甘露水,忽然遇到一個金甲神,拿著一把金刀,把我嚇得一跳,就跑回來。”和尚說:“但我和你所見的完全不同。我看見一條蛇從你頂上出來,你平時一定嗔恨心重,所以火性不化,就變成蛇。你到便池那邊喝了一口臟水,你卻以為是天河甘露。我放下一條草一片葉,你卻以為是金甲神,拿著一把刀要殺你,所以就跑回來。”老道一想,原來我所修的完全是錯的,就拜和尚為師,專修佛道。是故,修道是不可以有嗔恨心,有嗔恨心,怎樣修都不會成功的。所謂:“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只要有一念嗔心,發(fā)脾氣心,八萬障門就開,障礙重重,怎能成道?這個老道修了這么久,但因有嗔恨心,終變成蛇,自己還不知道。幸虧遇和尚指點,才不墮落畜道,變成蛇身。
于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這個熟睡的人,忽然醒了,才知道原來是舂米之聲音。他就告訴家人,他正在作夢的時候,竟把舂米的聲音,誤認為是擊鼓的聲音。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阿難,這個作夢的人,哪能記得什么是動、靜、通、塞?只是他的身體雖然熟睡,但他的聞性,始終是不會昏沉的。
熟睡的人為何錯認舂米之聲為鐘鼓之聲?這是因為平時多聞鐘鼓聲,故在八識田里,有了鐘鼓種子,所以就錯覺變鐘鼓聲。我人有顛倒行為,亦如夢中錯覺一樣,不知不覺就把行為顛倒了。就如剛才所說的老道,喝了臟水,還認為是甘露水!當時不知道,以為是得其所哉!如果知道是糞水,一定會作嘔的。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上文說夢時聞性不滅,現(xiàn)在就是縱然你的肉身消滅了,生命遷謝了,生命不一定斷滅,只是遷到別個地方去,好像住房屋。這間屋壞了,遷到另一間;這個身軀壞了,遷到另一個身軀。但是聞性依然存在,不會隨你消滅的。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凈妙常。
只是一切眾生,從無明妄動以來,根塵相對,就終日被色、聲、香、味、觸等塵所流轉,逐念妄慮分別,認假作真,不能覺悟,都因為從來不明白根中之性是清凈明妙真常不滅的。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不曉得隨著凈妙真常的根性,而去追逐生滅污染的識心,所以就生生世世,輪回于六道之中,不得解脫。
生滅法是有形有相,不生滅法是無形無相。但世人都執(zhí)著在有形有相之生滅法,由是生生世世,都夾雜染污和生死結合在一起。今生姓李,來生姓張。今生做牛,來生做馬,完全不認識,在輪回中轉來轉去,沒有停息之日。
有一種人很愚癡,不近人情,他前生一定是畜生來投胎,故今生還不脫離畜生習氣。但千萬不可輕慢他,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果他肯發(fā)勇猛心修道,將來還比你先成佛呢?所以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堪作佛。”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啊!
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xiàn)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若能舍棄生滅無常之分別識心,而守住真常不生不滅之根性,用真性真心來修道,久而久之,自性光明就會現(xiàn)前;六根、六塵、六識諸虛妄心就自然會應時消滅脫離。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粗根粗塵都已消除,存下最難除的所想之微細塵相,和能想之微細識情,亦都能遠離凈盡;那么垢除明現(xiàn),塵消覺滿,則你的法眼,即時清明,六結已解,五濁已除,六根清凈,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這個時候怎樣不可以得到無上知覺呢?
這個情字是最染污、令人醉生夢死,得不到清凈,所以大家對這幾句經文,要特別注意,不要再執(zhí)著在情上,執(zhí)著在愛上,執(zhí)在妄想分別心上,不能馬馬虎虎,每個人都要把這幾句經文,銘刻在心里,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