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楞嚴專欄>>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淺釋02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淺釋02
        2007年06月11日09:19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670 字體: 繁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淺釋02
         
         
         
        宣化上人講述
         
         
         
        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復次阿難!為什么十八界亦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本具呢?
         
         
         
        十八界即藏性,梵語馱都,意即界。界就是界限。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界限。以內之能緣者,屬根的界限。外之能緣者,屬塵的界限。中間能分別者,屬識的界限。界亦有依的意義,因為根、塵、識互相依附。
         
         
         
        識能分別,根能生長,塵則是污染不清凈。如眼根對色塵時,便生出分別識心,分別好看和不好看。耳根對聲塵時,便分悅耳與逆耳。鼻根對香塵時,便生香和臭的分別識心。其余類推,前五塵皆有形相可表示,唯有法塵則無實體,無可表示。意根對法塵時,只生出分別心,即第六意識。雖是分開為十八界,其實都屬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藏的。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于眼識。
         
         
         
        (一)初說眼色識界。阿難!如你已明白眼根與色塵,一個是增上緣,一個是所緣緣,兩緣相合就生出眼識。
         
         
         
        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
         
         
         
        這個識是因眼根所生,以眼識為界限,叫做眼識界?還是因色塵所生,以色塵為識之界,叫做色識界?
         
         
         
        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
         
         
         
        阿難!假如眼識因眼根而生,與色和空沒有關系,但無色空,便無可分別之塵,因單*眼根是不能生識的。縱使有能生你之識,但無色和空,就無可分別,則有識亦無所用。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你眼所見,不是青黃赤白之色,又無長短方圓之形,無所表示,則識從何處立界限呢?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云何識知是虛空性。
         
         
         
        如果識是因色塵而生,以色塵為界,但看見虛空無色的時候,則色塵已滅,你識亦滅。識滅則無所知,為何見空時,識又知是虛空呢?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假若色塵變遷的時候,你亦知道色相已經變遷。既然知道,就證明你不會隨色變遷,那就成為一存一亡,沒有對待,識界從何處可成立呢?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如果是遇色塵變時,識變隨變,所以沒有界相。如果不隨變,則永遠存在。但既然是從色塵所生,自然一無所知,應當不能知道虛空所在。今既知虛空所在,則證明識不是從色所生。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若說眼識是兼根兼境,是湊合眼根和色塵共生的,那么它們是蜞合而生還是離開而生?如果是湊合而生,還有一條隙縫。如果是離開而生,那你的眼識,一半屬于有知,一半屬于無知。有知的湊合眼根,無知的湊合色塵。雖說是離開,其實是湊合,有知合無知就成為二合,半從根半從塵就是雜,半合根半合塵就是亂。體性既成雜亂,怎能成識之界呢?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當知道,眼色為緣而生眼識界之說,現在向三處推究,都無所得,都是虛妄。那就眼根、色塵,以及色識三種,都無實義。既不是因緣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來藏所表現的。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于耳識。
         
         
         
        (二)說耳聲識界。阿難!你亦明白耳根和聲塵互相為緣,由耳根聽見聲塵,便生出分別的耳識。
         
         
         
        此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這識是因耳所生,以耳為界,還是以聲所生,以聲為界?如果是因耳根而生,以耳根為界限,則要有動聲和靜相,才能聽見。但動靜二相如不現前,則單單*耳根是無從知道的,知尚且不可得,那么你的耳識,究竟是何相貌呢?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云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復從誰立。
         
         
         
        如果識從耳聞而來,無有動靜二種聲塵的時候,則能聞之根,亦無從成立,怎能生識?如果說肉耳能生識,可是肉耳屬于身根之色相,身根的物件是觸塵,那又怎么可以把耳形之身根,來做能聞的對象,叫做識界?那么耳識既非聞根肉耳所生,它復從何處而立界限呢?
         
         
         
        若生于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如果識是從聲塵而生,則不關耳聞之事,但聲必因聞而顯現。如果無聞,也就沒有聲相所在之處。聲塵既亡失,如何能生識呢?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
         
         
         
        若說耳識是從聲塵而生,所說的聲音亦是因聞而有,那么聞聲之時,就應該聞到識之相呀!
         
         
         
        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倘若不能聞到識之相,就不成為耳識界了。如果能聞到識,那么這個識就同于聲塵了。識既會被耳根所聞,則沒有識,又誰能知聞聲和聞識呢?如不能聞識及聞聲,一無所知,則這個人豈不同于草木一樣無情?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
         
         
         
        不應該既有聲,又有聞,而不*識加入中間為其界限。界若沒有識居于中間,則內之能聞和外之聲相,就不能互相為緣而生識界。既無識界,則內根和外塵的界相,更無從成立。
         
         
         
        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當知,耳根和聲塵,二者為緣而生耳識。這三處都無處所,則耳與聲及聲識界三種,都是幻妄相,本非因緣,亦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于鼻識。
         
         
         
        阿難!你以前已經聽過,相宗權教,里面所講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當時是為度二乘及破外道而說的權巧方便法門,現在是講實性第一義諦楞嚴大定道理,故不應在法塵上有所執著。現在再說(三)鼻香識界。
         
         
         
        你亦已知,鼻根對香塵,互相發生因緣,而生鼻識。
         
         
         
        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此鼻識是從鼻根所生,以鼻根為界?還是依香塵所生,以香塵為界?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
         
         
         
        若是從鼻根所生,則在你心中,以什么為鼻?以肉形如雙垂爪的是鼻?還是以能嗅香臭和能呼吸的是鼻?
         
         
         
        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
         
         
         
        如果取臉上肉形為鼻,但肉質實乃屬身根,身根有知,知道觸塵,故只可名為身識,不可名為鼻識。既然屬于身根,它的物件當然是觸塵,而不是香塵。鼻尚且無名,如何說識是因鼻生,而依之立界呢?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如若取嗅覺為鼻識,則你心中以什么為知呢?以鼻肉為知,但肉之知是屬于身根,原有觸覺之用,而不是鼻識了。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如果以鼻孔內之空作為能嗅知,則空自知,你之鼻肉應無感覺。這樣則一切虛空,皆應是你了。你的鼻肉既無知覺,則你全身,亦應無知覺。虛空既然是你,虛空本來是無所在的,那么阿難今日亦應無所在了。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于汝。
         
         
         
        如果以鼻識是香塵所生,則知自然屬于香塵,與你絕無關系。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則非臭。
         
         
         
        若香味和臭味,都是從你鼻孔生出,則香和不香二種氣味,不會從伊蘭(最臭的樹)和旃檀木出生。這極臭的伊蘭和極香的旃檀,二種氣味不來的時候,汝自嗅汝鼻,究竟是香還是臭?若是臭則非香,香就不會臭。
         
         
         
        注:伊蘭樹,味極臭像腐尸,花紅色甚美麗,但毒性強,食之立斃。旃檀樹生北俱廬洲,是奇香樹,有時亦生伊蘭從中,一有旃檀妙香,則伊蘭臭味全沒。這是臭極則香,香極則臭。伊蘭臭到極,一遇旃檀奇香,便失去臭氣。惡人就和臭氣一樣,如在惡人中,忽有一善人,便可影響其棄惡歸善,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也。好像我們現在科學昌明,但發明到極點,便會變壞,變壞后人們又處在不知道中,又恢復再發明。世界是常在循環變化中,不是固定不變的。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
         
         
         
        如果香臭二種氣味都能嗅到,則你一個人,應該有二個鼻。現在對著我來問佛法的道理,應該有二個阿難,究竟哪一個是你的真體?
         
         
         
        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如果說只有一個鼻,而能同時聞香和臭,則香臭已混而為一,沒有分別。臭可為香,則臭無自性;香可為臭,則香無自性。二種既無根性,則鼻識的界限,依什么來建立呢?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
         
         
         
        如果鼻識因香塵而生,則鼻識因香塵而有嗅,好像眼識因色而有見,但不能回光返照,自見其眼。故鼻雖能嗅,而不能自嗅其鼻。鼻識既然從香塵生,應亦不自知其香,就證明識不是從香生。
         
         
         
        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如果能夠知道香,就證明不是香生識,如果不知道,則不可叫作鼻識。香若不*嗅,則不知有香,香界就不能建立。識若不知道香,所謂因香建立之香識界,亦無從建立了。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鼻根屬內,香塵屬外,既然沒有中間之鼻識,則內之鼻根,外之香塵,俱不存在。內外俱不存在,則能嗅之性,亦不存在,亦成虛妄。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當知道,鼻香為緣,生鼻識界。現在向三處推求,俱不可得。則鼻根、香塵和香識界,三者全是虛妄相。既不是因緣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來藏所表現的妄相而已。
         
         
         
        這個暑期班,有人要求要受五戒,有人要求受八戒及菩薩戒。在佛教里,受戒是入佛門最重要的法門,你們肯受戒而能守戒,這是最好的。在家人可受五戒及八戒。至于十戒則是初出家做沙彌時受的。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本來是出家人受,但在家亦可行菩薩道,自利利他,故在家人亦可受。現在為紀念暑假班楞嚴會,我送你們每人一雙羅漢鞋,作為紀念。不是要你們去行羅漢道,自利而不利他,意思是要你們修大乘,行菩薩道。只要用心來學楞嚴經,我是最歡喜的。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于舌識。
         
         
         
        (四)現在說舌味識界。阿難!我以前曾經對你說權乘之法,十八界里,有一種是舌和味互相為緣,由舌才知味,有味舌才知。舌根味塵,而生出分別心,叫做舌識。
         
         
         
        此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這識是因舌根所生,以舌為界限,還是因味塵所生,以味為界限。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
         
         
         
        如果舌識是舌根所生,則所有世間的甘蔗、烏梅(即酸梅)、黃連(藥名味最苦)、石鹽(即食鹽)、細辛(藥名)、生姜、玉桂(藥名),這些東西都成為無味,沒有甜酸苦辣等味了。如果沒有這些味塵來刺激你的舌根,你試嘗嘗自己的舌頭,是甜呢?還是苦呢?
         
         
         
        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如果舌性是苦的,是由誰來嘗舌頭而知道是苦的呢?因舌是不會自嘗的,那是誰來知道它是苦呢?若舌性不是苦,自然無味,則味自然不是生于你之舌,如何可立識界?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于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若說舌識單因味塵而生,那么識亦就變成味,亦和舌根一樣,自己不能嘗自己。既然不能自嘗,如何能知道是有味和無味呢?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
         
         
         
        又味有很多種,酸甜苦辣,不是同一物所生,如蔗甜、酸梅、姜辣、黃連苦等,味既然多種,那么識亦應有多體了。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
         
         
         
        如果舌識只是一體,其體必從味生。那么所生之識,也只是一種。能生之味,也該是一種,則變成鹽的咸,水的淡,蔗的甜,姜的辣,各味混合而生。一混合就有變化,不能分別咸淡甘辛,失去其本性之味。甘不甘,苦不苦,酸不酸,辣不辣,變成一味,沒有什么分別了。
         
         
         
        分別既無。則不名識。云何復名舌味識界。
         
         
         
        既然無分別,就不能取它的名字為識。既不名識,怎可說舌味為緣,生舌識界呢?味是無分別的,識是能分別的,若無分別就不能叫作識。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無自性。云何界生。
         
         
         
        亦不應該從無知的虛空,產生你有知的心識啊!如以舌根味塵和合在一起,產生你的心識,但舌是有知,塵是無知,如和合在一起,體性便成紛亂,好像水土混合,水就失去流動的自性,土也失去干燥的自性。所以說元無自性,無自性怎可立界?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知,舌根和味塵互相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是虛妄。則舌根和味塵及舌識界三者都非因緣,非自然性。如說是因緣生,則落在有中。如說自然生,就落在空中。空有二邊,都不是中道了義,舌識界究竟從何處來呢?都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表現的。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于身識。
         
         
         
        (五)現在說身識。阿難!你亦知道小乘之道理,身根和觸塵互相為緣,便生出身識界。
         
         
         
        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這個能分別的識是因身所生,而以身為界限?還是因觸所生,而以觸為其界限?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阿難,如果說身識是單因身根而生,不必藉塵觸,這樣雖有身根,而無離和合二種觸塵,亦就沒有粗和細二種覺觀來做它的助緣,那又怎會生起身識界呢?縱能生識,但無觸塵,無所分別,就不成為識。粗緣為覺,細緣為觀,身又怎樣有識呢?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這里破單塵不能生觸。若說因觸塵而生,則與你身無關,世上哪有不在自己身上,感覺到離合,而要在他人身上,感覺到離合的道理呢?即是說,世間誰有不依于本身,而能知離合覺觸的道理。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
         
         
         
        阿難!世間之物,是不能自己觸自己,而能成感。因為物是無分別識,所以必定要和身根相湊合,然后方能知道有觸。
         
         
         
        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
         
         
         
        若因觸而知道有身,則這個知是從觸而生,即是觸塵。若因身而知有觸,則這個知是從身而生,即是身根。但這個知既然從觸塵生,便與身根無關。如果是從身根生,亦與觸塵無關。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身根和觸塵,原本是沒有內外對立之處所。觸與身和合,即是身根之本來體性。觸與身離開,即是虛空相而已。
         
         
         
        內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內之身根和外之觸塵,假若不成立,則中間所生之身識,又從何處而得安立?中間所生之身識若不成立,則內外根塵之性亦都成空。那么你的身識生起,又從何處建立觸識界呢?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知,身根和觸塵,互相為緣而生身識界,都是虛妄。身根、觸塵及身識界三者,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于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六)現在說意法識界。阿難!又你已明白,意根和法塵互相為緣,其中便生意識,此識是因意所生,以意為界,還是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阿難。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
         
         
         
        如果你的意識,單因意根而生,則必定有個所思的法塵,才能發揮你的意思。若無所思之法塵,則能思之意根,亦無從生起。因意根既離開攀緣法塵,則意根亦就無形無影,如何能生意識?那就是說,如果根塵都不存在,則意識將有什么作用呢?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又你的第六分別意識,和第七思量識之意識心,同是有了別的性能。試問第六識與第七識是同呢?還是不同呢?如果是同,那么識心就是意根。為什么這個識心,又為意根所生?
         
         
         
        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
         
         
         
        如果識心和意根,兩不相同,則一定同于無知之外塵。既同塵就無所識,不能和意根同類,亦不能叫作意生之識。若有所識知,則意根與識,同有了別性,怎可以分出此是意根了別性?這是意識了別性,是同是異,根識二性都分不清楚,怎能于中立起意識界呢?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
         
         
         
        如果說意是緣法生,則世間一切諸法,都離不開色、聲、香、味、觸之五塵。你且看看,色法、聲法、香法、味法和觸法,都是相狀分明,以五塵對五根,各有所對,但都不是意根所攝之法。意根所緣的是法塵,只是前五塵的影子,五塵的實法,絕不會走入意根里面。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今汝諦觀。法法何狀。
         
         
         
        如果你的識心,是決定依于法塵而生,既有所生,必有形狀。你現在可詳細觀察,法塵之法,究竟作何形狀呢?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
         
         
         
        若法塵離開前五塵,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諸形相,它是沒有自體的。好像影離形,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法塵生,則與色空五塵一同生,如形生影生。法塵滅則與色空五塵同滅,如形滅影滅。所因的法塵既無自體,因它所生而有的意識,又作何形狀呢?既然能生之法塵,沒有形狀,則意識界怎可以因法塵而得建立?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當知道,意緣法,生出意識界,都是虛幻相。則意根和法塵以及意識界三者,都是虛妄,既不是因緣生,亦非自然性,而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表現。
         
         
         
        佛以前所說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權巧方便法門。阿難以先入為主,不舍得放下,又不敢擯棄,現在見佛陀把以前所說的道理,完全推翻不承認,豈不自相矛盾?因此不明白,便生出種種懷疑,左問右問。故佛告訴他說:以前所說的法,是暫時的,不實際的。只是權巧方便,用因緣正理,來破外道邪說,而不是大乘了義。現在才是中道了義,第一義諦,楞嚴大定,修證了義。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阿難向佛說:世尊,您時常說,因緣和合便生世上種種變化。一切世間就是有情世界及器世界,亦即所有身、心世界,種種變化,千差萬別,無不從地、水、火、風四大假和合而發生。
         
         
         
        我們的身體,堅質屬地,暖熱屬火,流質屬水,呼吸屬風。生的時候由自己支配,死的時候則四大分開,堅還地,熱還火,流質還水,呼吸還空,各有所還,沒有實體。若不明白還要為這個假軀殼做事,每天奔奔波波,顛顛倒倒,究竟為什么?有何意義?自己亦不知道,認不清楚,真心已給假身做奴役,在死物上用功夫,而不在活物上用功。什么是死物?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雖然是生存,但真性埋沒,亦就等于死。什么是活物?就是我們的真性,現在雖然看不見,但它是永遠存在。我們天真活潑本有的自性,不認識便反為假形骸所支配,要食好東西,要穿好衣服。我現在告訴你們,承認不承認,那是你們的事。什么是身體,好飲酒的人,這身體便是酒囊,好飽食就是飯桶,好穿美麗衣服就是衣架。有什么可愛惜呢?把它看得這樣重要,放不下看不破,但到死時,四大分散。這時,看不破亦要看破,死是不會等你的。
         
         
         
        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阿難執著心太重,亦可能先入為主,老是執著以前權教義理,所以還有疑惑再問世尊:為什么緣故,如來要將因緣和自然二者都擯棄?惟望如來哀憫,再開示我等及一切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的道理。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
         
         
         
        這時候世尊便告訴阿難說:昔日的權教,乃為小乘者所說。汝為邪術所迷后,已厭棄小乘法,回小向大,發心要求無上覺道妙法。故我現在隨你所求,開示大乘妙法第一義諦。
         
         
         
        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其實佛已重復告訴阿難,破識顯見,直指真心。真心即第一義諦,真如實相無戲論法。為何你又將小乘,世間戲論不實在之因緣和自然法,求自纏自縛,不肯放舍?
         
         
         
        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所以你雖博學多聞,記憶力強,聽了很多佛法,但好像懂藥的人,只熟讀藥名,而不十分了解。故一有真藥現前時,,就不能分別是真,反生懷疑心。好像我說第一義諦,實相道理,你卻不能明白,反生疑問,這真是最可憐憫的。
         
         
         
        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圣旨。
         
         
         
        你現在注意審諦地聽,我當為你詳細分別開示,亦令當來(我們現在就是佛說法時的當來眾)修大乘者,明白實相的道理。實相是新名詞,阿難不懂,故聚精凝神,靜聽佛開示。
         
         
         
        實相即第一義諦,亦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即我人之真性,實相有三:
         
         
         
        (一)無相之實相,無虛妄相,一真平等實相,即空如來藏;
         
         
         
        (二)無不相之實相,并非無相,只是隨緣現一切相,即不空如來藏。
         
         
         
        (三)無相無不相之實相,即空不空如來藏,亦就是說妙有真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照你所說:地、水、火、風的四大和合起來,才發生有情世界及器世界種種變化。
         
         
         
        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阿難!但四大之性,亦有非和合,非不和合的。好像那些大的體性,本來是不和合的,就不能和其他三大相和合,如虛空一樣,不能和諸色相混合在一起。
         
         
         
        若和合者。同于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假若四大的體性是可以和合在一起,那就該跟其他三大,同變易,同遷化,由始而終,由終而始,互相成就。從生至滅,既滅又生,相續不斷,這是屬于器世間。因生有死,死了又生,歷世互相成就,生而復死,死而再生,前后相續不斷,這是屬于情世界。故知內外四大都是變化相,如旋轉火輪一樣,沒有停息。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阿難!其實四大之性,亦即真如自性,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就和水結成冰,冰消還成為水一樣。它的流動之相雖有變遷,但它的潤濕之性,則全無改變。
         
         
         
        水對人有用,而不傷害人。但有人說:“水大亦可淹死人”,不錯。可是無水亦可渴死人。總之,水是人人所需要,太過當然有害,如飯可治饑,但如食太多,亦會把人脹死。一碗水澆在人頭上,不會傷人,但一塊冰打在人頭上,便會傷人。所以佛經上,用水比菩提,冰喻煩惱。用陽光照之,便可使冰消還為水。我們現在日日參禪,亦如陽光,照破煩惱才可成菩提。
         
         
         
        現在這個楞嚴法會,用中文講經,而用英文翻譯,用二種語言說法,故來聽經者,無論聽懂與不懂,都要存有這幾點感謝之心。第一要感謝釋迦牟尼佛。佛在數千年前,便說此妙法,來度我們苦惱眾生,如黑夜明燈,令我們能離苦得樂。令有煩惱者變成無煩惱,消冰還水,返本還原。第二要感謝阿難尊者。當初尊者如自作聰明,說已明白了,不必佛再講,則佛亦不會這樣詳細地說這部楞嚴經,了生脫死的妙法,所以尊者好像為我們苦惱眾生請愿。第三我還要告訴你們,雖然不是很重要,可是亦要感謝這位向你們講經的法師。我雖是一知半解,但不要以為我真的一知半解,而來對全不懂佛法的你們來講經。其實佛法是深如大海,能一知半解,已算不錯。我學佛法,已有三四十年經驗,但我總覺得,如在大海中,只獲一滴水,仍未喝完。所以我說只是一知半解,不說完全了解,因為佛法是微妙難言的。不過將來如有人問你們,跟誰學佛法?你們就說:跟一位一知半解的法師學佛法。因為我要你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世上有狀元弟子,沒有狀元師父。師父雖一知半解,但弟子們都學得不錯,都能青勝于藍。第四還要感謝翻譯者。我是用中文說法,需要翻譯,你們才聽得懂。故一字一句,都要特別注意。同時無論何人翻譯,都要生感謝心,不可有輕慢心。今天我為何要講這些話?因為有一聽眾,在其筆記觀感上寫著:“聽不懂法師所說,又不明白翻譯所講,不如回去看英文本更佳”,這是因為無耐性。聽經最要緊有耐性。懂不懂,都要耐心來聽。在這法會上,朝夕講經,就如香薰一樣,早晚薰習終會開智慧而明白的。
         
         
         
        在香港我有一弟子,已七十多歲,耳已聾,根本聽不見。但每逢我講經,都來參加,還要跑上三百多石級的山路。一個年老聾子怎能聽經?但居然聽了一個多月,便聽懂了,耳不聾了。說起來有點像神話,事實上一點都不出奇,因為有誠心,終會有感應,所以最重要是要有誠心、恒心,不要怕聽不懂,慢慢便會懂的。怕聽不懂,坐不定的人,都是因善根淺,業障重,業障鬼要拉他去做朋友呢!還有對法會中的同參道友,都要和和氣氣,和睦相處。這亦是很重要,不可不注意。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現在講地大。講定力本體的道理。阿難!你試看看地的性質,有粗有細,粗的就是大地,細的就是微塵。肉眼可以看見的叫做隙游塵,至于鄰虛塵,是將微塵分析作七份叫做極微塵,極微塵再分析作七份叫做鄰虛塵,它是色和空的邊際相,與虛空為鄰,故叫鄰虛塵。不能再分析,再分析即歸于空,實在是空性而不是色性。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阿難!如果將鄰虛塵,分析至不能再分析便成為虛空。照這樣為比例,那么虛空亦可以生出色相了。
         
         
         
        空生色相,是沒有這道理的。這是佛故意要破和合之說,同時亦破儒道所執。儒道謂:虛以生氣,氣以成形,世間萬物,皆從陰陽之氣所成,這種見解都是不對的。
         
         
         
        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你現在問,由和合之緣故,能出生世間一切變化相。那么你試試看,一粒鄰虛塵,要用了多少虛空和合而有呢?不應該把鄰虛塵和合鄰虛塵,依然還是鄰虛塵,自合自然不是和合了。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反過來說,鄰虛塵是色相,分析至無色相便成虛空。那么要用多少色相才能合成為虛空?
         
         
         
        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若把色相和合色相,和合之后依然是色相而不是虛空。若把虛空和合虛空,和合之后,依然是虛空而不是色相。色相還可分析,但虛空是無色無相,又無數量,怎可和合呢?
         
         
         
        鄰虛塵是色法之最微細者,而且不是和合而有。那么世間諸法,執為是因緣和合生,便不是實義了。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
         
         
         
        你本來不知道,如來藏中,性具之色即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體之色。亦即是色性到極點便是真空,真空到極點便是真色。本來是清凈,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而周遍法界的。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隨九法界眾生勝劣之心,應其所知大小之量,隨緣顯現其用,令眾生都能滿足。循著每個眾生之業感,而現其應得之果報。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世上沒有正知正覺之眾,即外道權乘之輩,不曉得這層道理,便迷惑為因緣和合而生,及自然不和合而生。這都是妄想識心,分別計度,但有戲論的言說,而沒有真實的義理。
         
         
         
        阿難。火性無我。寄于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
         
         
         
        現在講火大。阿難!火性是沒有自體的。它是寄存在有火的因緣,好像鉆木、擊石、太陽、銅鏡等等因緣,才能顯現。你看城里還未吃飯的人家,他們要煮飯的時候,便一手執著銅鏡,一手執艾絨,在太陽光之下來取火。
         
         
         
        陽燧是古代用以取火之銅鏡,亦有用圓石,中有洼穴,在太陽下,日光影注中央即燃燒。
         
         
         
        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
         
         
         
        阿難!所謂和合,是由多合而為一,亦是先分而后合,好像我和你及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叫做一個僧團,就是和合。僧團雖是一個,但追究它的和合來源,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各人有各人的姓氏、種族和名字。如舍利弗是凈裔族,優樓頻螺是龜氏族,阿難是甘蔗族,先分姓氏種族名字不同,然后合而為一僧團。
         
         
         
        如果火大是和合,那它亦應有體質、種類、名字不同,然后才和合成一火大。如日來之火,艾出之火,鏡出之火,和合為一火大。如果不能這樣,便不能叫作和合。
         
         
         
        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于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于日來。
         
         
         
        阿難!在這火性,是和合而有,那么當手上拿著銅鏡,在日下取火的時候,這火是從鏡中出來呢?是從艾絨出來?還是從太陽出來?
         
         
         
        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
         
         
         
        阿難!若說火是從太陽來,所以能燒你手中之艾絨,既然從日來,那它的來路是先經過樹林的的,樹林就應該先被它燒掉;若燒不掉,便不是從日來。
         
         
         
        若鏡中出。自能于鏡。出然于艾。鏡何不镕。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
         
         
         
        若說火是從銅鏡出來,然后燒著你的艾絨,那么銅鏡既然有火,火能克金,何以不燒熔鏡子?又鏡既有火,一定就有熱相,但你現在紆曲你手來執此鏡,尚且不覺有熱氣,鏡子怎會被燒而熔化呢?若不能燒鏡就知此火不從鏡來。
         
         
         
        若生于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若說火從艾來,艾就該自己燒自己,又何需太陽和銅鏡,銅鏡攝收太陽之光,射在艾上,光焰相接觸,然后生火呢?這證明不是從艾來。
         
         
         
        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游歷于此。
         
         
         
        你再仔細觀察,鏡是手執,日是從天來,艾是本地生,而這火性究竟是從何方,游歷到你艾絨中?
        上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淺釋03
        下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淺釋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视频成人| 亚洲国产视频网|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91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影院| www.波多野|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91| 撞击老妇肉体之乱小说| 国产精品你懂得|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一本大道香蕉大无线视频| 美女扒开胸罩让男生吃乳|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四虎永久免费影院在线|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337p色噜噜| 欧美日韩欧美日韩| 国产老肥熟xxxx|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五月婷婷综合色| 麻豆视频传媒二区| 波多野吉衣AV无码| 性中国自由xxxxx孕妇| 国产国产人精品视频69|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这里只有精品网| 狼群社区视频免费下载观看| 好男人看的视频2018免费|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两个小孩一起差差| 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 |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色视频|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xxxxx| 国产步兵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