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楞嚴專欄>>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0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03
        2007年06月11日09:13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803 字體: 繁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03
         
         
         
        宣化上人講述
         
         
         
        佛教最自由,因佛教里,只是勸人行善,不要做惡。做惡會自作自受,自取其報。但佛教不會強迫人去行善,亦不會說,你不聽話,專造惡業,我會造一所牢獄,把你關進去。
         
         
         
        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什么是二種顛倒妄見呢?第一是眾生別業妄見,即單獨所造之業,是個別的,和眾人不同。自己見解特別,行為特別,在任何場合中,都是標奇立異,自認第一,損人利己,好高騖遠,妄見妄為,所造之業就自作自受,和眾人不相同。第二是眾生同分妄見,眾生共業造成,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如天災人禍,一死數千萬人,這叫同分亦即共業,大家同作惡同受報。這個見字,不是看見的見,而是見解的見,即意見相同。因眾生迷物為己,認賊作子,生出種種妄想執著,由妄生惑,造出種種惡業,因而一同受惡報。
         
         
         
        試舉一段共業所感的真實故事。在民國三十三年,西歷一九四四年,中國河南省,整年無雨,土地干旱,又逢蝗蟲為災。蝗蟲一至,滿天變黑,所有農產品,都給吃光,甚至一草一葉,也不生存。當時有一個小童,看見空中有一個老人,將一袋一袋的東西,從天倒下,落地即變成蝗蟲,遍數千里,積厚盈尺。人們因太饑餓,故網蝗蟲充饑,以為蝗蟲是食農產品,不會有毒。想不到將蝗蟲煮熟后,都變成人糞,再饑餓也不敢食!因此饑民只有逃亡,由河南逃至長安,相隔八百余里,一路尸骸遍野。奇怪的是餓死尸骸,都作獰笑,形貌令人驚心,這便是大家同分妄見,共業所感之報應。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上面所舉的例子,是講別業和同分妄見,現在是佛詳細來解說別業妄見。
         
         
         
        什么是別業妄見?阿難,如世界上有些人,目有赤眚,即目生紅翳,夜間看見燈光時,便見四邊有圓形的暈光。因眼睛有毛病,所以看見幻影,五光雜色,重重疊疊。
         
         
         
        赤眚代表無明,夜譬喻迷,燈指藏性。五色圓影,喻眾生之五蘊幻軀,五塵幻境,因眾生有能見之妄見,故有外境的幻影。妄見若除,赤眚不起,何來圓形?好眼表示真智,燈代表真理,以真智見真理,一真法界本無所有。
         
         
         
        好像現在有人,眼睛本來無病而要弄出毛病來。我曾親眼見到一個服迷幻藥的人,老是對著墻壁在癡笑。我問他笑什么?他說:真奇怪,墻壁上有很美麗的五光雜色啊!這就和病眼一樣。無病而食迷幻藥,變成顛顛倒倒。幻影幻光本來是假,他卻認為是真,這便是身在迷中而不知迷。
         
         
         
        于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你的意思如何呢?這夜間燈明所現之五光雜色,重疊圓影,究竟是燈色,還是見色呢?是真理實有之色法,還是妄見所成之色法?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阿難,如果這五色圓影是燈色,那么眼睛完好的人,為何看不見同樣的景象?只是眼有眚病者,才能看見。如果說是“眚見”,所成之色,那么這能“見”已成為圓影之色,那個患眼病的人,所看見的圓影,又叫作什么呢?
         
         
         
        五色圓影,代表五蘊根身和五塵境界。燈譬如真理。眼睛完好的人,譬如諸佛菩薩。病眼人則指迷惑眾生。眚見譬如妄見。這是說:五蘊五塵身界,都非真理所有,亦即是非眚見之色。因諸佛菩薩,唯一真法界,不見少法可得,何況眚見之色?眾生因無明未破,執著心重,才有這些妄見。如果認為這些妄見之色,已成為身界之色,那么迷惑眾生,能看見身界之“見”,又應當作何物呢?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再討論下去,如果這圓影雜色,離開了燈光,仍舊單獨存在,那么觀察別的東西,好像圍屏帳幔之上,幾案筵席之間,亦應該都有圓影雜色。但是別的地方都看不見,是否離開那燈就沒有呢?如果說圓影與雜色,離開了看見的作用,還依然存在,那應該不是眼睛所能看見。何以病眼的人,又能看見呢?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于是中有非燈非見。
         
         
         
        因此應該知道,雜色實從燈生,沒有燈光,就不會現出五光雜色。看見圓影就是眼有病,眼無病便看不見圓影。燈影和妄見,都是因為病眼的緣故。沒有病眼,根本就沒有燈影和妄見。如果眼睛良好,就能清清楚楚地看見燈的光,根本就沒有妄見。因此不應該執著,圓影是燈光所生,或者是眼睛所見,也不能說不是燈光,也不是眼睛所見。因為離了燈光,即使有病眼,也看不見圓影。沒有病眼,根本就看不見幻影。
         
         
         
        一真法界,根本是無所有,就如好眼看燈,哪里有圓影?因一念無明不覺,遂將本有的智光,轉為能見的見分,有見分遂有相分,而生出種種妄想執著,根身器界。
         
         
         
        大乘起信論說:“以依動,故能見。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就是說:“見病為影”,不只所見的根身器界,是無明之影,就是能見之見精,亦是因無明所起,即影見俱眚,所以若能照破見相二分,即是真見真智。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如看第二個月亮一樣,它根本不是真月的本體,亦不是真月本有之影。是什么緣故呢?因為捏著自己的眼睛,才能看見有二個月亮,不捏就看不見。好像眼有病才看見圓影,這都是虛妄的形相。所以諸有知識的人,不應該說:因為捏目而看見二個月亮,究竟是真月形還是假月形?因眚目而看見圓影,究竟是離開妄見,還能看見,還是不離妄見而能看見?
         
         
         
        捏目和眚目,所見都是妄。如果又在妄上找是找非,那便成妄上加妄,頭上安頭,這不是智者所為的。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這道理亦是這樣,圓影和二個月,都是病眼所成,都是虛妄不真。故現在要憑什么來說,誰是燈?誰是見?何況還要分別,不是燈,不是見呢?
         
         
         
        圓影和二個月,皆是病眼所成都是虛妄。根身和器界,亦因見精妄動而生,所以亦屬妄影。吾人從無始以來,把自己的真見,墮在妄見中而不自覺。如能打破無明,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虛妄,那么這個能見之見精,亦不是真,這就叫作“見見之時”,真見見徹妄見的時候,能“見見”的,能見妄見的,自然不是妄,所以說:“見非是見”,真見不是這個妄見。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眾生有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別業妄見就是由惑現,加上業招,即造業受報。又好像在夢中,執為實有,妄生苦樂,這便是別業妄見。同分妄見,只是由惑現,沒有業感,好像迷惑有虛空,依空立世界。前文舉眚目燈影,有眚目才能見燈影,這就是別業妄見。現在舉惡緣災象,一國同見,彼國不見,這就是同分妄見。
         
         
         
        什么是同分妄見?就是眾生同惑現成的妄見。阿難!現在舉一國來作譬喻。在這閻浮提洲里(閻浮提在須彌山的南面,四大洲名,也就是南瞻部洲),除大海水,中間平原陸地上,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是閻浮提中心點,自東而西,由南及北,估計大概有二千三百大國,其他小洲,亦在堿水海中,其間洲之大者有三百國、二百國,洲之小者則有一二國。中者則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不一定的。
         
         
         
        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祗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佩玦。彗孛飛流。負耳虹霓。種種惡相。
         
         
         
        阿難!就在這閻浮提洲里,假若有一小洲,只有二國,所感果報不同。其中一國的人,因為同感惡緣,即災難不祥之事,為該國眾生同見。可是鄰國都不見,這都是由妄惑、妄業、妄現咎征,只是應在這國,而不應在別國。好像最近美國東部,旋風為災,死傷數千人,而西南部全無事。此即應在東部,而不應在西南部也。
         
         
         
        或者看見二個太陽或二個月亮,這皆是不祥之兆。古語說:“天無二日,民無二君”。在中國古代,夏朝桀王暴虐的時候,天空忽然出現二個太陽,夏朝因而滅亡,這便是兇兆。
         
         
         
        其中乃至暈、適、佩、玦。惡氣環繞月亮叫做暈,黑氣遮蓋月亮叫適,白氣在旁邊叫佩,半環叫玦,這都是月的災象。中國歷史記載:月暈七重,漢高祖在平城受匈奴重圍之難。光芒遍射而長的星叫作慧,即掃帚星。芒氣四出而短的叫作孛星,從空中橫過的叫飛星,光象下注的叫流星,這是星辰的災象。如史載春秋時代,宋襄公不仁而兆星隕如雨。秦始皇殘暴而兆慧星偏出,這亦是不祥之兆。惡氣在太陽之上叫作負,在旁邊叫作耳,雨后對日有彩色叫虹霓,在早上出現的叫虹,晚上出現的叫霓,這些是屬于太陽的災象。總之,在太陽太陰附近出現異象,都屬不吉祥之事。
         
         
         
        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古人說:“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又說:“一人有慶,兆民賴之。”這就是說:國家元首,如有福報,老百性亦受益;如無福報,老百姓亦受災殃。所以古代的君王,負責一國之興衰。亦即是同一時,同一地的人,同受相同的果報。
         
         
         
        現在同一洲中,取二國作為比較。因一國不足以顯妄,二國同見天象有災,亦不足以顯妄。但是現在,只這一國看見災象,而第二國的人,非特不見,還復不聞。這便證明,一國皆見是同分,彼國不見是屬妄見。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阿難,我現在再為你以這二件事的因緣,二事即眚影及災象,或進或退,用種種道理,互相譬喻,來詳細顯明妄見的毛病。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
         
         
         
        阿難!好像那一類眾生,有了別業,即目生眚,就有了妄見,所以看燈光中,現出五色圓影。雖然好像眼前現出實在的境象,但詳細推究,徒是幻有,非實在的境象。這都是眾生目有眚病,故產生種種圓影之妄見。
         
         
         
        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目有眚病的人,在視覺上就發生毛病,叫做勞相。看見五色圓影,并不是燈上之色,亦不是燈光所造之色,只是眚病所發出的勞相。然而能夠看見眚病之真見,本來是沒有病咎的,亦即是自己本有的見性,是從來沒有毛病的。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好像你今日用眼睛來看見山河國土以及一切眾生,這皆是無始以來,見病所成之影,和眚病所見圓影是一樣的,亦即是說:所見根身器界之相分,和能見的見分,都是根本無明妄動而成業識,轉本有之智光,成為能見的見分。于無相真理中,妄現所見的相分。所以要知道,見分和相分,都是根本妄見所造成。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見就是見分。見緣就是所見相分。能見見分,和所見相分,似乎都清清楚楚地現在眼前的境分上。好像圓影和災難,看是實有,但終是眚病所造成,和我們本來覺性,是全無關系的。
         
         
         
        “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追尋根本,原是我們本來的真覺,墮在無明之中,遂起見相二分之妄。將覺明變為無明,見即轉相之見分,所緣即現相的相分。這個見是眚見,所以就有所緣而生出種種妄見和妄相,這都是由無明之力轉真見而成妄見。
         
         
         
        “覺見即眚”:非但所緣之見是眚,而覺明所發之能見亦是眚,因為是依無明而生。無明是虛妄,沒有實體的,所以亦即是眚見。
         
         
         
        “本覺明心,覺緣非眚”:我們這個本覺妙明真心,能夠清清楚楚地覺察到見分和相分兩緣都是虛妄。那么既然能夠覺察到見相二緣之虛妄,就當然沒有眚病了。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這個能覺得眚病之覺,即是真覺,當然沒有毛病,不會墮在眚病當中。
         
         
         
        “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既然沒有眚病,那就是真正能看見,見精帶妄之真見,亦即是妙明真心,怎可以叫作世間之見聞覺知呢?
         
         
         
        我人不可執妄為真,亦不可將真作妄。如果認見聞覺知為心,則被所覆,不能看見精明覺體。應該知道真心離不開見聞覺知,亦不屬見聞覺知,才有超脫之一日。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
         
         
         
        佛對阿難說:因此你現在,看見我法相美好,又看見你自己身體,并諸世間、山河大地、十類眾生(本來十二類,除了無色無想不能看見,故存十類)。即凡圣以及依正世間所有一切,都是你見性中有妄見,所現之妄影。因為見有眚病,而不能夠看見眚病之真見。
         
         
         
        如果自己迷惑未除,縱然能看見如來真相,依然是見帶眚病,所以說:‘眼中猶有翳,空里見花紅。’
         
         
         
        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彼見,即能看見眚病之見,已經離開妄,故叫作真。純一無雜就是精。性非眚者,就是真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能為見相所依,但不為見相所變。它的真性是不墮眚妄之中,所以叫做非眚。既然不是眚,就不叫作見。
         
         
         
        一切眾生,不明所見身界,皆是自心別業的妄影,本來無實,所以凡夫深生取著,二乘深生厭離,都不是解脫之道。應知惑業所現,妄體本空,就不會生執著,亦無可厭離,能這樣就終日對境,亦不會被境所轉。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
         
         
         
        阿難!好像那一國眾生,共同業力所現成的妄見,看見種種災象,例如那眚病人,獨自所看見的五色圓影一樣,即同分是妄,別業亦是妄。
         
         
         
        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
         
         
         
        一個人所見的圓影,是因眚病所現成。一國人共同所見的災象,所遭遇的天災人禍,都是共同業力的惡緣所發生。瘴惡所起和看見圓影,是一樣的道理。瘴惡就是眾生共同作惡業纏結虛空,障蔽日月星光,所以有種種不祥的災象。并非日月星辰自生災象,而是由眾生共同作惡業,所現果報。
         
         
         
        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見妄就是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而生妄境。由見妄故,就起攀緣的念頭,妄想取舍,而造惡業。故同分業和別分業,都是無始以來,真見墮在妄見中,而生出種種妄見。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
         
         
         
        又好像閻浮提內,三千洲中,以及四大海水,娑婆世界和十方有有漏國土,所有眾生。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這所有有漏眾生,即末了生死眾生,本來都是無漏的妙明真心,本覺明體。因受了無明遮蔽,就幻現出種種虛妄見分,就變為見聞覺知。又幻現出種種虛妄相分,就成山河大地,以及一切萬象。既然以無明為因,惑業為緣,因緣和合,因此就成和合而妄生,和合而妄死。
         
         
         
        為什么叫妄生妄死呢?因本來無所生,因四大假和合而有生相,故曰妄生。本無所死,因和合而有生相,亦因和合而有死相,故曰妄死。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
         
         
         
        上面所說依報和正報,依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報是一切眾生。依報有成、住、壞、空。正報有生、老、病、死。什么叫成住壞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一增一減,叫做一劫。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身高減去一寸,壽命減去一歲,減到壽命十歲為止。然后再增,亦是每一百年,壽命增一歲,身高增一寸,增至八萬四千歲,這叫做一劫。一千劫叫做一小劫。廿個小劫成一中劫,四個中劫成一大劫。世界成的時候,要有廿個小劫。住亦是廿個小劫。空和壞亦是廿個小劫。四個中劫合起來就成一大劫。有正報上則有生、老、病、死。生死又有二種,一叫分段生死,一叫變易生死。分就是你有你份,我有我份。段就是你有你的形態,我有我的形狀,每人不同。凡夫有分段生死,二乘有變易生死。變易就是:念念遷流,念念生,念念滅。二乘證果者,已了分段生死,但變易生死還未了。生死是以無明為因,業識為緣,因緣和合,故有生死。
         
         
         
        所以經文說:苦能離開別業妄見之惑業俱全的和合緣,和離開同分妄見之有惑無業的不和合緣,就能滅除二種顛倒的生死根本。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凈本心。本覺常住。
         
         
         
        既能了知同分別業二緣,緣屬虛妄,不執實有,就能滅除生死根本。生死因既然滅除,就能得到圓滿菩提,不生滅性的清凈本心,亦就是真心本覺,常住不變的自性。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難!你雖然已經明白本覺妙明真心,不是因緣性,亦不是自然性。但還未明白這個本覺妙明真心,原非和合所生,亦不是不和合所生。因為非因緣,就不是從他生。非自然,就不是自生。非和合,就不共生。非不和合,就不無因而生。這證明覺元真心,是離諸生相,而且是清凈無染的。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阿難!我現在再舉出世間的塵相來跟你說明:因為你還在執著,以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眾生的妄想心與四大和合,遂造成種種因緣性。因此而自己生起疑惑,以為是證菩提之心,亦從因緣而生,和合而起。當知世間是屬有生之法,當然從因緣和合而生。但菩提是無生法,所以不是從因緣和合所生。如果菩提是有生相,那就不得叫做菩提了。
         
         
         
        佛為阿難詳細指出這真見,是證菩提的因地心。這心亦即如來密因,是從來不變的。不變自然不屬和合而生,所以不應自生疑惑。
         
         
         
        則汝今者妙凈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
         
         
         
        則你現在的妙凈見精,是與光明和合,還是與黑暗和合,是與能和合,還是與塞和合?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
         
         
         
        假若和明相和合,現在你看見光明,顯現在你面前,那么何處雜和你的見相呢?見精是能夠分別的,究竟是雜何形象呢?
         
         
         
        見精是屬內心,光明是屬外境。如果雜和在一起,亦應該可以辨出。好像朱紅色的顏料和白色的面粉,摻雜在一起,朱色便失了深紅,面粉失了純白,都為非紅非白。現在見相和明相,摻雜在一起,究竟作何色相呢?
         
         
         
        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
         
         
         
        假若不是見精,怎能看見光明呢?如果說看見光明,就是見精,又怎么可以把見精來看見見精呢?
         
         
         
        凡說和的必定有二物,先相離而后相合,方成“和”的意義。現在如果見相和明相和合后,究竟是見抑不是見?如果和合后,明相不是見,那就無所見,怎能見到明?如果和合后,明相即是見相,既是見相,又怎能看見自己的見相呢?亦即怎能看見自己能見的自性呢?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
         
         
         
        假若以為能見的自性是圓滿無缺,那又何必與光明和合?如果說光明是本來圓滿的,也就不需要和能見的自性和合在一起啊!
         
         
         
        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如果說能見的自性和光明是不同的,那么摻雜在一起,當然失去它本來的樣子,亦失去見性和光明本來的名字。好像水和土摻雜在一起,就失去水和土的名字,轉叫做呢了。其實見性是屬有情識,光明是屬無情識,兩相混合,當然失去本有的名義。所以你認為和光明相和合的義理,是不對的。至于通和暗,以及群塞這次是一樣的道理。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凈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再則阿難,你現在還是認為妙明清凈見精,是和光明合,還是和黑暗合,是與通和合,還是與塞和合?
         
         
         
        阿難前迷見性是因緣自然,現在又迷見性是和合相。故佛舉出種種譬喻,來破其顛倒。
         
         
         
        現在很多人以為,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就生起狂妄心,認為人人已經是佛。那么我亦就是佛,成佛哪有這樣容易?佛具三身四智,你有多少身?多少智?佛有五眼六通,你有多少眼?多少通?你是什么佛?真是大言不慚!欲成佛是要認真照佛法去修行。釋迦佛是經過多少困難和時間,才能成佛?在雪山苦修六年,你現在連六天都不能,怎可說是佛,這都是狂妄顛倒!
         
         
         
        若明合者。至于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假若說是與光明相和合,那么到了黑暗的時候,已沒有光明,這個見精就不能與黑暗相和合。既不能與黑暗相和合,又怎么能看見黑暗呢?如果說看見黑暗的時候,見精是不與黑暗相和合。那么,與光明相合之時,也應該看不見光明。既然看不見光明,又怎可說與光明相和合的時候,知道是光明不是黑暗呢?由此可知黑暗、通達和壅塞,亦是一樣的道理。
         
         
         
        根本明暗是二,見性是一。明暗是有生滅,見性是無生滅。有生滅和無生滅是不能相合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阿難又向佛說:“我現在再三思惟,這妙覺元明之見性,本來就是清凈之體,跟那些塵相——明和暗、通和塞及心念思慮等即六處識心,確實亦漠不相關,那就不互相和合吧!”這里阿難不敢用決定辭,只用似是而非來請問。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見性是不生滅,阿難用有生滅來比較不生滅是不對的。故佛說:“你現在又懷疑到你的妙覺真心,與世間的一切,是不相和合嗎?”我再問你:“你的見精是不與明相和合?不與暗相和合?不與通相和合?還是不與塞相和合?”
         
         
         
        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假若不與明相和合,那就見精和明相,必有一條邊際隔開。你不妨慢慢地觀察,何處是明相?何處是見精?在見精和明相兩者之間,以何處作為它們的界限?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阿難!如果光明的這一邊,必定沒有見精在見,那么光明與見精,就會如風馬牛之不相及,各走極端,自然不會知道光明所在之處。處尚不知,怎能知道他的界限?界限不成立,那么你之不相和合的道理,也不會成立。由此也知道,暗和通,及諸群塞,亦是一樣的道理。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
         
         
         
        上面之合,是混合之意。現在之合,是合在一起。
         
         
         
        阿難!又若這妙明見精不是和合的話,那么,是不與明和合,不與暗和合,不與通和合,還是不與塞和合?
         
         
         
        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
         
         
         
        如果不和明在一起,那么見性和明相,便成乖背不相立。一屬性,一屬相,各不相干。好像耳朵和明相,了無關系,不相接觸;耳朵是不能分別明暗的。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見精尚且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它怎能分別暗與不暗,和合與不和合的道理呢?由此可知暗與通,及諸群塞,亦是一樣的。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阿難!你還未明白所有一切外邊浮塵境界,一切幻化相。幻是不實在,化是變化,忽有忽無。看上去如實有,其實都是虛幻的名相。當處出生,依幻而生,也隨處滅盡——亦依幻而滅盡,沒有實體可得。然而其性則真,都是從常住真心,妙覺明體所生。但由真起妄,由妄就生出見分和相分。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像這樣的道理,乃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五陰: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五蘊。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
         
         
         
        十二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再加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
         
         
         
        十八界: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根塵相對便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這種種色法心法,都是從因緣和合,虛妄而生;因緣不和合,就虛妄而消滅。
         
         
         
        心色諸法,唯心所現,所以佛告阿難:“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又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俱屬依他起性,依他似有,觀相實妄,于本無生滅中,妄見生滅。如果執實有,則成遍計所執性。如果能了知依他起性是虛幻的,遍計所執性亦是本來虛妄的,那么當下即是圓成實性了。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因迷惑的緣故,所以完全不能知道身心世界,如生滅去來之相,本來都是如來藏性,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如來藏:即眾生同具本覺之性體。此性隱沒而不顯現,只是含藏在眾生心中,所以稱作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即藏性之德相。本無去來,叫作常住。不屬迷悟,叫作妙明。本無生滅,叫作不動。無處不遍,叫作周圓。含這四種德相,就稱為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在常住真心,妙明性體,即在如來藏性,真如性里面,求去和來、生和死,那是不可得的。迷時便有去、來、生、死。覺悟了,認識自己本來面目,常住真心妙明性體,就能了生脫死,哪還有什么去來生死可找呢?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為什么我說:色、受、想、行、識的五陰,就是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呢!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凈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
         
         
         
        先說色陰。阿難!譬如有人,以清凈無毛病的眼睛來看萬里晴空,只看見虛空光明晴朗,這就是譬喻真本無妄。
         
         
         
        如來藏本來是清凈,什么都沒有的。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就是指如來藏之境界。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這是說從真起妄,其人無緣無故地不守自性的真如,在不知不覺中生起一些念頭,就有了無明。因為有了無明,失去自性智慧,不用清凈無翳的眼來看虛空。瞪以發勞(瞪就是久而直視),看得久了,便發生疲勞相,變成眼花,結果看見虛空中狂華亂舞,并且還見很多奇奇怪怪的幻相。所以知道色陰虛妄,正像瞪眼看見狂亂虛幻的華一樣,沒有實在的。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
         
         
         
        阿難!這些虛狂的華,并不是從空中而來,亦不是從自己的目中生出。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阿難!如果這些虛幻的花,是從空中出現,那就應該從空中沒入。如果有出有入,就有內外,怎能成為虛空?如果不是虛空,而是實體,怎能容許狂花自由出入?就像阿難,你自己的實體一樣,怎會容許別個阿難從中出入。虛空因為沒有實體,故才能容納幻花,忽起忽滅啊!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
         
         
         
        假若說狂花是從眼睛出來,有出必有入。既然從眼睛出來,亦應該從眼睛沒入。
         
         
         
        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若說狂花是從眼睛出來,那就是有情識的東西了。既有情識,當然有能見之性。若有能見之性,當花出來的時候,離開眼睛。回去的時候,就應該看見眼睛。如果說看不見的話,那么狂花出去的時候,翳障便在空中。旋回的時候,豈不變成翳障了雙眼?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睛空。號清明眼。
         
         
         
        又如看見狂花的時候,花已離開眼睛,雙目就應該沒有翳障了。那又何必要見到晴朗的天空,才說不是翳眼,而是清凈無病的眼呢?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你應當知道,所有一切色陰,無非是業轉的幻相,和狂花幻相一樣,并不是由因緣所生,亦不是從自然而有的。
         
         
         
        如來藏性的本體是常住不變,故不從因緣生。如來藏性的妙用是妙明周圓,所以又是時常隨緣。故此又不是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現在說受陰。阿難!譬如有一個人,手足本來很安然,身體內外,也十分舒適。這個人真是其樂無窮,不但不知天地之有無,連自己的身體也都忘記了。不知有苦有樂(違即苦,順即樂),苦樂兩無,心體離念,即本來在真如不動中。但這個人無緣無故地把兩支手掌互相摩擦。結果就發生澀滑(澀即粗,滑即細)和冷熱諸現象。因此應知,一切受陰虛妄,亦像雙掌摩擦所生種種現象一樣。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阿難!身識所感覺的虛幻觸覺,并不是從空中來,亦不是從掌里生出。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阿難!如果是從虛空而來,既然能觸掌,何以又不能觸你身,虛空本來是無知覺的,故虛空不應該有所選擇,只觸你的手掌,而不觸你的身體啊!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假若這種冷熱觸覺,是從掌中生出,那又不需要等待合掌摩擦時才知道啊!又既然是從掌中出,合掌之時,就知道觸怎么樣出;離掌之時,也知道觸怎么樣入。就應該連手臂、手腕以及骨髓,都會感覺到觸入時的蹤跡,究竟在何處?假若說心中必有一個能覺之心,知道何時出,何時入,那就必定有一件東西,潛藏在人的身體里面,自來自往。又何必等待兩掌相觸合時才知道,而喚它作為觸呢?因此應該知道,受陰都是虛妄的。然其性則真,是屬于如來藏性。但其本體不變,故不是因緣生。其作用是隨緣,故也不是自然生。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現在說想陰。阿難!譬如有人,在談到酸梅的時候,口中自有口水流出。心中想起踐踏在萬丈懸崖上面時的情形,腳心自然會發生酸軟的感覺,想陰就是這個樣子,屬于虛妄不實。
         
         
         
        從前在三國的時候,曹操帶兵出征,兵行失路,口渴無水。乃下令說:“大家速行,前面不遠,有大梅林,梅子甚多,可以摘食。”士兵聽后,大家口中都生津液,暫不覺得口渴了,所謂“望梅止渴”,與經文所討論的想陰義同。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阿難!從談起酸梅而引起口水。這口水不是從梅而生,亦不是從口而入,只是妄想而有。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阿難!像上面所說:聽說酸梅,口中即生津液。如果這津液是從酸梅生,酸梅就應該自談自說,不必待人家說出,才生津液。假若說津液是從口而入,則聽到酸梅,應該是口,何需要等待耳聞,然后有汝液。若說單獨是耳朵聽到酸梅,而后有口水,那么這口水,何不從耳中流出。
         
         
         
        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想踐踏在懸崖上心驚腳軟,和說酸梅而口生津液是一樣的道理。不必設身處地,只是稍為想想,踐踏在萬丈懸崖上,雙腳便會發生酸軟。一般人以為是敏感,但敏感是從何而來?這都是想陰所造成。想陰亦是從如來藏性所生,由真起妄,虛妄而生,虛妄而滅,并非從因緣生,亦不是自然生。
         
         
         
        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后際。不相踰越。
         
         
         
        這里說行陰。阿難!行陰就象急流一樣,波浪相續,后浪推前浪,有規律而且有次序,前浪滅,后浪生,相續不斷。行陰在八識里,便如波浪一樣,前念生,后念滅,念念生滅,前不落后,后不超前,所以說:“不相踰越”。
         
         
         
        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因此應知行陰,亦是這樣。諸行無常,念念遷流?令我們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死,沒有一刻停止。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阿難!這種急流之性,不是因空而有,亦不是因水而有。雖是在不里,但確實亦不是水之本性,亦不是離開空和水之外,而有此急流。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究竟從何處來呢?阿難!我再給你解釋:假若急流是因空而生,則所有十方都是虛空,虛空無盡,急流亦該是無盡。那么所有世界,自然都淹沒在水流之中了。
         
         
         
        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假若說流性是因水而有,則瀑流之性,應非水之自性。因瀑流之性渾濁,而清水之性澄清。水性為能有,流性為所有。能有之清和所有之濁二相,應該清清楚楚地同時現在眼前,方可說是因水而有流。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若說濁流即是水性,則澄清的時候,這個澄清的,就該不是水之本體了。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若說濁流是離空離水的,但是離空則無水,離水則無流。空是圓滿周遍,沒有外邊的,豈能離空而有水?水外無流,豈能離開水而有流。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該知道,行陰亦是虛妄不實在的。本來不是因緣而生,亦不是自然而有。都是因為一念無明,認假作真,便跟著妄跑,而造成世間種種虛妄之相。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現在講識陰。什么是識陰?識陰就是阿賴耶識。能分別、有思想、有攀緣和有受授之識心。
         
         
         
        阿難!譬如有人,拿一個頻伽瓶(頻伽是印度一種鳥名,聲音十分美妙。此瓶形似鳥,故名),塞住兩端的小孔,瓶里滿滿地裝著當地土產虛空。走了千里以外,把本地虛空送給別國的人。分別的識陰,亦是這樣的道理。用虛空來送禮,其實虛空都是一樣,有何分別?分別心就是這樣的虛幻不實。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阿難!像這樣的虛空,不是從彼方來,亦不是從此方入的。這里喻識性周遍,本無去來,有何出入?但因迷真作妄,生了分別心,無事找事做,就有這種顛倒思想。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
         
         
         
        阿難啊!如果說瓶里的虛空,是從彼地來的,瓶中既然裝了一瓶虛空,彼地就該缺少了一瓶虛空才對啊!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若說瓶里的虛空,是從此方入的,那么當打開瓶蓋,把虛空倒出來的時候,就應該看見虛空從瓶子里出來。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虛空怎可移動?因此應該知道,識陰亦是虛妄不實。不是由因緣而生,亦不是因自然而生,根本都是從如來藏性所表現的。
        上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淺釋01
        下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02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brazzers欧美教师|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色婷婷精品大在线视频| 皇后羞辱打开双腿调教h孕| 成人免费视频观看无遮挡| 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蜜桃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国产日韩911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婷婷| 性色爽爱性色爽爱网站|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三男三女换着曰| 男女一进一出呻吟的动态图| 天堂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嗯!啊!使劲用力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国产大秀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女性高爱潮真实有声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欧美一级高清黄图片|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 久久99热精品| 超兴奋的朋…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黄色大片| 国产三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你懂的| 校花主动掀开内裤给我玩| 国产美女一级做a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