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修道,就應該與一切眾生結緣,當眷顧他們,發(fā)愿度化他們,同登彼岸,共成佛道,所謂:‘未結菩提果,先結眾生緣?!@是很要緊的,這乃是大乘菩薩的發(fā)心,不要成為一個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自了漢,正是:‘欲結菩提果,廣結眾生緣?!?/DIV>
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眾生就是佛,如對眾生好,即是對佛好,你若把一切眾生看作佛,則眾生也會把你看為佛;若把眾生當作魔王,則眾生亦把你當魔王,這等于帶著有色眼鏡看人,你看人是有色的,人家透過你的有色玻璃看你也一樣。所以我說:眾生之間,就好像互通了無線電,是共相連系的。
這部楞嚴經,它的意義講過了,但是在理的方面,究竟是深是淺呢?它的理就廣大海那么的深,而大海又有多深呢?在大海之中,它的深度是不一的,這是依學人的根基及其所能收攝的而各有不同。由于經典的理深,故我們所能攝取的智慧才會大,所得的定力才會堅固,是以稱為一切事究竟堅固。此部經中深奧之理,也如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能獲得多少,端視你的根性,而它卻是浩浩然,不增不減。
十門中的第五門是‘能詮教體’,什么叫教體呢?為什么要有教體呢?凡佛所說法,都有它所依的教體,這部經所教的體是:聲、名、句、文。在文殊菩薩啟請釋迦牟尼佛說:‘啟請如來,出現于世?!鐏沓霈F于世所說的教義是什么?他說:‘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朔剑粗告镀攀澜?,聲、聞就是教體之一,但是單以音聲,不成教體;因為風也有聲,水也有聲,故乃有名、句、文之說。聲為佛所說法之音,由此言聲而生名目,有名目即生句讀,從句讀便成文章了,故聲、名、句、文,為本經的教體。
依賢首疏起信論的說法,則略分為四門:上面所說的聲、名、句、文為隨相門,按萬法唯識的旨趣,是以唯識為教體,故稱唯識門。然識心無體,此經所說,一一皆歸如來藏妙真如性,故聲、色二教,皆以歸性為教體,名歸性門。再者,為剖明前三門之理,心境理事皆相無礙,互攝圓融,隨相門屬境,唯識門屬心,合成心境無礙。又隨相、唯識兩門屬事,歸性門屬理,而成理事無礙,故曰無礙門,而為本經的教體。
第六門是‘所被機宜’,是屬于教化眾生所契的機。此部經所教化的是什么眾生呢?是‘情與無情,同緣普化’。主要的是聲聞、緣覺,及有學,聲聞是聞佛言聲而入道的,修苦、集、滅、道四諦法。緣覺有兩種:(一)生于佛世之時,修十二因緣悟道的。(二)生于無佛出世時,藉現事緣而悟道的,亦稱為獨覺,獨覺的行者,住在深山幽谷里,隱于巖崖洞穴間,靜觀天地萬物之生滅現象,因而悟道。
這部經正是教化聲聞、緣覺這兩類當機,且又教化有學的行者,如四果羅漢、菩薩等,若到了佛的果位上便是無學位了。此外,還教化一種定性的聲聞——不顧意回小向大的,不定性聲聞就能回小向大。本絕的宗旨是使之回小向大,即由聲聞經緣覺而趣入菩薩道上去。這四類小乘人都屬本經所教的當機眾,皆當受教化,發(fā)菩提心,成菩提果,故本經可說是無機不被,無人不度的。
第七門是‘宗續(xù)通別’,宗崇曰‘宗’,乃‘崇尚’之意,宗之所歸即‘趣’。佛所說的教法,有權乘、實乘之分,權為短暫,實屬永恒,權乘的法門多談因果,如二乘人之專說因果,則因是宗,果是趣了;而實乘方面乃講悟入,那么悟便是宗,入即是趣了。又如本經以阿難當機問難,佛教他回小向大,此是宗,待他從聞思修而達致極果,便是趣,故這部經,實乃通于佛道的宗趣,不若小乘經典,僅拘限于二乘的權宜教法,而未通于佛果,此為宗趣通別。
第八門是‘說時前后’,這部經是佛在什么時候說的呢?佛說法四十九年,有教無類,循循善誘,觀機對病,化導有時。但以此部經的義理因緣,卻系通前達后,宗趣圓融,而致各家的疏判注釋,莫衷一是。就以此部經之開示回小向大說,應在方等之期,然就波斯匿王年齡說之,彼與佛同年,經中波斯匿王曾自述行年六十又過于二等,則其時又當屬般若之會了,如從多方面的經義教理看,均為引攝,導進菩提;則時維中轉,教在方等,該是比較善適,至若排異強諍,這又何必呢?
說起這部經的因緣,是很長遠的。早于天臺智者大師研誦法華而創(chuàng)立三觀,后遇梵僧,與智者曰:‘此與天竺楞嚴意旨相符?!钦呗労筝m向西方叩拜,冀能一觀楞嚴的意旨,不料這么一拜便拜了十八年,而終未能得見這部楞嚴經。
原來這部楞嚴經當時在印度是屬于國寶,乃龍樹菩薩到龍宮去取出來的一部經典,故視作稀世奇珍,禁傳國外。本經的譯者般剌密諦法師后來曾企圖把它流傳到外國去,尤其是具有高深文化的中國,但初次被邊關官員查獲,帶不出來;隨后他想出另一個辦法,乃用最柔細的白氈,把經寫好,用蠟封妥,割臂潛藏皮下,及創(chuàng)口平復,再攜出國,俟抵中國廣東省,適與被貶的丞相房融相遇,于是為房相請到寺中,翻譯這部經典,此乃傳譯本經的一段困難經過。
如今,我們得以研讀此經,實多虧這位般剌密諦法師的一番苦心,各位想想:這部經是多么的重要呢!再說,智者大師獲悉天竺有此經,即虔心遙拜十八年,但終未曾一見,我們現在卻不拜而遇,并且能一同讀誦參研,如此因緣,又是多么的殊勝呢?希望大家珍重!
佛在世的時候,有馬勝比丘,穿袍搭衣,行經道上,舍利弗在路上遇見他,大為贊嘆他的莊嚴威儀,遂向他探詢,馬勝比丘答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他這么一說,便隨他到祇樹給孤獨園,拜佛為師,出家修行了,故佛行勤息,是亦號‘沙門’。
這位般剌密諦法師多行勤息,化及有情,固足以稱作沙門,他把本經潛帶入中國,又須從速地譯完它,為什么呢?因他匿經去國,不久國王當會降罪于邊官,故這位法師打算趕快回國,以認其罪,毋令貽害他人,由此可見這位法師的高行雅操,也可見他對本經的貢獻,功德是如何的大了。我們今日得見是經,實賴諦師此項廣大功德所賜,故謹在經首,將這位元沙門的一段宏法經過,先向大家介紹。
何謂勤修戒定慧呢?首先應皈依三寶,繼應謹持五戒,并且依戒修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五戒,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條戒是學佛的準繩,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都能修持五戒,就不會失落自己的本份。
可能有人說:前四戒,看來是應該守的,但為什么喝酒也要戒呢?甚至有很多人就是為了喜歡抽煙喝灑,由于有這么一項戒酒的規(guī)條,就寧可不親近佛法,然而,卻不去自自一下:抽煙對不對呢?喝酒應不應該呢?又或許有人會說:人人都喝酒,人人都抽煙,此乃人之所發(fā)好,有何不對呢?殊不知‘買焉不察’,染習成風,無知蠢動,跡近盲從,及至習以為常,尚懵然不覺,于焉人云亦云,終至移形換格,癖病日深,積習難除,猶自狡辯,強護其短,這確實是彌足悲嘆的事。須知即或未釀成大病,但已具小病,縱然未演成大病,也屬毛病了,各位看看,這是多么的愚癡呢?
有個人發(fā)心學佛,并受五戒,唯獨好酒,且惡習未除之余,一天舉杯欲飲,卻苦無下酒之菜,適見鄰雞,搜啄而來,乃大喜過望,捕而烹之,這么一來,只為杯中物,轉瞬間接連地犯下了盜戒與殺戒,迨暢飲之余,鄰婦過門查詢了,此君復頻頻搖首,口口稱無,更于酒氣翻騰之下,見美色而起淫心,竟強而污之,由是,妄語戒及淫戒也一并犯了,事后,拘于官,繩于法,系于囹圄。你們看!只為一點小毛病,便使一個佛子接二連三地把五戒全犯了。此乃因酒能亂性,到時身不由己,即胡天胡地,而招致大禍臨頭,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各位不可不慎,也不可不戒!
受戒,應怎么受呢?并不是自己看看書上所說的,怎么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就算受了戒,其實并不是這么簡單隨便的,也不是在佛前上了炷香,或燒幾個香疤,就算是受戒了。而是必須請求一位高僧大德,為你正式地依法主持,說戒作證,授你戒體,才屬受戒,然后更需依法修行,這樣,才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此部經的宗旨,是教我們修習堅固大定,因為修定便可智慧大開,如果沒有定力,便得不到慧力,沒有慧力,又怎能學佛呢?那么,定力又從何而來呢?乃是從戒而來,平素不濫于情,而用道心處事,是為定;修定,源于受戒守戒,方能在修行之中,與法相應,獲致法水的灌溉,而得以欣欣向榮。
沙門共分四類:(一)勝道沙門,凡修行證果的,如證阿羅漢,或證菩薩果等是。(二)說道沙門,凡宏法利生的,像我現在給各位講經,稱做宏法,能使一切眾生得到利益的,便叫利生。(三)活道沙門,凡精持戒律,注重修行的,即所謂以道過活之意。(四)污道沙門,凡開齋破戒、違背佛律,對佛教有所染污,而生毀壞,甚且令一般人不生信心的,便屬有污佛道的出家人了。
‘般剌密諦’是主持翻譯這部經的人,梵語為名,華言‘極量’,意謂智慧、才能,均極豐富圓滿。為什么稱他做譯主呢?因為當時一同進行翻譯這部經者,不止他一個人,而是聚集很多法師大德,一起工作的,諦師乃此譯場的首座故。
在諦師主譯的譯場中,有一位助手,是來自‘烏萇國’的‘沙門’,名叫‘彌伽釋迦’。烏萇國也是當時古印度的一個國名,是前阿輸迦王的花園,舊稱烏場,在印度北部的地方。彌伽釋迦,中譯‘降伏’,這位元法師是助理語音翻譯的工作、確定由梵音變易成華語的適宜詞句,他是擔當譯場要務的一員。
‘羅浮山’,是廣東省名山之一,‘南樓寺’是‘沙門’‘懷迪’法師所住的地方。在懷師的師父為分取這法名的時候,望他能精進用功,故用此名,因懷者抱負之意,迪者進取之謂,具有常懷精進、刻意修行之義。懷師學問淵博,平素廣覽群經,深研佛典,融會貫通,兼擅梵語,故能當證譯之職;雖然,般剌密諦與彌伽釋迦兩師均諳梵華語文,但是,緣于甫抵華夏,猶恐未適,為得以徹底明了,故特用一位中國法師,來協(xié)助參證譯文,以求盡善盡美。
‘菩薩戒’共有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是修學菩薩道的戒法,亦屬大乘的戒法,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應受的戒。梵網經有云:無論國王百官,在受位時,都應受菩薩戒。房融以宰相之身,因深明佛義,因以佛作父,以菩薩為兄,而于受戒后自稱為‘弟子’。
‘同中書門下’的同字,具有兩義:(一)兼同之意。即說房相兼掌‘中書’及‘門下’這左右兩相府的事務。(二)共同之謂,意乃與同僚等共理職事。中書,是職掌帝言御劄。門下,為主理政務。
‘筆受’是以其文筆,潤色經文之意,使章名語法,文理詞義,同致佳妙故此,楞嚴經的行文措詞,都極為優(yōu)美,堪稱諸經之最,各位如有志研學中文,這部經亦足為你們的范本。
‘初序分’,屬于經前的序介起緣,‘正宗分’為闡明經中的宗趣,‘流通分’是經后勸信與流布的文字,安師這一分判,曾得證于親光菩薩的佛地經論,由是可知,梵華高德,所見雷同,故以后的法師皆依此判,而經弘教化。
‘如是我聞’:‘如’是信,亦是指法之辭,指明這部楞嚴經十卷之法,‘是’為這部經所說之法,實在是這樣,‘我聞’實在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如是’,亦是信成就,凡佛所說的經典,都有六種成就:(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為什么以信為首呢?‘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信是道的根源,功德的母親,它能增長一切的善根,信是特別重要的,又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佛法如大海那樣深,沒有旁的方法可以進去,只有信才能深入,只有信才能明白,所以說:‘深入經藏,智慧如?!?/DIV>
你現在坐在這里,聽我講經,一定要有信心,不可有懷疑心,有懷疑心,我講對了,你們還說不對;有信心,就算我講錯了,你們還是說對的,有道理,所以來聽經,不要信自己,要信我。我說:楞嚴經怎樣好,你們相信,同意我的說法,這便是信成就。有信還要有聞,好像我現在講經,雖有信心,但不來聽,要到外邊去游玩,飲咖啡,等到回來時,已講完了,這怎能有聞成就?今天有位白小姐,她抱病還來聽經,這才是聞成就?,F在你們這樣多人,千里迢迢,從西雅圖來這里聽經,亦算有聞成就,我無論如何,會成就你們的信心,和完成你們的聞成就。有信有聞,但沒有時,亦沒辦法來聽經,好像你們有的教書、有的讀書、有的做工,怎能有時間?現在你們一同決定,利用暑假來學中文,和形容佛法,真是太好了,把中文學會,經典亦明白,這是一舉兩得,這就是時成就。有了時,沒有說法主,亦不圓滿,所以就把我從墓里拖出來,本來我叫墓中僧,與塵世隔絕,現在又出來對你們講經說法了。說法有主了,但還要有個相當地方,這叫處,才能成就法會。有了適當的地方,還需要眾人來聽經,譬如有信、有聞、有時、有處、有主講,但沒有人來聽,法會亦不能圓滿,現在你們這樣多人,從很遠的地方,坐飛機來到這里,聚在一起來聽經,這亦是有眾成就了。
在此部經上,佛是主講,處是給孤獨園,眾是諸大比丘,凡佛所說經典,都具有此六種成就。
‘我聞’:這里的我,是阿難自稱,又‘我’的析義,有四種不同的說法:(一)凡夫妄計執(zhí)著的我。(二)外道妄計幻想的神我。(三)菩薩隨世示現的假我。(四)如來法身的真我。凡夫執(zhí)著肉軀是我的,其實肉軀只是臨時的,好比旅店,旅店不能久住,終要搬遷,肉身亦如房屋,房屋壞了,不能長住里面,就要搬家;凡夫不明白,執(zhí)著肉軀是真我,終日為它奔波勞碌,唯求食好、住好、穿好,不知這個臭皮囊是最骯臟的,如眼屎、耳屎、鼻涕、口水,三日不刷牙,便有口臭;四日不沐浴,便有身臭;甚至多出汗的人,一二天內便發(fā)出臭味,再加上大小便,九孔常流不凈,有什么可愛惜的?況且一旦死了,半點人情味都沒有,要去就去,絕不會因為你對它好,它就多陪你幾天,甚至因一句不順耳的話,便生嗔恨,怒氣沖沖,煩惱重重,究竟這個我是誰呢?自己根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反把像廁所一樣污濁的肉軀,裝飾得美麗堂皇,終日為它忙碌,豈不是太枉費?我一生便不為自己忙,只為別人忙,對自己這個臭皮囊,從來不去注意的。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為何阿難還有我?還稱我?其實這只是假我,不是真我;本來是耳聞,為什么不說耳聞而說我聞?耳朵根本不能聞,所聞只是性聞,聞性是常在,耳朵只是聞的門戶而已,我是一身之總,故曰我聞。我聞,亦是說是心聞。這部經典,是我阿難親自從佛聽來的,不是我自造的。
凡夫執(zhí)著有我,所以生分別心,看不破,放不下,怎能得自在?外道妄計有神我,認為我就是神(詳細分析起來太長,現在不講),菩薩有假我,為何菩薩還有假我?菩薩已達無我相,所以明白此身是假,有假才有真,知道有假才會去找真。我人信佛,就是為追求真理,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假的,故要在假的方面,找尋真的,從假我找到真我。真我是什么?就是自性,就是成佛,成佛才是真我,沒有成佛以前,都是假的。凡夫以為自己這個肉身最好,生得又強壯,又高大,相貌一表堂堂,怎可說是假的?但是否能永恒不變、永久生存?如果不能,便是假的,不是真的了。
佛經開始,都用‘如是我聞’四個字,和外道經典不同,外道經首,不安‘阿’,便安‘嚘’,‘阿’,就是無的意思;‘嚘’是有的意思,因為有無不能決定,索性便兩字都安上去。
‘如是我聞’,還有四種意思:(一)息眾疑;(二)遵佛囑;(三)息爭論;(四)異外道。
(一)息眾疑:阿難結集經藏時,升座說法,大眾頓起三疑:(1)因為阿難法相圓滿,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和佛一樣,因此懷疑是否佛再活過來?(2)是否阿難已成佛,才有這樣圓滿端嚴,和佛一樣的相貌?(3)不是阿難、不是釋迦佛,那么是否他方佛來這里成佛?大眾起了以上三疑,等阿難大聲說‘如是我聞’,大眾才消除疑惑。
(二)遵佛囑:遵從佛所咐囑,佛將入涅槃,眾弟子都哭起來,尤其是阿難,他是佛的堂弟,又是侍者,所以泣不成聲,這時有阿那律陀尊者,就對阿難說:‘你不能哭,應該趕快問佛,怎么安排后事?’阿難說:‘要問什么后事呢?’尊者說:‘要請問佛四件事:(1)佛在世時,我等依佛為師,佛滅度后,我等依誰為師?(2)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后,我等依誰而住?(3)佛滅度后,將來結集經典時,一切經典,以何為首?(4)佛滅度后,如何處置惡性比丘?’阿難恍然覺悟,即時請問佛:‘佛滅度后,我們依誰為師?’佛答:‘以戒為師?!謫枴饻缍群?,我們依誰而住?’佛答:‘依四念處為住?!裁词撬哪钐帲浚?)觀身不凈,便不會愛惜身體。(2)觀受是苦,便不會貪圖享樂。(3)觀心無常,便不會執(zhí)著妄想。(4)觀法無我,一切法,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色法,都沒有真我存在。又問:‘佛滅度后,將來結集經典,一切經典的前面,應該用什么文字來代表?’佛答:‘一切經典,當安“如是我聞”,和六種成就,才能表示經典圓滿,及證明是佛所說的?!謫枺骸鹪谑罆r,可以調伏惡性比丘,佛滅度后,如何處置惡性比丘?’佛答:‘默而擯棄?!瘣盒员惹稹床恢v道理的比丘。默擯,即不要理睬他,不要和他說話,他的惡性,就無從發(fā)展,便會慢慢調伏,佛在世時,亦有六千惡性比丘,因為佛能教化、能調伏,才相安無事。
(三)息爭論:阿難還未證四果,當時佛的弟子,多是四果大阿羅漢,老參上座,資格和身份都比阿難高深,如果是阿難所說的經典,大家都不佩服,但若加上‘如是我聞’,大家便知道,不是阿難說的,而是佛所說,阿難的記性特別強,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經典,他都能詳細記得,有條不紊,不會雜亂;現經典前面加上‘如是我聞’,這一切法,都是我阿難,從佛處所聽聞的,大眾才不會有爭論。
(四)異外道:外道經首,多安阿或嚘作為開始,佛則咐囑安‘如是我聞’,以便和外道不同。
【一時】:是什么時候,指佛說楞嚴經的時候,為何不說某年、某月、某日?因為印度歷法和中國不同,所以無法肯定準確時日,故定為一時。前邊‘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現在‘一時’,是時成就,佛是說法主,故佛是主成就。
【佛】:佛是梵語,具足來說是佛陀耶,或布大耶,中國人喜歡讀省文,故簡稱為佛。你們如能明白佛的道理,便可作佛,要想作佛,亦要學佛一樣,一天到晚,都是無憂愁,無煩惱,歡歡喜喜,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亦成佛,如果你們能見一切眾生都是佛,便沒有執(zhí)著,那么你們亦就是佛。
‘佛’有三種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即是自己覺悟,凡夫不覺悟,所以和凡夫不同;覺他則和二乘不同,因二乘只能自覺,不能覺他;覺行圓滿則與菩薩不同,因菩薩只能自覺覺他,還未達到覺行圓滿,佛是三覺圓、萬德備,故名為佛。照此部經文解釋,佛有三種意義,即本覺、始覺、究竟覺,名稱雖異,但意思相同,這是佛大概的意思,如果詳細解釋,則三年亦說不完,現在是科學時代,尤其是在美國,大家都要快,所以我說不例外,不再守舊,不作長篇大論了。
【室羅筏城】:即舍衛(wèi)國的京都,為波斯匿王所在的地方,又叫舍衛(wèi)城。室羅筏是梵語,翻譯為豐德,這是說這國家有五欲財寶之豐,五欲即‘色、聲、香、味、觸’五種物欲,都十分豐富。而且人有多聞解脫之德,多聞,即博學廣聞,多知識之人士;解脫,即不被縛著。以前有一比丘,穿袍搭衣,走到一位老法師面前,誠心地跪在地上求開示,老法師問他來做什么?他答:‘來求解脫之法?!戏◣熣f:‘誰縛著你?’比丘一想,實在無人縛我,為何求解脫?因此豁然開悟,解脫亦是修行容易成就的意思。
【只桓精舍】:只即只陀太子,桓是樹林,金剛經上說,祇樹給孤獨園,就是這個地方。精舍,即美麗精致的房子,這個只桓精舍的因緣如下:舍衛(wèi)國有一位大富翁,名須達多長者,聽說佛在某處講經說法,就生起大歡喜心,即刻要往見佛,在夜半起身的時候,看見明亮如晝,知道這是佛光所照,及行至城門,城門本來還鎖著的,佛見他這樣誠心,便用神通,打開城門,長者更加感動,及見佛后,聽佛說法,更加高興,便問佛:‘你有這樣多弟子跟隨,究竟住在什么地方?’佛答:‘居無定所?!词沁€沒有適當的地方。長者便發(fā)心,建一精舍,供養(yǎng)佛及諸弟子居住,因此到處找地,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園,認為最理想、最適合,即向太子商量,太子問:‘要購祇園做什么用?’答:‘要蓋精舍,供養(yǎng)佛住。’太子和他開玩笑說:‘如果你能以金磚鋪滿我的園地,我便奉送。’長者回家,便將所藏金磚,運至祇園,鋪滿園地,太子說:‘我只是和你開玩笑,我怎會賣祇園給你?’長者說:‘你現在身為太子,但將來要做君王,“君無戲言”,怎可開玩笑?怎能失信用?’太子沒辦法,就說:‘園地是你鋪的,就送給你,但樹根還未鋪到,依然是我的,不過我說不要,現在就讓我們二人,一齊建精舍,供養(yǎng)佛居住。’長者只得同意,便接受太子所說,這是蓋祇園精舍的因緣。長者又名給孤獨,他是一位慈善家,專門救濟鰥、寡、孤、獨的人,老年人而無妻叫鰥,老年而無未叫寡,幼年而無父叫孤,老年而無子叫獨,長者專門救濟這些可憐人,所以名字叫給孤獨。只陀的意思是戰(zhàn)勝,當他出世時,剛遇他父王出征作戰(zhàn),勝利回國,所以賜他的名字為戰(zhàn)勝,祇園精舍就是釋迦牟尼佛和弟子所住的處所。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賢首宗所判,這教為十門分別,上面所說九門,已經講完了?,F在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乃至于最后品,是‘別解文義’,這是第十門。在別解文義里面,‘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室羅筏城,只桓精舍’,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乃至諸大阿羅漢,諸大菩薩,是眾成就。佛所說經典,并不是雜亂無章,而是都有此六種成就,才可以成立講經法會,若沒有此六種成就,就不能說法。
【與大比丘眾】:‘與’,即同或共,大比丘是修道將要證果之比丘,比丘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三種意思:
(一)乞士:沿門托缽化緣,乞食的方法不是說這有有錢就向他乞食,那家無錢便不向他乞食,是不論貧富,平等乞食的,所謂:‘不越貧而從富,不越*而從貴。’
(二)怖魔:比丘登壇,受比丘戒的時候,有三師七證。三師即得戒和尚、羯摩和尚、教授和尚。七證是七位尊證,保證你不破齋犯戒,授戒時,戒師問你:‘已發(fā)菩提心否?’答:‘已發(fā)菩提心。’又問:‘你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時候,就有地行羅剎,巡察善惡之神,便高聲贊嘆,佛界處又增加一位僧寶,魔界處反減少一位魔眷,這樣互相傳播,由空行夜*,傳至天行夜*,輾轉贊嘆,又傳至第六欲天,魔王聽后,就生恐懼,恐懼成佛者眾,而自己魔眷又減少,故此比丘叫怖魔。
(三)破惡:破煩惱無明之惡。比丘因具有此三種意思,按翻譯規(guī)則,多含不翻,所以依然保持梵語,沒有譯成中文。
【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最初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陳如五人,次度迦葉三兄弟,他們帶同徒眾一千人來皈依佛,再次度舍利弗和目犍連師徒二百人,再度耶舍長者子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去了零數五人,故成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以前都修外道,勤苦而無得益,后來遇佛教化而成道,因感佛恩,故常跟隨佛在一起,叫‘常隨眾’,‘眾’——三人以上才稱眾,現在有千余人,所以叫眾。
金剛經上之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時,佛做忍辱仙人,在山上修道,修忍辱行,適遇歌利王帶文武百官,宮娥妃嬪,到山上游玩打獵,這些宮娥,在山上各處游玩,看見一位老修行,坐在樹下不動,覺得奇怪,便問老修行:‘你在這里做什么?’答:‘在這里用功修行,修持佛法?!瘜m娥根本沒有聽見佛法,不知什么是佛,因好奇心起見,便都走來圍著老修行問法。這時王打獵回來,見宮娥都不在,便四處找尋,看見眾宮娥,原來都圍著老修行,很親匿地在談話,便生起妒忌心,以為老修行引誘了他的妃嬪,一怒之下,便責罵老修行:‘為何引誘我的妃嬪?’老修行答:‘沒有,我只在這里修行,和他們說點佛法而已。’王問:‘什么修行?’答:‘修忍辱行?!鯁枺骸裁词侨倘栊??’答:‘人們怎樣對我不好,我都能忍辱。’王不信說:‘你能忍辱?我現在便先試你。’遂將他的耳朵割下,問:‘是否生嗔恨心?’答:‘不生嗔恨心?!踉賹⑺谋橇焊钕拢扇艘啻鹫f:‘不生嗔恨心。’王再截下他的四肢,仙人依然說:‘不生嗔恨心。’王怒說:‘你根本打妄語,我不相信你一點嗔恨心都沒有!’于是老修行便發(fā)愿:‘我若不生嗔恨心,則我的耳、鼻,和四肢都會即刻恢復生長,如果我有絲毫嗔恨心,則耳、鼻和四肢不會再生長?!l(fā)愿后,果然耳、鼻,和四肢都恢復如舊,王見之大駭,以為是妖怪。這時候,護法天神大怒,便降狂雨、冰雹來打歌利王,老修行又發(fā)愿:‘愿護法善神不要發(fā)怒,不要責罰他,將來我成佛,一定先度歌利王。’所以佛成道后,便先度憍陳如五比丘,憍陳如即歌利王。我們修道要發(fā)愿,一定要發(fā)對人好和度人的愿,切切不可發(fā)害人、殺人的愿,否則便殺殺不已,循環(huán)不息,如果發(fā)愿度他成佛,將來大家都成佛,都得到常寂光快樂,多么好!所以即使人們對你不好,你亦要對他好,你看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辱罵、割截身體,仍發(fā)愿要先度他,這種精神,多么偉大!我們學佛,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那種偉大的精神。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這些大比丘,都是菩薩示現比丘身,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瘍冗吽械亩际瞧兴_心腸,外邊所行的是小乘法,心里所具的是大乘根性,這句是贊嘆各大比丘,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什么叫無漏?無漏是沒有漏,即是沒有欲漏、有漏、無明漏三種,有漏就會墮落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我們現在是住在欲界,都有欲望,欲望有二種:物欲和色欲,物欲是貪圖一切享受,如住小屋,想要有大屋,有小車,還望有大車;有車又想要飛機、游艇,總之這些欲望是無窮無盡,不會滿足的。欲望是從哪里來的?是從無明來的。色欲,即貪圖美色,雖然現在是民主國家,法律不準重婚,但還有很多人在外邊亂搞,甚至三妻四妾還不夠,有些土皇帝還要有數百個美女,收在宮里,這實在太不平等,太貪而無厭了!這都是被色欲所迷,被物欲所動搖,都叫做欲漏。
色界亦即有漏,什么都有,貪圖有,有得太多保持不住,便有漏洞,故叫有漏。無色界即無明漏,無明是煩惱的根本,是最大的漏,如果能斷除無明漏,就不會有欲漏和有漏,亦不會淪落于生死。
這些大阿羅漢都已證果,都得到無漏,不會再漏到三界去,證初果的叫小阿羅漢,證四果的叫大阿羅漢,如果不肯再向前修行,得少為足,便成為定性聲聞,所以要回小向大,再前進精修,才能證到菩薩果位。阿羅漢是梵語,含有三種意思:(一)應供;(二)無生;(三)殺賊。
(一)應供:就是應受人天供養(yǎng),小阿羅漢只可受人天,即天王、國王供養(yǎng);大阿羅漢可以受世間、出世間,即可受超出六欲天之諸天,及諸菩薩之供養(yǎng);比丘只可受人間供養(yǎng),不能受天人供養(yǎng);小阿羅漢已斷三界內的煩惱,故可受天人供養(yǎng);大阿羅漢則斷三界外之煩惱,故可受諸天及菩薩供養(yǎng)。
(二)無生:即已得到無生法忍。
(三)殺賊:殺盡無明賊。
這些大阿羅漢于過去生中已經成佛,因為要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所以現比丘身,做阿羅漢,跟隨在佛的左右。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于國土。成就威儀。
【佛子】:并不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侯羅而言,而是指諸大比丘、諸大阿羅漢。戒經上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眾生受了佛戒,能精進修行,等到覺悟了,便有成佛的資格,亦就是佛的弟子。法華經上說:‘從佛口出,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皆堪作佛。’為什么從佛口出呢?即是從佛法教化而開悟的人,所以從佛法里邊生出來的人,皆可稱作佛子。
【住持】:什么是住持呢?住是住在佛法上,持是依照佛法來修持,依此部經的意思則是:‘住如來藏性上,持究竟堅固力?!@些佛子都可以住持佛法,使佛法能延續(xù),不會斷絕,在各佛寺里,方丈亦名住持,就是這個意思。
【善超諸有】:皆能超出三界、二十五有,善超,就是不在三界之內,不為諸有所拘縛,來去自由,諸有就是三界有生死,有首偈頌這樣說:‘四洲四惡趣,梵天六欲天,無想五那含,四定并四禪。’在欲界是十四有,在色界是七有,在無色界是四有——共二十五有。
【能于國土】:所有十方國土都可以來去自由,他們都是證果的阿羅漢,有大神通,能飛行變化,所以什么地方都可以來去無礙。
【成就威儀】:成就,即是成功,成就什么?成就威儀!有威可畏曰威,有儀可象曰儀。這些大阿羅漢,一舉一動,都和別人不同,令人看見,都生恭敬佩服之心,他們已是目不邪視,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目不看三尺以外的東西,總是回光返照,萬分莊嚴,這便叫做‘成就威儀’。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凈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這八句經文是贊嘆各大阿羅漢,具四種美德:‘慧、戒、慈、悲’。
【從佛轉輪】:從是隨從,時常隨從佛弘揚佛法,幫助佛來轉大法輪,教化眾生。輪有摧碾之功,即可推崇碾旁門外道,將彼邪見摧破,亦可摧碾眾生的粗細煩惱,又有運載的意思,把眾生從生死海,運載到覺他的彼岸。
【妙堪遺囑】:他們都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皆堪受佛遺囑,作宏法利生的事業(yè)。有智慧才可教人,這兩句是贊他們的慧德。
【嚴凈毗尼】:毗尼是‘戒律’的總名,嚴以治身口,凈以治心意,嚴是嚴格,不但大戒能嚴持,就是小戒亦不違犯;凈即清凈,已經斷除一切惡,如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如果還記得我已斷了多少惡?多少惑?這不算清凈,要根本都忘記了,才算清凈。
【弘范三界】:弘是宏大,范是師范、模范,即是說他們持戒清凈,堪為人天之師、人天的模范,這兩句是贊嘆他們的戒德。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應身即化身,化身無量無數來度眾生,如觀世音菩薩,隨眾生的種類而現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者?即說何法。能普度眾生,同出愛河,同登彼岸,這兩句話是贊嘆他們的慈德。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拔’是提拔,如果眾生,陷于愛欲煩惱污泥,不能得出,則提拔之,令其出離愛欲煩惱?!疂蔷葷?,如果眾生沉滯于生死海中,則救濟之,使其脫離苦海,而登涅槃彼岸。未來是不僅現在,乃至盡未來際都救濟眾生,眾生因為塵累太深,客塵太重的緣故,無法自由,如果無塵累,則能超越三界,要到太空月球上隨時可去,不必坐火箭,不怕有地心吸力,‘悲’能拔苦,這兩句是贊嘆他們的悲德。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yōu)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大智舍利弗】:舍利是梵語,意思是鹙子,因為他母親的眼睛很明亮,好像鹙鷺鳥一樣,弗是子的意思,舍利是母名,即是說舍利所生之子,所以名為舍利弗。他住母胎時,就能托母親之口,和人辯論,出生后才七歲,就能辯勝諸論師,智慧無窮,所以叫大智,他是智慧第一。
【摩訶目犍連】:摩訶譯為大,目犍連,譯為采菽氏,姓也,他的祖先,入山修道,采菽而食因以為姓。從佛出家者甚多人,故加一大字,以區(qū)別和別人不同。本來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意思是無所節(jié)樹,因父母年老無子,禱告于大樹后便生下他,所以叫他做無節(jié)樹,目犍連是神通第一。
【摩訶拘絺羅】:譯作大勝,是舍利弗的舅父,最喜歡辯論,平日常和姊姊辯論,每論必勝,等到姊姊懷孕后,辯論不如姊姊,因此他知在姊腹內,必是有智慧的人,托口代辯,他恐怕將來外甥出世,自己身為舅父,辯論反輸出外甥,豈不是件大慚愧的事?因好勝心強,所以便往各處學處道,以便回來和外甥辯論,那知學成回家時,外甥已跟佛出家,所以便往佛處要和佛辯論,最后辯輸了,遂亦跟佛出家,拘絺羅是辯才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譯為滿愿,是父名,彌多羅尼翻譯作慈女,是母名,以父母二人之名為名,所以叫滿慈子。他是說法第一,善說諸法,一樣經典,由他講說,便天花亂墜,地涌金蓮,令人佩服。
【須菩提】:譯為空生,他出生時,家里的庫藏財寶,都沒有了,都變空了,所以叫他作空生,但過七天后,庫藏財寶復現,所以又叫他作善現。父母覺得奇怪,便往問卜占卦,看看孩子將來如何?一卜之下,得到既善且吉之卦,所以又取名善吉,在金剛經上,他是當機眾,明白佛所說空性的道理,他是解空第一。
【優(yōu)波尼沙陀】:優(yōu)婆尼沙陀,譯為塵性,本來是無常,本來是空,因此悟道,所以叫這個名字。
【等,而為上首】:等,不是單單這六位比丘,而是還有很多比丘,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人在內,只是這六位比丘,資格最老,道德最高,所以坐在前排,為眾人之上首,即是以這六位大比丘的名字,來代表所有的大阿羅漢、大比丘,而為上座首領。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又有無量無數這么多的辟支佛和大阿羅漢,辟支佛具兩義——緣覺和獨覺;無學是證到四果無學位,不再前進,亦即是定性聲聞;什么叫緣覺?佛出世時,跟佛修十二因緣而悟道,叫‘緣覺’;獨覺是無佛出世時,自己在深山幽谷中修道,春看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察萬物自生自滅而悟道,叫‘獨覺’。
什么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老死滅——這是還減。因為明白斷滅這十二因緣的道理而證道,故叫‘緣覺’。
【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初心即初發(fā)心之二乘有學,還未至無學果位者,這些緣覺和獨覺、有學和無學,聞知佛已成道,正在講經說法,乃從深山幽谷、十方世界,一同來到佛所住的地方,他們同來是臨時云集,而不是時常跟隨眾。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屬即附屬,諸即眾位常跟隨比丘,意思是適遇休夏之時,要來附屬眾比丘,作自恣法。休夏即止夏,佛制比丘,結夏安居,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為期三個月,只信在一個地方,不到別處去,因夏天氣候十分炎熱,尤其是在印度,更加炎熱,路上蟲子尤多,為養(yǎng)成自己的慈悲心(如愛護一切生命的緣故),所以佛制結夏安居的規(guī)例——即是不到各處跑,以避免踏死地上的小生命?!皂А侨齻€月圓滿后,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為自恣日,大家都要共同來檢舉各人的過錯,換言之,即坦白地自行陳說自己過錯,如果自己不知道,便要恣任僧舉,請大家說出自己的過錯,以便懺悔,大家互相勸勉、互相警惕、互相改過自新,‘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后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自恣的意思。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不但有二乘,聲聞和緣覺,還有十方菩薩,十方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共為十方,上方有菩薩,下方亦有菩薩(即地藏王菩薩)。菩薩在上面已經解釋,現在只略說:菩薩即菩提薩埵,菩提意思是覺,薩埵意思是有情,即覺悟有情,亦可以說有情里面的覺悟者,他自己已經覺悟,還要去覺悟他人;又能自利利他,但未至覺行圓滿,這是菩薩的意義?!蓻Q心疑’,咨是請問。決是決斷,即是有不明白的道理,自己不能決定,故來請求佛解決心中的疑問。
【欽奉慈嚴,將求密義】:欽奉,是欽敬奉事,亦即是敬順無違背的意思。慈嚴,是慈悲兼嚴肅。將求,是欲求。密義,即密因了義。這是說十方諸菩薩,都抱著恭敬而奉從的心,來聽即慈悲又具威嚴的釋迦牟尼佛宣說楞嚴經密因了義的道理。
你們現在有機會聽楞嚴經,這是你們有大善根,和佛有大因緣,才能聽到這密因了義的道理,千萬不可自暴自棄,以為菩薩都不懂,那太難了,不要耽誤時間,不如早點退席,那是大錯特錯了!你們現在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不必從十方那么遙遠的地方來,近在眼前,便可聽到楞嚴經的密因了義,如能明白,依法修行,將來開悟,也是菩薩啊!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即時,即當說楞嚴經的時候,也是師資道合的時候。如來即釋迦牟尼佛,便展開坐具,恬靜慈祥地安坐,令人見到就生歡喜心、發(fā)菩提心。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為這個楞嚴法會,為所有的聽眾,來宣說指示這深奧的密因了義,奧是奧妙,是不容易明白的道理。
【法筵清眾,得未曾有】:在這個說法的筵席上,所有的聽眾,都是清凈其心、清凈其身,沒有不干凈的,他們都飽餐法筵,親自聽聞所未曾聞過的妙法。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迦陵,即迦陵頻伽鳥,翻譯為妙聲鳥,此鳥未出殼時,已經會鳴叫,出殼后,聲音更響亮和雅,令聽者歡喜,所以亦叫仙鳥。佛曾為忍辱仙人,也名大覺金仙,所以形容佛的聲音,好像迦陵仙鳥一樣美妙,令人喜悅;同時佛的聲音,遍滿十方世界,只不過有緣的眾生才能聽見。有一次,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想試佛的聲音能達多遠,就用他的神通力飛越恒沙國土去,結果發(fā)現佛的音聲仍如同近聞一樣無有邊際;后來到了東方佛國,其國眾生,身體十分高大,幾乎有十余丈高,飯缽約有馬路那樣寬,目犍連就用神通,飛到飯缽的邊緣上,看他們吃飯,眾弟子問其佛說:‘為何這條細蟲,它的頭好像人頭一樣?’佛答:‘你們不可輕視他,他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神通第一呢!’東方佛便問目犍連:‘為何來到這里?’目犍連答:‘要試佛的聲音有多遠?’東方佛答:‘佛音無窮盡,不是你所能測度的。’目犍連聽后,只得飛回本國。
【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恒是恒河,是印度最有名的大河流,譯意是‘天堂來’。因它發(fā)源于雪山頂之阿耨達池,源流高而長,故叫做天堂來,恒河寬四十余里,它的沙子細得好像面粉一樣。恒沙菩薩這是譬喻菩薩之多,好像恒河沙粒是不可以數盡的。那么多的菩薩都來聚集道場,擁護楞嚴法會。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文殊’譯為妙德,亦譯為妙吉祥,他在眾菩薩之中資格最老,道德最深,智慧第一,故為眾菩薩這首座。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波斯匿,翻譯為月光,因他是和釋迦牟尼佛同日出生,當是時有一種毫光,遍照全國,他的父親不知道這是佛陀降生的祥瑞,而以為是兒子的福德所感召,因此為他取名叫‘月光’。
【諱日營齋】:諱即避諱,古時父母死亡之日都避免提起,恐怕一提起更加傷心,故曰諱日。七月十五日,為佛歡喜日,亦即僧自恣日,若在這天營齋供佛,做種種善事來超度先人,能使先人離苦得樂,從地獄超生到天上。七月十五日,亦是盂蘭盆節(jié),當目犍連最初得到六神通的時候,頭一件事便觀察自己的母親,究竟生到什么地方去?一看之下,才知道母親已墮地獄,因他母親在生,不信在寶,又慳吝不肯施舍,又殺生,食了很多魚鰲蝦蟹,因為這種罪過,所以隨餓鬼地獄,目犍連便趕快地拿一缽飯,送給母親吃,但當其母拿飯,放進口中時,飯即刻化為火炭,根本不能吞食。目犍連雖有神通,亦無法救母。一焦急之下,即趕回佛前,求佛慈悲救度他母親。佛說:‘你母因毀謗三寶,和犯殺生之罪,現在墮在地獄,不是你一人的力量,能夠救度,應該請十方高僧,設盂蘭法會,設齋供養(yǎng)三寶,大家一齊誠心念經,才能救度你母親?!筷B依言就在那天,設齋供養(yǎng)三寶及十方高僧,方能救了母親脫離地獄之苦,故相傳至今。每年七月十五盛行盂蘭盆法會,超度七世父母。盂蘭是梵語,譯意為解倒懸,比喻餓鬼在地獄,好像倒掛一樣,非常痛苦,盂蘭就是專門解救倒懸之苦;營齋,即營辦齋菜,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在這天供養(yǎng)三寶,功德最大。故波斯匿王亦就在這天供齋,做了很多齋菜,來供養(yǎng)佛。
【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宮掖,是王宮左右掖庭,也就是偏殿,正殿是處理國事,發(fā)號施令之寺方,故不宜用齋,波斯匿王親自出宮迎接如來,引至偏殿。
【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珍是珍貴食品,饈是已煮熟之菜,準備了很多最珍貴的菜肴,都具無上妙味。同時還親自迎請諸大菩薩應供作陪。
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城中還有長者居士,長者需具十種德行,才堪稱長者:(一)姓貴:生于貴族。(二)位高:地位很高,做官之類。(三)大富:財產豐富。(四)威猛:威風凜凜,性格勇猛,慷慨好義,不是優(yōu)柔寡斷,拖泥帶水。(五)智深:智慧十分高深。(六)年耆:年紀已高,所謂‘年高德劭’。(七)行凈:行為特別清凈,亦即戒律嚴凈。(八)禮備:禮貌周到,沒有驕傲怠慢,看不起人的態(tài)度。(九)上嘆:在他上面之人,贊嘆他的德行。(十)下歸:在他下面的人,愿歸順他、擁護他,也就是眾望所歸。居士,即居家修道的人。
【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各長者居士,同時亦預備很多豐富的齋菜,并虔誠地站在門口,等佛及諸大德高僧,前來應供。佛就敕令文殊師利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和眾阿羅漢,分開數隊,到各齋主家里應供,佛雖有千百億化身,但亦不會因眾齋主之請,而化身前往,所以就命文殊師利菩薩,代表前往應供。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游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獨歸。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游未還,不遑僧次】:只有阿難在很早時已被遠地齋主所約請往應齋。別請,是單獨請他一人,本來出家人,不能獨自外出,尤其在自恣日,這已經是犯規(guī)。他因赴遠地應供,回來時,又趕不及參加文殊師利菩薩分派眾僧,及諸阿羅漢,應供班次。不遑即不及。
【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獨歸】:上座有四種:(一)生年上座,年齡較大;(二)戒嚴上座,受戒廿年以上,同時又能嚴持戒律;(三)福德上座,?;壅邎A滿;(四)法性上座,已明白法性的道理。阿阇黎,譯意是軌范師,堪做眾人的師范。阿阇黎有五種:(一)出家阿阇黎,跟他出家,為你授沙彌十戒;(二)授戒阿阇黎,教導你怎樣求戒;(三)羯磨阿阇黎,為你懺悔過去罪業(yè);(四)依止阿阇黎,親近他,依他學佛法;(五)教讀阿阇黎,教經文教咒語等。阿阇黎亦具監(jiān)視的意思。
本來出家人外出,應該有二人或三人做伴,單獨出門不合律制的。最要緊的有上座,或阿阇黎同行,才不易受魔障。如果有真正定力,那么,單獨出門亦可以。阿難還沒有定力,又無上座和阿阇黎同行,所以途中,獨自一人回來,沒有人陪他,幫助他,才發(fā)生下面著魔之事。不過我們亦要感謝阿難,如果他不出毛病,我們亦無機會聽楞嚴經;世尊亦不會說楞嚴經,教導我們修正定方法。
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zhí)持應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阿難獨自回來,沒有趕上分派,前往齋主處應供,所以這天無人供養(yǎng),他只得自己托缽,在室羅筏城,順次挨戶求乞?!畱鳌?,梵語缽多羅,即出家人受食之缽,也叫應量器,應自己能食多少,就化多少,不能過多。按佛制:沿門求食,不能超過七家,如無人供食,當天就要挨餓。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為齋主。無問凈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發(fā)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阿難心中希望,最后之齋主能布施。檀是布施,布施者能超越生死,故出家人叫布施者為檀越。不論是凈與穢、貴和*,剎利即剎帝利,翻譯做王族,旃陀羅翻譯作屠戶,即以屠殺為職業(yè),印度貴*分得很清楚,所以屠戶出外時,要鳴鈴持幟,不和良民同道而行,故稱為微*種族。阿難因要效法佛菩薩行平等慈心,乞食方法不擇卑微下*之家,一心只是為眾生種福,發(fā)愿成就一切眾生,所求無量無邊功德,皆能有求皆應,遂心滿意。
出家人叫福田僧,在家要求福、種福,必須要供養(yǎng)福田僧。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阿難因為知道,以前世尊,亦曾訶責過須菩提和大迦葉,為小阿羅漢。因為須菩提,專化有錢的人,認為有錢的人應該多種福,來生才能得到福報,所以他就舍貧乞富。大迦葉思想和他相反,認為窮人太苦,應該多代他們種福,做善事,使他們來生能得到富貴,如果不幫他們種福,那么,來生豈不是更加貧苦?所以他就舍富乞貧。
我想大迦葉是專修頭陀行,食人所不能食,受人所不能受,忍人所不能忍,讓人所不能讓,對食物方面,不大注意,故?;F人。須菩提可能注重飲食,有錢人食剩的東西,都比窮人好呢!
世尊知道這二位弟子,心里存有窮富的分別,不能普遍行平等慈悲,所以責他們?yōu)樾〕税⒘_漢。阿難非常佩服如來所說,不應該有選擇分別的心,而應行平等乞食的方法,世尊是大開方便門,一點都無遮障,還可以消除眾人的疑謗,度即度脫,亦即消除之意,使眾生沒有懷疑和誹謗,大家都生歡喜心來布施。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阿難經室羅筏城隍,古時之城外,都有一條濠溝,隍是城外無水之地,徐步即慢步行過城門,郭門即城門。這時他端嚴地整頓威儀,有威可畏,有儀可像。目不斜視,耳不旁聽,恭敬而嚴肅,一點不馬虎、不放逸,來專修沿門乞食的法門。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
這時候阿難因為次第乞食,而經過淫室,即是女人賣淫的地方,是很不干凈之處。他便遭遇到巨大力量的虛幻迷術了。虛幻是不真的邪術,‘摩登伽’翻譯為下*種,是其母名。此女名缽吉諦,譯為本性,意思是她雖墮落為淫女,但本性仍未失。娑毗迦邏譯為黃發(fā),是外道之一種,專修一種邪咒,叫先梵天咒,其實他乃冒充是先梵天所傳授之咒,令人相信。
阿難相貌生得十分圓滿,和佛差不多。面白如霜,皮膚柔和而細嫩。伽女被他的英俊美貌所迷,即刻求其母,成就他嫁與阿難。其母看阿難是佛弟子,又是出家人,已斷受離欲,又怎能與女人結婚呢?故勸女不可有此種妄想。但伽女苦求,一定要嫁與阿難,否則情愿自殺。其母不得已,乃用邪咒,把阿難迷惑了。
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阿難一向是注重多聞,不修定力,故他雖已證初果,但定力還不足,終被邪術所迷,而至神魂顛倒,不知不覺便入淫室,伽女就到阿難身邊,用手親撫阿難,眼看即將毀壞他的戒體的時候。
出家人受戒后,就得清凈戒體,這戒體不能毀壞,一旦毀壞,就好像生命斷絕一樣,所以出家人最重要不可破戒,一破根本大戒就不如死。
為何伽女對阿難一見鐘情?甚至連生命都不要,而只要阿難呢?這是因為過去五百世中她與阿難為夫妻,愛習未忘,所以一見就生愛心,亦是其宿生因緣的種子,使伽女什么都不要,而要阿難做她的丈夫。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愿聞法要。
佛每應供完緣起,照例要為齋主說法。但這次卻是例外,因佛已知阿難被邪咒所迷惑,不能擺脫,在他將要毀壞戒體的時候,即趕快旋歸。當時波斯匿王,和長者居士們,都不知道發(fā)生何事?為何佛這樣趕快回去呢?一定是要發(fā)表什么重要的道理吧?大家為了想明白佛法的真諦,故便一齊跟隨佛回只桓精舍。
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
當世尊回只桓精舍的時候,便從他的頭頂上,放出百種寶光,每種寶光,都放出無畏光明,亦即大威德光明,這種光明可以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的邪術邪咒。從寶光中又生出千葉寶蓮。在寶蓮上又有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來宣說秘密神咒——即楞嚴咒。此由化身佛來宣說,表示是密因里之密因,咒王中之咒王,所以楞嚴咒特別重要。學佛者應該把楞嚴咒學會,才不虛度此生,如果學不會就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希望你們每個人都把楞嚴咒背熟,才不枉費你們從西雅圖而來學佛法的誠心,如果學十余年亦值得,因為這確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沒有比這更高、更深,切不可失之交臂!阿難已證初果,還要受女難,還得用楞嚴咒來救他,何況我們是凡夫呢?所以你們一定要把楞嚴咒學會,如此不但可以了生死,還可以免除魔難、災禍,救度眾生。
現在講結跏趺坐公案:結跏趺坐,即盤雙腿而坐,先將右腿放在左腿上,然后再將左腿搬在右腿上。
以前有一位趕經懺的和尚(趕經懺就是超度亡魂,誰家有死人,就專門前往念經拜懺,來超度亡魂),有一天,念完經回廟的時候,經過一鄉(xiāng)村,其時天已黑,被一犬追吠,有一婦人就問:‘誰呀?’其夫從窗口一望,便答:‘噢!是趕經懺鬼!’他心里納悶,為何不叫我趕經懺神仙,而叫我做鬼呢?及行至橋邊,天適下雨,就在橋下暫避。同時結跏趺坐,以便休息。忽然看見有二個鬼經過,其中一鬼說:‘這里有個金塔,金塔里面,有佛的舍利,我們趕快叩頭,就會消除業(yè)障。’于是二鬼一齊叩頭,叩了一會,趕經懺鬼腿痛,就把雙腿放開,改為單跏趺坐,右腿在上,左腿在下。這時,一鬼說:‘為何金塔變成銀塔?’另一鬼說:‘不管它金塔或銀塔,我們依然叩拜?!蠹s過了半小時后,腿又痛,便將兩腿伸直。二鬼一見,便說:‘這是泥巴不必拜。’便要打他,駭得他趕快雙跏趺坐,鬼又說:‘咦!又變成金塔,這真是有佛的舍利,才會這樣變化無窮,我們還是趕快叩頭吧!’
趕經懺鬼心想:‘原來結雙跏趺坐,就是金塔,單跏趺坐,就是銀塔,不坐,就變成泥巴,還是要趕快修行啊!’從此以后,他就不再趕經懺,而專心一意,埋頭苦干,一修便修成功,后來人們取他的名字,叫做‘鬼逼禪師’,如果沒有鬼逼他,要打他,他還是拖拖拉拉,耽誤時間,不肯修行,被鬼逼后,才肯精進苦修,這是鬼幫忙分開悟成道,故叫‘鬼逼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