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時期,僧俗欲持凈戒,很不容易,尤其微細戒,時時違犯,經云:‘末法,見佛弟子雖受佛戒,犯戒情形如雨下。’一滴雨喻犯一戒,造罪無量,故須常自省察,生慚愧心,虔誠懺悔,盡量做到‘恒住凈戒一切功德’。
辛三、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懺悔乃盡未來際事,二六時中,不忘所修,滅罪增福,就是懺悔。
勤修懺悔,將來成佛,國土清凈,光明無量,無惡道名,猶如極樂。現求懺悔,罪業漸消,便能轉五濁為人間凈土。
庚五、隨喜功德分三
辛一、牒五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所謂‘隨喜功德’者,隨己之見聞,無論善之大小,乃至一毫一塵,都生歡喜心。他行善,我生喜,雖非親為,功德無異!
本愿主要在除凡夫嫉妒心,嫉賢妒能乃凡夫通病,除非圣賢乘愿再來,否則難免,輕重而已。如見人生意好,就眼紅,認為財神爺不公平。見他遇難,則幸災樂禍,期好事向自己,壞事與他人,標準的自私自利,此心不除,懺不能凈,故行懺悔者,必修隨喜德,兩相輔持。
辛二、釋行愿相分四
壬一、隨喜諸佛德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盡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無量諸佛,從初發菩提心,為求一切智,究竟圓成佛果,累劫精進,廣修眾善,福聚如海。因地修行時,修布施度,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在‘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頭目手足’。歷盡一切難行苦行,行內外施,毫無懈倦。
此乃不退轉菩薩境界,我們應發心學習,如禪宗二祖,斷臂求法,為法舍身;世尊往昔作雪山童子,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為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半偈,舍身羅剎。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佛‘當下聞道,當下死可矣!’更勝一籌,更加積極!類此,不勝枚舉。何以如是苦修呢?為圓滿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波羅密門,循序證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各階位的智慧境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成佛后,說法度眾,化緣盡,入涅槃,荼毗之后,遺留舍利,分布十方供養,普令眾生,滅罪生善。所有功德,我皆隨喜。這點容易做,佛功德愿隨喜。
壬二、隨喜六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十方世界,六道及胎、卵、濕、化四生,種種類別的眾生,所有功德,乃至一塵之善,我皆歡喜贊嘆。
天、人有功德可隨喜,無庸置疑,地獄眾生,何善之有?功德有性德、修德,彼無修德,本具性德未失,應生隨喜心。鬼道輕者,也有少分功德,性德猶在,仍須隨喜。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今人弒父母,忤逆爹娘,卻時有所聞,反不如畜生;犬護主、燕守節、蟻合群,禍福與共,螞蟻是‘義’蟲,遇外侮,傾巢而出,故螞蟻爭斗,死傷慘重。人卻往往不如禽畜,好東西自己吃、偷著吃,逢事畏首畏尾,名為萬物之靈,實際,衣冠禽獸者不少。細思之,畜生道眾生有許多讓人隨喜學習的地方。
壬三、隨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聲聞’,有四向四果。‘辟支佛’譯緣覺或獨覺,修十二因緣開悟名緣覺,出無佛世,觀無常悟道,謂獨覺。不論聲聞、緣覺,正在修行,未得道前是‘有學’,已斷惑證真,稱‘無學’,皆具出世功德,都應隨喜。
壬四、隨喜菩薩德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從初發心至等覺,一切菩薩,志求無上佛果,因地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廣大功德,我皆隨喜修學。
四種隨喜,最難是人與人之間的隨喜,須勉勵加強修習。因地隨喜,能除嫉妒障,生生世世,眷屬和樂,將來成佛,萬善莊嚴佛土。
辛三、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念念不斷懺悔,時時刻刻隨喜,盡未來際,直至成佛。
庚六、請轉法輪分三
辛一、牒六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
請轉法輪即請佛說法。如悉達多太子,夜睹明星,成等正覺后,大梵天王請佛說法,垂示眾生。學佛行菩薩道時,若幸逢修行成佛者,愿作最初請佛說法之人,宗旨在此,兼含請住劫善知識轉妙法輪,令正法久住。
輪者,運轉義。常轉法輪于眾生心中,令破迷啟悟。今人將法輪化為形相,作佛教標志,圖有八支,表八正道,是佛法根本教義,奇怪的是輪須圓方能轉,支伸于環外,如何運轉?我認為在內便可,在外反成阻礙,怪不得末法時代,正法欲轉乏力,或許設計者另有其義,我識淺,不明其妙吧!
輪,又具摧碾義,能碾壞諸物,表佛法轉入眾生心中,能碾除煩惱。此處重在運轉,傳燈續慧命。
辛二、釋行愿相分二
壬一、舉所請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獲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盡十方世界,磨成微塵,‘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每一微塵現無量佛國,此乃小中現大,一中現多。‘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每一佛國,念念有無量佛剎微塵數佛,成等正覺。
小中現大,大中又小中現大,義同第一愿所禮境,第三愿所供境,但文字較詳,有三重無盡,顯佛境界不可思議!
佛為利生而出世,故每尊佛都有從初發心至等覺的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聞佛說法。一一佛,我皆至心懇切,請轉法輪。
壬二、明勸請法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而,轉語詞。
我一一皆以清凈三業,備具種種禮儀,如合掌、頂禮、繞佛、長跪等,殷重懇請諸佛,廣演最勝微妙之法,利益人天。
辛三、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盡未來際,殷勤勸請;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恒久無歇。
請轉法輪,除慢法障,得廣學多聞,智慧如海。將來成佛,國中風吹鳥鳴,水流華飄,皆演妙法,儼如西方極樂世界。
庚七、請佛住世分三
辛一、牒七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圭峰大師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壽者;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古人釋此偈云:‘眾生心凈,見佛常住。’所謂‘眾生心垢凈,菩提影現中。’心若凈,佛則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槃。’佛本不生不滅,隨機應現,心垢佛入滅,心凈便是佛住世,此當謹記,各自除垢,靈明不昧,即是請佛住世。
辛二、釋行愿相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所有一切極微塵數佛,臨將示滅,如世尊往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預入涅槃般,我悉勸請,不單是佛,若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世間修學佛法,具正知見善知識,我也一一殷請住世,作巨夜明燈,眾生福田,領眾修行,續佛法脈。
或疑:人壽各有長短,賢圣僧來去自如,勸請住世,或能如愿,凡夫僧,生死不能自保,何以接受勸請?這并非不能,須*眾生福德,大家渴望,且善緣成熟,必能滿愿。高僧傳載:顯超法師,法筵不輟,德學優穎,見佛現前,預知時至,集眾告別,弟子不舍,同心至請住世,終滿眾愿,再續教化十五年。足證凡僧,亦能為眾延年,但須眾力,一人一福德有限,不易達成,似此例子不少,愿大家各自凈心,廣聚福慧,則感善知識常住,轉妙法輪。
末法時期,說法者不少,知見如何?頗令人深思!有的初生之犢不畏虎,吃三粒黃豆想生西,看幾卷注疏就登座,若依注講還無妨,有錯是注解的事,否則,信口開河,任意發揮,誤導大眾,過失甚大,古人錯下一轉語,墮五百世野孤身,‘不昧因果’成‘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尚且如此,況說法誤導呢?三十多年前,參與一佛七道場,居士講開示,止靜時見人撥念珠,本意要勸大家,靜坐默念便可,以免念珠聲此起彼落,妨礙他人。竟說:‘你們啊!拿念珠ㄌㄧㄌㄧㄌㄚㄌㄚ的,將來閻王爺就提鐵煉子鎖你,拿什么念珠!’害得大家再也不敢用念珠念佛了。念珠變鐵煉,豈不是善因得惡果嗎?這就是不明因果,亂說。當言:‘止靜時莫拿念珠,以免打擾他人,念珠用在平時。’否則,善因得惡果,犯了大錯誤,所以,說法要謹慎。
又有一人講開示說:‘你們妄想紛飛,念佛沒用,昔有老婦,到閻王處報到,謂平素以念佛為功課,閻王呼左右用風車(農具)一拌攪,當!一聲,只有一粒是真實的,余如糟糠,那一顆好的,還是因怕雷公,大叫一聲‘阿彌陀佛’而來,像你們這種念法,有啥用呢?’許多老人從此再也不念佛了,因為念了一輩子,以后閻王用風車試驗,全吹走了。這種不經大腦的說法,瞎人慧眼。念佛無形無相,怎會是有形有相的顆粒狀呢?還可以倒入農具中,念佛難道等打雷才念嗎?除非阿羅漢,人不免有妄想。所以,說法并不簡單,必須長人道念,啟人信心,才是善能說法。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各各能說,但以富樓那為說法第一,可證說法不易。
請人說法,須善知選擇,凈宗道場,請修他法者開示,往往破壞念佛人的信心,或請邪知邪見者,反危害佛教。來果禪師是宗門,以禪為主,有人請教念佛方法,他說:‘看看我掛的是什么招牌?’意思是:我這兒是禪堂,不是念佛堂,找錯地方啦!禪宗念佛一聲,漱口三日,與凈土相反,請講開示,根本不對機,妨人道心,腳踏雙船,心頭茫然,不能到家。凈土道場,請他宗開示,雖同屬佛法,因修法不同,易生矛盾,如買五金找皮鞋店,買帽子找五金行,怎么買得到?這并非門戶之見,乃學有專精的緣故。人之能力有限,不可能萬事通,門門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也只講一個法門而已,不可能親近一個,全盤皆通,故請人說法當視道場所修而定,免生沖突,妨礙所修,尤其末法,更要注意!
辛三、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盡未來際,至心請佛并諸善知識住世說法,利濟眾生。
因地若能勤修請住,將來成佛時,國內眾生,壽命無量。
庚八、常隨佛學分三
辛一、牒八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普賢十大愿,后三科皆是回向。第八、常隨佛學是回因向果。第九、恒順眾生,是回自向他。八、九二愿屬別義,第十、普皆回向是總義,含三種回向在內。所以,前二愿說得很詳細,重頌則至第七愿止,便說回向偈,可證八、九兩愿出自回向。
謂佛從因至果,所修之行,歷經之事,我愿步佛后塵,一一隨學。
辛二、釋行愿相分二
壬一、隨本師學分二
癸一、明所學法分二
子一、從因至果之勝行
本師為娑婆教主,故文較詳,分:明所學法、總結二段。明所學法又分:子一、從因至果之勝行,子二、得果以后之大用。文中所說不出佛因地修行乃至證果入涅槃之殊勝妙用。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
我等居五濁,就以娑婆教主來說。
‘娑婆’,此云堪忍,有二義:一、眾生堪忍五濁諸苦,不思出離。二、佛菩薩堪忍剛強眾生,慈愍不舍而度化。理常說,今略。
‘毗盧遮那’,即釋迦牟尼。因華嚴大經真身、應身平等不二,或說毗盧遮那,或言釋迦牟尼。平素說:毗盧遮那,法身佛,光明遍照義。盧舍那,報身佛,凈滿義。釋迦牟尼,應身佛,能仁寂默義。在此,無二無別。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
經載:世尊最初于古釋迦佛前發心,古釋迦佛亦示現于無量劫前的五濁惡世,國名也叫娑婆,上首弟子是舍利弗、目犍連,侍者名阿難。當時,今之世尊為陶師,見佛經過陶舍,心生渴仰,發愿將來成佛,國土、名號、弟子等,與佛無異。歷劫勤修,于二千多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羅國(今尼泊爾),出家、修行、成道、度生,圓滿誓愿。此是最初發心。
發心后,‘精進不退’,最為勇猛,十方諸佛贊嘆。‘不退’有二:一、十信菩薩,不退墮四惡趣。未滿十信,還有因造業而墮惡道的可能。二、初住菩薩,菩提心堅固,不退二乘。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指初住菩薩,菩提道堅,不退二乘地。昔舍利弗曾習菩薩道,至第六信位,因婆羅門乞眼因緣,退失菩提心,所以塵劫聲聞。修行至初住,方不退轉,我等雖發心,實是毛道凡夫,如手飄空,為不定性,可能飄上佛頂,也可能落入廁所。現約階位論不退。世尊從初發心到成佛,皆勇往不懈。怎么精進修行呢?
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
布施有內財施、外財施等,此約內財施言,以無量身命,累劫行施。
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
為求佛法,尊重法故,缺文房四寶,剝皮為紙,折骨作筆,刺血為墨,歷劫所寫經典,積如須彌山高。
這種發心,我們做得到嗎?我認為是‘至極’之語,行菩薩道,為重法故,尚要如是書寫,況用紙筆,乃易行之事,更當為之。歷史上未見記載,皮剝下能否書寫?析骨能否作筆?不知道。但刺血為墨,古德甚多,如刺舌血寫經,但是也不容易,平常不作準備,血腥味臭,不得書之,必須事前先禁堿,飲食要淡,牛乳也不可以喝,何況葷腥!至全部血液清凈,無堿味,方可刺寫。弘一大師,欲以臂血供養,請問印祖,答:‘并非必需,且體弱不宜,常人不知,隨便刺血,不只不敬,反污穢佛典。’語出文鈔,可知不易,現印刷發達,經書泛濫,不似古代,得之困難,只要心凈,認真讀誦,依法修持,等同寫經。
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身命尚舍,況王位、國城村落、宮殿園林等身外之物,更不吝惜。
‘難行苦行’甚多,故云種種,詳見佛本行經。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
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子二、得果以后之大用
示種種神通。
佛具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漏盡六種廣大神通。常說,現略。
起種種變化。
大‘變’小,小變大,有變無。無而忽有曰‘化’。阿羅漢有十八變,如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忽現大身、忽現小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佛的神通變化,更為殊勝,故云種種變化。
現種種佛身。
現種種身度眾。常說有法、報、應三身,本經言有國土身、業報身、眾生身、虛空身等十種,從略。佛平時現丈六金身,為化拘尸羅長者,曾現三尺侏儒身。
處種種眾會。
此句總標,下是別明。
各種聚會,佛皆示現說法。
‘種種眾會’指下文。
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
度菩薩眾。
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
度二乘人。
或處轉輪圣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
經言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為統一天下的大國王。
‘小王’,粟散王,如周朝之東周列國諸王。
或于轉輪王、小王之眷屬中說法。
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
‘剎利’,印度之國王、武士階級。
‘婆羅門’,譯凈行,印度宗教家。
‘長者’,一般紳士,領導地方的人。
‘居士’,居家學佛之士或隱士。
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
‘乃至’略余未說之種種眾會道場。
或處天、龍、夜*、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八部眾中,或在人、‘非人’鬼神眾中,說法度生。
處于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
處種種眾會,以勝妙圓音,弘演妙法,如大雷震,警覺眾生,生死大夢,隨其根性,成熟菩提道種。
乃至示現入于涅槃。
化眾緣盡,最后于娑羅雙樹間,善巧方便示現入滅。
癸二、總結隨學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總結隨學。凡本師世尊,從因至果,乃至涅槃,一切一切,我悉發心隨學。
壬二、隨諸佛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
佛佛道同,隨本師學,也是跟十方諸佛學,一多無礙,平等無二。
辛三、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隨學,恒不間歇。
常隨佛學,能背塵合覺,破妄顯真,轉凡成圣,終至成佛。成佛之后,國中眾生皆具無量智慧、功德、神通,猶如西方極樂世界。
經言剝皮為紙、析骨為筆,非我等所能為,但,佛亦人成,可由淺入深,常隨習之。根本說一切有部律雜事篇載:佛于舍衛國精舍,見落葉滿地,以身作則,打掃落葉,舍利弗、目犍連眾弟子見之、一齊動手,撿的撿,掃的掃,片刻,祇園潔凈,佛于講堂集眾,說掃地有五種功德:一、令心地清凈,二、令他心凈,三、諸天歡喜,四、植端正業因,五、將來生天。可見佛并不是只坐著讓人拜,頤指氣使,佛沒架子,親自掃地,所以,清潔掃除也是常隨佛學。
又佛親自看顧生病比丘。佛在世時,除王舍城靈鷲山外,舍衛國祇園精舍待最久,依佛制,托缽生活,佛也不例外,并五天巡寮一次,看弟子作息是否正常?道業有無精進?一日,聞末后房間有呻吟聲,尋聲往視,見一比丘臥病,穢物污床,佛問其故,答:‘平時不關心同道,今染病疾人亦不顧。’佛愍之,與阿難抬至井邊,親自汲水洗滌,凈房除垢,令阿難取食喂之。俟眾弟子回,開示曰: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師兄弟當互相護持。佛親自照顧生病比丘,況我等凡夫,尤其出家眾,更須隨學。~出四分律~
佛也不舍穿針之福。老比丘眼花,欲補衣不能穿針。嘆息:誰愿修福?為我穿針?佛聞即曰:‘我要修福,來!我為你穿。’比丘謂:佛是一切智人,福慧圓滿,還需修福嗎?佛答:福不嫌多。故事出自增一阿含。成佛尚不舍穿針小福,況我們!
中阿含云:佛親自為阿那律裁制衣服。佛制弟子,自做三衣,阿那律因聽經好打瞌睡,佛當眾呵責:‘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發大慚愧,精進不寐七日,因而眼瞎,不能裁衣,佛為剪裁,數比丘縫成。佛能制衣,我當如是!
十誦律:佛在阿羅毗國精舍,見門楣毀損,開關不易,自找木材,自鋸自修。佛親做木匠,如叢林監修,整修常住物。故護修常住物,即是常隨佛學。
增一阿含:佛制,比丘須結夏安居,依中國為農歷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共三個月。七月十五是解夏日,也是僧自恣日,允許互相舉罪懺悔。佛坐草上自恣,告諸比丘:‘我無過咎于眾人乎?我不犯身口意乎?’三個月中,你們發覺我三業有違犯戒律的地方嗎?有侵犯眾人,影響大眾嗎?佛人格完美,豈有缺犯!靈芝律師云:‘如來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眾省己故;使折我慢故。’這是佛教最平等最民主的地方,完美如佛,猶須自恣,為大眾楷模,降伏我慢心。
上列各事,明佛住世,示同凡夫,佛非三頭六臂的神,是究竟圓成人格的完人,太虛大師贊曰:‘大哉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常隨佛學,只要時時檢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類如上說,并不困難。因地常隨佛學,果成眾德莊嚴。
庚九、恒順眾生分三
辛一、牒九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恒常隨順以教化之。
根性既異,恒順不是很難嗎?俗話說:‘知性可以同居’,由身旁做起,先溝通了解,順而融洽,接引不難;否則,頭角崢嶸,互別苗頭,欲度不易。儒云:‘君子尊賢以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孔老夫子說:‘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孟子之‘仁民愛物’,都是隨順之意。運權巧之法,使大家和睦共處,水乳交融,親炙佛法,便是恒順眾生。
辛二、釋行愿相分二
壬一、正明分二
癸一、出所順境分二
子一、總標
先總標出隨順境界。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
盡十方遍法界,無量無邊國土中,所有六道眾生,各有其種類差別。
子二、別列分五
丑一、受生差別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受生有胎、卵、濕、化,四種差別。如鳥、雞、鴨等,由蛋孵化而生,屬‘卵生’。人、牛、馬、羊等‘胎生’;依濕氣而生,如孑孓等是‘濕生’,天人及地獄眾生,無而忽有謂‘化生’。
丑二、依止差別
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
依止安住處不同,人、畜,地水火風空,缺一不可。水族眾生依水,微細眾生或依火、依風,鳥依空等,‘卉’草也。依草附木而居,律謂破壞草木,是‘壞鬼神村’,乃鬼神之村落也。
丑三、種類差別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
種類差別,多約人道而言。
眾生種類差別很多,前說有四種,細分有十二類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種種生類’指眾生類別,天上六欲、人間四洲,乃至羽毛鱗甲,千差萬別。
‘種種色身’,如人有高、矮、胖、瘦、黑、白、黃等。畜生道大如獅、象,小若蚊、蟻、微生物等。
‘種種形狀’,人頂天立地,兩眼雙耳,鼻、嘴、四肢。畜多橫生,形狀各異。
‘種種相貌’美丑不同。
‘種種壽量’,壽命不同。或壽長如虛云禪師百二十歲,或生即夭亡。地獄眾生長則億劫,短則一日一夜萬死萬生。蟲有朝生夕亡,龜、鶴不被捕殺則長壽,故為人祝壽曰‘龜鶴遐齡’。天,以無色界非非想處天最長,八萬四千歲。
‘種種族類’,種族類別各異,如中國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種種名號’,姓名字號。如劉備自我介紹曰:在下姓劉名備,字玄德。關公名羽字云長。依國習,人皆有名、號,后受日治影響,名、字不分。除名號外,也有綽號,阿貓、阿狗等亂稱。昔之中國講禮,尊重故不敢直呼姓名,都稱字別,如三國志,稱劉備為玄德。佛教東來,隨順國俗,出家人也有法名字號,法名依字輩,號則或按輩份,或自訂立,今人多混淆,如北部觀音山與臺南開元寺,同一法派,名之字輩是‘證悟會融’,外號是‘圓凈妙定慧’(舉一略余),如我名會性,外號‘定’,‘悟’字是‘妙’,‘證’號為‘凈’,‘融’外號‘慧’。法名,唯師可稱,如我名‘宗律’,沒人敢如此稱我,實際上,也很少人知道,因受戒時,皈依師已往生,依慈航法師法脈受戒。‘會性’是皈依師父取的,當時在獅山皈依時,因先父名阿定,居隔鄰,避諱故,由師公作主,借用‘會’字,而稱會性。一般不知,認為有例可循,錯把法名當字號用,其實,是不對的。
復興中國文化,這也是其中之一。佛世,舍利弗、目犍連出家,仍用俗名,傳入中國,始有法名,是中國佛教特色,與了生死無關,既屬文化,最好弄清楚。
另如動土、破土,陽宅是動土,陰宅方稱破土,近閱一佛教雜志,謂十普寺萬佛大樓某日行破土典禮,若是人住,破土不宜,說不定兇多吉少。這點,連佛教刊物都分不清,看了,很難過,雖是小事,不容忽視。
‘種種心性’,個性不同。有的剛強急躁,像我常火燒功德林。有的性柔,樣樣都好,自由自在。
‘種種知見’知見有邪正,有人具正知正見,聞法生歡喜;有人不受正法,樂近外道。
‘種種欲樂’樂,音ㄧㄠˋ,讀ㄌㄜˋ亦可。欲樂有善惡,如閱三國,學曹操,愈*邪,學關公,愈忠義。若作平常欲樂解,也通。天人好享樂,人貪財、色、名、食、睡。但約經義,指心之好樂,喜善或喜惡而言。
‘種種意行’意所起之現行,或好動或愛靜,心定或心散。
‘種種威儀’日常舉止。出家人立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現代不講究這一套,翹二郎腿,捏腳的,比比皆是,行、住、坐、臥,各有其態。
丑四、受用差別
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約人道說,衣料、剪裁不同,富者綾羅綢緞,窮者布衣。現在講流行,更是奇裝異服。‘飲食’方面,南飯北面,川人好辣,寧波喜臭。酸甜咸淡,口味各異,光復初,大陸來一長者說:‘臺灣的鹽好像不堿。’有的餐餐要醬油,樣樣沾醬油,吃到臉黑,猶不離醬油。
‘住’也不同,或處村莊、營地、山邊、水湄、都會、縣邑,權貴居宮殿,今則高樓大廈,窮人則竹籬茅舍。
丑五、結示眾生種類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乃至’攝余未說種類。‘天龍八部’前已說。
眾生‘無足’如蚯蚓、蛇,‘二足’人、鳥、鵝、鴨等。牛、馬、豬、羊是‘四足’,蜈蚣、蜘蛛為‘多足’,因足多寡而分。‘有色’,指色界,無欲有色。‘無色’界,四空天。‘有想’,除無想天及非非想天外,余皆有想。‘無想’,色界四禪之無想天,外道修無想定所生,壽五百大劫。‘非有想非無想’,無色界之最高天,因修非想非非想定而生,壽八萬四千大劫,思想微細似無想,故另立名。
明三界六道眾生種類千差萬別,科謂‘結示眾生種類’。
癸二、正明隨順
正明隨順之境,對上列所說眾生,當如何隨順呢?
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如是等類’承上啟下之詞。上列及未列眾生,‘我皆于彼,隨順而轉’,此句總標。學菩薩道者,對諸群生,當一一隨順。‘轉’最緊要,一昧隨順,毫無原則,易同流合污;‘轉’己之執著,棄己成見,順彼心意,目的在使‘轉惡向善’,漸令親近三寶‘轉迷啟悟’,,終究‘轉凡成圣’,乃菩薩隨順眾生的根本目標,否則,失隨順義。
‘種種承事’下,別明隨順方式。
隨順須用方便,故‘種種’供奉‘承事’,行‘種種供養’,對眾生‘如敬父母、奉事師長’般,不敢怠慢,非但如此,更進而敬之如阿羅漢乃至如來,平等無異。略辟支佛、菩薩。
佛經常言:‘當視一切眾生如過去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故當等心愛護。眾生緣熟,近侍三寶,或許先我成佛,大智度論云:螞蟻雖小,轉生人道,或較我等先成正覺。故敬事如未來諸佛,如常不輕菩薩之恭敬承事。
菩薩欲令眾生離苦得樂,如何隨順,以轉其心呢?提出四點,約人言,不免生、老、病、死,故菩薩愿‘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令離諸病,身康體健。古云:‘不作良相,便作良醫’,醫護人員,學佛最好,用世間醫藥治身病,以佛法治心病;治愈身病,再為彼說法,易使近佛,轉惡向善。‘于失道者,示其正路’,誤入歧途,導之正路,即令舍邪歸正,趣向菩提。‘于闇夜中,為作光明’,暗處設燈,便利通行,以助安全;引之學佛,啟智慧光,破無明闇,使轉凡成圣。‘于貧窮者,令得伏藏’,古印度常發現地下寶藏,貧者衣食住不足,食不充口,衣不蔽體,得伏藏,受用不愁。眾生沒學佛,沒有佛法,便是貧窮,若能學佛,依教奉行,享受法喜,便是得寶。永嘉大師云:‘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褸褐,富則心藏無價珍。’佛制,出家托缽為生,不蓄資產,都稱貧僧,真窮嗎?不也!以法莊嚴,最為富有。儒家也講求精神生活,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曲肱而枕之,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有道故不憂,所謂:‘回也!三月不違仁。’仁即道。出家若真得受用,棄五欲如敝屣。太空時代,富僧不少,實在反常,應是‘身貧心不貧,人窮道不窮’,否則,失出家之志。
使眾生得福慧伏藏,始達菩薩行者心愿。舉四種‘隨順而轉’,導群迷去惡向善、舍邪歸正,轉凡成圣,圓滿福慧,乃隨順真目的。我等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腳踏實地,由淺入深,久自成就。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總結隨順宗旨。菩薩當如是怨親平等,恒順眾生,令得究竟益。
恒順非盲從,拿順風旗,同流合污。有人說:現在太空時代,古時那套不行了!實際上,不論古今,真理常新,亙古不變,昔食三餐,今也如是,并沒多出三個肚子、五個胃,學佛若隨潮流,就不是學佛。不客氣說,最不隨順潮流的是釋迦牟尼佛。未出家時,堂堂太子,富貴無比,物質享受不缺,卻摒五欲,雪山苦行,為何?為修行故。成道后,回宮度父母,舍豐美供養,托缽依舊,淡泊猶然。今之弟子迎合潮流,是違佛意,逆佛教育,我最不贊成。當以佛作榜樣,佛赤足而行,安步當車,贊大迦葉:‘有頭陀行在,我法得久住。’行若迦葉,法方久住,隨潮流,是滅法者,一般也不認同你是學佛者,根本是學飛機、賓士車子、潮流,我是老古董,好說頑固話,愿大家為真佛弟子,我等沒入雪山,已很享受了,怎可不知足呢!
如何恒順眾生?不談學佛者,世之正人君子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如前漢文帝時,郎官直不疑,同僚先后返鄉過節,直與另一人慢回,二人物柜相鄰,后走者所存十兩金不見,疑直所偷,向彼追討,直暗遣家丁購金還之。假畢回京,一同僚謂,因急誤包他人十兩金,請問何人遺失?乃真相大白,從此,人稱‘直不疑’,對彼人格深信不疑。被誣而不辯,非常人胸襟,后官拜御史大夫。
又后漢丞相卓茂,便服外出,坐騎被疑是盜牽他人馬匹,欣然與之,謂:‘他日若尋得馬匹,請牽回相府。’徒步而返。后尋得,牽至相府歸還,欲道歉時,方知是宰相,感動不已。‘宰相肚里可撐船’,信然!若是我輩,必大打出手。如此隨順眾生,必受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