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別相。
一一佛前,皆現微塵數身禮拜,是多身禮一佛。
一一身,遍禮極微塵數佛,為一身禮多佛。
每尊佛前,現無量身;每一身拜無量佛,非凡夫能為,古德注疏多說作觀,若德業深厚,具大智慧,或能做到,不能,則盡己力,恭敬禮拜,一身禮一佛,進而一身禮多佛,再多身禮一佛,終則多身禮多佛。四種除第一種外,余須藉觀想,登地菩薩不須作觀便能做到。
拜佛力求恭敬合法,現在寺院,多備有拜墊,為免擺收麻煩,以長墊為多,大眾共修,求齊整,為老人,不妨方便,但不宜高。諸多拜墊中,榻榻米做的較妥,因榻榻米是四方型,四面可坐,打七、念佛都適用,老人嫌低,加一、二塊無妨;個人自修,當五體投地,久禮地冷,可用蒲蒲團,自作調適,不勉強。
年紀大,若不方便,也可坐禮,不能坐禮,合掌問訊,問訊困難,坐著觀想,觀身五體投地,翻掌接足,佛世,赤足而行,弟子禮佛,皆作接足狀,佛雖入滅,依然如是,表至極恭敬。文殊菩薩禮佛偈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禮阿彌陀佛則彌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求往生則‘為求往生接足禮’,佛號可隨所禮之佛菩薩而更改。
入大殿最少三拜,早晚課聞引磬聲拜三拜,為什么?佛、法、僧,三寶各一拜也。我初學佛,見諦閑法師禮佛儀軌云:
第一拜: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默念便可,不一定要出聲。頂禮,依文殊偈作觀,觀不來,默念一遍也很好,上面是六句,慈舟大師又加兩句,若禮本師,則‘釋迦如來無窮盡,弟子禮拜亦如是。’源出一身禮多佛,多身禮一佛的經文。禮佛宜慢,共修亦然,頭至地,稍作停留觀想,才是名符其實‘稽首禮’。有人拜佛似撈魚,膝未著地即起,毫無意義,以前曾見獅山一老人,為貪多,僅手摸墊,膝、首皆懸,甚不如法,五體縱沒投地,也須投墊,否則,就是我慢禮。
第二拜:一心頂禮,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典,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釋迦佛一代時教,先說華嚴,后說法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舉前后以攝中間,二經為諸經之王,是一代時教的代表,統禮一切法寶。
法寶觀想偈:‘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或尊法前),一心如法歸命禮。’慈舟大師又加‘常住法寶無窮盡,弟子禮拜亦如是。’緣于這段經文而得的靈感。
第三拜:一心頂禮,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及十方三世一切賢圣僧。
以圣賢僧為主。僧寶觀想偈與佛寶同,改‘諸大菩薩(或十方僧寶、一切僧寶)影現中’。
我自知此理后,受持至今,無論任何場所,拜三拜,皆作如是觀想。
三拜后,或另訂如禮本師三拜,阿彌陀佛四十八拜,表四十八愿;藥師如來十二拜,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拜等。隨分隨力,恭敬作禮,多拜當然好,最少要三拜。至誠頂禮,功德不思議,經云:一心禮佛,足下起,至地底金剛際止,一粒微塵算一轉輪王位,盡微塵數轉輪王福。顯‘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并非拜一拜,要做微塵數轉輪王。
修凈土也要多拜佛,天親菩薩往生論說五念門,第一就是禮拜門。念佛者喜禮阿彌陀佛四十八拜,或依無量壽經四十八愿,一愿一拜,不識字則念: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大愿,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依序,禮至第四十八愿畢,只要至心,功德無別。
這講的都是凡夫能做到的修行法,不是說好聽而已,經中一身禮多佛,多身禮一佛,我等凡夫還做不到,若恭恭敬敬,一身禮一佛,必‘罪滅河沙,福增無量’,何樂不為!
高僧傳載:慧聰法師,歡喜拜佛,禮時見天龍八部、鬼神等眾隨禮,這也是多身禮一佛,自己一身,龍天眾多,感應不可思議!勤禮佛有助健康,少勞動者,一舉兩得。
拜佛可除‘我慢障’,得尊貴身,畢竟成佛。未成佛前,身相端嚴,眾生歡喜親近,依正殊勝。我矮小,或許前生貢高,不喜歡拜佛的緣故。
佛世,佛親弟難陀,僧相堂堂,矮佛四指(八寸),佛丈六,彼一丈五尺二,常被誤為佛,故佛允穿不同色服,以便大眾分別。舍利弗智慧第一,既矮且瘦,與外道辯,屢辯屢勝,但受長相影響,多不愿禮其為師,常度徒給難陀。外道認為,丑瘦之輩,智尚如此,何況高偉之難陀,智必更勝!故舍利弗說法度人,難陀坐收門弟。我愿度徒給人,不敢自收,福德不足也。所以,莫小看僧相莊嚴者,須多生修得,不像我,今生才起步,幾十年前,受請講經,坐了將近一個多鐘頭的冷板凳,住眾來來往往,沒人打招呼,只聽彼此互問:‘時間到了,怎么法師還不來?’見佛教會人來,趕緊問:‘請的法師呢?’‘那不是嗎?誰說法師沒來?’教會人答。‘那個叫法師哦!’拉了好長的驚嘆號!我當時又瘦又小又黑,才四十公斤,難怪對方不信,作侍者差不多。親近慈航法師時,老人家常說:‘會性什么都好,就是頭太小些。’意思是身材矮點。
欲得高俊尊貴,使人起敬信心,應常禮佛,佛是眾生福田,禮敬功德不可思議!
以下凡是說修行之事,以我們能做的為主,深理不多發揮。
辛三、結顯無盡
總結顯示禮敬諸佛,無窮無盡,至成佛止。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下舉四事皆無盡,先借虛空說。
虛空有盡時,禮敬方止,反顯也。
虛空界無盡故,我禮敬諸佛,盡未來際,無有窮盡。順釋也。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如是’,承上文意,不是結詞。‘乃至’非超略,乃轉語詞。如上虛空界喻,但不及上文詳細,‘乃至’二字含括。
眾生界也無盡,人道或能統計,余如畜生道,蟻、蚊等,皆無盡。凡眾生必造業,業亦無盡;業因煩惱造,有三毒種子,則造業無窮,眾生無邊,煩惱無盡,造業無窮,故我之禮敬,亦無有盡,盡未來際,恒久如是。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身禮不斷,惟大菩薩能,凡夫心常禮敬,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便得禮佛三昧,與念佛得一心相同,因地拜佛、念佛,果地成佛,為十法界尊。
如是身禮、口贊、意敬,自然不生疲倦厭煩之念。
這段文,十愿皆同,文淺易明,下略。
庚二、稱贊如來分三
辛一、牒二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
依次第,還有第二愿,稱贊如來。
辛二、釋行愿相分三
壬一、明所贊果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此所贊境文,較前廣詳,足見前后愿文,互有詳略,互相彰顯。
譯經不易,鳩摩羅什法師之譯,優美流暢,首屈一指;但個人以為華嚴譯師實*難陀、般若三藏,與鳩摩羅什法師相較,毫不遜色且有過之。六十華嚴差些,八十甚佳,四十尤勝,類此義理相同之文不少,要譯至雅馴不重疊,誠屬難事。
盡虛空、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磨為微塵,一一微塵,有極微塵數佛。楞嚴經云:‘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境與此似,小中現大,一塵中有無量佛,一一佛,皆有海會菩薩眾,圍繞聞法。境界較前深妙,為所稱贊的佛果不思議解脫境界。
壬二、明能贊因心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前有‘仗普賢行愿力’句,此略。僅明以甚深勝解心,現前知見,佛如在前,受我稱嘆。仗己心力,亦仰普賢力,文謂‘悉以’,義含于中。
壬三、明能贊心相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
凡夫舌根,話多重復,語快舌打結,贊揚有限。須如自在天彩女善口,具妙舌根,出一音聲,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音應眾音。今欲以超過辯才天女舌根,稱贊如來。大菩薩無礙,凡夫不能,只是心愿。
非僅一舌根,一一舌根,皆出無盡音聲。‘海’顯出音如海之深廣無窮。每一音出無盡辭,稱揚贊頌三世諸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盡十方法界,無不周遍。
辛三、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義如前釋。
禮佛須贊佛,我三拜完,也養成贊佛習慣,贊佛偈很多,如‘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此偈乃世尊往昔親近弗沙佛時,與彌勒菩薩師兄弟,共修菩薩道。弗沙佛欲測誰先成就,突然失蹤,釋迦菩薩很著急,渴念見佛,四處尋覓,見半山現大光明,佛于窟中入火光三昧,因七日不見,菩薩喜極,禮畢合掌,金雞獨立,說此偈贊佛七晝夜,由是精進,超九十一劫,較彌勒菩薩先成佛。事載大莊嚴論。
此偈可通贊一切佛,或用華嚴經‘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毗尼日用也有:‘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暫皈依,能滅三祇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
凡禮畢,至少一偈贊佛。常贊佛能除‘惡口障’,得大辯才,具法、義、詞、樂說四無礙辯,善說法要。
念佛求生西方,要常贊佛,‘阿彌陀佛身金色’偈,便是贊阿彌陀佛的。往生論五念門第二,即贊嘆門,稱贊彌陀勝德。老人家不會念沒關系,敬心念佛,即是拜佛贊佛。‘南無’皈敬義,‘阿彌陀’,譯無量光、無量壽,老人若不便,念佛就是禮贊阿彌陀佛光壽無量,功德相同。
菩薩因地,殷勤贊佛,感‘名聲遠聞,諸佛稱嘆’果報。將來成佛,名聲普聞十方,諸佛贊嘆,眾生聞之,生歡喜心。
庚三、廣修供養分三
辛一、牒三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第三、廣陳諸物,依法修行,供養諸佛。
辛二、釋行愿相分三
壬一、明所供果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義如前釋。
所謂‘種種菩薩’,指初發心至等覺五十一階位的菩薩。
壬二、明能供因心
我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仗普賢行愿力,起深信解,以智慧力,觀見諸佛,如在眼前,受我供養。
壬三、明供具供相分二
癸一、財供養分二
子一、列諸供具
列出供品。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總標。
廣羅最上精妙物品,供十方佛。
供品雖多,不出五塵。
所謂:華云、鬘云、天音樂云、天傘蓋云、天衣服云、天種種香:涂香、燒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所謂’指下文釋上文。
‘華云’,華通花,故華嚴經亦寫花嚴經,佛經里,花多作華,縱是花字,仍讀華音。云,周遍義,有虛空便有云,表物品多,重重無盡。
花欲供,不可先聞;舉花過鼻,不令呼吸觸聞,以表恭敬。花須新鮮,莫任枯萎。瓶花日日換水,免致腐臭。
‘鬘云’,印度風俗,喜以花作鬘,如今之花環,飾發或掛胸前。上屬色、香二塵。
‘天音樂云’,音樂供佛,屬聲塵。天,非定指天樂,表莊嚴尊貴,如唱贊、誦念,聞之凈心,故謂梵唄。
‘天傘蓋云’,以勝妙寶蓋,安佛之頂。
‘天衣服云’,衣服,非指穿著之衣,乃布幔類,如佛殿之繒彩、幢幡等,須用布做的莊嚴物品。
‘天種種香’,上妙香供佛,香種類多,有線香、沉香、檀香等,‘涂香’,印度人習慣用香膏抹佛身或蓮座、塔、殿四周供佛,中國無此習。燃線香、環香、沉檀香等,謂‘燒香’。‘末香’即香末,燃于爐或盤中供佛。
中國普遍燃線香,香要買好的,取其香,非取煙多,煙多便好,煙囪之煙,豈不更多?香不須多,一炷清香,上供諸佛,劣香一束,反熏壞經像。有人誤為,佛像烏亮才靈,若如此,拿到灶口熏,豈不更快!
順便提一下,莫買以佛菩薩像作商標的香或素食品,用后亂丟,污蔑圣像,罪過不輕。常有人買此類香來供佛,我則另作焚化,很麻煩,樓上騎龍觀音像,就是從香筒上慢慢取下來裝框的。素食品也很多,以前紙印,還好處理,現印在罐頭上,處理不易,這類制品,再好吃也莫買,以不買作抵制,像雖不如大殿里的莊嚴,但知是佛菩薩像,就該拒買。有的寺院,可能沒注意,隨手一扔了事。更要不得的是,有些佛教刊物,竟以佛像作月歷,失‘禮敬’之心,月份過,撕一張,亂棄置,真罪過!梵網經云:‘見人損壞佛像,如三百矛刺心’,實在難過!但知法犯法,甘造地獄業,我等又奈何?
佛弟子當禮敬佛菩薩,如父母肖像,子女敢任意棄置嗎?元首之像,允人不敬嗎?善因法師學佛行儀云:‘莫說佛菩薩像,見地上有一佛字,都當拾置凈處,況佛像!’縱使說得天花亂墜,每天拜佛數千,入定開悟,但若連這點微小事都做不到,我認為那不像學佛人,不是真佛徒。佛法千生罕遇,萬劫難逢,望大家存敬心,如理如法,做真實佛弟子,否則,修一輩子,因污穢圣像而墮落,實在可惜!
這些話常說,聽者大多如耳邊風,一副不在乎的樣子,莫以為我是老古董,我這個老頑固希望大家生西方,向善趣,擔心大家下地獄,枉費修行一生,切莫因老生常談而忽略。
‘如是等云’,指列種種供品,‘一都如‘須彌山’。須彌山,譯妙高山,水面算起,八萬四千由旬高,為眾山之王。顯供品至多,如須彌山之高廣,尚且要供養,何況少物!
‘燃種種燈’,古作然,下四點是火,今加火旁是多余的。點各種燈供佛。如以牛乳提煉而成的‘酥’油燈,或如花生油等有香味的油燈都可以。
舊叢林殿中央,燃‘海燈’,懸半空,日夜不熄。燈,表光明,今有電燈,不須一定用油燈。設油燈,油須具香味,不可用煤油等,味臭煙多,油垢多,供佛不敬。蠟燭味也不太好,我就怕燭味,滅卻還飄煙味,熄燈,莫用嘴吹,口有臭氣,不敬。
‘炷’,燈心,如須彌山,油當然得如大海,才能點燃,表至極之語,如是‘海燈’尚供,況小燈!類此,是大菩薩境界,非凡境能為。
子二、正申供養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常以香、華、燈等供養。略飲食等供品。食物水果供佛,須在午前,諸天早食,傍生黃昏食,鬼神戌亥時食,佛過午不食。故齋天(拜天公)宜在早上日將出未出時,世俗不知,都在半夜,真怪!非天神受食時間,拜也徒然,如人吃三餐,半夜睡覺中,被吵起來吃飯,喜歡嗎?我寧愿睡。施食宜在晚上七點后,十點五十九分前。午后供佛,開佛玩笑說:‘佛啊!你瞧,美食當前,你吃不得,我可以吃哩!’寺院供佛,往往忽略,超過十二點才上供,莫名其妙。戒場午供,一上堂,過午了還沒供佛,失供佛之義。戒場本該是最守法的地方,反處處違法,所以,我不喜參與戒場事,最不守因果,最違背佛制,一講,我就不客氣喝斥,我不怕人罵,‘寧教老僧下地獄,不將佛法作人情’,現代人作人情,不怕下地獄。佛弟子當依教奉行,叫人奉行,自己不如法,不是騙人嗎?其實,是騙自己。出家人過午受食已不如法,切莫要佛也如是,過午,寧可不供佛,免致不敬。在家人不懂,情有可原,出家人當弄清楚。
供佛物品須清凈,未供不可先食,吃后再供,大不敬,請客尚不敢如此怠慢,況供佛!
水果、蔬菜,能吃才能供。一般人說蕃茄、番石榴不可供佛,因為果實小,孩童吞下去,排泄出來,還會生長,不干凈。其實,龍眼子照吞不誤,排出來,依然會萌芽,難道也不能供佛嗎?東西能吃就能供,蕃茄、番石榴也一樣,其實,佛很喜歡吃番石榴,‘庵摩羅果世無雙’,庵摩羅果就是芭樂,佛世,弟子常用以供佛,為何我們這些人自作聰明,若佛如凡夫,我想吃的不給吃,豈不煩惱!當然,佛非凡夫,不會如此。
東西趁新鮮就供佛,尤其水果,不要放到初一、十五,或佛菩薩生日才供佛。常覺得,佛不如我,我想吃什么水果,隨時可買來吃,不必待生日,佛菩薩要等初一、十五才吃得,真是豈有此理!菩薩戒明文規定,凡瓜果等物,欲吃先供,方得受食,何須待生日!平日想吃就給,我心歡喜,生日那天,備辦豐盛,卻吃不下,奈何!新鮮不給,壞爛才供,不合情理,這種壞習慣要改掉。
供菜也是,自己要吃,炒得香噴噴,色香昧俱全,供佛,不管生或熟,香菇用熱水泡軟就上桌,請問:這樣的香菇,你要吃嗎?青澀小橘,人都不愿多看一眼,自己不吃,怎可供佛?米粉、面線,整束整把,為何不把鍋、鏟、瓦斯爐也搬去?說供佛,順便談談放焰口,施鬼神,大碗底下鋪米或鹽,隔張紙,上擺一層香菇,讓人誤為整碗都是香菇;鋪米還好,鋪鹽怎吃得?真是騙鬼!為何要這樣騙呢?東西不多,用小碗即可,彼又沒吃,何必騙!有的碗中空,上放盤子,再鋪香菇,學佛學成‘空心官(肝)’,哪是佛弟子?有多少供多少,莫因好看而妄語。
學佛要知理能改,學佛求成佛,況這些小事,豈有改不過來的。凡夫隨力供養,一炷清香、一盞茶、一碟香花、一盤水果,敬心誠意,有則供,沒有不勉強。
供養諸佛,功德難思議,古德云:‘散花得佛容,凈鬘得寶冠,獻樂得法音,傘蓋得福蔭,供衣得佛衣;’花供佛,將來如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華鬘供養,生生世世,頂戴寶冠,享天福,在人中得尊貴身。梵樂供佛,處處聞法。寶蓋嚴佛,得龍天護持,貴人相助。繒彩布幔莊嚴佛殿,將來成佛,得柔和忍辱衣。‘焚香得佛智’,好香供養,表戒香,必得如來大智慧。‘然燈得光明’生生世世,智慧光明。
采華授決經云:昔有羅閱國王,遣使采華,以供后宮彩女,使者回途遇佛,稽首頂禮,自發愿言,寧棄身命,以華獻佛,佛為授記:以此供佛因緣,得勝妙報,將來成佛,名曰妙華。使者喜躍禮謝。回宮后,王知原委,亦赦其罪。
雜寶藏經載:一天女說偈云:‘我昔以華鬘,奉迦葉佛塔,今生于天上,獲是勝功德,生在于天中,報得金色身。’昔于人道,采華供佛故。
百緣經云:佛世,舍衛城眾樂師,遇佛入城托缽,奏樂供佛,佛為授記言:‘緣此功德,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受妙樂,將來修行成佛,同名妙聲。’微妙樂供佛故。
法華經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皆已成佛道。’往昔許多因伎樂供佛而成佛的,故言‘皆已成佛道’。又云:‘若人于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旛蓋,敬心而供養,皆已成佛道。’華、香、旛、蓋,供佛或塔,將來必定成佛。
阿阇世王授決經云:王具百斛香油,從宮門然至只桓精舍,貧婆見狀,乞得二錢,參與供佛,侍衛驅之,避大樹后,因油少,待佛至方然,禱曰:‘弟子福薄,乞佛慈愍,賜智慧光。’忽大風吹,眾燈皆熄,彼燈熾盛。王請問佛,佛曰:恭敬心故,龍天護持,你雖為王,我慢心高,慢風熄之。王大慚愧。
供佛莫存驕慢,否則,就是電燈,也會熄哦!
癸二、法供養分二
子一、正明法供
正說明法供養義。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總標,法供養第一。因修法能斷惑證真,了生死、度眾生,圓滿菩薩行。下別列七種法供養。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依序略釋。
‘如說修行供養’,依佛講的三藏教典,如法修行,便是供養佛。這句是總義,下之六種,含‘如說修行’中。
佛法不僅誦念、演說,若不實踐,不得利益。大智度論云:‘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心口相合,如說修行,才是正道,光說不練,何必說呢?法句經云:‘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解,欣樂奉行。’聰明者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日讀萬卷,滿腹經論,若行解不相應,又有何益?不如了解一門,歡喜奉行,來得實在。華嚴經云:‘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則得成就供養如來。’諸佛皆從修行得,沒有天生釋迦,自然彌勒。法華經云:‘觀三千大千世界,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如法修行,不枉學佛,才是真供養。
‘利益眾生供養’,使眾生得斷煩惱了生死的利益,不止功名利祿而已。富甲天下,不善用便成罪惡之源,所謂:‘半世功名百世冤,一將成名萬骨枯’,顯名利之失。
諸佛出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學佛能自行化他,令眾生親近三寶,能勸一人學佛則度一人解脫,至少生人天,進而究竟解脫。舉心動念,不忘利益眾生,便是供養諸佛。
‘攝受眾生供養’,以善巧攝化眾生,使歡喜信受。度化眾生不易,必須觀機逗教,先‘布施’,以欲勾牽,后令入佛智,故六度以布施為首。次‘愛語’,和顏悅色,如彌勒菩薩,接引眾生。若整天繃著臉,則令人退避三舍。三、‘利行’,凡有益眾生,不辭辛勞,愿作不請之友。四、‘同事’,士、農、工、商,只要合法,為接引故,示作同事。能以四攝法,教化眾生,即是供佛。
‘代眾生苦供養’,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第十普皆回向云:‘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眾生造惡業,菩薩愿代眾生受苦,便是供養佛。義待第十愿說。
‘勤修善根供養’,精進廣修一切善法供養。樹有根,則枝葉茂,能開花結果;修善法,如播種于八識田中,永為道種。大莊嚴論載,有一八十歲老人求出家,適佛外出,五百阿羅漢觀其八萬劫內,無一善根,不準所求。佛制:六十歲出家,猶可受比丘戒,七十歲雖能剃度,僅能受沙彌戒,七十歲以上,除非善根深厚,否則,不可剃染。老人傷心不走,佛回來后,準彼出家,修行二周,證阿羅漢果。舍利弗代眾請問,佛云:非無善根,你等智淺,唯知八萬劫事,此人曾于八萬劫前,為樵夫,上山遇虎,因懼怕而攀樹,危急時,憶偶過寺院,聞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乃高稱一聲‘南無佛’而解危,從此,經八萬劫,未曾再種,今善根成熟,得出家證果。
這似乎給各位打了一支強心針,大家念了許多佛,不只一句南無佛,善根深固,將來最少證阿羅漢果。南無佛,即是善法,如金剛種,八萬劫不失,遇善緣起現行,證果了生死。大家將來或許各各都是彌勒佛弟子,因彌勒佛三會所度,皆釋迦佛世,種下善根未度脫者,這又是一支強心劑,但聽了不可懶惰懈怠哦!認為我已念了那么多佛,明天起,安心看電視,待彌勒佛來度,那就錯了,造業必墮落,欲待佛光接引,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何必多受這些苦呢!今生勤種善根,努力念佛,不論世出世間善法,皆勤修習,如是發心,即是供養。
‘不舍菩薩業供養’,學佛當行菩薩道,不舍菩薩行業。菩薩業是因,成佛是果,廣修六度,即是菩薩事業。華嚴經云:‘若舍菩薩事業,則不能利樂眾生。’不行菩薩事,則不能成就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故勤修菩薩業,便是供養佛。
‘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具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發成佛心。發心不易,既發大心,必將成佛。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初發心與畢竟成佛心,功德無差,但二心相比,初發心難。不要認為,有何難?我現在就發心受菩薩戒。受戒時,戒師問:‘已發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出戒場就還給戒師了。其實,有些人受菩薩戒,何謂菩薩戒?何謂菩提心?根本‘莫宰樣’,只知燃三點。有一地方傳菩薩戒,請我當引禮,第六天晚上燃香,熱滾滾,八十幾歲老人也爭先恐后。隔天八點正授,卻躲在房里不出來,尤其是那些老菩薩,去叫,卻手伸長長說:‘我昨晚就受好了!’給我看那三粒香疤,根本不知什么是菩薩戒,現在受戒,不過如此,出家亦然。若真發心,百中有一,臺灣就不得了了,我想,萬中求一都難。出家也是,‘火燒菩薩頭’,一燃香,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就出來了,實際上,卻莫名其妙!
菩薩當不離菩提心,大悲經云:‘菩提心者,惟應數發。’數,讀入聲ㄕㄨㄛˋ,時時、常常之意,不是今天發,明天不發,而是不可暫時離開,如孔子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離道則不仁,不仁非人也,故凡是人,皆不可離道,離道與畜生無異,是人頭畜。學佛者,不能離開菩提心,離菩提心非菩薩道,華嚴經離世間品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縱修善法,屬人天有漏法,不能出三界;縱修出世間善,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故菩提心不可須臾離,能保持菩提心不失,即是供佛。華嚴經云:‘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供養也。何以故?如來恭敬尊重法故。’因三世諸佛尊重法,故不離菩提心,如法修行,即是供養。
子二、較量顯勝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養無量功德’,即上所說華云、香云等物品供養,能供財大,所供佛多,歷時長遠,功德自然無量,但與法供養一念比較,猶不能及。財供養之百分或千分、百千‘俱胝’譯億,‘那由他’,也是億,印度十萬、百萬、千萬、萬萬,都稱億,但表數不同。俱胝是十萬,那由他,百萬;‘百千俱胝那由他’即百千個十萬百萬的財供養功德,也比不上發一念法供養功德。
‘迦羅’,析人身一毛為百分,一毛之百分之一謂迦羅。意:將世界磨為微塵,又將微塵解析如毛發之百分之一。
‘算分’盡世間算法能算出的數目。
‘數分’盡世間數字能寫出的范圍,印度算與數分開。
‘喻分’,可比喻的數目,如恒河沙數。
‘優波尼沙陀分’,此云近少分或極微塵。數雖多,仍不及起一念法供養心的功德。
這類比喻,非凡夫能解,講者也弄得矛盾,現在,我說個比喻,助大家明了。財供養無量功德的一分,不及法供養一念的一分功德,財供養漸積,百分、千分乃至極微塵數分,也不及法供養一念功德。總之,財供養再勝再多,也比不上一念的法供養。
何以故?
征釋。為何無量財供養也不及一念法供養呢?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因諸佛皆尊重法的緣故。所謂‘諸佛從般若出’,般若即法,是諸佛之母。
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
如說修行,定能成佛。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修菩薩道者,行法供養,就是供佛。
相較之下,法供養殊勝無比,禮佛一拜,念佛一聲,靜坐須臾,觀無常無我之理,乃至攝化眾生,都是法供養。今后,念佛便可,不須香花燈茶等供養了,因財供養再多不及一念法供養嘛!這種見解是錯的,說法供養并非否定財供養,不要忘了,法供養經文首句‘如說修行供養’,香、花、燈、果供養出自佛說,也是法供養。既然如此,為何又言法供養殊勝?因眾生著相布施故。永嘉大師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財供養雖好,著相故,成有漏福,福盡還墮,如射箭,力盡墜落,是第三世冤家。達磨祖師見梁武帝,帝問:‘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師潑冷水云:‘并無功德。’帝重有漏福,師重無漏德,兩不投機。初學也往往如此,這包香是我的,誰點了我的香?或我要自己買香,借香供佛,功德全是別人得。只為一支香,煩惱跟著起,香燃心也焚,執著功德,結果,燒盡功德林。鼻息一停,何處是家鄉?那樣是你的?莫著相,香放著,大家用。拿了幾塊錢,就要寫文疏,豎耳細聽,沒聽到名字,懷疑錢被師父私吞了,佛不知道我添油香,怎辦呢?早知道就不添!做些好事,就須文疏上稟,為非作歹者,誰替他寫奏表?閻王如何清清楚楚?大家怎么沒想到這一點?
住相布施,失去如法修行義,布施須三輪體空,施者、施物、受者,當下觀空,了不可得,能如是行施,即法供養,功德無量!
學佛要常省察,莫原地踏步,由小至大,從外至內,由下往上,漸修漸進,無相布施,無住供養,便得大益。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后被侯景逼死臺城。有的史學家因此毀謗,武帝因信佛而亡國。其實,亡國無關信佛,縱造寺度僧,著有漏法,信佛不深入。追究其帝位,奪自同族兄弟蕭道成,為稱帝,水淹壽陽,死了無數人,雖修福也難彌補,致受侯景軟禁;侯景專權攬政,減彼受用,渴極思蜜,索蜜不得,饑渴而死。世福無用,別夢想當皇帝,現在民主時代,也沒皇帝可當,做了皇帝,也難保不餓死。
學佛要明因果,深信因果,因果各自獨立,不能將功抵罪,建寺度僧有其功德,水淹壽陽,不免其罪,功過不能相抵,詳載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憶有經言:比丘見餓鬼道眾生,有晝樂夜苦、晝苦夜樂者,請問佛。佛答:‘生時,白天修福,晚上造惡業,故晝樂夜苦;夜間禮誦,天明為非,故晝苦夜樂。’足見因果分明。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作善善報,作惡惡報’,莫認為修福甚多,微惡無妨,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法供養雖勝,仍不廢財施,諸物供養,若能觀空而不著,便屬法供養。
辛三、結顯無盡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財供養雖廣大,一一如須彌山,但不及一念法供養,故法供養最殊勝。財供養不著相,即成法供養,事理互融,便是廣大最勝供養。
二種供養,恒久無間,是大菩薩境界,凡夫枝花寸香,供佛時莫忘所修之法,禮念受持,不離菩提心,成就財法二供,獲大利益。
因地,廣修供養,除貪煩惱障,得大富饒報。成佛后,佛剎妙嚴,思衣衣至,思食食至,宮殿隨意,猶如極樂。
庚四、懺悔業障分三
辛一、牒四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
第四言懺除業障。
梵語懺摩,華云悔過,華梵兼舉,故說懺悔。新譯家義凈三藏翻‘說悔’,將所造罪,對佛菩薩乃至一清凈僧發露,即得清凈。所謂‘懺悔’者,懺前愆,悔后過,發露先罪,改往修來,誓不更做,始達懺悔目的。
‘業障’乃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之一。障,阻礙也。阻礙成佛之道,故須懺除。三障皆應除,為何獨舉業障說?有多種解釋:
一、舉其中以攝前后。煩惱是因,報為果,無惑不造業,無業果報滅,說業障含括前后二障。
二、煩惱種子,若不造作,不構成障;凡夫雖具三毒,不起現行,障礙不得,若已結成果報,除之困難,而業障如種子剛萌芽,未開花結果,鏟除較易,故單言懺除業障。
尚有多義,從略。
教典所說懺悔,不出三種:
一、作法懺:依律行懺。若違犯佛制,視其輕重,如突吉羅(第五篇),悔過法(第四篇),波逸提(第三篇),大概對一清凈比丘懺悔便除。若是舍墮法,先舍犯物,再懺悔方清凈。偷蘭遮對四個清凈比丘懺悔,僧殘對二十個清凈比丘懺悔,并經羯磨法,半月摩那埵等繁瑣作法,方得消除。作法懺不能滅根本罪,犯根本戒已失戒體,如多羅樹心被斬斷,多羅樹似我國的檳榔樹,心被斬斷就活不了。所以,小乘戒犯殺、盜、淫、妄,沒懺法,縱悔過、止作與學比丘,準許修學佛法,不續僧脈。這些道理,須研究戒律方知。
菩薩戒只分輕重,如梵網經菩薩戒本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犯重戒,懺悔后準重受,犯輕垢罪(染污犯),懺可清凈。實際,也有詳細分類。
依律法,向清凈比丘懺悔,名‘作法懺’。中國佛教,早已不遵行這種懺法了,不行便失傳。所以,現代出家人,若沒研讀戒法,對這些根本莫名其妙。
二、取相懺:依大乘法禮懺,如梵網懺、大悲懺、凈土懺等,向佛菩薩求懺悔。所謂‘取相’,求取瑞相也。晝夜六時行道,一七日或三七日,乃至一年三年,于禮懺時或在定中,見佛菩薩現前摩頂、授記,見光見華等瑞相,表示罪障已除,恢復清凈。懺本中有十科行道,依之修懺,可得瑞相。屬大乘懺法,小乘唯作法懺。
三、無生懺:正心端坐,觀無生理,親證實相,罪障即滅。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易行難,須開悟證實相方得,若智慧不啟,罪不能除。無生懺力量最大,能消五逆十惡罪。古德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性本空,皆由心造,三毒根滅,罪亦不存,心不可得,罪也不可得,心罪具空,是真懺悔。古德說:我們連罪相都不清楚,到底犯了多少罪業?是輕是重?不知道,怎么觀實相?
三種不出事理二懺,作法懺屬事,取相懺十科行道,前九種是事,后一種靜觀實相屬理,有事有理,事理并具。無生懺完全屬理。末法時代,無清凈比丘,惟依取相,向佛菩薩拜懺求悔,方能罪消障除。
不能禮懺者,念佛。念佛也是拜懺,‘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同懺悔功德。無生懺,我們做不到;作法懺,理雖不能觀,依法事懺,也能得利。
請人拜懺,如請人代為吃飯,懺悔要自己發懇切心才得益,他人代懺,僅獲少福,如暫在鄰人之樹下乘涼,樹是別人的。所以,有人請拜水懺、梁皇懺,我不答應。‘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那有你造罪業,我代消的道理,古人代為禮懺,只是度眾方便,令眾生得福而已。請人代吃我若會飽,請他拜懺始行得通,你吃我不飽,頂多給自己一點安慰,聊勝于無,權充一下,飽否?沒飽!但看了心歡喜,起一點心理作用罷!這是比方,并非完全相同,自己不懺悔,力量有限,滅罪業難。
辛三、釋行愿相分二
壬一、舉所作業
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當自省觀:我從無始劫來,因貪嗔癡煩惱,而造眾罪,身:殺、盜、淫,口:惡口、兩舌、綺語、妄言,意:貪、嗔、癡。以意為本,發動身口,造無邊惡,若惡業有形有相,盡虛空界,不能容納。顯無量劫來,個人造罪之多。
壬二、正明懺悔
我今悉以清凈三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后不復造;恒住凈戒一切功德。
正說明懺悔義。
往昔因三業造罪,今用清凈身口意,遍十方法界,微塵數佛菩薩前,至心頂禮,求哀懺悔,改往修來,誓不更作。
拜千佛、八十八佛、三昧水懺十六尊佛菩薩、梁皇懺現在賢劫千佛等,皆是藉禮佛菩薩名號,向賢圣求懺悔。
懺悔首重誠心,不誠無益,‘懺前愆,悔后過’,是主要宗旨,如孩子被修理,哭說:我不敢了!以后再也不敢了!求懺悔如對佛菩薩說不敢,懺后不再犯。但凡夫難說,凡夫也像小孩,剛說不敢,出來便忘,毛病又犯了!左手丟垃圾,右手執掃帚,怎么掃也不干凈。常求懺悔,罪障猶存,問題在此。但不可因而不懺,掃總比不掃好,剛掃完,覺得干凈些,不掃則積垢如山,勤求懺悔,漸改,久自然凈。從此,‘恒住凈戒’,成就‘一切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