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標示的是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之婦女,而沒有提到首陀羅族的婦女們,是否觀音菩薩存不平等心,輕視她呢?事實并非如此。以印度種姓階級來說,首陀羅是當時四姓中最卑*的一族,如現其婦女身而為說法,必遭當時群眾的輕視而不肯信奉真理,轉而毀謗佛法,豈不是失了菩薩觀機逗教的真義?所以文中不明示菩薩現首陀羅婦女身說法,然實際上,菩薩以同等大悲普度一切眾生,并無貴*之分。
長者、居士屬清心寡欲,德品高超者,在大眾中,有其崇高的地位。宰官,是統領行政方面的首長,在社會上,有其相當的力量。婆羅門,在宗教界亦有其特殊的立場,所以觀音菩薩示現婦女身,引度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諸階層的婦女,讓她們虔信佛法,藉以推轉法輪,由治家而強國。
佛陀是主張男女平等的,這可以從大小乘的經典里找到憑據,如勝鬘經,大集經中的寶女品,法華經的龍女,寶積經中的妙慧童女,維摩經的天女等,皆是述說女性修行的堅貞與超然的智慧,與男人是不相上下的,故在大乘佛法的平等上說,男女平等,同應肩挑宏法利生的責任,決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
男女相較,各有所長,男眾的優點固然多,但女子勝于男子的特性也不少,如專一性,忍耐性,都是修學佛法所該具備的條件之一。專一可為修定學的資糧,忍耐可為學無生的準則。大乘菩薩修六度,以六度利人,女子已具有兩度的特長,故釋迦佛記末法時候,女子得道,如恒河沙數,是不會錯的。
觀音菩薩以慈悲之心化現度眾,賢淑婦女當以悲心侍上待下,增長發揚慈悲心懷,利己利人,堅守固有美德,勤儉持家,謙卑處事,以觀音之心為己心,行觀音慈悲之行,這就可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了。
這里順便一提的是關于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及三十三應身的差別。照經文里的詳細讀法,可分作四段讀:‘應以長者’婦女身得度者,即現長者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居士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宰官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婦女身而為說法。若依此說,則觀音菩薩示現的是‘三十三’應身;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婆羅門系屬僧侶,并無妻室,故觀音菩薩所示現的是‘三十二’應身,這便是兩種應身說法的不同點。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所謂童男童女是指七八歲至十一二歲的男女小孩,但文中所說并不拘泥于此,大凡未婚之男女,均可稱其謂‘童男、童女’。現姑且當作幼童來解說吧。童男、童女均保有一顆純潔而善良的心,似一塊未經開墾的園地,做父母的需小心謹慎的為它選擇良好的種子,播種在那純善的心園里,以期將來結出善美的果實,因此,從小就得予與適當而有效的教導,細心照護,讓小孩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發揮其善性,保有其天真,長大了,方能成為國之棟梁;否則,近墨則黑,陋習難改,白白斷送錦繡前程,豈不哀哉!故觀音菩薩特現童男童女之身,為說清凈童真之法,令舍愛欲,革除惡行精進向道。
從前安藝國的廣島城下,有一名*拉馬為生的窮困馬夫,心地慈善,很受大家的尊敬,人們都稱呼他叫佛乎兵衛。
乎兵衛本是一個為非作歹的壞人,橫行鄉里,欺壓同道,人們遠遠看到他,就像見到毒蛇猛獸般的避開,暗地里稱他‘鬼乎兵衛’。為什么鬼乎兵衛會一變而成佛乎兵衛呢?原來這中間隱藏著一段感人的事情。
乎兵衛有一天因病臥床,久久不能工作,當夜幕低垂的一個晚上,他的妻子邊喂其湯藥邊說:‘你久病不起,家里能賣能換的東西,都已經換賣光了,米缸里粒米不存,我又是個婦道人家,想不出什么求生的辦法,明天我還是去挨戶求乞吧?’
丈夫聽了,只有黯然神傷,夫妻倆相對著流淚。那時睡在身旁的八歲幼子名萬藏,忽然啜泣地說:‘媽!明天我去當馬夫好了,您千萬別去乞食。’
翌晨,萬藏起個大早,牽了馬,準備外出工作,因個子矮小,不能將馬鞍配到馬背上,母親見孩子有這份孝心,感動不已,只好成全他的愿望,幫忙配好馬鞍,叮嚀復叮嚀地送兒子出門。從此,這戶窮困的馬夫家就*幼子微薄的工錢過生活。
大約一個月后,鬼乎兵衛病愈了,到馬夫集合找工作的場所,看到兒子蹲在馬旁哭泣。
‘萬藏!你不找事做,蹲在馬旁哭什么?’
‘不是我不找事做,而是他們今天都不肯給我裝東西。’
‘這是常有的事,有什么好哭的,你吃過午飯沒有?’
‘沒吃午飯,因為沒工作做,所以要把帶來的飯包奉還給父母。’
‘噢!這樣嗎?沒工作就不吃飯嗎?’
‘嗯!是的!’萬藏恭敬的回答。
乎兵衛聽了,非常感動和佩服他的孩子,就把他帶回家去。乎兵衛的妻子知道這情形也非常難過,當即燒了一盤魚安慰他,萬藏飯吃完了,魚卻絲毫未動。
‘喂!你怎么不吃魚呢?’父母親詫異地問他。
‘我不知怎么不想吃魚,不過記得往昔爸媽不知拜什么的時候,一點魚肉都不吃,所以我也不吃。’
乎兵衛聽了,恍有所悟,一改以往邪惡心而變成了人人景仰的佛乎兵衛。
這個年僅八歲的男童萬藏,以其思想,行為感化了為非作歹的父親,我們也可說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其次舉示現童女身的真實事情:
在滿清末年的時候,正是日本明治大正期間,被認為是日本第一流的外交家陸奧宗光,當中日戰爭結束時,政府派他與伊藤博文代表日本和滿清代表李鴻章往下關講和談判,那時,他十七歲的掌上明珠得了不治之癥,病臥床上。
宗光是一國大臣,又負有講和的重任,當然得以國事為重,不能因私情而耽誤公事,臨行前,宗光默默端詳著愛女,說了幾句安慰話,囑咐家人,若發生什么不幸,不必通知他,以免影響他在外的情緒。
宗光所辦的事情進行得很順利,當快要在訂約書上簽字蓋章的時候,宗光總是愁眉不展的,似有重重心事,跟他同行的伊藤博文見了很關切地問他:‘家中是否有事?’詢問再三,宗光只好說出實情:‘臨行前,小女重疾臥床,聽說我們這兒將圓滿達成任務,家書頻催,要我盡速回去,因女兒想在臨終前,問我一個問題;想到自己身負要責在外,竟連愛女臨終的要求都無法實現,所以煩憂。’
伊藤聽了,非常同情地說:‘談判已近尾聲,簽字蓋章就委托我辦好了,你趕快起程回家,與女公子見一面,以了其心愿吧。’
宗光聽了,即刻整裝回家。女兒一見父親,便問道:‘爸爸!我自知此病無藥可醫,眼看死神即將來臨,唯一令我掛眭的是在世時我有雙親依*,死后,我投向何方?依*誰呢?’
宗光為一國大臣,日理千事,從未碰到難題,但女兒這一問竟令他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回答,自責道:‘我平常怎么不曾想過這個問題?以至今天無法給愛女一個圓滿的答覆。’宗光的心里難過異常,忽一抬頭,望見壁上一張觀音菩薩圣像,于是就對女兒說:‘你的問題,為父的我也不知該怎么回答你,不過你的母親,常到淺草區的佛寺禮拜觀音菩薩,也常持念觀音圣號,甚至把生死都托付給菩薩,你走了以后,可以去找觀音大士,讓她指點你,引導你走向一個光明安樂的地方。’
這個久病的女孩聽了父親的話,雙手合掌地念一聲觀音菩薩的名號就安詳離開了人間。
宗光由于女兒的一問,而覺悟到生死問題的重要,便皈依佛教,潛心向佛。宗光認為這是觀音菩薩化身來度化他的。
以上所說二則記載,是觀音菩薩示現男童女度眾的實例,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受用。
應以天、龍、夜*、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此文明能應八部,佛經上常說的天龍八部,就是佛門的護法眾,捍衛佛法,不遺余力。若詳讀,應分八段。
‘應以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而為說法;應以龍身得度者,即現龍身而為說法;應以夜*身得度者,即現夜*身而為說法;應以乾闥婆身得度者,即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應以阿修羅身得度者,即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應以迦樓羅身得度者,即現迦樓羅身而為說法;應以緊那羅身得度者,即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應以摩侯羅伽身得度者,即現摩侯羅伽身而為說法’。今將此八部一一解說如下:
‘天’:梵語提婆,譯為天。天是光明的意思。在三界中,說有二十八天,但這里所說的天,主要的是指欲界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的天人。在前面我們也曾提過天,但那是約個別說,現在總說為天,所以略有不同。
世間所有的宗教,除佛教外,他們的終極目標,都是希望生天,他們認為天是最高的,是永恒不變的,殊不知,天也只是凡夫境界,未離輪回,未了生死,將來天福享盡,仍要墮落由業力支配而受生的。佛門弟子,主要是求生佛國,若求升天,便是走錯了路頭。
天人耽著欲樂,沉醉在糜爛的生活中,退失了智慧與德性,而忘記了修行的重要性。從前,帝釋(忉利天王)亦曾請佛說法,可是回天不久,連佛所說的教誨,半句也記不起來了,等到五衰相現,才心生畏懼,拜佛、求佛。所以,佛弟子當愛惜人身,聞法修行,切莫落在欲樂深淵,忘卻了生死大事。
楞嚴經云:‘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段文與我們現在所講的‘若有眾生,應以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天身為其說法’的意思相吻合。
天既是光明之意,那么我們的心若坦蕩無私,處事磊落光明,也可稱做‘天’了,何必一定要求升天上呢!
‘龍’,印度話叫‘那伽’。龍的種類很多,有興風作浪的海龍;有守護天宮的天龍等,在法華經里列有八大龍王之名,所謂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婆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此八龍王皆龍眾之上首,但不管那一類龍,我們從未見過。但是自古以來,中印兩國皆有龍的傳說,我們不能不承認有龍的存在。
龍因宿世福報的招感,能到處隱顯自在,但由于前生嗔心過重,心地不正,而且頑劣好斗,不守戒法,所以淪為龍身,備受:一、熱沙炙身。二、風壞宮衣。三、金翅鳥食啖。三種苦報,因此,龍也冀望脫離龍身,投生善處。
楞嚴經云:‘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此文與‘應以龍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龍身,為說舍離嗔心之法,使得解脫’是同樣的道理。
‘夜*’,是印度話,譯中文叫‘勇健’,或稱‘能啖鬼’、‘捷疾鬼’,有地行、空行、飛行三種,更有善惡夜*之分,如專喜食人,危害眾生的名惡夜*;護持佛法,擁衛修行者的是善夜*。
觀音菩薩憐愍一切眾生,發愿度一切眾生,所以說:‘若有一類眾生,應以夜*身才能得度的,觀音菩薩就示現夜*身為其說法’。
‘乾闥婆’,梵語‘彥闥縛’譯為尋香、嗅香、食香、香神等多種,以香為食,居須彌山南,金剛窟中,能飛行虛空,作眾伎樂,是帝釋天王的奏樂神,每當帝釋要聽音樂時,便點起一支香,乾闥婆即尋香而至,受其差使。
觀音菩薩無所不現,無所不度,若乾闥婆根機成熟,想脫離樂神之身,觀世音菩薩即為其說脫離放逸之法,使修中等十善,轉放逸心為精進佛道心,轉唱天樂音成演清凈贊佛音,令脫離乾闥婆而生諸善道。
‘阿修羅’,梵語‘阿素洛’,譯為‘非天’,意謂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亦名‘無端正’,謂其國中男丑女美之意。又名‘無酒’,言阿修羅曾采百花欲釀大海水為酒,花被海中魚蝦所食,釀酒不成,只得戒酒。
阿修羅有天道所攝的化生阿修羅,有人道所攝胎生阿修羅,有鬼趣所攝的卵生阿修羅,和畜生道所攝的濕生阿修羅。因阿修羅依附天、人、鬼、畜四趣而生,所以有人將六道輪回判作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五趣而略去阿修羅。
阿修羅前世也修五戒十善,但因我慢心高,猜忌念盛,死后墮阿修羅道,與帝釋天互相憎嫉斗爭,日受三時銅鑊、劍戟之苦。
傳說阿修羅與帝釋本極為友好,因阿修羅嫉疑心重,而傷了彼此間的和氣。
據聞阿修羅王有女名舍脂、貌美無比,帝釋屬地居天,未斷男女之欲,見舍脂甚愛之,娶為王妃,婚后情感彌篤,一日,帝釋與宮女相逢于花園,舍脂見狀,不問青紅,大起嫉妒,即向阿修羅王哭訴,阿修羅王嗔恨心發,下令攻天,從此,結下怨仇。
舍脂因妒,鑄下大錯,諸位婦女,當以此為戒。因丈夫在外,難免應酬,偶與女性談話,并無不可,切莫如舍脂,不問是非,受嫉妒心左右,不計后果,亂想一通,那家庭就永無幸福安寧之日了。
做人好爭強斗勝,懷疑心重,喜愛面子,這種人就是人道阿修羅。大家靜思一下:自己有幾分像阿修羅?
觀音菩薩碰到嗔忌好斗的眾生,即現阿修羅身為其說‘柔和慈順,謙卑忍辱’之行,令離阿修羅道。
‘迦樓羅’,梵音‘揭路荼’,譯為‘金翅鳥’或‘妙翅鳥’,又稱‘迦樓羅王’,是印度神話中的怪鳥,為一切鳥中之王,俗稱為‘大鵬鳥’。居于須彌山北方的大鐵樹間。據經載:此鳥兩翼呈金黃色,其相隔距離,有三百六十萬里。每見東方日出即欲食龍,故日日巡視盤旋于須彌山下,欲食龍時,用其金翅,一撥海水,便能使海水一分為二,詳見龍宮,捕龍而食。龍王不堪其擾,藉佛海邊習定之便,告了一狀,并祈佛代為作主保護。佛陀慈悲,即將所著袈裟,分與龍王,教其分成細條,披于龍子龍孫之身,可免金翅鳥攫食之難。金翅鳥欲捕食時,見佛袈裟,不敢時之,仍往白佛:饑不得食,求佛開恩。佛開示道:你若皈依三寶,持不殺戒,我當令佛弟子,在供佛受食時,以米或飯七粒,布施你及曠野鬼神和羅剎鬼子母,除你等饑渴之苦。故佛子每供佛出食,必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緣于此。
大鵬金翅鳥頭上有如意珠,常從口中吐大火焰,故亦名‘迦樓羅炎’。
金翅鳥生雖有食不得苦,但死更苦,據說其將死時,尋食不得,從金剛山頂受風輪所吹跌至須彌山下,如是飛跌七次而死,悲慘之至。
若有眾生,好殺成性,觀世音菩薩即為說仁慈愛物之法,啟其善性,令得身心解脫。
‘緊那羅’,譯中文為疑神或疑人。此類眾生形體似人,而頭生一角,常令人有似人非人之感,故得此名。專司歌樂,以娛帝釋,是樂神之一。
緊那羅居須彌山北,因前生布施功德,住七寶宮殿,能歌善舞,但其身似人非人,有馬首人身的,亦有人首鳥身的,形體怪誕,苦不堪言,故想脫此身,頭胎善趣。觀世音菩薩若知此類眾生欲脫此倫,即現緊那羅身為說遠離戲樂,勤修十善之法,以滿其愿。
‘摩侯羅伽’,正音是‘牟陀洛迦’,譯為‘大蟒蛇神’或‘大腹行’,是人形蛇首,亦名‘地龍’。
此類眾生系前生含怨報復心重,今世始墮落為摩侯羅伽身,所以,為人必須寬宏大量,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萬萬不可心胸狹窄,事事計較,結怨在心,若如是,定遭惡果報,墮為蛇類。
生為此類眾生,也是痛苦難當的,急欲尋求出離,觀音菩薩即現其同類,為說忍辱修慈,柔和修慧之法,導其舍除嗔心,脫離大蟒蛇身的苦報,轉生人天樂趣。
天龍八部,略釋完畢。這些多系印度神話,因佛未出世前,其國人民均以神鬼作為信仰對象,佛陀成道后,觀機說法,權巧攝化,將一切人非人等含容于內,予一平等之法,使得解脫機會。
‘人非人等’這句話總攝前面所說天龍八部。八部眾中,有似人身而非人身的,如緊那羅,摩侯羅伽。有完全不是人的如龍等,所以說人非人等;又有說人是指四大部洲的人群,非人是指人鬼神等,但若依此部經來解釋,前者說法較后者妥切。
‘人非人’,若更徹底的解釋它,那就是存‘仁’心者則名人,不存‘仁’心者,則名‘非人’。儒家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由此可見,‘仁者即人也’,若無惻隱之心,人皆恥之,言其‘人面獸心’,所以我們應擴大自己的心胸,發揮仁心,做個名符其實的人。
六道眾生,唯人道是最好的修行處。佛陀曾說:地獄眾生太苦,天道眾生太樂,太苦則無法修行,太樂則放逸懈怠,均不能成就道業,獨有人道眾生,苦樂參半,逢逆境可激發道心,遇順境能安心辦道。所以古德說:‘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能為。’道理在此,希望今后諸位能珍惜人身,以此虛假之色體而修恒常真如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金剛神是佛法的護法神,因其手中常執金剛寶杵的緣故,所以名為‘執金剛神’。是三十三應身中的最后一身。
‘執金剛神’,梵語‘跋阇羅波膩’。‘跋阇羅’譯為‘金剛’,‘波膩’譯為‘手’。有稱其為‘執金剛神’的;也有稱其為‘金剛手’、‘金剛力士’、‘金剛密跡天’等等;因為統領五百夜*,故又名‘金剛夜*’。
依正法念經說:過去有位國王,他的第一位王后生了一千個王子,第二位王妃生了兩個王子。王后生的一千個王子自信聞佛法后,皆發廣大菩提心,大行菩薩道,國王心想:‘這些兒子將來必定會成佛的,可是那位兒子先成佛呢?’國王為了要知道王子成佛的次第,特令發菩提心的一千個王子拈紙簽以定成佛先后。結果,最初是拘留孫佛,最后是樓至如來,教主釋迦牟尼是第四成佛,這一千佛也就是經典上常說的賢劫千佛。王妃生的兩個王子見兄長皆發愿成佛度眾生,心生敬佩,于是大王子發愿作大梵天王,勸請千佛說法,二王子愿為金剛力士,擁護千佛教法,這就是梵王與金剛神的來歷。
諸位看了這段敘述,一定覺得非常奇怪,為什么王后能生千子?這里隱藏著一段傳說:
據說王后本是山上的棄嬰,被山寺中的老和尚收養,長大后亭亭玉立,貌美非凡,此女前世性喜蓮花,常摘蓮花供佛,并發愿來生隨心所欲,足下生蓮。一天傍晚,此女心血來潮,想在寺前走出一個蓮花園來,心念一轉,就趁著夕陽余暉,在寺前的空地上一步一蓮花地走出一座美麗的花園。
不久,國王上山禮佛,看到寺前蓮花園,稱羨異常,也想在宮中鑿座蓮花池,便詢問這位種蓮的花匠,老和尚據實稟奏,國王說:‘我想見見這位奇異的姑娘。’
老和尚只得差人叫她出來,國王一見其容貌,竟欲納為王后,老和尚不敢違抗圣旨,不得已從命,下山時,老和尚站在寺門前目送著他們離寺,那知這位即將為后的少女因被此突降的富貴樂昏了頭,忘記撫養她長大成人的老和尚及她十幾年來生活過的地方,竟頭也不回的走了,這的確太傷老和尚的心,他老人家不覺脫口罵道:‘罪業女’。
由于老和尚的這句話,那位少女進宮不久,便懷孕在身,結果,生下了一朵蓮花,國王氣極敗壞地將蓮花丟進宮池里,隨即令人把王后監禁冷宮。隔了一年,那朵奇異的蓮花長成了罕見的‘千葉蓮’,并且在每片花瓣中都有一位可愛的小孩,‘千葉蓮華生千子’,這一千個小孩就是王后所生的千子。
諸位或許認為這是一條奇異的故事,但故事里確指示我們修道者要慎防口業,切勿脫口而出,讓眾生受苦。
‘執金剛神’屬佛教的守護神,有的寺院大門兩旁供奉著兩個王,右邊的是金剛神,左邊的是密跡力士;右面的表示是善,左面表示的是斷惑。所以右面的是開著口成為阿字,左面的是閉口成為吽字,因此也有人稱其為阿吽二將。這二王實在是一王所化,本屬一體的。在臺灣很少見此阿吽二將,據我所知,臺南開元寺的寺門繪有此護法神像,威武無比。
‘金剛’是堅固之意,‘執金剛’即表示人格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意思。設若我們能以金剛的精神,斷惑生善,則何事不成!所以觀世音菩薩示現執金剛神身,不外指示眾生要做個勇猛、精進、不畏、不屈的人,勇敢地向修行之路邁進。
佛教雖以慈悲為本,但為適應眾生根機,便于教化起見,設有‘折’、‘攝’二門,折伏門,是對個性剛強的眾生,以威德折其驕慢,令其信伏。攝受門,是針對個性柔和的眾生而設的,以慈悲法攝受,使其信服奉行。執金剛神就是用折伏之法,輔助佛陀教化眾生的。如果有一類眾生,發心護持佛法,欲以金剛之威,降服邪魔,觀世音菩薩便現執金剛神身,為其說摧邪輔正的法門,令成就威德,達彼愿望。
觀世音菩薩的十九說法,三十三應身,至此以全部講完。雖云三十三應身,十九說法,實際上,觀音菩薩隨機應身隨緣施化,又豈只示三十三應身呢!我們不可固執于此,當視三十三應身為無窮無盡身,經文不過是舉例而已。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這段文主旨在結德勸供。‘無盡意……度脫眾生。’是結德。‘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勸供。結德是總結上文觀世音菩薩以不同身分,游化娑婆世界,度脫眾生的妙化功德。勸供是勸在會諸眾乃至未來諸眾生等,咸應供養觀世音菩薩。
前文從現佛身至現執金剛神身,屬于別答,這段經文屬于總答。釋尊回答當機者無盡意菩薩說:‘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如是,是指觀世音菩薩救七難、離三毒、應二求及現三十三身的一切功德。這所有功德都已達到圓滿成就的境地,是為‘成就一切功德’。
‘以種種形’,指觀世音菩薩化身無數,非僅現三十三身而已。
‘游諸國土,度脫眾生。’這說明觀音菩薩游化世界之廣,不但度娑婆世界的眾生,同時也現身十方無量諸國土中,做利眾化他的工作‘度脫眾生’更明白地告訴我們,菩薩之化身千百億,游十方諸國土,并不是為了游山玩水,而是肩挑弘法利生的任務,目的在度脫眾生早離業海苦速得清凈涅槃樂。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成就如許眾多功德,其對眾生之恩浩如淵海,所以我們必需常念菩薩恩德,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談到供養,通常分作理供養與事供養兩種。物質供養,如香花、水果、珠寶等屬事供養。能深解佛理,依教奉行,與諸佛菩薩同一鼻口出氣,便是理供養。這里所說的‘一心’供養,即指理供養,要我們身口意三業清凈,口念觀音圣號,心念觀音慈悲,身禮觀音妙相,時時依教而行,以觀音心為己心,念念不忘利生度眾,護持佛法,那才是真正的供養觀世音菩薩。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此文明示觀世音菩薩能施眾生以無畏,故又名‘施無畏者’。
佛陀于普勸供養后,隨即又告訴無盡意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是梵語,譯為‘大’,這已在前面經文中解釋過,此不重復。‘薩’即菩薩。此句在示意眾生觀音菩薩并不是一位普通菩薩,而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大菩薩。‘怖畏’就是恐怖畏懼,極端害怕的意思。‘急難’就是緊急而難以應付的災難。設若我們處于極端恐怖,陷于萬分急難之時,觀音菩薩就能助長我們的勇氣,鎮靜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遠離一切怖畏災難,讓智慧之光永遠照射著我們,快樂安祥永遠陪伴著我們。
通常說有三種布施:一、‘財施’:財有內財、外財、內外財之分。以衣物金錢等濟助貧困,名‘外財施’。以自身生命,如頭、目、手、足等布施于人,名‘內財施’。將妻子兒女施于他人,名‘內外財施’。二、‘法施’:弘揚教法,示眾生修行之道,使得佛法受用,名為‘法施’。三、‘無畏施’:謂能去除他人怖畏,為其精神支柱,名‘無畏施’。在這三種布施當中,財施屬于物質。法施,無畏施二者均屬精神上之布施。若論三種布施的功德,何種為最?那當推法施無疑。因財施僅解救眾生色身之苦,而法施卻能除去眾生心病,令開智慧花朵,使眾生長養法身慧命,進而了生脫死,成就菩提道果,所以說法施是至高無上的布施。經文中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說得澈底一點,也脫離不了法施。諸位想想:世間最可怖畏的莫過生死,眾生的急難,也莫甚于生死。想真正除去眾生怖畏急難,就非要使眾生了脫生死不可,所以菩薩以‘無畏’施于眾生,這‘無畏施’豈不是‘法施’嗎?
楞嚴經十四無畏中,觀音菩薩向世尊說:‘世尊!我復于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于四不思議中說:‘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害,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這是說明觀音菩薩,因修耳根圓通,發起妙用,所以能以無畏施于眾生。同時說明,十方國土的眾生都稱他作‘施無畏者’,并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才如此稱贊他的。
現在我們不談楞嚴經的十四無畏,普門品中也有十四無畏,那就是前頭經文所說的救八難、解三毒、應二求、及持名,合共十四,這便是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施了。簡單地說無畏施的主旨是‘使令眾生在物質與精神方面,均有所安,沒有恐怖。’這才是無畏施的真正意義所在。
在高僧傳里記載著觀音菩薩施與眾生無畏,令脫苦厄的事:
魏朝的時候,有一位出家人,叫做朗的,經過險路,被賊兵捉去!關在帳幕里,朗與同伴商議逃跑,但賊兵防守嚴密且四面皆石壁,又不知淺深,如何逃出?眾人惶恐不已,偶見一棵大樹依崖畔而長,即用繩系樹而下,時夜大暗,崖底純荊棘,無下足處,捉繩懸住,暗中相告說:‘上下不得,怎么辦呢?只有專心一致的默念觀音菩薩名號,求菩薩解救我們。’于是,以頭叩石而念,不久,光照崖下至地,見一大虎在前,眾人懼入虎口!朗告訴大家說:‘我們得脫離災難了,這只老虎決不食人,是菩薩指示路徑,我們可以隨著老虎走出去。’奇怪的是老虎在前,眾人在后,人走得稍慢,老虎就停下來等人,一直走到拂曉時分,才踏上平坦大道,然老虎卻不知去向。這只老虎難道不是觀音化身,而來施與無畏的嗎?
關于觀音靈感應化的事跡相當多,這只不過例舉一條而已,諸位不要忘了,時時稱念菩薩的名號,遇難時要念,平常時更要念!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世尊普勸大眾一心供養觀音菩薩,無盡意深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廣大功德,心生敬仰,因此稟告世尊說:‘我今應當遵奉您的指示,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隨‘即解’下掛在‘頸’項上的‘眾寶瓔珞’,這些眾寶瓔珞非常珍貴,若論‘價值’約在‘百千兩金’左右,無盡意菩薩至誠地將這些貴重的寶物呈獻給觀音菩薩說:‘仁者!愿您受此法施珍寶瓔珞’。仁者,是菩薩間的互相稱呼,意謂,‘有仁德的人’。無盡意菩薩誠心誠意地要將眾寶供養給觀世音菩薩,但觀音菩薩卻‘不肯受之’,無盡意再次奉上說:‘為了憐愍我等,還是請您接受吧’!照字面來看,這段經文不過寫實,淺顯易懂,沒有可說之處。其實,佛經義理奧妙難解,我們決不能用凡俗的眼光,淺薄的智慧去解釋它,否則,縱使讓你讀完三藏十二部經典,也絲毫得不到佛法的受用。‘誦經難,解經義更難。’諸位!切莫以凡夫之知去小視這段經文。
‘瓔珞’,是印度人的一種裝飾品。掛在頭上頸上的叫瓔,配帶在身上的叫珞,瓔珞的好壞,視人的地位、經濟而有所差別,隨順印度風俗,所以佛菩薩也用此來莊嚴外表。
但經文中有一句特別引人注意的‘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由此可見,文中所指的瓔珞并不是指有形的珠寶而言,無盡意也是位德行高超的菩薩,他在修行菩薩道的時候,已經積聚了無邊的功德法寶,莊嚴自己所證得的清凈法身,無盡意解下頸項瓔珞寶珠,即表示菩薩雖證法身,但不安住法身,從法身中示現化身,來度化十方眾生,如今無盡意菩薩以其無盡功德法寶,至誠懇切地供養觀世音菩薩,所以名為‘法施’。
我們可以將‘法施’作另一種解釋,佛教講布施,一向注重‘不著相施’。這就是所謂‘三輪體空’的布施,當真正供養布施的時候,不著能施之人,所施之物及受施之人,雖行布供養施事,但絲毫不居布施功德,認為‘布施’是自己份內事,歡歡喜喜,誠心誠意地布施,施后不望報,不記于心,如此‘三輪體空’的布施,雖財施亦轉為法施。
又菩薩布施,不為自己求利益,而為眾生求福德,無盡意菩薩將此供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使十方法界眾生同樣獲此功德利益,故名‘法施’。
還有,珍寶瓔珞在佛經中常比喻為功德智慧;本業瓔珞經中說:‘光為百萬阿僧祇功德;瓔珞為光,嚴飾佛身’。
今無盡意以表智之瓔珞供養觀音菩薩,而觀音菩薩是‘慈悲’的表征,悲智為每一菩薩所共具有,以瓔珞之智合觀音之悲,表觀音悲智圓融,上求下化,運用自如,所以名為‘法施’。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時’,指無盡意菩薩解下瓔珞供養觀音菩薩的時候。為什么觀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布施呢?因一、眾生均有如來智慧德性,皆具真如妙寶,于理上說,并沒有‘受’‘與’之別,‘取’‘舍’之相,所以觀音菩薩不肯受之。二、菩薩受他供養,悉為憐愍眾生令種福田,若違斯義而取著利養便不應該接受。觀音菩薩初不接受,即是此意。
無盡意至誠地供養觀音菩薩,但觀音菩薩為顯示上面所說的種種因由,所以婉言拒收。無盡意見觀音菩薩不肯接受他的供養,又再誠懇至切的稟白觀音菩薩說:‘請憐愍我們智淺福薄,少做功德的眾生,接受這瓔珞的供養吧!’這段文是無盡意菩薩的重請供養。文中的‘我等’是指無盡意本身及與會的四眾弟子。菩薩供養,非為自己利益,而是為眾生廣植善根福德,代貧窮困苦的眾生布施求福的。說明白一點,無盡意菩薩是因‘愍眾而施’,觀音菩薩亦是‘愍眾而受’。
無盡意菩薩為一、示至誠故,望藉佛陀之命,使觀音菩薩接受。二、明其布施是為眾而施,既因眾施,菩薩亦為眾而受,不損正義,所以重請。
珍珠寶物,世上無人不愛,為金銀財寶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者,比比皆是。佛說:‘黃金如毒蛇’,時時告誡弟子們要‘淡泊以明志’,對金銀要‘取諸有道,用諸善行’切莫貪得無義之財,而又慳吝不舍,做一輩子的守財奴,縱使有錢,又有何用!
由上文可知道,菩薩所做一切均以眾生為主,絲毫不為自己打算,此等慈心悲愿,多么偉大,我們應生至誠感恩心恭敬供養,進而身心效法,做個堂堂正正的佛弟子。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在那個時候,佛陀對觀世音菩薩說:你應該憐愍悲念無盡意菩薩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和天、龍、夜*、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此瓔珞。
‘四眾’及天龍等八部眾生在前面經文里已解釋過了這兒不再重說。
觀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的瓔珞供養,是因為一、欲使布施的人生殷重心,二、有二佛在,依禮則當謙遜,三、表示少欲知足,四、未奉佛陀之命,不得輒取。
佛陀此時對觀音菩薩說:‘你應當愍念四眾及八部眾生,接受無盡意的瓔珞供養。’于是,觀音菩薩上順佛旨,下愍群倫,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供養,隨即將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為什么要分作二分呢?因為菩薩一舉一動均以眾生為主,他將瓔珞分作二分轉奉二佛,目的在展轉增長我們眾生的福德,讓我們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享有更多的法味。這也正顯示觀音菩薩能修供養的妙德。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就是現在佛。
釋迦,是古印度種族名,義譯為‘能仁’,謂佛具大慈、大悲之心,能與眾生樂拔眾生苦。牟尼是寂默義,示佛不但有利他的大悲心,并且有甚深無邊智慧,能破除自身一切煩惱,不被妄想無明所困,是謂寂默義。以仁慈心做化他工作,明顯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靜默照,是顯佛陀的出世空寂。單從釋迦牟尼四字的解釋,我們可以知見到佛陀的偉大胸襟,不凡的深慈悲愿,以及如何做弘利生的工作。
多寶佛塔,多寶佛是過去佛,依法華經第十一品見寶塔品云:‘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嚴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又云:‘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祗世,國名寶凈,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愿:若我成佛滅度之后,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由此因緣,佛說法華經時,多寶佛塔必涌現其前,為作贊言,以作證明。
凡塔,皆為佛所安住處,而此佛所安住之處有眾寶莊嚴,故名寶塔。又釋此塔為多寶如來所安住,故名寶塔。
依理釋:多寶佛塔示佛之法身,即禮體;釋迦牟尼佛示佛之報身,即事相;觀音菩薩示佛三身中的應身,即用。以應身之觀音菩薩將瓔珞轉奉給法身的理佛,報身的事佛,以示三身一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本品的發起人無盡意菩薩說:觀音菩薩有如上所說的自由自在不可思議的神通之力,游于娑婆世界。
‘如是自在神力’這句經文是統指上面所說過的觀音菩薩以慈心拯救眾生苦難,示現三十二化身普度有情的種種用及菩薩‘能施無為’、‘能感供養’、‘能修供養’的妙德。所謂自在,有四自在、六自在、十自在等說法,但歸納起來,不外心身二大自在,何謂身自在呢?唯識中說:‘施為無擁,名為自在’,是身自在義。法華經序品上說:‘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是心自在義。淺顯地說身不被境困,進退無礙,名身自在。心離諸緣,遠離系縛,名心自在。‘自在解脫神通妙力’是謂‘自在神力’。
觀音菩薩以此神通妙力游于娑婆世界,‘游’在此文中有畫龍點睛之處。大抵世間眾生發慈心,行布施,多少均有所執,唯出世菩薩舍盡一切報酬,只求奉獻,不計酬勞,只有歡喜,沒有牽強,高高興興地為眾生謀福利,所以說‘游’此娑婆世界。
如今,普門品長行已講完,接下來講的是偈頌,大體上,偈頌都是屬于長行的重說。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爾時’,當佛陀說完長行的時候,無盡意菩薩又用韻文的語調來請教釋迦牟尼佛,以便詳述觀音菩薩的種種功德,使大眾更進一步去體解觀音菩薩的甚深行處。
關于本品的偈頌,當初姚秦三藏法師羅什翻譯普門品時并沒有將偈頌部份譯出。到了隋文帝時,從北天竺來了一位阇那崛多法師與達摩笈多共譯的添品中才有此偈頌,后人以此偈頌補入羅什法師的譯本中,遂成今日有偈頌的妙法蓮華經本。
偈頌,亦可稱為重頌,就是用韻文體來重述前面長行的意思。‘偈’梵語叫做偈陀,中國譯為應頌,合華梵之意,故稱偈頌。
偈頌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的差別,它有一個規定,不管三字也好,七字也好,必需具足四句,才能成為一偈。偈頌又分為‘祗夜’和‘伽陀’兩種。梵語‘祗夜’,譯為重頌,是以詩詞的體裁,重新說明長行所說的義理名為重頌。‘重頌’也有‘廣頌’‘略頌’的差別。‘廣頌’是在長行文中,沒有說明清楚的地方,以偈頌詳細的述說清楚;‘略頌’是在長行文中,已作詳細說明,在偈頌里,只作簡要的概述而已。梵語‘伽陀’譯為‘孤起頌’,所謂孤起,就是在長行中沒有廣、略說明,僅在偈頌中孤獨而起,說明另一種意思的叫做‘孤起頌’。現在本品的偈頌,就是屬于重頌的一類。為什么要重頌呢?因一、為契眾生根機:眾生根機有利鈍之不同,利根眾生隨說即解,只要長行之文便足夠了,但根機較鈍的眾生,佛陀得予以再次的說明,才能有所領悟,所以要用偈頌重復頌出。二、為后來之眾:佛陀說法,有的眾生因因緣關系,無法一開始就參與聽法,佛陀為體恤后來眾生,令得佛法利益,所以長行之后,再補以重頌。三、印度宗教,本就有散華與貫華二種說法的體裁。長行是屬于散華說之類的,散華就好比我們中國的散文。偈頌屬于貫華體,如同中國的詩詞韻文之類,這均因眾生的喜好不同隨機而說的。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這段文是無盡意菩薩,重向佛陀請問觀音菩薩得名的因緣。
‘世尊妙相具’,是無盡意菩薩贊嘆世尊的。‘世尊’是對佛陀的尊稱。佛為世間、出世間最尊貴的圣者,故名世尊,是佛的十號之一。‘妙相具’,是具足微妙相好之意。指世尊內具萬德,外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言。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說:‘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平常我們最常聽的贊佛偈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些都是贊佛功德具足,相好莊嚴的。
‘我今重問彼’,‘我’,無盡意菩薩自稱。‘重’,‘再’之意,在前面長行里問過,現在再問。‘彼’,是指觀世音菩薩。
‘佛子’,也是指觀音菩薩。三界眾生,依佛教化,皆名佛子。觀音菩薩輔佛度化,依佛教示而行,所以,名為佛子。無盡意菩薩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是由于什么因緣才得此名?雖然所問與長行相同,可是世尊的回答卻稍有出入。在長行里,佛陀專示觀音菩薩的慈悲妙力。而在重頌方面,則著重于觀音菩薩的愿與行。‘因緣’二字在長行中只解釋為什么理由;在偈頌里,廣釋做菩薩過去無量劫前即發大清凈愿是因,有苦無樂的眾生是緣。就是自身行化的大愿為因,以眾生為緣,依此‘因緣’,普現世間,救度群倫。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凈愿。
無盡意菩薩既以偈頌請問世尊,世尊也以偈頌來回答他。所以說:‘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汝’,指無盡意菩薩。‘聽’即諦聽,仔細聽的意思。‘觀音行’,是觀音菩薩如何修行,如何自利利他的行愿。總說一句,就是要無盡意菩薩及與會大眾,仔細地聽觀音菩薩自利利他的慈行悲愿。
‘善應諸方所’即‘善于普應十方世界’的意思,觀音菩薩尋聲救苦,以三十二身,示現于十方無邊國土,感應十方無量眾生。菩薩身心自在,具妙神通,能以一身而化千百億身去應眾生的要求,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眾生心誠懇切,觀音菩薩決不會令其失望的。下文中有‘無剎不現身’之句,便是給‘善應諸方所’下了一個最妥貼的注腳。
‘善應諸方所’的‘善’字,有‘自在’之意。一個人假若身心皆不自在,受外境等種種束縛,種種執著,自身就難保了,那有能力去幫助他人,解脫他人?觀音菩薩又如何能夠做到‘普應十方,觀機施教’呢?這重重的疑問,在下文里都給諸位帶來了圓滿的答覆。
觀音菩薩所以能有如此偉大的成就,仍是由于他過去初發心時,曾經發過深如大海,廣如虛空的誓愿,并且本著自己的大愿,日夜匪懈地去實行,去努力,決不因環境險惡,眾生頑愚而退卻、舍棄。佛典里記載著這么幾句話:‘廣普之緣,謂之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曰愿也’。一個立大志愿的人,假使不先調制己心,格守誓愿,持之以恒的話,是不會有美好結果的。
何謂‘弘誓’呢?課誦本上有四弘誓愿,即:
‘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凡菩薩都具有這四弘誓愿;在四弘誓愿的當中,‘眾生無邊誓愿度’是利他的,屬于根本愿,第二愿與第三愿是自利,第四愿則是自利利他的結成。
做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不但有他們所共立的通愿,也有他們所自立的別愿,例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愿等,都是約個別誓愿而說的。觀音菩薩在初發心的時候,就立下了十二大愿,愿愿均以度生為要務,所謂‘尋聲救苦,善應諸方,能滅諸苦’之行,便是觀音菩薩誓深愿大的最好說明。
菩薩立弘誓愿,廣被眾生,并不是短時間內的事,而是要歷經塵沙劫數的時間,精進不懈地實踐菩薩行,才能有所成就。這種廣大、究竟、長遠的偉大行為,是無法用我們的心去測知,用我們的語言去表達的,所以說‘歷劫不思議’。
既然觀世音菩薩曾經歷過塵沙萬劫的時間,那么,他所親近侍奉的佛當然不在少數,因此頌文說‘侍多千億佛’。菩薩親近侍奉諸佛的原因主要的是‘常隨佛學,輔佛教化’,將佛光法水帶到每一國土的角落,讓大家都得到佛法的受益。
‘清凈愿’,是說明發愿的純潔,沒有絲毫不正的念頭。‘清凈’兩字,我們可以解釋成不貪不嗔的意思。因為菩薩發愿,不為個己,不求世間名利,貪享榮華富貴,只深深系念眾生,悲憐眾生,他,只講奉獻,不計報酬,所以不貪。又菩薩度眾,純屬發心,他,高高興興地做,歡歡喜喜地行,不帶一點勉強,謹守佛陀之教,上求下化,故名不嗔,以不貪不嗔之心發廣大之誓愿,是為‘發大清凈愿’。
觀音菩薩從因地發心修行之后,親近了無以數計的佛,發了甚深廣大的清凈愿,所以才能夠身心自在地示現十方,經歷塵劫而度一切眾生!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我’,是指釋迦牟尼佛,‘汝’,是指無盡意菩薩。‘略說’,是簡略的說明。因觀音菩薩的慈心悲愿在長行里已有詳細說明,在此,只是約略再說而已,何況,觀世音菩薩的甚深弘誓,清凈大愿,若要逐一細說,定要費時長遠,并不是三天半月所能說盡的,所以在這里僅能作一簡要的介紹。
‘聞名及見身’的‘聞名’,就是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既然聽到了口中就應稱念,這是三業中的口業供養。
‘見身’,聞菩薩名見菩薩形像,便恭敬地以身禮拜供養,這是三業中的身業恭敬。
‘心念不空過’,除了身口二業恭敬供養外,更進一步地,我們要專心一致的系念觀想著觀音菩薩,這樣以三業至誠地禮念心思,必能得到菩薩的感應。在十句觀音經中說:‘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這就是‘心念’至誠的寫照,也就是三業供養中的意業供養。
無論那個宗教都講‘虔信’,佛教不只說,而且實行得更徹底。他要我們生起清凈的心,棄除一切雜念妄想,這棄除雜念妄想的方法,是要我們口常稱念觀音圣號,身常禮拜觀音圣像,心常思維觀音愿行,使身、口、意三業合而為一。能如此則必有所獲,決不會令你徒勞無功,所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
不但信佛如此,舉凡世間出世間大小諸事亦復如是,必需口說身行心思,三業并用,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完善,如果只計劃不實行或只實行不思慮,是無法將事情處理得十全十美的。
有人認為向佛菩薩的木刻畫像恭敬禮拜是件愚不可及的行為,他們以為,那不過是塊木頭,是張紙罷了,對木頭、紙張行跪拜禮,未免太可笑了,其實,他們這種粗淺的想法是不對的。
舉例來說:如竹皮,可以將它編成竹籃,盛鮮花果菜,也可以做成草履,穿在腳上,可以做成竹笠、戴在頭上;一張紙可以印成連環圖書也可以印上佛菩薩的圣像,印了佛像,就值得讓我們去恭敬禮拜了,木與紙的本身雖然沒有尊卑之分,但顯現于那上面的物像卻有貴*之別,我們是拜佛,并不是拜木頭或紙張啊!
‘能滅諸有苦’,‘諸有’是三界之謂。‘有’指有因有果。三界六道中,有善因即得善果,有惡因即得惡果,因果不昧,故稱為‘有’。三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為‘欲有’、‘色有’、‘無色有’,這是約簡略而說的,若詳細分析,‘諸有’是指三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及不還。統而言之,‘諸有’是指三界六趣的善惡因果而說的。‘苦’即苦痛。這有‘苦因’和‘苦果’的差別。‘苦因’是‘煩惱’,‘苦果’是‘業報的身體’。苦的種類很多,但總不出內外二苦,內苦指的是身體上及心理上的貪嗔嫉妒諸苦。外苦,指環境等外來的壓力而言。不論內苦或外苦,只要我們三業清凈,恭敬禮念,與菩薩感應道交,合而為一,就能滅三界諸有之苦而達清涼之境。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從此偈下,重頌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此頌明能滅水火風三災。
‘假使’是假設之意。‘興害意’興起謀害之心。這通指人鬼而言。設若遇到人或非人生起謀害你的心,把你推入大火坑里,想結束你的生命,只要你一心鎮定,專念觀音菩薩名號,于剎那間,熾熱火坑化做清涼蓮池,令你脫離火坑之難。
或有人被狂風吹至大海,漂流于茫茫海中,遭遇到毒龍、鯨魚、羅剎鬼等種種災難,在此千鈞一發的時候,只要虔誠稱念觀音菩薩,就能免受毒龍、魚鬼的襲擊,脫離滅頂之災。
在冥祥記里記載說:晉朝富平令欒荀,從征盧循失利,戰舫被焚,欒荀著急異常,虔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俄見江中有神人挺立,腰與水齊,荀知稱念觀音菩薩名號得到了感應,乃躍入水中,身浮水面,足如履地,不久,被援軍遣船救上岸。
以上所說,只是事相上的解釋,若依理釋,則義意更深一層。
依理說:遭逢逆境折磨、或遇仇敵、土匪、強盜興起謀害心意,觸動了我們無明嗔怒之火,因此嗔火促使我人墮落三界火坑,若能即時警悟,起一念忍辱,心得自在,業火停燒,嗔火瞬熄,心境自然清涼。
‘大火’,指見思惑。外火是見惑,內火是思惑。佛經上說:‘火災能燒及初禪’,若能時常稱名而一心不亂,是無漏心王發得禪定,滅見思惑,不但煩惱大火所不能燒,火坑也變成清涼池了。
‘巨海’,即煩惱的大海,‘龍魚諸鬼難’就是愛欲的波濤,龍魚等喻為女色,實際上,女人之妖艷嬌態,比龍魚惡鬼更可怕,假使我們沒有清明的理智,往往被色所迷,浮沉在愛欲的波濤里,招致許多痛苦和折磨,所以佛說:‘愛欲為生死輪回的根本’,諸位知之,不可不防。
倘若我們漂流在貪癡煩惱的大海中,遭受了愛欲波濤的拍打,妖艷嬌態的迷惑,此時,應緊稱觀音菩薩名號,以菩薩的清凈大智,洞知諸法皆由因緣假合而成,則愛欲迷執自然遠離,愛河之苦隨即消除,顯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安全、祥和的避風港。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須彌’,又名蘇迷盧,是印度語,譯為‘妙高’。據說此山在四大海之中,出水面有八萬四千由旬之高,高與天齊,所以稱做‘妙高山’。依今人考據的結果,認為須彌山就是現代的喜馬拉雅山。其實,我們并不一定要把須彌山真實化,或許它只是印度人假想出來的一座山吧!
當人從這高山上被推落的時候,能持念觀世音菩薩圣號,藉菩薩威神之力,便如日懸于虛空,不會墮落山崖。或有人被殘暴兇惡的人追逐,從金剛山上墮落下來,如能稱念觀音菩薩,則不受絲毫損傷。
梵語斫迦羅,譯為金剛山。依起世經說:‘諸余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高六百八十由旬,縱廣六百八十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故名金剛山。’這是說明金剛山的位置與特性。關于此山,我們不需要花時間去探索深究,佛之經文寓意深妙,讀經、聽經,主要在‘深入經藏,依教奉行’不一定要拘泥于文字上面的解說。
須彌山,喻吾人的我慢山高。當一個人處于順境,志得意滿之時,往往傲視他人,貢高我慢,像一座須彌山擋住了我們的視線,讓我們欣賞不到美麗的遠景,阻礙前進的腳步,更可悲的是,有些人我慢心高,不肯虛心接受大法,瞧不起真理,固步自封,因而墮落,任其菩提樹苗枯萎,這種人若能時時稱念觀音菩薩,體念菩薩的同等大悲,則不會輕侮他人;能常念彼菩薩大勇,則會策勵自己,向上精進,安守自己的法身慧命。
人生在世,若沒有純凈的修養,是無法去除我慢心的,得志時,自恃凌他,如立須彌山頂,不得志時,自暴自棄,牢騷滿腹,如被人推墮須彌山下,惟有持念觀音菩薩,顯現智慧心光,才能如日住于虛空,不受阻礙。
‘惡人’,喻十惡之業。佛家是講因果的,人若造作殺、盜、淫、妄等十惡,這十惡之業如影隨形,追迫不舍,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理是亙古不變的。
‘金剛山’,具堅固不壞意。我人所造之業,如金剛之堅,佛說:‘定業不可轉’即是此意。也有將金剛山比喻作我們內心的信念。念念堅定,才不致受外界引誘,被環境動搖,這惟有假菩薩威力方能自由自在,不隨境轉。
另有一說:金剛山是指內在的我執。依佛法看,眾生的我執,最難打破,是修行者的一大阻礙。我執分二種,一為分別我執,一為俱生我執。分別我執需修至初地,方可破除,但俱生我執,最極微細,必需修習生空智觀,才能逐漸斷除,所以喻如金剛。
偈頌上說:十惡之業,如影隨形,時時追迫眾生,就好像兇惡的人,緊追身后,無法擺脫。人所造作的定業,是不可轉除的,這定業如金剛堅固,任你千方百計,也脫離不了,唯有勤念觀音菩薩,依真觀之力,始能轉煩惱為菩提,智鏡圓明,體同虛空,縱橫無礙。
觀音菩薩尋聲救苦,隨風逐形,只要我們肯深信佛法,禮拜供養,遇諸苦難,一稱其名,立即救援,在異談可信錄一書中說:
貴州修文縣白水洞,盛產水銀。在洞里采水銀的工人,約有一千多人,巖下居民有數百戶之多,離洞二里遠,有一條溪,忽然來了一位美女,沐浴其中,乳垂至臍,一時,工人、住戶全去觀看,甫進溪時,轟然巖塌,廬舍俱陷,美女竟杳無蹤影,眾人始悟是觀音大士化身拯救大家的,感恩禮謝,信仰益加。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值’在此應作‘遭遇’解,這段偈文的前四句是說怨賊之難,教我們要以觀音的慈心去對付怨賊。為什么呢?因為手持刀槍的兇漢怕的不是武力,而是慈悲心,中國有句俗語說:‘柔能克剛’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遭遇到持刀的兇漢包圍在你的左右,最好能定下心來,念觀音菩薩圣號,以觀音的慈心為己心,憐憫他們,救助他們,以此慈心感化他們,那兇殘暴虐的心就能化為一片祥和安寧的天地。
民國初年,江蘇揚州邵伯李家莊,有位李大善人名國琚。奉佛修善,從不后人,地方上大小諸事,只要他能力所及,沒有辦不成的,莊里的人對他崇敬異常。一天,盜賊闖進李家,想持刀搶劫,李大善人見了,神色安然地對群賊說:對不起,我不知道諸位生活困難,以致未能與你們結一善緣,今天諸位來到舍下,時已過午,諒必尚未用食,大家先坐下來用過飯后,若欠缺什么,我當盡力給予幫助。盜賊聽了李善人的話,慚愧非常,吃過飯,再也不好意思打劫財物,群賊受了李善人的德行感召,決心改邪歸正,做個循規蹈矩的好人。
這件事實給本偈文作了事證,證明慈心卻實能轉暴戾為祥和。
依理解釋,這里所說的‘怨賊’,是指內在的并不是外來的,如貪、嗔、癡三毒是內賊,能劫除我們的功德法財,見聞覺知屬外賊, 這內外賊長久圍困在我們的心中,時時欲奪我們的清凈法寶,那怨賊的主人就是我執,我見,我執我見不除,生煩惱障;法執不除,生所知障。這兩障,總稱惑障。眾生由是起惑造業,輪轉不息,正如菜根譚上說:‘見聞覺知是外賊,情欲意識是內賊,此主人翁惺惺不昧,則化賊成家人’。
滅除內賊,須從培養大悲心著手,世尊曾說:‘修道的人,就要觀察萬法平等’,而以大悲為首,將大悲心培養增長起來,再觀察人生和生滅狀態,就知道世間所以造成不平等,就因為貪著一個自私、狹隘、固執、傲慢的‘我’。有了‘我’,就有對待的‘我執’。根據佛陀的教誨,欲除我執當培養增長大悲心。觀音菩薩為大悲行者,我們念他,贊禮他,更進一步學他,讓慈心悲愿洋溢心懷,視怨親平等無二,則要破我執,有何困難!
其次說‘王難苦’,此文相當于長行中的刀杖之難。犯法受法律制裁,那是罪有應得,但這兒所提的‘王難’是指冤枉入獄之難。在專制時代,并沒有平等的法律可言,生殺之權,憑王令而行,觸犯了國王法律,便處極刑,如果能一心稱念觀音菩薩名號,仗菩薩威力加被,使劊子手的刀立刻一節一節的斷壞。‘尋’此作‘立刻’解。
晉朝太乙年間,高簡榮犯法,處以極刑,臨受刑時,一心皈命稱念觀音圣號,下刀刀折,終于免除刑法,刀下余生。
約理方面說:所謂‘王難’,是指遭三界生死之苦,受煩惱魔王煎逼之難。‘臨刑欲壽終’謂吾人因惑造業,苦惱逼迫,牽引至六道輪回受報,浮沉不定,欲傷失法身慧命,此時若能持念觀音菩薩,祈菩薩護佑,妄念不生,依此定力必超三界免輪回,顯一分法身,破一品無明,所以說‘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枷’是套在頸上的刑架。‘鎖’也是刑具之一,鐵煉的意思。‘杻’即手銬。‘械’指腳鐐,這些都屬刑具。約事講;若有人被監禁在牢房里,身體披枷戴鎖,手鐐腳銬,只要專念觀音名號,就能得到解脫,‘釋然’此作解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