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jīng)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法華專欄>>妙法蓮華經(jīng)序品淺釋01
        妙法蓮華經(jīng)序品淺釋01
        2007年05月29日14:37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shù):2052 字體: 繁體

        妙法蓮華經(jīng)序品淺釋01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圣城宣化上人講述
         
        甲、釋名題
         
        ‘妙’,對這個妙字我們就需要下一番堅苦功夫來研究。‘妙’就是玄妙、微妙、深奧不可測。智者大師九旬談妙,集成一部法華玄,為天臺宗三大部分之一的重要典籍,就是單說這個‘妙’字說了三個月,你說妙不妙!
         
        在講每一部經(jīng)之前,先講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這是天臺宗講經(jīng)的現(xiàn)則。這七種立題是:單三、復三、具足一。單三是單獨的三種。復三就是重復的三種。具足一是單獨、重復合起來的立題。
         
        先講單三,單三是人、法、喻。第一是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經(jīng)’。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所以叫單人立題,單用一個人來代表一部經(jīng)的名字。因為這個‘阿彌陀經(jīng)’是講西方凈土法門,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什么有極樂世界?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發(fā)了四十八大愿。這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要度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所以這一部經(jīng)就用阿彌陀佛的名字來代表一部經(jīng)的名字。
         
        佛法到了最后滅亡的時候,最先是‘楞嚴經(jīng)’沒有了,因為楞嚴經(jīng)是成佛的正因,證果捷徑了義,眾生業(yè)轉(zhuǎn)重,故先隱沒。也可以說是因為‘楞嚴經(jīng)’把這個世間的道理,萬事萬物都講得很詳細,可以說是泄漏了天地的秘密。于是乎到末法時代‘楞嚴經(jīng)’就先沒了,其他經(jīng)也跟著繼續(xù)湮沒;到最后只剩下‘阿彌陀經(jīng)’多留在這個世界一百年,所以‘阿彌陀經(jīng)’在佛教里是最后才沒有的。到‘阿彌陀經(jīng)’也沒有的時候,就剩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在這個世界上留一百年;然后六字洪名又滅去兩個字,只剩下‘阿彌陀佛’四個字,又再住世一百年。以后,佛法在世界上就完全滅盡了。那個時候,三災八難,一切災害相繼降臨,這個世界隨即毀滅。
         
        因此,我們對‘阿彌陀經(jīng)’就應該特別注意。因為末法時代,凈土法門對一切的人是最對機的??墒悄┓〞r代也有正法存在,就好像我們現(xiàn)在所住的美國,以前沒聞過佛法,現(xiàn)在處處都聞佛法。這是佛法剛傳到這個國家,所以現(xiàn)在就有很多美國人歡喜參禪打坐,歡喜研究佛法,開了佛教正法的風氣。
         
        ‘阿彌陀經(jīng)’是單人立題,那么以單法立題的是什么經(jīng)呢?是‘涅槃經(jīng)’。涅槃是法,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沒有生滅的法,這是單法立題。
         
        以單喻立題的是梵網(wǎng)經(jīng)。梵網(wǎng)是大梵天王宮殿前面的一個網(wǎng)羅幢。這網(wǎng)形狀是圓筒形的,四面有孔,因此叫做網(wǎng),就像魚網(wǎng)一樣,是用來莊嚴的。大梵天王歡喜把他的宮殿裝飾得最壯觀最美麗,所以懸掛網(wǎng)羅幢。網(wǎng)羅幢每一個孔有一粒寶珠,這寶珠會放光,叫夜明珠,白天也發(fā)光夜里也發(fā)光。每一粒珠放在每一個孔里邊,所以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光和光互相照耀,孔和孔互相通達,這叫梵網(wǎng)。梵網(wǎng)經(jīng)就是菩薩戒品,菩薩戒為什么用梵網(wǎng)來代表它的名字呢?因為這個戒就好像一粒寶珠會放光,你能守戒清凈就有光明。以上說的是單三立題。
         
        復三有:人法立題,人喻立題,法喻立題。什么叫人法立題呢?好像‘文殊問般若經(jīng)’。文殊菩薩是人,般若是法。文殊菩薩是大智大慧的菩薩,他問這個般若;般若是智慧人才能問的智慧法。這部經(jīng)就是以人法來立題的。
         
        還有人喻立題,人喻立題的經(jīng)是‘如來師子吼經(jīng)’。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如來所說的法,好像獅子吼;獅子一吼,百獸皆懼,無論豺、狼、虎、豹,什么惡獸,一聽獅子吼,就得老實;這‘如來師子吼經(jīng)’便是人喻立題的例子。
         
        以法喻立題的便是本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妙法是法,蓮華是喻,以妙法配合蓮華做這部經(jīng)的題目。所以這一部經(jīng)就是以法喻立題的,屬于復三之一種。
         
        具足一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方是方法,也是佛法,大方廣三個字的簡單解釋是:佛法深如大海,廣大如虛空,沒有邊際的。佛是人,華嚴是譬喻——華是有芳香之味,代表德性圓滿,以圓滿的德性及修行的功德來莊嚴佛的十身。所以這一部經(jīng)是以法、人、喻三種完全具足起來標立經(jīng)題的名字。
         
        研究佛法的人,對這七種立題應該能夠記得,可以隨時講出來。如果七種立題不懂,那你就不是研究佛法的人。在大藏經(jīng)里面,分門別類有很多種,經(jīng)典也有幾千卷,但是都不出這七種立題。所以,看經(jīng)典的時候,一看經(jīng)題就應知道這部經(jīng)是以什么來做題目。
         
        把立題認識了,然后自然就可以深人經(jīng)藏,智慧如海。假如連經(jīng)的名字都不清楚,什么叫涅槃經(jīng)?你說不懂。連涅槃經(jīng)的名字都不懂,那你看涅槃經(jīng)又有什么用呢?如果經(jīng)典的名字都不認識,就不能深人經(jīng)藏;也就不會智慧如海;不會智慧如海,那你學一輩子的佛法還是那么的蠢笨癡呆。所以,這七種立題是很重要的。
         
        若每個人都能認識七種立題,對佛法就可以研究。還有五重玄義,五重玄義是: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名,這部經(jīng)是以什么做它的名字?體,這部經(jīng)的法體是什么?法體知道了,要知道它的宗旨是說什么?宗旨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用途;用途知道了要知道教相。為什么呢?就像我們?nèi)耍紫纫忻郑蝗鐝埲?、李四,各有其名。知道張三的名字,那張三的身體有多大?多高?多長?多重?他的身體是什么樣子?他的身體健康不健康?他是以什么為生?他是做生意的、讀書的或做工的?士、農(nóng)、工、商,他做那一行呢?若他是讀書的,以讀書為宗旨,那讀完書又有什么用呢?是否去睡覺?不是的,讀完了書,它要發(fā)展它的用途。讀科學的在科學上發(fā)展;讀哲學的在哲學上發(fā)展,都是各有所用。經(jīng)也是一樣,經(jīng)的用途知道了,題和宗旨也知道了,究竟它的身份是什么呢?如教授、總經(jīng)理,或者她是一位家庭主婦??偠灾?,各有各的身份,這就判明了他將來的成就。經(jīng)也是一樣,這一部‘妙法蓮華經(jīng)’是以七種立題中的法喻立題來命名的。
         
        ‘妙法蓮華經(jīng)’在五重玄義里,第一個玄義是釋名,也就是解釋這部經(jīng)的名字。這一部經(jīng)是以妙法蓮華為名。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因為微妙甚深的佛法,一般人不容易明白,所以用蓮華來比喻。這一部經(jīng)是以法喻為名的。
         
        究竟什么是妙法呢?它妙到什么樣子?好到什么程度?現(xiàn)在我來告訴你,這個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議的。不可以用心來測度思惟,想也想不明白的;要能想得明白就談不到妙了。既然想不明白,那么就不需要說了,說不出來嘛!可是不能不說,說不出來的就是妙。說不出來的還要說,那說的并不是妙,而是形容這個妙及講說這個妙的意思。
         
        究竟妙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呢?那是惟佛與佛,才能明了這種甚深境界?,F(xiàn)在講‘妙法蓮華經(jīng)’只是講少少而已,可是這少少的就不知道要講多少天了。因為這個妙字,就是天臺宗的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也沒有把這個妙字講完,只講了一小部份。今年(一九六八)暑假的時候,在九十六天里講完一部楞嚴經(jīng),這真可以算是坐火箭去探月球那么快。因為我在香港講楞嚴經(jīng),曾經(jīng)講了十四個月才把它講完的。
         
        我們先講妙字,究竟這個妙字要講多少天?現(xiàn)在也無法預算,講幾天算幾天。那么首先要說妙。什么叫做妙?妙法就是妙。什么妙?眾生就是妙。什么妙?佛也是妙。什么妙?天地間所有一切,沒有一樣不是妙的,什么都是妙法。所以這個妙字要講起來是無窮無盡的。這也是妙,那也是妙,妙究竟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它是從心而來的。
         
        你怎么知道它是妙法呢?因為你有心,所以心法妙,然后是眾生法妙,然后就是佛法妙。
         
        心法怎樣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房廊屋舍,所有的一切,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都是從每一個人現(xiàn)前的一念心生出來的;從眾生的心里生出來。怎么生出來的呢?你會說:‘那就不知道了!’這是妙。知道不知道都是妙。你為什么會知道呢?又為什么會不知道呢?這豈不是妙?這就是心法妙。
         
        心法妙,心怎么會妙呢?人的心,都是一般無二的。你指著胸前說:‘我的心在這兒。’你的心真的在這個地方嗎?那你真是錯認心了!是認賊作父了!就像阿難似的,在楞嚴經(jīng)里阿難說:‘心在里面?!褪侵高@個肉團心;這個肉團心是沒有用的。怎么說它是沒有用的呢?因為它只是一塊肉團。這個是集起心是聚集煩惱而生起來的心;又叫緣慮心,攀緣思慮的能力一直幫著你打妄想。而第六意識,也就是這個稱為集起心,是這個幫助你打妄想和生雜念的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這個心就有這么多的名稱。所謂心法,不要以為我是說這個肉團心。
         
        那我另外還有個心嗎?你不知道嗎?看看這是不是妙呢?你連自己有個心都不知道。你既然連心都不知道,那你連生命也不明白啦!來的時候,糊里糊涂,去的時候也糊里糊涂。來從什么地方來都不明白,這是個妙!死的時候又糊里糊涂的跑了,到什么地方去又不知道,這也是個妙;生和死的時候都不知道就算是妙!那么活著的時候大概是不妙了吧?但是這個更妙!怎么會更妙呢?比如說你在不知不覺中從小孩子變成大孩子;從大孩子又變成大人;成了大人之后也不知道怎么變成為老人。你說這妙不妙?不但變成老人,你又會生育兒女。如果不是妙,怎么不知不覺就有這么多變化?這是妙法。這個妙法現(xiàn)在講出來,你會覺得有點意思,好像是這么回事,但在沒講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這是妙法。
         
        妙法就是這樣的在你不知不覺中生出一種作用。妙要說起來多得不得了。眼前你所能看見的都是妙。為什么呢?你怎能看見呢?要不妙你就看不見了。那么看不見的就不是妙了?看不見的更妙。看見和看不見都是妙,聽見和聽不見也是妙。
         
        所以眼前能看見的,不但是看見;怎么能看見呢?這就是楞嚴經(jīng)所講的:‘誰能看見?誰同你看見的?’你說這妙不妙?為什么近的你能看見,遠的就看不見呢?這都是妙。當你看見黃色,你就有黃色的樣子??匆娗?、黃、赤、白、黑,這些就在你的八識田中生起它的樣子。又怎么會生起來呢?誰教你生出這種影像?這豈不是妙?
         
        聽也是一樣。聽的聲音,為什么有的聲音就喜歡聽,有的聲音你就不喜歡聽;誰教你歡喜和不歡喜聽呢?沒有!為什么自己就會生出一種愛和憎的心來呢?見到美色,就生愛心,看到不好的顏色,就生出一種憎惡心、討厭心。是誰教你的呢?你說:‘我不知道是誰教的,只是這么想。’這么想就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這是心法妙;是由心里生出來的千變?nèi)f化。如果不妙的話,怎么生出這種種的變化呢?
         
        妙太多了,如果要說,說幾百年也說不完這個妙。要能說完那就不是妙。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jīng)三百余會,都沒超出這個妙字。所以這個妙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一切佛法都沒超出這個妙字。所以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就是講九十年也講不完這個妙字。這么說來法華經(jīng)在這一生也聽不到了,也沒有機會聽完了。九十年也講不完一個妙字,那么經(jīng)文就不知道要講多久。別怕,現(xiàn)在的時代是一切事情都講快,講經(jīng)講快是妙,講慢也是妙。既然釋迦牟尼佛講經(jīng)也沒有超出這個妙,我現(xiàn)在講經(jīng)又怎會離開這個妙呢?這個妙要離開就不妙,離不開就是妙。
         
        法雖然是妙,要想知道妙法,得先要把妙放下。放不下是妙,但能夠放下那才是真妙;要不信,你試一試把身、心放下。內(nèi)無身心,外無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說這不是個妙嗎?這個妙是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自性本有的妙。你能內(nèi)無身心,外無世界,可是還沒有離開身心世界。這不是說離開我這個身心,離開這個世界,才能沒有身心世界;而是在這個身心,在這個世界而沒有了。
         
        ‘眼觀形色內(nèi)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就是快要到內(nèi)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了。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才妙。容易也妙,不容易也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沒超出這個妙法。所以這個妙字是沒法子把它講得完的。
         
        因為妙不容易說,所以是個妙。不容易說現(xiàn)在還要說也是個妙??偠灾睢⒚?、妙!一切都是妙。這又有什么用呢?你問這個問題,這才是真妙。
         
        修行、參禪、打坐,是追求這個妙。釋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這個妙。一切菩薩行菩薩道也是追求這個妙,就是找這個妙。羅漢們寧可放下一切,也是去找這個妙。一切凡夫、圣人,想要修行,也是為著追求這個妙。所以到成佛的果位上,也叫妙。是什么妙?是妙覺。菩薩是等覺,還談不到妙覺,做佛才能成妙覺。所以現(xiàn)在先要明白這個妙。
         
        妙有什么用處呢?妙什么也沒有用,但什么都需要它,這是放之存于六合。這個妙要說它的大用,大造大化,這個天地萬物,一切一切,都是從這個妙生出來的。所以不要以為有天主、有地主,又有人主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其實一切都從這個妙生出來的。這個妙字也只有佛才可以當?shù)闷?。我們本有的佛性就是妙覺佛性。有關明白這個妙字是談何容易呢!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這個妙字,那就談不到妙了嗎?不是的。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這個妙字,那更是妙。為什么呢?你不費力就明白了,那豈不是妙嗎?你費很大力才明白那更是妙。所以,怎樣講都是妙,頭頭是道,左右逢源。
         
        你說眼前的什么不是妙?燈、桌子、椅子,這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現(xiàn)。你要明白這妙法,一切都是妙;不明白這個妙法,一切法都是粗。你要是覺得你很明白了,其實你還沒明白。你去研究它的本體,都是從一個妙字生出來的。
         
        今年(一九六八)的暑假期間,費了九十六天講一部楞嚴經(jīng)。楞嚴經(jīng)上所說的五十陰魔,那些陰魔都超過現(xiàn)在的天魔外道。因為那五十種陰魔的神通實在厲害,有的頭上可以放光,若把他的光放在你頭上,你頭上也會放光。但這種種神通在佛教里都是魔,何況現(xiàn)在的外道都不能放光呢!他們就像蒼蠅似的,東、西、南、北的亂飛,飛來飛去,找不到出路,可憐這些盲從的人,就像跟著瞎子學道一樣。假如你說你不明白,想要求法就應該跟著明白的宗教去學,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一般的人不明白便以盲引盲。因為世界上明白及有智慧的人少,不明白與愚癡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喜歡聽真理,沒有智慧的人喜歡聽迷人的道理。什么是迷人的道理呢?譬如說修行的人不斷淫欲,可以隨隨便便,因為這樣說就認為它是好的。佛教是主張斷淫欲的,如果不斷淫欲而修行,就像楞嚴經(jīng)上所說的:‘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jīng)百千劫只名熱沙’,無有是處了。因為人問的不究竟欲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快樂,是不可以兼容并蓄的。
         
        還有一些人,在研究、修習佛法中,盡做口頭上的工作,而不實實在在的去做。不依照佛所教導的方法去行持,就等于是魔一樣,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內(nèi)。就好像有一些人見佛不拜,他說他是信佛的,這種人將來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究竟會到畜生道或到地獄或者餓鬼道去,是沒有人敢擔保的。為什么呢?因為學佛法,就要依照佛所教導的方法去做,要是把‘我’看得比佛還大,那就大錯特錯了。學佛法的人不但見佛要尊敬禮拜,就算見到菩薩也要拜菩薩,見羅漢也要拜羅漢,見到大善人、大修行人都應該恭敬欽佩他們,不應該貢高我慢,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自高自大。無論任何修學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謙、恭、和、敬。
         
        在法華經(jīng)第二十品有位常不輕菩薩,這位常不輕菩薩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修行菩薩道的一生。這一生他專門行常不輕菩薩道,怎么行法呢?他專門恭敬普賢菩薩十大愿王。
         
        這十大愿是:一、禮敬諸佛:就是恭敬頂禮過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二、稱贊如來:你會問:‘佛也歡喜人贊嘆嗎?’不錯,因為你贊嘆佛也就是贊嘆你自己,假如你自己不愿意贊嘆自己,那就不要贊嘆佛,佛和眾生是一樣。你說:‘我是佛那我就不需要拜佛。’這也是個錯誤。你自性是佛,但是你沒有修,還不能和佛一樣得證佛果。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話,釋迦牟尼佛又何必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才開悟成佛呢?
         
        釋迦牟尼佛以過去生中修種種的苦行,修種種禪定,修種種般若,修種種布施,修種種戒律、忍辱、精進以及修種種的法門,今生還要去雪山修六年的苦行,并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要費這么多的手續(xù)!而你連六天都沒有做到你就是佛,這太便宜了你,這個佛就如同撿到的一樣。所以有些人說他自己是佛,真是無慚無愧,大言不慚。而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做過常不輕菩薩,就是永遠恒常的不輕慢一切眾生。他見佛拜佛,見菩薩拜菩薩,見羅漢拜羅漢,見著一般人他也恭敬,見著比丘、比丘尼也叩頭,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意思是說我不敢輕看你們,你們將來都會成佛;如果我輕看你們就等于輕看佛一樣。這種發(fā)心是實實在在的一點虛假都沒有,實實在在恭敬一切眾生。但是他招來的果報是最不好的,因為有一些傲慢的比丘說:‘這個比丘,你真不懂佛法,亂給人家授記?!谑蔷痛蛩?,在他叩頭的時候用腳踢他,甚至把他的牙齒都踢掉了。要是一般人對人叩頭還被人打,以后就再不向人叩頭了。但是這位比丘,人家打他,他還是向人叩頭。以后,他遠遠的見著比丘、比丘尼時先叩頭,不等這個人走到他身邊就站起來跑了,免得這些人打他。他還是一樣行不輕慢一切眾生的菩薩道,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前生所修的六度萬行,而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佛的。
         
        所以那些認為自己是佛的人,他就不認識佛了。自己妄自尊大,這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不是佛境界。認為自己是佛而不修行,盡造罪孽,這比你天天抱著原子彈、氫氣彈睡覺還危險。這些人將來一定墮地獄的,真所謂‘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往里鉆?!?/FONT>
         
        我講楞嚴經(jīng)時曾講過一首偈頌:‘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里拱?!攷煾傅南铝说鬲z,向徒弟問:‘為什么也到這個地方來?’徒弟說:‘我跟著您學道的,當然也跟著來啦!’師父說:‘錯了錯了!這是地獄??!’徒弟問:‘為什么您把我?guī)У降鬲z里來?’師父答:‘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會到這個地方來的,現(xiàn)在想出去也不能了?!坏约翰荒艹鋈ィ懈麑W的徒弟也一網(wǎng)打盡了,什么時候翻身誰也不知道。這就是自稱是佛,不認識佛,又不明白佛法,所得到的果報。
         
        上面是說要跟著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去修,一、禮敬諸佛。二、稱贊如來。三、廣修供養(yǎng)。這不是說今天供養(yǎng),明天不供養(yǎng);不是說供養(yǎng)一個佛,而不供養(yǎng)其他佛,要普同供養(yǎng)。除了廣修供養(yǎng),還要懺悔業(yè)障,這是第四愿。我們?yōu)槭裁匆蚍痦敹Y?就是要表示自己無量劫以來,做的錯事太多了,現(xiàn)在發(fā)露懺悔,改過自新。五、隨喜功德。就是看見所有慈善的事情都應該做,能做一分錢就做一分錢。
         
        行菩薩道是要利益人、幫助人的,不是只想利益自己。凡是幫助別人的事情,不自私自利,這都是隨喜功德。六、請轉(zhuǎn)法輪。當你知道某一位法師會講經(jīng),就聯(lián)合大家請這位法師說法。須知道經(jīng)典的意義要有幾十年研習的功夫才能明了,那些所謂研究佛法,有頭銜的學士,倘若他們沒有把自己放下,那他根本沒有明白佛法。就像螞蟻啃西瓜,盡在皮上鉆來鉆去不能嘗到味道。學佛法要跟著法師們學,不要自以為不可一世,說自己懂佛法。所以請真正明白佛法的法師說法,就是請轉(zhuǎn)法輪。七、請佛住世。請佛陀常住世間,現(xiàn)在佛不住世了,就要請佛法住世。八、常隨佛學。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把自己的身體看空了,沒有自己這一個身體。所以要跟著佛學。九、恒順眾生。常常隨順著眾生,希望令他們明白佛法。十、普皆回向。把所有功德都回向一切眾生,令他們速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jīng)’釋名的第一個字是妙。妙字太寬廣了,橫講、直講是妙;塵說、剎說也是妙。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都是妙法,妙法包含一切,以至三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妙法里面。
         
        所謂三藏就是經(jīng)藏、律藏、論藏。經(jīng)藏是講定學,律藏是講戒學,論藏是說慧學。經(jīng)、律、論所包含的道理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而戒、定、慧所居的功也是無窮盡的。既然經(jīng)、律、論是妙法,戒、定、慧也是妙法。有關戒、定、慧你們聽了很多,試問究竟做了多少?我們聽聞佛法,不但要明白,還要設身處地的、實實在在的去依法修行,這才是真正有所得。知道而不行,就等于不知一樣。為什么呢?因為那就像知道這樣東西是好吃的,但是你必須吃了之后才能真實受用。對佛法也是一樣,知道一點行一點,這才是實行家。若知道而不行,對你對佛法都沒益處。就好像石頭人似的,形像雖是個人,卻不能說,更不能行。
         
        妙,有心法妙、眾生法妙和佛法妙。分而言之是三,合而言之是一。無論分開或合起來講都是妙法。三是妙法,一也是妙法。
         
        所謂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經(jīng)、律、論,它包括戒、定、慧三無漏學。十二部經(jīng)是:(一)契經(jīng)、(二)重頌、(三)諷誦、(四)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論議、(十)自說、(十一)方廣、(十二)授記。雖然這十二部經(jīng)的意思很深,但主要是記得和了解佛陀的教義。佛法不一定注重學問,而是注重真實行持。六祖大師甚至沒有讀過小學,連簽自己的名字都不會,但他卻會講經(jīng)說法。因為他不認識字,講經(jīng)時就叫人為他念經(jīng)文。人念一句他講解一句,而他所說的法是和佛一致的,并沒有不合佛法。六祖大師不認識字卻會講經(jīng)說法,是因為他得到佛祖的心印,以心印心的妙法;故他所說的法都是妙法。六祖得到五祖的心法,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他和獵人共居十五年,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他用功修行,開大智慧。我們修道的人切記不要著急,古云:‘毋欲速,欲速則不達?!扌杏霉拖裆浼墓?,緊了則繃,慢了則松,要不緊不慢才成功。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谥袊幸环N蟲叫蜉蝣,這種蟲朝生而暮死,生得快死得也快。所以我們修道者要老老實實的用功,千萬不可走捷徑,以為走旁門左道的小徑會比較快有成就,實際上它是達不到目的地。我們要依照六度萬行的大道去修行,這才是妙法。中道就是妙法,離越中道,就不是妙法。
         
        在漢朝有兩個人,一個叫袁盎,一個叫晁錯,兩人都在朝廷當官,袁盎用方法把晁錯殺害,之后袁盎便出家做和尚。原因是他時常見鬼,常常見晁錯的鬼魂要來殺他。白天夜晚都是如此,使他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因而懺悔出家。他出家之后,再沒有見到鬼魂,乃更決心用功修行。因為一念之差殺了人而出家,所以他希望來生也再做和尚不當官。果然第二生他成為一個到處弘法的大法師,是個不貪名不圖利的苦修行。這一生他也沒見著晁錯的鬼魂。如此過了十生,因為他苦功修行有點道德,所以一生比一生身份高。到了第十生,他做了國師,成為皇帝的師父?;实圪n他一個沉香寶座(當時沉香在中國是最貴重的一種木材,只有皇帝才能坐這種木造的椅子)。當國師坐到寶座上,便神氣十足。他心想:‘當今世上能坐這種寶座,這么尊責的法師也沒有幾位,這賞在太妙了!’
         
        就當他生這一念貢高心,以為當今天下唯我獨尊的時候,那十生以前未超脫的晁錯冤魂又來找他了。突然在他膝上長了一個人面瘡,這種瘡有口、鼻,更會說話。常常對他說:‘你休想再擺脫我,我跟著你十世,非要你還我命不可?!@位悟達國師得了這么一個瘡病,日夜呼痛,他實在沒辦法,難以忍受,他念大悲咒、楞嚴咒以及一切的經(jīng)咒都不能消罪,因為他業(yè)障太重。這皆是由于他生一念貢高心,所以護法神也遠離,不再保護。幸而想起了迦諾迦尊者,悟達國師曾服侍這位尊省。當時,尊者全身生瘡,流膿、出血,又骯臟又臭。悟達國師攝心侍奉及照顧他,替他煎湯熬藥服侍他,使他的病痊愈。迦諾迦尊者其實不是真的有病,他為示現(xiàn)來度悟達國師的。果然,國師對他很好,尊者痊愈之后便對國師說:‘將來你有難,可以到四川茶山地方找我,我會替你想辦法解決。’這時候悟達國師因為生了人面瘡而沒法治好,便想起去找迦諾迦尊者。尊者用三昧水替他一洗,人面瘡就痊愈了。所以修道的人無論怎樣也不可生貢高我慢心。
         
        心法妙,在前面講了個大概的意思?,F(xiàn)在講眾生法妙。什么叫眾生?眾生是種種因緣和合而生,故叫眾生。眾生分為十二類: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這十二類眾生中每一類又有種種不同。就拿卵生來說,有的卵生會飛,有的不會飛。會飛的種類有千千萬萬那么多,以至任何人也不能完全認識及分別清楚。你說是不是妙?分別不清楚是妙,分別得清楚豈不也是妙?卵生是這樣,胎生、化生、濕生...以至所有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胎生,人是胎生,一切畜生也是胎生。卵生是怎樣來的?卵因想生,因為有這種想,所以就有卵生。胎生是胎因情有,是由愛情而生。愛情,人人都認為是一種最快樂的事情,實際上在最快樂里面反而是最痛苦的。現(xiàn)在美國有很多人都覺悟到愛情是不自由的,于是乎解脫愛情,走到覺悟這邊來了。一般青年男女隨便談情說愛,隨便結合,又隨便分離,說這是一種自由,其實這是誤解自由。男的女的都不結婚,不守規(guī)矩,這不但不是自由而是錯中錯。為什么?因為要是結了婚,雖然不自由,還是天經(jīng)地義的一種道路。假若誤解愛情,說不結婚就可以隨便,這是想要快一點死,想要快點把自己的身體破壞,把身體弄壞了就會死得快一點。這種情形若不趕快挽救,禍害就太大了。這是說胎因情有。
         
        無論人或畜生,畜生也因為有這種情,為什么它也有這種情?這種情是因為從無量劫以來的顛倒習氣太深。做人的時候,這種情欲心重,所以就會墮落到畜生道;如果在畜生道里還不知道覺悟,情欲心便變得愈重,也愈來愈愚癡昏鈍。
         
        諸眾生中,濕生和化生是怎么生出來的?也都因為淫欲心太重。任何眾生都因為有這個情,所謂:‘業(yè)盡情空是真佛,業(yè)重情迷是凡夫?!磺樗哉呤莻€凡夫,你要是把這個情看空了,就是個圣人。
         
        在眾生里邊,人類有千差萬別,畜生里邊也有千差萬別??墒沁@些都沒有出離這妙法,都在妙法里面包含著,所以眾生法也是妙法。
         
        你不研究它不覺得怎樣,若一研究,每一種類都有它的道理。為什么會做人?為什么會做狗?為什么會做豬?為什么又會做牛做馬?這里面都含藏著一個妙法。這個妙法的道理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明白就是妙法。你說我明白了,明白也是個妙法。妙法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在眾生份上也是一樣。
         
        講到佛法妙。什么是佛法?什么又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有一切一切的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究竟有多少?總括起來有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那一個法門是最妙的呢?每一個法門都是最妙的!以前我曾經(jīng)答覆過一個人,他問我:‘八萬四千法門那一個是第一?是最高的?’我答覆他:‘你要是認為那一個法門對你最適合,那一個法門就是最高的;那一個法門對你沒用處,那一個法門是最低的?!@要看你的根性,佛設八萬四千法門是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的毛病。你的毛病除了,那一個法門也沒有用。你的毛病如果存在,那一個法門可以治你這個病,那一個法門就是第一。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就有八萬四千個第一,也有八萬四千個障礙,與八萬四千個最高無上。
         
        現(xiàn)在講到佛法妙,也就有八萬四千個最妙。為何如此說?因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法都是藥方。你有什么病就吃什么藥,這個藥就是治你這個病。能把病治好就是良藥,你要是用錯了藥,良藥也會變成毒藥。
         
        今天有人問我吃肉可不可以開悟?我說:‘吃肉者若能一口吞下一只豬、一只羊或一只牛,如果有這么大的口,就可以;若沒有那么大的口,沒有人保險可以開悟。六祖大師和獵人在一起十多年,他是吃肉的,可是他吃的是肉邊菜。因為他和獵人在一起,獵人一天到晚都以肉為食,他若不吃肉就沒東西吃。于是他自己種了點菜,也不另外炒或煮,就把菜放在肉鍋一起煮,他就吃菜,這叫肉邊菜。六祖大師吃肉邊菜,因為他是已經(jīng)開悟成佛的人了。他就是吃肉、吃什么都可以。我們沒有六祖大師那種智慧德行,還沒有開悟,還是不要盡貪吃的享受。吃的東西再好,到了肚里也變成臭穢的,沒有什么大的意義!’
         
        ‘妙法蓮華經(jīng)’之所謂心法妙、眾生法妙、佛法妙。我們?nèi)说男目梢缘绞ń?,十法界沒有超出現(xiàn)前一念心。譬如我們生一個惡念,就會種地獄的因。再生一個惡念,就會種餓鬼的因。再生一個憎恨的惡念,就種下修羅的因。再生一個愚癡的惡念,就種畜生的因。你生一個善念,就會生到人道。若生一個守五戒修十善的心,就會生到天上。假設發(fā)心去修行苦、集、滅、道四諦的法門,就是種聲聞的因。你發(fā)心修六度萬行,這就是種菩薩的因。你發(fā)心修持一切的佛法,而希望成佛,這就是種佛的因。
         
        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就是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是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是六凡法界,合起來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從我們現(xiàn)前的一念心所造成,所以說心法妙。如果心法不妙,眾生法也不妙;眾生法不妙,佛法也不妙。就因為心法妙,所以眾生法也妙,佛法也妙,十方諸佛沒有超出現(xiàn)前的一念心,十方的菩薩也沒超出我們現(xiàn)前的一念心;乃至于十方緣覺、十方聲聞也沒超出我們現(xiàn)前的一念心。甚至于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法界亦都沒有超出現(xiàn)前的一念心。
         
        講到‘心’字上,古人有這樣的幾句話:‘三點如星布,彎鉤似月牙,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龇鹨彩怯蛇@現(xiàn)前的一念心而起的。在華嚴經(jīng)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僭O你想了知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三世的一切諸佛,便應該看一看法界性這種奇妙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真是太妙了,所以說一切唯心造。你來這聽經(jīng),也是因為心里想要來,心里動這一個念頭,身體就跟著心跑了。如果沒有想要來這個念,就不會在這里聽經(jīng)。心字在中國字來講,三點好像星星那樣陳列著,底下有個彎鉤,這個鉤像月牙,披毛戴角做畜生就從這兒生出來;可是,做畜生雖然由這一念心,成佛也是由這一念心,并沒有換另外一個。萬事萬物都是由這個心生成的。
         
        太妙的妙法人都不知道,現(xiàn)在講一講不太妙的。例如吃飯,肚子餓了就想要吃飯。怎么會生這種思想呢?怎么會想要吃東西而說是肚子餓呢?怎么會肚子餓呢?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偠灾悴环謩e、不思量,那就是妙法。到了不思量不分別的境界上,所謂‘內(nèi)無身心,外無世界,永脫根塵?!鶝]有了,六塵也忘了,你修到這種境界,那便真是妙法;雖然沒到那種境界,也沒有出乎妙法之外。所以我們現(xiàn)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沒有一樣不是妙法。妙法,往深處講是妙法,往淺處講也是妙法,法法皆是妙法,只看你能不能明白。你要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要是還沒明白,也可以說是妙法。但只可以說是妙中之粗,是粗的部份,不是細的。妙法兩字是沒法子講完的,要能講完就不是妙法。
         
        現(xiàn)在舉出一個例子來形容妙法,這形容本來不大恰當,可是以這形容或者令我們明白一小部分的妙法。在以前有一個官,這個官信佛,他會背誦法華經(jīng),而法華經(jīng)有兩冊,他對上冊一目了然,能讀能誦,明白經(jīng)中的道理。但下冊他就格格不入,沒法子懂,也沒法子誦念。他覺得這件事真妙,對上冊他讀一次就記住了,但下冊讀了幾千萬次也無法記住,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他便到附近一個寺院,這個寺院里有一位開悟的和尚。這個官到這寺里請方丈和尚為他開示,方丈和尚就歡迎他、招待他。他對方丈和尚說:‘我很信佛,我對法華經(jīng)很有興趣。但不知為什么,上冊我讀一遍就能永遠記住,但下冊無論怎樣讀也記不住。這究竟是什么道理?我不明白,所以來請和尚開示?!莻€方丈和尚是個開悟得到五眼六通的人。五眼就是:(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開了五眼者,能觀察過去世,一切事。和尚聽他這樣問,就對他說:‘我告訴你可以的,不過你不要生嗔恨心。因為我所說都是真的,并不是罵你。’這個官說:‘這當然,您告訴我前因后果的事情,我當然不會嗔恨?!蜕懈嬖V他:‘你前生是在寺里耕田種地的一條牛,幫廟上做工,所以有很大的功勞。而廟上每年到了六月,照例把經(jīng)典搬到外面去哂,因為哂過之后這些經(jīng)典就不會生蟲。在曬經(jīng)時你曾走到曬經(jīng)的地方用鼻孔嗅過這部法華經(jīng),但只是嗅到上半部,下半部沒有嗅到。因為你對寺廟有功,所以今生你做官(你不要以為做官的都是人,其實馬、牛、羊、雞、犬、豕,什么都有的)。因為你只用鼻子嗅到上半部的法華經(jīng),所以你對上半部特別熟悉,對下半部則格格不入,就是由于這種因果。希望你以后更加精進擁護佛法和道場?!驗樗吧挥帽亲有徇^上半部法華經(jīng),就永遠也能記得,那是什么道理呢?這就是妙法之一。
         
        我的一位弟子曾對我說:‘楞嚴咒對我是一個大障礙,我怎樣讀也記不住。’你不要望洋興嘆。我教你一個方法,你不要一下子把全部咒文讀完。你要一句一句,一行一行的讀,記得上一句再讀下一句。第二句記住了再往下讀。如果記不住就不往下讀,單念那一句,多讀幾遍,把眼睛閉上也能背出來,才再多加一句。如此一句一句的加下去就會背了。千萬不可貪多,貪多嚼不爛。就像那位問吃肉可不可以開悟的居士,我告訴他說:‘你若能一口吞一只牛,你就能開悟。若不能一口吞一只牛,那是永遠不能開悟的。但他還是不懂,說他沒辦法。若沒辦法怎么想要開悟呢?試問那一個佛是吃肉開悟的?那一個祖師或菩薩是吃肉開悟的?為什么你要那么特別,既要吃肉又要開悟?’這只是開吃肉的悟。因為吃肉是貪心,他將來的果報可不得了,因為他歡喜吃別人的肉,別人也歡喜吃他的肉,可惜他還不知其危險性。讀楞嚴咒可不要貪多,雖然楞嚴咒很長,但你要是專心也會背誦的。
         
        妙法是法法皆妙,沒有一法不妙。我講妙法蓮華經(jīng),單講妙法兩個字就講了好幾天,而妙法兩個字也總沒講完。不過比起智者大師那相差太遠了。智者大師講妙字講了九十天還沒講完。那么什么是妙法?你知道也是妙法,不知道的更是妙法!如果說不知道才是妙法,那么,能夠?qū)W嗎?現(xiàn)在就要學不知道,學不知道打妄想;學不知道嗔恨心;學不知道生貪心;學不知道生癡心,把貪、嗔、癡丟了不要,這就是妙。你要是舍不得貪、嗔、癡,那就妙也不妙。能舍了貪、嗔、癡,那是不妙而妙。你想要知道這個原理,就須專心一致的用功修行,到了得到五眼六通時,就會知道這個原理和這個妙法。
         
        ‘妙法蓮華經(jīng)’,談到妙法的妙,有眾生法妙和佛法妙?,F(xiàn)在是按照天臺宗所定的六即佛來解釋這個妙法。妙法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
         
        所謂妙法,放在佛的份上,它沒增一點。在眾生份上,也沒減一點。在諸佛的份上,它也不凈;在眾生份上,也不垢。在諸佛份上不生,在眾生份上也不減。這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妙法的本體。我們?nèi)巳吮揪撸瑐€個無缺;可是卻沒有人知道,這叫理即佛。所謂理就是佛,有具足佛性的理,而不是說現(xiàn)在就是佛;只是具有佛的道理。所以說人人是佛,僅是指理即佛而言。
         
        每人來聽經(jīng)要明白經(jīng)的道理,明白諸佛所說的道理。須知明白心就是佛;佛也就是心。佛所說的法是因為眾生有心,若眾生沒有心,佛也不用說法。你知道心即佛而只有佛的名字,這叫名字即佛。
         
        單知道心即佛,佛即心;可是不用功修行,你雖然知道理即佛,名字即佛,又有何用?那佛性就好像在金礦里的金,把礦里的金取出來就是修行。取出來后還要鍛煉,用火燒冶,經(jīng)過鍛煉后才是真金。不錯,人人是佛,礦里的金是理即佛;從礦里取出來的金是名字即佛;又加上一番修行鍛煉,用火把金煉出來就叫觀行即佛。
         
        修行用功,參禪打坐、念佛、誦經(jīng),無論用任何功都要專一。專一修行到內(nèi)無六根,外無六塵的程度。內(nèi)也沒有六根的境界,外面六塵也空了;內(nèi)無身心,外無世界,永脫根塵。這時候,既無人相,更無我相,無眾生相也無壽者相。沒有過去心、現(xiàn)在心,也沒有未來心,三心了不可得,且四相也空了。這時候就得到一點妙法的滋味。但是還沒有確實、真正的知道這個滋味,這時候就叫相似即佛。
         
        到了相似即佛的時候,還不能停止。還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見到本來面目。在禪宗里叫本來面目,在天臺宗是說得到一心三諦的境界。三諦就是真諦、俗諦和中締。在凈土法門里就是彌陀經(jīng)上所說的一心不亂。何謂一心不亂?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風也吹不動,雨也打不漏,成為一個。盡三干大千世界就在這‘南無阿彌陀佛’的一念里包括了。這時候沒有山河大地,沒有房廊屋舍,也沒有人、我、眾生、壽者,什么都空了。若想要停止‘南無阿彌陀佛’這念也不可能。它就像流水似的不休不停。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三昧。這時候是很妙的;你聽見人說話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你聽見刮風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你聽見流水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正是水流風動演摩訶,都是摩訶大法。當你見到七寶蓮池里的四色蓮花,各放著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黃色黃光這四種光明。這時候可以百界成佛;不但在這個世界成佛,你愿意到那一個地方成佛都可以,這是凈土法門里的一心不亂。并不是像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他聽見聲音,譬如聽見鐘‘當’的一聲,他就問旁人有沒有聽見,還以為是一種境界。任何一個用功的人,那種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不要執(zhí)著它。禪宗有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退惴饋硪膊灰獎有?,要修得這種定力。不可以佛來就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么生歡喜心?須知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相都是虛妄的,你要能在有相上就看見是空的,這就是真空。而在空的份上又能看見是有,這是妙有。真空本來不空,妙有本來非有。你說這妙不妙?到了這個時候就叫分證即佛。
         
        雖然到了分證即佛,可是還沒究竟。必須要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髏明星而悟道,究竟證果,這就叫究竟即佛。以上所說的是以六即佛來解釋這個妙法,到了這個時候才親證妙法的本體而真正成佛。
         
        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別。正如某人要學楞嚴咒,他就落到思量和分別上。須知你越思量就越學不會,越分別就越不明白。你若要去想為什么,就不能記住楞嚴咒。什么也不想,而只知道念楞嚴咒是我的本份才對。要想記住楞嚴咒就不要用分別和思量心去念,分別就是第六意識,思量就是第七意識。我們要用不分別、不思量的妙法,要用真心去學佛法。
         
        妙法雖妙,但會用的人很少。從前,有一位龐居士,這位龐居士開悟之后回想起從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直到現(xiàn)在才開悟,覺得這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想說明了悟妙法的法門,真是:‘難、難、難!’怎么難呢?如‘十擔芝麻樹上攤。’芝麻粒是很小的,要把它攤在樹上,不是很困難嗎?樹上根本是不平坦的,攤放每一粒芝麻都會掉落地上,而十擔芝麻要用多少時間呢?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修行時,要想改除習氣毛病但卻偏偏會犯毛病,你想不發(fā)脾氣,卻又偏偏有事情來惹你動怒,好像考驗你似的。譬如:想要不喝酒,而偏偏有朋友請你去喝酒。你對他說你戒酒了,他會說:喝了這最后一次再戒吧!然后又有另一個朋友請你,這樣下去想要戒酒也不容易。甚至于一切的壞行習氣,想要消除是很不容易的。
         
        龐居士認為開悟是很難的,但他開悟的太太卻認為不難。她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所有一切草木都是佛的心印法門,祖師西來的妙意處處在百草頭上。‘翠竹黃花,無非般若?!磺星嘀顸S花都是般若智慧的說法表現(xiàn)。蘇東坡曾經(jīng)說過:‘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鞯穆曇艟腿鐝浲咏?jīng)上說的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而山嶺的顏色無非是清凈法身。你說那個不是妙法?一草一木妙法本然。這究竟有什么難的呢?因為龐居土一家都是開悟的人,而他開悟的女兒龐靈昭也說:‘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眠?!@就表示妙法是在日用平常之中。吃飯、穿衣、睡覺...都是妙法,就看我們的領悟了。修道的人終日吃飯謂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謂未穿一縷紗。這并非打妄語,而是心不在焉;于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是到了無心的境界上。這時候雖然睡覺但和醒時一樣,因為并不糊涂,不像常人作夢,老打妄想。
         
        在中國有位玉琳國師,他很聰明。他師父要他和他師兄在一天一夜里把法華經(jīng)背熟,誰若能背誦就把法傳給誰。他這位師兄一天到晚睡覺,玉琳國師以為他自己一定能比他師兄先背熟這部經(jīng)。誰知道他去見師父時他師父告訴他說,他師兄昨晚已經(jīng)能背了。為什么他師兄能這樣快背出來呢?因為他的境界已到了睡而非睡,可能是人了定。會用功的人,無論行、住、坐、臥都一樣可以入定。不會用功的人會嫌這兒吵,那兒不清凈,其實假若你心里清凈到處都是清凈之地。
         
        上面講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識。在楞嚴經(jīng)上佛陀曾告訴阿難:‘成佛是由這六根,墮落也是由于這六根?!⒘R、十法界都是妙法,都是古來講心的表現(xiàn)。可是要你不思量不分別,一旦思量和分別就落在意識的巢穴里。因此一般人不能專一其心,轉(zhuǎn)識成智。智是識的變化;智也是妙法。在眾生份上是轉(zhuǎn)智成識,是把本有的智慧變成意識,所以由妙變粗,而粗即不妙。在諸佛份上是轉(zhuǎn)識成智;所以在意譏的巢穴里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而證得妙法。
         
        妙法,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按釋迦牟尼佛的本門里有十種妙,跡門又有十種妙。本就是佛即妙覺;跡是垂跡,顯示種種的痕跡。因妙太廣太多了,所以天臺智者大師曾九十天談妙。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雖知是妙,可是還在不明白處。以下再講一些公案給大家聽,來證明妙法的妙處:
         
        從前,有一個和尚,他每天誦念一部法華經(jīng),從經(jīng)上他得知書寫這部經(jīng)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于是他就恭恭敬敬,一筆不茍的寫完全部法華經(jīng)。當他寫完這部經(jīng)時正是冬天,就在他把筆放到水里泡洗的時候,水里忽然冒出一朵冰蓮花,這朵冰蓮花越長越高,越長越大。于是他就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冰蓮和尚,這件事情當時很多人看見。
         
        還有一則公案也是證明妙法蓮華經(jīng)的妙。從前有一個和尚,他很有地位,在朝廷里參政。每次他從寺廟到皇宮去都不坐轎,他騎馬。每當他坐在馬上他就背誦法華經(jīng)第一卷,到達皇宮時剛好把第一卷背誦完。天天如此,有一天他的馬忽然死了;而他寺廟對面的一位居士家里生下一個男孩。嬰兒出生前,他的母親曾夢見對面那位和尚所騎的那匹馬撞到她懷里去,不久嬰兒就出世了。她覺得奇怪就叫人到廟里去詢問,才知那匹馬剛死去了。她知道這個男嬰便是那匹馬來投生的,于是就將這男孩送到廟里。可是男孩很愚癡,無論教他認字或?qū)懽炙疾粫?,所以一個字也不認識。但是,有一個和尚教他念法華經(jīng)時,他卻很快的把第一卷記住,往后他就記不住了。什么原因呢?因為他做馬的時候,和尚每天在它背上背誦第一卷,所以他能記住。它因為聽到法華經(jīng)而得以投生做人,可想而知這部法華經(jīng)的功德是多么的不可思議了。
         
        在晉朝時代,云南有一位叫陳東院的居士,他深信觀世音菩薩。他曾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觀世音菩薩道場。在他朝拜完畢,見到一位和尚在念法華經(jīng)。便請這位和尚替他念經(jīng)超度亡母,使她離苦得樂,早登天界。在功德圓滿時,他家里的一只力氣很大的牛,忽然間死去了。當晚這只牛托夢給他,告訴他說:‘我是你的母親,因為口業(yè)太重,罪孽太深,所以投生做?!,F(xiàn)在你請法師念經(jīng)超度我,使我能離開牛身,但還未能離開地獄之苦,你再請法師為我念經(jīng)超度吧!’陳東院得了這個夢之后,便再到普陀山去見那位和尚,請再次超度他的母親。這位和尚念經(jīng)時固然很誠心,可是酒癮未斷,偶爾會喝一兩杯酒。當他知道陳東院母親的情形后,就很誠心的跪在佛前念法華經(jīng),在念到第四卷的時候,他的口很渴,想喝茶,茶壺里沒有茶;但見平時喝酒的酒杯里有酒,便把那酒喝完了又繼續(xù)把整部法華經(jīng)念完。
         
        陳東院又作了一個夢,夢見他的牛媽媽對他說:‘我本來可以離開地獄的。當法師念第一到第四卷法華經(jīng)的時候,地獄里遍滿金光,且有金蓮花生出來,正當我要投生時,忽然間有一股酒氣充滿整個地獄,第五到第七三卷的法華經(jīng)就沒有那么大的功效了。你再請這位法師為我重念吧!’陳居士又把情形告訴這位法師。過去這位法師以為喝一兩杯酒沒有什么關系,而經(jīng)過這件事之后,他便堅守酒戒了。由這些事看來,法華經(jīng)的妙處真是不可思議。
         
        學佛的人須知法華經(jīng)有多種妙處,如做畜生的聽經(jīng)聞法就可投生做人,在地獄里受苦的聽經(jīng)聞法就可以生到天上。因為有這種的意義,所以有些人就去念誦經(jīng)典,并依照經(jīng)典上的方法去修行。不過修行時千萬不能自滿,不要以為念經(jīng)就有功德。你若生出自滿的心,不但沒有功德甚至可說是白費的。僅僅種下一點善根,修道的人切記不要自大,不要貢高我慢,處處須要謙恭和藹。
         
        六祖壇經(jīng)里,有一段說:有一個和尚名叫法達,他誦念法華經(jīng)已經(jīng)念了三千多部,因此他就生了一種貢高心。當他到曹溪南華寺去見六祖惠能大師時,本來一切僧人,見著住持、方丈和尚都應該搭衣持具,恭恭敬敬的叩頭頂禮。就因為法達心里生出一種障礙,以為誦了三千多卷法華經(jīng)功德一定不少,于是當他見到六祖大師的時候只彎一彎腰,連頭也沒有叩到地上。
         
        六祖大師便問他:‘你現(xiàn)在心里有一個什么東西?你平時修習什么?’法達很坦白的說:‘我念法華經(jīng)三千多部了。’六祖大師說:‘我不管你誦經(jīng)多少部,但須明白經(jīng)意?!终f:‘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正是:‘心迷法華轉(zhuǎn),心悟轉(zhuǎn)法華。誦經(jīng)久不解,與義作仇家。’意思是說:你心迷的時候就被法華所轉(zhuǎn),你心里明白的時候就能轉(zhuǎn)法華。轉(zhuǎn)法華才是妙法。被法華轉(zhuǎn)是妙而不妙,轉(zhuǎn)法華才是不妙而妙。你念法華經(jīng)三千多部,但不明白經(jīng)中意思,你和這部經(jīng)的意義像生了一種冤仇似的。本來這部經(jīng)和你是一體;但是你以為誦了三千多部經(jīng),便有功德,有了一種障礙,所以變成兩個。你只因為沒有明白經(jīng)中的道理,故未能把貢高我慢除去。
         
        由這一個故事,以后希望無論那一位,有什么功德都不要生驕傲和自滿心。切記學佛法的人一定要謙恭和藹,對任何人都不要驕傲,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別把我所說的話當作耳邊風。
         
        妙法蓮華經(jīng)是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妙法是非常寬廣,無法說得盡的。以上的已經(jīng)大概地解釋,現(xiàn)在續(xù)講蓮華兩字。
         
        蓮華是最稀有的一種花。這種花是屬于花果同時;花開蓮現(xiàn),花落蓮成。蓮華的根在泥土里,莖在水里,而它的花是既不在水,也不在泥,而在水上。在泥土里的根表示凡夫,在水里的莖表示二乘。凡夫著于有,在泥土是譬喻有;二乘的人著于空,水中花莖表示空。蓮華在水上是超出空、有,而表示中道與了義。既不落于空,又不偏于有???、有稱兩邊,兩邊不著是為中道、了義。
         
        為何說蓮華表示中道、了義、圓頓大教呢?因為建華一開就有蓮子,這表示因果不二;因是果,果也是因;如種的是佛因,所成的就是佛果。而花果同時也表示開權顯實。蓮華開了就表示開權,權巧方便的法。顯出的蓮子是表實法;是真實不虛,以實相為體的法。
         
        在本經(jīng)上說,佛以大事因緣而出現(xiàn)于世。什么大事呢?是眾生的生死問題。佛教我們一切眾生覺悟,了生脫死。有的人說:生死是人人都有的,不算什么大事?不錯,人人有生,人人有死。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究竟為什么呢?有什么了期呢?莊子說過幾句很有哲理的話,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而已矣?!馑际钦f,生命有邊際、有終了的時候,可是知識是沒有終極的。我們以有終點的生命來學習沒有終止的知識,這是沒法子追得上的!但他只知道一半,還未知道全體,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他只知道生命有一個終點,而不知道終點之后又有一個開始,雖然這個生命結束了,而另一個生命卻又開始。
         
        我們的生命,并不是出去了就不回來。你要是知道怎么生,死的問題也就會解決一半;若不知道怎么生,死的問題也就不明白。正所謂:來也糊涂,去也糊涂。對于生死問題,子路曾問過孔子:‘老師,我要用什么方法來侍奉鬼神?’孔子答:‘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意思是說:‘你要怎樣侍奉人都還未明白,怎么就想侍奉鬼呢?’子路又問:‘敢問死?’我大膽問一問怎樣叫做死法呢?死是什么滋味?死是怎樣情形呢?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你也不知道怎樣活著,又怎樣知道死呢?也就是說,你是怎么生的?就是怎么死。究竟是怎么生的呢?這就講到根本的問題上,人人都應該注意到這一點——生死是一件大事。
         
        人是由情欲而生,所以就由情欲而死。若沒有情欲也就沒有生,更沒有死。生死的問題是因為貪欲之心,要是貪欲的心斷了,生死也就能了知。佛是為了眾生生死的問題才到這個世間來的,所以這生死的問題是很重要。
         
        有一個生死問題的公案:從前,有一個大富翁,他娶了一個很漂亮的太太,生了三個兒子。這個有錢人除了錢之外他什么也不認識。錢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猶如骨肉至親,所以他把圣人所著的‘中庸’一段改了。改為‘天命之謂錢,率性之謂錢,修道之謂錢。錢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錢是很少時間可以離得開的。因此,這有錢人把大兒子叫金子,二兒子叫銀子。因為金子、銀子都有了;第三個兒子就取了一個很古怪的名字,叫業(yè)障。
         
        當有錢人的三個兒子都長大了,他年紀也老了,而且得了癱瘓病。得了這個病之后他也不能走路,整天躺在床上。病久了,家里雖然富有,可是并沒人侍候他。他那漂亮的太太也遠離他了;那聰明的兒子也不來看他。這時,他把牙一咬,想快點死去。但他又想到:一個人到了陰間會很寂寞,于是跟太太商量,說:‘病了這么久,我看也不能好了,不如快點死去,免得受罪。你可不可以陪我去死呢?’他那漂亮的太太說:‘你怎么可以叫我跟你去死?死是誰也不能替誰的。你是不是病瘋了?’他見太太不肯跟他去死,就轉(zhuǎn)移目標,把大兒子叫來,他說:‘金子,你一生出來,我就最愛你,你知道嗎?’大兒子回答:‘當然知道?!终f:‘現(xiàn)在我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去呢?’大兒子一聽,答道:‘你真老糊涂!你年紀這么老,是應該死的,我還年輕怎么可以死?你如愛我就不應該叫我去死?!谑?,大兒子跑了。他又把二兒子叫來問道:‘銀子,我現(xiàn)在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死?’二兒子答道:‘你這老混蛋!要死怎么可以叫我陪呢?’他的太太、大兒子、二兒子都不肯陪他死。最后他再把三兒子業(yè)障叫來,試探的說:‘業(yè)障??!你年紀最小,我也最愛你,我要死了,可是又舍不得離開你,你說怎么辦?’他的小兒子很聰明伶俐,便說:‘這不要緊,你最愛我,我就跟著你死吧!’老年人聽了很高興,因為只有小兒子業(yè)障肯跟他到地獄去。所以他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yè)隨身。’所有的金、銀、珠寶都帶不去,只有你造的善業(yè)或惡業(yè)才跟著你形影不離?!畎浲樱鷺O樂國。’既然業(yè)隨身,就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便能往生極樂國土,不會墮人六道輪回的苦海。在阿彌陀經(jīng)上說的極樂國土是黃金為地,那個地方的黃金像泥土這么多,可說是富貴到了極點。
         
        我們?nèi)松谑溃皶r行善,有一口氣,有一點力量就要行善積德,不要僅借著前生所種下來的善根,享盡今生的福報。
         
        花有種種的不同,有的是謊花無果,只開花不結果。是譬喻一些人盡管撒謊,盡打妄語,只說不做,也是譬喻外道,因為一些旁門外道表面看來很神圣,于是很多人趨之若騖。他們也很用功修行,修種種的苦行,可是卻結不了果,到頭來一事無成,這就等于謊花無果。
         
        有的是一花多果,一種花卻有多種的果。這是譬喻凡夫供養(yǎng)父母、師長等的種種孝順行為。因為供養(yǎng)父母的這種關系,所以立了很多功;這些功將來也結成很多的果,或者生到天上,或者生到人間做富貴的人,這就是一花多果。
         
        也有的是多花一果,多種的花,可是只結一個果。這就是比喻聲聞乘,聲聞乘的人修種種的苦行,可是得到的僅是有余涅槃。這就是多花一果。
         
        更有的是一花一果,這是代表緣覺。緣覺是修遠離行,修這種法門是住到深山穹谷里,他也只能得到緣覺的果位。
         
        有的是先果后花,像須陀洹。他在前面,可是隨后他還需要繼續(xù)修行。
         
        又有先花后果,這代表菩薩乘,菩薩是先修行,然后得到菩薩的果位,可是以上所說種種的花都不能比喻妙法,都不能和妙法相比,唯有蓮華才真正可以比喻妙法。因為蓮華是花果同時,表示即權即實。
         
        上面講的花果同時乃表示開權顯實,既有花又有果;權是花,實是果??墒菫閷嵤?,怎么有花呢?花是為著果而有的。佛說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的時候,都是為著要說法華經(jīng)才說那些經(jīng)典。以前所說的法是權法而不是實法,到法華會上才說出實法、實教。把權教都展開而顯示出一乘實法,這就是花開蓮現(xiàn),也叫開權顯實?;渖彸删徒袕U權利實,把權法舍棄,宣暢流出真實的妙法。上乘實教,即圓頓一乘。
         
        佛所說法有本跡二門。什么是本門?本是根本,跡是垂跡。什么叫本,現(xiàn)在舉出一個譬喻:在虛空中的月就比方是本,在水中的月屬于跡,本來是一個。跡又有無量無邊那么多。唯本垂跡,唯有這個本才有跡的顯實。開跡顯本。跡是蹤跡,像影子,有一個痕跡或事跡。這都跟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利實等是同樣的道理。
         
        在經(jīng)文里邊所說的十六王子發(fā)心出家修道是本,而在那之前,不知道多久遠,所以十六王子出家也不算本?,F(xiàn)在釋迦牟尼佛示現(xiàn)佛身到這個世界為眾生說法是跡。其實,釋迦牟尼佛不是在這個世界修道成佛的,在久遠劫以前就已經(jīng)成佛了。在梵網(wǎng)經(jīng)上說:‘我來這個娑婆世界到現(xiàn)在已八千次。’我們現(xiàn)在的娑婆世界是一個新的娑婆世界,是年輕的娑婆世界,還有一個老的、本來的,那個世界就叫本。現(xiàn)在的世界叫跡。佛法若以我們眾生知見,是沒有法子測量的,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所以稱做妙法。
         
        蓮華是表示妙法。妙法蓮華是這部經(jīng)的比喻,是這部經(jīng)的別名。別即特別之意,為什么說特別呢?因經(jīng)典的名字有通、別之分。經(jīng)字是通名,所有的經(jīng)都叫經(jīng);就好像所有的人都叫人一樣。可是,每個人還有他自己的名字。妙法蓮華是它的別名,經(jīng)是通名。這是以通、別兩法來判斷這部經(jīng)的名字。
         
        妙法,是演說無盡的。要是廣義的說,真是窮劫難盡,花很多時間也講不完。如智者大師,曾九旬談妙,傳為美談。因此,現(xiàn)在就把妙法蓮華經(jīng)經(jīng)題的演釋,暫告一個段落。
         
        經(jīng),大家都對這個經(jīng)字很熟悉。但究竟是否真的認識它呢?原來經(jīng)具有五種奧妙的解釋,故稱五重玄義,就是:(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此外,經(jīng)字尚含有其他多種意思。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序品淺釋02
        下一篇:法華論疏03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wǎng)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在线观看视频2019|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无码的| 国产拍拍拍无码视频免费| 免费a级毛片大学生免费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 美女把腿扒开让男人桶爽国产| 日韩电影手机在线观看| 国内一区亚洲综合图区欧美| 出差被绝伦上司侵犯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青青操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第一页|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无翼乌无遮挡h肉挤奶百合|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亚洲国产第一区| 99xxoo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重口另类在线播放二区| 天堂资源最新在线|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a| 中文字幕人妻三级中文无码视频 | 亚洲av永久无码| 67194熟妇人妻欧美日韩| 男女免费爽爽爽在线视频| 性xxxxx大片免费视频| 四虎影视1515hh四虎免费|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 高清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99re|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波多野结衣久久| 机机对机机30分钟无遮挡的软件免费大全 |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