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稱機施化以顯二益,有二,先明機感。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至)種種憶想分別故。
漸頓根性,各有種種,此須用為人悉檀,為人悉檀,正為生諸善根,善根猶是性,習欲成性,今何故先性后欲?釋云:因有本日根性,能起今日之欲樂,如因煩惱故有五陰。復因五陰更有煩惱,不前不后,性欲亦爾,要因習欲而成性也(如因下舉例者,如大經云:善男子,一切眾生身與煩惱,俱無先后,雖無先后,要因煩惱而得有身,終不因身而有煩惱,性欲亦然,雖無先后,必因習欲,方乃成性,結同者,今雖性前欲后,終須欲義居先,故云習欲成性)。欲者,漸頓二機,種種欲樂不同,此須用世界悉檀,行者所作業行,隨樂欲而修諸行,此須用為人悉檀,行中好多愛著,致有妨障,此須用對治悉檀。憶想者,是智慧,即相似解。由修行故,能得解生,此是方便,猶未稱理,故是念想之觀,漸頓眾生,居在內外凡位,有諸善根欲樂,欲樂故修行,修行故得似解,此須用第一義悉檀(由三悉故,第一義來,于諸內外凡位,亦得名第一義也。但想慧名,須在因位,如五品前修行五悔,初入隨喜,尚乃得名為第一義,況入內凡位耶?又隨喜前,獲少定心,尚亦得名入第一義,況入初品)隨其所得憶想之解,更為說法,即得朗悟第一義,乃至初地欲樂修行二地時,亦憶想二地之境。若發生二地真解,即念想觀除,言語法滅,乃至佛地,方得究竟離于憶想,獲常寂照耳
△次對機施化。
欲令生諸善根(至)未曾暫廢。
正對機施己他聲益,于漸頓種種根機,令生種種善根,故現若干己他身事,若干自他聲教,若干因緣譬喻。若對漸機,以三藏中四門若干因緣譬喻,于一一門中,復有若干,如為懈怠者,說苦忍,為我慢者,說無常忍等,通教四門亦如是。若對頓機,如別圓等,亦各四門,若干種種,如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華嚴中種種行類相貌,皆為種種根機,施若干譬喻言辭說法也。所作佛事,未曾暫廢者,總結不虛,如上若干己他形聲,皆令眾生入佛知見,不為人天二乘小事,故云所作佛事也。若一人獨得滅度,余人不得者,所作佛事,即為有廢,廢即令眾不得實益,豈得會皆實不虛,云何皆實?昔云:我坐道場,不得一法實,七方便,并非究竟滅,二涅槃者,方便空拳,故知唯虛,未見皆實。若昔施七權,遂不得入一實者,可言其虛,虛引得出,無有虛出而不入實者,故知昔虛為實故也。皆實不虛,佛事無廢,即此義矣(二現在益物非生現生竟)。
△第三未來益物,非滅現滅,有二。初明非滅現滅,二明現滅利益,初又二,先明本實不滅,次明跡中唱滅。初又二,一明果常,本實不滅。
如是我成佛已來(至)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常住不滅者,寄此四字,明未來大勢威猛,常住益物,盡于未來也
△次舉因況果,以明常住。
諸善男子(至)復倍上數。
舉因況果者,佛修圓因,登初住時,已得常壽,常壽叵盡,已倍上數,況復果耶?譬如太子時,祿已不可盡,況登尊極,祿用寧可盡乎?
△二跡中唱滅。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三身并有非滅唱滅義。如凈名云: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即是法身非滅。又云:是寂滅義,即是唱滅也。何者,若已了達,不唱寂滅,為未了者唱耳。若言照寂,即是唱滅,若言寂照,即是唱生。夫法身者,雖非生非滅,亦有生滅,若迷心執著,即煩惱生而智慧滅,若解心無染,即智慧生而煩惱滅,滅惑生解,此是無常滅。若解生惑滅,即是寂滅,此之生滅,悉約法性而辨,若無迷解二緣,則不唱有此生滅也。報身非滅唱滅者,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惑智本無生滅,以為報身無生滅體),此即明暗不相除,即報身不滅義(明即是智,暗即無明,體性全是,故無相除,既無相除,即不滅也)。眾生未了,聞此,便謂其即是佛而生憍恣,不復修道。故復唱言,道能滅惑,有煩惱時則無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豈非智慧能滅煩惱耶?應身非滅唱滅者,應是法報之用,體既無滅,用豈有窮?即應身不滅,但為眾生。若常見佛,則生憍恣,故唱我于今夜,當取滅度。又法身當體明不滅,報身說不滅,必約法身,應身說不滅,須約法報,法報常然,應用不絕,眾生不盡,即不滅度。又法身當體論不生滅,報身了達無能生滅,應身相續不生滅(初約非滅現滅竟)。
△第二明現滅益物為二,一不滅眾生有損,二唱滅于物有益。初又二,初不滅有損,次廣釋不滅之意。今初。
如來以是方便(至)入于憶想妄見網中。
有損者,如前樂小法人,見佛常在,不種善根,貧窮下*,不生二善,故無益。見思不斷,不斷二惡,則是有損。貪著五欲,入于憶想,憶想即是見惑,五欲即是思惑也。由此眾生垢重,故須唱滅,不唱滅,則二惡生而不滅,二善損而不生。若依四悉檀,現滅則二惡滅,二善生,為滅二惡,故用對治第一義。第一義滅未生惡,對治滅已生惡,世界為人生二善,世界生未生善,為人生已生善。又世界滅已生惡,對治滅未生惡,如禪五陰,滅欲界惡,即是世界滅已生惡,為人生已生善,第一義生未生無為之善
△二廣釋不滅之意。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至)恭敬之心。
若見佛常在,便起憍恣心等,故有損。不能生恭敬,故無益。憍恣即增見惑,厭怠即生思惑,不生難遭想,即不能生見諦解。不恭敬,即不能生思惟道,為是義故,宜應現滅。若見聞三佛不滅,悉有憍恣義,便謂眾生如,彌勒如,一如無二如,平等即真,由是生于憍心上慢,謂一切煩惱,本自不生,今亦無滅,何須修道?即便恣情放逸,為是唱言,是寂滅義。又聞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煩惱相,明暗不相除,顯出佛菩提,眾生聞此,復起慢恣,不復修善,懈怠放逸,為是等故,唱言報身智慧能滅煩惱,無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滅,應身非滅現滅易解(初約法身者,法身本無寂滅之名,為上慢者,計如不殊,須唱寂滅,具如下釋)。若唱言法本不生,今亦不滅,何故要須滅惑,方乃寂滅。經云:智慧不滅煩惱,然明時無暗,汝今具足煩惱,何能有慧?當知智慧,能滅障惑,眾生聞是唱滅,便于三佛,生難遭想,起恭敬心(一不滅眾生有損竟)。
△二明唱滅有益。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至)而言滅度。
先標三佛難值,眾生樂著小法,見思障重,聞佛不滅,則生憍恣而不修道。次所以下,釋也。諸薄德人,過百千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若見三佛,其人多善少惡,不為其人唱滅,是人見佛常在靈山也。或不見佛,其人障重善輕,為說三身難會,眾生聞之,便作是念,三佛雖復非生非滅,必須生善滅惑,乃得證見,此事不易,故云難遭也。心懷戀慕渴仰者,此明現滅無損(以戀慕于佛,故能以智慧明,滅諸癡暗,究竟悟入,諸法實相,不特斷見思,出三界二十五有而已,故云有益也)(一三世益物竟)
△二總結不虛。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三世益物,諸佛皆然,令得實益,故不虛也(第一法說竟)。
△第二譬說,有開譬合譬,開譬為二,一良醫治子譬,譬上三世益物,二治子實益譬,譬上總結不虛。初又三,一醫遠行譬,譬過去益物,二還來譬,譬現在應化,三復去譬,譬未來應化。今初。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至)遠至余國。
初良醫者,醫有十種。一治病,病增無損,或時致死,譬空見外道,恣意行惡,教人起邪斷善根,法身既亡,慧命亦死。二治病,不增不損,譬有見苦行外道,投巖赴火,苦行行善,不得禪定,不能斷結,即是無損,亦不能進善,即是不增也。三治病,損而無增,但世醫所治,差已還復生,即是修定斷結外道也。四治病,能令差已不復發,而所治不遍,即二乘人,止治一兩種有緣者,不能遍治一切也。五雖能兼遍,而無巧術,用治苦痛,釋論呼為拙度,即是六度菩薩慈悲廣治也。六治病妙術,治無痛惱,而不能治必死之人,譬通教菩薩體法,但治有反覆凡夫,不治焦種二乘也。七雖治難愈之病,而不一時治一切病,即是別教菩薩也(阿含云:良醫有四,一善知病相,二知病因起,三善知方治,四畢竟不發。然此醫知病相,不出界內,知病因起,不出依正,方治,不逾生滅無常,不發,秪是住二涅槃,望今,但成第四五醫)。八能一時治一切病,而不能令平復如本,即圓教初心十信也。九能遍治一切,亦能平復如本,而不能令過本,即圓教后心也。十一時治一切病,即能平復,又使過本,即是如來(僭補曰:等覺治能復本,而不能過,佛則過本,原無病無藥也。良以如來,為眾生治惑,皆令至于一切智地,故稱究竟良醫也)。前三種醫,即大經中之舊醫,用乳藥也。后六并客醫無術者,但用無常苦等法,如用辛苦酢藥也。有術遠來,還令服乳,最后究竟良醫也。良者,善也。內有三達五眼,即是八術,妙得藥性,善治者,外識病源,能用藥也(八術者,經中舉譬,有八復次,治八種病,今此且明八數而已)。智慧者,權實二智,深知二諦也。聰達者,五眼鑒機,頓漸不差也。十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煉方藥,依四悉檀,治眾生病,如善治眾病也。無量義云:醫王大醫王,以大醫王,稱為良醫,多諸子息,若十是聲聞子,二十是支佛子(一是聲聞,一中具十,故云若十。二是支佛,二中具十,故云二十。各具十者,明圓數也)。百數是菩薩子,菩薩之子,凡有三種子義,一就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德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眾生悉是吾子。此文云:多諸子息也。約十心數法,即有百子,心王為正因佛性,慧是了因性,余九相扶起,屬緣因性。一數起時,九數扶助,如是成百也(十心數者,心數甚多,且約十善數,謂信、進、念、定、慧、喜、倚、舍、覺、戒,此十數扶心王,能改惡就善,革凡成圣,解一切法門,一數具十,故成百數也)。是以性德三因,悉屬正因佛子,二就昔結緣為佛子,如十六王子,覆講法華時聞法者,亦生微解,即成了因性。昔微能修行,為緣因性,正性為本,此三因并屬緣因,資發今日一實之解,故以昔日結緣為緣因佛子,即火宅中三十子也。三者了因之子,即是今日聞法華經,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從佛口生,得佛法分,故名真子也。以有事緣,遠至余國者,譬過去應化中現滅也(一譬過去益物竟)。
△第二還來譬,譬現世益物二,初譬機感,二譬應化。今初。
諸子于后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
眾生于佛滅后,樂著三界邪師之法,故云飲他毒藥。即是游行他國,輪轉諸趣,墮在三界,故云宛轉于地(宛轉于地者,望出世法,故且云地)
△二譬應化二,初譬現形,二譬說法。今初。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至)愿見救療更賜壽命。
信受邪師之法,名為飲毒。失心,是無大小機感生,不失心,是有大小機感生。又失心者,貪著三界,失先所種三乘善根也。為是人,非滅唱滅,不失心者,雖著五欲,而不失三乘善根,為是人故,非生現生,善強惡輕,見佛即能修道斷結,如子見父,求藥病愈,善輕惡重,得見佛,亦求護,而不修道,如子見父求救,不肯服藥,父為此子,唱言應死。遙見者,明佛出世時,眾生亦見色身,而為見思障隔五分,不得親奉法身,故云遙也。見聞佛出,皆有喜敬之事,見諸經文,梵王請等,例是求救之辭也
△二譬說法三,初譬佛受請,轉頓漸法輪,二譬勸誡,三譬得益。今初。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
經方者,即十二部教也。藥草,即教所詮八萬法門也。從佛出十二部,乃至出小乘涅槃,此出頓漸藥草也。直從佛出十二部,此出頓藥草也。從佛出九部修多羅,此出漸藥草也。色者譬戒,戒防身口,事相彰顯也。香者譬定,功德香,熏一切也。味者譬慧,能得理味也。此戒定慧,即八正道,修八正道,能見佛性。又色是般若,照了法性之色,分明無礙,香是解脫,斷德離臭也。味是法身,理味也。三法不縱不橫,名秘密藏,依教修行,得入此藏也。說三乘空三昧力如搗,無相如篩,無作如合,一一三昧具戒定慧也。又空觀如搗,假觀如篩,中觀如合,此三觀各不離戒定慧,將此法與漸頓眾生令修行,名服也
△二譬勸誡。
而作是言(至)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從而作是言,乃至可服,即是勸門也。從速除苦惱,乃至無復眾患,即是誡門也。將勸誡二教,令諸眾生服法藥也
△三譬得益。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至)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二現在益物竟)
△三明唱滅復去,譬未來益物,有四,一明唱滅之由,由眾生薄德,見佛不修行,即是不肯服藥也。二唱應死,譬非滅現滅。三子醒服藥,譬唱滅有益。四追譬本實不滅。今初。
余失心者見其父來(至)如是好藥而不肯服。
△ 二唱應死,譬非滅現滅。
我今當設方便(至)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死時已至者,當入涅槃也。留經教在,故云是好良藥,今留在此。復至余國者,即是此方現滅,他方現生。上文云:愿在他方,遙見守護,即其義也。遣使者,或取涅槃中大聲普告為使人,或用神通,或用舍利,或用經教等為使人,今用四依菩薩,語眾生云:佛已滅后,但留此法,我今宣弘,汝當受行也。后時眾生,若無四依傳述經法,豈能自知佛已滅度,今法現在,故用四依是使人也(僭補曰:末法弘經,允屬四依菩薩,南岳天臺,章安荊溪,至于四明,詎非其人耶?于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傳弘此經,以其昔日靈山親聞,得佛心法,故一句一偈,一字一義,無不從佛心中流出。今日聞師所說,宛如現在靈山,親聞如來耳提面命,天臺與佛,是一是二,不可辨也。自幸夙植微善,逢茲大法,又得圣師注釋,法海汪洋,恣其飲啖,纂要流通,不啻優曇出現,得一親見,法乳之恩,即粉身碎骨,何能報其萬一耶?唯誓在生生,弘揚妙法,與法界眾生,同增道損生,授法身記,究竟成佛,庶幾遂其卑志耳)
△三醒悟服藥,譬唱滅有益。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良由滅后,眾生醒悟,服藥修行以作因緣,能感未來應化。如遺教云:其未度者,作得度因緣,亦有現得感見。普賢觀云:精進苦到,得見釋迦分身多寶,東方善德等,及七佛世尊
△四追譬本實不滅。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其父聞子得差者,得差之言,不全惑斷,但有三乘機,及堪會者,不論斷與不斷,皆名得差(譬三世益物竟)。
△二治子實益譬,譬上總結不虛。
諸善男子(至)不也世尊。
(上開譬竟)
△二明合譬。
佛言我亦如是(至)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一長行竟)
△二偈頌,有二十五行半,頌上法譬,初二十行半,頌法說,次五行,頌譬說。上法說有二,今頌亦二,初十九行半,頌三世益物,次一行,頌皆實不虛。今初四行,頌過去世益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至)雖近而不見。
文為三,初一行,頌上成道已久,次一行,頌上中間益物,三二行,頌上住處
△二五行頌現在,上文有二,初二行半,頌非生現生,次二行半,頌非滅現滅。
眾見我滅度(至)但謂我滅度。
△三有十行半,頌上未來,上但寄常住不滅四字,今頌則廣,文為四,初一行半,明未來機應。
我見諸眾生(至)乃出為說法。
△二四行,頌上常住不滅。
神通力如是(至)散佛及大眾。
常在靈鷲山,此謂實報土也。及余諸住處者,謂方便有余土也。即上余國義也。天人充滿者,三十心是人,十地是天,擊天鼓者,無問自說也。曼陀羅華者,說賢圣位也
△三二行明不見因緣。
我凈土不毀(至)不聞三寶名。
△四三行,明得見因緣。
諸有修功德(至)久修業所得。
(諸有修功德等者,即指緣了具足者也。經云:則皆見我身,實報土也。經云:或時為此眾等者,亦初地初住也。經云:久乃見佛者,即指五濁重者。經云:我智力如是,總結大勢力也)
△第二一行,頌上利益不虛也。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初頌法說竟)
△次五行頌譬為二,初一行頌開譬。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初一句頌過去,次二句頌現在,不頌未來也。無能說虛妄一句,頌不虛也。
△二四行頌合譬,上合中,本不合未來,今初半行頌合過去。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
△二有二行半,頌合現在。
為凡夫顛倒(至)為說種種法。
△三一行,頌合不虛。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開三顯一,開近顯遠,欲令眾生速入佛道,此事必得不虛也(如來壽量品竟)
妙法蓮華經文句纂要卷第六
妙法蓮華經文句纂要卷第七
隋章安尊者 灌頂 結集
陳隋天臺 智者大師 說
唐荊溪尊者 湛然 述記
閩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先申品目,次釋經文。今初。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釋分別功德品,佛說壽量,二世弟子得種種益,故言功德。淺深不同,故言分別品也(二世者,地涌過去,靈山現在)。此文是本門第二授記段(授法身記也)。論分此文,有法力,修行力。法力者,有五,一證、二信、三供養,皆如今品,四聞法,如隨喜品,五讀誦持說,讀誦,如法師功德品,持者,追指法師安樂行勸持三品,說者,如神力囑累品也。修行力者,苦行力,如藥王,教化,如妙音,護難,如觀音陀羅尼,示功德,如妙莊嚴王,護法,如普賢品也
△次釋經文,先長行,二偈頌,長行分文為三,一經家總序。
爾時大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二如來分別。
于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十住)。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十行)。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十回向)。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初地)。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二地)。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凈法輪(三地)。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地)。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先依經釋,后衣疏釋,經中八生四地之后,更有四三二一四位,四生,五六二地)。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生,七八二地)。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生,九十二地)。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生等覺)。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十信,信居最后者,即因該果海之意,如華嚴賢首品說)。
分別者,佛語圓妙,不可用權位釋經,故跡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本門增道損生,皆約圓位解釋。下八世界發心者,六根清凈人,初入十信位也。故仁王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即此義也。得無生忍,入十住位也。故華嚴云: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得如來一身無量身,清凈妙法身,湛然應一切,即此義也。得聞持陀羅尼,入十行位也。得樂說辯才,入十回向位也。得無量旋陀羅尼,入初地也。得不退,入二地也。得清凈,入三地也。八生,入四地也。七生,入五地也。六生,入六地也。五生,入七地也。四生,入八地也。三生,入九地也。二生,入十地也。一生,入等覺金剛心(僭補曰:文句中,從八生入四地一句,次第推廣之,則七生入五地,六生入六地,五生入七地,四生入八地,三生入九地,二生入十地,一生入等覺金剛心,文理俱順也。經即注,注即經,在得意耳。若依經文八生入四地之后,更有四生三生二生一生四位,一位有兩地,如前經下已釋,不重出也)若論增道損生,但約智德論增,謂法身生。約斷德論損,謂無明滅。例如大經月喻,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漸增,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漸減,約一月體而論增減喻。然本門得道,數倍眾經,非但數多,又熏修日久,原本垂跡,處處開引,中間相值,數數成熟。今世五味,節節調伏,收羅結撮,歸會法華,譬如田家,春生夏長,耕種耘治,秋收冬藏,一時獲刈。自法華已后有得道者,如捃拾耳(今經跡門三周,及以本門得益,并不與諸經同也。況流通中,自藥王下六品,品品之中,皆有結得道者,皆過八萬。勸發品中,大千界塵人,具普賢道,故知捃拾今經之余,雖然,爾前諸味之權文,為今經之方便,爾后涅槃,捃拾此機,乃至扶律,明一乘常住,得此經旨,一毫行,一句法,無非法界,十方佛法,唯是一法,而常分別諸佛化儀,方稱斯經一乘之旨,應思我等,為何所依,方稱此經弘宣之相)
△三時眾供養。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至)贊嘆諸佛。
時眾供養者,聞深遠法,得大饒益,欲報佛恩,而設供養,亦是寄事,以表領解,上跡門菩薩亦悟,而大事位畢,所以不陳,本門既竟,彌勒總申領解,明住行向地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幡者轉義,蓋者覆義,地者始義,梵者凈義,智斷番番轉,慈悲番番覆,高下深淺,不失次第,際于梵天,表諸菩薩,增道損生,鄰于妙覺,極于極凈。若依論解者,只得初地一番,豈得與此文會耶
△二偈頌,有十九行,分三,初二行,頌時眾得解。
爾時彌勒菩薩(至)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至)歡喜充遍身。
△次九行,頌如來分別。
或住不退地(至)如虛空無邊。
得無量無漏清凈之果報者,揀異二乘有量,故言無量。妙因所感,故言清凈。無障礙土,故言果報。異二乘無報也
△后八行,頌時眾供養。
雨天曼陀羅(至)以助無上心。
(第二本門正宗分竟)(依南師,偈后屬流通)
△第三本門流通分,從偈后凡十一品半,分為二,一從此下,至不輕三品半,明弘經功德,深勸流通。二從神力品下,至普賢八品,付囑流通。各復有三,前三者,一此半品及隨喜品,明初品,因功德勸流通。二從法師功德,明初品果功德勸流通。三不輕品,引信毀罪福,證勸流通。后三者,一神力囑累二品,囑累流通,二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三普賢,約自行勸流通。生起者,現在聞經,得真似兩解益,如上說。若直聞一句而隨喜,如現在四信,格其功德,未來無佛,恐人疑福少,故說滅后五品功德也。因功德微密,未若果功德彰灼,故說法師功德品,因果雙舉,未若引證分明,故說不輕。雖舉往人,未若現變,故說神力。雖示神力,未若摩頂付囑,故說囑累。雖通途囑累,未若示其要術,棄身存道,故說藥王。雖誡能化,未若誡其所化,隨聞法處,應生佛想,故說妙音觀音。若初心弘經,既無神力,當依內禁,故說陀羅尼,復須外護,故說嚴王,普賢,聯翩重疊,使大法弘通耳(南師從此為流通者,意以四信信解功德,現在流通,不須必至滅后五品,如跡門后,文殊入海,教化通經,豈必在于佛滅后耶?故南師分判,足可承用)就偈后長行為二,一現在四信,二滅后五品。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說,二略解言趣,三廣為他說,四深信觀成。初一念信解,有長行偈頌,長行有三,一舉示其人,二明功德,三位行不退。今初。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至)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聞佛壽命長遠,能生一念信解者,則能隨所聞處,豁爾開明,謂隨語而入,無有掛礙。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而見一切法,亦見佛法,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亦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行于佛道,通達一切道,不得佛道一切道,而通達佛道一切道。無所有而有,而有無所有,非所有,非無所有。如門前路,通達一切,東西南北,畫無壅礙(畫從巾,裂帛聲),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對,悉亦如是。無疑曰信,明了曰解,是為一念信解心也。若坐思惟,隨所思惟,豁然開悟,通達三諦,亦復如是。如是信解,名鐵輪位,又一解,未是具足鐵輪,乃是十信之初心,其人未得六根清凈,故非鐵輪正位也(一念信解者,即是本門立行之首,故文稍委)。
△二明功德二,先總論無量。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次格量多少為二,初舉五度為格量本。
若有善男子(至)除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是今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問:既離般若,則五不名度。答:皆為求佛慧,盡施戒邊,亦得名度,蓋次第意也
△二正格多少。
以是功德(至)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三明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至)無有是處。
別六心猶退,七心不退,圓初住心即不退,聞壽量功德,自外而資,圓順信解,自內而熏,所以不退(位行不退者,文判四信,得為圓十信,故初信至七信為位不退,八信已去為行不退,七心不退者,即是別教七住,見思俱除,名位不退,故舉信位,望住為下)
△二偈頌,有十九行半,分三,初十二行,先頌格量多少,又為七,初一行總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
△次三行明布施。
于是諸劫中(至)以回向佛道。
△三一行明戒。
若復持禁戒,清凈無缺漏,求于無上道,諸佛之所嘆。
△四二行明忍。
若復行忍辱(至)如是亦能忍。
△五二行明進。
若復勤精進(至)除睡常攝心。
△六二行明禪。
以是因緣故(至)盡諸禪定際。
△七一行結。
是人于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初十二行頌格量竟)
△次二行追頌人相。
有善男女等(至)其福為如此。
△后五行半,頌行位不退。
其有諸菩薩(至)于此無有疑。
無量劫行道者,久修諸度也。愿我于未來者,起慈悲愿也。藉久行愿,聞經信解,今之初品,始聞此經,一念信解,功等久行,亦乃過之也(第一一念信解竟)。
△第二略解言趣,為他解說,前但信解,未能敷說,說涉法義,須善辭辯,今品具足,故言為他解說。從勝受名,是第二品,以說力故,能起自他無上之慧,文中先標人相,次格量。
又阿逸多(至)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第三品,廣聞廣解,廣為他說,廣修供養,供養外資,令內智疾入,能生一切種智。
何況廣聞是經(至)能生一切種智。
△第四人,備上三品,加修觀行,入禪用慧,觀成相起,能見有余實報兩土相貌。
阿逸多若善男子(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見佛共比丘僧常在耆山者,方便有余土相也。又見娑婆純諸菩薩者,實報相也。初二品是聞慧位,廣聞廣說是思慧位,觀行想成是修慧位,自淺之深,成六根清凈十信位也(一現在四信竟)。
△第二明滅后五品,文為二,先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后隨喜品,格量初品功德。問:何故爾?答:四品粗格量,初品廣格量,廣格量已,況出勝者,可以意得,佛不煩文,巧說若此也。五品者,一直起隨喜心,二自受持讀誦,三勸他受持讀誦,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此五人者,通論,皆自行化他。下文云:五十人,展轉相教也。既皆有自行,通稱弟子,皆有化他,通稱法師也。別論,二人但自行,三人具化他,有長行偈頌。今初品,起隨喜心。
又復如來滅后(至)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初品但列名,格量功德,在下隨喜品中)
△二品受持讀誦二,先況出持誦。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次格量。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至)作是供養已。
初心畏緣紛動,妨修正業,直專持此經,即上供養,廢事存理,所益弘多,后心理觀若熟,涉外不妨內,事資于道,如油多火猛,若順流而揚帆,又加櫓桌,其勢轉疾也。指經文是法身舍利,不須安生身舍利,能詮所詮,能詮是塔,不須事塔,所詮能容第一義僧,不須事相僧也。問:若爾,持經即是第一義戒,何故復言能持戒者?答:持經即順語戒,亦是任運持得初篇二篇,今言能持戒者,第三篇去,事中無虧耳
△三品復能教他二,先標人。
阿逸多若我滅后(至)若教人書。
△次格量。
則為起立僧坊(至)供養眾僧。 △四品兼行六度二,先標人。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至)一心智慧。
△次格量。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至)疾至一切種智。
△五品正行六度二,先標人。
若人讀受誦持是經(至)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次格量。
阿逸多若我滅后(至)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結此五品,前三人是聞慧位,兼行六度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都是十信前耳
△二偈頌,有十九行半,初五行半,頌第二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后(至)具足諸供養。
△次三行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至)種種皆嚴好。
△三四行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至)不嗔不惡口。
(阿提目多伽,此云龍砥華,其草形如大麻,赤華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
△四七行頌第五品。
恭敬于塔廟(至)經行及坐臥。
生心如佛想者,初依人號如來也。不久詣道樹者,其位在鐵輪,不久得入銅輪,能八相作佛也。此第五品與第四信齊,同是修慧位。若論入位,同是六根清凈位也。而有佛在世滅后之異耳。(問:何故現在唯四信,滅后立五品?答:其義既齊,四五無別,但是滅后加讀誦位為二品耳)(分別功德品竟)
△先申品目,次釋經文。今初。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釋隨喜功德品,隨者,隨順事理,無二無別(事理秪是權實異名,了此權實,即非權實,故無二無別,即隨順開權顯實之事理也)。喜是慶己慶人,聞深奧法,順理有實功德,順事有權功德,慶己有智慧,慶人有慈悲,權實智斷,合而說之,故言隨喜功德品。又順理者,聞佛本地,深遠深遠,信順不逆,無一毫之疑滯。順事者,聞佛三世益物,橫豎該恒,遍一切處,亦無一毫疑滯,即廣事而達深理,即深理而達廣事,不二而二,不別而別,雖二雖別,無二無別,如此信解,名之為隨。如來出世四十余年,不顯真實,七方便人,不語誠諦,今聞法隨喜,慶己慶人,以凡夫心,等佛所知,用所生眼,同如來見,如此知見,究竟法界,廣無涯底,無等無等等,更無過上,佛今說此,我得聞此,故名隨喜功德品。第五十人,是初品之初初,但有一念理解,但有一念慶己慶他,未有事行,恩不及人,所獲功德,如來巧喻,功蓋無學,況復最初于會聞者?況復二三四五品者?況復入位,十住十行,及至后心者?誰聞如是深妙功德而不景慕,如來說此,令物尚之,故言隨喜功德品。上來稱美持經功德,時眾咸謂入真因位,乃致斯德,于初心之初,起輕弱想,忽聞好堅處地,芽已百圍,頻伽在殼,聲勝眾鳥,希有奇特,輕疑釋然,故名隨喜功德品。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竭海而不伏見愛,不及暖法人,二乘無學,子果俱脫,猶被涅槃縛,不知其因果俱權。通教人,修因雖巧,不識五百由旬,得果止除四住,別人雖勝二乘,修因則偏,其門又拙,非佛所贊,皆不及初隨喜人,佛今舉阿以況后茶,都勝諸教,故言隨喜功德品。問:此與大品隨喜云何?答:此法彼人,人法互舉(答中此法者,屐轉聞法故,彼人者,大品,若聲聞人能發心者,我亦隨喜)
△次釋經文,文有問答,各長行偈頌,初問前品已格四人,不說初者,彌勒承機問出此義,如文(前品已校量四人者,分別功德品末,于后四人,經文節節自校量訖,唯初品文,未有校量,故生此品。故前品末疏云:今具列五品,校量四品,后隨喜品,校量初品,乘機者,由佛知機隱之未說,故使彌勒,乘機扣佛,廣校初文,方知后四功大,時眾益廣,故曰乘機)
爾時彌勒菩薩(至)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后,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佛答為二,初答內心隨喜人,二直明外聽法人,初為五,一展轉相教。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至)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五十人者,今為二。一橫約諸教四眾,二直約圓教數之。三藏有四門,一一門有四眾,更開沙彌沙彌尼,合六人,四門則二十四人,約信行,法行,則四十八人,最初最后合五十人,通別四門亦如是。直就圓門數者,數法有小七大七,大七有七七四十九,皆是師弟,具自行化他之德,最后一人,但是自解,無教他德,故格下以顯上耳
△二格量本。阿逸多其第五十(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止觀第一記,四生者,謂胎卵濕化,其顯識論中,又立四生,一觸生者,因交會故,二嗅生者,雄有欲心,嗅雌者根門,即便有孕,三沙生者,如雌雀以欲心坋沙,因即有孕,四者聲生,雌孔雀以欲心故,聞雄者,鳴,便即有孕,此四但攝胎卵二生,濕化但染香處,不須此相)
△三問。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四答。
彌勒白佛言(至)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五正格量。
佛告彌勒(至)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僭補曰:五十人聞經隨喜者,前四十九,展轉授受,有化他德,其功甚大。最后第五十人,獨自聞法華經一偈隨喜,無化他德,其功甚劣。又第五十人,在前是最初之初,未入品者,在后是第五十人。無化他德者,二俱是劣,如來以劣況勝,其劣者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況前四十九,展轉教化殊勝功德,何可較量耶?此經正旨也。又第五十人,乃單己無眷屬者,是即多之一,前四十九人,展轉教化,是即一之多,一多互融,功德皆等,無勝劣也。又約藏通別三教四門釋者,正明前得益之人,頓漸不等,而究竟法華開顯,入于佛慧,則其功德亦等,無差別也)
格量中,先與世樂,拔果苦,后與涅槃樂,拔生死苦,此是略舉梵福。今更廣之,滿閻浮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滿西瞿人福,不及東弗婆提一人福,滿三天下人福,不及北郁單越一人福,滿四天下人福,不及一四天王,四天王,不及一釋,乃至第六天,不及一梵福,梵福有定散,散者無塔處作塔,塔壞者治之,和合僧眾,請轉法輪,眾散者還合之,是為四福,與梵天等,故言梵福也。圣福者,謂阿羅漢住最后身,得有余涅槃者是也。又有體法三乘人,同學無生,斷煩惱盡,如燒木成炭。又薩埵圣福,自行化他,俱以無言說道,斷煩惱,入無余。又薩埵福,謂從初發心,次第化人,入大涅槃,如是格量,梵福不及圣福,圣福不及體圣福,體圣福不及小薩埵福,小薩埵福不及大薩埵福,大薩埵福不及聞法華經初隨喜福,何以故?彼非佛法故,非實故,非圓故,雖住后果,不及我初心,其義如是。私謂勸人聽法,從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至人相具足,各有五十功德,將功德目人,亦成五十,但上五十,論內解隨喜,今唯論外相為異也。
一處及利根,智慧不喑啞,口香舌無病,口無病不垢,不黑亦不黃,不疏不缺落,亦不差不曲,唇不垂不褰,不縮不粗澀,不瘡亦不胗,不缺亦不壞,不咼亦不厚,不大及不黧,不黑無可惡,不匾不曲戾,不黑亦不狹,不長及不窳,不曲無不喜,唇好及好舌,好牙及好齒,鼻修及高直,面圓滿眉高,眉長并額廣,平正人相具,見佛及聞法。
又此文,亦有六根功德,利根智慧是意功德,不喑啞舌功德,鼻修高直鼻功德,見佛眼功德,聞法耳功德,余是身功德。前是相似位功德,今是相似位前功德耳(前是相似位功德等者,指分別功德品中云,滅后五品,大師有時依普賢觀,判五品位在六根內,故云相似。今是相似位前功德,正是圓外凡五品位,圓伏五住,與別十信等耳)(初答內心隨喜人竟)
△二直明外聽經,有長行偈頌,初為四,一自往。
又阿逸多(至)及乘天宮。
△二分座。
若復有人于講法處坐(至)若轉輪圣王所坐之處。
△三勸他。
阿逸多若復有人(至)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四具德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至)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二偈頌,有十八行為二,初九行頌隨喜,次若有勸下九行,頌聽經。隨喜中三,初一行半,頌五十人,二五行半,頌格量本,三二行頌格量,略不頌福甚多,如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于法會(至)初聞隨喜者。
△次九行頌聽經,小不次第,為四,初五行超頌勸聽經,次二行追頌自往,三一行頌分座,四一行頌修行,如文。
若有勸一人(至)其福不可限。
(隨喜功德品竟)
△先申品目,次釋經文。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釋法師功德品,法師義如上說。功德者,前謂初品之初功德,今五品之上,謂六根清凈,內外莊嚴,五根清凈名外莊嚴,意根清凈名內莊嚴。又從地獄已上,至佛而還,一切色像悉身中現者,名內莊嚴。從地獄已上,佛已還,一切色像,以普賢三昧而外化者,名外莊嚴。身根既爾,余五根亦然。受持既爾,四種亦然。初品既爾,四品加然。相似既物,分真倍然(初世界)。行者聞說此功德利,喜不自勝,勤求無厭,信進倍增(次為人)。明識大乘,有大勢力,決無疑網(次對治)。似解之初初,過二乘之極極,百千萬倍,指始顯終,懸解究竟,第一義諦,不可思議,此品所明,備斯四意,故言法師功德品也(此第一義)。
(第一義中云:似解初初者,依普賢觀,隨喜已當似解之首,第五十人,復在隨喜之初,故云初初。過二乘之極極者,羅漢已極,無疑又極,縱是無疑,亦不能及初隨喜人百千萬倍,如前校量,指始等者,以隨喜始,顯妙覺終,凡夫發心,尚與妙覺畢竟不二,況今五品,望后六根耶)六根功德者,按三業安樂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自行化他為二千,約如來室如來衣如來座,即成六千,五種法師,悉具六根清凈,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也。復次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塵,即有六百。約定慧二莊嚴,即是一千二百。根根悉用定慧莊嚴等千二百也。若論六根清凈,清凈則不言功德若少若多,若言莊嚴,能盈能縮能等。等莊嚴者,根根六千。若言千二,顯其能盈,若言八百,顯其能縮,若言清凈,無盈無縮無等,六根互用,根自在故,不可思議故。若偏判者,則失旨也。相似之位,若依四輪,即鐵輪位,若依五十二位,即十信心也。若依仁王,即十善大心,今對常精進者,即十信之第二心也。諸經名目雖異,同是圓教相似位耳
△次釋經文為二,初總列六根盈縮功德數。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至)莊嚴六根皆令清凈。
△次別作六章解釋,各有長行偈頌,今初眼根。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而說偈言。
若于大眾中(至)肉眼力如是。
眠根章,明父母所生名肉眼,而所見過于天眼。梵王報得天眼,在己界遍見大千,大千外有風輪與眼作障,不能見外。若在他界,則不遍見大千,非所統故,小羅漢見小千,大羅漢見大千,辟支佛見百佛世界,不以風輪為礙,亦無己他界隔。今經論眼能見大千內外,應是天眼,那名肉眼,此是圓教似位,因經之力,有勝根用,既未發真,不得稱天眼,猶名肉眼,例如小乘方便,未得神通,則不稱天眼耳。猶是分段之身,故稱父母所生,雖稱肉眼,具五眼用,見大千內外,天眼用,見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法眼用,其目甚清凈,慧眼用,一時悉見大千內外,見業見凈。又圓伏法界上惑,佛眼用。大經云: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佛眼故,名清凈,具五眼故,故言莊嚴。能盈能縮,名勝根用,名根自在,豈可秖作八百千二百解耶
△二耳根。
復次常精進(至)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至)功德已如是。
耳根章,遍聞大千內外十法界音聲。聞六道,即肉天二耳,聞二乘即慧耳,聞菩薩即法耳,聞佛即佛耳。又父母所生肉耳,能聞內外即天耳,聽之不著即慧耳,不謬即法耳,一時互聞即佛耳,以耳例眼,眼亦如是。見人天是二眼,見二乘是慧眼,見菩薩是法眼,見佛即佛眼
△三鼻根。
復次常精進(至)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凈(至)先得此鼻相。
鼻根章亦如是,父母所生即肉鼻,大千內外即天鼻,不染不著即慧鼻,分別不謬即法鼻,一時互用即佛鼻,此章明互用者,鼻知好惡,別貴*,睹天宮莊嚴等,則鼻有眼用,讀經說法,聞香能知,鼻有耳用,諸樹華果實,及蘇油香氣,鼻有舌用,入禪出禪,禪有八觸故,五欲嬉戲,亦是觸法,鼻有身用,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鼻有意用,鼻根自在,勝用若茲,例五根亦如是(以于鼻根最委悉,故于鼻根,更辨互用,準例余根,亦應如是,但是文略)
△四舌根。
復次常精進(至)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凈(至)或時為現身。
舌根章亦如是,父母所生,即是肉舌,能作十法界語,約此,即是五舌義明矣。能作十法界語即天舌,不壞即慧舌,不謬即法舌,一時互用即佛舌。問:苦澀惡味至舌,皆變成上味,眾色到眼,何不變成妙色,舊不例,味有損益,損者變,不損者不變,諸色不壞眼故不例,今解不爾。一切色同佛色,一切聲同佛聲,等皆清凈,例則無妨,遍知一切色法聲法,無亂無謬,分別亦無妨,自在之根,那作頑礙之解耶
△五身根。
復次常精進(至)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至)一切于中現。
身根章亦如是,世間所有皆于身中現,肉身用也。上至有頂于身中現,天身用也。二乘身中現,慧身用也。菩薩于身中現,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現,佛身用也。一時圓現,一時互用,一時無謬,一時無著(身根中云:無謬,假也。無著,空也。俱照名中)
△六意根。
復次常精進(至)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凈(至)持法華經故。
意根章亦如是,世間資生產業,皆順正法,人意凈,天心所行,天所動作悉知。天意凈,四月即四諦,一歲即十二月,是十二因緣,與實相不相違背,即慧意凈。一月即一乘,菩薩意凈,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即佛意凈。一時圓明,一時圓互,一時無染,一時無謬,根用自在,能盈能縮,能等能凈(然隨喜品,校量初品,分別功德,直明四信,及以五品,今法師功德,但明相似六根功德,不輕品中,明弘經人,現生后報,六根清凈,神力囑累,果人自明弘經力用,以勸流通,藥王、妙音、觀音,明鄰真人弘經功德,故隨喜品已下,不勞委釋,但略示文相,以顯傳弘,則流通之功,其義自了)
僭補曰:首楞嚴經,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一者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若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注曰:二決定義,皆為耳根圓通而說,反聞自性,即第一不生滅心也。循聲流轉,即第二同為賊媒,自劫家寶也)。第二義者,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過現未三世是也),界為方位(東西南北是也),界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以世涉方,三四十二,以方涉四,四三十二,故云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以三世流變,而有三疊之義,初疊一為十二,二疊十為百二,三疊百為千二,故云流變三疊,一十百千也)。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汝復于中,克定優劣,眼根八百功德,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八百功德,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身根八百功德,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六根理各具千二百,而復有優劣者,約此方機,利鈍不同耳。今揀擇既明,令從耳根入道,以耳根圓通,具三真實故也。大師所釋有三,一依三業安樂行具十善,二依一心具十法界,三依六根清凈,判盈縮功德,大師所釋,深契經旨,楞嚴如來所判,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讀者宜合而觀之,理方盡也)(法師功德品竟)
△先申品目,次釋經文。今初。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釋常不輕菩薩品,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不輕之解者,法華論云:此菩薩知眾生有佛性,不敢輕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恒本當,緣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果性,果果性,定當得之,決不虛也。是名不輕之解,將解以歷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輕之境,敬此境故,名不輕之行,宣此語故,名不輕之教。昔毀者以此目人,今經家以此目品(正因通恒等者,性德通于迷悟因果故,緣了云種子本有,還約性德以明二因,對新熏以成修德故,此三為因。轉因成果,果中菩提及以涅槃,名為果性。性德本有,名果果性也)見實三昧云:佛為父王說一切皆是佛。王問:一切眾生即是佛耶?佛答:若如實見眾生,于其即是佛,私類此語,若不如實見佛,則非佛,譬初學射,的少乖多,當以地為的,無往不著,若隨妄分別,生佛差殊,則非佛。若如實觀,則無往非佛也。初是因緣解,后是圓教解(初是因緣等者,初內懷不輕之解等五文是也。后是圓教者,約教也。從見實三昧去是也)
△次釋經文,此品引人為證,證五品功德深,六根報重,我昔隨喜,獲現生后報,以募流通也(我昔隨喜獲現生后報者,重明來意。故后文云:臨欲終時,具聞威音王佛先說法華經,得六根凈,更增壽命,即現報也。命終之后,復值二千億佛,同號日月燈明,即生報也。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云自在燈王,后值千萬億佛,即后報也。于現報中獲六根凈,是故弘經,其功不淺,昔時流通,三報宛爾,今日流通,實不虛也)文有長行偈頌,長行為三,一雙指前品罪福,二雙開今品信毀,三雙舉勸(舉順遮逆,舉持遮毀)。初雙指者,先指罪,如法師品說,次指福,如功德品說,如文。今初。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凈。
(一雙指前罪福竟)
△第二雙開信毀,有事本本事,今初。(事本者,最初威音,是不輕事之本,故云事本。本事者,像法不輕,是威音本之車,故云本事。體用不二,不可思議也)事本,有時節名號劫國說法等,悉如文。得大勢乃往古昔(道成無始,故稱乃往古昔)(至)皆同一號。
△次明本事,又三,初明時節,二于像法中下,雙標兩人名。
最初威音王如來(至)名常不輕。
毀者因時名增上慢,信者因時名常不輕
△三雙明得失,又三,初就信者論得。
得大勢以何因緣(至)汝等皆當作佛。
得正說之宏宗,得流通之妙益(僭補曰:得正說之宏宗者,跡門正說,三周演法,開權顯實,為諸弟子授記作佛。本門正說,開跡顯本,令諸菩薩,增道損生,授法身記也。得流通之妙益者,跡門流通凡五品,一法師,安三軌以弘法,二古佛,涌寶塔以證經,三達多,師資授受妙經,得記成道,四持品,二萬菩薩等,發愿惡世持說,五文殊問末世弘經之法,起安樂行,是為跡門流通也。本門流通,凡十一品半,一分別功德半品,先明現在四信,次明佛滅后五品,二隨喜品,格量最后第五十人功德,但得一句一偈之益,不能傳化,比前甚劣,而格量其功德,廣大難思,況最初聞經,展轉教授,其功德何可較量耶?三法師功德品,現感六根清凈之報,四不輕禮拜弘法,三報圓明,五如來之神力莫測,六囑累之殷重叮嚀,七藥王輕生重法,八妙音以普現色身三昧,隨類弘通,九觀音普門示現,十陀羅尼,輔正摧邪,十一嚴王之本事既明,十二普賢之大愿勸發,流通無盡,是為本門十一品半流通也。如上諸品,或是法身大士,或是古佛垂形,輔贊法化,觸類流通,普為法界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作佛而已。正說流通,全文不啻六萬余言,而不輕菩薩,但以我深敬汝等下五句,二十四言,包抱殆盡,有標、有征、有釋,真可謂得正說之大旨,得流通之妙益也)名常不輕者,不輕己輕人,是人一,凡有所見是理一,皆悉禮拜是行一,而作是言是教一,此是開權顯實之四一也。從乃至遠見下,是本理一,故往禮拜是本行一,而作是言,是本教一,四眾是人一,此是開近顯遠之四一也。文云: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此是初隨喜人之位也。隨喜一切法,悉有安樂性,皆一實相,隨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讀誦經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薩道,即緣因性,不敢輕慢而復深敬者,即正因性,敬人敬法,不起諍競,即隨喜意也。不輕深敬,是坐如來座也。忍于打罵,是著如來衣也。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入如來室也。又深敬是意業,不輕之說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此三與慈悲俱,即誓愿安樂行也。如此三四,豈非流通之妙益而謂何耶
△二明毀者之失。
四眾之中(至)號之為常不輕。
生嗔恚心不凈者,不受四一也。罵言無智,智知于理,既言無智,不受理一也。比丘等,不受人一也。從何所來,不受行一也。虛妄授記,不受教一也。經歷多年,常被罵者,結不受開權顯實之四一也。避走達住,高聲唱言,亦復不受此開近顯遠本地之四一也。常作是語故,結信者深信不休也。四眾為作不輕名者,此結毀者呰毀不止也。問:釋迦出世,躊躇不說,常不輕一見,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終令入實),本未有善,不輕以大而強毒之(下其佛種)
△三雙明信毀果報,初信者果報為二,一明信果報,二結會古今。今初。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信者論三報,現得六根清凈,生值燈明佛,后值二千億佛,神通力是身業凈,樂說辯力是口業凈,善寂力是意業凈
△二結會古今二,先結會。
得大勢于意云何(至)則我身是。
△次舉信者而勸順。
若我于宿世(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明毀者果報又二,先明果報。
得大勢彼時四眾(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毀者得善惡兩果,謗故墮惡,聞佛性名,毒鼓之力,獲善果報(問:若因謗墮苦,菩薩何故為作苦因?答:其無善因,不謗亦墮,因謗墮惡,必由得益,如人倒地,還從地起,故以正謗,接于邪墮)
△二結會古今。
得大勢于汝意云何(至)不退轉者是。
(二雙開信毀竟)
△第三雙舉勸,舉順以遮逆,勸持以遮毀。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至)書寫是經。
經有大力,終感大果,務當勤習五種之行(五種行者,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法師功德品,六根清凈,段段如是標名也)(一長行竟)
△二偈頌,有十九行半,初十五行半,但頌信毀因果,后四行頌勸持,在文可見,不細出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至)計著于法。
著法者,是法不可示,若定謂是有,即是著法。乃至定謂是非有非無,亦名著法者。佛藏云:刀輪害閻浮人,其罪猶小,有所得心說大乘者,其罪過彼也。大論云:執有與無諍,乃至執非有非無與有無諍,如牛皮龍繩,俱不免患。中論云:諸佛說空法,本為化于有。若有著空者,諸佛所不化,若定言諸法非有非無者,是名愚癡論。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無著也。
不輕菩薩(至)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至)疾成佛道。
(不輕菩薩品竟)
△先申品目,次釋經文。今初。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釋如來神力品,如來者,上釋竟(見壽量品釋)。神名不測,力名干用,不測,則天然之體深,干用,則轉變之力大,此中為付囑深法,現十種大力,故名神力品
△次釋經文,自此品下,凡有八品,是付囑流通,今品明菩薩受命弘經,次品如來摩頂付累,今品文有長行偈頌,長行為三,一菩薩受命,二佛現神力,三結要勸持。初又二,一經家敘敬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至)瞻仰尊顏。
△二發誓弘經。
而白佛言(至)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此段為三,一時節,佛滅后是也。二處所,分身等國是也。三所以下誓愿(僭補曰:世尊滅度,十方分身諸佛同時滅度,如天上月落,千江月同落也。故涌出大士,發愿在彼分身諸佛滅度國中弘法,自他兼利也)
△第二現十神力為二,初所對之眾。
爾時世尊(至)一切眾前。
于文殊等者,跡化眾也。舊住者,下方本化眾也。一切者,他方來者,及從分身佛來者也。問:但見下方發誓,不見文殊等發誓,何也?答:上文云:我土自有菩薩能持此經,即兼得之也
△二正現神力。
現大神力(至)如一佛土。
十神力者,一吐舌相者,今經所演,開三顯一,內秘外現,廢近顯遠,明三世益物,皆誠諦不虛,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至發際,今至梵天,出過凡圣之外,極于凈天之頂,相既殊常,說彌可信。二通身毛孔,遍體放光,周照十方,無處不朗,表智境罄也。上白毫吐耀,始在東方,表七方便,初見一理,今本門既竟,放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因,終于等覺,究竟佛慧,分身諸佛,亦復如是。三謦欬者,將語之狀也。亦是通暢之相也。四十余年,隱秘真實,今獲伸舒,無有遺滯。是我出世大事通暢,是故謦欬。欲以此法,付諸菩薩,令于后世,導利眾生,將語斯事,是故謦欬。謦欬具二義,一欬欬事了,一欬欬付他也。四彈指者,隨喜也。隨喜七方便,同入圓道,隨喜圓道,增智損生,隨喜諸菩薩,持真凈大法,隨喜后世,獲無上寶,此一彈指。豎徹三世,橫互十方。五地六種動者,表初心至后心,六番動無明,今明復動一切人六根,令得清凈也。六普見大會者,表諸佛道同也。而今而后,亦復如是。上五千起去,三變被移,既失本心,不能現益,宜以非滅現惡,從諸菩薩,弘經得道,入于佛慧,如今會無異,亦表未來有機一也。七空中唱聲者,表于未來有教一也。八南無歸命,為佛弟子,表于未來有人一也。九遙散諸物,云聚而來者,表于未來有行一也。十十方通同,如一佛土者,表理一也。問:何以知十相表現意,復表將來意?答:文云:我以如來神力,為囑累此經故,猶不能盡,表現表將,其義明矣
△第三結要付囑,文為四,一稱嘆付囑。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至)猶不能盡。
△二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至)皆于此經宣示顯說。
結要有四句,一切法者,一切皆佛法也。此結一切皆妙名也。一切力者,通達無礙,具八自在,此結妙用也。一切秘藏者,遍一切處,皆是實相,此結妙體也。一切深事者,因果是深事,此結妙宗也。皆于此經,宣示顯說者,總結一經,唯四而已,撮其樞柄而授與之(結要有四句者,本跡二門,各有宗用,二門之體,兩處不殊,名冠此三,而總于三,一部之要,豈過于此,故總攬之,以成流通,八自在者,如止觀記)
△三獎勸付囑,如文。
是故汝等(至)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四釋付囑。
所以者何(至)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上云:經卷所在之處,皆應起塔,經中要說,要在四事。道場,釋上甚深之事。得菩提,釋上秘藏。轉法輪,釋上一切法。入涅槃,釋上神力。此之四要,攝經文盡,故皆應起塔也。所言要者,得菩提是法身,轉法輪是般若,入涅槃是解脫,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塔義也。阿含云:佛出世,唯四處起塔,生處,得道處,轉法輪,入涅槃,坐道場是法身生處,余悉如文(一長行竟)。
△二偈頌有十六行,分三,初四行頌十神力,但有五者,闕后五也,前五現見,逐要存之,前后二五,現未異耳。舉現例未,是故略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至)現無量神力。
△次有十行半,頌結要,又二,初二行,是人之功德,總頌四法。
囑累是經故(至)不可得邊際。
△二八行半,別頌四法,又四,初一行半,頌一切法,持法即持佛身。
能持是經者(至)教化諸菩薩。
△二兩行頌神力,神力令佛歡喜。
能持是經者(至)亦令得歡喜。
△三一行頌秘要可解。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四有四行,頌甚深之事,說法破闇入一乘,是佛甚深之事也。
能持是經者(至)畢竟住一乘。
△后一行半,總頌結也。
是故有智者(至)決定無有疑。
(如來神力品竟)
△先申品目,次釋經文。今初。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釋囑累品,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此從圣旨得名,故言囑累。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故言囑累。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此從授受合論,故言囑累品也。是故如來躬從座起,申手摩頂,授以難得之法,大眾曲躬合掌,如世尊敕,當具奉行,殷勤授受,故名囑累品也
△次釋經文,文為二,初如來付囑,次時眾歡喜,初為三,一付囑,二菩薩領受,三事畢唱散,初又三,一正付。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正付者,佛以一權智善巧之手,摩無量大菩薩實智之頂,如來授道化他,故名權智手也。菩薩自行受道,故名實智頂也。申手摩頂,即身付囑也。權智臨實智,即意付囑也。而作是言者,即口付囑也。文有四悉檀意,我于無量劫修是難得之法者,此從前佛受學,今以付爾,爾當授彼,三世繼嗣,即世界悉檀也。一心流布,即為人悉檀也。廣令增者,即對治悉檀也。益者,即第一義悉檀也
△二釋付。
所以者何(至)是名釋出佛意而付囑之。
△ 三誡付。
于未來世(至)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誡付者,若根深智利,直說佛慧,若不堪者,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佛慧是深而非余,六方便是余而非深,別教次第,是余亦是深,汝能以余深,助申佛慧者,即善巧報佛之恩,是名誡付囑也(六方便,謂兩教二乘,兩教菩薩,別信住行向是也。別深者,謂別初地,與圓初住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