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二十二行頌修行,后五行三句明行成,長行行近別釋,偈中合頌,不復次第,初十四行,頌即遠論近。
應入行處(至)能安樂說。
小乘三藏學者,佛在波羅柰,最初為五人,說契經修多羅藏,佛在羅閱只,最初為須那提,說毗尼藏,佛在毗舍離獼猴池,最初為跋耆子,說阿毗曇藏,五百羅漢,初夜集阿毗曇藏,相續解脫經,此為三藏學也(初為跋耆子說阿毗曇者,故知別有阿毗曇藏,是佛自說,人不見者,諍計云云?;蛑^是十二部中論議部者,不然,言相續解脫經者,是佛自說,故且名經。當佛滅后,阿難所結集者,名修多羅。五百集者,初名解脫,后廣集法相,乃名為論)。深著五欲,欲相者,龍,須輪,四天王,皆同人間,忉利天,以風為事,炎天相近為事,兜率相牽為事,化樂天,相視為事,他化自在,心念為事,上天皆離欲(欲相者,頌中雖無欲相之言,以長行有故,今略釋。俱舍云: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淫,今依舊名目須輪,修羅耳。如中阿含云:有一異學問薄拘羅云:汝于正法中,已八十年,頗曾行欲事不?薄拘羅言,莫作是語,更有別事,何不問耶?異學又問,汝于八十年,起欲想不?答:不應作如是問。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未曾起一念貢高,未曾受居士衣,未曾割截衣,未曾倩他作衣,未曾用針縫衣,未曾受請,未曾從大家乞食,未曾倚壁,未曾視女人面,未曾入尼寺,未曾與尼相問訊,乃至道路,亦不共語,八十年長坐,故知衣食等欲想,一切尚無,況復染欲想耶?弘法之徒,觀斯龜鏡,況今弘經息機為本)。寡女處女者,阿難問佛,如來滅后,見女人云何?佛言:勿與相見,設見,勿共語,當專心念佛,及諸不男者,彼名般吒,此翻黃門。黃門者,有男女形,不能男女。入里乞食者,雜阿含云:有一羊,往糞聚,飽食還群,貢高我得好食,比丘亦如是,得四事已,起染著欲想,不知出要,設不得,恒生想,設得,向諸比丘貢高,毀蔑他人,我得彼不能得,是為羊比丘乞食。師子王,遇大獸即啖,不味不著,得小獸即啖,不鄙不薄,比丘亦爾,得四事供養,不起染著,無有欲想,自知出要,設不得利養,不起亂念,無增減心,是為師子王比丘乞食。寶云經明乞食作四分,一分奉同梵行,一分與丐人,一分施鬼神,一分自食
△二八行,頌非遠非近論近處。
又復不行(至)是名近處。
又復不行上中等者,約廢權說故,前三教名上中下,或指三乘,或三菩薩
△三五行三句,明行成又三,初一行半標行成。
若有比丘(至)無有怯弱。
事成外儀無失,理成內心無滯,故云無怯弱也
△次三行,頌行成而得安樂。
菩薩有時(至)無有怯弱。
菩薩入靜室下,釋安樂之因,因修禪定,止于過惡,得人無我,外則不損,因修智慧,離諸取著,得法無我,內無顛倒,是則心不怯弱。不怯弱,名安樂也
△后一行一句,頌長行總結。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說法華經。
?。ㄒ簧戆矘沸芯梗?
△第二口安樂行,亦有長行偈頌,長行為二,一標章,二釋行法(長行無行成偈中有也)。今初。
又文殊師利(至)應住安樂行。
△二釋行法又二,一止行,二觀行。止為四,一不說過,二不輕慢,三不嘆毀,四不怨嫌。今初。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
初不樂說人經過者,人聽有過,法有何過?七方便法,是佛隨他意語,名不了義。若過其法,則惱其人,非安樂行相也
△二不輕慢。
亦不輕慢,諸余法師。
不倚圓蔑偏,重實輕權也
△三不嘆毀。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至)亦不稱名贊嘆其美。
不說長短者,初不說一切人,次別舉聲聞,人惡聞其失,故不譚短。面譽對背毀,故不稱長。又不說長短者,日藏第一云:初中后夜,減損睡眠,精進坐禪,誦經修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稱他短,不說己長,謙下卑遜,不自憍高,衣食知足,頭陀精進,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馳散,于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又聲聞人,根性不定,若嘆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毀呰二乘,或令其大小俱失,兩無所取也
△四不怨嫌。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怨嫌心者,若謂其人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謂其鄙劣,即是嫌心。心機一動,聲說即發,杜說過之源,故不生怨嫌也(大集云:過去世時,有羅剎王,于拘留孫佛法中出家,發菩提心,誦持大小乘法聚各八萬四千,由意嫌頭陀比丘云,不誦經典,猶如株杭,由此墮獄,受大苦惱,從獄出已,受羅剎身,于賢劫末樓至佛所,方脫羅剎身,常人尚爾,況安樂行,為弘大法,將護小行。又怨怪嫌責,怨深嫌淺,淺深俱舍,方稱正行。此口安樂行中所言心者,為制口故)(一止行竟)
△二觀行。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至)令得一切種智。
觀諸法空,無所取著,心不茍執,不逆人意,不違實相,則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答者,若見無大機而說小,得方便益,若不見無大而說小,妨其大緣,二俱不見,但說大無咎
△第二偈頌,有十六行半,為三,初二行頌標章,次九行半,頌前行法,后五行明行成。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至)內外俱凈。
上總稱應住,頌中別出行相,行相者有三,安隱說法者半行,欲令前人得安隱道及果,即入室義。于清凈地等半行,即坐座義。油涂身等一行,即著衣義。三法導口業,名安樂行
△次九行半,頌行法為二,初五行半頌止行,次四行頌觀行。上止行有四,今具頌,初半行頌隨問為說,及不輕慢,慢則不隨。
安處法座,隨問為說。
△二有二行半,頌不說長短。
若有比丘(至)隨義而答。
但依義不譚人好惡,若有難問,隨義答者,有二,一可答,二不可答。問答相難詰,相上下,若勝負,則自知,是為智者語。自放恣,敢有違者誅之,是為王者語。長短是非皆不知,唯覓勝而已,是為愚者語(答有三,智者語,即可答。王者語,愚者語,即不可答)
△三一行半,追頌不樂說人法過。
因緣譬喻(至)入于佛道。
若說人過,生人毒念,今不說過故,使發心入佛道,佛道從喜生也
△四一行頌無怨嫌。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
怨嫌心起,則懈怠憂惱,今以慈心說法,無怨嫌者,精進無憂,上長行皆約止善說,頌中皆約行善也(初五行半頌止行竟)。
△次四行頌上觀行。
晝夜常說(至)安樂供養。
上云但以大乘答,頌云說無上道,上云令得一切種智,頌云愿成佛道(二九行半頌前行法竟)。
△第三五行偈,明口安樂行成,初一行標行成。
我滅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
△次二行,明內無過,則外難不生,如無臭物,蠅則不來。
心無嫉恚(至)安住忍故。
△三一行,明內有善法,所以行成。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
如我上說者,若內無過,如長行中說,若內有善,如偈中說
△四一行頌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ǘ诎矘沸芯梗?
△第三意安樂行,亦有長行偈頌,長行為三,一標章,二釋行,三結成。今初。
又文殊師利(至)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二釋中二,先止,后觀。止中有四,一不嫉諂。
無懷嫉妒,諂誑之心。
夫二乘欲速出生死,先除貪欲。菩薩為度生,先除嗔恨。嫉是嗔垢,諂是見垢,嫉忌違慈悲之心,非化他法。諂誑乖智慧之道,非自行行,智慧被障,將何上求?慈悲茍妨,將何下化?安樂行菩薩,當凈其心,嫉妒諂誑,不可懷也
△二不輕罵。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亦勿輕罵下,不應以圓行呵別,知機可誡,不知勿罵,恐退善根
△三不惱亂。
若比丘比丘尼(至)于道懈怠故。
不應以圓呵三乘人,其本無大機,強以圓呵,乖心成惱,圓復未解,前疑后悔,大小俱失
△四不諍競。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ㄙ匝a曰:一形戲論,即落諍競)
△第二明觀行亦為四,約前四惡而起于行善,一于一切起大悲,違于嫉諂。
當于一切眾生,起大悲想。
△二于如來起慈父心,違于輕罵。
于諸如來,起慈父想。
凡求佛道,即是學人,敬學如佛,不得輕罵,諸者通三世,此即未來如來也
△三于菩薩起大師想,違于惱亂。
于諸菩薩起大師想(至)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理論三乘,皆是菩薩,有化訓德,皆眾生師,應起師想,勿言其短
△四平等說法,違于諍論。
于一切眾生平等說法(至)亦不為多說。
平等,破偏執諍也。不多不少,量器利鈍也(二釋行竟)。
△三結行成又二,一由止惡,惡不能加,故云無能惱亂。
文殊師利(至)說是法時無能惱亂。
△二由觀行故,勝人來集,得好同學也。
得好同學(至)恭敬尊重贊嘆。
△第二偈頌有六行,初五行,頌上止觀二行,各有四意,后一行頌行成。止觀二行各四者,此中初二行頌止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至)云汝不得佛。
初止四者,初一行,頌第一離嫉諂。次一句,頌第二離輕罵。三一句,頌第四離諍競。四半行,頌第三離惱亂
△次三行頌觀四。
是佛子說法(至)說法無障礙。
二觀四者,初一行,頌第一大悲。次一行,頌第三大師。三二句,頌第二慈父。四二句,頌第四等說
△后一行頌行成。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ㄈ獍矘沸芯梗?
△第四誓愿安樂行有二,初長行,二偈頌。長行又二,初明行法,次嘆經難聞。就行法為三,一標章,二行法,三結成。今初。
又文殊師利(至)有持是法華經者。
△二行法為三,初明標誓愿境,二明起誓愿之由,三正立誓愿。今初。
于在家出家人中(至)生大悲心。
初明慈誓境,通取曾發方便心者,而未世三界名在家,斷通惑盡名出家。此攝得兩種二乘,三種菩薩,此輩亦具無明,亦應是大悲境,但其皆曾發心,與慈誓相應,須與其圓道圓果之樂,故言生大慈心耳。悲境者,非菩薩人,通取未曾發方便心者,名非菩薩。全不歸向方便,況復真實,此悲境,攝得一切三界內者,此等亦須與樂,但其流轉無際,正與悲誓相應,宜拔其罪因罪果,故言生大悲心耳
△二起誓愿之由。
應作是念(至)不問不信不解。
即起慈之由,由諸樂小,執佛方便以為真實,不會圓道,故言大失。大失是慈誓之由,不聞不知,是悲誓之由,由未發偏圓心,不聞偏圓二道,不聞偏道故,無聞慧,不知故,無思慧,不覺故,無修慧。又無圓三慧,何者?不問故不聞,不信故不知,不解故不修,偏圓三慧權實皆無,甚可憐愍,起悲之由也
△三正立誓愿。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至)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三結行成為三,初總結無過失,則是行成。
文殊師利(至)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行云何成,以其立大誓愿故。入如來室行成,以其知四眾失圓道故。即如來座行成,以其誓制其心不懈怠故。如來衣行成,三行具立,故言行成。無過失者,慈悲成故。無嗔垢失,如來衣成故。無懈怠失,如來座成故。無諂曲失也
△二別結慈悲行成。
常為比丘比丘尼(至)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以慈成故,攝得四眾人天,供養聽法。誓愿成故,感得諸天聞法作護。如來座成故,聽者歡喜。
△三釋誓行成。
所以者何(至)諸佛神力所護故。
三世佛尚守護,況諸天耶(初行法竟)?
△第二嘆經難聞又二,一法說,二譬說,法說又二,一昔未曾顯說,故昔不得。
文殊師利(至)不可得聞。
△二今日乃得。
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二譬說亦二,一不與珠譬,譬昔未曾顯說,二與珠譬,譬今日得聞。二譬各有開合,不與珠譬為六,一威伏諸國,二小王不順,三起兵往罰,四有功歡喜,五隨功賞賜,六而不與珠。今初。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圣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
輪王,譬如來化世。降伏諸國,譬陰界入諸境
△二小王不順。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小王,譬煩惱等,未得無漏調伏,名不順其命
△三起兵往罰。
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
王起種種兵,譬七賢中方法為前軍,須陀斯陀中方法為次軍,阿那阿羅漢中方法為后軍。所破者,是三毒等分,八萬四千之寇盜。能破者,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官兵
△四有功歡喜。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
△五隨功賞賜。
隨功賞賜(至)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田即三昧,宅即智慧,聚落,初果二果,邑即三果,城即涅槃四果,衣服,即慚忍善法,嚴身之具,助道善法也。種種七寶,即七覺等,象馬車乘,即二乘盡無生智也。奴婢即神通,得有漏善法如人民
△六不與珠。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至)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有出分段機,為小功勛。有出變易之機,為大功勛。驚怪者,未有大勛,忽賜髻珠,諸臣皆怪,譬眾生大機未動,忽說此經,二乘疑惑,菩薩驚怪
△二合六譬,如文。
文殊師利(至)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六合譬中,次第合六。初合初(威伏諸國)。而諸下,合第二(小王不順)。如來下,合第三(起兵往罰)。其有下,合第四(有功王喜)。于四下,合第五(有功賞賜)。而不下,合第六(不與珠)(一不與珠譬竟)。
△二與珠譬二,一與珠,二合,與珠又二,一有大勛。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
△二與珠。
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
珠有圓明二義,明譬中道智,圓譬于常。在頂者,極果所宗,髻中者,實為權所隱。解髻,即開權,與珠,即顯實
△次合亦二,一合如來法王,見賢圣軍,有大功勛,心大歡喜。
如來亦復如是(至)爾時如來亦大歡喜。
(合與珠中,經云見賢圣等者,大集云:知苦壞陰魔,斷集離煩惱魔,證滅離死魔,修道壞天魔。今不云天魔者,以小乘多斷三魔,未壞天魔故,然有壞義。經云:有大等者,如來見此小乘賢圣,已除界內因果,名與陰戰,至般若后,名大功勛,故三毒等,且在小中,爾后時長,通云歡喜)
△二合如來昔未說之法華經,今乃說之。
此法華經(至)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能令至于一切智,智即果名,是行一也。第一之說是教一,秘藏是理一,兼得人一也(初長行竟)
△第二偈頌,有十四行半,頌上行法嘆經,為二,初四行,頌上行法,二有十行半,頌上嘆經難聞。初又二,初一行超頌行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贊經。
上總明行成,今頌別顯。常行忍辱,頌著衣行成。哀愍一切,頌入室行成。乃能演說,頌坐座行成
△次三行頌修行法。
后末世時(至)令住其中。
△第二有十行半,頌上嘆經難聞,上有法譬合,今但頌譬合,頌譬有二,初三行頌不與珠。
譬如強力(至)歡喜賜與。
△二一行頌與珠。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第二合譬二,初三行半,頌合不與珠。
如來亦爾(至)說此諸經。
△二三行頌合與珠。
既知眾生(至)為汝等說。
?。ㄋ氖脑赴矘沸芯梗ǖ诙e釋四法竟)
△第三長行大科總結行成感征之相,以勸修行,二十三行頌,文三,初一行半,勸修四法。
我滅度后(至)如是四法。
△次二十行半,舉三報以勸,亦名三障清凈,后一行總結也。三障凈,轉現生后世惡業盡,即得現生后世勝報。初一行,無憂惱病痛等,是報障轉,轉現報也。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
△二半行不生貧*丑陋,是業障轉,轉生報也。
不生貧窮,卑*丑陋。
△三有十九行,明后報轉,轉三毒煩惱障,為二,初三行,別明三煩惱障轉,次有十六行,總明一切障轉也。今初。
眾生樂見(至)如日之照。
文三,初一行明貪障轉,多欲者,則人忽慢。又障生梵天,欲障轉故,人所樂見,天童給使也。次一行明嗔障轉,舍嗔,則除內刀箭,入陣,則外刃不傷。后一行明癡障轉,無畏如師王,游行自在,智慧如日,遍照四天下也
△第二有十六行,總明一切煩惱障轉,亦是后報轉。持經現感此相,當知過去久已成就,今藉緣而發耳。又有成佛因果等相,并是后報,故于夢中,見未來后報之相,百千萬劫事,在一念夢中,用表妙法,不可思議,一中無量,無量中一,是相前現,后當克果(安樂既是如來之行,故弘經者,預彰果成,故知弘功,其力不小。問:何以至此,即嘆教耶?答:此在跡門流通之末,前已明佛去世后,弘經功深,古佛證經,今佛成道,二萬八十萬億,此土他方,宣通之益,不可測量,人獲妙功,良由法實,故流通末,重辨所通。所通者何?三周開顯,故轉輪王威伏,兵眾獲勛,勛有大小,故所賜不同,此四行后,復結成者,顯四行功成,能行此行,兼弘經力,化功歸己,果相先彰,故使大士,剎那夢逾億世,表一生弘教,功超累劫)。又為六,從初信心,乃至妙覺八相成佛,皆如來莊嚴而自莊嚴,即忍辱報。約初三行,夢入十信,又二,初二行半慈悲報。
若于夢中(至)恭敬合掌。
△次半行,正見無癡報。
自見其身,而為說法。
△二六行半,夢入十住。
又見諸佛(至)合掌聽法。
既云證不退智,即為授記者,當知得入初住無生得記之位也
△三三句,夢修十行。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
又見自身在山林,知是十行修習善法也
△四一句,夢證十向。
證諸實相。
證諸實相,知是十回向,正觀中道位也
△五二句,夢入十地。
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深入禪定,即第十地中無垢三昧,入金剛定,諸佛皆現摩頂受職也(言無垢者,初住已得,若云入金剛定,義當等覺,合在第十地中)
△六五行寄談妙覺。
諸佛身金色(至)如煙盡燈滅。
夢八相佛,以知妙覺,此中或是初住,能八相成佛之相,仍前次位,寄譚極覺耳。夢者,從須陀洹,至支佛,悉有夢,唯佛不夢,無疑無習氣故不夢,從五事故有夢,如偈說,以疑心分別,學習因現事,非人來相語,因此五事夢。又是所更聞見及諸患為七事,故有夢?,F在意識,尚不見色,云何夢中意地見色?答:皆是曾見曾聞,故想耳。又是吉不吉相耳。夢中無通無宿命智,云何能見未來世事?答:此非愿智境界,乃是比知。諸人曾有如是夢,如是果,今以比知耳。問:誰眠?答:五道及中陰,皆有眠。在胎諸根具者,亦是眠,乃至佛亦眠。問:眠是愚是蓋,此云何通?答:佛起現前欲,調身故眠,非蓋非愚眠也(次二十行半舉三報以勸竟)。
△后一行,總結行成也。
若后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第三總結行成感征之相竟)(安樂行品竟)
△先申品目,次釋經文。今初。
妙法蓮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釋涌出品,師嚴道尊,鞠躬只奉,如來一命,四方奔涌,故言從地涌出品(世界)。三世化導,惠利無疆,一月萬影,孰能思議?召過以示現,弘經以益當,故言從地涌出品(為人)。虛空湛然,無早無晚,惑者執跡,而闇其本,召昔示今,破近顯遠,故言從地涌出品(虛空等為對治悉檀,約所表也。虛空理也。本跡事也。事有本跡,理無早晚,惑者迷理而闇本跡,故執近跡以失遠本。本跡尚迷,況不思議一,故本之弟子,居下虛空,本地之師,經久虛空,今之師弟,在今虛空,久空今空,下空體一,雖則體一,然本弟子,元知近跡,今之弟子,猶迷遠本,破執近故,召昔示今。今弟子因疑致請,聞說方破,破執近惡,故云對治)。寂場少父,寂光老兒,示其藥力,咸令得知,故言從地涌出(寂場去,第一義悉檀,何者?寂場舍那,示始成故。父少,寂光菩薩,行久著故。兒老,譬藥力者,父何以少?子何以老?準下父子譬意,父久先服種智還年之藥,父老而若少,子亦久稟常住不死之方,子少而若老,雖各有服餌之功,而父子久定,此之四悉,雖通釋今文,并意兼后品,然初一悉,文在今品,第二意兼后品,三四二悉,探用后品,皆是助后以成顯遠,善生惡破,見本故也。故知世界,即是三悉之由,故涌出品,專在世界)。文云: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今以諸義釋品,顯四悉檀因緣之解,故言從地涌出品
△次釋經文,此下是大段第二本門開跡顯本,開師門之近跡,顯佛地之遠本,其文為三。一從此下,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序段也。二從爾時釋迦告彌勒下,至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正說段也。三從偈后下十一品半,流通段。序文為二,一涌出序,二疑問序。涌出為三,一他方菩薩請弘經,二如來不許,三下方涌出。今初。
爾時他方國土(至)當于此土而廣說之。
他方菩薩,聞通經福大,咸欲發愿,住此弘宣,故請為之
△二如來不許。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至)廣說此經。
如來止之,凡有三義,汝等各各自有己任,若住此土,廢彼利益,一也。又他方此土,結緣之事,雖欲宣授,有益有妨,二也。又若許之,則不得召下,下若不來,跡不得破,遠不得顯,是為三義。如來止之,召下方來,亦有三義。是久弟子,召弘妙法,以緣深廣,能遍此土益,遍分身土益,遍他方土益。又得開近顯遠,是故止彼而召下也
△第三下方涌出為二,一經家敘相,二明問訊,兩段各五,初五者,一涌出。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至)同時涌出。
△二身相。
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
△三住處。
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住處者,常寂光土也。常即常德,寂即樂德,光即凈我,是為四德秘密之藏,是其住處,以不住法,住秘藏中。下方者,法性之淵底,玄宗之極地,故言下方。在下不屬此,空中不屬彼,非此非彼,即中道也。出此不在上,不在此下,不上不下,住在空中,亦是中道也
△四聞命故來。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來之由者,聞命故來,弘法故來,破執故來,顯本故來,皆如上說
△五眷屬。
一一菩薩(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所將眷屬者,若人情往望,謂領六萬五萬恒沙者為多,領三二一者為少,單己者只獨,若依文往尋,六萬五萬者為少,單己者為多。文云:單己獨處者,其數轉過上。若依法門者,一一皆是導師德,能引眾人,至于寶所,當知一己非獨,六萬非多,一即一道清凈,二即定慧,三即戒定慧,四即四諦,五即五眼,六即六度,一一度具十法界,一一界各有十,十即有百,百即具千,千界即有萬,一度具萬,六度即六萬法門,多不為多,一不為少,非多非少,而多而少(初經家敘相五段竟)。
△第二問訊為五,一三業供養,二陳問訊之辭,三佛答安樂,四偈頌隨喜,五如來述嘆。今初。是諸菩薩(至)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就初三業供養,經五十小劫,謂如半日。四眾遍見,此乃隱長而現短,借其神力,令狹而見廣,俱是不可思議也。拜繞是身,贊法是口,瞻仰是意,五十小劫與半日者,此是時節不可思議,如來所見,不以二相。下方菩薩,常面稱揚,如來默然,常受其贊,解者即短而長,謂五十小劫,惑者即長而短,謂如半日,斯為本跡而作弄引,如來未說,闇本而執跡,佛若開顯,悟近而達遠,亦知不思議一也。四眾遍見菩薩者,亦是不思議也。夫肉眼天眼,所見不遠,而今所睹,充滿虛空,見雨猛知龍大,見華盛知池深,見菩薩滿虛空,則知法性彌滿法界也
△二陳問訊之辭。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至)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至)生疲勞耶。
文三,初標四導師,次陳問辭。又重說偈,但舉四人者,欲擬開示悟入四十位,如華嚴但舉法慧,德林,金幢,金藏,說四十位也
△三佛答安樂。
爾時世尊于菩薩大眾中(至)入于佛慧。
如來具答安樂易度,兩事相成,易度則安樂,安樂則易度。易度為兩,一根利德厚,世世已來,常受大化,始見我身,即稟華嚴,入如來慧,果熟易零,是眾生易度。二根鈍德薄,世世已來,不受大化,為是人故,須開頓說漸,三藏方等般若而調伏之,亦令此人,今聞法華,入于佛慧,比前(華嚴)雖難,于佛甚易,佛識其宜,方便得所,薄須涂熨,慧悟是同(薄須涂熨者,猶如嬰兒,為病服藥,暫須斷乳,權以毒涂,藥勢歇已,洗乳令服,初乳后乳,乳體不殊,中間為病,進否權設,亦如癰瘡,熱氣正盛,且須冷熨,熱休冷息,初身后身,其體不異,為熱暫熨,熱退如初,此入彼入,二處不異,但根鈍者,入時未至,如癰如嬰,尚須涂熨,以酪等三,暫時調熟,故云薄耳)
△四說偈隨喜。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至)我等隨喜。
領解隨喜能問者,即是華嚴中四大士,法華中身子三請,俱是能問也。所問者,即是問佛智慧也
△五如來述嘆。
于時世尊(至)汝等能于如來發隨喜心。
如來述嘆者,述前上行無邊行四大導師等能隨喜,華嚴中諸大士,于如來所能問,能信,能行佛之所說,發隨喜心,佛意顯能問大士,皆是古佛垂跡,四導師等,隨喜其跡,如來稱嘆其本,亦是密顯壽量也(涌出序竟)。
△第二疑問序為二,一此土菩薩疑,二他土菩薩疑,此土又二,初長行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至)并欲自決所疑。
△次偈頌有十九行半,正問為五,初一行一句,問何處來。
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至)是從何所來。
△二一行三句,問何因緣來。
以何因緣集(至)為從何所來。
(僭補曰:以何因緣集者,為開壽量,是其來緣,后不答來緣,故但云雙答)
△三九行敘其數量。
一一諸菩薩(至)猶不能盡知。
△四兩行問其師誰。
是諸大威德(至)修習何佛道。
△五五行半結請,又五,初兩句結嘆。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
△次兩行請答來處。
四方地振裂(至)未曾見是眾。
△三一行請答來緣。
我于此眾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愿說其因緣。
△四一行半,大會同請。
今此之大會(至)本末之因緣。
△五二句,請決眾疑。
無量德世尊,唯愿決眾疑。
△二他土菩薩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他土菩薩疑者,分身眷屬,橫在十方,與彌勒同疑,二土俱不知本地,欲顯成道甚久,各各陳疑己佛,佛皆抑待彌勒(云云)。(抑待彌勒云云者,答問之益,,不存于我,故不為答。抑待釋迦答彌勒問,故云待彌勒耳)(本門序分竟)
△第二本門正宗分,文為三,先長行,次偈頌誡許,后正說,長行四,先述贊。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二誡,誡勿亂,勿怠,勿退。
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
△三許標果智,果智者,如來知見。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
△四開化宣示也。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至)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自在神力者,過去益物也。師子奮迅者,現在十方分身所被之處也。大勢威猛者,未來益物也(僭補曰: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者,稱體大用,周流法界,非古非今,無障無礙,隨機利物,令歸實相也。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者,降伏天魔,及九十六種外道,歸于正法,同成佛道也。諸佛威猛大勢之力者,開五乘三乘七方便,同歸一實,無二無三,此如來自行權實,究竟圓滿,即體即用,不謀而應,我佛既爾,諸佛亦然。故三句皆云諸佛。獨尊九界,無能屈服,故皆云力也。如來三世益物功德,一一具三,不可思議也)。
△次偈頌四行為二,初一行誡聽許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
?。ㄙ匝a曰:佛智叵思議者,如來成道遠本,非口所宣,非心所測,初發意菩薩,未能頓契,唯在抑信而已,勿得疑悔也)
△次三行勸慰信受。
汝今出信力(至)汝等一心聽。
?。ㄙ匝a曰:如來遠本無師之智,既不可思議,上智之士,當于實相出生信力,安住于忍善之中。言忍善者,如律中羯磨文云:忍者默然,不忍者說,今云忍善,猶受善也。此經四十年來,所未曾說,今當說之,前跡門既已開權顯實,是約法門說,今本門當開跡顯本,是約遠成佛果說,故云所得第一法,如是今當說,佛語真實,當一心聽,勿得懷疑,此乃如來同體大慈,安慰勸信,叮嚀再四也)
△第三正說,文為三,此去盡壽量品,正開近顯遠,二分別品初,總授法身記,三隨喜品,彌勒總申領解。初又二,先涌出品,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次壽量品,廣開近顯遠,斷疑生信,略又二,一略開,二因疑更請,就略開有長行偈頌,初長行雙答,雙釋(雙答雙釋者,一師誰,二從來)先雙答。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至)此界虛空中住。
下方空中住者,釋論明有底散三昧,以下方空為底,不是上界,不是下界,表中道為底(僭補曰:我于娑婆得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者,乃是威音王本地娑婆得菩提時,非今日釋迦現生得菩提時也。以威音即釋迦,釋迦即威音,雖有本跡之殊,實無兩人,只一體也。若以重玄門言之,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則今日始得菩提,即久遠本得菩提時,非古非今,無前無后。下壽量中舉塵點劫數挍量,顯其久遠,令人領悟,究竟無始,不可思議也)
△次雙釋二,初釋修證,二釋住處,初修證者,師知弟子,備智斷功德,為二,初雙修智斷,次雙證智斷。今初。
于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于經典分別,是修智。正憶念,是修斷
△次雙證。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至)未曾休息。
不樂在眾,是證斷。勤行精進,是證智
△二釋住處。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至)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人天是凡夫界,不住不著也。深智無礙者,依不思議智也。樂于佛法者,樂不思議境也。境智甚微,非近行菩薩也(僭補曰:不依止人天,是下方虛空中住,即境智不思議地也)
△二偈頌有八行半,為二,初五行半,頌答兩問,又二,初四行答師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至)為求佛道故。
△次一行半答處所,于中又二,初半行正答處,次一行嘆菩薩德。
在娑婆世界(至)其心無所畏。
△下三行頌雙釋(頌雙釋者,于中又二,初二行半,頌釋師弟,次半行,頌釋處所,經不云處,但云久遠教化之者,前正答中已云處竟,故但以時而釋處也)
我于伽耶城(至)教化是等眾。
?。ㄙ匝a曰: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者,久指威音,遠指大通十六王子結緣,所謂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是也。所疑伽耶成佛者,前伽耶,后伽耶,三際一時,古今一處,何疑之有)(一略開竟)
△第二因疑更請,有長行偈頌,長行為二,一疑,二請。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至)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上菩提樹下,乃教化之,今皆住不退。又云: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聞此二說,動執生疑
△二請問又二,一法,二譬。法說為三,初疑成道近,所化甚多,執近而疑遠也。
即白佛言(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所化既多,行位深妙,執遠而疑近也。
世尊此大菩薩眾(至)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三結請。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結請中,經但舉難信者,托物不信,拒而難佛,令必有答(初法說竟)。
△二譬說,有開合,開為三,一色美發黑,譬上成道近意也。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
△二指百歲人去,譬上所化甚多意也。
指百歲人言是我子(至)言是我父生育我等。
準北諸師,以譬釋譬,父服還年藥,貌同二十五,子不服藥,形如百歲。若知藥力,不疑子父,不知者怪之,如來服一切種智藥,示伽耶始生,諸菩薩直論本地久發道心,今住不退,若佛及佛,快知此事,自下不達,不得不疑
△三結譬。
是事難信。
△二合又三,初合近譬。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
△二合遠譬。
而此大眾諸菩薩等(至)一切世間甚為希有。
觀此菩薩,久種善根,非止伽耶發心,善入出住者,九次第定是善入,師子奮迅是善出,超越是善住,藏通意也。從初地至十地名善入,十地入重玄門,倒修凡夫事,名善出。妙覺遍滿名善住,別意也。畢法性三昧名善入,首楞嚴名善出,王三昧名善住,圓意也。次第習諸善法,據因為善習,就果為善入,善答難問者,具二莊嚴也。七方便之尊,故云寶也
△三請答又三,一舉佛語。
今日世尊(至)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二明請意,請意為二,一為現在。
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至)佛所知者皆悉通達。
△二為未來。
然諸新發意菩薩(至)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淺行喜生誹謗,新發意者,謗墮惡道,不退者雖信不謗,不能增道。若為分別,令謗者生信,信者增道
△三正請答。
唯然世尊(至)亦不生疑。
(一長行竟)
△二偈頌,有十四行,頌上法譬為二,初五行頌法說,次九行頌譬說,法說中三,初一行頌執近。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二二行三句頌疑遠。
此諸佛子等(至)是事難思議。
△三一行一句頌結請。
云何而可信(至)如實分別說。
△次頌譬說為二,初二行頌開譬。
譬如少壯人(至)舉世所不信。
△次七行,頌合譬亦三,就初二句頌合近。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
△二三行半頌合遠。
是諸菩薩等(至)于下空中住。
△三三行頌合請答。
我等從佛聞(至)而住不退地。
(從地涌出品竟)(僭補曰:下壽量一品,正答上彌勒疑近疑遠之問,故分身諸佛各告侍者,佛今答之,自當得聞是也)
△先申品目,次釋經文。今初。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釋如來壽量品,如來者,十方三世諸佛之二佛、三佛、本佛、跡佛之通號也。壽量者,詮量也。詮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跡佛之功德也。今正明本地二三佛功德,故言如來壽量品。如來義甚多,且明二三如來,余例可解。二如來者,一真身,二應身。真身者,成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乘是法如如智,實是法如如境,道是因,覺是果。若單論乘者無所知,單明實者無能知,境智和合,則有因果,照境未窮名因,盡源為果,道覺義成,即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真身如來也。二應身者,以如實智,乘如實道,來生三有,示成正覺者,即應身如來也。三如來者,法報化也。大論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說,故名如來。論文二句,三身具足,如法相解一句,具法報二身,如法相說一句,是應身。初句如法相者,如謂法如如實相之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此法身如來也。次解者,謂法如如智,乘于如如真實之道,來成妙覺,智稱如理,從理名如,從智名來,即報身如來。故論云:如法相解,名如來也。如法相說者,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處處示成正覺。楞伽云:水銀和真金,能涂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住,八相成道,轉妙法輪,即應身如來。故論云:如法相說,名如來也。法身如來,名毗盧遮那,此翻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盧舍那,此翻凈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沃焦(沃焦者,舊華嚴經名號品中,及十住婆沙中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萬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長。眾生流轉,猶如焦石,五欲沃之,而無厭足,唯佛能度,是故云也)。是三如來,若單取者,則不可也。大經云: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脫亦非,三法具足,稱秘密藏,名大涅槃。如新伊三點,不可一異縱橫并別,圓覽三法,稱假名如來也。梵網經,結成華嚴教,華臺為本,華葉為末,別為一緣,作如此說,而本末不得相離,像法決疑經,結成涅槃。文云:或見釋迦為毗盧遮那,或為盧舍那,蓋前緣異見,非佛三也。普賢觀結成法華。文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乃是異名,非別體也。總眾經之意,當知三佛非一異明矣。問:此品無三佛名,那作此釋?答:雖不標名,而具其義。文云: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于三界,此非偏如,顯于圓如,即法身如來義也。又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即是如如智,稱如如境。一切種智是知,佛眼是見,此是報身如來義也。又云: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此即應身如來義也。若但性德三如來者是橫,但修德三如來者是縱,先法次報后應,亦是縱。今經圓說不縱不橫三如來也。揀縱橫如來,尚非今義,況三藏通教如來耶?又法華之前,亦明圓如來者,皆是跡中所說耳。發跡顯本三如來者,永異諸經。論云: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有三種菩提,一應化菩提,隨所應現,如經,出釋氏宮故。二報佛菩提,十地滿足,得常涅槃,如經,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劫故。三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凈涅槃不變,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故。經具其義,論出其名,不作上釋,寧會經論耶?次明壽量者,壽者受義,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為受。又境智相應故名受。又一期報得,百年不斷故名受。量者,詮量也。詮量法如來,以如理為命,報如來,以智慧為命,應如來,同緣理為命,法身如來,如理命者,有佛無佛,性相常然,不論相應,與不相續(相應報身,相續應身),亦無有量及無量。文云:非如非異,非虛非實,蓋是詮量法身如理命也。詮量報身如來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為報,智冥境為受,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函大蓋大。文云: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此是詮量報身如來智慧命也。詮量應身者,應身同緣,緣長同長,緣促同促,云云自彼,于我何為?文云:數數現生,數數現滅,或復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此是詮量應佛同緣命也。復次法身,非量非無量,報身,金剛前有量,金剛后無量,應身,隨緣則有量,應用不斷則無量,通途詮量,三句在圣,一句屬凡,謂有量無常,都非佛義(僭補曰:言有量無常者,以凡夫在迷,法身隨緣,流轉五道,是有量,非無量,是無常,非真常,故云都非佛義。雖非佛義,而法身性凈,煩惱不能染,與如來法身體同,為報化本,故得為一句,成四句也)。二乘見佛壽命,猶如冬日,菩薩所見,猶如春日,唯佛見佛,壽命無量,猶如夏日。以凡夫博地,翳障朦朧,藏通二乘,雖斷四住,不見中道,若舍分段,受法性身,未破無明,彼土所奉,猶是勝應,是故二乘,只見冬日。若諸菩薩,未登地住所見同前,若破無明,乃至受分法身,與而為語,得見報身壽命,奪而為語,猶是勝應,未窮報身之源,未盡法性之極,所見佛壽,猶是春日,唯佛與佛,窮性盡源,見法身壽,猶如夏日,大經舉三譬譬之。于諸常中,虛空第一,一切壽命,如來第一,此譬法身壽命,無始無終,性相凝湛,不同應報也。二譬如四河,皆歸大海,此譬報身所修萬善,皆感佛城壽命海中也。三阿耨達池,出四大河,此譬應身壽命,從法報出,同他長短也。此品詮量,通明三身,若從別意,正在報身,何以故?義便文會。義便者,報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故言義便。文會者,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故能三世,利益眾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報身,法報合,故能益物。故言文會。以此推之,正意是論報身佛功德也。復次如是三身,種種功德,悉是本時道場樹下,先久成就,名之為本。中間今日,寂滅道場所成就者,名之為跡。諸經所說本跡者,即寂滅道場所成法報為本,從本所起勝劣兩應為跡。今經所明,取寂場及中間所成三身,皆名為跡,取本昔道場所得三身,名之為本,故與諸經為異也。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
問:近成是方便,遠成是真實者,華嚴寂滅道場,大經超前九劫,皆成方便,若爾。本佛法華開遠已,常不輕那更近?答:當知法華已,復方便,以開三顯一,諸佛道同,開近顯遠,亦諸佛道同,故知寄無始久成之本,實無始無終,不可挍量。其有始有終,有近有遠者,乃論其應跡耳(先申品目竟)。
△次釋經文,前品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此品廣開近顯遠,斷疑生信,文為二。先誡信,次正答。誡信者,佛旨論誡,眾受為信,此文有三誡三請,重請重誡,跡門三請一誡,此中四請四誡,前后合五誡七請,奇特大事,殷勤鄭重也。今初誡信有四,初三誡。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三誡是叮嚀告誡,誠是忠誠,諦是審實,不欺于物,言則詣真,昔七方便,隨他意語,非告誠實,今隨自意語,示之以要,故言誠諦
△二三請。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至)如是三白已。
△三重請。
復言唯愿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四重誡。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ㄏ日]信竟)
△第二正答,有長行偈頌,長行為二,一破近顯遠,二三世益物,初又二,一出執近之情,二正破近顯遠。今初。
如來秘密神通之力(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有三節,初如來秘密神通一句,出所迷法,乃如來久遠成道之本,一身即三身名為秘,三身即一身名為密。又昔所不說名為秘,唯佛自知名為密。神通之力者,三身之用也。神是天然不動之理,即法性身也。通是無壅不思議慧,即報身也。力是干用自在,即應身也。次言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是能迷眾。三皆謂釋迦牟尼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三菩提,是迷遠之情。此本說中,不復言及二乘,但對菩薩,菩薩攝在天人修羅三善道內,菩薩有三種,下方,他方,舊住。下方即本日所化,故無執近之謂。他方舊住,俱有二種,一從法身應生者,往世先得無生,或已先聞發跡顯本,設未得聞,報盡受法性身,于法身地,自應得聞長遠之說,是故應生菩薩,多無執近之謂。二者今生始得無生忍,及未得者,咸有此謂也
△二正破近顯遠,破執近之迷,以顯久遠之本,上文如來三番殷勤告誡,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即為此也。文為二,初正明顯遠,二設譬格量。今初。
然善男子(至)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僭補曰:然者,乃暫時然諾,縱之之意。善男子下,即奪,謂不但伽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此如來如實而說,故云實也)
△二設譬格量三,一舉譬問,二答,三合。今初。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至)知其數不。
△二答中舉三人不知也。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至)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三合譬。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至)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但下塵被點之界,已不可說。況不下塵界,寧當可說?下塵不下塵界,尚不可說,下塵不下塵塵,豈可說耶?況復過是,寧可說耶?
僭補曰:經中抹塵之譬,格量本師釋迦成佛以來壽量遠本,其本佛之名,古今未有的指是何佛者,有以法身為遠成之本,則法身無久近,亦無成與不成,大師直指是報身,上冥下契,三身宛足,如是功德,悉是本時道場樹下,修德圓滿,久遠成就,名之為本,余皆跡也。本佛之名,試以管見僭論之,仰惟曠古無佛,唯最初威音王如來,以真如內熏之力,圓覺教授之力,無師智,自然智,自悟自修,自致成佛,此段因緣,有經所出,恐智者時,此經未至,未曾指出,唯禪宗諸祖,每舉威音王前事,令人達本,遍于禪書。六祖法寶壇經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無師自悟,乃是天然外道。昔黃檗在南泉為首座,一日持缽過堂,在南泉位上坐。南泉云:長老何年行道?黃檗云:威音王已前。南泉云:猶是王老師兒孫。黃檗便過位,鼓山神晏國師,常問學者,如何是威音王佛師。又曹山云:威音猶未曉,彌勒豈惺惺?威音因緣,雖未檢經,而有禪宗諸祖提唱之語,亦可憑之,以明威音古佛,是我本師遠成之本,亦與當經常不輕菩薩品中,最初威音王如來,冥然契會。經云: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住世說法,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后滅度。于此國土,復有二萬億佛,出現于世,皆同一號,名威音王,乃最初威音王如來,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一期所教化者,其中又有菩薩比丘,名常不輕,于佛像法出家,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為四眾授記,乃至臨欲終時,于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六根清凈,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四眾,宣說是法華經。前釋品題中有問,近成是方便,遠成是真實者,華嚴寂滅道場,大經超前九劫,皆成方便。若爾,本佛法華開遠已,常不輕那更近?答:當知法華已,復方便,據此明文,不輕乃是威音果后行因之跡,今格量本師釋迦成道遠本,即常不輕,即威音王,乃是一人。雖有本跡之殊,而體本無異也。佛經祖語,互相印證,章明較著,如指諸掌,復何疑乎?何者?法性無始,最初威音王如來成道亦無始,常不輕比丘,于佛像法出家成道,雖若有始,而實鄰于無始也。即常不輕壽量,亦不可較量,況威音王耶?所以無始壽量,縱以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抹為微塵,過東方五百千萬億等世界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其下塵之界,已不可說,況不下塵界,寧當可說?其下塵不下塵界,既不可說,況下塵不下塵之塵,何可說耶?況復過是,寧當可說?雖則如來設如是不可思議,廣大譬喻,令知本師無始成道遠本,究竟如一毛比于太虛,總不能格量其萬一,何者?蓋壽量無始,何可較量耶?然本既如是,跡胡不然,何者?從本垂跡,本即跡也。開跡顯本,跡即本也。體用一如,古今一際,如來三世益物功德,曷可思議?問:威音王無師自悟之理,世所難明,懷疑者眾,更請解其惑。答曰:威音之后,雖是師師相受,而究竟悟明,乃是□□真如內熏之力,無師自然之□□其師之教授,但□增上緣,譬如谷種,藉水土之□而發芽結子,□□谷出,所謂親因緣也。不從水□出,以是增上緣□何疑乎?又問:何以分別功德□中,佛剎微塵□□諸菩薩,聞如來壽量,即得證□住行向地,乃至□生補處,增道損生,授法身記□答,此乃積劫□□之大菩薩,姑置勿論,即今□□有初發意行□□志修學一乘圓法,如實信解□音本跡功德,□□本跡,平等無二,亦得損生授□何者,以威音□□佛,及三乘圣賢,一切凡夫,同□真如,體周法□□于無始,盡于未來,一念回機□同本得,何差□□有耶?(一破近顯久遠之本竟)
△二明三世益物(僭補曰:三世益物者,乃威音□□已,從本垂跡之用,跡跡中皆□□世,望前為過□□后為未來,中間可知,跡本本□□現無盡,如然□□通,及第十六王子等,當日結□□日成佛,所謂□□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入涅槃,皆是□□跡中三世益物功德,無有盡□□)文為二,一法說,二譬說,初又二,初明三世益物,二總結不虛,初又三,一明過去益物,二明現在益物,三明未來益物,初過去又三,一益物處,二拂中間疑跡,三正明益物。今初。
自從是來(至)導□□生。
須顯處者,上□□甚久,久居何處,故云常在此土,及于他國而□□事。(僭補曰: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者,可見娑婆眾生,與我□師有大因緣,始自威音,至于今日為釋迦牟尼,□□不舍我等,常隨教化,此恩此德,何由能報,唯有于□□經中得一句一偈,即之于心,深生信解,如說修行□□兼利,庶幾仰報萬一,如或徒耕于空言,棄于□□自誑誑人,其害匪細,不唯違?!酢跻喙仑摷红`也)
△二拂中間疑跡。
諸善男子(至)如□□以方便分別。
于是中間下,□□跡上之疑,疑因疑果,昔教所說處處行因,又□□得記,今拂除此疑,指然燈佛,即拂因疑,又復□□入于涅槃,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復一條,皆□□使,非實說也。
僭補曰:經中□□間疑跡,云我說然燈佛等者,但舉然燈一佛,□□諸佛會中,垂跡行因之事,無量無邊,不可備□□以等字等之,諸佛名字,既不可考,唯本經中常不輕菩薩,是威音王佛,果后行因之跡,如上已□□大通智勝如來第十六王子,是釋迦牟尼,其中格量大通遠本,以一三千世界,地種磨以為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其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以來,復過是數,可謂遠矣。若與彼威音五百千萬億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抹為微塵格量之,則日劫相倍,何可較量耶?是知大通亦是威音之方便,如然燈佛等,不特十六子而已。所謂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舉一例諸,令識其大概而已
△三正明益物又二,一機感,二施化。今初。
諸善男子(至)隨所應度。
至我所者,即是過去眾生,漸頓兩機,冥扣法身也。佛眼觀者,即是久已成佛,用佛眼鑒照,無有差遺,將欲起于劣勝兩應而利益之。善機凡有二力,一感人天華報,二感佛道果報。若以法眼觀,知萬善重輕,各得華報,不能究竟知其終得種智果報。若以佛眼,圓照萬善,知其始末,此經一向明佛眼觀知眾生萬善,究竟得佛一大事出世之正意也。信等諸根者,五根也。慧根即了因,余根即緣因,此二善根,各有利鈍,通攝頓漸機緣。頓機利鈍,即是圓別根機。漸機利鈍,即是藏通機緣。又小乘根名鈍,大乘根名利。又小乘根名利,人天乘名鈍。十法界眾生所有善根,利鈍為機,不用惡法,以惡法是所治,非緣了二因也。如來悉照十界善機,隨所應度,而現形聲兩益也
△二施化為二,先形聲益,次得益歡喜,形聲中二,先形益,明非生現生,非滅現滅。
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
自說名字不同者,機有優劣,形有勝負,其形既異,名則不同。年紀大小者,即形勝負,勝者即勝應,負者即劣應也。名不同者,即二佛現壽,有量無量也。處處者,豎論,則過去之處處行因國土也。橫論,即十方國土也。名字不同,約豎處所,亦有生法名字不同。如今之應身,望過去然燈佛等,約橫國土,亦有生法名字。如今之望分身,亦如華嚴名號中,所列釋迦異名若干不同。年紀大小者,此明壽命長短,逐上所現應身,或說壽二萬,如迦葉佛時?;蛘f壽八萬,如彌勒佛時,互明大小,縱橫可知,就法報應,壽命大小,此皆隨所應度,為其現身,及壽長短耳。亦復現言當入涅槃者,應以滅度而得度者,即現滅度也。令其戀仰而得解脫,此義現下譬說中
△次聲益。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小身短壽,即是說于漸教,故言種種方便也。大身長壽,即是說頓教,故言說微妙法
△二得益歡喜。
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雖初以漸,終令入大,故言皆令得歡喜。仍此歡喜,即是施化得益,佛依四悉檀,施形聲兩益,眾生獲于四利,稱機則喜。下文云:皆實不虛,即此義也(一過去益物竟)。
△第二明現在益物,非生現生,此是如來師子奮迅三昧。此三昧有十功德,一知眾生諸根熟不熟,清凈不清凈。二以如來法輪,教未度者悉入法律。三弘誓遍滿十方,音聲亦爾,或一音遍滿百千萬音,音音遍法界,普教眾類。四轉無上輪,化眾生皆取滅度。五能示出家剃發持凈戒。六性行合空。七放光示滅,或存或亡,或示相好,或隱相好。八降伏四魔。九令他得入至要,增長止觀。十具上十善之本,身三口四等(此第十功德秖是三業隨智慧行,及三密等,佛果地以師子三昧,奮他塵垢,佛佛皆然)。文為二,一明機感,二明應化。今初。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
如來見者,即佛眼照也。諸眾生樂小法者,所見之機也。華嚴云:大眾雖清凈,其余樂小法者,或生疑悔,長夜衰惱,愍此故默。偈云:其余不久行,智慧未明了,依識不依智,聞已生憂悔,彼將墮惡道,念此故不說。按彼經無聲聞二乘,但指不久行者為樂小法人耳。師云:樂小者,非小乘人也。乃是樂近說者為小耳。今當通說之,所謂貪愛二十五有,即人天之機來至我所,名小法也。貪樂涅槃,求自解脫,即二乘之機來至我所,亦名樂小法也。樂于漸次,紆回佛道,即三菩薩機(藏通別)來至我所,亦名樂小法也。德薄者,緣了二善,功用微劣。下文云:諸子幼稚也。垢重者,見思未除也。問:非生現生,備施頓漸二化,七方便等,可是樂小法者,圓頓赴機,是應樂大法者,云何通判為樂小法耶?答:向略其意,今廣釋,凡為四義,一約往日,雖發大心,不能專精,多著弊欲,不得出世,名弊欲為小法也。二約現在,如佛未出世,諸天人等,雖有大機,而心染世樂,著于邪見,故名樂小法。此二義,與下譬宛轉于地意同也。三約修行,雖不樂于三界弊欲小法,而樂三乘灰斷,亦名小法,雖不樂于三乘近果,而樂歷別修于一乘,不能于一心圓頓普修,故名樂小。此三意,約因門明樂小法也。四約果門,樂聞近成之小,出釋氏宮,始得菩提,不欲樂聞長遠大久之道,故言樂小。此等小心,非始今日,若先樂大,佛即不說始成,說始成者,皆為樂小法者耳
△第二明應化,非生現生,有二,一現生,二利益?,F生又二,一現生,二非生。現生者,跡現于生,非生者,非始爾生也。今初現生。
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是人說,我始得菩提,前明利鈍二機,來感法身,今即現勝劣兩應,劣應應鈍根,勝應應利根,此兩應,并有生法二身生。劣應二身生者,以正慧托胎,出生行七步,如迦旃延子所述,乃至六年苦行已還,是名生身生也。法身生者,即三十四心斷結習盡,所得五分法身是也。勝應生身生者,如華嚴大經等說,與諸菩薩,處摩耶胎,常說大乘,出行十方,各各七步,是名生身生。法身生者,于寂滅道場,金剛后心,斷無明盡,得妙覺相應慧,窮照法性,萬德種智,圓明普備,是名法身生。出家者,劣應出分段家,勝應出二死家。得菩提者,劣應得有作四諦所發無漏盡無生智,名為菩提。勝應即照三諦一實之道,一切種智為菩提也
△二非生(非始爾生也)。
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至)作如是說。
然我實成下,明本實不生,但天人修羅,見此二種生法二身,謂言始生,此則不然,然我久已得此生法二身,今日之生,非實生也。故云久遠若斯。若斯者,如上譬之長久也。但以方便下,明既非實生,何故現生?為利樂小法人。德薄垢重者,使得佛道,故言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作如是說者,非生而現生,故云作如是說也。余經破劣應生身生非生,尚不破劣應法身生非生,今經正破勝應法身生非生,何者?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故知今日劣勝兩法身生皆被破,故生非生,與余經永異也(文中雖云兩應各有生法二身,然劣應之上五分法身,義同生身,勝應之上,雖云生身,義同于法)。
△二明利益二,先明形聲,次明不虛。今初。
諸善男子(至)或示他事。
說即聲教,示即形現,形聲不出自他。若說法身,是說己身。若說應身,是說他身。言值然燈佛,是說己身,然燈是我師,是說他身。示正報是示己事,示依報是示他事,隨他意語,是說他身,隨自意語,是說己身。示己他事,亦類如此
△次明不虛又二,初偏明聲益不虛,二釋則雙釋不虛。今初。
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初不虛者,漸頓二機,稟此二種形聲,皆益不虛。上過去章,明皆歡喜,似世界之益,今明皆不虛,勝劣形聲,逗于二機,獲四悉檀益,皆不虛也
△二雙釋二益不虛,有二,一開示佛知見以顯二益,二稱機施化以顯二益。今初。(此中有六句,初如來去,二亦無在世去,三非實非虛,四非如非異,五不如三界去,六如斯去)
所以者何(至)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所以者何者,意問,何以如來二益不虛耶?故釋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等。如實知見者,即是實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實,實則無三界之因相也(三惑是因)。無有生死者,無有二死之果相也(分段變易)。若退若出者,起集名退(集即見思,謂集因集果,退落三界也),無常果現名出也(聲聞從苦入道,觀四念處等是因,證阿羅漢出三界外是果,名無常果者,從苦諦從名也)。無在世滅度者,亦無在生死之世,及入涅槃之滅,此二俱滅,故云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者,非于滅度之實,非于生死之虛,故云非實非虛也。非如非異者,非于世間之隔異,非于出世之真如,故云非如非異。此四明中道也。不如三界見于三界者,不如二種三界眾生所見三界之相(二種三界者,三界之名,通界內外。界外三界者,以外準內故也。中理未窮,通名三界見惑,變易土中,勝妙六塵,通名三界惑。古凈名疏中,委出其相),唯佛一人,如實窮照三界之實,內具實智之用,亦是隨自意語,亦是或說己身之事。故大品云:第一義中,無所分別也。又如來權智,如量知見三界之相,于無二死中,而隨他意示二死身,說有二死,無退無出,而隨他意說有退有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而隨他意,示生世間,示入涅槃,說有在世,有得滅者,無實而說涅槃之實,無虛而說三界之虛,無三世之異而說有異,無真諦之如而說有如,同于三界,見于三界,皆是隨他意語,名為或說他身事,示他身事,如斯之事,如來二智,明審二諦,無有錯謬,所以形言兩益,皆實不虛也。
僭補曰:如來于跡門方便品中開權顯實,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但標其目,而無釋文,大師一一以四義釋之,理無不窮,事無不悉。蓋大師之說,即是佛說,無二無別也。今本門壽量品中開跡顯本,久遠劫來,以一切種智知,以佛眼見,為諸眾生開示佛之知見,有六句之義,佛自解釋,令其當機,自悟自入耳。所謂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如實知見亦無在世及滅度者,如實知見非實非虛,如實知見非如非異,如實知見不如三界見于三界,如實知見如斯之事無有錯謬,良以十界圣凡因果染凈差別之法,皆是真如實相無一法可得。華嚴經云:一切諸法無有余,悉入于如無體性是也。故一一以雙非非之,歸于法身中道,無始劫來,跡本本跡,互現無涯,本本皆跡,跡跡是本,行者若能如實究竟悟明,究竟證入,庶毋負如來今日為諸眾生開跡顯本,開示佛之知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