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法華專欄>>法華天臺文句輔正記(輔妙樂記)08
        法華天臺文句輔正記(輔妙樂記)08
        2007年05月24日16:15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081 字體: 繁體

        法華天臺文句輔正記(輔妙樂記)08
         
            吳興永定寺 釋沙門 道暹 述
          
          經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者,佛說法時人根利,不須廣說,佛入定后人根鈍濁重,故須廣說也。
          經示教利喜者,大論云:示者示其善惡,教者,令舍惡從善,利者未得法味者,心生退沒,為說勝果,使修善因令入法味,為利喜者隨其所行而稱嘆之,令其歡喜。
          注令入其中者,令入開權種智中也。
          經若聲聞至及諸菩薩者,驗知彼佛亦會三歸一,近代之人如何讀經不熟耶?
          中間之言自望元初者,謂中間之名從于元初結大緣,已后中間取小者,得名不從中間,元為說小者,得名也。
          便即流轉者,應云本是流轉,文從語便耳。
          南岳至意者,彼經但云一生得六根清凈,故南岳取彼經意,以說極遲三生耳。
          仍少余者,少今三悉也,若指他佛無平等者,他人云大通佛與眾生結緣,即是釋迦結緣也,如此說者不及今家用四悉意,隨眾生樂聞長短等,大通佛及以釋迦互成就互益,皆是四悉因緣勝,以平等意趣消文也。
          諸大乘經無量劫者,正當別教也。
          經所以者何至難解者,釋何故用七方便法教化眾生耶?釋云:由如來智慧難信難解,故用也。
          經汝等諸比丘者,應云:汝等諸比丘是也,文略用,次文弟子是也,成此文也。
          經當入涅槃者,得有余竟無余當得,故云也,他云生滅度想是凡夫用此文破之。
          疏教道將畢者,教因機闡,道謂化道,化事方周,機謝教息,斯在不遠,故云將畢。
          論云經說者,彼疏云經說證凈,總有四種,一于佛證凈,二于法證凈,三于僧證凈,四圣戒證凈,見三得法戒者,且見道位,見前三諦,于一一諦,各得法戒,二種證凈,證三諦法,緣彼起信,有法證凈。
          見道兼佛僧者,道即道諦也,見道諦位兼得佛僧,兼言謂顯,亦得于法及戒證凈,佛無學法是道諦接緣彼起信名佛證凈,成聲聞僧學無學法,亦道諦接緣彼起信名僧證凈。
          法謂三諦全菩薩獨覺道者,此所信法也,謂苦集滅三諦全名法也,于道諦中菩薩及獨覺名法,以菩薩與獨覺,唯有一人不成僧義,名為法也。
          信戒二為體者,由所信別,故名有四實體,唯二三寶證凈以信為體,圣戒證凈以戒為體,故唯有二。
          四皆唯無漏者,四種證凈唯無漏法,有漏法非證凈,故又證四諦理,故名為證,正信三寶及妙尸羅,故名為凈,離不信垢,離破戒垢,名為凈,又信佛如良醫,信法如良藥,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凈,故發圣戒。
          此鹿苑對涅槃時者,謂涅槃時對即法華也。
          前釋應方便品者從眾,又清凈文是,復次下第二釋也。
          但自謂耳者,近代人云生滅度想者,但是凡夫自謂耳。
          須已入不退位者,初住三不退位也。
          今此跡事已周者,謂三周由顯化儀之事已畢也。
          疏五百由旬者,此一經之剛骨,故須廣敘古非,顯今是(云云)。
          疏七地所斷習氣者,小乘習氣即大乘別惑,言習氣者,如身子示嗔,難陀示欲,畢陵示慢等是其相也。
          論云:初地見道者,唯識論也。
          豈有大乘回向者,以世人破論太甚,故今為申,令知大乘不得一向同于小乘四善根位,故云豈有也。
          安能法界回向者,將大例難小也,第十法界回向能遍法界,回向一切小乘忍位,但不出觀即入見道,豈與回向齊耶?
          以消凡文者,今消經文,將三十心位消諸教內凡位,豈與小乘同耶?
          伏斷義殊者,別教地前斷通惑伏別惑,小乘內凡唯伏通惑而已,故云也。
          論中破外等者,唯識論正破外令入正,破小令入大也。
          焉存定性等者,今申意正為破小入大,終不令小永住涅槃,論中說有永不入大之者,但是且覆實從權而已。
          有定不定者,謂彼明有定性無定性耳。
          接論七種生者,是弘論師傍論立七種論中,亦不的出七種也,若如圓鏡引云:依接大乘論,三界外有四種生死,初二三地名方便生死,四五六七地名因緣生死,八九十地名有有生死,金剛心一剎那名無有生死,論舉喻云方便生死如無明生,行因緣生死如行生,識有有生死者,有生有死,無有生死者,但有一剎那生死,更無有生故。
          疏但取三種開為五百者,開分段為三,謂三界果報也,變易為一,中間為二,都成五也。
          疏反源之始者,應云:二流來謂迷真之初,亦名有后之初,三反出謂背妄之始,亦名反源之始,反真源也,四方便謂入滅二乘亦名中間,五因緣謂初地已上名變易,有后無后如圓鏡引地師意,以迷真與背妄反同,故合為一,故止觀斥云割二死于荒外,則成寶所之外,更有后無后二生死也。
          具如止觀中破者,彼引大論竟后五因例二果,因既不別為不加二果,據何更立流來及中間等,故云無據。
          四住未盡通名肉身者,應云:四住未盡及盡者,俱名生身也,又云分段生身得忍菩薩者,且對分段變易二身也。
          非論常身者,此專明界外二土俱有生死,非謂方便土中法性身,及實報土中常身也。
          疏二國中間者,謂分段變易二國也,若離分段方入變易,當于七地以菩薩到六地時多墮此地,若過六地必至七地,故云也。
          去住不同者,二乘住空,菩薩出假等。
          聲聞極久六十劫等者,婆娑云:聲聞之人極疾三生,極遲六十劫至羅漢果,初生種解脫分善,持戒布施順于真諦,極遲二十劫,次生種決擇分善,用智決擇斷煩惱,極遲二十劫,第三生得盡諸漏,極遲二十劫,利者但三生,鈍者六十劫,獨覺觀其因緣,極疾四生,極遲一百劫至果。
          似別接通者,接入別教十行,更無量劫學恒沙佛法,經時更長何啻二十二僧祇耶?
          疏七住及二乘為四百者,此師附瓔珞經意,立其階位,彼經釋第七住云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于無愿,名不退住,故彼師得此住與二乘人共為四百,彼經次釋第八住云不生顛倒,不起邪見,不破菩提心,名童真住,故對五百也。
          疏如大經云:初果八萬劫者,第十卷末出約至無學位,方始灰身入寂,故彼經云有五種人,于大乘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等,人天七反永斷諸苦,入于涅槃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于未來世過八萬劫,當得阿耨菩提。
          二人者斷五下結,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于涅槃,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未來過六萬劫當得菩提。
          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乃至未來過四萬劫當得菩提。
          第四人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得羅漢果,入于涅槃,亦非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非如來,過二萬劫已,當得菩提,第五人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得辟支佛入于涅槃,真是騏驎獨一之行,未來過十千劫,當得菩提,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澤妙解云:一約厭心種子強,故名鈍根,經多劫方發菩提心也。若厭心種子弱,故經劫少名利根,速能發菩提心,言厭心者,從初忻樂無深心重,故令根鈍,由如是利鈍根別,故始自八萬至十千也,今家判意由在界內,經生多少方得無學,故使出界利鈍不同。
          此師迷次位者,全迷大小次位,今唯在圓八六等,由在于小,故不應例齊也。
          得記之位者,記二乘入于初住位也。
          若挫若引者,挫則云住界外,經八萬劫,引則許其界外發菩提心,不必須經如許劫也。
          令其獘遠者,謂大經云:八六四二萬發菩提心者為時眾,況此長遠逼令于現世即發大心故也。
          疏失化城譬意者,非今化城譬意也,過二障等者,亦對出以初句為三百,次句為四百,如云凡夫為三百,二乘涅槃為四百,過此二方至寶所,故云并至五百也。
          疏又是福智者,二乘福菩薩智。
          又不能自行者,三藏菩薩不能自行,二乘不能化他。
          疏大品明四百等者,大品云:四百二乘彼約鈍根未見中道菩薩,故指三乘共得解脫,名為涅槃,涅槃即城,城即四百,故云合也。
          顯實語通者,明般若中于菩薩人非不顯實,但未開于二乘,所以不得開權顯實之名也。
          疏無悲者,應云:有悲無悲緣覺有少悲如鹿也。
          疏有相無相者,聲聞多從有門起觀,即是有相,緣覺多從空門起觀,即無相也。
          疏觀略廣者,聲聞但觀四諦為略,緣覺觀十二因緣為廣。
          疏不能說法等者,支佛根利只經四生,燸觀成時,即得羅漢果則超二乘六十劫也,又支佛鈍者,經百劫方得不論生數也。
          疏頓證漸證者,緣覺觀華飛葉落便悟,支佛聲聞根鈍,次第證四果,名為漸證也。
          二百但是二乘者,至化城已,但須度二百,即至寶所,故但云進,不須云廢也。
          若法若眾者,牟尼說法蘊,乃至陀羅尼等是法也,四十二位是眾也。
          疏未度猶多者,意云:界內雖斷三百,但是見思一惑,故云少界,外雖二百,在塵沙無明品帙,則多也。
          何故塵沙實小而言多者,界外但二百在,何故而云未度猶多,界內已斷三百,何故而云所度猶少。
          非約地近遠者,界外為遠經于二土,故云雖多為易進,界內為近,但離分段土故。
          初亦同凡夫者,謂十信初心元期于五百也。
          圓人初發心至寶所者,圓人初心即觀涅槃,行道以為初心,涅槃與究竟等,須以六即甄之。
          論入不入者,五千及滅想余國方入也。
          疏即雙知因果者,意云:若非一心三觀,焉能過于險惡道耶?
          疏一曠絕者,曠大也,疏也,久遠也,今明生死煩惱,雖深曠大久遠,為涅槃菩提可依等。
          即藏通二乘者,通教二乘由在衍門,據觀勝邊,名為有依,據同藏人俱行曠路,俱入灰斷,雖有可依所期無別,故云藏通二乘也。
          疏藥中無病者,藥即不凈觀等,病即貪嗔等。
          若論諸方佛者,將釋迦對余方十五王子,昔日同在諸方作佛,故云諸也。
          通指今昔者,為王子時等覺已下,皆名分得六根,今日唯在極果六根也。
          所將之言至寬者,非結緣者尚得,將況結緣者,故云寬也。
          第一通因果者,初住已上為因位,及究竟果位,并以慈悲得導眾生也。
          第二唯在因者,專在為王子真因位時,他亦在因,為其結緣也。
          三四唯果者,權實只是果上用也。
          通他人者,無緣尚度何況結緣子耶?
          示城之日者,昔日示令入城以為蘇息,今日示城是化,令出向寶所也。
          非冥非顯應者,玄文中第四句也。
          疏無明所翳者,為內外二無明所翳也。
          疏不令頓還本處者,退大流轉即是本處也。
          疏亦有進義者,若受小化已是進義也。
          經導師多諸方便者,施七方便法,故云多諸方便也。
          疏贊城安穩者,我已自證安穩,汝亦應知我證也。
          約共菩薩者,約彼別接者,云前進也。
          疏若發大乘求佛者,應破云在于昔時,或有此言,若今一代自法華前秘密容有顯露定無,故未可也。
          似同別教者,應更云從空入假傳入明前進也。
          借二乘判別位者,以涅槃中次第五行如云:須陀洹如酪乃至支佛如醍醐,寄此次第漸入判別教,故云也。
          疏更復前進者,二乘及鈍菩薩自法華前密有前進,顯定無也。
          大品中明三種菩薩者,玄文明引經云:有菩薩從初發心與薩婆若,相應正當通義,次云有菩薩從初發心,當觀涅槃行道,即當圓接別及通義,凈名亦云:有菩薩從初發心,游戲神通凈佛國土,即當別接通義,大品第二菩薩亦爾,又玄文七重二諦中引經云:初入聞非漏非無漏,但作無漏解,即當通義,第二人聞作別解,第三人聞作圓解,則是圓接通義也。
          不次第密者,味味亦得密入圓者,名不次第也,又圓人五品六根亦能密入也。
          疏若論宿世者,初發大心時,或有此言也。
          疏生已度想至生智者,約次第證屬慧解脫人,生安隱想即得,俱解脫人也。
          疏三界二乘若過者,他意云:二乘若過三界,即至寶所,此解最為無理也。
          其意大同者,八六等同也,準大經凡有四文,第十卷云斷于三結得須陀洹,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阿耨菩提,乃至辟支佛道十千劫如前引,第十九云善男子何因緣故名不至,至不至者大涅槃何義故至永斷貪嗔癡不謗方等,不作闡提五逆等,故須陀洹者,八萬劫至乃至辟支佛者,十千劫至第二十卷云:佛子過八六等劫,得菩提心,第二十一云: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經處名為涅槃,無上法主圣王住處名大涅槃(云云)。
          疏涅槃門者,謂空無相無愿三門也,即以此三為入極果之門,讒入此門,即至果也。
          疏具說始終者,判三文也,初一始,后二終也。
          豈可因果至耶者,經雖云因菩提果菩提出經八六四二,據理不必要經八六四二萬至菩提涅槃,若言出經八六四二者,是一往從權說耳。
          若教仍權者,以八六四二之名從權為得,若發菩提心要入圓家初住,故云但至初住也。
          縱至極果者,縱破四十二品無明,入圓家妙覺位,八六四二其名,亦是從權為得。
          得忍為妨者,金光明中有菩薩從初發心一生尚有超登十地之義,豈有出界要經八六四二耶?
          然須依理者,須依一圓教道理也。
          雖有二意者,雖有二在因,佛道在果,今且從因釋于寶所之義。
          以文狹故者,今文無方等般若機情之文,準彼須具。
          前三人者,三果也,此人在界內時得須陀洹果,已住此果位,任運經于七返,方得羅漢,故今根鈍余四人界內各住當位,經生隨位多少準上。
          疏三藏至少時者,佛在世時,稟小教者,尚不須經于四十余年,即得入大,豈生界外要八六等耶?
          若除佛滅后者,謂佛滅后借使實得羅漢不信此經,弘教之人為說亦得成種也,佛在世時聞佛說首楞嚴三昧生謗墮于地獄,于彼思惟云:由我謗法致處此,若作是思惟時,即得出離遠聞此法,而得楞嚴三昧(云云)。
          但非故惱者,此即誡于后人,須善機緣令進退得所,若弘教者,不為利益前人,但欲惡心相惱,則不成種,若強毒之,亦非全不成種矣。
          疏漸入佛慧者,出化城向寶所,故云漸入,不云城中,經諸味者,明經文狹,不云二乘住城經于方等般若故。
          疏舊問車城等者,出約譬上為問事。
          由對車至有隔者,意云:隔則俱隔,回則俱回。
          疏執三教取理者,應破云:為執三教取大理?為取小理?將理取教亦作此破。
          既難法喻者,古人先約喻釋,次理教約法釋,故今難破二俱不成也。
          豈有執教取理者,云教既有三理豈容一,則令有三理也。
          執理取教者,理既唯一,教豈容三?即教成無也。
          盡無生智至為理者,反斥也。既約理教以釋,如何乃至盡無生智及習有盡不盡,是故破云:智不名理等。
          疏有傍得知見者,菩薩與二乘同斷見修,二乘住空,菩薩出假,傍覺藏通八門法,用發盡無生智也。
          果車踐城路者,謂果車亦由因城之所至也。
          一者本有者,此取上法說文意,釋出有無也,上中間相遇有三類人,第一不用化城譬,第二中途取小,及中間元受小化結緣之人,須化城譬,若于此二人,車城則有也。
          俱是化他故無者,但是如來權施不實,故云無也。
          元小者,此約全未曾受,大化者,元是稟小之人耳。
          故二教中等者,今昔為二教通今昔之相如,但昔下釋所以也。
          疏實智照城為三者,即權而實,故實具一切法,何獨小乘?故云如來藏也。
          疏不的去取者,上二周則廢三入一,藥草喻中但述七方便,差即無差,無差即差,如來能知莫非地雨,即是不專廢七方便,取一地一雨也。
          疏無一有一者,實即權故不說無一,權即實故不說有一,則是七方便對地雨以明有無也。
          疏云:亦是通前通后者,在昔通七方便,在今唯是一地一雨,故云知不知明權實也。
          經云:長遠者,始從發心訖行菩薩行,經路經五百由旬,故名長遠。
          經云:應去者,令欲過險道,始是三百由旬,應須前進,故云去也。
          應度者,令至珍寶處,是五百方至佛道,故云應度。
          如來善知,故云應也。
          疏不欲見佛至不受誡勸者,謂不欲見佛合不受誡門,不欲聞法合不受勸門也。
          空有等者,惑盡即空,未破即有,有謂出假等也,破即是共,謂通教三乘也。未破不苦謂別菩薩也,破是真諦,未破是俗,權小之惑,盡實大之惑未除,并是兩盈之義對此二邊,以顯中道也。
          令引文耳者,令引開譬文也,上接退文從導師多諸方便,乃至化作一城是也,滅化譬者,上文即滅化城語眾人言,乃至為止息耳文是。
          疏云:眷屬申供養者,上文具約三業到已禮足身業也,一心瞻仰意業也,說偈贊嘆口業也,請法必具于禮足及申供養,故云兼也。
          疏云:頌威光動搖者,上文光照及因光相見等,今加世尊甚難值及震動等。
          疏此中三行頌東方者,上文有七,今初一行一句頌初睹瑞,次一句頌第四尋光見佛,次二句頌第五供養,次二句頌第六請法,次二句頌嘿許,闕頌第二驚駭第三相問決,次二行總頌九方者,于上七文,但頌其二,謂供養及請法也,經大慈悲者,佛初發心即以拔苦與樂為懷,謂之為大引為請詞也。
          經云:皆從生緣有者,生緣謂能生之緣,如過去五果為過去無明生緣,無明為行生緣,行為識生緣,余支準此,經如是眾過患下,頌上因緣傳滅,知過必悟非常也。
          經云:垓者,字林云數名也。亦作此亥,風俗通云:十經曰亥,上長行中云六百萬億那由他人,那由他數名也,亦作此云百萬億那由他,那由他此云無量,謂十億為兆,十兆為經,十經為亥也,然經中云:皆成阿羅漢者,法輪既諦緣,得道必兼支佛也。
          經云:營從謂八萬億人也,營衛也,部也,慧眼者,佛慧眼具五眼,故云愿世尊也。
          經云:知佛禪未出者,謂知佛爾后未出定,故得八萬四千舉覆講也。
          經云:常與師俱生者,王子于八方佛所,皆為菩薩,而熟眾生也。
          疏今初三行至現在師弟者,上文經云: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下第三明今日還說法華,復二,先會古今,后明還說法,先會古今復二,一結師之古今,二會弟子古今,初師十六沙彌是古,八方作佛是今,諸比丘我等為沙彌各各下,次會弟子復二,一會現在,二會未來,現在復四,一不退者住三菩提,二此諸眾生退轉今住聲聞,三所以者何下釋退位意,四爾時所化無量下正結古今也,及我滅度未來下會未來弟子復二,一正會,二我滅度后復有下釋疑,今初一行結會于師,從爾時聞法者下會現在弟子中退轉者耳。
          經云:漸教以佛道者,用七方便法而漸引之。
          經云:次是本因緣者,曾結法華緣已竟,今還重說遂其本心,故云也。
          疏略不頌第二釋開三意者,上經云: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乃至則便信受。
          經云回絕多毒獸者,能害人喻于二種生死五住煩惱,親為菩提涅槃之妨害也。故稱為多也,水草能資于牛致其乳酪,乃至醍醐,醍醐即譬菩提涅槃之果,牛食水草事譬于行,行即因也,唯有生死煩惱,無菩提修得因,故云無水草等。
          疏不頌第四者,上文經云: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是也。
          疏今略不頌第一中路者,上文有三,初中路懈退明無機,二白導師不受大擬宜,三不能復進息大化,今不頌第一及第三文也。
          經云:化作大城郭者,城在于內,喻二涅槃,郭在城外,郭邑通喻無學果位諸功德也。
          諸空觀境者,上文云:宅可棲身喻十八空境也,今偏從二乘所觀得名也,園林者,阿含經云:慈悲喜舍為四,園林者無漏染法,林能遮愛見之惡,持無漏之善也,渠流者,九次第定更相灌注調柔無間也,浴池者,阿含經云:以四禪為四池,凈名經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浴,此無垢人也。
          疏善法圓足者,中道正觀無善不含,故云圓足畢竟空者,此明向來觀家之境,圓融三諦語空即具假中,異于權小之空也。
          疏次即作是化已至說作者,上長行有二,一正化作經云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二正說化經云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至亦可得去,頌中初三句頌上擬勸轉,后一句頌擬示轉,闕頌證轉。
          疏一行頌第四入城者,上長行經云: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等,上文具聞慧及燸頂忍見諦無學,今初二句頌見諦,后二句頌無學,皆生安穩想證無生智也,自謂已得度證盡智也。
          疏頌第三滅化至寶所者,上具譬免難機發,此但頌免難,次正頌滅化中上具有滅化勸進,提廢權譬帖,今頌初勸進,此是下提廢權譬帖顯實也。
          疏上合五百,又有四者,五百是一,五百外更有四譬,今總頌者,譬雖開五主在導師,故此半行導師約稱總頌。
          疏今初一行合中路懈退者,上初中路懈退明無機,二白導師明不受大擬宜,三不能復進息大化,今初二句頌合無機,次二句頌合息化,但闕第二不受誡勸擬宜耳。
          記云:又無余二者,從不分息化說也。
          疏次一行頌合接退作化者,上但合擬宜有機設化,闕合一人城,今頌合中初半行頌設化,后半行頌入城,上譬約行者修證,故先入化城,生已度想等,今約如來師可,故云:言汝等滅等。
          疏不縱不橫者,即一而三故不縱,即三而一故不橫,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異,如前第五卷中已釋。
          疏一行頌帖合者,上文具牒譬帖合,今但牒二法,初半行頌牒開三,后半行頌牒顯一,前文總以五行頌合滅化,又分一行頌帖合,意通兩向故也。
            釋五百弟子授記品
         
          疏二千者,指授學無學人記品,是第二段也。
          疏如來三達者,指化城品初,知見久遠文。
          疏止齋八萬者,阿婆檀那經云:佛在祇洹,時有一鴿,為鷹所逐,飛來佛邊,佛時經行,影至鴿身,安穩怖畏即除,及舍利弗影覆于鴿,鴿還戰怖,身子問佛,佛言:由汝三毒習氣未盡,是以然也。汝當觀鴿宿世因緣,為從幾世而受此身,身子入宿命智三昧,見其從鴿中來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已往不能復知,佛言:汝觀此鴿未來幾世當脫此身,身子即入愿智三昧,觀見此鴿,八萬大劫猶未得脫,過是已后,亦不能知。
          疏諸大弟子者,弟子之名從昔得,即領權也,今皆開顯授菩提記,故云實也。
          疏宿世因緣者,昔亦說實,今亦說實,故云顯實也。
          經云:復開諸佛者,諸佛皆爾化道同,故舉諸正顯釋迦也。
          又云:有大自在神通力者,化城正是神力所為,故云領權也。
          疏若約本跡至耳者,本屬因緣釋四悉義立唯闕約教,今則在圓待于昔三,四教義足慶諸實行者,權行久證實兼之。
          三品異故者,謂三根異。
          疏避物譏嫌者,亦如世人有少藝能,若自說之人皆嫌之,樓那亦爾,若發言今求于顯本,則眾有疑謂彼貪求顯己之德,怨涉自伏,又招譏嫌是故嘿念。
          生大善故者,自生已善,令他生大善。
          疏又權實者,權跡實本也。
          疏上來口陳領解者,敘上二周意也。
          疏于下不便者,良由下根未宜顯本,則成不便也。
          經世尊甚奇特者,嘆世尊,于上二周已能為五弟子,開權顯實授記述成等,即是奇特之相也。
          中止方便者,中字平聲呼即是領方便土中,父思子機起劣應意也。
          疏云:亦是念所不及者,夫發言于中,而作形于外,既言之不異,必念之不違矣。
          疏就釋迦世行因發跡者,謂現在行因正為發跡,由有久本,故名發跡也,約過去世行因顯本者,謂昔日行因正為顯本也。
          經汝等見是不者,驚覺時眾也。
          疏本地福慧者,本時所得緣了,內則莊嚴法身,外則能為眾示教利喜也。
          疏何但跡為二乘者,何但跡為二乘而已,亦為余九法界化。
          疏上總本中者,舉本顯跡,良以本地功德弘多,故能跡中助宣五味具足。
          豈無余途者,謂豈無單半單滿也,單半即下品穢土之助宣也,單滿即純凈土之助宣也。
          疏遠本冥藐者,或是塵點之本故也。
          疏明六波羅蜜等者,只是互嚴如施無戒當報四趣,無忍當報卑陋,無進當報尪羸,無禪便成散善,無智當報余五用五亦復如是,如戒無施感報卑*,乃至念具足六度,非但相稱一一果報融法界之舍,然具諸法一心三智無度不收,具如彼止觀廣明如大品經,富樓那白佛:我今欲說菩薩之行,佛言:隨汝意說,乃至廣說六度,更互相顯,更互相資,以施為名說諸波羅蜜,乃至以般若為名說諸波羅蜜(云云),所以然者,雖以六度而為言端意,明一法具一切法也。
          疏一明因圓者,或住前行,行得入初住,一分真因圓也,二從初住已上去至等覺,方名因圓,須存二釋方稱意。
          疏明法住太久者,既不分其正像,應是正像俱太久也。
          聞法歡喜者,若準涅槃經中,法喜屬智,禪悅屬禪,亦不分于正聞及聞已之別,劉虬云:食養生死之身,道續智慧之命,故以法喜禪悅而代食也。
          疏不盜至為事決斷者,盜是危害懼他之法,故不盜之報獲其決斷及無難礙,又余報必恒貧陋,故不盜之善為凈土因,不淫至染儀者,淫是穢染迷亂之法,故不淫之報諸根任運合于律儀等,不妄至信其言者,妄是欺偽污濁之法,故不妄之善及為凈土因等,不兩舌者,兩舌是離壞親之法,故不兩舌之報自身及以眷屬悉不可壞,不惡口者,惡口是粗強之言,故不惡口之報得柔軟語及法音聲充滿,不綺語者,所言浮雜說不稱境,應軟即粗,應粗而軟,其不綺語者,與言契當,故獲天人敬厚之報,言無浮雜,所以強記不貪者,貪是損他資己之法,故不貪之報獲身根無缺,故凈名云:眾魔者,樂生死,外道者,樂法見,斯出貪著之類,不嗔者,是嗔動之法,故不嗔之言善為凈土因,人得三昧,由無粗動,不邪見者,邪見是堅滯僻執之心,故不邪見之報心性柔軟,而皆正信也。
          皆具四法者,所謂自行化他贊法贊者,方成凈土之因,斯之謂也,上來并且從其因果相當而說,若權方利物屈曲隨機,如今釋迦牟尼世尊為度下劣之人,示居眾惡不凈土耳。
          經云:實自凈佛土者,謂為自滿已極果法身,而修凈土之行也。
          身子示嗔者,大經云:羅云從佛經行,佛問羅云:何為羸瘦?羅云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蘇者,得好色,食麻澤菜無色力,大德世尊自應知佛言眾中,誰為上座?答云: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凈食,時舍利弗轉聞此語,便吐出食,作是誓言,我從今后不復受請,時波斯匿王須達多等詣,身子所作如是言,尊者,今不受請我等云何得清凈信力?身子述佛所訶語王,王白佛,佛敕令受請,猶故不受佛言,是人心堅不可復轉,昔曾為蛇螫于國王,醫人收來令自[口+數]毒,若不[口+數]者,即須入火,尋自思惟我毒已放云何更[口+數],便即入火而死,難陀調達如前第二已引。
          令具引事列行者,如第一第三卷中,通夢空室寄辯等事,陳如修無生等行。
          偏示者,如神通頭陀辯才三昧智慧空生等,各掌一職為引偏好耳。
          經云:若我具足說者,或示作男作女作道作俗,若逆若順國師道士儒林之宗猿猴鹿馬等。
          經云:心即懷疑惑者,不識樓那本者,則懷疑惑也。
          疏初五行頌過去本者,初文頌上助宣酪味,亦是通明宣揚佛所說法,護持佛所說法,故云宣護諸佛法等,從未曾半行助宣方等,示受彈呵,無所厭悔,名無疲惓,意在引令恥小忻大,故云助佛事也,已度下半行助宣般若,上文云得四無礙智及具足菩薩神通之力也,神通滿足名為已度也。知諸根下一行半助宣法華,彼時亦有上中下根,故云諸根也,常說清凈法者,開權顯實,純一佛乘無形待故。
          疏云:第二二行頌三世者,上文別舉賢劫千佛,及通指未來多佛,頌中從略,但述未來通收之也。
          經云:護持法寶藏者,此明樓那在大小修因,皆為護持佛之正法寶也。
          疏半行頌果滿者,上文有成佛久近及以十號。
          疏五行三句頌國土廣凈者,初二行一句頌上第四菩薩聲聞數多,次一行半頌上第三人天福慧,上有神通飛行光明金色等,次半行頌上第二純是善道,次一行半頌上第五總結。
          兩初不同者,序中猶是小乘僧首,今即下根悟大為首,既大小僧首不同理合在此與記,又引物不同故在大小不等耳。
          經迦留陀夷者,迦留此云時,陀夷此云起,謂悉達太子在宮時教射師也,優陀夷此云出現,亦云烏陀夷,本行集云大臣子聰明多藝,時凈飯王敕令與悉達作友,周陀此云不樂,又云畏賊,具足應言周利特伽,佛法中闇鈍莎伽陀,此云善來,號曰普明,注云內成無違曰普,理無豪醫曰明。
          疏初九行半頌記陳如等者,于中初六行頌陳如,后三行半頌五百,初陳如中上文,但明因圓果滿,今具六,初半行明行因,次半行明果滿,三一行半釋立名所以,四二行半明土凈,舉人彰德顯土凈也,五一句明壽量,六三句明正像久近,法滅天人憂者,舉失顯得,正像住時人天預其益也。
          三節開文者,上方便品釋迦章偈中點出譬本,三節分文為二周之本,謂總六別四,次廣頌開十如,經云:今我亦如是等,兩行總明開三顯一,次我以佛眼觀下別明開三顯一,三明不虛,故上文云此通三周等。
          爾時猶大者,謂至親友家時猶是大機,但是小機當起,故名小乘人耳。
          疏以無明重故者,以無明為酒昏,覆心神名醉臥,大經云:唯愿如來施我法藥,令我還吐煩惱惡酒,斯之謂也。
          肴膳食已便消者,法華教興,權教則廢,故云消也。
          經至親友家者,昔于王子座下聽法華經,故云至同有佛性,同稟大通為出世眷屬,故名親,同志菩提共出生死故云友,家者,生法師云大乘之教五百人等,原昔雖闇質,是系絲有分趣深義,故曰至友家。
          教中詮理下至智寶者,約能說人,釋此教是果智之用,用能顯理,故云教是智家之寶也。
          約受化者,下約所受化人,釋由教生智,教是智寶,是故結云俱是智家之寶(云云)。
          似內衣亦無者,據信樂心息,故云似無也。
          但是衣蔽者,種隨流轉,及隨七方便人,故云也。
          無衣系身等者,借使無有慚愧及以信樂,但聞法多亦得成種義,如系身也。
          疏醉臥不覺者,注家云:執空迷極是謂醉臥,不能亡空有,以居中作覺知之義,此解太深不稱經旨,不任承用。
          疏善根欲發者,大善欲發是故厭苦受于小化也。
          經云:勤力求索者,于小精進而怖其果,故云勤力求索,用無常苦空等觀,折色折心,故云甚大艱難,居本土者,寂光為本土也。
          經于后親友會遇見者,起應降于娑婆取機時也。
          經云:以求自活者,退大已后,但求七方便法而自資也。
          疏呵責至生疑者,呵責其為于他國求食動執,令其勿滯小乘也。
          以種易現者,現即行行也。
          而貿一行一切行者,貿換也,謂從解以生于行,亦即令解而成于行,亦是以解而導于行,使成于極果,故云貿易,如華嚴云:具足十事,加治除垢始放光雨寶等,一出大海中,二巧匠加治,三轉精妙,四除垢,五火煉,六莊嚴,七貫以寶縷,八置琉璃柱上,九光明四照,十隨主意雨寶,今以圓行如治摩尼,放光如解生,雨寶如行備受遠,故云解行相稱,方堪佛記。
          彼此不窮者,自行化他無窮也。
          疏三車一車者,以三車引入一車,即是示珠也。
          疏善聽即是呵責者,誡令善聽,意兼責其于上周不能善聽,致未悟入,覆講至示珠者,覆講雖是昔日系珠,約今日說即是示珠也。
          彼亦未論塵點者,應云:未論化城之墨點,亦只磨塵為墨,但互舉耳。
          經具設諸飾膳者,圓鏡云:六度慈悲諸功德,故注經云:六度為一乘之飾,慈悲為六度之膳,問親友何故先設飾膳,后方系珠?答親友相見必具二事,一者飲食,二者珍財,財益其一日菩薩親友亦復同之,先說施戒名相是有用利凡身,次說理智動寂一如冀資圣體,注云:有為外衣但空為內衣,昔染大通三乘之化,但能亡有未能解空,沙彌菩薩攝說法華,但得染真好空之請,故曰系著內衣里,此解今不用。
            釋人記品
         
          初疏文為四,初消品題名,次是二千下釋立品意,三此品下示章指的,四就此下分文別解,并如文可解。
          通序中釋者,如彼五句也,五品為非學非無學,十信為學,初住已上為無學,于初住已上進修入后位為無學,于十信位中,當位分極不進后信,名學無學。
          又約觀心為五句者,法性之理非學非無學,以智研境名為學,當知是觀名學無學,智冥中道名無學,智稱中而觀雙亡,正入復能雙照,心心寂照,自然流入,名無學,此即觀心五句也。
          疏已同上流者,但指滿愿等,居下之言唯指此品內也。
          疏羅云弟子位者,是舍利弗弟子為讓師,故不在上周而同下根別索記也。
          疏阿難記中一長行者,其文有七,初明果滿,次當供養下明因圓,三教化下明所化之眾,四國名下明劫國名及以土凈,五其佛下明壽住也,六正法住下明正像久近,七阿難下明十方佛贊,次偈中五行亦具七,初頌因圓,次然后下三句頌果滿,三其國下半行頌土凈及國名,四教化下半行頌所化眾,五佛有下半行頌十方佛贊,由佛贊故名聞滿也,六壽命下半行頌壽量,七正法下一行半頌正像久近長久蒙益之眾。
          經云:新發意菩薩者,諸教方便位中菩薩來法華,賢位名新發意也。
          經云:其本愿如是者,從而阿難護持我法下,總有三愿,并是初心即發此愿,故云本愿如是,歷劫既多今方獲記,此正酬其聲聞,今日發心而蒙佛記之疑念也。
          疏五阿難顯本述嘆者又二,初經家敘述,次阿難說偈,初又二,先敘得記歡喜,次即時下述其憶識本跡,初言所愿具足者,謂蒙記則請記之愿滿也,。次述憶本跡中初文憶跡亦識下識本次記,羅云中有長行偈頌,長行有四,一果滿,次當供養下明因圓,三是蹈下指同,四亦為下明成道久近,次偈中極略唯頌行因,行因則備彰現未及以顯密,既云唯我能知,即降佛已還皆無測者,此亦約于密行之本而發跡也,第二記二千中,又二,初與記,次爾時學無學下獲記歡喜,初又二,謂長行偈頌,初長行可見偈中初一行明其堪記,次二句頌修因,三一行半頌得果,四國土下三句頌國土及以正像,五咸以下一行頌長出住世利益及以入滅,言漸入涅槃者,成道度物之后方及入滅,故云漸也,次獲記中云甘露等者,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甘露若灌能令不死,是二千等既獲分除變易之死,故引甘露而自譬也。
         
            法華天臺文句輔正記卷第七
         
            法華天臺文句輔正記卷第八(輔妙樂記)
         
            吳興永定寺 釋沙門 道暹 述
         
            釋法師品
         
          疏云:宣傳者,依文宣傳未能廣解義理。
          若多若少者,經論五六不同故,又從咸數下約四法乃至一法,明法師即是多少之相。
          未有一文者,無有經論次第具列五種,名為法師在于一處也,多少者,只是五六不同耳。
          三流傳者,令他書寫受持讀誦故。
          七廣說者,若流通其文不名為廣,敷義弘理乃名為廣。
          單云憶持者,意云:先受后方憶持,不得單云憶持,應云受持也。
          元是別義,此是大經中次第之義,即當別教。
          大經九品者,從第四恒已上,俱能化他,以證今文五法師也。
          疏前四人無解者,彼經云:佛告迦葉,若有眾生于熙連河沙佛所,發菩提心,乃能于惡世中受于是經,不生誹謗,次于一恒沙佛所,發心加能愛樂,余與上同,次于二恒沙佛所,發心又加能正信解及讀誦,次于三恒佛所,發心又加書寫經卷,雖為他說未解深義,是故四人俱為弟子之位。
          疏束五為四者,以五法師對三業安樂行加誓愿安樂行,三業皆具慈悲,所以通名化他也。
          疏身意是自行者,其身若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今以身正故,故是身業法師也,意業能善籌量契當實境界,不勵而正,即是意業法師也。
          已有前后者,前則指五法師,今從通義故名法師品,文是后者,則束四為三,文是并是后,從通以結品名,若以四安樂行例結品者,若從別論三業安樂行是自行,是慈悲誓愿,是化他,又別論身意慈悲即自行,口業慈悲即化他,又通論自軌四法,故通稱弟子,即自行之法師,四種教詔即化他,故通稱法師,今從通四,故名法師品,是故云若欲知者,下即示四安樂行相也。
          疏即福德門者,五法在昔未名為門,今經五法以自薰修,即是緣因,故名門也,余二品爾。
          疏讀誦書寫是外行者,衣能蔽身故屬外,由讀誦等外遮諸惡,故名外行。
          受持是內行者,座為安身,以身安,故內思空理,即內座也。
          疏障已丑者,由讀誦等內安寂理,能障三惑之丑也。
          疏涉有者,但以入惡弘經名為涉有,用中道寂忍為本也。
          疏濟他以忘我者,不同俱舍等教中忘人,忘法為忘我,今緣中道畢竟空理,十法界我任運自忘。
          通論互通者,謂自行之法通堪化他,化他之法通堪自行,即是化功歸己也。
          疏三界者,謂三善道也。
          疏坐蘊一切相者,亦是蘊一切生善滅惡等相也。
          所依具二者,所依即法身也,法身具福慧二嚴也。
          疏所謂六度者,度雖有智為對五眼,故度屬福。
          疏空座勝折體者,彼未能處第一義空座故。
          釋出其意者,界內界外各具四魔,名同體別,界外以細易粗為死魔,變易無漏陰名陰魔,別惑障于中理名煩惱魔,中道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界內四魔如前已引。
          明具二嚴者,慈悲覆一切,故能問空智,通達故能答,又定心通達故能問慈,忍無擁故能答,善于問答名二莊嚴,疏慈忍故能種,下釋慈忍有三用,空慧下釋慧有三用,此即約譬以明二種莊嚴,下種故名種,生長故名立,橫資法身故名資。又由下種故須耘之,有立故須破,有橫資故須智導,令至豎極也,大論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種,種喻于緣,耘喻于了,此即圓教二嚴之因,種佛具二嚴之果。
          約體用者,即體起用也,體即涅槃一法,而具衣座室三,三有離于三惑二死之用也。
          疏出三諦者,圓融三諦遍攝諸法,過于次第三諦,故云出也。
          疏包含普接者,若分句解者,包含故名大,普接故名乘。
          忍衣三昧者,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故此三昧如王,即當空座也。
          疏忍辱第一者,忍衣也,無相最上者空座也。
          圓五行者,行雖有五不出三梵行,即如來室,室亦具三,謂凈即空也,不凈即假也,非凈非不凈即中也,謂依于三凈起無緣慈悲,修于七善及四無量心并六念法,從始至終當以三諦無緣慈悲薰修,故名梵行,天行即如來座,座亦具三,依天然三諦之理而遍修也,圣行嬰兒及病行即如來衣,衣亦具三謂戒定慧,此三謂是圣法,依而行之,故名圣行,是故此三即彼止觀一心三觀,衣即中,室即假,座即空。
          十乘十境者,以一心三觀修于十乘,而為能觀,陰入等十境以為所觀,一一觀一一境當體遍接諸法為橫,優劣相望為豎。
          破遍者,如破遍中橫約諸門,豎約三觀(云云),及方便者,二十五法悉具橫豎。
          四種三昧者,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座等,若教若行意在一實正修,故云只是一行。
          事理二三者,謂事三理三也。
          疏約結業起惑者,謂漏無漏、非漏非無漏業起惑也。
          即向第三者,指前三約諦理起惑文是諦理之言,具三諦故。
          多種三法者,如玄文中明十種三法,謂道識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槃三寶三德并與衣座室三義同,如苦道即法身,可對忍衣,煩惱道即般若,可對空座,業道即解脫,解脫故利生,對慈悲室,余九例然。
          疏法者,軌則者,前文釋五種也,故今云法也。
          疏皆以妙法為師者,謂受持等五法,一一皆是開權之法,故云妙法也。
          疏法師寶塔至福重者,一約現未,二約自行化他因果,以勸流通,故云深重也。
          唯有退沒一分者,今家約遠而論近門,可是接退流通,余約近等二門及以夢入銅輪等,并是始行修觀自益之相,何必皆是退耶?故不依古也。
          疏見聲聞畏憚者,如持品初,爾時眾中五百羅漢及八千人,乃至此娑婆國中人多蔽惡,故云畏憚。
          被眾擯棄者,若不依四行,入濁弘經涉于聲色,為他擯棄,如持品末偈,即其事也。
          疏初因藥王至得福之人者,應云:佛世弟子為二,初經家敘出所因人,次佛世下正示佛世弟子之相。
          然曉其經旨者,意云:只曉得跡門開權顯實,本門開近顯遠,久近雖殊,不出權實不二之法,故玄文序云:文心莫過本跡如此緣者,與始末不殊也。
          當得同者,聞一句一偈之人,咸皆與記,雖無劫國之別,與記四大弟子未來當得作佛,道理必同。
          容用別時意趣者,雖云容用,今經圓乘種強,是故稱嘆,及以與記等,不可全同余經別時意趣。
          內觀具足者,謂外加法雨則讀誦妙經,內加觀行,即是位位十法,故知始從初品,終至妙覺,十法究竟轉名十大,具如止觀第五以去至第七廣明也。
          疏見實三昧經者,是大乘經彼至兼帶,故不及今經遍開顯耳。
          疏我有四句所謂諦者,如金剛疏引云:一名顯理周圓偈,但舉一字,詮義無缺者,名為顯理周圓也,二集法滿足偈,通舉一部等皆名集法滿足也,彼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為一四句偈也。
          大師誦經觀法者,別有一少卷誦經觀法,流行于世,其文雖略,十乘觀法具足觀誦經心性,文字聽眾具百界三千為假,能誦所誦體不可得為空,無非法界為中。
          指一心法名為一念者,即指心性實相之體,名為一念也。
          疏事理者,雙照則權實俱立稱之為事,雙亡則權實寂然稱之為理,亡時即照,照時則亡,不二而二,而二不二,故曰圓融。
          望于余心者,亦不出余九界心也。
          亦名小解多聞者,但是翻倒上句,謂解一義應一切能詮。
          音樂如前者,如第四卷末引阿含經也。
          經是大菩薩者,圓菩薩也,望偏為大矣。
          愿兼于業者,今弘經之人業兼于愿,故云舍于清凈土,而生此國也。
          疏但豎得其意者,但能解權解實,對不能為他廣說,故名豎也,圓鏡云:今謂此人出處有異竊為一人,是所化少,唯說一句是所說法少,于大眾中是所化人多,廣為人說是所說法多,約能廣略分為上下,不是法師為勝劣,可尋經自因見意經說佛在世明上品法師,愍眾生故生于惡世,廣演此經即接,次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后,能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明知只是佛在世上品為他竊說,非謂有慧無聞,不能處眾與他廣說為下品也,經明滅后自分上下,何得佛世釋,故今不用。
          四法師者,彼評第二法師,偈云:廣學多聞智慧,訥口拙言無巧,便不能顯發法寶藏,譬如無雷而小雨,偈意聞慧譬雨。
          反論至理者,反以莊儒仁義自然,齊于法界常住,故云反也。
          經以不善心等者,以三業俱罵,而經一劫,若以一惡言去只一口業,而以經時極,但其罪甚多也。
          疏豈能障礙者,若毀持經人,則障他菩提之路,若毀于佛,則不能障礙佛菩提,何以故,佛菩提以滿故。
          疏修非權非實法身體者,當冥至理義如在背,當照權實義如在肩,故云修非權等也。
          須廢事釋者,若無理觀不稱此經開顯權實,以世人散心多,故須簡事專存于理也。
          經舍于清凈土者,此上品師位在內凡,下品師位在外凡。
          疏亦格量嘆者,謂己今當最為第一也。
          疏已得會同者,故人意云:由法華已會同竟,是故涅槃易得會同也。
          疏會三之始歸一之初者,但是綺文互說其義一矣,古人又名涅槃為會三之始如后破。
          疏大品已上漸頓者,頓謂華嚴,漸即鹿苑等三味須簡,漸中有頓,頓中有漸,于諸部中,借使不信于大,小亦易信。
          疏論人則師弟本跡者,跡門以大通佛所第十六王子為本,今日說法華前十四品為跡,諸聲聞等于彼初發大心為弟子本,于今有住聲聞地者等為跡,本門亦爾,師弟皆論久成故也。
          嘉祥猶然者,彼云法華前教為已說,法華經為今說,涅槃之流為當說,三說之中法華最為難信難解,所以者何?法華之前大小分流其言易解,法華已后三一已會,亦非難解,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會三之始歸一之初,乖于昔執,故成難信難解,猶然者,嘉祥稟大師之教尚然,況于近代耶?
          具足四法者,謂佛法僧戒四也。
          若不爾者者,須如前荷負中,約理觀釋不可從事而說,故云于理何益也?疏又信力修畢竟空下約三法以釋,初從又信下先說意,次從此人下正對三法信力對忍衣愿力解脫善力,般若合此三德以為自行,而為機感,故云權實也。
          疏法輪正體者,此法華經總為前經法輪之體,方名正中。
          疏大涅槃窟者,窟只是秘藏,即所依也。
          具如止觀者,彼約十二因緣束為三德,作大車觀,具用今經下文四法,生處得道即法身德,轉于法輪即般若德,入于涅槃即解脫德,三德秘藏佛住其終,即是塔義,故云此經是法身生處等。
          八相者,初從兜率天下生,二詑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向以人為魚[少/兔]者,指前長行偈頌,約人嘆經功深,喻之魚[少/兔],記中引彼文,由欠二文結句,前文云故曰不論供養佛也,結后句云,故曰不須復安舍利。
          與舍利等妙者,明此長行偈頌約法以嘆處,只與丈六舍利等妙,故今破之,令同小教,何名妙耶?
          巧拙二度者,大論云:聲聞化人苦行頭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禪觀苦而行道名為拙度,菩薩化人觀諸法實相無縛無解,心得清凈,名為巧度,斷釋如記。
          經皆近者,上聲呼去聲前通不及于上也。
          疏安樂行中名為近處者,彼經云:安住一相是名近處,一相即是實相也,今文明佛知見處為體,體是理,故引用也。
          約真之緣了者,以住前依真如修,故云約也。
          即真之緣了者,初住一分緣了開發當體即是,故云即也,又是全性為修,故名即也。
          與前小異者,此正消文與前諸文稍別也。
          疏初觀實相名因者,通于二義,發心為因,初住為因。
          疏觀竟名果者,通于分果及極果也。
          經云:譬如有人渴乏須水者,生死八苦煩惱災煎如渴乏,發心悕果如須水。
          初家棄初及三者,棄華嚴及方等,故此從今家立五時次第以破也。
          疏未能如聞而解者,意云:雖復誦持未得聞第一,而為未聞。
          疏能解為至泥者,具約三慧方名至泥。
          理不全爾者,應知三乘是所開,故須對權以明干濕等,悉須開顯如何純約法華以判,但云三乘于一乘難信,由如高厚故未可也。
          皆有小失者,不云華嚴及鹿苑般若,復不云法華即清水,但云如泥,故成失也,如前判中闕二闕三等是。
          今師二義者,約觀教皆約教味以判故也。
          三教為粗者,以法華為泥水,即相待意也。
          須臾唯約法華中圓釋者,即絕待義也,應知前三師相待不成,何者,法華體遍唯一妙乘對昔未說,故昔為粗,古人但是相對以說,故相待不成也,注家唯約法華絕待不顯,何者,不開前三即是圓妙,故絕無體絕不成絕也。
          教雖已轉者,卻明般若中意,彼教雖融人行未妙,故今法華開彼人行,汝等所行及皆吾子為是義,故須第五味遠近二釋,良由此也,五品位修觀為遠,六根為近也。
          亦應具問遠近二意者,此述上問,但問于近也。
          大旨同前者,同前答云未開權,求佛人未決等。
          疏夫般若實慧方便者,實慧是實,方便是權,故云二慧也。
          新發心菩薩者,鈍根菩薩初心與二乘同學無生,具煩惱,故名病人也。
          疏雨健扶者,用前同體二慧密而開之,令至極果菩提,取佛意說,故云扶也。
          經聞解者,此二字屬聞思修可見。
          依前以為二釋者,如前譬中約觀約教二釋也。
          經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者,開權教菩薩入于真實,即是成就也。
          開義不成者,凡言開者,點權即是方名真實,如何廢除以釋開顯,若爾今亦云廢與彼何殊?答今家意者,開已即廢,時無異途,權稱永絕,名之為廢,不同光宅以除釋廢也。
          開二種之方便者,只是開顯二乘也。
          令開義善成者,他意將為開義,巧成不意且成會二,不免違經之過。
          疏八萬煥然者,大小八萬具足,故云煥然矣,薩婆多論云:佛一座說法為一藏,如是至八萬名八萬藏,有云:且舉大數,具足應云八萬四千也。
          未有所通者,只觀俗法得俗諦三昧,未通于中,故云也。
          算砂者,彼經云:善財南行至名聞國,于自在主知識所得,算砂法門,自在主言:我已先于文殊師利童子所,得此法門,常與十千童子在河渚上,而共圍繞聚砂為戲,因此得知一切法等,婆陀羅于城門臥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余無量大眾圍繞說大海法,方便開示佛功德海,乃至語善財言:善男子,我以好船諸商人眾行安穩道,復為說法令其歡喜,引至寶洲與諸珍寶,咸使充足,然后將欲還閻浮提,若有眾生得見我身,聞我法者,令其永不悕生死海,必得入一切智海,此并別教恒沙法門,故引證成方便當體門也。
          疏昔不言三是方便者,即當體為門也,今說三是方便者,即能通門也。真實亦爾。
          然但說三為方便者,意云:若說三是方便,則是開權,故論云:一是真實也。
          如赦體遍元者,喻當體虛通是門。
          罪無不釋者,喻能通方便歸實為門也。
          疏言非三則方便之門得開者,會三為一,故曰非三,方便之門,即一實也,語三三唯一,斯乃點示三之本性,故云可示,意泛泛隱也。
          第三準例者,應云:如三一為二,非三非一為不二,二不二為非二非不二之門,由達二不二,通至雙非,即以二不二為雙非門,由雙非故起于二不二,故非二非不二為二不二門也。
          但定三通一句者,闕于一通三句也。
          次半者,以委破前方便為實作門,意未破實為方便作門,以易破故云不能也。
          更立二句者,章安前以方便為實作門,及實為方便作門竟,從問方便真實下,更立二句,并前為四句,以立今義,故云得作,余二句不也。
          后之二句理無別趣者,以方便名趣方便義,實名義亦爾故也。
          三如名下次引例者,只如名之言,即是引例也。
          先示非者,良由三不能相顯,故從破此病下,明今昔互相顯相即也。
          言三一既不相異者,判其三一本來相即,故云不異,因緣之義下結也,應知開昔一外之三,即是今經同體之權,故成以三顯三也,次以因緣三下自約今經修性相顯,即是依教而修,由修照理故得更互相顯發也。
          為一施三之一三者,約佛意說也。
          何者已開者列諸門者,論知從實立名者,不論更開,若從權立者,并須開之,仍須體即開無異途,方名開相也。
          具如隨文解釋者者,如今家隨一部文釋門義是。
          亦應破之者,今正明方便須開,但列諸門,故成不當,余亦準此。
          豈得云為實作門者,然今正明權教智,如何以同體之智為實作門釋也。
          疏法華論同者,論云:以阿含言教為門,此釋亦未全當,今家約行約理,俱得為門也。
          不專在教者,上文云:今取理為教所詮,即是理教共為門也。
          但云從限域出者,破云:限域為大乘、為小乘、為是理、為是教等。
          破亦同前者,同限域也。
          并不相應者,與前三車在門外及父在門外立二文大同,破云此二文所喻永別,如何得同也。
          從初說故有門非門者,謂約施權及所開邊,有于三乘五乘及資生等,今皆真實豈更名門。
          疏昔說二為方便者,約漸三觀,瓔珞經云:因是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觀,即其文也。
          無非通途者,只是無通入一實也。
          疏藥王若有菩薩下簡非者,非類在昔,于今定無,不信之眾,故云也。
          疏身座冥稱者,夫解脫者,謂內智冥境,外則和光利物名為解脫。
          經雖在異國者,或寂光或實報或方便土為異國也。
          經欲舍諸懈怠者,專依今經三德秘密藏衣座室三,方能舍于偏小懈怠也。
          經念佛故應忍者,衣座室是三佛也。
          經清凈光明身者,即法身也。
          經若人具是德者,具衣座室三也。
          疏八部下(云云)者,應廣明在在處處有弘法之處,所聽之眾若權若實皆圣所遣,如高僧傳中有冥告云:一切如法講處自人頭向上并是冥力。
            釋見寶塔品
         
          翻名有無者,謂有舍利無舍利等不同也,僧祇律云:無舍利名支提,有舍利名塔。
          說菩薩因果者,意云:彼經中雖說普賢融門因圓果滿,亦只是明菩薩因果與遮那等,不說遮那遠因果矣。
          道非存亡古今一揆者,道謂多寶釋迦所證之道,二體無二,故云一揆,揆則也,謂釋迦道非存以現佛入古佛塔,故多寶道非亡,雖久滅度,今出證經,故云非存亡也。
          交莚接影者,意云:分身是釋迦儔輩召集使莚相次,而身相接者,密顯釋迦遠壽,令知丈六非生也。
          實道不生者,意明今古同證一顯實之道,故以入塔表之。
          乃顯舍那非成者,謂今集分身召地涌,本為顯壽量而非生故也。
          約譬類者,圓鏡云:塔是所見,大眾是能見,此事為是根見?為是識見?為是塔色發眼使見?若根見者,根無知故,若色發者,色不見知故,若識見者,識無見故,二一既無見,和合亦無見,如一砂無油和合既有見,一一亦有見,如一麻有油多亦有油,又為到故見不到故見,若到故見之見水眼應濕,見火眼應燒,以眼到故,又若到故見,則眼去,眼去故,面上應無眼,眼既不無,明知不到,若不到而能見者,是亦不然,若眼不到塔而能見塔,如斧不到柴而能破柴,如鹽不到則咸火不到,燒杖不到痛雖有此破更無決斷。
          若無通見者,謂有通識也,若無通途之見,名無通識之人,意今消經須與觀行有別,若不甄簡,二途不分。
          有人問者,圓鏡云:分身數多寶塔唯一答,法華論云:存略故,存謂多身,略謂一塔也。
          寶塔不多者,如經云:我滅度后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也。
          合多寶愿者,如經云: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乃至盡還集一處等。
          故今經文如四支征者,神力品若經卷所住之處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即如觀經佛三種身從此經生,諸佛于此得三菩提,諸佛于此轉于法輪,諸佛于此而般涅槃,故云如四支征。
          疏薩云分陀利者,武兵道亮云:更有薩云分陀利本既存于世,乃成三存,如提婆達多中引薩云分陀利者,古譯法華仍存,梵名薩云此言妙法,分陀利此言蓮華。
          疏此塔正為證前等者,非但破于他師謬解得對治名,又證前故破于執跡之疑,起后故破于迷本之疑,故屬對治。
          尚非應身者,謂多寶但是化身證經,若是應身須具八相成道,所以只可表于法身,非即是法身,故云必不可也。
          疏未盡其體者,經從所表不從理具,正明多寶以表法身,及具三身不得云只是法身,以現塔處處證經故。
          能表三中各三者,一身各具三身,故云不一也。
          所表三中皆一者,三佛各表一德,故云皆一德,雖有三而體是一,故不異也。
          共成此故不異者,共成釋迦化道開三顯一及以起后故。
          明示四相者,謂四悉也。
          在空以表二意者,塔閉以表證前,開塔以表起后也。
          所非必多者,八非并是所非,中道實相為能非也。
          疏分座共坐示不生者,示釋迦不生也,何者?若是于生不應坐滅佛之座。
          疏入塔示不常者,示常釋迦不應入古佛塔也。
          疏現塔示不斷者,仍于現塔,故云示不斷,分身示不一可解。
          疏全身示不異者,多寶全身不散故也。
          疏讓座示不來者,雖來而讓座以示不來。
          疏示不出者,定出不應入塔坐,出只是去耳,又以生同滅,故示不出,故止觀中引論釋相大略同此,故不重引。
          疏八不顯然者,能表之事既且顯然,所表之法必實。
          以現未師弟等者,現未師弟是法師前長行意,因果等是后長行意。
          引達多往等者,達多往日弘經釋迦獲益,今日釋迦弘經授達多天王佛記也。
          未關地涌者,圓鏡云:將明遠壽之果,故先辯遠壽之因,則四行是也。
          種智前已具釋者,如前諸文釋也。
          妙法之言一分通智者,以妙法不出境智,既云真實,能所咸然,故知約能觀邊,與般若無二,又妙法則三德具足,以般若德與智體同,故云一分通智。
          對跡明本者,只是對此跡門,以明于是本門故也。
          略舉經題者下,經云: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于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
          以此起彼者,謂壽量品也。
          如明起由者,如先明所起之由下文是。
          盤桓經思者,謂每于觀心之文皆經游心思,使觀道相應矣。
          疏如塔來證經者,塔如境,經如觀,智即是境發智,故云來也,經五千欄楯下,圓鏡云:列莊嚴文中七科法門,初總持門,欄楯有防遮之力,故表總持陀羅尼有遮三惑防二死因果之力,有持因中萬行萬善,果中萬德之力,故云總持,龕室下明三昧門,無數幢下明神通門,垂寶下明四接門,寶鈴下明四辯門,四辯八音詮辯無量,四面下明四弘門,其諸幡下明無量心門,釋相可知。
          疏幢幡是神通者,依于不動而動,動而不動也。
          疏而且遍者,內充而外遍也。
          疏如前高廣義者,此是高家之大,故用高釋廣也。
          疏中觀橫豎平等者,只是不耳。
          疏一如法相者,如法相解內稱理,解方有于說。
          攬因成果者,謂佛修戒定慧圣行時,亦無別法,但以大涅槃心導于二乘等法,至初地時,攬于因行而成果德,名圣行滿。爾時后轉名○行慈悲喜三心滿住一子地,舍心滿住空平等地,若于圓人入于初住等,廣如彼釋。
          無說欲辭者,經中但云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即是欲辭更無別辭。
          破大憍慢者,破諸住權教,自謂為極慢也。
          疏華嚴亦說等者,如前明字等語等法等已引,即是其相。
          大品亦云千佛者,彼經無作品中釋提桓因難問須菩提般若義,爾時四天王及釋梵諸王,乃至諸凈居天佛神力,故悉見東方千佛說法,亦如是名字說如是般若波羅蜜,諸比丘皆字須菩提,難問者皆字釋提桓因,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爾。
          疏卻障機動者,若表前者,權障已卻大機已動意,若起后者,表執近之情將卻,須遠之機將動也。
          問凡云本跡至劣者,恐人悟解見下壽量釋迦顯本竟,依舊猶見丈六之身,猶謂釋迦不及華嚴舍那,此將舍那亦問釋迦本也。
          自望本時遮那者,將華嚴舍那自望彼遮那,但是體用本跡也。
          望跡成妙者,釋迦開已望舍那跡,釋迦成妙也。
          跡妙猶粗者,意云:舍那雖即巍巍堂堂不顯久本,望于釋迦任運成粗也。
          本門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彼判云跡中若待粗妙,若開粗妙不異本妙,而言始得,始得為粗本中先成,若粗若妙,若開粗妙亦不異跡妙,而是先得,先得稱妙。又云:不以廣狹及權實而判粗妙,但以久近而判本跡粗妙。
          經我為聽是經故者,為獎勸諸菩薩,多寶豈用聽經耶?
          經廣說妙法者,勸弘通時,亦如今佛三周說法等,故云廣說也。
          二萬在持品之首者,亦應云:如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今但略指二萬也。
          疏初有三行半頌多寶滅度者,上長行有六,今但略頌第六佛答,上佛答又三,今亦略,今偈中加入滅久近誡勸持眾及聽法難遇等。
          經雖久滅度者,意云:雖滅而實不滅,故云雖也。
          經以難遇故者,多寶何故處處聽法,以法華經開權顯實,開近顯遠,難值遇故。
          經各舍妙土等者,諸分身一佛只各赍一侍者,余皆舍矣。
          經眾生蒙薰者,時眾蒙光及香薰也。
          經以是方便者,分身遠集,以為流通方便,故云令法即是久住也。
          經而師子吼者,頌上多寶贊言善哉善哉,皆是真實決定不虛也。
          疏供養三佛等者,親供養自身三佛,則見三佛及聞三佛教也。
          疏初一行誡勸者,經云:諸善男子各諦思惟誡也,此為難事下二句勸也,經諸余經典下正舉難勸持文為六,初明說經難,大力諸天二乘菩薩擲山動地,豈得言難,具傳說經,此為難也,諸余經典者,別則唯指三藏為余,通則三教皆名余也。假使有人下明書持難,空無像不可執捉,假令把得亦不為難,如無垢稱接取妙喜不以為難,凡夫書持實為難也,若以大地下三明暫讀難,假使劫燒下四明說法難,若持八萬下五明聽受難。
          引俱舍等者,俱舍唯少,報恩兩兼,并是易持,對辯難也。
          十二通大小者,解九本通大小,但廣問記故名不至,至不至者,大涅槃何義,故至永斷貪欲嗔恚愚癡,不謗方等,不作闡提五逆等,故何因緣記三云唯在大,今約小理即是方廣,如成論中以空為實自唱善哉,即無問自說也,如阿含經中授記彌勒,即授記經也,但小乘灰斷無真常理,說必假緣,非天鼓任鳴記作佛少云無授記等,玄文廣說是故指之,若人說法下六明奉持難。
          經我為佛道者,若約自行應云為,若約化他應云我為佛道為訓作,作佛道以流通也。
          經行頭陀者者,此經既已以圓詮三德,故用衣食處三表于三德,為持經人所依,斗藪三惑是真行頭陀人也。
          疏賢劫者,劫有千佛,謂之為賢,而具五濁八苦,又稱恐畏也。
            釋提婆品
         
          逆順定故者,前三教破逆會真,故云定也。
          同于如來者,此經尚為如來師,何況同耶?
          全似什公文體者,只是真諦重譯達多品文,言體勢與妙經前后文體全同,驗知此是先有也。
          百論之流者,百論梵文有二十品,此土但傳十品,后十品與此無緣故,故略不傳此土。
          大康元年者,西晉惠帝時也,草堂寺在長安矣。
          昏圣相扣衛者,謂佛在靈山時說一乘,先且放光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爾時十方六道眾生盡得相見,以表至道靈通,先擁無滯大眾,既睹嘉瑞皆同不測所由,彌勒緣眾生有機推請文殊為決,斯乃四眾為昏,文殊為圣。
          涉教歸真者,謂方便品三歸于真,即開示悟入是也。
          興類潛彰者,謂比興也,以長者比如來,引經大富長者,即是如來,乃以火宅喻三界,三車喻三乘,潛者陰也,借喻也。彰者,顯也,謂顯幽玄之理也。
          述窮道昔者,謂昔迷流道背曩緣,于彼轉四生,受于人天二乘,大乘解廣稱為巨富,棄大學小為窮子,今述昔迷,故云通昔也。
          彰因進悟者,謂于大通佛所,得記為因,爾來無量何不進悟,此城非實,即是彰因,寶所在近是進悟也。
          贊揚行理者,謂如來通法為事,若人善寶所在近亦即修行此經,即是如來使命名行如來事,則如來廣贊理行之人也。
        上一篇:法華天臺文句輔正記(輔妙樂記)09
        下一篇:法華天臺文句輔正記(輔妙樂記)07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eeuss在线兵区免费观看| 亚裔玉videoshd和黑人| 欧美成人亚洲欧美成人|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亚洲免费一级片| 日本免费色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洲| 日本阿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晚上差差差软件下载|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岳| 五月婷婷伊人网| 黄a大片av永久免费| 日本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大ji巴c死你h|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 五月婷婷六月天| 日本亚洲黄色片|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a一级日本特黄aaa大片|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看视频| 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日本人六九视频jⅰzzz|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极品在线观看洋子| 欧美jizzhd精品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