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法華專欄>>法華三大部讀教記01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01
        2007年05月22日09:27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965 字體: 繁體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01
         
            天臺沙門 法照
         
          時教說
          時教者,圣人之所以開后學也。眾生無始背覺合塵,吾佛哀而拯之,甚閑而不亂,故寢大施小,彈斥淘汰,終歸開顯,而能事畢矣。夫逗機設教莫越乎化儀,詮理化物莫越乎化法,化法所詮莫越乎真中二理,真中二理莫越乎如來藏心,此理此心,一而二,二而一也。去佛既遠不有智者,正出世之經,為人道立教,則光明種子或幾乎息矣。舍時教,無以傳圣人心,學者當自時教始。
          五章議
          夫兩種五章,皆果佛之法,約教則約如來設教被機之相,約行則約佛自行所得之法,不作此解,何分在纏能詮之名哉!然則明佛自行所得之法,意令學者聞名識體,依體明宗,宗成有用,起教分別,亦若是而已矣。是則初心之人,便得果佛五章作自己受用,而佛世尊只先得我之五章者也。問簽(五、十六)言體宗用足者,境體也。行宗也。智用也。又云:境即是體是法身,智行是宗是用,何耶?曰:境智行三對體宗用,則宗對般若是智,妙用對解脫是行,妙取三德義便故。若宗是因果以對行妙,行始為因,行終為果,亦便也。用是智用化物必智導含識,對智妙亦便,故知各從其義耳。問凡釋首題須立五章,何故戒疏但三涅槃二十五耶?曰:菩薩戒經既行部外,又非一經之總目,乃是什師誦出一品二卷中偏節戒法一卷,別行于世,稱菩薩戒經。若一經之目,應云:梵網。若一品之目,應云:心地。經品之目須論五章,戒本別行節者私安故不用也。若涅槃者,以順經文說,三一圓融,一攝一切,故也。如經云: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以此而知只是依經文圓詮三德,故立二十五章。雖諸經義具而無顯文,故不立也。
          經體論
          法華經體唯一實相,蓋大雄氏自行究盡化他開顯之法,點世相為常住,即妄念以成真,不順迷情,獨取悟理,實一部之指歸,眾義之都會也。然一實相無空假中之異,故妙玄通釋標體,則曰正指實相,別釋顯體則曰即一實相印,推原經文則曰諸法實相也。唯佛究盡法體本融,依正色心莫不全是,但此體上具德而有三名,當處絕待之謂中,當處立法之謂假,當處亡泯之謂空,故引壽量非如非異雙照如異,與二論四句皆顯三諦,經曰:如是相等,三轉讀之,即三諦也。記主云:當知如是相等即是轉釋諸法實相。又此三諦以圓融,故互具成九,故釋簽簡曰空假即中,中為經體,中即空假,亦指于中。夫即一而論三,圓具而成九,故雖作圓具九三說,只可作一實相著,是知三法乃是體上之具德九法,又是三法之圓融皆轉釋一實相之義,且非正顯經體,正顯經體只一實相云爾。又應須知就經體言一切諸法,此體收盡,而此體外更無一法,若有一法在此體外,名魔事也。妙經玄簽經體之意備求其說,惟四明尊者得之,言經體則曰心路絕處如彼圓伊當上一點,絕思絕議非用非宗也。言體德則曰,而其性融一不定一,如伊一點點不孤然,故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也。言互具則曰彼之四句不出三諦,以圓融故,三諦各三也。若全此一實相經體而起經宗,或起經用,但名體宗用三義成合矣。若全體禮、體底、體達而起宗本宗要宗助,或起本用當用自在用,義成離矣。又何起修離合之辨哉!余故曰經體明即具法相論離合。
         
            讀教記卷第一
         
            天臺沙門 法照
         
          妙玄一
          普門子序
          普門子序,私科為三,初四教下嘆教在人,二惟三下傳弘著述,三普下謙己記時著述。又二初廣敘傳弘,二間者下的美著述。又二初著述之艱,二且法下簽訪之美。
          章疏題
          凈名玄(一)此經理致深遠,言旨淵玄,若但依文帖釋,恐止事數而已,一教宗極終自難量,猶須略忖幽微,顯不思議旨趣,今輒于文前撰五重玄義。
          簽(一、二)玄悟法華圓意者,五義釋經統收五味,故名為玄妙記(八、廿九)略舉經題,玄收一部。
          妙宗(上、二)五重玄義本是經中所詮觀法,大師預取解釋經題。
          別行玄記(上、一)言玄義者,能釋之義門也。玄者幽微難見之稱,義者深有所以也。斯蓋大師以三昧力徹法性際,深見今品人法之意也。應知名等五義,皆悉幽微七方便人智莫能見。
          光明句記(二、二十)玄義者,文選云:睿哲玄覽。注云:玄通也。謂離文通示其義,故曰玄義。
          玄之一字,四明妙宗別行記約所釋,得名與凈名玄同,光明記約能釋,得名與荊溪合,然準妙宗之文,則覽所釋為能釋也。文句二字當亦然,故妙樂云:文謂文字,一部始終,句謂句逗,義通長短,則一部文字始終句逗指經明矣。光明記踵此說,但就能釋而言謙辭耳。問:諸部題名曰玄義,曰文句,曰疏者,何曰?精微云:疏是通名,玄句是別目,如妙玄文句等從別單題,若凈名玄疏別行義疏等,乃通別雙題,或單從通名,則觀經疏等是也。
          指歸鈔(一、一)云一家言教解題與釋文各部者,則名有玄義文句之異,其合為一部者,則總題曰疏,如凈名疏、觀經疏之例也(文)。涅槃稱疏,此乃新意,非舊題名。問:法華疏題名文句與教體三假文身句身同異,云何北峰師曰體相是同,用與少異,同稱文句,屬三假中二體相同也。故妙樂釋文句二字,牒唯識文,而例同之,用與異者,此是題名,彼是教體,一不同也。題屬一經,彼通諸教,二不同也。題就色立教,體通聲,三不同也。問妙樂云:此亦不論色行等體,亦之一字對何下文耶?曰:唯識云文即是字句詮差別,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是色行蘊攝,今題云文句非但不可,唯識一實三假,亦不同于俱舍攝色行體也。編次玄句疏于后:法華玄意。法華文句。觀經疏。光明玄義。光明文句。
          解題 觀音玄義,釋文 觀音義疏,題文 衍請觀音疏、凈名玄義、凈名疏。涅槃玄、涅槃疏、菩薩戒疏。
          光明記(一、一)文句者,文即經文,句謂章句,亦句逗也。即以章句節其經文,令其詮旨,各有分齊,故荊溪云:以由釋題大義委悉,故至經文,但粗分章段,題云文句,良由于此,然立此二字,蓋謙辭耳。若觀經大義非少。
          新記云:文句二字是經文經句,大師消文節句,攬所釋為能釋。
          玄文四序
          北峰曰:玄文四序,一總序,既是章安私記緣起理合居初,二序王大師將釋五重玄義,先以一序序經首題,王起眾文之始,三私序王大師雖序經始末且從其義,章安從說,故復重釋,四玄文本序,正序玄文,此四序安布次第也。竊詳章安總序與私序王,則大師說玄時未有也。大師將說五重玄義,先覽五義,別為序王,以釋經名,令知經名通冠本跡。次作本序,正序玄文,章安私序乃因大師序王,但序經題義含五章,未明經文,亦具五章,故重作私序而釋成之。惟總序緣起乃最后作也。問:別行經序為是談玄之序?為是別時講經之序?若云經序,何云正序玄文?若云序玄,何云別行經序?曰:荊溪兩云正序玄文,的是玄序而名經序者,對玄文本序得名也。荊溪因見玄文自有本序,又見章安釋云:蓋序王者,序經玄意,故科此別釋經名為別行經序,行訓作也。問序王與本序顯釋五章之名,荊溪何云似,但釋名而已。曰:記主見大師于經字前著蕩化等語,故知似,但釋名爾,卻科蕩化為探取經旨。舊云:別行與本序,則能釋所釋異,一章五章異。
          玄句聽次
          玄序云:昔于建業始聽經文,次在江陵奉蒙玄義。
          妙樂(一)江陵稟受玄旨,建業方聽經文。
          妙樂引證一遍記難,如玄序云云,語雖倒置,事則無殊,蓋作文法也。近人以方訓始,草庵謂之文誤者非。
          甘露門
          玄(一、一)知甘露門之在茲。
          簽(一、三)實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藥,今釋妙法能通實相,故名為門。
          句(一、二)今明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
          記(一、九)則甘露門開者,則言乃表唯聲益,故實相為甘露,諸教為其門,門無開閉,理非通塞,此土入者,不假余塵,由之通理,故曰門開。
          問簽文云:妙法為能通門,妙樂何云諸教為其門耶?曰妙樂因釋此土聲教入道,故云諸教為門,簽文釋經首題,故云妙法為門,要知開顯諸教即妙法也。
          待絕二妙
          玄(一、一)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
          簽(一、三)初釋妙者,但舉一不思議,則已簡于可思議也。彼止觀為成觀,故乃以相待為可思議粗,唯一絕待為不思議妙,今則不爾。圓中約時待絕俱妙,余味約部,或妙或粗,若前三教時之與部一向為粗,至法華被開,方稱為妙,止觀相待義似于別,故判為粗,今此妙名兼于本跡,彼文妙觀獨在于圓,雖異而同,細尋可了,下文廣釋,不俟多云。
          輔行(三上、二)今法華唯具二妙,所謂待絕,所言待者,唯有待粗成妙,更無待妙成粗,若以跡望本亦可互形,若以部望部,一向唯妙,今約法華跡理,復置互形,所以玄文待絕俱稱為妙,故以部教相望,復有橫豎,望前四時名為豎待,圓望三教名為橫待,此文既依法華經意,而釋名等大概準彼相待是粗義,當待粗論妙,絕待是妙義,當開粗論妙,此二亦名廢粗開粗,故法華中唯論二妙,更為非待非絕之名,彼為判教故待之,與絕同稱為妙,今此相待則判為粗,唯明絕觀無部可待,則無豎待,無教可望名無橫待,故唯一絕以為能詮,雖立相待以顯,絕待尚無于絕,何待之有?
          玄(二、十二)若破粗顯妙即用上相待妙,若開粗顯妙即用上絕待妙。
          玄(二、九)一相待、二絕待,此經唯論二妙,更無非絕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絕何惑、顯何理,故不更論也。
          簽(二、卅一)既云此經,當知妙題兼此二義,故使今釋諸妙以二冠初,故跡門十妙,一一妙中,開多科目,無不二釋。言更無非待非絕等者,理性實是非待非絕,只向待絕約理,論二不同,雙非二邊更有中道之理,恐有人疑,應更別有雙非絕待之理,故便釋云:文理俱無此待,絕理已破無明,已顯中道,故知雙非,無復所顯,故云破何惑等。
          玄(二、九)今待粗妙者,待半字為粗,明滿字為妙,亦是常、無常、大小,相待為粗妙也。凈名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即是明滿字也。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于滿也。般若云:于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亦是對鹿苑為第一,待般若為第二也。涅槃云:昔于波羅柰初轉法輪,今于尸城復轉法輪,眾經皆共以鹿苑為半為小為粗待,此明滿大妙,其義是同。今法華明昔于波羅柰轉四諦法輪五眾之生滅,今復轉最妙無上之法輪,此亦待鹿苑為粗,法華為妙,妙義皆同,待粗亦等,文義在此也(云云)。二絕待明妙者為四,一隨情三假法起,若入真諦,待對即絕,故身子云: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此三藏經中絕待意也。二若隨理三假一切世間皆如幻化即事,而真無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為不真耶?望彼三藏絕還不絕即事,而真乃是絕待,此通教絕待也。三別教若起望即真之絕還是世諦,何者?非大涅槃猶是生死世諦絕還有待,若入別教中道待則絕矣。四圓教若起說無分別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清凈,豈更佛法待于佛法如來法界,故出法界外,無復有法可相形比,待誰為粗,形誰得妙,無所可待亦無所絕,不知何名,強言為絕。
          簽(二、卅一)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為滿,故對三藏為半簡之(云云)。所以重敘前諸經者,明今經相待不應對三教文,亦且同諸教所待,故亦指鹿苑而為所待,結中意者,一往以所待之粗對圓為能待之妙(云云)。釋絕待中為七(云云),初文約教顯圓,問:若明絕待,只應但一,何故開四?以四相形與待何別?答:若相待中展轉明妙,前粗猶存,今論絕待絕前諸粗,無可形待。又所以漸明四種絕者,為知圓絕極妙無過前三被,絕圓外無法細消文意,各有深致(云云)。意但且論展轉相望,以明諸絕顯于圓教,無復能絕(云云)。次豈更下明絕待相狀,明法界體一無復形待,待誰為粗等者,明無能待能即是妙法,外無法待誰粗妙,無所可待等者,明無所絕所,即是粗法外無法,故無所絕(云云),不可以相待示,不可以絕待示,待絕俱絕故名滅待滅絕。
          玄(二、十一)用是兩妙,妙上三法,眾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
          簽(二、卅四)次二妙妙上三法者,欲明三妙在于法華,方得稱妙,故須二妙以妙三法,故諸味中雖有圓融全無二妙,三被妙已故三即妙,故上文云此妙即法,此法即妙,故得三法皆具于十,成三十妙,良由于此。問:向釋妙云待絕俱絕方名為絕,今何以言待絕二耶?答前明絕待故須俱絕,今述經意故須雙明,經意雖雙理無異趣,以此俱絕對前稱待,所待未會會方名絕,是故此部得二妙名。
          簽(六、九)又若不論待無以明絕,若明待已即指所待,是于能絕亦絕,方名為絕。
          相待論判,絕待論開,即諸文判粗妙,開粗妙也。相待者,待粗而論妙,能待之義在于法華,絕待者,絕相待之粗妙而論妙,亦絕能待之妙而論妙,亦在法華,舊謂相待是施權義非也。
          蓮華三喻
          玄(一、一)一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文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二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文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三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簽(一、四)妙法不出權實,故蓮以譬實,華以喻權(云云)。若非蓮華無以顯于妙法,故也(云云)。為蓮故華者,約時且寄華嚴頓后,而說頓中之別理實教權且置未論鹿苑施小方等般若,已為開廢而作方便,如此說者,且在于小。若約教者,通前四時三教皆權,二乘唯在法華,菩薩處處得入,而今文引且從引小,小難引故,故寄說之(云云)。次明開者,指實為權,權掩于實,名方便門閉,今指權為實,于權見實,名方便門開(云云)。第三廢者,舍是廢之別名,開已俱實無權可論,義當于廢,權轉為實所廢體亡(云云)。若爾開廢何別?答:約法乃開時即廢,約喻必義須先開,若爾法喻差違何成喻法?答:據理似與喻有違,據事似先開后廢,如先示方便即是真實,既識實已,永不用權,若約理者,開廢俱時,開時已廢,故也。
          玄(一、四)為蓮故華,華實具足,可喻即實而權,又華開蓮現,可喻即權而實,又華落蓮成、蓮成亦落,可喻非權非實。
          簽(一、十二)華實具足等者,為蓮故華,華掩于實,為實施權,實在權內,體復不異,故云:即實而權,機熟須開,開彼能覆,情怖近果,名之為覆,[裙-君+石]彼近謂,名之為開,開何所開,即彼能覆。又華落蓮成等者,華落譬非權,蓮落譬非實,開已即廢,時無異途,開教行人理,同一理故,故實立已同冥三德,故知三德不當權實。
          玄(七、六)復次為十妙,故開出十粗,如為蓮故華,意在于蓮(云云)。又華開蓮現譬開十粗,顯十妙則無復十粗,唯一大事不可思議境界乃至利益。
          玄(五、十六)昔權蘊實如華含蓮,開權顯實如華開蓮現,離此華已無別更蓮,離此粗已無別更妙,何須破粗往妙,但開權位即顯妙位也。
          玄(一、十一)問華以喻權,權是小乘之法,則不應破于草庵,草庵既破,何得以華喻權?答小乘是化佗之權,是故須破,今明自行之權,故以華喻耳。
          簽(一、廿九)答小乘是化佗,乃至喻耳者,且約初說小隔于大,是故云破以大破之,故云須破。自行即是體內之權,故以華喻。然化佗之權據佛本意,并屬自行,又初約施權,故屬化佗,今論開權,故屬自行,施開被緣,其理不二。
          北峰曰:蓮華喻法約佛意,說以喻一代施化之意,如來為實施權意在于實,如為蓮故華,華本含蓮,正喻同體,但眾生權中,有實華含于蓮,是故開顯令知,據眾生不知則不名蓮華,正是開草華為蓮華,但今蓮華喻佛施化之意,故不論草華也。如玄(七、廿六)一華生,必有于蓮,為蓮而華,蓮不可見,此譬約實明權,意在于實,無能知者,文云:我意難可測,無能發問者(文)既云:意在于實而眾生不知,故須開也。又復須知,雖喻佛意,無非妙法,若從所喻,權法當體,但空但中,不能即實,亦可譬粗,故云:昔本隱實,如華含蓮。又云:為十妙,故開出十粗,如為蓮故華等,即此義也。詳玄簽意,小乘是化佗之權,正如前玄多華一果等,此約在昔當分,喻桃李草華也。今明自行之權,故以蓮華為喻,然化他之權,據佛本意,并屬自行,此據佛意,喻蓮華也。又云:初約施權屬化佗,今論開權屬自行,此又約施權喻草華,開權喻蓮華,是則施權隔實如草華,故須破,開權即實如蓮華,故須顯,今明開權即妙及以佛意,故以蓮華為喻也。
          附法觀
          妙玄(一、三)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
          簽(一、九)觀心者,隨聞一句,攝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修觀。
          妙玄(一、十一)六明觀心者(云云)。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故名心為妙,妙心可軌,稱之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觀,即辨因果是名蓮華。由一心成觀,亦轉教余心,名之為經。
          簽(一、卅一)由一心等者,研一剎那既成觀已,即以此觀復觀后心,后心成觀,所復成能,后后相續,名教余心,經是被下之教,故觀下惑名經。
          四明十義書破立甚精,此乃妙玄一部觀心式樣,十不二門指要鈔,廣此說耳。
          法華教主
          妙玄(一、五)今經體者,體化他之權實即是自行之權實,如垢衣內身實是長者。
          簽(一、十四)初文即是開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為小乘化他權實,今開即是同體權實瓔珞長者。
          此章安師私謂經體開權之文,四明妙宗立法華身是尊特,佛引為誠證的示開權絕待妙,故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開粗即妙,妙外無粗,是故得云瓔珞長者,看解謗書凈覺神智皆不及也。
          華嚴三照
          妙玄(一、六)云何分別(云云)。
          釋簽(一、十六)初文五味者,還約華嚴日照三譬開為五味,問應還取涅槃本文,何以卻取華嚴文耶?非但數不相當,亦恐文意各別。答涅槃五味轉變而只是一乳,華嚴三照不同而只是一日,今演華嚴平地之譬,以對涅槃后之三味,數雖不等,其義宛齊。又涅槃以牛譬佛,乳從牛出,譬佛初說大,乳出已后其味轉變猶成分譬,故此下文義立五味,皆從牛出未若華嚴,日譬于佛,光譬說教,日無緣慈,非出而出,眾機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稟教光,終歸等照,故用兩經,二義相成。
          別行疏(下、十二)降神母胎,即示兩相。
          記(下、十四)問華嚴頓后方施小化,譬如窮子急追不至,徐語方來,前頓后漸其義善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示兩相,答:諸文所論初頓次漸,蓋是化儀施設之語,今此所說大小雙應終歸一乘,方盡鑒機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無大機,念欲息化,諸佛勸諭,方施小乘。次文卻云:無量劫來,贊涅槃法,生死永盡,我常是說,是故思機然后施小,此等之說皆是儀式,不可據此以難今文預鑒群機,原始要終度物之意也。
          句(六、十九)今明勝應應菩薩,即盧舍那尊特身大機所扣者也。劣應應小乘,丈六弊衣小機所扣者也。
          別行疏記(下、十四)彼經預敘一代始終,故立譬云:猶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今家義開平地為三,對于涅槃五種牛味,高山大機能感頓教,日光先照即有次第及不次第見佛性也。若涅槃中,譬從牛出乳,次第五味則對一代五時教味次第相生。
          孤山論衡記云:華嚴有三照之說,涅槃有五味之談,華嚴既居最初,涅槃仍居最后,乃始終之二義也。
          疑者曰:華嚴預敘一代則是預借法華,莫不以法華為所施耶?當知預敘之言,乃是約佛意判釋,所以得云先照等也。不可以化儀為妨。
          梵王見凈
          妙玄(一、六)見有凈穢。
          釋簽(一、十七)見凈如梵王,見穢如身子。
          凈名經(上、七)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凈名疏(三、十二)垂裕記(四、四)有前四種罪障者,界內有為緣集障、界內塵沙障、界外塵沙障、界外無明障,而此四障,障于四凈,故知身子具四種障,身子雖除惡有為集,然由有于凈有為集,不依佛慧,故使于垢不能見凈,是故四凈悉皆不見。
          妙樂(二、廿八)別譯阿含第六廣明諸梵來下,第八、第十一廣明諸天贊佛,諸天若來并同人形,第四云:梵王來禮佛,佛入火光三昧,不能得前因往瞿伽離門喚之,瞿伽離問誰喚?答梵王。又問佛記汝得阿那含耶?答如是。又問阿那含名為不來,汝何以來?梵王言:如是之人不應與語,故知一同人法還有違情,而誡伽離(云云)。既為一代請法輪主,請大則大,請小則小。
          梵王為一代請法之主,故在大則大,在小則小,所以依佛慧見土清凈也。
          不定教
          玄(一、七)雖高山頓說,不動寂場,而游化鹿苑,雖說四諦生滅,而不妨不生不滅,雖為菩薩說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斷,雖五人證果,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當知即頓而漸,即漸而頓。大經云:或時說深,或時說淺,應問即遮,應遮即問,一時一說,一念之中,備有不定,不同舊義,專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顯露不定。
          簽(一、廿一)初文者,此指華嚴,不動不離而升而游者,此指頓后漸初不動于頓而施漸化(云云)。雖轉四諦指鹿苑,此指雖施漸化而不起于頓,此二味既然,諸味準此,雖為菩薩指方等般若,彼二時中俱有小果,新得舊得如常所明,雖五人證界,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此重指漸初對般若說前文約法,此中約人得果不同,證法不定,應引大論顯密法輪義釋此中意,故大論六十五云:于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忍,陳如得初果,今轉法輪無量諸天得無生忍,今轉似初轉,問初轉少今轉多,云何以大喻小而言似耶?答諸佛有二種法輪,一者顯,二者密,初轉聲聞見八萬及一人,諸菩薩見無量阿僧祇人得二乘,無量阿僧祇人得無生忍,無量阿僧祇人發無上道心,行六波羅蜜,阿僧祇人得初地,乃至十地一生補處坐道場,是名為密。故知初見八萬一人屬顯露,攝秘密者如次明之(云云)。次引大經證中云:或時說深,或時說淺等,名不定者,以由彼此互相知,故若秘密者,即如下文,互不相知,是故名密,不定與秘并皆不出同聽異聞,故名為即(云云)。問此與方等恐畏歡喜等,為有何別?答:不定遍前四味,若直語方等,但彈斥而已,既以身土令物殊途,正當不定(云云)。言味味者,乳中則約圓別相對以辨不定,酪中教門雖無二別,乃與八萬對辨不定,生熟二酥三四對辨,其意可見。
          按玄簽文有二義,自雖高下釋相是約部豎明,次味味下結是約教橫辨,或問凈名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四教義引證顯露定教,四教儀引明不定教,凈名記云:佛以一音等是秘密義,如此不同者何?曰:經意多含遍證無礙,只一梵音演說,取共相見聞之義證定教,取得益不同證不定教,取如來神光遮覆,彼彼互不相知明秘密。
         
            讀教記卷第一
         
            讀教記卷第二
         
            天臺沙門 法照
         
          妙玄(二)
          秘密教
          玄(一、七、)秘密不定,其義不然,如來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機若時若處,三密四門無妨無礙,此座說頓,十方說漸說不定,頓座不聞十方,十方不聞頓座,或十方說頓說不定,此座說漸各各不相知聞,于此是顯,于彼是密,或為一人說頓,或為多人說漸說不定,或為一人說漸,為多人說頓,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或一座默十方說,十方默一座說,或俱默俱說,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
          簽(一、廿二)若智若機等者,智謂大圣權謀,機謂不同次第,不擇時處身口意密隨何四門,無礙自在適時稱會皆無虛設,三正釋相中且寄三法,以出其相,何者?以此三法對秘密故,則化儀四教文義整足任運攝得三藏等四,于中復二,先約三說相對,次約說默相對,初三說中二,先約十方相對,次或為下于一方中多人相對,一方既爾,十方亦然。二文各先正釋,次各各下結,次約說默相對中,亦應具有十方及人,二義不同。無人相對者,文略。而言俱默俱說者,理合如之前三法相對準此,亦應云俱頓俱漸俱不定,文無者亦略,既云俱默俱說互不相知名之為密,何妨俱頓互不相知,各各下亦結也。云互不相知者,前文但云于此于彼者,亦應互說,舉一以例驗知不定與秘密,但有互知與互不知,以辨兩異,此中顯露亦義通余七,以秘密不出此七故也。故前文云:顯露漸頓及顯露不定,故七并是顯露意也。
          簽(一、十七)問華嚴鹿苑大小永隔才說方等,則同座并聞者何?答:若以秘密橫被,無時不遍,若約橫論豎,則隱顯在機。
          簽云:五味則一道豎進味味皆有半滿相成者,彼南師偏用五味,北師偏用半滿,今約五味半滿相成而用,則華嚴唯滿不半,乃至法華廢半明滿,非五味各有半滿也。又云:故至鹿苑方分顯密者,此敘小始人天不歷華嚴,故提謂猶屬顯露,至鹿苑方分顯密。
          文句(一、五)秘密者,隱而不傳。
          妙記(一、十七)秘密不傳者,降佛已還非所述,故尚非阿難能受,豈弘教者所量?又阿難非不傳秘,赴機之密非所傳耳。故秘密所用,全是顯教,是故傳秘秖名傳顯。
          妙玄(六、十八)秘密既隱非世流布,此置而不論。
          簽(七、十)秘在大圣赴機,今且置而不說,若欲說之,秖名口密赴四機緣,今其彼彼互不相知,即是其意,顯秘雖異,教不出四,是故不論。
          止觀(一、八)教是圣人被下之言,圣能顯秘兩說,凡人宣述秖可傳顯,不能傳秘,聽者因何作觀,或得者六根凈位,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隨意悉能至,則能傳秘教。
          輔行(一上、卅三)正約化主,論得、不得,密屬圣人,圣能雙益,今論凡師,故闕于密,故修觀者,無密益義,故云聽者因何作觀次,或得下義立于得,位雖在凡,凡師多種,五品已下,猶名不得,六根凈位,雖無三輪,口密之益,能傳妙音,遍大千界,不同佛化,故云能傳,稟教之人,仍無密益。
          妙玄(十、十五)涅槃云:我初成佛,恒沙菩薩來問是義,如汝無異,諸大乘經如此意義類例,皆名頓教相也。
          簽(十、十八)初成道者,且借秘密助入此中,明鹿苑初成,亦有頓義,況諸經耶?
          玄(十、廿三)大經云:我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云云)。此則通至于前。
          止觀(九、廿八)又復我說初成道,十方菩薩已問此義,即涅槃中約十二因緣,有秘密教。
          輔行(九下、十四)又復下引證秘密教(云云)。故知漸初已有菩薩密聞斯義。
          涅槃疏(四、十)舊解坐道場亦曾問者,或言是華嚴中問,翻經不盡其文,未來或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來,或言是秘密教非顯露攝,義皆不然。今明道場乃是元初圓滿始坐,非方便道場。第二卷云:我已久于無量劫來久已成佛,亦如法華成佛已來甚大久遠,昔諸菩薩曾問此義,如今不異,正對過去之問,非一化之始,不應據寂滅道場及偏方秘密。
          涅槃經大師引用非一,或證頓,或證秘密,或證涅槃遍前也。
          十二部經
          妙玄(一、十七)復次一一教中,各各有十二部經,亦用悉檀起之,若十因緣法所成,眾法樂聞正因緣世界事,如來則為直說陰界入等假實之法,是名修多羅。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頌世界陰入等事,是名祇夜。或直記眾生未來事,乃至記鴿雀成佛等,是名和伽羅那,或孤起偈說世界陰入等事,是名伽陀,或無人問自說世界事是名優陀那,或約世界不善事,而結禁戒是名尼陀那,或以譬喻說世界事,是名阿波陀那,或說本昔世界事,是名伊帝目多伽,或說本昔受生事,是名阇陀伽,或說世界廣大事,是名毗佛略,或說世界未曾有事,是名阿浮陀達磨,或問難世界事,是名優波提舍,此是世界悉檀為悅眾生,故起十二部經。
          妙玄(六、十五)今依大智論標名者,一修多羅此云法本,亦云契經,亦線經。二祇夜此云重頌,以偈頌修多羅也。三和伽羅那此云授記,四伽陀此云不重頌,亦略言偈耳。四句為頌,如此間詩頌也。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六尼陀那此云因緣,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此云如是語,亦云本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廣,十一阿浮陀達磨此云未曾有,十二優波提舍此云論義。部者,部別各有類從也。經者,外國云修多羅,此云線經,線能貫穿,經能經緯,言能持法如線如經(云云)。二明分法大小者,此經指九部為入大之本,則九部是小,三部是大,蓋別語耳。通而為言,小亦有記莂六道因果。又阿含中亦授彌勒當作佛記,豈非授記經亦有自唱善哉!無問而說聲聞經中,以法空為大空,故成論中云:正欲明三藏中實義,實義者,空是阿毗曇所不申而成論申于空,空即廣經,當知小乘通具十二部也(云云)。有人言大乘九部除因緣譬喻論義,大乘人根利不假此三,斯亦別論通語大乘何得無此三經耶?有經言小乘,但讓廣經一部有十一部,無方廣者,大乘說如來是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正理為方,包富為廣。又理融無二,亦名為等,聲聞中所無,但十一部耳。若言小乘定有九,不應復有十一部,既取十一,亦通有十二為緣,別說或讓三,或讓一,以判大小乘(云云)。
          簽(七、九)將大小俱十二,望大小各九,各九是別,各十二是通,各九之中緣喻事,三局在于小,廣問記三局在于大,余之六部通于大小(云云)。又有說者,名十一部,菩薩純說大乘,方等第十九云:復有十一部經,除毗佛略亦無如是甚深之義,次明通別意者,如上所說,一往赴機據理應以通說為正。
          修多羅名,名該三藏,如達磨郁多羅之論本,亦名修多羅故。又十二部中非局一部始終通名修多羅,故止觀所引若律若論共成妙解,故指前六云修多羅。
          通別申論
          妙玄(一、十九)天親用兩番四悉檀,造地論通華嚴(云云)。
          簽(二、六)地持釋華嚴十地品,此下一代四時皆有論申,唯方等部未有別論,可以唯識通用申之,無性之文全同敗種故也。
          玄(四、卅二)又十地論、攝大乘論、地持論、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并釋菩薩地位,而多少出沒不同(云云)。
          簽(五、廿二)十地論唯釋華嚴十地品,攝大乘第七釋第四因果,勝相中亦但明歡喜等十地而已,地持中明種性等六住。
          玄(十、十九)地論第七地云:一念心具十波羅蜜。
          簽(十、卅二)地論等者(云云)。地持第七以十二住攝一切位。
          此文在十地論第九卷第七遠行地,簽中云:地持者,持字誤。
          凈名玄(四、十一)應有別申大集方等及此經論不來此土。
          
          或問凈名玄云:如十地論別申華嚴經別圓兩教,簽云:十地論唯釋華嚴十地品,簽文又云:地持釋華嚴十地品,何耶?一云傳寫之誤,應改持作論字,二云文有兼正之疏,若從正說地持論正是通申華嚴,今云地持釋華嚴十地品者,此兼釋十地品也。兼正不同,故得互舉,予嘗于嘉定壬午五月既望,親撿大慈藏中地持與十地論,乃持字之誤,當改為論,不然則錯認彌勒為天親,甚相遼也。
          開權
          經(總諸佛章方便品)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疏(四、九)從隨宜所說下是開方便也(云云)。初明佛道隨三種機宜說方便,故言隨宜,而佛意在實物不能解,故言意趣難解也。
          記(四、卅二)初明佛道至難知也者,施權意也。以諸教中無施名,故今欲明開故先敘所開,即所施是,故玄文云:為實施權意在于實,開權顯實意在于權,當知以實為權,權名隱實,開權顯實,實外無余潛之與顯利在物情,常住本源未嘗增減,故未開之前非但不說顯實之名,都無施權之語,故說宜權之言,即須顯實故也。
          句(四、十六)以無量無數方便者,明開權也。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明顯實也。
          記(五、八)然三世章顯實皆云是法,及釋迦章如此兩字并指權是實,故云顯實,何者?在昔施權尚無權名,何況有實?故今開權,權即是實,故云是法皆為佛乘,故知述其施權,意在開也。
          經(方便品)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云云)。
          句(四、廿二)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諸權法也。
          記(五、十四)修道得于諸權法者,自行因滿所感權法,正當自行體內權也。即此法體亦不可說,以方便故為眾生說成化他權(云云)。故知立一開權之言,于今乃成二意,一者勝昔所施,二為顯實之所,不指所開無由說實,況指權是權,知非究竟,既顯實已,權全是實。
          玄(一、廿二)九開權顯實者,一切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眾生情隔于妙耳。大悲順物不與世諍,是故明諸權實不同(云云)。今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唯以一大事因緣,但說無上道,開佛知見,悉使得入究竟實相,除滅化城,即是決粗,皆至寶所,即是入妙。
          簽(二、九)初通明諸法本實,次大悲下施權,三今開下顯實。初文者,法既本妙粗由物情,故知但開其情,理自復本(云云)。正開中又二,初約法通開明施化本意,次除滅下寄二乘難開,以明開相,粗既即是妙,化城即是寶所故也。
          玄(十、廿六)次從二以開二者,元本是如來藏,如來藏中備有半滿不思議之二,眾生不解,全生如乳,又開出帶半之滿。
          簽(十、廿九)本是如來藏者,即是法華正體一實之理,故名為藏,實理之中備有同體權實之法,名為半滿,眾生不解,是故開出帶半之滿(云云)。此從不思議二,開思議之二,今合思議之二,歸于不思議二,不思議二,純一醍醐。
          句(三、廿二)若依今經文,未曾向人說如此事。
          記(四、七)言未曾說者,通論教等前并未開,別而論之,教行理三,前或已會,若開人者,前教所無,故以前教所無而為品目,故知非同體方便,無以施開等也(此明可開之理)。
          句(六、十九)記(七、十)跨節為同,當分為異,是則同為同體,異為異體,異約施權,同約開顯,秖一吏民,義當兩屬(開已知同)。
          止觀(六、廿八)輔行(六下、十三)于實法界頂,開同體權髻與實相明珠(從應而說)。
          簽(六、末)開前諸粗應中,亦約教道,須開兩教佛應。
          北峰師曰:須知開權正為機情,的開異體,若論佛意,無非同體,但今開顯非為佛意,正為機情,良由如來藏中性具權實,權實同體,體元圓妙,但由機緣不解,是故如來方便順機為實,施權設教分齊藏通,則唯詮偏真,別教則次第斷九機緣執之,不能趣實,不能即實,名偏名粗,異體權也。至法華會,機熟須開,指其所執,是我方便權說為實,而施權即是實,方知粗即是妙,異即是同,玄云:元本是如來藏等也。
          指南曰:正論異體為所開也。須知秘密藏中權實體一,眾生不了,妄計遂生,貪著小乘,流浪五道,欲使復性不免施權,調熟機緣,終令悟實,故玄文一明諸法本實,二大悲施權,三開權顯實,究論開異體者,順機曾施,故記主所謂若不先異,何所論同,良有以也。
          草錄曰:考論法華,正宗既開,權已自妙,為其佛已殷勤稱嘆,方便三周正體(云云)。不知本經指上所說,此經開方便門的指,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此本經略開之正文也。聲聞言下近謂情盡,功由于此,經題妙法品目秘妙權皆已妙,本無相違,才涉即實,已非開權,若分權實異體論判(文),意為佛嘆權已,而開即開同體妙權,況佛方便力,豈異體耶?決疑開法體,輔正開體內權,今以四義評之,一不識化意,若論佛意,本無同異,但由眾生情隔于妙,今若開權,豈開佛意;二不識自他,且今開權為化他,為自行,若開化他,豈非異耶?故文句(三、二十)三教若通若別,當分皆是化他,權實圓教若通若別,當分皆是自行,權實化他之三,皆名為權,自行皆名為實(文)。此大師判權實文,當思之。三不識今昔所開屬昔名異體,今經能開名同體,故玄云:開昔之異,顯今之同,正開異成同,何將所執異體作能開同體耶?四不識機情,若開同者,機情在何處知同耶?若在無量義何故到略開斥作方便,動執生疑若在五佛,知同者正是開異成同,何得直云同體耶?
          三經通別
          妙玄(二、廿四)妙法蓮華名異眾典,別也。俱稱為經,通也。立此二名,凡約三意,謂教行理,從緣故教別,從說故教通,從能契故行別,從所契故行通,理從名故別,名從理故通。
          簽(二、十一)初文者,雖在今經與他對辨不無通別,若妙法蓮華名之與義俱異他經,經之一字名與他同,義與他異,今從名通,故云通耳。次立名意者,以何緣故立此經名,名既該乎一部,一部意不逾三,故名既通別不同,三意亦隨名通別,故釋此三意,粗妙甄分教行理殊,通別異轍(云云)。一代圣教諸名之下無不具此教行理三,無不以別而契于通,無不以通而應于別,故此三中通攝佛法,故教則機應相對,行則因果相對,理則名實相對,亦是事理相對,若無此三雙,通別虛設。
          玄(二、廿四)今稱妙法之經,即是教之通別,名賜諸子等一大車,乘是寶乘,直至道場,即行之通別,或言實相,或言佛知見大乘家業,一地實事,寶所系珠,平等大慧等,即是理之通別。
          簽(二、十二)今稱等者,妙法是別異余經,故經即是通,通名經故,故知今經通別始自如是,終乎而退,莫非佛說,俱是妙法,從始至終,咸別并通,于此教通別中,詮于行理通別,故知本跡無非因果及名實,故不可遍引,故略示方隅,粗引譬喻,以示行之通別,及方便中實相等為理通別,譬喻中者,諸子習因不同即是行別,等賜大車,直至道場,即是行通,大車是所乘通理,道場是所契實相,乃至大慧之名亦是名別,一一別名咸從理立,即是理通,此是今經理之通別。
          妙宗(上、九)他釋經題,皆以經字為能詮教,余字并是所詮之義,作此分之,甚違佛旨,且人法譬皆是名字,豈非能詮,那得一向屬所詮義,經字不可一向屬教,如妙經云: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又云:為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成就四法,必得是經,疏釋此四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證理名為得經,此二豈非以理為經。金光明云:十方諸佛常念是經,豈令諸佛但念于教,此例蓋多不能備引,故知諸師以能詮所詮釋眾經題,失旨之甚,今家皆用通別釋題,方無所失(云云)。今解諸經通別二名俱是能詮,俱是所詮,良以通別各自具于教行理,故勿謂二名但在于教,須知通別自有教名行名理名,如一別題,佛說是教,觀即是行,無量壽佛是理,豈非別教別行別理,以此三別對于經字,即是通教通行通理(云云)。彼釋簽中乃以因果判行通別,須知其意非謂至果其行方通,欲知意者,據各修因名為行別,約趣一果,此別即通,斯乃別時論通,通時論別,豈唯行爾,教理亦然,如以機應對教通別,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各解則機別,一音則應通,各解不離一音,一音不妨各解,如金光明玄,以能詮文字為教理,以能詮所以為教別,所以即是四悉檀也。一一悉檀皆用文字,一一文字不離悉檀,如以名實對理通別多名不離一實,一實不妨多名,故三通別皆悉同時,悉類樂中管色之韻,約聲則通,約曲則別,通別二用不相妨礙(又十一紙)。五時之內,一一經題皆具通別,若不用此教行理,判徒分通別,全無所以也。然無量行會一常樂,四教四門同詮一理,若專方等未堪此聞,乃是預取法華之意,跨節而談于佛滅后,解釋諸經不約法華,寧窮一化(云云)。欲使行者,即此一題,就說解教起能觀行,見真佛理。
          釋簽大車是所乘下通理二字宜削去,或問諸文明人理教行,今何缺一?曰:教行理三消釋經題,且論于法,不論于人,若以義求教行既以感應因果,相對理亦應有。又問諸文明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今何缺五?曰:智斷位因果并行中攝,故不更明。又問三經通別合五章否?曰:詞異意同,何者?教即初后二章,理即經體,行即宗用,行之進趣曰宗,行之伏斷曰用,故大師云:顯體是理,宗用是行也。
          當分跨節
          妙玄(一、廿四)問教主不同,設教亦異,云何而言金口梵聲名為教通?答:此有兩義,一當分,二跨節。當分者,如三藏佛赴種種緣,說種種教,緣異故教別,主一故教通,依此教行有能契所契,種種名理,理無種種(云云)。此則身口行理齊分,而說不得作余解也。通別圓等教行理當分亦爾。斯義易解而理難融(云云)。二跨節者,何處別有四教主,各各身,各各口,各各說,秖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現為丈六紫金輝(云云)。若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即向身是圓常之身,向法是圓法,向行向理皆即真實,如此通是一音之教而大小差別,能契有長短,所契唯一極,種種名名一究竟,唯一究竟應于眾名,作如此論教行理通別者,相則難解,理則易明(云云)。
          簽(二、十二)問中所以但問教者,教行理三,展轉互通,教既居初,但從教問,余之二種,憑教自顯,初廣略二解泛通諸教,是故通以一佛為通,今即離為四佛不同,佛佛自有諸門教別,故云教主不同,設教亦異。云何下難者以前通途難今四別,次答中意者,即具富分跨節兩義,應知兩義即與待絕二妙不殊,又前二釋亦具二義,何者?若依施權,即當分義,若據佛意,即跨節義,雖具二義,不譚其意,而以此意泛釋,復未甄衡二途,其意似通而未灼然開顯,以是義故,故須分于二義而答,當分通于一代,于今便成相待,跨節唯在今經,佛意非適今也(云云)。次秖隱下明當分意,立當分者以施權竟權實相對,故有四主各各不同,故明意者無別,當分秖是隱實施權,且云當分初至金輝現當分身也(云云)。若開下正明跨節相(云云)。三結意中歷三意,結初言通是一音之教而大小差別者,今此是法華跨節一音,不同小乘當分一音,具如止觀第一記,故依婆沙,但三藏佛一音耳。準例通別,皆應有當分一音,前當分義中,分四教主,各有所說所行理體,故義易解,理無種種,何故四教各有所詮,所詮異故理不應異,故云難融,跨節義中不分四教,各別詮理故云易明,諸經所說因果各別,今越彼別義,唯論一理,故相難解,若二義相成,則理相俱易,若二義隔越,則二俱難明,是故二義相須當分,乃成今經相待義邊,跨節乃成今經開權義邊,又若方等般若及華嚴等當分義者,仍是施權,若來至法華,當分義邊成判權實,判已即廢,廢已即開,開廢相即,不可異時。
          簽(六、七十三)跨節則諸教法門皆從圓生,當分則各各自有無量法門,生當教佛果。
          文句(五、三)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妙樂(五、卅二)轉佛等者,此有二義,若約跨節通四如來,諸法具足,隨扣而赴,凡有所說,無非化他對自證說,若以圓自對三教他,此即約法,亦名為他,今從當分約漸初說此佛內證,故云心中證有權實,權法利物故名為他。
          問跨節唯在今經,何故妙樂云:若約跨節通四如來,曰法華之前隨機各說,四教不同,今以開權言之,只一圓佛也。看通字故四明別行玄記,下云:約跨節論只一圓佛被四種機,說四教法。
          三法通局
          妙玄(二、一)南岳師舉三種,謂眾生法、佛法、心法(云云)。今依三法,更廣分別,若廣眾生法,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若廣佛法,此則據果,若廣心法,此則據因。
          簽(二、二十)次明大師依南岳意,更廣分別(云云)。言若廣眾生法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等者,然眾生義通故云通論,若其通論義非究竟,故云一往,一往雖通,二往則局,不通于佛及唯在因,佛法及心,不云一往者,佛法定在于果,心法定在于因,故此三法得名各別,何者?如眾生身中佛法心法猶通因果,況眾生名通,通凡通圣,若佛身中眾生心法亦定在果心法之中,佛法眾生法此二在因,若爾何故經中三無差別?答:理體無差,差約事用,此義廣明,具如止觀十法成乘中說,即是心法及眾生法,彼佛法界亦兼于果而不專于果,彼文寄果明理性故也。
          指要(上、五)應知心法就迷就事而辨,故釋簽云:眾生法一往通因果,二往唯局因,佛法定在果,心法定在因,若約迷悟分之,佛唯屬悟,二皆在迷,復就迷中眾生屬他通一切,故心法屬己,別指自心(云云)。三法各具事理二造,方無差別。
          止觀(五、十)輔行(五中、一)妙樂(四、十五)續遺記下(四)。
          三法得名各別,眾生法二往則局而不通于佛,此對佛辨及唯在因,此對心辨。有云:乃唯在因及字刀筆之誤,有云:眾生法及心法皆在因,故云及夫法界之性無所而不遍,無所而不在,不在于佛,則在眾生,不在眾生,則在于心,是以得為三無差別,故言妙也。
         
            讀教記卷第二
        上一篇:法華三大部讀教記02
        下一篇:法華大意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国产精品黄大片在线播放| 四虎4hu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久久99精品久久|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 波多野结衣乱码中文字幕| 成年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久久91精品国产91| 黄色毛片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 久久免费视频一区| 西西人体高清444rt·wang| 收集最新中文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在线视频| 国产挤奶水主播在线播放| 日韩不卡在线视频| 四虎电影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艾粟粟小青年宾馆3p上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污污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丝袜制服| 精品不卡一区中文字幕| 国模冰莲自慰肥美胞极品人体图| 亚洲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欧美午夜伦y4480私人影院|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91久久国产精品| 暖暖在线日本免费中文| 国产乱国产乱老熟300部视频 | 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