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jīng)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法華專欄>>法華大意
        法華大意
        2007年05月22日09:24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shù):2024 字體: 繁體

        法華大意

            法華大意一卷(當卷八千八百八十八言,此品四千一百七十二言)

            毗陵沙門  湛然 述

            妙法蓮華經(jīng)序品第一

          將釋此一部妙典,二十八品,多有諸家。今暫歸天臺宗,每品用三門解說,第一述每品大意,第二釋每品名,第三釋每品內(nèi)文,略科斷。
          第一述初品大意者,原夫浩浩性海,混動靜而凝真,眇眇覺山,抱理事以布教,教海無盡,故扣諸萬機以垂影。機感萬差,猶馳走五乘以分鑣。然則許車長者,開三車,遍與一實之妙車,覓子慈天,集百屬,同付一家之財業(yè)。今此經(jīng)者,開權(quán)顯實之玄門,果海圓實之格言,宏括眾經(jīng)之綱紀,如巨海之吞千潮,廣統(tǒng)群典之樞要,猶大虛之抱萬有。文菀芳馥,開三生六即之華,義林蓊郁,結(jié)三軌四德之果。舒則一乘之義門區(qū)分,明映日月。卷則一極之玄樞凝真,峻凌妙高。所以片片慈氏之問,普被塵國,明明能仁之訓,等注現(xiàn)當。遂使乘此法輪,不起一處,普游無邊法界,入彼法門,不移一念。忽現(xiàn)無盡劫海,可謂返流歸源之寶舟,盡迷趣覺之銀燭者矣。教大意,蓋在此哉!
          第二釋名者,今妙法蓮華經(jīng)者,本地甚深之奧藏也。自行權(quán)實之妙法也。四華六動,開方便之門,三變千涌,表真實之地。咸令一切,普得見聞,是以先標妙法,次喻蓮華,蕩化城之執(zhí)教,廢草奄之滯情,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莂。發(fā)秘密之奧藏,稱之為妙。示權(quán)實之正軌,故號為法。指久遠之本果,喻之以蓮。會不二之圓道,譬之以華。聲為佛事,稱之為經(jīng)。圓詮之初,目之為序。序義相從,稱之為品。眾次之首,名第一。若存梵聲,可言薩達摩分陀利伽蘇怛攬。今順唐語,故道妙法蓮華經(jīng)序品第一。
          第三入文判釋者,夫颙颙普機,受如來旨,巍巍法雷,雨平等雨。今維經(jīng)者,久遠實佛之所說,三世諸佛之至極經(jīng)也。權(quán)現(xiàn)阿難所傳,胎辨羅什所譯也。宿明聽耳所請,乘白遍吉所護也。明知此間群生,應機于圓教,招感于靈圣也。一部典,有八軸二十八品,大分為三:初品為序,次方便品,訖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為正。三從偈后盡經(jīng),凡十一品半,為流通。又一時分為二:從初序品至安樂行,十四品,為跡門開權(quán)顯實;從從地涌出品訖經(jīng),十四品,為本門開近顯遠。二門各三,初跡門三者,序品為跡門序。次方便品,至授學無學人記品,為跡門正說。法師品訖安樂行品,為跡門流通。次本門三者,初踴出品,訖彌勒已問佛今答之半品,為本門序。次佛告阿逸多下,訖分別功德品初長行偈頌,為正。三偈后盡經(jīng),名流通。今跡門三章,初序有通有別。初序有六:一所聞之法體,即如是是。二能持之人,即我聞是。三聞持之時,一時是。四聞持之所從,即佛陀是。五聞持之處,即王舍城耆山是。六聞持之伴,即與大比丘眾去是也。有二:從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下,訖阿阇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第一明列眾。各禮佛足退坐一面八字,第二總結(jié)也。約列眾中有三:從與大比丘下,訖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等,第一明聲聞眾。從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下,訖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第二明菩薩眾。爾時釋提桓因下,訖阿阇世王等,第三明雜眾也。第二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下,訖品竟諸求三乘人,別序,約中五序。從爾時世尊四眾下,訖尊重贊嘆,第一明集眾序。從為諸菩薩說大乘經(jīng)下,訖起七寶塔,第二明現(xiàn)瑞序。從爾時彌勒菩薩下,訖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第三明疑問序。從爾時彌勒菩薩,訖偈終為說何等,第四明發(fā)問序。約中有二:一長行(云云),從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下,第二偈頌,有六十二行,分為二,初有五十四行,頌上問(云云)。從佛放一光,我及眾會下,有八行,頌請答(云云)。從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下,第五答問序,中有二,第一長行,第二偈頌。第一長行中有四,從彌勒下,訖演大法義,第一明惟忖答。從諸善男子我于下,訖故現(xiàn)此瑞,第二明略曾見答。從諸善男子如過去下,訖求名菩薩汝身是也,第三明廣曾見答。從今見此瑞與本無異下,訖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第四明分明判答(云云)。從爾時文殊說偈,第二偈頌,有四十五行,分為二,初有四十一行,頌廣曾見答,從我見燈明下,有四行,頌分明判答等(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方便品第二(品四千七百一十六言)

          今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大意者,夫巍巍佛智,推甚深無量于一宗之考,蕩蕩慧門,告難解難入于三乘之息。是以五甚深海,騏驎牢窮其底,八甚高峰,鳳凰難翔其頂。是故無問春雷,振四種法響于三乘之蟄,自說秋龍,灑七成甘雨于七權(quán)之魚,十如帝網(wǎng),籠十界而重重,一乘頗梨,恒十剎而隱隱,久后密唱,系圓珠于五千衣里,要當顯談,駕寶車于一大白牛,淺智千二,起疑念而迷所趣,深智一子,宣未了而問進退,能仁三止,沙汰五千,鹙子三請,精進十信。是以枝葉糟糠,忘系珠而退法座,真實普機,懷信財而住會席。于是赫赫法王,喻曇華而勸信,明明智行,作蓮華而發(fā)歡。是以一大金鳥,照五姓而輝輝,四一銀[少/兔],臨七人而皎皎。豈謂焦種趣寂,值法雨而更萌佛芽,畢死闡提,服妙藥而復蘇后生。教經(jīng)義緯,織成行錦于五佛機,智針行線,縫飾果繡于三世帳。諸佛本懷,皆圓此部,出世大意,悉滿此章。破執(zhí)而決疑,法華最第一,開迷而照覺,誰敢爭斯典哉!文約義豐,理深行普矣。勝可謂不思議妙法,難測量法門矣。此品大意,蓋如是歟。
          第二釋名者,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達于方,即真秘。點內(nèi)衣里無價之寶,與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經(jīng)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故以秘釋方,以妙釋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此品下,訖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終,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等十五品半文,大段第二正說分也。若作二正,從此品下,訖授學無學人記八品,跡門正說分也。今且遂近就跡門正說,大分為二:從此品初下,訖愿為此眾故,唯垂分別等,第一大段明略開三顯一。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等下,訖授學無學人記品七品半經(jīng)文,第二大段明廣開三顯一。約略開三顯一段,有二,從此品初下,訖偈竟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第一明略開三顯一。約中有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品初下,訖隨宜所說意趣難解,第一明諸佛權(quán)實二智。從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下,第二明釋迦權(quán)實二智,第二偈頌上二佛二智(云云)。從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下,訖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第二明疑生執(zhí)動,騰疑請三遍(云云)。第二約廣開三顯一段,大分為三,第一為上根人,有法說周,即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已下,訖第二卷諸天子偈竟,我所有福業(yè)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也。第二為中根人,有譬說周,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下,訖授記品竟,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三品經(jīng)文也。第三為下根人,有因緣說周,化城喻品初,告諸比丘乃往過去,訖學無學人記品竟,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三品經(jīng)文也。約第一法說周,大分為五,謂法說、領(lǐng)解、述成、授記、歡喜也。約初法說段,有長行偈頌,約第一長行,有三,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下,訖汝今善聽當為汝說,第一明如來許說。從舍利弗言唯然世尊下,訖愿樂欲聞,第二明受旨。從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下,訖無有余乘唯一佛乘,第三明如來廣說。約中有五,第一明四佛章門,廣上諸佛權(quán)實二智。第二明釋迦章門,廣上釋迦權(quán)實二智。約四佛章為四,從如是妙法下,訖十方諸佛亦復如是,第一明總諸佛門,約中有六番義四種釋四一等釋(云云)。第二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下,明過去佛章門,約中(云云)。第三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下,明未來佛章門,約中(云云)。第四舍利弗現(xiàn)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士中諸佛世尊下,明現(xiàn)在佛章門,約中(云云)。第二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下,廣上釋迦如來權(quán)實二智,約中有六義四一等釋,今不釋(云云)。第二偈頌,有百二十一行,大分為二,初有四行一句,頌上許答,次有百十六行三句,頌上正答,約中為二,初有七十三行一句,頌上第一四佛章門,從今我亦如是。第二有四十三行半,頌上第二釋迦章門,約四佛章為四,初有三十四行三句,頌上第一總諸佛門。從過去無數(shù)劫下,第二有二十七行半,頌上過去佛章。從未來諸世尊下,第三有六行半,頌未來佛章。從天人所供養(yǎng)下,第四有四行半,頌現(xiàn)在佛章(云云)。從今我亦如是下,釋迦章門中,有四十三行半,括一部妙,為下七喻作本(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譬喻品第三(卷九千八百六十言,品六千五百九十一言)

          今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大智身子,領(lǐng)中下而說望,大悲世雄,應屈延而暢喻,而為其喻也。三車設門外,稚子出火宅,是則述三乘引教,一車造露地,進子至道場,是則明一乘與教。先談火宅,然后與白牛車,三界火宅,群生所居,五蕰假室,有情所住。壽命柱根,潤四相而摧朽,地水墻壁,曝二耀而抱圻,憍慢八鳥,翔振翮于四儀遙原,嗔恚八蟲,斗怒目于五境廣野,愚癡蜣螂,迷四倒而馳走,貪欲狐狼,抱五塵而踐逾,邪見夜*,撥因果而食人狗,戒取荼鬼,旋火宅而事嬉戲,身見大鬼,計我所而無慚愧,見取咽喉,著其命而作保,邊見牛頭左角,著斷常而滅因果,邊見右角,執(zhí)前后而如蓬亂,五鈍禽獸,驚愕行者于朝夕,五利陋鬼,煩擾智者于晝夜,唯有大慈釋尊,拔濟此難,大悲觀音,守護是畏,三界眾生,悉是佛子,六道含識皆心,十方諦求,更無余乘,誰留三乘?十方佛土,唯有一乘,誰存五姓,謗人謗法,受殃三途,求友求法,攀祥于萬代,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托此比彼,寄淺訓深也。此品偏舉喻為名,故言譬喻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品初下,訖偈竟轉(zhuǎn)無上法輪等,第二明法說周中領(lǐng)解段。約中有二,第一長行,明身子領(lǐng)解陳(云云)。第二偈頌,有二十五行,身子重陳(云云)。從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下,訖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第三明法說周如來述成段(云云)。從舍利弗汝于未來下,訖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第四明法說周授記段。約中有二,第一明有長行如來授記,第二明有偈頌十一行半如來重宣(云云)。從爾時四部眾下,訖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第五明法說周中四眾領(lǐng)解段。約中有三,第一明長行四眾領(lǐng)解(云云)。第二明有偈六行半重頌(云云)。(上來三周中第一法說周了)。從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疑悔下,訖授記品,大段第二明為中根人譬說周,文有四品,初品正如來譬說,開三顯一,信解品明四大聲聞領(lǐng)解,藥草品明如來述成,授記品明如來授記。約初中文有二,從爾時舍利弗白佛言,訖說其因緣令離疑悔,第一明身子請。從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下,訖偈竟汝當為說等,第二明如來答。約中有三,從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下,訖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第一明如來發(fā)起。從舍利弗若國邑下,訖偈頌中我為法王于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xiàn)于世,第二明如來譬說。從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訖偈竟汝當為說妙法華經(jīng),第三明如來勸信。約第二譬說中有二,初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若國邑下,訖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第一明開譬。從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訖于一佛乘分別說三,第二明合譬。約第一開譬中有二,從若國邑下,訖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第一明總譬,約中有六譬(云云)。從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下,訖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第二明別譬,約中有四譬(云云)。約第二合譬中有二,從舍利弗如來亦復下,訖令得菩提,第一合總譬(云云)。從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下,訖于一佛乘等,第二合別譬(云云)。佛欲重宣此義下,偈頌有百六十五行,為二,初有百行,頌上長行,后有六十五行,明通經(jīng)方法。上來長行,有開譬合譬,偈頌亦有二,初有六十五行半,頌開譬,次有三十四行半,頌合譬。上長行,有總譬別譬,初有三十三行,頌總譬,約中有六譬(云云)。次有三十二行半,頌別譬,約中有六譬(云云)。次四譬(云云)。約合譬中有二,總譬合,別譬合(云云)。約第二通經(jīng)方法,又名勸進,約中(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信解品第四(品三千二百六十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玲跰窮子,還父家而預客作,中止慈父,付家業(yè)而定天性,是以二乘都無分,忽得如來家,一乘未具足,則成滿月鏡。一日之價,招羞于廢權(quán)門,三乘之賓,懷慶于實相庭,無漏大果,結(jié)小乘枝而離離,無上蓮華,笑羊鹿池而葩葩,圓教聲聞,以佛道聲,令聞一切,具詮羅漢,于諸世間,應受供養(yǎng),法華以前,分段三德,顯于界內(nèi),法華以后,變易三德,示于界外,知恩報恩,闇先年,知德謝德,覺今時,誠知三乘別執(zhí),闇中亦闇,一乘圓融,明中亦明,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初聞略說,動執(zhí)生疑,廣聞五佛,蒙籠未曉。今聞譬喻,歡喜踴躍,信發(fā)解生,疑去理明也。此品偏標法為名,故言信解品。
          第三入文判釋,此品譬說周中,第二四大聲聞領(lǐng)解段,文為二。從爾時慧命下,訖瞻仰尊顏,第一明經(jīng)家敘歡喜。從白佛言下,訖卷盡,第二明自陳領(lǐng)解。約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而白佛言下,訖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第一明略領(lǐng)解。從世尊我等下,訖如佛所應得者皆已得之,第二明廣領(lǐng)解。約中有二,從世尊我等下,訖今此寶藏自然而至,第一明開譬。從世尊下,訖皆已得之,第二明合譬。約開譬中有二,從世尊我等下,訖以明斯義,第一明欲開,如文。從譬若有人下,第二廣譬說中有五。從譬若訖無復憂慮,第一明父子相失譬。從世尊爾時窮子傭賃下,訖猶故貪惜,第二明父子相見譬。從即遣傍人下,訖常令除糞,第三明追誘譬。從過是已后,訖下劣之心亦未能舍,第四明委家業(yè)譬。從復經(jīng)小時下,訖自然而至,第五明付家業(yè)譬(云云)。約第二合譬中有四(云云)。從爾時摩訶迦葉下,第二偈有八十六行半,為二,初有七十三行半,頌上長行,次有十三偈,嘆佛恩深。約初中又為二,初有二行,頌法說,后有七十一行半,頌譬說中為二,初有四十一行,頌開譬,次有三十半行,頌合譬(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藥草喻品第五(卷九千二百八十六言,品一千六百五十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茫茫智地,等大地而載五姓,森森群生,爭草木而異五乘,乃有一乘法云,覆三千而清涼,一味教雨,澍五乘而殊茂。于是破有法王,隨群機而先說彼權(quán),即是實佛。應熟機以后談此實,是乃假權(quán)三草,乘各身而歸本地,方便二木,回各心而向真道,最實大慧,吼獅子聲,便權(quán)小果,脫野干形,敗根迦葉,領(lǐng)三草于實菀。歷劫薩埵,悟二木于圓林,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其調(diào)斯矣。此品大意,蓋如是。
          第二釋名者,土地是能生,而云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通皆有用。而藥草用強,有漏諸善,悉能治惡,無漏為最,無漏眾中,四大弟子,以譬領(lǐng)佛譬,深會圣心,佛贊善哉,甚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言藥草喻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譬說周中,第三述成段,約中為二,從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下,訖說不能盡,第一略述其領(lǐng)解。從迦葉當知下,訖漸漸修學悉當成佛道,第二廣述其領(lǐng)解。約略中有二,第一雙述善哉。從如來復有下,第二述其領(lǐng)所不及。約廣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迦葉當知下,訖一切種智,第一述成開三顯一。從汝等迦葉下,訖難解難知,第二明如來結(jié)嘆。約開三顯一中有二,從迦葉當知,訖一切智慧,第一明法說中有二(云云)。從迦葉譬如下,訖一切種智,第二明譬說中有二。第一譬說中,有開譬,有合譬。約開譬中有二,從迦葉下,訖華果敷實,第一明差別譬。從雖一地所生下,訖各有差別,第二明無差別譬有三(云云)。約第二合譬中有二,從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下,訖各得生長,第一合差別譬中有二(云云)。從如來說法一相一味下,訖一切種智,第二合無差別譬中有三(云云)。汝等迦葉下,第二復宗稱嘆(云云)。第二偈頌,有五十四行半,頌述領(lǐng)開三顯一,中有二,初有四行,頌法說,中有二(云云)。次有五十行半,頌譬說,中有二,初有十行半,頌開譬,次有四十行,頌合譬。約開譬中有二,初有九行,頌差別譬,次有一行半,頌無差別,約第二合譬中有二,初有三十五行,頌合差別譬中(云云)。次有五行,頌合無差別譬中(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授記品第六(品一千七百二十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斗藪迦葉,聞八相而更蘇,神通目連,顧二乘而懷懼,所以如語釋迦,振天眼于來劫,實語世雄,期記莂于當生,于是解空善現(xiàn),聞名相而慶實名芳。提舍施延,承金光而歡凈剎奇,第四目連,既入蓮臺,五百弟子,同坐華座,無為深坑,成八功池。而生佛蓮華,正位燋種,潤一味雨,萌佛性芽,赫赫妙法深號功,明明蓮華廣茂德,不退菩薩,不思其邊,有漏凡愚,何知其際?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梵音和伽羅,此翻授記也。此品中,授記四大聲聞,偏舉法為名,故言授記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譬說周中,第四授記段,約中大段有二,從品初下,訖像法亦爾,第一大段,正明與中根人等記。從我諸弟子,訖汝等善聽,第二大段,明許為下根人等說宿世因緣。約第一大段中有二,從品初下,訖光明世尊其事如是,第一明與迦葉記。從爾時大目犍連下,訖像法亦爾,第二明與三弟子記。約第一段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六,從品初下,訖無量大法,第一明行因。從于最后身下,訖天人師佛世尊,第二明得果。從國名下,訖名大莊嚴,第三明國劫名號。從佛壽下,第四明佛壽。從正法住世下,訖二十小劫,第五明正法像法久近。從國界下,訖皆護佛法,第六明國凈。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二行半,為六:初有四行,頌行因,次半行,頌得果,次六行,頌國凈,次半行,頌佛壽,次一行,頌正法像法,次半行,總結(jié)。第二明三人授記中有二,第一明請記,第二明與記。約第一中有二,第一明長行,經(jīng)家敘,第二明偈頌,有七行,為四,初有一行,正請,次二行半,明譬說請,次有二行半,明合譬請,次有一行,明結(jié)請。約第二授記中有三,第一明善吉授記,第二明迦旃延授記,第三明目連授記,各有長行偈頌,各有行因、得果、國劫、壽命、法住久近,皆悉如文。后我諸第子下,訖汝等善聽,第二大段,明許為下根說,中有二,第一有一行半,明總說,次有一行,更明說宿世因緣。

            妙法蓮華經(jīng)化城喻品第七(品五千九百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遠遠一圣,證正覺于十劫,颙颙二八,求出家于一世。自此以降,劫而難思,大千塵墨,不足喻其遠,億國塵算,安得況彼劫?于時大通正覺,放光振地,幽瞑眾生,仰奇生疑,八方梵天,尋光集會,上下大梵,見相來到。于是十方梵王,供華上殿,請說大法,十六王子,嘆德仰化,欲演妙法,是以智勝法王,隨眾機而且轉(zhuǎn)諦緣,王子沙彌,覺機熟而說妙法。其會會眾,信大乘而聞一乘,一大正覺,入家室而樂禪悅,十六沙彌,升法座而講妙法,傳燈之功,成正覺于十方,結(jié)緣之力,限入道于萬代。然則入寂灰身,余國經(jīng)生,證理歸滅,佛乘得度,悅悅化城,等尋香而忽滅,急急樓閣,同陽炎而隱泯,定性二乘,失旅次而退寶處,強識釋迦,得商人而還本宅,明明導師,息中路而致寶城,擾擾商人,憚遠險而不可退。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化者,神力所為也。城者,防非卻敵之稱也。知無賊亦不須城,故言化城也。偏舉喻為名,故言化城喻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第三明為下根人宿世因緣說,約中有三品,例前應有四段,今但有二段。此品正明宿世因緣,次二品明下根人等授記,領(lǐng)解述成,文少不足分品,故在授記段中(云云)。約初品中有二,從佛告諸比丘下,訖偈竟通達無量劫,第一明佛知見久遠。從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下,訖卷盡,第二明宿世結(jié)緣。約第一段中有二,長行,偈頌。約長行中為三,從初下,訖甚大久遠,第一明所見事。從譬如下,下訖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第二舉譬明久遠。從我以如來知見力下,訖今日,第三結(jié)見昔如今。從爾時世尊欲重下,訖偈頌,有七行,頌前三義,初有一行,頌所見事,次有四行,頌舉譬明久遠,次有二行,頌見昔如今。約第二正結(jié)緣中有二,長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下,訖住于禪定八萬四千劫,第一明結(jié)緣由。從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下,訖此城非實我化作耳,第二明正結(jié)緣。約第一結(jié)緣由段中有二,從爾時佛告諸比丘下,訖哀愍而敷演無量劫集法,第一明結(jié)緣遠由,約中有多義(云云)。從爾時大通智勝如來下,訖住于禪定八萬四千,第二明結(jié)緣近由,約中(云云)。約第一正結(jié)緣中二,從是十六菩薩,訖是人若聞則便信受,第一明法說結(jié)緣,約中有多門(云云)。從譬如五百下,訖我化作耳,第二明譬說結(jié)緣,中有二。從譬如五百下,訖我所化作為止息耳,第一明開譬,中有二(云云)。從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下,訖我化作耳,第二明合譬,中有二(云云)。爾時世尊欲重下,訖第二偈頌,有四十九行半 ,大分為二,初有二十二行半,頌第一結(jié)緣由,次有二十七行,頌第二正結(jié)緣。初中,有十二行半,頌結(jié)緣遠由,中有多義。次有十行半,頌結(jié)緣近由。約第二正結(jié)緣中有二,初有八行,頌法說,中有多義(云云)。次有十九行,頌譬說,中有二,初有十一行半,頌開譬,中有多義(云云)。次有七行半,頌合譬,中有多義(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卷八千三百三十二言,品二千三百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蓋聞圓圓內(nèi)秘,列后周而排跡,融融外現(xiàn),結(jié)下根而顯本。乃有滿慈子等,領(lǐng)四聞于三周,憍陳如等,說一喻于一章。今斯富樓那,說法第一,表三世佛剎,利生第一,領(lǐng)無量眾,善清凈國,統(tǒng)恒沙三千于一土,寶明大劫,孕萬億四圣于一世,盤薄寶地,平山陵而填溝壑,穹隆蒼天,朔宮殿而得相見,無女人而停胎生,無淫欲而期化生,智慧持身,出光無礙,神通隨心,飛行自在,四八相好,莊嚴其身,七寶雁塔,遍滿其國,法喜之食,隨念飽心,禪悅之漿,應時滿身,滿子凈剎,難得可稱。于是金蘭醉客,問宿處而至親友家,連壁富主,裹寶珠而趣官事營,年代邈邈,忘其寶。今辰皙皙,見衣珠。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五百舉數(shù)也。弟子者,標人也。授記,示法也。此品舉數(shù)、標人、授記,故言五百弟子授記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二品,因緣說周中,第二授記段中,大段有二。第一千二百人授記,第二二千人授記。約第一中有二,從品初下,訖深心本愿,第一明經(jīng)家序嘿念領(lǐng)解。從爾時佛告下,第二明如來述記。約第一中有二,第一明敘其得解歡喜,第二明敘即默念領(lǐng)解。約第一中有二,第一敘得解由,第二敘其得解歡喜。約第一由中有四,從從佛聞下,第一明由聞法譬說二周開三顯一。從又聞授諸等等,第二明由聞身子等五弟子得記。從復聞宿世下,第三明由聞宿世結(jié)緣事。從聞諸佛有大下,第四明由聞如來三達無礙見久如今。從得未曾有下,第二敘其得解歡喜,中有二,初明內(nèi)解歡喜,從即從坐起下,明形狀恭敬。從而作是念下,第二正明嘿念領(lǐng)解,中有二,初明嘿念領(lǐng)解,中有口領(lǐng)解(云云)。從唯佛世尊下,第一明嘿念發(fā)跡請記。從爾時佛告下,第二明如來述記。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爾時佛告諸比丘下,訖常勤精進教化眾生,第一明如來述其本跡。從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下,訖起七寶塔遍滿其國,第二明如來其授記。約第一段中有三,從爾時佛告下,訖言論之辨,第一明就釋迦世行因發(fā)跡。從汝等勿謂下,訖教化眾生,第二約過去佛世行因顯本。從諸比丘下,訖教化眾生,第三明就三世佛時因行所得(云云)。約第二授記中,有七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二十一行半,頌上發(fā)跡授記。初有十四行,頌發(fā)跡,次有七行半,頌授記。約發(fā)跡中有二,初有七行,頌總聲聞,次有七行,頌別滿愿發(fā)跡(云云)。約授記中,有七意(云云)。從爾時千二百阿羅漢下,第二明千二百授記中有三。從爾時千二百下,訖不亦快乎,第一明念請。從佛知此等下,第二明與記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三,從佛知此等心之所念下,第一明總許千二百記。從于此眾中下,第二明別授陳如記。從其五百下,第三明別授五百記。約第二頌中,十一行半,為二,初有九行半,頌陳如記,次有一行半,頌陳如、及五百、及五百記,次有一行,頌總一切聲聞記。從爾時五百阿羅漢下,第三明五百領(lǐng)解。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初經(jīng)家敘其歡喜,從世尊我等,第二明白陳領(lǐng)解。中有二,初明法說,從如無知者下,二明譬說。中有二,初從譬如有人下,第二正譬說中有二,開譬,合譬。譬如下,訖無所乏短,第一明開譬,中有多事(云云)。從佛亦如是下,訖得未曾有,第二明合譬,中有多事(云云)。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下,第二偈頌,十二行半,為二,初有一行半,頌其歡喜(云云)。次十一行,頌自陳領(lǐng)解中為二,初有一行,頌法說,次有十行,頌譬說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一千二百三十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也。
          第一述大意者,夫阿難羅云:仰別記而舉望,無學聲聞,同他望而住立,所以勝幡凈國,等極樂而表奇,通王寶命,比彌陀而爭遠,多聞誓愿水鏡,浮于空王之池,精進高行華果,結(jié)于能仁之菀,寶華成道,等海慧而流芳,羅睺密行,同諸佛而表奇,無學二千,澄心觀佛,學滿三明,授決令喜,是品大意,蓋如是也。
          第二釋名者,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無學也。此品中,顯學無學人記,故言授學無學人記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因緣說周中,第二授記段中,第二明授二千人記。中有二,一明請記,二明授記。約請記中有二,一明二人請記,二明二千人請。約二人請二,一明嘿念請記,二明發(fā)言請記。初云爾時阿難下,第一明嘿念請記。從即從座起下,訖眾望亦足,第二明發(fā)言請記。從爾時學無學下,訖住立一面,第二明二千請記。從爾時佛告阿難下,第二明如來授記,中有二,第一明二人授記,第二明二千人授記。約二人授記中有二,一明阿難記,中有五,第一明長行授記,中有六意(云云)。第二明偈頌重記。從爾時會中下,第三明八千菩薩成疑。從爾時世尊下,第四明如來釋疑。從阿難面于下,第五明如來述嘆,中有長行偈頌,可知。從爾時佛告羅睺下,第二明羅睺授記,中有長行偈頌,可知(云云)。從爾時世尊見下,第二明二千人授記,中有長行偈頌,如文(云云)(上來正說分了)。

            妙法蓮華經(jīng)法師品第十(二千一百六十三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巍巍釋迦,振記聲而流歡,蕩蕩藥王,聞實相而懷樂,是以一句之功,賜無上位,一念之勛,封無邊國,舍凈業(yè)士星,散沙界,如來專使月,照億剎,毀佛之罪,輕爭毛葉,謗人之業(yè),重競盤石,鏡智妙華,笑供養(yǎng)菀,種智寶果,結(jié)受持林,法華第一龍,振三乘谷,己今當說象,蹴一乘峰,風飛三說,而六宗靡旗,眾涌十妙,而脫亂轍,理智全身,托經(jīng)卷而游塵國,真應權(quán)身,隨經(jīng)處成正覺,高原求水,聞十如而近泥,干土發(fā)哀,悟七喻而見水,慈悲芳室,混五姓而同庇,忍辱妙衣,著七人而俱位,法空廣床,不遮畢死而安坐,理姓平榻,不舍懈怠而信受,變化猛守,防刀杖于行者,清凈光身,許示現(xiàn)于寂漠,忘失章句,聞如來誨,空閑聽眾,得天龍聞,能說法師,蒙佛護而令大眾喜,所化弟子,隨師訓見恒沙佛,妙法圓宗,超超然獨秀,平等大慧,霍霍然堅固,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此品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也。此品偏舉人,故言法師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有五品,是跡門流通分也。大分為四,法師寶塔品,第一明弘經(jīng)功深福重,勸流通,達多一品。第二明引往弘經(jīng),彼我兼益,已證功德深重,勸持一品。第三明八萬大士,此土愿弘經(jīng),新得記者,他士欲弘經(jīng),安樂行一品。第四明外凡初心欣斯福,見聲聞畏憚,聞菩薩殯辱,自愿力茍,因生退沒,佛為此人說四安樂行。約第一段中為二,第一法師品,明釋尊自說弘經(jīng)功福,命覓流通。第二寶塔品,明多寶分身,且助且證覓流通。約第一法師品中有二,第一明有長行偈頌,嘆美五種法師能弘經(jīng)人。第二明有長行偈頌,嘆美所持之法,約第一段有二,第一就稟道弟子門,明功深福重。第二就授道師門,明功深福重。約弟子門中有二,從初下,訖當?shù)闷刑幔谝幻鞣鹪诘茏庸ι罡V亍V杏卸簭乃幫跸拢谝幻骱喅鋈祟悺南逃诜鹎跋拢诙骱喅龅糜浿墶姆鸶嫠幫跸拢诙鞣饻绾蟮茏幽艹纸?jīng)功福重。中有二意(云云)。從若有人下,第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中有長行有偈頌。約長行中有二,第一別明,第二明總逆順得罪得福。約中有二,從若復有人下,訖廣說此法,第一明現(xiàn)在弟子深功大福,中有五意(云云)。從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后下,訖廣為人說,第二明佛滅度后師功大,中有二意(云云)。從藥王若有惡人下,訖即得三菩提,第二總明五種法師,逆者得重罪,順者得大福,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六行,為三,初有二行,不頌長行,別將勸自行化他耳。次有三行,頌上門通別,次有十行,頌別上師門功深福重,次有一行,嘆經(jīng)尊妙。從爾時復告藥王菩薩,第二明有長行偈頌,嘆所持法,及示弘經(jīng)方法。約長行中,初明經(jīng)法嘆,中有五,從爾時佛復告下,訖況滅度后,明嘆法。從藥王當知下,訖手摩其頭,第二明約人嘆法。從藥王在在下,訖三菩提,第三明約處嘆法。從藥王多有人下,訖菩薩之道,第四明約因嘆法。從其有眾生下,訖菩提,第五約果嘆法,中有五意(云云)。從藥王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明弘經(jīng)方法,中有二。初明方法,中有二意(云云)。從藥王我于下,訖令得具足,第二明利益,中有五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八行半,為三。初有一行,總勸,不頌長行,次有十六行半,頌上長行,次有一行頌,頌結(jié)勸(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見寶塔品第十一(二千六百三十二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七寶靈墳,踴會地而住天漢,五千龕室,芳欄楯而居層階,加以無數(shù)寶幢,流虹幡而飄飄,萬億寶鈴,鳴伽音玲玲,金銀圓蓋,懸于中天,琉璃支提,擢于四天,三十三天,雨天華而供養(yǎng)寶塔,八部龍神,奏伎樂而贊嘆塔婆。于時峨峨塔廟,出隱隱聲,以贊揚釋迦,正正多寶,吐沖沖辨,證成大慧,所以十六大眾,聞塔聲以悱悱,八部天人,發(fā)疑心而憤憤,兢兢大樂,舉眾疑而待法響,堂堂能仁,稱多寶而開會郁,仰仰樂說,欲見全身,赫赫大覺,談集分身,諄諄報佛,放毫光而照十方,浩浩分身,從侍者集中城,未熟天人,移他土而凈穢執(zhí),已熟眾生,接虛空而遮少心,云集諸佛,與欲請開塔戶,本體釋尊,應請開摩尼戶,多寶如來,半座同位,釋迦世雄,入身同塔,燽燽兩尊,巋然居高,煌煌一塔,森然秀峙,十五強況,等妙高而秀六宗,一乘圓智,無濱海而勝三乘,暫持之功,諸佛所嘆,讀持之力,住純善地,人天好眼,人天應供,憤憤悱悱,忉忉至至,難得可談,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見者通能所也。塔者,梵語塔婆也。此唯佛所也。故言見寶塔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大段,第一明弘經(jīng)功深福重流通中,第二明多寶分身且證且助勸覓流通,中有長行偈頌。長行大段有三,初明寶塔踴現(xiàn),二明分身遠集,三明釋迦唱募。約大段第一中有六,從初爾時佛前有七寶塔下,訖四天王宮,第一明塔現(xiàn)之相。從三十三天下,訖尊重贊嘆,第二明諸天供養(yǎng)。從爾時寶塔下,訖皆是真實,第三明多寶如來證誠稱嘆。從爾時四眾下,訖卻住一面,第四明時眾驚疑,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有菩薩下,訖發(fā)是音聲,第五明大樂說菩薩問,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佛告下,訖善哉善哉,第六明佛答中有三意(云云)。從是時大樂說下,大段第二明分身遠集,中有七,第一明大樂說請見多寶佛。從佛告下,訖今應當集,第二明應集分身。從大樂說白佛言下,訖禮拜供養(yǎng),第三明大樂說請分身集。從爾時佛放下,訖亦復如是,第四明佛放光遠召。從爾時十方下,訖如來寶塔,第五明諸佛同來。從娑婆世界下,訖諸佛如來遍滿其中,第六明嚴凈國界,中有三(云云)。從是時諸佛下,訖皆在虛空,第七明與欲開塔,中有五意(云云)。從以大音聲下,訖付屬有在,大段第三,明釋迦唱募覓流通,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第二偈頌,有四十八行半,大分為三,初有三行半,頌多寶塔現(xiàn),次有八行半,頌分身遠集,次有三十六行,頌釋迦付屬中為二,初有八行半,舉三佛勸流通,中有三意(云云)。次二十七行半,舉難持法,中有五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卷八千九百五言品一千七百廿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浩浩圓海,騰智波而洗塵,眇眇覺山,吐行云蔭熱,是以輸頭檀王,讓位表求法于千歲,沙竭龍女,轉(zhuǎn)身示成佛于一生,采果汲水之功圓,位于四德,拾薪設食之德積,印于三點,床身給侍勞,經(jīng)千古不怠,槌鐘求法勤,歷三祇無退,無怨妙記,忽授調(diào)達,頓漸深疑,定決智積,圓教力用,照日于沙界,頓教威勢,臨月于億葉,小乘五難,值龍女而霧卷,別教一疑,對覺母云開,十方賢士,誰不資此妙典哉!無邊圣人,誰不歸斯圓教哉!便成正覺之鴻疑,渙焉此篇皆冰解,轉(zhuǎn)身自在之奇術(shù),在然此章悉龜鏡,智積悱悱遠疑,望圓珠而霜消,身子憤憤曠障,對融金露零,彼智積身子,尚默然信受,此后賢后圣,何拒不信受?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提婆達多者,此翻天熱。此品偏舉人為名,故言提婆達多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跡門流通中,第二明引往弘經(jīng)彼我兼益勸流通也。中大段有二,從品初下,訖蓮華化生,第一大段明昔日達多通經(jīng)釋迦成道。從于時下方,訖品竟,第二大段明文殊通經(jīng)龍女作佛。約第一大段中有三,第一明往昔師弟持經(jīng)之相。從佛告諸比丘下,訖至不退轉(zhuǎn),第二結(jié)會古今。從告諸比丘,訖蓮華化生,第三明勸信。約第一段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四,從初爾時佛告下,第一明求法時節(jié)。從于多劫中下,第二正明求法,中有四意(云云)。從時有仙人下,第三明求得法師。從王聞仙言,第四明聞法奉行。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七行半,為五。初有半行,頌求法時節(jié),次有一行半,頌正求法,次有一行半,頌求得法師,次有二行半,頌聞法奉行,次有一行半,結(jié)證勸信。從佛告諸比丘下,第二結(jié)會古今中有三,初正結(jié)會。從由提婆達多下,第二明師弟功報俱滿。中有二,初明弟子自報已滿,中有三意(云云)。從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下,第三明勸信(云云)。從于時下方多寶下,大段第二明今日文殊通經(jīng)利益。中有二,第一明通經(jīng),中有五,初明智積請退。從釋迦牟尼下,第二明待通經(jīng)利益之證。從爾時文殊下,第三明文殊即來。從智積菩薩下,第四明智積所問。從文殊師利言下,第五明文殊答,中有七意(云云)。從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下,第二明利益,中有九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勸持品第十三(一千一百九十四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藥王大樂,奉敕命而發(fā)誓,無學有學,居異國而愿傳。于時姨母憍曇,易色受記,云母耶輸,作念聞決。于是王城法王,視萬億而勵心,沙界大士,從十方而祈班,所愿著忍辱鎧,遮罵詈箭,被慈悲甲,卻惡口鉾,住慈悲室,障輕慢風,住空禪床,忘惡鬼辱,不惜易爛臭穢身,獲得難得金剛體,濁世擯出,不恨心里,末世求法,先望說法,發(fā)誓開士山,峙三千,發(fā)愿賢哲海,浩百億,一乘妙典,何國不講?圓教高文,何家不寫?像末佛子,誰可同彼愿?濁世行者,誰不學此風哉!
          第二釋名者,二萬菩薩,奉命弘經(jīng),故名持品。勸八十億弘經(jīng),故亦名勸。前后雙舉,故名勸持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跡門流通中,第三明二萬菩薩忍力成者,此士弘經(jīng),新得記者,他方弘經(jīng)。大段有二,第一大段明受持,第二大段明勸持。約第一大段中有三,從品初下,訖不惜生命,第一明二萬菩薩奉命此土持經(jīng)。爾時眾中五百下,訖心不實故,第二明五百羅漢,八千聲聞發(fā)誓,他國流通。從爾時佛姨母下,訖他方國土廣宣此經(jīng),第三明諸尼請記授諸尼記也。從爾時世尊視八十下,大段第二明勸持。約中有二,長行中有五:從初爾時世尊視八十下,第一明佛眼視諸菩薩。從即從座起下,第二明諸菩薩請告敕。從復作是念下,第三明佛嘿然。從時諸菩薩,第四明菩薩知佛意。從便于佛前下,第五發(fā)誓通經(jīng)。從即時諸菩薩下,第二偈頌,有二十行,文分為四,初有十七行,頌被忍衣弘經(jīng),次有一行,頌入如來室弘經(jīng),次有一行,頌坐如來座弘經(jīng),次有一行,總結(jié)請知(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安樂行品第十四(三千二百二十五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妙德王子,問儀式于惡世,鷲峰法王,誡近處于像末,是以十種擾亂波息心海,四個樂行泉踴情山,第一真典,名字難聞,最尊深經(jīng),天護常衛(wèi),輪王明珠,陵眾寶而獨秀,法王國經(jīng),逾諸經(jīng)而高勝。讀經(jīng)者無憂無病,誦經(jīng)者不貧不陋,諸天童子,以為給使,眾生樂見,如慕賢圣,無畏之志等師子,智慧之光如烏照,惡罵之徒口則閉,刀杖之毒何所害,微妙好夢,常現(xiàn)眠里,無盡大利,恒集覺表,王中亦王,妙中亦妙,蓋斯安樂行矣。
          第二釋名者,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故能進行。故名安樂行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跡門流通段中,第四明初心菩薩示通經(jīng)方法。中大段有二,第一大段明妙德問方法,大段第二明如來答。約大段第一有二,從品初下,第一明嘆深行菩薩能弘經(jīng)。從世尊菩薩下,第二問淺行菩薩云何惡世宣說是經(jīng)。從佛告下,大段第二明如來答。約中有三,第一標四安樂行章門,第二明解釋修行方法,第三結(jié)行成之相。從佛告文殊下,訖安住四法,第一標四安樂行章門。從一者安住菩薩行處下,第二明解釋。標四安樂行章門中有四,一明身止觀慈悲安樂行,二明口止觀慈悲安樂行,三明意止觀慈悲安樂行,四明誓愿止觀慈悲安樂行。約身止觀慈悲安樂行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一者安住下,第一雙標行處近處二章門。從文殊師利下,第二解釋二章中有二,第一解釋行處,第二解釋近處。約第一行處中有三,從初文殊下,第一標行處章。從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下,第二解釋行處章。從是名菩薩,第三結(jié)行處。從云何名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近處中三。從云何下,第一標章。從菩薩摩訶薩不親近,第二解釋中有三:第一明十惱亂。從常好坐禪下,訖修攝其心,第二明附定門助觀。從文殊師利是名下,訖常樂觀如是法相,第三明附慧門助觀。從是名菩薩下,第三明結(jié)近處。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二十八行三句,為三:初有一行,頌標章,次二十二行,頌行處近處,次有五行三句,頌行成,中有多意(云云)。從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后,第二明口止觀慈悲安樂行,為二:第一明行法,第二明行成。初行法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有二,第一標章,從若口宣說下,第二釋行法。中有二,第一明止行,第二明觀行。止行中有四,從初若口,第一明不說他過。從亦不輕慢下,第二明不輕慢。從不說他人下,第三明不嘆不毀。從又亦不生下,第四明不起怨嫌。從善修如是下,第二明觀行。從爾時世尊欲重,第二偈頌,有十六行半,為三: 初有二行,頌標章,次有九行半,頌行法,次有五行,明口安樂行成,中多意(云云)。從又文殊師利菩薩下,第三明意止觀慈悲安樂行,中有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三:第一標章,從無懷嫉妒下,第二釋行法,從文殊師利下,第三明行成。偈頌有六行,為二:初有五行,頌止觀二行,次有一行,頌行成。從又文殊師利菩薩下,第四明誓愿止觀慈悲安樂行,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第一明行法,第二明嘆法。第一行法中有三,從初下,第一明標章,從于在家出家下,第二明行法,從文殊師利是菩薩下,第三結(jié)行成。從文殊師利是法華經(jīng)下,第二嘆經(jīng)難聞,中有二:從初下,第一明法說,從文殊師利譬如下,第二明譬說。中有二,第一明開譬,中有多意(云云)。從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下,第二明合譬,中有多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四行半,為二:初有四行,頌行法,次有十行半,頌嘆經(jīng)。約第一行法中,有三意(云云)。約第二中,有法說譬說等意(云云)。從我滅度后下,第三二十三行偈,總結(jié)行成之相,中有三:初有一行半,結(jié)勸修四行,次有二十行半,舉三報明三障清凈,次有一行,總結(jié)(上來十四品跡門,開三顯一說了)。

            妙法蓮華經(jīng)從地涌出品第十五(二千七百五十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他方大士,口口口口口說,此間釋尊,開所化而止請,于是凈行眷屬,裂大地而泉涌,慈氏等眾,表深疑而云起,四行菩薩,問訊世尊而隨喜,一乘法王,開示佛慧而同咸,補處彌勒,不知一人而發(fā)疑,地前賢哲,用何智術(shù)而測位,是以逸多大士,問涌出于誰化,久成實佛,顯諸力于自度,爾時歲促化長迷,忽然發(fā)心里,父少子老喻,倉卒吐口表,非久遠智者,誰人決此疑哉!非本佛妙智,誰者示斯旨哉!大中亦大,一中亦一,蓋斯口口口歟。
          第二釋名者,下方菩薩,為發(fā)本門壽量,遠從地涌現(xiàn),故言從地涌出品。師嚴道尊,鞠躬只奉,如來一命,四方奔涌,故言從地涌出品。三世化道,惠利無疆,一月萬影,孰能思量,召過以示現(xiàn),弘經(jīng)以益當,故言從地涌出品。虛空湛然,無早無晚,惑者執(zhí)跡,而暗其本,召昔示今,破近顯遠,故言從地涌出品。寂場少父,寂光老兒,示其藥力,咸令得知,故言從地涌出品。文云: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今以諸義釋品意,四悉檀因緣之解,故言從地涌出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此品下,訖普賢勸發(fā)品,十四品,部大段第二,明開師門之近跡,顯佛之遠本。約中大分為三段,從品初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訖汝等自當因是得聞半品,第一明本門序分。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下,訖分別功德品彌勒所說十九行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第二明本門正說分。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下,訖普賢勸發(fā)品作禮而去,十一品半,第三明本門流通分。約序分段中有二,第一明涌出序,第二明疑問序。約第一踴出中有三,從品初下,訖當于此土而廣說之,第一明他方菩薩請弘經(jīng)。從爾時佛告諸菩薩下,訖廣說此經(jīng),第二明如來不許。從佛說是時下,第三明下方涌出,中有二:第一明經(jīng)家敘相,第二明問訊。約第一經(jīng)家敘相中,有五意(云云)。從是諸菩薩從地涌出已下,訖能于如來發(fā)隨喜心,地二明諸菩薩問訊,中有五意(云云)。從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下,第二明疑問序。中有二:第一明此士菩薩疑,中有二:第一明長行疑念,從時彌勒菩薩下,第二偈頌,有九行半,正明問,中有五意(云云)。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下,第二明他方疑問,中有二:一明侍者菩薩各各陳疑問于已佛。從爾時諸佛各告侍者下,二明諸佛各抑待彌勒之問如來之答。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下,大段第二本門正說分。約中大分有二,第一明有長行,偈頌誡許,第二明正說,約長行有三意(云云)。偈頌有四行,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說是偈已,第二明正說段,即是答問中,大分為三段,從初此去,訖壽量品竟,第一正明開近顯遠,分別功德品長行,第二明授法身記,十九行偈,第三明彌勒總申領(lǐng)解。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明略開近顯遠動執(zhí)生疑,第二明廣開近顯遠斷惑生信。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正明略開近顯遠,第二明因疑更請。約第一段中有二,從爾時世尊說是偈已下,訖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第一明有長行偈頌,如答彌勒上問,中有多意(云云)。從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因疑更請,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爾時彌勒菩薩下,訖三菩提,第一明動執(zhí)生疑。從即白佛言下,訖品盡,第二明騰疑請。中有二:第一明法說請中有多意(云云)。從譬如有人色美下,第二明譬說請。中有長行偈頌,中有開譬合譬等多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卷一萬二百二言品二千一十八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華王釋尊,唱三誡于誠諦,補處慈氏,發(fā)四信于佛語,所以三佛菩提,騰波于壽量海,四種佛土,開華于鷲峰山。于是善逝巧喻,下微塵而散東國,彌勒別智,附界員口口塵數(shù),八十假父,脫垢衣于權(quán)門,億俗真考,芳珍服于實室,八諦醫(yī)王,搗篩教藥,令服諸子,三身覺王,斟酌劫盡,令觀凈土,失心稚子,服遺藥而差心病,恣心狂子,聞久成而得本心,圣人遠哉!至感應,凈土異哉!澄心到,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如來,是諸佛之通號,是上三佛之通稱,是別舉人。壽量者,詮量諸佛之功德,此別標法也。亦是詮量三佛之功德,此即正詮量本地三如來功德,人法雙舉,故言如來壽量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本門正說答問中,第二明廣開近顯遠段。約中大段有二,第一明如來誡信,第二明如來正答。約第一段中有四,從品初下,第一明如來之誡。從是時菩薩大眾下,第二明菩薩三請。從復言唯愿說之下,第三明菩薩重請。從爾時世尊下,第四明如來重誡。從一切世間天人下,大段第二明如來正答,約中有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第一明如來法說答,第二明如來譬說答。法說中有二,第一明三世益物,第二總結(jié)不虛。約第一明三世益物中有二:從一切世間下,訖能令眾生發(fā)歡喜心,第一明過去益物,中有多意(云云)。從諸善男子如來見下,訖雖不實滅而言滅度,第二明現(xiàn)在益物,中有多意(云云)。而此中有常住不滅四字,明未來益物也(云云)。從又善男子諸佛如來下,第二明總法三世益物不虛,中有二意(云云)。從譬如良醫(yī)下,第二明如來譬說答中有二,開譬合譬,中有二:第一明良醫(yī)治子譬,譬上三世應化所宜。第二明治子實益譬,譬上三世利物不虛。約第一譬中有三:從初譬如下,訖遠至余國,第一明良醫(yī)遠行譬,譬過去益物,中有二意(云云)。從諸子于后飲他毒藥下,訖即取服之毒病皆喻,第二明還已復去譬,譬現(xiàn)在益物,中有六意(云云)。從其父聞子悉已得差下,訖咸使見之,第三明尋便來歸譬,譬未來益物。從諸善男子于意云何下,訖不也世尊,第二明治子實益譬,譬三世益物不虛。從佛言我亦如是下,第二明合譬,中有三:初合過去益物譬,從以方便力下,次合現(xiàn)在益物,從亦無有能下,次合治子實物不虛譬。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二十五行半,頌上法譬,大分為二:初二十行半,頌法說,次有五行,頌譬說。法說中為二,初有十九行半,頌三世益物,次有一行,頌三世益物不虛。約初中三,初有四行,頌過去益物,中有多意(云云)。次有五行,頌現(xiàn)在益物,中有多意(云云)。次有十行半,別頌未來益物,中有多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二千六百六十二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恒沙大眾,聞長遠壽,增道損生,微塵眾生,見真佛像,發(fā)無上心,是以中天寶華,散萬彩而雨會頂,云漢沉水,流芬馥而薰鼻根,虛空天樂,振妙聲于眾耳,大梵眾瓔,垂輕妙于圣枝。眾寶香爐,遍于九方,菩薩幡蓋,懸于上方,龍華法王,贊一乘而信一味。信心持者,逾五倒而到五品,本佛十妙,把功德而施三千,普機十利,捧利益而馳億剎,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分別者,佛說壽量,二世弟子得種種益,故言功德。淺深不同,故云分別。隨便,故言分別功德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本門正說中,大段第二明法身授記段中,大段為三:從品初下,第一明經(jīng)家總敘。從于時世尊下,訖發(fā)三菩提心。第二明如來分別本門增道損生菩薩五十一位差別中有二:從十住位至三地,第一明約增道智德得記。從四地至等覺,第二明約損生斷德得記,在經(jīng)文中可見(云云)。從佛說是諸菩薩下,訖贊嘆諸佛,第三明時眾供養(yǎng)。從爾時彌勒菩薩從坐而起下,偈頌,有十九行,正說中大段第三明彌勒總申領(lǐng)解由,為三:初有二行,頌領(lǐng)解,次有九行,頌如來分別功德,次有八行,頌時眾供養(yǎng)(上來本門正說已了)。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下,訖普賢勸發(fā)品作禮而去,部大段第三說法流通段,并本門大段第三流通分也。凡有十一品半,大分為二段,從此下,訖常不輕品,三品半,大段第一明弘經(jīng)功德,重以勸流通。從如來神力品下,訖普賢勸發(fā)品,大段第二明付屬流通也。約第一大段中有三,今此半品及隨喜功德品,第一明初品弟子因功德深,以勸流通,法師功德一品。第二明初品弟子果功德深,以勸流通,常不輕一品。第三引信毀罪福,以證流通。約第一此半品中有二:第一明現(xiàn)在四信弟子,第二明滅后五品弟子。約第一現(xiàn)在四信中有四:從爾時佛告彌勒下,第一明一念信解未能廣說。中有長行偈頌,約長行中有三:佛告彌勒阿逸多其有眾生下,第一舉其人。從所得功德下,第二明功德深。中有二,第一明總福無量。從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明校量功德多少。中有二:第一明舉五波羅蜜功德為本,校量所得功德多少。從以是功德比前功德下,第二明正校量功德多少。從善男子有如是功德下,第三明位行不退。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十九行,追頌第一,不舉其人,次有五行半,頌第三行位不退。從阿逸多下,第二明現(xiàn)在第二品弟子解其言趣,中有二意(云云)。從何況廣聞是經(jīng)下,訖能生一切種智,第三明現(xiàn)在第三品弟子廣聞廣說。阿逸多下,訖當知是為深信解相,第四明現(xiàn)在第四品弟子具上三弟子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已上現(xiàn)在四弟子文了)。從又復如來滅后下,第二明滅后五品弟子功德,中有二:第一明總列五品弟子格量四品弟子功德,第二明后隨喜功德品別校量
          初品弟子功德。約第一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五:從初又后如來滅后下,訖當知已為深信解相,第一明初品弟子直起隨喜心。從何況讀誦下,訖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yǎng)已,第二明第二品弟子加讀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阿逸多若我滅度后聞是經(jīng)典下,訖及造僧坊供養(yǎng)眾僧,第三明第三品弟子加教化令讀誦書寫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況復有人能持是經(jīng)下,訖疾至一切種智,第四明第四品弟子兼行六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若人讀誦受持下,訖皆應供養(yǎng)如佛之塔,第五明第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九行半,頌四品弟子中為四,初有五行半,頌第二品弟子,次有三行,頌第三品弟子,次有四行,頌第四品弟子,次有七行,頌第五品弟子耳。

            妙法蓮華經(jīng)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一千三百六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逸多將圣,問隨喜福于滅后,能仁釋尊,酬展轉(zhuǎn)利于最后,一偈隨喜,奪二檀而獨秀,須臾聞經(jīng),舉兩報而居高,分座功德,期位于梵釋,勸聞經(jīng)益,結(jié)相于大人,虛空應有邊,功德叵有際,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隨者隨順事理無二無別,喜是慶巳慶他聞深奧法,順理有實功德,順事有權(quán)功德,慶己有智慧,慶他有慈悲,權(quán)實智斷,合而說之。故言隨喜功德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第二別明格量初品弟子功德,中大段有三:第一大段彌勒菩薩問,第二大段明如來答。從爾時彌勒菩薩下,大段第一明彌勒問,中有長行偈頌,如文。從爾時佛告彌勒下,大段第二明如來答,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爾時佛告彌勒下,訖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第一明內(nèi)心隨喜人功德深,中有五意(云云)。從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jīng)下,訖為人分別如說修行,第二明直外聽法功德深,中有四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八行,為二,初有九行,頌內(nèi)心隨喜,中有五意(云云)。次有九行,頌外聽經(jīng)隨喜,中有四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法師功德品第十九(三千五十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堪忍法王,開六千功德于行者,精進菩薩,覺六根清凈于經(jīng)力,八百功德,凈肉眼而令見障外,千二勝利,通肉耳而令聞遠響,父母生鼻,資經(jīng)力而顯伏藏,有漏短舌,蒙教用而受上昧,胎生肉身,沐一味水,而成琉璃鏡,受胎意根,系一乘鏡,而融染凈理,一句一偈,達無邊義,一月一歲,吐無盡說,俗間經(jīng)書,皆順正法,資生業(yè)等,悉成實相,灼灼哉真教之力,煌煌哉實經(jīng)之用,不退菩薩難思量,唯佛與佛所了知,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法師者,謂五種法師也。功德者,謂六根清凈也。法師舉人,功德標法,人法雙舉,故言法師功德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流通中,第二明初品弟子功德深,故以勸流通。中大段有二:第一大段明總列六根盈縮功德數(shù),第二大段明別作六章解釋。從初爾時佛告下,訖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凈,大段第一明六根盈縮功德。從是善男子下,訖品盡,大段第二明別作六章解釋。約六根章中,各有長行偈頌,皆悉如文。

            妙法蓮華經(jīng)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卷八千七百七十一言,品一千四百九十五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謙下不輕,敬佛性而傳芳聲,上慢比丘,聞毒鼓而攀覺果,是以常敬盡壽,聞空中聲,更延億歲,輕慢苾芻,見妙法力,忽謝數(shù)過,罵詈之功,深沉無間,禮敬之業(yè),高升蓮臺,威音妙法,周虛空而傳聲,大勢芳聞,流沙界而敷教,實哉卑下之道,信哉禮敬之風,歷千齡何隔,涉萬代彌新,一乘佛子,可習能敬,三界群生,可信所敬,是品大意,蓋如是歟。
          第二釋名者,常不輕菩薩者,舉人也。此菩薩,內(nèi)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隨行得名,故言常不輕菩薩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第三引信毀以證流通,中有二:長行偈頌。約長行中有三:第一雙指前品罪福,第二雙開今品信毀,第三雙明信毀果報。從初爾時佛告下,第一雙指前品罪福中有二:從品初爾時佛告下,訖獲大罪報如前所說,第一明指罪如法師品說。從其所得功德下,第二明指福如法師功德品說。從得大勢乃往下,第二明雙開今品信毀,中有二:第一明事本,第二明本事。事本中有五:從乃往古昔下,第一明時節(jié)。從有佛名下,第二明佛名號。從劫名下,第三明劫國名。從其威音王下,第四明說法。從得大勢下,訖皆同一號,第五明佛壽命久近。從最初威音王下,第二明本事,中有三:第一明時節(jié)。從于像法中下,第二明雙標毀者信者。從得大勢以何因緣下,第三明雙示得失,中有二意(云云)。從是比丘臨欲終下,訖疾得三菩提,第三雙明信者毀者果報,中有二:第一明信者果報,中有二意(云云)。從得大勢彼時四眾下,訖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jīng),第二明毀者果報,中有多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九行半,為二,初有十五行半,頌信者毀者因果,中有五意(云云)。次有四行,頌勸持(巳上第一說法流通三段文了)。

            妙法蓮華經(jīng)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一千一百一十四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踴出開士,仰尊顏而發(fā)愿,舊住賢哲,覽神力而增悅,靈山法王,覆長舌于梵世,樹下諸佛,放毛光于法界,謦欬之聲,遍至十方,彈指之響,地振六種,是以十方之眾生,見娑婆法會,無邊之群生,聞虛空妙聲,人人加念佛,而散諸寶物,國國融鐵圍,而同一佛土,如來法力華笑文菀,如來藏芽果結(jié)義林,是故經(jīng)卷所住,忽成道場,卷帙所在,亦圓寂地。受持者,懸河之辨,如風無礙,讀誦者,圓鏡之智,如日除闇,為屬累以盡神力,為付屬以暢經(jīng)能,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如來者,舉人也。神力者,用也。如來此中,為付屬深法,現(xiàn)十種大力,故名如來神力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下有八品,大段流通中,第二明付屬流通,大分為三:第一明此神力品、屬累品,屬累流通。第二明藥王品下五品,化他流通。第三明普賢勸發(fā)品,自行流通。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如來神力品,明菩薩受命弘經(jīng)。第二屬累品,明如來摩頂付屬。約第一品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三:第一明菩薩受命弘經(jīng),第二明佛現(xiàn)神力,第三明結(jié)要勸持。從爾時千世界微塵下,第一明菩薩受命,中有二:初明經(jīng)家敘敬儀,從而白佛言下,第二明發(fā)誓弘經(jīng),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于文殊下,第二明佛現(xiàn)神力,中有二:第一明所對之眾,從現(xiàn)大神力下,第二明正現(xiàn)十神力,即為十段。第一明舌相。從一切毛孔下,第二明身毛孔放光。從一時下,第三明謦。從俱共下,第四明彈指。從是二音聲下,第五明地動。從其中眾生下,第六明普見大會。從即時諸天下,第七明空中唱聲。從諸眾生下,第八明大眾稱南無歸命。以種種華香下,第九明遙散諸物。從于時十方下,第十明十方佛土通如一佛土。從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下,第三明結(jié)要勸持付屬,中有四:第一明稱嘆付屬。從以要言之下,第二明結(jié)要付屬。從是故汝等下,第三明獎勸付屬。從所以者何下,第四明解釋付屬。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六行,為二:初有四行,頌十種神力,次有十二行,頌結(jié)要付屬,中有多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屬累品第二十二(四百六十三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常寂法王,現(xiàn)神力以摩頂,圓機菩薩,奉囑累而發(fā)言,是以如來三智,流光于未來,弟子四訓,報恩于諸佛,大師三誡,深銘于心府,薩埵三言,高通于佛心,自行流通,畢于此篇,分身之客,悉還本土,化他流通,末于后章,多寶之主,獨留閉戶,三乘圣眾,見屬累而且歡,八部天人,聞付屬而且喜,此品大意,蓋如是歟。
          第二釋名者,屬是佛所付屬,累是煩爾宣傳,此從圣旨得名,故言屬累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屬累流通中,第二明如來摩頂付屬,中有三:從品初爾時釋迦牟尼佛下,第一明如來付屬,中有三:第一明如來正付屬。從所以者何下,第二明解釋付屬。從于未來世下,第三明誡訓付屬。從時諸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菩薩領(lǐng)受。從爾時釋迦牟尼下,第三明事畢唱散,中有二:第一明正唱散。從說是語時下,第二明大眾歡喜(云云)。

            妙法蓮華經(jīng)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二千七百八十六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也。
          第一述大意者,夫宿王高問,顯苦行于沙劫,如來秀答,示經(jīng)力于十喻。然則凈明德佛,澍妙法甘雨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翹精進經(jīng)行于萬二千歲,是以薩埵喜見,獲得三昧,而燃愛身。諸佛善逝,贊揚真供,而為嘿然。凈德王家,忽示化生,凈明法院,還奉囑累,圓寂之庭,竭鵠林悲,高塔之前,臻臂燒信。于時求少苾芻,向?qū)毸缘米悖I根大士,屬誠諦而具身,三千威德,六種震動,六天應化,四華散下,一指之妙供,陵三千七寶,四句之法力,蔑四圣高德,十喻強軍,捧寶劍以游法華院,八萬將兵,靡權(quán)魔而歸蓮華闕,嚴嚴乎!妙法之力彌難仰,堂堂乎!念經(jīng)之用何易測?十況曦升,照大慧美,萬佛月臨,息女人勢,贊善者,現(xiàn)口出青蓮華香,持經(jīng)者,當手取草坐道場,是品大意,蓋如是歟。
          第二釋名者,藥王菩薩者,舉人也。本事者,標法。此品人法雙舉,故言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是大段第二屬累流通之中,三段之第二。明化他流通,中有五品,此品明藥王菩薩以本愿弘大法利眾生,輕生身重佛法,亦得都判一部。方便品,明開三顯一,圓因已竟。安樂行品,明乘乘之法。壽量品,明乘果已竟。此下六品,明乘乘之人也。今此品明藥王菩薩以苦行乘乘,中大段有四,第一明宿王華菩薩問,第二明如來答,第三明利益,第四明多寶稱善也。約第一大段中有三:從爾時宿王華菩薩下,第一明通問游化。從世尊是藥王下,第二明別問苦行。從善哉世尊下,訖聞皆歡喜,第三明請答。從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下,大段第二明如來答,中不答游化問,但答苦行問。中有二:第一明答苦行,第二明嘆經(jīng)。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明事本,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下,第二明本事。有三:第一明佛為說法。從是一切眾生下,訖過是已后其身乃盡,第二明修供養(yǎng)。中有二:第一明佛在世供養(yǎng),中有四意(云云)。從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下,第二明未來苦行。中有五:第一明生王家。從即為其父而說偈言下,第二明本事。從大王我今當還供養(yǎng)下,第三明往佛所請供養(yǎng)。從爾時日月凈明下,第四明如來付屬。從爾時一切眾生,訖得未曾有,第五明受命任持法,中有四意(云云)。從佛告宿王華下,訖而供養(yǎng)者,第三明結(jié)會古今,中有二意(云云)。從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下,第二明嘆經(jīng)。中有三:第一明嘆能持之人。從宿王華譬如下,第二明嘆所持之法。中有二:第一明嘆法體,中有十喻(云云)。從宿王華此經(jīng)能救,第二明嘆法用。中有三:第一明拔苦用。從此經(jīng)能大饒益下,第二明嘆與樂用,中有十二事(云云)。從此法華經(jīng)亦如是下,第三明結(jié)嘆拔苦與樂用。從若人得聞此法華經(jīng)下,第三明嘆持經(jīng)福深。中有二:第一明專聞品福,從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品下,第二明聞品福。中有三:第一明聞品福。從是時諸佛遙共贊言下,第二明校量所得功德。從是故宿王華下,第三明如來屬累。從說是藥王菩薩品下,大段第三,明聞品利益。從多寶如來于寶塔中下,大段第四,明多寶如來稱嘆也。

            妙法蓮華經(jīng)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二千六十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靈山至覺,放一光而招開士,嚴國妙音,應光明以仰圣眾,是以春方遠客,先現(xiàn)華座于崛山,此方近主,忽疑寶華于何瑞。于是王子文殊,欲見座主,寶塔多寶,令來彼哲,路次諸國,六種振動,來到諸天,百千樂奏,遠來旅人,奉珠問訊,此會華德,見德疑因,遍照法王,開往因于樂器,華德菩薩,攀現(xiàn)果于自身,普門示現(xiàn),略演此品,色身妙用,粗暢此段,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昔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今以普現(xiàn)色身,以妙音聲,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菩薩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二品,化他流通,第二明妙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住三昧乘乘化他也。約此品中,大段有六:第一明如來放光東召,第二明奉命西來,第三明十方弘經(jīng),第四明二土得益,第五明還歸本國,第六明聞品進道也。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下,大段第一明如來放光召東。從爾時一切凈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下,大段第二明菩薩奉命西來。中有二:第一明發(fā)來之緣。中有六:第一明經(jīng)家敘福慧二種莊嚴之由。從釋迦牟尼佛下,第二明被照之主。從師白凈華宿王智佛下,第三明辭己佛欲來此土。從爾時凈華宿王智佛下,第四明彼土佛誡敕。從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下,第五明菩薩受旨。從于是妙音菩薩不起,第六明現(xiàn)相。中有六:第一明妙音欲來先現(xiàn)蓮華。從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下,第二明文殊見相發(fā)問。從爾時釋迦牟尼下,第三明佛答妙音欲來而現(xiàn)瑞。從文殊師利白佛言下,第四明文殊愿來而請見。從爾時釋迦牟尼下,第五明釋迦推功多寶而能現(xiàn)。從多寶佛下,第六明多寶佛妙音命來。從于時妙音下,第二明妙音菩薩正發(fā)來。中有六:第一明眷屬人眾經(jīng)歷國土。從是菩薩目如廣大下,第二明菩薩相好。從入七寶臺下,第三明妙音菩薩問訊如來。從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下,第四明請見多寶佛。從爾時釋迦牟尼如來下,第五明世尊為妙音菩薩通白多寶。從時多寶佛下,第六明多寶佛塔中稱善哉。從時華德菩薩下,大段第三明妙音菩薩十方弘經(jīng),中有二重問次答。約問中有二,第一問昔所種善根,從修何功德下。第二問今勝神力。從佛告華德菩薩下,第二明答。中有二:第一明佛答昔所種善根問。從華德汝但下,第二明答今勝神力中明現(xiàn)三十八身,為二:初有三十身,現(xiàn)凡夫身。從若應以聲聞下,后四身明現(xiàn)圣人。從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下,第二明第二重問答。為二:初菩薩問住何定。從佛告華德菩薩下,二佛答所住定。從說是妙音菩薩品時下,大段第四明此土他土得益。從爾時妙音菩薩下,大段第五明還歸本國。從說是妙音菩薩品時下,大段第六明聞品進道。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卷六千七百二言,品二千八十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一乘妙法,因法師而遠布,三界人師,資冥護而傳法,是以無盡高問,雷振教谷,釋尊秀答,龍馳義峰,所以觀音之美聲,琴瑟能詮廗,普門之妙形,經(jīng)緯娑婆機,豈唯水火不能燒溺而巳,亦則男女童子隨求可得,一時禮念,等六十而與福,三十分身,散十方而說法,無盡瓔珞,開三檀而施一客,利耶轉(zhuǎn)施,示二法而奉兩尊,巍巍乎眾賢之美難宣,蕩蕩乎諸圣之德何稱,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觀世音菩薩者,舉人也。普門者,標法也。今此品,人法雙舉,故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猶是明三昧乘乘弘經(jīng),兼誡弟子,亦名普現(xiàn)色身三昧。化他流通中,大段有二,第一明問答,第二明聞品得益。約第一問答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重問答,從爾時無盡意下,第一明經(jīng)家敘。從而作是言下,第二明菩薩發(fā)言正問。從佛告無盡意菩薩下,第二明佛答。中有三:第一明總答,第二明別答,第三明佛勸持菩薩名。約第一總答中,第一明受苦人數(shù)。從受諸苦惱下,第二明遭苦時。從聞是觀世音下,第三明聞名稱號。從觀世音菩薩即時下,第四明得解脫。從若有持是觀世音下,第二明別答。中有三:第一明口機應,第二明意機應,第三明身機應。約口機應中有二:第一明七難,第二總結(jié)。約第一七難中,即為七段。第一明火難,中有四:初持名之益。從設入大火下,二明遭苦。從火不能燒下,三明火不能燒。從由是菩薩下,四總結(jié)。從若為大水,第二明水難,中有二(云云)。從若有百千萬億下,第三明黑風難。從若復有人臨當下,第四明被害難。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第五明羅剎難。從設復有人若有罪下,第六明杻等難。從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第七明怨賊難。從無盡意觀世音下,第二總結(jié)。從若有眾生多于淫欲下,第二明意機應。中有二:第一明別三毒,如文(云云)。從無盡意觀世音下,第二總結(jié)。從若有女人下,第三明身機應。中有二:第一明二求,中有二意(云云)。從無盡意觀世音下,第二總結(jié)。從是故眾生下,第三明勸持名。中有三:初明勸持。從無盡意若有人下,二明格量功德。從無盡意下,三明總結(jié)。無盡意菩薩言下,第二明第二番問答。中有二:一明菩薩問,二明如來答。約初中,有三業(yè)問(云云)。從佛告無盡意菩薩下,第二明如來答。中有三:初明別答中,有三十九句,一一各各明三業(yè)問。從無盡意菩薩下,訖度脫眾生,第二明總答。從是故汝等下,訖游于娑婆世界,第三明勸供養(yǎng),中有六意(云云)。從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下,第二偈頌,有二十六行,頌長行,大分為二:初有十七行,頌觀世音力,次有九行,頌普門力。約初中有二:初有一行,頌菩薩問,次有十六行,頌如來答,中有十意(云云)。約普門中,八意(云云)。從爾時持地菩薩下,訖品盡,大段第二明聞品得益。

            妙法蓮華經(jīng)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一千二百二十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藥王章句,護法師于五濁,勇世神咒,防鬼災于十方,加以二方天王,張咒網(wǎng)而守百由旬,十種羅剎,捧咒劍而誓作七分,夢中之惱尚制富單那,頭上之過,何怨嫌行者,赫赫持經(jīng)之功,不畏諸難,明明修行之德,何愿不成,此品大意,蓋如斯矣。
          第二釋名者,陀羅尼者,此梵語也。此翻總持也。今此品,偏舉法為名,今存梵音,故言陀羅尼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猶是化他流通中,明五眾惡世弘經(jīng)多難,以咒護之,以總持乘乘,付屬流通。中大段有四:第一明菩薩問持經(jīng)功德,第二明佛答甚多,第三明菩薩請神咒護,第四明聞品得益。從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下,大段第一明菩薩問。從佛告藥王若有下,大段第二明佛答甚多。中有四:初明佛正格量大少。從于汝意云何下,二佛問多不。從甚多下,三明菩薩甚多。從佛言若善男子下,四明佛正格量于功德。從爾時藥王菩薩下,大段第三明菩薩請說咒守護。中有五:第一明藥王菩薩咒,第二明勇施菩薩咒,第三毗沙門天王咒,第四明持國天王咒,第五明一羅剎咒。約藥王菩薩咒中有四:初明請說。從即說咒曰下,二明正說咒。從世尊是陀羅尼下,明嘆神咒。從時釋迦牟尼佛下,四明佛印可。從爾時勇施菩薩下,第二明勇施菩薩咒。中有四:初明請。從即于佛前而說咒曰下,明正說神咒。從世尊是陀羅尼下,三明嘆咒。從若有侵毀下,四明佛印可。從爾時毗沙門下,第三明多聞天王咒,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持國下,第四明持國天王說咒護,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有羅剎女等下,第五明十羅剎女說咒護。中有五:初列名。從是十羅剎女下,二明說咒。從寧上我頭上下,三明嘆咒。從羅剎女說此偈巳下,四明羅剎等立誓。從佛告諸羅剎女下,佛印可。從說此陀羅尼品下,大段第四明聞品得益焉。

            妙法蓮華經(jīng)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一千七百一十四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嚴王邪執(zhí),感八變以回心,凈德憤心,屬二緣而忽開,是以藏眼二子,舉兩難而喻一眼龜,嚴凈二親,聽一愿而覺優(yōu)曇華,于是雷音如來,灑法雨于妙莊,華德本身,受記莂于樹王,竊以求道近因,無過善友,成佛親緣,豈過知識,飲泉之因,蔭樹之緣,其謂斯矣。善知識能,粗顯此篇,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妙莊嚴王者,舉人也。本事者,表法也。今此品內(nèi),說彼妙莊嚴王本事,故言妙莊嚴王本事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猶是化他流通中,明妙莊嚴王以誓愿乘乘流通。中大段有六:第一明事本,第二雙標能所化,第三明能化方便,第四明所化得益,第五結(jié)會古今,第六明聞品得益。從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下,大段第一明事本。從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下,大段第二雙標能化所化,即所化一人,能化三人也。約中有二:第一明列能化所化名。從是二子有大神力下,第二明別二子福慧。從爾時彼佛欲引導下,大段第三明能化方便。中有三:第一明時至。從凈藏凈眼二子下,第二明論議。中有四:第一明二子等至母所白供養(yǎng)佛。從母告子言下,第二明母讓子等命化父王。從凈藏凈眼下,第三明子等生邪見家恨。從母告言下,第四母責子等合憂念父。從于是二子念其父故下,第三明子弟正勸化。從時父見子下,大段第四明所化得益。中有十:第一明信此子伏彼師。從于是二子下,第二明父王已信。從于是二子白父母言下,第三明重推父母。從彼時妙莊嚴下,第四明化功已大嘆佛功德。從于是妙莊嚴下,第五明俱詣佛所,中有五意(云云)。從時云雷音宿王華下,第六明與授記。從其王即時下,第七明出家修行。從即升虛空下,第八明稱嘆二子。從爾時云雷音下,第九明佛述二子等行高。從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第十明王嘆佛自立誓愿。從佛告大眾于意云何下,大段第五結(jié)會古今。中有二:第一正結(jié)會。從藥王藥上下,第二明嘆二菩薩。從佛說是妙莊嚴王下,大段第六明聞品得益。

            妙法蓮華經(jīng)普賢菩薩勸發(fā)品第二十八(一千六百八十一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震方普賢,震萬國而來到,山中法王,吐四法而相應,是以六牙白象,負遍吉而安慰行者,六通遠客,教忘句而還令通利,三七精進,招乘象客,一妙章句,避煩惱主,書寫之功,高升忉利,持經(jīng)之德,秀游兜率,贊供之力,現(xiàn)報利生,毀罵之用,將來繁痛,懲惡勸善之事,略開此篇,滿愿芳行之業(yè),粗畢此章,是品大意,蓋謂斯歟。
          第二釋名者,普賢菩薩者,梵音邲輸[風+(拔-手)]陀,此翻普賢。勸發(fā)者,戀法之辭也。今人法并舉,故言普賢菩薩勸發(fā)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第三明自行流通。又明普賢以神通乘乘,中大段有四:第一發(fā)來,第二勸發(fā),第三明如來述發(fā),第四明發(fā)益。從爾時普賢菩薩下,大段第一明經(jīng)家敘發(fā)來。中有三:第一明上供之相。從又與無數(shù)諸天下,第二明下化之相。從頭面禮釋迦牟尼下,第三明修敬之義。從白佛言世尊我于寶威德上王佛國下,大段第二明勸發(fā)。中有二:第一明請問勸發(fā),第二明誓愿勸發(fā)。約第一請問中有二:第一明請問,第二明佛答。約第一請問中有二:第一明請正說勸發(fā)自行。從若善男子下,第二明更請流通勸發(fā)化他。從佛告普賢菩薩下,第二明佛答。中有三:第一明總標四法答。從一者下,二明別四法答。從善男子下,第三明結(jié)四答。從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下,第二明誓愿勸發(fā)。中有二:第一明護人,第二明護法。約護人中有六:第一明護其外難,中有二:初明總護。從若魔若子下,二約別舉十二非護。從是人若行下,第二明示身教其內(nèi)法。有三:第一明行者慰誘。從是人若坐思惟下,第二明教經(jīng)及與三昧。從世尊若后世下,第三明示教利喜及以說咒護之。從世尊若有菩薩得聞陀羅尼下,第三明覆護以神咒。從若有受持者下,第四明示其勝因。從若但書寫是人命終下,第五明示其近果。從是故智者下,第六明總結(jié)信者功德。從世尊我今以神通力下,第二明護法。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下,大段第三明如來述勸發(fā)。中有二:第一明述其護法。從普賢若有下,第二明述護人也。上有六章不述,第三覆護以神咒也。即為五,第一述上第二示身,教其內(nèi)法。從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下,第二述上第四示其勝因。從普賢若如來滅后下,第三述上第五示其近果。從若有人輕毀下,第四述上第一護其外難。從是故普賢下,第五述上第六總結(jié)信者功德。從說是普賢品下,大段第四明勸發(fā)之得益。中有二:第一明別聞一品得益。從佛說是經(jīng)下,第二明總聞一部得益等(云云)。  毗陵沙門湛然述

            法華品釋(終)

          明歷丁酉初秋十七,謹點譯焉。竊謂語辭系師,失祖筆力,統(tǒng)紀典志,亦無此目,真呼贗呼,具眼擇之,若見若聞,互為善識,相助解行,共證妙法。

        上一篇:法華三大部讀教記01
        下一篇:法華統(tǒng)略06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guān)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wǎng)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shù)支持:易點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heisiav1|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欧美jizz18|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二区| 中文无线乱码二三四区| 激情五月激情综合网|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扒开做爽爽爽的视频| 人人干视频在线观看| 不用付费的黄色软件|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旧里番yy6080|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eeuss影院www新天堂| 深夜福利网站在线| 国产美女久久久|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www.av小四郎.com|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无翼乌全彩之大雄医生| 国产午夜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视频网| 精品小视频在线|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的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麻豆福利视频导航|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免费黄色网址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电影网|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女人把私人部位扒开视频在线看| 午夜欧美日韩在线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