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匯編白話節本(卷二)01
了凡弘法學會譯整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匯編白話節本卷二
友悌。
【解釋】
做人家哥哥的,必定要友愛弟弟;做人家弟弟的,必定要尊敬哥哥。
【分析】
兄弟如手足,在一生當中,就這幾個人了,也是人生最為難得的事了!自父母的眼里看來,兄弟原來是一體的啊!假使兄弟之間,稍微有了不和的話,那么父母的心,就會感到不安了;而父母若是看到兄弟相愛情同手足,內心不知道會有多么的快樂啊!而且兄弟稱為手足,則彼此之間就痛癢相關,應該要互相的保護扶持,那里有手足自己在互相干擾打斗的道理呢?所以要時時的念著:兄弟同是一個父母生出來的,本來就是同為一體的啊!就像是骨頭和肉一樣,很難解的開啊!若是明白道理,兄弟之間,就算是遇到些誤會爭吵,自然就會不忍心的再爭吵下去;對于錢財,也就自然看得輕了。法昭禪師曾經作了一首偈子說道:‘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袁氏世范說:‘父親愛兒子,哥哥愛弟弟,這是做父兄的本分,不必去責備兒子或弟弟一定要順著;那么做兒子的,或是做弟弟的,本來就應該要愛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但也不必去責備父親或哥哥,對自己一定要慈愛,只要各自的盡了自己應該盡的本分,那么彼此責難對方的這種毛病,自然就會沒有了。而且要嚴禁家人或傭人居間傳話,以免發生誤會;而妻子的話,多少帶有感情的成分;雖然中聽,也不要聽;那么離間父子兄弟感情的話,自然也就沒有了;縱然有,也是行不通的啊!’
王陽明先生曾說:‘古代的圣人大舜,他能夠感化大象來替他耕田,其中的秘訣,就是他不去看象的缺點’,所以骨肉之間,只應該講情,不應該講理;因為執著了理,便會傷到了情;而傷到了情,就是非理了啊!宋朝的程子,有人問他說:‘我事奉哥哥,已經盡了我做弟弟的道理,但是卻得不到哥哥的歡心,那么我該怎么辦呢?’程子回答說:‘你事奉哥哥,應當要心存孝敬,而且要至誠懇切才行,不可以心存委曲,向人訴苦。’那人又問:‘那么哥哥應該要如何的對待弟弟呢?’程子說:‘做哥哥的,應該要對弟弟友愛,才是做哥哥的道理。’
故事一:
漢朝的時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兄弟三人就討論,將父母遺留下來的財產,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連家中堂前種的那棵紫荊樹,也決定要把它分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動手,把紫荊樹分割成三分;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后,這棵紫荊樹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后,感到非常的震驚,就跟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就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了。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從此兄弟財產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贊:‘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門啊!’要知道兄弟屬于天倫之一,與父子夫婦并稱為三綱;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又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快要滅絕了啊!
故事二:
宋朝宰相司馬光的哥哥,名叫司馬康伯,已經八十歲了,司馬光事奉哥哥,把哥哥當成嚴父一樣的在事奉;又把哥哥當成嬰兒一樣的呵護著,每次吃飯的時候,吃了一會兒,司馬光就會問:‘哥哥啊,你要吃飽哦;不然就會餓到了啊!’天氣稍微寒冷,就會摸著哥哥的背說:‘哥哥,衣服穿的夠不夠啊!小心別著涼了啊!’
故事三:
周文燦天性非常的友愛,他的哥哥愛喝酒,而且依賴著周文燦過生活;有一次哥哥喝醉了酒,并且還毆打周文燦,鄰居聽到了,為他感到十分的不平,就罵周文燦的哥哥說:‘你弟弟對你這樣好,你吃他的、喝他的、住他的;喝醉了酒,還要打他,你這個做哥哥的,到底還有沒有良心啊!’然而周文燦卻很生氣的對鄰居說:‘我哥哥并沒有打我啊!你們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呢?’
故事四:
宋朝的鄭德圭、鄭德璋兄弟兩人,天性都非常的友愛孝順,兩人一齊讀書,晚上也同睡在一塊兒。而德璋的個性剛正不阿,做人不夠圓融,得罪了仇家;仇家就設計陷害德璋,因而被官府判了死罪,馬上官兵就要來家里拘捕德璋了。德圭知道弟弟是被人陷害的,感到十分的悲傷,就假裝對弟弟說:‘他們本來是要陷害我的,跟你無關啊!我只要前往官府自首,那么真相就會大白了;如果你去官府投案,那就死定了啊!’德圭說完了,就前往官府去自首,德璋就追趕著哥哥,兄弟兩人在路上相持不下,頓足抱頭大哭;都搶著要先去官府受死。德圭就默默的設計,阻止拖延弟弟前往官府受刑,自己就趁著黑夜先離去了。德璋第二天發現哥哥不見了,就再追哥哥,一直追到了廣陵;這時候,德圭已經死在監獄里面了。德璋見到了哥哥的尸首,傷心痛哭得昏死過去,一共四次。德璋把哥哥的尸體火化之后,就背著哥哥的靈骨,返家安葬;并且守在哥哥的墓旁好幾年;每次德璋哭的很傷心的時候,烏鴉和許多鳥兒都飛到德璋的身旁,聽他哭泣,而且還不吃東西。德圭的孩子年紀很小,德璋撫養哥哥的孩子,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的認真。
故事五: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北齊有位叫普明的人,兄弟之間,為了爭財產而常年累月的打官司,而且還各自的請了證人,來為自己證明;一狀告到了清河太守蘇瓊那里。蘇太守就把普明兄弟倆召請過來,并且勸他們說:‘天下難得到的就是兄弟啊!而容易得到的則是田地;假使得到了田地而失去了兄弟,你們的心會覺得怎樣呢?’蘇太守說著說著,就掉下了眼淚,在旁邊的證人看到了,也無不被太守的真誠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普明兄弟倆則互相叩頭認錯,彼此退步禮讓,再也不爭財產打官司了。
故事六:
于鐵樵先生說:‘在淮陰地方有位做官的人,他有兩個兒子,從小兄弟倆就不合,兩人一年都見不到一次面。后來哥哥病危,就請人叫弟弟到病床前面,牽著他的手跟他說:“我十九歲就結婚了,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得到妻子的愛,到了三十八歲,父母親就過世了;所以我的晚年,也就沒有父母之愛了,這輩子相聚在一起最久的,只有我們兄弟二人;但是我們倆一生都不合,我今天才開始感到后悔和覺悟;然而我的一生,卻是快要走完了啊!”聽到了這位即將死去的哥哥,對他弟弟所講的話,聽到的人也應該會有所感動吧!’
故事七:
張士選是五代時候的人,從小父母就過世了;等到他長大了,長輩中,只剩下叔父一個人了。而叔父卻有七個兒子,有一天叔父就對張士選說:‘你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我應當將家產一分為二,你一分,我一分,你覺得這樣分公平嗎?’張士選說:‘叔父,我不忍心您家的七個兒子,七個人才共分一分的財產,叔父您可以把家產分做八分啊!’叔父堅持不肯這樣分,張士選也堅持不肯那樣分。當年張士選十七歲,就被推薦進京城參加考試,同時被推薦參加考試的有廿幾位。那時有位精通相學的術士指著張士選說:‘今年高中狀元的,就是這位少年啊!’同輩的人聽到了,都啼笑不已,并且還反駁相士的說法。相士說:‘做文章這件事情,不是我所能夠了解的;但是這位少年,他的滿臉都充滿著積了大陰德的氣象,這一定是他做了大善事的緣故,所以我才敢斷定他今年必定高中狀元啊!’果然張士選考中了狀元。
【再析】
現在為了爭財產而不顧手足情深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啊!親生兄弟都是如此,何況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就更嚴重了啊!若是堂兄弟間分財產,那么親疏的關系就會愈分愈遠了啊!有誰能夠像張士選一樣呢?古人說:‘薄待了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啊!薄待了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啊!’因為樹木的根本,若是有了虧損,那么它的枝葉,必定會遭到損壞啊!這種追本溯源的道理,大家應該要三思啊!
【結語】
凡是恭敬順從或是欺騙違逆自己的兄弟,比起恭敬順從或是欺騙違逆其他的人,所得到禍福的果報,要強過十倍啊!若是恭敬孝順或違逆欺騙自己的父母,那么所得到禍福的果報,就是百倍了啊!這種的道理大家都要牢記在心,自我警惕啊!
正己化人。
【解釋】
先要端正自己,還要去勸化別人,共同存著善心,共同去作善事。
【分析】
所謂‘正人必先正己’,‘己身正,不令而行’,而人若是能夠正己,則沒有不能夠正物的啊!因為一個人能夠端正自己的行為,大家都會尊敬他;而人若是知道恭敬的道理,這就是他的心中可以接受感化的地方啊!若在這個人心可以感化的地方,用至誠的心,微微的去感動,自然一撥便能夠轉動,一挑便能夠出現,沒有不接受順從的啊!若是以我的正,去突顯別人的不正,縱然是略微的責備,他也一定是不甘心接受教誨的;而且還會跟你強辯,爭個對錯曲直呢!這樣反而會摧毀了他的善心啊!這也是現在好善之人所患的通病啊!每每在勸化他人的時候,出手太重了;而且固執不知變通,不知道要用善巧方便,這實在是應該要痛切戒絕的毛病啊!所以正己必先要正心啊!因為心為一身的主宰,也是萬行的根本。心若是沒有妙悟,妄想情見自然就生出來;妄想情見既然生出來了,那么所見的理,就不能夠透澈明白,是非也就錯亂顛倒了。所以治心,必須要求妙悟;悟了之后,則妄想情慮都融為真心了啊!這就是正心的方法。
故事一:
宋朝的司馬光,為人忠厚正直,天下聞名。他住在洛陽的時候,洛陽的風俗,都受到他的影響感化而為之一變,人們莫不崇尚名節,而羞于談論錢財利害;人人都有廉恥的觀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為非作歹了。就是后生小輩想要做一件事情,也必定會互相的提醒,彼此的警惕說:‘千萬別做壞事啊!恐怕會被司馬光知道,那就糟了啊!’
故事二:
后漢有位叫陳實的正人君子,待人寬厚,處事公正;鄉里間,若是有人發生了爭執,都會請陳實出面裁判,究竟是誰對誰錯?陳實也都能夠準確的做出裁判;并且說出對錯的道理,令當事人心服口服,沒話可說。久而久之,鄉里間就流傳了一句諺語:‘寧可被官府責罰打板子,千萬別被陳實點名說缺點啊!’有一天的夜晚,陳實家里來了一位小偷,躲在屋子的大梁上面,被陳實發現了;陳實就起床拿著蠟燭,招呼家中的子弟,集合起來訓話。陳實說:‘人不可以不自勉啊!不善之人,未必是他本來就惡啊!只是因為他經常的做惡事,養成習慣之后,就改不過來以至于此啊!就像我們家屋梁上面的那位君子啊!’這位小偷聽到了陳實的話,大吃一驚,就從屋梁上跳了下來,向陳實認錯請罪;陳實就和言悅色的勸導他,要他立志改過遷善,別再做見不得人的勾當了。并且還贈送他絹布兩疋,勉勵他務必要痛下決心改過。陳實的作風影響所及,居然感化了一個縣;從此以后,縣里再也沒有盜竊的事情發生了。
故事三:
五代時,房景伯擔任清和太守,景伯的母親不但學問好,而且還十分的通情達理;貝邱地方有一位婦人,列舉了她兒子不孝的事實,一狀告到了太守府,景伯的母親就向景伯說:‘老百姓尚未能夠明白道理,通曉禮義,不宜過分的責備他們啊!’于是景伯的母親,就將這位告自己兒子不孝的貝邱婦人,召到太守府里面,和她一齊吃飯,并且叫她的兒子在旁邊站著,看太守景伯如何的侍奉母親吃飯。這樣過了十天,這位不孝的兒子就對母親說:‘媽!我錯了,我一定會改過孝順您老人家的,我們回家吧!’景伯的母親就對景伯和貝邱婦人說:‘這孩子表面上雖然已經露出了慚愧的樣子,但是他的內心,卻還沒有真正的感到慚愧啊!’因此就再留貝邱婦人母子在太守府中二十多天。這時候,貝邱婦人的兒子,忽然向母親下跪,叩頭懺悔,一直叩到流血;貝邱婦人因此而感動的淚流滿面,乞求太守準許他們母子回家。后來這位貝邱婦人的兒子,果然以孝順而聞名。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解釋】
矜哀憐憫孤兒,要盡力的教養他,成就他終身的事業;撫恤寡婦,要盡力的保護她,成就她一生的貞節;尊敬老人,使他們得到尊養和安寧;愛護年幼的孩子,使他們得到撫育和保護。
【分析】
孤兒寡婦都是人生的不幸,若是成了孤兒寡婦,而且又貧窮,那就更慘了,恐怕連性命都難保啊!所以布施恩惠,把孤兒寡婦列為最優先的對象。孤兒的父母,寡婦的先生,就是在冥冥之中,也都會感恩不盡啊!老年和幼年,為人生所必需經歷的,這時候若是貧窮疾病,那就更苦了,存活下去,恐怕都不容易啊!所以古代的圣王周文王,他的施政重點,不過就是‘哀此煢獨’,孔夫子的志向也不過是說:‘老安少懷。’這是什么緣故呢?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心容易生出來啊!而要做的善事實在太多了,而且也很難做的圓滿;沒有財力的人,固然應當盡自己的心,量力而為;而有財力的人,就應當著著實實的做出矜憫撫恤的事情,親親切切的做成敬老懷幼的工夫,不可以說:‘我只要有這分心就可以了’,這是不負責任的推拖之詞啊!
故事一:
周朝的時候,魯國有一位婦人,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在兵荒馬亂之中,她就拋棄了懷中所抱的嬰兒,而抱起了另外手中牽著的孩子。齊國的軍隊看到了這位魯國婦人的行為,感到很奇怪;就問她說:‘你把原先懷中所抱的孩子丟掉,那個丟掉的孩子是你什么人啊?’婦人回答說:‘他是我親生的孩子!’齊軍又問:‘那么你現在手中所抱的孩子,又是誰呢?’婦人說:‘他是我哥哥的孩子。’齊軍又進一步的追問道:‘你為何丟棄了自己親生的孩子,而卻抱起了你哥哥的孩子呢?’婦人回答說:‘兒子對母親而言,是屬于私愛;但是侄子對于姑姑來說,則是屬于公義;我若是違背了公義而偏向了私愛,這樣就斷絕了哥哥所留下的孤兒,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啊!’齊國的軍隊聽了這位婦人的解釋,就說道:‘魯國的郊外,居然還有婦人在持節行義,更何況是魯國的國君呢?’說罷就撤退了軍隊,返回齊國,不再攻打魯國了。魯國的國君聽到了這件事情,就賞賜了這位婦人許多的財物,并且稱她為魯義姑。
【再析】
魯國的一位婦人,能夠放棄了私愛而存活了哥哥的遺孤,而且因為她的一句話,就保住了魯國國家的安全,免除了一場戰爭。然而現在所謂的須眉男子,遇到國家危難的時候,反而違背道義,茍且偷生;看到魯義姑的行為,能不感到慚愧嗎?
故事二:
楊大年二十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狀元,與周翰、朱昂是同事,周翰、朱昂兩人的年紀都已經很老了;而楊大年卻經常的輕視侮辱他們,周翰就想勸楊大年說:‘你不要欺侮我們老了,總有一天你也會老啊!’朱昂則搖著頭跟周翰說:‘別去說他了,別去說他了!免得又再被他侮辱啊!’楊大年果然在壯年的時候就死了。
【再析】
俗話說:‘敬老得老’,須知老人的閱歷久而且多,能活到那么大的年紀,可說是長壽了,何況長壽是五福中的第一福啊!這正是值得年輕人效法尊敬都來不及了,怎么可以輕慢老人呢?但是世人卻因為老人眼花,老態龍鐘,行動不便;不是討厭,便是欺侮,誰肯小心的尊敬事奉老人呢?看了楊大年欺侮老人而早死的例子,希望不尊敬老人的年輕人,能夠幡然的改過懺悔,心存厚道;凡是遇到老人,要存平等心,不論他是富貴或是貧*,都要平等的尊敬,那么自己將來也能夠長壽啊!千萬不可欺侮老人,那會折損了自己的福報和壽命啊!
故事三:
王彬少年的時候,身體多病,而且還病得不輕。自己心想:‘我的身體那么差,一定活不久啊!’從此之后,凡是見到了老人,他都非常的恭敬,而且羨慕他們;經過王彬家門口的老人,身分雖然貧*,王彬也必定起立向他致敬;王彬走路的時候,遇到老人,也一定會讓路給老人先走。后來王彬的病就漸漸的好了,氣力也愈來愈壯,竟然活到了九十三歲。
故事四:
隋朝的時候,有一位活到一百多歲的出家人,他深解法華經微妙深奧的義理,曾經告訴大眾說:‘貧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事奉他們,就如同事奉菩薩一樣;凡是我能力所及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去做。貧僧今生能夠通達佛法,而且活得那么久,都是因為敬老的緣故啊!所以希望你們不可以輕慢侮辱老人,這樣會損福折壽的啊!要知道這個世間的名利,就像夢幻泡影一樣,彈指也就過去了;千萬要覺悟,不要被世間的名利給羈絆住了;應該要在自己的心性上下些功夫;否則就是空來人間走一回,白白的空過了這個寶貴的人生啊!對于諸佛所教導‘愿我壽命長,勤行一切善;愿我福德盛,廣濟一切人’的訓示,統統都錯過了,實在是可惜!如果少年人只知道仗著自己聰明而恃才傲物,輕慢侮辱老人;卻不知道長壽是上天所賦與的福報,而老人則為圣王所尊敬的對象,年輕人縱然是多么的有才干,很難說能夠活到像他們一樣的老啊!’
故事五:
唐朝的元德秀,家里非常的窮,哥哥早死,留下了一個沒有滿月的嬰兒,接著嫂嫂又因為哥哥的死而傷心過度,沒多久也死了。孩子因此而沒有奶可吃,恐怕要餓死。元德秀日夜的哀號,抱著哥哥的孩子,就用自己的乳讓孩子含著,沒想到就這樣過了十天,元德秀的乳,居然有了乳汁流出來;小孩吃了元德秀的奶,竟然也能夠存活長大;這件事雖然屬于偶然,但是由此可見,‘懷幼’的確是深合天心,所以才會有如此的感應啊!孔子說:‘少者懷之。’孟子也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都是圣賢的垂訓,做為人家長輩的人,應該要好好的體會啊!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解釋】
雖然是細小的昆蟲,無情的草木,也不可以傷害啊!
【分析】
這里講到連微細的小昆蟲,和花草樹木都不可以傷害,那么其他較重而且大的生命,就更不必說了。現在人任意的傷害物命,實在是因為不知道一切會動的、有靈性的有情生命,都具有佛性啊!儒家也有‘樹木正在成長的時候,不可以折斷’的訓示,怎么可以說昆蟲只是微小的生物,草木沒有知覺,就任意的傷害它們啊!
圓覺經的序文里面說道:‘凡是有血氣的,必定會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定同是一體的啊!’楞嚴經也說:‘如來經常說道,宇宙森羅萬象的形成,都是我們的心所變現出來的;一切世出世間的因果,乃至世界的微塵,都是因為這個真心所造成的結果;其中甚至是一根草、一片葉、一絲縷、一個結,追究他的根元,其實都是有體性的啊!’
又例如生公為石頭說法,石頭聽了都點頭啊!所以墻壁瓦礫,怎么可以說他們沒有法性呢?又例如田真兄弟家堂前種的紫荊樹,聽到了田真兄弟三人分財產,也要把它分成三分,就馬上枯萎了;因此而感動田真三兄弟,決定不再分家分樹了,紫荊樹聽了之后,立刻就又活了起來,所以怎么可以說草木是無知的呢?
太上在此垂誡的用意,就是要人們對待一切有情,和一切無情的生命,都要養成一片慈悲之心。
故事一:
從前佛陀在說法的時候,附近的池塘里,有一只蛤,非常歡喜的跳出了池子,在池塘旁邊一心的諦聽佛在說法。偶然之間,這只蛤就被來聽佛法的人的拐杖刺死了;因為一心聽佛法的緣故,功德很大,所以這只蛤死了以后,就升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的天王(也就是玉皇大帝,西方人說的上帝)。并且從忉利天又來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聆聽佛陀演說佛法的微妙義理;因此而開悟,證得了須陀洹果,也就是聲聞初果。蛤是一個很微小的動物,但是后來卻證得了很高的果位。從這個案例看來,縱然是微細的昆蟲,也是不能夠傷害的啊!
故事二:
從前有一位出家人,修行并未證到果位,因此而虛受了凈德父子的供養;這位出家人死了之后,就在凈德家中的花園里,變成一種名叫草菌的植物,每天提供凈德家中的蔬食之用。別人想要取來食用,卻是怎么取都取不到。而草菌是一種非常微小的菌類植物,卻有這種特殊的因緣;從這個案例看來,縱然是無情的草木,也是不可以傷害的啊!
故事三:
杭州有位婦人,生性非常的兇悍,遇到螞蟻在廚房的灶邊行走,就拿火去燒螞蟻,這樣不知道燒死了多少的螞蟻。又常常用石灰把蚯蚓的洞穴填塞住。她剛生了一個兒子,還在喂奶,有一次她有事外出,回到家中,看到床上有一個大黑團;大吃一驚,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兒子,已經被一大群螞蟻活活的給咬死了。婦人傷心欲絕,不久也就突然的暴斃了。
故事四:
太倉州有位叫吳怡的人,有天夜里,他夢到兩位全身穿著綠色衣服的壯漢,在向他求救;吳怡夢醒之后就說:‘一定是有東西快要被殺死了!’天亮之后,吳怡就出門查看;見到有幾個人手里拿著斧頭和鋸子,正準備砍掉他們剛買下來的兩棵銀杏樹;吳怡這時候才恍然大悟,昨天夜里的夢境;立即就拿出錢來,將這兩棵銀杏樹買下來,這兩棵銀杏樹才免于被砍掉的命運啊!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
【解釋】
兇狠的人,常常作惡而招來災禍,應該要憐憫他、勸導他、感化他,使他能夠改惡向善,轉禍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來福報,應該要為他歡喜贊嘆,鼓勵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積極的行善,后福無量啊!
【分析】
何龍圖先生說:‘凡是剛剛開始作惡事的時候,也只是因為當時的一念之差而已,未必不能夠勸阻禁止啊!就是已經做了惡事之后,仍然會有一念的良知未泯,未必是不可以解救啊!世人每每拒絕做了惡事的人,就如同拒絕仇人一般,雖然他們想要洗心革面,從新做人,卻是因為不為人所接納,而很難有勇氣去改了!’
做善事的功德,人人都想能夠得到,但是人們都往往虛妄的分別計較;較有才智的人,只希望善事都是由自己做出來的,較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都是別人在做,甚至捏造了事實,破壞他人的善事;這樣只是徒然的壞了自己的心術而已;對別人來說,也沒有任何的損害。殊不知別人若是有了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他、勸勉他、贊揚他,使他能夠做的更完美,更圓滿;那么別人的善,也就是我的善了,這樣便是功德無量啊!
從凡入圣,萬善之門,是以發菩提心,最為殊勝第一了;菩提心就像種子一樣,因為它能夠生出一切善法的緣故。菩提心也像良田一樣,因為它能夠使眾生增長善法的緣故。菩提心也像清凈的水一樣,因為它能夠洗除眾生心中一切煩惱的緣故。菩提心也像熾盛的大火一樣,因為它能夠燒掉一切邪見的緣故。涅槃經里面說:‘佛陀說修一種的善心,就能夠破除百種的惡業,就如同很小的火,能夠燒掉一切的東西啊!知道萬種的善事,都是從我們一念的好樂而產生的,當全體善心現前的時候,也就是成就了我們的圓滿菩提常樂妙果。’
故事一:
于令儀晚上在家里捉到了一個小偷,原來這個小偷就是鄰居的孩子,于令儀對他說:‘你是因為貧窮所逼,才做小偷啊!我現在給你十千錢做為資本,幫助你謀生,以后千萬別再做壞事了啊!’這個小偷拿了錢正要離去,于令儀又叫他回來說:‘你是個窮人,在深夜背著許多錢回家,恐怕會被巡邏的人盤問,干脆你就留在我家,等天亮之后再回去吧!’這件事情,于令儀終其一生,都從未跟別人說過。后來他的子孫,都相繼的考中進士;別人都稱他是憐憫、勸導、感化惡人而得到的果報啊!
故事二:
后漢時,有位叫龐統的人,每每稱贊他人的善事善行,都是言過其實,別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他是什么原因?龐統回答說:‘當今這個時代善人少,惡人多,想要改善社會不良的風俗,增長自己的道業;若是不盡量的贊美他人的善事善行,那么想要行善的人,就會更少了啊!稱揚贊嘆十個人,其中若有五個發生錯誤;但是也有五個沒錯,這樣就可以使得有心向善的人,更加的自我勉勵,這也就可以了啊!’關夫子的訓示曾講到:‘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愿口常說好話。’龐統先生可以說是善于體會這個訓示,而且身體力行,實在是有益于世道人心啊!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時候,急需用醫藥,死喪則急需要殮葬,饑寒則急需要衣食等等;我們應該要慷慨的解囊,及時的幫助,以應急需;遇到他人發生災難,例如水災、火災、車禍、家破人亡等等,我們應該要隨著自己的力量,去救護、解除他人的危難,使其能夠轉危為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難顛沛的時候,如果能夠善用一言,予以解救,這種的功德,上可以資薦祖先,下可以福蔭兒孫;要知道: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陷害別人和贊嘆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所以說寧可用扶人的手,千萬不要開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夠照著做,那就不必問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迪吉錄說:‘凡是救人性命,自己所花費的也不多;只是豐衣足食的人,不知道饑餓受凍的痛苦;認為沒什么,也就不加注意了。在饑民面有菜色的時候,不重視也不理會,等到饑民病重危險了,就認為這時去救,也是沒有希望了;于是就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死去。縱然是有心人路過看到,也只能為他感慨嘆息而已;而其他的路人,則是側目而視,事不關己,離得遠遠的啊!
要知道餓肚子容易生病,生了病就沒有力氣去乞討,這樣就會愈餓愈深愈嚴重了;所以救饑民要愈早救愈好,最初也不過用三、四升的米糧,就能使他們恢復體力和生機了。在富人來講,一個晚上的住宿費用,就足夠救十條人命啊!如果集合眾人的力量,做起來就更容易了。例如可以設置一個空的屋子,堆放些稻草或保暖的衣服,容留這些貧病交迫的饑民,使他們免的在室外忍受著餐風露宿的痛苦,這樣他們調養身體,恢復健康,也比較容易。尤其在寒冷的天候,更是急切的需要啊!這種的救護措施,可以避免許多饑民生病或死亡。因為當人生病時,沒有人注意理會,則會增加一個病;若是仍然在屋外飽受雨淋,則會增加第二種的病;再加上擔心受怕憂愁,則又增加了第三種的病;再加以餓肚子沒東西吃,衣服骯臟,輾轉的流離拖延,這樣子豈能夠有再活的希望呢?因此我們應該設身處地,替他們想想;大家都是人,我們若是像他們一樣遭到災難,也就像他們現在這個樣子啊!今天有幸衣食無缺,又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活享受,希望替子孫多積些財產,讓子孫享用;而面對眼前這急需救人的善事,卻是一文不舍;不知道水火盜賊,疾病災禍,這些都能夠使我的家財蕩盡的啊!要知道我們現在所享有的福報,也是*過去生中行善布施所造成的,絕不是*小氣吝嗇拼命節省所累積的啊!一旦無常到來,眼睛一閉、兩腿一伸,什么也帶不走;所留下的財物,徒然成了子孫吃喝嫖賭的資財而已!不如積些德,余蔭子孫,這才是真正明理的人啊!視錢如命,一毛不拔的人,實在是沒有頭腦缺乏智慧啊!’
故事一:
宋朝的王曾,在他赴京趕考的途中,聽到母女二人在路旁哭泣,而且哭聲甚為悲切,王曾就詢問附近的鄰居,鄰人說:‘這對母女家里窮,積欠公家的錢,官府又催逼得緊;只好準備把女兒賣掉來還債,所以才哭啊!’王曾于是就去拜訪她家,知道確實如此。王曾就對這位母親說:‘你可以把女兒賣給我,我因為做官,必須要經常的往來路過此地,這樣你們母女也可以時常的見面。’于是就給了她所積欠官府的錢;約定三天之后,就要將她的女兒帶走。結果三天之后,王曾并沒有去她家帶走女兒。這位母親感到很奇怪,就到王曾所住的地方拜訪;這時候王曾已經離去,并且還留下了一封信,叫這位母親為女兒選擇一位忠實可*的人家嫁掉。后來王曾到京城赴考,連續三次都高中了榜首,做到很高的官位,并且還被皇帝封為沂國公。
故事二:
新建這個地方,以前曾經鬧過大饑荒。有位人家窮到了極點,家中只剩下一升多的米了。于是就煮飯,并且在飯里下毒,希望夫妻共同飽吃一頓以后再死。正要吃的時候,剛巧里長來了,要向他催繳積欠公家的費用;看到他煮好的飯,就想要去吃;這位窮人急忙的阻止里長說:‘這個飯不是你所應該吃的啊!’于是就哭著說出原因來。里長聽了覺得很難過,就對他說:‘你家怎么會窮到這個地步呢?我家雖然也缺糧,但是也還有五斗米啊!這樣好了,你就跟隨我回家拿些米,這樣至少也可以再多吃些日子!’當這位窮人背著米回家之后,發現米袋里面有五十兩的黃金,窮人心想:這一定是公家的錢,就急忙的拿回去還給里長,里長說:‘這不是官府的錢,一定是老天賞賜給我們的啊!’于是就平分了這些金子,兩家人也都能夠安然的度過了荒年。
故事三:
段廿八這個人,屯積的米糧有數十個倉庫之多;遇到了荒年,卻想趁機大撈一筆橫財,就把米抬高價錢出售。官府派人到段廿八的家里借米賑災,段廿八答應了。但是第二天的早晨,看見大批的饑民,都在他家外面排隊等候領米,段廿八這時候卻后悔,不肯發米給饑民;饑民于是就喧嘩鼓噪起來。段廿八就命令家人,把門全都關起來,拒絕外人進入。就在這個時候,忽然之間變天了,大風大雨雷電交加;說也奇怪,段家谷倉里面的米,不知道怎么搞的,全都一堆堆的堆在街道上,饑民們看見了,個個爭先恐后,不到一會兒的功夫,就把米給取光了;而段廿八則被雷給打死了。
【附注】
遇到了荒年,住在山區附近的人,可以采集松柏來療饑,博物志說:‘荒年的時候,沒有東西吃,可以將松柏搗碎,搗出來的松柏汁,用開水一起服下,喝到只要不餓就可以了。若是用煮稀飯的清湯來服用松柏汁,則是更好。每次用松汁五合,柏汁三合研服;或是專門用松葉,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要禁食一切的食物,這樣自然能夠有療饑治病的功效。’
故事四:
高郵地方有位叫張百戶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見遠處有一個人,爬在已經翻了船的船背上,載浮載沈,十分的危險,正在高喊著救命;張百戶大喊,請漁船前往搭救,結果漁船都沒有回應。張百戶立即拿出了十兩銀子給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結果救起之后,這個快淹死的人,原來就是張百戶的兒子啊!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釋】
看見別人運氣好得意時,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樣,而且還要盡力的去扶持;看見他人運氣不好失意時,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應該要多方的救護。
【分析】
現在的人,見到了別人的得失,不能夠看做像是自己的得失一般;原因也只是一片為著自己的私心而已。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于是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寧可使人失掉的念頭。起初還只是為了利己而已,后來漸漸的就到了妨害他人的地步。然而妒忌他人成功,樂見別人失敗,事實上與人事上的成敗毫不相關,這樣只是徒然的自己壞了自己的心術,而且種下了惡因,最后還是自己害了自己而已。不知道圣賢的功夫,原是為了要消除我見;達人的見識,也必須要打破俗情;若是悟出了別人和自己原來是一體的,得與失全都是有天命的;則見到了他人之得,不但不會妒忌,反而還會百般的予以扶持協助;見到了別人之失,不但不會歡喜,而且還會多方的予以救護,這就是自己真實的受用處啊!
故事:
薛瑗做燕國宰相的時候,不能夠以平等心來待人處事,而且還妒忌他人有所得,喜歡別人有所失,不肯為燕國推薦賢能之士;并且還嫉妒妨礙他們,使他們不能為燕王所用。結果薛瑗的一個兒子死在監獄里面,其余的兒子也全都變成了殘廢。公明子皋就將中誡經傳授給薛瑗,看經聞法之后,薛瑗非常后悔以往自己的所作所為,發誓受持力行中誡經的教誨,最后僅保住了一個孩子。
【嘉言】
明朝的蓮池大師曾說:‘人對于這個世間財色名利境界的誘惑,每個人對于抵擋這種誘惑的定力多不一樣,現在我就用比喻來加以說明。譬如這里有堆火,火的旁邊放著五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種東西像是干草一樣,才碰到了火,就燒起來了。第二種東西像木頭一樣,只要用風吹它一下,也就著火燒起來了。第三種像鐵一樣,燒不動,但是燒久了,也就熔化了。第四種像水一樣,不但不能燒,反而能夠把火給滅掉;但是如果把水放進鍋子里煮,還是會被火給燒開了啊!第五種東西就像虛空一樣,要知道虛空中無物可燒,任火怎么的燒,它還是像虛空一樣如如不動啊!而且火燒著燒著,燒久了也就自己熄滅了啊!’所以要使心平等的人,應該要作如是的觀察啊!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解釋】
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應該要為他極力的隱瞞;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更要韜光養晦,涵養自己的德性。
【分析】
聽到看到別人的短處,就像我們聽到了父母的名稱,耳朵雖然可以聽聞,嘴巴卻是不可以說出來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說出來,而耳朵也可以不去聽聞,那么不就更好了嗎!要知道那一個人沒有缺點呢?如果把別人的缺點彰揚出來,則不免就會傳播出去,減損了他人的聲望,而又墮落了他人的操持,這種的罪過,究竟是誰該負責呢?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是絕對不做這種事情的啊!
自己的優點長處,就應該像有智慧的商人一樣,把他的錢財都深藏不露;如果將錢財露出來,就會有危險啊!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定會有他的長處和優點;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韜光養晦,涵養德性,這樣日新又新,然后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老子說:‘有盛德的人,他們的容貌看起來,往往就像笨笨的樣子。’子思在中庸也講:‘君子的為人之道,外表不顯露,而美在其中,久而久之,就自然一天天的彰顯起來。’這些圣人的訓誨,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因此我們都應當要仔細的好好的反省啊!
故事一: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天晚上邀宴群臣,宴會進行到一半,蠟燭突然熄滅了;有位臣子喝醉了,就趁著黑暗,拉了一下莊王愛妾的衣服,趁機吃豆腐;莊王的愛妾,立即就把這位臣子的帽帶拉斷做為證據;并且向楚莊王報告,莊王聽了之后就說:‘我賜宴群臣的目的,就是希望臣子們都能夠喝的盡興;現在有人喝醉了,犯了過失,如果要我突顯愛妾的節操,而彰顯了臣子的過失,這種的事情,我是絕對不會去做的啊!’于是莊王就命令左右的侍者,不準點火;并且傳話:‘與寡人飲宴,若是不把自己的帽帶拉斷,就表示你今天晚上沒有盡興啊!’群臣聽了楚莊王的話以后,全都把帽帶給拉斷了,也就盡歡而散了。后來楚莊王與晉國軍隊作戰的時候,被晉軍團團的圍困住,戰況激烈,十分的危急;這時候,莊王看見一個勇士毫不怕死,拼命的向前和晉軍作戰,因此而解除了莊王被困的危機;楚莊王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勇士,就是那天夜里喝醉之后,被自己的愛妾拉斷帽帶的那位臣子蔣雄啊!
【嘉言】
張拱辰先生說:‘毋輕棄人之善,毋輕信人之言;毋輕快人之意,毋輕談人之短。’這些都是忠厚自持的方法,而彰顯別人的短處,尤其是刻薄*險的根本。
故事二:
宋朝的歐陽修,文章寫得非常好,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文學家,可是他對待客人,總是多談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談及文章。而蔡襄則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對待客人,也是多談文章,而不談及政事。這兩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于韜光養晦,不會在別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長處,所以在歷史上都能夠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極其顯貴的地位。
故事三:
唐朝永淳年間,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這四位名士,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初四杰,這四個人都是以文章而享有盛名。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們四個人的才華蓋世,而且年紀又輕,將來從政做官,一定可以做到非常顯貴的地位。可是裴行儉見到了他們四個人卻說:‘讀書人以后能不能夠發達久遠,鴻圖大展;應該是先要看他有沒有寬宏的器識,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們四個人,文章雖然好,但是多顯得浮躁淺薄,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華,這不是享有爵祿福報的根器啊!楊炯這個人還稍微顯得沉靜收斂一些,他能夠善終,就算是十分的幸運了啊!’后來這四個人的命運,果然如裴行儉所說的一樣。盧照鄰、王勃、駱賓王三個人都是早死,只有楊炯活的比較久些。
【結語】
所以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才能不如學術,氣節不如德量,文章不如行誼。從前的人,早就把這種道理說的很清楚了,所以炫耀自己的長處,是君子所不為的啊!尤其是現代人,常常把‘值得驕傲’這句話掛在嘴邊,大家聽了也習以為常,并且不認為是錯的;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惟有謙虛的人,才能夠真正的享有福報啊!
遏惡揚善。
【解釋】
我們應該遏阻人去做惡,以免得他漸漸的橫行,那么別人就會受到他的毒害;另外應該要贊揚人的善行,使他更能夠為善不倦,那么別人也都會受到他的導引。
【分析】
凡是人之為惡,原來并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啊!但若是一個人習慣做惡,污染太深的話,則很難再救他了。或是明知而故犯,或是不知而誤為;弄到最后,卻造下了彌天的罪業;分析他的開始,也只不過是當初的一念之差啊!然而每個人都有良知,當他最初開始犯錯,惡念剛剛才生出來的時候,就應該要苦口婆心的勸導他、提醒他,甚至竭盡所能的去阻止他;那一個人沒有良心呢?經過這樣的勸導提醒,他能不改惡向善嗎?即使是不幸,已經造下大惡的人,我若是能夠至誠的感化他、遏止他、阻止他,那么他的善心未必不會不生出來,而毅然決然的洗心革面,懺悔洗刷他以前所犯下的惡業啊!而且人非圣賢,怎么可能做得每件事情都是善的呢?如果他只要有一言一行可取的話,就應該要立刻的贊揚他、稱許他;這樣可以使得已經為善的人,堅定他的信心,更加的努力行善;還沒有為善的人,聽到之后,也生起了羨慕效法的決心和行動,這樣豈不是順天之命嗎?
道家說:‘遏惡揚善。’佛家說:‘止惡行善。’儒家說:‘隱惡揚善。’三教所說的道理,好像是出自于同一張口;由此可知,圣人的心體,是虛靈洞澈的,縱然是一絲毫的欲望,也是不留的啊!就像明鏡照東西一樣,隨時的照,就隨時的映現出來;能夠隨時的映現出來,也就能夠隨時的化現而去啊!所以圣人見到了惡,便能夠自然的把惡給消融了;見到了善,便能夠將善發揚光大;所以圣人遏阻惡事發揚善行,無非就是要恢復完成眾生本來具足的性體而已!
故事:
像了凡四訓里頭講到,大舜在他還沒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澤湖邊看見年輕力壯的漁夫,都揀湖水深處去抓魚;而那些年老體弱的漁夫,都在水流很急而且水較淺的地方抓。那些年輕力壯的漁夫,把好的地方都占去了。舜看見這種情形,心里面悲傷哀憐他們。就想了一個方法,他自己也去參加捉魚,看見那些喜歡搶奪的人,就把他們的過失,掩蓋起來,而且也不對外講;看見那些較謙讓的漁夫,便到處稱贊他們,拿他們作榜樣,并且學習他們謙讓的模樣。像這樣,舜抓了一年的魚,大家都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出來了。舜的故事,不過是用來勸化人,不可誤解是勸人抓魚。要知道捉魚是犯殺生的罪孽,千萬不可以做。那么像舜那樣明白聰明的人,豈有不能說幾句中肯的話來教化眾人,而一定要自己親自參與呢?要曉得舜不用話來教化眾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樣,使人見了覺得慚愧而改變自己自私的心理,這真是一個用心良深的人所費的苦心啊!
【嘉言】
‘遏己之惡,然后可以遏人之惡;揚人之善,然后可以勸人之善。’意思是說:先能夠遏止了自己的惡,然后才可以遏止別人的惡;先要能夠贊揚他人的善,然后才可以勸導他人行善啊!
推多取少。
【解釋】
無論是兄弟分財產,或是朋友通錢財,都應該要推讓,把多的部份,分給兄弟或朋友,自己則拿取那少的部份,讓給別人便宜,自己甘愿吃虧。
【分析】
兄弟之間,是骨肉天倫的關系,而財錢則是身外之物,更是應該要推讓啊!佛在遺教經說:‘欲望多的人,因為他多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煩惱,也比旁人要來得多;欲望少的人,甚至他無所求,也沒有什么貪欲,所以也就沒有這么多的痛苦和煩惱了。一個人若是想要脫離各種的痛苦煩惱,應當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方法,也就是富貴安樂最安穩的所在啊!知足的人,雖然是臥在地上,也是非常的安心快樂;不知足的人,雖然是處在天堂里,也是不稱心不快樂啊!’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在錢財上做到了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了;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夠擾亂他的心,所以他永遠知足常樂啊!
于鐵樵先生說:‘錢財是天地的元氣。人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財,則不能夠生存下去,而且天下沒有不愛錢財的人,也沒有不用錢的日子啊!所以錢財為人生必然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每個人錢財的數目都是一定的,想要多一些,也是不可能的啊!然而每個人用錢的習性多不相同,而且各有所偏;例如揮霍的人,一擲就千金;吝嗇的人,一毛也不拔;廉潔的人,人在深夜送錢給他,他也會拒絕不接受;貪心霸道的人,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公然的去搶去偷啊!要知道吝嗇的人,他的見識淺陋,一分一文錢都當作是寶貝;就像蜜蜂保護它釀的蜜一樣,小孩保護他懷里藏的餅一樣,一點也不肯分給別人。然而這尚且還是自己保有他分內所有的,只是令人討厭而已,而上天并不會因此而對他的鄙吝發怒;但是貪橫的人,則是想要得到他分內所沒有的錢財,并且還貪得無厭;就像是魚吞船、蛇吞象一樣的貪心啊!兄弟爭斗,朋友爭仇,強盜殺人,貪官枉法,*臣賣國,也全都是貪這個念頭所造成的啊!所以太上在本篇中一再的申述警戒貪財的禍患;然而教戒人不要妄取錢財,是對的;若是教人完全的不取錢財,那就必定不可以了;所以太上在此說出了‘多少’兩個字,使人能夠隨分的斟酌,做為取財正確的方法。而數目的多少本來也沒有一定的準則;貧窮的人,一兩金子對他來說,并不少啊!有錢的人,一萬兩金子對他而言,也不多啊!廉潔的人,應當得到百錢而卻只得到十錢,他也不會覺得少;貪心的人,應該得到百錢而得到千錢,他也不會覺得多;惟有平心公道的人,度量自己應該得到的數目,而在取的時候,也不會超過他應得的分量,這就是取少的方法。然而人心總是患少希望多,這也是人之常情;但能夠隨緣,不要去競爭,自己自然就不會造惡了;若是一定要看到多的反而推卻,這樣豈不是違背了常情嗎?唉!要知道,錢財的到來,有很多不同的因緣;眼前可以取得的錢財,未必不是我命中所應有的;然而冥冥之中,我所有的定數,畢竟我沒有能力知道,也沒有辦法查考;萬一我拿到的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那就像是拿了有毒的酒和腐敗的肉來吃一樣,能吃得安飽嗎?所以還不如把它們推卻掉來得穩當啊!如果推掉了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固然可以免除了自己的過失;就是誤推了自己命中所有的錢財,那么這些被誤推掉的錢財,必定會從其他的地方再回來啊!面對錢財,千萬要忍得過,不要見錢眼開就隨便啊!這在富貴的人做來,則是比較容易,而在貧窮的人做來,就顯得困難得多了。如果知道困難,而仍然努力認真的做到,使得鬼神鑒察到我這一點不敢茍且隨便的心,則雖然生活十分的貧窮困苦,但也不至于會有活不下去的情形發生。這些道理要能夠信得真,守的定,那么取少之道,也就是致富之道了啊!’
故事一: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叫徐積的人,和他的二叔分財產,他先請二叔取完了所想要的東西自己再取;結果二叔取完之后,只剩下了一箱的書,和兩間破舊的屋子,徐積就怡然的接受,心中也沒有一點埋怨和后悔的念頭啊!
故事二:
從前慈溪地方,有兩位讀書人是好朋友。后來讀書人甲,得到了一個教書的地方,每年的酬勞為黃金九兩;乙也得到一個教書的地方,每年的酬勞為黃金六兩。甲就很高興的說:‘我們兩人明年在生活上都沒有后顧之憂了啊!’乙說:‘兄臺只有大嫂在家,九兩黃金在生活上是綽綽有余;而我則是上有父母需要供養,所以六兩的黃金,實在是不夠用啊!’甲聽了之后就說:‘既然老弟有困難,我就把我教書的地方讓給你,我去教你教的地方吧!’甲到達教館之后,在床鋪的下面撿到了一本已經殘破的書,上面抄有外科方面用的幾個藥方,學生說是以前的老師所遺留下來的。甲在冬天放假回家休息時,見到幾位穿著頗為講究的仆人,倉皇的向他叩問:‘這里有沒有外科醫生啊!’并且說:‘我們主人從福建前往山東去擔任布政的官職,在途中忽然罹患了背瘡,痛苦的要命,幾乎就快要死了,這種情形已經拖了快三天啊!’甲就想到了那個藥方,正合了這個病癥;因此就隨著仆人前往病人住的地方,照著藥方子用艾草熏炙,果然布政大人的背瘡就被治好了。布政大人非常的高興,拿出一百兩黃金來酬謝他。讀書人甲就和布政大人談到了他讓給好友館職,因此而得到了這個藥方的事情,布政大人對他更是大大的贊嘆褒獎;剛巧慈溪的縣令,是布政大人的侄子,就為讀書人甲大力的保薦,甲因此而被拔擢進入了縣學做生員。
【再析】
唉!親兄弟尚且都會爭錢財,更何況是朋友呢?甲因為能夠念到朋友供養不起父母,而推多取少,讓朋友多取;要知道一、二兩的黃金雖然少,但是這個道義,卻是遠遠高出了千乘車馬的價值啊!所以讀書人甲終于能夠名利雙收,都是從這一念能讓之中得來的啊!
受辱不怨。
【解釋】
雖然受到了別人的侮辱,也只是責備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淺,不能夠感動他人;因此更應該要積德累功,決不會去怨恨別人。
【分析】
要知道受到別人的侮辱,惟有當下自問反省,是不是自己錯了呢?如果是的話,那么別人的侮辱是理所當然的,我應該要接受啊!如果是錯在別人,那么這個侮辱就不應該了;縱然是侮辱到自己,也仍然等于是沒有侮辱啊!不但是不應當怨恨,也實在是無可怨恨啊!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定能夠忍耐小恥小忿,這樣才能夠做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胸狹窄、見識淺薄的人,所能夠了解的道理啊!
明朝顏茂猷先生,是浙江省平湖縣人,曾經教戒他的子弟說:‘凡是沒有經歷過從事忍耐功夫磨練的人,絕對不會知道,忍這個字有多么的困難啊!若不是心中善惡的兩個念頭在交戰,也絕對不會體會到,忍這個字是多么的奧妙啊!一個人若不能夠忍辱耐苦,縱然他有善心;但是被人一激,也就沒有了,被人一折,也就墮下來了;所以孟子說:“上天將要降大任給一個人來承擔,必定先要鍛練他的心志,使他學習磨練動心忍性的功夫”,這正是要人人都能夠參透這一關啊!大約來講:布施救濟別人,不妨就要受到一些他人的嗔恨;為別人打算,則不必避開別人的怨恨責難;任事的人,必須要能夠任怨,從事勸導教化的工作,也不要避開別人的譏諷批評。有心寬厚待人,或是會遭到他人的譏笑侮辱;這些種種的橫逆,也都會跟隨著善心善行而來;若是不能夠明白個中的道理,那就不是一個真正能夠行善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名臣富弼,訓誨他的子弟說:‘忍這個字,實在是微妙極了啊!一個人若是能夠清廉節儉之外,更加上這個忍字修持的功夫,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啊!’富弼在少年的時候,有人在罵他,旁邊的人就跟富弼說:‘喂!有人在罵你啊!’富弼回答說:‘他恐怕是在罵別人吧!’旁人又說:‘他是指名道姓的在罵你啊!’富弼則說:‘天下之大,難道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他不是在罵我啊!’罵富弼的人聽到之后,感到十分的慚愧。
【再析】
顏光衷先生說:‘忍這個字最難了啊!一個人能夠忍,那么這個人的道德心量一定很大;但是到了他不能夠再忍的時候,已經是他心中的驕慢習氣滿溢出來了啊!’從前有首詩說到:‘少年胯下安無忤,老父圯邊愕不平;人生若非觀歲暮,淮陰何必減文成。’這首詩說得實在是好極了。漢朝的大將韓信,在他少年的時候,能夠忍受胯下之辱,而成就了他后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被漢高祖封為齊王;但是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就顯得躊躇滿志,不能夠再忍了,結果因為羞辱了絳侯(周勃)、樊噲而被殺;這就像是飲酒一樣,飲到了滿量,自然就不夠能再增加了啊!
故事二:
從前江陰地方,有位姓夏的富翁,有一天他正在與客人下棋的時候,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狂奔而來,對他說:‘姓夏的,我只不過是欠你家利息二兩的銀子,你為什么命令你的家人每天都來逼我還錢!’夏先生還沒來得及回答,這個人又破口大罵;并且還把桌子推翻,棋子落得滿地。夏先生就笑著說道:‘你來我家告訴我這件事情的目的,不就是要想免除這二兩銀子的利息嗎?’于是就拿起筆來,寫了免除二兩銀子利息的字據,這個人拿了字據,就急忙的道謝離去。夏先生的客人親眼目睹了這一幕,非常佩服的贊嘆道:‘夏先生,您真是一位盛德君子啊!’夏先生說:‘忍為眾妙之門!大凡處世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橫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到了荊棘中;這個時候,也只能夠慢慢的走,緩緩地把擋在身前的荊棘解開而已,那些荊棘又怎么能夠使我發怒呢?又像是虛舟在撞我,飄瓦在打我;我若是能夠不動心,那么這個怨氣便可以解開了啊!況且這個人的面貌兇狠,言語激烈,他必定是有備而來的呀!我恐怕激怒了他,會產生意外的變化,所以干脆就寬免了他的利息錢。’到了這天的晚上,傳來了消息說,這個人死在自己家中的廁所里面。細問原因才知道,這個人因為被逼債逼得沒有辦法走頭無路,所以才事先服了毒,來到夏先生的家中,想要企圖詐騙;因為感謝夏先生的寬厚,免除了他的利息,也就不忍心詐騙害夏先生,所以才急急忙忙的趕回家中,在廁所里找糞青來解毒;然而為時已晚,這時候毒藥的藥性已經暴發出來,而來不及解毒了啊!夏先生聽了之后,就對天拜謝,人人因此都對夏先生感到尊敬和佩服。
【再析】
夏先生若不是平日修養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氣,在那個節骨眼的關鍵時刻,怎么能夠穩得住忍得住啊!所以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然而守住富貴的要訣,也是要懂得學會吃虧啊!
故事三:
涅槃經上說:從前有一個人,贊嘆佛的相貌為大福德相;有人就問他:‘何以見得呢?’他說:‘佛陀正值壯年,他的心地功夫就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心中沒有絲毫的火性,被人打也不生嗔恨心,被人罵也不會發怒,這不是大福德相,那又是什么呢?’
【再析】
今人若是能夠在橫逆當前的時候,說:‘唉!他是來成就我的福德相啊!我應該感到非常的榮幸才對啊!’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在我能夠報復他,而卻不與他計較,那么他也將被我的寬厚包容所感化而覺悟了啊!
【嘉言】
鄭暄說:‘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
受寵若驚。
【解釋】
凡是在受到升遷獎賞等榮寵的時候,應該要有不克負荷,若驚若懼的想法,怕自己的德薄功淺福報不夠,不能夠長久的保持啊!
【分析】
一個人受到了榮寵,雖然是他分內所應得的;但是也應當要守分知足啊!并且有受寵若驚的意思。因為‘福兮禍所伏’,古有明訓啊!一般人往往在福報現前,就得意忘形了,這時候,就已經埋下了災禍的遠因;而且日過當中,太陽則會開始慢慢的偏斜;月圓之后,月亮就會開始漸漸的缺了,這也是一定不變的道理;所以在受到榮寵之后,更應該大積功德,力圖報效,不敢有一絲毫的懈怠啊!
故事一:
周成王把魯國封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周公就告誡伯禽說:‘兒子呀!圣上把魯國封給你,你千萬不可因此而驕傲啊!我聽說,德行廣大能夠謹守著恭敬的人,他就一定能夠長久的保持著他的榮耀;土地廣博物產豐厚而能夠謹守著節儉的人,他就一定能夠平安;居高位握有大權的人,而能夠謹守著謙卑,他就一定能夠高貴。一個國家的人民多武力強,而能夠謹守著敬畏不去侵犯他國,這個國家就一定能夠勝利。具有高度聰明智慧的人,而能夠謹守著大智若愚的教訓,他就一定能夠得到大益。博學多聞而能夠謹守著自己的學問仍然是很淺薄的人,那么他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廣博啊!這就是所謂的六守,也都是謙德;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啊!你千萬要記住,不要以為受封了魯國,就感到驕傲啊!’學者若是能夠深深的體會周公對伯禽的教訓,那么自己心中的驕慢之氣,也就無從生起了啊!若是受到了榮寵,自然也就會有受寵若驚的感受和想法了啊!
故事二:
唐朝的岑文本,在朝廷發表他擔任中書令的職務時,他不但不高興,而且還面帶憂愁,他的母親看見了就問他說:‘朝廷重用你,你怎么不高興呢?’文本回答說:‘我既不是朝廷的元老功臣,也不是皇親國戚,今天卻是濫叨了朝廷的榮寵,而且中書令是個官位極高,責任很重的職位,所以我才感到憂愁畏懼啊!’岑文本對前來向他道賀的客人說:‘我今天只接受你們的吊唁,而不接受你們的道賀啊!’
故事三:
宋朝的司馬光在寫給他侄子的信中說道:‘近日我承蒙圣上的恩典,任命我為門下侍郎,滿朝文武官員忌妒我的為數不少啊!而我只是以愚魯正直的態度和他們相處;我就像是一片黃葉在狂烈的風中飄蕩,要想不掉下來都很困難啊!所以我自從受命以來,只有恐懼而無喜悅,你們應當知道我的用意啊!’
故事四:
宋朝的盧多遜,在他擔任參政的官位不久之后,他穿著的服飾和生活的享用,卻是逐漸的愈來愈奢侈了。盧多遜的父親看到了,就面帶憂愁對他說:‘我們家世代書香,向來都是過著樸實節儉的生活,你今天一下子富貴了,生活竟然變的如此的奢華浪費,早就忘記當初咱們家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了。’盧多遜并沒有把他父親的話放在心上,依然是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后來竟然出事而失敗了。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
布施給他人的恩惠,絕對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的財物,也絕對不后悔。
【分析】
施給他人恩惠,若是還希求他報答,這就是自己的貪愛之心,還沒有忘記啊!送給他人財物之后,又覺得后悔,這就是自己的吝嗇之心,還沒有化掉啊!要知道貪心而且吝嗇,這是君子所不為。金剛經說:‘菩薩對于各種的人事物,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而行布施的。’又說:‘若是菩薩能夠不著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了!’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以財物救濟幫助別人,能夠做到內不見有能布施的我,外不見有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有所布施的財物,這就叫做三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凈。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稍微有一點希求回報的心;雖然用了二十萬兩的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啊!至于追悔這兩個字,尤其是人生的圣凡關鍵所在;所做的惡事,若是感到后悔,那么將來心中的惡念,也就漸漸的停止了;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后悔,那么將來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啊!人若是在布施之后,還會后悔,那么還不如不去布施,不去贈與,來得較為妥當啊!
世人想要使得谷倉里面的五谷充滿,而且每年都不缺乏,那么就必須取稻和麥的種子,勤奮的用犁來耕,把種子種在田里面;若是不去種,那么谷倉里面的五谷很快的就會用光了。法里面的道理也是一樣,要以孝順心、慈悲心、恭敬心,做為種子;而以衣服、食物、錢財、和自己的生命,來當做牛犁;以自己的父母貧窮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寶,來做為田地。若是佛弟子想要得到藏識中的百福莊嚴,生生世世沒有窮盡的福報,就必須要用慈悲心、恭敬心、孝順心,將衣服、食物、財帛,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恭恭敬敬的供養給父母與貧窮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寶,這就叫做種福;若是不種福的話,就會貧窮,沒有福報和智慧了;而進入了生死險惡的道路中啊!這里講的種福的田,就像那種谷的田一樣,所以叫它做福田。
布施可分為三種,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以種種的方便,來勸化教導別人,就叫做法施,法施的功德最大;財施,就是用錢財來布施救濟他人;心施,就是沒有錢財布施去濟助窮困,但是心中卻是同情對方的苦痛,想要幫助卻沒有能力幫助,這也可以叫做布施了。
故事一:
隋朝人李士謙,從小父親就過世了,李士謙事奉母親非常的孝順。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被魏廣平王重用,擔任開府參軍的職位。家庭也逐漸的富有,他就拿出幾千石的粟米,借給鄉人;若是碰到荒年欠收的時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糧米的鄉人,當場就把借據燒掉,并且對他們說:‘你們欠我的已經還完了,沒欠了啊!’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種子,分給貧窮的農人去耕種,因此而救活了許多人;若是死了的人,他就會出錢幫助埋葬死者。有人就歌頌李士謙在積陰德,李士謙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聽到能夠知道,別人是無法聽到知道的啊!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那還叫什么陰德呢?’有一天李士謙夢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積了許多的陰德,要使你后代的子孫昌盛無比啊!’
故事二: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有一次派他的兒子堯夫回到家鄉蘇州,去取回五百斛的麥子,堯夫在路上遇到了老朋友石曼卿,石曼卿向堯夫說:‘我沒有錢辦喪事啊!’堯夫聽了之后,就立刻把五百斛的麥子,連同運麥的船,全都送給了石曼卿。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說,范仲淹就問堯夫:‘你這次返鄉有沒有遇到老朋友啊?’堯夫回答說:‘我遇到了石曼卿,他窮得沒錢辦喪事啊!’范仲淹說:‘你為什么不把麥子和運麥的船送給他呢?’堯夫說:‘爹,我已經把麥子和船全都送給石曼卿了!’
【再析】
由此可知,范仲淹父子同心,是如此的好善布施;那里像現在的人,只會對富貴的人表現恭敬的樣子,盡做些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肯周濟貧苦,做些雪中送炭的善事。即使是有些人肯略略的布施些財物,但是有沒有布施不求回報,布施以后也不后悔的人呢?
故事三:
于鐵樵先生說:‘禽獸尚且知道報恩報德,那有生為人而卻不懂得感恩圖報的道理呢?還有令人最感到難堪的就是‘德色’了,也就是幫助別人,臉上卻露出一付要求他人回報的樣子。如果‘德色’一露出來,那么受我幫助受我恩惠的人,心中就會覺得慚愧不安;等到他心中的慚愧不安化掉了,接著就會生起了怨恨之心啊!從前有位官吏曾經救過一個人的命;后來這個被救的人漸漸的富裕,而這位官吏卻逐漸的變窮了。這位官吏偶然經過了被救人的家,這家人就全家出來拜謝,并且留他在家里吃飯喝酒殷勤的招待,態度十分的恭敬。這位官吏酒酣耳熱之后,就說了大話,他說:“你若不是我從前出力迎救你,你早就死了啊!你今天怎么可能會有妻子兒女婢女仆人和房屋財產呢?今天你有錢而我反而變窮了,這是什么道理啊!”說完了,當天晚上就睡在他的家里。這個人就暗自的算計說道:“此人希望我回報他的心也太過分了啊!我就是報答他,也不能夠滿他的意;若是不報答他,那么我就快要有災禍了啊!不如趁著他睡著了,把他殺了。”于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
【再析】
唉!救人弄到最后反而被自己所救的人給殺了,這里面固然是有很深很深的因果;然而這個被救的人,將來會遭到什么樣兇惡的報應,和這位官吏命中應當兇死的道理,在此姑且擱置不論;所以要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就是要警惕那些布施恩惠,而卻要希求回報的人啊!
所謂善人。
【解釋】
把前面所說的眾善,都能夠奉行的,才叫做善人。
【分析】
從這里‘所謂善人’,一直到‘神仙可冀’,是講善人的福報盛大,而且絕不會不靈驗;要知道名副其實的善人,開始就能夠是非分明,不會弄錯,而且智勇雙全,最后到達了‘人我兩忘’的境界,待人處世既慈悲又寬恕;況且他的立心用意,待己待人,絲毫都不會違背了天性和人情,就算是堯舜周公孔子復生,也是和這個道理一樣的啊!而所謂的善人,就是以天心的好善而遠惡;而人心要怎樣才能做到有善而無惡呢?因為人們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習氣和毛病,以致于失掉了最初的天心;所以人應當要有善則精進,有惡則改悔,這樣或才可以做到了有善無惡的境界啊!
故事一:
宋朝的李文正公名昉,年老退休之后,因為元宵節皇宮里面舉辦燈會,宋太宗就派了轎子來迎接他入宮,并且安排他坐在太宗的旁邊;太宗還親自為他斟酒,親手挑選好的果實賞賜他,并且對他說:‘你真正是一位善人君子啊!兩次擔任宰相的職位,從來都沒有傷人害物之心,這就是朕想念你的原因啊!’文正公回家之后,就訓勉他的兒子說:‘我這一生雖然沒有建立什么奇功偉績,可以驚世駭俗;然而我從來沒有遮蔽別人的善行善事,阻撓別人的升遷,縱然在沒有旁人看到的地方,也不會欺騙自己;為人處世,謹守著道德的標準和自己的本分;這四件事情,我還有把握算是自己沒有違反;今天承蒙圣上在許多大臣的面前,稱贊我為善人君子;要知道所謂的善人君子,連孔子尚且都說還沒有見到過啊!我是什么人呢?怎么敢承當這個善人君子的稱呼呢?你們應當記著圣上對我過譽獎勵的話,努力實踐我剛才所說的四件事情;這樣對于君王來說,就是盡忠;對于父母來說,就是盡孝;以此來修身齊家,處世待人,或許就可以做到了無忝所生啊!’他的兒子宗諤,恪守著他的教訓,為當時天下頗有名望的聞人。
【再析】
要知道所謂的善人,簡單的說,就是止惡行善;若是講到極處,可以證得圣人的果位,或是修成神仙,也都是這個善念的擴充而已!
故事二:
明朝江西鄒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三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鄒子尹病死之后,來到閻王面前,心里很不服氣;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不是記在‘名’字下面,就是記在‘利’字下面,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他死后復蘇,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干干凈凈,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說完之后,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于利,子尹則是一個輕財仗義的人,怎么到了最后,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托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愿,等到錢財到手之后,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開始的時候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后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由此可見,陰間往往會揭發人們隱蔽曲折的罪惡,道理就是在此。我能夠體會子尹他的意思,所以才為他解釋說明。因此□告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要無為而為而無所不為,隨著機緣而利益蒼生,這樣才是最上等的善。沒有求回報的心,去救拔苦難的眾生,勸人廣行善事,這是第二等的善。廣積陰德,求自己死后不要墮入三惡道中受苦,這樣就是第三等的善了。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若是更有一絲毫的貪念,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那么將來墮入地獄,就會像箭一樣的快速,能不害怕嗎?’這里特別記載這個故事,就是希望以后愿意做善事的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認真的照做啊!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解釋】
善人一生所行的善事,下順人心,所以世間的人都恭敬他;上合天理,所以天道的神都保佑他;使富貴長壽康寧的福報,和居官受職的財祿,都跟隨著他;使他能夠不用去求自然就有;許多的邪神厲鬼,都遠離他、避開他,不敢侵犯他;而聰明正直的神靈,冥冥之中都在保衛他、幫助他。
【分析】
‘人皆敬之’,善是人的本性中所本有的天性,只要一觸動,便會有所感應;雖然是愚夫愚婦,若是聽到了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會稱揚贊嘆;任憑你是如何的窮兇極惡,見到了善人,也是不敢侵犯他啊!這是因為良心發現,自然就會能夠產生自制的力量而有所不為。這里為什么說大家都尊敬善人,一定是這個善人的道德,真正有可敬之處,所以沒有一個人不尊敬他啊!
故事:
司馬光從洛陽到京城去覲見皇上,老百姓在路上看到司馬光,就把手放在額頭上,向他行禮表示尊敬;司馬光走到那里,老百姓就跟隨到那里;后來愈跟愈多,最后老百姓就把司馬光攔下來向他說:‘司馬大人啊!請您不要回去洛陽,就留在京城里,幫助皇上治理天下,我們老百姓才會有好日子過啊!’劉大諫先生在朝廷為官的時候,天下的百姓沒有不歌頌他對朝廷的忠心啊!富文忠公(富弼)騎著驢走到天津橋,市民聞風而至都跑來看他,整個城市為之一空啊!邵康節先生出外游玩的時候,讀書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沒有一個人不是急急忙忙的跑向前去歡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連鞋子都穿反了啊!
【再析】
人們對于善人欣喜羨慕到了如此的地步,那么天意的感格,也就可以知道了;如果不是善人實在是有令人可以尊敬的地方,怎么可能會感動人們到這種地步呢?而上面所說的這幾位善人,他們在生的時候,不是宰相,就是人師,死了之后,也都變成了神明。
【分析】
‘天道佑之’,天道是無偏無私的,但是常常會與善人感應道交;而且善人也不需要說些什么,上天就會很巧妙的回應他;天神也不需要善人的召請,就會自動的來保佑他啊!只要我果然真有善心善行,就能夠感動天神,不管我在那里,都一定會得到天神的保佑啊!因此只要自己能夠努力的盡人事,誠心不間斷,這樣的堅持到底,終究能夠感動上天的。救劫經說:‘一心如此,聽命于天’,可見善人行善,是不能夠有一絲毫將迎希求的心啊!宋朝的朱子也說:‘天地是一無所為的,只是以生養萬物為天地的心啊!人若是能夠念念都在利人濟物,他便是天地啊!因為這種人的所作所為,都與天心相合,上天怎么會不保佑他呢?’
故事一:
宋朝的劉安世向皇帝上書,簡別朝廷大臣的邪正,又特別論到章惇是個小人,請皇上千萬不能用他,以免誤國遺害蒼生。后來皇上不聽劉安世的建議;任用章惇當宰相,劉安世立刻就被貶官,而且貶到很遠的地方;翻山過海,到處的遷移流放沒有定所。大家都說:‘劉安世年紀這么大了,這次被章惇報仇,遠竄流放到數千里外,一定是必死無疑啊!’可是劉安世他卻竟然安然無恙,年紀已經八十高齡了,卻沒有生過一天的病啊!當劉安世被貶的時候,有一個人為了要迎合章惇的意思,就向章惇請示,自己愿意替章惇把劉安世殺掉。等到此人到達劉安世住的地方,正準備動手,這個人忽然之間,好像被東西打到,當場就吐血暴斃了!
故事二:
唐子輿從四川扶著父親的靈柩,乘船要回到江西吉水的老家;那時候正是秋天水漲的季節,瞿塘江的江水,流的更是湍急慓悍;而且又碰上了天下大雨,船夫更是感到恐懼;子輿非常的傷心,怕不能將父親的靈柩帶回家鄉,就仰天大哭;才哭了一聲,江水就應聲退了二十多丈,等他乘的船過了之后,江水又恢復回流過來,和剛才一樣的洶涌;要知道忠孝為道德的首要,所以天道的神才會如此的保佑盡忠盡孝的人啊!
【分析】
‘福祿隨之’,圣賢人和君子,他們的語言善、行為善,心中的一團和氣感召了上天,自然就會有吉祥的瑞應和福報跟隨著他們。詩經上說:‘樂只君子,福祿申之。’就是福祿隨之的說法啊!
故事一:
唐朝的大將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兩京,功勞蓋世,超過了所有唐室的功臣;因為他身系著天下蒼生的安危,達三十年之久啊!皇帝封他為汾陽王,他個人的富貴長壽,可說是已經到達了極點;而且他的子孫,幾乎個個都是榮華發達顯赫貴盛;實在是古往今來所罕見,而且也是他人難以比擬啊!
【再析】
要知道郭子儀能夠擁有那么大的福報和這么厚的財祿,都是因為他為天下國家積了大功;并且他本身的德行,也到達了相當的境界,所以才能夠享有如此的福報和厚祿,這絕對不是僥幸就能夠得到的啊!
故事二:
明朝安徽鳳陽地方,有位叫鄭照的人,有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到了天府;見到天神已經為他設了位子,在等待著他;并且向他說:‘你本來屬于貧寒的命,但是因為你極力的行善,所以我就命令福祿二神跟隨著你,以后你就會坐到這個為你預先設好的位子了。’鄭照因此而覺悟,他的善念就更加的堅定,聲名也更加的響亮;在他人所到的地方,財富都會隨他而到;在他人所到達的處所,福祿也會隨之降臨;他的子孫很多,也都非常的富貴,享有很大的福報;最后他修行,果然在他尸解之后,證到了凈欲真人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