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專題欄目>>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講記(立命之學)03
        了凡四訓講記(立命之學)03
        2007年04月09日10:18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141 字體: 繁體

        了凡四訓講記(立命之學)03

        凈空法師講述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祈]是祈禱,或者是向佛菩薩祈禱,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禱。[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感格]就是感應、靈感。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要從無思無慮處,使心地真正清凈,沒有一個妄念。就是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我們祈求佛菩薩定要如此用心,至誠恭敬的去禱告,才有感應。原理如是,怎么會沒有感應?我們中國人祭祀祖先,在祖先神位前禱告,也是這個原理。心不清凈禱告是沒用處的。

         

        所以古代祭祀,這是大典,主祭者要沐浴齋戒三天。這三天修清凈心,自己關在一個小房子里,一切萬緣放下。我們佛家講觀想。祭神如神在,到祭祀時,確實他的祖先神靈來了。

         

        所以要知道,寺廟里供奉的佛菩薩,佛菩薩在不在?不一定在,不是說佛菩薩形像供著就在。如果這個寺廟里面,四眾同修,心地真誠清凈,佛菩薩就在;如果心地不清凈,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來作祟了。這事[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寺廟里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薩的。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這是孟子所說的,[夭]是短命,[壽]是長壽,這是迥然不同的兩樁事情,為什么說是[不二]?我們起了妄念,有分別有執著,這是二;如果不分別、不執著,就不二了。

         

        [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可見得是從無思無慮處才能看到不二。夭與壽不二,這是舉一個例子。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不二的,佛法中所謂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維摩詰經]上講的,不二法門也就是凈宗所講的一心不亂,也是[華嚴經]所講的一真法界,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里孟子也說到不二法門,可見都是地上菩薩的境界。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后可立貧富之命。

         

        這里講到安身立命,心安住的所在叫做[立]。[富貴安于富貴,貧*安于貧*],社會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在生命之中,生活里面,都能夠得到樂趣。樂趣是什么?沒有妄想,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乞丐可以說貧*到了極處,他要真正能夠知命,他也很自在,很幸福,很快樂。民國初年,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江蘇,當時有一個乞丐,白天出來討飯,晚上就在破廟里睡覺,生活過得很自在、快樂。以后他的兒子做生意發了財,在地方上很有聲望,很有地位。他爸爸在外面討飯,人家就罵他:[做兒子的不孝!有這么大的財富,怎么可以讓你爸爸在外面討飯呢]?兒子聽了也很難受,就派很多人到處去找,把父親找回來了,在家里供養。他父親在家里住了一個多月,又偷偷的跑掉去討飯。人家就問他:[你在家里享福不好嗎]?他說:‘不自在。我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到處為家,生活多么自在,快樂無比。在家里受人供養,簡直受罪!’他能在貧*上立命,真正放得下,真自在!財、色、名、食、睡,一點都不動心,心地清凈安樂。看這個社會,就像看戲一樣。社會上的人天天追逐名聞利養,社會大眾演戲,他在一旁看戲。這個人確實不是普通人!這真正是智慧立命的好樣子。

         

        人生在世,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幸福美滿不是財富,也不是地位。所以要知命,要能夠順應,‘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才能真正幸福美滿。

         

        窮通不貳。然后可立貴*之命。

         

        [貴]是富貴,能夠安于富貴。[*]是貧*,能夠安于貧*。貧富是從財富上說的,多財是[富],少財為[貧]。貴*是從社會地位上說的,貴是地位高的,*是地位低的。

         

        夭壽不貳。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生死自在]就把所有順逆境界包括了。無論處順境,處逆境,無不自在,正是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得大自在,這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真實的幸福。沒有大學問,沒有真實的功夫做不到。由是可知惟有覺者才能安身立命。迷的人沒有法子,天天胡作妄為,愈陷愈深。所以佛常常在經上說之為可憐憫者,真正可憐。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

         

        [俟]是等待。修身等待我們的命運改變、改造。改造命運并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得到的,是要有時間之累積。要勇猛精進,與自己的勤、惰,迷、悟有很大的關系。一定要覺而不迷,正而不邪,還要勇猛精進,再假以時間,一定能得到效果。

         

        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為。思想、見解、造作,這些都屬于行為。說了‘身’就包括心,包括語。身、語、意三業有過失,有惡意、有惡行,要把它改正過來。‘治’就是對治,要用方法對治。

         

        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

         

        [覬覦]是非分希望善報、善果早一點來。這個心是妄心,這一念是障礙。古人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你只要勤于耕耘,它自然有收獲。何必要天天去求?這是把實修的方法教給我們。什么都不要求,只管斷惡修善,到最后什么都得到了,不必求,樣樣都得到了。有求反而得到的有限,求一樁,就得一樁。多可惜?若不求就樣樣都得到了。為什么說不求樣樣都得到?因為你不求,樣樣都是性德顯露,與性德相應,所以樣樣都得到。若有所求,則修德不與性德相應,故所得者有限。

         

        實在講,了凡居士,他所得到的是修德,還不是性德。因為他還是有所求。先求功名,然后再求兒女。他有求,求一樣就得一樣。如果他一切希求的念頭都沒有,惟一修身積德,則他樣樣都圓滿。他沒有求壽命,壽命也延長,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以后活到七十四歲。

         

        [覬覦]是非分的希望。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將迎]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攀緣,把攀緣的心也要去掉。[皆當斬絕之矣],把它斷除,沒有絲毫非分的希望。如理的希望就是我們的生活能過得很安穩,三餐吃得飽,睡得好,穿得暖,這就夠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穩,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費用少,生活容易。

         

        一般人要求奢侈、豪華,講求派頭,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勞,這是得不償失。自己縱然有能力、有福報,應當給大家共享,那你的福報就是積德,積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孫孫都享受不盡。所以有余福一定給大眾去享受,這才是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何必求福報提前的到來!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實學]是真實的學問。[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講的返本還源,也就是說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這里面有真樂,法喜充滿,真正是離苦得樂。這是覺悟的人所求的。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計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這是教他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這叫[圓修圓證]。[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秘訣還是[無記無數,不令間斷]。這就是常講的不間斷,不夾雜,這個功夫很重要。要不要計數?云谷禪師傳給他不必計數,只要求不間斷。古德有很多要求我們從記數下手,原因是什么?我們懈怠懶惰。所以每一天老老實實的定一個數字,一天念一萬聲,一定要念滿一萬,對治懈怠懶惰的毛病。不記數,有時候就忘掉。像了凡這樣的人非常老實、認真,教這種人可以不必計數,計數反而是夾雜。他真學、真做、真精進,所以就教給他不間斷、不夾雜。

         

        法門平等,無二無別,關鍵就是要一門深入。古人從讀經下手的非常普遍。不管是念經還是念咒、持名,都要以清凈心、平等心、恭敬心一直念下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計無數,不令間斷]。[無心]兩個字很重要,這兩個字是關鍵的所在。[無心]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袁了凡雖然和云谷禪師兩個人在禪堂里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他沒有到無心的程度。他只是一點信心把煩惱伏住,不是定功。他相信一切皆是命運,相信因果報應。

         

        所以云谷禪師教他更進一步,要修定。持準提咒是修定,妄想、執著沒有了,真性就顯露出來了。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法爾自然],就是凈宗所講的[一心不亂]。這是佛門里面修證的目標,也就是圓滿真實的功夫。功夫到了,[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是我們常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一句佛號如此,念經也是如此。我們念[無量壽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用念經,一樣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可見得方法手段不相同,原則原理目標完全是相同的。到念頭不動的時候,感應自然就現前了。

         

        所以做功夫,大致上分三個等級:上乘的功夫,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功夫,功夫成片。修學一定從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晉級到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功夫達到第一個階段時,不可中止,不要滿足,一滿足就不能提升了。

         

        功夫雖然成片,成片的上乘,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想什么時候走,阿彌陀佛就什么時候來接引你。功夫成片的上乘都能到此境界。雖到這個境界,我們果得生死自在,最好還在世間多住幾天,為什么?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西方世界修一百年,住在這個世界磨練磨練。第二個更大的意義是多勸幾個人往生。我們自己去了很好,若是能帶一批人去,那不是更好!所以就不妨把目標著重在幫助別人,在化他。自行化他,功德是圓滿的,這樣才能報答佛菩薩的深恩大德,幫助佛接引眾生。有求必定有得,也就是靈驗。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

         

        古人是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有名,有字,有號。名是父母取的,決定不能改變。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這是大不孝。父母給你取的名,就是父母對你一生的期望。你把名字改掉,對于父母希望忽略了,這是真正的不孝。古時候名、字之外再用號。用號的,在社會上是比較有身分有地位了。

         

        古人成年之后,大眾對他就不稱名了,沒有人再稱他的名了,這是對他尊敬。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在沒有行冠禮之前,大眾皆可以稱他的名。行了冠禮之后,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稱他的名就是對他不尊敬。那要怎樣稱呼呢?就是在行冠禮時,他的同輩,他的兄弟,他的同學、朋友,送他一個[字],從此以后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縱然將來作官,朝廷上皇帝也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若稱名,必是他犯法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罰罪。所以在稱呼上的常識,不可不知道。

         

        若對他更恭敬,字也不稱了,稱他的號或是出生地名,他是某一地方生的。表示這個地方出了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稱地名是最恭敬的。譬如清朝的李鴻章,當時很受大眾尊敬,名、字、號都不稱,稱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門里也是如此,到達最尊敬的時候,名、字、號都不稱了,往往稱寺廟地名。像我們稱智者大師為天臺大師。他居住在天臺山。慈恩法師,是慈恩寺的窺基大師。最尊敬的稱呼是稱地名。

         

        了凡、學海,皆是他的號,這是很尊敬的稱呼。他的名,終其生只有兩個人稱他,一個是父母。父母一生稱你名,不稱你的字。你的祖父母、伯叔都要稱字,這是對你尊重客氣。只有父母稱名,除父母之外,另一個就是老師稱名。所以老師、父母是一樣的尊敬,父母之恩和老師之恩是同等的。只有父母、老師可以稱名,皇帝都不稱名。但是對于長輩自己要稱名,表示恭敬。對于平輩可以稱字。這些稱謂我們要曉得,不能搞錯。佛門里面有內號、外號。內號就是法名,外號是字。還稱名、稱字。

         

        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后。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這一段是說他改過自新的決心和行持。首先他把別號改了,以前他的別號叫[學海],從這以后就改成[了凡]。[了]是明了,[凡]是凡俗。現在對于世俗之間的事情他都明了,也就是覺悟的意思。真正曉得命運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造。道理、方法他都懂得了,從此以后不會再走宿命論這條道路。命不是定的,決心改過之后,氣象就不相同了。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感觸不一樣了。他說從此終日能提高警覺。[兢兢]是警覺的狀態,不像從前迷惑顛倒。

         

        以前是“悠悠放任”。悠悠放任是很隨便的意思。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日子怎么過的?不曉得。沒有理想,沒有方向,俗話講的醉生夢死。這樣決定被命運拘束,不能創造自己光明的前途。

         

        改過之后,“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拿現在的話講,改過自新的意識形態不一樣,也就是說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轉變過來了。從前的看法是命中注定的,還有什么轉變的呢?沒有法子了。現在曉得命運可以自己改造,這個觀念轉變過來了,比以前顯示得更積極,更發奮,更樂觀。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這一句非常重要。一般人所以不能改過自新,就是不曉得這個事實。為什么[無量壽經]念多了,真正體會到這種情形,會比袁了凡還要來得謹慎。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絕對沒有法子計算,拿我們現在全世界的電腦集合來計算,也算不出來。每一個人神通道力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一舉一動,心里面起個念頭,他們都知道。不要說做壞事,起個惡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西方世界的大眾們沒有一個不知道。能瞞過誰?

         

        這是講獨居無侶,人目所不見處,他也是規規矩矩,謹謹慎慎,不敢起一個惡念,這才真正做到了克己的功夫。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如果還是自己欺騙自己,那怎么能成就呢?孔夫子說:[君子慎獨]。[慎]是謹慎,[獨]是獨自一個人,獨居也能決定不放逸,這叫真正做功夫。一般人懈怠、放任的習氣太重了,就是隨便慣了。在大眾中比較謹慎收斂一點,人見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

         

        為什么從前寺院叢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廣單,不可以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一個人一間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睡廣單就是[依眾*眾],十幾個人睡在一個房間里,我們今天稱為睡通鋪,睡覺時也不能隨便亂動。用這個方法,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絲毫放縱,這樣來歷練自己。現在的社會跟從前的社會不一樣,每一個人都不愿意約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不錯,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來生再到三途里慢慢去享受,道業不能成就。

         

        寺院里也有單獨的房間,是專為年老的修行人而設的,他的行動不方便,大家在一起過團體生活,行動都要一致。年老的人,體力衰弱行動不便,才給他一間寮房。寺院里面身分地位比較高的,瑣碎的事情多,像住持、當家師,什么事情都要過問,也要單獨一個房間,便利于辦事。

         

        所以真正修行,六和敬里的身和同住,絕對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如果說是兩三個人住一個房間不方便,我不愿意跟他住。有這種念頭,念佛功夫成片絕對得不到。為什么呢?心不平等,心不清凈,還有嫌棄,這怎么能成就?

         

        修行在那里修?就在這個地方修。在極不平等的環境里面修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這叫修行。不愿意跟人相處,這就是過失,就是毛病。了凡居士發現他自己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把毛病改過來。我們現在有這個毛病,不但不改,還要繼續去培養,這怎么能成功呢?

         

        所以僧團里首先要求我們修學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眾在一塊共修基本的戒條。個人所遵守的就是[五戒十善]。在從前,寺院叢林里面以[沙彌律儀]做基礎,十戒二十四門威儀。現在不要求那樣的苛刻了,我們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夠了。出家、在家都應當如此,規矩不能再降低了。團體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們的毛病習氣都修正過來,不討厭別人,不怨憎別人。[遇人憎我毀我]。[毀]是毀謗。不會跟他計較,不會把他放在心上,[自能恬然容受]。[恬]是安然。由此可知,他的心境相當平靜,不像從前心浮氣躁,一點點委曲都受不得,現在可以受委曲了。這就是看到他修行的功夫在增長,這就是效果。所以一個修道的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學著跟任何人都能相處。跟佛菩薩能相處,跟妖魔鬼怪也能相處,在任何境界里,都是怡然自得。

         

        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在黃梅證的果位我們不曉得,但最低限度也應該是圓教初住菩薩,只會比這個更高,不會比這個更低。他是明心見性的人,初住以上的菩薩。這還得了!他去伺候那些打獵的人。打獵,天天殺生造惡。他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還要替那些獵人燒飯,伺候這些獵人。獵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獵人隊里的仆人。獵人要吃肉,他也要伺候。不是短時間,是十五年!我們能忍受得了嗎?他在那個環境里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他在黃梅是開悟了,悟后起修。他在一切順境、逆境里面修清凈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沒有別的,就是修這三樣。

         

        我們今天與人相處,是不是在順、逆境界里面,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里修清凈心?如果不是修清凈心,就沒有修行,與自己一點利益都得不到。那不是學佛,那是搞佛學。每天在文字紙堆里去鉆,也能說得天花亂墜,煩惱天天增加,將來的前途依舊是往生三途六道。這就錯了!真正修行人絕不執著文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求的是心地清凈,心地平等。清凈心,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所求的是明心見性。

         

        我們念佛人也是這個目標,我們求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地清凈平等,平等就是一片,清凈就是一片,心里面沒有界限。換句話說,還有分別執著就不能成片。一有界限,就不能成片。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功夫才可以成片,這叫真正修行。他有了這樣的功夫,功夫并不很深,稍稍上軌道了,感應就現前。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

         

        明、清的禮部相當于現代的教育部。是國家舉辦的考試,相當于現代的高普考。現代中國的高、普考是考試院負責的。從前考試跟教育都是禮部掌管,禮部的職權相當于現在教育部跟考選部。

         

        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他命里注定的是第三名,現在跟命里就不一樣了。這是他行善積德,他的名位從第三名提高到第一名,他考到第一名。[其言不驗]。這就跟定命不一樣了,這就是變數。他嘗到了,確實有變數,而不是定數。[而秋闈中式矣],古時候大考都定在秋天。[闈]是闈場、考場。他考中了,就是考中了舉人。了凡先生的命里,只有中秀才的份。因為命里講,他沒有科第,他只有中秀才的份,科第最高的是進士。以后他發愿求中進士,也被他求到了,那是他命里沒有的,才是求到的。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后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這段所敘述的幾樁事,都值得我們參考,值得我們效法。

         

        [行義未純]。[義]是道義,或者說得更淺一點就是義務。幫助別人,不要求報酬的,這是義務。儒家教我們的五倫十義。由此可知,行義是性德。父母對于兒女的愛護教導是義務。兒女對于父母孝順也是義務。兄友弟恭,乃至于朋友有信,與朋友信實,這是義務。義務就是應當這樣做的,應該做的。人與人之間應該要互愛,應該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雖然是做,做得不純,里面摻雜個人利害。我去幫助他,對我自己不利,這一考慮就不純了,也不能夠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這是自己反省,雖然做,做得不夠。

         

        [檢身多誤]。[檢]是檢點,反省自己的毛病,過失還是很多。下面舉幾個明顯的例子。或者是[見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講成人之美。美就是善。我們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幫助,要成就他。為什么?一件善事對于整個社會、鄉里都有好處。譬如道路壞了,這人要發心修補。我們見到了,就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把這件善事做好,便利于大眾。類似這種對于社會有利益、對大家有利益、有幫助的事情,我們都要幫助他。了凡先生也能夠隨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夠勇猛。也就是說沒有盡心盡力,稍稍的隨喜一點。這就是反省自己的過失。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別人有苦難,要去幫助他。我應不應該幫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會,求幫助的人很多,我們常常遇到。而且求幫助的人當中,有很多是來欺騙的,是來騙錢的。騙了之后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賭,那就有罪過了。所以行善的確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明察,能判斷,應不應該做;慈悲是真正的動力。確實他有苦難,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如他用欺騙的手段,我們一眼看穿,我們要教導他。如果他并不是很衰老,也并不是有病,身體健康強壯,應該教導他從事正當的行業,不要用這種方式來討生活。應該勸導他,教導他。[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所以改過自新不是蹴然成就的,是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斷去改。初期這些現象,決定是免不了的。身雖然善,能夠合于禮法,但是口里面的言語還會有過失,口不擇言,這是習氣。自古以來,所謂言語是禍福之門,不能不謹慎。

         

        孔夫子教學的四科:第一個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今天講教育中的德育。現在這個社會德育沒有了,不講求了。第二個科目就是[言語]。孔夫子多么著重言語。說話要有分寸,說話不能傷人。言語傷人,是不知不覺的,人家懷恨在心。將來的報復是沒有辦法預料的。往往許多的怨仇誤會都是從這兒來的。這個事情麻煩大,[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不可不謹慎。少言就寡過,何必多說話呢?人家不會把你當啞巴。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凈,自行化他,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人家給

        我們講再多的話,我們一句也不要答覆他:[阿彌陀佛]!他再講。[阿彌陀佛]!聽個幾句[阿彌陀佛],聽完之后,他講什么我不曉得,我們就念[阿彌陀佛]!我們把這句[阿彌陀佛]給他,他講的那些東西我沒聽進去。這樣好!所以言語少好。袁了凡是有言語多的毛病。

         

        [或醒時操持,而醉后放逸]。就是清醒時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守規矩,很如法。他喜歡喝酒,酒喝醉了,就又放逸了,毛病就出來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里有酒戒。但是諸位要曉得,佛為什么要戒酒?就是酒醉后亂性。如果我們飲酒不至于醉,酒有開緣,可以喝的。但決定不能喝醉。戒律講得很嚴格,是滴酒不沾。為什么?怕我們止不住,感情用事,沒有理智,一杯接著一杯。那可麻煩大了,那決定是破戒。

         

        從前我在臺中求學,李老師講[禮記]。[禮記]的注解是鄭康成注的。鄭玄是東漢大儒,是馬融的學生。馬融在當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問家。但是馬融的心量不大,學生成就若是超過他,他心里很不是味道。鄭玄的成就超過老師,青出于藍。老師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殺死。所以他離去時,馬融帶著學生到十里長亭送行。實在是不懷好意,令同學們每人敬酒三杯,鄭玄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從這里來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那里曉得鄭康成的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禮節都不失。李老師說,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鄭康成,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用制定了。

         

        釋迦牟尼佛為什么制定這條酒戒?我們要了解制戒的意義。學佛的同學如果在烹調時用作料酒,是不會醉人的,調味是可以的。如果年歲大體力衰,他血液循環慢,酒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每餐飯喝一杯酒,這也是可以的,這是開緣。不是破戒。

         

        同樣道理,佛門忌五辛。五辛里,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蔥、蕎頭[大陸叫小蒜]、韭菜、洋蔥[興渠]。佛為什么禁止我們吃呢?[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修行最重要的是清凈心。功夫不到家,飲食會影響心理生理。功夫到家,心理作得主宰,境隨心轉,那就事事無礙。如果還是心隨境轉,這是有障礙。佛跟我們說:[五辛]生吃助長肝火,容易發脾氣;熟吃增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沖動。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換句話說,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長煩惱,所以禁止。

         

        有一些在家同修說,五辛不能吃,我們對吃素的興趣都沒有了。若當佐料配菜不起作用。炒一盤菜里面加一兩個大蒜,是起不了作用。要明白佛制禁食的用意。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講道理的,這才曉得佛法是活用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

         

        受了戒也有開緣,你才能度很多人,自己也歡歡喜喜的跟大眾在一起。所以在某一個場合里,有智慧觀察,通權達變,要利用機會。因為他們能聞到佛法是很難得的,我們在飲食之間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訴他,他聽聽也種了善根。所以這是機會教育。

         

        [以過折功,日常虛度]。[功]與[過]兩相比較,每天的過多功少,沒進步!光陰空過了。

         

        自己巳歲發愿。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

         

        己巳(隆慶三年公元一五六七)至己卯(萬歷七年公元一五七九)經歷十一年,許求取科舉、科第之愿,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這是因為他在外面服務,曾經一度在李漸庵的軍中辦事,任參謀一樣的職務,跟著軍隊到處行軍,沒有機會回向。[庚辰南還],第二年才有機會。[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這就是他己巳年所許的愿圓滿了,真正做到了最后回向。因為他許愿時自己寫了疏文,表示要認真改過自新,積功累德。現在他修積的功德,三千善事做圓滿了,回向報恩,他的愿求也果然是得到了。

         

        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他命里沒有兒子,要想發愿求得兒子。真正是他修來的,他求到了,求有益于得也。[辛巳、生男天啟]。他許愿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他就生了兒子。因為他發這個愿,第二年就生了兒子,天啟是他的大兒子。所以真正發愿,一發愿就有感應。當然三千善事他一定會兌現的。雖然還沒有修完,兒子已經得到了。跟前面一樣。前面禮部考試,他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時,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里注定是第三,他考中第一名。這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歷日之上。

         

        每天行善,做一樁好事他就記下來。夫妻兩個都行善。他太太不認識字,不能記。就用鵝毛管蘸著印泥,家里用的日歷本子,每一天做一樁好事,印一個紅圈。

        上一篇:了凡四訓講記(立命之學)04
        下一篇:了凡四訓講記(立命之學)02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制片厂天美传媒鲸鱼传媒 | 国产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免费在线观看a级片|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色播在线永久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 搡女人真爽免费影院|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六月婷婷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老司机久久影院| 最近中文字幕最新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四虎影院最新域名| 久草资源福利站| 91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播放| 污视频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性做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人伦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永久|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 老司机精品久久| 成年午夜性视频| 别急慢慢来在线观看| jizz性欧美12| 欧美疯狂性受xxxxx另类|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亲密爱人之无限诱惑| 一级做a免费视频观看网站| 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动作大片免费在线看|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小说图片区| 91chinese在线| 极品美女aⅴ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 琪琪色在线观看| 戍人视频fc2最近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