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無罪 聚財賈禍
齊曹武。在雍州致錢七千萬。東昏即位。利其財。誅之。收兵至。武嘆曰。諸人知我無異志。所以殺我。政欲取吾財貨伎女耳。武雖武士。有知人鑒。謂梁武曰。卿必大貴。今以弱子相托。每密送錢物好馬。帝多乏。就武換借。未嘗不得。遂至十七萬。及帝即位。忘其惠。忽夢如田塍上行。兩邊水深無底。夢中甚懼。忽見武來。負之得過。曰。卿今為天下主。乃忘我顧托之言耶。我兒饑寒無衣。昔所換十七萬。可還。令其市宅。帝覺。即使主書送錢還之。使用市宅。子世澄。世宗。并蒙抽擢。(齊曹武傳)
曹武南齊下邳人(今江蘇省邳縣東),字士威,以功爵為侯,后來轉為散騎常侍右衛將軍,曾在雍州聚集錢財達七千萬貫,富甲一方。 齊東昏侯即位后,看中他的財寶,誣以謀叛罪名,下令誅殺。當收押官兵來到家中時,曹武感嘆地說:“各位都知道我沒有絲毫叛離的心意,如今卻要殺我,主要原因是要奪取我的財寶以及歌伎美女……。”于是被殺身亡。
曹武雖然是位武士,但有知人之明。生前曾經對梁武帝說:“你將來必定大貴,我以小兒先相托付,將來望你多予提拔照顧。”當時武帝尚未顯貴,曹武常暗中贈送好馬錢物相助,梁武帝每有缺欠,即向曹武借貸,都能如愿,前后合計多達十七萬貫。
到了梁武帝即位后,竟忘卻了昔日曹武的恩惠,有一天,忽然夢見獨自在危險的崖上行走,崖的兩邊,水深無底,正在驚懼無措之時,忽見曹武前來,背他到平坦之地后,對武帝說:“你今日貴為天子,難道竟忘卻往日相托的諾言?如今我兒子艱難困苦,挨餓受凍,昔日借與你的十七萬貫,如今可以給我兒子買房屋置家產,安定生活。”武帝覺醒,忽然省悟,即刻命主書官送錢還給曹武的兒子,使他能購買屋宅家產。后來曹武的兒子曹世證、曹世宗等,都蒙受武帝提拔。
好生戒殺 遺澤子孫
齊曲江公遙欣。宣帝兄。年七歲。出齋時。有小兒善彈飛鳥。遙欣曰。凡戲多端。何急彈此。鳥自空中飛翔。何關人事。左右感其言。遂不復彈鳥。明帝入輔。欣參預政事。凡所談薦。皆得其人。卒謚康公。子畿。十歲能文。有弟九人。恩愛篤睦。性溫和。與物無競。沈約見其文。嘆曰。始驗康公積善之慶。畿位尚書左丞。末年專釋教。為新安太守卒。子清。有文才。為永康令。(齊宗室傳)
南齊曲江公蕭遙欣字重暉,是齊宣帝的兄長,學問淵博,仁慈愛物。幼年時年僅七歲,有一天從書房出游郊外,看見一群小兒,以彈弓射擊飛鳥游戲,空中無辜的飛鳥,都成為他們游戲的犧牲品,蕭遙欣心中不忍,便進前對眾小兒勸解說:“游戲有多種,為何要玩這種彈射飛鳥,殺生害命的游戲呢?鳥兒自由自在,優游飛翔于空中,對人類有何妨礙?為何忍心殺它取樂呢?”眾小兒被他一番話所感動,從此不再彈鳥游戲。
齊明帝蕭鸞入宮輔佐宣帝時,蕭遙欣也參列商討政事,凡是遙欣所提供的政見皆確當而被采用,所推薦的人選,都恰得其人。
遙欣去世后,皇上特賜謚號為康公。
蕭遙欣的兒子蕭畿,天資聰明,年僅十歲就善作文章,家中兄弟九人,彼此恩愛和睦,性情溫和,與物無爭,為當世人所稱羨。
太子家令(官屬)沈約見蕭畿的文章,稱嘆地說:“康公(蕭遙欣)有這樣才智特出的兒子,應驗了他生平積善遺給子孫的福澤。”蕭畿官至尚書左丞,晚年好佛,專心修學佛法,任新安太守時去世。蕭畿的兒子蕭清,也文才并茂,名望顯達,官為永康令。子孫榮貴。
至誠求佛 必遂所愿
晉安王子懋。齊武帝第七子。諸子中最為清恬。七歲時。母病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花供佛者。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花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阿姨因此和勝。愿諸佛令花竟齋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罌中稍有根須。當世稱其孝感。(齊武帝諸子傳。及齊書)。
南齊晉安王蕭子懋字云昌,是齊武帝第七子,為人廉讓好學,武帝許多兒子當中,子懋品行,最為純潔孝順。起初官為都督江州刺史,后來加任侍中官職。
當蕭子懋年僅七歲時,其母阮淑媛害病沉重,恭請和尚設壇祈禱;有人獻上蓮花,和尚用銅器盛水,將蓮花莖端,浸在水中,供奉佛前。蕭子懋至誠跪在佛前,涕泣祈求說:“假若我母病體,能仰仗佛力加被由此康復,祈愿蓮花直到齋醮完畢,終不枯萎。”七日齋期完畢,蓮花果然更顯鮮紅,察看銅器中,稍有根須長出,其母從此病愈。當時世人都贊嘆子懋孝德感召。
見利思義 名德俱彰
梁甄彬。嘗以一束苧。就寺庫質錢。后贖苧。于苧束中得五兩金。彬送還寺庫。梁武帝為布衣時聞之。及踐祚。以彬帶郫縣令。將行。同列五人。帝誡以廉慎。至彬。獨曰。卿昔有還金之美。故不復以此言相囑。由此名德益彰。(梁甄法崇傳)
甄彬梁朝人,在他困苦時,曾經以一束可以織布的苧做抵押,向長沙寺觀當鋪借錢。后來贖回苧時,發現束內,藏有五兩金子,甄彬心想這些金子,不是我分內該得的,我不能無緣無故吞沒,于是隨即送還當鋪。這件事在梁武帝做平民時,就已曾經聽說,心中對甄彬的人格修養,非常贊賞。
到了梁武帝即位后,便任用甄彬,派他前往帶郫郡,當地方縣令。臨走之前,同等官位五人,武帝一一告誡他們,為地方縣令,應以廉潔慎重最為重要,愿卿等多多加勉。唯獨對甄彬說:“卿往日有還金的高潔美德,所以寡人就不用再以這些話,相以囑咐了。”從此甄彬的聲望德行,更加彰顯,傳遍天下,留芳萬世。
循吏風范
孫謙。為巴東建平二郡太守。布恩惠之化。戀獠懷之。競餉金寶。謙慰諭而遣之。一無所納。齊初為錢塘令。御繁以簡。獄無系囚。及去。百姓載縑帛送之。不受。每去官。輒無私宅。借空車廄居焉。梁天監時。為零陵太守。郡多猛獸為暴。謙至絕。及去官之夜。猛獸即害居人。謙為郡縣。常勸課農桑。務盡地利。收入常多于鄰境。居官儉素。冬則布被莞席。夏無幬帳。而夜臥未嘗有蚊蚋。人多異焉。卒年九十二。(循吏傳)
孫謙梁朝東莞莒人(今山東省莒縣)字長游,曾任巴東建平二郡太守,對百姓廣布恩澤教化,南方蠻獠種族,都感恩圖報,爭相贈送珍寶。孫謙對他們多方安慰勉勵,然后差遣他們離去,一律不予收納。
南齊初年,孫謙當錢塘縣令,到任后,治理縣政,簡化繁苛政令,便利百姓遵行,人民深受感化,都安分守己,不敢為非作歹,由此牢獄內,沒有犯法的囚犯。到了去官時,百姓感念他的恩德,運載絲綢絹布贈送,孫謙辭謝不受。由于他居官清廉,公而忘私,因此去官時,依然兩袖清風,連一間可以安居的私宅都沒有,為人廉潔無私到這種程度。
梁武帝天監年間孫謙當零陵太守,郡內常有猛獸為患,孫謙到任后,就此絕跡,到了離去官職的第一天夜晚,猛虎又出現為害百姓。
孫謙當郡縣,常勸導百姓從事耕田種桑養蠶,務必做到地盡其利,因此每年收入,常多于鄰縣,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孫謙為官,儉約樸實,冬天布被草席,夏天沒有蚊帳,然而夜間睡眠,從來未曾被蚊蚋叮咬,大家都覺得非常奇異。身康體健,安享天年至九十二歲高壽才逝世。
厚 道
顧協。事親孝。與友信。除新安令。未至縣。遭母憂。送喪還。于峽江遇風。同旅皆漂溺。惟協一舟觸石而泊焉。咸謂精誠所致。初為廷尉。正冬衣單薄。寺卿蔡法度。欲解襦與之。憚其清嚴。不敢發口。嘗有門生來。知協廉潔。不敢厚餉。止送錢二千。協怒。杖之二十。因此絕于饋遺。自丁艱憂。遂終身布衣蔬食。不娶。后因少時娉女。年六十余未嫁。義而迎之。(梁顧協傳)
顧協梁朝人字正禮,博通群書,對文字及禽獸草木,尤其精詳,被舉拔為秀才,尚書仆射沈約見他的策論,贊嘆地說,江左以來,從未見過這樣的作品。臨川王聽到他的聲名,便征召他掌理書記。
梁武帝普通年間,詔命天下薦舉賢士,湘東王奏表薦舉,顧協奉召官任通直散騎侍郎。又為鴻臚卿(九寺大卿之一)。去世后,謚號為溫。
顧協為官清廉有志操,起初任廷尉正(官名)時,冬天衣服單薄,同處做官的寺卿蔡法度,對人說:“我看顧郎衣服單薄,想解下我的衣服送他御寒,但是看他那清廉嚴正的氣度,又怕碰壁,因此始終不敢開口。”又曾經有門生來訪,知道顧協廉潔,不敢贈送厚禮,只以錢二千奉送,顧協很生氣自己門生,竟然不了解他的為人,于是命人鞭打二十下,以予嚴厲教誨,從此無人敢來送禮。顧協在官署中十六年,節儉樸實器具衣服飲食,從不改常度。
顧協事親至孝,與朋友交往,重信義,曾任新安縣令,未到任所途中,遭逢母喪,送喪回來,船行到峽江,忽遇暴風,同行旅客船只,都漂淪沉溺,惟獨顧協一船,觸到石頭而停泊,免受災害,大家都說,由于顧協精誠孝心感召所致。
顧協自從母喪后,從此布衣蔬食,終身不娶。后來因少年時,曾經娉一女子,年紀已經六十多歲,尚未出嫁,顧協聞知,為盡道義上的責任,于是將她迎歸。
一念善因 終有善報
陰鏗與賓友宴飲。見行觴者。因回酒炙以授之。眾坐皆笑曰。吾儕終日酣酒。而執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亂。鏗為賊擒。或救之獲免。問之。乃前之行觴者。(梁陰子春傳)
陰鏗字子堅,南朝時陳人,博覽史傳,能誦詩賦,尤善于作五言詩,名震當世,深受陳文帝贊賞,累遷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
有一次與賓友聚會宴飲,見斟酒的人來回辛勞,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于是轉過身來,親授美酒一杯,烤肉些許,讓他分享;在坐賓友,都以奇異的眼光笑他。陰鏗解釋說:“我輩終日暢快飲酒,然而執酒杯斟酒的人,卻為人忙碌,而不得品嘗酒味,這不近乎人情。……”一片體念關顧之情,流露言表,斟酒的人,默默地感念在心。
到了侯景之亂,陰鏗將被賊寇擒獲時,在這緊急關頭,忽然有人奮不顧身地營救他脫離賊難。詢問之下,原來營救他的,竟是昔日宴飲會中斟酒的人。
反覆逆賊 顯遭慘報
侯景。竊位。用刑酷忍無道。立大舂碓。有犯法者。搗殺之。每登帝殿。若芒刺在身。恒聞叱咄者。又寢宴居殿。一夜驚起。若有物扣其心。所居殿屋。常有鵂鹠鳴呼。及死。暴于市。百姓爭取屠膾。羹食皆盡。焚骨揚灰。曾罹其禍者。以灰和酒飲之。其妻子在魏。高澄命先剝面皮。以大鑊盛油煎殺之。(賊臣傳)
侯景南北朝時朔方人(今綏遠省境內黃河以南),字萬景,有過人體力,善于騎馬和射箭,起初任戍守衛兵。
后魏時,跟隨大將軍爾朱榮,榮用他為定州刺史,高歡當魏丞相時,討伐爾朱氏,景又帶領兵眾投降高歡,歡任他為司徒大行臺上谷公,擁有兵眾十萬,專制河南一帶。后來高歡害病垂危,召見侯景,侯景懷疑會遭禍害,于是便以函谷以東十三州投降梁朝,梁武帝封景為大將軍河南王。豈料不久侯景便舉兵反叛,圍攻建康,攻陷臺城,屠殺地方紳士,掠奪百姓金帛子女,梁武帝被禁而餓死。梁簡文帝即位,侯景又行弒殺而自立為帝,稱為漢帝王。
侯景竊據帝位后,使用嚴酷殘忍無道的刑法,建立大舂,凡是犯法的人,便推入大舂內,用碓搗擊致死。
侯景每當登上帝王宮殿,就好像芒刺在身,坐立不適,驚懼害怕,常常聽到有人大聲呵叱。就寢于宴居殿內,一夜之間,驚醒多次,好像有怪物扣其心頭,所居住的殿室內,常有貓頭鷹哭叫聲。
后來梁孝元帝命大都督王僧辯討伐平定。侯景被殺,尸首暴露在街市上,百姓爭相屠宰,切成細片,煮成羹湯,全部吃盡,又將他的骸骨焚燒成灰,曾經遭受他禍害的人家,都以他的骨灰和酒痛飲。
侯景的妻子躲藏在魏國,高歡的兒子高澄聞知,暗中命人先剝去她的面皮,然后用大鑊盛油煮沸,將她推入油中煎殺而死。
剛愎傲慢 傷人害己
傅縡。強直有才。而毐惡傲慢。為當世所疾。施文慶等譖之后主。下獄賜死。有惡蛇屈尾。來上靈床。當前受祭酹。去而復來者百余日。(傅縡傳)
傅縡南北朝時,陳朝靈州人,字宜事,才華出眾,年僅七歲,就能讀誦古人詩賦,多達十萬余句。長大后,格外好學,善作文章,官至秘書監(掌圖書之官署),右衛將軍兼任中書通事舍人(掌理呈奏案章及皇帝詔書誥命)。
傅縡所作文章,典雅秀麗,才思敏捷,下筆一揮而就,未曾打過草稿。可惜性情倔強,而且毒惡傲慢,待人接物,暴躁任性,自負才智,不肯退讓,因此在朝中得罪許多朝臣,與人結下嫌怨。為當世人所痛恨。
后來被施文慶等人,在陳后主面前,聯名參奏,誣告他的罪狀,陳后主大怒,將他下入牢獄,命他自殺而死。
傅縡死后,在他停尸的靈床上,出現一條屈尾毒蛇,當前受人祭奠,然后離去,忽而又來,如此來去經過一百多天,而后就不知蹤跡了。當時人都認為這條毒蛇是傅縡死后魂靈所變。
君人之德
魏孝文帝。性寬慈。進食者曾以熱羹覆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蟲穢物。并笑而恕之。宦者讒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數十。帝默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帝紀)
北魏孝文帝鮮卑族人,本姓拓拔氏,名宏,后來改姓“元”氏。即位后,大興文治,平均民田,編制戶籍,修明堂(帝王諸侯舉行大典之堂),建靈臺(觀察天文氣象之臺),設立太學,行祭祀天地之禮,舉辦養老籍田制度。憎厭北方民族風俗鄙陋,于是遷都洛陽,希望變更胡人舊風俗,而改用華夏禮儀,因而禁止穿胡衣說胡語,在位廿九年去世,廟號高祖,為北魏史上第一位賢德君主。
魏孝文帝自幼至孝,性情寬宏,心地仁慈。有一次侍者進奉飲食,將熱燙的羹湯,傾覆燙傷到孝文帝的手,帝毫不介意。又有一次侍者送來的食物中,發現有小蟲及污穢臟物,孝文帝只是一笑了之,也不加追究責備。
曾有宦官在太后面前,讒言誣說孝文帝的壞話,太后發怒,不分皂白,責打孝文帝數十杖,孝文帝默然承受,并不申辯,事過便了,不介于懷。
到了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即位,對往日進讒誣告的宦官,不但不報復懲責,而且一視同仁對待。氣度豪爽,胸襟豁達。確是一位賢德的君主。
修身自勵 化及家國
薛聰。方正有理識。雖在闇室。終日矜莊。見者莫不懔然。父憂廬墓。酸感行路。友于篤睦。而家教甚嚴。諸弟雖婚宦。恒不免杖罰。除徐州刺史。政存易簡。卒于州。吏人留其所坐榻以存遺愛。謚簡懿侯。子孝通。最知名。(薛辯傳)
薛聰后魏人字延智,品行端方正直,為人重道義,有見識。雖處在無人窺見之地,也是終日莊重,謹慎自持。望見他的人,莫不肅然敬佩。
居家孝悌,其父去世時,薛聰在墓旁結草棚居住,哀思孝行,感泣路人。家中兄弟,友愛和睦,而家教非常嚴格,弟輩雖已成家做官,犯了過錯,仍然不免挨受杖打責罰。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任治書侍御史(平決廷尉奏事,職掌糾察非法推彈雜事)檢舉失職不法官吏,公正無私,不怕強權勢力。孝文帝寄望為最親信的臣子,常想進封他的官位,薛聰苦苦辭謝,始終不受。魏孝文帝感嘆地對人說:“朕見薛聰方正莊敬的風范,尚且由衷敬畏,何況是他人呢?要進封他的爵位,可是他卻不肯接受。”帝稱贊薛聰說:“卿天然尊貴的爵位(仁義忠信,修德不倦)高超自持,這種榮耀,絕非人為爵位(公卿大夫名位)所能與之比擬。”
后來任都督徐州刺史,治理政事,簡約便利,百姓感德。后來在徐州去世,屬吏留他生前所坐床榻,以紀念他對屬下百姓的遺愛。謚號簡懿侯,其子薛孝通,聲望最為顯著。
誠敬孝心神靈佑之 惡逆不道鬼神禍之
蕭睿明。母病風。積年沉臥。睿明晝夜祈禱。時寒。下淚為之冰。如。額上叩頭。血亦冰不溜。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療夫人病。睿明跪受之。忽不見。以奉母。函中有三寸絹。丹書日月字。母服之。即平復。詔贈中書郎。時秣陵朱緒無行。母病積年。思菰羹。妻買菰為羹。奉母。緒曰。病復安能食。遂食之盡。母怒曰。天若有知。當令汝哽死。緒聞。心中介介然。即利血。明日而死。(孝義傳)
蕭睿明南齊人,字景濟,官任員外殿中將軍。天性至孝,其母害風濕關節病,多年臥床不起,睿明延醫診治,并無起色,日夜憂慮,親自設壇,每日焚香,對天祈禱,當時天寒下雪,睿明臉上兩行淚水,當即結冰,有如兩條白筋,叩頭哀禱,額破血流,也結成冰塊,一片誠敬孝心,感動天地神靈,忽然出現一人,授給他一個小石盒,并告訴他說:“這是治療老夫人疾病的藥。”睿明感激,跪下拜受,起身忽然不見,打開小石盒,里面有三寸絹布,用紅丹書寫“日月”兩字及服用法,睿明依照指示,呈奉給母親服下,其母多年病痛,果然痊愈,時人都認為是孝感所致。
齊武帝永明五年,睿明奉詔命,官任中書郎(掌機要政事)。
當時秣陵地方(今南京)有居民朱緒,品行不端,其母害病多年,念念想吃菰類煮的羹湯。有一天朱緒的妻子,買回來煮好,將奉給婆婆時,不料朱緒見了,竟把菰湯奪過來說:“既然害病,又怎能吃呢?”說罷,就當著母親面前,自己全部吃光,其母看他那不孝的舉動,憤怒地說:“你這逆子,不能體念為娘病體也罷,竟然奪去我日夜想吃的食物,上天如果有知,當令你這逆子哽死。”朱緒聽了其母憤怒的詛咒,心中耿耿不安,當夜就便血而死。時人都認為是忤逆不孝所致。
仁厚傳家
房景伯。性醇和。諸弟宗之如嚴親。及弟亡。蔬食。終喪期不內御。其次弟景光亡。幼弟景遠。期年哭臨。亦不內寢。母崔氏。嚴明有高節。親授景伯景光九經。學行修明。并當世名士。景伯為清河太守。郡民劉簡虎。嘗無禮于景伯。舉家亡去。景伯署其子為掾。令諭山賊。賊以景伯不念舊惡。相率出降。貝邱婦人列子不孝。景伯母曰。小人未知禮教。何足責哉。乃召其母與之對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觀景伯供食。未旬日。悔過求還。崔曰。此雖面。未知心愧。且置之。凡二十余日。其子叩頭流血。母涕泣乞還。然后聽之。終以孝聞。(房法壽及列女傳)
房房景伯后魏人,字長暉,少年即以“孝”聞名當世。因而被舉薦為齊州(今山東省歷城縣)輔國長史。清河盜賊作亂時,景伯為清河太守,撫助平定賊亂有功。升遷為司空長史。后來因母病辭官,居喪期間,哀思過度,不吃鹽菜,以致害水病而去世。
房房景伯性情醇厚溫和,通曉經書史集。家中弟輩,尊敬他如同嚴父。其二弟景光去世,景伯哀傷蔬食,終喪期間,不與其妻同房。幼弟景遠,哀悼哭臨,屆滿一年,不入內寢。其母崔氏,知書達禮,莊嚴明察,親自教授景伯、景光九經,景伯兄弟深受母教,學問道德都整治清明,并為當世名士。
房清河盜賊作亂時,景伯為清河太守,郡民劉簡虎,因無禮觸犯景伯,全家逃亡而去,景伯標榜劉簡虎之子,為佐治官吏,命令告諭山賊,既往不究,山賊以景伯不記往日仇惡,于是相率出面投降。
房山東貝邱有一婦人控告其子不孝,景伯母親說:“這些小民,未曾受學,不知禮教,不足加以責備,應該以德化來引導他知恥向善。”于是召見婦人每日同到廳堂,與她相對飲食,命其子侍立堂下,讓他觀看景伯侍奉母親飲食孝順恭敬的舉止禮節。不到十日其子悔過,請求回去,崔氏說:“此子雖然表面羞愧,內心尚未真正悔過,暫待幾天觀察”到了二十多天,其子深受感化,叩頭流血,真心悔悟,其母也涕泣乞求回去,然后釋放母子回家,從此此子果然革面洗心,后來以孝聞稱于世。
守財慳吝 果報自受
崔和。家巨富而性吝。埋銀數百斛。其母李當春思堇。惜錢不買。子軌。盜錢百萬。背和亡走。和遷參軍。坐貪賄賜死。(魏崔亮傳)
崔和后魏人字亮,家資巨富,可是為人度量狹小,性情過分吝嗇,要他用錢,如割身肉,暗中埋藏財寶數百斛。
其母李氏,在春天蔬菜茂盛季節,想吃旱芹佐餐,可是崔和痛惜小錢,始終不肯購買。
后來其子崔軌,盜取他的錢財,多達百萬,違背崔和逃亡而去,崔和激憤感嘆也無可奈何。
崔和遷任參軍官職,貪求不厭,利用權勢,多方收受賄賂,終于罪行暴露,皇上賜他自殺身死。
※嗟乎!家資巨萬,卻舍不得供給母親旱芹,好像自認可以長遠保有他的財富。誰料,其子可以盜取,君王可以殺他,財命兩空,又落得不忠不孝的罪名,留傳人間。守財奴終究不值得!不值得!
人死輪回 史實驗證
李庶。為臨漳令。坐事。死獄中。妻元氏。更適趙起。嘗夢庶謂曰。我薄福。托劉氏為女。明旦當出。彼家甚貧。恐不能見養。夫妻舊恩。故來告君。宜乞取我。劉家在七帝坊十字街南東入窮巷是也。元氏不應。庶曰。君似懼趙公。我自說之。次是趙起亦夢焉。寤問妻。言之符合。遂持錢帛。躬往求劉氏。如所夢得之。養女長而嫁焉。(齊李崇傳)
李庶北齊人,官任臨漳縣令。當魏收奉詔著作魏書完成后,書內常以私人恩怨,帶入罵人卑怯無用的筆調,李庶與盧斐等,爭訟議論,魏收心懷不平,由此事件,李庶被系入獄,死在獄中。
李庶死后,其妻元氏,改嫁趙起,有一天夜晚夢見李庶前來托夢說:“我福分淺薄,將托生做劉氏家的女兒,明天早上就要出生,劉家貧窮,惟恐無力撫養,念在往日夫妻舊情,因而前來告知,乞求能設法養育成人,劉家就住在七帝坊十字街南,向東進入窮家陋巷就是。”元氏默然難以回答。李庶說:“你好像畏懼你丈夫趙公,因而不敢答應,那我自己前去向他訴說,以免為難你。”于是趙起也同樣夢見,醒后詢問其妻,兩人所說完全相同,于是夫婦倆商議決定,隨即帶一筆金錢,親自前往劉家,探問究竟,果然與夢境應驗,于是向劉家請求,抱回撫養長大,替她選擇對象辦理婚嫁。這段事跡是歷史上所記載人死輪回真確可考的證據。
義風可行
魏蘭根。博學高才。父喪。廬墓。毀殆滅性。為岐州刺史。蕭寶寅破宛川。俘美女十人賞蘭根。根曰。此縣界于強寇。故附從以救死。官軍至。宜矜而撫之。奈何助賊為虐乎。悉求其父母而歸之。后封永興侯。謚文宣。子相如。襲爵。(魏蘭根傳)
魏蘭根后魏人,天資靈敏聰慧,有見識,悟性高,學問廣博,才華出眾。其父去世時,居喪期間,結草棚陪伴墓旁守孝,哀毀過度,幾近于喪失性命,以孝聞稱當世。曾任司徒掾,本群太守。
魏孝明帝孝昌初年,轉任岐州刺史,幫助魏將軍蕭寶寅,討伐攻破宛州(今河南省)有功,蕭寶寅俘虜宛州美女十人,賞給魏蘭根,蘭根說:“宛州縣界于盜匪強暴橫行地段,人民為脫免一死,因而被迫依附,百姓是無辜的,怎能助長賊寇殘暴行為,傷害百姓呢?”于是派人訪求各人父母,將十位美女,一一發送回家團聚。百姓感恩頌德,傳為美談。
北魏安定王中興初年,魏蘭根官拜右仆射。魏孝武帝太昌初年,任儀同三司加開府。后來加封永興侯。死后謚號文宜,其子相如,繼承封爵。
干蠱利民善報
蘇威。少有至性。嘗賣田宅。罄資產。贖元世雄及其妻子。仕隋為太子少保。文帝嘗召威。及高潁。楊素等。謂曰。太史言朕祚運盡于三年。心甚憂懣。今欲營南山險處。與公等固之。如何。威曰。周文修德。旋地動之災。宋景一言。退法星三舍。愿陛下恢崇德度。享天之休。若棄德恃險。同舟之人。誰非敵國。帝善其言。初威父綽。在魏。以國用不足。制征稅法頗重。既嘆曰。今所為者。譬如張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誰能弛之乎。威聞其言。每以為己任。至是奏減賦役。務從輕簡。帝悉從之。年八十二卒。(周蘇綽傳)
蘇威是北周度支尚書蘇綽的兒子,武功人(今陜西省美陽縣)。自幼天性真誠篤厚,五歲喪父,哀毀孝思,有如成人,年既長大,頗有聲望,曾經變賣田園屋宅,用盡所有資產,為至友元世雄及其妻子贖罪。
隋文帝楊堅即位后,召蘇威入朝,與他談論政事,深獲器重,于是任用蘇威為太子少保,兼納言支尚書,與高潁并參朝政,從此日見親信。
隋文帝曾經召蘇威及高潁、楊素等人說:“太史(職掌星歷占候)觀望星相說朕帝位國運三年后將盡,為此日夜憂慮不安。如今想建造南山險要地處,與諸位共同固守,不知卿等以為如何?”蘇威說:“周文王積善行仁,力修德政,轉回地動的災禍,宋景公仁厚存心,一句愛民德言,感動天地,轉移熒惑星退避三舍,惟愿陛下,重新推崇德政制度,以享天福,假若背棄道德,只*險要防守,即使同舟之人,也難免不成怨敵。”隋文帝接納蘇威的建議,從此廣修德政,果然延續國運數十年。
當初蘇威的父親蘇綽,在魏國時,因國用不足,而制訂加重征稅法。后來深自后悔,感慨地說:“我現在所作所為,正是剝削百姓,譬如張緊弓弦,決非治平天下之道,不知未來那位仁人君子,能為我松弛這把弓弦呢?”蘇威聽到這話,每以改革苛征為己任。至此蘇威建議隋主減徭役,輕賦稅,一切行事,力求從輕從簡,同時崇尚節儉,戒除奢侈,轉移風氣,隋主很是嘉納,于是除去一切苛稅,并命蘇威減省律法,刑法益加簡明,疏而不漏,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蘇威歷經處于隋煬帝、李密、王世充等人之間,在這危險環境中,竟然能安享天年到八十二歲善終。莫非由于力行革惡除弊,達成其父遺志,利樂百姓功德所致。
詆誹先賢受報
劉蘭。講說精悉。生徒甚盛。而排毀公羊。又非董仲舒。為國子助教。靜坐讀書。有人葛巾單衣入座。謂曰。君是學者。何每見毀辱。理義長短竟在誰。而無禮見陵也。今欲相召。當與君正之。言終而出。蘭少時死。(儒林傳)
劉蘭后魏武邑人(今河北省阜城縣西)以儒學聞稱當世,擅長左傳,又通曉陰陽,官至國子助教。很有口才,講說精要詳明,門下生徒眾多。然而不修口德,經常排斥毀謗公羊,又常公然詆毀漢朝學士所景仰的純儒董仲舒。
當劉蘭官居國子助教時,有一天靜坐讀書,忽見一人頭戴葛巾,身穿單衣,直入座前,威神凜凜,斥責劉蘭說:“你身為儒者,讀圣賢書不知涵養,為何每次毀謗侮辱于我,你對圣賢道理,不曾夢見,天地義理,究竟誰長誰短,更是無可得知,你竟肆無忌憚,無端謾罵,無禮欺凌,今日特來召你前去,予你改正這種愚妄的錯誤。”說罷,轉身退出。劉蘭深覺怪異,心中怏怏不樂,經過數日,就此去世。
廉介誠實 終受厚祿
孟信。除趙平太守。及去官。居貧無食。唯一老牛。其兄子賣之。擬供薪米。券契已訖。信適從外來。因告之曰。此牛有病。小用便發。君不須也。杖兄子二十。買牛人嗟異良久。周文帝聞之。舉為太子少師。(孟信傳)
孟信后魏廣川索盧人(今山東省長山縣),字修仁,家境貧寒,放棄讀書,自愿從軍,累官至趙平太守,為政崇尚寬厚和平,地方權勢土豪,都不敢為非犯法。在任期間,清廉自持,直到去官后,兩袖清風,居家貧困,三餐難繼,只有一只病牛,其侄子隱瞞病情,打算將它賣掉,換些柴米,以供生活,買賣券契,雙方寫好,正巧孟信從外回來得知,對買者說:“這只牛有病,稍微勞力,便會發作,對你沒有用處。”說罷轉身,責打侄子,同時訓斥他,不該欺瞞。買者見此情景,深覺奇異,站立一邊,嗟嘆很久才去。 周文帝得知,非常贊賞孟信這種廉介誠信的美德。于是舉用為太子太傅,并特予加封散騎常侍,直到年老才辭官榮歸,當時儒者學士,都深引為榮。
后漢書內也有一段相同事跡記載:漢朝人朱穆,家中養豬,豬有病,命家人到市場去賣,并特別吩咐說,這只豬有病,當以便宜價格賣出,不料家人來到市場就賣,不說有病,所得價錢,超過預料,朱穆得知其故,隨即趕到市場,以半價送還買者,買者不接受,朱穆留下錢就走,其誠實德量與孟信先后可相比美。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
梁彥光。七歲時。父遇篤疾。醫云。餌五石可愈。時求紫石英不得。彥光憂瘁。忽于園中見一物。彥光不識。怪而持歸。即紫石英也。親屬咸異之。以為至孝所感。隋文帝以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遷相州刺史。相州人情險诐。訴訟官人。萬端千變。光招致大儒。每鄉立學。非圣哲之書不授。于是人皆克勵。風俗大變。有焦通。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光令觀孔子廟中。韓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對母悲涕之像。通。悲愧若無容者。彥光訓諭而遣之。卒為善士。光卒于官。謚曰襄。子文謙。有父風。遷鄱陽太守。政為天下最。(循吏傳)
梁彥光隋朝人,七歲時,其父染患重病,醫師診斷病況說:“必須服用紫石英,才能痊愈。”當時家人到處尋求不獲,彥光日夜憂傷。一天忽然在園圃中發現一塊特異物體,彥光不認識,于是抱回家中,不意竟然是塊紫石英,其父病體,因而痊愈,親戚鄉人,都深感奇異,認為至誠孝心所感。
隋文帝時,任用彥光為岐州刺史,愛民如子,處處以恩澤加惠百姓,治理政績,在當時最稱優越,隋文帝很是嘉賞,飭令全國牧守,效法彥光的政風。
后來遷任相州刺史,相州人情,兇悍難平,經常訴訟官吏,事態千變萬端。彥光招請德學兼備的大儒,每鄉設立學堂,以圣賢道理,教授百姓,于是百姓,都能互相勸勉,敦勵品行,風俗由此大為轉變。
當時有鄉民焦通,事奉雙親,不盡孝道,為堂弟告發,彥光命焦通觀看孔子廟中,孝子韓伯瑜的畫像,這張圖畫是描繪韓伯瑜挨受母親杖打不痛,因而哀傷母親體力衰退,對著母親悲泣的一幅感人情景,焦通看后,悲痛慚愧交加,自覺無地自容,彥光又引古訓,諄諄教誨,然后遣他回去,焦通從此感悟,洗心革面,終于成為鄉里善士。
彥光在任期間去世,賜謚號襄,其子文謙,步父風范,官任鄱陽太守,政風顯著,為天下第一。
讒殺無辜 遭受陰譴
武惠妃。寵傾后宮。生壽王。帝欲廢太子。張九齡阻之。李林甫專政。數稱壽王美。妃德之。未幾。使人詭告太子二王曰。宮中有賊。請甲以入。太子從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謀反。甲而來。帝召林甫議。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乃詔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并廢為庶人。尋遇害。天下怨之。惠妃數見庶人為祟。因大病。召巫祈之。請改葬。且射行刑者。瘞之。迄不解。妃死祟亡。(玄宗諸子傳)
武惠妃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生子壽王瑁,漸有謀奪太子位的野心,玄宗深受影響,也寵愛瑁,而想廢黜太子瑛。中書令張九齡極力諫阻,武惠妃深為怨恨。*相李林甫心性*狡,迎合玄宗與惠妃心意,專說柔順動聽的話,常稱贊壽王瑁,極力幫助武惠妃,與之串同一氣,惠妃于是在玄宗面前竭力推舉李林甫為相。
林甫從此得寵專權,時常暗中偵察太子瑛及鄂王瑤、光王琚的過失,偶有所聞,便命人入宮通報惠妃,以進讒言。不久李林甫又密授惠妃毒計,遣人召太子瑛及瑤、琚二王,欺騙說宮中有賊,命他們急速穿甲入宮防衛,太子及二王不知是詐,竟然依照所說進宮,惠妃急往稟告玄宗,說太子與二王,穿甲入宮,串同謀反,玄宗大為震怒,立召李林甫入宮商議,要廢太子與二王,李林甫淡淡地答道:“這是陛下家事,非臣所應參豫聽聞。”玄宗便立即下旨,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均廢為庶人。惠妃不斷搬弄是非,進行讒譖,玄宗一時嗔怒,竟將三子同時賜死。可憐瑛、瑤、琚既好學又有才識,無罪同遭殘戮。天下為此抱怨不平,遠近私下呼冤。
三庶人死后不久,武惠妃忽然大病,病狀好像發狂,滿口譫語,呼叫說三庶人(太子及二王),前來索命,召請巫祝代為祈禱消災,并改葬三庶人,射殺行刑人陪同埋葬,始終無效,甚至白日見鬼,所有宮娥彩女,都驚懼不安,進退彷徨,請來名醫診治,終無起色,日夜呻吟,歷經多日,突然一陣陰風,四肢挺直,貌美心兇的妃子,至此一命嗚呼。費盡心機,為子謀奪太子位之美夢,終隨著三庶人的冤魂去了。
雅善知人
裴行儉。善知人。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才。引示行儉。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后文藝。勃等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默。可至令長。余皆不得其死。既而勃墮水。炯終盈川令。照鄰惡疾赴水死。賓王反誅。(裴行儉傳并通鑒。)
裴行儉唐朝聞喜人(今山西省)字守約,年少時,擅長書法,尤以草隸聞稱當世,及至長大,練習戰陣,通達兵法,高宗顯慶年間為長安令,麟德年間,升任安西大都護,討平吐番有功,任命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突厥反亂,行儉授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兵平定,受封為聞喜縣公,死后受贈幽州都督,賜謚號“獻”。
裴行儉通曉陰陽歷術,每次出戰,常能預知勝負,又精于人倫之德,且深具擅長知人的眼力。當時華陰人王勃、楊炯、范陽人盧照鄰,義烏人駱賓王,四人都以文藝著名,傳揚海內,尤得李敬玄特別器重贊賞,曾引薦四人與行儉相見。事后行儉私下告知李敬玄說:“一個讀書人,前程能否遠大,當先重視器量與才識,其次才論及文學藝術,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三人,雖有才華,但是性情浮躁,舉止欠莊重,而且炫耀顯露才能于外,到底器量不足,怎得安享祿位呢?只恐這三人不能得到善終,惟有楊炯較為渾厚沉靜,可得安享縣令長的官位,應當不會有意外禍患哩。”敬玄心中不肯相信。
后來王勃渡海墮落水中,因受驚悸致死。盧照鄰遭遇惡疾纏身,憤不欲生,自投穎水溺死,駱賓王為徐敬業府僚,后來敬業舉兵討伐武后兵敗,駱賓王同遭伏誅。只有楊炯以盈川令終身。行儉所說一一應驗。
高宗將立武昭儀(武則天)行儉以為國家憂患,將從此開始,后來果然應驗。行儉所引薦偏將,后來也都成為名將。
行儉破都支,曾得一件瑪瑙盤,廣約二尺,文辨燦爛,取出給將士觀賞,軍吏捧盤,步上臺階,不慎跌倒打碎,嚇得心膽俱裂,叩頭請罪不止,行儉笑道:“你并非故意跌碎,何必如此恐慌呢?”言下毫無吝色。到了戰勝回朝,所得賞賜全部分賜給軍士,因此行儉病歿,軍士都哀痛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