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是一種特殊的佛教寺院建筑,開鑿于山巒連綿的懸崖峭壁之間,因山巖鑿龕,就巖石造像,以巖窟為寺院。石窟寺來源于印度,伴隨著佛教一同傳人中國,與原有的巖石開鑿和雕刻技藝相結合,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中國的石窟寺。中國石窟寺的發展可分為幾個時期:最早接受石窟寺藝術的是新疆地區,克孜爾石窟寺始鑿于公元三世紀,基本上沿襲印度的模式,可說是初創時期。此后,沿著絲綢之路傳個到甘肅敦煌等地,從此開始了新的廠泛發展時期。到了八、九世紀,石窟寺建設進入了全盛時期,中國化的風格也越來越顯著。十一世紀以后,逐漸開始走下坡路。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石窟寺,是世界上保存數量最多、分布地區最廣、延續時間最長的佛教藝術的寶貴遺產。中國的石窟寺數以千百計,其中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三十多處。最著名的,當推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被譽為中國四大石窟。此外,如大足石窟等,也都很有價值,規模也很可觀。這是又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佛教名山。
河西走廊西端的茫茫荒漠中,閃耀著一顆燦爛的佛教藝術明珠,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它建在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莫高窟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保存著從北魏至元歷代洞窟492個。這里石質粗松,不適宜于雕琢,所以除彩塑外,特別以壁畫著稱。彩塑佛像2415尊,有單身像和群像,從中可以見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壁畫多達45000平方米,藝術造詣之高令人驚嘆不己。隋代以前的北朝壁畫,主要是各種“本生”“佛傳”故事畫,描繪釋迎牟尼的行善事跡。隋唐時期的壁畫,宣揚極樂世界的“凈土變”,通俗化形象化地展示出了佛教的理想。此外,壁畫中還有各類人物形象,表現了古代多方面的社會生活。同時,又繪有供養人的畫像,可以看到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約麗多彩的壁畫,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莫高窟的特殊意義,還在于從這里發掘了大量寶貴的文物。清光緒二十年,一個道士偶然發現了“藏經洞”,其中藏有從四世紀至十四世紀歷代文物五、六萬件,有寫本,有繪畫,有刺繡,有織物,還有銅像等等。在各種民族文字的寫本中,除大量佛經、道經、儒家經典之外,還有文學作品、史籍、地志、帳冊、契據、狀碟、信札、歷本等。這是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極大的興趣,出現了以敦煌文物為研究對像的“敦煌學”,我國建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
云岡石窟的開鑿晚于莫高窟約一個世紀。這時,大同是北魏的統治中心。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興安二年(453年),高憎曇曜奏請文成帝,在京城之西武周山麓開鑿石窟寺。此后數十年間,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二里多,逐漸蔚為壯觀。云岡石窟造像以氣魄雄偉著稱,現在主要洞窟53個,此外還有110多個小窟,以石刻造像為主,大小達51000尊。最早的曇曜五窟,在云岡石窟的中部,編號為16至20窟,佛像高13.5米至16.7米,身軀魁偉,姿態英俊,面容端莊而清秀,是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第5、6窟是連成一體的雙窟,中央坐佛高達17米,為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四壁滿雕佛龕造像,有佛、菩薩、羅漢、力士、飛天等,內容豐富多彩,雕飾精致華麗,這窟也是云岡石窟中有典型性的一個,顯示它的審美特色和精湛技藝。五華洞,包括編號9一13窟,有造型奇瑰的大佛雕像,有富麗多彩的風物圖案,也可說是云岡石窟的藝術精華。
龍門石窟坐落在洛陽城南,這里龍門山與香山對峙,猶如一座天然門闕,兩山之間伊水穿流而過,所以自古有“伊闕”之稱。石窟主要開鑿在龍門山峭壁上,宛如南北長達二里的蜂窩。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開始鑿造石窟寺,歷經四百多年相繼營造,現有窟龕2100多個,佛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多塊,佛塔40多座。龍門風景名勝區,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在龍門石窟中,北魏至隋代開鑿的約占三分之一,大部分是唐代的石窟。奉先寺不僅規模最大,而且藝術價值也最高。主像盧舍那佛像高17.14米,面容豐潤,修眉長目,嘴角微翹,眼光下視,形態極其生動,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左右兩邊洞壁各刻一弟子,一菩薩、一天王、一力士。這組形神兼備技藝高超的群雕,顯示了盛唐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據史料記載,奉先寺建于唐高宗時,武則天還親率朝臣參加了盧舍那佛的開光大典。
在中國著名的石窟寺中,以麥積山石窟的風光最為幽雅。它地處甘肅天水秦嶺山脈西端,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各窟之間全由架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相連,真可謂石窟藝術中一大奇觀。如果說莫高度以壁畫為主,云岡和龍門石窟大多為石雕,那么麥積山石窟就因泥塑而著稱。這一“東方雕塑館”始鑿于后秦(384-417年),后經十多個朝代相繼開鑿。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中國佛教名山,是前人的智慧創造出來的特殊文化,它們是能激起探勝者的無限遐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