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譯經始于東漢桓、靈二帝之間,當時佛經的傳入并非直接來自印度本土,而是間接由西域東來的僧侶所傳入,經本多以西域當地文字寫成,或由譯師以西域語言口傳,故通稱“胡本”或“胡語經典”。 最初的譯經大師以東漢桓帝年間入漢的安世高與支婁迦讖最具影響力,二師的譯著分別代表小乘禪數與大乘般若性空學的兩大系,也反映了佛教大小乘同時引進中國的情形。與二師同時的譯經家尚有竺佛朔、嚴佛調、安玄、康孟詳等,皆各有譯著,然多為助譯或合譯者。 二師之后的大譯家則為三國的支謙。支謙從支讖的弟子支亮受業,故承支讖之學,譯有《大明度無極經》、《維摩經》等三十六部經,吳國孫權拜為博士,為開啟江左譯事的功臣??瞪畷爸焓啃幸彩沁@個時期的高僧。 本期最后一位譯經大家乃西晉竺法護,譯有般若、寶積、法華、涅槃等各部類經,共一五四部三○九卷,乃本期譯經數量最多者?!队愉洠梅ㄗo傳》評其“自西域歸,大齎梵經,沿路傳譯,寫為晉文終身寫譯,勞不告倦”,故有“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的贊譽。 綜觀本期的譯經師,多為西域高僧,譯經費用多來自民間私人資助,規模則為一、二人對譯,故所譯經籍雖然不少,仍多為斷簡零品。此乃佛教處于早期傳播階段情形,爾后佛教流布漸廣,則譯經事業便有明顯的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