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xué)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xué)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xué)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jīng)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xué)文章>>佛學(xué)文庫>>佛教概況>>宋朝與高麗佛教文化交流述略
        宋朝與高麗佛教文化交流述略
        2007年11月06日09:45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shù):1939 字體: 繁體

        作者:顧宏義

        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的佛教文化交流,早在隋、唐以前就已相當(dāng)密切。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高麗王朝,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宋朝。此后,宋朝與高麗互通聘使,交往密切。而兩國間的佛教文化交流,也隨著兩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友好往來,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一
            據(jù)文獻記載,宋朝與高麗均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高麗“國人好佛法”,僅京城“開城府有寺七十余區(qū)”。(1)宋太祖建宋后,雖不像前代如梁武帝、隋文帝那樣優(yōu)待佛教,但也一改后周世宗柴榮的禁佛政策,修復(fù)寺院,于皇宮內(nèi)召集天下高僧,賜以紫衣,并遣僧侶去西域求法。繼太祖登位的宋太宗致力于翻譯佛經(jīng),建譯經(jīng)院和印經(jīng)院,普及佛教經(jīng)典,并在宮中設(shè)道摗,親自受菩薩戒。宋真宗命在京師太平興國寺設(shè)奉  先甘露戒臺,同時在國內(nèi)設(shè)72所戒臺等。由于得到宋朝皇帝的禮遇和重視,宋初佛教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由此促進了宋朝與高麗之間的佛教文化交流。
            宋朝建立之初,宋與高麗間的佛教交流就已在進行。宋初,高麗僧人義通“來游中國”,開寶元年(968)到明州(今浙江寧波),“漕使顧永徽舍宅為義通道所”,稱“傳教院”,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廷賜寺額曰:“寶云”。義通在此“敷揚教觀,幾二十年”,名聲“振譽中國”。于端拱元年(988)十月“右脅而化,年六十二”。(2)此后,高麗僧侶不斷渡海入宋,或求法、或求佛典,或游拜圣跡。
            在宋初,宋麗佛教交流的一大特色是高麗人通過多種途徑在宋境內(nèi)搜集、購買佛教經(jīng)典并傳送回高麗,以滿足高麗佛教發(fā)展和佛學(xué)研究的需求。
            宋朝以前,中國佛籍就已源源不斷地流入朝鮮半島。高麗建國后,對佛藏的收藏工作更為重視,如公元928年,新羅僧人洪慶從中國福建“航載《大藏經(jīng)》一部至禮成江”,高麗國王王建“親迎之,置于帝釋院”。(3)宋朝建立后,隨著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和雕版印刷技術(shù)的不斷提高、完善,宋朝政府于開寶四年在四川成都開雕印刷了《大藏經(jīng)》儴稱  《開寶藏》)6000余卷,于太平興國八年完工,凡歷13年而告成。這是《大藏經(jīng)》的首次雕版印刷,成為世界印刷史和佛教史上的一大盛舉。此后,其他佛籍經(jīng)疏著述也陸續(xù)刻印出版,以滿足社會的需要,給佛學(xué)研究和佛教普及帶來便利。因此,“好佛法”的高麗人在《開寶藏》完工不久,就聞訊遣使臣入宋,求宋廷賜予《大藏經(jīng)》。當(dāng)時,高麗王王治“遣僧如可赍表來覲,請《大藏經(jīng)》”,至端拱二年,高麗又“遣使來貢”,于是宋廷賜予《大藏經(jīng)》,“仍賜如可紫衣,令同歸本國”。(4)此為雕版印本《大藏經(jīng)》首次傳入高麗。此后,高麗又多次向宋廷求購《藏經(jīng)》,宋廷基本上都滿足其請求:
            淳化二年(99),高麗使臣韓彥恭來貢,并“表述(王)治意,求印佛經(jīng),詔以《藏經(jīng)》并御制(宋太宗親撰)《秘藏詮》、《逍遙yǒng@①》《蓮華心輪》賜之”(5)。這部《藏經(jīng)》共有“四百八十一函,凡二千五百卷”。(6)
            天禧三年(1019),高麗進奉使崔元信來貢,“又進中布千端,求佛經(jīng)一藏,詔賜經(jīng)還布”。(7)
            乾興元年(1022),高麗貢使韓祚還,宋廷“賜《圣惠方》、陰陽二宅書、《乾興歷》、釋典一藏”。(8)
            據(jù)史書記載,高麗自宋朝求得《大藏經(jīng)》共有7部,其中宋初流入高麗的就有4部之多,(其余3部《大藏經(jīng)》情況詳見后文)。
            當(dāng)宋版《大藏經(jīng)》運到高麗時,高麗人常舉行盛大、隆重的儀式以迎接之。如淳化三年韓彥恭攜《大藏經(jīng)》還高麗,“王迎入內(nèi)殿,邀僧開談,下教赦”境內(nèi),并“遣翰林學(xué)士白思柔如宋,謝賜經(jīng)”。(9)
            宋版《大藏經(jīng)》傳入高麗,促進了高麗佛教文化的發(fā)展。在高麗顯王時,開始雕印《高麗大藏經(jīng)》,至天圣七年(1029)完成,其內(nèi)容主要根據(jù)宋《開寶藏》復(fù)刻。《高麗藏》的雕版印刷,標志著高麗佛教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二
            宋麗間的佛教交流,頗受兩國間的政治關(guān)系的影響。宋初,宋、遼對峙,遼國因而對高麗朝貢宋朝大加詰難,并多次發(fā)兵進攻高麗。高麗因國小勢弱,不得已臣屬于遼,并在遼之重壓下,于1030年后中斷了與宋之政治聯(lián)系,達40年之久。至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宋政府改變了對高麗“來不拒,去不追”的政策,主動遣人聯(lián)絡(luò)高麗,于是,宋麗兩國出于各自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需要,互遣聘使,恢復(fù)了官方聯(lián)系。當(dāng)時,宋廷對高麗貢使“供擬腆厚”,并在熙寧九年,“命中貴人fǎng@②都亭西驛例治館,待之jìn@③厚,其使來者亦益益多。”(10)。同時,高麗對宋朝來使的待遇也極厚。由此,形成了宋、麗交往的高潮期,兩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較前大增。在此背景下,兩國間的佛教交流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宋《開寶藏》完成后,宋人不斷雕印譯經(jīng)所譯佛經(jīng)和宋朝僧俗的佛學(xué)著述,并歸入《藏經(jīng)》。在宋神宗時,還由福州東禪寺僧人雕印《大藏經(jīng)》(稱《東禪寺版》),以收錄宋初以來所撰的佛籍。因此,宋麗復(fù)交不久,高麗使人就在元豐六年(1083)、八年,哲宗時三次向宋廷購求《藏經(jīng)》:

            元豐六年,高麗王“命太子迎宋朝《大藏經(jīng)》,置于開國寺,仍設(shè)道場”。(11)
            
            元豐八年,“高麗國進奉使入乞購買《大藏經(jīng)》一藏,從之。”(12]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賜高麗《藏經(jīng)》,收藏于高麗都城興王寺內(nèi)。(13)
            除佛籍外,不少佛畫、法器等也相續(xù)傳入高麗,豐富了高麗的佛教文化。如熙寧丙辰(即熙寧九年,1076)冬,高麗“遣使崔思訓(xùn)入貢,因?qū)М嫻?shù)人,奏請模寫”宋都開封府大相國寺“壁畫歸國,詔許之。于是盡模之持歸。”(14)并將這些佛畫模畫在高麗京城興王寺內(nèi)的大殿兩壁,甚為“寶惜”愛護,至宋微宗時,宋使至興王寺猶見之。在元豐年間,宋神宗還賜高麗“夾zhù@④佛像”,也寶藏在興王寺內(nèi)。(15)
            自熙寧年間以后,入宋求法的高麗僧人也較前增多,這些僧人在宋境內(nèi)大都受到優(yōu)待,有的還被宋廷召見,賜號。熙寧九年,當(dāng)宋神宗得知有3名高麗僧寓杭州天竺寺問法受道時,特命召見高麗僧人,并令地方官府差吏一名,“乘驛引伴赴闕。”元豐三年,此3名高麗僧人來到開封,宋神宗接見后,“詔高麗學(xué)法僧黨真賜號法照大師;曇真,法遠大師;麗賢,明悟大師,仍賜紫方袍,聽隨貢使歸國。”(16)當(dāng)時入宋求法者眾多,而以高麗僧統(tǒng)義天最為著名。義天入宋求法,使宋麗間的佛教文化交流達到一個新高潮。
            三
            釋義天,名煦,字義天,為高麗文王之子,宣王之弟。高麗風(fēng)俗,每家都有人出家祈福,“雖王子弟亦常一人為僧。”(17)故義天少年出家,居靈通寺修行。義天“性聰慧嗜學(xué),始業(yè)《華嚴》,便通五教;旁涉儒術(shù),莫不精識,號yòu@⑤世僧統(tǒng)。”因其對高麗佛教貢獻和其“才行俱優(yōu),名重遼、宋”,故在其死后,被追贈“大覺國師”之號。(18)。
            義天精研佛學(xué),看到當(dāng)時“所傳諸家教乘,或有絕本不行者,或有魚魯混淆者,或有缺于鈔解者,兼以自五代至今日,向二百年,諸師著述未見流通,所以發(fā)憤忘遐,”欲入宋求法,(19)但多次請求均被高麗君臣所阻擋。因此,義天于元豐七年四月“潛與弟子二人隨宋高林寧船而去。”高麗宣王追之不及,便遣禮賓省官員數(shù)人渡海隨同義天入宋。(20)
            宋廷知義天來求法,非常重視,特為其制定迎接之禮儀,并派官員一路陪伴義天進京,先后兩次在皇宮中召見他。義天獻上宋帝生日“興龍節(jié)視壽佛像并金器等”,并上表請求“承師受業(yè)”;宋帝回賜“衣著一千匹,銀器一千兩”,(21)同意其請求,為其選定導(dǎo)師,還派“主客員外郎楊杰為館伴,至吳中,諸寺皆迎餞如王臣”。(22)義天在吳地、杭州等名山寶剎觀覽、游學(xué),與當(dāng)?shù)孛⑿攀恳栽娢某甏穑接懡塘x。義天在宋一年零二個月,“所至參問”,除拜杭州凈源法師和華嚴有誠法師為師,跪拜行弟子禮以外,還結(jié)識了各宗著名高僧50余人,“故一年之間,通達腎首性宗,慈恩無宗,達摩禪宗,南山律宗,天臺觀宗,無不盡其妙旨。”(23)
            義天在入宋前,就與凈源有書信往來。凈源原居秀州(今浙江嘉興),“以慧行為學(xué)者師”,聲名聞于高麗。義天心常慕之,曾“tuó@⑥舶賈致書以修禮”。凈源也知義天“非常人,即復(fù)書相招。”(24)義天一到杭州,即往拜之,參問佛法。當(dāng)義天欲回國時,凈源以“手爐、授拂見@⑦,為傳授之信”,并作贊詞曰:“了此一塵,圓融十身;不舉一步;遍周諸土。王子僧來印上乘,爐拂親傳海東去”。(25)稱譽義天已盡得佛法精髓,渡海東歸故國后,定能光大高麗佛教事業(yè)。
            元yòu@⑤元年(1086),義天回高麗,受到隆重的歡迎。其坐船方抵禮成江,高麗宣王和太后“出奉恩寺以待,其迎迓導(dǎo)儀甚盛”。義天還國后,“發(fā)憤忘遐”,致力于弘揚佛法,“始創(chuàng)天臺宗,置于國清寺”;(26)整理雕印佛經(jīng)及諸宗章疏,促進了高麗佛教的發(fā)展。
            義天入宋求法,給宋麗佛籍帶來一個大流通、大交流。中國唐朝以前的佛經(jīng),因遭受唐末、五代兵災(zāi)洗劫,至宋初已佚亡甚多,但在高麗卻依然保存著不少隋唐時期傳入的佛籍,隨著義天入宋,不少佚經(jīng)又得以重返中土。據(jù)明朝李翥《慧因高麗寺志》記載,義天攜來宋境的佛籍有:
            云華所造《華嚴搜玄記》、《孔目章》《無姓攝論疏》、《起信論議記》,賢首所造《華嚴探玄記》、《起信別記》、《法界無差別論疏》、《十二門論疏》、《三寶諸章門》,清涼所造《正(貞)元新譯華嚴經(jīng)疏》、圭峰所造《華嚴綸貫》,皆教宗玄要。五代兵火,久已亡絕。至是義天持至座下,咨決所疑,既佚之典,復(fù)行于世。
            此外,義天回國后的次年,“其兄國王與其母命以青紙金書晉義熙、唐證圣、正(貞)元中所譯《華嚴經(jīng)》三本凡一百七十卷,附海舟shě@⑧入源師(即凈源法師)所住慧因教院。”(27)據(jù)宋人韓@⑨《澗泉日記》言,所贈《華嚴經(jīng)》“共五十部”。杭州慧因寺為建華嚴閣以藏之,慧因寺也因此被稱之為“高麗寺”。
            義天還國時,攜帶有大量宋朝佛籍,“獻釋典及經(jīng)書一千卷”,其后,“又于興王寺奏置教藏都監(jiān),購書于遼、宋,多至四千卷。”(28)其大量搜求佛典目的,一是想“聚集古今諸宗教乘總為一藏,垂于萬世,導(dǎo)無窮機,返本還源”(29);二是對《高麗大藏經(jīng)》“雖經(jīng)論而具矣,然疏鈔以闕如”的情況不滿,故欲自古、今、遼、宋,“凡有百家之科教,集為一藏以流通,俾佛日增光,邪綱解紐,重興教法,普利國家。”(30)于是,他“孜孜不舍”20年,終于仿唐朝智升《開元釋教錄》體例,編成《新編諸宗教藏總錄》3卷,收書1010部,4700余卷,收錄了新舊諸宗章疏;并“以群言汗漫,撮其精要,類別部分,名曰《圓宗文類》。”(31)義天晚年,以其所搜集的遼、宋佛典為基礎(chǔ),匯編古今諸宗章疏和五代以來中國與高麗高僧、法師的著述成《高麗續(xù)藏》。應(yīng)義天所請,高麗文宗特設(shè)教藏司,以掌管《續(xù)藏》雕造事宜。
            義天刊印的佛籍,通過贈送、商賈的販運傳入中國。義天在給宋僧元zhào@⑩的信中談到:“此間只有新行(指新近刊行)《隨原往生集》二十卷。又有《大無量壽》、《小彌陀》、《十六觀》、《稱贊凈土》等經(jīng)新舊章疏一十余家,續(xù)當(dāng)附上。”(32)《隨原往生集》為遼僧非濁的著作。遼朝法律,將書籍流入宋境者罪至死,故遼人著述傳入宋境者極少,但通過義天的匯編、刊印、傳播,使遼僧的佛學(xué)著述為宋朝佛教界所了解和傳抄,如遼朝高僧鮮演所撰集的《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談玄決擇》,據(jù)日本《續(xù)藏》本第二卷末題記有“高麗國大興王寺壽昌二年丙子歲奉宣雕造,大宋國崇吳古寺宣和五年癸卯歲釋安仁傳寫”的字樣,證明此書甚為宋僧所重視。義天通過購求遼、宋佛籍,匯編、刊行《高麗續(xù)藏》,促進了宋麗之間的佛學(xué)交流,對宋麗兩國的佛教發(fā)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四
            宋麗佛教交流的高潮隨著宋神宗病逝而結(jié)束。當(dāng)時,新即位的宋哲宗年幼,由宣仁太后垂簾聽政,重用司馬光等人,反對王安石變法,對宋神宗時期發(fā)展與高麗密切關(guān)系的做法大加非議,對當(dāng)時甚為密切的宋麗之間佛教交流活動也加了種種限制。據(jù)蘇軾《奏議集》記載,(33)宋朝泉州商人徐戩“先受高麗錢物”,于杭州“雕造夾住《華嚴經(jīng)》”,經(jīng)板共2900余片,于元yòu@⑤二年載往高麗,“受酬答銀三千兩”。知杭州蘇軾得知此事后,認為徐戩“專擅交通高麗,引惹牟利”,將其“枷送左司理院根勘”。
            又如,元yòu@⑤四年,杭僧凈源病死,其徒私赴高麗告喪,高麗僧統(tǒng)義天遣其徒壽介等來杭州吊祭,壽介攜有高麗禮賓省吊祭凈源的公文,并稱“臨發(fā)日,奉國母指揮令赍金塔二所,祝延皇帝、太皇太后圣壽伇;  同時請求宋朝政府同意其“仍諸處尋師學(xué)法”,如其師義天入宋求法一樣。但知杭州蘇軾卻認為高麗自元yòu@⑤元年后未再奉使朝貢,失去宋廷賜予之“厚利,欲復(fù)遣使,又來測圣意,故以祭奠源shé@①①梨為名,因獻金塔,欲以嘗試朝廷,測知所以待之之意輕重厚薄”。所以,蘇軾一方面派官吏、兵卒照管壽介等人,居住于寺內(nèi),令“有行止經(jīng)論僧伴話”,除吊祭活動外,“不許出入接客”;另一方面上奏章,建議宋廷拒其金塔,不與引見,不許其“諸處尋師學(xué)法”,“令搭附因使海舶歸國”。宋朝政府基本依照蘇軾的建議處理此事,壽介等人被送回高麗。
            蘇樨對宋麗交往的議論和對上述兩件事處理方法,反映了當(dāng)時相當(dāng)一部分士大夫?qū)Πl(fā)展宋麗關(guān)系的態(tài)度,因此,在宣仁太后執(zhí)政期間,宋、麗兩國政府間交往活動不多,兩國間的佛教文化交流也隨之受到很大的影響。
            元yòu@⑤八年,宋哲宗親政,在政治上恢復(fù)宋神宗時期的變法政策,注意發(fā)展與高麗的聯(lián)系,于是,宋麗佛教交流情況也有所改觀,一些宋朝僧侶相繼去高麗游學(xué)訪圣。相對來說,宋僧去高麗者較少,且與高麗僧人入宋“尋師求法”不同,他們?nèi)ジ啕惗酁榘菰L“圣跡”。如紹圣二年(1095),宋慈恩宗僧惠珍至高麗,“欲見普陀山圣窟”,高麗獻王“命近臣文翼備軒蓋迎珍,置于普濟寺”,但不允其所請。(34)次年,肅王即位,“御宣政殿引見”惠珍,賜食于翰林院,并拜賜惠珍師與先期而來的宋僧省聰“明悟三重太師”之號。(35)
            宋徽宗時,宋麗兩國間的政治交往密切,佛教文化交流活動也較前增多。如高麗睿王重修安和寺,“因使介如宋求妙筆書扁額”,宋徽宗為之“御筆書佛殿扁日能仁之殿”,并命太師蔡京書門額曰靖國安和之寺,與“十六羅漢塑像”,一并賜之。(36)又如政和六年(1116),高麗貢使王字之還國,宋徽宗“以金函盛佛牙、頭骨以賜”,高麗王奉置外帝釋院,數(shù)年后,“迎入佛骨于禁中”,置于山呼亭。(37)但由于宋徽宗信仰道教,曾令宋境內(nèi)佛教徒改為道士,所以,雖然宋徽宗時期宋麗聘使來往頻繁,關(guān)系密切,但兩國間的佛學(xué)交流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宋神宗時期的盛況不再重現(xiàn)。
            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開封,北宋滅亡。南宋政府因懼怕高麗人為金人所用,危及自身安全,故對高麗來人持戒備態(tài)度,對宋麗民間交往也控制甚嚴。宋孝宗初年,兩國間官方交聘斷絕;宋寧宗初,“詔禁商人持銅錢入高麗”(38),以斷絕宋麗間的民間貿(mào)易活動。因此,在整個南宋期間,宋麗佛教文化交流活動較北宋大為減少,步入低潮。
            五
            北宋時期,因契丹(遼國)雄峙于中國東北地區(qū),阻斷了宋朝與高麗之間的陸路交通,使宋麗之間依靠船舶渡海往來。由于海道上“@①②漫汪洋,洲嶼險阻,遇黑風(fēng),舟觸礁輒敗”;而“遇順風(fēng)則歷險如夷,至不數(shù)日。”(39)因此,出海者在航行前都祭祀海神,以祈平安。在宋朝,來往高麗的船只大都到明州上岸,而明州港外的海島普陀山正是觀音菩薩之道場,于是普救眾生、“慈航”的觀音菩薩就成為海客的祈釋偶像。
            普陀山,也名補陀落迦山,因曾為古代隱士“梅子真棲隱之地”,又名梅岑。山中有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傳說唐朝時有“新羅賈人往五臺,刻其(觀音菩薩)像,欲載歸其國。暨出海,遇焦(礁),舟膠不進,乃還置像于焦上”,有僧人迎奉于佛殿,稱“靈感觀音”。自后海舶往來必詣祈福,無不感應(yīng)。(五代)吳越錢氏移其像于(明州)城中開元寺。今梅岑所尊奉即后來所作也。”(40)宋神宗元豐三年,宋使王舜封前往高麗,“船至山下,見一龜浮海面,大如山,風(fēng)大作,舡不能行。忽夢觀音,龜沒浪靜。申奏于朝廷”,(41)得旨令重修寺廟,賜名“寶陀寺”,并“許歲度僧一人”。(42)此后,來往高麗的使臣、商賈皆于此“請禱”,“僧徒焚誦歌唄甚嚴”。(43)據(jù)北宋末人張邦基《墨莊漫錄》記載:
            (普陀山)東望三韓外國諸山在杳冥間,海舶至此,必有所禱,寺有鐘磬銅物,皆雞林(指高麗)商賈所施者,多刻彼國之年號。由于普陀山位于宋麗交通要道上,隨著宋麗交往的密切,使臣、商賈來此祈禱者大增,促進了當(dāng)?shù)胤鹚碌难杆侔l(fā)展,使普陀山成為聞名中外的觀音道場。此外,在高麗沿海以及海船所經(jīng)的島嶼上也建有一些觀音寺,以供海客祭祀、朝拜。
            隨著宋麗文化交流的深入,不少宋朝佛教風(fēng)俗也隨之傳入高麗。宋朝,儒、佛、道三教互相調(diào)和、融合的思想,即三教合一思想得到大力提倡,在百姓中得到普及和深入,因而在當(dāng)時社會上出現(xiàn)了喚請僧人為自己祖先舉行周年忌日法會的現(xiàn)象,甚至有在父母生日請僧尼誦經(jīng)祈福者。這種風(fēng)俗大概在北宋中期傳入高麗,如元豐元年,高麗王以宋帝生日,“設(shè)祝壽齋于東林、大云二寺”;(44)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崩駕,高麗王為哲宗“薦福于大安寺”(45)等。其他如高麗國王出行,令“奉《仁王般若經(jīng)》前導(dǎo),遵宋制也”;(46)高麗民間于“二月望,諸僧寺然(燃)燭”,國王、眾官皆“往觀之,國人喧鬧道路”,如同中國之上元觀燈。(47)而高麗使臣入宋時,曾因宋帝生辰,“買鴿放生”以求福(48)等等。
            同時,也有一些高麗法物傳入中國,如高麗“僧衣磨衲者,為禪師、法師衲,甚精好”。(49)為宋朝僧俗所珍重,如宋哲宗就曾賜法通大師善本“高麗磨衲衣,”以示寵渥、尊信。(50)
            宋朝與高麗之間的佛教文化交流,因受政治、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而時有波折,但在兩國僧俗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的佛學(xué)交流,至宋朝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使宋麗佛學(xué)交流不僅是單方面由中國傳向高麗,而是雙方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促進了宋麗兩國的佛教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注:
        (1)長編紀事本末》卷89《通使高麗》。
            (2)羅jùn@①③《寶慶四明志》卷11,參見《佛祖統(tǒng)紀》。
        (3)(李朝)鄭麟趾《高麗史》卷1。
            (4)(5)(7)(10)(17)(38)(39)
            《宋史·高麗傳》。
            (6)《高麗史》卷93《韓彥恭傳》。
            (8)《高麗史》卷4。
            (9)《高麗史》卷3
          (11)(14)《高麗史》卷9。
            (12)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下簡稱《長編》)卷362。
            (13)(15)(47)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下簡稱《高麗圖經(jīng)》)卷17。
            (14)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6。
            (16)《長編》卷279、卷303。
            (18)(20)(22)(26)(28)《高麗史》卷90《義天傳》。
            (19)(29)義天《大覺國師文集》卷10。
            (21)《長編》卷369。
            (23)《大覺國師外集》卷11楊杰《贈yòu@⑤世僧統(tǒng)詩》。
            (24)(31)《大覺國師外集》卷12。
            (25)《大覺國師外集》卷9。
            (27)《慧因高麗寺志》卷6。
            (30)《大覺國師文集》卷14。
            (32)《大覺國師文集》卷11。
            (33)蘇軾《奏議集》卷6《論高麗進奉狀》、卷8《乞禁商旅過外國狀》。
            (34)(46)《高麗史》卷10。
            (34)(45)高麗史》卷11。
            (36)(37)《高麗史》卷14。
            (40)(43)《高麗圖經(jīng)》卷34。
            (41)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2。
            (42)《寶慶四明志》卷20。
            (48)朱@①④《萍州可談》卷2。
            (49)《說郛》卷77引《雞林志》。
            (50)吳自牧《夢梁錄》卷17。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讠加永
            @②原字為亻加放
            @③原字為宀加浸
            @④原字為纟加寧
            @⑤原字為礻加右
            @⑥原字為讠加乇
            @⑦原字為見加兄
            @⑧原字為扌加舍
            @⑨原字為氵加虎
            @⑩原字為火加召
            @①①原字為門里加者
            @①②原字為氵加彌
            @①③原字為氵加睿
            @①④原字為或鉤上加兩撇

             (原載《西藏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96年3期  )

        上一篇:審美變奏:基督教信仰與禪宗理想
        下一篇:印度佛教醫(yī)學(xué)概況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guān)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wǎng)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shù)支持:易點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理论电影在线| GOGOGO免费观看国语| 青娱乐国产精品| 日韩国产第一页|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a|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欧美激情videossex护士| 波多野结衣教师诱惑| 性猛交╳xxx乱大交| 国产嘿嘿嘿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乱码|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中文字幕| 金莲你下面好紧夹得我好爽|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本中文 |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 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91|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综合| 粗壮挺进人妻水蜜桃成熟| 成年女人免费播放影院| 国产人成免费视频| 九九热在线视频播放|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理论片高清免费理论片|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免费 |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电梯里吸乳挺进我的身体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专区| 做受视频120秒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美女胸被狂揉扒开吃奶二次元| 日本三级s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 欧美日韩另类综合|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视频无需下载| 国产v精品欧美精品v日韩| videofree极品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