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講記
(第一卷)
凈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凈宗學會錄影室
這個經(jīng)本,清朝靈桀父編著的《地藏經(jīng)科注》,在所有《地藏經(jīng)》注解里面,這個注子注得最好,不知道現(xiàn)在這里有沒有?查一查,如果是有的話,我們就用這個本子;沒有,我們就用圣一法師的講記。我過去講過幾次,都是依科注這個本子講。
諸位同學,我在往年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第一部經(jīng)一定是講《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為什么要講這一部經(jīng)?佛法的建立不能離開硬體的設(shè)施,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一定要有土地、要有房舍、要有建筑。有了硬體設(shè)施之后,我們修道才有一個場所。可是修道要依據(jù)什么?我們必須要知道。修道必須要依據(jù)‘心地’,《地藏經(jīng)》就是我們第一個課程。有了硬體設(shè)施之后,軟體里頭最重要的心地法門。所以我們一定第一部要講解《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作為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chǔ)。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門,不知道從心地修起,最后決定是一無所成。換句話說,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怎樣發(fā)奮、怎樣精進,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回,你所修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在中國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薩,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從地藏菩薩再發(fā)展出來是觀世音菩薩,叫大慈大悲。地藏是孝敬。
今天佛法為什么這么衰?修學的人為什么不能有像過去那一種顯著的成就?大家把根忘掉了,不孝、不敬。這種修學就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講的玩弄佛法,他不是在修學佛法,也不是在弘揚佛法;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沒事干!消遣消遣,拿佛法來消遣。確實如此,李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消遣佛法?也在玩弄佛法?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而這一點福報決定不在人間享,到那里享?畜生道享、餓鬼道享,惡道去。為什么不能在人道享?你作人的資格沒有,所以修的福不在人道享,我們要清楚。作人都懂得孝親尊師,《觀經(jīng)》三福里頭第一福: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你才能得人身,你所修的福報才能在人天里面去享。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你所修的福報決定在惡道享,惡道里頭也有福報很大的。這些理與事我們都明了,可是我們就轉(zhuǎn)不過來,換句話說,明了,做不到。為什么做不到?說實在話,對于這些事理了解得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決定他能夠懺除業(yè)障,他能夠回頭是岸。所以道場新成立,《地藏本愿經(jīng)》是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一定要講。
諸位同學到這邊來參學,我們今天把這個課程列為主要的課程,時間雖然不多,重點我們一定細說。其次的部分,古德有詳細的注解,圣一法師有通俗的講話,可以幫助大家作參考。將來諸位在國內(nèi)、國外弘揚佛法,凡是到一個道場應(yīng)當先講《地藏本愿經(jīng)》,再說《無量壽經(jīng)》,勸他念佛往生,這個是一定的規(guī)矩。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科注》是前清靈桀法師寫的,他是康熙年間人,清朝早期的,注得非常之好。我們讀他的注解,要細心去體會,要用現(xiàn)代的言語來表達,現(xiàn)代人的觀念來說明,大家就容易接受。他前面有綸貫,綸貫就是在未講經(jīng)文之前,先將全經(jīng)大意作一個概略的介紹。綸貫里面包括了五重玄義,這是第一個部分。第二個部分,教我們怎樣觀法,也就是教我們學習這一部經(jīng),如何把觀念轉(zhuǎn)過來。第三部分是介紹全經(jīng)大意,他的綸貫寫得很長,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在玄義部分完全依照天臺的方式,說明解釋經(jīng)題。辨體,體是理論的依據(jù),佛根據(jù)什么講這一部經(jīng)?我們明白之后,對這一部經(jīng)對佛的說法才能產(chǎn)生堅定的信心。第三部分是明宗,明宗是講修行,換句話說,如何把這些道理、這些理論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第四部分是論用,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到些什么樣的功德利益。末后一個部分是講教相,教相那是說世尊教學的方式、教學的儀規(guī)。
法師在這五個科目里面都用‘不思議’這三個字。經(jīng)題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不可思議,‘本愿’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是人,本愿是法。在辨體里面他說不思議性識為體,性是真如本性,諸佛如來之所證;識是九界凡夫的用心,九界凡夫在迷,迷了的時候就不叫性,就叫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他是講真實的心地跟九界眾生妄心的心地,作為立論的基楚,這太好了。佛是講這一部經(jīng),依據(jù)什么?依據(jù)諸佛如來自己的真心,再依據(jù)九法界眾生的妄心,為我們說這一部經(jīng)典,這個經(jīng)典立論的依據(jù),可以說是太真實了。性地不可思議,我們講地藏;性地是真心不可思議,九法界眾生那個妄心也不可思議,不思議性識為經(jīng)之體。又以不思議行愿為宗。本經(jīng)的宗旨,地藏菩薩的大行大愿都不可思議。又以不可思議的方便為用,這個在全經(jīng)里面很明顯的能看到,讓我們知道如何來學習。最后是以不可思議開顯無上菩提為教相。如果以古大德這五種比喻,比喻教相,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表佛法的五個階段。地藏本愿是無上大法,基礎(chǔ)是無上大法,成就的當然是無上的佛果。這個是玄義的總綱領(lǐng)。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這部《地藏本愿經(jīng)》有兩個用意,一個是應(yīng)九華山仁德老法師的邀請,我答應(yīng)他在地藏菩薩圣誕之前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本愿的大意。我們預定九月一日啟講,九月二十日圓滿;二十日正是農(nóng)歷的七月三十�地藏菩薩的圣誕日。第二個意思,新加坡凈宗學會這個道場建立,我們還沒有在這個地方正式講過一部經(jīng),今天為新道場開講《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也是符合我們多年為新道場講經(jīng)的慣例,所以有這雙重的意思。先在凈宗學會的報恩堂為諸位同修來說這一部大經(jīng)。
在玄義當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紹經(jīng)題: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
這七個字,前面六個字是別題,經(jīng)這個字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jīng)。別題里面又分為人、法,這七種立題我們就省略掉了,圣一法師在講記里說得很清楚,諸位可以作參考。
‘地藏菩薩’是人,‘本愿’是法,這個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在經(jīng)上說這個經(jīng)可以用三個經(jīng)題,這三個都是佛說的。第一個就是‘地藏本愿’,在這個法會當中世尊為我們宣說的‘地藏菩薩本愿’。也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行’,行愿相資,有愿一定有行。行的意思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地藏菩薩的生活、地藏菩薩的修持、地藏菩薩之處事待人接物,這些都是他的本行。又稱做‘地藏菩薩本誓力經(jīng)’,力是顯示他殊勝的能力。現(xiàn)在我們看這個經(jīng)題,是翻譯的人他在三個題當中選‘地藏本愿’,因為這個本愿里面包含了本行,也包含了本誓力,意思都在其中。
地藏這個‘地’,在事上講是大地,大地是一切萬物所依賴生存的,任何一物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國對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里頭它的相是坤卦,其德為母,《易經(jīng)》里面說:‘至哉坤元。’至是到極處。這是形容大地萬物資生,一切萬物都從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的意思。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確確實實具足這個意思。以佛法講,住持的意思、生長的意思、荷擔的意思。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jīng)》里面所說:‘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性地里面變現(xiàn)出來。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里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佛法的教學其目的就教我們明心見性,為什么以此為目的?明心見性之后,你什么問題自自然然都得到解決。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能的,決定可以辦得到的。為什么這么肯定?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那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只要我們能夠恢復自性。其實自性那需要恢復,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面有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性德自然就現(xiàn)前,所謂是撥開云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云霧比喻著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離了妄,真就現(xiàn)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虛妄的,毋需要去求,離了妄就是真。
真心里面佛告訴我們具足三德。法身,法身是我們真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禪宗里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東西。可惜我們無始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zhí)著,把我們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礙住了,現(xiàn)前這個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虧損。一百分的作用,我們現(xiàn)在所能感受到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現(xiàn)前,你說這不是可惜!為什么會有這個現(xiàn)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廣。佛看到我們才生起憐憫之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
這要講求修行了。因修萬行,果圓萬德,修行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方法當中,有方便法、也有不方便法,佛都說了。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四弘誓愿里面所謂法門無量誓愿學。為什么佛要說無量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順著眾生根性去教學,學習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順眾生根性,他的修學就會感到困難。而在一切法門當中,第一方便、第一穩(wěn)當、第一容易,無過于念佛法門。佛在這個經(jīng)里面就是教給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jīng)》上講‘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粋€道理、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疑惑這個法門,佛再給你開其他方便法門,這個是佛教人真的是第一個法門。
為什么說這個法門是第一個法門?如果我們細細觀察,佛在經(jīng)上跟我們講的根本原理原則,我們就能想通、就能體會到。佛告訴我們,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這八個字是根本;宇宙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道理,都說盡了。又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解釋唯識所現(xiàn)。心能現(xiàn)相,相里頭起變化是心的作用;這個心就是識,識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我們懂這個原則,那佛說念佛,我們就明白,我們就點頭。為什么?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當。為什么去念阿羅漢證阿羅漢,再念菩薩就成菩薩,最后再念佛成佛,這不是啰嗦嗎?拐彎抹角。你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去念佛?而佛里面,這是世尊在經(jīng)論里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里頭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彌陀佛比又要次一等,為什么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我們通過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懂得,心里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門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統(tǒng)統(tǒng)圓滿具足。你不會犯戒、不會破戒,道共戒。得禪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里頭不如念佛里頭具足圓滿戒律、清凈戒律。與阿彌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所以在這個法門里面,佛教導我們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在讀誦大乘經(jīng)里面,是以《無量壽經(jīng)》為第一,我們在講解的時候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分析我們沒有能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切經(jīng)最后都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歸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歸十八愿。現(xiàn)在有人提倡本愿念佛,本愿里面特別著重在第十八愿。十八愿,完全依照十八愿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決定得生。只是提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為、可以造作罪業(yè),到臨終的時候念佛還能往生。這話說得沒錯,臨終你有把握念佛嗎?你仔細觀察一些臨終的人頭腦能清楚嗎?如果臨終的時候是糊里糊涂的,別人幫他念,他也聽不進去。臨終的時候業(yè)障現(xiàn)前,佛號聽不進去,甚至于聽了佛號生煩惱;我親自見過這種人,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不念佛,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愿在理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講,難,太難太難!那是怎么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詳明,勸勉我們不可以存僥幸之心,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的修學,臨終才有把握。僥幸的人,最后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愿,舍棄戒行,這是走的險道。這些論調(diào)表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經(jīng)上是這么說的,你細細分析沒有道理,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錯解、曲解,所以愿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jīng)》肯定是多次的宣講,每一次宣講這個法門,聽眾不一樣。經(jīng)上所記載常隨眾,常隨眾是這么多人,除常隨眾之外,一般與會的聽眾不相同。所以佛對于凈宗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也有詳略不一樣,所以后來集結(jié)經(jīng)典,經(jīng)典內(nèi)容懸殊就很大。像最明顯的,我們現(xiàn)在看五種原譯本里面四十八愿,有的經(jīng)典里面二十四愿,有些經(jīng)典里面四十八愿,還有經(jīng)典里面三十六愿,這是最明顯差別。如果是佛只講了一次,翻譯的人,不管什么人翻譯,這個數(shù)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差別,由這個地方證明佛是多次宣講。我們要對于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明了圓圓滿滿,就必須要把佛多次介紹的統(tǒng)統(tǒng)要讀過。
在古時候佛經(jīng)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將五種原譯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報、大因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個人福報夠大,當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種本子里面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jīng)》,王龍舒居士就沒有看過。所以《大寶積經(jīng)》里面無量壽會,這一部分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話,其他四種本子里頭沒有。王龍舒居士也實實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難有機緣看到這么多的本子,所以他開始作會集本。會集本就是集原譯之大成,將佛在各種本子里面所說,都能夠會集在一起,看到這一個本子,就等于各種版本統(tǒng)統(tǒng)都看到,這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經(jīng)》里面,入了藏等于說我們佛門古來這些大德都承認、都肯定這個做法是正確,沒有錯誤。王龍舒這個本子流傳到后世,蓮池大師注《彌陀經(jīng)疏鈔》里面所引用《無量壽經(jīng)》經(jīng)文,大多數(shù)都采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以后有彭際清的節(jié)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王本跟魏本確實是有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取舍不善,不太妥善;原譯的文字,他們做了修正。在他們來說,這個修正是沒有問題,確實比原譯本用的辭句還要好。印光大師不贊成,不贊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后來的人隨隨便便改動經(jīng)文。他們這個開端,開了例子,引起后人隨便改經(jīng)文,這個經(jīng)典傳到后來那就面目全非,決定不能夠開這個例子。印祖反對是這兩點,一個是取舍不當,一個是改動原文,并不是說不能會集。
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這個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執(zhí)著成見,反對這個本子。反對這個本子,就要提倡讀五種原譯本。如果說反對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里提倡一種本子,你不就是其余四種本子里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經(jīng)文,你依舊讀不到。讀誦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這個都是偏漏執(zhí),偏見、淺見,孤陋寡聞,這一些執(zhí)著,這錯誤的。又說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沒有資格來會集經(jīng)藏。王龍舒是居士,彭際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蓮池大師是出家人,是凈土宗祖師。蓮池大師能采取王龍舒的本子,蓮池大師沒有說王龍舒是在家居士沒有資格會集,沒有說這個話。如果說是在家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這個佛法失去了平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往生凈土。凈土是平等法,經(jīng)題上‘清凈平等覺’,你的心不清凈、不平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凈則國土凈,心平則國土平,西方極樂世界是清凈平等的國土,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后,很可惜印光大師已經(jīng)往生,印祖沒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這個本子一定贊嘆、一定贊成。為什么?過去會集本這些毛病,他都改過來。它這個本子對原文一個字沒有改動,而取舍之恰當,當時慧明老和尚肯定,在當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肯定。慈舟老和尚采取它的本子在濟南講過,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廣播電臺講過。這個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臨終的預言,他告訴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話兌現(xiàn)了。當時大家懷疑,現(xiàn)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說這個經(jīng)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夏老這個會集本跟他所預言的完全相應(yīng)。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讀誦。佛在經(jīng)上教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這樣念佛發(fā)愿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我們要相信佛的話。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里面的原文,諸位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拿出來對照看;如果你有疑惑的話,你把五種原譯本給它對照起來看。我過去曾經(jīng)印過,這個本子的題目叫《凈土五經(jīng)讀本》。里面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jīng)》總共九種版本都印在里面,大家可以對照。《彌陀經(jīng)》三種譯本,三種本子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統(tǒng)統(tǒng)印在一起。印出這個本子目的無非是堅定同修們的信心,不能輕易被人動搖,壞了我們這一生大事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我們一定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jīng)》,恭敬阿彌陀佛,懂得認真修供養(yǎng)法。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都做過詳細報告,怎樣供養(yǎng)?供養(yǎng)如來、供養(yǎng)眾生,如教修行供養(yǎng),這是真供養(yǎng),這種供養(yǎng)就是真正供養(yǎng)地藏菩薩摩訶薩。我們總結(jié)這個經(jīng)里面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yǎng),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僅是地藏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然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
佛在這個經(jīng)里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樣講法?我們怎么學習?我們是不是要鉆到地獄里去?一定要懂得經(jīng)文里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需要讓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揚,這個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舍離一切名聞利養(yǎng),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這個經(jīng)里面給我們說,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guān)系、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guān)系,凡夫無知,真正是所謂是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報復的心不會消滅,你傷害他,他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里頭,遇到他有機會他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大災難!佛在經(jīng)上講刀兵劫。往后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zhàn)爭。
刀兵劫因是什么?食眾生肉。佛說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這個刀兵劫才能夠化解。年輕的時候無知,不吃它,也殺害它。螞蟻,我們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yè)。螞蟻爬到家來,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它燙死。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干,我們也曾經(jīng)干過,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以前不知道,這才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佛教給我們發(fā)露懺悔,我們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認真修行,每一天念誦、供養(yǎng)、修學一切功德,回向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這些冤結(jié)統(tǒng)統(tǒng)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的話,常常說到業(yè)障現(xiàn)前,他業(yè)障怎么會不現(xiàn)前?這些被你殺害的眾生,如何能夠輕易饒過你?不可能。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眾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所以經(jīng)上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識。我們今天看到大地,腳踩到大地,要知道回光反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你喜歡的、愛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你討厭的、怨恨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心地原來跟大地是一樣,現(xiàn)在在里面起心動念,分別好惡,分別好丑,這是錯誤的。地不分,換句話說,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妄心是錯誤的。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所以本經(jīng)的立論就是真心跟妄心。這是說‘地’這一個字。
第二個是‘藏’,藏是藏、含藏的意思,我們世間人講倉庫、寶庫。世間人一些珍寶都要好好的收藏起來,這些財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如果自己失去了財寶,他就感覺到恐懼,生活沒有保障,所以世間人人都希望收藏這些珍寶、這些財富。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里面有寶藏�三德秘藏。我們真心自性里頭有‘法身’,法身是真身,宗門里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第二個‘般若’,般若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自性里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所知。所知現(xiàn)在不知道,不知就變成有障礙。所知是本有的,現(xiàn)在有個障障住了我們所知,這叫所知障。所知障跟煩惱障立名的用意不同,煩惱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的那個障就叫做所知障。
如果我們從佛法名相來說,妄想、分別、執(zhí)著,執(zhí)著是煩惱障,完全是煩惱;分別里面一部分是煩惱,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里面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從那里來?無明怎么來?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好清楚、好透徹,讀《楞嚴經(jīng)》的人也是囫圇吞棗,就這么過去,含糊過去。佛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什么叫知見?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你在所知里頭還要立一個知,就錯了,頭上安頭,那就是無明的根本。你不要在所知上再立一個知,你的智慧就現(xiàn)前;你偏偏要立一個知,那有什么法子?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你們看清楚了,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是所知、這是知見。偏偏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完了,馬上墮到無明里去。這個東西叫書嗎?這個東西叫手嗎?手是你建立的,書是你建立的;你要建立這個叫書、這個叫手,你就完了,這就是無明。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很聰明,老子就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說個名已經(jīng)錯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事實真相。所以你在知見上立知,你就墮到無明,你就是起了妄想,妄想里頭又有分別、又有執(zhí)著,一大堆東西麻煩來了,一連串都來了。
佛給我們說法,佛說我,不執(zhí)著我,這個高明。六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得很好:‘分別亦非意。’我分別就是沒有分別,心里頭真沒有分別,干干凈凈的。分別什么?為大眾分別。所以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你要說是說,你不懂得無說這個意思,你不懂得佛的意思。如果說跟無說分做二截,說也錯了,無說也錯了。說是什么?分別、執(zhí)著;無說是無明,兩邊都墮了。要知道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說即無說,聞即無聞,你這個通了,你這個障礙都沒有了。你能在這個上面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了,你真正入了不二法門。世間人可憐活在相對里面,相對就是二,對立了。說大對面有個小,說空那邊就有個有,總是在相對;說我,對面有個人。幾時你能夠一下覺悟到,我跟人不二,空跟有不二,性跟相不二,理跟事不二,事跟事也不二,你才入佛法,你才懂佛法。所以佛法之難,難在那里?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什么?妄想、分別、執(zhí)著永遠放不下,只要放不下你就不入大乘之門,大乘跟你絕分。你修學大乘,是修學一種皮毛常識而已,真正大乘是什么樣子?你根本不能夠體會。這是跟你講般若。
還有一個秘藏,秘是秘密,藏是含藏在自性里面的;‘解脫’,解脫就是大自在,就是《華嚴》里面講事事無礙,都是自性里頭本有的、本來具足的。這是‘藏’的意思,這個叫三德,自性里面的三德。為什么叫秘藏?秘是好像很秘密,一般凡夫不能夠覺察,六根接觸不到;不能覺察就好像很秘,就好像藏在那個地方,藏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換句話就是眾生不能明了、不能理解,稱之為秘密。而心性確確實實里面包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性里頭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好比我們世間的金礦一樣,這個金礦里頭含藏著金非常豐富,你去取、你去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金礦在那里你不知道、你不曉得,那就變成秘密。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的寶藏。大地含藏跟心地比那不成比例,我們心地里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佛法,一切眾生無量的世法,都含藏在其中。你只要開發(fā)新的寶藏,給諸位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都通達,全都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fā)自性的寶藏。自性寶藏要用什么東西開?那個工具一定要稱性,你不是稱性的工具,你就沒有辦法開發(fā)自性寶藏。稱性的工具是什么?就是孝跟敬,所以《地藏》稱為佛門孝經(jīng)。《地藏經(jīng)》要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它就是孝道跟師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fā)自性的寶藏。如果你不能孝親、不能尊師,你永遠在佛法門外,換句話說,你學小乘也許能夠有一點點成就,學大乘沒有分;大乘是開發(fā)自性,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在事相上,換句話說,它還是世法。小乘之間出世法你也得不到,換句話說,你縱然修學小乘,你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這個境界里頭,四果是證不到的。要想證得小乘的四果,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這是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例外的。
世尊在《觀經(jīng)》三福里面說,這三種凈業(yè)是三世諸佛凈業(yè)正因。這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聽起來,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也都能說,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沒法子。說,一天說一千遍、說一萬遍,也沒用處,那是說食數(shù)寶,有什么用處?一定要自己認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么修的。一切眾生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不是別人,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了《華嚴》,你應(yīng)該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昨天我們講樹,樹木、花草那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的是一微塵、一毛孔,我們觸目都能夠醒悟,那就是老師。昨天看到樹,種子是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葉是五度,枝干是五度,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心里面都開智慧。正是惠能大師所說,惠能見五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么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開悟,這就是常生智慧。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煩惱,順自己意思貪愛,貪愛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討厭,討厭生煩惱。人家六根看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就是凡圣不一樣,起修不相同。
佛在經(jīng)上告訴我們,肯定我們自性本來具足萬法,具足一切法,這個是寶,像大地里面含藏一些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里面含藏的寶藏用不盡,為什么不懂得開發(fā)?這四大菩薩就是開發(fā)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開發(fā)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缺一個都不可以,像一張桌子四個腿,缺一個就倒下來,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在一切大乘經(jīng)里面所說,千經(jīng)萬論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就落實,他得受用,他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眾生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回,生死流轉(zhuǎn),永無出期。
但是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無論在迷,它并沒有改變;悟沒有增加一絲毫,迷也沒有損失一絲毫。佛為什么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敬。他為什么尊敬?蚊蟲、螞蟻也是眾生,它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是它迷,它變成這個樣子,它不懂事,胡作妄為,搞成這個樣子。雖然搞成這個樣子,它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一絲毫,所以諸佛如來對它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禮敬,也平等的供養(yǎng)。在十大愿王里面佛對它們不贊嘆,可是恭敬供養(yǎng)那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知道我們真心,這個心從般若上講就是大菩提,從法身上來說就是大涅槃。大涅槃通常也稱為大滅度;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滅度。如果就這三個字來說:大、滅、度,這三個字來講。‘大’是法身的意思;‘滅’是滅煩惱,滅妄想、分別、執(zhí)著,那個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脫;‘度’是明了、是覺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薩修六度,這六條是智慧,他們過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們過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煩惱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凈。所以常樂我凈,我們稱為四凈德。‘常’是永恒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們世間人講苦樂,這個苦樂是相對的,所有一切相對的苦樂統(tǒng)統(tǒng)沒有了,統(tǒng)統(tǒng)盡了,斷盡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凈’是清凈,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里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你要在里頭加一物進去,錯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參禪的人,念一聲佛號被染污了,漱口三天。本來無一物,怎么會有個佛進去?佛也沒有。佛都沒有了,我們要不要念佛?要念。怎么個念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對了,就正確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錯了。你無念也有一物,有什么一物?有個無念,你也錯了。換句話說,念錯了,不念也錯了。
怎樣才不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不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諸佛菩薩應(yīng)化在九法界里面,示現(xiàn)種種身,從事種種事業(yè),他無念、無生。無念,他沒有離念,無生,他也沒有離生。他在六道里頭舍身受身,跟眾生示現(xiàn)是一樣的,他是離即同時,所現(xiàn)的相沒有自己,現(xiàn)的相是慈悲應(yīng)現(xiàn),覺悟眾生的。雖然覺悟眾生,沒有覺悟眾生這個念頭,就像《金剛經(jīng)》所說,雖然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他沒有起念。經(jīng)上常常用云來做比喻,比喻什么?無心、無念,在佛法里講無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這樣與自性體、相、用,與自性法身、般若、解脫就相應(yīng),與‘大方廣’就相應(yīng),這是菩薩行,這是菩提心。
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我們有嚴重的迷惑,我們有深重的業(yè)障,我們也很想契入菩薩的境界。從那里下手?一定要從斷貪嗔癡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順境不貪,逆境不嗔,從這兒做起,從這里下手;順、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癡。不貪、不嗔、不癡叫三善根。斷惡修善,斷什么惡?斷貪嗔癡;修什么善?修不貪、不嗔、不癡。從這里下手,恢復我們自性的寶藏,因為貪嗔癡在所有障礙里頭最嚴重;最嚴重的先下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斷貪嗔癡。你無論怎么樣修學,你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搞一輩子都是有漏的福報。如果要不修孝敬,你這個有漏的福報還不在人間享,在餓鬼、畜生道里面去享,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它的意思古人有兩種翻譯:一個翻譯叫大道心眾生,這是古譯的;玄奘以后翻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翻的都好。佛在《華嚴經(jīng)》上告訴我們,《華嚴經(jīng)》應(yīng)當傳授給什么人?大心凡夫。諸位要曉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雖然沒有給你說是菩薩,你只要發(fā)大心,你就是菩薩。如果說是菩薩你會嚇一跳,‘我不是菩薩,我不敢當!’說大心凡夫,‘可以,我是個凡夫,我發(fā)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薩。覺有情也好,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就是煩惱,有情就是有煩惱;雖有煩惱,他覺悟了,這個行。覺悟了,就是我所說方向?qū)柿恕km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這個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沒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樣,我們羅盤對得很準確,方向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這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是人,千萬不要誤會,菩薩不是神、菩薩也不是仙,菩薩是人。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清楚一點,菩薩是一個明白的人,凡夫是個糊涂的人,這個大家就好懂了。對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業(yè)因果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那你就稱之為菩薩。如果你不了解,對人、對事、對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薩的名號,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面還有‘本愿’兩個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說,他這個愿不是這一生才發(fā)的。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有過去生,也有未來生,所以講三世。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就發(fā)這個愿,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fā)這個愿,我們稱這個愿叫本愿。所以這個愿是有根本的,不是這一生當中才發(fā)的。愿是一種希望、是一種希求,這個希求、希望能夠得到滿足,這就稱之為愿。如果意思說得更深一點,本就是真如本性,而愿是從本性里面發(fā)生的,這才是大乘法里面講‘本愿’真正的意思。
菩薩,如《華嚴經(jīng)》上所說的法身大士,已經(jīng)斷掉了妄想、分別、執(zhí)著,這已經(jīng)斷盡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確實實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雖然入得不夠深,但是已經(jīng)進入,已經(jīng)是明心見性,這個時候的愿,是從自性里面發(fā)出來。沒有見性的人,是從識里面建立的愿心。我們講有過去世,還有過去世,多生多劫都發(fā)這個愿,這是從識心里頭說的;明心見性之后是從本性里面說的,這兩個意思都可以說之為本愿,本愿的意思淺深有差別。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有這個愿,他這個愿力很強,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縱然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他很快會回頭,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他能懺悔。如果這個愿是一生才發(fā)的,或者是過去一生、兩生所發(fā)的,他這個力量淺,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后,不容易回頭,不知道懺悔,我們就曉得他這個愿力深度不夠,也就是他沒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頭。我們在《觀經(jīng)》里面看的,阿阇世王造的種種罪業(yè),到自己得到這個果報,病苦現(xiàn)前、地獄相現(xiàn)前,他能夠悔過、能夠自新,說明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愿力很強,雖然一時糊涂、一時迷了,到緊要的關(guān)頭他還能覺悟。這都是從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薩從自性里面發(fā)的愿,那才是真真實實的本愿,決定不會為外境動搖。即使在這個大時代,佛在經(jīng)上講‘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他也會如如不動不受影響。這是本愿一點意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