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徒出家手冊
中國佛教文化信息中心
沙彌(受過十戒,7歲以上、20歲以下的出家男子,在漢地普遍俗稱小和尚。)
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中國從漢唐到現在,由于地理和時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佛教信徒愿求出離家庭、獨身修道是要經過一定手續的。
出家手續
佛教信徒要求出家修行要辦一定手續。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自漢唐至現在,由于地理與時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有所不同。按佛教戒律規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向一位比丘請求作為自己的“依止師”。這位比丘向全寺僧侶介紹情由,征求全體意見,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之剃度。所謂剃度,即剃除須發、度越生死。并為之授沙彌戒。受戒后,此人便成為沙彌。沙彌最小的年齡為7歲。依止師對弟于負有贍養和教育的責任。待其年滿20歲時,經過憎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之授比丘戒,比丘戒有250條,受戒后此人便成為比丘。受比丘戒滿5年后,方可離開依止師,往各地學道,并可居住各寺院中。在唐代,祠部發給合法出家者的證明書,叫度碟,僧尼以此碟為身份憑證,可免搖役;還發給出家受戒后的僧尼以戒碟,證明已受戒。沙彌戒和比丘戒都是個別接受,不得集體同受。比丘戒最多許三人同時受。女子出家同樣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彌尼戒,沙彌尼戒也是十條。至年滿18歲時,受*摩那戒。*摩那戒有6戒,受戒后,成為式*摩那尼。經兩年后,年滿20歲,先從師比丘尼,后從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340條,這叫做二部受戒,即成為比丘尼。
唐宋時代,出家者先要作行者。所謂行者,即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服各項勞役,垂發而不剃發,可以從師受沙彌戒。待朝廷規定度僧的時日來到,經過甄別,或經過考試及格,得到許可發給度牒,并指定僧籍隸屬于某寺院,方可取得僧人資格,進而剃度為僧。此后再等機會前往朝廷許可傳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師也由朝廷指定。凡是未經朝廷許可、未得度碟而私自剃發的僧尼,沒有寺籍,名為私度,要受懲罰。這種程序至元代而廢止。明末開始規定“三壇同受”制度。出家人先到寺院中請求一位比丘為剃度師,為己剃發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師的僧籍屬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屬于何寺院。遇到某一叢林寺院公開傳戒時,前往該寺受戒,同時領取朝廷的度碟,而僧籍不由朝廷指定。到干隆時廢止了度碟,便只由傳戒的寺院發給戒牒而已。漢傳佛教受戒時有燒香疤習慣,燒6個、9個或16個。由于這種做法并不符合佛教精神,實際上并沒有普遍實行。中國佛教協會已于1983年明令廢止這一陋習。
二、在家手續
在家信仰佛教,愿意成為優婆塞或優婆夷也要經過一定手續。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條件是三歸依,或稱三皈依。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受持三歸,要經過一定的儀式。即請一位法師依照《三歸儀軌》為自己說明三歸的意向,表示從此以后盡一切努力歸依三寶。如此則成為優婆塞、優婆夷,俗稱男居士、女居士。與受三歸同時,可以進而從師受五戒。其儀式也是請一位法師依照五戒儀軌教導自己,自己—一表示遵守,便成為五戒優婆塞、優婆夷。隨著自己修行的進步,到一定水平,可以進而從師受菩薩戒。也是要請一位法師,依照菩薩戒儀軌教導自己,自己表示—一遵守,即成為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藏傳佛教,在家信徒要做到四皈依,即除皈依佛、法、僧三寶外,還須皈依喇嘛。
三、出家與在家的外表區別
出家佛教徒與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有兩點明顯不同:一、出家佛教徒必須剃除須發,而在家佛教徒一般不剃除須發;二、出家佛教徒應蓄“三衣”,其中一件是“五衣”,用五條布縫綴成的襯衣羹 一件是“七衣”,用七條布縫綴成的上衣(平時穿著的),一件是“祖衣”,用九條以至二十五條布縫綴成的大衣(遇有禮儀或出外時穿著的)。每一條布又要由一長一短(五衣)、二長一短(七衣)、三長一短(大衣)的布塊所合成。這種式樣叫作“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隴的形狀,表示僧眾可為眾生的福田。在寒冷地帶,或在寒冷季節,只穿三衣不夠可在里面穿著圓領方袍的俗服。在家佛教徒,平時穿著俗服。拜佛時穿縵衣。縵衣由五條布縫綴而成,言其通縵無有田相;所以縵衣的每條布不許用一長一短合成。沙彌和沙彌尼也只許穿著縵衣,而不許穿三衣。
四、舍戒
出家的佛教徒,如比丘、比丘尼是獨身修道的,必須清心寡欲,所以是件相當困難的事。出此佛教教制規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許多質問,凡是不合條件的人,是不允許受比丘戒的。例如雙親未曾允許、身有負債、身有痼疾、身有精神病、身為官吏、違反戒律等。一旦受比丘戒以后,如果厭倦出家的清苦生活,允許還俗。這叫舍戒。只要對任何一人聲明,自己要還俗,愿意舍戒,即可以放棄比丘身份,改變獨身修道的生活。在家的佛教徒,如男女居土,也可以根據自愿原則,隨時對任何一人聲明,放棄優婆塞、優婆夷身份。唯菩薩戒不能舍戒。
五、破戒
出家佛教徒,比如比丘,不辦理舍戒手續,又不放棄比丘身份,卻私自違反戒條,叫作“破戒”。破戒是不允許的。其它比丘可以舉報,經過僧侶集會評判,要受到一定的處罰。在家佛教徒如有這種情況,也叫破戒。菩薩戒的佛教徒不可以舍戒,卻可以破戒。
六、特別提示
云游參學,指僧人到處漫游,行蹤飄忽,猶如行云。亦可稱游方,即僧人為修行問道而云游四方。參學,即僧人參拜法師而求法。僧眾在云游參學時,不能到子孫寺院居住,因為子孫寺院只由本寺僧侶居住,不接待外來僧眾。僧眾在外游方參學,可以到十方叢林居住,叫作“掛單”或“掛激”,亦可稱“掛錫”。“單”是指僧人的行李,掛單便是將行李安放起來,暫不他往的意思。“搭”,是搭附在外或兩兩搭連的衣物,掛搭便是將衣物安放起來,暫不他往的意思。“錫”指錫杖,掛錫便是將錫杖安放起來,暫不他往的意思。僧人住進寺院,首先住在云水堂,言其如行云流水,過而不留。僧人在云水堂住相當時期以后,經本人要求和住持同意,可以進禪堂或念佛堂,成為寺中的基本僧眾。住云水堂者可以隨時他往。住禪堂或念佛堂后,如要離寺他往,只能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或七月十五日提出申請告別。云游之僧或游方之僧,因行蹤無定,猶如“行云流水”,故稱云水僧,亦稱游方僧,或稱行腳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