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個和尚跟趙州告別,趙州問他:“你到哪里去?”[1]
和尚說:“我將云游四方學習佛法。”[2]
趙州拿起法拂說道:“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3]。盡快離開沒有佛的地方[4]。遇上陌生人時不要誤導人家。”[5]
和尚回答道:“要是那樣的話,我還是留在這里吧。”[6]
趙州說:“那就打掃一下柳絮。”[7]
【評注】
趙州見此和尚處于搖擺不定的邊緣,便不失時機地促進其覺悟。當得知沒有什么地方可以逗留,該和尚的思維戛然而止、不知所措。這時,趙州又突然停止對他施教。明白嗎?道法既無岔道、又無處不可抵達。道法的真理不在看、不在聽、也不在文字、不在概念。如果你能斷除煩惱,同時又不受佛尊與先賢的束縛,你就達到清涼寧靜的凈土,那是天堂和地獄也無法達到的地方。如果你向別人那里去尋求,你就迷路了。如果你向內去尋求,你將離之甚遠。你該怎么辦?
【偈頌】
趙州古佛說法有門道,
無需動手便打三十棒。
示予道法你卻離之而去。
人一生中究竟缺少什么?
【注釋】
[1]在來去之間,禪宗學人顯露其修學次第。
[2]從加利福尼亞到紐約,尋找他的頭。
[3]這只能讓人迷惑。
[4]荊棘叢林。
[5]不要自欺、不要欺人。
[6]瞧,他想筑起一個安樂窩。
[7]別只是坐著。干點什么!
《正法眼藏 :禪宗公案三百則》是日本道遠希玄(1200-1253)禪師在中國參禪悟道時收集的公案集。該集的公案,通常被稱為“中國正法眼藏”,在道元希玄有關“日本正法眼藏”的論述中大量引用。這些公案以前沒有英文版本,但最近由Kazuaki Tanahashi與約翰·戴多盧里方丈譯成英文并出版。盧里方丈還為每一則公案作了譯注、偈頌和注釋。
約翰·戴多·盧里(John Daido Loori)大法師,是美國紐約山岳禪寺的方丈。他是日本禪宗大師Hakuyu Taizan Maezumi的法嗣。盧里方丈接受過嚴格的“公案禪”以及日本道元希玄禪師敏銳禪法的訓練,是曹洞宗與臨濟宗法脈傳人。
【開示:評注】
許多公案都是以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作為開始,就象趙州問跟他告別的和尚“你到哪里去?”一樣十分簡單。然而,這一問話含有對該和尚的質疑,希望他能講清楚在此特殊時刻、特定環境中人生的至深真理。在問話中,趙州象別的可尊敬的禪師一樣逗機說話,追根究底。看到眼前的這個和尚正處于搖擺不定的邊緣,趙州即刻對其有所促進,以便弄清楚其究竟追尋什么。
這個和尚在什么邊緣搖擺不定呢?在跟隨趙州參學的過程中,他已達到應該離去的時刻。趙州問道:“你到哪里去?”我對這句話的注釋是:在來去之間,禪宗學人顯露其修學次第。你到哪里去?你從哪里來?這些尋問可在字面上理解為:“你從哪個具體地方來”,疑惑也可理解為有關人生實相的根本問題,諸如“人的甚深本源是什么?你是誰?你怎樣理解存在的實相、生與死?等等”。當趙州問:“你到哪里去?”時,并不僅僅是隨便問問,而是對這個和尚的悟性的一次考驗,是令其識自本性的一次機會。和尚說:“我將云游四方學習佛法。”對此,我的注釋是:從加利福尼亞到紐約,尋找他的頭。他要尋求什么?什么是他要尋求的佛法?佛法在哪里?
趙州回答道: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我的注釋是:這只能讓人迷惑。為什么去到有佛的地方會讓人迷惑?佛是“覺悟了的人”、“成就佛果的人”、“明凈而又完美的人”。為什么人們應該避開有佛的地方?趙州給該和尚這樣的勸戒意圖是什么?隨后,趙州接著說:盡快離開沒有佛的地方。注釋為:荊棘叢林。很明顯,沒有佛的地方就是荊棘叢林,就是幻化的俗塵。在此,趙州的指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么趙州還主張,“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
就像該和尚肯定會做的那樣,將趙州兩方面的規勸結合起來考慮,可能會是什么結果。如果你既要避開有佛的地方,又要避開沒有佛的地方,那還有什么地方可去?這一節的另一種譯文是這樣:該和尚萬分惱怒并大聲抱怨道:“這就是說我什么也不能信賴了。”這是十分肯定的。在本譯文中,和尚回答道,“要是那樣的話,我還是留在這里吧。”
除了勸戒該和尚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盡快離開沒有佛的地方以外,趙州接著說:“遇上陌生人時不要誤導人家。”注釋為:不要自欺、不要欺人。如果你不誠實,那么你所說的就是欺騙之言。如果你很清白,那么你所說的就是實情。和尚回答道:“要是那樣的話,我還是留在這里吧。”注釋為:瞧,他想筑起一個安樂窩。這就是當我們不知道該做什么時的一般行為舉止。我們會停下來,筑起一個安樂窩。我們會想法讓自己過得舒適,避開邊緣和危險,而不去深思我是誰、什么是人生實相這樣的問題。就在此刻,趙州規勸道:“那就打掃一下柳絮。”注釋闡明同樣的觀點:別坐著,干點什么。
我所作的評注是這樣開始的:趙州見此和尚處于搖擺不定的邊緣,便不失時機地促進其覺悟。我喜歡“促進”(precipitate)這個詞。它本來是個化學技術詞匯,用來描述從混合溶液中促進某一組分的結晶過程。但結晶并不是立即產生,通常需要有一個晶核。晶核有時是同一結晶體的一個小小的分子,在溶液中注入一點純凈物質將導致鏈式反應,反應中該組分便形成結晶體。另一種促進結晶過程的方法是,用一根玻璃棒刮擦燒杯邊緣,刮擦幾下后,結晶體會突然出現。這似乎是一種奇特的方法,但它的確能促進結晶過程。在禪宗的參學過程中,無論是喝還是棒,看來也是相當奇特的使人開悟的方法。人們會想,講解的方法可能更有用。事實證明,要想使人開悟,講解是最次的方法。講解將會導致理性的理解,而我在這里所談的是覺悟本性。理解并不是覺悟。覺悟是一種全身心的體驗。
趙州就像刮燒杯那樣促進該和尚覺悟。他的“刮擦”是勸戒該和尚:不要逗留在有佛的地方;盡快離開沒有佛的地方;遇上陌生人時不要誤導人家。正如評注所述:當得知沒有什么地方可以逗留,該和尚的思維戛然而止、不知所措。如果我不該去這去那,那么我該去哪里呢?最好還是留下來吧。但此時趙州并沒有放松對他的教誨,而是讓他“打掃一下柳絮。”評注這樣寫道:這時,趙州又突然停止對他的施教。明白嗎?停止對某人進行施教是傳授佛法的一種方法。我們的思維傾向于抓住某種實在的東西,一旦我們實實在在地抓住這些東西并能說出它們是什么時,我們就感到慰藉并確定無疑。但是,那并不是實相。因此,當禪師突然停止施教時,學人便不知所措。這一過程經過一再重復,直到學人識自本心、明白何去何從的時候,他就自由了。
“道法無岔道”,只是一條大道,沒有分岔,沒有迂回,同時“道法又無處不可抵達”。怎么會這樣?如果道法不分岔,又怎能無處不達?這究竟是哪種類型的大道?道法無處不達,并不因為有分岔,而是因為它包容一切、沒有疆界。
“道法的真理不在看不在聽”。如果看不到聽不見,怎能知道它的存在?道法的真理不在知與不知,不在看不在聽,更不在文字不在概念。那么,道法究竟是什么?佛教的道法不在理解,而在體驗。
在幼兒時代,我們學到的很多東西就是通過直接經驗,而不是通過信息知識。幼兒懂得爐子是燙的,并不是經過母親的講解。他們不懂“燙”是什么意思,觸摸爐子之后,從直接經驗中他們得知什么叫“燙”。然而,隨著我們不斷的成長,直接經驗由文字和概念——即現實的抽象概念所替代。慢慢地,我們對自己和宇宙的理解,成了這些抽象概念的累積物。我們失去了對經常談及、理解并深信的現實的真正觸摸。
“如果你能斷除煩惱,同時又不受佛尊與先賢的束縛,你就達到清涼寧靜的凈土,那是天堂和地獄也無法達到的。”這聽上去像是說佛尊和先賢都屬于應該避開的范疇。為什么?因為佛尊和先賢僅僅是另一種概念,是更多的文字、觀念和思維的產物。什么是實相?實相并不源于這些文字、觀念和思維的產物。所有定義我們人生的觀念都必須破除,佛尊和先賢也必須破除。當你把所有這一切都清除干凈以后,清涼寧靜的凈土便會在此顯現,那是天堂和地獄無法達到的。這就是佛法講的不二,凡圣不二。“如果你向別人那里去尋求,你就迷路了。”別人不可能給予你任何東西,你也不可能從別人那里得到任何東西。我們每個人生來就具有完美的一切。
但是,下一句話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向內去尋找,你將離之甚遠。”怎么會是這樣?這與常用的說法“尋求內在的光輝”如何關聯?道法的真理的確不在內也不在外。那么,它在那里?如果你向別人那里去尋找,你就迷路了,如果你向內去尋求,你將離之甚遠。你該怎么辦?這正是趙州如此悲憫地設置的轉折點,以導化這個和尚。因為他看到該和尚只想到云游四方,就像今天很多禪宗學人所做的那樣,只管從一地到另一地參禮不同的禪師,而從來不在某地停留時真正地從內心深處去識自本性。
近來,科學家和預言家們在數不清的書籍、期刊文章、電視節目和網絡信息中對二十一世紀作了各種預測,甚至根本沒有詢問一下宗教界人士。許多人都喜歡談論遺傳工程。顯然,遺傳工程在未來前景可觀,但隨著遺傳工程研究逐漸深入展開,有關創造“人造嬰兒”的嚴肅話題也隨之而起,現已出現有關創造完美的人這樣的想法,說不定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已在進行中。
什么是“完美的人”?又由誰來決定?沿著這一思路,我們已培育出了“完美的桔子”。中國人已栽培了外觀不錯的桔子,看上去很好、很大、很富含果汁,但口感卻不好。我懷疑,“人造嬰兒”的結果不過如此。他們看上去讓人感到是電視商務廣告。
什么是我們完美的本性?它就是我們所有有情與無情眾生與生俱有的佛性。這樣的話,我們究竟在尋求什么呢?我們究竟還缺少什么呢?對于禪宗學人,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要是還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的話,那就是去覺悟深埋在外界層層束縛之下我們與生俱有的完美本性。這種完美本性就在我們心中,任何人都不缺少。那就是世尊過去和現在教導的識自本性。你覺悟了嗎?當世尊看到了晨星時,他含義深遠的贊嘆是:“我與所有眾生及大地一起頓時進入了佛道。”這表明,我們每個人都是完美的、完整的,什么也不缺少,無論個子高矮、體形胖瘦,還是老人、黑人、同性戀或女人都一樣。每個人都是完美而又完整的,什么也不缺少。這就是世尊所宣揚的。這就是千千萬萬個佛教徒二千五百年來所覺悟到的。每一代人都回歸他們的本性。如何變得更好?還缺少什么?我們還須增加什么?我們還須去除什么?我們必須做的,就是看清我們與生俱有的本性。這是人生中最神圣的東西。
【開示:偈頌】
趙州古佛說法有門道,
無需動手便打三十棒。
示予道法你卻離之而去,
人一生中究竟缺少什么?
三十棒是參拜禪師時通常稱作棒與喝中的打香板。這里趙州不用香板而用簡單的問話,就達到了三十棒同樣的效果。“示予道法你卻離之而去”,為什么?仔細想想。道法就在你腳下,任何使你朝它移動的動作,反而使你遠離你所在的地方。
“人一生中究竟缺少什么?”我們每個人都是完美的、完整的、什么也不缺少。問題的關鍵在于:“你如何達到那種境界?”答案很簡單——修煉。修煉不是收集各種信息的訓練過程,而完完全全是積累知識的反面。修煉就是將我們為生活所框定的種種外在一層一層地剝掉,去發現深埋其下的究竟是什么。深埋于這些外在束縛之下的是我們本有的佛性,這還是我們所必須覺悟的真理。無論我們采取什么樣的修煉方法去發現這一本性,它始終就在那里。覺悟還是不覺悟,它始終在那里。
當我們尚未覺悟本性之時,我們按照幻想與束縛生活,從而導致諸多痛苦與挫折。一旦我們識自本性,我們進入清涼寧靜的凈土。外部世界依舊是原來的模樣,但我們對自己和宇宙的認識已經產生了質的飛越。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覺悟。這是真正的人的本性。為此,我們不需要遺傳學方面的創造者。誰也不可能使之更好,這就是做個名副其實的人——一個真正的人的根本意義。大多數人從未識自本性。在一些特殊的人身上,某些優秀品質隨時有所顯現。我相信人的本性品質不是仇恨、貪婪和嫉妒,而是同情、智慧和愛心。二十一世紀如何發展,取決于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觸人類真正的本性。敬請關注這一個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