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和“國飲”
當前,全國正掀起一陣國學熱,盡管人們對“國學”二字有各種理解,但最主要的說法應是歷史上形成的、有中華特色的學問。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滲透到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干和基礎,它應是“國學”的主要代表。
茶,最早在中國種植,中國是產茶大國,中國人歷來常說兩句話,一是“米面油鹽醬醋茶”,一是“琴棋書畫詩曲茶”。前一句是物質文化,后一句是精神文化,都包括茶在內。多年來平民百姓需要茶,文人雅士也需要茶。茶文化既是服務于大眾的通俗文化,又是能升堂入室的高雅的精英文化。茶是中國的,是中華民族的,更是全世界的。為什么茶多年來受到國人青睞?茶可清心、提神、保健、茶有益于身心健康、茶有利于人際交往。茶本身的平和溫馨義韻悠久,體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說茶是中國的“國飲”,應該說十分恰當,更是儒文化的一個側面映照。
孔子與茶文化
孔子思想是“國學”的重要內容,茶為“國飲”,兩者都能體現中國特點,確實不假。
孔子一生講禮,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是說禮是天下最大的事。孔子教育他兒子孔鯉“不學禮,無以立”。禮是為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方式。飲茶不止是一種生活行為,也是一種禮儀之道。家里來了客人,沏杯茶,是對客人的款待。兩人對面談事情時,一人一杯茶,邊說邊飲,談起事來津津有味,能很快地達到共識。不是朋友交上朋友,是朋友會更加親密。尤其是多年來流傳的“茶道”,更是以一種特殊的禮儀迎接客人,禮遇客人,尊重客人。各個時期、各個地域的茶道各有不同,體現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禮儀,但歸根結底都是一種禮儀,體現人們的禮貌、禮節,與孔子主張的“禮”相一致。
孔子最常說的“仁”,在《論語》中出現過百余次。孔子發現人、愛護人、尊重人,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個仁者要做到“恭、寬、信、敏、惠”,表現為“溫、良、恭、儉、讓”。這正與飲茶的精神相吻***。人們耐心煮出(泡出)茶來,平心靜氣地飲,體現一種“仁”的精神。這一種從皇帝、貴族到一般平民百姓都能享受的飲料,極賦人民性、實用性、通俗性。人人飲茶解渴,人人飲茶提神,人人飲茶祛病延年,人人飲茶保證健康,正體現出孔子的“仁”道和博愛精神。
孔子主張中庸,認為做什么事情都應“無過無不及”,執兩用中,“可仕則仕,可止則止”。中國的茶正體現這種精神。它是一種平和的飲料,對人既無太大刺激,又可使人清醒提神的飲料。在世界三大飲料中,產于熱帶的可可、咖啡,都有較大的刺激性,而茶則性情溫和,無副作用,可多飲,可少飲,均不影響健康。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大處來說,整個宇宙、自然界呈現統一的狀態,小處來說,任何事情都要和諧、協調。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想做好,是和的愿望。已經做好,是和的結果。在做一切事情中,都要各方面提供條件,予以配***才能成功。飲茶、品茶本身也是“和”的體現。居家過日子,“柴米油鹽”必不可少,這是基本生活資料,沒有“醬醋茶”照樣能過,但過的卻不太好。這就是說人們在用“柴米油鹽”保證溫飽以后,再以茶來調劑生活,使物質生活更加和諧,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孔子與茶道
茶道是飲茶的一種禮儀,各個時期不同,各個地區也不一樣,孔子當年怎樣飲茶,人們已不得而知。在這一問題上,我有幾點看法和想法:
其一,孔子飲過茶。陸羽《茶經》中說茶又名“荼”或“槚、茗、荈。”筆者在中國古籍《詩經》、《尚書》、《禮記》、《爾雅》等書中發現過幾則與“荼”有關的記載,尤其是在《左傳》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44年)的記載中,發現當年魯國季孫氏的蒲園中有六棵大茶樹(槚),在這里還“享”過六卿,即開過當時的國際會議。
《論語·鄉黨篇》中有很多關于孔子吃、穿等記載。《左傳》中的記載早于孔子,又在孔子的故鄉,這種樹之葉可飲,當時作為當時政治上風云人物(魯國的司空、大司寇)孔子,很可能飲過茶,直到日后,在曲阜孔府的后花園中,還有一棵樹,多年來人們稱作“茶樹”,孔府中的人每年將其葉子摘下來飲用。又知孔子的后代飲茶成風。
其二,孔子從來十分講究禮儀,對于不禮的行為多次譴責。不但對上層朝、覲、聘、享之禮十分強調,即使民間的鄉飲酒禮、射禮也規定的十分嚴格,執行的十分認真。
其三,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方針應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既要體現古人精神中的精華,又要適用于現在。故創制時要用形象的動作,恭謹的禮儀體現仁和、中庸精神,而不宜過于繁瑣。
其四,“茶道”不等于茶文化,它只是茶文化之一。幾千年來,寫茶的詩文、唱茶的樂曲、演茶的戲劇。種茶、炒茶、制茶,茶新品種的研制與開發,茶的宣傳、茶的銷售,以茶體現民族特點、地域特色。不敢說茶能牽動世界風云,卻可以說小小茶葉能牽動人的喜怒哀樂。
世界范圍內“孔子教育獎”的設立,在五十多個國家中近二百處孔子學院的建立,意味著我們的孔子已經走向世界,作為國飲茶文化也應走向世界。一方面在茶的制作、銷售與飲用上,要發展、要改革,使之更科學、更實用,更能體現中國特點。另一方面在飲茶的禮儀即茶道上及茶文化做些文章,使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一寶貴遺產,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能更好地為國人服務。
茶作為國飲,為全國人民更好的認可。作為國飲,立足中國,推向世界,成為聯系世界各國的橋梁和紐帶,讓茶文化在中華文化復興中占到應有的一席地位。外國朋友曾經十分簡練地說“孔子——中國”、“中國——孔子”,希望將此概念延伸為“中國——孔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