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禪的始傳:
據載:六年苦行后的佛陀,于菩提樹下跏跌而坐,端身正念,并發大愿“不證菩提、寧可碎此身、不起此座”,經不斷深入禪定,終于于浩月當空時,豁然大悟。從此,發現獲得禪的心法。又據《景德傳燈錄》載:佛陀曾于靈山會上,以一枝金婆羅花示眾微笑,大眾不得其意,只有迦葉尊者會心一處,破顏微笑,于是佛陀對迦葉尊者說:“吾以清凈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之予汝,汝當護持,無令斷絕”。并說偈曰: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就這樣,佛陀把禪的心法,又傳給了迦葉,接著,佛陀還說道:
“吾將金縷僧伽黎衣,傳付于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會朽壞。”
迦葉聞言,頭面禮佛足說:“善哉、善哉,我當依勒恭順佛教”。
從這段公案,我們有二個啟示:
(1)禪雖早就存在,但發現,始傳者,是佛陀,所以禪宗是正統的佛教,值得信受。
(2)佛陀要迦葉保護好金縷僧伽黎衣,至慈氏即彌勒佛出世,這衣,表正法,表禪宗的心法。如彌勒尚未出世,衣自然在,衣在,正法、心法就在。彌勒如已出生,正法、心法更是存在。因此,只要用心,自能相應,自能悟道。
二、禪的字面意義
禪是禪那的簡稱、或云禪定,印度“瑜伽”亦可謂其中一種,漢譯思維修,意即靜慮,就是靜中觀察思慮,慧能大師說: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為坐,內見自性不動,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其實,禪包含了戒、定、慧三學。太虛大師認為,中國佛學的物質在禪。
三、禪的內在特色
(1)禪是見性法:蒙塵的鏡子、拭之,鏡子就露出本色、放出光明,如果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那么,何處惹塵埃,沒有塵埃,何必去拭之。因此,禪可以不假何物,不必拐彎抹角,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2)禪只接觸事實:禪不須任何解釋,不訴諸啰啰嗦嗦的陳述,不作歸納、推理,總是直接接觸事實。是一種經驗、感受,而非一種知識。
(3)禪是第三只眼:禪是不假任何物去了解世界的,但任何物都要假禪去認識真理。手指月亮、禪是手,藍子裝魚,禪是藍子,透過禪,可以看到兩眼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的東西,從而了解了世界,認識了真理。
(4)禪是一種暗示: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什么是你的本來面目,我是誰,誰是我?禪觀、觀佛、觀山川日月,觀無常生死老苦,拂子一揚,說麻三斤,這些,都是一種暗示、提示、象征,是一種禪,你一旦進入這暗示的景界,就與之相應了。
(5)禪是一種看心法:禪是不拘形式不拘相,在心上作文章,一切都是為了看住心,牽住心牛的鼻子,不讓牛被周圍的花草引誘而左右,這心,不是自性,只是自性的影象,是水中月、鏡中花、非真月、真花,但透這影象,順藤摸瓜,可以觸及到自性與自性相應,假如把影象看作自性,以為真實,會落入執著,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束縛。
(6)禪是一種無念法:慧能說,禪是無念、無住的,是在無的基礎上產生的微妙智慧,因此,體會禪時,要把自己當作一棵樹,人家賜你,你就接受,沒有反抗,悲傷、憤怒,但是,你又有生命,有感覺,佛家看樹是有生命、感覺的,砍他一刀,會流出液汁。禪是無念、但能自覺。
(7)禪是一種直覺:禪是一種直覺,“天心月圓”,是什么?“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是什么?茶杯突然掉地的感覺是什么?要詳細表述之難,只有某種直覺,這直覺往往促成你茅塞頓開,心花怒放或悟到什么,表達了什么。
(8)禪有一定的矛盾性:這矛盾性,其實是一種辯證法,說無念、又要觀照,說靜、又要慮。一堆火,靠近了要燙傷你、遠了沒有熱能。一把劍、碰到,你要傷的,不碰到,它只是廢鐵。“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花不紅、柳不綠”。在你心中,有無一根棒子,如有給我,如沒有,給你,或如有,給你一根,如你沒有,把你那根給我。這就是禪的矛盾性、辯證法,其奧妙之處,只有禪者能夠體悟。
(9)禪的體驗是超世俗的:通過禪定,能得禪悅,禪悅,是一種明朗,輕安的超世俗體驗,無法用語言表述的快樂和滿足感,“其道忘言”、“言語道斷”。得禪悅時,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身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無我又有我、有我又無我”,已融入墊子,鋪團,觀想的蓮花,案上的佛中了。
(10)無意識的問答也是禪:許多禪師通過無意識的問答而開悟,趙州問南泉“什么是道”,泉答“平常心是道”。人問趙州“什么是佛主西來意”,趙州答:“庭前柏子樹”。又如問“如何是佛主西來意”,答:“麻三斤”。這些問答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是不假思索的無意識的回答。但,正是不假思索,出自自性,潛意識,便蘊含了禪機。
(11)平常心也是禪:故意是禪的大忌,僧問長沙,“如何是平常心”,答:“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說“我不會”,長沙又答:“熱時取涼,寒時向火”。所以,學禪要有平常心,要自然,花開花落、潮漲潮起,否則,泥里有刺,赤足踏下,要尖叫的。
(12)禪能超越時空:禪是自由的,脫離了束縛,時間、空間對他沒有意義。禪師入定,一下就是幾小時、幾天。虛云大師,土豆入鍋時,開始禪坐,出定時,土豆已長長毛,可見,定時相當長。理論上,禪師入禪定時,發起一念“我要出墻去”,就能隱型一樣穿墻而過,因為,定中,他改變了自己的構成,也改變了墻的構成,墻不再是墻,人也不再是人,因此,墻與人之間也不再互相障礙。
(13)學禪靠自己的主觀努力:禪法指人一條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努力、自己體驗、自己感受。禪師的指點,點破你,給你開一線天,你要抓住機遇,及時鉆過去,否則,一線天又合上了,因為,禪是剎那性的。如是天,時晴時暗,如是浪,時起時落。一線天合上了,你來不及退出來或來不及沖出,那么,即便禪師也無法進入救你,只有等待另一個機遇了。
四、禪的外在特色
禪,無形無相,所謂禪的外在特色,只有通過分析入禪的方法才能體現出來,因入禪的方法,萬萬千千,因此,其外在特色,也是千差萬別,這里,例舉幾種:
(1)參話題:話頭是公案一種,乃佛祖的垂示,宗門的正令,用以驗證學人的迷悟。在《傳燈錄》中,載有話頭1700多則,如“念佛是誰?”、“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向何處”、“麻三斤”、“庭前柏子樹”。參話頭,不參其意,只參其句。《禪家龜鑒》說要參活句,莫參死句。這活句即參句、死句即參意。禪門對參活頭一法,很推崇,認為是“無事不辦”的妙法。參下活頭,就如咬住磚頭,雖沒有味道,但要不停地咬,咬碎它,咬碎的一剎那,就如桶底脫落,茶色玻璃打破,天空突顯,見本來面目了。
(2)起疑情:話頭一參,參久了,不得要領的人,就麻木了,便會進入機械和昏沉的狀態。《禪生之鑒》就說,參禪要“十分信心、十分決心、十分疑心”。如參話頭“狗子有佛性否?”狗子有無佛性呢?揚起一微塵,大地在其中,一朵花開,宇宙在其中,但當塵土尚未揚起,花兒尚未開時,大地在哪?宇宙在哪?疑去疑來,疑來疑去,這樣,就打破了昏沉。但是疑,不等于要你去思考問題,不等于要你去回答問題,如把疑情當作一個問題來思考,便入了魔道,所以要只起疑不求解,疑下去、疑下去,參下去、參下去,但又沒有答案,沒有出路,逼到絕境,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忽然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
(3)斗機鋒:禪師經常答非所問,說“俏皮話”,或雙關語等,這些,都屬斗機鋒。玄機尼師去拜訪雪峰禪師,禪師問尼師:“你叫什么”?
尼師答:“叫玄機”。
禪師問:“每天織多少布”?
尼師答:“寸絲不掛”。
雪峰禪師聽罷,大喝一聲:“你袈裟角著地了”,玄機尼師情不自禁地回頭看自己袈裟角,禪師道:“好個寸絲不掛”。玄機連袈裟角著地都放不下,何談寸絲不掛。又如:
人問:“萬法唯心、惟識,那么,此石在心內還是在心外”?答“在心外”。
問:“即在心外,何來唯心,唯識”。
又答:“在心內”。
問:“干嗎安石頭在心內”。又如:
良介問本寂:“哪里去”?
本寂答:“不變異處去”。
良介反問:“不變異了哪有來去”?
本寂答:“去亦不變異。”
(4)說偈:幾乎所有的禪師,都會留下一些偈語,且多充謚玄機,引人深思。如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圓瑛的“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澈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弘一法師的“花枝春滿,天心月圓”。趙樸初大德的遺偈:“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魂兮無我,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禪者把對禪的體悟通過偈了,表達出來,可以說,禪宗如缺了禪偈,就少了味道。
(5)棒喝:義玄去參黃檗希運。義玄問希運:“如何是佛法大意”?希運一聲不響,便打義玄。連問三次,連打三次。被打的義玄又去參大愚,大愚問他在希運處學到了什么,他講了三次被打的事,后來,他在大愚的開導下,有所悟。悟后又回到黃檗希運處,希運問他大愚講了些什么,他轉述了。希運說:“那和尚,到時該揍”,一聽這話,義玄便道:“還待什么,現在就揍”,說著,一把抓住希運便打。被打的希運很高興,當下就印證了義玄的悟境。又如義玄與希運一起栽松,希運問:“種松干什么”?義玄答:一為山門作風景,二為后人作榜樣,說了之后,以鋤頭打地三下。希運說:“你已吃了我三十棒了”。義玄又用鋤頭打地三下,并作噓噓聲。希運大喝一聲:“我的宗派到你這,將大興于世”,后來果然如是。棒喝,在禪宗,是很重要的開悟之道之一。
五、坐禪之前必要的準備功夫
佛教講因緣,即內因,外在條件,因此,要想“坐”出“禪”來,對初學者,要有個好的因緣:
(1)環境:要選空氣好,相對安靜,不易被人干擾之處,該開的窗門開;電視、收音機關;關好門,免得他人闖進打擾。這是自然環境。同時,心情要在比較平靜時,身體狀況要在心比較正常時,如果是心亂如麻時,或身心病痛很嚴重的,請勿禪從,這是身心的環境。
環境不好,易走火入魔,比如,你正全身心入靜時,誰狠狠地推你一把,你就可能出些問題。心情太亂時禪坐,也不易入靜,甚至誘發不好的心情、行為。
(2)食:從佛教角度,稱吃飯為藥食。食物,是作為藥來用,藥用的種類不對、無益身心,藥用的量多少不對,也有害身心,因此,要注意,如準備坐禪時,不要吃剌激強的東西,如蔥、蒜、酒等。吃飯亦不可過飽、或過饑。這些,皆不利氣血的穩定運行、保持人的清醒,會使四大不調。
(3)睡眠:睡眠是無明的一種,但是凡夫,身心有這規律。因此,要保證睡眠時間,但過猶不及,睡眠過多,使入昏沉,也浪費時間,少睡眠、太疲憊,也無法禪坐。曾經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評,被批評后,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猶如琴弦,太緊太松都不行。
(4)身體:身體雖然是臭皮囊,但可以借假修真,由身及心。禪坐開始之前,要焚香,跪拜三次,調身心,進入角色,并注意以下事項:
A:坐墊稍厚,不要太軟,太軟無法坐穩,坐穩很重要。
B:坐式可全結跏跌坐,右腳置于左膝上,再左腳安于右膝上,此是吉祥坐或降魔坐;可半結跏跌坐,以左腳置右腳上,令左腳指與右膝齊,右腳指與左膝齊,亦可胡坐,即盤著雙腿,兩雙腳都貼在地上。第一種,訓練有素的,年輕人可用;第二種,比較合適一般人用;第三種,胖人,年紀大的人好用。當然不全這樣,有的人年紀雖大,卻身體很軟,用第一方式亦無不可。如果以上方法,皆不合適,就象平常一樣,坐在椅子上,亦可。總之,以舒適,自己覺得合適為原則。
C:要寬解腰帶,卻除手表,眼鏡等緊扣在身上的有礙物,衣褲不可太緊身。
D:以左手掌放右掌上,或右手掌放左掌上,手掌朝天,放大腿上,大約在肚臍下兩寸的地方,手掌微彎,兩大姆指相觸。
E:手臂要放松,肩應稍下垂,雙臂不要緊貼身體,應離身體兩寸,使空氣可以流通,以使不落入睡意,不使臂與身體互相擠壓。
F:背,挺直,又放松,不可弓著。
G:眼睛,不可全開,不可全閉,微微的張開,使少量的光線進入即可,眼瞼不下垂,意識中看向丹田(丹田:臍下1-3寸左右)方向,或兩眉之間(高血壓者不可看兩眉之間)。
H:顎要保持松馳,不要咬緊上下排牙,要留有微隙,雙唇輕貼,以能自由出入氣息為宜。
I:舌輕頂上顎,接通氣脈。
J:頭,微微向前,不可下垂,不可高昂。
調好這些,全身適度搖動,活動一下,然后,自我修正檢查核實自己必要的準備功夫是否到家(是否符合所列的要求),達到要求的標準后,開始靜幾分鐘,然后,放下所有的舊事,現在事,未來事。
(5)息:佛教分呼吸有四種:
甲:風相,出入有聲。
乙:喘相,雖無聲音,但出入結滯不通。
丙:氣相,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很粗浮。
丁:息相,出入無聲,不結滯,不粗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形神安穩。
風相,氣散,喘相,氣結;氣相,則勞卻不科學,只有息相;才是我們要求的,息,才能定。
(6)調心:以上準備功夫,都為了這一招,調心、定心。要調心,調伏這心猿意馬,達到定心,除為調心準備必要環境外,還要專門的訓練方法。
六、坐禪方法之一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高境界的坐禪,初學者不易做到,暫不談。這里只談有形式的坐禪,不過,要注意的是,坐禪不等于枯坐。馬祖就說過,磨磚不何作鏡,枯坐豈可成佛。因此,坐禪講究具體的方法。法門無量、禪法萬千,這里,介紹坐禪方法之一——呼吸法。呼吸法的修持,在必要的準備功夫完成之后方可進行。
(1)鼻吸鼻呼: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前部,感受鼻吸鼻呼時,空氣進出鼻孔的韻律和感覺。
(2)數吸:鼻吸鼻呼,一呼一吸數一,再呼再吸數二,以此類推,但不要把數數的太高,十以內可,這數是心中在數,而非口數。
(3)腹吸:吸氣時,腹部會自然鼓起,呼氣時,腹部會伏下去,注意腹部的一起一伏,亦可結合數數,方法類同上。
(4)鼻吸口呼:鼻吸時,注意感受鼻孔吸氣時的感覺,口呼時,注意口呼時的感覺,這方法練到一定時間后,鼻吸口呼時,除了感受鼻吸口呼時鼻口的感覺外,還可注意鼻吸口呼時腹部的起伏感覺,達到一定功夫后,尚可配上數吸數呼、數起數伏、一旦能達到這三者配合默契,那么,就心不顛倒、意不散亂,進入禪境了。
另有兩呼吸法,少有人知道,這里一并介紹:
(5)口呼阿彌陀佛法:
鼻孔綿綿吸氣,注意鼻吸時鼻孔的感受,氣要吸得滿滿的,滿腹,然后,口呼氣,同時,口呼阿——彌——陀——佛,不以聲呼,但以氣呼,呼到佛字時,氣長出,直到氣呼完止,同時,注意腹部的自然內收,呼出阿——彌——陀——佛氣韻時,觀想阿——彌——陀——佛之字一個個隨氣被呼出口去。
(6)口呼唵嘛呢叭彌吽法,方法類同上。
以上二法,如你感覺置身明朗祥和的環境中時,可選第(5)法,如您感覺置身陰暗怪異的環境中時,可選用第(6)法。
以上呼吸法,如運用得當,長期堅持,可使你的身體素質精神境界得到雙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