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五家之臨濟宗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聽眾:法師、護法居士(弟子依空記)
一、佛教對國家政治的貢獻
二、僧團與歷代政治的關系
三、佛陀對仁王政治的看法
四、吾人對當今政治的態度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圓滿日,我要和各位談談“佛教的政治觀”。許多關心我的信徒都勸我不要講這個題目,理由是一般人聽到政治尚且要回避三分,尤其佛教徒最好不要和政治扯上關系。事實上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人是群眾動物,無法離群索居,勢必與大眾有密切關系,既然無法離開群眾,因此每個人也不能遠離政治而生活,與其逃避這個既敏感而又切身的問題,不如面對它建立正確的認識,因此我認為應該把佛教對政治的看法,坦然地向各位解說,讓大家都能了解佛教與政治的關系。
有人一提到政治,總聯想到黨派的問題;一觸及政治,總關涉到選舉的事情,其實除了黨派選舉之外,還有許多與政治有關聯的問題,需要佛教徒們去關心、去了解。譬如每個國民都需要繳稅,成年男子需要服兵役,同樣的,佛教徒也必須繳稅、服兵役,這些和政治都息息相關,不能漠然不關懷,下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佛教對政治的看法:
一.佛教對國家政治的貢獻
佛教對于國家政治的貢獻,歷代都有記載,不勝枚舉,我約略分成十類來說明:
1.幫助生產:社會上有些不了解佛教的人譏諷出家人不事生產,坐享其成,其實佛教對于促進國家社會的生產有很大的貢獻。譬如印度佛教的托缽生活傳到了中國,經過百丈禪師的改革,提倡農禪生活,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但寺院本身達到了自給自足,并且增進了國家的農業生產。譬如我們各位吃的胡椒、胡蘿卜、胡桃,甚至綑綁東西的胡麻,都是西域高僧將佛法傳入東土的同時,從邊疆胡境帶到中國的日常用品,這是佛教對于農業生產的貢獻。
除了幫助國家的生產,佛教對于山坡地的開發、森林的維護也功不可沒。《順治皇帝贊僧詩》有兩句說:“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佛教的寺院又稱為叢林,自古名山僧占多,在叢山峻嶺之中,出家人披荊斬棘,開啟山林,創建道場,既培植了森林,也為名山增添了靈氣。
2.開發交通:許多的道路是出家人胼手胝足修建的;許多的河流是僧侶雙手開鑿完成的;許多的江邊灘頭是沙門撐起擺渡的槳木,方便過往的行人;許多急湍飛瀑的江上,是佛門衲子以慈心悲愿架起了橋梁,溝通了兩岸,引度多少的迷津。筑路、開河、擺渡、造橋等慈善工作,佛教徒都獻出了他們對國家社會的關懷。
3.保護生態:文明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保護生態成為現代人流行的口號。幾千年來,佛教對于山林的保護、動物的愛護、水土的保持,整個環境生態的均衡維護,可以說盡了最大的心力。林木不輕易砍伐,山坡不任意濫墾,珍禽異獸不隨便捕殺,在佛教認為有情無情眾生皆有佛性,不可以妄加傷害,在慈愛不忍的悲心之前,生態自然獲得保護,人類也享受了自己播種的美果。
4.利濟行旅:佛教有時在路旁搭建一座涼亭,讓羈旅在外的游子有個歇腳休息的地方;或者在路邊挖掘一口水井,供給饑渴的人清涼甘露;甚至在路口施茶,讓疲憊的行人得到滋潤,恢復體力;晚上懸掛燈火,讓夜行的鄉客有了照明,以便兼程趕路。佛教施亭、施井、施茶、施燈的措施,提供了在外奔波流浪的異客多大的方便,替國家社會也盡了一份義務。
5.文化建設:歷代以來有不少的藝術家在敦煌、云岡、龍門、大同,雕刻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佛教藝術石像,在暗無天日的石窟中描繪巧奪天工的壁畫,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留下了瑰璨的遺產,甚至中國佛教伽藍殿宇建筑之雄偉豪壯,至今還成為后代子孫夸耀國際友人的文化寶藏,佛教藝術的精美,在中華文化宣揚的工作上,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
6.安住軍民:過去每逢兵荒馬亂的時候,寺院往往成為軍隊駐扎的場所、難民棲止的避風港。有一位將官告訴過我,他曾經率領兩師的軍隊,住在四川的皇覺寺,躲過了一場兵災。民國二十六年抗戰興起的時候,我出家的南京棲霞寺,曾經收容難民達二十萬人之多,寺里的飯頭師父們,每天為了煮稀飯給二十萬人吃,就忙得人仰馬翻,不可開交,佛教的慈悲包容,使許多遭受刀兵劫難的人,免于顛沛流離的痛苦。
7.興辦教育:過去寺院曾經舉辦過不少的義學,禮請名師大德,免費教育失學的人,我個人也曾做過義學的教師。這幾年來,政府更是利用寺院的場地,舉行各種的講習會,佛光山也常常提供講習服務。除此之外,寺院更是供給莘莘學子讀書的最佳環境,例如:范仲淹、王安石、呂蒙正等名將宿儒,都是在寺院里苦讀成功的, 先總統蔣公中正先生,也曾經在雪竇寺讀過書。佛光山新竹分院的無量壽圖書館,有最舒適的冷氣設備、最幽雅的寧靜環境,是學生們最喜歡讀書的地方,每逢星期假日、寒暑假期間,更是座無虛席。另外寺院也創辦各種的學校,譬如泰北中學、慈航中學、僑仁中學、智光商職、普門中學等等,以佛教服務奉獻的精神,為國家社會作育英才。
8.醫療救濟:佛教不僅要用戒定慧三學來袪除我們貪瞋癡三毒的心病,更要以現代的科學醫藥來治療我們雜難奇癥的身病。我的家鄉江蘇揚州的前輩高僧監真大師,他不僅將佛教及中華文化傳到日本,成為日本的文化之父,并且把醫藥也傳播到日本。尤其它早在揚州已成立施診醫療,并且做得非常廣大,成績斐然。
幾年來佛光山先后在高雄、臺北成立佛光施診隊,每星期五天開車到窮鄉僻壤,替貧病的人看病醫療,每天平均有三百人接受我們的義診,我們的宗旨是:“把醫藥送到偏遠的地方,讓健康的人為貧病的人出力。”看到醫護人員每天拖著疲憊的身心,我勸他們休息的時候,第二天睡了一覺,他們又精神抖擻地對我說:‘大師!我還是去施診吧!’佛教“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悲精神,使他們忘記了辛勞,每日生活在為人服務的快樂之中。
除了施診醫護之外,佛教更從事多種的賑濟工作,例如施棺、施衣、施米,佛光山每年均舉辦有冬令救濟,為饑寒交迫的困苦者送一些溫暖。除此之外佛教辦有養老育幼的福祉事業,如佛光山的宜蘭仁愛之家、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等,多年來為社會孤老無依、童稚失怙的人提供安穩的家。
9.財務運轉:佛教過去開辦類似今日當鋪、磨房的設施,只向百姓收取非常微薄的利息,甚至完全不取分厘,以幫助貧苦人士經濟上的周轉運用,譬如北魏的僧只粟、南北朝的寺庫、唐朝三階教的無盡藏院,都是佛教為了便民利國的金融事業。佛教稱為當鋪的開創祖師亦不為過,只是佛教創典當的制度,不同于今日一般當鋪的高利放貨,以剝削窮人血汗為目的。佛教是本著來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的精神,把社會的凈財做一個集中,然后再一次發揮其整體的力量,回饋于社會。
10.科技文學:社會流行一句口號說“科技救國”,大家相信科技文明可以富國利民,其實從佛經里可以看出佛教已有前端的科技思想,譬如許多菩薩的名字: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等,把我們帶至虛空的世界,與日月太空貫聯起來。佛教認為宇宙最小的單位不叫電子、中子,而是微塵;最大的單位不僅僅是銀河系、星云團,而是法界、世界海,佛教的宇宙觀擴大了科技人員的思想領域,并且更豐富了我國文學藝術的內涵生命。中國的古典名著紅樓夢、西游記、老殘游記等,都與佛教有深厚的淵源關系,書中的作者受到佛教的鉅大影響,佛法提升了他們的思想境界,終于創作了歷久彌新的不朽作品。
除了科技文學之外,佛教的典故如天女散花、目連救母等,提供戲劇說話精彩的題材。佛教的梵唄贊誦,給人一種清靜肅穆的莊嚴氣氛,尤其佛教的天女樂神們所使用的樂器,如琵琶、箏、琴等,其中有不少是中國樂器的濫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使用的國音字母,是從佛教的梵音演化而成的,佛教對于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說至深且鉅。
佛教對于國家政治的貢獻略舉之,除了上述十點之外,還可以從歷史上的幾件事例來了解佛教在烽火漫連的亂世,如何扮演攘敵安邦的角色?
唐朝的安祿山舉兵造反,軍需短絀,佛教徒于是發起販賣度牒以增加軍費,為平定安史盡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接受大臣宗澤的建議,禮請昭光禪院的法道禪師入朝共謀國事,在禪師的極力奔走、竭慮盡忠之下,為國家勸募了豐足的軍糧,并且參戰軍旅、貢獻計策,穩定了軍機。曾經一度為禪僧的劉秉忠,元帝入主中原,耶律楚材仰慕他的賢能,特別征召他出仕為相,劉秉忠為了保全漢人的生命財產,免得受無辜的殺戮,只有挺身而出,立朝儀、訂制度,輔佐耶律楚材進行漢化,延續了漢民族的命脈。至溫禪師,元世祖感動他的贊助王化,特地敕封為佛國普安大禪師。
降至民國抗日期間,日本對緬甸、錫蘭等佛教國家散播謠言,誣指我國沒有佛教,破壞宗教信仰,當時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于是組團出國宣揚國風,揭穿日本的虛偽宣傳,獲得英、美、錫、緬各國的支持,滇緬公路得以暢通無阻,美國軍需支援源源供應到后方,八年的艱辛抗戰賴此終于勝利成功。目前定居在永和八十高齡的樂觀老法師,年輕時曾組織僧侶救護隊,參加抗日戰爭的后援工作,救了無數受傷慘重的軍民。西藏的達賴喇嘛,為了追求佛教慈悲、自由、民主的理想,為了保護西藏免于專制獨裁的奴役,率領西藏同胞抗暴。古來佛教徒面臨國家危亡的時候,都能竭盡全力去效命保護,出家人雖然早已身在紅塵之外,但是愛國救國的熱忱卻不落人后。
二.僧團與歷代政治的關系
歷朝以來僧團的沙門和政治的君王常有密切的合作來往,其中或有輔弼朝政被尊為國師者,或有轉而出仕朝中貴為宰相者,或有一度出家為僧再為人君者,更有舍棄九五之尊剃度出家者,而對于國家政治有深遠影響的出家人更是不計其數,下面我舉出一些實例來加以說明:
(一)做過出家人的宰相
南朝宋有一位慧琳法師,宋文帝禮請他為宰相來治理萬機,南朝宋因此政治清明、國運強盛于一時,時人都稱他為“黑衣宰相”、“紫衣宰相”,意思就是以出家人的身份來輔佐國家之事。唐明瞻法師以善識治國之方而聞名于朝野,唐太宗召入內殿,躬親鋪升床座,盛饌供養,向明瞻法師請教古來明君安邦定國之道,明瞻法師因此為太宗陳述以慈救為宗的方法,太宗大悅,尊為帝相。“貞觀之治”的盛世,明瞻法師曾參與化育,可以說功不可沒。明朝的姚廣孝本來為道衍禪師,永樂皇帝愛其英才,敕令還俗輔佐朝綱,對明初的清明國祚貢獻很大。
(二)做過出家人的皇帝
明太祖朱洪武未即帝位以前和佛教有一段很深的因緣,朱元璋幼年家貧,十七歲曾在皇覺寺出家為沙彌,有一次貪玩夜歸,早過了寺院開大靜的時刻,山門緊鎖,只好在山門外露宿一夜,于是即興吟了一首詩說: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里不敢長伸腿,唯恐踏破海底天。”
口氣豪邁,氣宇非凡,大有佛印禪師“大千世界一禪床”的氣度,后來能夠創天下、管山河不是偶然的事。傳說朱元璋從小口氣就很大,并且常發生靈異的事情。有一次他負責掃佛殿,殿中供奉許多的羅漢像,因為一尊尊搬下來清掃非常麻煩,因此便對著羅漢像大聲說:
‘喂,羅漢們!你們下來,讓我掃掃地。’
說也奇怪,那些異相百態的羅漢好像聽懂似的一個個從佛龕上走了下來,等到朱元璋掃好了地,又一個個站回自己的位置。由于明太祖和佛教的這段因緣,因此即位之后極力建寺度僧,印纂經書,對佛教護持有加。
唐朝武則天十四歲的時候,曾經在感業寺出家,后來再度入宮,并且攬握一國大權當上了皇帝。提起武則天很多人也許會搖頭咋舌,驚詫于她的玩弄權術,其實在政治權力的爭奪之中,鮮有不流血的慘事,而武則天又出生于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因此所遭受的評議自然更多,事實上武則天對佛教有很大的貢獻,譬如佛教徒誦經常念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就是武則天撰寫的。武則天對佛法有極深的造詣,曾經為經典做過注解,并且敕令開鑿敦煌石窟,巨大的彌勒佛石雕,就是在她的時代完成的。另外武則天對于僧團的敬重,歷歷披載于史書之中,例如華嚴宗的賢首法藏、北宗禪的神秀,都受武則天敕封為國師,甚至惠能大師也受過她的禮敬。
唐宣宗本來為唐武宗的叔叔,為了躲避武宗的殺害,隱遁寺院出家為僧,有一天和志閑禪師一同游山玩水,禪師看到一瀉千里、氣勢滂薄的瀑布不禁發出贊歎:
“穿云透石不辭勞 地遠方知出處高”
宣宗聽了,也借詩來抒發情懷,接著吟道: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意思是說自己這條蛟龍豈能終日受困于淺灘,日后仍要隨著瀑流回歸大海興風作浪、一番作為,后來果然回朝主持國政。
當宣宗尚在寺院為沙彌的時候,有一次看到黃檗希運禪師在拜佛,于是上前對禪師說:
“禪師!你常常開示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請問禪師,你現在拜佛在求什么呀?”
黃檗禪師聽了,出其不備一個清脆的耳光打在宣宗的臉上,并且說:
“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當作如是求。”
“你說當如何求也就罷了,何必動手打人?太粗氣了。”宣宗申辯著。
“這里是什么地方?容你在此說粗說細。”
宣宗言下大悟,禪師的意思是要我們返求自己、內觀自性,在清凈的自性海中早已泯除一切的差別對待,那里還有粗細可言呢?唐宣宗當了皇帝之后,回想起這件公案,特地賜封黃檗為斷際禪師,并且大舉復興佛教,使佛教在歷經劫難之后,再度展開蓬勃的中興氣象。
(三)做過皇帝再出家為僧
梁武帝一生篤信佛教,除了禮請達摩祖師東來傳法之外,并且拋棄位高權重的皇帝不做,三次舍身同泰寺為佛奴,自愿做佛的奴仆服務眾生,群臣無策,只好以一萬億錢將他贖回皇宮重新理政,如此三次,可見梁武帝對于出家生活的向往。
明朝的建文帝為了逃避燕王之難,二十六歲時逃到廣西,在壽佛寺出家,法名為應能,善說法要,每次聽他講經說法的人眾如海會云集,德高望重于一時。有一次在寺中做完功課,掩卷閑眺的時候,忽然憶起在宮中百官朝拜的景象,感觸萬端地寫了一首詩: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瘴嶺千層回,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
到了晚年由于思鄉心切,終于被迎回宮中供養。
清朝的順治皇帝從小就對佛教有一份孺慕之情,當了帝王之后,對佛教的向往之思更是有增無減,他曾經寫了一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贊僧詩,詩中對于出家人灑脫自在的云水生活傾羨不已: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當他看到政治明爭暗斗、鏟除異己的殘酷情形,不禁要慨嘆: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最后毅然決然拋下皇位撒手西去,追求他心儀已久“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的出家生活。
(四)做過國師的出家人
歷代有不少的出家人受到帝王的敬重,尊為國師,為國家的仁王之治貢獻他們的智能。譬如禪宗的旁支,牛頭宗之祖南陽慧忠禪師,唐肅宗、代宗都曾封立他為國師。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唐高宗曾經跟隨他求受五戒,武則天請他至宮中宣講華嚴要義,法藏為了讓武則天容易明了體用一如的道理,就近取譬宮門一對金獅,成就“金獅子章”的偉大著作,使華嚴宗在有唐一代大放異彩。而四祖的清涼澄觀更是受到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的敬崇,被尊為七帝國師,受到未曾有過的殊榮。唐悟達知玄國師,幼年時候就表現他過人的聰穎,五歲時就曾做過一首詠花詩,來說明諸行無常的道理:
“花開滿樹紅,花落滿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悟達國師十一歲的時候,出家于資圣寺,唐文宗崇禮如師,宣宗即位后,曾頒賜紫袈裟,并且敕封為三教首座,曾經襄助宣宗復興佛教,功績炳然!有教化君王的詩留世:
“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
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自古無百年。”
其它如寶志禪師曾為梁武帝的國師、玉琳國師為清順治皇帝的師父、天臺智者大師受到隋唐兩代帝王的尊敬。以上這些大師抱持方外之士超然胸懷,以佛法的無比智能,為國家的安樂、人民的幸福而提出了鍼言!
(五)影響國家政治的出家人
南北朝時代戰亂連連,尤其當時的石虎、石勒雄據一方,嗜殺成性,遭到無辜殺戮的百姓非常的多,西域高僧佛圖澄決定來度化這兩位殺人如麻的魔王,解救生靈于涂炭,于是獨自到軍營去見石虎、石勒說:
“大王!你們應該以慈悲來對待百姓,不可妄加殺害!”
石虎聽了,臉上現出陰狠鄙夷的笑容,對佛圖澄說:
“喔!你們出家人講究慈悲心,我倒要看看慈悲心究竟是什么樣子?把慈悲心拿給我看看!”
佛圖澄看到石虎如此刁難,毫不猶豫,立刻拿起一把利刃,把自己的胸膛剖開,拿出一顆血淋淋的心,隨即令徒弟拿一盆水來,把溫熱的心放在水里,口中念念有辭,說也奇怪,水里竟然長出一朵亭亭潔凈的青蓮花來,把石虎、石勒看得目瞪口呆,佛圖澄于是對石虎、石勒說:
“這就是慈悲心,能夠長養一切的清凈善法。”
兇殘的石虎、石勒趕快下跪懺悔,從此一改殘暴的本性,尊重佛圖澄為師,凡有國事都請教于佛圖澄。
歷代對國家政治深具影響的出家人非常多,譬如佛圖澄的弟子道安大師勸諫苻堅休戰,唐朝的玄奘大師一面要主持佛經的翻譯工作,一面要隨駕太宗左右接受咨詢國事,玄奘大師圓寂的時候,唐高宗罷朝三日,悲慟地對大臣們說:“朕失去了一件國寶!”玄奘大師受到朝野的仰崇之深可見一斑。唐玄琬法師受朝廷禮請為太子太傅,以四事教導東宮太子未來掌政愛民之方:(1)行慈、(2)減殺、(3)順氣、(4)奉齋。日本的圣德太子訂定十七條憲法,明文規定日本世世代代為篤信三寶的佛教國家,日本至今佛教依然如此興盛,圣德太子的貢獻不可謂不深遠。在泰國國王要即位之前,必須接受短期的出家生活訓練,等到出家人的威儀具足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具備了,才能掌理政治,如此佛教影響政治,政治影響佛教,使泰國成為東南亞的佛教國家。
隋文帝曾經贊歎靈藏律師說:“朕是世俗凡人的天子,律師你是求道學法者的天子;律師你能以佛法度人為善,而朕只能以法令禁人為惡。”皇帝是政治上的國王,影響于一時;而出家人是真理上的法王,影響于萬世。印度有一位阿育王,本來兇惡暴虐,后來皈依佛教之后,成為仁慈愛民的君王。他覺悟到一個道理,以武力來統治國家,只能服人之口,唯有以佛法真理來度化世間,才能服人之心。因此在他治理國政期間,每五年要派一批大臣到全國各地去,考察佛法傳播的情況,并且在街衢要道設立了許多的石柱,上面刻篆佛教的經文,他認為佛法愈弘揚,國家就愈興盛。從以上的史例,可以看到佛教和政治有不可分割的密切接觸,而佛教在興國安邦的方面,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佛陀對仁王政治的看法
佛陀認為一個國家不可擴張武力去侵略他國,但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自由、平等、快樂、幸福,必要的施政是可行的。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轉輪圣王的仁王之治,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佛陀為國王們提出了許多如何為仁君圣王的治國之道,當時印度的名王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阿阇世王等,經常向佛陀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佛陀都善巧地給予指引,譬如《中阿含雨勢經》中就記載有佛陀對政治的看法。
有一天,阿闇世王要發兵攻打越耆國,特地派遣雨勢大臣向佛陀請教戰略。佛陀早已知道雨勢大臣的來意,故意對站在身后拂扇的阿難尊者開示越耆國所以富強的治國七法:(1)常開會議、(2)上下和合、(3)尊重法治、(4)以禮教化、(5)孝親敬師、(6)護持宗教、(7)接應四方。佛陀主張以議會制度,推行民主法治來決定全民的利益,我們今日立法院、監察院、國民大會等也經常召開會議,而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早已灼灼有先見之明了。
佛陀說完了治國七法之后,更進一步說明做為一個國王應該具備二種五可愛法,才能獲得百姓的愛戴。
一、(1)人所愛敬、(2)自在增上、(3)能摧冤敵、(4)善攝養身、(5)能修善事。
二、(1)恩養蒼生、(2)英勇具足、(3)善權方便、(4)正受境界、(5)勤修善法。
雨勢大臣聽了之后,虔誠頂禮佛陀說:
‘佛陀!弟子已經明了越耆國施行仁政,是無法攻破的,我回去向國王覆命了!’
佛陀的權巧智能,化除了一場血腥的戰爭,佛陀的政治觀也表露了一些端倪,后來這些國王都成為佛教的護法長城。
關于佛陀對于如何成為轉輪圣王的看法,散見于經典各處,綜合其大要可成七點:
1.轉輪圣王應該爭先表率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為首,并且努力守護正法不壞。
2.轉輪圣王應該以法來教化人民,一切動物要依法加以保護,免遭殺害。
3.轉輪圣王應該時時向德慧兼備的學者、專家、沙門等,咨詢國家大事,宜行則行,宜舍則舍。
4.轉輪圣王應該矜恤孤寡,照顧天下貧困無依的眾生。
5.轉輪圣王對于國家傳統舊有法令,應該權量制宜,不可輕易更改毀棄。
6.轉輪圣王應該以十善來治理國家,讓社會道德純善、風氣敦厚。
7.轉輪圣王應該重視經濟生產,讓人民豐衣足食、生活沒有匱乏。
佛陀認為世界如果能施行轉輪圣王的仁政,這個世間將成為無爭富足的清凈國土,果真能如此,大同世界的實現就在眼前了。
做為國家最高的領袖應該具備慈悲、能力、公正、守法等等條件,那么做為一個執行政令的官員,又應該具備什么內涵,才能行法不悖,確實達成溝通上下的職責呢?佛陀在《增一阿含》〈細禁品〉中,曾舉出如何做一個好公務員的辦法:
1.不貪污、金錢清楚:金錢容易使人性腐朽墮落,公務員最忌諱貪污受賄。有人為了一時的貪念,禁不起金錢的誘惑,抱持反正貪污又沒有人知道的僥幸心理,最后卻毀了自己一生的大好前程,實在非常可惜!為了貪圖劍上的一口甜蜜,而不惜割破自己的舌頭,眾生的愚癡短視著實可憐!何況貪污雖然人不知,但是你知、我知、因果知,雖然享受到短暫的美果,卻種下他日種種受苦的惡因,能不謹慎戒懼?
2.不暴怒、性情平和:公務員每天有處理不完的事情,性情要溫和耐煩,遇事要有涵養不急躁,以免貽笑大方。過去有一個人性子猴急,容易發脾氣,有一天看到朋友穿了一雙和他一模一樣的新鞋,就迫不及待地指著朋友的鞋問:
“你的鞋子多少錢買的?”
“九百錢啊!”朋友舉起右腳說。
“什么?你只買了九百錢,為什么我卻白白花了一千八百錢才買下這雙鞋子,太豈有此理了,我要找賣鞋的老板理論去!”這個人不甘上當,暴跳如雷地大罵起來。
這位朋友神閑氣定地看他罵得口沫橫飛,然后才慢條斯理地又舉起左腳說:
“你窮嚷什么呀!我是說右腳的鞋要九百錢,左腳的鞋也要九百錢,合起來不是一千八百錢嗎?”
憤怒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丟下一塊大石,會擾亂我們原本清澄的智能,無法對事情做正確的判斷而貽誤大事。
3.不諉過、盡心負責:有些公務員,當老百姓來請托事情的時候,不能盡心去承辦,反而推諉責任,不是踢皮球、打太極拳,就是打官腔,使對方不知如何是好。因此有人慨嘆形容公務人員說:“遇事頭如鼈,遇利頸如鶴。”遇到棘手的問題,縮首縮尾,避之猶恐不及;逢到利益當頭,引頸如鶴,趨之如飛蛾撲火。一個好的公務員,應該是苦的、酸的我吃,甜的、甘的別人嘗。
4.不怪僻、群處和睦:公務員不可以個性怪僻,特立孤行,大眾決定下來的意見,偏偏不合作,故意唱反調,破壞了整體,應該捐棄個人偏見,敬業樂群,以群眾為家,不要成為人人討厭的烏鴉!
5.不慳吝、慈悲喜舍:公務員要不吝嗇給人歡喜、給人幫忙、給人方便,隨時隨地給人最周到的服務,最親切的笑容,即使是簡短的招呼問好,都能帶給對方無比的振奮與歡喜,微笑永遠是世間最美麗的裝飾!
6.不犯法、守法重紀:公務員是實際執行國家政令的人,應該以身作則、知法重法、守法行法,絲毫不可違犯,維護公權力于不墮,為國家社會樹立良好的形象,不可知法犯法、執法玩法,誤己誤國、危害社會。
7.不磨人、認真服務:人生本來應以服務為目的,助人為快樂之本,但是有些公務員卻以刁難為能事,磨人為快樂之本。譬如在戶政司辦公,有人來報戶口,“戶口名簿帶來了沒有?”“沒有帶來。”“回去拿”。戶口名簿好不容易拿來了,“咦!印章呢?”“忘記了”,“再回去拿”,“通融通融可以嗎?”“不可以。”“好!”印章也來了,這下又是缺相片,斬釘截鐵不能通融,對方只好頂著大太陽,騎著老爺車,來往于道路上,被折磨得昏頭轉向。公務人員應該給人方便,因為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公事門中好修行”,希望我們的社會是個便民利民的社會,而不是擾民勞民的社會。
8.不重稅、持法公正:古人說:苛稅猛于虎。公務員不可以苛加重稅,剝削民脂民膏,這樣也要繳稅,那項也要捐款,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富有了,是國家社會的幸福,唯有人民愈有錢,國家才會愈富有。說到繳稅,現在一個公務機關中奉公守法的公職人員,一個月能領取多少的薪金,有時紅帖子、白帖子滿天飛,加上人際應酬,上司一聲令下:“某人要結婚了,本單位每人捐多少錢;另外,大家一律參加人壽保險,保險金多少錢;下個月預計去郊游旅行,每人預繳多少錢……”如此七減八扣,原本薄少的薪水袋到了手中就顯得更單薄了,如何維持一家人糊口所需,只好鋌而走險,作奸犯科了。要體恤收入微薄的人,不要隨意給予太多的苛稅,以及不必要的捐款。
9.不嗜酒、端正身心:酒能迷亂我們的智能,失去理性而侵犯了別人。社會上有一種風氣,男人如果不會喝酒就不是英雄好漢,女孩子也東施效顰學起喝酒,不喝酒就不夠時髦。許多的壞事就在爛醉如泥之下發生了,許多的悲劇在酩酊醉意之時鑄成了,因此佛教在根本五戒中,揭示了不飲酒戒,因為為了飲酒,一切的殺、盜、婬、妄都可能會觸犯。
佛經上記載著:一個人獨自喝著酒,沒有美味的下酒菜,突然看到門口有一只肥胖的母雞,不問主人是誰,偷來宰殺下酒,犯了盜戒、殺戒。正吃得酒酣耳熱的時候,母雞的女主人找上了門來:
“你看到我家的雞了嗎?”
“沒有哇!”犯了妄語戒。
醉眼迷矇中,看到女主人姿色不錯,起了婬念,侵犯了對方,殺、盜、婬、妄、酒五戒統統違犯了。
其實一個男人在外面忙碌了一天,還到酒廊茶館喝得醉醺醺,半夜深更才帶著一身酒氣回家,讓久候家門的妻子迎接語無倫次、丑態百出的醉鬼,實在是一件殘忍的事,況且女士們喝醉了儀態也不雅觀,最好適可而止。尤其有些人勸酒時,強迫別人乾完一杯、再乾一杯,好像非把黃湯全部喝完,不醉不歸的樣子,看似豪情萬丈,其實是害人害已。
10.不好色、凈潔家門:吳三桂為了李闖王搶走了心愛的寵妾陳圓圓,“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雖然殺死了李自成,美人重投懷抱,但是吳三桂也因此變成民族的罪人,留下千秋萬世的罵名,色之誤國害民,可謂深遠鉅大!
11.不自私、去私從公:公務人員不可以結黨營私,自私自利,凡事要本著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則,秉公處理,但求心安理得、無愧于心,成功不必在我,一切利益榮耀歸于大眾。
12.不過勞、保其健康:公務人員應該保持適當的休閑,不可以過份操勞,白天辦公開會,晚上還要應酬交際,回到家里又有一大堆的公文需要處理,一通通的電話要接聽,甚至出差到遠地十天半月,成了空中飛人。因此有些國家政府厘訂有完善的休假制度,強迫公務員休息,保持充沛的體力精神,擁有強壯的身體,為國家、社會、家庭、大眾做更多的事,走更遠的路。公務人員平時要調和自己的居家生活,注重自己的健康,必要時好好養精蓄銳,才能做再一番的沖刺。
四.吾人對當今政治的態度
佛教徒對于政治,究竟應該采取積極的參與態度,還是消極的觀望姿態呢?太虛大師“參政而不干治”的看法可以說最為客觀中肯、最具智能見解。大師認為佛教徒應該積極去關心國家大事,而不熱衷追求實際的權力運作。晉道安大師曾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教和政治都是眾人之事,彼此息息相關,脫離不了關系,證諸歷史,佛教愈弘揚的時代,國運就愈昌隆;反之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才能興盛。從佛門早晚課誦的內容,可以看出佛教對國家前途的關心,如每月初一十五必誦的寶鼎贊:“端為民國祝萬歲,地久天長……”;早課經文:“國基鞏固,治道遐昌……”;長蘆禪師的“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等等,都是佛弟子對國勢興榮綿長的虔誠祝禱。日本的臨濟宗祖師榮西禪師留學大唐,回國之后,曾撰著《興禪護國論》三卷,主張建設三禪院以護衛國家,利益眾生。歷代的高僧大德雖然不像帝王將相直接掌政,但是愛護國家的心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出家人雖然出家了,但是并不意味出國,并沒有遠離自己的國家邦梓,愛國不分你我自他、方內方外,為政不必高官厚位、權力在握,愛國沒有錯誤,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才是罪過。國家需要廣大的佛教徒投入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來凈化人心、改善風氣,為社會提供心理建設、精神武裝,給予社會大眾苦難時的安慰、失望時的鼓勵!
佛教對于國家政治可提供如何的貢獻呢?廬山慧遠大師說:“佛道濟俗亦為要務,何則?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一千,則仁人百萬。夫能修一善,則去一惡;一惡既去,則息一刑;一刑息則萬刑息于國,此所謂坐致太平者是也。如果社會大眾人人能夠受持佛教的五戒,那么我們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淳樸謙讓、重德祥和的凈土。梁啟超說:“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也。”人人如果能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念,我們的社會就不再是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社會。人人如果能懷抱佛教的慈悲精神,這個社會就能減少暴戾殺伐之氣,安和樂利。如果人人都能有佛教“諸法無我”的體認,這個社會將是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同世界。佛教對國家政治能有什么助益?佛教可以幫助政治:(1)化導邊遠、(2)消除怨恨、(3)知足無貪、(4)感化頑強。有時政治達不到力量的地方,佛教可以彌補不足,發揮它的功效。佛教的慈悲無遠弗屆,能夠將蠻橫未開的邊疆,教化成開朗有禮的中土;佛教的忍辱無堅不摧,能夠將世代的仇釁消弭于無形;佛教的感恩無愿不遂,能夠填補欲望的溝壑;佛教的智能無事不成,能夠感化頑強為馴良。佛教理想中的國家政治應該具足下面四點:
(一)民主道德的政治
佛教追求的是身心的絕對解脫自由,每一個人都能脫離一切的束縛,做自己的主人,因此集權專制的政治是佛教所呵斥的,佛教認為民主憲政國家的實現,道德掛帥政治的完成,才是國家政治的最終目的。
(二)祥和互敬的社會
佛教認為社會的大家應該培養隨喜贊歎,包容異己的氣度,從平等法性之中體認諸法千差萬別的實相,彼此互尊互重,去除同歸于盡、排斥他者的心理,共同創造祥和開明的社會。
(三)取舍合理的經濟
僧團注重利和同均的經濟生活,希望我們的國家沒有經濟的柯斷、貧富的懸殊、勞資的對立等社會問題,人人得其所應得,建設民有、民享、均足的社會。
(四)樂觀勤奮的生活
勤奮精進、樂觀進取,事情才能有成,時時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好逸懈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今日我們國家的經濟奇跡,就是靠全國人民的勤勉工作才有以致之,唯有持著精進的耙鋤,在樂觀的田園上,撒下希望的種子,才能收獲菩提的果實!
佛教與政治既然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彼此之間究竟有何主從、異同的妙趣?我舉出十二點,作為比較說明:
1.政治是管理眾人、維護社會的團體;
佛教是教化眾生、凈化社會的力量。
2.政治希望人人能夠安和樂利的生活;
佛教要求人人能夠慈悲喜舍的做人。
3.政治是金剛怒目,要人人守法;
佛教是菩薩低眉,要人人自律。
4.政治是護法降魔,保衛國家;
佛教是護生救苦,擁護國家。
5.政治重視才干機變,以力服人;
佛教重視戒律因果,以德服人。
6.政治是權法,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
佛教是實法,因教、因法、因理而肯定。
7.政治是曲線的,曲而求遠,人人平等;
佛教是直線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8.政治重視實效通行,即日成辦;
佛教重視遠益利濟,普度未來。
9.政治之大同世界,是理想目標;
佛教之凈土極樂,是如愿往生。
10.政治以財力、軍力治理國家;
佛教以德力、法力輔助國家。
11.政治從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
佛教從內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12.政治要求人人奉行四維八德,以齊家治國;
佛教要求人人實踐五戒六度,以自度度人。
感謝三天里大家撥冗來參加佛學講座,共同來關心國家的政治前途,探求福壽的正途門徑,并且進一步認識女性的偉大,更感謝許多助成本次講座的各位工作人員,由于他們默默無相的付出,才能成就如此的勝會。最后祈求三寶的慈光加被,我們的國家更進步,各位福壽綿長,天下的女性能將她們的慈愛光輝,更廣大地普照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