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衣:壽衣由來
死者的殮服。舊稱禭服。中國古代重視喪葬禮儀,先小殮(換上壽衣),后大殮(入棺埋葬)。通常身分越高,小殮衣衾越多、越貴重。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綴玉面罩、綴玉衣服等特殊壽衣。漢代皇帝和貴族的玉衣由此而來,并分為金、銀、銅縷玉衣3個等級。玉衣制度由魏文帝曹丕頒《薄葬詔》后,于黃初三年(222)廢除。
近代漢族壽衣沿用清代冬衣配法,有衣5件、帽1頂、鞋1雙,另有衾枕。外衣以綢為面料。大多繡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繡“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中國殯葬商務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