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第十九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九章 修行與陰陽的關(guān)系
藥法亦爾,或丸或散,以除冷熱,治無明病,以止為丸,以觀為散。
一切佛法、一切修持的方法,在佛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法藥’。醫(yī)生治病也是如此,或用丸,或用散。‘散’是中國醫(yī)藥中一種制藥的方法,藥制成粉叫‘散’。制藥者,中國古話叫藥店官,現(xiàn)代話叫藥劑師,起碼要學會膏、丹、丸、散四種本事。那么,永明壽禪師將丸、散引喻為修持的方法,等于人生病吃藥,有時吃藥丸,有時吃藥粉。他說對治我們心中的無明煩惱,心念不能停止,主要的一味藥就是修止,也就是通常所講的修定,一般打坐就是練習修定的初步。
如陰陽法,陽則風日,陰則云雨;雨多則爛,日多則焦。陰如定,陽如慧,定慧偏者,皆不見佛性。
這一段文字的意思,與中國原始道家或用陰陽修煉丹法,或用陰陽論理事,是同一道理。在佛學尚未傳入中國,大約在漢朝以前,中國文化思想九流十家中,就有陰陽一家。陰陽的思想與《易經(jīng)》有關(guān)系;算命、五行等都是從陰陽家的思想而來。為什么在中國文化中要把陰陽二字稱其為一‘家”’呢?‘家’等于現(xiàn)代科學所稱的‘科’,這一門學問可以說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一種科學觀念,由實際運用的科學走入抽象理論科學的一個法門。那么,陰陽家影響中國的文化非常大,甚至到我們這一代也或多或少受其影響,乃至年輕人標榜頭腦科學,絕不迷信,到現(xiàn)在也都擺脫不了陰陽家的觀念。結(jié)婚算八字,雖然嘴里斥之為迷信,心里卻早已被這句話一箭中毒,他再說不算,也要偷偷去問一下。這些算命、卜卦、風水……都是陰陽家的東西,后世講《易經(jīng)》的學問,多半被陰陽家所包含,這一門學問包羅萬象,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均有,尤其中國醫(yī)藥,更是采用陰陽辨癥。我們經(jīng)常有個比方,西醫(yī)理論基礎(chǔ)是建筑在科學,而偏重于生理與物理,中醫(yī)的原理建立在哲學,而偏重于心理與精神,因此學中醫(yī)最難,難在哲學理論。中國古代醫(yī)術(shù)高明者,必須深通陰陽家,看病人,先了解何時發(fā)病,再看他的相,即可斷定其病根病源,為何此人會得胃病?是陰陽不調(diào),陰陽不調(diào)歸諸于氣候、生理、心理影響等各種因素非常多。
講到陰陽,我們順便提出有關(guān)這方面的知識。這是我們固有文化中的一個寶庫,必須去探討,當然也需要與現(xiàn)代科學,甚至未來科學作一個配合。
再順便一提陰陽與讀書的關(guān)系。一位朋友花兩萬元買了一幅古人寫的對聯(lián),下聯(lián)是‘剛?cè)兆x經(jīng),柔日讀史’,剛就是陽日,柔就是陰日。中國古代用夏歷,現(xiàn)在過陰歷年正月初一拜拜,也是夏歷的規(guī)矩。夏歷早就用太陽歷,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不過已簡化用六十花甲代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西……王戌、癸亥等等。譬如天干、地支也有陰陽的分別。
陽日讀經(jīng),人的情緒有時脾氣大,壯志淩云,心里很剛強時,讀書應(yīng)該讀古代經(jīng)典,以調(diào)和自己的心性。‘柔日讀史’,有時情緒低沉,精神也不好,最好看看小說、歷史,引起人的精神、興趣。讀古書的一看到‘剛?cè)兆x經(jīng),柔日讀史’很現(xiàn)成,現(xiàn)在不現(xiàn)成了,日子哪有剛?cè)兆印④浫兆樱克^剛、柔是指天氣,陰雨天屬柔日;炎陽晴天則屬剛?cè)眨瑲夂蜃兓瘜θ说纳眢w、情緒都有影響。
我們講這一段為什么啰嗦了半天?諸位打坐、學佛做功夫,必然受這個氣候影響,氣候影響調(diào)整不好,你的功夫白做。中國有句老話,要到什么時候才算修道成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要是還吃飯的,飲食、農(nóng)具不能斷去,做不到寒暑不侵,氣候濕度一高,天氣一冷,你那個功夫馬上就變成‘夫功’了!功夫完全跑掉,感冒來了,頭也發(fā)脹,打坐腿也發(fā)酸。所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并非易事,非得定的人不可,得三禪以上的定,勉勉強強可以做到寒暑不侵,冬天夏天差不多,沒有關(guān)系。
‘陽則風日’,風大、太陽烈屬陽日。‘陰則云雨’,下雨的天氣是陰日。‘雨多則爛’,水多食物容易霉爛。像今天天氣冷,實際上據(jù)氣象局報告,十七度左右,不算太冷,為什么感覺比較冷?因為下雨,加上濕度,尤其臺北是盆地,濕度更重,再加上大家身體不好,還要加上一個度數(shù)——感覺溫度,怕冷加濕度,倍覺寒冷,又加三度。有些身體好的不在乎,已經(jīng)去了三度。
濕度一高,人的身體都受影響,會中醫(yī)的一看,此人病了。像我們現(xiàn)在看看,滿堂人十分之七以上,面帶臘黃之色,不是衣服穿不夠,就是傷風,已經(jīng)不行了,再加上晚上油膩吃多了,包你明天頭昏腦脹。就是這個氣候,與人的身體、做功夫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
‘日多則焦’,夏天太陽照久了人會發(fā)脹。
那么,永明壽禪師分析氣象給我們做指示。
‘陰如定’,打坐、定境界是陰境界。‘陽如慧’,智慧的境界是陽境界。陰陽兩者要配合,是這個配合,不要搞錯了!所以有功夫得定,沒有慧觀發(fā)不起來,坐在那里昏昏沉沉。有些腿子練得很熟,有時也可坐一、兩天,你以為對了?統(tǒng)統(tǒng)走入陰境界。走入陰境界后,即使能夠做到‘坐脫立亡’,還是在陰界中。
破記錄的死法
‘坐脫立亡’是禪宗術(shù)語。坐脫,兩腿一盤走了;立亡,站著走了,譬如五百羅漢,還有中國祖師,把徒弟召集起來就走。當然,也有人倒立而亡,如唐代鄧隱峰祖師。一般有道的人,死時大都是打起坐來走的,站著的也有。他問徒弟有沒有倒轉(zhuǎn)的?徒弟答說沒有。他就倒轉(zhuǎn)來死,兩雙手撐在地上,穿個長袍,如此倒轉(zhuǎn)死也沒有問題,長袍卻也沒有翻掛下來,還是順著身體倒立著,本事很大,就是要特別表演一手。他的姐姐也是出家的比丘尼,悟了道的,聽到弟弟倒立死了幾天,跑去看他,姐姐打他一下說:‘你生也調(diào)皮,死也調(diào)皮,連死了都不正經(jīng)。’弟弟一聽這樣不正經(jīng),反轉(zhuǎn)過來,站著又死了。坐脫立亡不一定得道,當然鄧隱峰是得道了,以佛法來講,證得菩提了。坐脫立亡是修定的功夫,有些人還是在陰境界中,修行中要特別注意!因此歷代提倡凈土的祖師告訴大家修凈土最好,念佛最好,原因何在?你不要考慮定慧,只要念念在佛上,定在其中,慧也在其中,這是給后世非常方便的一個法門,因為后世人般若智慧差了,慧觀起不來。慧觀起不來,學佛修行都喜歡在定境上做功夫,功夫做得好,走入陰境界的非常多。陰境界當然也有好處,縱然做到坐脫立亡,死了以后也得一個學位,鬼仙而已!然后有人扶乩,他假托濟公和尚或其他什么的就來了,這往往都是鬼仙在作怪,在鬼道中他也可以活得很久。
這是定慧、陰陽的分別,特別注意這一段。接下來極重要的一句話:‘定慧偏者,皆不見佛性’,或者偏于修定。修功夫;或者偏于修慧,注重學理的觀,兩者偏一都不可能明心見性而悟道。所以學佛的一條正道就是‘定慧等持’,二者要平等修持。
心意自在方合道
八番調(diào)和,貴在得意。
這八個字很重要,從上次講到現(xiàn)在,告訴我們?nèi)绾涡薅ǎ绾涡抻^,偏重于做功夫的同學特別注意!光做功夫沒有慧觀是不行的。由上次到這次,其中有八番相對的道理都告訴我們,偏向于觀時如何處置;偏向于定時如何對治,我們要自己知道調(diào)配。
‘貴在得意’”這四個字最為重要。‘得意’不要當成名詞解釋錯誤,以為是中了一等獎心理很得意的意思。‘得意’是意識狀態(tài),八萬四千法門,隨便哪一種方法,開始都是從意根著手起修。有許多人說沒有妄念,你那個沒有妄念正是意識的意根,正是意識清凈面的現(xiàn)量狀態(tài),并沒有脫離意識。
所以,大家對于心意識的理論、學理先要搞清楚。至于如何能夠悟道達到成佛之果?如何能夠修到定慧?‘貴在得意’,你的意識的應(yīng)用是不是能夠自由、自在?現(xiàn)在流行說自由,佛法比這個名詞更好的是‘自在’,‘觀自在’。自由是流動的,游來游去;那個自在,我就在這里。
所以,凡夫的意識被無明的煩惱所左右。自己不能自在,真正能夠達到觀自在這個境界,才是‘得意’,得到意識自在的境界。如果拿世俗的話來講,人生的自由,這個時候才是真自由,生死也可以自由,由我作主,倒轉(zhuǎn)死也可以,躺下來死也可以,爬起來也可以,這個叫‘貴在得意’。
‘止’病與‘觀’病
一種禪師不許作觀,唯專用止,引偈云:‘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終不睹。’
現(xiàn)在講偏執(zhí)的毛病了。這本書的作者永明壽,是禪宗大師、凈土宗祖師,他在這里引用宋朝的實例。中國禪宗到宋朝,幾乎走上衰落的途徑。他說這個時代有一種禪師,不許人家作觀想,也不許人家念佛、念咒,專門叫人家打坐、修定就好。而且這種禪師還引用古偈說:‘思思徒自思’,打坐不要追究佛學的道理,這樣用思想?yún)⒕渴遣粚Φ模亲哉衣闊!妓纪阶钥唷鲜窃谀抢镉脜⒕康墓Ψ颍亲詫た鄲馈!⑺技词堑馈挥邪阉枷敕畔拢@個就是道。‘有思終不睹’,假使還有一個思想、念頭,就不會明心見性。
這個偈于認為只要打坐、做功夫就是道,這是錯誤的。可見由宋朝開始,同我們現(xiàn)在一樣,早就走上這條莫名其妙的路。
又一師不許作止,專在于觀,引偈云:‘止止徒自止,昏暗無所以;止止即是道,觀觀得會理。’
又有一派專門研究佛教經(jīng)典理論、搞思想的,自己不會打坐,也不許人家學打坐。‘專在于觀’,專門注重搞學理,以觀慧來修道。他們也引用前輩大師的偈子,‘止止徒自止’,何必在那里打坐熬腿呢?坐了半天可憐兮兮,搞得腿子酸脹發(fā)麻,而且越來越?jīng)]有記憶力,‘昏暗無所以’,越來越昏頭,智慧不開。‘止止即是道,觀現(xiàn)得會理.’,這個‘止止’不是贊嘆止,而是叫你停止修止,不要修定,只要觀察自己能觀的智慧之性,透那個理,理一透就成道了。
教育的原理
兩師各從一門入,以己益教他,學者不見意,一向服乳,漿猶難得,況復(fù)醍醐?
永明壽禪師作了一個公平的論斷。他說這兩派的主張,各從一門而入,創(chuàng)宗立教的人本人修持都對。因為他的性向從一條門路進入,他在這條路上得了好處,遂‘以己益教他’,自己得到了利益,也叫學生非走這條路不可。注意哦!在坐青年同學有在外面當老師的,或者學教育的特別注意!教學生用一個法門,走一條路線是不能成就學生的,有些學生性向不同,教育方法就要改變,教育的目的是使每個人成就,如果用一個呆板的方法,那根本違反教育的原理,好比殺人不用刀。犯了殺戒,應(yīng)該判死刑,拿佛法來講是‘殺人慧命’。所以教育方法絕不能呆板、普通教育也是如此,甚至家庭教育也一樣,研究對方。怎么樣才能使他接受得快。成就得快。如果把自己得益的路線法門,教人家也依樣畫葫蘆,沒有用。
我經(jīng)常跟同學講我很生氣,到現(xiàn)在還找不到一個好學生。同學說:‘老師,學你學不到。’我說:‘那完了,你學到我又怎么樣?充其量同我一樣,到老了還在賣嘴巴,一點用也沒有。再說,你學到我,已經(jīng)比我遲到幾十年,你跟不上來,老是在屁股后面跟,對嗎?’一個好學生要超越老師;老師找學生就要找會跳的,當然,亂蹦亂跳、胡鬧搗蛋的,那個叫調(diào)皮學生,不是超級的。沒用。
所以教育的方法。不要以自己得到的利益,教人家依照自己的路線走,這是講做老師的方面的。那么,做學生方面呢?‘學者不見意’,大部分學生素有崇拜性、尤其小學生最崇拜老師,老師被塑為具有權(quán)威性的人。我的經(jīng)驗很多,一生不上此當,你們也可以學學我,人被人家一叫老師,一恭維,你已經(jīng)入土了。幾聲老師,看到你那個恭敬的樣子,一叫就把你活埋,那是謀殺人不花本錢最好的方法,給你恭維一番,你自己就昏了頭,越覺得自己偉大。千萬不要受人家恭維禮拜,那是最上當?shù)氖隆?墒菍W生對老師的崇敬,也有天性上的缺陷,因為始終找不出自己要走的道路,就是拿老師所教的照樣畫葫蘆,這是當年老師教的,老師教錯了;他也辯解是在老師那里聽的,那真是沒辦法!他自己‘不得意’,自己沒有思想,不得到意的境界,‘學者不見意’,不見到智慧從自己意識發(fā)出來。所謂老師是什么?我經(jīng)常比喻,是做鑰匙的鎖匠,老師不過是個匠人。這把鑰匙壞了,另外打一把,開門還是要自己來。一開,腦子智慧開發(fā)了。鎖匠可以為你打造鑰匙,智慧之門要你自己套進去開啟,如果*鎖匠開,那你是笨蛋一個。
學者,當學生的要‘見意’,要自己見到意識智慧的境界。因為學生自己沒有智慧,光是盲目迷信地接受,‘一向服乳,漿猶難得,況復(fù)醍醐?’等于小孩光吃母親的奶,母親營養(yǎng)不良,擠出的奶水如清水,連奶漿都得不到,何況醍醐?從品質(zhì)最好的牛奶、羊奶中再提煉精華奶油叫醍醐。他說我們同小孩子一樣,如果學的人自己沒有智慧,光喝媽媽營養(yǎng)不良的奶水,沒有用。
吃飯不知粥,呆!
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種種說耶?
這里提出假定問題,如果人完全*自己的智慧,有些人蠻聰明,妄作聰明的又不對了!妄作聰明非真智慧,可是他的鬼名堂特別多,腦子靈光得很,各種事物都會說出道理。我們從小聽一句話:‘世界上歪理千條;正理只有一條。’正理一條難找;人走歪理的多,靈光一出來,歪理就出來。假使智慧*自己生出,那么歪理也是智慧,當然,在智慧立場講,歪理也叫智慧,不過要加一個姓,叫歪智慧,不能證菩提道果。
如果這些人一向只以一個見解為對,那佛何必用種種方法來說呢?他答覆:
天不常晴,醫(yī)不專散,食不恒飯。世間尚爾,況出世耶?
這個道理很簡單,等于天氣不會永遠晴,也不會永遠雨天。你看天地宇宙的變化,你就知道自己用功的方法是不是呆板的。很多同學在這里學了很久修持的方法,常常讓我碰到頭痛的事,有人會問:‘老師啊,我要去閉關(guān)修持啦!你看我要用那個法子呢?’唉呀!我真想講:‘最好回到你媽媽那里去吃奶吧!’這個修持道理,所有的方法都給你了,你自己要曉得調(diào)整變化,天無常晴也無常雨,一切修行的方法,可以說都是調(diào)心的法門,都是廚房里的佐料,今天要吃堿一點,醬油、鹽都有;明天要吃甜一點,白糖、蜂蜜都可以。
你一定要每天吃某樣菜,不但胃口倒了,也把胃吃壞了。修持道理也是這樣,所以說‘天不常晴,醫(yī)不專散’,高明的醫(yī)生不會只開藥粉,而且會視病情的發(fā)展調(diào)配處方。因為假定藥吃了有效果,病情減輕,份量就要減,或者病情發(fā)展到另一個*路,發(fā)現(xiàn)另一種病癥,又必須變換藥方對癥下藥。
譬如有位同學今天來了,我說你事情多,元氣不夠,稍稍吃一點補藥,不過看你有風,吃一點驅(qū)風的藥。他問這兩樣合著吃可以嗎?可以啊!因為剛剛開始只有現(xiàn)象,風寒在表沒有深入,一方面把風寒趕出去,一方面也把元氣培養(yǎng)出來。如果風寒進人身體內(nèi)部,你不先驅(qū)風寒,而吃下補藥,重病一場,等于土匪進門,你把門鎖住,那就完了!
‘食不恒飯’,每天都要飲食,但不一定天天吃飯,有時面食,有時稀飯。‘世間尚爾’,世間法所講也經(jīng)常如此。‘況出世耶’,何況我們修出世法的人。這句話特別注意!學了那么多佛法,修出世法.自己要知病調(diào)方,曉得因時因地轉(zhuǎn)變。
今隨根隨病回轉(zhuǎn)。自行化他有六十四。
上面所講止觀的道理,告訴我們在教育時,要隨著不同的根器,針對各種不同構(gòu)毛病,反覆對治指導,乃至自己修行或教化他人,有六十四種法門。我們要曉得轉(zhuǎn)變。
若就三番止觀,即三百八十四,又一心止觀復(fù)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三悉擅是世間安心。
從前面一直講下來,都是天臺宗修止觀的法門.由止觀隨著根器轉(zhuǎn)變,綜合其差別的方法有那么多。我們隨時要曉得調(diào)整。‘悉擅’,勉強解釋即是各種境界、法門,能成就眾生者。佛法講四悉檀,前三悉檀: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擅、對治悉檀,屬世間安心之法,后一悉檀:第一義悉擅,屬出世安心方法。
世醫(yī)所治差已,復(fù)生一悉檀是出世安心。
修行的方法同世間的醫(yī)生治病一樣,修行是醫(yī)治眾生的心病。‘世醫(yī)所治差已’,世間的心病醫(yī)好了;‘復(fù)生一悉檀’,才能修出世間法。
這一段也要特別注意!佛法通常講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道,實際上真正的佛法是講五乘道,先從人乘修起,譬如十善業(yè)道等等。人乘道修好,才修天乘,儒家說天人合一。天人乘道修好,才能進一步談出世間法,出世阿羅漢、聲聞,再翻一個身,可以修更進一步的出世法,超過阿羅漢、聲聞,屬于緣覺。最后才是菩薩道。所以要談修持,必須把世間的人道先修好,基礎(chǔ)穩(wěn)固,世間法安心做到了,才能再談出世間安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特別提出,我們都曉得學佛最難的是安心法門,能夠安心就成佛。世間的安心做不到,一上來就想求出世間的安心,那就是孟子所說的‘緣木而求魚’。
止觀能開佛秘藏
如來所治畢竟不發(fā),世出世法互相成顯,若離三諦無安心處,若離止觀無安心法。
強調(diào)天臺宗的道理。‘所治’,不是政治的治,而是剛才所說的調(diào)心,有時候講修養(yǎng)也叫治心,此心最難治,人人能把自己的心治理好,就是儒家《大學》的道理,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從誠意下手,先修自己的意識。心念如何安?治心非常難,所以說佛所講的治心法門‘畢竟不發(fā)’,這是個秘密的迷語,佛所用至高無上的治心法門是哪一種?般若嗎?還是《金剛經(jīng)》上說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用這個治心嗎?還是念佛?聽呼吸?都是佛說出的法門。那么,如來、一切成佛的人,他自己頓悟的那一下,是個什么方法?‘畢竟不發(fā)’,是個大秘密,畢竟沒有講出來。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他沒有說一個字。那么這個秘密什么人揭發(fā)過呢?中國禪宗六祖慧能揭發(fā)過一次,當他得了衣缽逃回廣東的路上,后面追來一位軍人出家的惠明和尚,六祖將衣缽放在巖石上,惠明欲取衣缽而不動,他是個大將軍,武功很高,一件衣服、一個缽拿不動,是何道理?這下,他放下了,向六祖求道。悟道以后還問六祖,師父傳給我的法還有秘訣沒有?六祖說有啊!在哪里?在你那里啊!不在我這里,你問的那個就是。就是‘我有一寶,秘在形山’,就在你身心上。所以佛到最后說不可說,不可說,無話可說;維摩詰居土最后堵口,把嘴巴一閉,文殊菩薩說:這是真說。
因此說‘如來所治畢竟不發(fā)’。那么又如何去進行佛的教育法呢?
‘世出世法互相成顯’,要想學佛成功,應(yīng)該先從做人學起,人都沒有做好,所成之佛不曉得是什么佛?那當然非人佛,佛本來非人,那是超人。佛法再三告訴我們,學佛從學做人開始,萬丈高樓平地起,做人沒有做好而能做好佛,那很奇怪!無此理,無此事。世法、出世法互相成顯,兩者互為因果。換句話說,人做好了,不要修道,本來就是修道。中國話‘修行’兩個字,以現(xiàn)代話解釋,先從修正心理行為做起,人事都沒有處好而妄談學佛?那正如明朝末年一位名土龔自珍所講的一句話:‘人生三件事,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那就不是學佛,是學自欺法。
諸位學佛的青年朋友特別注意這八個字:‘世出世法,互相成顯’世間法與出世法是互相完成、互相顯露的。‘若離三諦,無安心處’,這八個字強調(diào)天臺宗,天臺宗的三止三觀也叫三諦觀,即空、假(有)、中。初步修持先求妄想清凈,不能說妄想沒有,仿佛證到空的一面,這個空,況且大家沒有做到,假定做到有一點空的境界,那也不是空,是假的,是你意識上的空,所以呈現(xiàn)這個空。當你證到空的境界,一念不生。有時候少數(shù)同學有幾回經(jīng)驗,但這個經(jīng)驗不是修持到達,我經(jīng)常說這是瞎貓撞到死老鼠,碰上的,有時身心都空了,但是那個空還是意識境界。而且光守空,在空里住久了以后會變成昏沉,無明的陰境界,這時要趕快修有(假)觀。或者先從假觀來,譬如大家閉起眼睛妄念不停,這個妄念是假的,本來空,不要你去空它,想留、想追也追不到,比男女青年同學談戀愛還難追,不相信你追追自己的妄念看!
隨便提一個問題,你昨天早上第一個念頭想什么?影子都跑了!剛才你進這個門以前念頭想什么?早沒有了!妄念本身是假的,它自性是空的,所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念一句佛,一句咒,或有個境界光明,這些執(zhí)有都不是道;落空也不是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中觀才對。天臺宗講三止三觀,禪宗講‘離四句,絕百非’,一切都掃,不掃也掃,無可掃處,所以不掃,那么可以勉強說四段。
所以永明壽禪師說‘若離三諦無安心處’,天臺宗強調(diào),我們修安心法門,只有走三止三觀的路線,才能夠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