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應以六事待在家人
除了在家居士應對出家師父的五事之外,佛陀也說沙門(出家修行人),不可不用六事來對在家人,也就是在家居士用五事對待出家人,而出家人也必須用六事來對待在家居士。
第一、禁彼之惡:
我們出家人一定有信徒親近,我們要有責任,來禁止他去走惡路,禁止他做惡,教他斷惡。出家人應該教導在家居士斷一切惡,你如果沒有斷惡,你就沒有福,沒有斷惡終歸有一天因果會報應,比如你做壞事,有一天被警察抓去,受法律制裁,這就是因果。真正斷惡的人是真正的自由,沒有斷惡的人他永遠都沒有自由,雖然他暫時取得物質,暫時取得嘴之快,但是他的內心是不會快樂呀!因為他已經知道做錯事情,先心想身體才去做呀!一個人身體去做,嘴去說,是因為他心先想,想要做壞事情,所以他的嘴和身才會做呀!假如說他心沒有想,那么身體如何會行為,嘴怎么會說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你若有明覺內觀,就會發現到,所以修行要內觀。
第二、使他自于善:
就是說身為一個出家師父,要教在家徒弟——‘已生惡念速滅’,就是說已生惡的念頭快消除;‘未生的惡念不要生’,未生的惡念不要生了,不要讓他有機會生出來了;‘已生出來的善念增長’;‘未生的善念趕快叫他生出來’。簡單說,在家居士修行必須具足二項條件,一定先要斷惡修善,然后才走到自凈其意。我們不只斷惡就滿足,應該教他行善呀!是不是這樣呢?但行善要有智慧、理性。
第三、以善心自彼:
就是說出家人必須用善心、慈悲心來對待在家居士,要時時用慈悲善心來對待在家信徒,不要不用慈悲善心來對待在家信徒,反而將信徒當作什么,這樣是不可以的。
第四、令彼能聞所未聞者:
就是說未聽佛法的人,我們要引導他除了斷惡修善之外,引導他從來沒有聽過的佛法,就是說能斷離煩惱的妙法。出家人應該教化在家信徒,讓他了解他從沒有聽過的緣起正法,這種了義出世的正法,也就是說出世法。因為我們學佛的目標,就是引導他斷惡修善走到自凈其意,自凈其意等于煩惱沒有了,煩惱沒有就究竟了。什么叫做究竟呢?就是涅槃。涅槃的意思不是說要得到什么果,而是說他應該放下的,都放得下,也就是萬緣放下積極落實在生活,并不是我修一修要得到一項什么?有得到一項什么,還是會沒有的。等于過著無煩無惱的人生了,這不是消極,是更加了解緣起,更積極力行我們的工作,這樣才對,不能說一天到晚無煩無惱,而應做的工作不去做,這是不可以的。
第五、令已聞者清凈:
不是光教他法而已,還包括要引導他去力行、去實證。理歸理,事歸事,理事二項要圓滿。教他佛法,引導他走進去,教他修行的方法,還要叫他去實證,引導他修行,讓他身心能清凈。
第六、開示天道:
怎么說天道呢?開示天道指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增長福慧。因為佛陀所說的法,并不是死后要升天,他的法是在你現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你在這地方有煩惱,當然死后也有煩惱呀!所以現在斷除煩惱,以后就沒有所謂的煩惱,叫你念天的意思,是指念天人的福報。所以斷惡修善等于說修十善,也就是人天的福報。叫你時時想到人天的福報,天人的福報,時時要提醒這樣。
居土對社會要行四事
佛陀對社會道德的開示,所謂社會者,其意義比家庭還大的團體叫做社會,也就是說這團體比家庭還大呀!這叫做社會。個人、家庭之外就是社會嘛!社會譬如說:鄰、里、村、鄉、鎮、市等。佛陀在教義中曾說,對于我們家庭,應該付出應該做的事情,除此之外,雖然未特別另外表示種種團體特殊的道德,也就是說沒有一項一項拿出來舉例,拿出來說得很清楚,那么我們將他研究看看就知道,仍可適用于此。在經中我們時常看到,看到什么呢?看到統攝一切團體之道德者,佛陀所最重視的德目,所謂攝事是也。攝事像我們攝心,攝事為眾生互相團體條件之義。佛陀除了對家庭之外,道德之外,對社會他也說得很清楚。他說社會道德必須一定要攝事,有四事,名為四攝事。我看一看社會,大家都能以這四攝事來行持,那么我們這社會絕對會成就,成就什么呢?成就和樂、無爭,大家都活得很快樂,第一就是要布施,第二就是愛語,那么第三呢?第三就是利行,第四就是同事。佛陀開示:我們對社會道德,對社會生活要完全健全者,必須要行這四事,這四事在朋友關系規則當中有說過,只是減少一項不出惡聲而已。
第一、佛陀說布施:
富者施貧者以財,賢者施愚者以法。因為個人生活當中,牽涉前世所做的行為不一樣,況且人的生命不是一期就結束,那么上一期行為所做的業力會牽引這一世來,走到這一世,他有努力經營必然就有所成就,有的人不努力經營,當然就有所差別,有的很有錢,有的很窮,所以我鼓勵窮人不要嫉妒,不要嗔恨,貧富和過去的因及這一世的努力有關系,千萬不要落入宿命論,認為我呀!一輩子都窮啦!這樣你就沒有機會爬起來,貧窮、富有是輪來輪去的,雖然你這一世富有,卻專門做壞事情,來世就會窮呀!雖然你這一世窮,但是窮沒有關系,我們節儉一點,能生活就好,內心清凈,多作一些布施的事。那么窮怎么布施呢?我有說過呀!不一定要用金錢呀!嘴也能布施,身體也能布施,眼睛看到也能做布施啊!利益別人就是布施,那么我們窮也能變成富有呀!不可以說我這一世都已經窮,那這樣就變成宿命論了,自己看不起自己,怎么會有機會爬起來呢?所以我們有辦法能做得到,別人較沒有,親戚比較沒有,能幫忙他,社會需要,我們剩很多,來回饋給社會,這都可以。我們社會經驗知識比較好,他比較沒有經驗,我們布施給他。布施什么?布施經驗。先學習佛法的人,他對佛法了解比較多,那么有的人了解比較少,你就教他,團體中人人互相互助,使這個團體生活和樂圓滿。這團體生活能互相,大家互相來相通,互相來布施,那么社會就安和利樂。社會能這樣做,就會減少很多的爭
論。
第二、愛語:
互相以和悅之語慰藉勉勵,也等于我們互相說出來,輕聲細語、勸人、贊嘆人、柔和啦!鼓勵人用這種語言,用在社會,使社會團體融和,這種語言在社會生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我感覺人的爭論打架都由語言先沖突,再來才攻擊對方身體。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我越想越體會,越感覺是真的,有時候一句話,說得不圓滿時,第三者對你誤會了,演變一下,又說給別人聽,加個鹽添個味素,要你好則說你好,要你壞說你壞,有的人不是要你好,也不是要你壞,可是他就是別人說就聽、就學,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不知道造多少惡因,不知道造多少惡業!所以佛陀說修行一定要修我們的身口意,這是確實的事情,離開我們身口意其實沒有造業機會,但是這嘴要修不好修,真的不好修,若沒有內觀覺察提醒自己,修歸修,真的不好修。所以佛陀時常叫我們修行一定要內觀,時時刻刻培養內觀覺察,若是沒有內觀,那也只是嘴說在修而已呀!還不是照常嘴巴亂亂說呀!是不是這樣呢?
第三、利行者:
在整體生活利益上必須要顧全公益、大眾利益,如果以現在來說就是社會福利,做得到的人也好,做不到的人也好,對社會利益福利一定要兼顧,若兼顧不到,那么社會就變成產生自私。
第四、同事者:
自身同化于團體,即是依團體之生活游戲規則的習慣,訂個游戲規則習慣而來行動之意,就是說家庭有家庭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秩序,自己有自己的規范,建立一個圓滿的游戲規則,按照這游戲規則去做。游戲規則如果訂的不對,非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要怎樣處理呢?我們時間到了,下一集再跟各位解釋,感恩,祝福各位吉祥如意、所求皆愿、身心安樂。再見!
大愿語錄:
真正障道的是自己懈怠,不肯努力上進。真正障道的是——被自己過去潛意識的習性所牽制主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
我們又見面了。
我們前集講到四攝法,四攝法就是社會團體必須要具足的,假使無這四攝法的四種精神,那么社會就沒辦法成立為一個大團體了,但是在團體當中,難免有善有惡,這是難免的事,但是惡者不可被同化,也就是說在這四攝法的當中同事一定要認清楚這游戲的規則,所訂的游戲規則,團體必須要有團體游戲的規則,大家依規則來做。假如你發現這規則當中不對,這時候你要馬上了解,了解這規則已經是不正確了,佛陀有告訴我們,了解之后一定要戒禁,不能說這團體所訂定的組織已經錯誤,我們還繼續走下去,這樣就不對。佛陀特別為此提醒‘于法同事’,也就是一切規則習慣,必須毫不違背道德,不違背社會一切的秩序,若能這樣,自己當能與同化,若這游戲規則所定者是沒有違背道德,也就是沒有違背社會,沒有違背內心的道德,那么我們可以與游戲規則同化。若發現脫離正當的規則,我們必須速速脫離,趕快遠離這組織,假使說現在身不由己,無法脫離這組織者,應當以身作則,極力來提倡改革,不能一直走下去,就是說不能同流合污。四攝法者,小而一家,大至全世界,無論是哪一個團體,想要健全是不可缺的一種德目。所以這四攝法非常的重要,若是我們對這四攝法清楚了解的話,那么不管我們是個小小的家庭,甚至社會都可運用,可使這團體健全,使這團體能夠和樂,使這個團體能夠無憂,所以四攝法重點就是除了家庭之外等等的大小團體都可用。
佛教也重視現實的生活
佛陀并不是只注重崇高的理想涅槃,而不顧人民社會與經濟利益。我們從以上的戒及律聽完后,我們就知道佛陀所說的教義不只是一種崇高的理想涅槃而已,不管從何角度來看,都照顧著人民社會經濟的利益,上至整個世界,下至小小的家庭,都完全考慮得很清楚,佛是很關心人類的快樂,不要認為學佛是悲觀的。如果學佛是悲觀,那學佛要做什么呢?這誤解了,我們希望能夠將佛教重回在人生的生活,不要將佛教走入迷信神格化,這樣就不好。若是要神格化,我們可以信其他的宗教,我們不能說其他的宗教對與不對,好或壞,這是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既然我們要做在家居士,既然我們要皈依三寶、親近三寶,那么我們一定要學佛,這樣才能專,不能說要來學佛,可是又不按照佛陀所講的教義來走,這樣就不像個學佛的人。佛陀關心人類的快樂,并不是提倡悲觀,這大家一定要知道,不能誤解,誤解佛教是悲觀的、消極的。
佛陀對在家弟子的生活,非常的了解,如果物質與社會環境不好,就是說一個家庭的物質及社會環境若不好,而想要過得自由快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佛陀又不認為使物質生活舒適,就是人生的目的,并不是這樣。意思就是并不是你物質的經濟生活已經很舒適了,就能很快樂、很充實,認為是人生最大的目標,佛陀不是這樣的講法。若這樣,不用稱為佛教,也不用說是佛,因為不是只有追求物質而已,物質的充實只是達到一個更崇高的目標,就是以物質充實作基礎,物質充實后,又要達到更上一層,也就是凈化我們自己的心。從經濟安住好后才有精神充實向上,并不是物質豐富就解決了,這只是更上一層的基礎所必須的條件之一而已。經濟的條件是身體不可缺少的一種資糧,因為不管任何人都必須養這身命,若無法養身命,你如何來修行?肚子無法溫飽,已經無法生活了,如何去修行?如何去利益社會呢?貧窮的國家往往為了經濟利益戰爭,未來也好,過去也好,現在也好,國家戰爭、人與人的沖突,都離不開經濟,所以經濟是身體不可缺少的資糧。
經濟匱乏是一種煩惱
為了想要人類幸福,達成更高的目標,經濟條件是必要的基礎,經濟不好,社會就亂,心亂影響社會,整個團體就亂。因為佛教承認,不管在家或出家,想要修行成功,達到斷除煩惱、涅槃,也可以說滅一切貪嗔癡等,最低限度物質環境是必須的,你若無物質環境來作基礎,不要說在家居士,連修行人也都無法修行,所以佛陀準許佛教僧侶,亦即是僧伽之一員,雖不得擁有私產,但是準予持有公產,公有的財產,原因就是在此了。我們來看智者大師在小止觀里有說過,修行首先要具緣,次要調和,告訴我們:衣食仍需具足。你若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沒有一個清凈的地方,那么開始要如何修行?很難修行,所以衣食必先要具足。佛陀并不是將人生與社會經濟背景的關系脫離,他并沒有脫離社會經濟背景的關系,并不是這樣,因為佛陀是人性化,所以必先生活要具足,即使他已經成佛了,還是必須要托缽生活,要穿、要住,并不是講神格化脫離這生活,這不是佛陀所悟的教義,若是對我們的生活沒有直接的幫助,凈化我們的人生沒有直接的幫助,那么佛陀所悟的法就沒有價值了。佛陀視一個整體,必須顧到整個社會、經濟,甚至政治方面,所以說佛陀他所了解、關心的層面甚廣,佛陀在經中有說過:‘貧窮是一切非義與罪行之源。’我們人若無經濟,那么就會妄造搶、劫、偷,妄語、暴行、憎恨、殘酷等等的手段,原因都是因為貧窮而來,你看那些沒得吃就搶,沒得吃就劫,為了什么?為了生活嘛!沒有為了什么,為了生活,所以搶劫、偷、騙,要不然他就不能生活了。所以佛陀倡議消除罪惡必須要改善人民的經濟生活狀況,我們若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后,大家得以安居,有得吃、穿、住,生活經濟穩定,那么他就減少冒險。經濟若無,那么他就會為了生活,做出很多的冒險,佛陀對這經濟生活的狀況,并不是叫我們遇到困難、遇到社會問題,都用暴力,用罰來壓制這個暴行,佛陀他不是這樣,佛陀說這不能解決,應該穩定經濟,讓他安居,吃穿住安住,用暴行來對待是不實際的,你以暴對待,他的暴力會愈強,一定的道理,只有慈愛才能化解。所以佛陀說用暴行是絕對不會成功的,必須要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改善經濟狀況,應當為農民提供所需,以前印度窮,所以佛陀說提供種子和必須用的農具,讓他們能夠努力經營能夠生活;為生意人提供資金,對雇工給予適當的工資,收入能夠養自己的生活,也等于說,人人只要努力,就能夠賺到足夠讓他生存的機會。其實在我們現在就已經達到這種層次及境界了,可是為何還會如此呢?社會為何會亂呢?因為大家對于物質的追求沒有節制,對內心的凈化,沒有下功夫,所以我們的心就不會平穩。佛陀說,人人若能夠賺到他生存的機會、工資,那么他就會感到心滿意足,他對生活就無所憂慮,罪行就慢慢地減少,就國泰民安了,這是自然的現象。若沒得吃就搶就劫,如何國泰民安呢?佛陀了解這個緣故,就教導在家弟子,改善經濟狀況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個人與家庭及社會,表面看起來是分離、分隔,其實它是沒有分隔的,都是息息相關的,都是相依相成的,所以佛教說這叫做緣起緣滅。但是佛陀并不是贊成我們囤積財富,財富囤積一大堆,貪求助物、執著財富無止盡,佛陀他沒有這樣說,我們以上有說過,說過四分法,雖然他準許你賺取足夠的經濟,囤積,就是存錢,沒有錯。但是他沒教你要吝嗇,錢賺一大堆,沒有多大用處,這是與佛陀的基本教誡違背的,怎么說呢?佛陀教誡在家弟子,謀求生活的方式,必須正當的謀取,譬如:制造販賣毒品、軍火,可以說是危害人民、危害社會,這種無人道的社會生活計劃,佛陀都嚴格的禁止,那都不能做。不要為了自己爭取經濟的豐富,做出不應該做的、無人道的事,佛陀都開示得很清楚,這都要禁止的,并不是為了生活,就忘了道德觀念。修行就是一定要顧慮得很周全。
經濟生活如何規劃
有一個叫做長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訪佛陀的時候,請佛陀開示,說:‘佛陀啊!我只是一位普通在家的居士,在家的修行人,與太太兒女過著小小的家庭生活,可否請佛陀您教我們佛法,如何能使我們在今生后世都有享受快樂的機會?’這位叫長生的人,問佛陀問的很具體,相當具體,他希望佛陀教的就是能夠讓他們現在家中過的快樂,包括今世與后世都有過著快樂的機會,不能今世快樂而后世就變成痛苦。佛陀就馬上開示說有四件事可使你現在活的快樂。
第一者,無論你們是做何種的職業,都必須要求精求效率。也就是身為一個在家居士,不論做任何職業,任何事情,一定要專注精神去經營。不能只要當老板,不去努力經營,做任何事絕對沒有那種平白由天掉下來,雖然有相當好的因,也要有相當好的緣,簡單說,也要有適當的助緣,才能夠開花結果的。若是你沒有適當的助緣,也不可能開花結果,所以這社會會成功,不是突來的,是*你求精求效率,全心投入,并且要了解業務的過程,自己清清楚楚,了解一切運作。
第二,對于本身努力流汗換來的收益,必須善加守護,不能賺了之后,無法守護,這樣賺再多也沒有用,三代積蓄一代就花完,自己之前所賺的,后頭就花光了,所以佛陀體會的很清楚,會賺錢,也必須要會守護,不可就將它浪費。時間、因緣,機會若失去,還要找回來,很難,有這個因緣把握好,守護好,運用好,細水長流,才有辦法連續下去,若你賺進來,馬上花掉,無法守護,有用嗎?佛陀說我們的財產是五家共有,我們以上有說過,水災、火災、竊盜、不孝子孫及惡王,財產雖然很多,但是遇上這五項就消失了,所以一定要會守護財物。
第三、必須要親近忠實、博愛、寬大、有智、有德而能協助遠離邪途、遠離走入邪途,有正見的善知識。佛陀不是只叫我們會賺錢,除努力經營賺錢,有相當的收入能夠守護好之外,對于我們所交的朋友、所親近的人,一定要選,我們前面講朋友時有講過。他又告訴我們,一定要親近忠實和博愛、寬大、有智、有德者,那么你親近之后,就不會走到壞的,包括又能夠協助你遠離邪見,走入正道。
第四、用錢必須要合理而與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費亦不可慳吝。收入與支出要有相當的比例,支出收入要做得很好,意思也就是不可貪心積聚財富,亦不可奢侈揮霍,不應該花的去浪費。簡單說:就是應當量入為出,收入有多少,才支出多少,也就是說,對于經濟要相當有計劃,一個人若有辦法對經濟計劃,不管你收入多少,我們都沒有困難,若沒辦法計劃,雖然你收入很多,但是你也可能會沒錢,不能說賺一百元卻花二百元,你若賺一百元花二百元,這種是不行的,可能你永遠都在跑三點半!
來世如何得到幸福快樂
佛陀開示長生居士四件現生得快樂的方法后,接著又開示四種可以引導在家眾身后快樂的德行,也就是死后來世的快樂。
第一、‘信’:應當堅信道德精神與理智的各種價值。‘信’不是所謂的迷信,而是要堅信道德,這種的價值很重要,也就是說精神與物質要配合,道德的觀念要建立,包括理智的智慧,不能口說有道德觀念,但是所走的卻是不正見。
第二、他叫你要信‘戒’:應當克制自己,不可有心毀傷殺害生物,不能有偷盜詐欺,不可有邪淫,不可有妄語、欺騙,不可有飲酒過量亂性來產生造惡業。
第三、‘施’:應當奉行慈慧,對于財物無所貪著。佛陀意思就是說,你自己本身了解戒,戒就是五戒,那么你了解五戒行為,這個就是你在修,現在安樂,來世也是安樂。佛陀所說的施,是應當奉行慈悲,做得到,你去做,不能貪,布施的重點就是叫你舍貪,舍掉貪著。
第四、‘慧’:應當要了解苦、集、滅、道,徹底的滅除一切苦,證入涅槃的智慧。
居士家庭生活的樂趣
有一次,佛陀向一位最忠誠的在家弟子,就是興建祗園精舍的大富者,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佛陀告訴孤獨長者說:過著普通家庭生活的在家居士,他必須具足四種樂趣,也就是說有四種快樂的地方,什么四種快樂的地方呢?很多人認為學佛就是悲觀,絕對不是這樣,這是誤解,佛陀跟孤獨長老說在家居士的修行,能夠具足四種的樂趣。
第一、能享受以正當方法獲得足夠財富與經濟上的安全感。用正當的手段去賺錢,我們有錢,經濟穩住,我們就有安全感,不會被錢所困擾,也不用怕孩子注冊,不用怕房租,都不用怕,所以覺得經濟是一個安全感。
第二、能以此財富慷慨的用于自己及家人親友身上以外,并且能夠做種種的善行,服務、回饋社會,種種的善行,這都是一種快樂感。
第三、無負債之苦。當然有負債就有苦,無負債當然就無痛苦。
第四、可度清凈無過而不造身、口、意三惡業的生活。因為自己本身經濟豐富,你不用打妄語,不用身體做不正見的生活,簡單說在八正道里的正命,因為你自已經濟豐富,那么你就能夠享受正命的生活。千萬不要認為說,我經濟豐富后,再去造身、口、意的生活,雖然四項當中,有三項是屬于經濟,但是最后佛陀還是慎重的提醒那位孤獨長者說:物質與經濟方面的興趣,與由善良無過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樂趣來比,兩項比起來,還不及后者的十六分之一的。佛陀的意思就是雖然前頭所說的三項都是物質,但是這種物質的享受,與精神的享受比起來,物質的享受不及精神享受的十六分之一,也就是重視精神的享受。我們若無法從精神上得到享受,雖然擁有很多的財富,但不一定好命,真正的好命,就是內心無憂,內心知足輕安。
佛陀對在家弟子也談到如何用錢,如何儲蓄存錢的細節。佛陀關心在家居士的開示,都有列很清楚的次第,他對善生童子的開示中,就有一項用錢及存錢的方法。他向善生童子說,應當以收入的四分之一作為日常生活的費用,有怎樣收入,才能有怎樣支出,佛陀都講得很清楚。要怎么分作四分之一為日常生活的費用,怎樣叫做四分法呢?將一半投資在事業上,四分之一存起來,預備以后需要時才能夠用,也就是說以四分來說,我們的收入四分來說,他講的很清楚。一分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費用,二分投資在事業上,最后一分存起來,所以他的歲入歲出,佛陀的歲入歲出做得很適當,不是說賺一元花二元,不是這樣。我們從以上所舉的幾點個案來看,就可看出佛陀他認為經濟福利,對人生的樂趣是有其必要的,也就是說經濟是人生生活必要的重點。
物質富裕但精神道德也不可貧乏
佛陀不承認只有物質的享受而已,沒有精神道德的基礎也不行,因而也跟在家居士開示說:雖然你的經濟充實了,你不能認為經濟充實,要吃要穿要住,要花都有了,這樣就知足了,沒有這樣。他說:一定還要有精神和道德的基礎,真真正正進步到此處,不能只有物質經濟的基礎,認為就知足,還要有精神和道德基礎的進步,才是真正的進步。所以佛陀所說,都沒有離開身和心,他對身和心都兼顧得很好。絕對沒有只顧物質,也沒有只顧精神,他將物質和精神調配得很好,這是佛陀對在家居士所說的教法,沒有偏離任何一項。佛陀雖然鼓勵物質方面的進步,但其重心則放在精神和道德的開展,我們要了解這一項。
佛陀對于政道論開示得很清楚,就是說佛陀對于政治論也有講得很清楚,我們簡單提出幾個來作比喻。佛陀他是提倡和平,包括他宣揚非暴力。你看,佛陀當時在印度,都沒有拿過一支槍、一只刀,也都沒流一滴血,就將印度的種族,不平等的四種族改革成為平等。所以可以說是一位不流血的革命家,他的革命是用非暴力的,是用他的慈悲喜舍,用他的真理來革命,使印度四種族能夠獲得平等,這是一個不簡單的革命。佛陀不贊成任何形式的暴力與殺生,他都不贊成,這是人人都可了解的,大家都知道的,從歷史上看來,佛教從來沒有所謂的‘正義之戰’這東西,佛教也沒有‘正義之戰’這種的名詞。這種正義之戰是制造出來的虛偽名相,加上了宣傳,變成了一種憎恨、暴虐、虐待、殘酷與大規模屠殺借口,那么請問誰來決定正義呢?強者勝者就是正義嗎?弱小失敗者就是不正義嗎?是不是這樣,所以政治若是用這種觀念來看,戰爭永遠是無正義的,佛陀從來就不接受這種論點的,所以沒有什么所謂的宗教正義之戰,沒有這個,因為這種是殘暴的。
佛陀調停國際紛爭 關心國際和平
佛陀并不只教導和平非暴力,他更曾經親自赴戰場勸阻戰爭的發生,甚至有各種的事件,經過佛陀的調停開示,而阻止了戰爭,比如說,琉璃王發動戰爭,要來殺死釋迦族時,佛陀就加以阻止,包括從歷史上很多戰爭的個案,由于佛陀他的慈愛、慈悲而停止戰爭。佛陀不是這樣而已,他又藉此機會、因緣,從道德的力量給與政治問題的指導,譬如說:摩訶陀與拘薩羅之戰,摩訶陀王阿阇世戰敗被擄,摩訶陀的國王阿阇世被拘薩羅王捉去后,拘薩羅王就請佛陀作為裁判者,到底要怎樣裁判?佛陀身為裁判后,叫拘薩羅王將他釋放。又如拘薩羅王昆留陀,想要征服佛陀故鄉迦昆羅城的事,佛陀親自帶比丘靜坐在路旁,阻攔遠征軍的去路,所以過去佛陀抗爭是理性的,絕對不會危害別人的安全及用暴力,沒有,他只帶比丘至琉璃王帶兵馬征伐迦昆羅城的路上,坐在那里。有一次釋迦族與拘梨耶因為爭盧泗尼河水,為了這水的問題,已經準備用武力戰爭的時候,佛陀知道又出面去阻止,去講和。又有一次,也是由于佛陀的一句話,而阻止了阿阇世王攻打跋耆國。你想想看,佛陀他當時常常調和所謂的國際糾紛,更加跋耆種,當其建設共和國時,佛陀為他開示國家健全條件:第一、常時集會。一個國家要健全要時常集會,像我們說要時常開會,商議正事,大家研究正事;第二、以和合之精神相集合,以和合心議國事。君臣和順,上下相敬,要具足這種的條件;第三、保守傳統的國法,不亂立新規。即不能隨便改法律;第四、尊重國中老宿。尊敬國中年紀較大者,聽受其意見,因為年紀大的人經驗豐富,他走過的較多,走過的多,所以經驗就較豐富,不能看不起他;第五、良家婦女當守貞操;第六、尊重其國內外之宗教。從有歷史至今,宗教都是被尊重的,除非是不正當的宗教,專門騙人、拐人、危害社會;第七、如法尊敬阿羅漢而保護之。就是宗教的沙門,修行的沙門,應該來尊敬和護持的。以上所說的,都是道德的條件,尊重一國之歷史習慣,人民互相和睦,尊重道德、尊敬宗教,這都是一種道德,如此才能和平安樂。佛陀當時向跋耆種開示這七條,后來這共和國一直強盛起來。所以佛陀說,若一個國家要強壯,必須要有強國之根,根本的基礎,就是說你這共和國若要強大,必須要具備這七個條件,來作基礎。跋耆共和國因為能遵守佛陀講的七種條件,雖然摩訶陀勢力很強大,也不能輕易消滅它。你看看,佛陀當時對國家及社會的關懷,相當、相當的積極。佛陀的時代和今天的國際社會一樣,也有不以正義治國的國家元首,人民受到壓榨、掠奪、虐待、迫害,及酷刑等等。現在世界上很多,都還有這種現象,佛陀對這種不人道的措施,深感悲憫。佛陀認為一個政府的首腦人物及行政官吏們,如果腐敗不公,則整個國家也會隨之腐化而墮落,這是佛陀當時在印度就開示得很清楚。當然社會若腐化墮落,人民自由就失去保障,快樂當然也就沒有了。一個快樂和平的國家,必須要有一個公正的政府,那么公正廉明的政府到底要如何實現呢?
國王的十種職責和十種美德
在佛本生經里的十王法里講國王的十種職責,經中說:佛曾經作過解釋。
第一、國王必須要豪爽、慷慨、慈悲喜舍。執政的人不可貪著財物,而應當為人民的福利而施舍。所以佛陀他起先說作為一個國王,必先第一個條件就要具足如此。
第二、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性。絕對不可殺生、偷盜、詐欺、剝奪他人的自由、邪淫、妄語及飲酒亂性等等,也就是說最低的限度必須能嚴守居士的五戒條法,若無法嚴守居士五戒條者,這個國王就會墮落。
第三、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一切,包括準備放棄一切個人的安樂、名聲、乃至生命。
第四、誠實正直。在執行職務的時候,必須不畏強梁、不徇私情,他的正心誠意,對人民無罔無欺。
第五、仁慈溫厚,性情和柔。
第六、習慣節約、生活簡單,不能耽奢華,克正端嚴。
第七、無嗔無恚,亦無怨毒,不念舊惡。
第八、不尚暴力。不但本身不傷害他人,并應盡力提倡和平,包括阻止戰爭以及一切運用暴力傷害生命之措施。
第九、能忍耐、寬容、自制、諒解。必須要能夠忍受困苦艱難,包括別人如何刺激我們,我們都要有忍辱,而不生嗔恨心。
第十、不為反逆阻止之事。也就是說,這件事不應該這樣做,身為國王的就應該不能這樣做,而有利益百姓的事,國王都應該去做,也就是說不做違反人民意愿之事,更不阻止任何有利人民的措施,簡單說就是應與人民和諧相處。
佛陀所講的這十種是做國王必須要具足的條件,那么這個國家社會就會強盛,一個當政之人,如果有具備以上所說的十種職責,這個國家一定是快樂、和平、自由的。印度過去的時代中,就有阿育王完全按照十王法戒條為其立國之本。佛陀他的開示,一國的國王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身為國王的道德生活,國王是一國政治的中心,他生活之善惡,直接影響國家之治亂。漢譯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卷中有講,曾有記載做國王之十德:
一、清廉寬容。
二、能受群臣之正言糾正過失。
三、好施與、與民同樂。
四、租稅必依法征收。
五、整肅閨門。(不縱容自己的人犯惡之意。)
六、不因酒亂性。(因為喝酒會亂性。)
七、勤勉,不嘻笑,包括掉舉戲樂,護持嚴禁。
八、審判必依法律,無私曲于其間。
九、與群臣和睦,不與彼此競爭。
十、常注意于身體之健康。
今天的世界經常處于恐怖、猜疑、緊張、斗爭,人人生活不安。若要和平、安樂,除了佛陀所指示之外,沒有什么辦法比這個還好,所以佛陀的理想就是非暴,除了非暴之外,一定要和平、慈悲、友愛、諒解、容忍、尊重一切生命、不自私、不憎恨、不逞強、求真理、求智慧,以慈、悲、喜、舍來待人。
人人征服貪嗔癡 社會才能祥和
佛陀開示:應以慈悲戰勝嫉妒,以善勝惡。若不用慈悲來戰勝嫉妒,我們將永遠都在嫉妒。以善來勝惡,以布施勝自私,以真實勝虛誑。佛陀對自己的行持及教導弟子,都是一樣,向自己的貪嗔癡征服,并不是向外去征服他人。要社會和平先征服自己的貪嗔癡,并不是向外用貪嗔癡來征服任何人,征服任何國家,征服任何世界。只要人類一天想要征服別人,人間就一天不會安寧,不會和平,沒有快樂。所以佛陀說:‘戰勝者滋長仇恨,戰敗者于哀痛中倒下,勝敗俱泯的人,才是快樂而和平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千萬不能用戰爭來爭取別人的意愿,唯一能帶來和平與快樂的是征服自己而非征服他人。依佛陀所說,健全的國家,是以道德及宗教為基礎,上下和睦,尊重法律,如此國家就強盛,人民安樂自由,生活在快樂、和諧、平安的社會。我們從以上所舉述中就能夠了解佛陀他對在家居士、對社會的關懷,等等的慈愛、等等的開示、等等的教化。因為佛陀離開我們現在二千多年了,難免會慢慢、慢慢使佛法遠離這社會人間,希望佛法能夠再回歸佛陀所理想的本懷,重回到人間,這樣人人對佛法正確的認識,包括佛法對我們的益處,事實是真的不可否認的。因為過去有關于佛陀本身的故事談論大多,導致蒙上了些許的神格色彩,慢慢偏離了佛陀所講的正見,也在這樣的環境下,造成了多數人對佛法知見的混淆,而不得法味真義。我們若能以佛陀的正見來研究、發展,上至下。大家都能依佛陀的教義來行持,那么社會人間凈土就不遠了,若是無法依佛陀所講的教義,以非暴、慈悲喜舍,那么世界要和平就很難。‘戒’我們已經講完。‘律’也講到此處,我們作一段的結束,若是說未盡意,還請各位多多研究,若是說得不如法,需要改進之處,希望各位諸山長老,多多向我建議指正,時間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樂,所求皆愿!有機會再見!
大愿語錄:
執著片福不舍離
因緣會合果報生
一毫之善皆回向
優游自在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