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為何說布施的發心與涅槃道的次第相近?
誠如經上所說的:‘常布施時,諸煩惱薄,能助涅槃?!T煩惱薄,即是指用以上心態布施,能令六根不隨外境所轉、所動,當六根清靜、不妄動時,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便會堅定起來;當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堅定時,對佛法的真實信心便會穩固起來;當施主對佛法的信心穩固時,自然對布施的果報功德不會生起貪執之心;當施主對布施果報功德不生貪著時,內心從此就會真正得到清凈。當施主內心得到清凈時,法喜、安祥、柔軟的靜境,會油然而生;當施主身心沉浸在慈悲、喜悅、溫柔、祥和的靜境時,只要發心轉修禪定境界,便能迅速成就;當施主成就‘一心不亂’的禪定境界時,真實的智慧當下便會生起來;唯有真實的智慧從心眼浮現出來時,才能清晰地看出佛弟子布施的發心,與外道布施的發心,兩者修因的相似點及分歧點不同的道理在那里?。慷砸活w堅信佛法是究竟解脫之道的清凈心,從此安穩地駛向佛道的彼岸而心無掛礙。所以說布施的發心是與無上涅槃的次第相近相應的。
戊、發出與解脫道相近的布施會獲得什么果報?
大智度論文有一段話說:‘施主念施故歡喜,歡喜故得一心,得一心故親生滅無常,觀生滅無常故,得道?!?/FONT>
由此可知,布施之法,是解脫道的初緣;布施之福,是解脫道的資糧。而解脫道便是步入佛道的前方便。因此我們在布施時,若能將自己布施的發心轉向與解脫道—不貪、不著的發心相近,那么一方面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必然獲得布施之果—人天尊貴的富貴果報,一方面因為我們在布施時不貪著施物、不著念施者回報的施因所感,未來人天的富貴果報現前時,這些受施者,都會成為你佛道上的善知識、善因緣,成為我們的學法伴侶,從此使我們在菩薩道上順利行進,真正達到在聽聞諸佛名號時,就能獲得人天尊貴的富樂果報,而與彌陀此接引眾生踏上‘布施法門’的修學歷程,生生世世因聞彌陀名而獲得人生尊貴果報的悲愿相應。
凡是已經發出菩薩心,欲學菩薩、做菩薩的佛弟子,都應當依本篇所說‘與佛道相應的最初布施心態’來檢討、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從‘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有無違背佛道的發心?有無在布施時,造下未來的障道因緣?若有,希望你記取一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改銖拇丝唐?,經常在布施當下反觀自己的發心,正與何道相應?學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力爭上游還是要隨波逐流,自己好好抉擇吧!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回歸凈土
1.法施的基本意義
法華經卷一有一句偈說:‘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
這是闡釋法施的基本意義。而且是任何一個佛弟子經常做得到的。由此說明了不是一定要開座說法,才稱為法施,只要每一個人在聽聞佛法時及聞法后,發心為周遭的人歡喜贊嘆‘正法的內容’,乃至僅贊美一句‘法義’,皆稱為‘法施’實已種下成佛的善根法種,堪稱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2.法施深一層的釋意
一般來說,所謂法,涵蓋了聲聞法及大乘佛法。凡是發心為眾生說教、說法、說經、說義、勸化等,皆稱為法施(大品般若經卷二十四、法華經卷七、大智度論卷一、巷三十三、大方廣十輪經卷七)。而且以法自施、以法施人自利利人的行為,是任何一個有心護持佛教、弘揚佛法的佛教徒都可以發心實踐的。
3.如何分辨說法者在行‘世間法施’還是‘出世法施’?
說法的內容,雖有多種不同。總括來說,不出‘世間法施’與‘出世法施’兩種。說法者是在行世間法施抑是出世法施?只要在他說法的內容來做分辨即知:
(1)世間法施
凡是說法內容,不出人、天的道德、慈善、因果、業力、修行范圍,皆稱為世間法施。而一位善知識為大眾演講,首先一定要以世間法為說法內容,否則無法引渡初機;這是世間眾生根機所感,需要具備大眾化、通俗化、世間化、幽默式、風趣性的演講,才能接受佛教。因為一個完全沒有佛法基礎的凡夫俗子,不經過通俗化、風趣性的聞法方式為跳板,是無法接受出世法施真理的。因此凡是佛教徒,都應對正在行‘世間法施’引渡眾生步入佛門的善知識,致最高的敬意;沒有善知識世間法施的發心弘法,眾生就沒有機會進一步發心轉聞深法的因緣。佛教界需要法師弘法、續佛慧命,尤其引渡初機,更是‘法施’的責任。你是否認為佛弟子應當有‘弘揚佛法為己任,不忍圣教衰頹’的發心呢?若有,請今天開始做一些護法衛教的工作吧!
(2)出世法施
凡是說法的內容,以成佛的教法及趣向解脫的修行方法(如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脫門等)為范圍,皆稱為出世法施。
由此可知,說法者因引渡眾生的根器不同,或自己學法的立場不同,而形成兩種說法度眾的情形:
甲、為何以成佛法義為說法內容?
有的善知識在做‘法施’時,因見佛道衰頹,正法沒落,而發慈愍心,苦口婆心地做現代眾生根器的需要,廣釋成佛法義,不與世間眾生共諍。其用心乃在期望眾生清清楚楚地認識,應當如何腳踏實地由淺入深地走向成佛的道路。最先利益的,還是法施者本身;他不僅為眾生指引一條學佛的路線,也為自己開辟出一條成佛之路。任何一位善知識有這種為令眾生發出成佛愿心而發心為眾生說法者,皆可稱為‘清凈佛道法施’。
乙、為何以解脫法義為說法內容?
有的善知識在行‘法施’時,因見末法眾生大都好高騖遠,不務根本,不明佛道根源,自稱是大乘菩薩行者,實是庸俗凡夫;因為連最基本的‘五欲’,都沒有降伏,怎能自稱是‘出世菩薩行者’呢?所以有必要以‘苦、集、滅、道’四圣諦修持出離塵欲的方法來重新建立學法者的根基;目的是令眾生明白:為求佛道,應當先‘觀知諸法真空’、‘四諦空性’之理,以此涅槃道‘反觀本心’因緣,做為步入佛道的前方便。但是現在有‘矯枉過正’的現象。
大體上說,只要說法者在大眾中發悲愍心,為續佛慧命而行恭敬法施,不為名聞利養,無論說聲聞解脫法或大乘菩薩法,皆稱為‘清凈出世法施’。
4.出家眾為何應以法施為重?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指示比丘說:‘布施之法,有法施、財施二種。施中之上者,莫過法施,是故比丘常當修學法施,以法施為重?!ㄔ鲆话⒑浘砥撸?。
為何出家眾應以法施為重?因出家是求出離‘五欲六塵’之家,以此觀點,自然出家所有時間,均應以省思‘我如何超脫五欲六塵的修持’為警惕。若是兼做入世財施事業,甚至以財施為重,勢必為了募化財物,將心力移轉到‘財施’等籌措上,四處奔波,而荒廢道業。故佛指示出家僧眾,若發心度眾,應以不防礙道業的‘法施’為重。
在家居士發心修菩薩行,因身份、還境的關系,與出家眾發心不同,則可以財施與法施并進而行。(菩薩善戒經卷一序品)。
5.清凈法施的果報
(1)比丘凈心說法獲得的果報
布施若是以遠離貪心,及以此布施行做為悟道的前方便,就是清凈布施;反之,則稱為不凈施。就以財施來說,如果不以善心布施,就不能稱為‘他在修福德’。法施也是同樣的道理,倘若不以凈信心思惟法義,不為弘法而弘法,但為求施主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錢財等四事供養而行說法,則成為一種交易行為,便不能稱為‘他在行清凈法施’。(雜阿含經卷四十一)
唯有說法者在經過‘凈心、善思’過濾所有的不凈念后,以此‘清凈、善思’之心教導眾生,令聞法者生起向法、修法之心,獲得真實法義功德,才能稱為真正的‘清凈法施’。
而如何證明說法者是否確實發出‘清凈心’為眾生說法呢?說法者只要反省金剛經所說的:‘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x,就能清楚自己有沒有用深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覺悟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地為眾生說法了。
而真正要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為眾生說法的‘清凈心’程度,是要經過‘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證法身’的修持過程,才能徹底做到的(見后續‘布施圓滿愿’)。
以清凈心為眾生說法,獲得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譬如過去迦葉佛出世時,有一位比丘,經常在大眾之中,殷勤贊嘆、演說迦葉佛所開示的諸法實相之理及無量法門功德修證之義。從那一世開始,就因其說法的定慧功德所感,常有妙香從口中而出,世世不絕。而且所發出的妙香‘超越草木諸華之香,能令一切眾生心生喜悅。’這僅是以凈心說法的果報之‘華’,尚未‘結果’;當其‘果實’現前時,有十種功德,常隨其身。
1、得大名聲果報。
2、得顏容端正果報。
3、得身心安樂果報。
4、得眾生恭敬果報。
5、得威光巍巍,形如明月果報。
6、得一切眾生愛重果報。
7、得辯才無礙果報。
8、得大智慧果報。
9、得斷盡一切煩惱、諸結果報。
10、得滅生死苦、證涅槃果報。
這是清凈說法者,以法施人,以法自施,未來必然獲得的尊貴、辯才、解脫的果報。(大智度論)
(2)菩薩清凈說法的果報
佛在般若會上,曾經敘述一位大菩薩為何會獲得智慧光明的因果說:‘這位大菩薩生生世世因為行清凈法施—不奢求名利而說法、不貪愛供養而說法、不拉攏、不貪受信眾恭敬而說法、不貪求學法弟子而說法、不自恃智慧高超而說法,亦不自高輕人,譏剌他人而說法,一心但念追隨十方諸佛慈念眾生之心,為令眾生知諸法實相,為令眾生求學佛道而說法。如此以對眾生無所依止、無所染著之心而清凈說法,招感世世不失智慧光明,永不退轉于佛道的果報?!ù笾嵌日摼砣牛?/FONT>
這是現代每一個學做菩薩的凡夫說法者,應當警惕、學習的方向。如何生生世世使自己的智慧光明不失?以上已經為我們開示得十分清楚了。任何人都知道,智慧的相反,就是‘愚癡’。未來我們將會獲得不能辨明事理的愚癡果報,或是明辨事理的智慧果報,從現在我們自己‘法施的心態’去省思,應該心里有數了。
6.分辨法施勝于財施的重點
法施為何勝過財施?諸經論中均有說明。今舉出數點來做法施勝于財施的重點:
(1)我們行財施,只能救助眾生目前的饑渴、寒熱等生理病苦及解決其生計上的困難。若是進一步能學行法施,則更能幫助眾生在此生消除心靈上的煩惱,找到健康的泉源。
(2)你無論施舍多少財物,生生世世不論獲得如何尊貴無比的財施果報,終究在欲界中受生、受報。若是更能發心研究佛法,以法自師,以法施人,未來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因為當你探得佛道修證之義,又能以清凈之心說法,其心日久,必然亦依深理而修,行之既久,定出三界,所以說法施果報能出三界,勝于財施。
(3)我們盡畢生之財,布施眾生,畢竟有量有限。若是發心以法施人,令眾生輾轉見聞,依法奉行,止惡行善。眾生此修法種子定能生生世世延續無盡,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這個道理,就好像‘以薪益火,其明轉多’的情形一樣。
(4)財施之報,凈少垢多;法施之報,垢少凈多。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今生斷斷續續地以恭敬心布施,來世這顆間斷的布施心不一定能延續下去。若是學習以法施人,只要發心正確、知見正確,以長遠心利益眾生,不為名聞利養而行法施;這顆清凈法施之心,就能持續到遙遠的未來,無斷無盡。
(5)我們現在如果想做廣大的布施法會(如水陸法會),必然需要勞師動眾,合和眾力乃能完成。若是單行法施,只要有一顆虔誠施法之心,對少數人說法,或是辦一場小型演講會,不一定要勞師動眾,就能達到法施的目的。
(6)凡夫行財施時,容易增長自己對這個四大色身的愛著之心。若是學行法施,則能增長我們對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趣入無漏解脫之道的學習與發心。
(7)財施之行,無論有沒有佛出世,是世間任何一個眾生都能做到的,不是佛弟子專有的。法施之行,唯有當佛出世時,為眾生開示成佛法義,才能聽聞、留傳下來,故知法施甚難。譬如有的辟支佛生無佛世,不為眾生說法,但行乞食,僅以變化神通飛騰之力度化眾生,就是法施難聞的其中一個例子。
(8)財施不能直接生法施。相反的,法施能生財施;因為財施由善知識開示布施之理而弘揚開來,并且由法施開示的話聲聞、辟支佛、菩薩及諸佛因地修行的差別方法,而令眾生在聞法、知法、辦法下,選擇與自己根器相應的法門而修。
(9)眾生不能因財施而得到廣辨諸法的智慧。相對的,如果我們學行法施,則能廣泛為眾生分辨諸法,令眾生由聽法、解法、修法、得法中證果、解脫。如為眾生分辨有漏法、無漏法、色法、無色法、有為法、無為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常法、無常法、有法、無法,及分辨一切諸法實相清凈、不可破、不可壞的道理。以上諸法只是略說其名相,廣說無量。(大智度論、菩薩善戒經卷四、菩薩地持經卷四、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四)
以上僅是略談法施勝于財施的原因。并不是說因為法施勝過財施,所以我們只要行法施,不必行財施。而是在明白法施勝于財施的道理后,更要在行財施之余,進一步兼行法施。由法施究竟之理來引導財施,才能一步步地與布施波羅蜜相應,進入‘本愿’—菩薩因地學布施之行的修持行列。
7.由布施法門來分辨自己是在行入世慈悲心還是出世慈悲心?
以財施普濟眾生,乃是一個入世菩薩行者實踐‘入世慈悲心’的表現。而以法施化導眾生,則是一個出世菩薩行者實踐‘出世慈悲心’的表現。為什么這樣說呢?
從大乘經典中處處可見,一個初發心菩薩修學布施時,一定先從‘財施’入門,因為眾生能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必定是以自我能察覺的當務之急(如病痛與生計上的困難等現實利益所需)為契機。布施修學的層次,也是順此而入門。但是當解決了眾生當務之急—民生困難或者是病痛所需,一定要再以‘出世佛法’開導眾生,令其種下未來修學解脫及佛道的善種。
因為入世的財施如濟病、濟貧所施,只能暫時解決眾生當生的外在生活或生理上適時需要,并不能給予眾生做‘心理及精神’上徹底的調適與根治。而且因我們塵欲心太重,在‘入世心極深的情況下’,必然與‘入世結緣的眾生’生生世世結下不可分割的情緣果報,而將成佛時間,指向不可思議的無量阿僧祇劫以后。
一個菩薩行者,唯有用‘出世的佛法’滋潤、開導眾生無始以來‘久病’的心靈,為自己及為眾生指引出一條‘長遠’出苦的道路,才能由初發心的入世布施修因,而進一步踏上出世‘法施’的學習階段。也就是從‘入世塵欲心的慈悲眾生’,提升到‘不染塵欲心,以出世之心慈悲的眾生’的修學程度。而且唯有運用佛法引導眾生財施與法施俱行,以此財、法二施的功德心回向佛道,學習以出世慈悲心的心態,步入學佛的修行道路,才能真正進入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波羅蜜’的學法正途。
而以現在眾生的根器來說,留在這個世界,以布施法門修學出世慈悲心,真是難上加難。還是先求生凈土,再回入娑婆,力行布施法門,就有如囊中取物般的輕松自在了。
由上所述,學佛者當可分辨自已是在行入世慈悲心,抑是出世慈悲行?至此應該甚為明了!
8.財施、法施圓滿成就佛道
當一個菩薩行者握穩財施與法施的‘航行心盤’,踏入‘布施行’的船舫,由財施與法施的相輔行進間,必能在無盡濟渡眾生的航行中,獲得人天尊貴的富樂果報,生生世世延續出世慈悲心的法施心舵,真正做到‘先以欲鉤牽,然后入佛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菩薩弘法事業的度生原則。而當財施、法施具足時,就是學佛者福德與智慧圓滿成就的時候。所謂渡布施河到彼岸,至此而真正達到布施圓滿的境界—成就究竟無上的佛果。
而一個菩薩行者,修持到何種程度,才能證明其財施、法施圓滿具足成就呢?這個問題,將在下一個愿說明。
9.本愿總結—回歸凈土
一個菩薩行者在無量劫以來,正是經過凡夫無數的最初布施發心—不凈施,而后經過善知識的指點,啟發成佛之心,醒悟不凈施的心態與果報,正是障礙佛道的逆增上緣。于是從聽聞、學習‘布施’的正確發心開始,一點一滴糾正、反省、去除‘不凈施’的心態。在無數劫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法門以來,從入世而出世—財施而法施,再出出世而入世—法施而財施,發大慈悲心,以身作則,實踐與成佛法門相應的布施發心;并引導眾生走向正確的成佛法門—首先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布施之行’。因而積集了無數的福德資糧。
當這位修廣大福的眾生聽聞佛名時,一念將聞名功德,回向凈土,必與佛力相應,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當其回入十方世界度眾生時,必生尊貴之家,在‘續聞彌陀圣名’之際,定能蒙佛加被,啟迪其宿世?;壑?,從‘感懷、學習彌陀圣德’的實踐中,啟發堅固的菩薩學法、利生行愿,因利生行為不斷,而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的果報。因人天尊貴果報不斷,而使學法、利生之行綿延不絕。
一個菩薩行者,就是這樣從‘本愿’聽聞佛名的啟發中,感懷彌陀圣德,而發廣大心,在利生不斷的菩薩道上,弘揚彌陀圣德,接引眾生,稱念彌陀,修學彌陀本愿思想,而在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的菩薩道上,續佛慧命,廣度眾生,完成與彌陀成佛行愿相應的宏大悲愿理想。
而本愿只是布施波羅蜜的基礎,一個初發心菩薩在力行本愿所說的布施修持次第后,如何深入大菩薩的布施之行而不退轉,這是下一個愿‘布施圓滿愿’所要說明的內容。
二、布施圓滿愿
本愿表達的意義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凈土中的菩薩圣眾,如果想要到十方諸佛世界供養諸佛,必定能夠滿其所愿,供具如意;如果不能承其宿世所修福德,招感供具如意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前‘四十三愿’—布施入門愿(又稱生尊貴家愿),乃是敘述一個凡夫修行者,除了宿世稱念佛名,修持念佛三昧外,一定要力行‘布施法門’,才能像菩薩一樣在聞憶佛名間,甚至于聽聞佛名中,就能因聞名功德所感,與諸佛宿世所修布施行的發心相應,生生世世在菩薩道上招感人天尊貴的果報,杜絕墮落三惡道的業因。而此‘二十四愿’即是承續‘布施入門愿’深一層修布施行的過程與結果,以此闡釋一個菩薩行者,如何在度生的菩薩道上,進一步修學布施波羅蜜,而達成到十方諸佛世界供養諸佛—供具如意的理想。
依本愿所述凈土的菩薩行者所具備的宿世福德果報來看,正是‘菩薩圓滿相’的象征,故將本愿列為‘布施圓滿愿’。何以證之呢?如愿文說:‘凈土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之具,皆悉如意?!恕拮C成果所現之相’,正是大般若經及大智度論卷三十二所說:‘布施具足般若的布施圓滿相?!缯撐恼f:‘菩薩修布施時,因以般若波羅蜜為導,獲得無量禪定門,及證得無量智慧方便門,以是故無所不能。以般若波羅蜜無礙故,此菩薩心所作,亦無掛無礙,故此菩薩能以一缽之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而令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皆悉充滿而亦不盡?!?/FONT>
再則以無量壽經卷上敘述彌陀修菩薩行的情形來看,亦可證知。如經文說:‘彌陀因無央數劫,積功累德(六度齊修),故隨其所生之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又因經常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無量福德成就,故感其手常出無盡之寶物,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旛、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FONT>
由此經文所述,正與智度論所說的布施具般若的‘布施圓滿相’相吻合。因此本愿將以‘布施圓滿相’修證的次第內容,分成數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認識大悲菩薩的修行意義。
(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心是什么?
(三)菩薩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歷程?
(四)菩薩行外布施及內布施時如何分辨應施與不應施?
(五)菩薩如何從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修學情形?
(六)菩薩如何進入發心供佛的深入學習次第
(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證境界
(一)認識大悲菩薩的修行意義
1.菩薩布施圓滿果報相的修行基礎是什么?
凈土中的菩薩,乃至所有的大菩薩行者,是如何修成‘布施圓滿相’的呢?
絕對不離佛法最基本的道理—‘因緣果報’之法則。種無盡布施莊嚴因,必得無盡布施圓滿莊嚴果。而此‘布施圓滿莊嚴果德之顯相’,正是將佛教所說的因果道理—由現在念念間可以看得到的三時因果,擴展至三世因果,乃至延伸至層層無盡不可思議的甚深、廣大因果報應的顯相,從菩薩修證布施因果歷程的實踐中,表露無遺。
當一個菩薩行者的?;酃麍蠓e集到某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定會有超越常人的神通顯相。這在修行者看來,是極其輕松平常的事情,但是看在現代凡夫學者的眼光里,就會以‘世間學理’的觀點去衡量,而產生神話、幻想、杜撰的結論。
依修證佛法的觀點來說,一個菩薩行者,假使想獲得如經典所說‘布施圓滿相’的果報,必須經過前愿所述‘布施入門愿’的修因,首先必須確認自己選擇布施‘初發心’的正確方向(見前愿),再將自己學佛的‘初發心’,推向布施法門的第一步—依佛所教‘學世間人發出正確布施發心的第一步’(見前愿),反省自己有沒有‘現代人布施的不正確態度’(已說明)?將自己學布施的最基礎的觀念問題扎穩了,才能進一步踏上‘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已說明),成為一個真正學習布施法門的佛弟子。在學習的當中,我們必須明白‘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的果報深淺問題的差別點在那里’(已說明)?領悟了‘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已說明)。再將自己布施發心朝向布施果報的最高點推進。
而‘與佛道相應的最初布施心態’,正是一個菩薩行者‘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修學次第’的非常重要的觀念問題(已說明)。如果凡夫學布施,不能由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導入與佛道相應的最初布施發心—出世間布施行的學法行列,則不可能進入出世菩薩行者學布施的階段—‘由法施導引財施的深遠意義,進入廣度眾生而不為眾生相所染著的不退道心行列’(已說明)。換句話說,凡夫學布施,若不能生生世世發出學出世菩薩行者的出世法施的弘法精神,則不可能有本愿‘布施圓滿相’的不可思議的深廣、無邊的果報證量產生。
而符合本愿所說的深入修‘布施圓滿相’的菩薩行者,正是經過前愿(四十三愿)所述‘布施入門愿’修持的大道心菩薩。這位菩薩行者,必然經過無量劫數的時間修布施行,獲得廣大的人天尊貴果報,才能在生生世世的菩薩道上,繼續發大愿、行大施,誓愿以深入的布施行來廣度眾生,引入佛門,學習佛法。因此而有本愿‘布施圓滿相’的果德產生。
2.你愿意做一個大悲菩薩嗎?
(1)大悲菩薩修布施行的目的是什么?
前愿談及,修菩薩行有兩條路:一條是入世菩薩行,一條是出世菩薩行。
入世菩薩行,正是悲愿心深重的菩薩選擇的修行道路。如大智度論卷四十六所說:‘一類菩薩修持布施法門,不以此布施功德,求今世因緣、名聞、恩分等,亦不求后世轉輪圣王、天王等富貴生處,一心只為廣度眾生:不求今世涅槃,發大愿于無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諸(布施)功德,為求諸佛究竟圓滿智慧,度盡一切眾生苦難而受生(如大愿地藏菩薩即是)?!?/FONT>
這是明述大悲菩薩修布施行的發心最后的目的是什么:世間人若想學做‘大悲菩薩’,‘發大悲愿于無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諸功德,不貪人天富貴果報,一心只為救度一切苦難眾生而受生’,就必須仔細了解與反?。鹤鲆粋€大悲菩薩,在生死中受生廣度眾生的‘堅固修行條件’是什么?‘待后說明)
(2)認識二十三種菩薩修行路線
菩薩的根器是有種種不同的,故而選擇佛道的因地修行路線,自然也各有不同。如法華經卷一將各種不同根器的菩薩選擇的修行路線列舉出來,讓我們清晰地明白自己目前學菩薩行愿的程度到底與何種菩薩修行的發心相應。
如經文中,彌勒菩薩自述所見二十三種菩薩行說:‘在十方無量世界中,現在正有無邊無盡不同根器的大修行者,為了求學佛道,不畏艱難,正在用種種方式修菩薩行,為十方諸佛所贊嘆:
有一類菩薩,正在某世界中,發大布施心,用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腦、奴婢、車乘,及用寶物莊飾的輦輿,以及用金剛般堅固、稀有的珍寶,歡喜布施,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正在他方世界發心用寶車、欄楯、華蓋、軒飾等物行外布施,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為了求學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用自己的身肉、手足及妻子等廣行內、外施,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為了求學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發心用頭目、身體等身內之物,廣行內布施,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在他方世界,逢佛出世,同佛問法,解悟法義后,便舍棄王位、宮殿、臣妾,剃除須發,身披法服,出家修行,求學佛道。
有一類菩薩,經常獨處山林閑靜之處,誦讀經典,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為了獲證圣果,隱居深山,勇猛精進,思惟佛道。
有一類菩薩,遠離五欲,時常處于曠野空閑之域,深修禪定,獲得五種神通。
有一類菩薩,經常靜思法義,禪心精進,并且時常用千萬偈頌辭,贊嘆諸佛行愿,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志求佛法,智慧深入,逢遇無量諸佛出世,智能向佛問法,憶持不忘。
有一類菩薩,定慧具足,能用無量譬喻,為大眾講解,并且欣樂說法,經常于法會中,大擊法鼓,化導菩薩,認清魔障,破邪顯正,不遺余力。
有一類菩薩,宴居禪思,心意寂然,天龍恭敬,卻不以為喜。
有一類菩薩,塵襟盡滌,優游林下,禪修精進,心光遍照,志證無生。
有一類菩薩,為求佛道,持戒莊嚴,威儀無缺,其心凈如寶珠,人人稱道。
有一類菩薩,忍辱堅固,為求佛道,凡遇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
有一類菩薩,為求佛道,離諸戲笑,及遠離愚癡眷屬,經常親近智慧之人,求學禪法。為除妄念,于億千萬歲中,獨居山林,一心禪定。
有一類菩薩,為求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用種種肴膳飲食及百種湯藥,供佛及僧;又用價值千萬的名衣上服或無價寶衣,供佛及僧;又用千萬億種栴檀寶舍及眾妙臥具,供佛及僧;又用流泉浴池、清凈園林及茂盛的華果供佛及僧。雖做如是無量惠施,不倦不悔,歡喜無厭,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經常用種種教義,為無數眾生解說寂滅法,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正在某世界中,正觀諸法本性,無有三相,猶如虛空,志求佛道。
有一類菩薩,一意靜修,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有一類菩薩,在他方世界,佛滅度后,供養佛舍利,回向佛道。
有一類菩薩,正在某世界中,建造無數塔廟,嚴飾國界,回向佛道;寶塔高妙,無以為喻;一一塔廟,寶物莊飾,感諸天龍鬼神,常以香華伎樂,供養佛塔。又有菩薩……。
以上所述二十三種菩薩行,我們是停留在那一種菩薩道上行呢?
其中談到菩薩由布施入佛道的因地發心,正是二位大悲愿心深重的初發心菩薩選擇的修行路線。
你愿意做一個大悲菩薩嗎?你是否明白一位大悲菩薩要如何深入修布施行,才能獲得行持布施波羅蜜的最后果報—布施圓滿相呢?
(3)供具如意的意義
首先必須了解本愿所說的凈土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之具,皆悉如意’的‘供養之具’有兩種意思,即大智度論卷三十所說的:‘供養具有二種:一者財(物)供養,二者法供養。’
一個菩薩行者,首先在無量劫中,經過對眾生行財施與法施,遇佛出世時,又發恭敬心、求道心、感恩心,以財、法三施供養諸佛,因而種下布施圓滿相—供養之具皆悉如意的修因。
(4)菩薩如何深一層完成財法三施的修證次第?
而菩薩行者是如何運用財施與法施,由淺入深地行持布施波羅蜜呢?一定是先從‘外布施’—初發菩薩心,憐愍眾生,見其所需,以種種財物布施。再行‘內布施’—菩薩修布施的發心深入了,便會不惜身命,因眾生內命所需,布施頭目身軀等身內之物滿眾生愿。進而行‘內外施’—不但以身外之物如國財、妻子、兒女等布施眾生,而且同時以自己的頭目、血肉等身內之物盡用布施。當菩薩行者經過‘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的學習過程,獲證法身后,才能深入‘法施’—以法供養佛(燃身供佛),深一層完成財、法二施的修證意義(待后說明)
(5)總結
一位發大悲愿心的菩薩,在深入布施的領域,力行‘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的施舍歷程,是非常感人的。凈土中的菩薩在往返十方世界度眾生時,也一定會經過‘外施’、‘內施’、‘內外施’的行施過程,而圓滿達到本愿所說‘供具如意’的理想。我們若是從今生起,想加強‘發愿成佛的信心’,也一定要經過菩薩學‘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的施舍歷程,才能完成佛道。所以菩薩因地學布施循序漸進的過程,學佛者一定要了解,而且要銘志在心,才能種下未來‘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之具,皆悉如意’的修因。再則如果你想從今生起,在這個世界發大悲愿心,行菩薩道,更應該以最虔敬的學習心,來體會菩薩修布施行深入過程的不易;以此警惕自己的‘根器’,是否有能力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以下就來說明菩薩如何深入布施波羅蜜的修持歷程!
(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心是什么
1.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力量是什么?
一個菩薩行者之所以能發心在無量劫中往返生死,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法門,一定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在推動他前進,而且是凡夫俗子望塵莫及的。這股力量來自何處呢?
大悲心正是推動菩薩在長遠的成佛道上,廣度眾生最重要的發心。菩薩因為在初發成佛道心時,便深深地覺悟‘如果不能將一己之悲心開發出來,遍緣、普渡一切眾生,則不可能成就佛果,獲得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種智慧。’所以一位深發成佛道心的菩薩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非常注重悲心的培養,而不是僅停留在名相上的鉆研或者終日空口發悲愿的階段(見后續梵行精進愿及金剛悲智愿)。
一個沒有悲愿心的學佛者,是不能體會菩薩所發悲心行愿的珍貴、難得與偉大!
世界上要能找到幾個有大悲愿心又有大智慧的修行人,實在是眾生之福,難能可貴呀!
一個沒有遭遇過身心交迫之苦的人,自然不能夠感受到他人身心的痛苦。
一個沒有感恩心的人,也絕對不會有菩薩的慈悲心。
一個凡事認為‘別人對我好是應該的’,經常以自我為出發點去衡量別人,表面上以為自己很好相處、很有智慧、和藹可親;事實上,正暴露出自我反省的時間太少,慈悲的胸襟正在遠離‘你、我’卻不自知。世界上這種自以為慈悲、有智慧,而不認識自己狹窄心胸的習氣,內心里卻‘我慢心、自私心深重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
相對的,一個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受苦受難時,一定會心生‘憐愍’,甚至有想要伸手援助的激動。如民國八十一年為護幼而殉職的林靖娟老師,為了挽救‘健康幼稚園’的兒童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舍己為人,具有悲愍心默默犧牲奉獻的護生行為,是為任何有側隱之心的人所感動的。
相反的,一個沒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遭受苦難時,卻會視若無睹,冷若冰霜,甚者落井下石,猶洋洋得意。
進一步說,一個有智慧、多聞、禪定的學佛者,如果沒有慈悲心,則不可能解脫,更談不上成佛!
放眼全世界,我們可以看得到的,正在受苦受難的眾生,如非洲、中東、邊疆、沙漠、監獄、屠宰場……等地及正在遭受戰爭、酷刑……等身心折磨的可憐眾生實在不少,何況是看不到的,亦正在地獄里、餓鬼道及畜生道中承受苦難的眾生,其遭遇罪刑的情形,更是慘不忍睹。
倘若現在我們連看得到的人類和畜生正在遭受血淋淋的殘害、殺生之苦而不能生出悲愍之心,何況是對見聞不到的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里正在遭受苦難的眾生,又怎能感受到他們的痛苦而發起欲救渡他們的悲心行愿呢?
《大丈夫論》對悲心的啟示,有很好的引喻:如論上說:‘若聞世間種種無量諸苦,石尚應軟,況有心者而不生悲?
若聞世間悲呼之聲,枯樹猶應生悲,況有心者而不生悲?
世間苦一味,心柔軟者,易生悲心。有悲心者,菩提之果,便在掌中。’
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名符其實的菩薩行者,首先一定要培養救渡眾生的‘大悲心’,因為若不以大悲心的具體行為表現,去做實際利益眾生的弘法工作,絕對不可能完成佛果。而‘大悲心’的顯發,不是在這里紙上談兵就能表露的,一定要經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定由淺入深的在靜定中做觀想、發大愿(見后續‘梵行精進愿’有詳細說明),才能逐漸轉化我們這顆被塵垢蒙蔽已久的‘凡夫心’,成為具有‘大悲心量’、普渡眾生的菩薩心。
所以現代的佛弟子,如果發愿要往成佛道上前進,基本上一定要深刻地反省我們自己的內心有沒有潛藏菩薩行者的‘慈悲心’、‘感恩心’。倘若有,就一定能在佛道的第一步行持上—布施行上顯露出來,因為‘菩薩悲心以施為體’。所以由布施行來表達菩薩悲心的德行,這即是最自然、最具體,與佛道發心相應最實在的修因。